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133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1330A
CN102081330A CN2010105185665A CN201010518566A CN102081330A CN 102081330 A CN102081330 A CN 102081330A CN 2010105185665 A CN2010105185665 A CN 2010105185665A CN 201010518566 A CN201010518566 A CN 201010518566A CN 102081330 A CN102081330 A CN 102081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aper
presswork
width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85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1330B (zh
Inventor
与田纯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1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1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1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1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通过改变磁芯的旋转角度来控制加热宽度的感应加热方式进行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当开始印刷作业时,设定与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而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由此不会由于非通纸区域的不必要的加热而消耗电力,并且即便在印刷作业完成后的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大于在先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用户也不需要为了使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的整个通纸区域被加热至定影控制温度而等待。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感应加热对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进行加热以进行定影的数码复合机、复印机、打印机、FAX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些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并通过热量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并且,有些在图像形成装置内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的定影装置为了在进行纸张运送的同时进行加热而包含辊等旋转体,并通过由线圈所产生的磁通引起的涡电流等来产生焦耳热(感应加热),加热旋转体,从而加热纸张并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这里,在印刷过程中,通过感应加热被加热的旋转体中与纸张接触的部分(通纸区域)由于热量被通过的纸张夺去,因此需要继续对旋转体进行加热,但不与纸张接触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却会持续上升。另外,已知有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例如为了防止该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过度升高等,调节加热宽度以使磁通量不到达至旋转体的非通纸区域。
具体来说,已知有如下的定影装置,其包括:产生磁通的磁通产生单元、通过磁通产生单元的磁通被感应加热的发热体、以及与磁通产生单元隔着发热体而相对配置的相对磁芯,相对磁芯具有与磁通的磁路相对的相对部和发热体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不与磁路相对的非相对部和发热体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形状,并且相对磁芯的相对部由从非相对部突出的凸部构成,凸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具有与可通纸的记录介质的尺寸宽度相当的长度,并且在相对磁芯上设置有与发热体的非通纸区域相对以阻断流入非通纸区域的磁通的磁屏蔽体,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防止在非通纸区域由于热量的积累而导致温度过度升高。
如上所述,尽管存在与纸张的尺寸匹配地改变加热宽度的图像形成装置,但如果直到印刷作业完成为止一直保持改变了加热宽度的状态,旋转体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就会下降。在此情况下,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在印刷作业结束时有时会低于定影控制温度,即进行定影时应当维持的温度。
于是,当使用具有比先前的印刷作业(例如,明信片印刷)中的纸张尺寸大的纸张(例如,A3纸)进行新的印刷作业时,需要对在新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的整个通纸区域进行加热,以提高其温度。因此,存在用户在先前的印刷作业完成之后无法立刻执行印刷作业而需要等待的问题。
另外也有如下方法:在印刷当中,当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高时进行使加热宽度与纸张尺寸相匹配的控制。根据该方法,当印刷作业完成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不低于定影控制温度,在先前的印刷作业完成之后,有时确实可以立刻执行印刷作业。但是,上述控制会对不需要加热的非通纸区域进行加热,因此存在消耗多余电力的问题。
这些定影装置虽能够与纸张匹配地进行加热控制,但无法解决由于印刷作业完成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降低导致在先前的印刷作业完成之后无法立刻执行印刷作业而需要等待的问题。另外,也无法解决由于对不需要加热的非通纸区域进行加热而消耗多余电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通过感应加热进行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得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不管何种尺寸的纸张也都能够立刻进行印刷,并且不对非通纸区域进行不必要的加热,从而消除多余电力的消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容纳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供纸部;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加热部,其包含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为了定影调色剂图像而与纸张接触;线圈,其面对所述加热部,并沿着所述旋转体的轴线方向缠绕,并且通过感应加热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磁芯,其面对所述加热部,并形成所述线圈与所述加热部之间的磁路,所述磁芯的周面被磁屏蔽板覆盖,所述磁芯被所述磁屏蔽板覆盖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根据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使所述磁芯旋转的旋转部;与所述加热宽度相匹配地为检测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而设置的多个温度检测体;以及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体的输出来控制向所述线圈提供的电力,从而控制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角度,由此控制所述加热部中的加热宽度,并且,当开始印刷作业时,控制所述旋转部来设定与所述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而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控制所述旋转部以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根据如上构成,当开始印刷作业时,设定与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并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因此在开始印刷作业时不对加热部中的非通纸区域进行加热。从而不会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消耗电力。
另外,即便在印刷作业完成后的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大于在先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用户也不需要为了使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的整个通纸区域被加热至定影控制温度而等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的简要构成的模型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1个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模型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4的(a)是示出从正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一个例子时的模型的截面图,图4的(b)是示出加热辊周边的一个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磁芯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控制相关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7的(a)~(c)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中进行印刷时加热带的温度变化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中进行印刷作业过程中进行非通纸区域的加热时的加热用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在执行印刷作业时进行的加热控制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在执行印刷作业时进行的加热控制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的温度上升率的测定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图9,以数码复合机100(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但是,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配置等各要素不限定发明的范围,仅仅是单纯的说明例。
(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
首先,利用图1、图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在数码复合机100的最上部安装有原稿运送装置101,原稿运送装置101在复印时将原稿一张一张自动连续地运送至读取位置。在原稿运送装置101的下方设置有图像读取部102。另外,原稿运送装置101以图1的纸面里侧为支点可上下开闭地安装在图像读取部102上。由此,也起到从上方按压原稿的盖子的功能。
图像读取部102在其顶面配置有:运送读取用稿台玻璃102A、以及在一张一张读取书籍等原稿时载置原稿的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102B。在图像读取部102内配置有:灯、反射镜、透镜、图像传感器等(没有图示)。图像传感器基于来自通过运送读取用稿台玻璃102A的原稿、或者载置在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102B上的原稿的反射光来读取原稿。并且,图像传感器将该反射光转换成与图像浓度对应的模拟电信号,然后进行量化,获得图像数据。
另外,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数码复合机100在正面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1(相当于操作输入部)。操作面板1设置有开始键10,开始键10在进行各种设定之后用于指示复印等的执行。另外,操作面板1还包括:用于输入印刷份数等数字的数字键盘部11,以及显示用于进行数码复合机100的设定或动作指示的菜单或按键的液晶显示部12。液晶显示部12为触摸面板式。用户可通过按下显示在液晶显示部12上的按键来进行数码复合机100的设定或动作指示。例如,用户可通过操作面板1指定要使用的纸张的尺寸、类型。
另外,数码复合机100从下方起具有:供纸部2A~2D、运送路径3、图像形成部4、中间转印部5、定影装置6等。
数码复合机100下方的各供纸部2(在图1中,从上侧的供纸部起依次标注符号A、B、C、D)容纳多张用于印刷的各种尺寸(例如,信纸尺寸、法律文书纸(legal size)尺寸、A4、A5、A6、B4等A型纸、B型纸等)、各类型型的纸张(例如,复印纸等普通纸、再生纸、薄纸、厚纸、OHP片材等)。
例如,最上部的供纸部2A容纳将纸张的长度方向和纸张运送方向相一致地放置的A3纸。上数第二个供纸部2B容纳将纸张的长度方向和纸张运送方向相一致地放置的A4纸。上数第三个供纸部2C容纳将纸张的长度方向和纸张运送方向相一致地放置的A5纸。最下侧的供纸部2D容纳将纸张的长度方向和纸张运送方向相一致地放置的明信片或A6纸。
各供纸部2的构成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各供纸部2具有通过供纸用的马达而旋转驱动的供纸辊21,当进行印刷时,供纸辊21将纸张一张一张送入运送路径3中。并且,在各供纸部2内还设有限制导向部件22以及后端限制导向部件23这两种限制导向部件,限制导向部件22以在与纸张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夹持叠放的纸张的方式进行限制,后端限制导向部件23与纸张的后端接触并进行限制。限制导向部件22设置有一对(在图1中只能看见一者),并且两者联动地滑动。当实际限制纸张位置时,滑动限制导向部件22来夹持纸张。其结果是,纸张被限制成:纸张的中心轴与运送路径3的宽度方向(与纸张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中央相一致(中央通纸)。后端限制导向部件23也被滑动,从而限制纸张的后端。
另外,在各供纸部2内还设置有用于检测被叠放的纸张的尺寸的纸张尺寸传感器24。例如,纸张尺寸传感器24具有:与后端限制导向部件23相连并且其电阻值根据滑动位置而改变的可变电阻(没有图示)、以及与限制导向部件22相连并且其电阻值根据滑动位置而改变的可变电阻(没有图示)。因此,纸张尺寸传感器24与各限制导向部件的位置相应地输出不同的电压。
另外,纸张尺寸传感器24只要能够掌握所叠放的纸张的尺寸即可,也可以是通过所设置的多个光传感器来检测各限制导向部件的位置的传感器。
接下来,运送路径3运送纸张,将来自供纸部2的纸张经由中间转印部5、定影装置6引导至排纸盘31。在运送路径3上设置有多个运送辊对32(从上方起依次标注符号A、B、C、D)、和套准调节辊对33等,套准调节辊对33使得运送过来的纸张在要转印的之前进行等待并配合定时以送出该纸张。另外,在定影装置6的下游侧还设置有向排纸盘31排出纸张的排纸辊对34。
在排纸辊对34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检测纸张的排出的纸张传感器35(例如,使用光传感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数码复合机100具有基于图像数据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具体来说,图像形成部4包括曝光装置41以及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42,即: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2a、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2b、形成蓝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2c、以及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2d。
这里,基于图1、图2来详细说明图像形成单元42a~42d。
各图像形成单元42a~42d都具有基本相同的构成,只是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颜色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图像形成单元42的构成进行说明,除特别进行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符号a、b、c、d。
各感光鼓43可旋转地被支撑,其接受来自马达(没有图示)的驱动力而旋转,并在圆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图像。各感光鼓43以预定的速度沿纸面上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各带电装置44使感光鼓43带上固定电位的电量。
各带电装置44可以是电晕放电式的装置,或者也可以是使用辊、刷等使各感光鼓43带电的装置。
各图像形成单元42的下方的曝光装置41通过用于输出激光的激光单元基于经颜色分解后的图像信号,向各感光鼓43输出作为光信号的激光(用虚线表示),对带电后的感光鼓43进行扫描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
另外,曝光装置41也可以采用由阵列状的LED构成的装置等。
各显影装置45容纳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各显影装置45向感光鼓43提供调色剂。其结果是,感光鼓43的静电潜像被显影。
各清除装置46刮掉转印后残留的调色剂等污染物。
返回图1继续进行说明。中间转印部5从感光鼓43接受调色剂图像的首次转印,并向纸张进行二次转印。中间转印部5由各首次转印辊51a~51d、中间转印带52、驱动辊53、从动辊54~56、二次转印辊57、带清除装置58等构成。各首次转印辊51a~51d与各感光鼓43夹持无端状的中间转印带52。
中间转印带52由电介质树脂等构成,并张紧设置在驱动辊53、从动辊54~56上,并且通过与马达等驱动机构(没有图示)连接的驱动辊53的旋转驱动而向图1纸面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驱动辊53和二次转印辊57夹持中间转印带52,形成二次转印压送(nip)部。在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中,对各首次转印辊51a~51d施加预定电压。在各图像形成单元42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黑色、黄色、蓝色、品红色中的每种颜色)依次无偏差地重叠并被首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2上。然后,当将重叠了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进入二次转印压送部时,纸张也同步进入,并由被施加了预定电压的二次转印辊57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上。
另外,带清除装置58在二次转印后去除并回收中间转印带52上的剩余调色剂等。
定影装置6相对于中间转印部5配置在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并对二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加压来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定影后的纸张被排出到排纸盘31,由此图像形成完成。关于定影装置6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数码复合机100的硬件构成)
接下来,基于图3,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的硬件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在内部具有主体控制部7(相当于控制部)。主体控制部7控制装置的各部分。例如,主体控制部7包括CPU 71及其他电路、元件。另外,主体控制部7与存储部72连接。CPU 71是中央运送处理装置,其基于保存在存储部72中并被展开的控制程序来进行数码复合机100的各部分的控制和计算。存储部72由ROM、RAM、闪存ROM、HDD等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和易失性存储装置的组合构成。例如,存储部72除了数码复合机100的控制程序之外还存储控制数据等各种数据。
另外,在图3中,主体控制部7有时设置有按功能划分的多种控制器,例如进行整体控制或图像处理的主控制部、以及控制定影装置6或用于使各种旋转体旋转的马达等的开启/关闭等的引擎控制部等,但在本说明中,统合为主体控制部7来进行说明。
并且,主体控制部7与供纸部2、运送路径3、图像形成部4、中间转印部5、定影装置6等连接,控制各部分的动作,以便基于存储部72的控制程序和数据来恰当地进行图像形成。
就本发明来说,主体控制部7为了基于温度检测体(温度传感器S、参照图6)的输出并通过旋转体(加热带63),来将与纸张接触的通纸区域的温度维持在作为定影所需的温度水平的定影控制温度,控制向线圈8提供的电力,识别用于印刷的纸张尺寸,并控制旋转部(磁芯马达93)来控制磁芯9的旋转角度。
另外,主体控制部7经由I/F部73(相当于接口部、通信部)与成为进行印刷的图像数据的发送源的计算机200(个人计算机等)等连接。例如,各计算机200中安装有用于使用数码复合机100的驱动软件。并且,也可以将多个计算机200经由网络可通信地连接在数码复合机100上。另外,也可以将计算机200经由电缆等直接连接在数码复合机100的I/F部73上。主体控制部7将对从计算机200接收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之后的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像形成部4的曝光装置41,曝光装置41在感光鼓43上形成静电潜像。
另外,主体控制部7(例如,CPU 71)与各供纸部2内的纸张尺寸传感器24连接。并且,主体控制部7基于纸张尺寸传感器24的输出电压,来识别容纳在各供纸部2中的纸张尺寸。另外,主体控制部7与操作面板1连接,用户对操作面板1进行的所选择的要印刷的纸张尺寸的输入被传递给主体控制部7。另外,也可以从计算机200与图像数据的发送同时发送用于指定要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设定数据,由此指示要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主体控制部7确认被容纳在各供纸部2中的纸张尺寸,并在印刷时从容纳有被指示尺寸的纸张的供纸部2进行供纸。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能够向各种尺寸的纸张进行印刷。并且,主体控制部7与纸张传感器35连接。主体控制部7基于纸张传感器35的输出,来检测从排纸辊对34的纸张的排出,并识别1页印刷完成。
(定影装置6的构成)
接下来,利用图4的(a)和(b)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6的一个构成例进行说明。如图4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内设置有加热部、线圈8、磁芯9、外部磁芯91、加压辊64等,其中,加热部包含加热辊61(相当于加热部)、定影辊62(相当于加热部)、以及为了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而与纸张接触的作为旋转体的加热带63(相当于加热部的旋转体)等。
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热带63、磁芯9、加压辊64可旋转地被支撑,并且它们的轴线方向平行。
加热辊61例如是铁制的,为了定影调色剂图像,线圈8通过感应加热而对加热辊61进行加热。加热辊61将图4的(a)的纸面深入方向(与纸张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纸张宽度方向)作为轴线方向。并且,与加热辊61相对地设置有定影辊62,定影辊62是例如其周面由海绵状材料形成从而具有弹性的辊。另外,加热带63卷挂在加热辊61和定影辊62上。加热带63具有将热量传递给定影辊62的功能。加热带63是为了定影而由线圈8通过感应加热进行加热的旋转体,其是薄薄地延展的金属(例如,镍),并且是无端状的。
并且,与定影辊62相对地设置有加压辊64。加压辊64例如由海绵状材料形成,其与定影辊62夹持加热带63,并且施压部材65(例如,弹簧)将加压辊64向定影辊62方向施压。其结果是,加压辊64与加热带63压力接触,从而形成定影压送部N。
例如,设置在定影装置6的定影马达66(参照图6)的驱动力被传递给定影辊62,从而定影辊62旋转。当定影辊62旋转时,加热带63旋转,相应地,加热辊61也旋转。另外,加压辊64也响应定影辊62的旋转而旋转。然后,如果在使定影辊62等旋转的同时,使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进入定影压送部N并运送纸张使其通过,则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加压,被定影在纸张上(用虚线表示纸张运送方向)。
接下来,说明对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进行加热的构成。
如图4的(a)所示,设置线圈8和磁芯9,使其面向加热辊61的与设置定影辊62的一侧相反侧的周面。并且,如图4的(a)、(b)所示,线圈8面对加热部(加热带63等),并沿着旋转体(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缠绕。该线圈8通过感应加热对加热部进行加热。
另外,线圈8避开加热辊61和磁芯9之间的间隙G并且从圆周方向观察加热辊61时呈八字状地沿着加热辊61的轴线方向缠绕。磁芯9面对包含加热辊61等的加热部,并形成线圈8和加热部之间的磁路。磁芯9的圆周面被用于屏蔽磁的磁屏蔽板92A、92B覆盖,被磁屏蔽板92覆盖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根据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以使得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宽度W不同(参照图5)。另外,磁芯9的轴线方向与加热辊61平行。并且,如图4的(b)所示,线圈8由1根导线构成,将导线的两端作为端子,向端子施加交流电压(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并且,一旦向线圈8施加交流电压,线圈8中就会有电流流动,例如,如图4的(a)、(b)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形成磁场。外部磁芯91例如由铁素体(ferritic)构成,其形成磁路,防止磁通扩散。并且,磁通穿过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从而产生涡电流。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通过由所产生的涡电流导致的焦耳热被加热(感应加热)。当进行感应加热时,通过使定影辊62等旋转,加热辊61、加热带63被加热,热量通过加热带63被传递到定影辊62。并且,热量还被传递到加压辊64。如上所述,定影装置6被加热。当进行定影时,定影辊62等例如被加热至170℃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中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S(相当于温度检测体)。各温度传感器S与纸张进入部分附近的加热带63相接触地设置(也可以是非接触式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能够改变对加热带63等进行加热的加热宽度W(在轴线方向上,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被加热的长度)(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因此设置用于测定各加热宽度W的端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测定加热带63在轴线方向上的中心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这样的多个温度传感器S。即,各温度传感器S为了与加热宽度W相匹配地检测加热部的温度而设置多个。
另外,温度传感器S沿着定影辊62的轴线方向并排设置,在图4的(a)中只示出了眼前的一个。各温度传感器S可具有相同的构成,例如具有热敏电阻,并且输出电压根据加热带63的温度而改变。
(磁芯9和磁屏蔽板92A、92B)
接下来,基于图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6的磁芯9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能够使用各种尺寸的纸张进行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的定影装置6等中,以使得纸张运送方向上的纸张的中心轴和运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一致的方式进行中央通纸。例如,当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最大可印刷A3尺寸的纸张时,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压辊64、加热带63等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A3的短边尺寸(约30cm)左右。
并且,当连续印刷纸张时,与纸张接触的部分的热量被夺去,因此必须对加热辊61进行加热,以使加热带63等的温度不下降到定影控制温度以下。然而,当连续印刷例如信纸尺寸、A4、明信片A6等宽度比A3纸张小的纸张时,如果以与A3匹配的加热宽度W持续对加热辊61进行加热,则只有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热带63、加压辊64的中央部分的热量被夺去,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热量不被夺去。
于是,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热带63、加压辊64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持续上升。而且,如果温度过度上升,就有可能产生加热带63、定影辊62等的热损坏等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芯9上设置磁屏蔽板92A、92B,使得可分多个级别切换加热辊61的加热宽度W。
因此,基于图5,对磁芯9的构成进行说明。首先,磁芯9例如是由铁素体形成的圆筒状、圆柱状的部材。通过使用作为强磁性体的铁素体,将线圈8的磁通集中到与加热辊61相对的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磁通链接到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另外,铁素体的电阻值大,难以产生涡电流损失,能够有效地对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进行加热。
并且,如图5的左侧的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中,在磁芯9的圆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粘贴)有磁屏蔽板92A、92B。
在图5中,为了方便,对磁屏蔽板92A、92B进行了网点表示,从而区别示出了磁芯9的表面和磁屏蔽板92A、92B。另外,各磁屏蔽板92A、92B的功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除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省略符号A、B。
例如,各磁屏蔽板92由如铜板这样的磁导率小且电阻小的导体形成。当磁通穿过各磁屏蔽板92时,根据楞次定律,电流沿抵消磁通的方向流经导体板,从而磁通被阻断。并且,如图5所示,各磁屏蔽板92呈阶梯形状,覆盖磁芯9的圆周面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具有差异,从而能够切换加热辊61的加热宽度W。
接下来,基于图5中右侧的图进行说明。图5中右侧的图是将磁芯9的周面展开的展开图。例如,如果将磁芯9的圆周面中被磁屏蔽板92覆盖的面积最大且在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的轴线方向上暴露的部分短的部分面向加热带63,则加热宽度W变得最窄。换言之,越是将被磁屏蔽板92覆盖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的部分面向加热带63,加热宽度W就会越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磁芯9中,被磁屏蔽板92覆盖的长度分为四个级别。例如,最窄的加热宽度W(将该加热宽度W设为加热宽度W1)与明信片或照片纸、或者A6纸的短边长度(例如,约10cm)对应。通过使加热宽度W1的部分面向加热带63,在使明信片或照片纸、或A6纸的短边方向与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下,能够只对加热带63中纸张与加热带63接触的区域(通纸区域)进行加热。比加热宽度W1宽一级的加热宽度W(将该加热宽度W设为加热宽度W2)例如与A5尺寸的纸张的短边长度对应(例如,约15cm)。
通过使加热宽度W2的部分面向加热带63,在使A5纸的短边方向与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A5横向)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或者在使照片纸或A6纸或明信片的长度方向与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A6纵向)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下,能够只对加热带63中纸张与加热带63接触的区域(通纸区域)进行加热。
比加热宽度W2宽一级的加热宽度W(将该加热宽度W设为加热宽度W3)例如与A4尺寸的纸张的短边长度对应(例如,约21cm)。通过使加热宽度W3的部分面向加热带63,在使A4纸的短边方向与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或者在使A5纸的长度方向与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进行纸张运送时,能够只对加热带63中纸张与加热带63接触的区域(通纸区域)进行加热。
最宽的加热宽度W(将该加热宽度W设为加热宽度W4)与A3尺寸的纸张的短边长度尺寸(例如,约30cm)对应。通过使加热宽度W4部分面向加热带63,在使A3纸的短边方向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或者在使A4纸的长度方向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一致地进行纸张运送的情况下,能够只对加热带63的纸张所接触的区域(通纸区域)进行加热。并且,与通过纸张尺寸传感器24检测或操作面板1选择的纸张尺寸相匹配地,通过由后述的磁芯马达93(参照图6,相当于旋转部)使磁芯9旋转来切换加热宽度W。
(与定影装置6中的加热控制相关的硬件构成)
接下来,基于图6,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6中的加热控制有关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中设置有进行定影装置6的加热控制的定影控制部60。定影控制部60接受主体控制部7的指示,进行加热控制。例如,定影控制部60具有作为控制元件的控制器67。控制器67进行定影装置6的实际的加热控制。另外,定影控制部60在进行印刷时使定影马达66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定影马达66使加热带63、加热辊61、定影辊62等旋转。
另外,在定影控制部60中设置有例如PWM电路69,PWM电路69基于设置在数码复合机100内的电源装置78所提供的电力,向线圈8施加交流。用于指示加热的开启/关闭的加热开启/关闭指示信号从主体控制部7被提供给定影控制部60的控制器67。控制器67在接收到加热开启指示时从PWM电路69对线圈8投入电力。
另外,主体控制部7向控制器67提供向线圈8投入并消耗(转换成热量)的电力的指示。另一方面,控制器67检测从PWM电路69提供给线圈8并为了加热加热带63或加热辊61而消耗的电力。
并且,控制器67使PWM电路69动作,以使得来自主体控制部7的指示和检测到的电力一致。例如,PWM电路69改变向线圈8施加的电流的频率等,从而控制流经线圈8的电流量,由此控制加热所消耗的电力。
关于磁芯9的旋转角度,例如由主体控制部7控制磁芯马达93。磁芯马达93使磁芯9旋转。由此,磁芯9旋转,加热宽度W被切换。通过缩窄加热宽度W,转换成热量的能量减少,因此线圈8中消耗的电力减少。另外,检测加热带63的中央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1、检测加热宽度W2的端部(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以下相同)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2、检测加热宽度W3的端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3、以及检测加热宽度W4的端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4的输出电压被输入给主体控制部7的CPU 71。并且,例如存储部72中存储有针对各温度传感器S的输出电压规定了温度或者热敏电阻的电阻值的数据表。根据该数据表,主体控制部7能够检测出加热带63的各部分的温度。
(印刷作业中的加热控制)
接下来,基于图7的(a)~(c)、图8,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的印刷中的加热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7的(a),对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的印刷作业的加热控制的概要进行说明。图7的(a)是示出例如在将A4的短边方向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对齐(以将A4纸张的长度方向和供纸方向对齐的方式载置在供纸部2上)的情况下连续印刷500张纸张时的通纸区域和非通纸区域中的温度变化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当开始印刷作业时,旋转磁芯9,设定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相匹配的加热宽度W。旋转磁芯9,使磁芯9的加热宽度W3部分面对加热带63。加热宽度W3的长度与A4纸张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另外,在加热宽度W3的状态下,与通过对线圈8通电来加热的加热带63或定影辊62等的部分相匹配地使纸张通过。换言之,只对加热带63中的与纸张相接触的通纸区域进行加热。并且,在通纸区域中,如图7的(a)中用实线表示的曲线G1那样从印刷作业开始(在图7的(a)~(c)中,用t1表示的时间点)至结束为止维持作为定影控制温度的170℃。
另一方面,如在图7的(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曲线G2那样,在开始印刷作业时,加热带63的作为不与纸张接触的部分的非通纸区域不被加热,因此由于放热等而温度逐渐立刻下降。由此,在印刷作业初期投入到线圈8中的电力不被转换成用于加热非通纸区域的热量,因此不会消耗多余电力。
然而,如果以加热宽度W3的状态完成印刷作业,则当印刷作业完成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仍处于低的温度。于是,当印刷作业完成时,例如,在印刷A3纸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将非通纸区域加热至定影控制温度,则调色剂不熔化,从而引起定影不良。因此,用户需要等待至先前的印刷作业中的非通纸区域被加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在印刷作业的中途(图7的(a)中的t2时刻),控制部使磁芯9旋转以扩大加热宽度W(例如,设为加热宽度W4)。由此,当印刷作业完成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能够成为恢复至定影控制温度的状态。
这里,为了使得在完成印刷作业之后即便是大尺寸的纸张也能够立刻进行印刷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优选为在完成印刷作业时(印刷作业的最后一页印刷完成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恰好达到定影控制温度的定时。这是因为:如果印刷作业完成时非通纸区域达到定影控制温度,就不会消耗多余电力。
但是,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达到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因此,利用图7的(b),对根据纸张尺寸而应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的差进行说明。图7的(b)是示出当印刷500张的纸张时通纸区域和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的图。并且,在图7的(b)中,曲线G2示出了与图7的(a)同样地在将A4纸张的短边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对齐的情况下进行印刷时(加热宽度W3)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G3示出了在将A3纸张的短边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对齐的情况下进行印刷时(加热宽度W4)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G4示出了在将A6纸张的短边和加热带63的轴线方向对齐的情况下进行印刷时(加热宽度W1)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另外,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厚度全部相同。
例如,当以A4纸张的曲线G2为基准进行说明时,示出了印刷A3横向纸张的情况的曲线G3的每印刷1张时的温度降下率大于曲线G2(每印刷1张时所下降的温度增加)。这是因为:A3纸张比A4纸张大,因此印刷相同张数时所需要的时间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示出了印刷A6纸张的情况的曲线G4的每印刷1张时的温度降下率小于曲线G2(每印刷1张时所下降的温度减少)。这是因为:A6纸张比A4纸张小,因此印刷相同张数时所需要的时间存在差异。
从而,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达到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通过t2、t3、t4示出定时的偏差)。换言之,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为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印刷作业中的印刷剩余张数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
并且,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达到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也根据纸张的类型(例如,纸张的厚度)而不同。因此,利用图7的(c),对根据纸张类型而应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的差进行说明。图7的(c)是示出当印刷500张的A4纸张时通纸区域和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并且,在图7的(c)中,曲线G5示出了对具有被称作复印纸或普通纸的厚度的纸张(例如,定量60~100g/m2左右)进行印刷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G6示出了当对具有被称作厚纸的厚度的纸张(例如,大于等于定量100g/m2、100~160g/m2左右)进行印刷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G7示出了当对具有被称作薄纸的厚度的纸张(例如,小于或等于定量60g/m2左右)进行印刷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
例如可以按照图像形成装置的每种机型任意地规定哪个纸张被归类为哪个厚度。因此,也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所指定的标准纸张规定为厚纸、普通纸、薄纸等每一种,并使用户使用标准纸张,也可以在用户手册中记录对于纸张类型的定量。
例如,当以示出普通纸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的曲线G5为基准进行说明时,示出了厚纸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的曲线G6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大于曲线G5。这是因为:当进行厚纸的定影时,被纸张夺去的热量比普通纸多,因此若要将通纸区域的温度维持在定影控制温度,就需要比普通纸的时候增大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例如,增大电流),来增加感应加热中的发热量。另一方面,示出了薄纸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变化的曲线G7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小于曲线G5。这是因为:当进行薄纸的定影时,被纸张夺去的热量小于普通纸,因此为了将通纸区域的温度维持在定影控制温度而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可以比普通纸的时候少。
因此,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达到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也根据纸张的类型(厚度)而不同。换言之,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恰好成为定影控制温度而扩大加热宽度W的印刷作业中的印刷剩余张数根据纸张的类型而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中,如图8所示,按照每种纸张尺寸和纸张类型规定了加热用数据(数据表),该加热用数据针对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规定了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该加热用数据例如被存储在存储部72中。
例如,主体控制部7通过位于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传感器S来检测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如果位于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传感器S为多个,则既可以取多个非通纸区域的温度检测结果的平均来确定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也可以将最低的温度确定为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并且,主体控制部7基于当前正在印刷的纸张尺寸和纸张类型来规定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印刷剩余张数)。
例如,主体控制部7也可以基于纸张尺寸传感器24、或利用操作面板1进行的容纳在供纸部2中的纸张的类型设定、或从计算机200发送给数码复合机100的印刷设定数据,来识别在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的类型或尺寸。
由此,当印刷作业完成时,能够立刻对尺寸(加热宽度W)比先前的印刷作业大的纸张进行印刷。另外,加热用数据也可以被规定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裕量,以使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在印刷作业完成之前达到定影控制温度。即便在印刷作业完成之前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达到了定影控制温度,也可以例如使磁芯9旋转,与印刷当中的纸张尺寸相匹配地缩窄加热宽度W。由此,非通纸区域不会过度升温。
(定影装置6中的执行印刷作业実行时的加热控制)
接下来,基于图9,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6的加热控制的流程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图9中的“开始”是印刷作业开始被执行的时间点。
例如,相当于为了复印而按下开始键10的情况、从计算机200接收了包含图像数据或印刷设定数据在内的印刷作业数据的情况等。
这里的印刷作业是纸张尺寸小于或等于数码复合机100可使用的最大的纸张尺寸(例如A3)的印刷作业。换言之,如果是与最大的加热宽度(加热宽度W4)对应的纸张(A3)的印刷,则主体控制部7维持最大加热宽度(加热宽度W4),因此不需要进行使磁芯9旋转的控制。
接下来,主体控制部7确认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或纸张类型(步骤#1)。具体来说,数码复合机100具有例如从外部接收包含印刷设定数据在内的印刷数据的通信部(I/F部73),主体控制部7基于在通信部中接收的设定数据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或者,数码复合机100具有例如用于进行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的设定输入的操作输入部(操作面板1),主体控制部7基于被输入到操作输入部的内容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并且,根据需要,指示磁芯马达93,使磁芯9旋转,从而设定与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W(改变为加热宽度W1~加热宽度W3中的任一个)(步骤#2)。然后,主体控制部7基于用于测定通纸区域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的输出,来指示定影控制部60,以将通纸区域维持在定影控制温度(步骤#3)。
然后,主体控制部7确认1张纸张的印刷完成(步骤#4)。也可以基于设置在排纸辊对34附近的纸张传感器35的输出来检测向排纸盘31排出了1张纸张,由此识别1页(1张)的印刷完成。另外,从供纸至纸张排出的时间根据纸张尺寸等基本上是确定的,因此主体控制部7也可以基于从提供1张纸张开始所经过的时间来确认1张纸张的印刷完成。
并且,主体控制部7基于用于测定非通纸区域部分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例如,温度传感器S4)的输出,来确认非通纸区域的温度(步骤#5)。并且,主体控制部7确认印刷作业的印刷剩余张数(步骤#6)。
如果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所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则主体控制部7也可以判断为不需要扩大加热宽度W,并在执行下一个印刷作业时扩大加热宽度W。因此,主体控制部7也可以在当前的作业执行过程中确认下一个印刷作业(被输入到数码复合机100中的打印机作业、被指示执行的复印作业)的设定内容,并确认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中所使用的纸张尺寸是否相同(步骤#7)。
如果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中所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步骤#7的“是”),则主体控制部7持续进行印刷,直到完成印刷作业为止。(步骤#7→步骤#11)。另一方面,如果纸张尺寸不同(步骤#7的“否”),则主体控制部7进入步骤#3。
另外,如果下一个印刷作业没有被输入到数码复合机100中,则主体控制部7在步骤#7中判断为“否”。
即,控制部(主体控制部7)在执行当前的印刷作业的过程中确认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是否与在当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如果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中所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则不改变加热宽度W,继续进行印刷直到当前的印刷作业完成为止。由此,能够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的不必要的加热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然后,主体控制部7基于非通纸区域的温度、印刷作业的印刷张数、以及加热用数据,来判断是否为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步骤#7)。
即,数码复合机100具有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部72,存储部72存储加热用数据,该加热用数据针对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对加热部进行了加热时基于温度检测体(温度传感器S)检测出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规定了用于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非通纸区域达到定影控制温度的印刷作业中的剩余印刷张数,主体控制部7基于加热用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另外,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纸张尺寸而存储多种加热用数据,主体控制部7从多种加热用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对应的加热用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加热用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并且,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类型而存储多种加热用数据,主体控制部7从多种加热用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类型对应的加热用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加热用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
如果主体控制部7判断出不是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步骤#7的“否”),则例如返回步骤#3。另一方面,如果主体控制部7判断出是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步骤#7的“是”),则主体控制部7控制磁芯马达93以扩大加热宽度W(步骤#8)。此时,如果不清楚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则将加热宽度W扩大成与A3尺寸对应的最大加热宽度W(加热宽度W4)。诸如在当前的印刷作业执行过程中输入了打印机作业的情况等,如果清楚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则将加热宽度扩大成与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对应的加热宽度W。另外,如果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中所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则主体控制部7判断为不需要扩大加热宽度W,可在执行下一个印刷作业时扩大加热宽度W。
即,主体控制部7在开始印刷作业时,控制旋转部(磁芯马达93)来设定与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W,并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控制旋转部(磁芯马达93),以便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具体来说,主体控制部7在开始印刷作业时,设定与纸张尺寸相匹配的加热宽度W,以使得加热部的作为不与定影的纸张接触的区域的非通纸区域变得最宽,并且,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时,以使得非通纸区域到印刷作业完成为止达到定影控制温度的方式对加热部进行加热。并且,如果不清楚下一次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则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时,主体控制部7将加热宽度W扩大至与容纳在供纸部2中的纸张中的最大尺寸的纸张对应的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另外,如果清楚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则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时,主体控制部7将加热宽度W扩大至与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对应的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
然后,继续进行印刷,并完成印刷作业(步骤#9)。此时,非通纸区域被加热到定影控制温度,执行印刷作业时的加热控制结束(“结束”)。例如,之后,主体控制部7切换向线圈8的电力投入开启/关闭,以进行在最大加热宽度W4维持定影控制温度的控制,直到进入休眠模式等省电模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当开始印刷作业时,设定与纸张尺寸相匹配的加热宽度W,并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W,因此在开始印刷作业时,加热部(加热带63等)中的非通纸区域不被加热。因此,不会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消耗多余的电力。另外,即便在印刷作业完成后的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大于在先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用户也不需要为了使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的整个通纸区域被加热至定影控制温度而等待。因此,在先前的印刷作业完成后能够立刻执行纸张尺寸不同的印刷作业,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对加热部(加热带63等)进行加热,以使得到印刷作业完成为止非通纸区域达到定影控制温度。由此,即便在印刷作业完成后的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大于在先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也能够可靠地在先前的印刷作业完成后立刻执行印刷。另外,由于基于加热用数据,来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并对加热部(加热带63等)进行加热的定时,因此控制部能够简单地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另外,加热用数据被规定成在完成印刷作业时使非通纸区域达到定影控制温度,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另外,纸张在纸张运送方向上越长,在印刷1张纸张时在通纸区域中被纸张夺去的热量就越多。于是,在维持通纸区域的定影控制温度的基础上,印刷1张所需要的时间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因此应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转换成热量的能量)也存在差异。因此,作为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的定时的基准的印刷作业的剩余印刷张数根据纸张尺寸而不同。然而,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尺寸而存储多种加热用数据,因此不管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如何,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另外,纸张越厚,印刷1张纸张时在通纸区域中被纸张夺去的热量就越多。于是,在维持通纸区域的定影控制温度的基础上,应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根据纸张类型而存在差异。因此,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时,非通纸区域的升温程度根据纸张类型而存在差异。然而,根据上述构成,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类型而存储多种加热用数据,因此不管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类型如何,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另外,在印刷作业结束之后,通常无法预测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何种尺寸的纸张进行印刷。因此,控制部将加热宽度W扩大至与容纳在供纸部2内的纸张中(在纸张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尺寸最大的纸张对应的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加热带63等)进行加热。由此,不管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何种尺寸的纸张进行印刷,都能够立刻开始印刷作业,能够提供节能且使用便利性优异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也有在执行印刷作业过程中如下一个印刷作业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等那样知道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的情况。因此,控制部将加热宽度W扩大至与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的纸张对应的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加热带63等)进行加热。由此,不会对针对下一个印刷作业的执行来说不必要的区域进行加热,从而能够避免多余的电力消耗。另外,在印刷作业完成后,能够立刻开始下一个印刷作业,能够提供节能且使用便利性优异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控制部能够基于通信部(I/F部73)所接收的设定数据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尺寸或类型。另外,控制部能够基于输入到操作输入部(操作面板1)中的内容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尺寸或类型。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当执行印刷作业时基于在数码复合机100中测定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来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但是,数码复合机100内的构成等其他部分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对于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将在印刷作业的中途对非通纸区域进行了加热时的温度上升率的测定结果作为数据进行存储。并且,如使用图7说明的那样,由于为了将通纸区域维持在定影控制温度而应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存在差异等,扩大了加热宽度W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根据纸张尺寸或纸张类型(厚度)而不同。因此,对非通纸区域进行了加热时的温度上升率的测定结果按照与所使用的纸张对应地扩大了加热宽度W的案例、纸张类型而被存储在存储部72中(在图11的例子中,作为A1~A15来例示)。例如,按照如明信片等(加热宽度W1)→A3纸(加热宽度W4)这样的每一案例存储温度上升率的测定结果。
另外,温度上升率的确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在过去1周或过去一个月等、固定期间内针对每个案例(纸张类型、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原加热宽度W和扩大后的加热宽度W等)存储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将各个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确定为测定数据的温度上升率(为此,例如针对每个印刷作业、每个案例,将固定期间内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的测定结果存储在存储部72中)。或者,也可以将在最近一次执行的相同案例的印刷作业中测定的温度上升率用作测定数据。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的下部分所示,例如为了计算印刷作业完成为止的时间,还一并存储时间数据,该时间数据表示印刷每1张(1页)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在图11中,印刷每1张纸所需要的时间以T1~T6来例示)。
使用图10对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在数码复合机100中测定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来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并执行印刷作业时的定影装置6中的加热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步骤#21~步骤#2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步骤#27中,确认是否可扩大加热宽度W。此时,主体控制部7利用被存储在存储部72中的时间数据,计算完成印刷作业中剩余张数的印刷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将所述算出的到完成印刷所需要的时间称作印刷所需时间。具体来说,印刷所需时间如以下(式1)所示,可通过将印刷作业中的剩余张数和在当前印刷中正使用的纸张的时间数据相乘来求出。
(式1)
印刷所需时间(秒)=印刷作业的剩余张数(张)×时间数据(秒)
另外,主体控制部7通过计算求出当扩大了加热宽度W时使非通纸区域上升至定影控制温度为止的时间。将所述算出的使非通纸区域上升至定影控制温度为止的时间称作上升所需时间。具体来说,上升所需时间如以下(式2)所示,可通过将定影控制温度和非通纸区域温度之差除以测定数据中的加热宽度W变更案例中适当案例的温度上升率来求出。
(式2)
上升所需时间(秒)=(定影控制温度-非通纸区域温度)(℃)÷温度上升率(℃/秒)
并且,主体控制部7比较印刷所需时间和上升所需时间,在上升所需时间小于或等于印刷所需时间的期间,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上升所需时间≤印刷所需时间)。通过如此确定定时,在印刷作业完成之前非通纸区域将达到定影控制温度。
即,数码复合机100具有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部72,存储部72存储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了加热时的非通纸区域中的温度上升率的测定数据,主体控制部7基于测定数据,求出使通过温度检测体(温度传感器S)测出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至定影控制温度所需要的上升所需时间、以及印刷印刷作业中的剩余印刷张数所需要的印刷所需时间,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然后在上升所需时间的这一方更短的期间内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另外,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尺寸而存储多种测定数据,主体控制部7从多种测定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对应的测定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测定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例如,也可以在印刷所需时间减去上升所需时间的差小于预定值(例如,1~10秒间的任意值)时,主体控制部7决定扩大加热宽度W。
另外,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类型而储多种测定数据,主体控制部7从多种测定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类型对应的测定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测定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
并且,为了在印刷作业完成时恰好将非通纸区域维持在定影控制温度,例如,基于如下的预测计算来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的定时。例如,主体控制部7能够识别在每1张(1页)的印刷期间非通纸区域所下降的温度。即,当每完成1页印刷时,用于检测非通纸区域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测定温度,并且,主体控制部7可在每完成1页印刷时识别该页印刷完成时所测定的温度与前1页的印刷完成时所测定的温度的温度差。例如,当印刷张数很多时,例如印刷作业达到500张的情况等,也可以每印刷1页时获取温度差,并对获取的多个温度差取平均值。
由此,主体控制部7能够对完成下一页的印刷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进行预测计算。因此,主体控制部7计算用于使预测求出的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至定影控制温度的上升所需时间。另外,如果对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剩余张数乘以时间数据,则能够容易地计算出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所需时间。并且,如果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上升所需时间小于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所需时间,则即便在下一页印刷完成时扩大加热宽度W,也能够在印刷作业完成时将非通纸区域提高到定影控制温度,因此主体控制部7不作出在当前的时间点扩大加热宽度W的判断(步骤#27的“否”)。另一方面,如果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上升所需时间大于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所需时间,则即便在下一页印刷完成时扩大加热宽度W也无法在印刷作业完成时将非通纸区域提高到定影控制温度,因此主体控制部7判断为在当前的时间点扩大加热宽度W(步骤#27的“是”)。
如果主体控制部7判断为不扩大加热宽度W(步骤#27的“否”),则例如返回步骤#23。另一方面,如果主体控制部7判断为扩大加热宽度W(步骤#27的“是”),则控制磁芯马达93以扩大加热宽度W(步骤#28)。另外,步骤#28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步骤#8相同,因此省略具体说明。
然后,主体控制部7在此次印刷作业中识别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率(步骤#29)。此后印刷完成(步骤#30)。并且,基于所识别的温度上升率,更新存储部72所存储的测定数据中的对应项(纸张类型、印刷中使用的纸张、扩大前和扩大后的加热宽度W)的测定数据(步骤#31→“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由于控制部基于测定数据,在上升所需时间的这一方更短的期间,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加热带63、加热辊61、定影辊62等)进行加热的定时,因此控制部能够考虑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周边温度等)或加热部(加热带63等)的升温程度的个体差异等情况,确定扩大加热宽度W来对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因此,能够进行符合实情的加热控制,能够有效地消除多余的电力消耗。
另外,纸张在纸张运送方向上越长,在印刷1张纸时通纸区域被纸张夺去的热量就越多。于是,在维持通纸区域的定影控制温度的基础上,应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根据纸张尺寸而存在差异。因此,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了加热宽度W时,非通纸区域的升温程度根据纸张尺寸而存在差异。然而,根据如上构成,由于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尺寸存储多种测定数据,因此,能够适应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并与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无关地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另外,纸张越厚,在印刷1张纸时在通纸区域被纸张夺去的热量就越多。于是,在维持通纸区域的定影控制温度的基础上,应向线圈8投入的电力根据纸张类型而存在差异。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了加热宽度W时,非通纸区域的升温程度根据纸张类型而存在差异。然而,根据如上构成,由于存储部72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的纸张类型存储多种测定数据,因此能够适用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环境,并与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类型无关地减少由于非通纸区域被不必要的加热而导致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容纳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的供纸部;
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加热部,其包含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为了定影调色剂图像而与纸张接触;
线圈,其面对所述加热部,并沿着所述旋转体的轴线方向缠绕,并且通过感应加热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磁芯,其面对所述加热部,并形成所述线圈与所述加热部之间的磁路,所述磁芯的周面被磁屏蔽板覆盖,所述磁芯被所述磁屏蔽板覆盖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根据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
使所述磁芯旋转的旋转部;
与所述加热宽度相匹配地为检测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而设置的多个温度检测体;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体的输出来控制向所述线圈提供的电力,从而控制所述旋转部的旋转角度,由此控制所述加热部中的加热宽度,并且,当开始印刷作业时,控制所述旋转部来设定与所述纸张尺寸匹配的加热宽度,而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控制所述旋转部来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部,
所述存储部存储加热用数据,所述加热用数据针对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对所述加热部进行了加热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体检测出的所述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规定了用于在印刷作业完成时使所述非通纸区域达到所述定影控制温度的印刷作业中的剩余印刷张数,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加热用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部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存储多种所述加热用数据,
所述控制部从多种所述加热用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对应的所述加热用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所述加热用数据,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部,
所述存储部存储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对所述加热部进行了加热时的所述非通纸区域处的温度上升率的测定数据,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测定数据来求出上升所需时间和印刷所需时间并比较这两者,并且在所述上升所需时间小于所述印刷所需时间的期间,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其中,所述上升所需时间是使通过所述温度检测体检测出的所述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定影控制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所述印刷所需时间是印刷印刷作业的剩余印刷张数所需要的时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部按照每种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存储多种所述测定数据,
所述控制部从多种所述测定数据中选择与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对应的所述测定数据,并利用所选择的所述测定数据来确定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的定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每完成1页的印刷时通过用于检测所述非通纸区域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温度,对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进行预测计算,计算用于使通过预测计算求出的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至定影控制温度的上升所需时间,通过对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剩余张数乘以时间数据来计算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印刷所需时间,并在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所述上升所需时间大于下一页印刷完成时的所述印刷所需时间时,判断为扩大加热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在印刷作业的中途比开始印刷作业的时候扩大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时,所述控制部将加热宽度扩大成与容纳在所述供纸部内的纸张中最大尺寸的纸张或者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的纸张对应的加热宽度来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通信部,所述通信部从外部接收包括印刷的设定数据在内的印刷数据,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通信部所接收的所述设定数据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操作输入部,所述操作输入部用于进行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的设定输入,
所述控制部基于被输入到所述操作输入部中的内容来识别在印刷中使用的纸张尺寸和/或纸张类型。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当前的印刷作业执行过程中确认在下一个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是否与在当前的印刷作业中使用的纸张尺寸相同,如果当前的印刷作业和下一个印刷作业的纸张尺寸相同,则不改变加热宽度,继续执行印刷,直到当前的印刷作业完成为止。
CN201010518566.5A 2009-11-26 2010-10-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081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9011A JP5315217B2 (ja) 2009-11-26 2009-11-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9011 2009-1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1330A true CN102081330A (zh) 2011-06-01
CN102081330B CN102081330B (zh) 2014-01-01

Family

ID=4406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8566.5A Active CN102081330B (zh) 2009-11-26 2010-10-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94388B2 (zh)
JP (1) JP5315217B2 (zh)
CN (1) CN10208133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816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5467796A (zh) * 2014-09-26 2016-04-0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4312055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纸张宽度类型自动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49442B2 (en) * 2008-10-22 2012-04-03 Xerox Corporation Knowledge-based content sub-setting method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printing
JP6740670B2 (ja) * 2016-03-31 2020-08-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874838B1 (en) * 2016-07-28 2018-01-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user assembly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US9904217B1 (en) * 2016-08-29 2018-02-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64312B1 (en) * 2017-01-20 2018-01-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that can suppress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20016843A (ja) * 2018-07-27 2020-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644A (zh) * 2001-09-14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
JP2003271034A (ja) * 2002-03-13 2003-09-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4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6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3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42985A (ja) * 2004-06-02 2005-1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82766A (zh) * 2007-08-31 2009-03-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转动发热体、温度控制方法
CN101482728A (zh) * 2008-01-07 2009-07-1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5727A (ja) * 1998-09-02 2000-03-14 Ricoh Co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5020101A (ja) * 2003-06-23 2005-01-20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制御方法
US7369804B2 (en) * 2003-10-17 2008-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device
US7925177B2 (en) * 2004-07-21 2011-04-12 Ricoh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145779A (ja) 2004-11-18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US8078072B2 (en) 2008-01-07 2011-12-1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n induction heater and a shield located between two sections of a core of the induction heat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644A (zh) * 2001-09-14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
JP2003271034A (ja) * 2002-03-13 2003-09-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4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6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633A (ja) * 2004-05-10 2005-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42985A (ja) * 2004-06-02 2005-1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82766A (zh) * 2007-08-31 2009-03-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转动发热体、温度控制方法
CN101482728A (zh) * 2008-01-07 2009-07-1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816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3685816B (zh) * 2012-08-30 2016-12-0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5467796A (zh) * 2014-09-26 2016-04-0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5467796B (zh) * 2014-09-26 2019-10-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4312055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纸张宽度类型自动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CN114312055B (zh) * 2020-09-30 2023-12-29 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纸张宽度类型自动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23213A1 (en) 2011-05-26
CN102081330B (zh) 2014-01-01
US8494388B2 (en) 2013-07-23
JP2011112858A (ja) 2011-06-09
JP5315217B2 (ja) 201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13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5936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631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2217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547262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receiving portion configured to receiv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width of recording material from external termina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fixing device
US20150346654A1 (en) Control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JP56718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40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51734A (ja) 背表紙情報印刷装置
JP20063088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045224B2 (en) Image formation system adding pattern information to print image based on read pattern information from medium surface for determining if medium is original
JP2010164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23572B2 (ja) 排紙積載器
US919950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JP70788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374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6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7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59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5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9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403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86471B2 (ja) 電子写真方式通帳プリンタ
EP309866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