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7407B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27407B CN102027407B CN2009801169207A CN200980116920A CN102027407B CN 102027407 B CN102027407 B CN 102027407B CN 2009801169207 A CN2009801169207 A CN 2009801169207A CN 200980116920 A CN200980116920 A CN 200980116920A CN 102027407 B CN102027407 B CN 1020274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line
- pixel electrode
- electrode
- signal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13—Storage capaci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ixel electro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包括多条栅极信号线(45)、在与上述栅极信号线(45)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多条数据信号线(43)、被它们包围的像素电极(41)、与上述像素电极(41)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46)和以与上述像素电极(41)相对的形式设置的共用电极(36),其中,在上述栅极信号线(45)或上述保持电容配线(46)上,以存在于相邻的上述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形式设置有导电部(48),上述导电部(48)与上述像素电极(41)电绝缘,而与上述栅极配线(45)、上述保持电容配线(46)和上述共用电极(36)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所谓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呈格子形地延设有多条栅极信号线和多条数据信号线,以被两种信号线包围的形式设置有从数据信号线经由开关元件供给数据信号的像素电极。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施加直流电压时液晶元件通过电化学反应而劣化,因此为了实现长寿命进行驱动,优选进行使数据信号的施加电压的极性周期性地反转的交流驱动(以下,也称为反转驱动)。
然而,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对每一帧进行反转驱动时,由于液晶介电常数的各向异性、由在栅极信号线与数据信号线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引起的像素电位的变动等,存在产生亮度变动而被视认为显示不均匀、闪烁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以下各种反转驱动方式进行了研究:将多条栅极信号线分成第一组和第二组,在选出属于第一组的所有栅极信号线后,选择属于第二组的所有栅极信号线,在第一组的选择期间向数据信号线供给第一极性的信号电压,在第二组的选择期间向数据信号线供给与第一极性不同的第二极性的信号电压的驱动方法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5293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驱动方法中,也难以完全抑制显示不均匀,通常认为形成在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影响是其中一个原因。在形成了寄生电容的像素电极之间,通过该寄生电容,各个像素电极相互产生电影响,能够导致不期望的电压变化。例如,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在栅极信号线的每个组使数据信号的极性反转来进行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的情况下,如果在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则伴随其极性的反转,位于两个组的边界上的各像素中,构成一个像素的像素电极的电压会增大或减小。这样的电压变化由于对显示图像的亮度产生影响,因此有可能发生显示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使驱动信号的电压极性周期性地反转来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也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匀的确保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此外,目的还在于提供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在与上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配置在上述栅极信号线与上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与上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与上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共用电极,其以与上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在相邻的上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上述导电部与上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上述栅极配线、上述保持电容配线和上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在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形式设置的导电部作为能够抑制在这些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的屏蔽电极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
在该显示装置中,由栅极信号和数据信号施加的规定的电压经由开关元件被供给到像素电极。在施加有电压的像素电极中,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会形成寄生电容。在形成寄生电容的像素电极之间,通过该寄生电容,各个像素电极相互产生电影响,能够导致不期望的电压变化。例如,在使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按每条相邻的配线或每个相邻的像素反转来进行该显示装置的驱动的情况下,如果在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则伴随该电压极性的反转,一个像素电极的电压会增大或减小。由于这样的电压变化对显示图像的亮度产生影响,因此有可能产生显示不均匀。
为了抑制这样的电压变化,在本发明的结构中,通过在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设置导电部,使得在像素电极之间难以形成寄生电容。具体地讲,由于导电部与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栅极配线、保持电容配线和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任一个电连接,因此能够将在上述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泄漏到栅极配线、保持电容配线和共用电极中的任一个上。由此,难以在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能够抑制在像素电极中产生不期望的电压变化,能够抑制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多条上述栅极信号线以包括2条以上的该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而被分成多个块,各个上述块中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在相邻的上述块之间不同。
即,以包括2条以上的上述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将多条该栅极信号线划分成多个块,在驱动连接到上述各个块中的上述栅极信号线上的上述开关元件的期间内所供给的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在相邻的上述块之间不同。
这种情况下,从供给到第一个块的最后的数据信号至供给到与其相邻的第二个块的最初的数据信号,能够产生其电压极性发生变化(反转)的情况。这里,在第一个块中像素的写入结束之后向第二个块供给电压极性已反转的数据信号时,假设在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则被供给到第一个块中与第二个块相邻的像素电极上的电压会以被拉向该第二个块中极性不同的电压的形式发生变化。由此,在该电压发生了变化的像素与其周围的像素之间产生电压差,因此有可能产生显示不均匀,特别是在块之间产生线状的不均匀。
在这种驱动构成的情况下,依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通过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导电部抑制这些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形成。其结果,即使在块之间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难以在各像素中产生不期望的电压变化,能够发挥抑制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多条上述栅极信号线以包括2条以上的该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而被分成多个块,在各个上述块中,采用以下任一种扫描方式:先扫描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或者先扫描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与上述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和与上述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不同。
即,多条上述栅极信号线以包括2条以上的该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而被分成多个块,在各个上述块中,采用以下任一种扫描方式:先扫描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或者先扫描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在驱动连接到上述偶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上的上述开关元件的期间内所供给的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与在驱动连接到上述奇数序号的上述栅极信号线上的上述开关元件的期间内所供给的上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不同。
这种情况下,在进行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数据信号和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数据信号的切换时,这些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能够发生变化(反转)。这里,例如在与先扫描的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组相对应的像素的写入结束以后,当将电压极性已被反转的数据信号供给到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组相对应的像素时,假设在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则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像素电极的电压会以被拉向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像素电极不同的电压极性的形式发生变化。进一步,在由多个栅极信号线组构成的块之间,在先完成写入的块的像素电极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电压变化。其结果,由于在该电压已发生变化的像素与其周围的像素之间产生电压差,因此可能产生显示不均匀,特别是产生块之间的线形的不均匀。
在这种驱动构成的情况下,依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通过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导电部抑制这些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形成。其结果,即使在排列顺序上的奇数序号与偶数序号之间或块之间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难以在各像素中产生不期望的电压变化,能够发挥抑制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栅极信号线与上述像素电极之间,及上述数据信号线与上述像素电极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它们电绝缘的层间绝缘膜,上述层间绝缘膜通过从上述栅极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侧起叠层第一层间绝缘膜与膜厚比该第一层间绝缘膜大的第二层间绝缘膜而构成。
依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一层间绝缘膜和第二电极膜这两层绝缘膜,能够抑制在栅极信号线及数据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能够抑制基于像素电极的电压而栅极信号线或数据信号线的信号波形迟缓这样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形成膜厚较大的两层绝缘膜,在栅极信号线及数据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难以形成寄生电容,因此减少了在与任意的像素电极之间能够形成电场的部件,在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易于形成寄生电容。进一步,通过使层间绝缘膜成为厚膜以便难以在栅极信号线及数据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使像素电极与栅极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重叠,实现像素电极的面积增加(增大开口率),在该情况下,由于相邻的像素电极彼此更接近,因此在像素电极之间易于形成寄生电容。
在采用上述的栅极信号线与像素电极电绝缘的结构的情况下,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相邻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形成,因此例如即使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周期性地变化的情况下,也难以在各像素中产生不期望的电压变化,能够发挥抑制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特别是,上述第一层间绝缘膜由无机材料形成,而上述第二层间绝缘膜由有机材料形成。
这样,通过由有机材料形成膜厚比第一层间绝膜大的第二层间绝缘膜,能够容易地进行包括膜厚控制等的膜设计,还能够容易地进行膜形成的作业。
另外,上述导电部在上述像素电极之间,与上述栅极信号线或上述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形成了导电部与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的电连接,因此例如在配置有像素电极的有源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中,不需要再设置用于配置这些连接部的区域,能够对实现窄边缘做出贡献。这样的结构在将相邻的导电部彼此进行电绝缘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另外,上述导电部以与上述栅极信号线或上述保持电容配线重叠的形式,分别配设在各上述像素电极之间,对于各上述导电部,沿着上述栅极信号线或上述保持电容配线的延设方向相邻的该导电部彼此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例如即使在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断线的情况下,由于导电部构成为沿着该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的延设方向电连接且延伸的构造,因此能够形成作为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的替代部件起作用的断线冗长构造。
另外,具备配置有多个上述像素电极的有源区域和在该有源区域的外侧形成的周边区域,在上述周边区域中,上述导电部与上述栅极信号线、上述保持电容配线和上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任一个电连接。
这样的结构对于在配置有多个像素电极的有源区域中,在不存在能够设置用于将导电部与栅极信号线或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的部件(例如接触孔)的区域的情况是有效的。另外,在将导电部与共用电极电连接的情况下,由于连接构造简单,因此如上述结构那样,在周边区域中进行连接是适当的。
另外,上述导电部分别配设在各上述像素电极之间,对于各上述导电部,相邻的该导电部彼此电绝缘。
依据这样的结构,仅在各像素电极之间设置相互电独立的导电部,不需要将各导电部电连接的部件,因此能够对削减成本做出贡献。
另外,上述导电部不具有俯视时与上述数据信号线重叠的部位。
依据这样的结构,在导电部与数据信号线之间难以形成电场,因此能够减轻该数据信号线的电负荷。
该显示装置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台式屏幕等中,特别适合于大型屏幕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是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依据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使用抑制了显示不均匀的显示装置,因此即使在该电视接收装置中,也能够确保在电视画面中没有不均匀的高显示品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即使在使驱动信号的电压极性周期性地反转来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也难以发生显示不均匀,能够确保高显示品质。另外,依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使用抑制了显示不均匀的显示装置构成,因此能够确保在电视画面中没有不均匀的高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中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4的液晶面板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说明数据信号的供给状态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液晶面板中相邻的像素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另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液晶面板的结构的1个变形例的像素之间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说明数据信号的供给状态的1个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图15是图1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16是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7示意地表示液晶面板中的相邻的像素的等效电路。
图18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另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0是图1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21是表示液晶面板的结构的1个变形例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2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又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图24是图2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5是图24的液晶面板的画面端部侧的放大截面图。
图26示意地表示液晶面板中的相邻的像素的等效电路。
图27是示意地表示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再1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图29是图2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液晶面板
36:共用电极
41:像素电极
43:数据信号线
45:栅极信号线
46:保持电容配线
47:TFT(开关元件)
48:屏蔽电极(导电部)
50:层间绝缘膜
51:第一层间绝缘膜
52:第二层间绝缘膜
AA:有源区域
NA:周边区域
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进行收容的前后两个机壳Ca和Cb、电源P、用于接收电视广播等的调谐器T和支架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构成为横长的方形,以纵向放置的状态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12,它们由边框13等保持为一体。
其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和图3)。
背光源装置12是所谓的正下方型的背光源装置,在液晶面板11的屏面(即显示面)的背面正下方,沿着该屏面具备多个光源(在这里作为高压放电管使用冷阴极管17)。
进一步,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上表面侧有开口部14b的呈大致箱形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安装的光学部件15(从图示下侧起依次为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光板)和用于将光学部件15保持在底座14上的框架16。在底座14内,还包括冷阴极管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支承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灯保持件(lamp holder)19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灯保持件19的保持件(holder)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冷阴极管17的光学部件15一侧成为光出射侧。
底座14为金属制,形成为由矩形的底板和从其各边竖立的侧面构成的浅的大致箱形。在该底座14中,在与冷阴极管17的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底座14的底板的内表面侧)配置光反射性出色的白色的反射片21,由此形成光反射面。
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形,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而且在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下,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2)。冷阴极管17通过由呈现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灯夹18把持,成为在与底座14(反射片21)之间设有微小间隙的状态。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嵌入到灯保持件19中,以覆盖这些灯保持件19的方式安装保持件20。
接着,说明液晶面板11。图4是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4的液晶面板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液晶面板11如图4所示,包括一对呈横长的矩形形状的基板31、32和存在于两个基板31、32之间并伴随施加电压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液晶层33。另外,在两个基板31和32的外表面侧(与液晶层33相反的一侧)分别配置有前后一对偏光板11a和11b。
两个基板31、32中,表面侧(正面侧、显示侧)为CF基板31,后面侧(背面侧、背光源装置12侧)为阵列基板32。在阵列基板32中,在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玻璃基板32a的内表面侧(液晶层33侧,CF基板31的相对面侧),如图5和图6所示,格子形地延设信号线,以被该信号线包围的形式,矩阵状地配置多个呈矩形的像素电极41。作为信号线,在阵列基板32的列方向(在图5和图6中是纵向)上,延设有与数据驱动器42连接的数据信号线43。另一方面,在行方向(在图5和图6中是横向)上,交替地延设有与栅极驱动器44连接的栅极信号线45和与像素电极41之间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46。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栅极信号线45和保持电容配线46配置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进一步,在各像素电极41上连接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47。其中,像素电极41与TFT47的漏极电极连接,数据信号线43与TFT47的源极电极连接,栅极信号线45与TFT47的栅极电极连接。另外,图6中,在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像素电极41构成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的1个像素单位,以与1条栅极信号线45重叠的形式配置与这两个像素电极41连接的TFT47、47。另外,图5中,矩阵形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41的区域成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另一方面,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状的区域为不能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另一方面,在CF基板31,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玻璃基板31a的内表面侧(液晶层33侧、阵列基板32的相对面侧)中与形成在阵列基板32的各像素电极41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由多个着色层34a和遮光层34b构成的彩色滤光片35。着色层34a是在规定位置配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3色,在各着色层34a、34a彼此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混色的遮光层34b。在着色层34a和遮光层34b的表面,与阵列基板32侧的像素电极41相对地,设置在与该像素电极41之间能够施加电压的共用电极36。另外,在共用电极36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33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37a。
而在阵列基板32,在与各保持电容配线46重叠的位置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形式延设有屏蔽电极(导电部)48。屏蔽电极48延设成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直到有源区域AA的两个端部。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48成为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的状态。另外,这里的「相邻的像素电极」,不是由连接在同一条栅极信号线45上的栅极电极进行开关的像素电极41、41彼此,而是由连接在不同的栅极信号线45、45上的栅极电极进行开关的像素电极41、41彼此。即,不是隔着栅极信号线45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彼此,而是隔着保持电容配线46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彼此。
参照图4,详细说明上述的像素电极41、保持电容配线46和屏蔽电极48的叠层构造。
保持电容配线46与栅极信号线45(未图示)同样形成在阵列基板32的玻璃基板32a上,以覆盖该保持电容配线46和玻璃基板32a的表面的方式形成用于将栅极信号线45与周围部件电绝缘的栅极绝缘膜49。在该栅极绝缘膜49上的与保持电容配线46的两个端部重叠的位置上,构成有相对于保持电容配线46作为保持电容元件的另一个电极的保持电容上电极46a。以覆盖这些保持电容上电极46a和栅极绝缘膜49的形式,形成2层构造的层间绝缘膜50,在该层间绝缘膜50上设置有像素电极41和屏蔽电极48。屏蔽电极48也可以由与像素电极41相同的材料(例如ITO、IZO等透明导电性材料)构成。进一步,在像素电极41和屏蔽电极48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构成液晶层33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37b。
在成为2层构造的层间绝缘膜50中,配置在下层侧(玻璃基板32a侧、保持电容配线46和栅极信号线45侧)的第一层间绝缘膜51为由SiNx等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层间绝缘膜。另一方面,配置在上层侧(液晶层33侧、像素电极41和屏蔽电极48侧)的第二层间绝缘膜52为膜厚比上述的第一层间绝缘膜大而且由从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硅氧烷树脂等中适当选出的有机材料构成的有机层间绝缘膜。
这里,像素电极41中,在与保持电容上电极46a重叠的部位(这里是一个端部)形成有像素电极-保持电容上电极接触部53,构成为该像素电极41贯通第二层间绝缘膜52和第一层间绝缘膜51,与保持电容上电极46a接触(即电连接)的形式。通过该像素电极-保持电容上电极接触部53,隔着保持电容上电极46a和栅极绝缘膜49,像素电极41与保持电容配线46之间形成保持电容。
另外,在屏蔽电极48形成有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构成为该屏蔽电极48贯通第二层间绝缘膜52、第一层间绝缘膜51和栅极绝缘膜49,与保持电容配线46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通过该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
接着,使用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11的驱动方法。图7是表示数据信号的供给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中,左端的栏目表示被供给信号的写入行,这里,例示与排列顺序中第1号~第40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行。其右侧的栏目表示数据信号的写入顺序,图7的中央部分的栏目表示数据信号的写入的状况。另一方面,在上面的栏目中表示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及其数据号码(No.)和LS信号的发送定时。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于图7的左端栏目的排列顺序中的第1号~第20号的20条栅极信号线45划分为第一块B1,第21号~第40号的20条栅极信号线45划分为第二块B2,关于除此以外的栅极信号线45也同样对包括20条栅极信号线45的每个组进行块划分。
首先,在第一块B1中,从第1号向第19号,先依次仅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这时,在驱动连接在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内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的数据信号,即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正的电压极性。接着,在第一块B1中,从第2号向第20号,依次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对于与该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使其电压极性变化为负(反转),即,变化为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不同的电压极性,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这里,当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为负时,通过在其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中设置虚拟(dummy)期间(剩余期间),能够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从正变化为负(反转)时增大实际电压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到达率(充电率)。
如果上述第一块B1中的信号供给结束,则接着进行向第二块B2的信号线43、45的信号供给。在第二块B2中,首先从第22号向第40号,依次仅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这时,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接续前边的第一块B1,具有负的电压极性。接着,在第二块B2中,从第21号向第39号,依次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对于与该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使其电压极性变化为正(反转),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这里,当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为正时,通过在其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中设置虚拟期间,能够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从负变化为正时增大实际电压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到达率(充电率)。
以后,虽然在图7中没有表示,但与第41号以后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也在各块内,进行先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再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或先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再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的任一种扫描。这时,以使在驱动连接在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内所供给的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与在驱动连接在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内所供给的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不同的方式进行供给。另外,如上述的第一块B1-第二块B2之间那样,采用在相邻的2个块之间没有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反转)的结构从抑制显示不均匀或降低耗电的观点出发非常理想。
接着,使用图8表示的等效电路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的结构中采用了上述的驱动方法时的作用。
图8中,像素电极41a被供给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另一方面,像素电极41b被供给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在像素电极41a和与其隔着液晶层33相对的共用电极36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1,在与像素电极41a相邻的像素电极41b和共用电极36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2。另外,在像素电极41a、41b与保持电容配线46之间,分别形成保持电容Ccs1、Ccs2。进而,通过将与保持电容配线46连接的屏蔽电极48设置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在像素电极41a、41b与屏蔽电极48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
依据上述驱动方法,向像素电极41a供给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在闭合与该像素电极41a连接的TFT47以后,向像素电极41b供给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这里,在假设像素电极41a、41b之间没有设置屏蔽电极48的情况下,在该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形成寄生电容,通过该寄生电容,像素电极41a、41b之间相互产生电影响。具体地讲,先闭合了TFT47的像素电极41a的正的电压通过寄生电容被拉向供给到像素电极41b的负的电压,可能导致电压减少。
而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这样,通过在像素电极41a、41b之间设置屏蔽电极48,在像素电极41a、41b与屏蔽电极48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进一步,由于该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因此能够保持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从而,通过形成稳定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难以在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沿着数据信号线43的延设方向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配置栅极信号线45和保持电容配线46,在该保持电容配线46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a、41b)之间的形式设置屏蔽电极48。进一步,该屏蔽电极48与像素电极41电绝缘,另一方面,与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保持电容配线46上设置为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屏蔽电极48与这些像素电极41、41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能够抑制在该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41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
特别是,使用上述那样的屏蔽电极48抑制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变化的结构在选择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对每个块进行使极性反转的驱动的方法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包括2条以上的栅极信号线45的组作为1个块,划分为多个块B1、B2、……,在该块B1、B2、……等每个块中,进行先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再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或者先扫描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再扫描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的任一种扫描。依据该驱动方法,以使在驱动连接在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中所供给的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与在驱动连接在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中所供给的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不同的方式进行供给。
通过选择这样的驱动方法,能够抑制在对液晶元件施加直流电压时产生的劣化,而且由于在每一行电压极性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大尺寸的闪烁。但另一方面,例如,先供给到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像素电极41的电压有时以被拉向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像素电极41的不同电压极性的形式,发生电压变化。这样的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变化通过在2个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而发生,因此设置抑制寄生电容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屏蔽电极48的结构在电压变化的抑制方面是有效的。即,如图8所示,通过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a、41b)之间的屏蔽电极48与各像素电极41a、41b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能够抑制像素电极41a、41b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形成,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次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时,在使其变化的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中设置虚拟期间。由此,在使数据信号的极性变化(反转)时,由于能够增大实际电压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到达率(充电率),因此能够抑制信号波形的迟缓,更难以发生显示不均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停止LS信号设置虚拟期间,而例如也可以反复供给2次使电压极性变化的最初的数据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栅极信号线45和数据信号线43、与像素电极41之间形成层间绝缘膜50,该层间绝缘膜50从栅极信号线45和数据信号线43一侧起,叠层了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膜51和膜厚比其大的有机材料构成的第二层间绝缘膜52。
这样,通过第一层间绝缘膜51和第二层间绝缘膜52的双层绝缘膜,能够抑制在栅极信号线45和数据信号线43、与像素电极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能够抑制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受栅极信号线45或数据信号线43的影响发生变化。
但另一方面,由于膜厚较大的双层绝缘膜,在栅极信号线45和数据信号线43与像素电极41之间难以形成寄生电容,因此减少了在与任意的像素电极41之间能够形成电场的部件,但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易于形成寄生电容。
在采用了这样的栅极信号线45与像素电极41之间电绝缘的结构的情况下,依据本实施方式的设置屏蔽电极48的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形成,因此例如即使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周期性地变化的情况下,在各像素中也难以产生不期望的电压变化,能够发挥抑制不均匀发生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二层间绝缘膜52由有机材料构成,因此在形成为膜厚比第一层间绝缘膜51大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包括膜厚控制等的膜设计,进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膜形成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保持电容配线46上的屏蔽电极48通过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的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与该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形成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的电连接,因此,例如在配置像素电极41的有源区域AA的周围的周边区域NA中,不需要再设置用于配置这些连接部的区域,能够对实现窄边缘做出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电极48延设成沿着设置有该屏蔽电极48的保持电容配线46的延设方向,达到有源区域AA的两个端部。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的各个屏蔽电极48成为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依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成为即使在保持电容配线46断线的情况下,屏蔽电极48也能够作为该保持电容配线46的替代部件发挥作用的断线冗长构造。
以上示出了实施方式1,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包括以下所述的变形例。另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第一变形例]
作为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的电连接结构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图9表示的结构。图9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阵列基板32A如图9所示,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41的区域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而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状的区域为不能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在该阵列基板32A中,屏蔽电极48A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形式,在各保持电容配线46A上延设。各个屏蔽电极48A延设成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A,从一端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周边区域NA。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48A成为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A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屏蔽电极48A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保持电容配线46A的延设方向上的周边区域NA中。在该两个端部,设置有以与保持电容配线46A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构成的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A。通过该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A,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A电连接。
这样,本例的屏蔽电极48A与保持电容配线46A通过在周边区域NA中设置的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A电连接。由此,能够保持形成在屏蔽电极48A与像素电极41之间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能够抑制在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这样的结构在有源区域AA中,在难以设置用于将屏蔽电极48A与保持电容配线46A进行电连接的部件(例如接触孔)的情况下,例如,在不存在设置接触孔的区域等情况下特别有效。
[第二变形例]
作为屏蔽电极48的结构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图10和图11表示的结构。图10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有源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在阵列基板32B上,如图10所示,屏蔽电极48B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而且以相邻的该屏蔽电极48B、48B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分离的形式,配设在各保持电容配线46上。更详细地讲,屏蔽电极48B如图11所示,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以与该像素电极41的短边大致相同的长度设置,不具有俯视时会重叠到与保持电容配线46大致正交的数据信号线43上的部位。即,在相邻的每个像素电极41中相互独立地设置屏蔽电极48B,成为相邻的屏蔽电极48B、48B彼此电绝缘的状态。
进一步,在各屏蔽电极48B中,设置有以与保持电容配线46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构成的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B。通过该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B,屏蔽电极48B与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
这样,在本例的屏蔽电极48B中,也能够保持形成在屏蔽电极48B与像素电极41之间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能够抑制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进一步,相邻的屏蔽电极48B、48B彼此电绝缘,即,仅在各像素电极41之间设置相互电独立的屏蔽电极48B。
另外,由于屏蔽电极48B不具有俯视时与数据信号线43重叠的部位,因此与数据信号线43之间难以形成电场,能够减轻该数据信号线43的电负荷。由此,能够抑制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的数据信号的电压的变化(信号波形的迟缓)。
[第三变形例]
作为层间绝缘膜50的结构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图12表示的结构。图1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在本例的液晶面板11C中,保持电容配线46与栅极信号线45(未图示)同样,形成在阵列基板32的玻璃基板32a上,以覆盖该保持电容配线46和玻璃基板32a的表面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使栅极信号线45与周边部件电绝缘的栅极绝缘膜49。进一步,以覆盖栅极绝缘膜49的形式形成有层间绝缘膜50C,在该层间绝缘膜50C上设置有像素电极41和屏蔽电极48。另外,层间绝缘膜50C为由SiNx等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层间绝缘膜。
这里,本例的层间绝缘膜50C的膜厚比上述实施方式1的层间绝缘膜50小,在像素电极41与保持电容配线46之间,隔着层间绝缘膜50C和栅极绝缘膜49,形成保持电容。
另一方面,在屏蔽电极48设置有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C,构成为该屏蔽电极48贯通层间绝缘膜50C和栅极绝缘膜49,与保持电容配线46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通过该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C,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电连接。
在这样的本例的液晶面板11C中,在像素电极41与保持电容配线46之间形成有一层膜厚比较小的层间绝缘膜50C,以贯通该层间绝缘膜50C的形式,屏蔽电极48与保持电容配线46通过屏蔽电极-保持电容配线接触部54电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中,屏蔽电极48还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a、41b)之间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也能够通过与保持电容配线46的电连接保持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从而,难以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能够抑制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变化。
[第四变形例]
作为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图13表示的方式。图13是说明第四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数据信号的供给状态的信号供给图。
图13中,左边的栏目表示被供给信号的写入行,这里,例示与排列顺序中的第1号~第40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行。另外,上面的栏目表示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及其数据号码(No.)和LS信号的发送定时。
在本例中,按照基于图13的左边栏目的排列顺序,将第1号~第10号的10条栅极信号线45作为第一块K1、第11号~第20号的10条栅极信号线45作为第二块K2,然后同样将第21号~第30号作为第三块K3,将第31号~第40号作为第四块K4,如上述那样以每个组包括10条栅极信号线45依次进行块划分。
在本例的驱动方法中,首先,从第一号开始按照排列顺序扫描第一块K1的栅极信号线45。这时,在驱动连接到该第一块K1的栅极信号线45上的TFT47的期间内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的数据信号,即与第一块K1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相对于基准电压具有正的电压极性。接着,从第11号开始按照排列顺序扫描第二块K2的栅极信号线45。对于与该第二块K2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使其电压极性变化为负(反转),即,变化为与相邻的第一块K1的数据信号不同的电压极性,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这里,在每次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为负时,通过在其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中设置虚拟期间,能够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从正变化为负时增大实际电压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到达率(充电率)。
接着,从第21号开始按照排列顺序扫描第三块K3的栅极信号线45。对于与该第三块K3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使其电压极性再次变化为正(反转),即,变化为与相邻的第二块K2的数据信号不同的电压极性,供给到数据信号线43。这里,与上述同样,在每次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为正时,通过在其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中设置虚拟期间,能够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从负变化为正时增大实际电压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到达率(充电率)。然后,与上述的信号供给状态同样,对每个块使电压极性变化地供给数据信号。进一步,在使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变化后的最初的信号发送的定时、即各块的最初的扫描定时中设置虚拟期间。
通过采用这种本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能够抑制向液晶元件施加直流电压时产生的劣化,另外,由于在块内为相同极性,因此能够抑制该块内的不均匀。另一方面,由于各块中的数据信号的电压极性在相邻的块之间不同,因此先被供给了数据信号的块的像素电极41的电压有时以被拉向相邻的块的像素电极41的不同电压极性的形式产生电压变化。这种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变化通过形成在2个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发生,因此通过采用在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屏蔽电极48的结构,抑制寄生电容的形成,进而在抑制像素电极41的电压变化的方面发挥效果。其结果,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0中,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能够确保高显示品质。
<实施方式2>
其次,根据图14~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差别在于在栅极信号线上设置了屏蔽电极,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15是图14的阵列基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阵列基板60如图14和图15所示,呈格子形地延设信号线,以被该信号线包围的形式矩阵状地配列有多个呈矩形的像素电极61。作为信号线,在阵列基板60的列方向(图14和图15中是纵向)上延设与数据驱动器42连接的数据信号线43。另一方面,在行方向(图14和图15中是横向)上交替地延设与栅极驱动器62连接的栅极信号线63、和与像素电极61之间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64。在本实施方式中,栅极信号线63配置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另一方面,以与像素电极6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重叠的形式配置有保持电容配线64。进一步,在各像素电极61上连接有TFT47,以与栅极信号线63重叠的形式配置该TFT47。另外,图15中,1个像素电极61为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的1个像素单位。另外,图14中,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61的区域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而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状的区域为不能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进一步,在与各栅极信号线63重叠的位置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形式延设屏蔽电极65。屏蔽电极65延设成沿着栅极信号线63从一端的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的周边区域NA。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65为沿着栅极信号线63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参照图16详细说明上述的像素电极61、栅极信号线63和屏蔽电极65的叠层构造。图16是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栅极信号线63形成在阵列基板60的玻璃基板32a上,以覆盖该栅极信号线63和玻璃基板32a的表面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栅极信号线63与周围部件电绝缘的栅极绝缘膜49。进一步,以覆盖栅极绝缘膜49的形式形成有2层构造的层间绝缘膜50,在该层间绝缘膜50上设置有像素电极61和屏蔽电极65。
在屏蔽电极65上形成有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构成为该屏蔽电极65贯通第二层间绝缘膜52、第一层间绝缘膜51和栅极绝缘膜49,与栅极信号线63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通过该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屏蔽电极65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的驱动方法采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驱动方法。使用图17表示的等效电路说明采用了这种驱动方法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作用。
图17中,像素电极61a被供给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63相对应的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而像素电极61b被供给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63相对应的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在像素电极61a和与其隔着液晶层33相对的共用电极36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1,在与像素电极61a相邻的像素电极61b、和共用电极36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2。另外,在像素电极61a、61b与栅极信号线63之间,虽然很微小但分别形成栅极信号线寄生电容Cgd1、Cgd2。进一步,通过将与栅极信号线63连接的屏蔽电极65设置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a、61b之间,像素电极61a、61b与屏蔽电极65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
依据上述驱动方法,向像素电极61a供给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在闭合与该像素电极61a连接的TFT47后,向像素电极61b供给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这里,在假设像素电极61a、61b之间没有设置屏蔽电极65的情况下,在该像素电极61a、61b之间形成寄生电容,通过该寄生电容,像素电极61a、61b之间相互带来电影响。具体地讲,先闭合了TFT47的像素电极61a的正的电压通过寄生电容,以被拉向供给到像素电极61b的负的电压的形式发生电压减少。
而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这样,通过在像素电极61a、61b之间设置屏蔽电极65,在像素电极61a、61b与屏蔽电极65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进一步,由于该屏蔽电极65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因此能够保持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从而,能够形成稳定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在像素电极61a、61b之间难以形成寄生电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沿着数据信号线43的延设方向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延设有栅极信号线63,在该栅极信号线63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形式设置有屏蔽电极65。进一步,该屏蔽电极65与像素电极61电绝缘,另一方面,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栅极信号线63上设置为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屏蔽电极65与这些像素电极61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能够抑制在该像素电极61、6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61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栅极信号线63上的屏蔽电极65通过形成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与该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形成屏蔽电极65与栅极信号线63的电连接,因此,例如在配置像素电极61的有源区域AA周围的周边区域NA中,不需要再设置用于配置这些连接部的区域,能够对实现窄边缘做出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电极65延设成沿着设置了该屏蔽电极65的栅极信号线63的延设方向从一端的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的周边区域NA。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65为沿着栅极信号线63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依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成为即使在栅极信号线63断线的情况下,屏蔽电极65也可以作为该栅极信号线63的替代部件发挥作用的断线冗长构造。
以上表示了实施方式2,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包括以下那样的变形例。另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第五变形例]
作为屏蔽电极65与栅极信号线63的电连接结构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如图18所示的结构。图18是示意地表示第五变形例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
阵列基板60A如图18所示,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61的区域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另一方面,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形的区域为不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在该阵列基板60A上,屏蔽电极65A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形式延设在各栅极信号线63上。屏蔽电极65A延设成沿着栅极信号线63从一端的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的周边区域NA。换句话说,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65A成为沿着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的状态。
屏蔽电极65A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栅极信号线63的延设方向上的周边区域NA中。在该两个端部设置有构成为与栅极信号线63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的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A。通过该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A,屏蔽电极65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
这样,本例的屏蔽电极65A与栅极信号线63通过在周边区域NA中设置的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A电连接。由此,能够保持形成在屏蔽电极65A与像素电极61之间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能够抑制在像素电极61、6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第六变形例]
作为屏蔽电极65的结构的1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图19和图20表示的结构。图19是示意地表示第六变形例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20是图1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在阵列基板60B上,如图19所示,屏蔽电极65B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而且相邻的该屏蔽电极65B、65B以彼此分离的形式配设在各栅极信号线63上。更详细地讲,如图20所示,屏蔽电极65B以与该像素电极61的短边大致相同的长度设置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不具有俯视时重叠到与栅极信号线63大致正交的数据信号线43上的部位。即,在相邻的每个像素电极61中相互独立设置屏蔽电极65B,相邻的屏蔽电极65B、65B彼此电绝缘。
进一步,在各屏蔽电极65B,设置有构成为与栅极信号线63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的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B。通过该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B,屏蔽电极65B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
在这样的本例的屏蔽电极65B中,也能够保持形成在屏蔽电极65B与像素电极61之间的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能够抑制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进一步,相邻的屏蔽电极65B、65B彼此电绝缘,即,仅在各像素电极61之间设置相互电独立的屏蔽电极65B,由于不需要电连接各屏蔽电极65B的部件,因此能够对削减成本做出贡献。
[第七变形例]
即使在将屏蔽电极65C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也可以使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层间绝缘膜50C为一层。这种情况下,在屏蔽电极65C优选设置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C,构成为该屏蔽电极65C贯通层间绝缘膜50C和栅极绝缘膜49,与栅极信号线63接触(即能够电连接)的形式。通过该屏蔽电极-栅极信号线接触部66C,屏蔽电极65C与栅极信号线63电连接。另外,在本例中,层间绝缘膜50C为由SiNx等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层间绝缘膜。
[第八变形例]
在将屏蔽电极65D与栅极信号线63D电连接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也可以使用没有设置保持电容配线64的阵列基板60D。这种情况下,栅极信号线63D能够起到在与像素电极61之间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64的作用。
<实施方式3>
其次,使用图23~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差别在于将屏蔽电极与共用电极电连接,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图2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24是液晶面板的画面中央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5是液晶面板的画面端部侧的放大截面图。
阵列基板70如图23所示,矩阵状地排列多个呈矩形的像素电极41,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设置有呈格子形地配线的信号线。具体地讲,在阵列基板70的列方向(图中是纵向)上以介于之间的形式延设有与数据驱动器42连接的数据信号线43。另一方面,在行方向(图中是横向)上,与栅极驱动器44连接的栅极信号线45、和与像素电极41之间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46,沿着数据信号线43的延设方向以交替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之间的形式延设。进一步,在与栅极信号线45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像素电极41连接的作为开关元件的TFT47,在列方向(图中是纵向)上相邻的TFT47彼此以相对的形式配置。另外,在图22中,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41的区域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而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状的区域为不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进一步,在与各保持电容配线46重叠的位置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形式延设有屏蔽电极71。屏蔽电极71延设成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从一端的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的周边区域NA。换句话说,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71为沿着保持电容配线46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屏蔽电极71如图24所示,在阵列基板70中,通过隔着栅极绝缘膜49、第一层间绝缘膜51和第二层间绝缘膜52,与保持电容配线46和栅极信号线45电绝缘。
另一方面,在周边区域NA中,在屏蔽电极71的端部连接有由导电膏构成的屏蔽电极-共用电极接触部72,该屏蔽电极-共用电极接触部72还与设置在与阵列基板70相对的CF基板31上的共用电极73连接。即,屏蔽电极71和共用电极73通过该接触部72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屏蔽电极-共用电极接触部72,形成屏蔽电极71与共用电极73的电连接,而也可以将目前使用的用于取得共用电极73与像素电极41的共同电位的导电部件和屏蔽电极71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11的驱动方法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驱动方法。使用图26表示的等效电路来说明采用了这种驱动方法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作用。
图26中,像素电极41a被供给与奇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另一方面,像素电极41b被供给与偶数序号的栅极信号线45相对应的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像素电极41a和与其隔着液晶层33相对的共用电极73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1,像素电极41a、相邻的像素电极41b与共用电极73之间形成液晶电容Clc2。另外,在像素电极41a、41b与保持电容配线46之间,分别形成保持电容Ccs1、Ccs2。进一步,通过在相邻的像素电极41a、41b之间设置与共用电极73连接的屏蔽电极71,在像素电极41a、41b与屏蔽电极65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
依据上述驱动方法,将具有正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供给到像素电极41a,在闭合与该像素电极41a连接的TFT47后,向像素电极41b供给具有负的电压极性的数据信号。这里,在假设像素电极41a、41b之间没有设置屏蔽电极71的情况下,在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形成寄生电容,通过该寄生电容,像素电极41a、41b之间产生相互带来电影响的情况。具体地讲,先闭合了TFT47的像素电极41a的正的电压通过寄生电容,以被拉向供给到像素电极41b的负的电压的形式发生电压减少。
而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这样,通过屏蔽电极71存在于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在像素电极41a、41b与屏蔽电极71之间分别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进一步,由于该屏蔽电极65与共用电极73电连接,因此能够保持屏蔽电容Csld1、Csld2的平衡。从而,由于能够稳定地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因此难以在像素电极41a、41b之间形成寄生电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沿着数据信号线43的延设方向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延设有栅极信号线45和保持电容配线46。在该保持电容配线46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a、41b)之间的形式设置有屏蔽电极71。进一步,该屏蔽电极71与像素电极41电绝缘,另一方面,与相对于像素电极41的共用电极73电连接。
依据这样的结构,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41、41之间的形式设置的屏蔽电极71能够与这些像素电极41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能够抑制在该像素电极41、4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41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
特别是,屏蔽电极71和共用电极73分别设置在夹持液晶层33而相对的不同的基板70、31上,因此在有源区域AA的外侧设置的周边区域NA中形成两者的电连接的结构是适当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共用电极73电连接的屏蔽电极71设置在保持电容配线46上,而也可以如图27所示,根据像素电极41的配置结构,选择将屏蔽电极71A设置在栅极信号线45上的阵列基板70A。
<实施方式4>
其次,根据图28和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与上述实施方式1、2、3的差别在于将屏蔽电极设置在栅极信号线上的同时,与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图2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阵列基板上的配线结构的平面图,图29是图28的阵列基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阵列基板80如图28和图29所示,呈格子形地延设信号线,以被该信号线包围的形式矩阵状地排列多个呈矩形的像素电极61。作为信号线,在阵列基板80的列方向(图28和图29中是纵向)上延设有与数据驱动器42连接的数据信号线43。另一方面,在行方向(在图28和图29中是横向)上交替延设有与栅极驱动器62连接的栅极信号线63、和与像素电极61之间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64。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配置栅极信号线63,另一方面,以与像素电极6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重叠的形式配置保持电容配线64。进一步,在各像素电极61上连接有TFT47,以与栅极信号线63重叠的形式配置该TFT47。另外,图29中,将1个像素电极61作为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的1个像素单位。另外,图28中,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像素电极61的区域为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有源区域A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内侧),而该有源区域AA的外侧周边的边框状的区域为不能够进行图像显示的周边区域NA(图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外侧)。
进一步,在与各栅极信号线63重叠的位置上,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形式延设有屏蔽电极81。屏蔽电极81延设成沿着栅极信号线63从一端的周边区域NA直到另一端的周边区域NA。换句话讲,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各个屏蔽电极81成为沿着栅极信号线63进行电连接的状态。
进一步,屏蔽电极81的端部如图28所示,在周边区域NA中,在与该屏蔽电极81的延设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延伸,通过接触部82与相邻于栅极信号线63的保持电容配线64的端部电连接,其中,该栅极信号线63与该屏蔽电极81重叠。换句话讲,在周边区域NA中,保持电容配线64和屏蔽电极81成为电连接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电极81在与延设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方向上延伸,不过,也可以采用例如由导电材料将屏蔽电极81的端部和保持电容配线64的端部电连接的结构。
依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以存在于相邻的像素电极61、61之间的形式设置的屏蔽电极81与这些像素电极61形成屏蔽电容Csld1、Csld2,能够抑制在该像素电极61、6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因此能够在像素电极61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
进一步,由于屏蔽电极81以与栅极信号线64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栅极信号线64与像素电极61之间形成寄生电容,从而能够在该像素电极61中抑制不期望的电压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由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匀,确保高显示品质。另外,由于屏蔽电极81能够抑制由栅极信号线64的电场引起的液晶取向的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由栅极信号线64的电场的影响引起的显示残像或对比度或透射率的降低,确保高显示品质。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层间绝缘膜52由有机材料构成,但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二氧化硅等SOG(Spin On Glass,旋转玻璃)材料的绝缘膜。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显示面板而使用液晶面板11的情况,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在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例如EL面板等)的显示装置中。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栅极信号线以包括2条以上的该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而被分成多个块,
各个所述块中所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在相邻的所述块之间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在所述像素电极之间,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或所述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4.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栅极信号线以包括2条以上的该栅极信号线的组作为1个块而被分成多个块,
在各个所述块中,采用以下任一种扫描方式:先扫描偶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奇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或者先扫描奇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再扫描偶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
与所述偶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所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和与所述奇数序号的所述栅极信号线相对应的所述数据信号的相对于基准电压的电压极性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在所述像素电极之间,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或所述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7.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及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它们电绝缘的层间绝缘膜,
所述层间绝缘膜通过从所述栅极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侧起叠层第一层间绝缘膜与膜厚比该第一层间绝缘膜大的第二层间绝缘膜而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由无机材料形成,而所述第二层间绝缘膜由有机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在所述像素电极之间,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或所述保持电容配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以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或所述保持电容配线重叠的形式,分别配设在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
对于各所述导电部,沿着所述栅极信号线或所述保持电容配线的延设方向相邻的该导电部彼此电连接。
12.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具备配置有多个所述像素电极的有源区域和在该有源区域的外侧形成的周边区域,
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所述导电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4.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
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条栅极信号线;
在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上延设的、并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配置在所述栅极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的交叉部附近的开关元件;
与所述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
与所述像素电极形成保持电容的保持电容配线;和
共用电极,其以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形式设置,在该共用电极与该像素电极之间能够施加电压,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像素电极电绝缘,而与所述栅极信号线、所述保持电容配线和所述共用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分别配设在各所述像素电极之间,
对于各所述导电部,相邻的该导电部彼此电绝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不具有俯视时与所述数据信号线重叠的部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一对基板之间密封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7.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26230 | 2008-05-13 | ||
JP2008126230 | 2008-05-13 | ||
PCT/JP2009/052643 WO2009139205A1 (ja) | 2008-05-13 | 2009-02-17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27407A CN102027407A (zh) | 2011-04-20 |
CN102027407B true CN102027407B (zh) | 2013-10-30 |
Family
ID=41318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692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7407B (zh) | 2008-05-13 | 2009-02-17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58110A1 (zh) |
JP (1) | JP5089773B2 (zh) |
CN (1) | CN102027407B (zh) |
BR (1) | BRPI0912562A2 (zh) |
RU (1) | RU2471217C2 (zh) |
WO (1) | WO20091392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37230A1 (ja) * | 2009-05-25 | 2010-12-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
JP2013044891A (ja) * | 2011-08-23 | 2013-03-04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6365368B2 (ja) * | 2015-03-19 | 2018-08-01 |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7162032A (ja) * | 2016-03-07 | 2017-09-1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N106200179A (zh) * | 2016-08-31 | 2016-12-0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平面液晶显示器 |
JP2021165810A (ja) * | 2020-04-08 | 2021-10-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0807A (en) * | 1993-01-05 | 1996-04-23 | Yuen Foong Yu H.K. Co., Ltd. | Data driver circuit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use with scanned LCD video display |
JPH07325314A (ja) * | 1994-05-31 | 1995-12-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10213812A (ja) * | 1997-01-31 | 1998-08-11 | Sharp Corp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3516382B2 (ja) * | 1998-06-09 | 2004-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走査線駆動回路 |
JP3636641B2 (ja) * | 1999-08-20 | 2005-04-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 |
JP2001133750A (ja) * | 1999-08-20 | 2001-05-18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 |
JP2001166321A (ja) * | 1999-12-10 | 2001-06-22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4325766A (ja) * | 2003-04-24 | 2004-11-18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WO2006098449A1 (ja) * | 2005-03-18 | 2006-09-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08152830A1 (ja) * | 2007-06-14 | 2008-12-1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JP2007316672A (ja) * | 2007-08-27 | 2007-12-06 | Sony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09
- 2009-02-17 BR BRPI0912562A patent/BRPI0912562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2-17 RU RU2010145913/28A patent/RU2471217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2-17 WO PCT/JP2009/052643 patent/WO20091392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2-17 US US12/990,872 patent/US201100581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2-17 CN CN2009801169207A patent/CN1020274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2-17 JP JP2010511907A patent/JP5089773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89773B2 (ja) | 2012-12-05 |
US20110058110A1 (en) | 2011-03-10 |
JPWO2009139205A1 (ja) | 2011-09-15 |
RU2471217C2 (ru) | 2012-12-27 |
BRPI0912562A2 (pt) | 2015-10-13 |
CN102027407A (zh) | 2011-04-20 |
RU2010145913A (ru) | 2012-06-20 |
WO2009139205A1 (ja) | 2009-1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06637B (zh) | 高显示质量的画素电极结构 | |
US20080316413A1 (en) | Display panel | |
CN100380188C (zh) |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 |
US9478566B2 (en) | Array substrate, LCD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 |
CN102027407B (zh)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4678668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 |
US20090058785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15039386A1 (zh) |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5629609A (zh) |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 |
US12013998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sensor | |
US745018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capacitor formed with shorting bar | |
JP440773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20176354A1 (en) | Substrat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826993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30086358A (ko) | 어레이 기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US817951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particular pixel structure to decrease parasitic capacitance | |
US2004008067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 |
KR100499572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KR101182504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7145017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9324448A (zh) | 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896863A (zh) | 液晶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912937B1 (ko) | 하이브리드 모드 수평 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4740662B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17655405U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