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9196A - 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9196A
CN102099196A CN200980128528.4A CN200980128528A CN102099196A CN 102099196 A CN102099196 A CN 102099196A CN 200980128528 A CN200980128528 A CN 200980128528A CN 102099196 A CN102099196 A CN 102099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ion layer
band
tape
sided tap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85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9196B (zh
Inventor
山口晃志郎
柴田康弘
山本稔
加藤雅士
加藤伸夫
今牧照雄
长江强
堀内誉史
加藤努
中村康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99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9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1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4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from or with transvers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 B65H35/06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from or with transvers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from or with blade, e.g. shear-blade, cutters or perfo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02Web delivery apparatus, the web serving as support for articles, material or another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65H39/16Associating two or more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1/00Machines for separating superposed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1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 B65H2301/5111Printing; Mar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65H2701/372Ink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65H2701/377Adhesive tape
    • B65H2701/3772Double-sided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Adhesive Tape Dispens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随着经过在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之间的间隙,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之后,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并从那里被进一步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引导。接着,隔离层(53D)沿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并从那里被进一步沿双面胶带(53)的外周以大致直角向内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隔离层(53D)被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1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

Description

带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带打印设备的带盒。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于带打印设备的带盒。
例如,已提出容纳有接受器型打印带和墨带的带盒(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接受器型打印带绕带卷轴卷绕。设置有四个辊以用于引导接受器型打印带的行进,使得接受器型打印带经由打印部被输送且从带释放部排出。绕墨带卷轴卷绕的墨带被构造成穿过探测路径且沿与接受器型打印带基本平行的路径被引导经过打印部和释放部。设置墨带卷取卷轴以用于在墨带经过打印部之后卷取墨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No.H07-66814(第[0010]-[0018]段,图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带盒中,在接受器型打印带的墨带侧表面上进行打印,并且其相反表面预先设置有粘合剂层,隔离层粘附到该粘合剂层上。
由于隔离层由薄的离型纸、膜带等制成,所以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将隔离层剥离以用于将打印后的打印带粘贴在物体上。这是传统的带盒的有问题的方面。
已经做出本发明来克服上面的问题,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盒,所述带盒能够摆脱将隔离层剥离以用于将打印后的打印带粘贴在物体上的时间和精力。
解决问题的手段
已经作出以实现其目的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以可更换的方式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的带盒,所述带打印设备包括带输送装置和打印装置,所述带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具有长的长度的带,所述打印装置用于在所述带上执行打印,其中,所述带输送装置包括带副辊,所述带副辊布置成绕此旋转并压靠所述带,并且其中,所述带盒还包括:带排出口,所述带排出口用于在隔离层被粘附到所述带的一个表面上的情况下将所述带排出到外部;带输送辊,所述带输送辊布置在带输送方向的所述带排出口的上游侧,以便在所述隔离层被粘附到所述带的一个表面上的情况下隔着所述带挤压所述带副辊,所述带输送辊在与所述隔离层接触的同时拉出并输送所述带;隔离层引导部,所述隔离层引导部用于在所述带排出口处沿所述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从所述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以及隔离层卷取卷轴,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布置成使所述隔离层的前端固定到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并卷取所述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已经从所述隔离层引导部沿所述带输送辊的所述周表面被向内引导。
在上述的带盒中,隔离层粘附到其一个表面上的带由带输送辊和带副辊拉出。当带从带排出口排出到外部时,在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带剥离的状态下,带被输送到外部。因此,当打印后的带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带剥离的隔离层由隔离层引导部沿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且随后由隔离层卷取卷轴卷取。所以,如此被剥离的隔离层可以容纳在带盒内部且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剥离的隔离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带剥离且随后由隔离层引导部沿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朝向带挠曲并再次粘贴到带上的情形。因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从带排出口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隔离层引导部可以在带排出口处形成与带输送方向垂直的两个内侧壁,并且隔离层引导部包括分离辊,所述分离辊可旋转地布置成与粘附到带上的隔离层接触,同时在两个内侧壁与分离辊之间存在预定间隙,并且在带排出口处从带剥离的隔离层可以被沿分离辊的周表面朝向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引导。
在上述的带盒中,隔离层可以由布置在带排出口处的分离辊从带平滑地剥离。另外,分离辊被制成可旋转的,这可以降低输送时作用在带上的负载。因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从带排出口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分离辊可以布置成在与带输送辊和带副辊的公切线相比更靠近带副辊的位置处与隔离层接触,并且带可以向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从带排出口排出。
在上述的带盒中,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向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从带排出口排出。因此,即使当隔离层从带剥离时由于带的粘附力而使带朝向隔离层吸引,也允许带在与带输送辊和带副辊的公切线相比更靠近带副辊的位置行进。由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确定地进入到在切割装置的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之间的间隙中。
另外,本发明的带盒还可以包括辅助分离构件,所述辅助分离构件布置在分离辊和带输送辊之间以插入在隔离层和带之间。
在上述的带盒中,在隔离层被处于分离辊和带输送辊之间的间隙处的辅助分离构件从带剥离之后,使隔离层再次粘附到带上。因此,带可以在其到隔离层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输送到分离辊上。由此,隔离层可以沿分离辊的周表面容易地从带剥离,并且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更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与带排出口相比,分离辊可以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
在上述的带盒中,与带排出口相比,分离辊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由此,分离辊的外径可以制成得较大。因此,该设计可以使分离辊的组装便利且可以更加确定地防止在带排出口处出现从其剥离了隔离层的打印后的带堵塞的情形。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带打印设备还可以包括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用于切断带,所述切割装置可以包括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并且分离辊可以布置成当带盒被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时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
在上述的带盒中,由于分离辊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可以缩短在带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的页边距。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可以隔着布置于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和分离辊之间的带而面对分离辊,并且与分离辊相比,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更多。
在上述的带盒中,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隔着布置于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和分离辊之间的带而面对分离辊,并且与分离辊相比,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更多。因此,可以更加确定地引导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另外,在分离辊布置成靠近用于切断带的切割装置的固定刀片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地将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附近。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隔离层引导部可以包括隔离层入口,所述隔离层入口形成为在带排出口处穿过与粘附到带上的隔离层接触的一个侧壁部,所述隔离层入口允许从带剥离的隔离层进入,并且在带排出口的外边缘部从带剥离的隔离层可以被允许从隔离层入口进入并被朝向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引导。
在上述的带盒中,在带排出口的外边缘部被从带剥离的隔离层被允许从形成为穿过与隔离层接触的一个侧壁部的隔离层入口进入,并且从那里朝向带输送辊的周表面被引导,从而被隔离层卷取卷轴卷取。因此,已经在带排出口的外边缘部被剥离的隔离层可以平滑地容纳在带盒内部。
另外,在发明的带盒中,带排出口可以形成为使得在与带输送辊和带副辊的公切线相比更靠近带副辊的位置处使带排出口的面向隔离层的出口侧边缘部与隔离层接触,并且带可以向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从带排出口排出。
在上述的带盒中,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向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从带排出口排出。因此,即使当隔离层从带剥离时由于带的粘附力而使带朝向隔离层吸引,与带输送辊和带副辊的公切线相比,也允许带偏向带副辊地行进。由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确定地进入到在切割装置的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之间的间隙中。
另外,本发明的带盒还可以包括辅助分离构件,所述辅助分离构件布置在带排出口的入口侧边缘部和带输送辊之间以插入在隔离层和带之间。
在上述的带盒中,在隔离层被处于带排出口的入口侧边缘部和带输送辊之间的间隙处的辅助分离构件从带剥离之后,使隔离层再次粘附到带上。因此,带可以在其到隔离层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输送到带排出口的外侧边缘部上。由此,隔离层可以在带排出口的外侧边缘部容易地从带剥离,并且带可以更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
另外,发明的带盒还可以包括双面胶带,所述双面胶带的一个表面覆盖有隔离层,所述双面胶带可旋转地布置、在覆盖有隔离层的所述一个表面被设置于外侧的情况下被卷绕、并且被粘附到带的执行打印的表面上;带能够可旋转地卷绕并布置成面向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在带和双面胶带被保持在带输送辊和带副辊之间的状态下,带输送辊可以将带和双面胶带一起拉动并输送,带输送辊通过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带的执行打印的表面上;并且在带排出口处从双面胶带剥离的隔离层可以从隔离层引导部沿带输送辊的周表面被向内引导,进一步被朝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侧引导并被隔离层卷取卷轴卷取。
相应地,在上述的带盒中,在通过带输送辊和带副辊的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带的打印表面上之后,在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下输送双面胶带。因此,当打印后的带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双面胶带剥离的隔离层从那里朝向带输送辊的周表面被隔离层引导部向内引导,进一步被向双面胶带侧引导并被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中。所以,如此被剥离的隔离层可以容纳在带盒内部且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剥离的隔离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双面胶带剥离且随后被朝向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引导并进一步被朝向双面胶带引导。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朝向带挠曲并再次粘贴到双面胶带上的情形。因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从带排出口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本发明的带盒还可以包括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布置在将隔离层引导到隔离层卷取卷轴的路径上,所述隔离层已经被从隔离层引导部引导至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侧;隔离层卷取卷轴可以布置在卷绕的双面胶带和卷绕的带之间;并且引导构件可以将隔离层从隔离层引导部引导至卷绕的双面胶带被拉出的一侧,并进一步沿卷绕的双面胶带的外周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
在上述的带盒中,隔离层卷取卷轴布置在卷绕的双面胶带和卷绕的带之间。因此,在由带打印设备进行带打印的过程中允许隔离层卷取卷轴将隔离层卷取的隔离层的最大尺寸可以容易地制成得较大并且相应地使减小带盒可行。另外,已经被引导构件从带剥离的隔离层被引导至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被拉出的一侧,并从那里进一步沿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的外周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因此,带盒内部的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并相应地使进一步减小带盒可行。
另外,发明的带盒还可以包括单独的辅助分离构件,所述单独的辅助分离构件布置成在双面胶带的在带输送辊和卷绕的双面胶带之间行进的路径上插入隔离层和双面胶带之间。
在上述的带盒中,在通过单独的辅助分离构件第一次将隔离层从双面胶带剥离之后,隔离层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上并被输送到带输送辊。因此,双面胶带可以在其到隔离层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粘附到带上。由此,使得隔离层容易从已经粘附到带上的双面胶带剥离。因此,使达到上述条件的带更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成为可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隔离层卷取卷轴可以布置在卷绕的带和卷绕的双面胶带之间,使得卷绕在隔离层卷取卷轴处的隔离层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下述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一部分:打印带占据区域,在此卷绕的带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所述打印带占据区域;和双面胶带占据区域,在此卷绕的双面胶带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所述双面胶带占据区域。
在上述的带盒中,当隔离层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绕隔离层卷取卷轴卷绕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卷绕的隔离层构造成占据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一部分,所述两个区域即在带盒初用时带最先卷绕的打印带占据区域和在带盒初用时双面胶带最先卷绕的双面胶带占据区域。也就是说,绕隔离层卷取卷轴卷绕的隔离层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共有地使用上述两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一部分。通过共有地使用两个区域(即打印带占据区域和双面胶带占据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一部分,区域的该种使用能够防止带盒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增加尺寸,带盒也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增加尺寸。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盒中,隔离层可以粘附到带上以覆盖相对于带的执行打印的表面而言的相反表面,并且在带的隔离层粘附侧被设置于内侧的情况下带被卷绕且被可旋转地布置。
在上述的带盒中,带输送辊和带副辊将已经粘附有隔离层的带拉出,以覆盖相对于带的执行打印的表面而言的相反表面。当带从带排出口排出到外部时,在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带剥离的状态下输送带。因此,当打印后的带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在带排出口处从带剥离的隔离层被隔离层引导部沿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并且随后被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中。所以,如此被剥离的隔离层可以容纳在带盒内部且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剥离的隔离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从带剥离且随后被隔离层引导部沿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朝向带挠曲并再次粘贴到带上的情形。因此,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带可以从带排出口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带打印设备的右侧视图;
图3是主要部分被放大的透视图,用于示出带盒将要放入到带打印设备的盒容纳部中的状态;
图4是当带盒放置在带打印设备的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5是图4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6是从图5中示出的箭头X1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7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在用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膜带上之后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用于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内部的带卷轴、双面胶带卷轴和隔离层卷取卷轴的定位关系的视图;
图9是示出了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10是从图9中示出的箭头X2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放大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涉及第三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12是示出了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13是从图12中示出的箭头X3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放大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涉及第五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15是当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带打印设备的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17是从图16中示出的箭头X4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18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在用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膜带上之后隔离层在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19是用于示出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内部的带卷轴、双面胶带卷轴和隔离层卷取卷轴的定位关系的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21是从图20中示出的箭头X5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放大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涉及第八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23是示出了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24是从图23中示出的箭头X6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放大视图;
图25是示出了涉及第十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26是当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带打印设备的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27是图26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28是从图27中示出的箭头X7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29是从图27中示出的箭头X8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30是从图27中示出的箭头X9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31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在用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膜带上之后隔离层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32是用于示出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内部的带卷轴、双面胶带卷轴和隔离层卷取卷轴的定位关系的视图;
图33是示出了涉及第十二实施例的带盒的示例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34是从图33中示出的箭头X10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放大视图;
图35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在用压力将双面胶带粘附到膜带上之后隔离层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36是示出了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的盒容纳部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37是当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38是图37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39是从图38中示出的箭头X11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40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隔离层在图37中所示的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41是当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42是图41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43是从图42中示出的箭头X12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44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隔离层在图41中所示的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45是当涉及第十五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46是图45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47是从图46中示出的箭头X13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
图48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隔离层在图45中所示的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49是当涉及第十六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盒容纳部中时、在带盒的上壳体被去除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平面图;
图50是图49中示出的带排出口的周围的主要部分被放大的视图;
图51是从图50中示出的箭头X13所指示的观察点看到的带排出口的视图;以及
图52是用于示例性地示出隔离层在图49中所示的带排出口处被剥离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通过参考附图基于第一实施例到第十六实施例详细地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带盒。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通过参考图1到图3描述带打印设备的示意性构造,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放置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
如图1到图3所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包括键盘6、用于容纳带盒21的盒容纳部8、以及用于覆盖盒容纳部8的容纳盖13。键盘6包括:字母输入键2,所述字母输入键2用于给出以文档数据形式创建文本的命令;打印键3,所述打印键3用于给出将文本等打印出的命令;返回键4,所述返回键4用于执行换行指令和多种处理,并且用于确定从候选者中做出的选择;光标键5,所述光标键5用于上下左右地移动光标,所述光标显示在以复数行的形式显示字母和字符的液晶显示器(LCD)7中;等。
在键盘6下面,布置有构成控制电路单元的控制板12。在盒容纳部8的左侧形成有标签排出口17,所述标签排出口17用于将隔离层被从其剥离的带排出,如将稍后描述的那样。另外,在盒容纳部8的右侧布置有适配器入口18和USB连接器19,所述适配器入口18可连接到电源适配器上,所述USB连接器19可连接到USB线缆上,用于将所述装置连接到未示出的个人电脑上。
在盒容纳部8中布置有热头9、面向热头9的压盘辊10、布置在压盘辊10的下游侧的带副辊11、面向带副辊11的金属的带驱动辊轴14、用以输送可容纳在带盒21内部的墨带52(参考图4)的墨带卷取轴15、以及隔离层卷取轴16等,所述隔离层卷取轴16用于卷取已经从稍后描述的双面胶带53(参考图4)剥离的隔离层53D(参考图4)。另外,压盘辊10和带副辊11布置成能够一体地滑动。具体地,当带盒21放入时,压盘辊10和带副辊11分别压靠热头9和带输送辊63(两者都参考图4)。
热头9是当从前方观察时大致矩形的平板。沿热头9的左前端,排列有预订数量的加热器元件R1-Rn(例如n为128或256)。另外,布置有散热板9A,所述散热板9A由电镀钢板、不锈钢板等制成并且当从前面观察时为大致四边形形状。热头9通过粘合剂等固定到散热板9A的左前端,以使加热器元件R1-Rn的排列与散热板9A的左侧相平行。所述散热板9A用螺钉等固定到盒容纳部8的下侧,以使加热器元件R1-Rn的排列相对于膜带51的输送方向(参考图4)以大致直角在带盒21的开口22处相交。
另外,墨带卷取轴15通过适当的驱动机构驱动以旋转,所述驱动机构源自由步进电机等组成的未示出的带输送电机。如将稍后描述的那样,墨带卷取轴15装配到墨带卷取卷轴61中,所述墨带卷取卷轴61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1内部(参考图4)并被驱动以旋转。另外,带驱动辊轴14通过源自带输送电机的适当的传动机构被驱动以旋转。具体地,带驱动辊轴14装配到导电树脂带输送辊63中(参考图4),所述导电树脂带输送辊63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1内部并被驱动以旋转。再进一步地,隔离层卷取轴16通过源自带输送电机的适当的传动机构被驱动以旋转。具体地,隔离层卷取轴16装配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参考图4),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1内部并被驱动旋转。
同时,隔离层卷取轴16可以通过适当的驱动机构被驱动旋转,所述驱动机构源自由步进电机等组成的未示出的隔离层卷取电机,所述隔离层卷取电机与带输送电机分开地设置。因此,即使墨带52的伸展率与隔离层53D的伸展率显著不同,也能够可靠地卷取隔离层53D。
另外,如图3中所示,在带盒21的带排出口27(参考图4)附近,剪取型切割器单元30布置成在隔离层53D(参考图7)已经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打印后的带28剥离的情况下以预定长度切割打印后的带28。因此,在隔离层53D已经从双面胶带剥离的状态下产生覆盖有双面胶带的标签。切割器单元30由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组成,其中未示出的切割电机用于将可动刀片30B朝向固定刀片30A移动以切割打印后的带28。
在盒容纳部8的底部,两个定位销45和46以相同高度直立布置。当带盒21被放置在盒容纳部8中时,带盒21的位置被定位销45和46适当地固定在盒容纳部8内部。
下面,将通过参考图3到图7描述带盒21的示意性构造。
如图3和图4所示,带盒21包括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在带盒21中,支撑孔41形成为可旋转地支撑带卷轴54,作为打印带的透明膜带51卷绕在所述带卷轴54上。另外,在带盒21中,支撑孔42形成为可旋转地支撑双面胶带卷轴56。双面胶带53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同时双面胶带53的由离型纸、膜等制成的隔离层53D(参考图7)朝外放置。
另外,在带盒21中,支撑孔44形成为可旋转地支撑墨带卷取卷轴61,所述墨带卷取卷轴61在开口22附近布置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为了用热头9将字符等打印在膜带51上,墨带卷取卷轴61用于将墨带52从墨带卷轴55拉出并在其中卷取墨带52。
另外,在带盒21中,支撑孔44形成为可旋转地支撑隔离层卷取卷轴62,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布置成在侧壁24A附近设置在下壳体24上,所述侧壁24A面向位于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的开口22。隔离层卷取卷轴62在其中卷取已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另外,当从顶部观察时,下壳体24的侧壁24A形成为在面向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部分处类似半圆弧地突出。
另外,在带盒21中,支撑孔48形成为可旋转地支撑分离辊65,所述分离辊65布置在带输送方向的相对于带输送辊63的下游,即分离辊65布置成离开带排出口27。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带排出口27是打开的以具有两个宽度:一个宽度,该一个宽度比分离辊65的外径宽,且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排出的打印后的带28的带厚度方向上被加宽;以及另一宽度,该另一宽度与打印后的带28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在打印后的带28的带宽度方向上被加宽。
另外,侧壁24B在带排出口27处相对于带输送方向垂直地布置,且在侧壁24B中形成两个内侧壁部。分离辊65布置成以预定距离与两个内侧壁部中的一个内侧壁部的端部分离开且以另一预定距离与引导壁33分离开,该一个内侧壁部位于打印后的带28侧。引导壁33用于将打印后的带28引导至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引导壁33与覆盖在打印后的带28上的膜带51的外表面接触。
另外,分离辊65的横截面成圆形且分离辊65为大致圆柱形的,同时其长度与打印后的带28的带宽度,即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几乎相同。支撑轴65A直立地布置在分离辊65的两侧端的中心并可旋转地装配在其各自的支撑孔48中。另外,分离辊65形成为在其周表面上具有硅树脂膜。
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分离辊65布置成使得其周表面在带输送辊63侧与该公切线几乎接触。分离辊65用于与隔离层53D接触地引导隔离层53D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行进到带输送辊63的一侧,所述隔离层53D经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从而粘附到膜带51上(参考图7)。
另外,与面向带输送辊63的侧壁24B相比,分离辊65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同时,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分离辊65。同时,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33布置成延伸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因此,可以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的行进引导至固定刀片30A附近的位置。
另外,侧壁24B隔着插入侧壁24B和分离辊65之间的隔离层53D而面对分离辊65。侧壁24B的边缘部处的内侧表面向内倾斜地形成(在图5中在右侧斜向上),以与分离辊65和带输送辊63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因此,该构造能够防止隔离层53D与侧壁24B的边缘部接触,所述隔离层53D已经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双面胶带53剥离并被引导至带输送辊63。
另外,如图4所示,带盒21在下述空间内包括引导肋35,所述空间在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具有其最大尺寸的外圆周与下壳体24的侧壁24A和24C之间。当从顶部观察时,引导肋35大致成半圆形,且直立地布置在下壳体24的底部,以便部分地覆盖双面胶带53。也就是说,引导肋35从双面胶带53将被拉出的位置延伸到双面胶带53面向侧壁24A的位置。另外,凸起部35A和凸起部35B形成在引导肋35上,以跨越带宽度方向地从面向下壳体24的侧壁24C和侧壁24A的一侧突出预定高度(例如大约1mm)。
另外,大致柱状的引导销36直立地布置于下壳体24的面向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拐角和引导肋35之间的空间。另外,支撑孔49形成在上壳体23中以使引导销36的端部装配在其中并且使引导销36受到支撑。另外,在带输送辊63的另一侧布置有隔离层引导壁37,所述另一侧是带输送辊63面向带副辊11的相反侧。隔离层引导壁37形成为与隔离层53D接触,并且当从顶部观察时,其接触表面大致成圆形。隔离层引导壁37向内突出,同时在隔离层引导壁37周围形成从侧壁24C延伸到带输送辊63的预定间隙。
尽管图3仅示出了形成在上壳体23上的支撑孔41、42、43、44和48,但是支撑孔41、42、43、44和48也形成在下壳体24上,以便与上壳体23上对应的支撑孔41、42、43、44和48相一致。
另外,如图4中所述,在带盒21内部容纳有:膜带51,所述膜带51是由透明带等制成的打印带;墨带52,所述墨带52用于在膜带51上打印;以及双面胶带53,所述双面胶带53粘附到被执行打印的膜带51上。膜带51、墨带52和双面胶带53分别绕带卷轴54、墨带卷轴55和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在下壳体24的底部处,盒突起58、卷轴突起59和盒突起60直立地布置且分别可旋转地与带卷轴54、墨带卷轴55和双面胶带卷轴56装配。更进一步地,在带盒21内部还布置有墨带卷取卷轴61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所述墨带卷取卷轴61用于卷取使用过的墨带52,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用于卷取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
如图4中所示,离合器弹簧64布置在墨带卷取卷轴61的下部。离合器弹簧64布置在那里以防止已经卷取到墨带卷取卷轴61中的墨带52通过使其相反地旋转而造成的松弛。另外,离合器弹簧66布置在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下部。离合器弹簧66布置在那里以防止已经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的隔离层53D通过使其相反地旋转而造成的松弛。
如图4中所示,在将未使用的墨带52从墨带卷轴55拉出之后,未使用的墨带52被以膜带51覆盖。此后,覆盖有膜带51的未使用的墨带52进入到开口22中并经过热头9和压盘辊10之间的路径。之后,墨带52被从膜带51分离并被引导以到达由墨带卷取轴15驱动旋转的墨带卷取卷轴61。在那里被引导的墨带52卷取到墨带卷取卷轴61中。
另外,如图7中所示,在隔离层53D被放置到最外面的状态下,双面胶带53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双面胶带53由四层组成,即在图7中从下到上依次为:粘合层53A,所述粘合层53A用于将膜带51连接在一起;基膜53B,所述基膜53B由彩色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制成;粘合层53C,所述粘合层53C用于粘贴在商品等上;以及隔离层53D,所述隔离层53D用于覆盖粘合层53C的待粘贴侧。
如图4到图7中所示,已经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行进并穿过在带副辊11与被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此后,没有覆盖隔离层53D的粘合层53A压靠膜带51的打印表面。
之后,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挤压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且从那里进一步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朝双面胶带53的拉出方向(图4中的向上方向),被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引导。之后,隔离层53D沿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进一步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从那里开始,隔离层53D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经过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的周表面。隔离层53D最终以大致直角向内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
此后,隔离层53D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周表面,并被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1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16被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15的旋转同步地驱动旋转。
在经过带副辊11与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在粘合层53A、基膜53B、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覆盖在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的状态下,膜带51到达分离辊65。此后,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膜带51剥离,从而膜带51处于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其打印表面上的状态,即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的状态。上述状态中的膜带51沿引导壁33被引导并通过带排出口27被输送到带盒21的外部,所述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分离辊65。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打印设备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8,并且驱动未示出的切割电机以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结果,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隔离层53D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8剥离。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8描述关于带盒21的带卷轴54、双面胶带卷轴56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定位关系。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带盒2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被从带卷轴54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膜带51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参考图4)。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膜带占据区域67”。另外,膜带占据区域67的半径被称为“卷绕膜带半径R1”。
另外,与膜带51类似,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被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双面胶带53以其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参考图4)。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以其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线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双面胶带占据区域68”。另外,双面胶带占据区域68的半径被称为“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2”。
在带盒2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隔离层53D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并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相应地,当带盒21用完时(即当在带盒21中用于制造标签的膜带51等用完时),隔离层53D以其最大尺寸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从而占据带盒21内部的最大空间。在下文的描述中,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所占据的最大空间的半径被称为“卷绕隔离层半径R3”。
如上文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可旋转地布置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另外,如图8中所示,带盒21被构造成使得在带卷轴54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一轴间距离L1)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膜带半径R1之和。相应地,当带盒2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膜带占据区域67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轴间距离L1被制成为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膜带半径R1之和,所以那里出现了膜带51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一重叠区域69。第一重叠区域69的预备能够防止带盒21与第一重叠区域69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21的尺寸增加,带盒21还能够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的尺寸增加。
另外,带盒21构造成使得在双面胶带卷轴56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二轴间距离L2)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2之和。相应地,当带盒2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双面胶带占据区域68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二轴间距离L2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2之和,因此出现了双面胶带53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二重叠区域70。第二重叠区域70的预备能够防止带盒21与第二重叠区域70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21的尺寸增加,带盒2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的尺寸增加。
相应地,如图8中所示,由于带盒21允许第一重叠区域69和第二重叠区域70两者出现,所以第一重叠区域69和第二重叠区域70的预备能够防止带盒2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结果,如此构造的带盒21还能够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尺寸增加。
应注意的是,通过使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的距离大于图8中所示的距离,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位置可以向带盒21内部移动。另外,第一轴向距离L1可以被制成为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膜带半径R1之和,并且第二轴线距离L2可以被制成为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2之和。反之亦然,第一轴间距离L1可以被制成为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膜带半径R1之和,并且第二轴间距离L2可以被制成为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3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2之和。
从而,由于带盒21允许第一重叠区域69或第二重叠区域70出现,所以第一重叠区域69和第二重叠区域70中的任一个的预备能够防止带盒2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结果,如此构造的带盒21还能够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尺寸增加。
相应地,在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中,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压力将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之后,在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27处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状态下输送打印后的带28。因此,当切割成预定长度的打印后的带28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53D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27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被引导到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37之间的间隙,即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的一侧。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借助于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隔离层53D以大致直角被向内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并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由于剥离后的隔离层53D可以被容纳在带盒2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27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37之间的间隙,即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的一侧。由此,这样的构造确保能够防止出现隔离层53D朝向打印后的带28挠曲并再次粘贴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的情形。结果,打印后的带28可以从带排出口27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分离辊65被制成能旋转的,这可以降低输送时作用在打印后的带28上的负载。结果,打印后的带28可以从带排出口27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带排出口27相比,分离辊65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由此,分离辊65的外径可以被制成较大的。结果,这样的构造能够有利于分离辊65的组装且能够更加确定地防止在带排出口27处出现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堵塞的情形。
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能够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8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8的页边距。
另外,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分离辊65,并且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33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伸出。因此,可以更加确定地引导与打印后的带28的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与打印后的带28的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另外,隔离层卷取卷轴62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卷轴54之间。因此,在通过带打印设备1进行带打印的过程中用于允许隔离层卷取卷轴62将隔离层53D卷取的隔离层53D的最大尺寸可以容易地制成较大的,并且相应地使减小带盒21可行。
另外,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剥离后的隔离层53D被引导至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37之间的间隙,即被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引导。借助于隔离层引导壁37、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剥离后的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被引导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并最终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因此,带盒21内部的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并相应地使进一步减小带盒可行。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参考图9和图10将描述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9和图10中所示,作为辅助分离构件的示例,辅助分离销72在打印后的带28的路径中布置在分离辊65和带输送辊63之间,并且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辅助分离销72布置成插入在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也就是说,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7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被辅助分离销7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经过辅助分离销72并且此后,被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再次剥离。
辅助分离销72是大致圆柱形形状的,其长度长于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且其横截面为圆形。支撑轴72A直立地布置在辅助分离销72的两端的中心处。另外,辅助分离销72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辅助分离销72的支撑轴72A的支撑孔73布置在带盒7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辅助分离销72的每个支撑轴72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73中。
因此,在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中,辅助分离销72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且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从而,除了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在被辅助分离销7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被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分离辊65。因此,打印后的带28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被输送到分离辊65。
相应地,这使得容易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结果,这使得能够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27。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1描述涉及第三实施例的带盒8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9到图10图示的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三实施例的带盒8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11中所示,分离辊65的位置在带厚度方向上被移动,使得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82相比,分离辊65的周表面偏向带副辊11侧。另外,引导壁33形成为使得其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其出口侧端部)面向分离辊65的表面几乎定位在分离辊65的周表面和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的公切线上。
相应地,在涉及第三实施例的带盒81中,被辅助分离销7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经过辅助分离销72并且此后,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再次剥离。另外,在打印后的带28的隔离层53D已经被辅助分离销72从打印后的带28的双面胶带53剥离的状态下,打印后的带28到达分离辊65的周表面,经过分离辊65的周表面与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的公切线。
在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剥离之后,打印后的带28与引导壁33的出口侧端部相接触地被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其隔离层53D已经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被与其没有粘附双面胶带53的一个表面的方向相倾斜地从带排出口27排出。
因此,除了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带盒7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涉及第三实施例的带盒81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双面胶带53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被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的公切线相比,也允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应注意的是,可以省略在带盒81中的辅助分离销72。因此,在没有辅助分离销72的情况下,带盒81除了带来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被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双面胶带53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的公切线相比,也允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2和图13描述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7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12和图13所示,作为辅助分离构件的示例,辅助分离销92在双面胶带53的路径中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输送辊63之间,即在带输送辊63和双面胶带53的拉出口之间。辅助分离销92被布置成插入在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在辅助分离销92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一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布置成分别从带盒9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并且以与双面胶带53的宽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当从顶部观察时,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中的每一个构件大致成矩形。因此,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能够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并将双面胶带53流畅地引导到辅助分离销92。
应注意的是,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的布置是选择性的。
另外,在辅助分离销92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用于保持双面胶带53的一对下游侧辊96A和96B被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被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和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通过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间的间隙被拉出。
也就是说,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穿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92,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被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以及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经过辅助分离销92,并进一步行进以穿过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间的间隙。此后,穿过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间的间隙的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辅助分离销92是大致圆柱形形状的,其长度比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92A直立地布置在辅助分离销92的两端的中心处。另外,辅助分离销92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辅助分离销92的支撑轴92A的支撑孔93布置在带盒9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
由于辅助分离销92的每个支撑轴92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93中,所以辅助分离销92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并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另外,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是大致圆柱形形状的,其长度与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对于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中的每一个辊,支撑轴97直立地布置在两端的中心处。另外,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台阶部98、98分别布置在带盒9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成矩形的台阶部98、98被构造成分别从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并与双面胶带53的两个纵向边缘接触,以限制双面胶带53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并沿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流畅地引导双面胶带53。
另外,一对支撑孔99形成在其各自的台阶部98、98中,以可旋转地支撑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的支撑轴97。另外,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的支撑轴97插入在其各自的支撑孔99中并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那里。此外,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被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在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中,至少下游侧辊96B可以被构造成具有涂覆有硅树脂膜的周表面,因为下游侧辊96B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A接触。
相应地,在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92,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由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行进以经过在台阶部98、98之间的间隙和在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间的间隙。此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因此,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除了带来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在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输送辊63。因此,双面胶带53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通过压力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
相应地,这使得容易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结果,这使得能够将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27。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4描述涉及第五实施例的带盒10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2到图13图示的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的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五实施例的带盒10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14中所示,分离辊65的位置在带厚度方向上移动,使得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102相比,分离辊65的周表面偏向带副辊11侧。另外,引导壁33形成为使得其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其出口侧端部)面向分离辊65的表面几乎定位在分离辊65的周表面和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的公切线上。
相应地,在涉及第五实施例的带盒10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92,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95A和9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由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经过在台阶部98、98之间的间隙和在该对下游侧辊96A和96B之间的间隙,由此,隔离层53D被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另外,在打印后的带28的隔离层53D已经被辅助分离销9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状态下,打印后的带28经过分离辊65的周表面与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的公切线,行进到达分离辊65的周表面。在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剥离之后,打印后的带28与引导壁33的出口侧端部相接触地被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其隔离层53D已经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与其一个表面的方向相倾斜地被从带排出口27排出,在所述一个表面上没有粘附双面胶带53。
因此,涉及第五实施例的带盒101除了带来涉及第四实施例的带盒9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从双面胶带53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的公切线相比,也允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5到图19描述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15到图18中所示,当从前面观察时,用于将打印后的带28从其排出的带排出口112形成为具有类似狭缝的形状,其中在带输送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例如大约3mm的宽度)。在带排出口112附近,侧壁24B构造成伸展到与双面胶带53的隔离层53D相接触的引导壁112A。在侧壁24B面向带输送辊63的部分处形成隔离层入口113以供行进穿过。隔离层入口113允许隔离层53D进入,所述隔离层53D已经在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双面胶带53剥离。
另外,带排出口112由引导壁112A和引导壁112B构成,所述引导壁112B隔着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引导壁112A。引导壁112A和引导壁112B布置成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1mm)。引导壁112B将打印后的带28在与膜带51的外表面接触的同时被引导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另外,与侧壁24B相比,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112B的出口侧边缘部被构造成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向外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构成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被构造成具有倾斜表面112C,所述倾斜表面112C朝向隔离层入口113倾斜并且包括当从顶部观察时形成锐角的前缘(例如其前缘角度为大约在30度到50度之间)。倾斜表面112C与引导壁112A的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一部分相对应。倾斜表面112C形成为相对于打印后的带28倾斜不非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公切线倾斜,由此倾斜表面112C不与剥离后的隔离层53D接触。
另外,隔离层入口113包括打印后的带28侧的内侧表面,该内侧表面伸展到倾斜表面112C的带输送辊63侧的边缘部。再进一步地,隔离层入口113包括两个内侧壁部,该两个内侧壁部隔着置于其间的隔离层53D而彼此面对。两个内侧壁部形成为与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带输送辊63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地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2mm)。
如图15到图18中所示,已经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行进并经过在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之间的路径,所述带输送辊63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此后,没有覆盖隔离层53D的粘合层53A压靠膜带51的打印表面。
之后,隔离层53D沿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挤压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允许隔离层53D从那里进入隔离层入口113并进一步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朝拉出方向(图15中的向上方向),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引导。之后,隔离层53D沿着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进一步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经过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的周表面。隔离层53D最终以大致直角向内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
此后,隔离层53D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1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16是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1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
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从膜带51剥离,从而膜带51被置于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其打印表面上的状态,即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的状态。上述状态中的膜带51通过带排出口27被输送到带盒21的外部。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打印设备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8并驱动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的未示出的切割电机。结果,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隔离层53D已经从该打印后的带28剥离。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9描述关于带盒111的带卷轴54、双面胶带卷轴56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定位关系。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带盒11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被从那里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11时,膜带51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参考图15)。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11时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膜带占据区域115”。另外,膜带占据区域115的半径被称为“卷绕膜带半径R4”。
另外,与膜带51类似,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卷绕的双面胶带53被从那里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11时,双面胶带53以其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参考图15)。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11时以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16”。另外,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16的半径被称为“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5”。
在带盒11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隔离层53D从双面胶带53剥离并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相应地,当带盒111用完时(即当在带盒111中用于制造标签的膜带51等用完时),隔离层53D以其最大尺寸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而占据带盒111内部的最大空间。在下文的描述中,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所占据的最大空间的半径被称为“卷绕隔离层半径R6”。
如上文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可旋转地布置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另外,如图19中所示,带盒111构造成使得在带卷轴54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三轴间距离L3)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膜带半径R4之和。相应地,当带盒11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膜带占据区域115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三轴间距离L3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膜带半径R4之和,所以出现了膜带51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三重叠区域117。第三重叠区域117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11与第三重叠区域117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111增加尺寸,带盒11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增加尺寸。
另外,带盒111构造成使得在双面胶带卷轴56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四轴间距离L4)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5之和。相应地,当带盒11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16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四轴间距离L4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5之和,所以出现了双面胶带53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四重叠区域118。第四重叠区域118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11与第四重叠区域118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111增加尺寸,带盒11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增加尺寸。
相应地,如图19中所示,由于带盒111允许第三重叠区域117和第四重叠区域118两者出现,所以第三重叠区域117和第四重叠区域118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1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因此,如此构造的带盒11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增加尺寸。
应注意的是,通过使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的距离大于图19中所示的距离,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位置可以向带盒111内移动。另外,第三轴间距离L3可以被制成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膜带半径R4之和,并且第四轴间距离L4可以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5之和。反之亦然,第三轴间距离L3可以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膜带半径R4之和,并且第四轴间距离L4可以被制成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6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5之和。
从而,由于带盒111允许第三重叠区域117或第四重叠区域118出现,所以第三重叠区域117和第四重叠区域118中的任一个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1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因此,如此构造的带盒11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增加尺寸。
相应地,在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中,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压力将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之后,在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状态下输送双面胶带53。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8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53D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112处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被允许通过隔离层入口113进入带盒111,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37之间的间隙,即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的侧部。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借助于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隔离层53D以大致直角被向内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并卷取到那里。由于已经在带排出口112处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可以被平滑地容纳在带盒11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处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之后,隔离层53D被允许进入隔离层入口113,并且随后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的侧部。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53D朝向打印后的带28挠曲并再次粘贴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的情形。结果,打印后的带28可以从带排出口112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侧壁24B相比,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112B的出口侧边缘部构造成向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由此,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8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8的页边距。
由于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112B的出口侧边缘部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与打印后的带28的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另外,隔离层卷取卷轴62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卷轴54之间。因此,在通过带打印设备1进行带打印的过程中允许隔离层卷取卷轴62将隔离层53D卷取的隔离层53D的最大尺寸可以被容易地制成大的并且相应地使减小带盒111可行。
另外,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已经被允许通过隔离层入口113进入带盒111的隔离层53D被引导至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37之间的间隙,即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的侧部。借助于隔离层引导壁37、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被引导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并最终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因此,带盒111内部的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并相应地使进一步减小带盒可行。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0和图21描述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5到图19图示的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作为辅助分离构件的示例的辅助分离销122在打印后的带28的路径中布置在带排出口112的入口侧边缘部和带输送辊63之间,其中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辅助分离销122布置成插入在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也就是说,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2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被辅助分离销12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经过辅助分离销122。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排出口112中。此后,隔离层53D被引导以到达用于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并在那里被剥离。
辅助分离销122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比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22A直立地布置在辅助分离销122的两端的中心。另外,辅助分离销122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支撑孔123布置在带盒12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所述支撑孔123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辅助分离销122的支撑轴122A。辅助分离销122的每个支撑轴122A可旋转地插入每个支撑孔123中。
因此,在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中,辅助分离销122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且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从而,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除了带来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在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2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因此,打印后的带28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被输送到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
相应地,这使得容易沿用于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这还使得允许剥离后的隔离层53D平滑地进入到隔离层入口113中。另外,这使得能够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从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平滑地排出。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2描述涉及第八实施例的带盒13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5到图19图示的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20到图21图示的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八实施例的带盒13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22中所示,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132相比,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构造成偏向带副辊11侧。具体地,引导壁112A和112B二者的面向打印后的带28的引导表面形成为向外侧倾斜。
相应地,在涉及第八实施例的带盒131中,被辅助分离销12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经过辅助分离销122并且此后,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再次剥离。另外,在隔离层53D已经被辅助分离销92从打印后的带28的双面胶带53剥离的状态下,经过辅助分离销122的周缘表面与胶带输送辊63的周缘表面的公切线,打印后的带28到达带排出口112的入口侧边缘部。
在隔离层53D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剥离之后,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排出口112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其隔离层53D已经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与其一个表面的方向相倾斜地被从带排出口112排出,在所述一个表面上没有粘附双面胶带53。
因此,涉及第八实施例的带盒131除了带来涉及第七实施例的带盒12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胶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的公切线132相比,也允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应注意的是,可以省略在带盒131中的辅助分离销122。因此,在没有辅助分离销122的情况下,带盒131除了带来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双面胶带53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的公切线132相比,也允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第九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3和图24描述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5到图19图示的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构成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23和图24中所示,作为辅助分离构件的示例的辅助分离销142在双面胶带53的路径中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输送辊63之间,即在带输送辊63和双面胶带53的拉出口之间。辅助分离销142布置成插入在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在辅助分离销142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一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布置成分别从带盒14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并且以与双面胶带53的宽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当从顶部观察时,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中的每一个大致成矩形。因此,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能够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以及将双面胶带53流畅地引导到辅助分离销142。
应注意的是,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的布置是可选择的。
另外,在对于辅助分离销142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用于保持双面胶带53的一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被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和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通过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间的间隙被拉出。
也就是说,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42,所述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此后,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被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经过辅助分离销142,并进一步行进经过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间的间隙。此后,经过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间的间隙的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辅助分离销142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比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42A直立地布置在辅助分离销142的两端的中心。另外,辅助分离销142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支撑孔143布置在带盒14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所述支撑孔143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辅助分离销142的支撑轴142A。辅助分离销142的每个支撑轴142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143中。
辅助分离销142的每个支撑轴142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143中,由此辅助分离销142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并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的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与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47直立地布置在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的中心。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的周表面每个均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台阶部148、148分别布置在带盒14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成形为矩形的台阶部148、148构造成分别从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其中所述台阶部148、148与双面胶带53的两个纵向边缘接触,以限制在双面胶带53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并沿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流畅地引导双面胶带53。
另外,一对支撑孔149形成在其各自的台阶部148、148中,以可旋转地支撑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的支撑轴147。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的支撑轴147插入在其各自的支撑孔149中并可旋转地被支撑在那里。除此之外,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在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中,至少下游侧辊146B被构造成具有涂覆有硅树脂膜的周表面,因为下游侧辊146B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A接触。
相应地,在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42,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由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行进以经过在台阶部148、148之间的间隙和在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间的间隙。此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因此,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除了带来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在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输送辊63。因此,双面胶带53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通过压力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
相应地,这使得容易沿用于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这还使得允许剥离后的隔离层53D平滑地进入到隔离层入口113中。另外,这使得能够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从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平滑地排出。
[第十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5描述涉及第十实施例的带盒15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5到图19图示的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六实施例的带盒11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23到图24图示的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实施例的带盒15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25中所示,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152相比,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形成为偏向带副辊11。具体地,引导壁112A和112B二者的面向打印后的带28的引导表面形成为相对于公切线152向外侧倾斜。
相应地,在涉及第十实施例的带盒15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42,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45A和145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由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行进以经过在台阶部148、148之间的间隙和在该对下游侧辊146A和146B之间的间隙。此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之后,在双面胶带53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状态下,打印后的带28行进以到达带排出口112的入口侧边缘部。在隔离层53D沿用于带排出口112的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剥离之后,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排出口112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其隔离层53D已经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与其一个表面的方向相倾斜地被从带排出口112排出,在所述一个表面上没有粘附双面胶带53。
因此,涉及第十实施例的带盒151除了带来涉及第九实施例的带盒14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即使当隔离层53D在带排出口112的出口侧边缘部沿引导壁11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双面胶带53剥离时由于打印后的带28的粘附力而使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吸引,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152相比,也许打印后的带28偏向带副辊11地行进。因此,这使得对于打印后的带28来说能够确定地进入到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之间的间隙中。
[第十一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6到图32描述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26到图28中所示,代替分离辊65,带盒161包括接触辊162,所述接触辊162可旋转地布置在对于带输送辊63的带输送方向来说的下游,即在带排出口163的一侧。另外,侧壁24B面向带输送辊63,并且包括面向接触辊62的边缘部。边缘部构造成以预定距离(例如1mm)离开接触辊162的周表面。
另外,如稍后所描述的那样,隔离层53D被从压在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朝拉出方向(图26中的向上方向),被引导到双面胶带卷轴56。
如图27和图28中所示,接触辊162的周表面形成为在其轴向方向上连续的凹槽162A。凹槽162A中的每一个均是在沿轴向方向的横截面中成V形的凹槽,且接触辊162的两端朝其轴线倾斜地斜切。也就是说,接触辊162的周表面由在轴线方向上平行地形成的多个凸起构成,其中每一个凸起的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大致成三角形。
另外,支撑轴162B直立地布置在接触辊162的两侧端的中心且可旋转地装配在其各个支撑孔48中。另外,接触辊162形成为在其周表面上具有硅树脂膜。当与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8的粘合层53C接触时,接触辊162将打印后的带28从带排出口163引导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参考图31)。
另外,与面向带输送辊63的侧壁24B相比,接触辊162在带输送方向上突出。同时,接触辊162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分离辊65,并且与接触辊162相比,引导壁33延伸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可以将打印后的带28引导至固定刀片30A附近的位置。
另外,如图27和图29中所示,作为分离构件的示例的分离销165布置在隔离层53D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位置附近的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双面胶带53已经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压在并粘附到膜带51上。也就是说,分离销165布置成插入在打印后的带28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分离销165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比打印后的带28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65A直立地布置在分离销165的两端的中心。另外,分离销165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支撑孔167布置在带盒16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所述支撑孔167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分离销165的支撑轴165A。
分离销165的每个支撑轴165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167中。因此,分离销165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并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另外,如图27和图30中所示,作为辅助分离构件的示例的辅助分离销16在双面胶带53的路径中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输送辊63之间,即在双面胶带53的拉出口和带输送辊63之间。辅助分离销166布置成插入在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之间。
另外,在辅助分离销166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一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布置成分别从带盒16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并且以与双面胶带53的宽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当从顶部观察时,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中的每一个大致成矩形。因此,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使得能够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以及将双面胶带53流畅地引导到辅助分离销166。
应注意的是,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的布置是可选择的。
另外,在辅助分离销166的相对于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用于保持双面胶带53的一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被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和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通过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间的间隙被拉出。
也就是说,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66,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此后,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被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的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经过辅助分离销166,并进一步行进经过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间的间隙。此后,经过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间的间隙的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
辅助分离销166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比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66A直立地布置在辅助分离销166的两端的中心。另外,辅助分离销166的周表面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支撑孔168布置在带盒16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所述支撑孔168用于可旋转地支撑辅助分离销166的支撑轴166A。
辅助分离销166的每个支撑轴166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168中,由此辅助分离销166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并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和隔离层53D接触。
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与双面胶带53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73直立地布置在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中的每一个的两端的中心。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的周表面每个均涂覆有硅树脂膜。另外,台阶部174、174分别布置在带盒16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中。当从顶部观察时成形为矩形的台阶部174、174构造成分别从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突出,其中所述台阶部174、174与双面胶带53的两个纵向边缘接触,以限制在双面胶带53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并沿双面胶带53的输送方向流畅地引导双面胶带53。
另外,一对支撑孔175形成在其各自的台阶部174、174中,以可旋转地支撑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的支撑轴173。另外,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的支撑轴173插入在其各自的支撑孔175中并可旋转地被支撑在那里。除此之外,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布置成以与双面胶带53的厚度几乎相同的距离彼此面对。在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中,至少下游侧辊172B被构造成具有涂覆有硅树脂膜的周表面,因为下游侧辊172B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A接触。
如在图26到图31中所示,在如此构造的带盒16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66,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后,隔离层53D由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142从双面胶带53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行进以经过在台阶部174、174之间的间隙和在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间的间隙。此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拉出。此后,双面胶带53进一步行进经过在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之间的路径,所述带输送辊63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此后,其上没有覆盖隔离层53D的粘合层53A压靠膜带51的打印表面。
之后,隔离层53D被从压在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且从那里进一步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朝双面胶带的拉出方向(图26中的向上方向),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被引导。之后,隔离层53D沿着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进一步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随着经过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的周表面,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隔离层53D最终以大致直角向内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
此后,隔离层53D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1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16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1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
在经过带副辊11与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在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的状态下,膜带51到达接触辊162。此后,膜带51被沿着引导壁33引导并经带排出口163被输送到带盒161的外部,所述膜带51被置于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其打印表面上的状态,即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的状态,所述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接触辊162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接触辊162。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打印设备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8并驱动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的未示出的切割电机。结果,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隔离层53D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8剥离。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32描述关于带盒161的带卷轴54、双面胶带卷轴56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定位关系。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在带盒16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被从那里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61时,膜带51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参考图26)。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以其最大尺寸绕带卷轴54卷绕的膜带51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膜带占据区域177”。另外,膜带占据区域177的半径被称为“卷绕膜带半径R7”。
另外,与膜带51类似,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被从那里拉出。相应地,当第一次使用带盒161时,双面胶带53以其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参考图26)。
应注意的是,当第一次使用带盒21时以其最大尺寸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所占据的区域被称为“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78”。另外,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78的半径被称为“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8”。
在带盒161中,每当带打印设备1执行打印时,隔离层53D从双面胶带53剥离并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相应地,当带盒161用完时(即当在带盒161中用于制造标签的膜带51等用完时),隔离层53D以其最大尺寸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而占据带盒161内部的最大空间。在下文的描述中,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所占据的最大空间的半径被称为“卷绕隔离层半径R9”。
如上文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62可旋转地布置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另外,如图32中所示,带盒161构造成使得在带卷轴54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五轴间距离L5)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膜带半径R7之和。相应地,当带盒16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膜带占据区域177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五轴间距离L5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膜带半径R7之和,所以出现了膜带51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五重叠区域179。第五重叠区域179的预备能够防止带盒161与第五重叠区域179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161增加尺寸,带盒16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增加尺寸。
另外,带盒161构造成使得在双面胶带卷轴56的旋转中心轴线和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在下文中叫做第六轴间距离L6)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8之和。相应地,当带盒161用完时,绕隔离层卷取卷轴62完全地卷绕的隔离层53D占据双面胶带占据区域178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由于第六轴间距离L6被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8之和,所以出现了双面胶带53和隔离层53D共用的第六重叠区域180。第六重叠区域180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61与第六重叠区域180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另外,通过防止带盒161增加尺寸,带盒16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的主体增加尺寸。
相应地,如图32中所示,由于带盒161允许第五重叠区域179和第六重叠区域180两者出现,所以第五重叠区域179和第六重叠区域180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6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因此,如此构造的带盒16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增加尺寸。
应注意的是,通过使在带卷轴54和双面胶带卷轴56之间的距离大于图32中所示的距离,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位置可以向带盒161内移动。另外,第五轴间距离L5可以制成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膜带半径R7之和,并且第六轴间距离L6可以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8之和。反之亦然,第五轴间距离L5可以制成小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膜带半径R7之和,并且第六轴间距离L6可以制成大于卷绕隔离层半径R9与卷绕双面胶带半径R8之和。
从而,由于带盒161允许第五重叠区域179或第六重叠区域180出现,所以第五重叠区域179和第六重叠区域180中的任一个的预备使得能够防止带盒161与那些重叠区域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尺寸。因此,如此构造的161还可以防止带打印设备1增加尺寸。
相应地,在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中,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压力将双面胶带53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之后,在隔离层53D被从打印后的带28剥离的状态下输送打印后的带28。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8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53D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隔离层53D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从那里引导到隔离层引导壁37。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借助于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隔离层53D以大致直角被向内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并卷取到那里。由于剥离后的隔离层53D可以被容纳在带盒16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打印后的带28由接触辊162和引导壁33保持并输送,所述打印后的带28被置于双面胶带53粘附于其上且隔离层53D被从其剥离的状态,所述接触辊162与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接触。因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打印后的带28朝向隔离层53D挠曲并在带排出口163处堵塞的情形。因此,打印后的带28可以从带排出口163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带排出口163相比,接触辊162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由此,接触辊162的外径可以制成得较大。因此,该构造可以使接触辊162的组装便利且可以更加确定地防止在带排出口163处出现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堵塞的情形。
另外,由于接触辊162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8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8的页边距。
另外,与接触辊162相比,引导壁33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因此,可以更加确定地引导与打印后的带28的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另外,由于接触辊162布置成靠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与打印后的带28的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接触辊162布置成使得其周表面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接触。其周表面由在轴向方向上平行地形成的多个凸起构成,其中凸起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大致成三角形。因此,用于接触辊162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接触的接触区域可以被制成得较小。因此,接触辊162的周表面可以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平滑地脱离,从而打印后的带28可以通过带排出口163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接触辊162具有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接触的周表面,且该周表面由削弱了双面胶带53的粘附力的硅树脂膜形成。因此,接触辊162的周表面可以从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平滑地脱离,从而打印后的带28可以通过带排出口163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隔离层卷取卷轴62布置在双面胶带卷轴56和带卷轴54之间。因此,在通过带打印设备1进行带打印的过程中允许隔离层卷取卷轴62将隔离层53D卷取的隔离层53D的最大尺寸可以被容易地制成得较大并且相应地使减小带盒161可行。
另外,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剥离后的隔离层53D被引导至绕双面胶带卷轴56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拉出侧。借助于隔离层引导壁37、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剥离后的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并最终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因此,带盒161内部的空间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并相应地使进一步减小带盒可行。
另外,通过分离销165可以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另外,在带盒161中,分离销165的存在可以确定地防止出现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由于颤动等再次粘贴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的情形。
而且,在隔离层53D被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输送辊63。因此,隔离层53D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通过压力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
相应地,这使得容易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另外,这还使得对于分离销165来说能够将隔离层53D从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平滑地剥离。因此,这使得能够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更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163。
[第十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33到图35描述涉及第十二实施例的带盒18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盒21和带打印设备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另外,存在与分配给用图26到图32图示的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二实施例的带盒18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33到图35中所示,代替上述分离销165,作为接触构件的示例的接触销182布置在带输送辊63和双面胶带53之间,所述双面胶带53已经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粘附到膜带51上。另外,接触销182布置成以预定距离(例如大约0.5mm)离开带输送辊63。
之后,隔离层53D沿接触销182的周表面从压在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且从那里进一步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拉出方向(图33中的向上方向),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被引导。之后,与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类似,剥离后的隔离层53D沿着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进一步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并最终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
接触销182是大致圆柱形形式的,其长度比打印后的带28的带宽度长且其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轴182A直立地布置在接触销182的两端的中心。另外,支撑孔183布置在带盒181的上壳体23和下壳体24二者中,所述支撑孔183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接触销182的支撑轴182A。接触销182的每个支撑轴182A可旋转地插入在每个支撑孔183中。
相应地,在涉及第十二实施例的带盒181中,接触销182在其两端处被可旋转地支撑,且构造成跨越双面胶带53整个宽度地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的隔离层53D接触。
相应地,在如此构造的带盒181中,从双面胶带卷轴56拉出的双面胶带53经过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行进到达辅助分离销166,该对上游侧引导构件171A和171B限制双面胶带5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此后,隔离层53D通过其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剥离。之后,隔离层53D以及已经从其剥离隔离层53D的双面胶带53行进经过台阶部174、174之间的间隙以及该对下游侧辊172A和172B之间的间隙。此后,双面胶带53行进并经过在带输送辊63与带副辊11之间的路径,所述带输送辊63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此后,其上没有覆盖隔离层53D的粘合层53A压靠膜带51的打印表面。
之后,隔离层53D沿接触销182的周表面从压在并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隔离层53D从那里又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即沿拉出方向(图33中的向上方向),朝向双面胶带卷轴56被引导。接着,隔离层53D沿隔离层引导壁37的壁表面进一步被引导以到达引导肋35的外部。随着经过凸起部35A、引导销36和凸起部35B的周表面,隔离层53D从那里进一步行进到卷绕的双面胶带53的周边的外侧。隔离层53D最终以大致直角向内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62。
此后,隔离层53D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62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1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62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16是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1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的。
在经过带副辊11与由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在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的状态下,膜带51到达接触辊162。此后,接触辊162将膜带51经带排出口163和引导壁33引导到带盒161的外部,所述膜带51被置于粘合层53A、基膜53B和粘合层53C覆盖在其打印表面上的状态,即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的状态,所述引导壁33隔着插入引导壁33和接触辊162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8而面对接触辊162。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被从带打印设备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之后,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8并驱动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的未示出的切割电机。因此,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隔离层53D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8剥离。
因此,涉及第十二实施例的带盒181除了带来涉及第十一实施例的带盒161的前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具体地,接触销182布置成当双面胶带53压在其上时隔离层53D沿接触销182的周表面被传送。由于隔离层53D的输送方向在接触销182处以相对于打印后的带28不同的方向突然转向,所以隔离层53D可以从双面胶带53平滑地剥离。另外,接触销182使得能够将已经从双面胶带53剥离的隔离层53D向外地伸展和拉紧。另外,剥离后的隔离层53D可以在不变松的情况下被平滑地引导到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
而且,在被辅助分离销166从双面胶带53第一次剥离之后,隔离层53D再次粘附到双面胶带53的粘合层53C上并被输送到带输送辊63。因此,隔离层53D可以在双面胶带53到隔离层53D上的粘附力被削弱的情况下通过压力粘附到膜带51的打印表面上。
相应地,这使得对于接触销92来说容易将隔离层53D从已经粘附到膜带51上的双面胶带53剥离。另外,这使得能够将隔离层53D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更平滑地输送到带排出口163。
[第十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36到图40描述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盒22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1到图8图示的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和带盒2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和带盒2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然而,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盒容纳部8,布置有用于容纳带盒221的盒容纳部202(参考图37)。
将通过参考图36来描述盒容纳部202。如图36中所示,盒容纳部202包括:压盘辊203,所述压盘辊203被可旋转地直立布置;金属的带驱动辊轴14,与压盘辊203相比,所述金属的带驱动辊轴14布置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热头9,所述热头9面向压盘辊203;带副辊11,所述带副辊11面向带驱动辊轴14;墨带卷取轴205,所述墨带卷取轴205使容纳在带盒221中的墨带222(参考图37)绕其卷取;隔离层卷取轴206,所述隔离层卷取轴206使隔离层223C(参考图40)绕其卷取,所述隔离层223C从稍后将描述的接受器带223(参考图37)剥离;等。
另外,在带盒202中,头保持器207由支撑轴208枢转地支撑。散热板9A直立地布置在头保持器207的上端表面。热头9附接到散热板9A的面向压盘辊203的侧边缘部,以与带输送方向大致垂直。另外,带副辊11布置在头保持器207的前端部以绕其被可旋转地支撑。当带盒221被放入时,头保持器207朝向压盘辊203枢转地移动使得热头9和带副辊11分别压靠压盘辊203和带输送辊63(参考图37)。
另外,墨带卷取轴205通过适当的驱动机构驱动旋转,所述驱动机构源自由步进电机等组成的未示出的带输送电机。如将稍后描述的那样,墨带卷取轴205装配到墨带卷取卷轴225中,所述墨带卷取卷轴225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21内部(参考图37)并被驱动旋转。另外,带驱动辊轴14通过源自带输送电机的适当的传动机构被驱动旋转。具体地,带驱动辊轴14装配到导电树脂带输送辊63中(参考图37),所述导电树脂带输送辊63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21内部并被驱动旋转。再进一步地,隔离层卷取轴16通过源自带输送电机的适当的传动机构被驱动旋转。具体地,隔离层卷取轴206装配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参考图37),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可旋转地布置在带盒221内部并被驱动旋转。
同时,隔离层卷取轴206可以通过适当的驱动机构被驱动旋转,所述驱动机构源自由步进电机等组成的未示出的隔离层卷取电机,所述隔离层卷取电机与带输送电机分离地设置。因此,即使墨带222的伸展率与隔离层223C的伸展率显著不同,也能够可靠地卷取隔离层223C。
另外,在带盒221的带排出口227(参考图37)附近,剪取型切割器单元30布置成在隔离层223C已经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剥离的情况下以预定长度切割打印后的带228。从而制造隔离层223C已经被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标签。切割器单元30由固定刀片30A和可动刀片30B组成,其中未示出的切割电机用于将可动刀片30B朝向固定刀片30A移动以切割打印后的带228。另外,在切割器单元30的侧部,即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图36中的左侧),形成有标签排出口17,所述标签排出口17用于在隔离层已经从其剥离的状态下将打印后的带排出,如将稍后描述的那样。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37到图40描述带盒221的示意性构造。
如图37中所示,在带盒221中,带卷轴231可旋转地装配在盒突起232中,所述盒突起232直立地布置在带盒221的底部。接受器带223在隔离层223C置于最里面的情况下绕带卷轴231卷绕。隔离层223C由离型纸、膜等构成。
如图40中所示,在隔离层223C被放到最里面的状态下绕带卷轴231卷绕的接受器带223具有三层构造。接受器带223由三层组成,即在图40中从下到上依次为:透明或彩色膜带223A,用于借助于墨带222和热头9在一个表面上(图40中的下侧表面)打印;粘合层223B,所述粘合层223B用于在商品上等粘贴;以及隔离层223C,所述隔离层223C用于覆盖粘合层223B的待粘贴侧。
另外,如图37中所示,在带盒221中,墨带222绕其卷绕的墨带卷轴233可旋转地装配有卷轴突起235,所述卷轴突起235直立地布置在带盒221的底部。另外,还布置有墨带卷取卷轴225和隔离层卷取卷轴226,在它们各自的轴向方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所述墨带卷取卷轴225用于卷取使用过的墨带222,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用于卷取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
另外,在其轴向方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在带排出口227的上游布置有导电树脂的带输送辊63。再进一步地,在带输送辊63的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即在带排出口227的一侧,布置有处于其轴向方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的分离辊65。
另外,如图38和图39所示,由上壳体237和下壳体238组成的带排出口227是打开的以具有两个宽度:一个宽度,该一个宽度比分离辊65的外径宽,且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排出的打印后的带228的带厚度方向上被加宽;以及另一宽度,该另一宽度与打印后的带228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在打印后的带228的带宽度方向上被加宽。
另外,侧壁238B在带排出口227处相对于带输送方向垂直地布置且两个内侧壁部形成在侧壁238B中。分离辊65布置成以预定距离与两个内侧壁部中的一个内侧壁部的端部分离开,以及以另一预定距离与引导壁239分离开,该一个内侧壁部位于打印后的带228侧。引导壁239用于将打印后的带228引导至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壁239与覆盖在打印后的带228上的膜带223A的外表面相接触。
另外,分离辊65的横截面大致成圆形并且分离辊65为大致圆柱形的,同时其长度与打印后的带228的带宽度几乎相同,即与接受器带223的带宽度几乎相同。支撑轴65A直立地布置在分离辊65的两侧端的中心并可旋转地装配在其各自的支撑孔248中,所述支撑孔248形成在上壳体237和下壳体238上。另外,分离辊65形成为在其周表面上具有硅树脂膜。
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分离辊65布置成使得其周表面与在带输送辊63一侧的公切线几乎接触。分离辊65用于引导隔离层223C沿带输送辊63的与接受器带223的隔离层223C接触的周表面行进到带输送辊63的一侧,所述接受器带223经过在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之间的路径(参考图40)。
另外,与面向带输送辊63的侧壁238B相比,分离辊65在带输送方向上突出。同时,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引导壁239隔着插入引导壁239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28而面对分离辊65。同时,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239布置成延伸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可以将隔离层223C已经从其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28的行进引导至固定刀片30A附近的位置。
另外,侧壁238B隔着插入侧壁238B和分离辊65之间的隔离层223C而面对分离辊65。侧壁238B的边缘部的内侧表面形成为向内倾斜(在图38中右侧斜向上),以与分离辊65和带输送辊63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因此,该构造可以防止隔离层223C与侧壁238B的边缘部接触,所述隔离层223C已经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并被引导至带输送辊63。另外,在带输送辊63的与带输送辊63面向带副辊1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布置有隔离层引导壁240。隔离层引导壁240形成为与隔离层223C接触,且当从顶部观察时,其接触表面大致成圆形。隔离层引导壁240从侧壁238B向内突出到带输送辊63,同时占用隔离层引导壁240附近的预定空间。
如图37中所示,在将未使用的墨带222从墨带卷轴233拉出之后,绕墨带卷轴233卷绕的未使用的墨带222覆盖在接受器带223的膜带223A上。此后,覆盖有接受器带223的未使用的墨带222进入到开口236中并经过在热头9和压盘辊203之间的路径。之后,墨带222从接受器带223分离并被引导以到达被墨带卷取轴205驱动旋转的墨带卷取卷轴225。在那里被引导的墨带222卷取到墨带卷取卷轴225中。
另一方面,如图37到图40中所示,在经过在带副辊11与被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其上覆盖有打印后的膜带223A的接受器带223到达分离辊65。此后,隔离层223C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引导到隔离层引导壁240。之后,隔离层223C沿隔离层引导壁240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226。
此后,隔离层223C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20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206是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20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的。
隔离层223C已经从其剥离的接受器带223,即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8,沿引导壁239被引导并通过带排出口227被输送到带盒221的外部,所述引导壁239隔着插入引导壁239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28而面对分离辊65。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223C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被从带打印设备20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28并驱动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的未示出的切割电机。因此,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隔离层223C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28剥离。
相应地,关于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21,在通过热头9在接受器带223的覆盖有墨带222的膜带223A侧上实现打印之后,在隔离层223C在带排出口227处被剥离的状态下输送接受器带223。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28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223C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227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40之间的间隙,从而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由于剥离后的隔离层223C可以被容纳在带盒22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223C在带排出口227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40之间的间隙。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223C朝向打印后的带228挠曲并再次粘贴到接受器带223的粘合层223B上的情形。因此,打印后的带228可以从带排出口227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分离辊65被制成可旋转的,这可以降低输送时作用在打印后的带228上的负载。因此,打印后的带228可以从带排出口227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带排出口227相比,分离辊65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由此,分离辊65的外径可以被制成得较大。因此,该构造可以使分离辊65的组装便利且可以更加确定地防止在带排出口227处出现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堵塞的情形。
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28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28的页边距。
另外,引导壁239隔着插入引导壁239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28而面对分离辊65,并且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239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因此,可以更加确定地引导打印后的带228的打印表面。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打印后的带228的打印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第十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41到图44描述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盒25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36到图40图示的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2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2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与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盒221相比,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盒251的不同在于:其中没有安装墨带222、用于卷绕墨带222的墨带卷轴223、卷轴突起235以及用于绕其卷取使用过的墨带222的墨带卷取卷轴225。
如图41中所示,在带盒251中,带卷轴253可旋转地装配在盒突起255中,所述盒突起255直立地布置在带盒251的底部。在隔离层252C被放到最里面的状态下热带252绕带卷轴253卷绕。隔离层252C由离型纸、膜等构成。另外,还布置有隔离层卷取卷轴226,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用于在其轴向方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卷取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
如图44中所示,在隔离层252C被放到最里面的状态下绕带卷轴253卷绕的热带252具有三层构造。热带252由三层构成,即在图44中从下到上依次为:基带252A,所述基带252A包括在其表面(图44中的其下表面)上的色彩形成层;粘合层252B,所述粘合层252B用于在商品上粘贴;以及隔离层252C,所述隔离层252C用于覆盖粘合层252B的待粘贴侧。
另外,如图41中所示,在带排出口256的上游布置有处于其轴向方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的导电树脂带输送辊63。再进一步地,在对于带输送辊63的带输送方向来说的下游,即在带排出口256的一侧,布置有处于其轴向方向的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状态下的分离辊65。
另外,如图42和图43中所示,由上壳体257和下壳体258构成的带排出口256是打开的以具有两个宽度:一个宽度,该一个宽度比分离辊65的外径宽,且在通过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输送的打印后的带261的带厚度方向上被加宽;以及另一宽度,该另一宽度与打印后的带261的带宽度几乎相同且在打印后的带261的带宽度方向上被加宽。
另外,侧壁258B在带排出口256处相对于带输送方向垂直地布置且两个内侧壁部形成在侧壁258B中。分离辊65布置成以预定距离与两个内侧壁部中的一个内侧壁部的端部分离开,以及以另一预定距离与引导壁262分离开,该一个内侧壁部位于打印后的带261侧。引导壁262用于将打印后的带261引导至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壁262与覆盖在打印后的带261上的基带252A的外表面相接触。
另外,分离辊65的横截面成圆形并且分离辊65为大致圆柱形的,同时其长度与打印后的带261的带宽度几乎相同,即与热带252的带宽度几乎相同。支撑轴65A直立地布置在分离辊65的两侧端的中心并可旋转地装配在其各自的支撑孔263中,所述支撑孔263形成在上壳体257和下壳体258上。另外,分离辊65形成为在其周表面上具有硅树脂膜。
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的公切线,分离辊65布置成其周表面与在带输送辊63一侧的公切线几乎接触。分离辊65用于引导隔离层252C沿带输送辊63的与热带252的隔离层252C接触的周表面行进到带输送辊63的一侧,所述热带252经过在带输送辊63和带副辊11之间的路径(参考图44)。
另外,与面向带输送辊63的侧壁258B相比,分离辊65在带输送方向上突出。同时,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引导壁262隔着插入引导壁262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61而面对分离辊65。同时,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262布置成延伸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可以将隔离层252C已经从其剥离的打印后的带261的行进引导至固定刀片30A附近的位置。
另外,侧壁258B隔着插入侧壁258B和分离辊65之间的隔离层252C而面对分离辊65。侧壁258B的边缘部的内侧表面形成为向内倾斜(在图42中右侧斜向上),以与分离辊65和带输送辊63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因此,该构造可以防止隔离层252C与侧壁258B的边缘部接触,所述隔离层252C已经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热带252剥离并被引导至带输送辊63。另外,在带输送辊63的与带输送辊63面向带副辊1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布置有隔离层引导壁265。隔离层引导壁265形成为与隔离层252C接触,且当从顶部观察时,其接触表面大致成圆形。隔离层引导壁265从侧壁258B向内突出到带输送辊63,同时占用隔离层引导壁265附近的预定空间。
如图41中所示,绕带卷轴253卷绕的热带252被从带卷轴253拉出,并且允许热带252进入开口266以经过在热头9和压盘辊203之间的路径。
如图42到图44所示,在经过在带副辊11与被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其上覆盖有打印后的基带252A的热带252到达分离辊65。此后,隔离层252C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热带252剥离,并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引导到隔离层引导壁265。之后,隔离层252C沿隔离层引导壁265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226。
此后,隔离层252C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20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206是与带驱动辊轴14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的。
隔离层252C已经从其剥离的热带252,即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沿引导壁262被引导并通过带排出口256被输送到带盒251的外部,所述引导壁262隔着插入引导壁262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61而面对分离辊65。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252C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被从带打印设备20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61,并且驱动未示出的切割电机以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因此,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隔离层252C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61剥离。
相应地,关于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51,在通过热头9在热带252的基带252A侧上执行打印之后,在隔离层252C在带排出口256处被剥离的状态下输送热带252。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61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252C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256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65之间的间隙,从而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由于剥离后的隔离层252C可以被容纳在带盒25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252C在带排出口256处沿分离辊65的周表面被从热带252剥离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65之间的间隙。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252C朝向打印后的带261挠曲并再次粘贴到热带252的粘合层252B上的情形。因此,打印后的带261可以从带排出口256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分离辊65被制成可旋转的,这可以降低输送时作用在打印后的带261上的负载。因此,打印后的带261可以从带排出口256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带排出口256相比,分离辊65布置成在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由此,分离辊65的外径可以被制成得较大。因此,该构造可以使分离辊65的组装便利且可以更加确定地防止在带排出口256处出现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堵塞的情形。
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61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61的页边距。
另外,引导壁262隔着插入引导壁262和分离辊65之间的打印后的带261而面对分离辊65,并且与分离辊65相比,引导壁262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因此,可以更加确定地引导打印后的带261的打印表面。另外,由于分离辊65布置成靠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打印后的带261的打印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第十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45到图48将描述涉及第十五实施例的带盒27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36到图40图示的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2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2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五实施例的带盒27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带盒22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45到图48所示,当从前面观察时,用于将打印后的带从其排出的带排出口272形成为具有类似狭缝的形状,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例如大约3mm的宽度)。在带排出口272附近,侧壁238B被构造成伸展到与接受器带223的隔离层223C相接触的引导壁272A。在侧壁238B面向带输送辊63的部分处形成隔离层入口273以供行进穿过。隔离层入口273允许隔离层223C进入,所述隔离层223C已经在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接受器带223剥离。
另外,带排出口272由引导壁272A和引导壁272B构成,所述引导壁272B隔着打印后的带228而面对引导壁272A。引导壁272A和引导壁272B布置成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1mm)。引导壁272B在与膜带223A的外表面接触的同时将打印后的带228引导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另外,与侧壁238B相比,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72B的出口侧边缘部被构造成向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构成带排出口272的引导壁272A被构造成具有倾斜表面272C,所述倾斜表面272C朝向隔离层入口273倾斜并且包括当从顶部观察时形成锐角的前缘(例如其前缘角度为大约在30度到50度之间)。倾斜表面272C与引导壁272A的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即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相对应。倾斜表面272C形成为相对于打印后的带228倾斜而不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公切线倾斜,由此倾斜表面272C不与剥离后的隔离层223C接触。
另外,隔离层入口273包括打印后的带228侧的内侧表面,所述打印后的带228侧的内侧表面伸展到倾斜表面272C的带输送辊63侧的边缘部。再进一步地,隔离层入口273包括两个内侧壁部,所述两个内侧壁部隔着放置于其间的隔离层223C而彼此面对。两个内侧壁部形成为与带输送辊63和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地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2mm)。
如图45到图48中所示,在经过在带副辊11与被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其上覆盖有打印后的膜带223A的接受器带223到达带排出口272的出口侧边缘部。此后,隔离层223C在带排出口272处沿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随后被允许进入隔离层入口273,并从那里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引导到隔离层引导壁240。之后,隔离层223C沿隔离层引导壁240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226。
此后,隔离层223C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20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206是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20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的。
隔离层223C已经从其剥离的接受器带223,即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被从带排出口272输送到带盒271的外部。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223C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被从带打印设备20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28,并且驱动未示出的切割电机以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因此,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28,隔离层223C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28剥离。
相应地,关于涉及第十五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71,在通过热头9在接受器带223的覆盖有墨带222的膜带223A侧上执行打印之后,在隔离层223C在带排出口227处被剥离的状态下输送接受器带223。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28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223C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227处沿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被允许通过隔离层入口273进入带盒271,且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40之间的间隙,即被引导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的一侧。因此,隔离层223C被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由于已经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可以被容纳在带盒27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的隔离层223C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223C在带排出口272处沿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接受器带223剥离。之后,隔离层223C被允许进入隔离层入口273,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40之间的间隙。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223C朝向打印后的带228挠曲并再次粘贴到接受器带223的粘合层252B上的情形。因此,打印后的带228可以从带排出口272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侧壁238B相比,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72B的出口侧边缘部被构造成向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由此,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28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28的页边距。
由于引导壁27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72B的出口侧边缘部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打印后的带228的打印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第十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49到图52描述涉及第十六实施例的带盒281。在下文的描述中,存在与分配给用图41到图44图示的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51的构成部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本实施例的与构成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51等的那些构成部件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
涉及第十六实施例的带盒281的示意性构造与涉及第十四实施例的带盒251的示意性构造几乎相同。
然而,如图49到图52所示,当从前面观察时,用于将打印后的带261从其排出的带排出口282形成为具有类似狭缝的形状,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例如大约3mm的宽度)。另外,在带排出口282附近,侧壁258B被构造成伸展到与热带252的隔离层252C相接触的引导壁282A。在侧壁258B面向带输送辊63的部分处形成隔离层入口283以供行进穿过。隔离层入口283允许隔离层252C进入,所述隔离层252C已经在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从热带252剥离。
另外,带排出口282由引导壁282A和引导壁282B构成,所述引导壁282B隔着打印后的带261而面对引导壁282A。引导壁282A和引导壁282B布置成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1mm)。引导壁282B在与基带252A的外表面接触的同时将打印后的带261引导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另外,与侧壁258B相比,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82B的出口侧边缘部被构造成向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
另外,构成带排出口282的引导壁282A构造成具有倾斜表面282C,所述倾斜表面282C朝向隔离层入口283倾斜并且包括当从顶部观察时形成锐角的前缘(例如其前缘角度为大约在30度到50度之间)。倾斜表面282C与引导壁282A的在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即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相对应。倾斜表面282C形成为相对于打印后的带261倾斜而不相对于带输送辊63和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公切线倾斜,由此倾斜表面282C不与剥离后的隔离层252C接触。
另外,隔离层入口283包括打印后的带261侧的内侧表面,该内侧表面伸展到倾斜表面282C的带输送辊63侧的边缘部。再进一步地,隔离层入口283包括两个内侧壁部,所述两个内侧壁部隔着放置于其间的隔离层252C而彼此面对。两个内侧壁部形成为与带输送辊63和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的公切线大致平行地彼此离开预定距离(例如大约2mm)。
如图49到图52所示,在经过在带副辊11与被带驱动辊轴14驱动旋转的带输送辊63之间的路径之后,其上覆盖有打印后的基带252A的热带252到达带排出口282的出口侧边缘部。此后,隔离层252C在带排出口282处沿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热带252剥离,随后被允许进入隔离层入口283,并从那里沿带输送辊63的周表面被引导到隔离层引导壁265。之后,隔离层252C沿隔离层引导壁265被引导以到达隔离层卷取卷轴226。
此后,隔离层252C的前端被胶带等固定地粘附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的周表面,并卷取到由隔离层卷取轴206驱动旋转的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应注意的是,隔离层卷取轴206是与带驱动辊轴14和墨带卷取轴205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旋转的。
隔离层252C已经从其剥离的热带252,即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被从带排出口282输送到带盒281的外部。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30,隔离层252C已经从其剥离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被从带打印设备201的标签排出口17输送到外部。
以预定长度输送打印后的带261,并且驱动未示出的切割电机以用于操作可动刀片30B。因此,从标签排出口17排出预定长度的具有粘性的打印后的带261,隔离层252C已经从所述打印后的带261剥离。
相应地,关于涉及第十六实施例的带打印设备201和带盒281,在通过热头9在热带252的基带252A侧上执行打印之后,在隔离层252C在带排出口282处被剥离的状态下输送热带252。因此,当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打印后的带261要被粘贴在商品等上时,能消除将隔离层252C剥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在带排出口282处沿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通过隔离层入口283被允许进入带盒281,且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65之间的间隙,此后被卷取到隔离层卷取卷轴226中。由于已经被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可以被容纳在带盒281内部,所以可以免除用户丢弃被从热带252剥离的隔离层252C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隔离层252C在带排出口282处沿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被从热带252剥离,被允许进入隔离层入口283,并随后被引导到在带输送辊63和隔离层引导壁265之间的间隙。由此,该种构造能够确定地防止出现隔离层252C朝向打印后的带261挠曲并再次粘贴到热带252的粘合层252B上的情形。因此,打印后的带261可以从带排出口282平滑地排出到外部。
另外,与侧壁258B相比,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82B的出口侧边缘部被构造成向带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以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由此,可以缩短在打印后的带261上的带切割位置和打印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可以缩短打印后的带261的页边距。
由于引导壁282A的出口侧边缘部和引导壁282B的出口侧边缘部布置成靠近地面向固定刀片30A,所以可以确定地将打印后的带261的打印表面引导到带切割位置,即固定刀片30A的前刃附近。
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涉及第一实施例到第十六实施例的方面,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多种变化和改进。
附图标记说明
1、201 带打印设备
11 带副辊
21、71、81、91、101、111、121、131 带盒
141、151、161、181、221、251、271 带盒
281 带盒
27、112、163、227、256、272、282 带排出口
28、228、261 打印后的带
33、112A、112B、272A、272B、282A、282B 引导壁
51、223A 膜带
52、222 墨带
53 双面胶带
53A、53C、223B、252B 粘合层
53B 基膜
53D、223C、252C 隔离层
54、231、253 带卷轴
55、233 墨带卷轴
56 双面胶带卷轴
61、225 墨带卷取卷轴
62、226 隔离层卷取卷轴
63 带输送辊
65 分离辊
67、115、177 膜带占据区域
68、116、178 双面胶带占据区域
69 第一重叠区域
70 第二重叠区域
72、92、122、142、166 辅助分离销
82、102、132、152 公切线
113、273、283 隔离层入口
117 第三重叠区域
118 第四重叠区域
162 接触辊
165 分离销
179 第五重叠区域
180 第六重叠区域
182 接触销
252A 基带
223 接受器带
252 热带

Claims (15)

1.一种带盒,所述带盒以可更换的方式放置在带打印设备中,所述带打印设备包括带输送装置和打印装置,所述带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具有较长的长度的带,所述打印装置用于在所述带上执行打印,
其中所述带输送装置包括带副辊,所述带副辊布置成绕所述带副辊旋转并压靠所述带,并且
其中所述带盒还包括:
带排出口,所述带排出口用于在隔离层被粘附到所述带的一个表面上的情况下将所述带排出到外部;
带输送辊,所述带输送辊布置在带排出口的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便在所述隔离层被粘附到所述带的一个表面上的情况下隔着所述带挤压所述带副辊,所述带输送辊在与所述隔离层接触的同时拉出并输送所述带;
隔离层引导部,所述隔离层引导部用于在所述带排出口处沿所述带输送辊的周表面向内引导从所述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以及
隔离层卷取卷轴,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布置成使已从所述隔离层引导部沿所述带输送辊的所述周表面被向内引导的所述隔离层的前端固定到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并卷取所述隔离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隔离层引导部在所述带排出口处形成与所述带输送方向垂直的两个内侧壁,并且所述隔离层引导部包括分离辊,所述分离辊可旋转地布置成与粘附到所述带上的所述隔离层接触,同时在所述两个内侧壁与所述分离辊之间存在预定间隙,并且
其中在所述带排出口处从所述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被沿所述分离辊的周表面朝向所述带输送辊的所述周表面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分离辊布置成在比所述带输送辊和所述带副辊的公切线靠近所述带副辊的位置处与所述隔离层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带向所述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被从所述带排出口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盒,还包括辅助分离构件,所述辅助分离构件布置在所述分离辊和所述带输送辊之间,以便插入在所述隔离层和所述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分离辊布置成比所述带排出口在所述带输送方向上更向外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带打印设备还包括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用于切断所述带,
其中所述切割装置包括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并且
其中所述分离辊布置成当所述带盒被放置在所述带打印设备中时靠近地面对所述固定刀片。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带排出口的内侧壁部隔着布置在所述内侧壁部和所述分离辊之间的所述带而面对所述分离辊,并且所述内侧壁部比所述分离辊在所述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更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隔离层引导部包括隔离层入口,所述隔离层入口形成为穿过在所述带排出口处与粘附到所述带上的所述隔离层接触的一个侧壁部,所述隔离层入口允许从所述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进入,并且
在所述带排出口的外边缘部处从所述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被允许从所述隔离层入口进入并被朝向所述带输送辊的所述周表面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带排出口形成为使得在比所述带输送辊和所述带副辊的公切线靠近所述带副辊的位置处所述带排出口的与所述隔离层面对的出口侧边缘部与所述隔离层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带向所述带的没有粘附隔离层的表面倾斜并从所述带排出口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还包括辅助分离构件,所述辅助分离构件布置在所述带排出口的入口侧边缘部和所述带输送辊之间,以便插入在所述隔离层和所述带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还包括双面胶带,所述双面胶带的一个表面覆盖有所述隔离层,所述双面胶带被可旋转地布置,所述双面胶带在覆盖有所述隔离层的所述一个表面被置于外侧的情况下被卷绕,并且所述双面胶带被粘附到所述带的已执行打印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带被可旋转地卷绕,并被布置成与卷绕在所述带处的所述双面胶带面对,
其中在所述带和所述双面胶带被保持在所述带输送辊和所述带副辊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带输送辊将所述带和所述双面胶带一起拉动并输送,所述带输送辊通过压力将所述双面胶带粘附到所述带的所述已执行打印的表面上,并且
其中在所述带排出口处从所述双面胶带剥离的所述隔离层被从所述隔离层引导部沿所述带输送辊的所述周表面向内引导,进一步被朝向卷绕在所述隔离层处的双面胶带侧引导并被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卷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盒,还包括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布置在将所述隔离层引导到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的路径上,所述隔离层已经被从所述隔离层引导部引导至卷绕在所述隔离层处的所述双面胶带侧,
其中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布置在待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和待卷绕的所述带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将所述隔离层从所述隔离层引导部引导至待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被拉出的一侧,并进一步沿待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的外周引导以到达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盒,还包括单独的辅助分离构件,所述单独的辅助分离构件布置成在所述双面胶带的在所述带输送辊和待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之间行进的路径上插入在所述隔离层和所述双面胶带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布置在待卷绕的所述带和待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之间,使得卷绕在所述隔离层卷取卷轴处的所述隔离层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下述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一部分:打印带占据区域,在此卷绕的所述带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所述打印带占据区域;和双面胶带占据区域,在此卷绕的所述双面胶带在其具有最大尺寸的情况下占据所述双面胶带占据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隔离层粘附到所述带上以覆盖所述带的已执行打印的表面的相反表面,并且所述带在所述带的隔离层粘附侧被设置在内侧的情况下被卷绕,并且所述带被可旋转地布置。
CN200980128528.4A 2008-10-22 2009-06-25 带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9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1998 2008-10-22
JP2008-271999 2008-10-22
JP2008271999 2008-10-22
JP2008-271998 2008-10-22
PCT/JP2009/061599 WO2010047154A1 (ja) 2008-10-22 2009-06-25 テープカセ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9196A true CN102099196A (zh) 2011-06-15
CN102099196B CN102099196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119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852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9196B (zh) 2008-10-22 2009-06-25 带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61858B2 (zh)
EP (1) EP2338687B1 (zh)
JP (1) JP4978733B2 (zh)
CN (1) CN102099196B (zh)
WO (1) WO201004715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5935A (zh) * 2015-03-19 2017-11-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05937A (zh) * 2015-03-31 2017-11-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71836A (zh) * 2013-04-15 2017-1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5848B2 (en) 2002-01-24 2004-03-16 Copeland Corporation Powder metal scrolls
US7963752B2 (en) 2007-01-26 2011-06-2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Powder metal scroll hub joint
JP5093046B2 (ja) * 2008-10-22 2012-1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US8955220B2 (en) 2009-03-11 2015-02-17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Powder metal scrolls and sinter-brazing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JP5916474B2 (ja) * 2012-03-29 2016-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
JP6150221B2 (ja) * 2012-05-02 2017-06-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291716B2 (ja) * 2013-04-15 2018-03-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7105688B2 (ja) * 2018-03-29 2022-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WO2019189711A1 (ja) * 2018-03-29 2019-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7338267B2 (ja) * 2019-06-28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JP7356643B2 (ja) 2019-06-28 2023-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7383912B2 (ja) * 2019-06-28 2023-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4667A (en) * 1978-11-08 1980-05-15 Canon Inc Cassette for video tape
US4626313A (en) * 1985-01-02 1986-12-02 Sanitary Scale Company Manual label applicator
JP3212039B2 (ja) * 1992-02-21 2001-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H061006A (ja) * 1992-06-18 1994-01-11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
GB9314386D0 (en) * 1993-07-12 1993-08-25 Esselte Dymo Nv A cassette for a thermal printer
JPH0766814A (ja) 1993-08-24 1995-03-10 Anritsu Corp Atmクロック再生装置
JPH0768814A (ja) 1993-09-06 1995-03-14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
US5636926A (en) 1993-09-06 1997-06-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shaped label producing device
JPH0769497A (ja) * 1993-09-06 1995-03-14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ラベル用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3394572B2 (ja) * 1993-10-22 2003-04-07 株式会社サトー ヒートシールラベルの印字方法及びそのプリンター
JP3411110B2 (ja) 1994-09-14 2003-05-26 株式会社サトー 剥離台紙の巻取装置
JP3342596B2 (ja) 1995-03-17 2002-11-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ベルプリンタ
JPH09327906A (ja) * 1996-06-11 1997-12-2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専用紙供給用カートリッジ
JP3703573B2 (ja) * 1996-07-01 2005-10-05 株式会社イシダ ラベルプリンタ
US6843297B2 (en) * 2001-12-31 2005-0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Laminate cartridge
JP4001132B2 (ja) * 2004-07-08 2007-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4517841B2 (ja) * 2004-12-07 2010-08-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媒体、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KR20070113072A (ko) 2006-05-23 2007-11-28 알프스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잉크 리본 카세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하는 프린터
JP2007313681A (ja) * 2006-05-23 2007-12-06 Alps Electric Co Ltd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8221726A (ja) * 2007-03-14 2008-09-25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字装置
US20080226374A1 (en) 2007-03-14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71836A (zh) * 2013-04-15 2017-1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71836B (zh) * 2013-04-15 2019-07-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05935A (zh) * 2015-03-19 2017-11-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TWI659864B (zh) * 2015-03-19 2019-05-21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帶匣
CN107405935B (zh) * 2015-03-19 2019-08-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10303780A (zh) * 2015-03-19 2019-10-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US10730328B2 (en) 2015-03-19 2020-08-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CN110303780B (zh) * 2015-03-19 2021-02-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05937A (zh) * 2015-03-31 2017-11-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CN107405937B (zh) * 2015-03-31 2019-07-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US10569584B2 (en) 2015-03-31 2020-02-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8687A1 (en) 2011-06-29
US9061858B2 (en) 2015-06-23
JPWO2010047154A1 (ja) 2012-03-22
CN102099196B (zh) 2013-11-06
WO2010047154A1 (ja) 2010-04-29
JP4978733B2 (ja) 2012-07-18
EP2338687A4 (en) 2014-02-26
US20110008090A1 (en) 2011-01-13
EP2338687B1 (en)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9196B (zh) 带盒
JP5234200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テープ印字装置
CN102159405B (zh) 带打印设备
AU2004243941B2 (en) Continuous self-laminating labels
JP6061011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09214431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5313507A (zh) 用于形成自层压式打印标签的带式打印机、带盒和墨带
JP2010099886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229067B2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4962523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169948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0423946C (zh) 薄料处理装置
JP5924391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347766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347767B2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2011011404A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4962524B2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5637271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0100378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