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8394B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8394B
CN102148394B CN201110027610.7A CN201110027610A CN102148394B CN 102148394 B CN102148394 B CN 102148394B CN 201110027610 A CN201110027610 A CN 201110027610A CN 102148394 B CN102148394 B CN 1021483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or plate
positive
coiling group
negative
br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76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8394A (zh
Inventor
青田欣也
藤田利郎
梶原浩一
岩佐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8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8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8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83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5Terminals formed by the casing of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确保充分的强度且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二次电池中的发电要素组具备电极卷绕组(120)、以及连接在电极卷绕组(120)上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卷绕组分别经由正负极板连接在安装于盖(111)的正负极端子(113)、(114)上。正负极集电板(115)、(116)通过正负极端子(113)、(114)固定在盖(111)上,电极卷绕组(120)经由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由盖(111)来支撑。在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正负极侧两端面中安装正负极支撑体(130)、(140),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固定在电极卷绕组(120)的轴芯(126)上,并且在超声波接合部(115C)、(116C)中,超声波接合在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连接片(115B)、(116B)上。另一方面,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在超声波接合部(115C)、(116C)中,分别连接在电极卷绕组(120)的正负极箔(122)、(124)上。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混合动力(hybrid)汽车、电动汽车等的动力源,开发有能量密度(Wh/kg)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体积能量密度(Wh/L)高的方形二次电池受到关注。
在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提出有如下方法:制作卷绕了在正极箔上涂布了正极电极的正极薄片、在负极箔上涂布了负极电极的负极薄片以及绝缘隔板(separator)的扁平形状的卷绕组,在卷绕组的轴方向两端部中分别露出没有被涂布的正极箔、负极箔,将各露出部与集电板进行连接。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结构:向卷绕体的卷绕内部插入U形状的集电板,将露出部分割为两个,并分别与集电板进行连接。由此,能够使露出部的宽度变窄,因此对电池小型化方面有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6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车载用的二次电池中,不仅是小型化,还要求对于车的振动、冲击等负荷的强度,但是卷绕组中的正极箔为厚度10~30μm左右的铝箔,负极箔为厚度10~30μm左右的铜箔,其本身强度低。与该强度相比,卷绕组的重量大,在将正负极箔的露出部(连接部)连接在正负极集电板上的结构中,产生伴随该负荷的卷绕组的惯性力。因此,二次电池需要达到耐受这种荷重的规格,成为小型化、轻量化的障碍。
(1)本申请中的第一方面的发明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组,将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和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隔着隔板以轴芯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形成该卷绕组;容器,收纳所述卷绕组;盖,密封所述容器;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设在所述盖上;正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正极箔以及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以及负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负极箔以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其中,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负极集电板分别与所述轴芯连接。
(2)本申请中的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轴芯具有从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面突出设置的突起,所述突起分别与在所述正负极集电板卡合而固定两者。
(3)本申请中的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中,具备:正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以及负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负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其中,所述轴芯具有从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面突出设置的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中的靠近所述盖的第一突起与所述正负极集电板卡合,所述正负极支撑体与所述多个突起中的、从所述两端面突出设置的其它的多个第二突起连结。
(4)本申请中的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中,连结了所述正极支撑体以及所述负极支撑体的所述轴芯的多个第二突起,设在夹住卷绕轴芯而离开所述盖侧和所述容器的底部侧的位置上。
(5)本申请中的第五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第一突起设在所述第二突起和所述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之间。
(6)本申请中的第六方面的发明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组,将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和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隔着隔板以轴芯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形成该卷绕组;容器,收纳所述卷绕组;盖,密封所述容器;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设在所述盖上;正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正极箔以及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负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负极箔以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正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以及负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负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组轴方向。
(7)本申请中的第七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中,连结了所述正极支撑体以及所述负极支撑体的所述轴芯的多个第二突起,设在夹住叠卷轴芯而离开所述盖侧和所述容器的底部侧的位置上。
(8)本申请中第八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集电体以及所述负极集电体分别具有分别与变形部连接的一对连接片,所述变形部形成在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上,所述一对正负极连接片分别熔接在所述变形部的正负极箔上。
(9)本申请中的第九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集电体以及所述负极集电体分别具有分别与变形部连接的一个连接片,所述变形部形成在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的任意一面上,将所述一个正负极连接片分别熔接在所述变形部的正负极箔的一方的面上。
(10)本申请中的第十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集电体以及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能够在与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分离的方向上变形的一对连接片,所述正极集电体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与所述正极箔连接,所述负极集电体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与所述负极箔连接。
(11)本申请中的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集电体以及所述负极集电体分别具有能够在与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中任意一方的面分离的方向上变形的一个连接片,所述正极集电体经由所述一个连接片而与所述正极箔连接,所述负极集电体经由所述一个连接片而与所述负极箔连接。
(12)本申请中的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极支撑体的一对连接部、和所述正极集电板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之间夹持所述卷绕组的变形部而熔接,在所述负极支撑体的一对连接部、和所述负极集电板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之间夹持所述卷绕组的变形部熔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且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组件连接在卷绕组上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轴芯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向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组的支撑板的安装状况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卷绕组和支撑板的固定状况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负极箔和集电板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向卷绕组插入集电板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轴芯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要素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BC:二次电池;10:容器;11:发电要素组件;110:盖组件;111:盖;113:正极端子;114:负极端子;115:正极集电板;116:负极集电板;115A、116A:集电板基部;115B、116B:集电板连接片;115C、116C:超声波接合部;120:卷绕组;121:隔板;122:正极箔;122B、124B:变形部;123:正极电极;124:负极箔;125:负极电极;126、226:轴芯;126K、126T:突起;130:正极支撑板;140:负极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应用于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二次电池的结构]
如图1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BC构成为包括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的容器10、以及收容在容器10内的图2所示的发电要素组件11。
[发电要素组件]
如图2所示,发电要素组件11具备:图3所示的盖组件110、以及图4所示的电极卷绕组120。
[盖组件]
如图3所示,盖组件110具备:盖111,堵塞容器10的开口;正负极端子113、114,经由绝缘封缄部件112从盖111突出;以及正负集电板115、116,分别连接在正负极端子113、114上。正负极端子113、114,通过绝缘封缄部件112与盖111电绝缘。
正极集电板115具备:基部115A,沿着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面向二次电池底部方向延伸;以及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从基部115A的下端两侧面分为两股,且向沿着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的方向弯曲为直角而向容器底部方向延伸。
同样地,负极集电板116具备:基部116A,沿着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负极侧端面向二次电池底部方向延伸;以及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从基部116A的下端两侧面分为两股,且向沿着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的方向弯曲为直角而向容器底部方向延伸。
如后所述,以夹持电极卷绕组120的正极变形部122B的方式插入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以夹持电极卷绕组120的负极变形部124B的方式插入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
[电极卷绕组]
如图4所示,电极卷绕组120是夹着隔板121将正极箔122和负极箔124在图5所示的轴芯126周围卷绕为扁平形状来构成的。正极箔122是厚度30μm的铝,负极箔124是厚度15μm的铜。另外,隔板121是多孔质的聚乙烯树脂。
在正极箔122的两面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电极)123,在负极箔124的两面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电极)125。在电极卷绕组120的一个端面,设有露出未涂布正极活性物质123的正极箔122的正极连接部122A。在相反侧的负极侧端面中,也设有露出未涂布负极活性物质125的负极箔124的负极连接部124A。如后所述,正负极箔122、124在正负极连接部122A、124A中,分别连接在正负集电板115、116连接。
[轴芯]
参照图5来说明轴芯126。轴芯126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原材料、比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宽度窄若干宽度的厚度2mm的板状部件。在轴芯126的靠近盖111的端部中,形成比盖11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窄若干宽度的宽幅部126W。在轴芯126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面126P、负极侧端面126N,隔开间隔而分别突出设置两个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如在后面参照图6以及图7进行详述那样,在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上分别固定有正负极支撑体130、140。
在宽幅部126W的正负极侧两端面中,分别突出设置集电极固定突起126K。如后所述,轴芯126将集电板固定突起126K与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集电板连接部117卡合而进行固定。通过该固定,电极卷绕组120经由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由盖111来支撑。
如图6所示,在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面上安装有正极支撑体130,在负极侧端面上安装有负极支撑体140。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分别是剖面为U字形的槽状板,在该槽状部中分别穿设有与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相对应的两个固定孔131、141。正极支撑体130的U字形中的两端面,分别视为连接在正极连接部122A上的正极连接部132,同样地负极支撑体140的U字形中的两端面分别视为与负极连接部124A连接的负极连接部142。
正极支撑体130固定在电极卷绕组120的轴芯126上,并且在超声波接合部115C(参照图2)中,超声波与正极集电板115的正极连接片115B接合。负极支撑体140固定在电极卷绕组120的轴芯126上,并且在超声波接合部116C(参照图2)中,超声波与负极集电板116的负极连接片116B接合。
另一方面,正极集电板115在超声波接合部115C中与电极卷绕组120的正极连接部122A连接,负极集电板116在超声波接合部116C中与电极卷绕组120的负极连接部124A连接。
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在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端面中与轴芯126连结。即槽底部内侧的突条,以进入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中心的状态与轴芯126连结。由此,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嵌合在电极卷绕组120的端面侧,其外周由电极卷绕组120支撑。由此,如图7所示,制作与轴芯126结合了正负极支撑体130、140的电极卷绕组120。
在图7所示的电极卷绕组120中,由轴芯126的各自两个部位的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的熔接部126Y来支撑正负极支撑体130、140。两个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夹着卷绕轴芯而离开盖侧和电池底部侧。因而,相对于正负极支撑体130、140,防止电极卷绕组120围绕卷绕轴旋转。
[二次电池的组装]
如图3所示,将盖组件110和电极卷绕组120一体化来制作发电要素组件11,将该发电要素组件11插入容器10中。将盖111激光熔接在容器10上来密封容器10。在盖111中设有注液口,在将盖111熔接在容器10上之后,从注液口中向容器10内注入电解液(省略图示)。注入电解液之后,在注液口中激光熔接注液栓111A来密封。在正负极端子113、114中安装由绝缘树脂所构成的垫圈(gasket)112,相对盖111电绝缘,并且形成正负极端子113、114和盖111之间的密封水。
[发电要素组的组装]
说明发电要素组件111的组装过程。
首先,制作图4所示的电极卷绕组120。即在轴芯126上,隔着隔板121卷绕正极箔122以及负极箔124。接着,如图6所示,将轴芯126的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插入支撑体130、140的固定孔131、141中,在轴芯126上卡合正负极支撑体130、140。之后,通过热熔接四个部位的集电板固定突起126T而使其变形,将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固定在轴芯126上。该状态示出在图7中。图7的符号126Y表示热熔接部。
如图3所示,将安装在盖111上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朝向电极卷绕组120向图中的空白箭头方向输送,使得通过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来夹住安装在电极卷绕组120上的正极支撑体130,并且通过负极连接片116B来夹住安装在电极卷绕组120上的负极支撑体140。
此时,在正负极连接部122A、124A中,通过以重叠的状态压弯正负极箔122、124来形成正负极箔变形部122B、124B。通过在插入前形成正负极箔变形部122B、124B,容易将电极卷绕组120插入到两张正负极集电板115、116之间。
盖组件110插入电极卷绕组120中直到设在轴芯126上的集电板固定突起126K与设在正极集电板基部115A上的集电板连接部117卡合的位置为止。
通过将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连接片115B、116B连接到形成于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上的正负极箔变形部122B、124B,与将集电板连接在卷绕组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针对电极卷绕组120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组组装变得容易。
如图8所示,配置负极支撑体140,以通过负极支撑体140的一对负极连接部142、和负极集电板116的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来夹住负极箔变形部124B,在超声波接合部116C的位置处熔接负极连接片116B、负极箔变形部124B、负极连接部142。
尽管省略图示,但是同样地配置正极支撑体130,以通过正极支撑体130的一对正极连接部132、和正极集电板115的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来夹住正极箔变形部122B,在超声波接合部115C的位置处熔接正极连接片115B、正极箔变形部122B、正极连接部132。
由此,在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内面露出的正极箔122(正极连接部122A),与正极支撑体130、正极集电板115的连接片115B一体化连接,在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内面露出的负极箔124(负极连接部124A),与负极支撑体140、负极集电板116的连接片116B一体化连接。
超声波连接部115C、116C的位置,配置在正负极支撑体130、140的正极连接部132、142中的对置位置(对称位置)、相对卷绕轴对称的位置、即夹着卷绕轴的中心而与盖部和电池底部侧相互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针对以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基部115A、116A为中心的振动的高强度。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设置将正负极集电板固定在轴芯上的单元,成为荷重作用于正负极箔的连接部的结构。
正极支撑体130是厚度0.3mm的铝,正极集电板115是厚度0.6mm的铝。另外,正极箔122是厚度20μm的铝箔,在电极卷绕组120中重叠30张。在进行超声波熔接时,由超声波接合的振子和定子来夹住正极支撑体130、正极集电板115的连接片115B以及正极箔122,以接合时间0.5秒、振幅25μm、加压力2.7kN的条件,如图2所示地接合四个部位。
另一方面,负极支撑体140是厚度0.3mm的铜板,负极集电板116是厚度0.5mm的铜板。另外,负极箔124是厚度15μm的铝箔,在电极卷绕组120中重叠30张。负极侧中的超声波熔接的条件是在接合时间0.4秒、振幅25μm、加压力3.8kN的条件,同样地接合四个部位。
并且,如图2所示,在将集电板固定突起126K插入到集电板连接部117中的状态,通过热熔接进行加热押压,形成集电板树脂熔接部117A。由此,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经由基部115A、116A直接与轴芯126连结。
此外,正负极集电板115、116是对蓄积在电极卷绕组120中的电力进行集电而取出的电流路径,另外还有逆向地取入的电流路径。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1)正负极集电板115、116与轴芯126连结,因此卷绕组120被固定在盖111上,能够防止卷绕组120的振动引起的耐久性的劣化。
(2)将正负极支撑体130、140配置在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部的内周面侧而与轴芯连结,并且熔接了支撑体130、140、集电板连接片115B、116B和正负极箔122、124。因而,卷绕组120可靠地与集电板115、116连结。
(3)集电板连接片115B、116B位于超声波接合部115C、116C和正负极端子113、114之间,另外电极卷绕组120与正负极集电板115、116、正负极支撑体130、140一体化,因此电极卷绕组120的惯性力一体地作用于集电板连接板115、116,而不作用于正负极箔122、124。由此,能够保护电极卷绕组120。
(4)通过将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分别分支为正极连接片115B、负极连接片116B两股,不加宽连接片115B、116B的宽度就能够降低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和正负电极123、125之间的连接电阻。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方式。
此外,对于图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具备:基部115A、116A,连接在盖111的底面;以及正极连接片115B、负极连接片116B,从基部115A、116A向电池底部摆宽地延伸为两股形状。在连结片115B、116B的上部形成弯曲部115E、116E。
另外如图11所示,轴芯226成为在图2的结构中省略宽幅部126W、集电板固定突起126K的结构。即轴芯226为矩形形状。
在摆宽的正负极连接片115B、116B之间插入电极卷绕组120,通过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来夹持在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外内面露出的正极箔122,另外,通过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来夹持在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外内面露出的负极箔124。此时,因为设有弯曲部115E、116E,所以在正负极连接片115E、116B的上端部,能够确保能够收容成为电极卷绕组120的粗直径的卷曲端部的空间。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利用熔接部115C来熔接正极连接片115B和正极支撑体130的正极连接部132,利用熔接部116C来熔接负极连接片116B和负极支撑体140的负极连接部142。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1)正极连接片115B以及负极连接片116B,能够向相对电极卷绕组120的扁平外周外内面而分离的方向自由变形。由此,能够自由地调节正极连接片115B的间隔、负极连接片116B的间隔,在正极连接片115B间以及负极连接片116B间插入电极卷绕组120时,能够分别扩大正极连接片115B、负极连接片116B,因此组装变得容易。
(2)通过进行开闭的正负极连接片115B、116B,提高组装的操作性,并且还能够省略事先形成正极箔变形部122B、负极箔变形部124B的操作。即,利用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来夹压在卷绕组120的外周面露出的正极箔122,另外利用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来夹压在卷绕组120的外周面露出的负极箔124,能够使电极卷绕组120的两端部分别变形。
(3)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和轴芯226没有被直接连结,但是因为在固定于轴芯226的正极支撑体130的一对连接部132(参照图6)和一对正极连接片115B之间夹持电极卷绕组120的正极连接部122A而进行熔接,在固定于轴芯226上的负极支撑体140的一对连接部142(参照图6)和一对负极连接片116B之间夹持电极卷绕组120的负极连接部124A而进行熔接,所以能确保充分的耐振动性和耐冲击性。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尽管构成为能够开闭正负极集电板115、116,但也可以是非开闭式方式的集电板。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三实施方式。
此外,对于图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说明。其中,轴芯126使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轴芯。
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上附加了用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芯126连结的正极固定部115D。正极固定部115D沿着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面向二次电池底部方向延伸,在正极固定部115D的容器底部方向端部上设有集电板连接部117。在集电板连接部117中插入集电板固定突起126K(参照图5),形成集电板树脂熔接部117A。由此,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直接与轴芯126连结。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除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提高耐振动性和耐冲击性这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方式。
其中,对于图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省略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正极连接片115B中的一个、和负极连接片116B中的一个。在图13中,在挡板135和正极支撑体130的正极连接部132之间夹持正极箔122而进行超声波熔接。
由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进一步提高组装的操作性,还能够省略在事先将正极箔变形部122B、负极箔变形部124B成型的操作。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五实施方式。
此外,对于图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正负极支撑体130、140。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正负极连接片115B、116B,分别直接熔接在正极箔122和负极箔124上。另外,将轴芯126的突起127K分别与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基部115A、116A卡合而进行热熔接。由此,正负极集电板115、116和轴芯126被直接结合。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正的二次电池,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1)省略了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实现轻量化、组装的简易化。
(2)尽管电极卷绕组120不被正负极支撑体130、140支撑,但是因为轴芯126被直接与正负极集电板115、116接合,所以能够确保耐振动性和耐冲击性。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5来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第六实施方式。
此外,对于图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省略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12的正极连接片115B中的一个和负极连接片116B中的一个。
由此,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进一步提高组装的操作性。
[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设有正极集电板115、负极集电板116两者,并分别与正极箔122、负极箔124连接,但是还能够省略正极集电板115或者负极集电板116中的一方,通过其它连接方法来将正极箔122或者负极箔124与正极电极123或者负极电极7连接。
只通过单侧的集电板也能够得到更高的耐振动性、耐冲击性。
[第一~第四、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中,在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周侧设有正极支撑体130、负极支撑体140,但是还能够只采用正极侧的正极支撑体130、或者负极侧的负极支撑体140而省略另一个。
与以往相比,只通过单侧的支撑体也能够得到更高的耐振动性、耐冲击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正负极箔122、124(正负极连接部122A、124A)、正负极支撑体130、140、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接合方法,以超声波熔接为例进行了记载,但是也可以由电阻熔接、激光熔接、以及摩擦搅拌接合来连接。关于其它实施方式的正负极集电板115、116的接合方法也相同。
[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将各正负极连接部132、142中的超声波接合部115C、116C配置在相对于卷绕轴的对称位置上,但是也可以在这些超声波接合部115C、116C的外侧位置中进一步设置超声波接合部。
由此,能够在轴芯126和多个超声波连接部115C、116C的三个部位处固定正负极支撑体130、140,因此能够提高轴芯126的支撑强度,并且能够防止挠曲,能够提高耐振动性和耐冲击性。
[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将正负极集电板115、116配置在电极卷绕组120的卷绕外周面侧的结构,但是通过配置在卷绕内周侧、并通过超声波接合来连接正负极箔和正负极集电板,并固定正负极集电板和轴芯126,也能够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正极连接片115B中的一个、负极连接片116B中的一个,但是还能够省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正极集电板115、负极集电板116中的正极连接片115B的一方、负极连接片116B的一方。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附加基部115A、116A。

Claims (7)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组,将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和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隔着隔板以轴芯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形成该卷绕组;
容器,收纳所述卷绕组;
盖,密封所述容器;
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设在所述盖上;
正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正极箔以及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以及
负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负极箔以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
其中,所述轴芯具有从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面突出设置的突起,所述突起分别与所述正极集电板、所述负极集电板卡合而固定两者,
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具有分别与变形部连接的一对连接片,所述变形部形成在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上,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的所述一对连接片分别熔接在所述变形部的正负极箔上。
2.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组,将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和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隔着隔板以轴芯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而形成该卷绕组;
容器,收纳所述卷绕组;
盖,密封所述容器;
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设在所述盖上;
正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正极箔以及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
负极集电板,与所述卷绕组的所述负极箔以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并且由所述盖来支撑;
正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正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以及
负极支撑体,在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负极侧端部嵌合在所述卷绕组的内周侧而与所述轴芯连结,
其中,所述轴芯具有从所述卷绕组的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面突出设置的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中的靠近所述盖的第一突起与所述正极集电板、所述负极集电板卡合,所述正极支撑体、所述负极支撑体与所述多个突起中的从所述两端面突出设置的其它的多个第二突起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连结了所述正极支撑体以及所述负极支撑体的所述轴芯的多个第二突起设在夹住卷绕轴芯而离开所述盖的一侧和所述容器的底部侧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设在所述第二突起和所述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具有分别与变形部连接的一个连接片,所述变形部形成在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中的任意一面上,
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的所述一个连接片分别熔接在所述变形部的正负极箔的一个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具有能够在与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分离的方向上变形的一对连接片,所述正极集电板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与所述正极箔连接,所述负极集电板的所述一对连接片与所述负极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集电板以及所述负极集电板各自具有能够在与所述卷绕组的扁平外周面的外内面中的任意一面分离的方向上变形的一个连接片,所述正极集电板经由其所述一个连接片而与所述正极箔连接,所述负极集电板经由其所述一个连接片而与所述负极箔连接。
CN201110027610.7A 2010-02-08 2011-01-26 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83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5597 2010-02-08
JP2010025597A JP5211086B2 (ja) 2010-02-08 2010-02-08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8394A CN102148394A (zh) 2011-08-10
CN102148394B true CN102148394B (zh) 2014-07-30

Family

ID=44353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761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8394B (zh) 2010-02-08 2011-01-26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73470B2 (zh)
JP (1) JP5211086B2 (zh)
KR (1) KR101266052B1 (zh)
CN (1) CN1021483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1347B2 (ja) * 2009-09-30 2016-09-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35368B2 (ja) * 2010-03-15 2013-02-06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58955B2 (ja) 2010-07-29 2014-07-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密閉二次電池
JP5552391B2 (ja) * 2010-07-30 2014-07-16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型二次電池
KR101199205B1 (ko) 2010-08-19 2012-11-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젤리 롤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극 조립체
JP5214692B2 (ja) 2010-09-21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5917407B2 (ja) 2010-10-29 2016-05-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5887776B2 (ja) * 2010-12-10 2016-03-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US9559339B2 (en) * 2011-04-19 2017-01-31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JP5680480B2 (ja) * 2011-05-20 2015-03-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699804B2 (ja) * 2011-05-26 2015-04-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852926B2 (ja) 2011-07-01 2016-02-0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スペーサ
JP5653866B2 (ja) * 2011-08-24 2015-01-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9220B2 (ja) * 2011-09-06 2014-09-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46349A1 (ja) * 2011-09-28 2013-04-04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
JP5811893B2 (ja) * 2011-09-28 2015-1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JP6212846B2 (ja) * 2011-10-04 2017-10-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気化学装置
JP2013110045A (ja) * 2011-11-24 2013-06-06 Hitachi Ltd 非水電解液捲回型二次電池
JP6175758B2 (ja) * 2011-11-29 2017-08-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5978607B2 (ja) * 2011-12-01 2016-08-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DE102011089665A1 (de) * 2011-12-22 2013-06-27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anordnung, Batterie und Herstellverfahren
JP5831213B2 (ja) * 2011-12-26 2015-12-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二次電池、車両
JP5835575B2 (ja) * 2011-12-26 2015-12-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
JP5842603B2 (ja) * 2011-12-26 2016-01-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接続構造、二次電池、及び車両
US9590264B2 (en) * 2012-02-22 2017-03-0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WO2013168260A1 (ja) * 2012-05-10 2013-11-14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673620B2 (ja) * 2012-07-18 2015-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集電端子構造
JP6114515B2 (ja) * 2012-08-09 2017-04-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37713B2 (ja) 2012-08-09 2016-1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4024802A1 (ja) 2012-08-09 2014-02-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超音波溶接用の補助板及び蓄電装置
JP2014035934A (ja) * 2012-08-09 2014-0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DE112013004230T5 (de) 2012-08-28 2015-06-03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Herstellungsverfahren einer elektrischen Speichervorrichtung und elektrische Speichervorrichtung
JP6273204B2 (ja) * 2012-09-12 2018-01-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103342B2 (ja) * 2012-09-13 2017-03-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DE102012223589A1 (de) * 2012-12-18 2014-04-0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Energiespeicherzelle und elektrisches Energiespeichermodul
JP5586722B2 (ja) * 2013-02-26 2014-09-10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及び電池の超音波接合方法
KR101675623B1 (ko) 2013-10-17 2016-1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330295B2 (ja) * 2013-11-20 2018-05-3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6000474A1 (en) * 2014-06-30 2016-01-07 Byd Company Limited Connector for battery and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5428584B (zh) * 2014-09-11 2020-05-0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JP5835448B2 (ja) * 2014-10-30 2015-12-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KR102266592B1 (ko) * 2015-03-02 2021-06-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356494B1 (ko) * 2015-04-06 2022-01-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단락부재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KR102524471B1 (ko) * 2015-09-18 2023-04-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6579023B2 (ja) * 2016-04-13 2019-09-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805608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885121B2 (ja) * 2017-02-06 202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400276B (zh) 2017-02-06 2021-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855905B2 (ja) * 2017-04-24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WO2019010323A1 (en) * 2017-07-07 2019-01-10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ONOPIECE CURRENT COLLECTOR FOR BATTERY CELL
CN110061178B (zh) * 2018-01-18 2024-10-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组以及汽车
CN110676517B (zh) * 2018-07-03 2021-06-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以及电池
CN109037761A (zh) * 2018-07-17 2018-12-18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及装配方法
DE112018008104T5 (de) * 2018-10-24 2021-08-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atterie und batteriepack
WO2021020117A1 (ja) * 2019-07-30 2021-02-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工具、電動式航空機及び電動車両
WO2021020119A1 (ja) * 2019-07-30 2021-02-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工具、電動式航空機及び電動車両
CN113906602A (zh) * 2019-07-31 2022-01-07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超声波变幅杆、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230160335A (ko) 2021-09-03 2023-11-23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0306A (ja) * 1998-11-12 2000-05-30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またはキャパシタの集電方式
JP4056279B2 (ja) * 2002-03-29 2008-03-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池
JP4792697B2 (ja) * 2003-12-24 2011-10-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4588331B2 (ja) * 2004-02-02 2010-1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90006B1 (ko) * 2004-06-23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US20080076019A1 (en) * 2006-09-22 2008-03-27 Wu Donald P H Core Structure for a Squar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3127610U (ja) * 2006-09-27 2006-12-07 伍必翔 立方形状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コア
KR100827707B1 (ko) 2006-09-27 2008-05-07 피에이치 유 도날드 사각형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코어 구조체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50306A 2000.05.30
JP特开2003-297413A 2003.10.17
JP特开2005-190697A 2005.07.14
JP特开2005-216825A 2005.08.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92230A (ko) 2011-08-17
JP2011165437A (ja) 2011-08-25
CN102148394A (zh) 2011-08-10
KR101266052B1 (ko) 2013-05-21
US20110195286A1 (en) 2011-08-11
US8673470B2 (en) 2014-03-18
JP5211086B2 (ja)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8394B (zh) 二次电池
EP316889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EP3168899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EP2557609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1233470B1 (ko) 이차 전지
KR20100115983A (ko) 이차 전지
CN113966562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209804717U (zh) 一种纽扣电池
EP2683010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wo electrode assemblies
US20230052005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including disconnection preventing lay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444061B2 (ja) 二次電池
EP2445033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821488B1 (ko) 전지
US3960599A (en) Button type cell and battery
CN111406338A (zh)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13851687A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40035249A (ko) 축전 소자
JP6838640B2 (ja) 蓄電装置
EP350912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EP3297055B1 (en) Stacked battery
CN216719991U (zh) 极片、电芯、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EP4057439A1 (en) Terminal component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107591555B (zh) 二次电池
EP4261963A1 (en) Battery
CN212209638U (zh) 用于电池模组的隔板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9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91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