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0510A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70510A CN102170510A CN2011100392998A CN201110039299A CN102170510A CN 102170510 A CN102170510 A CN 102170510A CN 2011100392998 A CN2011100392998 A CN 2011100392998A CN 201110039299 A CN201110039299 A CN 201110039299A CN 102170510 A CN102170510 A CN 1021705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uscript
- platen
- roller
- upstream
- downstr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3—Using a dedicated sheet guide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35—Feeding a sheet past a transparent plate; Detail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读取装置,构造成在读取位置处读取所传送的文稿的图像;台板,布置在读取位置处,并位于所传送的文稿和读取装置之间;第一传送装置,构造成在夹紧文稿的同时将该文稿传送至读取位置,并当读取文稿上的图像时使文稿的尾边缘从第一传送装置释放;第二传送装置,布置在台板的下游,并构造成传送文稿;上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上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以及下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下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其中,台板和上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小于台板和下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读取文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图9表示了常规图像读取装置。在常规图像读取装置中,文稿D通过读取辊对232而供给到台板玻璃261上,且文稿通过读取排出辊对233而从台板玻璃261排出。文稿D的图像由读取单元260来读取,该读取单元260在位于台板玻璃261正下方的位置处保持静止。
如图9中所示,常规图像读取装置装备有:压接触释放凸轮机构,它逐渐释放施加于读取辊对232的读取从动辊214的压力;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压接触释放凸轮机构在文稿D的上游端部分经过读取辊对232之前的操作。由于这种构造,文稿D的传送稳定(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4450)。
在并不包括上述压接触释放凸轮机构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当文稿D经过布置在读取单元上游侧的读取辊对以及从读取辊对的夹紧中释放时,文稿可能振动,或者可能在文稿速度上产生微小波动。当产生文稿D的上游端部分的这种振动或产生速度波动时,常规图像读取装置试图在文稿振动时读取文稿D的图像,这样,它很难以令人满意的质量来获得读取图像。
鉴于此,在常规图像读取装置中,读取从动辊214上的压力在文稿经过读取辊对232之前逐渐释放,这样,将防止由于当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232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而引起的读取图像失真。
常规图像读取装置采用这样一种有效结构,其中,由于释放读取辊对232的读取从动辊214上的压力在文稿的上游端部分不产生振动。不过,在常规图像读取装置中,提供了用于释放压力的专用驱动单元,从而导致相当复杂的机构和较高成本。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89069公开了一种构造,它提供有朝向台板玻璃的多个台板辊。不过,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89069所述的结构中,并没有采取措施来防止在文稿从读取辊对的夹紧中释放时产生文稿振动以及防止文稿速度的微小波动,上述读取辊对相对于传送方向布置在台板玻璃的上游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它具有简单结构,能够在图像读取位置稳定地传送文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构造成在读取位置读取所传送的文稿的图像;台板,该台板布置在读取位置,并位于所传送的文稿和读取单元之间;第一传送单元,该第一传送单元构造成在夹紧文稿的同时将该文稿传送至读取位置,并且当读取图像时使得文稿的尾边缘从第一传送单元释放;第二传送单元,该第二传送单元布置在台板的下游,并构造成传送文稿;上游旋转部件,该上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上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以及下游旋转部件,该下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单元和第二传送单元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下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其中,台板和上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小于台板和下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上游旋转部件和台板之间的间隙小于下游旋转部件和台板之间的间隙,这样,图像读取装置可以以稳定方式在读取位置处传送文稿。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
附图说明
包含于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表示了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性前剖视图。
图2A和2B是用于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操作的示意性前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驱动系统的示意性前剖视图。
图4A和4B是用于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摇摆单元的示意性前剖视图。
图5是用于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6表示了本发明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构造。
图7是图6中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前剖视图。
图8是表示文稿怎样在图6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传送的示例图。
图9是常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性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各种示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
如图1中所示,图像读取装置装备有:读取单元(下文中称为“读取器单元”)150,用于读取上面形成有图像的文稿片材(下文中称为“文稿”)的图像;以及自动文稿供给器单元(下文中称为ADF)2,用于将文稿供给至读取器单元150。
[读取器单元]
如图1中所示,用作图像读取单元的读取器单元150包括:灯152,用于利用光来照射文稿D的图像表面;镜子153、155和156,用于将由灯152施加并由文稿D反射的反射光导向透镜157;以及电荷耦合装置(CCD)158等。
灯152和镜子153安装于光具座159。该光具座159通过导线(未示出)而与马达(未示出)连接,并通过马达的旋转而平行于文稿台板玻璃3往复运动。通过使用用于检测光具座159的初始位置的位置传感器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马达进行正向和反向旋转,以便使得光具座159往复运动。因此,光具座159光学扫描文稿台板玻璃3上的文稿D。
来自文稿D的反射光行进经过镜子153、155和156,并通过透镜157而聚集在CCD 158上。CCD 158对来自文稿D的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将其作为电子图像信号输出至打印机单元300。
读取器单元150以由用户选择的以下模式中的一种来读取文稿D。一种是供给-读取模式(ADF文稿读取模式),另一种是固定-读取模式(文稿台板玻璃文稿读取模式)。在供给-读取模式中,由ADF 2传送的文稿D在文稿读取位置160处由停止在该位置的光具座159来读取。在固定-读取模式中,由用户布置在文稿台板玻璃3上的文稿D将由沿子扫描方向运动的光具座159来读取。
ADF 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读取器单元150打开和关闭。因此,在固定-读取模式中,用户相对于读取器单元150打开ADF 2,并将文稿D布置在文稿台板玻璃3上。
[自动文稿供给单元(ADF)]
(文稿托盘单元)
文稿托盘4是在上面堆垛要读取的文稿D的部分。在文稿托盘4上布置有一对宽度方向调节板19,其可沿文稿D的宽度方向滑动。宽度方向调节板19调节布置在文稿托盘4上的文稿D的宽度方向,使得文稿D能够在沿宽度方向设置就位的同时进行传送。
(文稿分离单元)
如图1中所示,文稿供给辊5布置在文稿托盘4上方。文稿供给辊5与分离传送辊8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并将文稿D传送至ADF中。通常,文稿供给辊5在上方位置即初始位置(在图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待用,以便当文稿D堆垛在文稿托盘4上时并不阻碍该文稿D。在文稿D的传送开始时,文稿供给辊5从由实线表示的位置降低至由虚线表示的位置,以便抵靠在文稿D的上表面上。文稿供给辊5由臂(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承,并通过臂的摇摆而升高和降低。
分离垫6布置成朝向分离传送辊8,并被支承为与分离传送辊8压接触。分离垫6由其摩擦系数稍微小于分离传送辊8的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橡胶而形成。分离垫6与分离传送辊8一起一次使得一张文稿D从由文稿供给辊5供给的文稿D中分离。
(文稿传送单元)
设置对齐辊对11用于在文稿D由分离传送辊8倾斜发送时使文稿D的定向校直(该操作将在下文中称为对齐操作)。下面将介绍由对齐辊对11进行的对齐操作。当文稿D到达时,对齐辊对11的辊隙部分在静止的同时接收文稿D的下游端部分。文稿D继续由分离传送辊8来传送,这样,当文稿的下游端部分压靠辊隙部分时,文稿的中间部分转变成环状形状。
用作第一传送单元的读取辊对32包括读取辊22和读取从动辊14,并用于朝着用作台板的台板玻璃161传送文稿D。而且,用作第二传送单元的读取排出辊对33包括读取排出辊23和读取排出从动辊16,并用于将文稿D从台板玻璃161传送至文稿排出辊对18。
如图2中所示,在台板玻璃161和读取排出从动辊16之间布置有用于引导文稿D的跳起柱162,以便将文稿从台板玻璃161铲起来。当文稿D经过台板玻璃161时(文稿读取位置在该台板玻璃161上),文稿D由读取器单元150来读取。文稿排出辊对18布置成将在文稿读取位置160处被读取的文稿D排出至文稿排出托盘10上。
如图1中所示,在分离传送辊8和文稿排出辊对18之间提供有引导路径21,该引导路径21弯曲成U形并用于引导文稿D。用作上游旋转部件的上游台板辊24和用作下游旋转部件的下游台板辊25(它们构成本发明的一特征)布置在弯曲引导路径21的内侧,并用于当旋转时与所传送文稿D的在与台板玻璃161相反的一侧上的表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台板玻璃161的材料是玻璃,不过,还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透明玻璃状材料(例如塑料)。
(台板玻璃的结构及其外围设备)
如图1中所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在朝着台板玻璃161的位置处,用于供给-读取。而且,如图3中所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由读取马达53来驱动。表面为白色的橡胶辊用作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
通过使用白色橡胶辊作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当读取器单元150读取文稿D时,即使当文稿D薄至能够看穿时,也可以防止辊自身被读取。橡胶辊可以是除白色之外的一些其它颜色,只要它有助于防止辊自身被读取即可。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也可以是被驱动旋转的带。
如图2A中所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分别布置成相对于台板玻璃161提供有间隙G1和G2。间隙G1和G2是允许文稿D通过的间隙,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它们的尺寸范围为从大约0.15mm至1.0mm。间隙G1对应于上游台板辊24的外周表面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距离。间隙G2对应于下游台板辊25的外周表面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距离。
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成使得在上游台板辊24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G1小于在下游台板辊25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G2。
根据上游台板辊24的布置,台板玻璃161上的文稿D的上表面由上游台板辊24按压,使得可以调节离台板玻璃161的距离。而且,根据在读取位置正上方以及在下游侧的两个台板辊的布置,文稿片材的传送轨迹基本不会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中间位置附近区域中由于文稿纸张的刚性和硬度而产生文稿D的抬起。
更具体地说,将读取位置设置在从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中间位置到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不会产生文稿D的抬起,从而可以在没有任何焦点模糊或图像不清的情况下读取文稿上的图像。术语“图像不清”的意思是当文稿D由于低照度而读取成比它的实际颜色更暗时引起的图像缺陷,该低照度是由于由文稿D的抬起引起的照明光和文稿D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导致的。
(驱动系统)
图3表示了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述辊、螺线管等的马达。当接通分离螺线管57时,分离螺线管57使得文稿供给辊5升高至上部位置并使它保持在该处,该上部位置是初始位置(由图中的实线表示)。当断开螺线管57时,分离螺线管57使得文稿供给辊5落下至放置于文稿托盘4上的文稿D上。当将文稿D设置在文稿托盘4上时,分离螺线管57用于将文稿供给辊5保持在并不阻碍文稿D的位置处。
步进马达用作分离马达51、读取马达53和文稿排出马达50。分离马达51使得分离传送辊8和文稿供给辊5沿传送方向旋转。读取马达53使得对齐辊对、读取辊22、上游台板辊24、下游台板辊25和读取排出辊23旋转。文稿排出马达50使得文稿排出辊对18旋转。
(传感器)
如图3中所示,在文稿托盘4上方提供有文稿设置检测传感器40,该文稿设置检测传感器40是透射型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文稿D放置在文稿托盘4上。而且,在文稿托盘4下方提供有文稿宽度检测传感器44(见图5),该文稿宽度检测传感器44检测宽度方向调节板19的位置,以便检测布置在文稿托盘4上的文稿摞P的宽度尺寸。在分离传送辊8和对齐辊对11之间提供有对齐传感器7,该对齐传感器7是用于检测文稿D的透射型光学传感器。对齐传感器7用于检测被分离和供给的文稿D的前沿边缘,并测量定时,利用该定时控制相对于对齐辊对11的抵靠量(环量)。
在读取从动辊14的上游侧上提供有读取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13,该读取传感器13是用于检测文稿D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读取传感器13用于检测文稿D的前沿边缘(下游端部分)和测量用于发出基准信号的定时,该基准信号用于启动读取器单元150进行的图像读取。在文稿排出辊对18的上游侧上提供有文稿排出传感器17,该文稿排出传感器17是用于检测文稿D的透射型光学传感器。文稿排出传感器17用于测量排出文稿的定时。
(控制电路)
图5是表示ADF的控制电路的方框图。控制电路利用微处理器54(下文中称为中心处理单元(CPU)54)作为主部件形成。驱动电路和各种负载的传感器与CPU 54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连接。而且,控制电路装备有由电池(未示出)支持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存储控制程序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
分离马达51、读取马达53和文稿排出马达50分别由步进马达驱动器来驱动。相互激励信号和马达电流控制信号从CPU 54输入各驱动器。分离螺线管57由驱动器来驱动,并与CPU 54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连接,以便根据来自CPU 54的信号来控制操作。
各种传感器(例如对齐传感器7、文稿设置检测传感器40、读取传感器13、文稿排出传感器17和文稿宽度检测传感器44)与CPU的输入端口连接,并用于将检测信号输入给CPU。
(ADF的操作)
文稿设置检测传感器40检测文稿D是否在文稿托盘4上。当文稿D在文稿托盘上时,文稿托盘4上的文稿宽度检测传感器44检测文稿尺寸。分离螺线管57降低文稿供给辊5。
当ADF 2的操作开始时,文稿供给辊5与最上侧文稿发生接触,并将该文稿传送至分离传送辊8和分离垫6之间的间隙。
当多个文稿D在一个堆垛在另一个上的情况下从文稿托盘4供给时,分离传送辊8和分离垫6使得文稿D相互分离,并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送给对齐辊对11。当文稿D被歪斜供给时,对齐辊对11将文稿D校直,并将文稿传送给读取辊对32的辊隙部分(读取辊22和读取从动辊14的辊隙部分)。
读取辊22和读取从动辊14使得文稿D经过台板玻璃161和上游台板辊24之间的间隙G1以及经过台板玻璃161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间隙G2,以便将文稿D传送给读取排出辊23和读取排出从动辊16之间的辊隙部分。而且,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由读取马达53驱动,且通过使得经过间隙G1和G2的文稿D卷绕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上,将传送力施加给文稿D。
当文稿D到达排出辊23时,读取辊对32、上游台板辊24、下游台板辊25和读取排出辊对33通过读取马达53的旋转力来传送文稿D。
通过静止的光具座159在读取位置160用光照射文稿,读取器单元150用光来照射经过台板玻璃161与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间隙G1和G2的文稿D。读取器单元150使得来自文稿D的反射光进入CCD 158,以便读取文稿D的图像。
参考图2A,下面介绍文稿D怎样在由读取辊对32和读取排出辊对33夹紧的同时进行传送。为了使得文稿D在其传送过程中并不弯曲,处于下游侧的读取排出辊对33的圆周速度(V2)设置成高于处在上游侧的读取辊对32的圆周速度(V1)。而且,在台板玻璃161上方,彼此独立摇摆的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成沿台板玻璃161的方向向它施加恒定按压力。因此,相对于文稿D中产生的拉伸力,在文稿读取位置160附近的文稿D的弯曲部分通过与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发生接触而被支承。
这样布置在台板玻璃161上方以便旋转的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通过摩擦力来传送文稿D,该摩擦力通过这些辊压靠文稿D的力来获得。假定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的圆周速度定义为V3。速度V1、V2和V3设置成以下关系:V1≤V3≤V2。更具体地说,为了使得文稿D在其传送过程中不弯曲,速度V3设置成不大于速度V2,但是不低于速度V1。
文稿读取位置160设置成能够读取在上游台板辊24最靠近台板玻璃161的位置和下游台板辊25最靠近台板玻璃161的位置之间的区段(图2A中的区段F)中传送的文稿D的图像。
而且,通过调节间隙G2使得下游台板辊25正下方的间隙G2满足读取系统的所需深度,文稿读取位置160可以设置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任意位置处。当根据由读取器单元150读出的图像而检测到台板玻璃161上的任意污渍时,光具座159可以运动,以便使得文稿读取位置160改变至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并远离污渍的位置。
通过试验已经证明,其中间隙G1小于间隙G2的布置可以减小当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时由于振动影响而引起的读取图像失真。可以认为,读取图像的失真减小是由于上游台板辊24起到进一步防止在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经由文稿而传播至读取位置160侧的作用。
如图2B中所示,根据其中间隙G1小于间隙G2的布置,文稿D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的缠绕角度H1可以比当间隙G1等于间隙G2时的缠绕角度H1更大。与上游台板辊24与文稿D发生接触的位置相比,读取辊对32的辊隙部分设置在更远离台板玻璃161的位置处。
与下游台板辊25与文稿D发生接触的位置相比,读取排出辊对33的辊隙部分位于更远离台板玻璃161的位置处。根据这种构造,文稿D的缠绕角度H1可以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增加。通过增加文稿D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的缠绕角度,可以产生使得上游台板辊24的传送力能够很容易施加至文稿D的情况。
这样,通过使文稿D缠绕在布置于台板玻璃161上方的上游台板辊24上,当文稿D的相对于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分(尾边缘)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上游台板辊24来抑制。因此,通过使得文稿D缠绕在上游台板辊24上,可以使得振动很难传播至文稿D处在上游台板辊24的下游侧的部分。因此,上游台板辊24可以抑制由于当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而引起的读取图像失真。
在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的时刻,读取辊对32将文稿D的尾边缘推入,使得文稿D的尾边缘侧的速度产生波动,从而使得文稿D的速度很难稳定。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如果在文稿D的尾边缘侧产生很小的速度波动时,因为文稿D缠绕在上游台板辊24上的量较大,则文稿D受到上游台板辊24的限制,从而能够以更稳定的方式传送文稿。更具体地说,上游台板辊24可以防止由于当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文稿尾边缘侧的速度波动而引起的文稿D的振动传播至上游台板辊24的下游侧,这样,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读取图像。
而且,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由彼此独立摇摆的摇摆单元来支承。换句话说,上游台板辊24由上游旋转臂26可旋转地支承。下游台板辊25由下游旋转臂27可旋转地支承。
如图4A中所示,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上游旋转臂26和下游旋转臂27布置成绕读取辊22的轴旋转。因此,布置在上游旋转臂26的端部部分侧的上游台板辊24可以摇摆,该上游旋转臂26被支承为可绕读取辊22的轴旋转。而且,布置在下游旋转臂27的端部部分侧的下游台板辊25可以摇摆,该下游旋转臂27被支承为可绕读取辊22的轴旋转。
如图4B中所示,上游旋转臂26包括上游抵靠部分28。上游抵靠部分28用作定位部分,并抵靠在台板玻璃161上,这样,上游台板辊24可以处于离台板玻璃161预定距离处。如图4B中所示,下游旋转臂27包括下游抵靠部分29。下游抵靠部分29用作定位部分,并抵靠在台板玻璃161上,这样,下游台板辊25可以处于离台板玻璃161预定距离处。
上游旋转臂26和下游旋转臂27都通过弹性部件例如弹簧而压靠台板玻璃161,并布置在预定位置。因此,分别保持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相对于台板玻璃161的间隙G1和G2。
根据所述构造,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可以减小在文稿D的传送过程中由于与文稿D接触而产生的微小振动,这样,在文稿读取位置160处文稿D的传送可以稳定。
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上游旋转臂26和下游旋转臂27均绕读取辊22的轴旋转,不过,也可以使得它们绕其它轴旋转。
而且,间隙G1和G2可以设置成大于要传送的文稿的厚度,以便使得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并不夹紧文稿D。在这种情况下,当文稿D离开上游台板辊24时不会产生特殊振动。
下面将参考图2B介绍文稿D的相对于文稿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分(尾边缘)刚刚经过读取辊对32之后的情况。文稿D的上游端部分从它沿U形引导路径21弯曲的状态转变成通过文稿自身恢复力和自身重量而变直,因此,在文稿上施加沿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的力。因此,文稿的上游端部分沿读取从动辊14的外周传送,并进一步沿引导路径21的外侧传送。
此外,在文稿与上游台板辊24发生接触的位置处,文稿D的恢复力如此施加以将文稿自身压靠上游台板辊(沿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换句话说,即使在文稿D并不由读取辊对32夹紧的情况下,上游台板辊24也可以很容易地向文稿D施加传送力,这样,可以以稳定方式传送文稿D。
当读取器单元150完成文稿读取时,ADF 2利用文稿排出辊对16将文稿D排出至文稿排出托盘10上,并将文稿堆垛在文稿排出托盘10上。因此,完成文稿D的一面的读取操作。
下面将介绍其中形成于文稿D的两面上的图像都由读取器单元150读取的情况。当读取单元150已经读取文稿一面上的图像时,ADF2并不利用文稿排出辊对18将文稿D排出至文稿排出托盘10,而是进行回转传送,以便将文稿D发送至回转路径20。然后,当文稿D被歪斜供给时,对齐辊对11使得文稿D校直。然后,ADF 2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来传送文稿D。
根据上述说明,文稿读取位置160可以设置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任意位置处。不过通过试验已经证明,更优选是如下面所述地设置文稿读取位置160。
更特别地,文稿读取位置160设置在这样的位置,该位置在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和下游台板辊25正下方的位置之间,且该位置在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和下游台板辊25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上游侧(在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一侧)。这可能是因为根据上述设置,离台板玻璃161的间隙G1设置为更小的上游台板辊24可以进一步防止文稿从台板玻璃161抬起,且文稿的传送在上游台板辊24附近的位置处更稳定,原因是文稿缠绕在上游台板辊24上的量较大。
如上所述,通过使得文稿D缠绕在布置于台板玻璃161上方的上游台板辊24,上游台板辊24可以抑制当文稿D的相对于传送方向的上游端部分(尾边缘)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因此,通过使得文稿D缠绕在上游台板辊24上,可以使得振动很难传播给文稿D的位于上游台板辊24下游侧的部分。因此,上游台板辊24可以抑制由于当文稿D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而引起的读取图像失真。
下面将参考图6至图8介绍本发明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第二示例实施例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设有圆弧引导件。下面将详细介绍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区别之处。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类似的部件将以相同参考标号表示,并将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台板玻璃161和它周围的部件的剖视图。如图6中所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在读取辊对32和读取排出辊对33之间,并处在朝向供给-读取台板玻璃161的位置处。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相同,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在读取马达53的作用下旋转。
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成分别与台板玻璃161间隔开间隙201和203。间隙201和203是允许文稿通过的间隙,且它们的尺寸范围为从大约0.3mm至1.0mm。间隙201对应于上游台板辊24的外周表面的最低点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距离。间隙203对应于下游台板辊25的外周表面的最低点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距离。根据该装置的结构,透明片材可以安装至台板玻璃161的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台板和台板辊之间的间隙是台板辊的外周表面的最低点和透明片材之间的间隙。
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相同,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布置成使得上游台板辊24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1小于下游台板辊25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3。
如图6中所示,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布置有圆弧截面形状的圆弧引导件30。圆弧引导件30布置在与台板玻璃161的读取位置98相对应的位置处。圆弧引导件30布置成使得在圆弧引导件30的最靠近台板玻璃161的部分(下文中称为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和台板玻璃161之间,间隙202被固定。
间隙202是允许文稿通过的间隙,且优选是该间隙设置成大约0.15mm至0.5mm。分别在台板玻璃161与上游台板辊24、圆弧引导件30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间隙201、202、203布置成可以满足以下关系:间隙202<间隙201,且间隙202<间隙203。
通过将圆弧引导件30布置在文稿读取位置98正上方,能够通过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来限制文稿的抬起。这样,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可以限制文稿在读取位置98处的竖直运动。因此,在第二示例实施例中,上游台板辊24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可以设置成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相比更大,因此可以减小用于驱动上游台板辊24以进行传送的力矩。
圆弧引导件30具有在沿文稿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处并在文稿通过区域的外侧抵靠在台板玻璃161上的抵靠部分,以便相对于台板玻璃161处于预定距离处。圆弧引导件30以可摇摆状态安装,且它的抵靠部分抵靠在台板玻璃161上,同时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399而被压向台板玻璃161,这样,圆弧引导件30可以布置在预定位置处。
本示例实施例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个台板辊24、25由摇摆臂支承。以可摇摆状态支承两个台板辊24和25的摇摆臂可以提供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圆弧截面形状的圆弧引导件。
下面将介绍本示例实施例的文稿传送操作,着重介绍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区别之处。
在由读取辊22和读取从动辊14夹紧的同时进行传送的文稿D经过台板玻璃161和上游台板辊24之间的间隙201、台板玻璃和圆弧引导件之间的间隙202以及台板玻璃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间隙203,并被发送给读取排出辊23和读取排出从动辊16之间的辊隙部分。
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如上述地被驱动。经过间隙201和203的文稿缠绕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的外周边上,这样,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向文稿施加传送力。被驱动旋转的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并不夹紧文稿,并用于通过摩擦力和台板辊压靠文稿的力而使得文稿遵循台板辊的旋转速度。
沿传送方向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沿传送方向在上游台板辊24和读取辊对32之间或在下游台板辊25和读取排出辊对33之间的距离越小,从而增加文稿缠绕角度。文稿缠绕角度的增加可能增加两个台板辊的传送力。当台板辊的文稿传送力增加时,使得文稿遵从台板辊的效果增强,并可以减小在上游台板辊24的上游侧施加在文稿上的振动向读取位置传播,因此可以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读取图像。
而且,与上述第一示例实施例相同,通过试验已经证明,读取图像的质量可以通过使得上游台板辊24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1设置成小于下游台板辊25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3的布置而提高。通过使得上游台板辊24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1小于下游台板辊25和台板玻璃161之间的间隙203,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的文稿缠绕角度增加。可以认为,由于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的文稿缠绕角度增加,使得文稿遵循台板辊24的圆周速度的效果增强,且读取图像的质量能够提高。
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布置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下游侧。更具体地说,如图6中所示,沿台板玻璃161的上表面测量的、从上游台板辊24至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的距离L1大于从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至下游台板辊25的距离L2。
通过将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布置在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下游侧,可以在并不减小相对于上游台板辊24的缠绕角度的情况下设置文稿传送线路。在读取位置98处,通过文稿由上游台板辊24、下游台板辊25和台板玻璃161支承,在文稿D中形成弯曲部分。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布置在使得所形成的文稿的弯曲部分从内侧被支承的位置处。
读取位置98相对于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设置在上游侧。通过将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布置在两个台板辊24和25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下游侧,可以保证更宽的区域能够用作读取位置98。
通过在圆弧引导件30、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这三个点处保持文稿传送姿态,文稿传送姿态可以保持恒定。因为圆弧引导件30具有圆弧形状,因此通过减小沿传送方向的接触区域(其中圆弧引导件30和文稿保持相互接触),可以使得对文稿图像读取侧的相反侧的刮擦以及引导件上的污渍粘附减至最小。
由于文稿的刚性或硬度,即使在从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至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的区域中也很难产生文稿相对于台板玻璃161的抬起。如上所述,在本示例实施例中,读取位置98设置在上游台板辊24正下方的位置和圆弧引导件30的近侧部分789之间。
因此,读取器单元150读取文稿的并不容易从台板玻璃161抬起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不产生任何图像缺陷(例如焦点模糊和图像不清)的情况下读取图像。术语图像不清的意思是当文稿由于低照度而读取成比它的实际颜色更暗时引起的图像缺陷,该低照度是由于由文稿D的抬起引起的照明光和文稿D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导致。
下面将介绍文稿怎样在由读取辊对32和读取排出辊对33夹紧的同时进行传送。为了使得防止文稿在其传送过程中弯曲,当辊布置在更下游时,辊的圆周速度设置成更高。对于传送力,当辊布置在更下游时该传送力设置成更小。因此,在读取辊对32和读取排出辊对33之间产生相对于文稿的拉伸力。由于该拉伸力,在文稿中产生拉伸。实际文稿传送速度由读取辊对32的圆周速度来控制。
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相同,沿台板玻璃161方向的恒定按压力施加于可以彼此独立地摇摆的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见图7)。因此,对于在文稿中产生的拉伸,在台板玻璃161附近的文稿弯曲部分与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发生接触,因此文稿在保持基本固定传送构型的同时进行传送。通常,在读取位置98处,由于文稿的硬度,文稿在压靠台板玻璃161的同时进行传送(见图8)。
然后,文稿的前沿边缘由文稿排出辊对18夹紧。当施加于文稿的读取位置98下游侧的部分上的传送力增加时,实际文稿传送速度的控制从读取辊对32逐渐变化至读取排出辊地33。通过在控制传送速度的辊对中的这种变化,文稿拉伸力进一步增加。
特别地,在片材具有低硬度的情况下,拉伸力变化的影响较大,且文稿在读取位置98从台板玻璃161抬起。针对文稿的抬起,圆弧引导件30布置在读取位置附近,因此可以限制文稿从台板玻璃161的抬起量,且可以在从文稿的前沿边缘至文稿的尾边缘保持恒定文稿传送姿态的同时读取图像。
在上述ADF 2中,当文稿的尾边缘经过读取辊对32时产生的振动通过在台板玻璃161附近使得文稿遵循上游台板辊24的传送速度而几乎不能够传递至读取位置。而且,因为上游台板辊24和下游台板辊25并不夹紧文稿,因此当文稿经过这些辊时并不产生振动。
而且,文稿传送姿态在上游台板辊24、圆弧引导件30和下游台板辊25这三个点处进行保持,因此可以抑制实际文稿传送速度的波动。而且,通过在上游台板辊24、圆弧引导件30和下游台板辊25这三个点处保持文稿传送姿态,可以防止由于文稿从台板玻璃161抬起而引起的图像缺陷。
因此,读取器单元150可以进行精确的图像读取,且读取的图像没有局部膨胀或收缩。而且,防止图像的焦点模糊、图像不清等,并能够读取高质量的图像。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示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根据最广义的解释,以便包含全部变化、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读取装置,该读取装置构造成在读取位置处读取所传送的文稿的图像;
台板,该台板布置在读取位置处,并位于所传送的文稿和读取装置之间;
第一传送装置,该第一传送装置构造成在夹紧文稿的同时将该文稿传送至读取位置,并且当正在读取文稿上的图像时文稿的尾边缘从第一传送装置释放;
第二传送装置,该第二传送装置布置在台板的下游,并构造成传送文稿;
上游旋转部件,该上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上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以及
下游旋转部件,该下游旋转部件布置在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之间,并构造成在读取位置下游的位置处与文稿发生接触,
其中,台板和上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小于台板和下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台板引导件,该台板引导件布置在与台板的读取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并构造成引导所传送的文稿;
其中,台板和台板引导件之间的间隙小于台板和上游旋转部件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台板引导件的截面为圆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台板引导件的最靠近台板的近侧部分布置在上游旋转部件和下游旋转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读取位置设置在上游旋转部件和台板引导件的最靠近台板的近侧部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上游旋转部件和下游旋转部件能够彼此独立地相对于台板摇摆。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上游旋转部件和下游旋转部件通过驱动力的传递而被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32695 | 2010-02-17 | ||
JP2010032695 | 2010-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70510A true CN102170510A (zh) | 2011-08-31 |
CN102170510B CN102170510B (zh) | 2014-01-22 |
Family
ID=44369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39299.8A Active CN102170510B (zh) | 2010-02-17 | 2011-02-17 | 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61049B2 (zh) |
JP (2) | JP5328825B2 (zh) |
CN (1) | CN10217051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0735A (zh) * | 2011-09-27 | 2012-03-28 | 瑞安市一正包装机械厂 | 一种纸板起槽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98317B2 (ja) * | 2014-05-20 | 2018-10-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50629A (ja) * | 2015-08-31 | 2017-03-09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形成装置 |
US9942435B1 (en) * | 2017-02-13 | 2018-04-10 | Xerox Corporation | Carriage module design to minimize CVT to platen transition disturbance |
JP6790958B2 (ja) * | 2017-03-29 | 2020-11-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21146A (ja) * | 2002-01-31 | 2003-08-05 | Canon Inc | 原稿ブレ防止機能を備えた原稿供給装置及び該装置を有する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97780A (ja) * | 2003-03-07 | 2004-10-2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4060A (ja) * | 2003-09-11 | 2005-04-07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40492A (en) * | 1982-09-03 | 1984-04-03 | Xerox Corporation | Variable force wide document belt transport system |
US4469319A (en) * | 1982-11-22 | 1984-09-04 | Xerox Corporation | Large document restacking system |
JP2000038234A (ja) * | 1998-07-23 | 2000-02-08 | Sharp Corp | 原稿搬送装置 |
JP2003034450A (ja) | 2001-07-18 | 2003-02-07 | Canon Inc | シート供給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15919B2 (ja) * | 2001-12-21 | 2005-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41084B2 (ja) * | 2003-02-24 | 2009-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4105594B2 (ja) * | 2003-06-12 | 2008-06-25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JP4397632B2 (ja) * | 2003-06-30 | 2010-01-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原稿搬送装置 |
JP4235543B2 (ja) * | 2003-12-16 | 2009-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EP1705022B1 (en) * | 2005-03-25 | 2011-11-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213675B2 (ja) * | 2008-12-05 | 2013-06-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06632A (ja) * | 2009-03-04 | 2010-09-16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複写機 |
-
2011
- 2011-02-15 JP JP2011029997A patent/JP53288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2-16 US US13/029,035 patent/US88610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2-17 CN CN201110039299.8A patent/CN102170510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7-25 JP JP2013154545A patent/JP582622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21146A (ja) * | 2002-01-31 | 2003-08-05 | Canon Inc | 原稿ブレ防止機能を備えた原稿供給装置及び該装置を有する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97780A (ja) * | 2003-03-07 | 2004-10-2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4060A (ja) * | 2003-09-11 | 2005-04-07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0735A (zh) * | 2011-09-27 | 2012-03-28 | 瑞安市一正包装机械厂 | 一种纸板起槽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70510B (zh) | 2014-01-22 |
JP2011193450A (ja) | 2011-09-29 |
US20110199655A1 (en) | 2011-08-18 |
JP2013224219A (ja) | 2013-10-31 |
JP5826221B2 (ja) | 2015-12-02 |
US8861049B2 (en) | 2014-10-14 |
JP5328825B2 (ja) | 2013-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80836B2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US8104765B2 (en) | Document feeder for efficiently supplying originals and storing originals in a discharge stacker after reading | |
CN101274722B (zh) | 薄片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 | |
US8840103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170510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CN101742044B (zh)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自动原稿输送方法 | |
JP3323758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552855B (zh)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方法 | |
CN101585455A (zh) | 片材输送装置 | |
US20160023857A1 (en) | Recording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 |
JP201819835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411275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1019223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原稿搬送方法 | |
CN100486293C (zh) | 自动输稿器、原稿供给方法和计算机可使用的介质 | |
JPH06276350A (ja) |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167950B2 (en) | Sheet fold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
US7577392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US11072511B2 (en) | Sheet pr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
US6859636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JP3969215B2 (ja) | 自動給紙型の画像読取装置 | |
JP6673291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48192B2 (ja)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記録装置 | |
JPH0986807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
JP4050177B2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
JP4853681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