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1615A -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1615A
CN102191615A CN2011100660629A CN201110066062A CN102191615A CN 102191615 A CN102191615 A CN 102191615A CN 2011100660629 A CN2011100660629 A CN 2011100660629A CN 201110066062 A CN201110066062 A CN 201110066062A CN 102191615 A CN102191615 A CN 102191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ar
coil
edging
knitted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60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1615B (zh
Inventor
A.乌尔默
H.施密特
F.科卢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 Stoll & CoKg GmbH
Original Assignee
H Stoll & CoKg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 Stoll & CoKg GmbH filed Critical H Stoll & CoKg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191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1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1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16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2Head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具有两个针床的横机上制造带有至少部分为梯阶状边缘的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方法,根据该方法,给梯阶状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编织边饰(E),接下来在编织针织物的梯阶(1-4)时,使得边饰(E)与梯阶的平行于和垂直于线圈横列伸展的侧边连接。

Description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具有一些边缘区域,这些边缘区域根据线圈尺寸以及所使用的连接方式通常只有较小的形状稳定性。因而会在针织匹布(Gestrickstück)中产生折皱或牵伸,其对针织物的穿着舒适感以及外观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若要给圆筒形成品针织物构造梯阶状边缘区域,则梯阶顶角区域中的边缘会发生卷边,事后汽蒸或者采用稳固的连接方式也无法避免这种卷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其带有形状稳定的梯阶状边缘。
所述目的通过一种在具有两个针床的横机上制造带有至少部分为梯阶状边缘的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方法得以实现,其中在每个针床上最多利用每第二个织针形成线圈,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 给梯阶状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编织边饰,其宽度等于要滚边的边缘的长度,且带有所希望数量的线圈横列;
- 编织针织物的一个或多个梯阶,其中在形成每个梯阶时,使得边饰在平行于和垂直于线圈横列伸展的梯阶侧边上与针织物边缘连接;
- 在边缘区域上方制得针织物。
可以采用任一种连接方式编织的边饰负责使得梯阶顶角不会再发生卷边。所述边饰可以平行于和垂直于基本针织物的线圈横列在梯阶区域中无牵伸地(verzugsfrei)与针织物边缘连接。边饰的水平地和垂直地伸展的线圈在针织匹布的每个区域中具有相同的弹性。边饰不必延伸经过整个梯阶状区域,但优选至少将顶角区域滚边。
此外,当然可以也给非梯阶状的边缘区域设有边饰。在这些区域中,边饰还提高了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边缘的稳固性。
在一种优选的方法设计方案中,在梯阶的垂直于线圈横列伸展的区域中,将边饰的线圈连续地转移至针织物的边缘线圈,由此位于边针上的双线圈共同地收针。通过收针(Abstricken)使得边饰与针织物边缘产生连接。
在每次将边饰线圈转移至针织物边缘线圈期间,优选可以形成至少一个、优选至少两个用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Maschenreihe),其中线圈横列的优选选取数量应使得边饰无牵伸地与基本针织物连接。
在每次将边饰线圈转移至边缘线圈之后,可以使得针床之一移位两个织针,从而下一个边饰线圈为了转移至针织物的边缘线圈而做好准备。
边饰本身可以采用任一种连接方式制得,但优选制成罗纹针织物。罗纹针织物以较高的形状稳定性见长。也可以将边饰制成圆筒形针织物。这特别是在要给针织匹布的整个边缘区域加上边饰时比较有利。
边饰的线圈横列数量是任意的。该数量可以与用于边饰的纱线材料相同,纱线颜色根据针织匹布的所希望的外观特征来选择。
附图说明
下面对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方法的优选设计方案。
图中示出:
图1为带有梯阶状边缘的第一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2为带有梯阶状边缘的第二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示意图;
图3示出在制造图1中所示的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边饰时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织针垫放情况;
图4.1-4.2为将根据图3的边饰制成1:1的罗纹针织物的纺丝流程图;
图5.1-5.3为使得图4的边饰与根据图1的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第一梯阶连接的纺丝流程图;
图6.1-6.3为使得图4的边饰与图1的针织物的第二梯阶连接的纺丝流程图;
图7.1-7.3为使得边饰与图1的针织物的第三梯阶连接的纺丝流程图;
图8.1-8.3为使得图4的边饰与图1的针织物的第四梯阶连接的纺丝流程图;
图9为使得边饰与主针织物连接以及进一步形成主针织物的纺丝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衣服或上衣的下边缘区域的详图,其中该下边缘区域在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前身和后身中设置有四个梯阶。主针织物HG沿着下边缘设置有边饰E。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首先制得边饰E,为了制得该边饰,可考虑采用所有能想到的提花技术,特别是制成圆筒形针织物或罗纹针织物。接下来形成主针织物HG,并将边饰E接到梯阶状下边缘上。
图2示出便帽形式的另一种圆筒形成品针织物,为了形成耳套,给便帽设置有梯阶状的侧边缘。针对这种圆筒形成品针织物,也要首先织上边饰E,然后相继地织上主针织物HG的梯阶1和2,其中边饰无论在平行于线圈横列的方向上,还是在垂直于线圈横列的方向上,都接到主针织物HG上。接完边饰E之后就制好了主针织物HG。
图3示范性地示出用于制得图1中所示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边饰E的前针床V和后针床H的织针垫放情况(Nedelbelegung)。
形成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前身的线圈位于前针床V的用字母A-V表示的织针上。形成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后身的线圈位于后针床H的用数字1-22表示的织针上。前针床和后针床V、H的带有线圈的每个织针都分别与另一针床的空织针对置。还示出了制造主针织物HG的梯阶1-4所需要的织针区段。图3示出在制好边饰E之后,开始形成主针织物HG之前,前针床和后针床V、H的织针垫放情况。边饰形成1:1的罗纹针织物,即右线圈和左线圈彼此交替。
现在图4示出制造图1的针织物的边饰E的情况。
在横列(Reihe)R1中,为了在后身中形成1:1的罗纹罗口,将后身2、4、6-22的每第二个线圈转移到前针床V上。接下来在横列R2中,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利用后身线圈将线圈横列形成为1:1的罗纹针织物。然后在横列R3中,将后身的在横列R1中转移到前针床V上的线圈再次移回。在横列R4中,为了在前身中形成1:1的罗纹罗口,将前身A、C、E-U的每第二个线圈转移到后针床H上。接下来在横列R5中同样针对前身,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将线圈横列形成为1:1的罗纹针织物。最后将前身的在横列R4中转移到后针床H上的线圈再次移回。
在横列R1-R6中所经历的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制得用于边饰的所希望数量的线圈横列。
图5.1-5.3示出在第一梯阶区域中形成用于主针织物的线圈横列同时将边饰接到梯阶外边缘上的情况。
在横列R7中,前身的织针A-R的线圈从前针床V转移到后针床H上。接下来,在横列R8中利用后针床的织针20-22形成用于后身(梯阶1)的线圈。然后在横列R9中将后身的织针20-22的线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20-22上。在后针床H向右移位两个织针之后,在横列R10中将后身的织针20、21、22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19、20、21上。由此在织针19上形成双线圈。因而在织针19上在后身的梯阶1的区域中产生垂直于主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伸展的边饰第一线圈。
接下来,在横列R11中在后针床H的织针19-21上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并在横列R12中在前针床V的织针T、U、V上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在横列R13中,在前针床的织针T、U、V上重新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前身由此总共增大了两个线圈横列。然后,在横列R14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织针S、T的线圈从前针床V转移到后针床H的织针S、T上。然后在横列R15中,又使得后针床H向右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已位于后针床H的织针R、S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V的织针S、T上。在横列R16中,又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并将前身的位于后针床的织针T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T上。由此在织针T上形成双线圈,该双线圈在前身中是梯阶1内的边饰的垂直伸展的线圈组的第一线圈。
在横列R8-R16中所经历的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制得前身的和后身的梯阶1的所有线圈,且使得边饰与梯阶1连接。在每次重复横列R8-R16的过程之后,后面的针床都向右移位两个织针。如果后面的针床在边饰完整地与主针织物连接之前到达其可能的移位路径的右端位置,则梯阶1的所有线圈都转移到后针床上,接下来后针床移动至其移位路径的左端位置,且梯阶1的线圈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然后如在横列R8-R16中所述那样,继续形成主针织物的梯阶以及使得边饰与主针织物连接。
之后,在横列R17中示出前针床和后针床在制得梯阶1之后的线圈垫放情况。在所示实例中,前针床和后针床的边饰的每两个线圈就与梯阶1的主针织物连接。横列R8-R16的所经历的过程因而重复一次。在横列R18中,前身的织针T的双线圈以及织针S、U、V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Q、R、F、G上。
现在图6.1-6.3示出边饰与主针织物的梯阶2的边缘连接同时形成该梯阶的情况。
在横列R19中,后针床移动至其初始位置。接下来,前身的织针A、B、C的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A、B、C上。然后在横列R20中,在后针床的织针1-3上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之后在横列R21中,将后身的位于后针床的织针1、2、3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1、2、3上。然后在横列R22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使得后身的织针1、2、3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2、3、4上。由此在织针4上产生双线圈。边饰的第一线圈因而与后身中的梯阶2的垂直伸展的区域连接。之后,在横列R23中利用后针床的织针2-4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并在横列R24中利用前针床的织针A、B、C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在横列R25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位于前针床的织针C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C上。接下来,在横列R26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并使得前身的位于后针床的织针D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C上。然后在前身的织针C的线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C上之前,在横列R27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由此在织针C上产生双线圈,并使得边饰的第一线圈接到前身中的梯阶2的垂直伸展的区域。接下来在横列R28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并利用前针床的织针A、B、C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
横列R20-R28所经历的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形成前身的和后身的梯阶2的所有线圈,且使得边饰与梯阶2的边缘连接。在每次重复该过程之后,后面的针床都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如果后面的针床在边饰完整地与主针织物连接之前已到达其移位路径的左端位置,则梯阶2的所有线圈都转移到后针床上,接下来该后针床移动至其移位路径的右端位置。接下来,梯阶2的线圈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并重复横列R20-R28的过程。
在横列R29中示出前针床和后针床在制得第二梯阶之后的线圈垫放情况。在所示实例中,前针床和后针床的边饰的每两个线圈就与梯阶2的主针织物连接。在横列R20-R28中所经历的过程因而重复一次。在横列R30中,前身的织针A、B、C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
图7.1-7.3示出边饰与主针织物的梯阶3的边缘连接同时形成主针织物的梯阶3的情况。
在横列R31中,后针床移动至其初始位置。接下来,前身的织针N-T的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N-T上。然后在横列R32中,利用后针床的织针15-20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接下来,在横列R33中使得织针15-20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15-20上,并在横列R34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经过这种移位之后,使得后身的织针15-20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14-19上。由此在织针14上产生双线圈。在转移之前,该织针已经带有一个边饰线圈,它是在后身中的梯阶3的垂直伸展的边缘上的边饰第一线圈。
在横列R35中利用后针床的织针14-19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并在横列R36中利用前针床的织针O-T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在横列R37中重新利用前针床的织针O-T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然后,在横列R38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织针N、O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N、O上。接下来在横列R39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并将前身的位于后针床的织针M、N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N、O上。然后,在横列R40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织针O的线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O上。由此在织针O上形成双线圈。因而在前身的梯阶3中产生边饰的垂直伸展的线圈组的第一线圈。
在横列R32-R40中所经历的步骤重复进行,直至形成前身的和后身的梯阶3的所有线圈,且这些线圈与边饰连接。在每次重复该步骤顺序之后,后面的针床都向右移位两个织针。如果后面的针床在边饰完整地与主针织物连接之前到达其移位路径的右端位置,则梯阶3的所有线圈都转移到后针床上,且后针床移动至其移位路径的左端位置。然后梯阶3的线圈又移回到前针床上,并重复横列R32-R40的步骤次序,直至制得梯阶3且与边饰连接。
横列R41示出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在制好梯阶3之后的织针垫放情况。在所示实例中,前针床和后针床的边饰的每两个线圈就与梯阶3的主针织物连接,即横列R32-R40的步骤顺序重复一次。在横列R42中,前身的织针N-T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L-R上。
现在图8.1-8.3示出形成主针织物的最后梯阶、梯阶4同时使边饰与该梯阶连接的情况。
在横列R43中,后针床移动至其初始位置。接下来,前身的织针C-H的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C-H上。然后在横列R44中,在后针床的织针3-8上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在横列R45中,将后身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3-8上。然后在横列R46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然后使得后身的织针3-8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4-9上,由此在织针9上产生双线圈。给织针9垫放现在与主针织物连接的边饰线圈。该线圈是边饰区域的第一线圈,其在后身中将梯阶4的垂直伸展的边缘滚边(einfassen)。
接下来,在横列R47中在后针床的织针4-9上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并在横列R48中在前针床的织针C-H上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在横列R49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接下来,将前身的位于前针床的织针H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H上。在横列R50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并使得前身的位于后针床的织针I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H上。然后在横列R51中使得后针床向右移位两个织针,并使得前身的织针H的线圈从后针床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H上,由此在织针H上产生双线圈。该双线圈在前身中是梯阶4的边饰的垂直伸展的线圈组的第一线圈。接下来在横列R52中使得后针床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并在前针床的织针C-H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
在横列R44-R52中所经历的过程重复进行,直至形成前身的和后身的梯阶4的所有线圈,且这些线圈与边饰连接。在每次重复该循环之后,后面的针床都向左移位两个织针。在此同样的是,在梯阶4的线圈又移回到前针床上并形成用于梯阶4的其它线圈横列且接上边饰之前,如果后面的针床到达其左端位置,则梯阶4的所有线圈都转移到后针床上,接下来,后针床移动至其移位路径的右端位置。
横列R53示出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在制好梯阶4之后的织针垫放情况,其中在所示实例中,横列R44-R52的过程重复一次。在横列R54中,前身的织针C-H的线圈从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织针E-J上。
图9示出边饰与主针织物在无梯阶的区域中连接以及制得主针织物的情况。
在横列R55中,后针床移动至其初始位置。接下来,前身的织针E-R的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的织针E-R上。然后在横列R56中,在后针床的织针5-18上形成用于后身的线圈。在这里,使得边饰的余下线圈与主针织物连接。在横列R57中,在前针床的织针E-R上形成用于前身的线圈,并使得边饰的余下线圈与主针织物的前身连接。

Claims (6)

1.一种用于在具有两个针床的横机上制造带有至少部分为梯阶状边缘的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方法,其中在每个针床上最多利用每第二个织针形成线圈,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 给梯阶状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编织边饰(E),该边饰的宽度等于要滚边的边缘的长度,且带有所希望数量的线圈横列;
- 编织针织物的一个或多个梯阶(1-4),其中在形成每个梯阶时,使得边饰(E)在梯阶(1-4)的平行于和垂直于线圈横列伸展的侧边上与针织物边缘连接;
- 在边缘区域上方制得针织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梯阶的垂直区域中,将边饰(E)的线圈连续地转移至针织物的边缘线圈,使得由此位于边针上的双线圈共同地收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次将边饰线圈转移至针织物边缘线圈期间,形成至少一个用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次将边饰线圈转移至边缘线圈之后,使得针床之一移位两个织针。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边饰(E)制成罗纹针织物。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边饰(E)制成圆筒形针织物。
CN 201110066062 2010-03-20 2011-03-18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1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1010012151 DE102010012151B4 (de) 2010-03-20 2010-03-20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s
DE102010012151.7 2010-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1615A true CN102191615A (zh) 2011-09-21
CN102191615B CN102191615B (zh) 2013-11-06

Family

ID=4458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06606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1615B (zh) 2010-03-20 2011-03-18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91615B (zh)
DE (1) DE102010012151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0610A (zh) * 2012-02-27 2013-09-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终端部的滚边处理方法
CN108532104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11304807A (zh) * 2020-03-09 2020-06-19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圆筒状1x1紧罗纹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5670A (zh) * 2003-10-06 2005-04-13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针织服装的生产方法
CN1680644A (zh) * 2004-04-08 2005-10-12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方法
CN1690281A (zh) * 2004-04-14 2005-11-02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增加领口边缘网孔数的方法
CN101130916A (zh) * 2006-04-04 2008-02-27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制造服装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49777A (en) * 1975-08-12 1979-08-08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and knitted article
DE3217629A1 (de) * 1982-05-11 1983-12-08 Arndt, Werner, 5860 Iserlohn Gestricktes oder gewirktes band mit regulaeren kanten zum einfassen eines warengutes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solcher baender
DE19616003A1 (de) * 1996-04-18 1997-10-23 Beckmann Wolfgang Dr Spickeln/Zunehmen/Mindern
DE19710896A1 (de) * 1997-03-15 1998-09-17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es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DE19739136A1 (de) * 1997-09-06 1999-03-11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zweier Gestrickteile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EP1394308B1 (en) * 2001-05-08 2011-02-23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with knit collar with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5670A (zh) * 2003-10-06 2005-04-13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针织服装的生产方法
CN1680644A (zh) * 2004-04-08 2005-10-12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方法
CN1690281A (zh) * 2004-04-14 2005-11-02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增加领口边缘网孔数的方法
CN101130916A (zh) * 2006-04-04 2008-02-27 H.斯托尔两合公司 制造服装的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0610A (zh) * 2012-02-27 2013-09-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终端部的滚边处理方法
CN103290610B (zh) * 2012-02-27 2014-12-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终端部的滚边处理方法
CN108532104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11304807A (zh) * 2020-03-09 2020-06-19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圆筒状1x1紧罗纹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1304807B (zh) * 2020-03-09 2021-07-16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两针板圆筒状1x1紧罗纹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12151B4 (de) 2013-08-01
DE102010012151A1 (de) 2011-09-22
CN102191615B (zh) 201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7116B1 (en)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ing fabric and knitted product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WO2010098052A1 (ja)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5404119B2 (ja) 筒状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26554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KR100706657B1 (ko) 편성포 편성방법
KR101537943B1 (ko) 리브풍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리브풍 편성포
CN102418226B (zh) 用于制造圆筒形针织物的方法
KR100554235B1 (ko) 입체성형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CN102199835B (zh)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4695122A (zh)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CN102191615B (zh) 圆筒形成品针织物制造方法
CN1834323A (zh) 立体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针织制品
JP5443250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6080699B2 (ja) 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JP5466948B2 (ja) 二重筒状編地の端部接続方法
TW202006203A (zh) 具有經降低的捲曲度及翻轉度的針織結構
JP6526594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834322B (zh) 具有加厚部分的针织物的形成方法以及针织制品
JPH11124757A (ja) 吊りバンド付筒状体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7509660B2 (ja) 編成方法、及び編地
CN213172812U (zh) 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
JP2017214671A (ja) 編み製品および編み製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