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2960B - 车辆的骨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骨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2960B
CN102202960B CN200980143072.9A CN200980143072A CN102202960B CN 102202960 B CN102202960 B CN 102202960B CN 200980143072 A CN200980143072 A CN 200980143072A CN 102202960 B CN102202960 B CN 1022029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jut
vehicle
center pillar
ten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30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2960A (zh
Inventor
森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02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2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2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29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骨架结构,所述车辆的骨架结构可以发挥高的生产率,并且,可以完全进行加强件与外车架的焊接,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在中柱的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设置多个向外车架侧突出的突起部(14)。这些突起部(14)(PL1、PR1~PL5、PR5)在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另外,车身腰线附近形成不形成突起部的非突起部(N),在其它位置形成突起部(14)。

Description

车辆的骨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骨架结构,特别是,涉及在车辆的骨架构件的内侧配置了加强构件的车辆的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骨架结构,例如,在用于中柱的骨架构件中,有的在外车架与内车架之间设置加强构件。中柱处的外车架配备有截面大致为コ字形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部,对于该长条状部的内侧加强构件,设置同样截面为コ字形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加强构件。
作为这种骨架结构,过去,存在一种具有加强件的中柱结构,所述加强件以沿着上下方向保持大致均匀的截面宽度的方式形成向车身外侧大致呈山形的突出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中柱结构中,通过在加强件上以向车身的外侧大致呈山形的方式形成突出部,相对于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车身能够稳定地变形,吸收冲击。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中柱结构中,加强件处的突起部沿上下方向大致保持均匀宽度地形成。这里,由于加强件沿外车架配置,将外车架和加强件焊接起来,所以,有必要使加强件的外侧形状与外车架的内侧形状相一致地对加强件进行成形。但是,由于加强件及外车架形成曲线状,所以,使加强件的外侧形状与外车架的内侧形状相一致地对加强件进行成形变得困难。当加强件的外侧形状与外车架的内侧形状不一致时,产生外车架与加强件的焊接变得不完全的可能性。
因此,存在图8所示的用于中柱的加强件。该中柱和图8所示的加强件50配置在具有一面侧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的图中未示出的外车架的内侧。加强件50在与外车架的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配备有向外车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51。该突出部51沿着加强件50的长度方向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配置。
并且,将加强件50处的突起部51和外车架焊接起来。由于通过将该突起部51和外车架焊接起来,不用以非常高的精度成形加强件50,就可以牢固地将加强件50和外车架焊接起来,所以,对于加强件50的形状不要求非常高的精度,有助于相应地提高生产率。
专利文献1:特开2002-53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图8所示的现有的骨架结构中,由于加强件50中的多个突起部51沿着加强件50的长度方向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配置,所以,加强件50给予外车架(外部构件)的屈服强度分布会变得均匀。因此,由于未考虑到施加到外车架上的应力大小地加强外车架,所以,存在着不能充分发挥其加强能力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骨架结构,所述车辆的骨架结构能够发挥高的生产率,并且,能够完全地进行加强件和外车架的焊接,以此,能够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有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且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所述中柱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中柱上的与车身腰线对应的位置形成为非突起部形成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中柱的外表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中柱上的车身腰线位置形成为非突起形成部。因此,在弯曲力矩输入变大的腰线位置,棱线不弯曲,可以提高该位置的屈服强度,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在中柱的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能力。这里,本发明中的所谓“车身腰线”指的是成为车辆的门上的门本体与窗的分界的线。
另外,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且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所述中柱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中柱上的与车身腰线对应的位置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突起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中柱的外表面上的车身腰线位置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突起形成部。即使这样在将整个区域形成突起形成部的形态下,在弯曲力矩输入变大的腰线位置,棱线也不会弯曲,可以提高该位置的屈服强度。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在中柱的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且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3个以上的突起部,多个突起部与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应并隔开不同的间隔地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3个以上的突起部。因此,由于不使加强构件的形状以严格的精度与外部构件相一致,所以,可以发挥高的生产率。另外,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下面称之为“外表面”)中的形成有突起部的位置成为棱线弯曲的形状。在棱线弯曲的形状下,当从车辆的侧方受到横向负荷、加强构件的外表面受到压缩负荷时,在棱线弯曲的部分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压曲。关于这一点,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与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应并隔开不同的间隔地配置三个以上的突起部。因此,可以对于压缩负荷变大的位置不形成突起部,而在压缩负荷变小的位置形成突起部。通过这样形成突起部,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压缩负荷引起的压曲,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另外,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且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骨架构件上的弯曲力矩输入最大的位置形成为非突起形成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骨架构件上的弯曲力矩输入最大的位置形成为非突起形成部。因此,在弯曲力矩输入成为最大的位置,棱线不弯曲,可以提高该位置的屈服强度,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进而,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骨架构件的弯曲力矩输入最大位置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突起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的弯曲力矩输入最大位置的整个区域形成为突起形成部。这样,即使在整个区域形成为突起形成部的形态下,在弯曲力矩输入成为最大的位置,棱线也不弯曲,可以提高该位置的屈服强度。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另外,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加强构件和外部构件被焊接固定,加强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焊接位置与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应并隔开不同的间隔地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的与外部构件焊接的焊接位置与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应并隔开不同的间隔地配置。因此,对于压缩负荷变大的位置,不进行与外部构件的焊接,可以在压缩负荷变小的位置进行焊接、通过这样配置焊接部,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压缩负荷引起的压曲,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这里,可以形成这样的形式,即,在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比其它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在与形成有焊接位置的面不同的面上,加强构件和外部构件被焊接起来。
这样,由于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的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比其它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不进行与外部构件的焊接,所以,被认为加强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的焊接减少。因此,通过形成这样的形式,即,在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比其它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在与形成有焊接位置的面不同的面上将加强构件与外部构件焊接起来的形式,加强构件和外部构件能够可靠地焊接起来。
进而,根据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具有大致为多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外部构件的内侧配备有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安装有对外部构件进行加强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在多个突起部之间的一部分上,以确保棱线的连续性的方式形成多个突起。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向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在多个突起部之间的一部分上,以确保棱线的连续性的方式形成多个突起。因此,可以减少在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上的棱线的弯曲部分。从而可以防止由压缩负荷引起的压曲,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骨架结构,可以发挥高的生产率,并且,可以完全地进行加强件和外车架的焊接,以此,可以充分发挥在外部构件上设置了加强构件时的加强构件的加强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中柱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加强件的透视图。
图4是加强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表示中柱1的弯曲输入力矩和弯曲屈服强度的关系的曲线。
图6是根据第二个实施方式的加强件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三个实施方式的加强件的透视图。
图8是现有的加强件的透视图。
符号说明
1...中柱,2...纵梁,3...上构件,11...外车架,12...内车架,13、40、50...加强件,14、41、51...突起部,15...凹槽,16、32、42...侧壁部,21、22...凸缘,N...非突起部,PCI...中央第一突起部,PC2...中央第二突起部,PL1...左第一突起部,PR1...右第一突起部,PL2...左第二突起部,PR2...右第二突起部,PL3....左第三突起部,PR3...右第三突起部,PL4...左第四突起部,PR4...右第四突起部,PL5...左第五突起部,PR5...右第五突起部,PL6...左第六突起部,PR6...右第六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同样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重复说明。另外,为了图示的方便起见,在图中的尺寸比例并不一定与所说明的尺寸相一致。
图1是根据第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中柱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是加强件的透视图,图4是其重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中柱1架设配置在设于车辆下侧方的纵梁2和设于上侧方的上构件3之间。另外,中柱1呈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行进而宽度扩大的形状。
如图2所示,中柱1包括成为外部构件的外车架11、内车架12、以及成为加强构件的加强件13。外车架11及内车架12都是长条状的,形成大致四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另外,在敞开面的侧方分别设置有凸缘21、22,凸缘21、22彼此对向,外车架11及内车架12通过焊接被接合起来。
另外,在外车架11的内侧配置加强件13。加强件13是长条状的,形成大致四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但是,加强件13的截面形状呈比外车架11的截面形状大致小一圈的形状。
在作为加强件13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的外表面上,形成多个向外车架11侧突出的突起部14。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比宽度方向端部凹入的凹槽15。
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突起部14在加强件13的上端部附近,配置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另外,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成一组地配置在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上。
对于这些突起部14,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加强件13的上端部设置中央第一突起部PC1,在中央第一突起部PC1的下方位置设置中央第二突起部PC2。这些第一突起部PC1及第二突起部PC2分别设置在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另外,在中央第二突起部PC2的下方位置设置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这些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都配置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的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分别配置在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端部。
进而,在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的下方分别设置左右第二突起部PL2、PR2~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在这些左右突起部PL1~PL5、PR1~PR5当中,在左右第二突起部PL2、PR2与左右第三突起部PL3、PR3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与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与左右第二突起部PL2、PR2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大致相同。
同样地,在左右第三突起部PL3、PR3与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与左右第二突起部PL2、PR2与左右第三突起部PL3、PR3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与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比左右第三突起部PL3、PR3与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之间在加强件13的高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长。这样,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的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与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之间,形成为不形成突起部的非突起部N。
另外,在加强件13被安装到车辆上时,将其高度调整到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与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之间的位置成为与车辆的车身腰线相对应的位置的高度。这样,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在车辆的腰线的高度处,形成非突起部N。
进而,如图3所示,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贯通孔。另外,在加强件13的左右侧,分别设置侧壁部16。侧壁部16从加强件13的设置中央第一突起部PC1的高度位置起直到设置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的高度位置为止,其宽度基本上相同。
这里,所谓侧壁部16的宽度指的是沿着加强件13上的突起部14的突出方向(与外表面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另外,侧壁部16从设置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的高度位置起直到设置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的高度位置之间,比其它高度位置的宽度大。
另外,加强件13相对于外车架11被焊接固定。这里,加强件13相对于外车架11的焊接点为中央第一突起部PC1、中央第二突起部PC2、左右第一突起部PL1~左右第四突起部PR4上的任意的各点,以及从左右侧壁部16各自的设置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的高度位置到设置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的高度位置之间的任意的两点。
其次,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形成向车身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4。通过形成该突起部14,不必使加强件13的形状与外车架11的内侧形状以严格的精度吻合,可以牢固地将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焊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与加强件13的成形变得容易的程度相应地提高生产率。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车身腰线附近,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形成非突起部N,在其它位置形成突起部。在形成突起部的位置,加强件13的外表面的棱线呈弯曲的形状,在形成非突起部N的位置,棱线形成平滑的形状(没有弯曲部分的形状)。另外,车身腰线,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成为弯曲力矩输入最大的弯曲力矩输入最大位置。
在棱线弯曲的形状下,当车辆从侧方受到横向负荷、加强构件的外表面受到压缩负荷时,在棱线弯曲的部分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压曲。对于这一点,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成为弯曲力矩输入最大位置的车身腰线附近被形成为非突起部N。因此,由于能够提高弯曲力矩输入达到最大的车身腰线附近的屈服强度,所以,可以充分提高中柱1的加强强度。
进而,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形成于加强件13上的突起部14和外车架11的内侧面被焊接固定。由于该突起部14设置在车身腰线附近以外的位置,所以,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在离开车身腰线附近的位置处被焊接起来。另外,在车身腰线附近,成为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不被焊接的状态。
与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被焊接起来的部位相比,在该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不被焊接的部位,对于横向负荷的屈服强度变高。因此,由于能够提高弯曲力矩输入达到最大的车身腰线附近的屈服强度,所以,可以更充分地提高中柱1的加强强度。
另外,由于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形成非突起部N,所以,加强件13的外表面和外车架11会分离开,不能将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与外车架11焊接起来。因此,在车身腰线附近的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与外车架11的焊接强度令人担心,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腰线附近,将加强件13的侧壁部和外车架11焊接固定。因此,在车身腰线附近,加强件13和外车架11也能够可靠地焊接起来。
这里,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中柱1的弯曲输入力矩与弯曲屈服强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中柱1的弯曲输入力矩和弯曲屈服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在中柱1中,弯曲输入力矩,在比车身腰线高度BH高的位置,高度位置越低,则弯曲输入力矩变得越大。以车身腰线的高度BH作为顶点,高度位置越低,则弯曲输入力矩越低。并且,进而,在比下方的规定高度FH低的位置,弯曲输入力矩的降低程度变大。
对于产生这种弯曲输入力矩的中柱1,设置给予由图5的实线所示的弯曲屈服强度的加强件13。直到达到作为比车身腰线高度BH稍高的位置的第一高度位置H1为止,高度位置越低,则弯曲屈服强度变得越大。另外,从第一高度位置H1起,从比车身腰线高度BH稍高的位置直到作为比车身腰线高度BH稍稍降低的位置的第二高度位置H2为止,其大小是一定的。
另外,在比第二高度位置H2靠下方处,稍稍减小弯曲屈服强度。从第二高度位置H2直到作为比规定的高度FH稍高的位置的第三高度位置H3,保持该减小了的弯曲屈服强度的大小。进而,从第三高度位置H3直到作为比规定高度FH稍低的位置的第四高度位置H4,进一步减小弯曲屈服强度,并保持该减小了的弯曲屈服强度的大小。在比第四高度位置H4低的位置,弯曲屈服强度为0。
通过这样根据弯输入力矩设定弯曲屈服强度,以在中柱1的大部分位置弯曲屈服强度超过弯曲输入力矩的方式设定加强件13的形状,可以充分提高中柱1的加强强度。
其次,对于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与根据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比较,主要是中柱的加强件的形态不同,其它各点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形态一样。图6是根据第二个实施方式的中柱的加强件的重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中柱的加强件30,和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是长条状的,形成大致四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作为加强件30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的外表面上,形成多个向外车架侧突出的突起部31。
作为多个突起部31,和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设置图1所示的中央第一突起部PC1、中央第二突起部PC2、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以及左右第二突起部PL2、PR2。进而,设置图6所示的左右第三突起部PL3、PR3~左右第六突起部PL6、PR6。
在这些突起部中,中央第一突起部PC1、中央第二突起部PC2、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左右第六突起部PL6、PR6的沿着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另外,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的沿着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比它们的沿着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长。进而,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配置在与车身腰线对应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件30的左右侧分别设置侧壁部32。该侧壁部32在加强件3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的位置宽度都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不同。进而,在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上,不与外车架焊接,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形成为非焊接部。
其次,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和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形成向车身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4。因此,由于加强件13的成形能够变得容易,所以,有助于相应地提高生产率。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车身腰线附近,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形成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该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具有沿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长的宽度,成为在车身腰线附近的整个区域上突出的部分,棱线成为平滑的形状(没有弯曲部分的形状)。另一方面,在形成其它突出部PC1、PC2、PL1~PL4、PL6、PR1~PR4、PR6的位置,加强件13的外表面的棱线成为弯曲的形状。因此,由于在弯曲力矩输入达到最大的车身腰线附近,可以在棱线上没有弯曲的形状,所以,可以提高屈服强度。从而,可以充分提高中柱1的加强强度。
其次,对于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与根据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比较,主要是中柱上的加强件的形态不同,其它方面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形态一样。图7是根据第三个实施方式的中柱的加强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的中柱的加强件40,和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是长条状的,形成大致四角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作为加强件40的与敞开面对向侧的面的外表面上,形成多个向外车架侧突出的突起部41。
作为多个突起部41,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设置有图1所示的中央第一突起部PC1、中央第二突起部PC2。进而,设置有图7所示的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
这些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与在加强件13的长度方向上邻接的左右突起部的宽度分别大致相同。另外,左第一突起部PL1和左第二突起部PL2之间的部分,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高度与左第一突起部PL1及左第二突起部PL2的高度大致相同,具有向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内侧逐渐变低的倾斜。
另外,对于与左第二突起部PL2~左第五突起部PL5的每一个之间、以及与右第一突起部PR1~右第五突起部PL5的每一个之间的部分,也形成与左第一突起部PL1和左第二突起部PL2之间的部分同样的形状。这样,在加强件13中,宽度方向外侧的棱线形成平滑的曲线状,不形成弯曲的形状。另一方面,车身腰线为设置左右第四突起部PL4、PR4的位置。
进而,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加强件40的左右侧分别设置侧壁部42。该侧壁部42,在加强件4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都形成相同的宽度,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二个实施方式一样。进而,在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不与外车架焊接,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成为非焊接部。
其次,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和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在加强件13的外表面上形成向车身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4。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成形加强件13,所以,可以有助于相应地提高生产率。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在包含车身腰线附近的加强件13的位置,形成有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在这些左右第一突起部PL1、PR1~左右第五突起部PL5、PR5,加强件13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棱线形成平滑的曲线状,不形成弯曲的形状。因此,由于在弯曲力矩输入达到最大的车身腰线附近,可以在棱线上不形成弯曲的形状,所以,可以提高屈服强度。从而,可以充分提高中柱1的加强强度。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骨架结构,列举了中柱,但是,只要是在外部构件上设置加强构件的形式的骨架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骨节结构。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各种数目的突起部,但是,突起部的数目并不局限于这些数目,可以适当地决定。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弯曲输入力矩达到最大的位置是车身腰线的中柱作为例子,但是,也可以根据弯曲输入力矩的大小,适当调整突起部之间的宽度等。另外,不仅可以调整突起部之间的宽度,而且可以调整突起部本身的宽度。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车辆的骨架结构,特别是,应用于在车辆的骨架构件的内侧配置加强构件的车辆的骨架结构。

Claims (1)

1.一种车辆的骨架结构,配备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柱,所述中柱配备有外部构件,所述外部构件是长条状的,并且所述外部构件具有大致多边形的一部分形成为敞开面的截面形状,在所述外部构件的内侧安装有加强所述外部构件的长条状的加强构件,其中,
在所述加强构件的与所述敞开面对向侧的面上,形成向所述外部构件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
所述中柱的与车身腰线对应的位置形成为非突起部形成部。
CN200980143072.9A 2009-01-08 2009-01-08 车辆的骨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29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0139 WO2010079601A1 (ja) 2009-01-08 2009-01-08 車両の骨格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2960A CN102202960A (zh) 2011-09-28
CN102202960B true CN102202960B (zh) 2014-03-05

Family

ID=42316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30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2960B (zh) 2009-01-08 2009-01-08 车辆的骨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08233B2 (zh)
EP (1) EP2374697B1 (zh)
JP (1) JP5263300B2 (zh)
CN (1) CN102202960B (zh)
BR (1) BRPI0919887A2 (zh)
RU (1) RU2483960C2 (zh)
WO (1) WO20100796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4447B2 (ja) * 2009-03-26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US9045175B2 (en) * 2010-08-26 2015-06-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rocker structure
US8757709B2 (en) * 2010-12-20 2014-06-24 Tesla Motors, Inc. Reinforced B-pillar assembly with reinforced rocker joint
KR101305134B1 (ko) * 2011-09-09 2013-09-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차체의 센터필러 어퍼멤버
RU2560223C1 (ru) * 2012-04-27 2015-08-20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передачи нагрузки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 бокового удара
JP6178546B2 (ja) * 2012-04-27 2017-08-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929594B2 (ja) * 2012-07-30 2016-06-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の側部構造
DE102012023653A1 (de) * 2012-11-28 2014-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Leichtbauteil
JP6049146B2 (ja) * 2014-09-24 2016-12-2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構造
DE102015106812B4 (de) * 2015-04-30 2018-11-08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säule mit Verstärkungsblech sowie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2016114062B3 (de) * 2016-07-29 2017-06-22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äule
WO2018151636A1 (en) * 2017-02-15 2018-08-23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A post for a cab of a vehicle
JP6555303B2 (ja) * 2017-07-28 2019-08-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EP3766762B1 (en) * 2018-10-31 2023-07-26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tomobile frame member
KR102645056B1 (ko) 2019-04-10 2024-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센터필러 조립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173538C (no) * 1991-09-06 1993-12-29 Norsk Hydro As Konstruksjonsbjelke og fremgangsmaate ved produksjon av den samme
JP3307870B2 (ja) * 1997-12-29 2002-07-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の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KR20010049950A (ko) * 1999-08-05 2001-06-15 제임스 이. 미러 차체의 프레임구조
JP4536883B2 (ja) 2000-08-09 2010-09-0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FR2821318B1 (fr) 2001-02-23 2003-06-13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165856B2 (ja) 2001-03-28 2008-10-15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フランジ付き部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DE10117009B4 (de) 2001-04-05 2005-04-21 Daimlerchrysler Ag Tragsäule für einen Karosserierahmen eines Kraftfahrzeugs
JP4045775B2 (ja) * 2001-10-24 2008-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US7510234B2 (en) * 2006-08-09 2009-03-31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US7735906B2 (en) * 2007-09-28 2010-06-15 Zephyros, Inc. Reinforcement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US8905464B2 (en) * 2009-10-29 2014-12-09 Metalsa Automotive Gmbh Vehicle part with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part
KR101144455B1 (ko) * 2009-12-02 2012-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센터 필라 보강 구조
CN102198843B (zh) * 2010-03-23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1116914A (ru) 2013-02-20
JP5263300B2 (ja) 2013-08-14
CN102202960A (zh) 2011-09-28
WO2010079601A1 (ja) 2010-07-15
EP2374697B1 (en) 2016-04-20
RU2483960C2 (ru) 2013-06-10
EP2374697A1 (en) 2011-10-12
EP2374697A4 (en) 2012-06-13
BRPI0919887A2 (pt) 2016-02-16
US8608233B2 (en) 2013-12-17
US20110241384A1 (en) 2011-10-06
JPWO2010079601A1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2960B (zh) 车辆的骨架结构
US98092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266570B2 (en) Upper-body frame for vehicle
US9643655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WO2014167742A1 (ja) 車体構造
US10252750B2 (en) Vehicular frame
CN105579330B (zh) 车身构造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10787202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2008221920A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US20160101672A1 (en) Vehicle upper section structure
JP623554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554099A (zh) 用于机动车的保险杠横梁
CN109774797A (zh) 车辆侧部结构
JP2016049841A (ja)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US7597386B2 (en) Floor panel in vehicle, having positioning hole formed in joint between beads
KR20140075482A (ko) 차량의 측방 하부차체구조
EP2708449B1 (en) Vehicle structure
US20150091333A1 (en) Under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JP5263385B2 (ja) 車両の骨格構造
JP609476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8062695A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5708427B2 (ja)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CN105189260A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208544338U (zh) 一种汽车的前围边板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Termination date: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