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9808B -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9808B
CN102029808B CN201010296144.8A CN201010296144A CN102029808B CN 102029808 B CN102029808 B CN 102029808B CN 201010296144 A CN201010296144 A CN 201010296144A CN 102029808 B CN102029808 B CN 102029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late
conveyer belt
printed medium
placem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961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9808A (zh
Inventor
桧垣明治
齐藤秀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286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58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2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1646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28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59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39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1648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29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9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9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98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有效地输送具有突起物的印刷介质的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本发明的印刷装置构成为能够利用输送带(10)对表面具有凹凸部的板(P2)进行输送以及印刷。在输送板(P2)时,对设于输送路径(15)的输送带(10)进行放置来输送板(P2)以进行印刷。该输送带(10)通过由连结部(44)连结多个带构成部材(43)而形成为带状,在形成为带状的带构成部材(43)的表面上设有对板(P2)进行放置的放置部(40),构成该放置部(40)的带构成部材(43)形成有用于与板(P2)的凸部进行卡合的凹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带以及印刷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对在表面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和具备该输送带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有在卡状的记录介质等的板上印刷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印刷装置。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公开了这样的印刷装置,即,利用专用的输送托盘对没有突起物的(没有凹凸的)板进行支承并进行输送(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3892287号公报)。
在该印刷装置中,具备印字头,与该印字头相向地设置台板辊,由印字头和台板辊构成印刷部。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即,在印刷部的两侧(上游侧、下游侧),配设有由输送辊对构成的输送部,支承板的输送托盘通过输送部被输送到印刷部,于是在板上形成了图像(进行了印刷)之后,进一步进行输送,使板从输送托盘自动分离而排出。另外,也已知有这样的印刷装置,即,不是用专用的输送托盘,由输送辊对夹住没有突起物的板(卡)进行输送,施加印刷处理(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8-179088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对具有突起物的(存在凹凸的)板实施印刷处理时,需要通过手工作业将板一张张地放置(载置)到与上述输送托盘不同的专用输送托盘上,在进行了印刷处理之后通过手工作业进行拆除。另外,对于具有突起物的板,若由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输送辊对夹住板来进行输送及印刷的话,由于在印刷时无法对板整体施加均匀的按压力,所以这样操作是困难的。
如上述那样,由于在对具有突起物的板施加印刷处理时,要通过手工作业将板一张张地放置到专用的输送托盘上,在印刷处理结束后要通过手工作业进行拆除,所以,除了生产性差,还存在必须始终由人进行操作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输送具有突起物的印刷介质(板)的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在能够对在表面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堆积并保持上述印刷介质的供给部、排出上述印刷介质的排出部、用于从上述供给部到上述排出部输送上述印刷介质的输送路径、在上述输送路径上设在上述供给部与上述排出部之间并对上述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设在上述输送路径并对上述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驱动上述输送带的驱动机构,上述输送带具有多个带构成部材和将邻接的上述带构成部材连结在一起的连结部,通过由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多个带构成部材而形成为带状,在形成为带状的上述带构成部材的表面设有对上述印刷介质进行放置的放置部,构成上述放置部的上述带构成部材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卡合的凹部。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用于输送在表面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的输送带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板状部材和将邻接的上述板状部材连结起来的连结部,通过由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多个板状部材而形成为带状,在形成为带状的上述板状部材的表面上设有载置上述印刷介质并进行定位的放置部,构成上述放置部的上述板状部材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卡合的凹部和对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输送带对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进行供给、输送以及印刷,所以,能够获得与以往相比提高了生产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能够适用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能够适用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正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正剖视图,表示输送带被放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供给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供给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详细状况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放置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放置了第二印刷介质的状态的放置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结合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表示具有凹凸部的板(第二印刷介质),(A)是板的表面侧的外观立体图,(B)是板的底面侧的外观立体图,(C)是在板上排列了多个的芯片的放大外观立体图。
图12表示芯片的使用例,(A)是表示被捆扎于电线的捆扎条与芯片的关系的侧视图,(B)是捆扎条的俯视图,(C)是被印刷并嵌装于捆扎条的芯片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表示平坦形状的板(第一印刷介质)的输送印刷状态的主视图,(A)表示板被放置的状态,(B)表示对板进行印刷处理的状态,(C)表示板被排出的状态。
图14是示意表示具有凹凸部的板(第二印刷介质)的输送印刷状态的主视图,(A)表示板被放置的状态,(B)表示对板进行印刷处理的状态,(C)表示板被排出的状态。
图15是表示具有凹凸部的板(第二印刷介质)的供给动作的状态图。
图16是示意表示卷筒片材(第一印刷介质)的印刷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详细状况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放置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连结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放置部为水平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连结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放置部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详细状况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详细状况的图,表示在第一放置部放置板(第二印刷介质)、在第二放置部放置盖的状态。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详细状况的图,表示在第一放置部放置盖、在第二放置部放置板(第二印刷介质)的状态。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覆盖第一或者第二放置部的盖的构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5供给部;7排出部;8侧引导件;9分离闸板;10输送带;11结合部(连结部的一部分);12底面支承部;13槽(凹部的一部分);14凹部(凹部的一部分);15输送路径;20印刷部;21印字头;22台板辊;23输送辊对;25引导辊;32B脚部(凹凸部的一部分);33突起(凹凸部的一部分);40放置部;41滑动接触部;42引导槽;43板状部材;44连结部;M步进马达(驱动机构的一部分);P1平坦形状的板(第一印刷介质);P2具有凹凸部的板(第二印刷介质);S卷筒片材(第一印刷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适用到在作为印刷介质的板上印刷文字或记号的打印机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构成)
<打印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有设有后述的印字头21的印刷部20,在更换印刷带的情况等必要情况以外,由罩2a覆盖。该罩2a以通过从前方向后方弹起而打开的方式与打印机1的主体卡合。
以在向印刷部20送入平坦形状的板P1时板P1相对于印刷方向不朝横向偏移的方式,设有相对于印刷方向平行的一对侧引导件8、和用于将板P1一张张地分离的分离闸板9。并且,分离闸板9由罩2a覆盖,侧引导件8由盖2b覆盖。
该盖2b以在沿着印刷方向从印字部分离的方向摆动而打开的方式与打印机1的主体卡合。另外,在打印机1的正面,配置有用于对打印机1进行操作的输入按钮、以及用于显示打印机1的状态等的具有LCD的操作显示部6。
打印机1具有接口,经由通信线缆4能够与例如个人电脑(以下简称为PC)3等的上位装置连接。因而,操作者也可代替从操作显示部6的输入按钮进行的输入,进行从PC3进行的操作,进而,还可以利用通过安装RAM卡等的外部存储装置存储在外部存储装置中的数据。
如图2、图3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大致由如下部分构成:上述的操作显示部6、在板上印刷期望的文字或记号的印刷部20、输送板P1的输送部以及输送路径15、堆积板组并加以保持的板供给部5、控制各部分的控制部以及收纳这些部分的框体。
印刷部20相对于供给部5配置在板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由在印刷时经由夹设在与板之间的墨带R选择性地对配设成矩阵状的多个发热元件进行加热的印字头21、和对板P1的底面侧和后述的输送带10进行支承的台板辊22构成。
设于输送路径15的输送辊对23分别由配设在下侧的驱动辊23a以及配设在上侧的从动辊23b构成,在驱动辊23a、捡拾辊24以及台板辊22上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机构传递来自步进马达M的旋转驱动力。在此,捡拾辊24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电磁离合器切换驱动的传递。从而,在供给板P1之后,由电磁离合器使捡拾辊24的旋转停止。另外,在辊对23和印刷部20之间,配置有由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构成、用于掌握板P1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27。在本例中,位置传感器27由反射一体型的传感器构成。
输送辊对23在初期状态下位于如图3所示那样的待机位置,当印刷动作开始时,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使输送辊的从动辊23b移动到如图13(A)所示那样的输送位置。此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印刷介质的厚度,根据其结果调节从动辊23b的输送位置。另外,印字头在初期状态下也位于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但根据印刷介质的厚度而移动到图13(B)所示那样的印刷位置,对印刷介质施加印刷处理。另外,在从动辊23b之中,配置在印刷部20的上游侧的辊的一个是表面为粘性的清洁辊,在印刷前从印刷介质除去灰尘。
在输送辊对23的上游侧,配置有能够堆积规定张数(例如50张)的板P1并进行保持的供给部5。供给部5由载置台16和上述的侧引导件8以及分离闸板9构成。用户将板P1载置到载置台16上,由侧引导件8对板P1的侧面进行引导,通过调整抓手17将分离闸板9的间隙设定成板P1的1张量的厚度。另外,在供给部5的下方设有检测板的有无的空置传感器28。
在此,打印机1能够如上述那样对平坦形状的板P1进行印刷,但也能够对在表面具有突起部的板P2(图11)进行印刷。在印刷板P1时,通过输送辊对23输送板P1而进行印刷,但在印刷板P2时,利用后述的输送带10来输送板P2以进行印刷(参照图4)。
<输送带以及板P2>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输送带10由连结部44连结多个板状的树脂制部材43(以下称为板状部材43,即带构成部件)而形成为带状(履带状)。在两处具有载置板P2并进行定位的放置部40a、40b(以下单称为放置部40)。放置部40的与板P2的凸部(后述的脚部32B、突起33,参照图11)卡合的槽13以及凹部14设在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该槽13以及凹部14只要嵌入板P2的凸部即可,也可以贯穿输送带10地形成。另外,具有对板P2的凸部之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12。进而,在输送带10的内侧(板状部材43的背侧),设有与图4所示的引导辊25(第一引导部件、第二引导部件)抵接的引导槽42。另外,由于形成放置部40以外的部分的板状部材43作为滑动接触部41构成,所以,没有设置与板P2的凸部卡合那样的凹部,在后述的供给部5中板P2的突起33与滑动接触部41滑动接触。
如图11(A)所示那样,在本例中,板P2由构成板P2的外缘的矩形的框体31、在与框体3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大致相等间隔配设的多根(在本例为4根)肋34、沿着肋34的长度方向经由脆弱部延伸设置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一个肋带8个)芯片32构成,氯乙烯等合成树脂作为其材质。因此,在板P2上配设有多个(在本例中为32个)芯片32,在表面能够进行印刷,至少在背面具有凹凸部。
如图11(C)所示那样,芯片32由具有大致水平的表面的板状部32a、和呈剖面大致L字状地向下方突出的脚部32B构成。这样的芯片32例如如图12所示那样,通过与捆扎于电线35的捆扎条36嵌合,防止使用于配电板的电线的误配线等。即,如图12(A)、(B)所示那样,捆扎条36由捆扎于电线35的条36B、和固定于条36B的芯片承接件36A构成,在芯片承接件36A上形成有能够与芯片32的脚部32B嵌合的嵌合槽36C。因而,如图12(A)、(C)所示那样,在由打印机1在芯片32的板状部32a的表面上印刷了文字、记号等之后,从板30将芯片32分离,与捆扎条36的芯片承接件36A嵌合,从而能够识别电线35。
如图11(B)所示那样,芯片32的脚部32B从板P2的底面(背面)侧突出,而且,在框体31的规定部位突出设置有用于供给板P2的突起33。因此,板P2具有凹凸部。
图9表示板P2被放置在放置部4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板P2的芯片32的脚部32B与槽13卡合,突起33与凹部14卡合。另外,在放置部40的前端,形成有使光从位置传感器27的发光元件透过的开口19。因而,打印机1的CPU经由传感器控制部监视位置传感器27的输出,从而能够掌握支承有板P2的输送带10由打印机1的输送部输送到位置传感器27的位置的状况,能够进行板P2相对于由印刷部20形成的印刷的起始。
另外,在本例中,放置部40配置在输送带10的两处,配置成在印刷第一张的板P2且排出结束之后供给接下来的板P2。也就是说,在放置于第一放置部40a的板P2被排出的时刻,第二放置部40b的前端尚未到达放置于供给部5的板P2的前端侧的突起33(参照图14(C))。换言之,从第一放置部40a的后端到第二放置部40b的前端的距离设定得比从供给部5的前端(排出部侧)到排出部7(输送带10与板P2分离的点)的距离长。
另外,输送带10如图4所示那样,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1的输送路径15进行装拆。输送带10通过由结合部11进行结合而构成为环形带形状,但能够解除结合部11的结合(图10的状态)。在从图3的状态起放置输送带10时,解除输送带10的结合,使输送带10从供给部5侧在侧引导件8之间沿着输送路径15的上侧通过。在输送带10的前端到达排出部7后,引导槽42与引导辊25卡合,在该状态下使输送带10沿着输送路径15的下侧(输送辊对23的下侧)通过。并且,在前端到达供给部5侧后,沿着相反侧的引导辊25拉出输送带10,由结合部11结合输送带10(图4的状态)。另外,输送带10被输送辊对23夹住,通过驱动辊23a的旋转来进行驱动。
结合部11由抓手45、与抓手45的移动联动地移动的销46、与销46嵌合的孔47构成(参照图10)。在输送带10处于结合状态时,销46与孔47嵌合,但通过使抓手45向内侧移动,销46进行移动而从孔47脱开,因而将结合解除。另外,抓手45以及销46由弹簧48向输送带10的外侧施力。另外,在使输送带10结合时,通过使抓手45向内侧移动,销46也移动,在使销46与孔47配合的状态下释放抓手45,从而由弹簧48使销46向外侧移动,销46与孔47嵌合。从而,输送带10被结合,而成为环形带形状。
在将板P2放置到供给部5时,在放置了输送带10的状态下,装载到侧引导件8之间且输送带10之上。此时,将对设于侧引导件8的板P2的后端部(框体31的后端)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承部18拉倒到支承位置(图6)。后端支承部18构成为在放置板P2时以外被拉起到退避位置。从而,当将板P2放置到供给部5时,板P2的前端部与输送带10的滑动接触部41抵接,后端部被后端支承部18支承,所以,板P2在相对输送带10倾斜的状态下得到保持。另外,在放置板P1以及卷筒片材S时,使后端支承部18移动到退避位置(图7)。
控制部具有作为中央处理装置以高速发挥功能的CPU、存储打印机1的基本控制程序以及程序数据的ROM、作为CPU的工作区域发挥功能的RAM等,这些CPU、ROM、RAM由内部汇流条连接。
在控制部连接有外部汇流条。在外部汇流条上,连接有控制操作显示部6的操作显示控制部、控制印字头21的头控制部、控制步进马达M的动作的驱动器、控制来自包括位置传感器27的各种传感器的信息的传感器控制部。另外,在外部汇流条上,连接有暂时存储来自与上述的上位装置连接用的接口或上位装置的数据的缓冲器。
(板P1的印刷动作)
接着,就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当对打印机1接通电源时,将存储在ROM中的程序以及程序数据展开到RAM,而且经由各种传感器来确认上述的各部分是否处于规定的原位置,进行在不处于原位置的情况下移动到原位置的恢复处理、以及确认在供给部5是否存储有板P1的确认处理的初期设定处理,然后,在操作显示部6显示打印机1的状态,执行以下的例行程序。
作为CPU,当从PC3对板P1设定了印刷的板的种类时,经由传感器控制部监视来自空置传感器28的输出,而且判断在供给部5是否放置有板P1,在为否定判断时,将该情况显示在操作显示部6,而且直到放置之前都进行待机,在为肯定判断时(图13(A)),经由驱动器驱动步进马达M,使捡拾辊24以及驱动辊23a旋转。由此堆积的板组的最下层的板P1由捡拾辊24供给,此时由分离闸板9一张张地进行分离。在该时刻,通过电磁离合器,不向捡拾辊24传递驱动。在供给了一张板P1的时刻,使输送辊对23的从动辊23b从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到输送位置,检测板P1的厚度,确定从动辊23b的输送位置和印字头21的印刷位置。
然后,被供给的板P1由输送辊对23朝向印刷部20输送。在板P1通过了位置传感器27后,板P1相对于印字头21形成起始。在该时刻,CPU通过省略图示的移动机构使印字头2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刚才设定的印刷位置(由印字头21按压板P1),在头控制部中,将存储于缓冲器的印刷数据转换为热能以对印字头21进行输出(图13(B))。印刷处理结束的板P1从排出口7排出(图13(C))。当该板P1的排出动作结束时,CPU使步进马达M的旋转驱动停止,结束一个例行程序,在接收到新的指示之前都进行待机。在所有的印刷都结束后,停止步进马达M的驱动,使输送辊对23以及印字头21移动到待机位置来结束动作。
(板P2的印刷动作)
接着,就针对板P2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对打印机1接通电源时的初期动作在上面进行了说明,故省略该说明。作为CPU,当由PC3对板P2设定印刷的板的种类时,经由传感器控制部监视来自带有无传感器29的输出,而且判断是否放置了输送带10,在为否定判断时,将该状况显示在操作显示部6,而且在放置输送带10之前都进行待机,在为肯定判断时进一步监视来自空置传感器28的输出,而且判断是否在供给部5放置了板P2,在为否定判断时,将该状况显示在操作显示部6,而且在放置板P2之前都进行待机,在为肯定判断时(图14(A))经由驱动器驱动步进马达M,由输送辊对23的旋转驱动输送带10。
在此,就板P2的供给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输送带10的凹部14到达之前,突起33与输送带10滑动接触(虽为接触,但在输送带10的表面进行滑动)(图15(A)的状态)。并且,在输送带10的放置部40通过供给部5时,板P2的前端侧的突起33与输送带10的凹部14卡合(图15(B)的状态),堆积的板的最下层的板P2被拉出地进行供给。此时,分离闸板9并不拉出从最下层起的第二张板P2,而仅供给最下层的板P2。此时,最下层的板P2脱离支承板P2的后端侧的后端支承部18的支承,所有的凸部(脚部32B、突起33)都与输送带10(放置部40)的凹部(槽13、凹部14)卡合,由放置部40的底面支承部12支承板P2(图15(C)的状态)。在供给了板P2的时刻,使输送辊对23的从动辊23b从图4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到输送位置来检测输送带10以及板P2的厚度,确定从动辊23b的输送位置和印字头21的印刷位置。
然后,放置于输送带10的放置部40的板P2通过输送带10的移动而输送到印刷部20。输送带10的开口19通过位置传感器27,在检测到板P2的前端后,板P2相对于印字头21形成起始。在该时刻,作为CPU,由省略图示的移动机构使印字头2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刚才设定的印刷位置(由印字头21按压板P2以及输送带10),在头控制部中,将存储于缓冲器的印刷数据转换为热能而对印字头21进行输出(图14(B))。印刷处理结束的板P1从排出口7排出(图14(C))。当该板P1的排出动作结束时,CPU使步进马达M的旋转驱动停止,结束一个例行程序,在接收到新的指示之前都处于待机。
另外,在连续印刷板P2的情况下,在第一张板P2刚被排出后,由另一个放置部40供给接下来的板P2。之后的动作由于为上述那样,故省略说明。在所有的印刷结束之后,停止步进马达M的驱动,使输送辊对23以及印字头21移动到待机位置而结束动作。
(效果等)
接着,就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以及打印机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构成为能够对表面为平坦形状的板P1以及在表面具有凹凸部的板P2进行印刷。在输送板P1时,由设在输送路径15的输送辊对23夹住板P1进行输送来进行印刷,在输送板P2时,将输送带10放置在输送路径15而输送板P2来进行印刷。该输送带10设有载置板P2并对其进行定位的放置部40,放置部40由与板P2的凸部(脚部32B、突起33)卡合的槽13以及凹部14和支承板P2的凸部之间的底面的底面支承部12构成。由此,能够对多种板进行输送、印刷,对于具有凹凸部的板P2,利用输送带10对板P2进行供给、输送以及印刷,因而与以往相比提高了生产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在对印刷介质(板)施加印刷处理时,在印字头21和台板辊22之间经由墨带对印刷介质按压地进行印刷。从而,当对具有凹凸部的板P2直接施加压力时,在凸部的影响下无法对板P2施加均匀的压力。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的放置部40由于设有与该凸部卡合的槽13或凹部14和对板P2的凸部之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12,所以,具有由放置部40使板P2稳定的效果,此外还能够对板P2均匀地施加按压力,使得印刷的品质得到提高。
该输送带10由连结部44连结板状部材43而形成为履带状,通过由结合部11进行结合而构成为环形带形状。并且,上述的槽13和凹部14设置在构成放置部40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在对板P2施加印刷处理时,在脚部32B的背侧压接印字头21地进行印刷,因而若在连结部44上设有槽的情况下,会对连结部44施加压力。此时,连结部44有时会受到压力而发生弯曲,压力相对板P2而言有可能变得散乱。从而,通过在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设置槽13,使得印字头21的压力均匀地传递到板P2上,因而提高了印刷品质。
进而,通过在板P2的突起33与放置部40的凹部卡合的状态下移动输送带10,能够对堆积于供给部5的板P2一张张地进行供给。从而,由于例如在辊输送时输送辊与板不会发生滑动,所以板P2的输送变得稳定。另外,在侧引导件8设有对板P2的后端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承部18。由此,当将板P2放置到供给部5时,板P2的前端部与输送带10抵接,后端部由后端支承部18支承,所以,板P2以相对于输送带10倾斜的状态被保持。从而,板P2的后端侧的突起33最初不会与输送带的凹部14卡合,所以,板P2的凸部能够按一对一的方式与输送带10(放置部40)的凹部进行卡合。另外,在板P2的突起33形成为顺沿于板P2的输送方向那样的肋形状的情况下,无需对板P2的后端进行支承。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设置两处放置部40(放置部40a、40b),以在印刷第一张板P2并进行排出(从输送带10离开)之后、供给接下来的板P2的方式配置放置部40。由此,与放置部40为一处的情况相比,在连续印刷板P2的情况下使得生产性得到提高。另外,若在印刷过程中的板P2被排出之前供给接下来的板P2的话,假若在由当前印刷的板P2结束所有的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会供给没有印刷预定的板P2。而当在该状态下切断电源时,会造成印刷前的板P2残留在输送路径15。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输送带10配置放置部40a,40b,使得在印刷过程中的板P2被排出之前不会供给接下来的板P2,因而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另外,放置部无需为两处,若为之前的板在离开输送带10之后供给接下来的板的构成的话,则放置部设置几处都可以。
另外,输送带10被用于输送平坦形状的板P1的输送辊对23夹住并驱动。从而,由于在输送多种印刷介质时驱动不变(无需准备输送带10专用的驱动),所以能够抑制成本。另外,若不考虑部件数量的话,则也可以使用与输送辊对23不同的驱动来驱动输送带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平坦形状的板P1使用卡状的切割板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长尺寸状的板或图16所示那样的卷筒片材(带)S放置到供给部5上并由输送辊对23夹住卷筒片材进行输送,由印刷部20施加印刷处理。在该情况下,印刷后的卷筒片材从排出部7排出,由未图示的切割单元进行切割处理。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或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共同或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图17以及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采用的输送带100。输送带100由连结部44连结多个板状的树脂制部材43(以下称为板状部材43,即带构成部件)而形成为带状(履带状)。并且,在两处具有对板P2进行载置及定位的放置部40a、40b(以下单称为放置部40)。放置部40的与板P2的凸部(脚部32B、突起33,参照图11)卡合的槽13以及凹部14设置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位置。也就是说,通过使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切口彼此配合而形成一个槽13。该槽13以及凹部14只要嵌入板P2的凸部即可,也可以贯穿输送带100地形成。另外,具有对板P2的凸部之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12。进而,在输送带100的内侧(板状部材43的背侧),设有与图14所示的引导辊25(第一引导部件、第二引导部件)抵接的引导槽42。另外,形成放置部40以外的部分的板状部材43作为滑动接触部41构成,因而,没有设置与板P2的凸部卡合那样的凹部,在供给部5中,板P2的突起33与滑动接触部41进行滑动接触。
在此,就第二实施方式的板P2的排出动作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槽13由于设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位置,所以,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以连结部44为中心进行了弯曲时,如图19所示那样,槽13的开口(的宽度)扩开。也就是说,与放置部40为水平的状态(图18)相比,在放置部40弯曲的状态时,槽13的开口的宽度扩开(图19)。从而,如图14(C)所示那样,在放置部40通过排出部7的引导辊25时(图14(C)),放置部40的板状部材43如图19所示那样以连结部44为中心进行弯曲。从而,与槽13卡合的板P2的脚部32B容易从放置部40脱离。另外,槽13的底面由于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切口呈梳齿状啮合,所以,在输送带100弯曲时能够推出板P2的脚部32B,因而排出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此外的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而省略说明。
该输送带100由连结部44连结板状部材43而形成为履带状,由结合部11进行结合而构成为环形带形状。并且,在用于载置并定位印刷介质的放置部40中,槽13设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位置。由此,在排出部7中输送带10沿着引导辊25弯曲时,邻接的板状部材43以连结部44为中心进行弯曲。从而,槽13的开口扩开,因而,板P2的脚部32B容易脱开,排出性得到提高。另外,槽13的底面由于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切口呈梳齿状啮合,所以,在输送带100弯曲时能够推出板P2的脚部32B,因而使得排出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输送带通过由连结部44连结多个板状部材43而构成为带状的例子,但也可以在橡胶制的环形带的表面设置对印刷介质进行载置及定位的放置部,在该放置部形成用于与印刷介质的凸部卡合的凹部。即使通过该构成,在排出部7中,在该输送带沿着引导辊25弯曲时凹部的开口也扩开,因而排出性良好。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共同或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共同或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如图21所示那样,输送带101由连结部44连结多个板状的树脂制部材43(以下称为板状部材43,即带构成部件)而形成为带状(履带状)。并且,具有对板P2进行载置并定位的第一放置部40a、第二放置部40b。第一放置部4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的放置部40同样,与板P2的凸部(脚部32B、突起33)卡合的槽13a以及凹部14a形成在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第二放置部40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0的放置部40同样,与板P2的凸部卡合的槽13b以及凹部14b形成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位置上。也就是说,通过使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切口彼此配合而形成一个槽13b。该槽13a、13b以及凹部14a、14b只要嵌入板P2的凸部即可,也可以贯穿输送带101地形成。另外,在各个放置部具有对板P2的凸部之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12。进而,在输送带101的内侧(板状部材43的背侧),设有抵接于如图14所示的引导辊25(第一引导部件、第二引导部件)的引导槽42。另外,由于形成第一放置部40a以及第二放置部40b以外的部分的板状部材43作为滑动接触部41构成,所以,没有设置与板P2的凸部卡合那样的凹部,在供给部5中,板P2的突起33与滑动接触部41滑动接触。
图22表示在输送带101的第一放置部40a放置板P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放置部40b由盖49覆盖槽13b以及凹部14b。另一方面,图23表示在第二放置部40b放置板P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放置部40a由盖49覆盖槽13a以及凹部14a。另外,如图24所示那样,盖49在背侧具有与凹部14a或者14b嵌合的突起49A,构成为能够固定于放置部40a或者40b。另外,盖49由能够伸缩的材质构成,在输送带10沿着引导辊25弯曲时,盖49延伸,所以盖49不会脱开。进而,盖49的端部设有锥状部49B,形成为在供给部5中不与板P2的凸部卡合。另外,使用第一放置部40a时的动作以及作用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的情况同样,使用第二放置部40b时的动作以及作用与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0的情况同样。
(效果等)
接着,就第三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输送带101设有用于对板P2进行载置及定位的第一放置部40a以及第二放置部40b,第一放置部40a和第二放置部40b的与板P2的凸部卡合的槽13a的配置不同。从而,能够根据板P2的种类来选择是使用第一放置部40a还是使用第二放置部40b。因而,盖49构成为能够放置到第一放置部40a或者第二放置部40b。
由于第一放置部40a的与板P2的凸部卡合的槽13a形成在构成第一放置部40a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所以,板P2的印刷部分(芯片32的板状部32a)定位在槽13a上、也就是板状部材43的连结部之间。从而,在印字头21和台板辊22之间按压输送带101以及板P2时,能够对板状部32a均匀地施加压力。在第二放置部40b上放置板P2的情况下,板状部32a定位在槽13b上、也就是连结部44上。从而,当在该状态下施加印字头12的压力时,存在由于连结部44晃动而不能对板状部32a均匀地施加压力的情况,因而,相对于使用第二放置部40b进行印刷的情况,使用第一放置部40a进行印刷时的印刷品质较高。
另一方面,第二放置部40b将槽13b设在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连结位置上。由此,在排出部7中输送带10沿着引导辊25弯曲时,邻接的板状部材43以连结部44为中心进行弯曲。由此,槽13b的开口扩开,因而,板P2的脚部32B容易脱开,排出性得到提高。另外,槽13b的底面由于邻接的板状部材43的切口呈梳齿状啮合,因而能够在输送带10弯曲时推出板P2的脚部32B,所以,与使用第一放置部40a进行排出的情况相比,使用第二放置部40b时的排出性有所提高。
这样,例如在板P2的脚部32B长而要使用排出性优异的带的情况下,在第一放置部40a放置盖49,使用第二放置部40b进行印刷,相反地在对板状部32a施加高压力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只要在第二放置部40b放置盖49,使用第一放置部40a进行印刷即可。另外,在印刷部为喷墨方式等不对板P2施加压力地进行印刷的构成中,当使用第二放置部40b时,与使用第一放置部40a的情况相比,排出性高,所以是有利的。这样,该输送带101能够根据板P2的种类来区分使用第一放置部40a和第二放置部40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板P2的印刷位置处于芯片32的脚部32B的背侧的板状部32a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邻接的脚部32B之间(肋34的位置)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肋34的位置由印字头21按压。此时,当在第二放置部40b放置板P2时,肋34位于连结部44之间的底面支承部12上。从而,由于对肋34均匀地施加印字头21的压力,所以印刷品质高。这样,能够根据板P2的印刷位置区分使用第一放置部40a和第二放置部40b。
另外,由于盖49的前端形成有锥状部49B,所以,在盖49通过供给部5时,板P2的突起33不会被拉拽,盖49的表面与突起33进行滑动接触。由此,由于板P2的突起33仅与未放置盖49的放置部的凹部卡合,所以能够一张张地适当供给板P2。
另外,示出了盖49由伸缩性的材质形成的例子,但也可以与输送带101同样是由板状部材和连结部形成的构成。即使根据该构成,在输送带101沿着引导辊25弯曲时,盖49也能够进行弯曲,因而不会从放置部脱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盖49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输送带进行装拆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能够摆动地固装在第一放置部40a和第二放置部40b之间。进而,示出了盖49与放置部的凹部14嵌合而被固定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盖49能够覆盖放置部的槽13、凹部14以及开口19地进行固定即可。从而,无需在盖49上设置突起,可通过磁力等固定在放置部上。
另外,本申请请求通过参照而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28604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72844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72845号以及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73999号的优先权。

Claims (15)

1.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能够对在表面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进行印刷,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部,该供给部堆积并保持上述印刷介质,
排出部,该排出部排出上述印刷介质,
输送路径,该输送路径用于从上述供给部到上述排出部输送上述印刷介质,
印刷部,该印刷部在上述输送路径上设在上述供给部与上述排出部之间,对上述印刷介质进行印刷,
输送带,该输送带设在上述输送路径,输送上述印刷介质,和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上述输送带;
上述输送带具有多个带构成部材和连结邻接的上述带构成部材的连结部;
通过由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多个带构成部材而形成为带状,在形成为带状的上述带构成部材的表面设有对上述印刷介质进行放置的放置部,构成上述放置部的上述带构成部材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卡合的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供给部具有对上述输送带的侧面进行引导的侧引导件、和对上述印刷介质的后端侧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后端支承部,通过由上述后端支承部对印刷介质的后端侧进行支承,在该供给部中相对于上述输送路径倾斜地保持该印刷介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印刷介质具有多个凸部,上述输送带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凹部与该印刷介质的前端侧的凸部卡合地进行输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由设在上述输送路径的输送辊对构成,上述输送带由上述输送辊对夹持,通过该输送辊的旋转进行输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输送带相对于上述输送路径能够装拆地设置,在未安装上述输送带的状态下,由上述输送辊对输送表面为平坦形状的印刷介质,由上述印刷部进行印刷处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比上述供给部更靠上述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的第一引导部件、和比上述印刷部更靠上述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二引导部件,上述输送带挂设安装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引导部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输送带至少具有第一放置部和第二放置部,以在载置于该第一放置部的印刷介质从该第一放置部离开之后、接下来进行印刷处理的印刷介质的凸部与该第二放置部的凹部卡合的方式,配置该第一放置部和该第二放置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设在上述带构成部材的上述连结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设在上述带构成部材的上述连结部上。
10.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构成部材由板状部材构成,上述放置部以外的上述板状部材作为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构成。
11.一种输送带,该输送带用于输送在表面具有凸部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板状部材,和
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邻接的上述板状部材;
通过由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多个板状部材而形成为带状;
在形成为带状的上述板状部材的表面上设有载置并定位上述印刷介质的放置部;
构成上述放置部的上述板状部材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卡合的凹部、和对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之间的底面进行支承的底面支承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设在上述板状部材的上述连结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设在上述板状部材的上述连结部上。
14.如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置部以外的上述板状部材作为与上述印刷介质的凸部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为带状的上述板状部材的内侧,设有用于输送该输送带的引导槽。
CN201010296144.8A 2009-09-30 2010-09-29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9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8604A JP5415886B2 (ja) 2009-09-30 2009-09-30 印刷装置
JP2009-228604 2009-09-30
JP2009272845A JP2011116466A (ja) 2009-11-30 2009-11-30 搬送ベル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9272844A JP5415919B2 (ja) 2009-11-30 2009-11-30 搬送ベル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9-272845 2009-11-30
JP2009-272844 2009-11-30
JP2009-273999 2009-12-01
JP2009273999A JP2011116484A (ja) 2009-12-01 2009-12-01 搬送ベル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9808A CN102029808A (zh) 2011-04-27
CN102029808B true CN102029808B (zh) 2014-11-19

Family

ID=43883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9614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9808B (zh) 2009-09-30 2010-09-29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29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05062A1 (de) * 2019-02-27 2020-08-27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Drucker zum Bedrucken von Markierer-Karten mit Markierern zum Markieren elektrischer Gerät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3A (zh) * 1994-10-28 1996-07-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纸输送装置
GB2320466A (en) * 1996-12-17 1998-06-24 Hewlett Packard Co Ink-jet printer with dual incline sheet support for controlling printhead to sheet spacing
CN1350209A (zh) * 2000-10-20 2002-05-22 株式会社理光 供纸装置及设有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350930A (zh) * 2000-10-27 2002-05-29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
CN1671556A (zh) * 2002-07-25 2005-09-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5054A (en) * 1981-05-21 1982-11-30 Sakurai Seisakusho:Kk Curl correcting device for printing sheet, in offset press
JPH0646890Y2 (ja) * 1989-05-12 1994-11-30 ニッタ株式会社 バキュームコンベア
JPH0589320U (ja) * 1992-05-19 1993-12-07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ワークの搬送装置
JP2005179056A (ja) * 2003-11-27 2005-07-07 Duplo Seiko Corp 給紙装置及びその給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3A (zh) * 1994-10-28 1996-07-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用纸输送装置
GB2320466A (en) * 1996-12-17 1998-06-24 Hewlett Packard Co Ink-jet printer with dual incline sheet support for controlling printhead to sheet spacing
CN1350209A (zh) * 2000-10-20 2002-05-22 株式会社理光 供纸装置及设有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350930A (zh) * 2000-10-27 2002-05-29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
CN1671556A (zh) * 2002-07-25 2005-09-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5-89320U 1993.12.07 *
JP平2-145220U 1990.12.10 *
JP昭57-195054A 1982.11.30 *
JP特开2005-179056A 2005.07.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9808A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5783C (zh) 可再贴纸打印机及可再贴纸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CN102452231B (zh) 打印设备
JPH05500790A (ja) 印刷装置に紙を直接供給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CN102673187B (zh) 记录介质切断设备
JP4609246B2 (ja) 製本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JP2008126663A (ja) 固体インク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固体インク送給系
JP2008120495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製本装置
GB2063827A (en) Splicing and feeding perforated stationery webs
CN102029808B (zh) 印刷装置以及输送带
JP2009251186A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用紙搬送装置
JP5964645B2 (ja) 印刷システム
JP2766762B2 (ja) 給紙装置
JP7268376B2 (ja) 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記録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4832224B2 (ja) シート取扱い装置及び製本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3196A (ja) 製本装置及び製本システム
JP52063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よる搬送制御方法、搬送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793859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KR100426601B1 (ko) 용지 후처리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2018203461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692306A (zh) 片材处理装置
JP2007320249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202912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ト方法
JP2011116466A (ja) 搬送ベル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JPH03268971A (ja) プリンタ
JP2574303Y2 (ja) 水平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9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