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9982A - 无压载水船 - Google Patents

无压载水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9982A
CN102039982A CN2010102382924A CN201010238292A CN102039982A CN 102039982 A CN102039982 A CN 102039982A CN 2010102382924 A CN2010102382924 A CN 2010102382924A CN 201010238292 A CN201010238292 A CN 201010238292A CN 102039982 A CN102039982 A CN 102039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ll
air
chamber
air chamb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82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池英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AEZAKI SHIPPING CO Ltd
KOIKE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MAEZAKI SHIPPING CO Ltd
KOIKE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AEZAKI SHIPPING CO Ltd, KOIKE SHIPBUILDING AND SHIPP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MAEZAKI SHIPP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9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9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63B1/34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 B63B1/38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43/0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43/02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 B63B43/1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by improving buoyancy
    • B63B43/12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by improving buoyancy using inboard air containers or inboard float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压载水船,通过调整来自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空气供给量,调整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即使是无压载水船也确保与具有压载水舱的船舶同等的船体调整功能。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开口端在由横分隔板(14)与纵分隔板(13)划分的气垫室(15)内开口。在横分隔板(14)的下方隔着作为海水的通道的空间部地水平地配设有整流板(18)。在设置于侧壁(2)的内侧的空气室(4)中,将通气管(17)的另一端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处开口配设。通气管(17)的一端开放设置在侧壁(2)外面的海面上。

Description

无压载水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不在船体设置压载水舱,使气垫室也具有作为压载水舱的作用的无压载水船。
背景技术
由于船舶、特别是货船包含装载货物等的重量来设计,因此当空载时船体的重心上升容易倾覆,吃水下降船舶浮起导致对于横波和侧风变得不稳定,死角区域扩大导致看不到小型船而产生碰撞的危险,对于外力应力强度降低产生遇难的危险,另外,产生推进效率降低的障碍。为了防止这些,采取在设置于船体的压载水舱中积存海水作为替代重量以使船体稳定的对策。一般地,越是大型船越需要大量的压载水。相对于载重吨数的压载水舱容量,大概集装箱船为30%,原油油船为40%,LNG船达到80%。压载水的装入港与排水港不同,船舶的速度提高导致压载水中所含有的水生生物在生存的状态下以短时间往来于他国之间,从而产生全球规模生态系统扰乱的环境问题。
有鉴于上述问题,研究开发了不装载压载水的无压载水船。例如,提出了一种在船体平行部设计较大的船底倾斜,即使在空载状态下不用涨满压载水也能够获得安全航海所必需的吃水的无压载水船(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
非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无压载水船具有以下问题:由于通过增加船体宽度来补偿因使左舷和右舷的下部内倾将船底形成为纵剖面等腰三角形状而产生的载重量的不足部分,因此停泊被运河的通行宽度限制和港湾情况所左右,另外,由于减小船尾吃水而使螺旋桨直径比传统船减少约10%左右,因此为了补偿螺旋桨效率下降而增加马力从而导致使用燃料量增加。
非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无压载水船具有以下问题:在船体的水面下部分从船首到船尾配设大径管道,因此在海水总是通过管道内的状态下,管道易被海水腐蚀,管道的维护作业性较差,另外,根据通过管道内的海水的流速而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处,产生水生生物以短时间往来于他国之间的事态。另外,还具有由于配设在船体内的管道占船体内容积的比例较大,导致总吨数减小的问题。
还提出了一种船舶,将船底凹设以设置下方开放的空气积存用水密凹部,使纵分隔壁与横分隔壁正交以分隔空气积存用水密凹部,将从设置在船体上方的空气供给装置连通的空气供给管在中途位置分支,这些被分支并分别安装有空气阀的空气供给管的下端与各个分区开口连通,根据由设置在船底的水面监视装置获得的信息调整空气阀,通过对各分区送入空气或者吸出空气进行各分区的空气量的调整,利用各分区内的空气层使船体上浮在水面上,在航行时使粘性阻力减少以能够进行经济的航行(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如果是具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船底结构的特征的船舶,在供给空气时,为了避免船底从水面上浮,必须通过水面监视装置用肉眼密切注意监视水面位置。假设从空气供给管供给分区的容积以上的空气时,具有由于使剩余的空气从分区的下方开放部向外部排出,导致船底从水面上浮,船体失去平衡而极为危险的问题。
还提出了一种船舶,在船底的周围设置侧板并在侧板的内侧设置凹部,或者使船底的船首部和全部船尾部的中间平面部的船底以侧板的高度部分凹陷并形成凹部,在这些凹部设置纵横分隔壁以形成多个空气室,使安装有止回阀的压缩空气用配管与各空气室连通开口,从设置在船体上的空气压缩机向各空气室供给压缩空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船底结构的船舶具有当从空气供给管供给各空气室的容积以上的空气时,由于使剩余的空气从空气室的下方开放部向外部排出,导致船底从水面上浮,船体失去平衡而极为危险的问题。
还提出了发明人与本申请发明人相同的一种气垫船,在分隔气垫室的分隔板的下部设置水平整流板的后端部,延伸设置发动机冷却水用配管排水部分并在气垫室之中的位于最接近船首侧的气垫室内使发动机冷却水用配管至少具有两个山状弯曲部,使上端在船体上方开口的空气引入管与发动机冷却水用配管汇合,在气垫室内与使用完的冷却水一起排气,并可将该被排出的空气供给到气垫室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具有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气垫室的任何船舶都未使气垫室具有作为压载水舱的功能,而另行设置压载水舱。总吨数是指从船体全内容积减去一定场所(例如,压载水舱)的容积,对于载重量和船的税金由总吨数决定。因此,在内部设置压载水舱的船舶具有对于载重量和船的税金额变高的问题。
非专利文献1:日本财团助成事业铁道、运输机构在因特网上的主页无压载水船的研究开发研究成果概要报告书平成18年3月财团法人日本船舶技术研究协会发行
非专利文献2:试验中心财团法人日本造船技术中心在因特网上的主页
非专利文献3:用无压载水船保护生态系统/Transtex(运营:JR综研信息系统)在主页中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照片
专利文献1:特开昭61-23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100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3677682号特许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是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创造的,其目的在于,使在设置于船体的左右两舷下部中的内板与外板之间的空气室中两端开口的通气口的下端在与整流板的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处开口,使各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通气管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通过来自压缩空气供给管的空气供给量或排气量的调整,进行船体摇晃时的调整,即使是无压载水船也能够与具有压载水舱的船舶进行同等的船体的调整。
本发明申请之中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无压载水船,其特征在于,在船体的左右侧壁下部设有空气室,从船首侧到船尾侧,沿着船体纵中心线上设置具有平坦船底的室,以船体纵中心线为对称轴在所述室的左右两侧下方开口的气垫室凹设在对置的位置,在所述气垫室沿着船体的行进方向将纵分隔板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并且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相对于船体的行进方向成直角地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所述纵分隔板与所述横分隔板作为划分壁划分所述气垫室,所述横分隔板的下端缘位置配设在所述纵分隔板的下端缘水平位置的更上方,在所述横分隔板的下方位置隔着海水通过的空间部地水平配设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下表面、所述船体左右侧壁下端缘、以及所述室的船底外表面位置在高度方向上被配设在同一水平位置,压缩空气供给配管的一端被连接到用于向被划分的气垫室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或排气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另一端分别在气垫室和所述空气室开口连通,通气管两端开口,该开口之中的一端在水面上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空气室中在与所述整流板的上端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配设,所述空气室与所述气垫室间具有通气性,以使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所述通气管的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并使各气垫室间的空气量均匀化。
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无压载水船,其特征在于,在船体的左右侧壁下部设有空气室,在船体的船底从船首侧到船尾侧凹设有下方开口的气垫室,在所述气垫室沿着船体的行进方向纵分隔板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并且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相对于船体的行进方向成直角地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所述纵分隔板与所述横分隔板作为划分壁划分所述气垫室,所述横分隔板的下端缘位置配设在所述纵分隔板的下端缘水平位置的更上方,在所述横分隔板的下方位置隔着海水通过的空间部地水平配设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下表面与所述船体左右侧壁下端缘在高度方向上被配设在同一水平位置,压缩空气供给配管的一端被连接到用于向被划分的气垫室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或排气,另一端分别在气垫室和空气室开口连通,通气管两端开口,该开口之中的一端在水面上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空气室中在与所述整流板的上端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配设,所述空气室与所述气垫室间具有通气性,以使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所述通气管的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并使各气垫室间的空气量均匀化。
本申请发明具有以下效果:在设置于船体的左右侧壁下部的空气室中配设通气管,使通气管的下端在与整流板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处开口,因此使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通气管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从而避免船体的重心上升,另外,通过来自压缩空气供给配管的空气供给量或排气量的调整以防止船体的横摇等,即使是无压载水船也具有与具有压载水舱的船舶同等的船体平衡调整功能。具体而言具有以下效果:当由于从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供给过剩的压缩空气或者船体横摇,而造成与空气室内连通的通气管下端开口位置上升至海水面以上时,空气瞬间由通气管下端开口进入,通过通气管由通气管的上端开口排出,因此气垫室内的海面的下限为通气管下端开口位置,船体不会异常上浮使得船体重心不会上升,不会产生丧失平衡而遇难等危险性。
本申请无压载水船,将在航行中流过整流板上的海水整流化,进入气垫室内下部的出发港的海水,当船舶航行开始时从气垫室沿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出,在航行初期阶段出发港的水生生物也从气垫室内流出。即,进入气垫室内的船舶停泊的出发港海域的水生生物,在航行初期阶段,利用船舶推进造成的船底的阻力从气垫室向后方与海水一起瞬间排出,水生生物不会停留在气垫室从而不可能被搬运移动。因此,具有不会产生扰乱生态系统的事态的效果。
本申请无压载水船具有在航行中,气垫室内的海水总是向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出更换,利用来自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的供给能够防止海水向气垫室内的船底外板附着,船底难以被海水腐蚀的效果。
总吨数是指船体内容积。本申请无压载水船由于气垫室位于船体外,所以在计算总吨数时并不包含。因此,通过制造船体内容积更大的无压载水船,具有能够扩大居住空间和货物装载用货舱的容积,增加载货重量的效果。具体而言,具有能够将船体内容积扩大凹设的气垫室的容积部分的量的效果,具有飞跃性提高船员用居住环境和载货重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无压载水船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实施例1)
图2表示无压载水船的主要部分的是沿着船体型宽方向的放大纵剖视说明图;(实施例1)
图3是表示主要部分的剖切右侧视图;(实施例1)
图4是表示航行中的整流板与海水的关系的剖视图;(实施例1)
图5是部分剖切底面图;(实施例1)
图6是表示无压载水船的主要部分的沿着船体型宽方向的放大纵剖视说明图;(实施例2)
图7是表示图6的主要部分的剖切右侧视图。(实施例2)
符号说明
1 船体
2 侧壁
4 空气室
9 室
10 平坦船底
12 船底外板
13 纵分隔板
14 横分隔板
15 气垫室
17 通气管
18 整流板
20 压缩空气供给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将两端开口的通气管的另一端在与整流板上表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水平位置处开口,从而使进入气垫室内的海水的海面位置不会位于整流板上表面的更下方以使船体的重心不会上升至一定位置以上,即使是恶劣天气也能防止船体的横摇等以避免倾覆等遇难的危险。另外,通过按照空载或载货重量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或排气以调整船体的平衡,避免船舶的横摇和倾覆等危险,且防止海水向气垫室内船底外板的附着以防止船底外板的腐蚀。另外,在船坞(duck)可从船体下方极为容易地目视确认气垫室内,与现有的压载水船相比较显著提高了维护作业性。另外,着眼于总吨数是指船体内部容积,通过在船体底部凹设气垫室,使总吨数中不包含气垫室容积总和,能够实现将船体内部容积扩大气垫室的总和部分的量。
根据图1~图5所示的附图对实施例1的无压载水船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无压载水船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图2是表示无压载水船的主要部分的沿着船体型宽方向的放大纵剖视说明图,图3是表示主要部分的剖切右侧视图,图4是表示航行中的整流板与海水的流动的关系的剖视图,图5是部分剖切底面图。
在这些附图中,在船体1的船底部设置由船体1的两侧壁2与船首密封材和船尾密封材包围、下方开口并使船底凹陷的纵剖面为逆凹形状的气垫室。如图2所示,侧壁2由钢板制成,并由构成船舷的平坦面以及与该平坦面连接向内方弯曲的舱底外板构成。在侧壁2的内侧设有内板3,在侧壁2与内板3之间设有空气室4。空气室4由侧壁2与内板3以及第一横板5所包围的空间构成。在侧壁2与内板3之间设有由第二横板6和第三横板7上下划分的两个空间部。第三横板7与主甲板8相连设置。
在船体1内的船底,从船首侧到船尾侧沿着船体纵中心线上,设有具有规定宽度的室9。室9是由平坦船底10、以及从与平坦的船底10具有90度角度从船底10的左右两侧缘分别竖立设置的壁11水密地包围的空间部,可使用作为货舱或作为船员的居住空间等各种用途。平坦船底10被配设在与侧壁2的下端缘(舱底外板下端缘)高度方向位于同一位置的同一面上。
在船体1的船底外板12上,沿着船体1的行进方向,相对于船体外板12呈直角且直到船体1的左右两侧壁2的下端缘(舱底外板下端缘)对应位置垂设纵分隔板13。另外,在船底外板12上,相对于船底外板12呈直角且直到左右两侧壁2的高度方向中途位置垂设相对于船体1的行进方向成直角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14。横分隔板14的分离间隔根据船舶的种类而不同。由纵分隔板13与横分隔板14划分气垫室,在这些被划分的各气垫室15的由纵分隔板13与横分隔板14构成的划分壁上分别贯穿设置有空气流通孔16。纵分隔板13与横分隔板14中的空气流通孔16的高度方向贯穿设置位置在后述的通气管17的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上方贯穿设置。
在横分隔板14的下方沿着横分隔板14设有整流板18。整流板18以与水平地形成的船底外板12成平行位置关系的方式被安装在纵分隔板13的下端缘。详细而言,在纵分隔板13的下端中的横分隔板14的下方对应位置上,具有规定的前后宽度且横向明显较长的俯视为矩形的整流板18,以与船底外板12成平行位置关系的方式,被整体安装在纵分隔板13上。纵分隔板13的下表面、船体左右侧壁下端缘、以及室9的船底10以位于同一表面上的方式被配设在高度方向上的同一水平位置。
在船体1上设有空气压缩机19。空气压缩机19经由空气压缩机室和空气舱与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主管连通连接。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使用公知装置,例如使用特许第3077032号特许公报记载的装置。
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主管分支,分支的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安装阀门并分别在各气垫室15和各空气室4连通开口。安装在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能够检测各气垫室15内的充填空气量和海面位置等,并根据获得的信息由控制装置控制开闭。
在排气管21上安装有阀门,一端在侧壁2上开口,另一端与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主管汇合。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能够检测各气垫室15内的充填空气量和海面位置等,并根据获得的信息由控制装置控制开闭。
通气管17两端开口。通气管17贯通第一横板5与第二横板6,通气管17的一端在侧壁2的外面的海面上开口。通气管17的另一端在空气室14中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
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
当船体1变为空载时,气垫室15内的压缩空气将海面压下,船体1上浮且船体1的重心将上升。当船体1的重心上升时,船体1平衡破坏具有倾覆的危险性。因此,在实施例1中,当船体1变为空载时,停止空气压缩机19的驱动,打开安装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和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气垫室15内的空气通过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由排气管21排出到海面上。当排出气垫室15内的空气时,气垫室15内的海面上升,船体1不会上浮。通过控制装置(未图示)以与海面位置的关联控制调整压缩空气的排气量,使得海面不与船底外板12抵接。
当船体1装载时,船体1因装载的重量而将下降。在打开安装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关闭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的状态下,驱动空气压缩机19利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将压缩空气供给到气垫室15内。气垫室15内的海面因压缩空气的空气压而被压下,船体1上升。当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变为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相同时,即使在此之上再继续供给压缩空气,被供给的压缩空气也会进入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并由通气管17的一端开口排出到海面上的大气中。即使将压缩空气过剩地供给至气垫室15,由于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不会比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于更下方,所以船体1也不会因压缩空气过剩供给而倾覆。
通气管17的另一端分别在以室9为中心左右成对的空气室4内,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当船体1左右平衡破坏的情况下,在左右空气室4之中一方的上浮的空气室4内配设的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上升至海面以上时,关闭安装在上浮侧的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被充填到上浮侧的气垫室15内的空气从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进入,从通气管17的一端开口向海面上的大气中排出,上浮侧的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总是保持与海面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下沉侧的气垫室15中通过空气压缩机19的驱动,从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被供给压缩空气并上升,使左右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均匀化。如此,即使在船体1左右平衡破坏的情况下,海面也不会下降到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以下,从而能够保持平衡。
另外,由于通气管17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处开口,因此海面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在气垫室15内以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置作为下限而不会降至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置以下。图4中的箭头表示航行中的海水的流动,由于在航行中海水一边流过整流板18上一边前进,因此气垫室15内的海水不会存留在气垫室15内而总是更换。海水中的水生生物也与海水一起通过由船舶的航行产生的水流而从气垫室15向后方流出,不会向其他港口移送,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根据图6和图7说明实施例2。为了简单说明,与图1~图5起同样作用的部分用相同符号说明。在船体1的船底设置使船底凹陷的纵剖面为逆凹形状的气垫室。侧壁2由构成船舷的平坦面以及与该平坦面连接向内方弯曲的舱底外板构成。在侧壁2的内侧设有内板3,在侧壁2与内板3之间设有空气室4。空气室4由侧壁2与内板3以及第一横板5所包围的空间构成。在侧壁2与内板3之间设有由第二横板6和第三横板7上下划分的两个空间部。第三横板7与主甲板8相连设置。在船体1的船底外板12上,沿着船体1的行进方向,相对于船体外板12呈直角且直到船体1的左右两侧壁2的下端缘(舱底外板下端缘)对应位置垂设纵分隔板13。另外,在船底外板12上,相对于船底外板12呈直角且直到左右两侧壁2的高度方向中途位置垂设相对于船体1的行进方向成直角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14。由纵分隔板13与横分隔板14划分气垫室。在纵分隔板13的下端中的横分隔板14的下方对应位置上,沿着横分隔板14设有整流板18。整流板18以与水平形成的船底外板12成平行位置关系的方式被安装在纵分隔板13的下端缘。在纵分隔板13与横分隔板14上贯穿设置有空气流通孔16。在纵分隔板13之中被配设在船体1的纵中心线上的纵分隔板13上未贯穿设置空气流通孔。
此外,在纵分隔板13之中被配设在船体1的纵中心线上的纵分隔板13上贯穿设置有空气流通孔18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申请中。
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分支,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安装阀门并分别在各气垫室15和各空气室14连通开口。安装在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能够根据检测各气垫室15内的充填空气量和海面位置等获得的信息由控制装置控制开闭。
在排气管21上安装有阀门,一端在侧壁2上开口,另一端与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主管汇合。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能够根据检测各气垫室15内的充填空气量和海面位置等获得的信息由控制装置控制开闭。
通气管17两端开口。通气管17贯通第一横板5与第二横板6,通气管17的一端在侧壁2的外面的海面上开口。通气管17的另一端在空气室14中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在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开口。
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当船体1变为空载时,气垫室15内的压缩空气将海面压下,船体1上浮且船体1的重心将上升。当船体1的重心上升时,船体1平衡破坏具有倾覆的危险性。因此,在实施例1中,当船体1变为空载时,停止空气压缩机19的驱动,打开安装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和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气垫室15内的空气通过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从排气管21排出到海面上的大气中。当排出气垫室15内的空气时,气垫室15内的海面上升,船体1不会上浮。通过控制装置(未图示)以与海面位置的关联控制调整压缩空气的排气量,使得海面不与船底外板12抵接。
当船体1装载时,船体1因装载的重量而将下降。在打开安装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关闭安装在排气管21上的阀门的状态下,驱动空气压缩机19利用压缩供给配管20的支管将压缩空气供给到气垫室15内。气垫室15内的海面因压缩空气的空气压而被压下,船体1上升。当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变为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时,即使在此之上再继续供给压缩空气,被供给的压缩空气也会进入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并由通气管17的一端开口排出到海面上的大气中。即使将压缩空气过剩地供给至气垫室15,由于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不会比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于更下方,所以船体1也不会因压缩空气过剩供给而倾覆。
通气管17的另一端分别在左右空气室4中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当船体1左右平衡破坏的情况下,在左右空气室4之中一方的上浮的空气室4内配设的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上升至海面以上时,关闭安装在上浮侧的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的支管上的阀门。被充填到上浮侧的气垫室15内的空气从上浮侧的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进入,从通气管17的一端开口向海面上排出,上浮侧的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总是保持与海面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下沉侧的气垫室15中通过空气压缩机19的驱动,从压缩空气供给配管20被供给压缩空气并上升,使以被配设在船体1的纵中心线上的纵分隔板13为中心的左右各气垫室15内的海面位置均匀化。如此,即使在船体1左右平衡破坏的情况下,海面也不会下降到通气管17的另一端开口以下,从而能够保持平衡。
另外,由于通气管17在与整流板18的上表面高度方向同一位置处开口,因此海面在气垫室15内以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置作为下限而不会降至整流板18的上表面位置以下。由于在航行中海水一边流过整流板18的上面一边前进,因此气垫室15内的海水不会存留而总是更换。于是,气垫室15内的水生生物与海水一起向船体后方流出。因此,水生生物与海水一起在流入附近的海域被排出,不会向其他港口移动,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Claims (2)

1.一种无压载水船,其特征在于,
在船体的左右侧壁下部设有空气室,
从船首侧到船尾侧,沿着船体纵中心线上设置具有平坦船底的室,以船体纵中心线为对称轴在所述室的左右两侧下方开口的气垫室凹设在对置的位置,
在所述气垫室沿着船体的行进方向纵分隔板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并且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相对于船体的行进方向成直角地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所述纵分隔板与所述横分隔板作为划分壁划分所述气垫室,所述横分隔板的下端缘位置配设在所述纵分隔板的下端缘水平位置的更上方,在所述横分隔板的下方位置隔着海水通过的空间部地水平配设有整流板,
所述整流板下表面、所述船体左右侧壁下端缘、以及所述室的船底外表面位置在高度方向上被配设在同一水平位置,
一端被连接到用于向被划分的气垫室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或排气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压缩空气供给配管的另一端分别在气垫室和所述空气室开口连通,
通气管两端开口,该开口之中的一端在水面上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空气室中在与所述整流板的上端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配设,
所述空气室与所述气垫室间具有通气性,以使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所述通气管的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并使各气垫室间的空气量均匀化。
2.一种无压载水船,其特征在于,
在船体的左右侧壁下部设置空气室,
在船体的船底从船首侧到船尾侧凹设有下方开口的气垫室,
在所述气垫室沿着船体的行进方向纵分隔板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并且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分隔板相对于船体的行进方向成直角地垂设在所述船底外板上,所述纵分隔板与所述横分隔板作为划分壁划分所述气垫室,所述横分隔板的下端缘位置配设在所述纵分隔板的下端缘水平位置的更上方,在所述横分隔板的下方位置隔着海水通过的空间部地水平配设有整流板,
所述整流板下表面与所述船体左右侧壁下端缘在高度方向上被配设在同一水平位置,
压缩空气供给配管的一端被连接到用于向被划分的气垫室进行压缩空气的供给或排气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另一端分别在气垫室和空气室开口连通,
通气管两端开口,该开口之中的一端在水面上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空气室中在与所述整流板的上端面高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开口配设,
所述空气室与所述气垫室间具有通气性,以使气垫室内的海水面不会降至所述通气管的下端开口位置的更下方,并使各气垫室间的空气量均匀化。
CN2010102382924A 2009-10-20 2010-07-26 无压载水船 Pending CN102039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8389A JP4835963B2 (ja) 2009-10-20 2009-10-20 ノンバラスト船
JP2009-258389 2009-10-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9982A true CN102039982A (zh) 2011-05-04

Family

ID=42752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82924A Pending CN102039982A (zh) 2009-10-20 2010-07-26 无压载水船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88608A1 (zh)
JP (1) JP4835963B2 (zh)
KR (1) KR101173364B1 (zh)
CN (1) CN102039982A (zh)
BR (1) BRPI1002290A2 (zh)
DE (1) DE102010036842A1 (zh)
GB (1) GB2474739A (zh)
TW (1) TW201114650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7673A (zh) * 2012-12-20 2013-04-24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横倾的压载结构
CN103144737A (zh) * 2012-05-29 2013-06-12 林思桐 前置推进与艉鳍式航向控制的空气减阻船舶
CN105836109A (zh) * 2016-04-08 2016-08-10 王金海 飞行器与船舶用压缩空气自动平衡推进器
CN106128230A (zh) * 2016-07-06 2016-11-16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测量船舶总纵弯曲应力的实验船舶
WO2017024745A1 (zh) * 2015-08-10 2017-02-16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透气管路
CN106741708A (zh) * 2017-01-04 2017-05-3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防止核电平台破舱侧倾下沉的蜂窝气囊装置
CN107776842A (zh) * 2016-08-28 2018-03-09 曹伟华 双壁永浮船
CN110949603A (zh) * 2019-12-09 2020-04-03 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气层减阻船的电气控制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7230A1 (ja) * 2017-05-08 2018-11-15 芝海株式会社 船舶
CN108001610B (zh) * 2017-11-23 2024-04-23 中船(上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气体润滑减阻节能装置
KR102306531B1 (ko) * 2020-03-09 2021-09-28 한국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선박
CN112937755B (zh) * 2021-01-27 2023-01-13 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7090U (zh) * 1985-01-08 1986-07-24
DE9312269U1 (de) * 1993-08-17 1993-10-14 Hagen, Peter, Prof. Dipl.-Ing., 47447 Moers Luftkammer-Katamaran
US6694908B2 (en) * 2001-07-24 2004-02-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allast-free ship system
WO2008069341A1 (ja) * 2006-12-09 2008-06-12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船舶の浮力制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1145A (en) * 1970-11-23 1973-06-26 Sperry Rand Corp Active stabilizer for marine vessels
JPS58177790A (ja) * 1982-04-10 1983-10-18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船舶
JPS61117090A (ja) * 1984-11-12 1986-06-04 株式会社東芝 把持装置
JPS61232982A (ja) 1986-03-25 1986-10-17 Osamu Uenoyama 船の粘性抵抗減少装置
JP2760440B2 (ja) 1989-08-18 1998-05-28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温度検出装置
JPH10100985A (ja) 1996-10-01 1998-04-21 信也 ▲高▼原 船の水摩擦抵抗を減少する船底の構造
JP3677682B2 (ja) * 2002-09-20 2005-08-03 小池造船海運有限会社 エアクッション船
NL2000923C2 (nl) * 2007-08-28 2009-03-03 Klaas Jacob Wakker Vaartuig met opblaasbaar gedeelte dat afhankelijk van het gebruik van het vaartuig wordt opgeblaz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7090U (zh) * 1985-01-08 1986-07-24
DE9312269U1 (de) * 1993-08-17 1993-10-14 Hagen, Peter, Prof. Dipl.-Ing., 47447 Moers Luftkammer-Katamaran
US6694908B2 (en) * 2001-07-24 2004-02-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allast-free ship system
WO2008069341A1 (ja) * 2006-12-09 2008-06-12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船舶の浮力制御システム
US7921790B2 (en) * 2006-12-09 2011-04-12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Ship buoyancy control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祁斌: "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 《中国船检》, no. 02, 28 February 2011 (2011-02-28) *
薛连胜: "无压载水船舶", 《船舶物资与市场》, no. 06, 25 December 2007 (2007-12-25) *
韦俊凯等: "V型无压载水船舶型线设计变换研究", 《中国舰船研究》, no. 01, 28 February 2010 (2010-02-28)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4737A (zh) * 2012-05-29 2013-06-12 林思桐 前置推进与艉鳍式航向控制的空气减阻船舶
CN103144737B (zh) * 2012-05-29 2015-06-17 林思桐 前置推进与艉鳍式航向控制的空气减阻船舶
CN103057673A (zh) * 2012-12-20 2013-04-24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横倾的压载结构
CN103057673B (zh) * 2012-12-20 2015-06-03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横倾的压载结构
WO2017024745A1 (zh) * 2015-08-10 2017-02-16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压载舱透气管路
CN105836109A (zh) * 2016-04-08 2016-08-10 王金海 飞行器与船舶用压缩空气自动平衡推进器
CN105836109B (zh) * 2016-04-08 2018-01-16 王金海 飞行器与船舶用压缩空气自动平衡推进器
CN106128230A (zh) * 2016-07-06 2016-11-16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测量船舶总纵弯曲应力的实验船舶
CN106128230B (zh) * 2016-07-06 2019-09-03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测量船舶总纵弯曲应力的实验船舶
CN107776842A (zh) * 2016-08-28 2018-03-09 曹伟华 双壁永浮船
CN106741708A (zh) * 2017-01-04 2017-05-3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防止核电平台破舱侧倾下沉的蜂窝气囊装置
CN110949603A (zh) * 2019-12-09 2020-04-03 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气层减阻船的电气控制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35963B2 (ja) 2011-12-14
GB2474739A (en) 2011-04-27
US20110088608A1 (en) 2011-04-21
TW201114650A (en) 2011-05-01
JP2011088616A (ja) 2011-05-06
GB201012511D0 (en) 2010-09-08
KR101173364B1 (ko) 2012-08-10
BRPI1002290A2 (pt) 2012-06-05
KR20110043411A (ko) 2011-04-27
DE102010036842A1 (de) 201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9982A (zh) 无压载水船
EP2214955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active and passive stabilization of a vessel
WO2014186875A1 (en) Air cavity cushion vessel
CN201300966Y (zh) 一种半潜船
SE426465B (sv) Pramberande fartyg
US6983709B2 (en) Chambered hull boat desig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193423B2 (en) Hull configuration for submarines and vessel of the displacement type with multihull structure
US5325804A (en) Fuel-efficient watercraft with improved speed, stability, and safety characteristics
KR101334325B1 (ko) 화물창을 구비하는 선박
KR20160067962A (ko) 롤 온/롤 오프 페리 및 멀티램프 부두
RU2380274C1 (ru) Подводный танкер
KR20210013627A (ko) 평형수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하이브리드 선박
US3368515A (en) Submersible barge
JP2831147B2 (ja) 貨油流出防止型タンカー
JP3479619B2 (ja) 上甲板に浮力体を有する船舶
KR102594823B1 (ko) 유동 저감 시스템을 구비한 바지선
TR2022021342U5 (tr) Balastsiz yük gemi̇leri̇
RU62888U1 (ru) Танкер-химово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