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3860A -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3860A
CN102203860A CN2009801438097A CN200980143809A CN102203860A CN 102203860 A CN102203860 A CN 102203860A CN 2009801438097 A CN2009801438097 A CN 2009801438097A CN 200980143809 A CN200980143809 A CN 200980143809A CN 102203860 A CN102203860 A CN 102203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ccepting part
light accepting
ligh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38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实
江泉清隆
市浦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3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38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3Integrated head arrangements, e.g. with source and detectors moun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在光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中,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光检测器(73A)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之间的距离被变更。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分光比相对于标准化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变更。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向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未图示)内插入光盘。被放入未图示的光盘装置内的光盘形成为大致圆板状。
作为盘,例如列举出“CD-ROM”、“DVD-ROM”、“HD DVD-ROM”、“BD-ROM”等数据读取专用的光盘、“CD-R”、“DVD-R”、“DVD+R”、“HD DVD-R”、“BD-R”等数据写入型的光盘、“CD-RW”、“DVD-RW”、“DVD+RW”、“DVD-RAM”、“HD DVD-RW”、“HD DVD-RAM”、“BD-RE”等可写入/删除数据或者可重写数据的类型的光盘等。
针对光盘进行说明,“CD”是“Compact Disc(光盘)”(商标)的简称。另外,“DVD”(注册商标)是“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的简称。另外,“HD DVD”(注册商标)是“High Definition DVD(高清晰度DVD)”的简称。另外,“Blu-ray Disc(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的“Blu-ray”是相对于以往的读写信号时使用的红色激光而言的,是指为了实现高密度记录而采用的蓝紫色激光。“HD DVD”被设为与以往的DVD系列的盘具有兼容性且存储容量大于以往的DVD系列的盘的光盘。对以往的CD使用红外激光。另外,对以往的DVD使用红色激光。然而,在读出记录在“Blu-ray Disc”或“HD DVD”光盘中的数据/信息/信号时或者在向“Blu-ray Disc”或“HD DVD”光盘写入数据/信息/信号时利用蓝紫色激光。
另外,“CD-ROM”、“DVD-ROM”以及“HD DVD-ROM”的“ROM”是“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简称。另外,“BD-ROM”是“Blu-ray Disc-ROM”的简称。“CD-ROM”、“DVD-ROM”、“HD DVD-ROM”以及“BD-ROM”专用于读取数据/信息。另外,“CD-R”、“DVD-R”、“DVD+R”以及“HD DVD-R”的“R”是“Recordable(可记录)”的简称。另外,“BD-R”是“Blu-ray Disc-R”的简称。“CD-R”、“DVD-R”、“DVD+R”、“HD DVD-R”以及“BD-R”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写入。另外,“CD-RW”、“DVD-RW”、“DVD+RW”以及“HD  DVD-RW”的“RW”是“Re-Writable(可重写)”的简称。另外,“BD-RE”是“Blu-ray Disc-RE”的简称。“CD-RW”、“DVD-RW”、“DVD+RW”、“HD DVD-RW”以及“BD-RE”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重写。另外,“DVD-RAM”以及“HD DVD-RAM”的“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DVD-RAM”以及“HD DVD-RAM”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读写/删除。
在能够通过光盘装置进行数据/信息/信号的记录的光盘中,在作为光盘的信号记录面的信号层中设置有沟槽(groove)(未图示),该沟槽用于保存数据/信息/信号。沟槽例如是指细长的凹陷形状的槽。在俯视观察圆板状光盘时,沟槽形成为大致螺旋状。在向光盘照射激光时,如果从被照射激光的信号层侧注视光盘,则沟槽呈涡形状。由于沟槽非常小,因此肉眼看不到沟槽。
光拾取装置具备用于检测焦点误差信号、循迹误差信号等误差信号的光学系统,以控制物镜的位置来将聚光点适当地照射到位于光盘内的规定的记录轨道上。
焦点例如是指focus、punt(荷兰语)。另外,聚焦例如是指集中于焦点或者对焦。另外,循迹是指例如利用光来追踪观察光盘的信号层、设置在光盘的信号层等上的微小凹坑(坑、凹陷)、沟槽(槽)、摆动(蛇形)等,确定描绘成大致螺旋状的轨道的位置。另外,凹坑例如是指坑、凹陷状的凹坑。另外,摆动(wobble)例如是指记录信息等数据信号的轨道呈蛇形。
作为光拾取装置中的光盘的聚光点的聚焦检测法,例如列举出基于差动像散法的检测法等。差动像散法是指例如通过检测由具有像散的光学系统成像得到的点像失真来检测聚光点的移动的方法。另外,作为光拾取装置中的光盘的聚光点的循迹检测法,例如列举出基于差动推挽法(Differential push-pull method)的检测法等。差动推挽法是指例如利用数据读写用的主光束和对位置偏移的校正信号进行检测的两个副光束来检测聚光点的移动的方法。
对循迹误差信号的检测方式进行说明,例如在由光拾取装置对轨道间距为1.6μm(微米micron/micrometer)的CD标准(CD-ROM、CD-R、CD-RW等)的光盘进行循迹误差信号的检测的情况下,作为循迹误差信号的检测方式,主要采用利用三个光束的例如“三光束方式(或者还被称为三光点方式)”。另外,例如在由光拾取装置对轨道间距为0.74μm的DVD标准(DVD-ROM、DVD-R、DVD-RW等)的光盘进行循迹误差信号的检测的情况下,作为循迹误差信号的检测方式,主要采用利用至少三个光束的例如“直线排列(in-line)方式”。此处的循迹误差信号的各检测方式的名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取的名字。
另外,例如具有岸沟(land-groove)结构的版本1的DVD-RAM的轨道间距是大致0.74μm,与此相对,具有岸沟结构的版本2.0和2.1的DVD-RAM的轨道间距是大致0.615μm。另外,例如具有与岸沟结构不同的结构的DVD-ROM、DVD-R、DVD-RW等的轨道间距是大致0.74μm,与此相对,具有岸沟结构的版本2.0和2.1的DVD-RAM的轨道间距是大致0.615μm。这样,具有岸沟结构的版本1的DVD-RAM、具有与岸沟结构不同的结构的DVD-ROM、DVD-R、DVD-RW等、具有岸沟结构的版本2.0和2.1的DVD-RAM的轨道间距是不同的。
首先,针对进行CD标准的误差信号检测时主要采用的“三光束方式”进行说明。在光拾取装置中,如图26所示那样在半导体激光元件210与偏振光分束器230之间的光路上配置有CD用衍射光栅320。CD用衍射光栅320具备以固定的周期等间隔地刻出的直线状的光栅槽,具有将从半导体激光元件210发出的激光通过衍射分成主光束(0次光)和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的至少三个光束的功能。
这三个光束经过偏振光分束器230、准直透镜240、物镜250的结果如图27的左侧所示那样在光盘D的信号层Da上形成与主光束对应的主光点100以及与两个副光束分别对应的副光点101、102。此外,在光盘D的信号层Da上周期性地设置有用于记录信号的轨道D 100,主光点100以及副光点101、102的盘半径方向的间隔δ通过围绕光轴转动调整CD用衍射光栅320的方法等被调整成与轨道D100的周期Dtp的大致二分之一一致。然后,主光点100以及副光点101、102的反射光再次到达物镜250、准直透镜240、偏振光分束器230,其一部分光量透过偏振光分束器230之后经过检测透镜260被入射至光检测部270。
在光检测部270中如图27的右侧所示那样配置有与主光点100以及副光点101、102的反射光各自对应的受光面200a、200b、200c。当主光点100以及副光点101、102的反射光各自被入射至受光面200a、200b、200c时,分别形成与主光点100对应的主检测光点200以及与副光点101、102对应的副检测光点201、202。
在此,在主光点100正确地扫描到轨道D100上的情况下,副检测光点201、202的光量是相同的。然而,在主光点100的扫描偏离轨道D100上的情况下,副检测光点201、202之间的光量产生差异。因此,例如通过减法器400等对副检测光点201、202的光量进行减法处理等,由此生成表示循迹的扫描偏离的循迹误差信号。
接着,针对在进行DVD标准的误差信号检测时主要采用的“直线排列方式”进行说明。作为直线排列方式的光学系统,基本上能够基于与三光束方式大致相同的光学系统来检测循迹误差信号。但是,与三光束方式的光学系统相比,不同点在于使用如图29的左侧所示的DVD用衍射光栅340,在该DVD用衍射光栅340中,形成在一方的半平面341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对于形成在另一方的半平面342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偏离了180度。
在此,假设在与图26示出的CD用衍射光栅320大致相同的位置处设置DVD用衍射光栅340来替换CD用衍射光栅320的情况。另外,为了对应直线排列方式,假设如下情况:将DVD用衍射光栅340、聚光光学系统等的配置位置调整成如图28的左侧所示那样照射在光盘D的信号层Da的主光点100以及副光点101、102照射到同一个轨道D100上。
在形成主检测光点200的DVD用的主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270的受光面200a上时,与受光面200a相连接的减法器500a计算来自受光面200a的输出信号的差并将该差例如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
另外,在形成副检测光点201的DVD用的第一副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270的受光面200b上时,与受光面200b相连接的减法器500b计算来自受光面200b的输出信号的差并将其例如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
另外,在形成副检测光点202的DVD用的第二副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270的受光面200c上时,与受光面200c相连接的减法器500c计算来自受光面200c的输出信号的差并将其例如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
如图28的右侧所示,从主检测光点200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a以及从与副光点101、102分别对应的副检测光点201、202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b、Sc是与三光束方式同样地以相反的相位输出的。之后,由加法器510将推挽信号Sb、Sc相加,利用减法器530进行减法处理来从推挽信号Sa减去该相加得到的信号,由此能够生成推挽信号Sa、Sb、Sc的各偏移成分抵消后的循迹误差信号。
另外,近年来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CD标准的光盘和DVD标准的光盘这两种光盘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此外,在该光拾取装置中,为了简化光学系统来降低成本,使用了具备CD用半导体激光元件和DVD用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多激光单元,该CD用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出适于CD标准的红外波长频带765nm~805nm(纳米)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该DVD用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出适于DVD标准的红色波长频带645nm~675nm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
另外,在该光拾取装置中,为了进一步简化光学系统,使用了与CD标准的三光束方式及DVD标准的直线排列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例如参照下面示出的专利文献1)。例如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A的结构为:如图29所示,在光学玻璃板360的厚度方向相向的一个平面和另一平面中,在该一个平面上粘着CD用衍射光栅320,而在该另一平面上粘着DVD用衍射光栅340。
除了图29所示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A的结构以外,例如还提出了如图30所示的结构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B(例如参照下面示出的专利文献2)。例如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B的结构为:在将包含液晶材料等构成的CD用衍射光栅32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重叠粘着之后夹持在两个光学玻璃板361、362之间并粘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4962号公报(第一页、第1-8图)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49249号公报(第一页、第1-7图)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了如上所述的将CD用衍射光栅32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组合而成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A或者300B的情况下,例如在使CD标准的第一激光入射至CD用衍射光栅320时,CD用衍射光栅320使该第一激光发生衍射而将该第一激光分为主光束(0次光)以及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这三个光束。而且,这三个光束经由DVD通过衍射光栅340再次发生衍射而被分支。
这样,从多激光单元发出的第一激光或者第二激光通过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A或者300B的CD用衍射光栅32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这两个光栅,其结果,在CD用衍射光栅32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中分别发生衍射而被分支,因此导致产生了不需要的衍射光。其结果,产生如下问题:循迹误差信号等的误差信号检测精确度变差。
另外,还产生了如下问题:例如由于产生了不需要的衍射光,导致衍射光栅320、340中的0次光以及±1次衍射光的透过率下降,其结果,从多激光单元发出的射出光的利用效率下降。
另外,近年来,为了能够无错误地应对DVD-ROM、DVD-R、DVD-RW、DVD-RAM(版本1、2.0、2.1)等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光盘D,市场上需要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等控制的高级的光拾取装置或者具备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等控制的高级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例如,市场上需要一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光盘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不使循迹误差信号等误差信号的振幅随着物镜250的移动而劣化的光拾取装置或者不使循迹误差信号等误差信号中残留偏移成分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还寻求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且廉价的光拾取装置、廉价的光盘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方案1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衍射光栅,其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并且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其中,在将向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时上述第一主光束与上述第一副光束的间隔设为Yp1,将向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时上述第二主光束与上述第二副光束的间隔设为Yp2的情况下,满足下式(1)
[式1]
1.05 < Yp 1 Yp 2 < 2.5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 ) .
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了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经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以高精确度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经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以高精确度照射至第二介质。
方案2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衍射光栅,其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并且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其中,在将向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时上述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上述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与上述第一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1,将向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时上述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上述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与上述第二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2的情况下,满足下式(2)和下式(3)
0.90<A1<0.94    …(2)
0.87<A2<0.91    …(3)。
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了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可靠地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可靠地照射至第二介质。
方案3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其至少具备: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衍射光栅,其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其中,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发光位置与上述第二波长光的发光位置不同,与此对应地,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上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聚光位置和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上的上述第二波长光的聚光位置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4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3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与大致呈圆板状的上述第一介质上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聚光位置相比,大致呈圆板状的上述第二介质上的上述第二波长光的聚光位置更靠近大致呈圆板状的介质的内周侧。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5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地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以高精确度可靠地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以高精确度可靠地照射至第二介质。
方案6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地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以高精确度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以高精确度照射至第二介质。可以构成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7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地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可靠地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可靠地照射至第二介质。可以构成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8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方案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方案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地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在向第一介质照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以高精确度可靠地照射至第一介质。另外,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在向第二介质照射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以高精确度可靠地照射至第二介质。可以构成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9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其中,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如果在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可以大致防止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在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不产生不需要的光,第二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另外,由于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在该光检测器中,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变更,因此可以避免产生如下问题:在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通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分开得到的第一波长光的第一副光束不被照射至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本发明中的标准化是在说明例如广泛普及的以往的技术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一波长光的第一副光束被照射至与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另外,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一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另外,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二波长光的第二副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的第二副受光部。另外,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二波长光的第二主光束被照射至光检测器的第二主受光部。
方案10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9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变更后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被设定成比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长。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使信号的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可以容易地避免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一主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还可以容易地避免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一副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如果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一主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另外,例如如果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一副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然而,由于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相比,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更长,因此可以容易地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照射第一主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干扰第一副受光部。另外,由于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相比,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更长,因此可以容易地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照射第一副光束时第一副光束干扰第一主受光部。
方案11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9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设为100%的值时,变更后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的值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使信号的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可以避免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一主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还可以避免第一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一副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如果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一主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另外,例如如果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一副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然而,在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因此可以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一主受光部照射第一主光束时第一主光束干扰第一副受光部。另外,在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变更后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因此可以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一副受光部照射第一副光束时第一副光束干扰第一主受光部。
方案12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9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设为100%的值时,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的值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使信号的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可以避免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二主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二副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还可以避免第二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被分开而产生的第二副光束对光检测器的第二主受光部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如果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二主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二副受光部。另外,例如如果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短,则有可能第二副光束干扰光检测器的第二主受光部。然而,在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因此可以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二主受光部照射第二主光束时第二主光束干扰第二副受光部。另外,在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因此可以避免在向光检测器的第二副受光部照射第二副光束时第二副光束干扰第二主受光部。
方案13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其中,以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相对于标准化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如果在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则可以大致防止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在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不会产生不需要的光,第二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在第一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而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第一副光束、中央的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光束时,如果被照射前侧的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相对于标准化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变更,则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地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4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3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以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20~26)∶1。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例如,在第一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和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的以往的衍射光栅而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第一副光束、中央的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光束时,被照射前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定为例如大致1∶16∶1,由此可以通过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然而,省略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在第一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而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第一副光束、中央的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情况下,如果被照射前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定为例如大致1∶16∶1,在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中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与此相对,在第一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而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第一副光束、中央的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光束时,如果被照射前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20~26)∶1,则能够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在将被照射前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例如设为大致1∶不足20∶1的情况下或者在将该分光比设为例如大致1∶大于26∶1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但是通过将该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20~26)∶1、优选1∶(21~25)∶1,能够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5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3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以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上述第二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12~18)∶1。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在第二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而第二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第二副光束、中央的第二主光束以及后侧的第二副光束时,如果被照射前侧的第二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二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二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12~18)∶1,则能够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在被照射前侧的第二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被照射中央的第二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后侧的第二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分光比例如设为大致1∶小于12∶1的情况下或者在该分光比例如设为1∶大于18∶1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但是通过将该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12~18)∶1、优选大致1∶(14~18)∶1,能够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6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其中,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如果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则可以大致防止在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在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光,第二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由此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7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6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变更后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被变更或者设为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相同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变更后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由此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8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6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变更后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被变更或者设为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相同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另一方面,变更后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由此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19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6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在将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另一方面,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由此可以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0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其中,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有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的衍射光栅,如果第一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第一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则可以大致防止在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在第二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时几乎不会产生不需要的光,第二波长光至少被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另外,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由此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1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0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的、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变更后的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从被变更或者设为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相同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变更后的从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由此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2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0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的、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变更后的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的、从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另一方面,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变更后的从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由此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3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0所记载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将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在将从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从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为100%,从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由此可以通过光检测器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二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4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5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6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27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8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方案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29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方案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方案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30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方案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方案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方案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另外,可以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容易且高精确度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方案31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兼具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以及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如下一种光拾取装置:能够在抑制衍射光栅中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的同时防止光效率的降低,并且将价格抑制为较低。如果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兼具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以及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而形成,则可以避免第一波长光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导致第一波长光的效率下降、第二波长光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导致第二波长光的效率下降。另外,由于兼具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以及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来形成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因此可以构成减少了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的衍射光栅。由于衍射光栅的加工部分、加工工时被减少,因此可以将衍射光栅的价格抑制为较低。与此同时,能够构成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32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衍射光栅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良好且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进行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可以良好且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的循迹。介质用于记录信息并作为媒介或者用于记录信息并进行传递。另外,光拾取装置的循迹是指跟随介质的半径方向的振动而使光点始终位于目标轨道上。衍射光栅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而构成,由此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光点照射到介质。由于至少三个光点分别独立地照射至介质,因此可以容易地避免在进行两种以上的介质的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等的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降低。
方案33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和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衍射光栅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在介质上的光点可以被形成为高精确度的光点。例如由于将衍射光栅进行偶数分割而分割为一个区域部和另一区域部,因此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衍射光栅时,容易地使照射到衍射光栅的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的一个区域部和衍射光栅的另一区域部。通过光容易地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的一个区域部和衍射光栅的另一区域部,衍射光栅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度地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因而,容易且高精确度地在介质上形成光点。与此同时,进行两种以上介质的记录/再现时等的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提高。
方案34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衍射光栅至少被分割为第一区域部、第二区域部、第三区域部以及第四区域部这四个区域部。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可以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分割为四个区域部而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光点照射在介质。由于至少三个光点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因此可以避免在进行两种以上介质的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等的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下降。
方案35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具备能够射出多种波长光的发光元件。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伴随光拾取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削减而实现价格的降低。发光元件构成为能够射出例如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的至少两种以上的波长光的、射出多种波长光的发光元件,因此光拾取装置能够对应多种介质。另外,与此同时,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的发光元件和能够射出第二波长光的发光元件至少被集成为一个发光元件,因此能够实现光拾取装置的部件的削减。随着光拾取装置的部件的削减,可以将光拾取装置的价格抑制为较低。因而,能够提供实现了部件的削减、价格的降低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36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765nm~840nm,上述第二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大致防止在大致765nm~840nm的波长光的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可以大致防止在大致630nm~685nm的波长光的第二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
方案37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上述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上述第二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340nm~450nm。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大致防止在大致630nm~685nm的波长光的第一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另外,可以大致防止在大致340nm~450nm的波长光的第二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时产生不需要的光。
方案38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中,能够对应具有多个信号面部的介质。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良好地由光拾取装置对具有多个信号面部的介质进行信号、信息的读取和/或由光拾取装置对具有多个信号面部的介质进行信号、信息的写入等。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提供一种与波长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激光对应并抑制不需要的衍射光来提高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
方案39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方案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构成至少具备能够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与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可靠地对应且提高了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使第一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在第一介质上且使第二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在第二介质上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抑制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高精确度且容易地进行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与波长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激光对应并抑制不需要的衍射光来提高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一种至少具备能够至少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配置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衍射光栅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线排列方式中的光盘上的聚光点配置以及循迹误差信号检测系统的概要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运算处理电路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检测器的受光区域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检测器的受光区域中的各受光部间隔的导出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12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视场特性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视场特性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视场特性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特性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特性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特性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三光束方式的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直线排列方式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以往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其它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320、340:衍射光栅部(衍射光栅);20a、30a、40a:衍射面部(面部);21、22、341、342:半平面(区域部);21w、22w、31w、32w、33w、40w、41w、44w:宽度;26、35、37、45、46、47:边界线部(边界部);30m、40m:中央部;31、41:第一区域部(区域部);32、42:第二区域部(区域部);33、43:第三区域部(区域部);42w、43w:分割部宽度(宽度);44:第四区域部(区域部);48:一个区域部;49:另一区域部;50、360、361、362:光学玻璃板(玻璃基板);50a:平面部;61:激光单元(发光元件);61a:发光面;62:第一光源(光源);63:第二光源(光源);64A、64B、64C、64D:衍射光栅;65i:耦合透镜;65ii:受光元件;66、230:偏振光分束器;67、240:准直透镜;68:1/4波长板;69:反射镜;70、250:物镜;70a:光瞳面部;70b、70c:光的直径(直径);71、72:平行平板(像散元件);73A、73B、270:光检测器(光检测装置);73s:同一受光面部(受光面部);74、75、280、290:受光区域(区域);74A、75A:主受光部(受光部);74Aa、74Ab、74Ac、74Ad、74AL、74AR、74Ba、74Bb、74Bc、74Bd、74BL、74BR、74Ca、74Cb、74Cc、74Cd、74CL、74CR、75Aa、75Ab、75Ac、75Ad、75Ba、75Bb、75Bc、75Bd、75Ca、75Cb、75Cc、75Cd:片段(光检测面部);74Ax、74Ay、74Bx、74By、74Cx、74Cy、75Ax、75Ay、75Bx、75By、75Cx、75Cy:分割线;74B、74C、75B、75C:副受光部(受光部);76A、76B:运算部;77A、77B、77C、78A:差动放大器(减法器);77D、77E、77F、77G、77H、77I、78C、510:加法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后级放大器(放大器);78B、78BV:增幅放大器(增幅器);79:物镜驱动部(驱动部);80、100:主光点(光点);81、82、101、102:副光点(光点);90i、90ii、200:主检测光点(光点);91i、91ii、92i、92ii、201、202:副检测光点(光点);200a、200b、200c:受光面(受光部);210:半导体激光元件;260:检测透镜;300A、300B: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衍射光栅);302:第一衍射面部(衍射面部);304:第二衍射面部(衍射面部);400、500a、500b、500c、530:减法器;D:光盘(介质);D80、D100:轨道;D84:内周侧;D88:外周侧;Da:信号层(信号面部);DL0:第一层(层);DL1:第二层(层);Dtp:轨道间距(周期);d:光栅间隔;L:法线距离;N:法线;O、X:发光点;Oa、Xb、Xc、O(cd)、X(cd)、O(dvd)、X(dvd):照射点;S:面;S11:凹部;S12:凸部;S21:凹面;S22:凸面;Si:底面;Sii:外表面;Siii、Siv:侧面;SA1、Sa1、SA2、Sa、SB1、Sb1、SB2、Sb、SC1、Sc1、SC2、Sc:推挽信号;SD1、Sd1、SD2:加法副推挽信号(信号);SE1、Se1、SE2:循迹误差信号(循迹误差信号);TAa1、TAab1、TAb1、TAc1、TAcd1、TAd1、TAL1、TAR1、TBa1、TBab1、TBb1、TBc1、TBcd1、TBd1、TBL1、TBR1、TCa1、TCab1、TCb1、TCc1、TCcd1、TCd1、TCL1、TCR1:光电转换信号(信号);UAa1、UAb1、UAc1、UAd1、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受光输出信号(信号);Yp、Ys(cd)、Ys(dvd)、Yt(cd)、Yt(dvd):间隔(距离);Yr:距离;θ:衍射角;δ: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配置图,图2和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说明图。
此外,该光拾取装置对应CD标准(CD-ROM、CD-R、CD-RW等)或者DVD标准(DVD-ROM、DVD-RAM(版本1、2.0、2.1)、DVD-R、DVD+R、DVD-RW、DVD+RW等)的光盘D等介质D。介质用于记录信息并作为媒介或者用于记录信息并进行传递。例如,此处的介质是指保存数据、信息、信号等的盘等。一个轨道从大致呈圆板状的光盘D的内周侧D84向外周侧D88形成为大致螺旋状。
作为盘,列举出上述各种光盘。另外,例如还列举出“CBHD(China Blue High-Definition:中国蓝光高清光盘)”标准(例如,原名为“CH-DVD”标准)等的光盘(未图示),该“CBHD”标准等的光盘是基于中国规定的标准的光盘。另外,作为盘,例如还列举出在盘两面设置信号面并能够进行数据写入/删除、数据重写等的光盘D等。另外,作为盘,例如还列举出设置两层信号面并能够进行数据写入/删除、数据重写等的光盘D等。另外,例如还列举出设置三层信号面并能够进行数据写入/删除、数据重写等的“HD DVD”用光盘(未图示)等。另外,例如还列举出设置四层信号面并能够进行数据写入/删除、数据重写等的“Blu-ray Disc”用光盘(未图示)等。另外,还列举出通过对盘的标签面侧等也照射激光来能够进行写入标签等的各种处理的光盘D等。光盘D的信号层Da例如由金属薄膜等金属层等形成。在由金属薄膜等形成的信号层Da中记录信息、数据等。
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例如能够对应上述各种盘。利用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来对记录在各种光盘中的信息等数据进行再现。另外,利用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来对各种光盘进行信息等的数据记录等。
该光拾取装置中的光盘D的聚光点的聚焦检测法例如是基于像散法的检测法。像散法是指例如通过检测由具有像散的光学系统成像得到的点像失真来检测聚光点的移动的方法。另外,作为聚焦检测法,例如列举基于差动像散法的检测法等。如上所述,差动像散法是指例如通过检测由具有像散的光学系统成像得到的点像失真来检测聚光点的移动的方法。另外,差动像散法是指例如从在主光点处生成的焦点误差信号中减去乘以规定的系数后的、在副光点处生成的焦点误差信号来生成焦点误差信号的方法,将推挽泄漏(プツシユプル漏れ込み)抑制为较小。该光拾取装置中的聚光点的聚焦检测法例如是基于像散法、差动像散法等的检测法。具体地说,该光拾取装置为具备基于差动像散法的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此外,作为聚焦检测法,例如也可以利用傅科(Foucault)法、刀口(Knife-edge)法等其它检测法或者与差动像散法合用。根据各光盘D的种类等,适当地自动选择例如差动像散法等各聚焦检测法。
另外,该光拾取装置中的光盘D的聚光点的循迹检测法例如是基于差动推挽法、相位差法等的检测法。如上所述,差动推挽法是指例如利用数据读写用的主光束和对位置偏移的校正信号进行检测的两个副光束来检测聚光点的移动的方法。另外,作为循迹检测法,例如列举出基于包含相位差法等的DPD(Differential Phase Detection:差动相位检测)法检测法等。具体地说,作为循迹检测法,例如列举出基于由四分割型光检测装置73A检测出的相位差信号的相位差法。该光拾取装置中的聚光点的循迹检测法例如利用基于DPP法、DPD法、相位差法、外差检波法等的检测法或者合用这些方法。另外,根据各光盘D的种类等,适当地自动选择例如相位差法等各循迹检测法。另外,该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装置73A例如构成为光检测器73A。
激光单元61是在同一发光面61a上具有第一光源62和第二光源63的多激光单元,该第一光源62发出适于CD标准的红外波长频带765nm~840nm的第一波长(例如782nm)的第一激光,该第二光源63发出适于DVD标准的红色波长频带630nm~685nm的第二波长(例如655nm)的第二激光。激光单元61构成为能够射出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这两种波长的激光的例如二波长发光元件61,该第二激光为波长与第一激光的波长不同且比第一激光的波长短的激光。这样,激光单元61是能够射出多种波长的激光的发光元件61。此外,第一光源62、第二光源63构成半导体激光元件。
从构成激光单元61的第一光源62和/或第二光源63例如射出0.2mW以上且500mW(毫瓦)以下、具体地说是2mW以上且400mW以下的输出值的激光。例如在设为小于0.2mW的输出值的激光的情况下,照射至光盘D之后被反射到达光检测器73A的激光的光量不足。在再现光盘D的各数据等时,以例如0.2mW以上、优选0.5mW以上、更优选2mW以上且20mW以下的程度的几mW~几十mW的输出值的激光是足够的。在向光盘D写入各数据等时,需要几十mW~几百mW的输出值的激光。例如在向光盘D高速地写入各数据等时,有时需要400mW、500mW等这样高的输出值的脉冲激光。
激光单元61例如构成为散热性好的大致圆筒状或者大致圆柱状的CAN封装型的激光二极管。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也可以利用例如能够对应薄型化、小型化等的大致板状的引线框架封装型的激光二极管(未图示)来代替CAN封装型的激光单元61。
从第一光源62和第二光源63分别射出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通过被四分割等分割成多个部分的衍射光栅64A发生衍射以产生由主光束(0次光)以及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形成的至少三光束,之后,通过例如耦合透镜65i调整扩张角并经平板型的偏振光分束器66的偏振光滤波器面进行反射。
经偏振光分束器66反射的激光在通过作为光学透镜的准直透镜67成为平行光之后,通过1/4波长板68被变换为圆偏振光,再通过反射镜69光轴被弯折而被入射至作为光学透镜的物镜70,通过物镜70会聚后被照射到光盘D上。
此外,为了能够对应具有第一层DL0和第二层DL1(图2)这种多个层DL0、DL1的光盘D,物镜70以能够大致沿着物镜70的光轴方向(P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被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通过将物镜70以能够大致沿着物镜70的光轴方向(P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来构成能够对应具有多个信号层Da的光盘D的光拾取装置。另外,物镜70以能够大致沿着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以能够在光盘D的信号层Da的轨道等上正确地进行跟踪。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为了能够对应具有第一层DL0和第二层DL1(图2)这种多个层DL0、DL1的光盘D,准直透镜67以能够大致沿着准直透镜67的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被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通过将准直透镜67以能够大致沿着准直透镜67的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来构成能够更可靠地对应具有多个信号层Da的光盘D的光拾取装置。
如上所述,衍射光栅64A、耦合透镜65i、偏振光分束器66、准直透镜67、1/4波长板68、反射镜69、物镜70等是聚光光学系统的一例。通过物镜70和衍射光栅64A,由衍射光栅64A分支得到的主光束和两个副光束被聚光,从而使与主光束对应的主光点和与两个副光束对应的两个副光点与细长的轨道大致平行或者倾斜地大致排成一列而照射到光盘D的轨道。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不配备耦合透镜(65i)而省略。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在准直透镜67与反射镜69之间配置1/4波长板68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配置例,但是,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不将1/4波长板(68)配置在准直透镜(67)与反射镜(69)之间,而能够使用在偏振光分束器(66)与准直透镜(67)之间配置1/4波长板(68)的光拾取装置。对本申请的附图标记附加的括号()是为了便于说明与附图所示的结构稍有不同的结构而使用的。
另外,在能够向光盘D记录信号的光拾取装置中,受光元件65ii例如被配置在偏振光分束器66的周围附近,该受光元件65ii监测从激光单元61射出的激光并进行反馈以控制激光单元61。
例如使适合于各种光盘D的波长的各激光与各自的光学特性相应地发生衍射的衍射光栅64A在入射面上以光轴为中心例如形成为大致环状,物镜70被设计成:使由该衍射光栅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针对各光盘D校正球面像差并具有聚光作用。并且,通过大致沿着焦点方向(图1中所示的P轴方向)、循迹方向(图1中所示的R轴方向、即与表示轨道的形成方向的Q轴正交且与P轴正交的方向)、倾斜方向(透镜摆动方向)驱动物镜70,来从物镜70向光盘D照射激光以使激光聚焦于光盘D的信号层Da,并且激光跟踪光盘D的规定的轨道。
被光盘D的信号层Da调制并反射的激光返回到物镜70,经由回路到达偏振光分束器66,该回路的中间部分与去路大致相同。在向光盘D的信号层Da照射例如右旋转的激光时,被反射的激光成为例如被反转为左旋转的激光的状态的圆偏振光。另外,在向光盘D前进的去路中例如原本是S偏振光的激光在回路中例如成为P偏振光的激光而从1/4波长板68射出,P偏振光的激光被入射至偏振光分束器66。
回路中的P偏振光的激光大致透过偏振光分束器66。返回到偏振光分束器66的激光透过第一平行平板71,该第一平行平板71为了校正例如透过偏振光分束器66时的像散而倾斜配置。另外,透过了第一平行平板71的激光透过被倾斜配置的第二平行平板72,由此被附加作为向光盘D照射的激光的焦点误差成分的像散的同时由偏振光分束器66和第一平行平板71产生的彗形像差被校正之后,激光被引向光检测器73A。其结果,光检测器73A根据由第二平行平板72引导的激光来生成循迹误差信号、焦点误差信号等。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第一平行平板71和第二平行平板72例如设为像散元件71、72。例如第一像散元件71和第二像散元件72也是光拾取装置的聚光光学系统的一例。另外,代替第一平行平板71和第二平行平板72,例如也可以利用变形透镜(anamorphic lens)(未图示)等感应透镜(sensor lens)(未图示)等来作为像散元件,该变形透镜等传感器透镜能够通过使激光产生像散并根据像散法/差动像散法等进行照射在光盘D的信号层Da的聚光点80的聚焦检测。
光检测器73A用于接收从光盘D反射的激光,将其信号转换为循迹误差信号、焦点误差信号等电信号,来使附有构成光拾取装置的物镜70的透镜支架(未图示)等伺服机构(未图示)进行动作。伺服是指,例如测量控制对象的状态并与预先决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来自动地进行修正控制的机构等。另外,光检测器73A用于接收从光盘D反射的激光,将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来检测记录于光盘D中的数据/信息/信号等。
<<向光盘D照射的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的位置>>
下面,使用图2和图3说明向光盘D照射的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的位置。
激光单元61中的第一光源62的配置位置与激光单元61中的第二光源63的配置位置不同。因此,例如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外周侧D88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至最外周侧D88之间的某处时,如下两个主光点80的形成位置在大致沿着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的线上相差几μm~几十μm左右:第一波长光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形成的主光点80在大致沿着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上的位置;第二波长光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形成的主光点80在大致沿着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上的位置。
在利用具备一个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向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照射激光时、或者向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照射激光时,CD用激光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盘半径方向上的聚光位置和DVD用激光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盘半径方向上的聚光位置不同。
另外,例如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外周侧D88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至最外周侧D88之间的某处时,相比于映现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基于C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一波长光的主光点80大致沿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的照射位置,映现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基于DV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大致沿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的照射位置向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内周侧D84更靠近几μm~几十μm左右。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光拾取装置: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外周侧D88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至最外周侧D88之间的某处时,相比于映现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基于DV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大致沿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的照射位置,映现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基于C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一波长光的主光点80大致沿盘半径方向(R轴方向)的照射位置向大致圆板状的光盘D的内周侧D84更靠近几μm~几十μm左右。
相比于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凹坑等的大小,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凹坑等的大小更小。另外,相比于照射/形成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光点80的大小,照射/形成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光点80的大小更小。由此,以波长比基于CD标准的第一波长光的波长短的基于DVD标准的第二波长光大致位于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中心轴的方式构成光拾取装置。
<<向光盘D照射的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与副光点81、82的间隔Yp>>
下面,使用图4、图5来说明向光盘D照射的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的主光点80与副光点81、82的间隔Yp。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衍射光栅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线排列方式中的光盘上的聚光点配置以及循迹误差信号检测系统的概要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可以对应CD标准和DVD标准中的任一个标准的光盘D。此外,CD-ROM、CD-R、CD-RW等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间距Dtp、DVD-ROM、DVD-R、DVD+R、DVD-RW、DVD+RW的光盘D的轨道间距Dtp、DVD-RAM(版本1)的光盘D的轨道间距Dtp以及DVD-RAM(版本2.0、2.1)的光盘D的轨道间距Dtp不同,但是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统一画出了各种光盘D。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设照射/形成在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各光点80、81、82的形状/配置/形态等为所画出的形状/配置/形态等。
设衍射光栅64A(图4)为具有与DVD用衍射光栅20大致相同结构的廉价的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衍射光栅64A不使用对应三光束方式的CD用衍射光栅,而仅由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DVD用衍射光栅20构成。本申请的衍射光栅是指例如形成有使光发生衍射的衍射面部的部件,例如被称为直线排列型衍射光栅等。另外,本申请图示的衍射光栅等是为了便于容易理解各详细部分而画出的。被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光通过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被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
首先,针对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一波长为CD标准的波长、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二波长为DVD标准的波长的情况进行说明。将第一波长设为CD标准的波长λ(cd)。设第一波长λ(cd)为大致765nm~840nm。另外,将第二波长设为DVD标准的波长λ(dvd)。设第二波长λ(dvd)为大致630nm~685nm。
另外,将向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处于第一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处于第一副光束的光点81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b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1。
另外,将向与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处于第一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处于第一副光束的光点82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c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1。
另外,将向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处于第二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处于第二副光束的光点81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b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2。
另外,将向与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处于第二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处于第二副光束的光点82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c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2。
在这样进行了定义时,例如假设下式(4)。
&lambda; ( cd ) &lambda; ( dvd ) = Yp 1 Yp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4 )
在假设C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cd)例如为大致765nm的情况下,将765代入式(4)的λ(cd)。另外,在假设DV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dvd)例如为大致685nm的情况下,将685代入式(4)的λ(dvd)。于是,按下式(5)求值。
765/685=1.11679      …(5)
另外,在假设C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cd)例如为大致840nm的情况下,将840代入式(4)的λ(cd)。另外,在假设DV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dvd)例如为大致630nm的情况下,将630代入式(4)的λ(dvd)。于是,按下式(6)求值。
840/630=1.33333      …(6)
如上所述,能够射出作为CD标准的波长的第一波长λ(cd)和作为DVD标准的波长的第二波长λ(dvd)的光拾取装置例如被设为满足下式(7)的光拾取装置。
1.05 < Y p 1 Yp 2 < 1.35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7 )
接着,针对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一波长为DVD标准的波长、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二波长为BD标准的波长的情况进行说明。假设第一波长为DVD标准的波长λ(dvd)。设第一波长λ(dvd)为大致630nm~685nm。另外,假设第二波长为BD标准的波长λ(bd)。设第二波长λ(bd)为大致340nm~450nm。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假设下式(8)。
&lambda; ( dvd ) &lambda; ( bd ) = Yp 1 Yp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8 )
在假设DV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dvd)例如为大致630nm的情况下,将630代入式(8)的λ(dvd)。另外,在假设B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bd)例如为大致450nm的情况下,将450代入式(8)的λ(bd)。于是,按下式(9)求值。
630/450=1.40000       …(9)
另外,在假设DV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dvd)例如为大致685nm的情况下,将685代入到式(8)的λ(dvd)。另外,在假设B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bd)例如为340nm的情况下,将340代入式(8)的λ(bd)。这样,按下式(10)求值。
685/340=2.01471       …(10)
如上所述,能够射出作为DVD标准的波长的第一波长λ(dvd)和作为BD标准的波长的第二波长λ(bd)的光拾取装置例如被设为满足下式(11)的光拾取装置。
1.35 < Y p 1 Yp 2 < 2.05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1 )
接着,针对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一波长为CD标准的波长、入射至对应直线排列方式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二波长为BD标准的波长的情况进行说明。假设第一波长为CD标准的波长λ(cd)。设第一波长λ(cd)为大致765nm~840nm。另外,假设第二波长为BD标准的波长λ(bd)。设第二波长λ(bd)为大致340nm~450nm。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假设下式(12)。
&lambda; ( cd ) &lambda; ( bd ) = Yp 1 Yp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2 )
在假设C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cd)例如为大致765nm的情况下,将765代入式(12)的λ(cd)。另外,在假设B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bd)例如为大致450nm的情况下,将450代入式(12)的λ(bd)。于是,按下式(13)求值。
765/450=1.70000       …(13)
另外,在假设C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cd)例如为大致840nm的情况下,将840代入式(12)的λ(cd)。另外,在假设B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bd)例如为340nm的情况下,将340代入式(12)的λ(bd)。于是,按下式(14)求值。
840/340=2.47059       …(14)
如上所述,能够射出作为CD标准的波长的第一波长λ(cd)和作为BD标准的波长的第二波长λ(bd)的光拾取装置例如被设为满足下式(15)的光拾取装置。
1.65 < Y p 1 Yp 2 < 2.5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5 )
<<被照射在光盘D的各光点80、81、82的分光比、被照射在光盘D的各光点80、81、82中的主光点80的光强度相对于各光点的光强度的总和的效率比>>
下面,使用图5说明作为例如被照射在光盘D的各光点80、81、82的光强度比的分光比、主光点80的光的效率比A1、A2.
首先,将在向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波长光的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一波长光的副光束时的光效率比例如设为A1,该光效率比是由一个第一波长光的主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强度相对于由一个第一波长光的主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强度和由至少两个第一波长光的副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各副光点81、82的光强度的总和的比例。
另外,将在向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波长光的主光束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波长光的副光束时的光效率比例如设为A2,该光效率比是由一个第二波长光的主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强度相对于由一个第二波长光的主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强度和由至少两个第二波长光的副光束映现在光盘D上的各副光点81、82的光强度的总和的比例。
首先,针对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分光比等进行说明。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16±1.6)∶1。
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14.4∶1。
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6.4。另外,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4.4/16.4。即,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效率比A2为0.87805。
另外,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17.6∶1。
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9.6。另外,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7.6/19.6。即,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2为0.89796。
具体地说,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16∶1。
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8。另外,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6/18。即,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2为0.88889。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15∶1。
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7。另外,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5/17。即,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2为0.88235。
向图5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照射的激光的分光比与向图28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照射的激光的分光比大致相同。
例如设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先行副光点101、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主光点100以及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后行副光点102的分光比为大致1∶15∶1。
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101或者10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7。另外,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10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5/17。即,此时的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100处的光的效率比A2为0.88235。
接着,针对照射在图5所示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分光比等进行说明。例如,设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23±2.3)∶1。
例如,设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20.7∶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2.7。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0.7/22.7。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1189。
另外,例如设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25.3∶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中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7.3。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照射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5.3/27.3。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2674。
具体地说,例如设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为大致1∶23∶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5。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3/25。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2000。
向图5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照射的激光的分光比与向图27所示的三光束方式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照射的激光的分光比不同。
例如,设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先行副光点10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主光点10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后行副光点102的分光比为大致1∶16∶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101或者10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8。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10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6/18。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100的光的效率比A1为0.88889。
在构成了具备不包括与CD用激光对应的衍射光栅部的衍射光栅64A的光拾取装置的情况下,当透过了衍射光栅64A的各CD用激光照射到基于CD标准的光盘D时,相对于以往的光拾取装置,照射到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各激光的分光比被变更。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3.5∶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5.5。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3.5/25.5。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2157。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0∶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2。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0/22。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0909。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6∶1。
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副光点81或者8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8。另外,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在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6/28。即,此时的基于CD标准的光盘D上的主光点80的光的效率比A1为0.92857。
<<衍射光栅64A和光检测器73A>>
下面,使用图4、图5说明衍射光栅64A和光检测器73A。
在以往的具备CD用衍射光栅部320(图29、图3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这两个衍射光栅的二波长对应衍射光栅300A、300B中,存在以下问题: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或者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通过了CD用衍射光栅部320和DVD用衍射光栅340这两个衍射光栅的结果产生了不需要的衍射光。为了消除这种不需要的衍射光的产生,将衍射光栅64A(图4)设为仅具有遵照DVD标准的一波长光用衍射光栅部20的结构。
具体地说,将衍射光栅64A设为如下的DVD用衍射光栅部件20:如图4的左侧所示,形成在一方的半平面21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对于形成在另一方的半平面22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偏离了大约180度。另外,衍射光栅64A的光学配置遵照直线排列方式,被调整成如图5所示那样使基于照射到光盘D上的第一或第二激光的主光束的主光点80以及基于第一或第二激光的副光束的副光点81、82以大致平行或者倾斜的状态排成一列而照射到同一轨道D80上。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仅具有DVD用衍射光栅部件20的衍射光栅64A的结构及其光学配置,能够如上所述那样抑制不需要的衍射光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基于直线排列方式的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的检测。具体地说,在如图5所示那样是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的情况下,如下检测循迹误差信号SE2。
例如,在向光盘D照射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的情况下,如下检测循迹误差信号SE2。
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主检测光光点80的DVD用的主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主检测光光点90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第二受光区域75、例如DVD受光区域75中的主受光部75A时,与主受光部75A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主受光部75A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2。
另外,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一副检测光光点81的DVD用的第一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一副检测光光点91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时,与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2。
另外,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二副检测光光点82的DVD用的第二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二副检测光光点92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时,与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输出信号的差,并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2。
从与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A2与从与副光点81、82分别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92ii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B2、SC2以相互相反的相位进行输出。之后,通过加法器78C将推挽信号SB2、SC2相加,该相加后的信号SD2被增幅器78B增幅之后通过减法器78A与推挽信号SA2进行减法处理,由此能够生成推挽信号SA2、SB2、SC2的各偏移成分抵消后的高精确度的循迹误差信号SE2。
另一方面,在向光盘D照射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的情况下,也如下检测循迹误差信号SE1。
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主检测光光点80的CD用的主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主检测光光点90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第一受光区域74、例如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时,与主受光部74A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主受光部74A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1。
另外,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一副检测光光点81的CD用的第一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一副检测光光点91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B时,与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1。
另外,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二副检测光光点82的CD用的第二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二副检测光光点92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另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C时,与另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另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输出信号的差,并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1。
从与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A1与从与副光点81、82分别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检测出的推挽信号SB1、SC1以相互相反的相位进行输出。之后,通过加法器78C将推挽信号SB1、SC1相加,该相加后的信号SD1被增幅器78B增幅之后通过减法器78A与推挽信号SA1进行减法处理,由此能够生成推挽信号SA1、SB1、SC1的各偏移成分抵消后的高精确度的循迹误差信号SE1。
在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中生成的信号被发送到例如能够与光拾取装置通电连接的光盘装置的基板(未图示)的运算部76A并进行计算,在光盘装置的基板的运算部76A中生成的信号被发送到光拾取装置的物镜驱动部79。通过向光拾取装置的物镜驱动部79流通电信号,能够使光拾取装置的物镜70移动。在运算部76A中生成的循迹误差信号SE1、SE2被发送到物镜驱动部79,从而自动地进行物镜70对于光盘D的轨道D80的循迹调整。
然而,衍射光栅64A为仅具有例如与第二波长对应的DVD用衍射光栅部件20的结构,不与第一波长对应,其中,该第二波长为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该第一波长为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因此,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衍射分支得到的主检测光光点90i与副检测光光点91i、92i之间的间隔(以下称为主-副间距)成为与衍射光栅64A所对应的波长成反比例的长度,因此与通过本来应该使用的CD用衍射光栅进行衍射分支时的主-副间距相比变大。另外,主-副间距变大的结果导致主检测光光点90i以及副检测光光点91i、92i的分光比也发生变化。
因此,如图5、图7所示,需要在光检测器73A中适当地进行设定,使得接收主检测光光点90ii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接收一方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之间的受光间隔Ys(dvd)及接收主检测光光点90ii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接收另一方的副检测光光点92ii的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之间的受光间隔Ys(dvd)、和/或接收主检测光光点90i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接收一方的副检测光光点91i的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之间的受光间隔Ys(cd)及接收主检测光光点90i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接收另一方的副检测光光点92i的另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C之间的受光间隔Ys(cd)与对应于各个激光的主-副间距相一致。
<<光检测器73A和运算部76A>>
下面,使用图5、图6说明光检测器73A和运算部76A。
图6是表示根据光检测器73A的受光结果生成循迹误差信号SE1的运算部76A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运算处理电路图。
光拾取装置具备光检测器73A,该光检测器73A具有:第一受光区域74,其具备被照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及被照射两个第一副光束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以及第二受光区域75,其具备被照射一个第二主光束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及被照射两个第二副光束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
在光检测器73A的同一受光面部73s上并列形成有用于进行C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第一受光区域74、例如CD受光区域74以及用于进行DV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第二受光区域75、例如DVD受光区域75。
由相互正交的两个分割线以大致十字状进行四分割而分别由四个光检测面部构成的CD用的主受光部74A、副受光部74B以及74C这三个受光部例如在纵方向上排列配置,从而在光检测器73A中构成CD受光区域74。由CD用的主受光部74A、副受光部74B以及74C接收0次衍射激光、+1次衍射激光、-1次衍射激光分别被基于CD标准的光盘D反射得到的反射激光。由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接收例如由像散发生光学系统附加了像散的基于CD标准的激光。光检测器73A的CD用主受光部74A的分割线74Ax、74Ay、副受光部74B和74C各自的分割线74Bx、74By和74Cx、74Cy被设定成相对于所接收的激光的像散的发生方向分别形成大致45°的角度。
另外,由相互正交的两个分割线以大致十字状进行四分割而分别由四个光检测面部构成的DVD用的主受光部75A、副受光部75B以及75C这三个受光部例如在纵方向上排列配置,从而在光检测器73A中构成DVD受光区域75。由DVD用的主受光部75A、副受光部75B以及75C接收0次衍射激光、+1次衍射激光、-1次衍射激光分别被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反射得到的反射激光。由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接收例如由像散发生光学系统附加了像散的基于DVD标准的激光。光检测器73A的DVD用主受光部75A的分割线75Ax、75Ay、副受光部75B和75C各自的分割线75Bx、75By和75Cx、75Cy被设定成相对于所接收的激光的像散的发生方向分别形成大致45°的角度。
光盘装置的运算部76A例如构成为包括7个加法器77D、77E、77F、77G、77H、77I、78C、4个减法器77A、77B、77C、78A以及1个增幅器78B。加法器77D、77E、减法器77A为了生成作为循迹误差信号SE1的基础的与0次反射光的光量相应的信号SA1,而作为构成运算部76A的部件配置在运算部76A内。另外,加法器77F、77G、减法器77B为了生成作为循迹误差信号SE1的基础的与+1次反射光的光量相应的信号SB1,而作为构成运算部76A的部件配置在运算部76A内。另外,加法器77H、77I、减法器77C为了生成作为循迹误差信号SE1的基础的与-1次反射光的光量相应的信号SC1,而作为构成运算部76A的部件配置在运算部76A内。减法器77A、77B、77C、78A例如被设为差动放大器77A、77B、77C、78A。另外,增幅器78B例如被设为增幅放大器78B。
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与构成光盘装置的基板的运算部76A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由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生成的信号经由连接器、挠性电路基板(未图示)等被发送到光盘装置的运算部76A。详细地说,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等与构成光盘装置的基板的运算部76A等经由具备作为电路基板的挠性印刷电路体(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lexible printed cable(挠性印刷线缆))、挠性扁平电路体(FFC:flexible flat circuit/flexible flat cable(挠性扁平线缆))等挠性电路基板的各导体部、与挠性电路基板的各导体部连接的端子等的连接器等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进行连接(都未图示)。
为了通过焊接以能够通电的方式将各种电子部件、电气部件等连接在FPC上,使用耐热性好的聚酰亚胺系树脂等耐热性合成聚合物来形成FPC的基部。聚酰亚胺(polyimide)例如被大致称为“PI”。如下构成FPC:例如通过印刷等将多个电路导体部形成在全芳香族系聚酰亚胺树脂等的芳香族系耐热性树脂制的绝缘薄片上,例如铜箔等金属箔并列设置在绝缘薄片上,在金属箔的上方设置例如全芳香族系聚酰亚胺树脂等的芳香族系耐热性树脂制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保护层。FPC例如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薄的大致呈带状的薄片物。
通过使用具备全芳香族系聚酰亚胺树脂等的芳香族系耐热性树脂制的绝缘薄片和/或保护层的FPC,可以良好地进行FPC之间的焊接。另外,可以良好地对FPC焊接各种电子部件、各种电气部件等。FPC构成为例如能够在其它光拾取装置中通用的例如标准化的FPC。
在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与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而得到的三个光束、具体地说主光束(0次光)以及配置在该主光束前后的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分别对应地形成有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本申请中的“前”、“后”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第一主受光部74A、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分别被四分割而由四个光检测面部构成。
详细地说,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4Ax、74A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矩形形状的光检测面部74Aa、74Ab、74Ac、74Ad、即片段74Aa、74Ab、74Ac、74Ad。片段(segment)是指例如部分、断片等将整体分割为几个后的其中一个。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主片段74Aa、与第一主片段74A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主片段74Ab、与第二主片段74A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主片段74Ac、以及与第三主片段74A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主片段74Ad,第一主片段74Aa与第四主片段74Ad相邻。CD受光区域74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具备中央的主受光部74A、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以及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该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分别将来自中央的主受光部74A的各片段74Aa、74Ab、74Ac、74Ad的各受光输出信号UAa1、UAb1、UAc1、UAd1从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且进行增幅,该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分别将由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转换为电压信号且增幅得到的各信号进一步进行增幅。
构成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A运算来自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构成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的例如上下一对片段74Aa、74Ab和74Ac、74Ad的输出信号的差{(TAa1+TAb1)-(TAc1+TAd1)}、即(TAab1-TAcd1),并将该差生成为推挽信号SA1。
另外,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4Bx、74B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光检测面部74Ba、74Bb、74Bc、74Bd、即片段74Ba、74Bb、74Bc、74Bd。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副片段74Ba、与第一副片段74B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副片段74Bb、与第二副片段74B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副片段74Bc、以及与第三副片段74B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副片段74Bd,第一副片段74Ba与第四副片段74Bd相邻。CD受光区域74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具备前侧的副受光部74B、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FL1、77FR1、77GL1、77GR1以及各后级放大器77FL2、77FR2、77GL2、77GR2,该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FL1、77FR1、77GL1、77GR1分别将来自前侧的副受光部74B的各片段74Ba、74Bb、74Bc、74Bd的各受光输出信号UBa1、UBb1、UBc1、UBd1从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且进行增幅,该各后级放大器77FL2、77FR2、77GL2、77GR2分别将由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FL1、77FR1、77GL1、77GR1转换为电压信号且增幅得到的各信号进一步进行增幅。
构成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B运算来自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构成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的例如上下一对片段74Ba、74Bb和74Bc、74Bd的输出信号的差{(TBa1+TBb1)-(TBc1+TBd1)}、即(TBab1-TBcd1),并将该差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1。
另外,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4Cx、74C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光检测面部74Ca、74Cb、74Cc、74Cd、即片段74Ca、74Cb、74Cc、74Cd。CD受光区域74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副片段74Ca、与第一副片段74C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副片段74Cb、与第二副片段74C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副片段74Cc、以及与第三副片段74C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副片段74Cd,第一副片段74Ca与第四副片段74Cd相邻。CD受光区域74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具备后侧的副受光部74C、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HL1、77HR1、77IL1、77IR1以及各后级放大器77HL2、77HR2、77IL2、77IR2,该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HL1、77HR1、77IL1、77IR1分别将来自后侧的副受光部74C的各片段74Ca、74Cb、74Cc、74Cd的各受光输出信号UCa1、UCb1、UCc1、UCd1从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且进行增幅,该各后级放大器77HL2、77HR2、77IL2、77IR2分别将由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HL1、77HR1、77IL1、77IR1转换为电压信号且增幅得到的各信号进一步进行增幅。
构成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C运算来自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构成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例如上下一对片段74Ca、74Cb和74Cc、74Cd的输出信号的差{(TCa1+TCb1)-(TCc1+TCd1)}、即(TCab1-TCcd1),并将该差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1。
对加法器78C输入作为减法器77B的输出信号的先行副推挽信号SB1和作为减法器77C的输出信号的后行副推挽信号SC1。加法器78C对这些信号进行加法运算(SB1+SC1)并将相加后的信号设为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对增幅器78B输入作为加法器78C的输出信号的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增幅器78B将加法副推挽信号SD1例如以增幅率K增幅为与主推挽信号SA1相同的信号电平。对减法器78A输入减法器77A的输出信号和增幅器78B的输出信号。减法器78A运算主推挽信号SA1与将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增幅得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并将该差作为循迹误差信号SE1进行输出。
在运算部76A中生成的循迹误差信号SE1被发送到物镜驱动部79(图2、图3),来自动地进行物镜70(图2、图3)对于光盘D的轨道D80(图5)的循迹调整。
通过对从构成第一主受光部74A、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各片段获得的各受光输出实施规定的运算,能够在进行C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时等得到主信息信号、焦点误差信号以及循迹误差信号SE1。
例如,在从构成光盘装置的未图示的基板的LSI经由FPC向光拾取装置的发光元件(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发送例如单一频率且高频的激光射出信号时,有时在FPC等周围产生不需要的辐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指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中的元件的集成度为1000个~100000个左右的电路,或者简单地设为与IC相同含义的用语。另外,不需要的辐射是指例如电子设备等发出的电磁波、不需要的电波等。
例如在从光盘D的内周侧D84至光盘D的外周侧D88对光盘D记录数据、信息、信号时,以能够通电的方式将构成光盘装置的基板的LSI和光拾取装置的LD进行连接的FPC被弯曲或者拉伸而FPC例如被卷绕的环境下在FPC中流通例如单一频率且高频的脉冲信号的结构中,有时产生不需要的辐射而不利。
只要在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中配置有将各受光输出信号UAa1、UAb1、UAc1、UAd1、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分别从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且进行增幅的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以及分别将由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转换为电压信号且增幅得到的各信号进一步进行增幅的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通过上述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以及上述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就能够将从光检测器73A的各受光部74A、74B、74C输出的各受光输出信号UAa1、UAb1、UAc1、UAd1、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例如可靠地作为提高增益后的光电转换信号TAa1、TAb1、TAc1、TAd1、TBa1、TBb1、TBc1、TBd1、TCa1、TCb1、TCc1、TCd1而从光检测器73A输出。
由此,例如即使在以能够通电的方式将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等与构成光盘装置的基板的运算部76A等进行连接的FPC等周围产生不需要的辐射等,也能够抑制从光检测器73A输出的光电转换信号TAa1、TAb1、TAc1、TAd1、TBa1、TBb1、TBc1、TBd1、TCa1、TCb1、TCc1、TCd1劣化。因而,能够由光盘装置的基板的运算部76A高精确度且可靠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电流/电压转换功能的普通的前级增幅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例如也可以位于与增幅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相比更靠信号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
例如,在向遵照CD标准的第一光盘D照射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的情况下,如下检测循迹误差信号SE1。
首先,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D将与光检测器73A的主受光部74A的第一片段74Aa所接收的0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Aa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主受光部74A的第二片段74Ab所接收的0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Ab1相加,来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Aab1。
另外,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E将与光检测器73A的主受光部74A的第三片段74Ac所接收的0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Ac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主受光部74A的第四片段74Ad所接收的0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Ad1相加,来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Acd1。
另外,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A从加法器77D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Aa1+光电转换信号TAb1)中减去加法器77E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Ac1+光电转换信号TAd1),来生成主推挽信号SA1。其结果,减法器77A输出作为循迹误差信号SE1的基础的与0次反射光的光量相应的信号{(光电转换信号TAa1+光电转换信号TAb1)-(光电转换信号TAc1+光电转换信号TAd1)}、即主推挽信号SA1。
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主检测光光点80的CD用的主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主检测光光点90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时,与主受光部74A相连接的减法器77A运算来自主受光部74A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1。
另外,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F将与光检测器73A的前侧副受光部74B的第一片段74Ba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Ba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前侧副受光部74B的第二片段74Bb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Bb1相加,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Bab1。
另外,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G将与光检测器73A的前侧副受光部74B的第三片段74Bc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Bc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前侧副受光部74B的第四片段74Bd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Bd1相加,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Bcd1。
另外,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B从加法器77F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Ba1+光电转换信号TBb1)中减去加法器77G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Bc1+光电转换信号TBd1),生成副推挽信号SB1。
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一副检测光光点81的CD用的第一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一副检测光光点91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时,与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相连接的减法器77B运算来自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1。
另外,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H将与光检测器73A的后侧副受光部74C的第一片段74Ca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Ca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后侧副受光部74C的第二片段74Cb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Cb1相加,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Cab1。
另外,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7I将与光检测器73A的后侧副受光部74C的第三片段74Cc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Cc1和与光检测器73A的后侧副受光部74C的第四片段74Cd所接收的-1次反射光的一部分光量相应的光电转换信号TCd1相加,生成光电转换信号TCcd1。
另外,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7C从加法器77H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Ca1+光电转换信号TCb1)中减去加法器77I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Cc1+光电转换信号TCd1),生成副推挽信号SC1。
在与C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一副检测光光点82的CD用的第二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二副检测光光点92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时,与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相连接的减法器77C运算来自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1。
运算部76A的加法器78C将减法器77B的减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Ba1+光电转换信号TBb1)-(光电转换信号TBc1+光电转换信号TBd1)}和减法器77C的减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Ca1+光电转换信号TCb1)-(光电转换信号TCc1+光电转换信号TCd1)}相加,生成加法副推挽信号SD1。
运算部76A的增幅器78B将加法器78C的加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Ba1+光电转换信号TBb1)-(光电转换信号TBc1+光电转换信号TBd1)}+{(光电转换信号TCa1+光电转换信号TCb1)-(光电转换信号TCc1+光电转换信号TCd1)}]、即加法副推挽信号SD1以增幅率K进行增幅。该增幅率K例如是为了调整因衍射光栅64A的衍射效率引起的0次光和±1次衍射光的光强度的差异而决定的值。
运算部76A的减法器78A通过从减法器77A的减法结果[(光电转换信号TAa1+光电转换信号TAb1)-(光电转换信号TAc1+光电转换信号TAd1)]中减去增幅器78B的增幅结果[K·[{(光电转换信号TBa1+光电转换信号TBb1)-(光电转换信号TBc1+光电转换信号TBd1)}+{(光电转换信号TCa1+光电转换信号TCb1)-(光电转换信号TCc1+光电转换信号TCd1)}]],来生成循迹误差信号SE1。该循迹误差信号SE1被设为[[(光电转换信号TAa1+光电转换信号TAb1)-(光电转换信号TAc1+光电转换信号TAd1)]-K·[{(光电转换信号TBa1+光电转换信号TBb1)-(光电转换信号TBc1+光电转换信号TBd1)}+{(光电转换信号TCa1+光电转换信号TCb1)-(光电转换信号TCc1+光电转换信号TCd1)}]]。
从与中央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中央的主检测光光点90i检测出的主推挽信号SA1以及从与前后的副光点81、82分别对应的前后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检测出的各副推挽信号SB1、SC1以相互相反的相位进行输出。之后,由加法器78C将各副推挽信号SB1、SC1相加,相加生成的加法副推挽信号SD1被增幅器78B增幅之后通过减法器78A与主推挽信号SA1进行减法处理,由此能够生成推挽信号SA1、SB1、SC1的各偏移成分被抵消后的高精确度的循迹误差信号SE1。
在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具体地说主光束(0次光)及配置在该主光束前后的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分别对应地形成有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分别被进行四分割而由四个片段构成。
详细地说,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5Ax、75A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片段75Aa、75Ab、75Ac、75Ad。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主片段75Aa、与第一主片段75A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主片段75Ab、与第二主片段75A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主片段75Ac、以及与第三主片段75A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主片段75Ad,第一主片段75Aa与第四主片段75Ad相邻。DVD受光区域75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5Bx、75B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片段75Ba、75Bb、75Bc、75Bd。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副片段75Ba、与第一副片段75B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副片段75Bb、与第二副片段75B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副片段75Bc、以及与第三副片段75B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副片段75Bd,第一副片段75Ba与第四副片段75Bd相邻。DVD受光区域75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另外,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构成为具备通过大致正交的两个分割线75Cx、75Cy进行四分割而形成的四个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片段75Ca、75Cb、75Cc、75Cd。DVD受光区域75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构成为具备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副片段75Ca、与第一副片段75Ca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二副片段75Cb、与第二副片段75Cb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三副片段75Cc、以及与第三副片段75Cc相邻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第四副片段75Cd,第一副片段75Ca与第四副片段75Cd相邻。DVD受光区域75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构成为大致正方形形状。
此外,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具备例如近似于图6所示的电路的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各后级放大器,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运算部76A具备例如近似于图6所示的电路的运算DVD用信号的各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DVD信号运算用的各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与DVD受光区域75相连接,在此省略其详细地说明。
通过对从构成第二主受光部75A、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各片段获得的各受光输出实施规定的运算,能够在进行DV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时等获得主信息信号、焦点误差信号以及循迹误差信号SE2。
例如,在向遵照DVD标准的第二光盘D照射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的情况下,如下检测循迹误差信号SE2。
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主检测光光点80的DVD用的主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主检测光光点90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主受光部75A时,与主受光部75A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主受光部75A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2。
另外,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二副检测光光点81的DVD用的第二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二副检测光光点91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时,与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2。
另外,在与DVD标准对应的形成第二副检测光光点82的DVD用的第二副光束从光盘D的信号层Da处被反射而作为第二副检测光光点92ii被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时,与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相连接的减法器运算来自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输出信号的差,将该差例如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2。
从与中央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中央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检测出的主推挽信号SA2以及从与前后的副光点81、82分别对应的前后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92ii检测出的各副推挽信号SB2、SC2以相互相反的相位进行输出。之后,由加法器78C将各副推挽信号SB2、SC2相加,相加生成的加法副推挽信号SD2被增幅器78B增幅之后通过减法器78A与主推挽信号SA2进行减法处理,由此能够生成推挽信号SA2、SB2、SC2的各偏移成分被抵消后的高精确度的循迹误差信号SE2。
<<光检测器73A的受光区域74、75>>
下面,使用图7、图8说明光检测器73A的受光区域74、75。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检测器的受光区域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检测器的受光区域中的各受光部间隔的导出方法的图。
在光检测器73A的同一受光面部73s上排列形成有用于进行DV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DVD受光区域75和用于进行C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CD受光区域74。
在DVD受光区域75中,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具体地说主光束(0次光)及配置在该主光束前后的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分别对应地形成有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B、75C被进行四分割而分别由四个片段构成。通过对从构成第二主受光部75A、第二副受光部75B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C的各片段获得的各受光输出实施规定的运算,能够在进行DV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时等获得主信息信号、焦点误差信号以及循迹误差信号SE2。此外,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不限定于四分割,例如也可以进行二分割。另外,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例如也可以不进行分割。
在CD受光区域74中,与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具体地说主光束(0次光)及配置在该主光束前后的两个副光束(±1次衍射光束)分别对应地形成有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分别被进行四分割而由四个片段构成。通过对从构成第一主受光部74A、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各片段获得的各受光输出实施规定的运算,能够在进行CD标准的光盘D的记录/再现时等获得主信息信号、焦点误差信号以及循迹误差信号SE1。此外,第一主受光部74A、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不限定于四分割,例如也可以进行二分割。另外,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例如也可以不进行分割。
如下导出DVD受光区域75中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之间的受光间隔Ys(dvd)和CD受光区域74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之间的受光间隔Ys(cd)。
首先,根据从激光单元61的第一或第二光源62、63射出的第一或第二激光的波长λ和将衍射光栅64A中连续的凹部S11至凸部S12或者凸部S12至凹部S11设为一个周期的光栅间隔d,通过下式(16)的基于布拉格(Bragg)条件的近似式求出衍射角θ(参照图8)。此外,设光栅间隔d例如为几μm~几百μm左右。
θ=Sin-1(λ/d)             …(16)
另外,凹部S11构成为具备底面Si以及与底面Si大致正交的两侧面Siii、Siv。另外,构成凹部S11的凹面S21也构成为具备底面Si以及与底面Si大致正交的两侧面Siii、Siv。另外,凸部S12构成为具备与底面Si大致平行的外表面Sii、与底面Si和外表面Sii大致正交的两侧面Siii、Siv。另外,构成凸部S12的凸面S22也构成为具备与底面Si大致平行的外表面Sii、与底面Si和外表面Sii大致正交的两侧面Siii、Siv。另外,衍射角θ是指衍射光与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平滑面S背侧的衍射面部20a的凹面S21的底面Si、凸面S22的外表面Sii的法线N所形成的角度。另外,以法线N为中心轴大致对称地设定一对左右的假想的发光点X。此外,图8所示的说明图是为了便于容易地进行说明而画出的图。
接着,根据法线距离L以及通过上述式(16)求出的衍射角θ,能够确定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上的与副光束有关的表示外观上的第一或第二光源62、63的位置的第二发光点X,其中,该法线距离L是包含在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中的表示第一或者第二光源62、63的实际位置的第一发光点O至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平滑面S背侧的凹面S21的底面Si或者构成凸面S22的外表面Sii之间的距离。此外,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与衍射光栅64A的大致平滑面S的法线N垂直,成为处于离面S背侧的构成凹面S21的底面Si、构成凸面S22的外表面Sii相距大致法线距离L的位置处的平面。并且,通过下式(17)求出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上的第一发光点O至第二发光点X之间的距离Yr(参照图8)。
Yr=L×tan(θ)               …(17)
在此,简单说明被设为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主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第一照射点Oa以及被设为与假想从第二发光点X发出的第一或第二激光对应的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副光点81/82的大致中心部的第二照射点Xb/Xc。
例如,根据准直透镜67的焦距f2(未图示)和物镜70的焦距f1(未图示),求出被设为与假想从第一发光点O发出的第一或第二激光对应的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主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第一照射点Oa以及被设为与假想从第二发光点X发出的第一或第二激光对应的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副光点81/82的大致中心部的第二照射点Xb/Xc。例如,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第一照射点Oa与第二照射点Xb/Xc之间的距离Yp是根据发光点O至发光点X之间的距离Yr、准直透镜67的焦距f2以及物镜70的焦距f1并利用例如下式(18)而求出的。
Yp=Yr×f1/f2            …(18)
整理以上内容,在将第一或第二激光的波长例如设为λ,将衍射光栅64A的光栅间隔设为d,将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至与衍射光栅64A的面S相对的背侧的构成凹面S21的底面Si、构成凸面S22的外表面Sii之间的法线距离设为L,将物镜70的焦距设为f1,将准直透镜67的焦距设为f2时,根据下式(19)求出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第一照射点Oa与第二照射点Xb或Xc之间的距离Yp。此外,距离Yp表示第一或第二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的情况下的在光盘D的信号层Da上的各主-副间距。
Yp=L×tan{sin-1(λ/d)}×f1/f2       …(19)
向光盘D的信号层Da照射的第一或第二激光的主光束以及两个副光束被光盘D的信号层Da反射并最终照射到光检测器73A。
接着,按顺序说明光检测器73A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之间的受光间隔Ys(cd)以及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之间的受光间隔Ys(dvd)的设定方法。
根据上述式(16)和式(17),求出下式(20)。
Yr=L×tan{sin-1(λ/d)}      …(20)
在此,为了使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中的DVD用的发光点O、X以及与DVD用反射光对应的光检测器73A的受光面中的DVD用的照射点O(dvd)、X(dvd)配置在例如光学上等价的位置上,而假设与DVD用射出光对应的假想的光源间隔Yr(dvd)和与DVD用反射光对应的实际的受光间隔Ys(dvd)大致相等。
例如假设下式(21)。
Ys(dvd)≒Yr(dvd)             …(21)
接着,根据式(20)和式(21)例如设定下式(22)。
Ys(dvd)=L×tan{sin-1(λ(dvd)/d)}    …(22)
在DVD标准的波长(第二波长)λ(dvd)例如为大致660nm的情况下,当将660代入式(22)的λ(dvd)时,求出下式(23)。
Ys(dvd)=L×tan{sin-1(660/d)}        …(23)
通过将预先决定的法线距离L的数值和预先决定的光栅间隔d的数值代入式(23),能够求出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受光间隔Ys(dvd)。
接着,为了使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中的CD用的发光点O、X以及与CD用反射光对应的光检测器73A的受光面中的CD用的照射点O(cd)、X(cd)配置在例如光学上等价的位置上,而假设与CD用射出光对应的假想的光源间隔Yr(cd)和与CD用反射光对应的实际的受光间隔Ys(cd)大致相等。
例如假设下式(24)。
Ys(cd)≒Yr(cd)                  …(24)
接着,根据式(20)和式(24)例如设定下式(25)。
Ys(cd)=L×tan{sin-1(λ(cd)/d)}    …(25)
在CD标准的波长(第一波长)λ(cd)例如为大致785nm的情况下,当将785代入式(25)的λ(cd)时,求出下式(26)。
Ys(cd)=L×tan{sin-1(785/d)}       …(26)
通过将预先决定的法线距离L的数值和预先决定的光栅间隔d的数值代入式(26),能够求出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受光间隔Ys(cd)。
通过这样确定出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受光间隔Ys(dvd)和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受光间隔Ys(cd)。
由于预先决定的法线距离L的数值和预先决定的光栅间隔d的数值都是固定值,因此当将根据式(23)导出的与DVD用反射光对应的实际的受光间隔Ys(dvd)和根据式(26)导出的与CD用反射光对应的实际的受光间隔Ys(cd)进行比较时,受光间隔Ys(cd)明显比受光间隔Ys(dvd)长。
这样,光检测器73A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之间的受光间隔Ys(cd)是根据利用式(26)求出的距离Ys(cd)进行设定的。另外,光检测器73A中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之间的受光间隔Ys(dvd)是根据利用式(23)求出的距离Ys(dvd)进行设定的。
具体地说,将第一主受光部74A中的4个片段的中心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4个片段的中心之间的距离Ys(cd)设定为利用式(26)求出的距离Ys(cd)。另外,将第二主受光部75A中的4个片段的中心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4个片段的中心之间的距离Ys(dvd)设定为利用式(23)求出的距离Ys(dvd)。由此,光检测器73A能够适当地对应于第一或第二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的情况下的各主-副间距。
<<照射在光检测器73A的各光点90i、91i、92i/90ii、91ii、92ii的分光比、光检测器73A的受光灵敏度>>
下面,使用图5说明例如作为各光点90i、91i、92i/90ii、91ii、92ii的光的强度比的分光比等。
首先,针对向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光比等进行说明。
例如,设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以及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i的分光比为大致1∶15∶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或92i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7。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5/17。
设照射到图5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的分光比与照射到图28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DVD用光检测器270的激光的分光比大致相同。
例如,设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先行副光点10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201、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主光点100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200以及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后行副光点10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202的分光比为大致1∶15∶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201或20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270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7。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20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270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5/17。
接着,针对向图5所示的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照射的光的强度、分光比等进行说明。
例如,设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0i以及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的分光比为大致1∶23∶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或92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5。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3/25。
照射到图5所示的直线排列方式的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激光的分光比与照射到图27所示的三光束方式的CD用光检测器270的激光的分光比不同。
例如,设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先行副光点10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201、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主光点10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200以及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100上的后行副光点10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202的分光比为大致1∶16∶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201或202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270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8。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200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270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6/18。
在构成了具备不具有与CD用激光对应的衍射光栅部的衍射光栅64A的光拾取装置的情况下,当透过了衍射光栅64A的各CD用激光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时,相对于以往的分光比,照射到CD受光区域74的各激光的分光比被变更。
随着照射到CD受光区域74的各激光的分光比相对于以往的分光比被变更,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以及各副受光部74B、74C的受光灵敏度被变更。
例如,通过下式(27)求出被照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的副受光部74B、74C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18)/(1/25)}×100=138.88889       …(27)
这样,在将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副受光部74B或74C的受光灵敏度(mV/μW)(毫伏每微瓦)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139%的值。
另外,例如通过下式(28)求出被照射主检测光光点90i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6/18)/(23/25)}×100=96.61836      …(28)
这样,在将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97%的值。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以及与基于DV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i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16∶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i或92i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18。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6/18。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以及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3.5∶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或92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5.5。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3.5/25.5。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29)求出被照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的副受光部74B、74C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18)/(1/25.5)}×100=141.66667      …(29)
这样,在将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副受光部74B或74C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142%的值。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30)求出被照射主检测光光点90i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6/18)/(23.5/25.5)}×100=96.45390       …(30)
这样,在将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96%的值。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以及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0∶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或92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2。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0/22。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31)求出被照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的副受光部74B、74C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18)/(1/22)}×100=122.22222        …(31)
这样,在将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副受光部74B或74C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122%的值。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32)求出被照射主检测光光点90i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6/18)/(20/22)}×100=97.77778      …(32)
这样,在将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98%的值。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先行副光点81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1i、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主光点80对应的主检测光光点90i以及与基于CD标准的光盘D的轨道D80上的后行副光点82对应的副检测光光点92i的分光比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1∶26∶1。
这种情况下的副检测光光点91i或92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1/28。另外,这种情况下的主检测光光点90i处的光强度为照射到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的光强度整体的大致26/28。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33)求出被照射副检测光光点91i、92i的副受光部74B、74C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18)/(1/28)}×100=155.55556        …(33)
这样,在将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副受光部74B或74C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156%的值。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下式(34)求出被照射主检测光光点90i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的变更倍率。
{(16/18)/(26/28)}×100=95.72650       …(34)
这样,在将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例如设为100%的情况下,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主受光部74A的受光灵敏度(mV/μW)被设定为相对于以往的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大致96%的值。
通过构成具备上述衍射光栅64A和上述光检测器73A的上述光拾取装置,光检测器73A不仅能够对应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有关的主-副间距,还能够对应与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衍射分支得到的三个光束有关的主-副间距以及分光比,能够提高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的误差信号检测精确度等。
另外,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受光间隔Ys(dvd)是以DVD用衍射光栅部件20或者DVD用衍射光栅64A的光栅间隔d为基准的,因此例如在DVD标准的光盘D的信号层Da是第一层DL0和第二层DL1这两层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事先抑制在进行第一层DL0的再现时来自第二层DL1的反射光不仅被第二主受光部75A接收到还被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及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接收到。
<<光拾取装置的总论>>
下面,使用图1~图10说明光拾取装置。
图9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如图1~图3所示,该光拾取装置构成为具备:具有上述第一光源62和第二光源63的上述发光元件61、上述衍射光栅64A、上述偏振光分束器66、上述准直透镜67、上述1/4波长板68、上述反射镜69、上述物镜70、上述第一平行平板71、上述第二平行平板72、上述光检测器73A、上述物镜驱动部79、未图示的上述挠性电路基板以及上述连接器。另外,根据需要,该光拾取装置还具备上述耦合透镜65i和上述受光元件65ii。另外,根据需要,该光拾取装置(图1~图3)例如还可以具备上述运算部76A(图2、图3)。
该光拾取装置构成为具备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激光波长光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多波长射出型的发光元件61以及衍射光栅64A,该第二激光波长光是与第一激光波长光不同的激光波长光,是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激光,该衍射光栅64A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一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并且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二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且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而不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未图示)。
在此,将向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被设为第一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被设为第一副光束的光点81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b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1。另外,将向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被设为第一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被设为第一副光束的光点82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c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1。
另外,将向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被设为第二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被设为第二副光束的光点81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b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2。另外,将向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被设为第二主光束的光点80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Oa与被设为第二副光束的光点82的大致中心部的照射点Xc之间的间隔Yp设为Yp2。
在这样定义了各间隔Yp1、Yp2时,例如根据上述式(7)、上述式(11)、上述式(15),构成发挥满足下式(1)的性能的光拾取装置。
1.05 < Y p 1 Yp 2 < 2.5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 )
另外,在向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一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将一个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一个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和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1。
另外,在向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照射了一个第二主光束和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将一个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一个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和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2。
在这样定义了各个光效率比A1、A2的情况下,例如根据算出的上述各个光效率比A1和A2,构成发挥满足下式(2)和下式(3)的性能的光拾取装置。
0.90<A1<0.94    …(2)
0.87<A2<0.91    …(3)
优选的是构成发挥满足下式(35)和下式(36)的性能的光拾取装置。
0.90<A1<0.93    …(35)
0.87<A2<0.90    …(36)
通过将光拾取装置设定成满足上述式(1)和/或上述式(2)以及上述式(3)、优选满足上述式(1)和/或上述式(35)以及上述式(36),来构成如下的多波长对应型的光拾取装置:可靠地对应第一激光波长光和第二激光波长光,并且提高了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的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其中,该第二激光波长光是与第一激光波长光不同的激光波长光,是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激光。
从多波长射出型的发光元件61射出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一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两个第一副光束,该衍射光栅64A不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而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从而在向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照射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一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时,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一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副光束以高精确度且可靠地照射到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的轨道D80。
另外,从多波长射出型的发光元件61射出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二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两个第二副光束,该衍射光栅64A不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而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从而在向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照射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二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时,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以一个第二主光束为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副光束以高精确度且可靠地照射到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的轨道D80。
另外,将光拾取装置设定成如下:发光元件61中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发光位置和发光元件61中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发光位置不同,与此对应地使第一激光波长光在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和第二激光波长光在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不同。
另外,例如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外周侧D88时、或者在光拾取装置位于光盘D的最内周侧D84至最外周侧D88之间的某处时,与大致呈圆板状的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一激光波长光沿盘半径方向的聚光位置相比,大致呈圆板状的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位于更靠近大致呈圆板状的光盘D的内周侧D84的位置。
通过这样设定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来构成使第一激光波长光可靠地会聚于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并且使第二激光波长光可靠地会聚于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多波长对应型的光拾取装置。
例如,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并基于C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的内周侧D84上形成有能够读入与第一光盘D有关的各种基本信息/数据等或者能够写入与第一光盘D有关的各种基本信息/数据等的区域。另外,例如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并基于DVD标准的大致圆板状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的内周侧D84上形成有能够读入与第二光盘D有关的各种基本信息/数据等或者能够写入与第二光盘D有关的各种基本信息/数据等的区域。
相比于与第一波长光对应并基于CD标准的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凹坑等的大小,与第二波长光对应并基于DVD标准的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凹坑等的大小更小。另外,相比于照射/形成在与第一波长光对应并基于CD标准的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光点80的大小,照射/形成在与第二波长光对应并基于DVD标准的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光点80的大小更小。为了使光拾取装置高精确度且准确地对应例如存在于大致呈圆板状的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的内周侧D84的精细的凹坑信息等,优选的是如上所述那样设定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盘半径方向聚光位置。
另外,该光拾取装置构成为具备衍射光栅64A以及光检测器73A,该衍射光栅64A至少对应第一激光波长光和第二激光波长光,该第二激光波长光是波长与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不同且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激光,该衍射光栅64A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并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该光检测器73A具有第一受光区域74和第二受光区域75,该第一受光区域74具备被照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以及被照射两个第一副光束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该第二受光区域75具备被照射一个第二主光束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和被照射两个第二副光束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
如果具备图1~图3等所示的光拾取装置,则能够构成抑制衍射光栅64A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的光拾取装置。
一般来说,以往的光拾取装置具备衍射光栅300A、300B,该衍射光栅300A、300B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以及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因此,在以往的光拾取装置中,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了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时,第一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但是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时,产生了不需要的衍射光。
另外,在以往的光拾取装置中,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了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300A、300B(图29、图30)的第一衍射面部302时,产生了不需要的衍射光。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了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时,第二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
与此相对,如果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有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了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的衍射面部20a时,第一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则能够大致防止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64A时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
另外,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了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会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而第二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
另外,以往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CD受光区域280中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t(cd)被设为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且标准化的普通的距离Yt(cd)。本发明中的“标准化”是为了便于说明例如广泛普及的以往的技术等而使用的。例如标准化等同于通过进行大量生产等而实质上被标准化等。本发明中的“标准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由例如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等标准决定的。例如,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是指目前大量生产而在市场等中广泛普及的通用的光检测器270等。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一主光束被照射到以往标准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一副光束被照射到以往标准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
然而,例如相对于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并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被变更。
例如,相对于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并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在该光检测器73A(图7)中,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被变更,因此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能够避免产生以下问题:通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得到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一副光束无法很好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5~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
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一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与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之间的距离Ys(cd)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
另外,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一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5~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另外,光检测器73A(图7)的第二受光区域75中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被设为与对应第二激光波长光并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普通的距离Yt(dvd)相同。
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二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5、图7)所具备的与以往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
另外,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而被分开得到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二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所具备的与以往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5A。
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例如被设定为比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长。
详细地说,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的值例如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
如果具备图5~图7所示的光检测器73A,则能够构成使误差信号等的信号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能够避免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一个第一主光束对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带来不好的影响。
另外,如果具备图5~图7所示的光检测器73A,则能够构成使误差信号等的信号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能够避免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两个第一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对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带来不好的影响。
例如,如果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被设定为比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短,则一个第一主光束有可能干扰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
另外,如果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例如被设定为比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短,则两个第一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有可能干扰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然而,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相比,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被设定得更长,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照射一个第一主光束时,容易地避免一个第一主光束干扰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
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图7)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照射一个第一主光束时,容易地避免一个第一主光束干扰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
另外,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相比,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被设定得更长,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的前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照射前后两个第一副光束时,容易地避免两个第一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干扰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被变更的距离Ys(cd)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图7)的前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照射前后两个第一副光束时,能够避免两个第一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干扰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光检测器73A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被设为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相同。
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的值例如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如果具备图5~图7所示的光检测器73A,则能够构成使误差信号等的信号检测精确度提高的光拾取装置。能够避免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一个第二主光束对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带来不好的影响。还能够避免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两个第二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对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带来不好的影响。
例如在光检测器73A(图7)中不改变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而将第一主受光部74A与第一副受光部74B、74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设定为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与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cd)相等的情况下,需要使光检测器73A(图7)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变小。
例如,如果在光检测器73A中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被设定为比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短,则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一个第二主光束有可能干扰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
例如图7所示那样,在对具有第一层DL0和第二层DL1的多个层DL0、DL1的DVD标准的光盘D的第一层DL0中的信号进行再现或者记录等时,DVD标准的光盘D的第二层DL1中的不需要的反射光有可能作为噪声而进入到光检测器73A中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和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
这样,在利用具有多个层DL0、DL1的DVD标准的光盘D来进行第一层DL0和第二层DL1中的某一层DL0或DL1中的信号的再现或者信号的记录等时,有可能发生泄漏信号进入到光检测器73A中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和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的所谓的层间串扰。
另外,例如当光检测器73A中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被设定得比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短时,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分开而产生的两个第二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干扰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
如果将光检测器73A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设定为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相同,则例如能够避免一个第二主光束干扰光检测器73A(图7)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或者两个第二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对光检测器73A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
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图7)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照射一个第二主光束时,能够避免一个第二主光束干扰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
另外,在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在新的光检测器73A(图7)中第二主受光部75A与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dvd)的值相对于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8)的第二主受光部200a与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的中心点之间的普通的距离Yt(dvd)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因此在向光检测器73A(图7)的前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照射前后两个第二副光束时,能够避免两个第二副光束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干扰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
以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在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并列设置在大致一个直线上时,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相对于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c的分光比被变更。
详细地说,以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在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并列设置在大致一个直线上时,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20~26)∶1。即,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23±3)∶1。优选的是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23±2.3)∶1。
只要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相对于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被变更,就能够容易地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被设定为大致1∶16∶1,与此相对,只要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被设定为大致1∶(20~26)∶1、即大致1∶(23±3)∶1、优选的是大致1∶(23±2.3)∶1,就能够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例如,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以及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时,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b(图27)、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c的分光比例如被设定为普通的大致1∶16∶1,由此,由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高精确度地进行了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然而,例如不设置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的衍射光栅320而省略,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304的衍射光栅300A、300B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情况下,如果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200b(图27)、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200c的分光比例如被设定为普通的大致1∶16∶1,则在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中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与此相对,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被至少分为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以及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时,如果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图5~图7)、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相对于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b、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200a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200c的分光比被变更而被设定为大致1∶(20~26)∶1、即大致1∶(23±3)∶1、优选的是大致1∶(23±2.3)∶1,则能够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图5~图7)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另外,在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前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B、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一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一副光束的后侧的位置被变更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分光比例如被设为大致1∶小于20∶1的情况下、或者在该分光比例如被设为大致1∶大于26∶1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但是通过将该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20~26)∶1、优选的是大致1∶(20.7~25.3)∶1、更优选的是大致1∶(21~25)∶1,能够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以光检测器73A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为中心配置一对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在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并列设置在大致一个直线上时,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12~18)∶1。即,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15±3)∶1。优选的是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分光比被设为1∶(16±1.6)∶1。
只要这样决定分光比,就能够由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而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前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中央的一个第二主光束以及后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时,只要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图5、图7)、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二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C的分光比被设定为大致1∶(12~18)∶1、即大致1∶(15±3)∶1、优选的是大致1∶(16±1.6)∶1,就能够由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另外,在被照射前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的前侧的第二副受光部75B、被照射中央的一个第二主光束的中央的第二主受光部75A以及被照射后侧的一个第二副光束的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75C的分光比例如被设为大致1∶小于12∶1的情况下、或者在该分光比例如被设为大致1∶大于18∶1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通过将该分光比设定为大致1∶(12~18)∶1、优选的是大致1∶14~18)∶1、更优选的是大致1∶(14.4~17.6)∶1,能够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相对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详细地说,在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
另外,相对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详细地说,在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大致大于100%的较高的值。
只要这样将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对于以往的值变更或者将其设定为与以往的值相同,就能够容易地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相对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由此能够容易地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详细地说,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与此相对,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变更后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大致大于100%的较高的值,由此能够容易地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在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的是大致96~100%的值。另外,在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变更后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的是都被设定为大致138%~142%的值,
只要这样设定受光灵敏度的值,就能够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与此相对,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的是大致96%~100%的值,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变更后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的是都被设定为大致138%~142%的值,由此能够由新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在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另外,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在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决定为100%的值时,相对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只要这样设定受光灵敏度的值,就能够由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由此能够由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中的普通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中的受光灵敏度的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由此能够由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和/或电压值,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和/或电压值相同。详细地说,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和/或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TAa1、TAb1、TAc1、TA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在要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的情况下,例如利用衰减器(attenuator)(未图示)等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进行变更并设定。
另外,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详细地说,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变更,从而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TBa1、TBb1、TBc1、TBd1、TCa1、TCb1、TCc1、T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大致大于100%的较高的值。
通过光检测器73A所具备的前级放大器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和/或后级放大器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对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的电流/电压值进行变更设定。
只要这样将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的电流/电压值、或者信号UAa1、UAb1、UAc1、UAd1的电流/电压值相对于以往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变更或者设定为与以往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就能够容易地在例如抑制信号的劣化的同时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通过提高增益而被变更,由此能够容易地在例如抑制信号的劣化的同时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详细地说,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与此相对,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变更,从而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TBa1、TBb1、TBc1、TBd1、TCa1、TCb1、TCc1、T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大致大于100%的较高的值,由此能够容易地在例如抑制信号的劣化的同时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的是大致96~100%的电流/电压值。另外,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变更,从而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TBa1、TBb1、TBc1、TBd1、TCa1、TCb1、TCc1、T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的是都被设定为大致138~142%的电流/电压值。
只要这样设定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的电流/电压值、或者信号UAa1、UAb1、UAc1、UAd1的电流/电压值,就能够在例如抑制信号的劣化的同时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与此相对,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图6)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的是大致96%~100%的电流/电压值,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变更,从而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UBa1、UBb1、UBc1、UBd1、UCa1、UCb1、UCc1、UCd1(图6)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的是都被设定为大致138%~142%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在例如抑制信号的劣化的同时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通过这种结构,高精确度地生成循迹误差信号SE1。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能够使用通过例如光检测器(73A)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衰减器等来对刚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UAa1、UAb1、UAc1、UAd1)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的光拾取装置。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还能够使用通过例如运算部(76A)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衰减器等来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TAa1、Tab1、TAc1、Tad1)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的光拾取装置。
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
另外,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
只要这样设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就能够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与此相对,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由运算部76A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此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并利用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等高精确度地生成循迹误差信号SE2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省略。另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来高精确度地生成焦点误差信号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也省略。另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来高精确度地生成记录在光盘D中的数据、信息等信号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也省略。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能够使用如下光拾取装置:在光检测器(73A)中配置具有增幅功能的一级类型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未图示),该一级类型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是将前级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与后级的增幅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合并而形成一体的放大器,从而使光检测器(73A)中的放大器等部件件数减少。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能够使用如下带运算部的光检测器(未图示):将包括加法器(77D、77E、77F、77G、77H、77I、78C)、减法器(77A、77B、77C、78A)、增幅器(78B)等的运算部(76A)配置在包括各受光部(74A、74B、74C)、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等的光检测器(73A)中,并将包括加法器(77D、77E、77F、77G、77H、77I、78C)、减法器(77A、77B、77C、78A)、增幅器(78B)等的运算部(76A)与包括各受光部(74A、74B、74C)、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等的光检测器(73A)形成为一体。
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被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20a。
只要这样形成衍射光栅64A的衍射面部20a,就能够构成如下光拾取装置:能够抑制衍射光栅64A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并且防止激光的效率下降,还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
例如,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时,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又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例如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而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时,第二激光波长光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然而,只要将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20a,就能够避免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或者第二激光波长光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由于衍射光栅64A的衍射面部20a被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2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20a,因此能够构成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的衍射光栅64A。由于衍射光栅64A的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因此能够将衍射光栅64A的价格抑制为较低。与此同时,能够构成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4和图9所示,在衍射光栅64A上设置有使从激光单元61(图1~图3)射出的激光的一部分发生π弧度的相位偏移的相位偏移区域部21、22(图4、图9)。衍射光栅64A至少被分割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21以及与第一区域部21相邻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二区域部22这两个区域部21、22。衍射光栅64A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21、22。在各区域部21、22内构成了规定的周期性结构。
在图4和图9所示的衍射光栅64A中,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各区域部21、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微细的凹凸状重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衍射光栅64A例如被设为具有大致3mm~10mm见方的纵横尺寸的、厚度为大致0.3mm~3mm的玻璃板。
只要构成了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21、22的衍射光栅64A,就能够良好且容易地检测光拾取装置针对介质D(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的误差信号。例如,能够良好且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A(图4、图9)分割为多个区域部21、22来构成,从而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在对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的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4和图9所示那样,衍射光栅64A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21、22。
只要构成了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21、22的衍射光栅64A,形成于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的聚光点80、81、82就被形成为精确度高的聚光点80、81、82。例如通过衍射光栅64A(图4、图9)的边界线部26将衍射光栅64A二等分而分割为偶数个一个区域部21和另一区域部22,因此在将衍射光栅64A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时,容易地使照射至衍射光栅64A的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A的一个区域部21和衍射光栅64A的另一区域部22。容易地使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A的一个区域部21和衍射光栅64A的另一区域部22,由此容易地将衍射光栅64A高精确度地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因而,容易地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高精确度地形成聚光点80、81、82。与此同时,提高了对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记录/再现时等的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另外,容易地由光拾取装置高精确度地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进行循迹。
如图4和图9所示,衍射光栅64A被分割为第一区域部21以及与第一区域部21相邻并具有与第一区域部21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二区域部22这两个区域部21、22。衍射光栅64A构成为所谓的二分割型直线排列型衍射光栅。
只要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图4和图9所示的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21、22的衍射光栅64A,就能够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2、图3、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能够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A(图4、图9)分割为两个区域部21、22来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能够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能够避免在对轨道间隔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数据记录等时、或者进行轨道间隔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的数据再现时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随着例如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9所示,设衍射光栅64A具有作为第一区域部21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21以及与一个区域部21相邻并作为第二区域部22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22。衍射光栅64A的第一区域部21的宽度21w和第二区域部22的宽度22w设为大致相等的宽度。通过衍射光栅64A的第一区域部21和与该第一区域部21相邻的衍射光栅64A的第二区域部22之间的边界线部26将衍射光栅64A二等分为构成衍射光栅64A的一个区域部21和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另一区域部22。衍射光栅64A被进行偶数分割。
由此,形成于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的聚光点80、81、82被形成为精确度高的聚光点80、81、82。由于通过被偶数分割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9)的第一区域部21和与该第一区域部21相邻的第二区域部22之间的边界线部26将衍射光栅64A二等分为作为第一区域部21的一个区域部21和与一个区域部21相邻且作为第二区域部22的另一区域部22,因此在光拾取装置的壳体(未图示)中配置衍射光栅64A时,从激光单元61(图1~图3)射出并照射至衍射光栅64A的激光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容易地调整光轴。利用例如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能够对从激光单元61射出并照射至衍射光栅64A之后透过物镜70的激光进行观察。
在二分割型衍射光栅64A(图4、图9)中,在衍射光栅64A的大致中央处进行二等分,从而在衍射光栅64A上设置有用于形成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21和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22的边界线部26,因此在利用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对激光进行光轴调整时,容易地使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21和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22。
由于容易地使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21和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22,因此容易地将衍射光栅64A高精确度地进行定位、调整来配置在光拾取装置的壳体中。因而,容易地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高精确度地形成聚光点80、81、82。与此同时,容易地由光拾取装置高精确度地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进行循迹。
构成衍射光栅64A(图4、图9)的大致线状的边界线部26位于构成衍射光栅64A的大致长条状的第一区域部21与大致长条状的第二区域部22之间。第二区域部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2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二区域部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2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由此,衍射光栅64A中的第一区域部21和第二区域部22被区分开,并且明确了衍射光栅64A中的第一区域部21和第二区域部22的相位差。由于衍射光栅64A的第二区域部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衍射光栅64A的第一区域部2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了至少三个各聚光点80、81、82。通过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例如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劣化。
通过用于划分第一区域部21(图4、图9)和第二区域部22的边界线部26来分割出第一区域部21和第二区域部22。
通过将衍射光栅64A分割为两个区域部而区分开,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被照射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因此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衍射光栅64A(图4、图9)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A时,衍射光栅64A被识别为大致矩形板状。
在将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21和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二区域部22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A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A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而在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上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正(+)侧偏移的相位。
另外,在将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21和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二区域部22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A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A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而在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下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负(-)侧偏移的相位。
此外,本申请中的正(+)相位和负(-)相位的定义是为了便于说明衍射光栅的相位差状态而定义的。另外,关于本申请中的“纵”、“横”的定义,也是为了便于说明衍射光栅而定义的。
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A时,在第一区域部21的右侧相邻的第二区域部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区域部2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图10)。第二区域部2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21(图9)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该光拾取装置能够配置在桌面型个人计算机(PC:Persnal Computer)用的光盘装置中来使用,并且还能够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来使用。
该光拾取装置(图1~图3)例如构成为具备:俯视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衍射光栅64A(图9);物镜70(图1~图3),其使至少三个光束会聚,来使分别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照射到介质D(图1~图3、图5)的信号面部Da(图5)上;以及光检测器73A(图1~图3、图5~图7),其接收介质D上的三个各聚光点80、81、82(图5)的反射光。
只要这样构成光拾取装置,就能够高精确度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的振幅随着物镜70(图1~图3)移动而劣化、在循迹误差信号SE1、SE2中残留偏移成分。
通过构成具备相位偏移型二分割衍射光栅64A(图4、图9)的光拾取装置,能够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AM的数据再现动作或者数据记录动作。另外,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DVD±RW的数据再现动作或者数据记录动作。
图1~图3所示的光检测器73A例如构成为能够接收两种激光波长光、三种激光波长光等多种激光波长光的一个光检测器73A。
如果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能够接收多种激光波长光的一个光检测器73A,则构成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图1~图3、图5、图7)的光拾取装置,并且随着光拾取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削减,价格降低。光检测器73A(图1~图3)构成为能够接收第一波长光和作为波长与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不同且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激光的第二波长光的两种以上的波长光的对应多种波长光的光检测器73A,因此光拾取装置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另外,与此同时,能够接收第一波长光的光检测器和能够接收第二波长光的光检测器被合并为一个光检测器73A,因此能够实现光拾取装置的部件削减、小型化、轻薄化。随着光拾取装置的部件削减,能够将光拾取装置的价格抑制为较低。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并且实现了部件削减、小型化、轻薄化等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该光拾取装置构成为具备能够射出两种激光波长光、三种激光波长光等多种激光波长光的一个发光元件61(图1~图3)。
如果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能够射出多种激光波长光的一个发光元件61,则构成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图1~图3、图5、图7)的光拾取装置,并且随着光拾取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削减,价格降低。发光元件61(图1~图3)例如构成为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作为波长与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不同且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激光的第二波长光的至少两种以上的波长光的射出多种波长光的发光元件61,因此光拾取装置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另外,与此同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的发光元件和能够射出第二波长光的发光元件被合并为一个发光元件61,因此能够实现光拾取装置的部件削减、小型化、轻薄化等。随着光拾取装置的部件削减,能够将光拾取装置的价格抑制为较低。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对应多种介质D并且实现了部件削减、小型化、轻薄化等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通过削减光拾取装置的部件件数,还能够实现光拾取装置的性能/质量的稳定化。例如,在壳体等内分开具备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和能够射出第二波长光的第二发光元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例如第一发光元件和/或第二发光元件的安装误差等,导致第一波长光的光轴和第二波长光的光轴等产生“偏差”。然而,只要将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的发光元件和能够射出第二波长光的发光元件合并为一个发光元件61,就能够减少由于安装误差等产生的光轴等的“偏差”。因而,能够使光拾取装置的性能/质量稳定。
第一激光波长光是遵照CD标准的波长光。第一激光波长光是遵照CD标准的红外激光。详细地说,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对应CD标准的光盘D,设为大致765nm~840nm,作为基准的波长被设为大致780nm~782nm。例如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765nm~840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被设为第一激光波长光。从二波长发光元件61的第一光源62射出的第一激光波长光例如有时由于发光元件61的蓄热温度等而产生变动。
另外,第二激光波长光是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光。第二激光波长光是遵照DVD标准的红色激光。详细地说,第二激光波长光的波长对应DVD标准的光盘D,被设为大致630nm~685nm,作为基准的波长被设为大致635nm~660nm。例如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630nm~685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被设为第二激光波长光。从二波长发光元件61的第二光源63射出的第二激光波长光例如有时由于发光元件61的蓄热温度等而产生变动。
只要使用仅在一侧面具有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几乎能够防止在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64A时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该第一激光波长光为与CD标准的光盘D(图1~图3)对应的、波长为大致765nm~840nm、作为基准的波长为大致780nm~782nm的波长光。
另外,只要使用仅在一侧面具有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几乎能够防止在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64A时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与DVD标准的光盘D(图1~图3)对应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作为基准的波长为大致635nm~660nm的波长光。
遵照C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通过衍射而分开得到的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一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与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另外,遵照C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通过衍射而分开得到的遵照C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一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另外,在遵照DV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遵照DV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二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与现有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遵照DVD标准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二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与现有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
根据光拾取装置等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设为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光。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设为遵照“DVD”标准的红色激光。详细地说,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对应“DVD”标准的光盘D,被设为大致630nm~685nm,作为基准的波长被设为大致635nm~660nm。例如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630nm~685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被设为第一激光波长光。从二波长发光元件(61)的第一光源(62)射出的第一激光波长光例如有时由于发光元件(61)的蓄热温度等而产生变动。
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等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设为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波长光。例如也可以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设为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蓝紫色激光。详细地说,第二激光波长光的波长对应“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光盘(D),例如被设为大致340nm~450nm、优选大致380nm~450nm、更优选大致大于400nm且小于等于450nm,作为基准的波长被设为大致405nm。例如将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340nm~450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优选的是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380nm~450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更优选的是作为基准的波长收敛于大致大于400nm且小于等于450nm的范围内的波长光设为第二激光波长光。从二波长发光元件(61)的第二光源(63)射出的第二激光波长光例如有时由于发光元件(61)的蓄热温度等而产生变动。
只要使用仅在一侧面具有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几乎能够防止在遵照“DV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64A)时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该第一激光波长光为对应“DVD”标准的光盘(D)(图1~图3)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作为基准的波长为大致635nm~660nm的波长光。
只要使用仅在一侧面具有衍射面部(20a)(图4、图8、图9)的衍射光栅(64A),几乎能够防止在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衍射光栅(64A)时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对应“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光盘(D)(图1~图3)的、波长为例如大致340nm~450nm的波长光,优选的是波长为大致380nm~450nm的波长光,更优选的是波长为大致大于400nm且小于等于450nm的波长光,是作为基准的波长为大致405nm的波长光。
遵照“DV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通过衍射而分开得到的遵照“DV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一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与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Ys(cd))变更后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另外,遵照“DVD”标准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通过衍射而分开得到的遵照“DVD”标准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一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第一受光区域(74)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
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与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并以第二激光波长光为基准的衍射光栅(64A)(图4、图8、图9)的衍射面部(20a)时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规定波长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两个第二副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与现有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遵照“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一个第二主光束被可靠地照射到光检测器(73A)(图7)所具备的与现有标准相同的第二受光区域75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
另外,图1~图3等所示的光拾取装置能够对应具有第一层DL0(图7)、第二层DL1等多个信号面部Da的介质D。
通过构成上述光拾取装置,能够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具有第一层DL0(图7)、第二层DL1等多个信号面部Da的介质D的信号、信息的读取、和/或光拾取装置对具有第一层DL0、第二层DL1等多个信号面部Da的介质D的信号、信息的写入等。由于构成了抑制衍射光栅64A(图1~图4、图8、图9)产生不需要的光的光拾取装置(图1~图3),因此在由光拾取装置对具有多个信号面部Da的介质D进行数据、信号、信息等的读取时、在由光拾取装置对具有多个信号面部Da的介质D进行数据、信号、信息的写入等时能够避免发生例如由于产生不需要的光而引起的问题。
例如能够避免如下情形:在进行具有第一层DL0(图7)和第二层DL1的多个层DL0、DL1的DVD标准的介质D的第一层DL0中的信号的再现或者信号的记录等时,衍射光栅64A(图1~图4、图8、图9)所产生的不需要的光被照射到DVD标准的介质D的第二层DL1,其结果,DVD标准的介质D的第二层DL1处的不需要的反射光作为噪声进入到光检测器73A中的DVD受光区域75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和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从而在光检测器73A中产生所谓的层间串扰。
另外,例如能够避免如下情形:在进行具有第一层(DL0)(图7)和第二层(DL1)的多个层(DL0)、(DL1)的“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介质(D)的第一层(DL0)中的信号的再现或者信号的记录等时,衍射光栅(64A)(图1~图4、图8、图9)所产生的不需要的光被照射到“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介质(D)的第二层(DL1),其结果,“Blu-ray Disc”标准、“HD DVD”标准、“CBHD”标准等的介质(D)的第二层(DL1处)的不需要的反射光作为噪声进入到光检测器(73A)中的DVD受光区域(75)的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B)和另一方的第二副受光部(75C)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从而在光检测器(73A)中产生所谓的层间串扰。
实施例2
图11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代替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图4的右侧以及图11所示的衍射光栅64B被配置在光拾取装置(图1~图3)中。除了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4的右侧以及图11所示的衍射光栅64B以外,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没有变更。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4的右侧以及图11所示的衍射光栅64B,除了衍射光栅64A、64B以外的其它部分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是相同的。为了便于说明,同时使用图1~图10说明实施例2。另外,在实施例2中,针对与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衍射光栅64B是如图4所示那样将形成于一方的半平面21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与形成于另一方的半平面22上的光栅槽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约180度的DVD用衍射光栅部件20固定安装在光学玻璃板50的一方的平面部50a上而构成的。通过配备光学玻璃板50,衍射光栅64B在机械强度方面优于衍射光栅64A(图4的左侧、图8)。
首先,根据从激光单元61的第一或第二光源62、63射出的第一或第二激光的波长λ和将衍射光栅64B中连续的凹部S11至凸部S12或者凸部S12至凹部S11设为一个周期的光栅间隔d,通过上述式(16)的基于布拉格条件的近似式求出衍射角θ(参照图11)。此外,图11所示的说明图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画出的图。
接着,根据包含在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中的表示第一或第二光源62、63的实际位置的第一发光点O至衍射光栅64B的大致平滑面S背侧的构成凹面S21的底面Si或者构成凸面S22的外表面Sii之间的法线距离L以及通过上述式(16)求出的衍射角θ,能够确定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上的与副光束有关的表示外观上的第一或第二光源62、63的位置的第二发光点X。此外,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与衍射光栅64B的大致平滑面S的法线N垂直,成为处于与面S背侧的构成凹面S21的底面Si、构成凸面S22的外表面Sii相距大致法线距离L的位置处的平面。并且,通过上述式(17)求出激光单元61的发光面61a上的第一发光点O至第二发光点X之间的距离Yr(参照图11)。
另外,根据上述式(16)和式(17)求出上述式(20)。另外,通过上述式(21)、(22)、(23)求出光检测器73A的DVD受光区域75中的受光间隔Ys(dvd)。另外,通过上述式(24)、(25)、(26)求出光检测器73A的CD受光区域74中的受光间隔Ys(cd)。
实施例3
图12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图13是表示图12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代替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而将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配置在光拾取装置(图1~图3)中。除了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以外,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没有变更。实施例1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但是衍射光栅64A、64C以外的其它部分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是相同的。为了便于说明,同时使用图1~图8以及图16~图24说明实施例3。另外,在实施例3中,针对与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图16、图17以及图18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视场特性的说明图,图19、图20以及图21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特性的说明图,图22、图23以及图24是表示光拾取装置的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的说明图。
衍射光栅64C(图12)的衍射面部30a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30a。
只要这样形成衍射光栅64C的衍射面部30a,就能够构成如下光拾取装置:能够抑制衍射光栅64C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并且防止激光的效率下降,还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
例如,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时,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又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例如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而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时,第二激光波长光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然而,只要将衍射光栅64C(图12)的衍射面部30a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30a,就能够避免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或者第二激光波长光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由于衍射光栅64C的衍射面部30a被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3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30a,因此能够构成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的衍射光栅64C。由于衍射光栅64C的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因此能够将衍射光栅64C的价格抑制为较低。与此同时,能够构成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2所示,在衍射光栅64C上设置有使从激光单元61(图1~图3)射出的激光的一部分发生π弧度的相位偏移的相位偏移区域部31、33(图12)。衍射光栅64C至少被分割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31、与第一区域部31相邻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32以及与第二区域部32相邻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三区域部33这三个区域部31、32、33。衍射光栅64C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31、32、33。在各区域部31、32、33内构成了规定的周期性结构。
在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中,为了容易理解第二区域部32的相位状态,为了便于说明而将第二区域部32画成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实际上,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是例如宽度32w为20μm~200μm左右的细线形状。另外,构成衍射光栅64C的各区域部31、32、3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细微凹凸状的重复周期性结构。另外,衍射光栅64C例如设为具有大致3mm~10mm见方的纵横尺寸的、厚度为大致0.3mm~3mm的玻璃板。在立体观察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时,衍射光栅64C可以看成例如图1所示的衍射光栅64A。
只要构成了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31、32、33(图12)的衍射光栅64C,就能够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C(图12)分割为多个区域部31、32、33来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能够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的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2所示,衍射光栅64C被分割为第一区域部31、与第一区域部31相邻并具有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二区域部32以及与第二区域部32相邻并具有与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三区域部33这三个区域部31、32、33。衍射光栅64C被构成为所谓的三分割型直线排列型衍射光栅。
只要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图12所示的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31、32、33的衍射光栅64C,就能够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2、图3、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能够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C(图12)分割为三个区域部31、32、33来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能够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能够避免在对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数据记录等时、或者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的数据再现时,例如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随着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2所示,设衍射光栅64C具有作为第一区域部31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31和作为第三区域部33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33。设衍射光栅64C的第一区域部31的宽度31w与第三区域部33的宽度33w是大致相等的宽度。通过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衍射光栅64C被分割为构成衍射光栅64C的一个区域部31和构成衍射光栅64C的另一区域部33。衍射光栅64C被进行奇数分割。
构成衍射光栅64C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32被配置在构成衍射光栅64C的大致长条状的第一区域部31与大致长条状的第二区域部32之间。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由此,衍射光栅64C中的第一区域部31、第二区域部32以及第三区域部33被区分开,并且明确了衍射光栅64C中的第一区域部31和第三区域部33的相位差。由于衍射光栅64C的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衍射光栅64C的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了至少三个各聚光点80、81、82。通过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例如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劣化。
通过用于划分第一区域部31(图12)和第二区域部32的边界线部35来分割出第一区域部31和第二区域部32。另外,通过用于划分第二区域部32和第三区域部33的边界线部37来分割出第二区域部32和第三区域部33。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分割为三个区域部来区分开,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衍射光栅64C(图1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衍射光栅64C被识别为大致矩形板状。
在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31、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32以及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三区域部33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C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而在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上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正(+)侧偏移的相位。
另外,在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31、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32以及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三区域部33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衍射光栅64C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C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而在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下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负(-)侧偏移的相位。
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在第一区域部31的右侧相邻的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在第二区域部32的右侧相邻的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相对于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衍射光栅64C构成为各区域部31、32、33的周期性结构的各相位按顺序呈阶梯状偏移(图13)。衍射光栅64C(图12)为具备所谓的有序相位(順位相)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64C。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在图12所示的衍射光栅64C中,也可以使用附图标记、引出线、尺寸线等大致保留原状态而仅是轮廓线被左右反转的衍射光栅(64C)。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进行说明,例如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在第一区域部(31)的右侧相邻的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也可以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负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例如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C)时,在第二区域部(32)的右侧相邻的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也可以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负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衍射光栅(64C)构成为各区域部(31、32、33)的周期性结构的各相位按顺序呈阶梯状偏移。衍射光栅(64C)为具备所谓的有序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64C。
只要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备有序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就容易地增大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并提高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图19、图20、图21)。能够避免Sub-PP振幅水平(%)减少、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设被照射在介质D(图1~图3、图5)的信号面部Da(图5)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包含主光点80以及由主光点80隔开的一对副光点81、82。设根据下式(37)确定作为与主光点80及副光点81、82相关联的信号振幅水平的Sub-PP振幅水平。
Figure BPA00001358300101341
另外,容易地减小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提高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图22、图23、图24)。能够避免TE相位差量增加、TE相位差特性下降。
由于提高了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且提高了TE相位差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能够配置在桌面型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并且还能够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例如在桌面型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的光拾取装置能够使用大尺寸的物镜,因此考虑视场特性的同时,比起视场特性,有时Sub-PP振幅水平特性、TE相位差特性在设计上更为重要。
另外,由于抑制了循迹误差视场特性(TE视场特性)下降,因此该光拾取装置能够配置在桌面型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并且还能够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
如图12、图13所示,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9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3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9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三区域部33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3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C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Sub-PP振幅水平(%)增大,Sub-PP振幅水平特性提高(图19、图20、图21)。能够避免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另外,TE相位差量减小,TE相位差特性提高(图22、图23、图24)。能够避免TE相位差量增加、TE相位差特性下降。
采用相位偏移型三分割衍射光栅64C(图12)来利用直线排列DPP法执行循迹误差检测法的光拾取装置(图1~图3)能够将TE相位差量抑制为较小(图22、图23、图24)。因而,在配备了具备相位偏移型三分割衍射光栅64C(图12)的光拾取装置(图1~图3)的光盘装置中,例如无论对于轨道间距Dtp(图5)不同的何种介质D,都能够以稳定的动作对介质D进行数据/信息的读取/写入等。
由于提高了照射至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且提高了TE相位差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能够配置在桌面型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并且还能够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
另外,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C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循迹误差振幅水平(TE振幅水平)(%)大幅减小,能够避免TE视场特性显著下降(图16、图17、图18)。由于抑制了TE视场特性大幅下降,因此该光拾取装置能够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并且还能够配置在桌面型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另外,由于抑制了TE视场特性大幅下降,因此该光拾取装置例如也能够使用为具备多个小的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
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图12)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1、图2)的光瞳面部70a(图2)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例如设为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例如设为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图16~图23)。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C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小于14%的情况下,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6、图17)。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4%,则OBL中心比(センタ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在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小于16%的情况下,容易地使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6、图17)。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6%,则容易使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18%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由于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为18%以上,可抑制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OBL(objective lens)是指物镜。
另外,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超过30%,则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图19、图20)。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超过28%,则容易使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6%以内,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5%以内,来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另外,如果将衍射光栅64C(图12)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2)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超过30%,则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2、图23)。具体地说,如果将衍射光栅64C(图12)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2)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超过28%,则容易使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2、图23)。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6%以内,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5%以内,来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例如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6、图17)、Sub-PP振幅水平(图19、图20)以及TE相位差量(图22、图23)设定为合适的值。
例如,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大致20%,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6、图17)、Sub-PP振幅水平(图19、图20)以及TE相位差量(图22、图23)设定为合适的值。由于TE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以及TE相位差量被均衡地设定为合适的值,因此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的循迹控制。
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图12)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1、图3)的光瞳面部70a(图3)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例如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例如被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图18、图21、图24)。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C配备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被设定为小于10%的情况下,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8)。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0%,则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被设定为小于12%,则容易使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8)。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如果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2%,则容易地使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14%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设定为14%以上,来抑制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16%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并可靠地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C时,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比例Wr设定为16%以上,来抑制OBL中心比(%)减小,并可靠地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
另外,在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40%的情况下,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图21)。在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30%的情况下,容易使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5%以内,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另外,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0%以内,来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另外,在将衍射光栅64C(图12)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3)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40%的情况下,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4)。具体地说,在将衍射光栅64C(图12)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3)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30%的情况下,容易地使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4)。
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5%以内,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另外,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0%以内,来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例如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8)、Sub-PP振幅水平(图21)以及TE相位差量(图24)设定为合适的值。
根据以上内容,例如设定下式(38)和下式(39)。为了设定下式(38)和下式(39),首先将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设为B1。另外,将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B2。另外,将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B3。
在这样进行了定义时,构成了发挥满足下式(38)和下式(39)的性能的光拾取装置。
0.10 < B 1 B 2 < 0 . 4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8 )
0.14 < B 1 B 2 < 0 . 3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9 )
通过将B1/B2例如设定为0.10以上且0.40以下、优选0.12以上且0.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定为0.14以上且0.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定为0.16以上且0.20以下,在光拾取装置对遵照CD标准的光盘D进行数据/信息/信号的读取/写入等时,容易地将视场特性的最低值“DPP_L”以及副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对于主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比例“SPP/MPP”设定为合适的值。
另外,通过将B1/B3例如设定为0.14~0.30、优选0.16~0.28、更优选0.18~0.26、进一步优选0.18~0.25,在光拾取装置对遵照DVD标准的光盘D进行数据/信息/信号的读取/写入等时,容易地将视场特性的最低值“DPP_L”以及副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对于主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比例“SPP/MPP”设定为合适的值。
衍射光栅64C(图12)的第二区域部32的宽度32w被设定为20μm~200μm、优选60μm~160μm、更优选96μm~144μm。即,衍射光栅64C的分割部宽度32w被设定为20μm~200μm、优选60μm~160μm、更优选96μm~144μm。
由此,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例如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的宽度32w被设为小于20μm的较窄的宽度的情况下,或者在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的宽度32w被设为超过200μm的较宽的宽度的情况下,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失调。如果各特性的平衡失调,则循迹误差信号SE1、SE2劣化,难以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例如,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的宽度32w设定为60μm~160μm左右,大致容易地保持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容易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通过将衍射光栅64C的第二区域部32的宽度32w优选设定为96μm~144μm的范围内,能够保持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劣化。因而,能够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该光拾取装置(图1~图3)例如构成为具备:俯视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衍射光栅64C(图12);物镜70(图1~图3),其将至少三个光束进行聚光,来使至少三个光束在介质D(图1~图3、图5)的信号面部Da(图5)上照射出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以及光检测器73A(图1~图3、图5~图7),其接收介质D上的三个各聚光点80、81、82(图5)的反射光。
只要这样构成光拾取装置,就能够高精确度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的振幅随着物镜7(图1~图3)的移动而劣化、或者在循迹误差信号SE1、SE2中残留偏移成分。
通过构成具备相位偏移型三分割衍射光栅64C(图12)的光拾取装置,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AM的数据再现动作或数据记录动作。另外,还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DVD±RW的数据再现动作或者数据记录动作。
实施例4
图14是表示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衍射光栅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概要俯视图,图15是表示图14的衍射光栅中的光盘半径方向与相位差的关系的图。
代替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被配置在光拾取装置(图1~图3)中。除了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以外,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没有变更。实施例1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图3以及图8所示的衍射光栅64A被置换为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但是衍射光栅64A、64D以外的其它部分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4中是相同的。为了便于说明,同时使用图1~图8以及图16~图24说明实施例4。另外,在实施例4中,针对与实施例1中已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衍射光栅64D(图14)的衍射面部40a被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40a。
只要这样形成衍射光栅64D的衍射面部40a,就能够构成如下光拾取装置:能够抑制衍射光栅64D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并且防止激光的效率下降,还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
例如,在第一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图29、图30)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而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时,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又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例如在第二激光波长光透过具有与第一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一衍射面部302和与第二激光波长光对应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这两个衍射面部302、304的以往的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二衍射面部304而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被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时,第二激光波长光被衍射光栅300A、300B的第一衍射面部302无意义地衍射,从而有可能随着该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然而,只要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衍射面部40a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40a,就能够避免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的光效率下降、或者第二激光波长光发生不必要的衍射而第二激光波长光的光效率下降。
另外,由于衍射光栅64D的衍射面部40a被形成为兼具将第一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一主光束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以及将第二激光波长光至少分为一个第二主光束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40a从而对应多种激光波长光的衍射的一个面部40a,因此能够构成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的衍射光栅64D。由于衍射光栅64D的加工部分、加工工时等减少,因此能够将衍射光栅64D的价格抑制为较低。与此同时,能够构成能够将价格抑制为较低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4所示,在衍射光栅64D上设置有使从激光单元61(图1~图3)射出的激光的一部分发生π弧度的相位偏移的相位偏移区域部41、42(图14)。衍射光栅64D至少被分割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41、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42、与第二区域部42相邻的大致线状的第三区域部43以及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四区域部44这四个区域部41、42、43、44。衍射光栅64D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41、42、43、44。在各区域部41、42、43、44内构成了规定的周期性结构。
在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中,为了容易理解第二区域部42的相位状态和第三区域部43的相位状态,为了便于说明而将第二区域部42和第三区域部43画成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实际上,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是例如宽度42w为20μm~200μm左右的细线形状。另外,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各区域部41、42、43、44的周期性结构为细微凹凸状的重复周期性结构。另外,衍射光栅64D例如设为具有大致3mm~10mm见方的纵横尺寸的厚度为大致0.3mm~3mm的玻璃板。在立体观察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时,衍射光栅64D可以看成例如图1所示的衍射光栅64A。
只要构成了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41、42、43、44(图14)的衍射光栅64D,就能够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的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D(图14)分割为多个区域部41、42、43、44来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能够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的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4所示,衍射光栅64D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41、42、43、44。
只要构成了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41、42、43、44的衍射光栅64D,形成于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的聚光点80、81、82就形成为精确度高的聚光点80、81、82。例如通过衍射光栅64D(图14)的第二区域部42和与第二区域部42相邻的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将衍射光栅64D至少二等分来分割为具备第一区域部41和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一个区域部48以及具备第三区域部43和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另一区域部49,以此进行偶数分割,因此在将衍射光栅64D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时,容易地使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和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由于容易地使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和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因此容易地将衍射光栅64D高精确度地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因而,容易地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高精确度地形成聚光点80、81、82。与此同时,提高了对轨道间距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记录/再现时等的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另外,容易且高精确度地由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进行循迹。
如图14所示,衍射光栅64D至少被分割为第一区域部41、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并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二区域部42、与第二区域部42相邻并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三区域部43以及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并具有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不同的周期性结构的第四区域部44这四个区域部41、42、43、44。衍射光栅64D构成为所谓的四分割型直线排列型衍射光栅。
只要在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图14所示的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41、42、43、44的衍射光栅64D,就能够良好地由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2、图3、图5、图7)的信号面部Da进行误差信号的检测。例如能够良好地由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进行循迹。通过将衍射光栅64D(图14)分割为四个区域部41、42、43、44来构成,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能够照射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由于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分别独立地照射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因此能够避免在对轨道间隔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进行数据记录等时、或者进行轨道间隔Dtp不同的两种以上的介质D的数据再现时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随着例如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下降。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循迹控制的光拾取装置。
如图14所示,衍射光栅64D具有包括第一区域部41和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48以及包括第三区域部43和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49。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的宽度41w和第四区域部44的宽度44w被设为大致相等的宽度。另外,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被设为大致相等的宽度。通过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和与该第二区域部42相邻的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将衍射光栅64D二等分为构成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和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衍射光栅64D被进行偶数分割。
由此,形成于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的聚光点80、81、82被形成为精确度高的聚光点80、81、82。由于通过被偶数分割的衍射光栅64D(图14)的第二区域部42和与第二区域部42相邻的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将衍射光栅64D二等分为具备第一区域部41和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一个区域部48以及具备第三区域部43和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另一区域部49,因此在光拾取装置的壳体(未图示)中配置衍射光栅64D时,从激光单元61(图1~图3)射出并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激光通过例如未图示的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容易地调整光轴。能够利用例如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对在从激光单元61射出并照射至衍射光栅64D之后透过了物镜70的激光进行观察。
在图14所示的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中,在衍射光栅64D的大致中央处进行二等分,从而在衍射光栅64D上设置有使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48和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49形成的边界线部46,因此在利用光轴调整用摄像机等对激光进行光轴调整时,容易地使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48和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49。
由于容易地使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个区域部48和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另一区域部49,因此容易地将衍射光栅64D高精确度地进行定位并调整来配置在光拾取装置的壳体中。因而,容易地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高精确度地形成聚光点80、81、82。与此同时,容易且高精确度地由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进行循迹。
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与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由此,形成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上的聚光点80、81、82容易地形成为精确度更高的聚光点80、81、82。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为具有与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使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和与第二区域部42相邻的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大致明确。
在将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不足3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的情况下,第二区域部42与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不明确。在将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18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时,第二区域部42与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最明确。在将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设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例如3~9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的情况下,形成第二区域部42与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明确并且具备合适的特性的衍射光栅64D。
由于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与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之间的边界线部46大致明确,因此具备第一区域部41和与第一区域部41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与具备第三区域部43和与第三区域部43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之间的边界线部46明确。因而,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和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在激光以大致二等分的状态照射至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48和衍射光栅64D的另一区域部49时,衍射光栅64D被高精确度地配置在光拾取装置的壳体中。
在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长条状的第一区域部41和大致长条状的第四区域部44之间配置有构成衍射光栅64D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42和大致线状的第三区域部43。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是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是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是具有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不同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是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由此,衍射光栅64D中的第一区域部41、第二区域部42、第三区域部43以及第四区域部44被区分开,并且明确了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与第四区域部44的相位差。由于衍射光栅64D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左右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在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了至少三个各聚光点80、81、82。通过在介质D的信号面部Da上良好地形成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例如物镜70(图1~图3)的移动而劣化。
通过用于划分第一区域部41(图14)和第二区域部42的边界线部45来分割出第一区域部41和第二区域部42。另外,通过用于划分第二区域部42和第三区域部43的边界线部46来分割出第二区域部42和第三区域部43。另外,通过用于划分第三区域部43和第四区域部44的边界线部47来分割出第三区域部43和第四区域部44。
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0~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0~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由此,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第二区域部42、第三区域部43以及第四区域部44被大致明确地区分开。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0~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衍射光栅64D的第一区域部41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被明确地区分开。另外,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因此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被大致区分开。另外,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构成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30~180度的范围内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和衍射光栅64D的第四区域部44被明确地区分开。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分割为四个区域部而区分开,来向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照射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由于向介质D的信号面部Da分别独立地照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因此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另外,通过将各区域部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适当设定在所决定的数值的范围内,提高了衍射光栅64D(图14)的设计自由度,并且还提高了光拾取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因而,构成了容易地与所使用的部位相对应地发挥最佳的特性的光拾取装置。
衍射光栅64D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衍射光栅64D被识别为大致矩形板状。
在将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41、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42、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三区域部43以及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四区域部44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而在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上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正(+)侧偏移的相位。
另外,在将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一区域部41、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二区域部42、纵长的大致线状的第三区域部43以及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第四区域部44横向并列排列的状态下,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相对于衍射光栅64D的一个区域部的相位在与一个区域部的右侧相邻的另一区域部的相位向大致右下方以阶梯状偏移的情况下,另一区域部的相位被决定为向负(-)侧偏移的相位。
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一区域部41的右侧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二区域部42的右侧相邻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负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三区域部43的右侧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衍射光栅64D构成为:相对于第一区域部41、第二区域部42、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仅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反向偏移(图15)。衍射光栅64D(图14)为具备所谓的相位相反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64D。
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在图14所示的衍射光栅64D中,也可以使用附图标记、引出线、尺寸线等大致保留原状态而仅是轮廓线以边界线(46)为中心被左右反转的衍射光栅(64D)。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进行说明,例如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一区域部(41)的右侧相邻的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也可以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负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例如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二区域部(42)的右侧相邻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也可以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正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例如在俯视观察衍射光栅(64D)时,在第三区域部(43)的右侧相邻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也可以设为具有相对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向负侧偏移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衍射光栅(64D)构成为:相对于第一区域部(41)、第二区域部(42)、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仅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反向偏移。衍射光栅(64D)为具备所谓的相位相反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64D)。
如果将具备相位相反的周期性结构的衍射光栅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容易地使TE振幅水平(%)增大、TE视场特性提高(图16、图17、图18)。能够避免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由于提高了TE视场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优选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另外,由于提高了TE视场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优选用作例如具备多个小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使用的光拾取装置、具备多个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由于使用小尺寸的物镜,因此主要重视视场特性。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也可以在该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具备有序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的四分割型衍射光栅(未图示)。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该光拾取装置也可以配置在桌面型PC用光盘装置中使用。
如图14、图15所示,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2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二区域部42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6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6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另外,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三区域部43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2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第四区域部44的周期性结构被设为具有与第一区域部41的周期性结构的相位相差大致+180度的相位的周期性结构。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D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增大了TE振幅水平(%)、并大幅地提高了TE视场特性(图16、图17、图18)。能够避免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该光拾取装置的TE视场特性与具备分割为三个相位区域部31、32、33(图12)的衍射光栅64C的光拾取装置的TE视场特性相比大幅提高(图16、图17、图18)。由于大幅提高了TE视场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优选配置在笔记本型或者便携式PC用的光盘装置中。另外,由于大幅提高了TE视场特性,因此该光拾取装置优选用作例如具备多个小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
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第二区域部42和第三区域部43合在一起的区域部42、43设为衍射光栅64D的纵长的中央部40m。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图14)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1、图2)的光瞳面部70a(图2)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例如设为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例如被设为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图16~图23)。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D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小于14%的情况下,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6、图17)。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4%,则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在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小于16%的情况下,容易地使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6、图17)。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6%,则容易使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18%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设为18%以上,来抑制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
另外,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超过30%,则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图19、图20)。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被设定为超过28%,则容易使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26%以内,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25%以内,来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另外,如果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2)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超过30%,则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2、图23)。具体地说,如果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2)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超过28%,则容易使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2、图23)。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6%以内,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25%以内,来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例如14%~30%、优选16%~28%、更优选18%~26%、进一步优选18%~25%,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6、图17)、Sub-PP振幅水平(图19、图20)以及TE相位差量(图22、图23)设定为合适的值。
例如,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定为大致20%,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6、图17)、Sub-PP振幅水平(图19、图20)以及TE相位差量(图22、图23)设定为合适的值。由于TE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以及TE相位差量被均衡地设定为合适的值,因此容易地进行光拾取装置的循迹控制。
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第二区域部42和第三区域部43合在一起的区域部42、43设为衍射光栅64D的纵长的中央部40m。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图14)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1、图3)的光瞳面部70a(图3)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例如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例如被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图18、图21、图24)。
如果将这样构成的衍射光栅64D配备在光拾取装置中,则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被设定为小于10%的情况下,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8)。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0%,则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被设定为小于12%,则容易使TE振幅水平(%)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图18)。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如果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被设定为小于12%,则容易使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14%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设为14%以上,来抑制OBL中心比(%)减小、TE视场特性下降。具体地说,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16%以上,来抑制TE振幅水平(%)减小,并可靠地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即,在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通过衍射光栅64D时,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比例Wr设为16%以上,来抑制OBL中心比(%)减小,并可靠地抑制TE视场特性下降。
另外,在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40%的情况下,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图21)。在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30%的情况下,容易使副推挽信号振幅水平(Sub-PP振幅水平)(%)减小、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5%以内,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容易地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另外,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0%以内,来抑制Sub-PP振幅水平(%)减小,并抑制Sub-PP振幅水平特性下降。
另外,在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3)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40%的情况下,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4)。具体地说,在将衍射光栅64D(图14)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图3)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定为超过30%的情况下,容易地使循迹误差相位差量(TE相位差量)增加、循迹误差相位差特性(TE相位差特性)下降(图24)。
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5%以内,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容易地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另外,根据设计/标准等,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20%以内,来抑制TE相位差量增加,并抑制TE相位差特性下降。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相对于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例如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优选12%以上且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4%以上且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为16%以上且20%以下,容易地将TE振幅水平(图18)、Sub-PP振幅水平(图21)以及TE相位差量(图24)设定为合适的值。
根据以上内容,例如设定下式(38)和下式(39)。为了设定下式(38)和下式(39),首先将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设为B 1。另外,将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C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765nm~840nm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c设为B2。另外,将通过物镜70的光瞳面部70a的遵照DVD标准的波长大致为630nm~685nm的第二激光波长光的直径70b设为B3。
在这样进行了定义时,构成了发挥满足下式(38)和下式(39)的性能的光拾取装置。
0.10 < B 1 B 2 < 0 . 4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8 )
0.14 < B 1 B 2 < 0 . 3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9 )
通过将B1/B2例如设定为0.10以上且0.40以下、优选0.12以上且0.30以下、根据设计/标准等设定为0.14以上且0.25以下、还根据设计/标准等设定为0.16以上且0.20以下,在光拾取装置对遵照CD标准的光盘D进行数据/信息/信号的读取/写入等时,容易地将视场特性的最低值“DPP_L”和副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对于主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比例“SPP/MPP”设定为合适的值。
另外,通过将B1/B3例如设定为0.14~0.30、优选0.16~0.28、更优选0.18~0.26、进一步优选0.18~0.25,在光拾取装置对遵照DVD标准的光盘D进行数据/信息/信号的读取/写入等时,容易地将视场特性的最低值“DPP_L”和副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相对于主推挽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比例“SPP/MPP”设定为合适的值。
衍射光栅64D(图14)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这两者都被设定为10μm~100μm、优选30μm~80μm、更优选48μm~72μm。即,衍射光栅64D的分割部宽度42w、43w被设定为10μm~100μm、优选30μm~80μm、更优选48μm~72μm。
由此,容易且良好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例如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
在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这两者都被设为小于10μm的较窄的宽度的情况下,或者在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这两者都被设为超过100μm的较宽的宽度的情况下,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失调。如果各特性的平衡失调,则循迹误差信号SE1、SE2劣化,难以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例如,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这两者都设定为30μm~80μm左右,来大致容易地保持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容易且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通过将衍射光栅64D的第二区域部42的宽度42w和衍射光栅64D的第三区域部43的宽度43w这两者都设定为48μm~72μm的范围内,能够保持TE视场特性、Sub-PP振幅水平特性以及TE相位差特性之间的平衡。由此,能够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的劣化。因而,能够正确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
在例如具备三分割型衍射光栅64C(图12)的光拾取装置中,为了改变TE视场特性或者TE相位差特性,只能改变三分割型衍射光栅64C的中央部30m的宽度32w。
与此相对,在具备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图14)的光拾取装置(图1~图3)中,在要变更TE视场特性、TE相位差特性的情况下,除了变更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图14)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以外,还能够变更构成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各区域部42、43的光栅状间距的相位差,由此能够调整变更各种特性。
通过调整并设定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宽度40w和构成四分割型衍射光栅64D的中央部40m的各区域部42、43的光栅状间距的相位差,能够设计出发挥期望的性能且取得各种特性的平衡的光拾取装置。因而,提高了设计光拾取装置时的设计的自由度。
该光拾取装置(图1~图3)例如构成为具备:俯视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衍射光栅64D(图14);物镜70(图1~图3),其将至少三个光束进行聚光,来使至少三个光束在介质D(图1~图3、图5)的信号面部Da(图5)上照射出各自独立的至少三个聚光点80、81、82;以及光检测器73A(图1~图3、图5~图7),其接收介质D上的三个各聚光点80、81、82(图5)的反射光。
只要这样构成光拾取装置,就能够高精确度地进行光拾取装置对介质D(图5)的信号面部Da的循迹。容易地避免在进行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记录/再现时等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的振幅随着物镜7(图1~图3)的移动而劣化、或者在循迹误差信号SE1、SE2中残留偏移成分。
通过构成具备相位偏移型四分割衍射光栅64D(图14)的光拾取装置,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AM的数据再现动作或数据记录动作。另外,还可靠地进行光拾取装置针对DVD±R、DVD±RW的数据再现动作或者数据记录动作。
<<光拾取装置的说明>>
光盘装置构成为具备上述实施例1、2、3、4所示的光拾取装置(图1~图3)中的至少一个光拾取装置。具体地说,光盘装置构成为具备上述实施例1、2、3、4所示的光拾取装置中的任一个单一的光拾取装置。上述光拾取装置被配置在光盘装置中。
另外,光盘装置例如构成为具备上述运算部76A(图2、图3)。
通过将上述实施例1、2、3、4所示的光拾取装置配置在光盘装置中,来构成至少具备能够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例如,通过将设定成满足上述式(1)和/或上述式(2)以及上述式(3)的光拾取装置配置在光盘装置中,构成了可靠地对应第一激光波长光和作为与第一激光波长光不同的激光波长光且波长比第一激光波长光的波长短的第二激光波长光并且提高了循迹误差信号SE1、SE2等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的多波长对应型的光盘装置。
另外,构成如下光盘装置:至少具备将第一激光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一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同时将第二激光波长光可靠地会聚到第二光盘D的信号面部Da上的多波长对应型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构成一种至少具备抑制衍射光栅64A、64B、64C、64D产生不需要的衍射光的同时防止激光的效率下降的光拾取装置。
另外,相对于以往的标准化的光检测器270(图2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只要变更设定被变更后的光检测器73A(图5~图7)的第一激光波长光的分光比,就容易地通过新设定变更后的光检测器73A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容易进行精确度高的循迹控制等控制的单一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通过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正常地从各介质D读出数据、或者向各介质D写入数据等。在向光盘装置插入各介质D来读出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或者向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写入数据时,例如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SE2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容易进行精确度高的循迹控制等控制的单一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另外,如果在光盘装置中内置能够对应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一个光拾取装置,则能够将光盘装置的价格抑制为较低。能够避免与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相对应地将多个光拾取装置内置在光盘装置中而由此导致光盘装置的价格大幅地上升。
实施例5
图25是表示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代替图5和图6所示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和运算部76A的普通设定的增幅放大器78B,例如将普通设定的光检测器73B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且配备变更设定后的增幅放大器78BV(图25)等来构成运算部76B。
详细地说,代替图5和图6所示的运算部76A中的设定为普通的增幅率K的增幅放大器78B,而将例如增幅率为变更设定后的增幅率G的增幅放大器78BV(图25)等配置在运算部76B中。另外,例如将图6所示的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77DL1、77DR1、77EL1、77ER1、77FL1、77FR1、77GL1、77GR1、77HL1、77HR1、77IL1、77IR1等以及各后级放大器77DL2、77DR2、77EL2、77ER2、77FL2、77FR2、77GL2、77GR2、77HL2、77HR2、77IL2、77IR2等设定为普通的值而构成的光检测器73B(图25)被配置在光拾取装置中。
相对于图1~图3所示的光学系统/电路系统,图25所示的包括光检测器73B和运算部76B的光学系统/电路系统有一部分不同。另外,光检测器73B的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具备例如与图6所示的电路相似的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各后级放大器,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运算部76B例如具备与图6所示的电路相似并对信号进行运算的各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信号运算用的各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与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相连接,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B的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并利用各电流/电压转换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加法器、减法器、增幅器等高精确度地生成循迹误差信号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也省略。另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B的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来高精确度地生成焦点误差信号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也省略。另外,关于根据照射至光检测器73B的CD受光区域74、DVD受光区域75的激光来高精确度地生成记录在光盘D中的数据、信息等的信号的工序的详细说明,在此也省略。
除了图5和图6等所示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和运算部76A的普通设定的增幅放大器78A被置换为图25所示的普通设定的光检测器73B和变更设定后的运算部76B的增幅放大器78B以外,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没有变更。实施例1、2、3、及4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图5和图6等所示的变更设定后的光检测器73A和运算部76A的普通设定的增幅放大器78A被置换为图25所示的普通设定的光检测器73B和变更设定后的运算部76B的增幅放大器78B,但是光检测器73A、73B、构成运算部76A、76B的增幅放大器78A、78B以外的其它部分在实施例1、2、3及4与实施例5中是相同的。为了便于说明,同时使用图1~图24说明实施例5。另外,在实施例5中,针对与实施例1、2、3及4中说明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了其详细说明。
光检测器73B与运算部76B相连接。由光检测器73B生成的信号被发送到运算部76B。运算部76B构成为例如包括至少四个差动放大器77A、77B、77C、78A、加法器78C以及增幅放大器78BV。差动放大器77A运算来自构成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74A的例如左右一对光检测面部74AL、74AR的输出信号的差(TAL1-TAR1)并生成为主推挽信号Sa1。差动放大器77B运算来自构成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B的例如左右一对光检测面部74BL、74BR的输出信号的差(TBL1-TBR1)并生成为先行副推挽信号Sb1。差动放大器77C运算来自构成另一方的第一副受光部74C的例如左右一对光检测面部74CL、74CR的输出信号的差(TCL1-TCR1)并生成为后行副推挽信号Sc1。
对加法器78C输入差动放大器77B的输出信号、即先行副推挽信号Sb1和差动放大器77C的输出信号、即后行副推挽信号Sc1。加法器78C对这些信号进行加法运算(Sb1+Sc1)并设为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对增幅放大器78BV输入加法器78C的输出信号、即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增幅放大器78BV将加法副推挽信号Sd1例如以增幅率G增幅至与主推挽信号Sa1的信号电平相同或者超过主推挽信号Sa1的的信号电平的信号电平。对差动放大器78A输入差动放大器77A的输出信号和增幅放大器78BV的输出信号。差动放大器78A运算主推挽信号Sa1与将加法副推挽信号Sd1增幅得到的信号之差,并生成为循迹误差信号Se1。
由运算部76B生成的循迹误差信号Se1被发送到物镜驱动部79(图2、图3),来自动进行物镜70(图2、图3)对于光盘D的轨道D80(图25)的循迹调整。
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和/或电压值,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和/或电压值相同。详细地说,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在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的情况下,例如利用衰减器(未图示)等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
另外,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详细地说,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大致超过100%的较高的值。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通过增幅器78BV进行变更设定。
如果这样将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对于以往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变更或者设定为与该以往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则容易地通过包括新设定变更后的增幅器78BV的运算部76B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通过提高增益来变更从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容易地通过包括新设定变更后的增幅器78BV的运算部76B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详细地说,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小于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较低的值,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从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或者超过大致100%的较高的值,由此容易地通过包含新设定变更后的增幅器78BV的运算部76B比较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大致96~100%的电流/电压值。另外,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大致138~142%的电流/电压值。
只要这样设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就能够通过包括新设定变更后的增幅器78BV的运算部76B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一主受光部200a(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被变更或者设为与该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相同的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优选大致96~100%的电流/电压值,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200b、200c(图27)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从被变更的两个第一副受光部74B、74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通过提高增益而被设定为大致120~160%、优选大致138~142%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通过包含新设定变更后的增幅器78BV的运算部76B高精确度且良好地进行一个第一主光束的检测和两个第一副光束的检测。
此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通过例如光检测器(73B)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衰减器等对刚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可以通过运算部(76B)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衰减器等对从一个第一主受光部(74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进行设定变更。另外,根据光拾取装置的设计/标准等,例如也能够使用将包含增幅器(78BV)等的运算部(76B)配置在光检测器(73B)中来将包含增幅器(78BV)等的运算部(76B)与光检测器(73B)形成为一体的带运算部的光检测器(未图示)。
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在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
另外,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在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决定为100%的电流/电压值时,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
只要这样设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就能够由运算部76B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由运算部76B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一个第二主受光部200a(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为100%,从一个第二主受光部75A(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相对于从标准化的两个第二副受光部200b、200c(图28)输出的普通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为100%,从两个第二副受光部75B、75C(图5、图7)输出的信号的电流/电压值都被设定为大致100%的电流/电压值,由此能够由运算部76B高精确度地进行一个第二主光束的检测以及两个第二副光束的检测。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容易进行精确度高的循迹控制等控制的单一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通过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正常地从各介质D读出数据、或者向各介质D写入数据等。在向光盘装置插入各介质D来读出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数据、或者向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写入数据时,例如容易地避免循迹误差信号Se1等随着物镜70的移动而劣化。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容易进行精确度高的循迹控制等控制的单一的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另外,如果在光盘装置中内置能够对应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的一个光拾取装置,则能够将光盘装置的价格抑制为较低。能够避免与轨道间距Dtp不同的多种介质D相对应地将多个光拾取装置内置在光盘装置中而由此导致光盘装置的价格大幅地上升。
上述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能够在使上述各种光盘D对数据/信息/信号等进行记录等或者再现上述各种光盘D的数据/信息/信号等的记录/再现装置中使用。具体地说,上述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能够在使上述各种光盘D对数据/信息/信号等进行记录等、再现上述各种光盘D的数据/信息/信号等或者删除上述各种光盘D的数据/信息/信号等的能够进行记录/再现/删除的装置中使用。另外,上述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也能够在再现上述各种光盘D的数据/信息/信号等的再现专用装置中使用。
另外,上述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例如能够配置成安装于计算机、音响/影像设备、游戏机、车载机(都未图示)等中的光盘装置。另外,上述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上述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例如能够配置到笔记本型PC、便携式PC、桌面型PC、车载用计算机等计算机、计算机游戏机等游戏机、CD播放器/CD记录器、DVD播放器/DVD记录器等音响和/或影像设备等中(都未图示)。另外,上述光拾取装置设为能够对应CD系列光盘、DVD系列光盘、“HD DVD”系列光盘、“CBHD”系列光盘、“Blu-ray Disc”系列光盘等多个盘。另外,上述光拾取装置设为能够对应具有多层信号面部的一张光盘。上述光拾取装置例如能够配置在对应“CD”、“DVD”、“HDDVD”、“CBHD”、“Blu-ray Disc”等各种光盘的计算机、音响和/或影像设备、游戏机、车载机等中(都未图示)。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也包含其等价物。
例如,代替具备图4、图9所示的两个区域部21、22的二分割型的衍射光栅64A、64B,也可以使用具备其它形态的两个区域部的二分割型的衍射光栅(未图示)。另外,例如代替具备图12所示的三个区域部31、32、33的三分割型的衍射光栅64C,也可以利用具备其它形态的三个区域部的三分割型的衍射光栅(未图示)。另外,例如代替具备图14所示的四个区域部41、42、43、44的四分割型的衍射光栅64D,也可以利用具备其它形态的四个区域部的四分割型的衍射光栅(未图示)。能够使用这样具备各种多个区域部的多分割型的衍射光栅。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具备图12所示的三个区域部(31、32、33)的三分割型的衍射光栅(64C)中安装光学玻璃板(50)(图4、图11)。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具备图14所示的四个区域部(41、42、43、44)的四分割型的衍射光栅(64D)中安装光学玻璃板(50)(图4、图11)。
另外,例如第一激光可以是波长为大致660nm(第一波长)的“DVD”标准的红色激光,第二激光可以是波长为大致405nm(第二波长)的“HD DVD”标准、“CBHD”标准、或者“Blu-ray Disc”标准等的蓝紫色激光。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衍射光栅64A、64B、64C、64D仅由具备与“HD DVD”、“CBHD”、或者“Blu-ray Disc”标准等的波长相应的光栅间隔的衍射光栅部件构成。
另外,例如也可以使用能够射出波长大致为780nm的“CD”标准的红外激光、波长为大致660nm的“DVD”标准的红色激光以及波长为大致405nm的“HD DVD”标准、“CBHD”标准、或者“Blu-ray Disc”标准等的蓝紫色激光的三波长对应的激光单元(61)。
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具备两个以上的多个物镜(70)的光拾取装置。例如,也可以构成具备如下物镜的光拾取装置:与波长为大致765nm~840nm的第一波长光和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的第二波长光对应的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为大致0.6~0.66的物镜70;以及与波长为大致340nm~450nm的其它波长光对应的、NA为大致0.85的未图示的物镜。
通过构成上述光拾取装置,能够提供一种实现光学系统的简化的同时对应波长不同的第一和第二激光这两种激光、抑制不需要的衍射光来提高误差信号的检测精确度且廉价、高效的光拾取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应用于例如能够高精确度地执行信号的检测等的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另外,例如能够应用于能够对记录在作为“CD”、“DVD”、“HD DVD”、“CBHD”、“Blu-ray Disc”等而列举出的各种光盘等各种介质中的数据、信息、信号等进行再现、使能够写入或者能够重写的各种光盘等各种介质记录数据、信息、信号等、或者删除记录在能够写入或者能够重写的各种光盘等各种介质中的数据、信息、信号等的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Claims (39)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
衍射光栅,其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并且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
其中,在将向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时上述第一主光束与上述第一副光束的间隔设为Yp1,将向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时上述第二主光束与上述第二副光束的间隔设为Yp2的情况下,满足下式(1)
1.05 < Y p 1 Yp 2 < 2.5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 ) .
2.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
衍射光栅,其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并且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
其中,在将向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时上述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上述第一主光束的光强度与上述第一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1,将向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照射了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时上述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相对于上述第二主光束的光强度与上述第二副光束的光强度的总和的光效率比设为A2的情况下,满足下式(2)和下式(3)
0.90<A1<0.94    …(2)
0.87<A2<0.91    …(3)。
3.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发光元件,其至少能够射出第一波长光和第二波长光;以及
衍射光栅,其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
其中,上述发光元件中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发光位置与上述第二波长光的发光位置不同,与此对应地,与上述第一波长光对应的第一介质上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聚光位置和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第二介质上的上述第二波长光的聚光位置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大致呈圆板状的上述第一介质上的上述第一波长光的聚光位置相比,大致呈圆板状的上述第二介质上的上述第二波长光的聚光位置更靠近大致呈圆板状的介质的内周侧。
5.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6.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7.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8.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9.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
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
其中,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被变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变更后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被设定成比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设为100%的值时,变更后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的值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与第一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11%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设为100%的值时,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与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上述距离的值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与第二副受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13.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
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
其中,以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相对于标准化的前侧的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变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位置被变更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20~26)∶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为中心配置一对上述第二副受光部,在前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并列设置时,前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中央的上述第二主受光部以及后侧的上述第二副受光部的分光比被设为大致1∶(12~18)∶1。
16.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
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以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
其中,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
相对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
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变更后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相同的、上述第一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
在将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变更后的上述第一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二主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在将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上述第二副受光部的受光灵敏度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20.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衍射光栅,其将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一主光束和第一副光束,将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第二主光束和第二副光束,具有与上述第二波长光对应的衍射面部;以及
光检测器,其具有被照射上述第一主光束的第一主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一副光束的第一副受光部、被照射上述第二主光束的第二主受光部及被照射上述第二副光束的第二副受光部,
其中,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
相对于从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的、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或者大致100%以下的低的值,
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变更后的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以上的高的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变更或者设为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相同的、从上述第一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95%~100%的值,
在将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变更后的从上述第一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20%~160%的值。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从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二主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在将从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设为100%的值时,相对于从上述标准化的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从上述第二副受光部输出的信号的值被设定为大致100%的值。
24.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25.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26.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27.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28.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与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29.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30.一种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合并而形成。
31.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衍射光栅的衍射面部兼具将上述第一波长光至少分为上述第一主光束和上述第一副光束的衍射面部以及将上述第二波长光至少分为上述第二主光束和上述第二副光束的衍射面部。
32.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衍射光栅被分割为多个区域部。
33.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衍射光栅被分割为偶数个区域部。
34.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衍射光栅至少被分割为第一区域部、第二区域部、第三区域部以及第四区域部这四个区域部。
35.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能够射出多种波长光的发光元件。
36.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765nm~840nm,
上述第二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
37.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630nm~685nm,
上述第二波长光的波长为大致340nm~450nm。
38.根据权利要求1、2、3、9、13、16、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对应具有多个信号面部的介质。
39.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权利要求1、2、3、9、13、16以及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
CN2009801438097A 2008-10-30 2009-10-29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Pending CN1022038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0164 2008-10-30
JP2008280164 2008-10-30
JP2009-034805 2009-02-18
JP2009034805 2009-02-18
JP2009183202 2009-08-06
JP2009-183202 2009-08-06
PCT/JP2009/068621 WO2010050571A1 (ja) 2008-10-30 2009-10-29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3860A true CN102203860A (zh) 2011-09-28

Family

ID=4212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38097A Pending CN102203860A (zh) 2008-10-30 2009-10-29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50083B2 (zh)
JP (1) JPWO2010050571A1 (zh)
KR (1) KR20110074974A (zh)
CN (1) CN102203860A (zh)
TW (1) TW201021039A (zh)
WO (1) WO20100505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5284A (zh) * 2021-09-27 2022-01-0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与投影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21039A (en) 2008-10-30 2010-06-01 Sanyo Electric Co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US20130256286A1 (en) * 2009-12-07 2013-10-03 Ipg Microsystems Llc Laser processing using an astigmatic elongated beam spot and using ultrashort pulses and/or longer wavelengths
JP2012104179A (ja) * 2010-11-09 2012-05-31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4081459B (zh) * 2012-01-06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头装置及光盘装置
WO2014057675A1 (ja) * 2012-10-11 2014-04-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情報装置、傾き検出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レーヤ及びレコーダ
CN110085533B (zh) * 2019-04-30 2022-01-2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ed光斑对称性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72228A1 (en) * 1999-12-03 2003-04-17 Katsuhiko Izumi Optical detector,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optical pickup
JP2006004499A (ja) * 2004-06-16 2006-01-05 Hitachi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815273A (zh) * 2005-02-02 2006-08-09 Tdk株式会社 衍射光栅、受光元件及光学头以及光记录重放装置
CN101083095A (zh) * 2006-05-29 2007-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8740B2 (ja) * 1999-12-03 2006-10-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検出器、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
JP4106208B2 (ja) * 2001-10-04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666860B2 (ja) * 2002-04-24 2005-06-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695738B1 (ko) * 2002-09-06 2007-03-16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헤드
JP4859529B2 (ja) * 2005-10-17 2012-0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645410B2 (ja) 2005-10-25 2011-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841401B2 (ja) 2005-11-21 2011-1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518009B2 (ja) 2005-11-29 2010-08-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3波長用回折素子、位相板付3波長用回折素子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JP2007334999A (ja) * 2006-06-15 2007-1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106072B1 (ja) * 2006-12-18 2008-06-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444977B2 (ja) * 2007-02-01 2010-03-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204517A (ja) * 2007-02-19 2008-09-04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9043383A (ja) * 2007-08-10 2009-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201021039A (en) 2008-10-30 2010-06-01 Sanyo Electric Co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72228A1 (en) * 1999-12-03 2003-04-17 Katsuhiko Izumi Optical detector,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optical pickup
JP2006004499A (ja) * 2004-06-16 2006-01-05 Hitachi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815273A (zh) * 2005-02-02 2006-08-09 Tdk株式会社 衍射光栅、受光元件及光学头以及光记录重放装置
CN101083095A (zh) * 2006-05-29 2007-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5284A (zh) * 2021-09-27 2022-01-0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与投影设备
CN113885284B (zh) * 2021-09-27 2023-01-31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与投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1039A (en) 2010-06-01
JPWO2010050571A1 (ja) 2012-03-29
KR20110074974A (ko) 2011-07-05
WO2010050571A1 (ja) 2010-05-06
US20120182850A1 (en) 2012-07-19
US8750083B2 (en) 2014-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8162B2 (en) Optical pick-up head, optical informa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CN102306498B (zh) 光学拾取单元和光盘装置
TWI291174B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drive apparatus, tracking error signal generation method
CN102203860A (zh) 光拾取装置以及具备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US7706236B2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including a multi-section diffractive element
US7558178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6418095B1 (en) Optical head device, inclin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0411034C (zh) 多层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CN101252006A (zh) 光头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US7116612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driven by an error signal obtained from an optical detector&#39;s output signals
CN100583255C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200633875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419814A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821804B (zh) 光拾取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光盘装置
US8036092B2 (en) Optical head device for detecting an error signal and a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US6621775B1 (en) Optical hea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tracking error signal detecting method
CN101490754A (zh) 光盘设备、循道错误信号生成电路、循道错误信号校正方法和程序
JP2005116142A (ja) 光記録媒体チルト補償装置及びチルト補償方法とこれを用いる光情報処理装置
JP2006323921A (ja)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130062776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H11120582A (ja) 光学装置
JP200414603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508538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907055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装置
KR20050092553A (ko) 광 픽업 및 광 픽업의 구면수차 검출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