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4934B -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4934B
CN102024934B CN201010286356.8A CN201010286356A CN102024934B CN 102024934 B CN102024934 B CN 102024934B CN 201010286356 A CN201010286356 A CN 201010286356A CN 102024934 B CN102024934 B CN 102024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ated portion
area
collecting body
current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63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4934A (zh
Inventor
宋洙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4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4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4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4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具有正极涂覆部分;负极,具有负极涂覆部分;分隔件,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负极涂覆部分包括锂钛氧化物(LTO)。正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于负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因此,负极涂覆部分中包含的全部LTO材料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使得可以抑制由于LTO与电解质之间发生的额外反应而导致的气体的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二次电池膨胀。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通讯和计算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多。可充电的二次电池被广泛地用作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二次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并使正极和负极彼此绝缘的分隔件。
二次电池的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控制在高温下存储的过程中的膨胀的出现。具体地说,当包含锂钛氧化物(LTO)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时,在放电状态(0%荷电状态(SOC))下的膨胀的程度大于在充电状态(100%荷电状态)下的膨胀的程度。二次电池的密封会由于膨胀而被破坏,导致电解质的泄漏或湿气的侵入,从而极大地使电池性能劣化。因此,控制二次电池的膨胀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可以防止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膨胀,并且即使包含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锂钛氧化物(LTO)也表现出良好的膨胀防止效果。
本发明的各方面还提供具有良好的膨胀防止效果的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分隔件。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涂覆部分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包括锂钛氧化物。
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可大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可大于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可以基本相同。
第一电极可以是正极,第二电极可以是负极。
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之比可在大约1.01和大约1.21之间。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之比可在大约1.01和大约1.10之间。
第一电极涂覆部分可覆盖第二电极涂覆部分。
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之比可在大约1.0和大约1.5之间。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之比可在大约1.0和大约1.3之间。
第一电极涂覆部分可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并可形成在第一集流体的背对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表面上。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可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并可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背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表面上。
第一电极涂覆部分可以只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可以只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保护电路板和填充在壳体中的电解质。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分隔件。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涂覆部分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包括锂钛氧化物。保护电路板结合到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附图说明
随着通过参照下面结合附图考虑的详细描述,而使本发明变得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更完全的理解以及本发明的许多附加优点将容易理解,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电极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电极组件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了示例,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在这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理解为局限于在此提到的描述。因此,仅在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发明的各方面。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示出的电极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中示出的电极组件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
参照图1至图3,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110、负极120以及设置在正极110和负极120之间的分隔件130。
正极110包括正极集流体111、正极涂覆部分112和正极接线片114,正极涂覆部分112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正极集流体111通常具有大约10μm至大约500μm的厚度。
正极集流体111的非限制性示例可包括高度导电同时不引起电池的化学变化的电子传导材料。例如,电子传导材料可以是不锈钢、铝、镍、钛、石墨碳或通过对铝或不锈钢进行表面处理而涂敷了碳、镍、钛或银的材料。
为了增大正极活性材料的附着力,还可在正极集流体111的表面上形成不平坦部分。不特别限制正极集流体111的形状。例如,正极集流体111可以以膜、片、箔、网、多孔材料、泡沫、无纺材料等的形状来使用。
正极涂覆部分112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可通过在正极集流体111上涂覆普通正极涂覆组合物来形成。正极涂覆组合物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并可包括导电剂和粘合剂。正极涂覆部分112可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一个表面上,然而出于电池性能的考虑,正极涂覆部分112可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两个表面上。
正极活性材料的示例可包括通常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的材料,例如,表现出稳定的充电/放电特性、良好的电子传导率、高稳定性和平稳的放电电压曲线等的LiCoO2。另外,通常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的Li[NixCo1-x-yMny]O2(0<x<0.5,0<y<0.5)也可用作正极活性材料。
导电剂的非限制性示例可包括在电池中化学稳定的电子传导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以下材料:炭黑,例如乙炔黑、科琴黑、槽法炭黑、炉黑、灯黑和热裂法炭黑;导电纤维,例如碳纤维和金属纤维;金属粉,例如铝粉和镍粉;导电晶须,例如氧化锌和钛酸钾;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钛酸盐;有机导电材料,例如聚苯撑衍生物;氟化碳。可以以本领域可允许使用的范围内的量来使用导电剂,具体地说,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组合物,按重量计为1%至10%。
为了提高在正极涂覆部分112中的粘合强度,以本领域可允许使用的范围内的量来使用粘合剂。粘合剂的非限制性示例可包括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联乙炔纤维素(diacetylene cellulose)、聚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乙烯和聚丙烯。
除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之外,如果需要,还可将通常用于正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的添加剂添加到正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
正极接线片114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一侧处,并通过单独的正极引线端子电连接到保护电路模块,这将在下面描述。
同时,负极120包括负极集流体121、形成在负极集流体121上的负极涂覆部分122和负极接线片124。负极集流体121通常具有大约10μm至大约500μm的厚度。
负极集流体121的非限制性示例可包括高度导电同时不引起电池的化学变化的电子传导材料。例如,电子传导材料可以是不锈钢、铝、镍、钛、石墨碳或通过对铝或不锈钢进行表面处理而涂覆碳、镍、钛或银的材料。
像正极集流体111一样,为了增大负极活性材料的附着力,还可在负极集流体121的表面上形成不平坦部分。不特别限制负极集流体121的形状。例如,负极集流体121可以以膜、片、箔、网、多孔材料、泡沫、无纺材料等的形状来使用。
负极涂覆部分122形成在负极集流体12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可通过在负极集流体121上涂覆普通负极涂覆组合物来形成。负极涂覆组合物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并可包括导电剂和粘合剂。负极涂覆部分122可形成在负极集流体121的一个表面上,然而出于电池性能的考虑,负极涂覆部分122可形成在负极集流体121的两个表面上。
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锂钛氧化物(LTO)。
对于导电剂和粘合剂,可使用本领域常用的材料。例如,可使用与正极活性材料组合物的导电剂和粘合剂相同的导电剂和粘合剂。
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可以以常用的使用范围内的各种混合比例进行混合。除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之外,如果需要,还可将通常用于负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的添加剂添加到负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
负极接线片124形成在负极集流体121的一侧处,并通过单独的负极引线端子电连接到保护电路模块。
分隔件130设置在正极110和负极120之间,以使正极110与负极120绝缘。分隔件130可包含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环氧乙烷、聚丙烯腈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材料。
这里,分隔件130不仅可形成在正极110和负极120之间,而是可以形成在电极组件100的最外侧的正极110外部或/和最外侧的负极120外部,以使电极组件100与容纳电极组件100的壳体绝缘。
如所公知的,利用石墨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池在充电到100%荷电状态(SOC)时比充电至0%SOC时经受更大的膨胀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进行了减少膨胀程度的各种尝试。在建议的方法中,锂钛氧化物(LTO)是负极活性材料。然而,在建议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电池被充电至0%SOC比电池被充电至100%SOC时的膨胀程度更大。为了控制在使用LTO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情况下的膨胀程度,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正极涂覆部分112的面积比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大。正极涂覆部分112的表面与负极涂覆部分122的表面面对,同时分隔件130设置在正极涂覆部分112的所述表面和负极涂覆部分122的所述表面之间。这里,正极涂覆部分112的面积和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表示彼此面对的正极涂覆部分112的表面和负极涂覆部分122的表面的面积。正极和负极可分别被称作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反之亦然。
可将LTO的充电/放电操作表示如下:
反应方案1
Figure BSA00000276345700051
如反应方案1表示的,LTO以在放电状态下具有尖晶石结构的Li4Ti5O12相存在。如果电池被设计为使得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比正极涂覆部分112的面积大,则不参与充电/放电操作的LTO材料会在负极涂覆部分保持Li4Ti5O12相。在这种情况下,负极的剩余的LTO具有锂离子,从而在来自残留LTO的锂离子与添加剂和电解质之间持续出现额外的反应,然后产生气体,从而使膨胀加剧。相反,如果电池被设计为使得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小于正极涂覆部分112的面积,则负极涂覆部分122中包含的全部LTO材料都会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也就是说,全部的LTO材料与添加剂和电解质反应,以在负极的表面上形成膜,从而抑制由于LTO和电解质之间的额外反应而导致的气体的产生,从而防止膨胀。
这里,正极涂覆部分112与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比可在大约1.01至大约1.21的范围内,具体地说,在大约1.01至大约1.1的范围内。当正极涂覆部分112与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比大于1.21时,电池容量会降低。当正极涂覆部分112与负极涂覆部分122的面积比小于1.01时,会降低膨胀防止效果。
可通过利用本领域常用的涂覆装置(例如,刮片)以在上述范围内的面积比涂覆正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或负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来容易地形成正极涂覆部分112或负极涂覆部分122。例如,如图2所示,可通过形成在集流体上的未涂覆部分的宽度来调节负极涂覆部分122与正极涂覆部分112的面积比。
分隔件130设置在正极110和负极120之间。这里,如图3所示,设置在正极110中的正极涂覆部分112和设置在负极120中的负极涂覆部分122被反复地堆叠为彼此相对并彼此面对,并且在正极涂覆部分112和负极涂覆部分122之间设置有分隔件130。为了实现防止膨胀的最大效果,优选地,将正极涂覆部分112和负极涂覆部分122设置为彼此面对,使得负极涂覆部分122的整个区域被正极涂覆部分112的区域覆盖。在这种情况下,负极涂覆部分中包含的全部LTO材料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从而有效地防止二次电池膨胀。
在一个实施例中,负极涂覆部分122的容量与正极涂覆部分112的容量的比例可在大约1.0至大约1.5的范围内,具体地说,在大约1.0至大约1.3的范围内。在计算容量比时,仅考虑正极涂覆部分和负极涂覆部分的参与充电/放电操作的容量。当容量比在大约1.0至大约1.5的范围内时,膨胀防止效果最大化。这里,使用的术语“容量”仅表示可逆容量,排除当利用1C倍率放电时电池的不可逆容量。通常将充电或放电电流(以安培计)表示为比容量(ratio capacity)的倍数,称作C倍率。当容量比超过上述范围时,即,当容量比小于1.0或大于1.5时,电池的总容量会不利地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极组件100可以是堆叠式电极组件,其中,正极110和负极120重复地堆叠,并且在正极110和负极120之间设置有分隔件130。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4,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110和110a、负极120和120a以及分隔件130。
正极110包括正极集流体111、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涂覆部分112和正极接线片114。正极集流体111通常具有大约10μm至大约500μm的厚度。
与图1至图3中示出的在前实施例相似,电极组件100包括重复堆叠的正极110、分隔件130和负极120。即,本实施例的堆叠式电极组件100具有与在前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的构造,并且将不给出详细的解释。然而,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与在前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0在最外侧正极110a和最外侧负极120a的方面不同,现在将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解释。
在电极组件100中,最外侧正极110a和最外侧负极120a均只在它们的内表面(即,图4中的最外侧正极110a的底表面和最外侧负极120a的顶表面)上具有涂覆部分,其它内部正极110和内部负极120中的每个在它们的两个表面(即,图4中的内部正极110和内部负极120中的每个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上具有涂覆部分。如果负极涂覆部分122形成在每个最外侧负极120a的两个表面上,则最外侧的负极涂覆部分122中包含的LTO不会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使得不能有效地控制膨胀。然而,当仅在最外侧负极120a的内表面上形成负极涂覆部分122时,负极涂覆部分中包含的全部LTO材料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从而使膨胀防止效果最大化。
图5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参照图5,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100;壳体210,容纳电极组件100;保护电路模块220,通过引线端子115和125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0;电解质。这里,二次电池200为袋式二次电池。
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在正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正极涂覆部分;负极,在负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包含锂钛氧化物(LTO)的负极涂覆部分;分隔件,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正极涂覆部分具有比负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的面积。由于上述电极组件100与在前实施例的电极组件基本相同,所以将不给出详细解释。
壳体210包括主体212和盖214。主体212包括容纳部分212a和密封部分212b。容纳部分212a提供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00的空间,密封部分212b从容纳部分212a的入口处延伸。盖214可以从主体212密封部分212b的预定边缘延伸。盖214覆盖主体212的容纳部分212a,以随后与主体212的密封部分212b密封,从而提供与主体212的容纳部分212a对应的覆盖区214a和与主体212的密封部分212b对应的密封区214b。
因此,二次电池200被构造为使电极组件100容纳在容纳部分212a中,并通过例如热熔来将主体212的密封部分212b与盖214的密封区214b彼此密封。
保护电路模块220通过引线端子115和125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0。电极组件100通过正极接线片114和负极接线片124电连接到引线端子115和125。
保护电路模块220包括控制二次电池200的控制器件222。具体地说,保护电路模块220控制二次电池200的充电/放电操作。保护电路模块220包括将二次电池200连接到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224。
当主体212的密封完成时,将电解质注入到主体212中。对于电解质,只要电解质包含有机溶剂,可使用任何在本领域常用的非水电解质,优选地,使用其中溶解有锂盐的有机溶剂,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清楚和完整的理解。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示例1-4以及对比示例1-2
正极的制备
利用LiCoO2作为正极活性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合剂、炭黑作为导电剂来制备正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这里,制备的正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包含以94∶3∶3的比率混合的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剂。利用行星式德斯帕搅拌机(planetary despa mixer)将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来制备浆料,并利用刮片将浆料涂覆在20μm厚的铝(A1)箔上并干燥。表1总结了在各个示例和对比示例中的浆料涂覆面积。然后,利用辊挤压机来执行挤压,然后从各个涂覆物去除湿气,从而制备正极。
负极的制备
利用LTO作为负极活性材料、PVDF作为粘合剂、炭黑作为导电剂来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除了将由负极活性材料涂覆组合物制备的浆料涂覆在15μm厚的铜(Cu)箔上之外,用与制备正极的方法基本相同的方法来制备负极。表1总结了在各个示例和对比示例中的浆料涂覆面积。
二次电池的制造
制造具有双芯电极结构的袋式二次电池。使用2.7g的混合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通过将1.1M的LiPF6溶解在以30∶70的体积比混合的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中而不利用添加剂来制备混合有机溶剂。
实验示例
将制造的二次电池放置在60℃下并在10天后测量它们的厚度,并将测量的厚度与电池在高温存储之前的初始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Figure BSA00000276345700091
如从表1所确定的,根据负极涂覆部分的面积比正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小的示例1至示例4,电池表现出与对比示例1和对比示例2制备的电池相比较好的膨胀防止效果。此外,在示例1至示例4中,当负极涂覆部分与正极涂覆部分的容量比最小时,膨胀防止效果最好。
在这些实施例的电极组件中,由于正极涂覆部分的面积比负极涂覆部分大的涂覆面积大,所以负极涂覆部分中包含的全部锂钛氧化物(LTO)材料参与充电/放电操作。也就是说,全部的LTO材料可与添加剂和电解质反应,反应的结果在负极的表面上形成涂覆膜(称作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因此,可抑制由于LTO和电解质之间发生的额外反应而导致的气体的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二次电池膨胀。
虽然已经结合特定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意图覆盖包含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中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Claims (18)

1.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涂覆部分;
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涂覆部分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包括锂钛氧化物;
分隔件,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之比在1.0和1.5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是正极,第二电极是负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之比在1.01和1.21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之比在1.01和1.10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覆盖第二电极涂覆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之比在1.0和1.3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并形成在第一集流体的背对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表面上,其中,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并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背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表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只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其中,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只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的表面上。
12.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一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集流体和形成在第二电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第二电极涂覆部分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面对,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第二电极涂覆部分包括锂钛氧化物;分隔件,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壳体,容纳电极组件;
保护电路板,结合到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电解质,填充在壳体中,
其中,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与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容量之比在1.0和1.5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一电极集流体的面积与第二电极集流体的面积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一电极是正极,第二电极是负极。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与第二电极涂覆部分的面积之比在1.01和1.21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第一电极涂覆部分覆盖第二电极涂覆部分。
CN201010286356.8A 2009-09-16 2010-09-15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Active CN102024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4295609P 2009-09-16 2009-09-16
US61/242,956 2009-09-16
US12/852,429 2010-08-06
US12/852,429 US8808884B2 (en) 2009-09-16 2010-08-06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4934A CN102024934A (zh) 2011-04-20
CN102024934B true CN102024934B (zh) 2014-01-22

Family

ID=43037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6356.8A Active CN102024934B (zh) 2009-09-16 2010-09-15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8884B2 (zh)
EP (1) EP2299532B1 (zh)
JP (1) JP5259662B2 (zh)
KR (1) KR101211863B1 (zh)
CN (1) CN102024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7137B1 (ko) * 2011-11-29 2014-02-03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
EP2811569B1 (en) * 2012-04-17 2017-08-16 LG Chem,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xhibiting excellent performance
KR101603635B1 (ko) * 2013-04-11 2016-03-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면적이 서로 다른 전극들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634749B1 (ko) * 2013-06-18 2016-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수명 특성이 향상된 리튬 이차전지
JP6256761B2 (ja) * 2014-04-11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検査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348807B2 (ja) * 2014-09-10 2018-06-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276868B2 (en) 2015-12-11 2019-04-30 Denso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200089472A (ko) * 2019-01-17 2020-07-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금속 전지
US20220085635A1 (en) * 2020-09-11 2022-03-17 Robert Bosch Gmbh Minimizing irreversible swelling during battery charg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25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组和汽车
CN101304104A (zh) * 2007-05-11 2008-11-12 Tdk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0884B2 (ja) 1993-10-21 2003-09-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円筒形アルカリ電池
US5569520A (en) * 1994-01-12 1996-10-29 Martin Marietta Energy Systems, Inc.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for use in applications requiring a low to high power output
US6596432B2 (en) * 1994-05-30 2003-07-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hargeable batteries
JP4644895B2 (ja) 2000-01-24 2011-03-09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7267908B2 (en) 2004-08-30 2007-09-11 Toyota Technical Center Usa, Inc. In cycling stability of Li-ion battery with molten salt electrolyte
JP2007213820A (ja) * 2006-02-07 2007-08-2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JP2008053196A (ja) 2006-07-27 2008-03-06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099407B2 (ja) * 2006-11-30 2012-12-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
JP4435194B2 (ja) * 2007-03-27 2010-03-1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JP5049680B2 (ja) 2007-07-12 2012-10-1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25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组和汽车
CN101304104A (zh) * 2007-05-11 2008-11-12 Tdk株式会社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4934A (zh) 2011-04-20
JP2011065993A (ja) 2011-03-31
JP5259662B2 (ja) 2013-08-07
KR20110030306A (ko) 2011-03-23
US20110064973A1 (en) 2011-03-17
EP2299532A1 (en) 2011-03-23
US8808884B2 (en) 2014-08-19
EP2299532B1 (en) 2017-01-11
KR101211863B1 (ko) 2012-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4934B (zh)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Komaba et al. Influence of manganese (II), cobalt (II), and nickel (II) additives in electrolyte on performance of graphit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KR100331209B1 (ko) 비수전해액2차전지
CN108306000A (zh) 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多孔纤维素基质
US20030157409A1 (en) Polymer lithium battery with ionic electrolyte
CN103078076B (zh) 复合隔离膜及使用此隔离膜的锂离子电池
TW200810182A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2008210810A (ja) 双極リチウムイオン再充電可能電池
CN101485034B (zh) 锂二次电池
CN102696144A (zh) 电力储存设备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蓄电设备
CN111384399A (zh) 用于锂金属电极的保护性涂层
CN101630728A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71769A (zh) 锂离子源材料到用于电容器辅助电池的活性炭电极中的结合
JP200324296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0277146A (ja) 角型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20110100301A (ko)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및 그 충전 방법
KR101613285B1 (ko) 양면에 서로 다른 전극 활물질이 도포된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JP6885353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113054191A (zh) 用于全固态电池的粘合剂溶液及包括该溶液的电极浆料
JP2003272704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H11126600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5732737A (zh) 无阳极固态电池组及电池组制造的方法
CN115732761A (zh)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电解质
US11929460B2 (en) Solid-state battery
JP2002117834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