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67A -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367A
CN102193367A CN2010106005744A CN201010600574A CN102193367A CN 102193367 A CN102193367 A CN 102193367A CN 2010106005744 A CN2010106005744 A CN 2010106005744A CN 201010600574 A CN201010600574 A CN 201010600574A CN 102193367 A CN102193367 A CN 102193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receptor
control section
unit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05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367B (zh
Inventor
本田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该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包括:安装体、感光体、第一把持部、以及第二把持部。所述安装体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上并且能从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所述感光体可旋转地设置在安装体上。所述第一把持部设置在安装体上。所述第二把持部设置在安装体上,并且当把持感光体单元时,第二把持部能接触感光体。当感光体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上时,第二把持部不接触感光体。所述感光体设置在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之间,并且允许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来把持感光体。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背景技术
已提出一种感光体单元,在该感光体单元中,感光体和设置在该感光体周围的用于充电、显影、色调剂清洁等的多个部件与壳形支撑体制成一体并且由壳形支撑体支撑。感光体单元作为消耗品构造成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内。由于感光体单元可以人工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上或者从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下来,所以感光体单元在许多情况下构造成可以适当地把持支撑体(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JP-A-2002-278416和专利文献2:JP-A-5-1005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以更加牢固的方式把持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包括:
安装体,其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并且能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
感光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
第一把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以及
第二把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并且当把持所述感光体单元时,所述第二把持部能接触所述感光体,当所述感光体单元被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时,所述第二把持部不接触所述感光体,
其中,所述感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之间,并且允许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来把持所述感光体。
[2]在第[1]项的感光体单元中,所述第一把持部包括第一把持面,
所述第二把持部包括第二把持面,并且
当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把持所述感光体单元以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所述感光体单元时,所述感光体的旋转中心位于两条直线之间的预定区域或者位于所述预定区域的下方,
所述两条直线包括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将所述第一把持面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把持面的上端部连接起来,所述第二直线将所述第一把持面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把持面的下端部连接起来。
[3]在第[1]项或第[2]项的感光体单元中,所述第二把持部至少在与所述感光体接触的区域内设置有保护部件。
[4]在第[1]项至第[3]项中的任一项的感光体单元中,所述保护部件是导电的。
根据第[1]项的构造,提供了可以以更加牢固的方式把持的感光体单元。
根据第[2]项的构造,本发明的该方面使得可以以甚至更加牢固的方式把持感光体单元。
根据第[3]项的构造,在把持感光体单元时,第二把持部不与感光体直接接触,而是受到保护部件的保护。此构造可以防止第二把持部损伤感光体。
根据第[4]项的构造,该方面使得可以防止由于感光体与保护部件之间的摩擦使感光体带电,从而防止充电历史物残留在感光体的表面上并且防止在打印时出现条纹。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机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前盖和顶盖是闭合的);
图3是显示前盖和顶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打印机外观的透视图;
图4是显示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前盖和顶盖是打开的);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感光体单元的透视图;
图6是感光体单元的主视图;
图7是感光体单元的后视图;以及
图8是感光体单元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1)打印机的基本构造和操作
首先,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
图1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外观,图2显示该打印机的内部构造。在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10表示设备主体,该设备主体具有框箱11。如图3和图4所示,设备主体10具有位于顶部和前部(在图1至图4中,前侧由箭头F表示)的开口,并且上述开口由前盖12和顶盖13封闭。前盖12用于覆盖设备主体10的前部和前顶部,并且具有倒L形的横截面。如图2所示,前盖12的底端与设备主体10铰接(附图标记12A表示在左右方向(即,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铰轴),从而,在使前盖12朝着前侧旋转时将其打开,并且在使前盖12朝着后侧旋转时将其关闭。顶盖13的后端与设备主体10铰接(附图标记13A表示与铰轴12A平行的铰轴),从而,在使顶盖13向上旋转时将其打开,并且在使顶盖13向下旋转时将其关闭。
如图2所示,在设备主体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收纳多张堆叠的纸张P的纸张收纳单元14。从纸张收纳单元14拾取待打印的纸张P,并且待打印的纸张P沿着在设备主体10的前部形成的纸张传送路径20向上移动,并且被排出至顶盖13的顶部的排纸盘15上。
如图2所示,在作为串联型全色打印机的打印机1中,设备主体10包括:转印带31,其是可旋转(朝着箭头A指示的方向旋转)的并且被拉伸成以其前侧向下的方式倾斜(如图2所示,其左侧向下);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它们并列设置在转印带31的下方;二次转印单元23;定影单元24;等等。该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与转印带31的倾斜方向平行地进行设置。
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构造。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配备有显影装置5和感光体单元40,该感光体单元40具有作为主要部件的感光鼓41。感光体单元40在设备主体10内设置成可从上方拆卸下来,并且显影装置5固定在设备主体10上。
在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的下方布置有被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所共用的图像曝光装置6。图像曝光装置6设有四个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该四个半导体激光器分别发射根据Y、M、C和K的图像数据进行调制的激光束。
彩色图像信息从个人计算机等输入至打印机1中。当彩色图像信息被输入至打印机1时,从图像曝光装置6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射与各种颜色相对应的四束激光束。该激光束由多棱镜偏转,然后穿过透镜(未示出)或者由反射镜(未示出)反射,并且利用各激光束对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的经充电的旋转感光鼓41的表面进行扫描。结果,在感光鼓41上形成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像。
借助显影装置5用含有各种颜色色调剂的显影剂将在感光鼓4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并且一次转印辊32将所产生的色调剂图像(颜色图像)一次转印至旋转的转印带31的外周面上。在各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中顺序地在规定定时执行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41转印至转印带31上的一次转印操作。当转印带31的有关区域经过最下游的黑色图像形成单元4K时,在转印带31的外周面上形成全彩色色调剂图像。
转印带31安装在顶盖13上(参见图3和图4),当顶盖13处于关闭状态时,转印带31与图像形成单元4Y、4M、4C和4K相对置(参见图2)。并且,一次转印辊32布置在使一次转印辊32与感光鼓41之间形成咬合区的位置处,同时转印带31置于一次转印辊32和感光鼓41之间。转印带31缠绕在驱动辊33、从动辊34和张紧辊35上,并且当驱动辊33旋转时,转印带31朝着箭头A指示的方向旋转。
参见图2,形成在转印带31上的全彩色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单元23中被转印至纸张P上,该纸张P在被供纸单元21从纸张收纳单元14中抽出之后以适当的定时沿着纸张传送路径20提升。供纸单元21设置有供纸辊21a和纸张分离辊21b。纸张P由供纸单元21分离成单张的纸张,并且每张纸张P被传送至定位辊对22,并且停在该处。然后,在规定定时受驱动旋转的定位辊对22将纸张P传送至二次转印单元23。二次转印单元23配备有二次转印辊23a和上述驱动辊33(供转印带31缠绕在上面),二次转印辊23a与驱动辊33一起形成咬合区。当纸张P从辊33与23a之间穿过时,全彩色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至纸张P上。
其上转印有全彩色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通过定影装置24,从而彩色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定影单元24配备有加热辊24a和加压辊24b,该加压辊24b与加热辊24a一起形成咬合区。当纸张P从辊24a与24b之间穿过时,通过压接触和加热将全彩色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通过定影单元24的纸张P被排纸辊对25排出至排纸盘15上。纸张传送路径20是从供纸单元21经过定位辊对22、二次转印单元23以及定影单元24延伸至排纸辊对25的路径。
在纸张传送路径20的前方布置有用于将纸张P反转的纸张反转机构26。如图4所示,纸张反转机构26安装在前盖12上。如图4所示,二次转印单元23的二次转印辊23a、定影单元24和排纸辊对25形成纸张传送路径20,由前盖12支撑并且与前盖12一起旋转。(2)感光体单元的构造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感光体单元40。
图5至图7显示了整个感光体单元40,图8显示感光体单元40在设备主体10内如何设置的截面图(箭头F表示前侧)。感光体单元40的外形基本上由壳形支撑体(安装体)42和感光鼓41形成,并且支撑体42所形成的形状可使其被设置在设备主体10内。在下面的说明中,诸如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等方向是感光体单元40被设置在设备主体10内的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8所示,感光鼓41位于支撑体42的后上方空间内,并且由设置在两侧的旋转轴41A可旋转地支撑。在感光鼓41的下方布置有用于对感光鼓41的表面充电的充电辊43和用于对经充电的充电辊43除电的除电辊44。充电辊43和除电辊44借助旋转轴(未示出)被支撑体42可旋转地支撑成分别与感光鼓41的外周面的底部和充电辊43的外周面的底部相接触。在感光体单元40设置在设备主体10内的状态下,充电辊43的旋转轴的轴心43a、除电辊44的旋转轴的轴心44a以及感光鼓41的轴心41a大致在同一条竖直线上。
如图8所示,支撑体42包括由金属板材加工而形成的框架45。在框架45的上部固定有清洁刮板46,该清洁刮板用于通过刮蹭色调剂的方式来去除残留(粘着)在感光鼓4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在支撑体42内的框架45的前方形成有废色调剂室425,该废色调剂室425用于存储被清洁刮板46刮蹭而落下来的色调剂。
支撑体42具有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该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用于通过夹持整个感光体单元40将感光体单元40安装至设备主体10上或从设备主体10上拆卸下来。第一把持部421是形成在支撑体42的纵向中部的前侧处的凹部。即,第一把持部421形成在感光鼓41的前斜下方。如图8所示,第一把持部421形成有大致竖直的把持面421a和手指钩挂面421b,该手指钩挂面421b从把持面421a的顶部向前延伸。由把持面421a和手指钩挂面421b形成的角度θ1约为90°(例如,80°至100°)。
另一方面,第二把持部422形成于布置在感光鼓41的后斜上方的板423中。如图5所示,板423将在支撑体42的两个对应端部上形成的支架424架接起来,并且板423的两个端部固定在各自的支架424上。板423具有顶表面423b和内表面423a,该内表面423a与感光鼓41的外周面有间隙地对置。
第二把持部422是形成在板423的纵向中部的后侧的凹部。即,第二把持部422形成在旋转轴41A的轴心41a的略上方。如图8所示,第二把持部422形成有把持面422a和手指钩挂面422b,其中把持面422a与内表面423a大致平行,手指钩挂面422b从把持面422a的顶部向后(斜向上)延伸。如第一把持部421的情况,由把持面422a和手指钩挂面422b形成的角度θ2约为90°(例如,80°至100°)。
板423由可在厚度方向上(即,图8中由箭头T表示的方向)弯曲的诸如树脂等弹性材料制成。当朝着感光鼓41推压第二把持部422时,板423弯曲并且板423的内表面423a与感光鼓41的外周面接触。在此时,粘附在板423的内表面423a上的导电保护片(保护部件)47与感光鼓41接触。在感光体单元40被设置在设备主体10中的状态下板423不弯曲,并且确保内表面423a(即,保护片47)与感光鼓41之间存在间隙。
感光鼓41置于位于感光鼓41前斜下方的第一把持部421和位于感光鼓41后斜上方的第二把持部422之间。换而言之,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形成在使感光鼓41置于第一把持部421与第二把持部422之间的位置处。在此情况下,如图8所示,感光鼓41的旋转轴41A的轴心41a位于直线L1和L2之间,直线L1和L2将第一把持部421的把持面421a的端部与第二把持部422的把持面422a的对应端部连接起来。感光鼓41的顶部露出,从而自支撑体42的顶表面42b和板423的顶表面423b所限定的平面突出。顶表面42b和顶表面423b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以前侧较低的方式倾斜。基于由顶表面42b和423b所限定的平面的上述倾斜,第一把持部421比第二把持部422低。
如图8所示,通过将拇指插入第一把持部421内并将其它手指插入第二把持部422内来把持感光体单元40而将感光鼓41插入设备主体10内或从设备主体10上拆卸。也就是说,可以在借助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将感光鼓41置于拇指和其它手指之间的情况下把持感光体单元40。通过使手指尖与把持面421a和422a接触并使手指肚与手指钩挂面421b和422b接触,手指可以可靠地钩挂在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上,从而,可把持感光体单元40而不会使其从手中脱落。当把持感光体单元40时,板423朝着感光鼓41弯曲,并且保护片47与感光鼓41接触。
如上所述,在感光体单元40被把持的状态下,利用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将感光鼓41置于拇指和其它手指之间,并且感光鼓41的轴41A的轴心41a(旋转中心的一个形式;在本实施例中,为重心)位于如下两条直线之间,该两条直线将把持部421的把持面421a的端部与把持部422的把持面422a的对应端部(截面图中)连接起来。由于充电辊43和除电辊44位于把持部421和422之间的中点的下方,所以整个感光体单元40的重心不偏向任一侧,因此可以以良好平衡的方式把持感光体单元40。此外,由于把持部421的手指钩挂面421b和把持部422的手指钩挂面422b分别与把持面421a和422a形成约90°角,所以手指可靠地钩挂在手指钩挂面421b和422b上。
因此,感光体单元40可在被牢固地把持而不会从手中脱落的同时进行移动,结果是可平滑地将感光体单元40插入设备主体10内或从设备主体10拆卸下来。在感光体单元40被设置在设备主体10内的状态下,由支撑体42的顶表面42b和板423的顶表面423b所限定的平面以前侧较低的方式倾斜。该结构有利于将手指插入至把持部421和422内,因此也有利于将感光体单元40平滑地插入和拆卸。
尽管当借助第二把持部422推压板423时板423朝着感光鼓41弯曲,但是板423不与感光鼓41直接接触。而是粘附在板423上的保护片47与感光鼓41接触并推压感光鼓41。保护片47防止在感光鼓41上形成刮痕。由于保护片47具有导电性质,所以保护片47可防止通过与感光鼓41之间进行摩擦使感光鼓41带电的现象。该结构防止正极充电历史物残留在感光鼓41的表面上的静电记忆现象发生,以及防止在打印时出现条纹。
在与本实施例不同的利用与感光鼓距离远的把持部来把持感光体单元的情况下,增加了感光体单元的尺寸。此外,由于把持在距重心远的部分处,所以该把持部承受重的负载,从而趋于变形。为了防止该变形,需要对把持部增强。因此,该结构造成使感光体单元的重量和成本增加的问题。反之,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感光鼓41被置于第一把持部421和第二把持部422之间的情况下把持感光体单元40,所以不需要对把持部421和422加强,因此减小了感光体单元40的尺寸并降低了成本。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41的轴41A的轴心41a位于将第一把持部421的把持面421a的端部与第二把持部422的把持面422a的对应端部连接起来的直线之间,但是轴心41a也可位于该范围的下方。即使在此情况下,由于感光鼓41的重心位于把持面421a和422a的下方,因此也可牢固地把持感光体单元40。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在设备主体10的顶部被敞开的状态下从上方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感光体单元4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情况。可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形式以各种合适的方式来应用本发明,该图像形成设备的形式例如是下述形式:在设备主体的例如前部、右部或者左部被敞开的状态下,使用者把持感光体单元从前侧、右侧或者左侧进行安装或者拆卸;或者是下述形式:在设备主体的例如前部、右部或者左部被敞开的状态下,使用者沿着感光体单元的纵向从前侧、右侧或者左侧拉出感光体单元,然后把持感光体单元并且将其拆卸。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包括:
安装体,其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并且能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下来;
感光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
第一把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以及
第二把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安装体上,并且当把持所述感光体单元时,所述第二把持部能接触所述感光体,当所述感光体单元被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时,所述第二把持部不接触所述感光体,
其中,所述感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之间,并允许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来把持所述感光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体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把持部包括第一把持面,
所述第二把持部包括第二把持面,并且
当用所述第一把持部和所述第二把持部来把持所述感光体单元以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所述感光体单元时,所述感光体的旋转中心位于两条直线之间的预定区域或者位于所述预定区域的下方,
所述两条直线包括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将所述第一把持面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把持面的上端部连接起来,所述第二直线将所述第一把持面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把持面的下端部连接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光体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把持部至少在与所述感光体接触的区域内设置有保护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体单元,其中,
所述保护部件是导电的。
CN201010600574.4A 2010-03-08 2010-12-16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Active CN102193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0093 2010-03-08
JP2010050093A JP5754578B2 (ja) 2010-03-08 2010-03-08 画像形成装置の感光体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67A true CN102193367A (zh) 2011-09-21
CN102193367B CN102193367B (zh) 2015-09-02

Family

ID=44531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0574.4A Active CN102193367B (zh) 2010-03-08 2010-12-16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17145B2 (zh)
JP (1) JP5754578B2 (zh)
CN (1) CN10219336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0600A (ja) * 1991-04-01 1993-04-0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ツジ及び前記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ツジを装着可能な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33513A (ja) * 1996-10-28 1998-05-2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11126007A (ja) * 1997-08-20 1999-05-11 Minolta Co Ltd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15154A (zh) * 2008-02-22 2009-08-26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0506A (ja) 1991-10-09 1993-04-23 Tokyo Electric Co Ltd 感光体ユニツト
US5943528A (en) * 1995-04-28 1999-08-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with a gripping cover feature usable with a process cartridge, a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same, and an apparatus us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JP3774488B2 (ja) * 1995-04-28 2006-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6211A (ja) * 1995-06-16 1997-01-1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90690A (ja) * 1995-09-27 1997-04-04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2000147980A (ja) * 1998-11-09 2000-05-26 Minolta Co Ltd 回転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397016B1 (en) * 1999-06-28 2002-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mage forming units and translucent toner detection window
JP2002278416A (ja) 2001-03-19 2002-09-27 Canon Inc シャッター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04178A (ja) * 2003-05-20 2005-01-06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て方法
JP4684621B2 (ja) * 2004-10-25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8090121A (ja) 2006-10-04 2008-04-17 Fuji Xerox Co Ltd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1287A (ja) 2008-05-07 2009-1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0600A (ja) * 1991-04-01 1993-04-0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ツジ及び前記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ツジを装着可能な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33513A (ja) * 1996-10-28 1998-05-2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11126007A (ja) * 1997-08-20 1999-05-11 Minolta Co Ltd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15154A (zh) * 2008-02-22 2009-08-26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成像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67B (zh) 2015-09-02
JP2011186101A (ja) 2011-09-22
US8417145B2 (en) 2013-04-09
US20110217071A1 (en) 2011-09-08
JP5754578B2 (ja)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1361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vided with cover
CN102193363B (zh) 盖体开闭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8366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6819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709133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5423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67003B (zh) 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51678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9699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23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4915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2193471A (zh) 图像形成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8896A (zh) 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70343949A1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42886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54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22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367A (zh)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JP53477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232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618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ocess unit and tray
JP44333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39508B2 (en) Image form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413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7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