CN102224612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4612A
CN102224612A CN2009801469733A CN200980146973A CN102224612A CN 102224612 A CN102224612 A CN 102224612A CN 2009801469733 A CN2009801469733 A CN 2009801469733A CN 200980146973 A CN200980146973 A CN 200980146973A CN 102224612 A CN102224612 A CN 102224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polymerizable compou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69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4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10K85/1135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 [PEDOT];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4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 C08G2261/3142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fluorene-based, e.g. fluorene, indenofluorene, or spirobifluo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6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08G2261/3162Aryl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40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 C08G2261/41Organometallic coupling reactions
    • C08G2261/411Suzuki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90Applications
    • C08G2261/95Use in organic luminescent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是包含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含有多个有机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有机层含有形成该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有时称为有机EL元件)及其制造方法、面状光源、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施加电压来发光的元件的1种,可举出有机EL元件。有机EL元件通过包含一对电极、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多个有机层而构成。有机EL元件具备作为上述有机层之一的发光层,通过在电极间施加电压,被注入的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再结合,由此进行发光。
作为有机层的形成方法,可以考虑蒸镀法和涂布法等多种方法,但是从其工序的简易性出发,正在研究使用涂布法形成有机层。使用涂布法形成有机层时,通常首先将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溶解而成的溶液作为涂布液进行涂布,从而形成涂布膜,然后再使涂布膜干燥,由此形成有机层。
然而,在使用涂布法依次层叠多个有机层的方法中,需要在事先已形成的有机层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在有机层上涂布涂布液时,有时事先形成的有机层会在涂布液中溶出。这样的话,事先形成的有机层的膜厚会减少,或者事先形成的有机层会受到损伤,或者构成事先形成的有机层的有机材料也会混入在后形成的有机层之中。由此,在简单地以涂布法涂布并依次层叠多个有机层的方法中,难以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有通过预先使事先形成的有机层对于涂布液进行不溶化处理后,在其层上通过涂布法形成有机层的方法。例如有以下方法:将分子内具有氧杂环丁烷基等交联基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作为发光材料使用,通过涂布含有该发光材料的涂布液形成涂布膜,接着通过进行交联反应得到对涂布液不溶化的有机层(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04-505169号公报)。通过使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在有机层上涂布涂布液,也可以防止事先形成的有机层在涂布液中溶出,结果可以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
作为交联剂也发挥功能的上述的发光材料,除了作为发光材料所需特性,还需要兼具作为交联剂所需的特性。作为交联剂也发挥功能的发光材料,必须同时具备交联剂和发光材料两者都要有的特性,因此作为交联剂也发挥功能的发光材料的开发与不具有作为交联剂的功能的通常的发光材料的开发相比,其难度非常高。而且,各有机层根据有机层的种类不同,在该有机材料中所需的特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每一种有机层,开发同时具备各有机层所需特性和作为交联剂所需特性的有机材料,材料开发的负担很大。
因此考虑不使用上述的同时满足2个特性的1种有机材料,而是使用有机材料和其他的交联剂来形成有机层的方法。即通过使用担负有机层需要的特性的有机材料和担负交联剂所需特性的交联剂这样2种材料,可以得到不溶化的有机层。例如可以考虑,形成发光层时,使用在不具有作为交联剂的功能的通常的发光材料中添加规定的交联剂而成的涂布液来形成涂布膜,进而通过使交联剂交联,形成不溶化的发光层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348274号公报)。
由于交联剂对发光材料等有机材料的固有特性会产生影响,所以例如使用作为发光材料单体特性高的发光材料形成发光层时,通过添加交联剂,发光层的特性有时也会下降。使用以往的规定的交联剂形成的有机层,由于交联剂对有机材料的特性影响大,所以通过添加交联剂特性会大幅下降。因此,对于具备这样的有机层的有机EL元件而言,其发光效率势必不充分。为了抑制由于添加交联剂产生的影响,可以考虑将交联剂的添加量减少,但是这种情况下,有机层的不溶化变得不充分,与上述同样,难以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通过添加交联剂而抑制发光效率下降的同时还能容易地制作目标构成的元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是包含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含有有机发光层的多个有机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上述有机层含有形成该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本发明涉及,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芳香族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涉及,上述芳香族化合物为芴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涉及,上述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相对于上述有机层的总重量的比例为5重量%以上且小于40重量%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涉及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具有选自乙烯基、乙炔基、丁烯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氨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氨基、乙烯基氧基、乙烯基氨基、硅烷醇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氧基、氧杂环丁烷基、双烯酮基、环硫基、内酯基、和内酰胺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基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涉及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苯基芴丙烯酸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含有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多个有机层,该方法包括
准备形成有上述一对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基板的工序;
使用涂布法形成上述多个有机层的有机层形成工序;以及
形成上述一对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的电极形成工序,
上述有机层形成工序中,通过使用含有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涂布液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进而,通过将上述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来形成有机层。
本发明涉及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苯基芴丙烯酸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上述涂布液中的上述有机材料和上述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为95∶5~60∶40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面状装置。
本发明涉及具备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涉及具备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1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基板
2阳极
3空穴注入层
4红色发光层
5绿色发光层
6蓝色发光层
7阴极
11有机EL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具备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多个有机层。在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中,上述多个有机层中的、在其表面上设置通过涂布法形成有机层的有机层,包含形成该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本说明书中,有机层是指含有有机物的层。有机层含有低分子化合物和/或高分子化合物,进一步根据需要可以含有无机物。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1的主视图。以下,通过图1中示出的构成的有机EL元件的说明,对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及其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有机EL元件作为上述有机层至少具备1层发光层。有机EL元件可以含有多个发光层,还可以含有与发光层不同的有机层。例如在发光层和阳极之间,可以设置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滞层等,在发光层和阴极之间,设有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滞层等。
有机EL元件11通常设置在基板1上。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1从基板1侧开始依次层叠阳极2、空穴注入层3、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层4、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5、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6,阴极7而构成。以下,将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层4称为红色发光层4,将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5称为绿色发光层5,将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6称为蓝色发光层6,有时将这3个层总称为发光层4、5、6。含有多个发光层结构的有机EL元件中,也可在发光层和发光层之间存在规定的层。
以下,对有机EL元件11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1可以通过从基板1开始按顺序层叠阳极2、空穴注入层3、红色发光层4、绿色发光层5、蓝色发光层6、阴极7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穴注入层3、红色发光层4、绿色发光层5和蓝色发光层6分别与有机层相当。这些多个有机层中,含有对在其表面上进一步形成有机层的工序中所使用的涂布液可溶的有机材料的有机层,该有机层含有预先实施了对在其表面上涂布的涂布液不溶化处理,且含有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本实施方式中,红色发光层4和绿色发光层5通过包含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发出红色光的发光材料或发出绿色光的发光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来构成。空穴注入层3、红色发光层4、绿色发光层5和蓝色发光层6这些全部有机层也可以通过含有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来构成。
首先准备形成有一对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基板。在该工序中,形成有一个电极的基板可以通过从市场购入来准备,也可以通过在基板上形成一个电极,来准备形成有一个电极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电极形成阳极2。
接着,在阳极2上形成空穴注入层3。空穴注入层3通过使用含有形成空穴注入层3的有机材料和溶解该有机材料的溶剂的涂布液通过规定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再除去溶剂来形成。
作为涂布法,可举出旋涂法、流延法、微凹版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绕线棒涂布法、浸涂法、喷涂法、丝网印刷法、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和喷墨打印法等,可根据有机EL元件的构成适宜选择。
作为除去溶剂的方法,可举出在大气气氛、真空气氛和氮等的惰性气体气氛等规定的气氛中,在常温或加热下进行保持的方法。
由对于在其表面上进一步形成有机层的工序中使用的涂布液显示不溶性的有机材料构成的有机层,用于不溶化的聚合性化合物不是必须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空穴注入层3的有机材料对于在形成设置在空穴注入层3的表面上的红色发光层4时使用的涂布液本来就显示不溶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穴注入层3不含聚合性化合物。
接着形成红色发光层4。红色发光层4通过含有作为有机材料的发出红色光的发光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来构成。
红色发光层4使用含有发出红色光的发光材料、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和溶解这些的溶剂的溶液作为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通过规定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进而,使聚合性化合物发生聚合,由此形成。
所谓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是指发生聚合前的聚合性化合物自身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构成担负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滞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阻滞层等的规定的功能的有机层的主要材料,是指另外在涂布液中添加的材料。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显示电荷传输性的材料”,是指形成仅由该材料构成的薄膜时的、该薄膜的电荷迁移率为10-9cm2/V·s以上的材料。即所谓“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是指形成仅由该聚合性化合物构成的薄膜时的该薄膜的电荷迁移率为10-9cm2/V·s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作为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成膜时的薄膜的电荷迁移率为10-9cm2/V·s以上,更优选为10-7cm2/V·s以上。
作为这样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为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可以为杂芳香族化合物。
作为芳香族化合物,可举出胺化合物、芴化合物、亚苯基化合物等,其中优选芴化合物。
聚合性化合物具有参与聚合的1个或多个基团(以下有时称为聚合基),优选具有选自乙烯基、乙炔基、丁烯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氨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氨基、乙烯基氧基、乙烯基氨基、硅烷醇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氧基、氧杂环丁烷基、双烯酮基、环硫基、内酯基、和内酰胺基中的至少1种聚合基。在这些聚合基中,优选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氧杂环丁烷基是从氧杂环丁烷除去1个氢原子所成的残基,双烯酮基是从双烯酮除去1个氢原子而成的残基,环硫基是从环硫化合物除去1个氢原子而成的残基,内酯基是从内酯除去1个氢原子而成的残基,内酰胺基是从内酰胺除去1个氢原子而成的残基。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可举出具有聚合基的PDA(N,N’-四苯基-1,4-亚苯基二胺)的衍生物、具有聚合基的TPD(N,N’-双(3-甲基苯基)-N,N’-双(苯基)-联苯胺)的衍生物、具有聚合基的NPD(N,N’-双(萘-1-基)-N,N’-双(苯基)-联苯胺)的衍生物、三苯基胺丙烯酸酯(用丙烯酰基取代的三苯基胺)、三亚苯基二胺丙烯酸酯(用丙烯酰基取代的三亚苯基二胺)、亚苯基丙烯酸酯(用丙烯酰基取代的苯)等,其中,优选苯基芴丙烯酸酯(用丙烯酰基取代的苯基芴),更优选用丙烯酰基取代的9,9-二苯基芴。
具体地而言,优选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更具体而言,可示例下述化合物1。
Figure BPA00001373863600071
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相对于有机层的总重量的比例过高时,由添加聚合性化合物造成的影响在有机层的特性中表现明显,有机材料所固有特性有下降的趋势,上述比例过低时,有时存在有机层的不溶化不充分的趋势,因此优选为5重量%以上且小于40重量%,更优选10重量%以上且小于30重量%。为了将有机层中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的比例如以上方式进行设置,在涂布液中,有机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优选为95∶5~60∶40,更优选为90∶10~70∶30。
将以上的含有聚合性化合物的涂布液通过形成空穴注入层时例示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接着将聚合性化合物聚合。
作为将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方法,可举出加热的方法、照射紫外线的方法等。通过加热进行聚合的情况下,加热的温度只要设定得比有机材料由于发生变化而特性下降的加热温度更低即可,例如为50℃~300℃,优选为100℃~250℃,更优选为130℃~200℃。
通过加热进行不溶化处理时,作为可以并用的热聚合引发剂,可使用通常作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已知的物质,例如可举出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等偶氮化合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叔丁基过氧化新戊酸酯、1,1’-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等有机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
作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使用过氧化物时,也可以与过氧化物一同使用还原剂,制成氧化还原型引发剂。这些热聚合引发剂可分别使用单独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并用热聚合引发剂时的反应温度,例如为40℃~250℃,优选50℃~200℃。在使用了光聚合引发剂的光聚合中,只要将紫外线以0.01mW/cm2以上的照射强度照射1秒~3600秒,优选照射30秒~600秒即可。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通过照射光来产生活性自由基的活性自由基产生剂,产生酸的酸产生剂等。作为活性自由基产生剂,例如,可举出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噻吨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三嗪系光聚合引发剂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分别使用单独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如以上所述,通过将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可以使红色发光层4相对于形成绿色发光层5时使用的涂布液而言实现不溶化。
接着,使用涂布法形成绿色发光层5。形成绿色发光层5的方法与形成红色发光层4的方法大致上相同。具体而言,除了形成红色发光层4时作为有机材料使用发出红色光的发光材料,而此时作为有机材料使用发出绿色光的发光材料以外,可以与形成红色发光层4的方法同样地形成绿色发光层5。
在形成绿色发光层5的工序中,在红色发光层4上涂布涂布液,但是事先形成的红色发光层4预先实施了对涂布液的不溶化处理,因此可以防止红色发光层4向涂布液中溶出。
接着,利用涂布法形成蓝色发光层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蓝色发光层6上利用干式法形成阴极7,因此形成蓝色发光层6后,不存在在该蓝色发光层6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因此,不需要对蓝色发光层6实施对涂布液的不溶化处理,本实施方式中,蓝色发光层6不含聚合性化合物。
即本实施方式中,蓝色发光层6可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将含有发出蓝色光的发光材料和溶解该发光材料的溶剂的溶液作为涂布液,使用上述规定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进而,通过除去溶剂来形成。形成蓝色发光层6的工序中,在绿色发光层5上涂布涂布液,由于事先形成的绿色发光层5预先实施了对涂布液的不溶化处理,所以可以防止绿色发光层5向涂布液中溶出。虽然没有必要使蓝色发光层6不溶化,但是也可以构成含有上述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的蓝色发光层6。
接着,形成阴极7。通过以上的工序,可以制作有机EL元件。
如以上说明那样,由于对红色发光层4和绿色发光层5实施了不溶化处理,在这些层上使用涂布法形成有机层时,可以防止红色发光层4和绿色发光层5溶出。由此,通过工序简易的涂布法容易地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
如上所述,由于交联剂会对有机材料的特性产生影响,因此添加交联剂会导致各有机层的特性下降。有机EL元件中,通过对一对电极间施加电压,注入电流而发光层发光,因此构成有机EL元件的各层需要具有流过电流的性质。因此,在形成各有机层的有机材料中,通常使用有效地传输电荷的物质,但可推测在具有这样的电气特性的有机层中添加显示电荷传输性的交联剂时,由于交联剂显示电荷传输性,交联剂的添加会对有机层的特性有较大影响,结果有机层的特性会大幅下降。然而实际上发现,与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交联剂相比,反而是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的一方对有机层的特性的影响小,且可以抑制添加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时的有机层的特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有机层,可以防止有机层在涂布液中溶出,而且可以抑制有机层的特性下降,能够形成目标膜厚和组成的有机层。这样,通过使用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来形成有机层,可以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由此可以制作发光效率高的有机EL元件。
通过增加所添加的聚合性化合物的量,可以使有机层对涂布液充分地不溶化,因此涂布涂布液时,可以充分防止有机层的溶出,另一方面,添加剂的量增加时,有机层的特性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以往的情况都是抑制聚合性化合物的添加量,然而由于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对有机层的特性的影响小,因此聚合性化合物的量可以比以往的情况更多。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有机层,即使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在上述优选范围内,发光效率的下降也可以得到抑制,可以容易地制作目标构成的有机EL元件。
以上对于形成图1所示的特定的层构成的有机EL元件11进行了说明,但是有机EL元件不限于图1所示层构成,也可以如上所述地进一步具备规定的层。
以下,针对能够应用的有机EL元件的层构成的一例,和各层的构成以及其制法,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作为阴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的层,可举出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滞层等。在阴极和发光层之间,仅设置一层的情况下,将该层称为电子注入层。阴极和发光层之间设置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两个层时,与阴极接触的层称为电子注入层,该电子注入层之外的层称为电子传输层。
电子注入层是具有改善来自阴极的电子注入效率的功能的层。电子传输层是具有改善来自阴极、电子注入层或比阴极更接近的电子传输层的电子注入功能的层。空穴阻滞层是具有阻挡空穴传输功能的层。需要说明的是,电子注入层、和/或电子传输层具有阻挡空穴传输功能时,有时这些层则兼作空穴阻滞层。
空穴阻滞层具有阻滞空穴的传输的功能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认,例如例如制作只流通空穴电流的元件,以该电流值的减少可以确认阻挡的效果。
作为设置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的层,可举出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滞层等。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仅设置一种层的情况下,将该层称为空穴注入层。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设置空穴注入层与空穴传输层两种层的情况下,将与阳极邻接的层称为空穴注入层,将除了该空穴注入层以外的层称为空穴传输层。
空穴注入层是具有改善来自阳极的空穴注入效率的功能的层。空穴传输层是具有改善来自阳极、空穴注入层或比阳极更接近的空穴传输层的空穴注入功能的层。电子阻滞层是具有阻挡电子传输功能的层。需要说明的是,空穴注入层、及/或空穴传输层具有阻挡电子传输功能时,有时该层则兼作电子阻滞层。
电子阻滞层具有阻滞电子的传输的功能可以通过下述方法确认,例如制作只流通电子电流的元件,以该电流值的减少可以确认阻挡的效果。
有时统称电子注入层及空穴注入层为电荷注入层,有时统称电子传输层及空穴传输层为电荷传输层。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可能层构成的一个例子在以下示出。
a)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阴极
b)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c)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
e)阳极/空穴注入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f)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阴极
d)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e)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
f)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g)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阴极
h)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i)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
j)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k)阳极/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
l)阳极/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
(在此,记号“/”是表示将符号“/”挟住的各层为邻接层叠的意思,以下相同。)
在a)~l)的构成例中,例示出了具备1层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但也可以是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具备多个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也可以构成在具备多个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中,在发光层和发光层之间设置有规定的层的有机EL元件,也可以构成将有机EL元件多段层叠而成的所谓的多光子型的有机EL元件。
在基板上设置有机EL元件时,通常可以在基板侧配置阳极,也可以在基板侧配置阴极。在基板上设置有机EL元件时,通过显示透光性的电极构成一对电极中的一个,可以实现顶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或底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
对于层叠的层的顺序、层数、和各层的厚度,可以考虑发光效率和元件寿命来适宜设定。
<基板>
对于基板而言,只要是在制造有机EL元件工序中不会有变化的基板就可适合地使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塑料、高分子薄膜及硅基板、以及层叠它们而成的基板等。作为上述基板,可以使用市售的基板,或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进而,也可以使用例如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等形成有驱动有机EL元件的驱动电路的带有电路的基板作为基板。
<阳极>
为经由阳极在外侧从发光层取光的结构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在阳极中使用显示透光性的电极。作为这样的电极,可以使用电导率高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及金属等的薄膜,优选使用光透射率高的物质。具体可使用由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简称IZO)、金、铂、银及铜等形成的薄膜,其中优选使用由ITO、IZO、或氧化锡形成的薄膜。作为阳极的制作方法,可举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镀敷法等。另外,作为阳极,也可以使用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等有机的透明导电膜。
在阳极中也可以使用使光反射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优选功函数为3.0eV以上的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阳极的膜厚,可以考虑光的透射性与电导率而适当选择,例如是10nm~10μm,优选20nm~1μm,更优选50nm~500nm。
<空穴注入层>
作为构成空穴注入层的材料,可举出:氧化钒、氧化钼、氧化钌、及氧化铝等氧化物,或苯基胺系、星爆(Starburst)型胺系、酞菁系、无定形碳、聚苯胺、及聚噻吩衍生物等有机物。
作为空穴注入层的成膜方法,可举出例如由含有空穴注入材料的溶液的成膜的方法。作为由溶液成膜中可以使用的溶剂,只要是可以使空穴注入材料溶解的溶剂就没有特别制限,可举出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氯系溶剂,四氢呋喃等醚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溶纤剂醋酸酯等酯系溶剂,和水。
作为由溶液进行成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上述涂布法。
空穴注入层的膜厚,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最适值,以驱动电压与发光效率成为适当值方式来适当设定,至少需要有不产生针孔的厚度,太厚时,有可能元件的驱动电压会变高,故不优选。因此空穴注入层的膜厚,例如是1nm~1μm,优选2nm~500nm,更优选5nm~200nm。
<空穴传输层>
作为构成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可举出:聚乙烯咔唑或其衍生物、聚硅烷或其衍生物、在侧链或主链上有芳香族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聚吡唑啉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茋(stilbene)衍生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聚芳基胺或其衍生物、聚吡咯或其衍生物、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或其衍生物、或是聚(2,5-噻吩乙炔)或其衍生物等。
其中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优选聚乙烯咔唑或其衍生物、聚硅烷或其衍生物、在侧链或主链上有芳香族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聚芳基胺或其衍生物、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或其衍生物、或是聚(2,5-噻吩乙炔)(poly(2,5-thienylenevinylene))或其衍生物等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更优选聚乙烯咔唑或其衍生物、聚硅烷或其衍生物、在侧链或主链上有芳香族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在为低分子的空穴传输材料时,优选使其分散在高分子粘结剂中使用。
作为空穴传输层的成膜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对于低分子的空穴传输材料而言,可以举出由含有高分子粘结剂和空穴传输材料的混合液进行的成膜,对于高分子的空穴传输材料而言,可举出由含有空穴传输材料的溶液进行的成膜。
作为在由溶液进行的成膜中使用的溶剂,只要是能溶解空穴传输材料的溶剂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作为溶解上述空穴注入材料的溶剂而举出的溶剂作为其一个例子。
作为由溶液进行的成膜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空穴注入层的成膜法同样的涂布法。
作为所混合的高分子粘结剂,优选几乎不阻碍电荷传输的粘结剂,另外,优选使用对可见光的吸收弱的物质,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化乙烯基、聚硅氧烷等。
作为空穴传输层的膜厚,随使用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最适值,以驱动电压与发光效率成为适当值方式而适当设定,至少需要有不产生针孔的厚度,太厚时,有可能元件的驱动电压会变高,故不优选。因此,该空穴传输层的膜厚,例如是1nm~1μm,优选为2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发光层>
发光层通常主要是发出荧光和/或磷光的有机物,或由该有机物与补助其的掺杂物形成。掺杂物例如是用于提高发光效率、或改变发光波长而添加的。有机物可以是低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高分子化合物,优选含有聚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为103~108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以下的色素系材料、金属络合物系材料、高分子系材料、掺杂材料。
作为色素系材料,例如可列举将环戊基甲胺(cyclopendamine)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衍生物化合物、三苯基胺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吡唑并喹啉(pyrazoloquinoline)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吡咯衍生物、噻吩环化合物、吡啶环化合物、紫环酮(Perylone)衍生物、苝衍生物、寡聚噻吩衍生物、噁二唑二聚物、喹吖啶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和吡唑啉二聚物等高分子化而成的材料。
作为金属络合物系的发光材料,例如可列举将在中心金属中具有Tb、Eu和Dy等稀土类金属、或Al、Zn、Be和Ir等,在配体中具有噁二唑、噻二唑、苯基吡啶、苯基苯并咪唑、喹啉结构等的金属络合物高分子化而成的物质,例如可举出将铱络合物、铂络合物等具有来自三重激发态的发光的金属络合物、铝喹啉醇络合物、苯并喹啉醇铍络合物、苯并噁唑锌络合物、苯并噻唑锌络合物、偶氮甲基锌络合物、卟啉锌络合物、菲咯啉铕络合物等高分子化而成的材料。
作为高分子系的发光材料,可列举:聚对亚苯基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对亚苯基衍生物、聚硅烷衍生物、聚乙炔衍生物、聚芴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等。
作为主要构成红色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可举出上述的发光材料中的香豆素衍生物、噻吩环化合物、及它们的聚合物、聚对亚苯基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其中优选高分子材料的聚对亚苯基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作为主要构成绿色发光层的材料,可举出上述的发光材料中的喹吖啶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及它们的聚合物、聚对亚苯基乙炔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其中优选高分子材料的聚对亚苯基乙炔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作为主要构成蓝色发光层的材料,可举出上述的发光材料中的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和/或噁二唑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聚对亚苯基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其中优选高分子材料的聚乙烯咔唑衍生物、聚对亚苯基衍生物、聚芴衍生物等。
作为主要构成各发光层的发光材料,除了上述的发光材料之外,还可以含有例如以提高发光效率和改变发光波长等为目的的掺杂材料。作为这样的掺杂材料,例如可举出苝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红萤烯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方酸内鎓盐(squarylium)系衍生物、卟啉衍生物、苯乙烯基系色素、并四苯衍生物、吡唑啉酮衍生物、十环烯、吩噁嗪酮等
作为发光层的成膜方法,可以使用涂布含有发光材料的溶液的方法,真空蒸镀法,转印法等。作为由溶液进行的成膜中可用的溶剂,可举出上述作为溶解空穴注入材料的溶剂而举出的溶剂作为其一个例子。使用涂布法形成发光层时,可以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来形成。
发光层的膜厚可以根据其种类适宜设定,通常为2~500,优选为5~200。
<电子传输层>
作为构成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材料,可以使用公知材料,如噁二唑衍生物、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苯醌或其衍生物、萘醌或其衍生物、蒽醌或其衍生物、四氰基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芴酮衍生物、二苯基二氰基乙烯或其衍生物、二苯醌衍生物、或8-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聚喹啉或其衍生物、聚喹喔啉或其衍生物、聚芴或其衍生物等。
其中,作为电子传输材料,优选噁二唑衍生物、苯醌或其衍生物、蒽醌或其衍生物、或8-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聚喹啉或其衍生物、聚喹喔啉或其衍生物、聚芴或其衍生物,更优选以2-(4-联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苯醌、蒽醌、三(8-羟基喹啉)铝、聚喹啉。
作为电子传输层的成膜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对于低分子的电子传输材料而言,可举出由粉末进行的真空蒸镀法、或由溶液或者溶融状态进行的成膜,对于高分子的电子传输材料而言,可举出由溶液或者溶融状态进行的成膜。在由溶液或溶融状态进行成膜时,可以并用高分子粘结剂。作为由溶液成膜电子传输层的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的由溶液成膜空穴注入层的方法同样的成膜法。
电子传输层的膜厚,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最适值,以驱动电压与发光效率成为适当值方式而适当设定,至少需要有不产生针孔的厚度,太厚时,有可能元件的驱动电压会变高,故不优选。因此,该电子传输层的膜厚,例如是1nm~1μm,优选为2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电子注入层>
作为构成电子注入层的材料,可以根据发光层的种类而选择最适材料,可以列举碱金属、碱土类金属、含有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中的1种以上的合金、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碳酸化物、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等。作为碱金属、碱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及碳酸化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如:锂、钠、钾、铷、铯、氧化锂、氟化锂、氧化钠、氟化钠、氧化钾、氟化钾、氧化铷、氟化铷、氧化铯、氟化铯、碳酸锂等。另外,作为碱土类金属、碱土类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及碳酸化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如:镁、钙、钡、锶、氧化镁、氟化镁、氧化钙、氟化钙、氧化钡、氟化钡、氧化锶、氟化锶、碳酸镁等。电子注入层也可以是由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体所构成,可以举出LiF/Ca等。电子注入层可以通过蒸镀法、溅射法、印刷法等形成。
作为电子注入层的膜厚,优选为1nm~1μm左右。
<阴极>
作为阴极的材料,优选功函数小、对发光层的电子注入容易、电导率高的材料。另外,从阳极侧取光的有机EL元件中,为了使来自发光层的光从阴极反射到阳极侧,作为阴极的材料优选可见光反射率高的材料。
在阴极中例如可以使用碱金属、碱土类金属、过渡金属及III-B族金属等。作为阴极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锂、钠、钾、铷、铯、铍、镁、钙、锶、钡、铝、钪、钒、锌、钇、铟、铈、钐、铕、铽、镱等金属、上述金属中的2种以上的合金、上述金属中的1种以上与金、银、铂、铜、锰、钛、钴、镍、钨、锡中的1种以上形成的合金、或石墨或石墨层间化合物等。作为合金的例子,可列举:镁-银合金、镁-铟合金、镁-铝合金、铟-银合金、锂-铝合金、锂-镁合金、锂-铟合金、钙-铝合金等。作为阴极,可以使用由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及导电性有机物等构成的透明导电性电极。具体而言,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例举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及IZO,作为导电性有机物,可以列举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等。需要说明的是,阴极也可以是由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体构成。此外,有时电子注入层也用作阴极。
阴极的膜厚,可以考虑电导率或耐久性而适当设定,例如是10nm~10μm,优选20nm~1μm,更优选50nm~500nm。
作为阴极的制作方法,可以列举如:真空蒸镀法、溅射法、将金属薄膜热压合的层压法等。
以上说明的有机EL元件,可以适用于曲面状或平面状的照明装置,例如适用于作为扫描仪的光源使用的面状光源,及显示装置中。
作为具备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可以列举节段显示装置、点阵显示装置等。在点阵显示装置中有有源式矩阵显示装置及无源式矩阵显示装置等。有机EL元件在有源式矩阵显示装置、无源式矩阵显示装置中,作为构成各像素的发光元件使用。有机EL元件在节段显示装置中,作为构成各节段的发光元件使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背光使用。
实施例
(实施例1)
制作以下构成的有机EL元件。
“玻璃基板/ITO(阳极)/PEDOT(空穴注入层)/蓝色发光层/Ba/Al”
首先通过溅射法准备形成有ITO膜(膜厚约150nm)的玻璃基板,用碱洗剂、超纯水清洗该玻璃基板之后,使其干燥,进而使用UV-O3装置(Technovision公司制,商品名“型号312 UV-O3 Cleaning System”)进行UV-O3处理。
接着,用0.2μm膜滤器过滤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HC Starck Vitec公司制,商品名BaytronP TP AI4083)的悬浊液,得到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进行旋涂,由此在基板表面形成70nm的厚度的薄膜,进而在加热板上以200℃进行10分钟干燥,由此得到空穴注入层。
接着,将发出蓝色光的蓝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BP361)在二甲苯(溶剂)中溶解,调制1重量%的二甲苯溶液。将聚合性化合物(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大阪气体化学公司制,商品名BPEF-A)溶解在二甲苯(溶剂)中,调制1重量%的二甲苯溶液。
接着,以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为90∶10的方式,混合溶解了蓝色发光材料的上述二甲苯溶液与溶解了聚合性化合物的上述二甲苯溶液,调制为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浓度为1重量%的二甲苯溶液。在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将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作为涂布液使用的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在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的方式中,发光材料相对于作为涂布液使用的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由此形成65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中,以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从而得到发光层。
接着,将基板导入真空蒸镀机中,作为阴极蒸镀约5nm的金属钡,然后再蒸镀约80nm的铝,制作有机EL元件。真空度到达5×10-5Pa以下之后,开始金属的蒸镀。
(实施例2)
除了以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为80∶20的方式,混合实施例1中使用的溶解了蓝色发光材料的上述二甲苯溶液和溶解了聚合性化合物的上述二甲苯溶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实施例3)
除了以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为70∶30的方式,混合实施例1中使用的溶解了蓝色发光材料的二甲苯溶液和溶解了聚合性化合物的二甲苯溶液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比较例1)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三季戊四醇八丙烯酸酯(广荣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PEA),将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比较例2)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日本化药公司制,商品名KAYARAD DPHA),将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参考例1)
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即实施例1的二甲苯溶液中的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二甲苯溶液中代替蓝色发光材料而使用发出绿色光的绿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GP1300),绿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参考例2)
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即实施例4的二甲苯溶液中的绿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二甲苯溶液中,代替蓝色发光材料而使用发出红色光的红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RP158),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参考例3)
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即实施例5的二甲苯溶液中的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膜厚维持率的测定)
除了进行有机EL元件的制作,还进行了用于评价聚合性化合物的特性的试验。在各实施例、各比较例、各参考例中,在与形成各发光层时的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发光层。接着,在形成了发光层的基板上用旋涂器将二甲苯堆成弯液面,静置10秒后以2000rpm进行旋转,以抛甩基板上的二甲苯之类的方法进行二甲苯润洗。用触针式的膜厚计(KLA tencor公司制Alpha step P-16+)测定二甲苯润洗前后的膜厚,算出膜厚维持率。在此,膜厚维持率设定为(在其表面涂布涂布液后的发光层的膜厚)/(在其表面涂布涂布液前的发光层的膜厚)×100(%)。
表1中示出了实施例、比较例、参考例中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特性以及与各实施例、各比较例、各参考例对应的发光层的膜厚维持率。这里,发光效率为1000cd/m2发光时的发光效率。
[表1]
如表1所示,由于添加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与参考例相比发光效率下降,但其下降幅度,与添加TPEA或DPH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时相比而言更小。使用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时与使用TPEA或DPH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时相比,膜厚维持率更高。因此,通过使用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抑制其添加量,而且可以形成目标膜厚的发光层。
(实施例6)
制作以下构成的有机EL元件。
“玻璃基板/ITO(阳极)/PEDOT(空穴注入层)/TFB/蓝色发光层/Ba/Al”
首先通过溅射法准备形成了ITO膜(膜厚约150nm)的玻璃基板,用碱洗剂、超纯水清洗该玻璃基板后,使其干燥,再使用UV-O3装置(Technovision公司制,商品名“型号312 UV-O3Cleaning System”)进行UV-O3处理。
接着,用0.2μm的膜滤器过滤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HC Starck Vitec公司制,商品名BaytronP TP AI4083)的悬浊液得到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进行旋涂,由此在基板表面上形成70nm的厚度的薄膜,进而在加热板上以200℃进行10分钟干燥,得到空穴注入层。
接着,作为空穴传输材料,使用在以下的合成例中示出的高分子化合物1,将该高分子化合物1溶解在二甲苯(溶剂)中,调制0.8重量%的二甲苯溶液。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形成15nm的薄膜,并在氮气氛中,以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由此得到空穴传输层。
<高分子化合物1的合成例>
作为以下述结构式(A)、(C)表示的化合物A,C,使用了根据WO2000/046321公开说明书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
(合成例1)
按照以下的方法合成下述通式(1)中表示的高分子化合物1。
首先,在200ml可拆式烧瓶中加入甲基三辛基氯化铵(Aldrich公司制,商品名:Aliquat336)0.91g、化合物A 5.23g、化合物C 4.55g,将上述试剂加入反应容器后,将反应体系内用氮气置换。随后,加入甲苯70ml、乙酸钯2.0mg、三(邻甲苯基)膦15.1mg之后,使其回流得到混合溶液。
接着,在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碳酸钠水溶液19ml,然后,在回流下搅拌过夜,然后加入苯硼酸0.12g,进行7小时搅拌。随后,加入300ml的甲苯,将反应液分液,用乙酸水溶液和水清洗有机相,然后加入N,N-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钠水溶液,进行4小时搅拌。
接下来,将搅拌后的混合溶液分液后,使其流过硅胶-氧化铝色谱柱,用甲苯清洗后,滴入甲醇使聚合物沉淀,随后,过滤得到的聚合物,使其减压干燥,然后使其在甲苯中溶解。然后,再次在得到的甲苯溶液中滴加甲醇,生成沉淀物,过滤该沉淀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6.33g高分子化合物1。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1的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是3.2×105,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是8.8×104
接着,将发出蓝色光的蓝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BP361)和聚合性化合物(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大阪气体化学公司制,商品名BPEF-A)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在该二甲苯溶液中,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将蓝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由此形成65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在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由此得到发光层。
接着,将基板导入真空蒸镀机,作为阴极蒸镀金属钡约5nm,再蒸镀铝约80nm,制作有机EL元件。真空度到达5×10-5Pa以下之后,开始金属的蒸镀。
(参考例4)
除了形成有机层和蓝色发光层时,不使用聚合性化合物这一点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表2中示出了在实施例6、参考例4中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特性。这里发光效率为1000cd/m2发光时的发光效率。
[表2]
如表2所示,通过添加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与参考例4相比发光效率会下降,但确认其下降幅度较小。
(实施例7)
制作以下的有机EL元件。
“玻璃基板/ITO(阳极)/PEDOT(空穴注入层)/红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Ba/Al”
首先准备通过溅射法形成了ITO膜(膜厚约150nm)的玻璃基板,用碱洗剂、超纯水清洗该玻璃基板,然后,使其干燥,进而,使用UV-O3装置(Technovision公司制,商品名“型号312 UV-O3Cleaning System”)进行UV-O3处理。
接着用0.2μm膜滤器过滤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HC Starck Vitec公司制,商品名BaytronP TP AI4083)的悬浊液,得到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进行旋涂,由此在基板表面形成70nm的厚度的薄膜,进而,在加热板上,以200℃进行10分钟干燥,由此得到空穴注入层。
接着,将发出红色光的红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RP158)和聚合性化合物(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大阪气体化学公司制,商品名BPEF-A)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在该二甲苯溶液中,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由此形成30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以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
接着将发出蓝色光的蓝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BP361)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即本实施例中制备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的二甲苯溶液。蓝色发光材料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比例设为1.0重量%。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由此形成65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在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
接着,将基板导入真空蒸镀机,作为阴极蒸镀金属钡约5nm,在蒸镀铝约80nm,制作有机EL元件。真空度到达5×10-5Pa以下后,开始金属的蒸镀。
(比较例3)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三季戊四醇八丙烯酸酯,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比较例4)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表3中示出了实施例7、比较例3,4中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特性。在此,发光效率为1000cd/m2发光时的发光效率。
[表3]
Figure BPA00001373863600251
如表3所示,确认由于添加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与比较例相比发光效率高。
(实施例8)
制作以下的有机EL元件。
“玻璃基板/ITO(阳极)/PEDOT(空穴注入层)/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Ba/Al”
首先准备通过溅射法形成了ITO膜(膜厚约150nm)的玻璃基板,用碱洗剂、超纯水清洗该玻璃基板后,使其干燥,进而使用UV-O3装置(Technovision公司制,商品名“型号312 UV-O3Cleaning System”)进行UV-O3处理。
接着,利用0.2μm膜滤器过滤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HC Starck Vitec公司制,商品名BaytronP TP AI4083)的悬浊液,得到涂布液,使用该涂布液进行旋涂,从而在基板表面形成70nm的厚度的薄膜,进而在加热板上以200℃进行10分钟干燥,由此得到空穴注入层。
接着将发出红色光的红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RP158)和聚合性化合物(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大阪气体化学公司制,商品名BPEF-A)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在该二甲苯溶液中,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形成15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在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
接着,将发出绿色光的绿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GP1300)和聚合性化合物(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大阪气体化学公司制,商品名BPEF-A)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在该二甲苯溶液中,将绿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合计固体成分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浓度设为1重量%,将绿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9∶1。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从而形成20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以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
接着将发出蓝色光的蓝色发光材料(サメイシヨン公司制,商品名Lumation BP361)在二甲苯中溶解,制备二甲苯溶液。即本实施例中不添加聚合性化合物。将蓝色发光材料相对于二甲苯溶液的比例设为1.0重量%。使用该二甲苯溶液进行旋涂,由此形成55nm的薄膜,在氮气氛下以200℃进行20分钟加热干燥。
接着,将基板导入真空蒸镀机,作为阴极,蒸镀金属钡约5nm,接着蒸镀铝约80nm,制作有机EL元件。真空度到达5×10-5Pa以下后,开始金属的蒸镀。
制作的元件的发光效率为8.12cd/A。在此发光效率是1000cd/m2发光时的发光效率。
(比较例5)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绿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参考例5)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代替二苯氧基乙醇芴二丙烯酸酯而使用不显示电荷传输性的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用,将红色发光材料和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设为8∶2,除此以外,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表4示出实施例8、比较例5、参考例5中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特性。在此,发光效率是1000cd/m2发光时的发光效率。
[表4]
Figure BPA00001373863600271
如表4所示可确认,通过添加BPEFA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与比较例相比发光效率高。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对于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而言,通过使用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有机材料的固有特性下降很少,且具有目标构成,还能通过涂布法容易地制造。

Claims (12)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是包含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含有有机发光层的多个有机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所述有机层含有形成该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由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芳香族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芳香族化合物为芴化合物。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相对于所述有机层的总重量的比例为5重量%以上且小于40重量%。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具有选自乙烯基、乙炔基、丁烯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氨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氨基、乙烯基氧基、乙烯基氨基、硅烷醇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氧基、氧杂环丁烷基、双烯酮基、环硫基、内酯基和内酰胺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基团。
6.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苯基芴丙烯酸酯。
7.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含有一对电极和在该一对电极间配置的多个有机层,该方法包括
准备形成有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个电极的基板的工序;
使用涂布法形成所述多个有机层的有机层形成工序;以及
形成另一个电极的电极形成工序,
在所述有机层形成工序中,通过使用含有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和显示电荷传输性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涂布液的涂布法形成涂布膜,进而,通过将所述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来形成有机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聚合性化合物为苯基芴丙烯酸酯。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有机材料和所述聚合性化合物的重量比为95∶5~60∶40。
10.一种面状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11.一种照明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12.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2009801469733A 2008-11-28 2009-11-26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2246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3865 2008-11-28
JP2008303865A JP5293120B2 (ja) 2008-11-28 2008-11-28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09/070268 WO2010061962A1 (ja) 2008-11-28 2009-11-26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4612A true CN102224612A (zh) 2011-10-19

Family

ID=42225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69733A Pending CN102224612A (zh) 2008-11-28 2009-11-26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98133B2 (zh)
EP (1) EP2357684A4 (zh)
JP (1) JP5293120B2 (zh)
KR (1) KR20110099115A (zh)
CN (1) CN102224612A (zh)
TW (1) TW201031259A (zh)
WO (1) WO20100619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1289A1 (de) * 2009-09-16 2011-03-17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EP2472330B1 (en) 2010-12-28 2017-01-25 Fujifilm Corporation Black radiation-sensitive composition, black cured film, solid-state imag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black cured film
EP2715416B1 (en) 2011-09-14 2019-10-30 FUJIFILM Corporation Colored radiation-sensitive composition for color filter, pattern forming method, color filt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JP5976523B2 (ja) 2011-12-28 2016-08-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固体撮像素子
JP5922013B2 (ja) 2011-12-28 2016-05-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固体撮像素子
JP5934664B2 (ja) 2012-03-19 2016-06-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感放射線性組成物、着色硬化膜、カラーフィルタ、着色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775479B2 (ja) 2012-03-21 2015-09-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感放射線性組成物、着色硬化膜、カラーフィルタ、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934682B2 (ja) 2012-08-31 2016-06-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レンズ形成用又は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の下塗り膜形成用硬化性組成物、透明膜、マイクロレンズ、固体撮像素子、及び、硬化性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894943B2 (ja) 2012-08-31 2016-03-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分散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硬化性組成物、透明膜、マイクロレンズ、マイクロ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撮像素子
JP5909468B2 (ja) 2012-08-31 2016-04-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分散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硬化性組成物、透明膜、マイクロレンズ、及び固体撮像素子
JP6296701B2 (ja) 2012-10-15 2018-03-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14084289A1 (ja) 2012-11-30 2014-06-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イメージセンサ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チップ
SG11201504182RA (en) 2012-11-30 2015-06-29 Fujifilm Corp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production method of image sensor chip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sensor chip
JP6170673B2 (ja) 2012-12-27 2017-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用組成物、赤外線透過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センサー
JP6140604B2 (ja) 2012-12-28 2017-05-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赤外線反射膜形成用の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赤外線反射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固体撮像素子
SG11201505090UA (en) 2012-12-28 2015-08-28 Fujifilm Corp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Infrared Ray CutOff Filter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4903759B (zh) 2013-02-19 2017-09-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照相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168221A1 (ja) 2013-04-11 2014-10-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性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近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2084B2 (ja) 2013-09-06 2017-07-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組成物、硬化膜、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素子、画像表示装置、ポリマー、キサンテン色素
JP6596918B2 (ja) * 2015-05-19 2019-10-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TWI634135B (zh) 2015-12-25 2018-09-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樹脂、組成物、硬化膜、硬化膜的製造方法及半導體元件
TWI830588B (zh) 2016-08-01 2024-01-2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硬化膜、積層體、硬化膜的製造方法、積層體的製造方法及半導體元件
JP6808829B2 (ja) 2017-05-31 2021-0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ポリマー前駆体、硬化膜、積層体、硬化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
EP3859447A4 (en) 2018-09-28 2021-11-17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 SENSITIVE RESIN COMPOSITION, HARDENED FILM, LAMIN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HARDENED FILM AND SEMICONDUCTIVE COMPONENT
CN113383273B (zh) 2018-12-05 2023-11-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图案形成方法、固化膜、层叠体及器件
EP3893054A4 (en) 2018-12-05 2022-01-05 FUJIFILM Corporation PATTERN MAKING METHOD, LIGHT SENSITIVE RESIN COMPOSITION, CURED FILM, LAMINATE AND DEVICE
WO2020189358A1 (ja) 2019-03-15 2020-09-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化膜、積層体、硬化膜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ポリマー前駆体
TW202128839A (zh) 2019-11-21 2021-08-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圖案形成方法、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積層體的製造方法及電子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2248755A (zh) 2021-03-22 2022-12-16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負型感光性樹脂組成物、硬化物、積層體、硬化物的製造方法以及半導體元件
JP7259141B1 (ja) 2021-08-31 2023-04-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硬化物の製造方法、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理液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53950A3 (en) * 1992-01-07 1994-11-23 Toshiba K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E4325885A1 (de) * 1993-08-02 1995-02-09 Basf Ag Elektrolumineszierende Anordnung
CN1206254C (zh) 1999-02-04 2005-06-15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芴共聚物以及由该共聚物制成的器件
US6582504B1 (en) * 1999-11-24 2003-06-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ating liquid for forming organic EL element
DE10037391A1 (de) 2000-08-01 2002-02-14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Strukturierbare Materialie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WO2002102117A1 (en) * 2001-06-08 2002-12-19 Byoung Choo Park Three-termina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7396598B2 (en) 2001-06-20 2008-07-08 Showa Denko K.K.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3969152B2 (ja) * 2001-06-21 2007-09-0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材料
KR100495407B1 (ko) * 2001-08-20 2005-06-14 티디케이가부시기가이샤 유기el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596028B1 (ko) * 2001-11-12 2006-07-03 네오뷰코오롱 주식회사 고효율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GB0204989D0 (en) * 2002-03-04 2002-04-17 Opsys Ltd Phosphorescent compositions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ontaining them
US6916902B2 (en) * 2002-12-19 2005-07-12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ricyclic arylamine containing polyme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therefrom
GB0229659D0 (en) * 2002-12-20 2003-01-22 Avecia Ltd Electronic devices
KR100560785B1 (ko) * 2003-02-03 2006-03-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저전압에서 구동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100560778B1 (ko) * 2003-04-17 2006-03-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GB0321781D0 (en) * 2003-09-17 2003-10-15 Toppan Printing Company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7238436B2 (en) * 2003-10-22 2007-07-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Stabilized white-light-emitting OLED device
EP1722606A4 (en) * 2004-03-05 2008-08-20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DISPLAY
US20080054794A1 (en) * 2004-06-23 2008-03-06 Michiya Fujiki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harge Transport Material and Charge Transport Layer Forming Ink Including the Same
GB2447637B (en) * 2004-08-04 2009-11-18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E102004042461A1 (de) * 2004-08-31 2006-03-30 Novaled Gmbh Top-emittierendes, elektrolumineszierendes Bauelement mit Frequenzkonversionszentren
US7544425B2 (en) * 2004-10-29 2009-06-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ment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US7259405B2 (en) * 2004-11-23 2007-08-21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Organic photoelectric device with improved electron transport efficiency
JP2006279007A (ja) * 2005-03-02 2006-10-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GB2438772B (en) 2005-03-02 2011-01-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7236845B2 (en) * 2005-03-10 2007-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lecting OLED devices using figure of merit
JPWO2006098188A1 (ja) * 2005-03-17 2008-08-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060109373A (ko) * 2005-04-15 2006-10-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유기전자소자 제조방법
US7629741B2 (en) * 2005-05-06 2009-12-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electron-injecting layer
JP5134210B2 (ja) 2005-05-17 2013-01-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用高分子組成物
EP1885009A4 (en) 2005-05-17 2009-12-30 Sumitomo Chemical Co POLYMER COMPOSITION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JP2007115419A (ja) * 2005-10-18 2007-05-1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有機発光素子
KR101243918B1 (ko) * 2006-01-03 2013-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청색 발광 고분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KR101328972B1 (ko) * 2006-01-26 2013-1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고분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FR2897983A1 (fr) * 2006-02-27 2007-08-31 Thomson Licensing Sa Diode electroluminescente a couche d'injection et de transport de trous en polymere conducteur
JP2007257898A (ja) * 2006-03-20 2007-10-04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ES2327446T3 (es) * 2006-05-01 2009-10-29 Wake Forest University Dispositivos optoelectronicos organicos y aplicaciones de los mismos.
KR101223719B1 (ko) * 2006-05-23 2013-01-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463271B1 (ko) * 2006-09-14 2014-11-18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JP2008098619A (ja) * 2006-09-14 2008-04-2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311429B2 (ja) 2006-09-27 2009-08-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GB0620045D0 (en) * 2006-10-10 2006-11-22 Cdt Oxford Ltd Otpo-electrical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8141000A (ja) * 2006-12-01 2008-06-19 Canon Inc 有機発光素子
JP2008208358A (ja) * 2007-02-01 2008-09-1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および高分子発光素子
JP5281801B2 (ja) * 2007-02-01 2013-09-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および高分子発光素子
JP5555977B2 (ja) * 2007-02-21 2014-07-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用材料、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US7911133B2 (en) * 2007-05-10 2011-03-22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US20080286610A1 (en) * 2007-05-17 2008-11-20 Deaton Joseph C Hybrid oled with fluorescent and phosphorescent layers
JP5248910B2 (ja) * 2007-05-30 2013-07-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該素子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20080109547A (ko) * 2007-06-13 2008-12-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금속 착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소자
WO2009001953A1 (en) * 2007-06-28 2008-12-31 Showa Denko K.K. Phosphorescent polymer compound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manufactured therewith
US20090079345A1 (en) * 2007-09-26 2009-03-26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receiving element
GB2456298A (en) * 2008-01-07 2009-07-15 Anthony Ian Newman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comprising oxidation resistant fluorenes
JP5245978B2 (ja) * 2008-04-02 2013-07-2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用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61962A1 (ja) 2010-06-03
KR20110099115A (ko) 2011-09-06
US8698133B2 (en) 2014-04-15
TW201031259A (en) 2010-08-16
EP2357684A4 (en) 2014-04-23
JP5293120B2 (ja) 2013-09-18
EP2357684A1 (en) 2011-08-17
JP2010129825A (ja) 2010-06-10
US20110272678A1 (en)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461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81789B1 (ko) 유기 el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 방법에 사용하는 용액
TWI461101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製造方法以及塗佈液
JP531439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210601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US20070009761A1 (en) Hole transport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2525628A1 (en) Polyme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5515234B2 (ja) 中間層形成塗布液、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WO2011052625A1 (ja) 陽極バッファ層用組成物、陽極バッファ層用高分子化合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WO2010024136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26225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面状光源、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7637172B (zh) 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2466243B1 (ko) 유기 발광 조성물, 소자 및 방법
CN10198172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81725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89313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615883B (zh) 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
WO201210560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446472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08030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01687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インキ、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発光パネル
JP6821960B2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821959B2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050067649A (ko) 폴리플루오렌계 유도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발광소자 및 이의제조 방법
KR20150105755A (ko) 정공수송 랜덤 공중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분자발광다이오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