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7606A - 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7606A
CN101987606A CN 201010245411 CN201010245411A CN101987606A CN 101987606 A CN101987606 A CN 101987606A CN 201010245411 CN201010245411 CN 201010245411 CN 201010245411 A CN201010245411 A CN 201010245411A CN 101987606 A CN101987606 A CN 101987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steering shaft
housing
foot
ed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4541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7606B (zh
Inventor
中山一弘
尾藤和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7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7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6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柱。转向柱(1)具有:转向轴(4);以及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17),其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而利用。配置在气囊装置的壳体(23)和转向轴(4)间的减振器机构(29)具有:保持单元(30),其将壳体(23)保持在转向轴上;以及弹性体(48),其配置在壳体(23)和转向轴之间。保持单元(30)具有卡止脚部(33)和将卡止脚部(33)卡止的卡止缘部(43)而构成。卡止缘部配置为,向与卡止脚部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弯曲,可以将颚部(36a)向卡止缘部的内表面(43b)侧配置,并且,可以在将颚部向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后,确保利用卡止缘部对颚部卡止。

Description

转向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柱,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有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的转向柱,其中,该气囊装置具有用于保护驾驶者的膝部的气囊,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将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作为用于抑制方向盘振动的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利用的转向柱。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转向柱,已知一种将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作为用于抑制方向盘振动的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重锤)而利用的转向柱(参照特开2008-179295号公报)。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构成为,包括具有一定重量的充气机及壳体。该转向柱构成为在顶端具有安装有方向盘的转向轴。并且,在该转向柱中,相对于转向轴,隔着减振器机构安装气囊装置,以将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作为配重块而利用。该减振器机构构成为,在转向轴的转向轴管中设置螺栓紧固座,在气囊装置侧配置周围卷绕有橡胶等弹性体的带橡胶的螺栓。该带橡胶的螺栓配置在壳体上,该壳体保持折叠后的气囊和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另外,该带橡胶的螺栓的橡胶与壳体抵接,螺栓主体向壳体侧凸出,以使得螺栓和壳体之间不直接接触。
在上述的转向柱中,在将气囊装置安装在转向轴上时,将从壳体凸出的多个带橡胶的螺栓的螺栓主体插入螺栓紧固座中,由螺母紧固,从而将气囊装置安装在转向轴的转向轴管上。
因此,在现有的转向柱中,在将气囊装置安装在转向轴侧时,需要逐一将螺栓主体插入螺栓紧固座中,并由螺母紧固,在气囊装置的安装作业中花费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其使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利用的气囊装置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柱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方向盘;
转向轴,在其顶端安装所述方向盘;
转向柱罩,其覆盖该转向轴的周围;以及
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其被收容在该转向柱罩内,成为将用于保护驾驶者的膝部的气囊配置为在动作时从所述转向柱罩向下方展开膨胀的结构,该气囊装置与所述转向轴连结,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利用,
该转向柱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装置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所述气囊;
充气机,其向所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
壳体,其收容保持折叠后的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配置在所述转向轴的下方,并保持在所述转向轴上,
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之间配置有减振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气囊装置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配置,
该减振器机构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保持单元,其将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转向轴上;以及
弹性体,其可以在所述壳体向所述转向轴侧接近的方向上弯曲,配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之间,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抵接,
所述保持单元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卡止脚部,其构成为具有颈部和头部,该颈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中的一侧以向另一侧接近的方式凸出,该头部配置为具有从该颈部的顶端向与所述颈部的轴正交的方向伸出的颚部;以及
卡止缘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中的另一侧,在所述卡止脚部接近时,利用在所述卡止脚部的接近方向的内表面侧的缘部卡止所述头部的所述颚部,限制所述颚部脱落,其厚度尺寸与所述颈部的长度尺寸相比较小,
所述卡止脚部和所述卡止缘部的至少一个配置为,向与所述卡止脚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可以将所述颚部向所述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并且,可以在所述颚部向所述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后,确保利用所述卡止缘部对所述颚部卡止。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柱中,如果气囊装置的壳体接近转向轴,则减振器机构的保持单元中的卡止脚部穿过卡止缘部,使颚部配置在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的卡止位置处。此时,卡止脚部和卡止缘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为,在颚部向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时,可以在与卡止脚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曲。由此,卡止脚部和卡止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弯曲,使卡止脚部的颚部顺畅地配置在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的卡止位置处。另外,弹性体可以在壳体向转向轴侧接近的方向上弯曲,位于壳体和转向轴之间,与壳体和转向轴抵接。由此,如果将卡止脚部的颚部配置在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的卡止位置处,则在车辆行驶时和怠速运转时,即使安装在转向轴上的方向盘要进行振动,也由于具有重量的气囊装置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进行摆动,可以抑制该方向盘的振动。
此外,由于卡止缘部的厚度尺寸与卡止脚部的颈部的长度尺寸相比较小,所以气囊装置可以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进行摆动。由此,在头部中的颈部侧伸出的颚部,在卡止脚部的接近方向的内表面侧的缘部处与卡止缘部卡止,限制其从卡止缘部脱落,但卡止缘部向离开颚部的方向的移动、即壳体靠近转向轴的移动没有被限制。并且,使弹性体弯曲,从而气囊装置与壳体一起以接近转向轴侧的方式移动,在移动后,直至再次颚部与卡止缘部卡止为止,气囊装置可以移动而离开转向轴侧。其结果,该往复移动形成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的摆动,可以抑制方向盘的振动。
由此,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向柱,仅简单地使气囊装置的壳体接近转向轴侧,以使得卡止脚部的颚部与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缘部卡止,就可以将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利用的气囊装置简便地安装在转向轴上。
并且,优选所述卡止脚部和所述弹性体各配置两个,并且,
两个所述卡止脚部在所述壳体上表面沿前后分离的左右各一侧上分别配置,并且,
两个所述弹性体在所述壳体上表面沿前后分离且与所述各卡止脚部为相反方向的左右各一侧上分别配置,
以使得将两个所述卡止脚部彼此之间和两个所述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连结的连线在俯视观察壳体的角度下相交。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卡止脚部和弹性体各自形成两个而合计为四个的非常少的数量,使气囊装置可以前后左右自由摆动,使得对方向盘振动的抑制更加容易。
另外,优选弹性体紧固在转向轴侧或壳体侧中的一侧。在上述结构中,在将气囊装置向转向轴安装时,不必另外安装弹性体,可以更加简便地将气囊装置安装在转向轴上。
并且,优选在卡止脚部附近配置由弹性体形成的衬垫,其与壳体和转向轴抵接,以抑制颚部和卡止缘部之间的滑动。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抑制由于卡止脚部和卡止缘部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音(振动声、异常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柱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中的气囊装置侧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中拆下图2的转向柱罩(下罩)的状态下的气囊装置的概略斜视图。
图4是表示从底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中的转向轴侧的概略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中的减振器机构的保持单元和弹性体的部位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的V-V部位对应。
图6是说明使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中的卡止脚部与卡止缘部卡止的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的VI-VI部位对应。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单元的变形例的概略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在下面记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记述的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所有变更及与其等同的形式都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如图1所示,具有方向盘2、转向轴4、转向柱罩8及气囊装置17而构成。转向轴4具有主轴5和可转动地支撑并覆盖主轴5的转向轴管6而构成。转向轴4在主轴5的顶端(后端)通过紧固螺母3安装方向盘2。主轴5的基部端(前端)隔着未图示的中间轴与转向器齿轮连结。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与车辆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相对应。
转向柱罩8形成合成树脂制的大致四方筒形状,具有上部侧的上罩9和下部侧的下罩10而构成。上罩9保持在转向轴管6上,下罩10通过未图示的夹具而与上罩9相对地被保持。下罩10如图1、2所示,具有前后分离且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下罩10在这些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之间,如图1所示配置有前门部13和后门部14,该前门部13和后门部14在气囊装置17的气囊18膨胀时,被气囊18推压而使周围断裂,向前后两侧打开。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以使前门部13和后门部14顺畅地打开的方式与气囊装置17的壳体23卡止。并且,在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中形成有用于与壳体23卡止的多个卡止孔11a、12a(参照图2)。
气囊装置17如图1~3所示,具有气囊18、充气机19和壳体23而构成。充气机19向气囊18供给膨胀用气体。壳体23收纳并保持折叠后的气囊18和充气机19,配置在转向轴4的下方,保持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上。并且,气囊18形成膨胀结束形状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板状,覆盖转向柱罩8的下表面8a和转向柱罩8的周围的仪表板IP的后表面PB而构成(参照图1)。充气机19形成为圆柱状,将设有气体喷出口19b的后部(顶端)19a侧插入气囊18中。另外,使后部19a侧插入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四方筒形状的固定器21中。该固定器21在使充气机19的后部19a插入其中的状态下,与充气机19的后部19a侧一起配置在气囊18内。并且,固定器21通过使向上方凸出的螺栓21a(参照图2、3)贯穿气囊18和壳体23的顶壁部24,并紧固螺母22,从而将气囊18和充气机19安装在壳体23上。即,气囊18和充气机19利用固定器21保持在壳体23上。
壳体23为板金制成,形成从左右方向的侧方观察为大致倒U字形状,具有顶壁部24、从顶壁部24的前后边缘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25及后壁部26而构成。在前壁部25和后壁部26中,各自的下端形成卡止爪25a、26a。卡止爪25a、26a插入转向柱罩8的下罩10中的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的卡止孔11a、12a中,与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卡止。
并且,该气囊装置17可以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而利用,其通过充气机19的重量、固定器21及壳体23的重量,可以抑制方向盘2的振动。
作为动力减振器DD,由作为配重块DM的气囊装置17、以及可摆动地保持配重块DM的减振器机构29构成。减振器机构29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保持单元30,其将壳体23保持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上;以及弹性体48,其实现作为弹簧DS的作用。实现作为弹簧DS的作用的弹性体48配置为,可以在壳体23向转向轴4侧接近的方向上弯曲,在壳体23和转向轴4之间与壳体23和转向轴4抵接。
保持单元30如图1、3~6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卡止脚部33,其从壳体23和转向轴4中的一侧以向另一侧接近的方式凸出;以及卡止缘部43,其配置在壳体23和转向轴4中的另一侧上,与卡止脚部33卡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脚部33在转向轴4侧配置两个,卡止缘部43在壳体23侧配置两个。
各卡止脚部33如图4~6所示,形成为棒状,配置为从设置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上的安装座31、32向下方延伸。各卡止脚部33分别将基部34紧固在安装座31、32上。各卡止脚部33从基部34开始将与基部34相比形成小径的圆柱状的颈部35向下方延伸,在颈部35的顶端(下端)35a上配置头部36。头部36具有颚部36a,其从颈部35的顶端(下端)沿与颈部35的轴正交的方向(VD)伸出,顶端36c形成为顶端较细的圆锥台形状。
卡止缘部43如图2、3、5、6所示,配置有设置于壳体23的顶壁部24的上表面24a上的组装座38、39。各卡止缘部43具体地说由将线材弯折为大致U字状而形成的卡止部件40构成,其中,该线材由弹簧钢形成。卡止部件40构成为具有:大致直线状的安装杆部41,其固定在各组装座38、39上;以及变性杆部42,其以大致L字状延伸,从安装杆部41的顶端41a开始反转。并且,变形杆部42中的与安装杆部41相对的部位构成卡止缘部43。该卡止缘部43配置在顶壁部24侧的插入孔38a、39a的周缘处,使其进入设置在各组装座38、39上的使卡止脚部33插入的插入孔38a、39a的区域中。并且,在卡止脚部33向插入孔38a、39a插入时,卡止缘部43被卡止脚部33的顶端较细状的头部36的锥面36d推压,使顶端43a弯曲,沿顶壁部24从安装杆部41离开,换言之,沿与卡止脚部33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弯曲。然后,卡止缘部43通过颚部36a穿过而复原,颚部36a配置在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并且,颚部36a位于颈部35侧的卡止面36b与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缘部43c卡止,限制卡止脚部33的头部36从卡止缘部43中脱落。此外,卡止缘部43可复原地保持在组装座38、39上,可以以沿顶壁部24从安装杆部41离开的方式弯曲。但是,卡止缘部43以被限制向与顶壁部24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座39、39上。
并且,如图6所示,设定卡止缘部43沿卡止脚部33的轴向LD的厚度尺寸FT与颈部35的长度尺寸LN相比较小。
此外,如图2、3、5、6所示,在各组装座38、39的插入孔38a、39a的周缘配置有由弹性体形成的大致圆柱状的衬垫45,以抑制颚部36a和卡止缘部43之间的相对滑动。这些衬垫45配置为与壳体23的各组装座38、39和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侧的安装座31、32抵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衬垫45为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聚丁橡胶等)等橡胶制造,基部端(下端)45b利用硫化粘结等紧固在组装座38、39侧。
作为减振器机构29的弹簧DS起作用的弹性体48,如图1~3所示为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聚丁橡胶等)等橡胶制造,形成大致四棱柱状。并且,弹性体48在壳体23的顶壁部24的上表面24a前后分离地配置,成为前侧的前橡胶部件49和后侧的后橡胶部件50。此外,上述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的基部端(下端)49b、50b,利用硫化粘结等紧固在顶壁部24的上表面24a侧。并且,在使各卡止脚部33的头部36中的颚部36a与卡止缘部43卡止时,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的顶端(上端)49a、50a与设置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上的各抵接座52、53抵接,进行弹性压缩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于作为保持单元30的两个卡止脚部33和两个弹性体48(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之间的配置设定为,如图2所示,在使各卡止脚部33的头部36中的颚部36a与卡止缘部43卡止时,将两个卡止脚部33彼此之间和两个弹性体48、48彼此之间分别连结的连线C1、C2,在俯视观察壳体23的角度下相交。即,作为其配置,将两个卡止脚部33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沿前后分离的左右各一侧分别配置,并且,两个弹性体48、48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沿前后分离且与各卡止脚部33为相反方向的左右各一侧分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弹性体48的前橡胶部件49配置在壳体23的前端23a侧的左端23c侧,弹性体48的后橡胶部件50配置在壳体23的后端23b侧的右端23d侧。并且,两个卡止脚部33、33配置在壳体23的前端23a侧的右端23d侧、和壳体23的后端23b侧的左端23c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中,组装气囊装置17,向已安装在车辆上的转向轴4安装气囊装置17和转向柱罩8,并且安装方向盘2。对于气囊装置17的组装,以使螺栓21a从气囊18凸出的状态将固定器21插入气囊18内,然后折叠气囊18。然后,经由气囊18向固定器21插入充气机19,然后,将从固定器21凸出的螺栓21a由螺母22紧固在壳体23的顶壁部24上,将折叠后的气囊18和充气机19安装在壳体23上,从而完成气囊装置17的组装。然后,使各卡止爪25a、26a卡止在卡止孔11a、12a中,从而使转向柱罩8的下罩10的前安装片部11和后安装片部12、与壳体23的前壁部25和后壁部26连结。然后,使从气囊动作电路延伸的未图示的导线与充气机19连结,并且使气囊装置17的壳体23以接近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的方式从转向轴管6的下方上升,将各卡止脚部33插入组装座38、39的插入孔38a、39a中。同时,使安装在转向轴管6上的转向柱罩8的上罩9通过未图示的夹具与下罩10连结,然后,将方向盘2利用螺母3固定在主轴5上,从而可以组装转向柱1。
并且,如图6的A~C所示,在使气囊装置17的壳体23接近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使减振器机构29的保持单元30中的各卡止脚部33插入组装座38、39的插入孔38a、39a中时,各卡止脚部33的头部36穿过卡止缘部43,将颚部36a配置在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卡止位置FP处。此时,卡止脚部33和卡止缘部43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卡止缘部43,配置为可以向与卡止脚部33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弯曲。由此,卡止缘部43以离开安装杆部41的方式弯曲,然后顺畅地复原,使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配置在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卡止位置FP处。然后,如果将方向盘2利用螺母3固定在转向轴4的主轴5上,则完成转向柱1的组装。
并且,如果完成转向柱1的组装,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配置在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卡止位置FP上,则作为弹性体48的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以可以在壳体23向转向轴4侧接近的方向上弯曲的方式,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和转向轴管6的抵接座52、53之间,与壳体23的上表面24a和转向轴4侧的抵接座52、53抵接。由此,在车辆行驶时和怠速运转时,即使安装在转向轴4的主轴5上的方向盘2振动,具有重量的气囊装置17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进行摆动,从而可以抑制该方向盘2的振动。
由于卡止缘部43的厚度尺寸FT与卡止脚部33的颈部35的长度尺寸LN相比较小,所以该气囊装置17可以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进行摆动。由此,在头部36中的颈部35侧伸出的颚部36a,在卡止脚部33的接近方向(卡止脚部33的接近卡止缘部43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下方)的内表面43b侧的缘部43c处,被卡止缘部43卡止,虽然限制了从卡止缘部43中脱落,但没有限制卡止缘部43向离开颚部36a的方向移动,即,没有限制壳体23向接近转向轴4的上方移动。并且,使作为弹性体48的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一边压缩变形一边弯曲,气囊装置17与壳体23一起向上方移动,以接近转向轴4侧,在移动后,直至颚部36a再次与卡止缘部43卡止为止,气囊装置17可以向下方移动以离开转向轴4侧。其结果,该往复移动成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的摆动,可以抑制方向盘2的振动。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中,仅通过使气囊装置17的壳体23接近转向轴4侧,以使得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与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缘部43c卡止,就可以将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而利用的气囊装置17简便地安装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7动作时,使充气机19从气体喷出口19b喷出膨胀用气体,膨胀用气体向气囊18供给,使气囊18膨胀。此时,气囊18将设置在转向柱罩8的下罩10上的前门部13和后门部14向前后两侧推压打开,展开膨胀,以覆盖转向柱罩8的下表面8a和转向柱罩8的周围的仪表板IP的后表面PB。并且,膨胀后的气囊18配置在膝部K的前方侧,以可以保护驾驶者D的左右膝部K(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减振器机构29的卡止脚部33和弹性体48各自配置两个,并且如下所述配置,即,使将两个卡止脚部33、33彼此之间和两个弹性体48、48彼此之间分别连结的连线C1、C2,在俯视观察壳体23的角度下相交。即,两个卡止脚部33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沿前后分离的左右各一侧分别配置,另外,两个弹性体48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沿前后分离且与各卡止脚部33为相反方向的左右各一侧分别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脚部33和弹性体48以各自形成两个而合计为四个的非常少的数量,可以使气囊装置17向前后左右自由地摆动,使得对方向盘2振动的抑制更加容易。
此外,由于与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卡止的壳体23侧的卡止缘部43无法下降,所以气囊装置17的前后摆动主要通过壳体23的前端23a侧和后端23b侧分别上升、或者交替上升,然后下降至初始位置的移动而进行。另外,由于与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卡止的壳体23侧的卡止缘部43无法下降,所以气囊装置17的左右摆动也主要通过使壳体23的左端23a侧和右端23d侧分别上升、或者交替上升,然后下降至初始位置的移动而进行。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作为弹性体48的前橡胶部件49配置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中的左前角23e附近,将作为弹性体48的后橡胶部件50配置在壳体23的上表面24a中的右后角23f附近。由此,由于气囊装置17在连线C2的两端附近即配置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的壳体23的左前角23e附近和右后角23f附近,没有限制向下方的移动,所以可以略微下降,以离开抵接座52、53而形成间隙SA(参照图5的双点划线)。即,在该气囊装置17中,作为移动动作,可以增加通过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的弹性压缩变形而在壳体23的左前角23e附近和右后角23f附近的上升。其结果,对于气囊装置17,与作为连线C1的两端附近即配置有卡止脚部33、33的壳体23的上表面24a侧的左后角23g附近和右前角23h附近相比,连线C2的两端附近的壳体23的左前角23e附近和右后角23f附近,可以以较大的行程向前后左右摆动。
另外,对于卡止脚部和弹性体的配置,只要将气囊装置17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而利用,以可以抑制方向盘2的振动,则也可以将一个卡止脚部或弹性体配置在壳体的俯视观察下的中央附近,在其左右两侧或者前后两侧、或者在放射状的大于或等于三个的位置处配置弹性体或者卡止脚部。当然,只要减振器机构可以抑制方向盘的振动,则也可以将卡止脚部和弹性体中的一者形成大于或等于三个,另一者形成大于或等于两个而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构成弹性体48的前橡胶部件49和后橡胶部件50预先紧固在壳体23的顶壁部24的上表面24a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气囊装置17向转向轴4安装时,不必另外安装弹性体48,可以更加简便地将气囊装置17安装在转向轴4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卡止脚部33的附近配置由弹性体形成的衬垫45,其与壳体23的组装座38、39和转向轴4侧的安装座31、33抵接,以抑制颚部36a和卡止缘部43之间的滑动(沿着与卡止脚部33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的方向的颚部36a和卡止缘部43之间的相对移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由于卡止脚部33和卡止缘部43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音(振动声,异常噪声)。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也可以不设置衬垫45。并且,即使形成没有设置衬垫45的结构,也由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体48、48配置为可以作为弹簧DS而进一步压缩(可以弯曲),所以可以将气囊装置17作为动力减振器DD的配重块DM而利用,抑制方向盘2的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弹性体48和衬垫45预先紧固在壳体23侧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将弹性体48和衬垫45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全部紧固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转向轴4的转向轴管6侧设置卡止脚部3,在壳体23侧设置卡止缘部43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将卡止脚部33的至少一个或者全部设置在壳体23侧,在转向轴管6侧设置与卡止脚部33相对的卡止缘部4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示出了在使壳体23接近转向轴4侧而使卡止脚部33的颚部36a向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配置时,卡止缘部43向与卡止脚部33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弯曲的情况。但是,只要可以将颚部36a向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的向卡止位置FP配置,并且可以在颚部36a配置在卡止缘部43的内表面43b侧后,确保利用卡止缘部43对颚部36a卡止,则也可以构成为卡止脚部侧、或者卡止缘部和卡止脚部一起弯曲。
例如,图7所示的减振器机构29的保持单元30A,在设置于转向轴4侧的安装座31、32上安装有卡止脚部33A。该卡止脚部33A是将板弹簧从顶端36c侧朝向基部34A侧相对地弯折而形成的。并且,卡止脚部33A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颈部35A,其从安装在安装座31、32上的基部34A侧向壳体23侧延伸;以及顶端较细状的头部36A,其在颈部35A的顶端(下端)35a处具有颚部36a,该颚部向与卡止脚部33A的轴向LD  交的方向VD伸出。另一方面,设置在壳体23侧的卡止缘部43A由板金制的组装座38、39上设置的长方形状开口的卡止孔44的周缘构成。各组装座38、39设置在壳体23的顶壁部24的上表面24a上。
并且,卡止缘部43A的厚度尺寸FT设定为与颈部35A的长度尺寸LN相比较小。
在该保持单元30A中,在使壳体23接近转向轴4侧而将卡止脚部33A的颚部36a向卡止缘部43A的内表面43b侧配置时,卡止脚部33A的头部36A向与卡止脚部33A的轴向LD正交的方向VD弯曲,使宽度尺寸HW变窄后复原。并且,卡止脚部33A可以将锷部36a向卡止缘部43A的内表面43b侧的卡止位置FP配置,并且,可以在颚部36a向卡止缘部43A的内表面43b侧配置后,确保利用卡止缘部43A对颚部36a卡止。保持单元也可以如上所述构成。

Claims (4)

1.一种转向柱,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方向盘;
转向轴,在其顶端安装所述方向盘;
转向柱罩,其覆盖该转向轴的周围;以及
膝部保护用的气囊装置,其被收容在该转向柱罩内,成为将用于保护驾驶者的膝部的气囊配置为在动作时从所述转向柱罩向下方展开膨胀的结构,该气囊装置与所述转向轴连结,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利用,
该转向柱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装置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所述气囊;
充气机,其向所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
壳体,其收容保持折叠后的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配置在所述转向轴的下方,并保持在所述转向轴上,
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之间配置有减振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气囊装置作为动力减振器的配重块而配置,
该减振器机构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保持单元,其将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转向轴上;以及
弹性体,其可以在所述壳体向所述转向轴侧接近的方向上弯曲,配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之间,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抵接,
所述保持单元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卡止脚部,其构成为具有颈部和头部,该颈部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中的一侧以向另一侧接近的方式凸出,该头部配置为具有从该颈部的顶端向与所述颈部的轴正交的方向伸出的颚部;以及
卡止缘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中的另一侧,在所述卡止脚部接近时,利用在所述卡止脚部的接近方向的内表面侧的缘部卡止所述头部的所述颚部,限制所述颚部脱落,其厚度尺寸与所述颈部的长度尺寸相比较小,
所述卡止脚部和所述卡止缘部的至少一个配置为,向与所述卡止脚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可以将所述颚部向所述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并且,可以在所述颚部向所述卡止缘部的内表面侧配置后,确保利用所述卡止缘部对所述颚部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脚部和所述弹性体各配置两个,并且,
两个所述卡止脚部在所述壳体上表面沿前后分离的左右各一侧上分别配置,并且,
两个所述弹性体在所述壳体上表面沿前后分离且与所述各卡止脚部为相反方向的左右各一侧上分别配置,
以使得将两个所述卡止脚部彼此之间和两个所述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连结的连线在俯视观察壳体的角度下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紧固在所述转向轴侧或者所述壳体侧中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脚部附近配置由弹性体形成的衬垫,其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转向轴抵接,以抑制所述颚部和所述卡止缘部之间的滑动。
CN 201010245411 2009-07-30 2010-07-30 转向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7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8304A JP5158033B2 (ja) 2009-07-30 2009-07-30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JP2009-178304 2009-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7606A true CN101987606A (zh) 2011-03-23
CN101987606B CN101987606B (zh) 2013-03-27

Family

ID=43744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4541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7606B (zh) 2009-07-30 2010-07-30 转向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58033B2 (zh)
CN (1) CN1019876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4735A (zh) * 2012-11-12 2016-07-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0A (zh) * 1994-05-27 1996-03-20 Trw莱帕有限公司 为机动车驾驶员设置的乘员约束系统
JP2008179295A (ja) * 2007-01-25 2008-08-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80211212A1 (en) * 2007-03-01 2008-09-04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column including an airbag apparatus
JP2008279856A (ja) * 2007-05-09 2008-11-20 Toyota Motor Corp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8572A (ja) * 1999-08-20 2001-03-0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設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50A (zh) * 1994-05-27 1996-03-20 Trw莱帕有限公司 为机动车驾驶员设置的乘员约束系统
JP2008179295A (ja) * 2007-01-25 2008-08-07 Toyota Motor Corp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80211212A1 (en) * 2007-03-01 2008-09-04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column including an airbag apparatus
JP2008279856A (ja) * 2007-05-09 2008-11-20 Toyota Motor Corp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4735A (zh) * 2012-11-12 2016-07-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
CN105774735B (zh) * 2012-11-12 2018-09-2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转向盘用振动控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58033B2 (ja) 2013-03-06
CN101987606B (zh) 2013-03-27
JP2011031692A (ja) 2011-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0832B1 (ko) 센터 에어백 쿠션 및 이를 포함한 센터 에어백 모듈
JP5730955B2 (ja)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
CN102079284B (zh) 车辆的气囊装置
JP5472876B2 (ja) 車両用外装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及びその装置
JP2006117051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インバータの緩衝構造
KR101428243B1 (ko) 외장 에어백장치
AR053970A1 (es) Amortiguador de choque y metodo de ensamble y desaceleracion
ATE425052T1 (de) Airbageinrichtung
JP2007045396A (ja) ラジエータの受け構造
WO2015194121A1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3778498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8430423B2 (en) Interior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3522976A (zh) 具有外部刚性偏转器套筒的交通工具座椅侧气囊组件
CN101987606A (zh) 转向柱
CN104245435B (zh)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US7735854B2 (en) Ramp bracket assembly of air bag for vehicles
WO2013118590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ホーンスイッチ装置
CN101161509B (zh) 车辆用帘式安全气囊的安装结构
JP201320334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7409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KR101428234B1 (ko) 차량용 헤드라이닝의 충격 흡수구조
KR101593400B1 (ko) 차량용 보행자 보호장치
JP574150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698693B1 (ko) 에어백 컨트롤 유닛 마운팅 구조
JP2015063268A (ja) 車両用ニープロテク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