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468B - 圆筒形电池 - Google Patents

圆筒形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7468B
CN102047468B CN201080001654.6A CN201080001654A CN102047468B CN 102047468 B CN102047468 B CN 102047468B CN 201080001654 A CN201080001654 A CN 201080001654A CN 102047468 B CN102047468 B CN 102047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late
base plate
exhaust gas
electrode
gas in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6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7468A (zh
Inventor
横山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7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7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67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71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using adhesives or sealing ag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用组装封口体(5)将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1)的开口部封口。组装封口体(5)具有上侧阀板(13)、下侧阀板(15)及底板(16)。在底板(16)上形成有内部排气孔(21)。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时,内部排气孔(21)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根据该构成,例如即使因电池内压上升而使电极组(20)从下往上推,从而提升底板(16),也不会堵塞阀孔。

Description

圆筒形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圆筒形电池,特别涉及用于提高圆筒形电池的安全性的封口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圆筒形电池一般具有用于收纳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金属制电池壳体。用金属制封口板或组装封口体将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
组装封口体具有用于确保电池的安全性的阀机构。如果电池中发生异常,电池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以上,则阀机构开始工作,放出电池壳体内部的气体。由此,能够防止电池壳体产生裂纹等。
图6表示以往的圆筒形电池的一个例子。电池10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电池壳体102的内部收纳有将中间夹持着隔膜108的正极104和负极106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电极组110。电池壳体102的开口部通过组装封口体112而被封口。
关于组装封口体112,在最下部配置有底板115,在最上部配置有外部端子板116,在它们之间配置有上侧阀板118、下侧阀板120、环状的PTC热敏电阻板122及环状的绝缘构件124。上侧阀板118及下侧阀板120分别形成有环状的易断裂部118a及120a,以便当电池壳体102的内压异常上升时在中央使阀孔开口。另外,在组装封口体112的底板115的周边部附近形成有多个排气孔115a。另外,在外部端子板116上也形成有多个排气孔116a。
通过以上构成,如果电池壳体102的内压异常上升,则上侧阀板118及下侧阀板120的易断裂部118a及120a断裂,阀孔打开,从而使电池壳体102内部的气体逃逸至外部。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推进电池越发的高容量化,其结果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发生异常时的电池壳体内部压力的上升也越发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更可靠地确保电池的安全性的技术提出了多种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1为了防止非水电解液电池的急剧的内压上升所造成的破裂、着火,提出了将设在封口体上的排气孔的面积相对于每电池容量(Ah)规定为0.15~1.2cm2的方案。
但是,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圆筒形电池中,当电池壳体102内部的压力异常上升时,例如有时电极组110从下往上推,由此使配置在组装封口体112的最下部的底板115提升,从而压紧在下侧阀板120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通过上侧阀板118及下侧阀板120的易断裂部118a及120a的断裂而形成的阀孔被底板115堵塞,从而不能迅速放出电池壳体102内部的气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87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安全阀被其它构件闭塞而丧失功能,该安全阀在电池壳体的内压异常上升时打开,且设在电池壳体的封口部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筒形电池,其包括发电单元、收纳所述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以及将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组装封口体,其中,
所述组装封口体包括具有外部排气孔的端子板、具有内部排气孔的底板、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阀板,
所述端子板和所述底板经由所述阀板而导通,
所述阀板具有当电池电压上升时断裂而形成阀孔的易断裂部,
所述组装封口体还包括闭塞防止机构,以便在所述底板被压紧在所述阀板上时,防止所述阀孔的闭塞。
本发明的闭塞防止机构在因电池内压异常上升、发电单元从下往上推等而使组装封口体的底板朝阀板提升的情况下,防止因电池内压的上升而使形成于阀板上的阀孔被底板闭塞。由此,在电池内压异常上升时,可更可靠地使壳体内部的气体逃逸,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圆筒形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电池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电池的组装封口体的仰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电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电池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圆筒形电池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以往例的圆筒形电池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电池壳体                        5组装封口体
10、10A、10B、10C电池            11端子板
13上侧阀板                       13a易断裂部
13b阀孔形成部                    15下侧阀板
15a易断裂部                      15b阀孔形成部
15c外侧部                        16、16A、16B、16C底板
17、17A、17B、17C底部            20电极组
21、31、32、33、34、35内部排气孔 22外部排气孔
23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中通过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形电池的概略构成。图示例的电池10为圆筒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将正极2、负极3和夹在它们之间的隔膜4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电极组20。电极组20与未图示的非水电解质一同被收纳在有底圆筒形的金属制电池壳体1中。电池壳体1的开口部用组装封口体5进行封口,由此将电极组20及非水电解质密封在电池壳体1的内部。在电池壳体1的内部,于电极组20的上侧及下侧分别配设有上侧绝缘板8A及下侧绝缘板8B。
组装封口体5的构成包括:由导体构成的帽状的端子板11、环状的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板12、圆板状的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由绝缘体构成的环状的组装体用垫圈14,以及底板16。底板16包含配置在组装封口体5的最下部的底部17、圆筒部16a、连结底部17和圆筒部16a的连结部16b。
底部17呈圆形,连结部16b从其周边部立起。平坦部在连结部16b的立起部的上端连续,圆筒部16a进而从该平坦部的周边部立起。下侧阀板15被载置在连结部16b的平坦部上。
组装体用垫圈14被配设在上侧阀板13的周边部与下侧阀板15的周边部之间,以防止上侧阀板13的周边部与下侧阀板15的周边部接触。另外,组装体用垫圈14介于底板16的圆筒部16a与端子板11的周缘部之间,以便使两者不会直接接触。
在组装封口体5的周缘部,更具体地说在底板16的圆筒部16a与电池壳体1的开口部之间,配设有由绝缘体构成的垫圈9。垫圈9将组装封口体5与电池壳体1之间进行密封,同时将它们之间绝缘。
端子板11和PTC热敏电阻板12在它们的周边部接触。PTC热敏电阻板12和上侧阀板13在它们的周边部接触。上侧阀板13和下侧阀板15在它们的中央部接触。上侧阀板13的中央部和下侧阀板15的中央部相互焊接在一起。下侧阀板15和底板16在下侧阀板15的周边部、和底板16的连结部16b及圆筒部16a相接触。通过以上的构成,端子板11和底板16经由PTC热敏电阻板12以及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的中央的接触部而相互导通。
底部17经由正极2和正极引线6而导通。其结果是,端子板11与正极2导通,作为电池10的正极侧的外部端子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电池壳体1经由负极3和负极引线7而导通,作为电池10的负极侧的外部端子发挥作用。
如果因某种原因在电池10中流通过大的电流,则PTC热敏电阻板12的温度上升,从而PTC热敏电阻板12的电阻增大。由此,电流被抑制或隔断,从而可以防止在电池10中流通过大的电流。另外,如后面所说明的那样,如果电池内压异常上升,则在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的中央部形成阀孔,从而消除了上侧阀板13与下侧阀板15的接触部。由此,端子板11与底板16的导通状态得以解除。
组装体用垫圈14的外缘部比底板16的圆筒部16a的上端部更朝上突出。在此状态下,通过使圆筒部16a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曲而进行敛缝,将端子板11、PTC热敏电阻板12、上侧阀板13、组装体用垫圈14及下侧阀板15固定在底板16上。此时,端子板11、PTC热敏电阻板12及上侧阀板13的周缘部通过组装体用垫圈14而被隔离成不与圆筒部16a相接触。
组装封口体5的端子板11具有外部排气孔22。组装封口体5的底板16还具有内部排气孔21。
上侧阀板13呈圆形状,与该形状同心的环状的槽即易断裂部13a形成于上侧阀板13的中央部。被易断裂部13a围住的部分成为因易断裂部13a的断裂而使阀孔开口的部分(阀孔形成部)13b。
下侧阀板15也呈圆形状,在中央部具有与该形状同心的环状的槽即易断裂部15a。被易断裂部15a围住的部分成为因易断裂部15a的断裂而使阀孔开口的部分(阀孔形成部)15b。
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的直径比上侧阀板13的易断裂部13a的直径稍微减小。其结果是,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全体与上侧阀板13的阀孔形成部13b重叠。由此,在因电池内压异常上升,上侧阀板13的易断裂部13a及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断裂时,能够防止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堵塞形成于上侧阀板13上的阀孔。
再者,基于同样的理由,PTC热敏电阻板12的中央的孔的直径比上侧阀板13的阀孔形成部13b的直径稍微增大,上侧阀板13的阀孔形成部13b整体与PTC热敏电阻板12的中央的孔重叠。另外,组装体用垫圈14的中央的孔的直径比PTC热敏电阻板12的中央的孔的直径稍微增大,PTC热敏电阻板12的中央的孔整体与组装体用垫圈14的中央的孔重叠。
接着,参照图2对底板16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是组装封口体的仰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组装封口体5的底板16上形成有规定数量(在图示例中为3个)的内部排气孔21。这些内部排气孔21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时,以它们各自的一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剩余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外侧部15c重叠的方式形成。内部排气孔21分别为沿着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弯曲的长孔。
接着,对在电池内压异常上升时用于使电池壳体1内部的气体更切实地逃逸的电池1的安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因某种原因而使电池内压异常上升,则上侧阀板13的易断裂部13a及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断裂,从而使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中未图示的阀孔开口。由此,电池壳体1内部的气体从底板16的内部排气孔21,通过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的上述阀孔,从端子板11的外部排气孔22向电池壳体1外部放出。这样一来,可防止电池内压异常上升所造成的事故。
然而,如果电池内压的上升过于急剧,则电极组20从下往上推,由此,底部17往往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在以往的电池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底部17被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则在该底部17的作用下,将开口在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上的阀孔堵塞,从而不能使电池壳体1内部的气体迅速向外部逃逸。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底板16上,内部排气孔21被设置为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至少一部分与上侧阀板13的阀孔形成部13b及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由此,能够防止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的阀孔被底部17完全堵塞。由此,能够确保电池壳体1的气体排出通道。因此,能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这里,与内部排气孔21重叠的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的长度的合计优选设定为易断裂部15a整体长度的50~80%。
通过将上述比例设定为50%以上,在将底板16的底部17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即使在底部17的面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完全堵塞阀孔。另一方面,通过将上述比例设定为80%以下,能够避免底部17的强度下降。
图3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池1的变形例。
在图1的电池10中,设在底板16上的规定数量的内部排气孔21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时,各自的一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与此相对照,在图3的电池10A中,设在底板16A上的规定数量的内部排气孔31及32中的一部分内部排气孔31,其整体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另一方面,其它内部排气孔32与阀孔形成部15b完全不重叠。由此,在将底板16A的底部17A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能够防止阀孔被底部17A堵塞。
图4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池1的另一变形例。
在图4的电池10B中,设置在底板16B上的规定数量的内部排气孔33及34中的一部分内部排气孔33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时,只有一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另一方面,其它的内部排气孔34完全不与阀孔形成部15b重叠。由此,在将底板16B的底部17B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能够防止阀孔被底部17B堵塞。
另外,在图4的电池10B中,与内部排气孔33重叠的易断裂部15a的长度低于50%。
如从以上的变形例中所理解的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中,只要设在组装封口体的底板上的内部排气孔中的至少1个内部排气孔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阀板的阀孔形成部重叠即可。另外,排气孔的配置、或在底板中所占的比例(与易断裂部重叠的长度)也基本上没有限定。但是,通过按图2所示的配置及比例设置内部排气孔,能够最切实地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再者,形成于底板上的内部排气孔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采用以下的方法制作了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试验体。
(正极的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平均粒径为10μm的钴酸锂(LiCoO2)。在100重量份的正极活性物质中混合8重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3重量份的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和适量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从而调配出正极合剂浆料。
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在除了正极引线6的连接部分以外的由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上,然后进行干燥而形成正极合剂层。这样一来,便制作出正极的前体,然后对其进行压延,便得到正极。此时,对正极的前体进行压延,使得集电体每单面的正极合剂层的厚度达到70μm。
另外,作为正极集电体使用的铝箔的长度为600mm、宽度为54mm、厚度为20μm。另外,正极引线6的连接部分如后述那样形成在正极的开始卷绕的部分上。
(负极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平均粒径为20μm的人造石墨。在100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混合1重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丁苯橡胶、1重量份的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和适量的水,从而调配出负极合剂浆料。
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布在除了负极引线7的连接部分以外的由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上,然后进行干燥而形成负极合剂层。这样一来,便制作出负极的前体,然后对其进行压延,便得到负极。此时,对负极的前体进行压延,使得集电体每单面的负极合剂层的厚度达到65μm。
另外,作为负极集电体使用的铜箔的长度为630mm、宽度为56mm、厚度为10μm。另外,负极引线7的连接部分形成在负极的卷绕终端的部分上。
(组装封口体的制作)
制作了图1所示的组装封口体5。上侧阀板13及下侧阀板15为铝制。端子板11为铁制。底板16为铝制。组装体用垫圈14为聚丙烯制。底板16的内部排气孔21被形成为:从电池壳体1的轴向上看时的形状(以下称为投射形状)的内侧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外侧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易断裂部15a的外侧部分重叠。
(电池的组装)
使隔膜4介于按上述制作的正极及负极之间而将其层叠,从而得到层叠体。隔膜4使用厚度为20μm的聚乙烯制多孔膜。在得到的层叠体的正极的开始卷绕的部分连接正极引线6,在负极的卷绕终端的部分上连接负极引线7。正极引线6及负极引线7采用超声波焊接法分别连接在上述连接部分上。在此状态下,将上述层叠体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得到电极组20。
将这样得到的电极组20收纳在铁制电池壳体1内。此时,利用激光焊接法将正极引线6焊接在周缘部安装有聚丙烯制垫圈9的组装封口体5的底板16上,利用电阻焊接法将负极引线7焊接在电池壳体1的底部上。作为电池壳体1,使用直径(外径)为18mm、高度为65mm、罐壁厚度为0.15mm的壳体。该电池壳体1的厚度接近于通常市售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壳体的厚度。另外,在电极组20的上侧及下侧,分别配设聚丙烯制上侧绝缘板8A及下侧绝缘板8B。另外,在该电池壳体1的侧壁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上开槽,以形成裂纹预定部。
然后,向电池壳体1内注入非水电解质。作为非水电解质,通过在按1比1的体积比混合有碳酸亚乙酯和碳酸甲乙酯的混合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六氟磷酸锂(LiPF6)来调配。
然后,在电池壳体1的离开口端部5mm的位置上,沿着电池壳体1的圆周方向,形成朝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a(参照图1)。由此将电极组20保持在电池壳体1的内部。
接着,以载置在突出部1a上的方式,将组装封口体5配置在电池壳体1的开口部。然后,使电池壳体1的开口部向内侧弯曲而进行敛缝,从而将电池壳体1封口。
如上所述,制作出10个直径为18mm、高度为65mm的由圆筒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试验体。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设计容量为2600mAh。
<实施例2>
除了使用罐壁厚度为0.12mm的电池壳体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10个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试验体。
<实施例3>
除了使用罐壁厚度为0.10mm的电池壳体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10个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试验体。
<比较例1>
除了在组装封口体的底板上设置投射形状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完全不重叠的排气孔(参照图6)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出10个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试验体。
对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的各10个试验体实施了以下的试验。首先,在25℃的环境下,以1500mA的恒电流充电到电池电压达到4.25V。将充电后的试验体放在热板上,以从25℃到200℃每秒钟温度上升1℃的方式进行加热。然后,对电池壳体1上发生小裂纹的试验体的个数进行计数。
以上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PA0000125873470010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3中试验体中没有发生裂纹。这是因为在实施例1~3中,底板16的至少1个内部排气孔21的投射形状的至少一部分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由此可以认为其原因在于:即使在底部17因电池内压上升而被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下侧阀板15上开口的阀孔也不会完全被底部17堵塞。因此,如实施例3那样,即使电池壳体1的厚度与通常的厚度(参照实施例1)相比薄得多,也不会发生裂纹。
与此相对照,在比较例1中,试验体中发生裂纹的有3个。可以认为其原因在于:在这些试验体中,在底部17因电池内压上升而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下侧阀板15上开口的阀孔被底部17堵塞,从而电池内压变得过大。
关于比较例1中的该结果,可以认为也是起因于电池壳体1的厚度与通常相比薄得多。但是,即使电池壳体1的厚度为通常的厚度,在几千个、几万个或几十万个电池中,也不能断言不会有产生与比较例1同样的裂纹的电池。
因此,可以说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本发明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5通过剖视图示出了实施方式2的电池的概略构成。实施方式2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改变,在以下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5所示,底板16C在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的位置上没有形成内部排气孔35。可是,底板16C具有突出部23,该突出部23在底部17C被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时与下侧阀板15的外侧部15c抵接。突出部23可防止下侧阀板15的阀孔被底部17C堵塞。
更具体地说,在图5的电池10C中,在底部17C的与下侧阀板15的外侧部15c对置的位置上设有突出部23。通过在那样的位置上设置突出部23,即使底部17C压紧在下侧阀板15上,也可在底部17C与下侧阀板15之间确保间隙。因此,能够避免底部17C堵塞下侧阀板15上开口的阀孔。此外,除了在底部17C上设置突出部23以外,当然还可在底部17C的与下侧阀板15的阀孔形成部15b重叠的位置上形成内部排气孔。
突出部23如图5所示,也可由不同于底部17C的构件构成。另外,突出部23也可与底板16C一体地形成。其材质只要具有某种程度以上的刚性即可,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其形状可以为环状,也可以为独立的突起状。关于形成独立的突起状时的个数,为了更切实地防止下侧阀板15的阀孔被底部17C堵塞,优选规定为至少3个以上。
如上所述,通过在底部17C朝下侧阀板15压紧时应与下侧阀板15的外侧部15c抵接的位置上设置突出部23,能够防止下侧阀板15的阀孔被底部17C堵塞。因此,圆筒形电池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安全性得以提高的圆筒形电池。这样的本发明的圆筒形电池特别是作为个人计算机、手机、移动设备、便携式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以及摄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是有用的。另外,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交通用设备中,作为其电动机的辅助驱动的电源也是有用的。另外,作为电动工具、清扫机及机器人等的驱动用电源也是有用的,作为可外接充电式HEV的动力源也是有用的。

Claims (9)

1.一种圆筒形电池,其包括发电单元、收纳所述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以及将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组装封口体,其中,
所述组装封口体包括具有外部排气孔的端子板、具有内部排气孔的底板、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阀板,所述底板为圆形,
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第1电极和第2电极,
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具有用于连接与第1电极连接的引线的引线连接部,而且在其外侧具有内部排气孔,
所述端子板和所述底板经由所述阀板而导通,
所述阀板呈与所述底板同心的圆形,具有当电池电压上升时断裂而在所述阀板的中央部使阀孔开口的环状的易断裂部,
从所述电池壳体的轴向上看时,所述内部排气孔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阀板的所述阀孔开口的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所述底板具有多个所述内部排气孔,从所述电池壳体的轴向上看时,各个所述内部排气孔只有一部分与所述阀板的所述阀孔开口的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易断裂部的总长的50~80%与所述内部排气孔重叠。
4.一种圆筒形电池,其包括发电单元、收纳所述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以及将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组装封口体,其中,
所述组装封口体包括具有外部排气孔的端子板、具有内部排气孔的底板、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阀板,所述底板为圆形,
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第1电极和第2电极,
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具有用于连接与第1电极连接的引线的引线连接部,而且在其外侧具有多个内部排气孔,
所述端子板和所述底板经由所述阀板而导通,
所述阀板呈与所述底板同心的圆形,具有当电池电压上升时断裂而在所述阀板的中央部使阀孔开口的环状的易断裂部,
从所述电池壳体的轴向上看时,至少1个所述内部排气孔整体与所述阀板的所述易断裂部的外侧部分重叠。
5.一种圆筒形电池,其包括发电单元、收纳所述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以及将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组装封口体,其中,
所述组装封口体包括具有外部排气孔的端子板、具有内部排气孔的底板、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阀板,所述底板为圆形,
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第1电极和第2电极,
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具有用于连接与第1电极连接的引线的引线连接部,而且在其外侧具有内部排气孔,
所述端子板和所述底板经由所述阀板而导通,
所述阀板呈与所述底板同心的圆形,具有当电池电压上升时断裂而在所述阀板的中央部使阀孔开口的环状的易断裂部,
从所述电池壳体的轴向上看时,至少1个所述内部排气孔的仅一部分与所述阀板的所述阀孔开口的部分重叠,其它所述内部排气孔的整体与所述阀板的所述易断裂部的外侧部分重叠。
6.一种圆筒形电池,其包括发电单元、收纳所述发电单元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以及将所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组装封口体,其中,
所述组装封口体包括具有外部排气孔的端子板、具有内部排气孔的底板、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1个阀板,所述底板为圆形,
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第1电极和第2电极,
所述底板在中央部具有用于连接与第1电极连接的引线的引线连接部,而且在其外侧具有内部排气孔,
所述端子板和所述底板经由所述阀板而导通,
所述阀板呈与所述底板同心的圆形,具有当电池电压上升时断裂而在所述阀板的中央部使阀孔开口的环状的易断裂部,
以朝所述阀板突出的方式在所述底板的与所述阀板相对置的面上设置有为独立的突起状的突出部,
从所述电池壳体的轴向上看时,所述内部排气孔不与所述阀板的所述阀孔开口的部分重叠,而且所述突出部的位置与所述阀板的所述易断裂部的外侧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4、5、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由作为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中的一方的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作为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中的另一方的能够嵌入及脱嵌锂离子的负极、介于所述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非水电解质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所述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由金属箔构成的集电体,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所述负极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由金属箔构成的集电体,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碳质材料。
CN201080001654.6A 2009-04-10 2010-02-22 圆筒形电池 Active CN102047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6226 2009-04-10
JP2009096226A JP5571318B2 (ja) 2009-04-10 2009-04-10 円筒形電池
PCT/JP2010/001117 WO2010116590A1 (ja) 2009-04-10 2010-02-22 円筒形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7468A CN102047468A (zh) 2011-05-04
CN102047468B true CN102047468B (zh) 2014-05-14

Family

ID=42935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654.6A Active CN102047468B (zh) 2009-04-10 2010-02-22 圆筒形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01735B2 (zh)
JP (1) JP5571318B2 (zh)
KR (1) KR20110015656A (zh)
CN (1) CN102047468B (zh)
WO (1) WO20101165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9777B2 (ja) * 2011-01-31 2016-05-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US9831479B2 (en) * 2012-09-26 2017-11-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ed type battery
JP2014086242A (ja) * 2012-10-23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密閉型二次電池
JP5585701B2 (ja) * 2012-11-28 2014-09-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KR102209831B1 (ko) * 2014-02-20 2021-01-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캡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04835926B (zh) * 2015-05-20 2017-01-25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碱性电池的密封结构
KR20230111898A (ko) * 2022-01-19 2023-07-2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70181Y (zh) * 2006-01-06 2007-02-14 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 碱性电池封口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7957A (ja) 1992-12-18 1994-07-08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非水電解液電池
JP3627359B2 (ja) * 1996-04-08 2005-03-0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密閉型非水二次電池
US5853912A (en) * 1996-07-10 1998-12-29 Saft America, Inc. Lithium ion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safety valve electrical disconnect
JPH1092407A (ja) * 1996-09-19 1998-04-10 Toray Ind Inc 密閉型電池
JPH1092409A (ja) * 1996-09-19 1998-04-10 Toray Ind Inc 密閉型電池
JP3154279B2 (ja) * 1998-11-13 2001-04-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4218362B2 (ja) * 2003-02-07 2009-0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JP5011664B2 (ja) * 2005-07-11 2012-08-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
JP2009016079A (ja) 2007-07-02 2009-01-22 Fdk Energy Co Ltd 筒型電池の封口構造、およびアルカリ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70181Y (zh) * 2006-01-06 2007-02-14 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 碱性电池封口体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41308A 2004.08.26
JP特开2007-18962A 2007.01.25
JP特开平10-92407A 1998.04.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1318B2 (ja) 2014-08-13
KR20110015656A (ko) 2011-02-16
US9601735B2 (en) 2017-03-21
WO2010116590A1 (ja) 2010-10-14
US20110064979A1 (en) 2011-03-17
JP2010250970A (ja) 2010-11-04
CN102047468A (zh) 201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4223B2 (en) Cylindrical sealed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02047468B (zh) 圆筒形电池
US8277970B2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n non-sealing residue portion
JP4563264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8936861B2 (en) Sealed battery
JP6254102B2 (ja) 密閉型電池
US9287587B2 (en) Sealed battery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4086319A (ja) 二次電池
JP5899495B2 (ja) 円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US9337459B2 (en)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KR20100108275A (ko) 밀폐형 전지
KR101546545B1 (ko) 파우치형 리튬이차전지
CN115552684A (zh) 二次电池
JP3584656B2 (ja) 角形非水電解液電池用封口板の製造法
JP4929619B2 (ja) 円柱状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591012B2 (ja) 密閉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4303739A (ja) 角形非水電解液電池
JP3511966B2 (ja) 円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KR102335696B1 (ko) 전류차단부재 및 캡 조립체
JP2002015713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150071251A (ko) 안전성 향상을 위한 코팅층이 형성된 이종 분리막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2204226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4319308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240154280A1 (en) Cylindrical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2000182588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