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7749B -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7749B
CN101977749B CN200980110425.5A CN200980110425A CN101977749B CN 101977749 B CN101977749 B CN 101977749B CN 200980110425 A CN200980110425 A CN 200980110425A CN 101977749 B CN101977749 B CN 1019777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ubstrate
mold
injection molding
mou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04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7749A (zh
Inventor
关原干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77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7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7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77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628Moulds with mould parts forming holes in or through the moulded article, e.g. for bearing c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树脂制基板设置有以从板状基板的一侧面向基板的另一侧面的方向使孔径逐渐缩小的方式贯通的贯通孔,在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其中,使成形一侧面的一侧模具与成形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利用从一侧模具朝向另一侧模具突出的锥形杆构成用于成形贯通孔的一侧模具的一部分,并向模腔充填树脂材料,而对基板进行成形,并通过使一侧模具与另一侧模具分离,而使基板分离另一侧模具,利用朝向另一侧模具进一步突出的锥形杆推出贯通孔的内壁,而使基板分离一侧模具。

Description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特别是涉及在板状基板的两面的至少一侧面形成有微细流路且在形成有微细流路的面接合覆盖部件的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在硅及玻璃基板上形成微细流路及回路,在微小空间上进行核酸、蛋白质、血液等液体试料的化学反应或分离、分析等的微型分析芯片或者被称为μTAS(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的装置已实用化。作为这样的微型芯片的优点,可以减少样品及试剂的使用量或者废液的排出量,实现因节省空间可便携的廉价的系统。微型芯片通过将对至少一方的部件实施微细加工的两个部件粘合来进行制造。 
以往,微型芯片使用玻璃基板,提案出各种各样的微细加工方法。例如,作为在玻璃基板表面形成微细流路的方法有光致抗蚀剂法(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玻璃基板无法应对大批量生产,成本非常高,因此,期望开发出可廉价使用其后可以废弃的树脂制微型芯片。 
此外,还有利用光刻法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基板上形成微细流路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利用光刻法成形的微细流路具有保留边缘(微细流路的缘或角没有被破坏)的优点。但是,采用光刻法,微型芯片的成本高。 
还有以降低微型芯片成本为主目的而利用注塑成形方法在板状的基板上形成微细流路的方法。这种注塑成形方法,通过提高成形压力、加快注塑速度等,要求用于在微细流路保留边缘的微细流路的高转印性。要达到高转印性,则脱模阻力变大,造成成形件的脱模困难。当强行使成形件脱模时,会在形成有微细流路的接合面残留变形。此外,由于使脱模阻力变大,从而在脱模时微细流路的形状发生变形以及脱模时产生的起皱或翘起,而使基板的接合面的平面性降低。对接合面所要求的平面度例如为10μm以下。 
特别是具备一个至多个用于将试料及试剂导入微细流路内的贯通孔(凹下部)的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有如下趋势,即,由于成形后树脂收缩,而使贯通孔的内壁密着在模上,使贯通孔的脱模阻力变大,因此,在贯通孔附近明显出现微细流路形状的变形,此外,基板的平面性也明显降低。 
此外,在基板的接合面的相反面,在接合面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筒状部(通气筒)并在筒状部的中心贯穿有贯通孔的基板上,由于成形后的树脂收缩,使贯通孔的内壁密着在模上的面积增加,而使贯通孔的脱模阻力进一步增大,因此,贯通孔附近造成微细流路的形状变形及基板的平面性降低的趋势极为明显。 
树脂材料彼此的接合通常使用粘接剂等粘着剂。在使用粘着剂的接合中,粘着剂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起到缓冲材料的作用,因此粘接面的变形、平面性对接合性的影响小。 
然而,在基板的接合面上接合有覆盖部件的微型芯片中,不能夹杂可能对分析造成影响的某些物质,要求以利用热的接合为中心的基板和覆盖部件的直接接合。 
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利用热的接合中,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对接合精度及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利用热将覆盖部件接合于基板接合面的情况下,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将使基板和覆盖部件的接合强度降低,降低微细流路或贯通孔的密封性,产生空气进入接合面的夹气(贮气),对微型芯片的接合精度及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在现有的注塑成形方法中,作为使基板即成形件分离模具的技术,如图8所示,是利用推杆3推出基板1的空区域而使其分离模具2的方法。此外,如图9所示,是通过利用推杆3推出基板1的锥状的外周壁4而分离模具2的方法。此外,如图10所示,是利用带有台阶的推杆3推出基板1的锥状的外周壁4及外周缘部5的方法。此外,如图11所示,是利用块7推出基板1整个面6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51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306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图8~图10所示的方法中,由于贯通孔的脱模阻力大,因此,存在贯通孔附近产生接合面变形及平面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如图11 所示的方法,存在仅局限于基板整个面为空区域的成形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缓和因注塑成形而产生的基板接合面的变形并可防止接合面的平面性降低的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着眼于在脱模阻力大的贯通孔附近产生的接合面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利用用于成形贯通孔的模具的一部分来推出贯通孔的内壁。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树脂制基板设置有以使孔径从板状基板的一侧面朝向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的贯通孔,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合模工序,通过将成形所述一侧面的一侧模具和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第一构成工序,利用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的锥形杆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充填工序,通过向所述模腔充填树脂材料,成形所述基板;分离工序,通过使所述一侧模具与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另一侧模具;以及推出工序,通过利用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进一步突出的所述锥形杆推出所述贯通孔的内壁,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一侧模具。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树脂制基板,在板状基板的一侧面向与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筒状部,并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该筒状部的中心,且按照孔径从所述一侧面朝向所述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所述板状基板,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合模工序,通过将成形所述一侧面的一侧模具与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第一构成工序,利用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的锥形杆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第二构成工序,利用没入所述下孔的套筒的端面构成用于成形所述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所述套筒是在套装于所述锥形杆的状态下设置于所 述一侧模具的下孔并能够从中出没;充填工序,通过向所述模腔充填树脂,成形所述基板;分离工序,通过使所述一侧模具与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另一侧模具;以及推出工序,通过利用从所述下孔突出的所述套筒的端面推出所述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一侧模具。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工序使所述一侧模具靠近固定侧模具即所述另一侧模具,所述分离工序使所述一侧模具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 
此外,本发明第四方式在第一~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合模工序中,所述锥形杆的前端与所述另一侧模具接触的位置是如下位置,即,是从用于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的一部分向所述一侧模具一侧偏移与所述微细流路的深度大致相同量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构成工序中,由与所述锥形杆一体形成且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大径部构成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在所述推出工序中,利用所述大径部推出所述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 
此外,本发明第六方式在第一~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出工序之前,还包括先分离工序,所述先分离工序使所述锥形杆向与所述另一侧模具相反的方向没入,而使所述贯通孔的内壁分离所述锥形杆。 
此外,本发明第七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构成工序中,由外壁形成部构成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所述外壁形成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套筒的端面,所述外壁形成部用于对所述筒状部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即所述一侧面侧逐渐扩径的外壁进行成形,在所述推出工序中,由所述外壁形成部推出所述筒状部的外壁。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注塑成形模具,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模具,所述树脂制基板,在板状基板的一侧面向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筒状部,并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该筒状部的中心,且按照孔径从所述一侧面朝向所述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所述板状基板,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 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侧模具,其成形所述一侧面;另一侧模具,其成形所述另一侧面,并通过与所述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通过向该模腔充填树脂材料而成形所述基板,通过从所述一侧模具相对地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锥形杆,其通过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而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以及套筒,所述套筒在套装于所述锥形杆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一侧模具的下孔并能够从中出没,所述套筒通过没入该下孔而由其端面构成用于形成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由于成形后树脂的收缩,而使贯通孔的内壁与锥形杆密着。由于用锥形杆推出贯通孔的内壁,因此,贯通孔的脱模阻力小,在贯通孔附近,可缓和接合面的变形,此外,可防止接合面的平面性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式及第八方式,由于成形后树脂的收缩,而使贯通孔的内壁与锥形杆密着。由于用套筒推出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因此,在贯通孔附近可缓和接合面的变形,此外,可防止接合面的平面性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由于将用于形成微细流路的模具即另一侧模具作为固定侧模具,因此,在进行注塑成形时,可将另一侧模具维持在高的位置精度,可用高精度成形微细流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因锥形杆的前端和另一侧模具接触的位置附近产生的间隙的原因而在成形后产生毛刺的情况下,由于所产生的毛刺可与微细流路的深度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因此,不会对接合面的平面性带来影响。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由于用锥形杆的大径部推出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因此,贯通孔的脱模阻力进一步减小,在贯通孔附近可防止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可使成形件稳定脱模。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成形后,贯通孔的内壁与锥形杆密着。由于通过使该锥形杆没入而使贯通孔的内壁与锥形杆分离,因此,贯通孔的脱模阻力极小,在推出工序中,不会产生贯通孔附近的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而可将成形件从一侧模具取出。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由于成形后树脂的收缩,而使贯通孔的 内壁与锥形杆密着。由于用外壁成形部推出筒状部的外壁,因此,在贯通孔附近可缓和接合面的变形,此外,可防止降低接合面的平面性,可将成形件稳定脱模。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8是现有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9是现有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10是现有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图11是现有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标记说明 
S1:间隙 
10:基板 
11:一侧面 
12:另一侧面 
13:贯通孔 
131:贯通孔的内壁 
132: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 
14:外周壁 
15:筒状部 
151:筒状部的外壁 
16:槽部 
20:一侧模具 
21:凹部 
211:锥形槽 
22:下孔 
23:锥形杆 
231:锥形部 
232:圆柱部 
233:大径部 
24:套筒 
241:套筒的端面 
242:外壁形成部 
243:周缘形成部 
30:另一侧模具 
31: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图1是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首先,说明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进行成形的板状的基板10。基板10设置有以从一侧面11向另一侧面12的方向孔径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的贯通孔13。在另一侧面12设有与贯通孔13连通的微细流路(未图示)。在设置微细流路12的另一侧面12接合有覆盖部件(未图示)。由基板10和与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接合的覆盖部件构成微型芯片。基板10的一侧面11为没有设置微细流路的平面。此外,设置微细流路的另一侧面12为接合覆盖部件的接合面。 
基板10通过注塑成形机对透明树脂材料的环状聚烯烃树脂进行成形,在外形尺寸为50mm×50mm×1.5mm的板状部件构成宽度50μm、深度50μm的多个微细流路。 
覆盖部件的材质为透明树脂材料的环状聚烯烃树脂,外形尺寸为50mm×50mm×(30μm~300μm)。 
在基板10上,虽然可以在一侧面11即平面上残存变形,但不想在另一侧面12即接合面产生变形。此外,由于成形后的树脂收缩,而使贯通孔13的内壁131与模具的一部分(后述的锥形部231)密着,从而使脱模阻力大。 因此,在贯通孔13附近,在另一侧面12即接合面易发生变形。 
如上所述,贯通孔13的内壁131由于其孔径逐渐变小,而具有3~5°的倾斜角度,由此,在向贯通孔13导入液体试料时,不会在贯通孔13内部滞留空气。此外,基板10的外周壁14从一侧面11相对于另一侧面12的方向向外侧展开3~5°。 
其次,说明注塑成形模具。该注塑成形模具具有对基板10的一侧面11进行成形的一侧模具20和对另一侧面12进行成形的另一侧模具30。一侧模具20为可动侧模具,另一侧模具30为固定侧模具。 
在一侧模具20形成有凹部21。通过使一侧模具20靠近另一侧模具30将两模具对合,形成树脂材料的充填空间即模腔。凹部21相当于模腔。通过向模腔充填树脂材料而成形基板10即成形件。在凹部21贯穿设置有下孔22。在下孔22内可出没地嵌合有锥形杆23。 
锥形杆23将前端侧锥形部231和基端侧的圆柱部232形成一体。图1(a)表示如下状态,即,圆柱部232没入下孔22,锥形部231位于凹部21(模腔)内并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在该状态下,锥形部231构成用于对贯通孔13进行成形的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 
基板10的一侧面11及外周壁14密着在一侧模具20,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即接合面密着在另一侧模具30。另一侧模具30的对于基板10即成形件的密着面积比一侧模具20小。通过将一侧模具20与另一侧模具30分离,使基板10即成形件与一侧模具20密着,使成形件分离另一侧模具30。此时,贯通孔13的内壁131密着在构成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的锥形部231。 
图1(b)表示圆柱部232的一部分从下孔22突出,锥形杆23从凹部21内进一步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锥形部231推出贯通孔13的内壁131,而使基板10即成形件分离一侧模具20。在图1(b)所示的状态下,贯通孔13的内壁131与锥形部231密着。 
在圆柱部232及锥形部231一同没入下孔22的状态下,通过下孔22的周缘部推出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而将锥形部231相对地从贯通孔13拔出,可以将基板10即成形件从模具中取出。 
下面,参照图1说明使用上述的注塑成形模具的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 
(合模工序) 
使可动侧模具即一侧模具20靠近固定侧模具即另一侧模具30,将两个模具20、30对合。通过用另一侧模具30堵塞一侧模具20的凹部21而形成模腔。 
(第一构成工序) 
锥形部231位于凹部21内,朝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构成用于对贯通孔13进行成形的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的锥形部231与形成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另一侧模具30的一部分接触。 
此外,第一构成工序可以在合模工序之前、或合模工序之后、或者与合模工序同时(并行)进行。此外,可以在第一构成工序的开始阶段使锥形部231没入下孔22,在第一构成工序结束阶段之前,从下孔22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并位于凹部21内。 
(充填工序) 
接下来,通过向模腔充填树脂材料而成形基板10即成形件。在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形成微细流路。在基板10形成贯通孔13。根据微细流路的高转印性的要求,注塑成形通过提高成形压力、加快注塑速度而进行。基板10的一侧面11及外周壁14与一侧模具20密着,而贯通孔13的内壁131与构成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的锥形部231密着。此外,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与另一侧模具30密着。 
(分离工序) 
接下来,使可动侧模具即一侧模具20从固定侧模具即另一侧模具30分离。由于另一侧模具30对于成形件的密着面积比一侧模具20小,因此,当使一侧模具20分离另一侧模具30时,使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分离另一侧模具30。 
(推出工序) 
接下来,通过用从凹部21内向另一侧模具30进一步突出的锥形部231推出贯通孔13的内壁131,而使基板10的一侧面11(成形件的平面)分离一侧模具20。 
由于在贯通孔13的内壁131与锥形部231密着的状态下推出贯通孔13的内壁131,因此,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小,在贯通孔13的附近,可缓和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此外,可防止降低接合面的 平面性。此外,均等配置有贯通孔13的成形件,通过用锥形部231推出贯通孔13的内壁131,可使成形件均衡性良好地突出。 
(没入工序) 
接下来,使锥形杆23的圆柱部232及锥形部231一同没入下孔22。由此,下孔20的周缘部推出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将锥形部231相对地从贯通孔13拔出,分离贯通孔13的内壁131。由此,基板10即成形件与模具的密着部分全部分离,在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不会残存变形,而取出基板10即成形件。 
下面,参照图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图2是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此外,在以后的变形例中,为防止标记复杂化,对于同一名称的部分,即使形状等不同也采用同一标记。 
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锥形杆23具有大径部233。大径部233是将基端侧的圆柱部232整体形成为较大外径而构成。大径部233具有比前端侧的锥形部231的最大直径大的外径。大径部233构成对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进行成形的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大径部233构成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的状态如图2(a)所示。 
在由从凹部21内向另一侧模具30进一步突出的锥形部231推出贯通孔13的内壁131的上述推出工序中,大径部233将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朝向另一侧模具30推出。图2(b)表示大径部233推出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的状态。此外,大径部233也可以在前端侧的锥形部231和基端侧的圆柱部232之间的中间部一体形成。 
由于用锥形杆23的大径部233推出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因此,可使基板10即成形件稳定地分离一侧模具20,此外,可进一步减小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可进一步防止在贯通孔13附近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及降低平面性。 
下面,参照图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图3是另一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该另一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不同之处为如下结构。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将一侧模具20和另一侧模具30合模的工序中,使锥形杆23的锥形部231与用于对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进行成形的另一侧模具30的一部分接触。在该变形例中, 使锥形杆23的锥形部231与另一侧模具30接触的位置成为如下位置,即,是从用于形成另一侧面12(接合面)的另一侧模具30的一部分向一侧模具20一侧偏移与微细流路(省略图示)的深度大致相同量的位置。 
使锥形杆23缩短了使锥形杆23与另一侧模具30接触的位置偏移的量。此外,在另一侧模具30形成有相当于偏移量的高度的台部31。台部31的顶面面积比锥形杆23的前端面的面积要大。图3(a)表示使锥形部231与台部31接触的状态。此外,图3(b)表示由锥形部231推出基板10即成形件的状态。 
在由于锥形杆23与另一侧模具30的台部31接触的位置附近产生的间隙而在成形后产生毛刺的情况下,由于可使毛刺位于与微细流路的深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不会对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平面性带来影响。如图3(a)、图3(b)所示,利用台部31在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形成槽部16。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一侧模具20作为可动侧模具,将另一侧模具30作为固定侧模具,但也可以是将双方模具颠倒的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首先,说明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成形的基板10。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筒状部(通气筒)15。 
筒状部15在基板10的一侧面11向另一侧面12的相反侧突出设置。另一侧面12是形成微细流路的接合面。图4(c)表示打开另一侧模具30的一侧模具20及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接合面)的平面图。 
筒状部15具有基板10的板厚的3倍以上的高度。筒状部15的高度一般为基板10板厚的3~5倍。筒状部15的外壁151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即一侧面11侧逐渐扩径。外壁151具有3~5°的倾斜角度。 
在筒状部15的中心贯穿设置有贯通孔13。贯通孔13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贯通孔13相比较,长出了相当于筒状部15的高度的量,贯通孔13的内壁131的面积也加大,成形贯通孔13的锥形部231也较长。由于成形后的树脂收缩,使贯通孔13的内壁131以更大的面积与锥形部231密着,使贯通孔13 的脱模阻力更增大。 
其次,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该注塑成形模具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相比较具有如下两点很大不同。 
第一个不同点在于,用于形成筒状部15的外壁151的锥形槽211形成于一侧模具20的凹部21。锥形槽211与下孔22连续相连,锥形槽211的纵深位置与下孔22的入口位置一致。 
第二个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锥形杆23的锥形部231朝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而使基板10即成形件分离一侧模具20,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新设置的套筒24使基板10即成形件分离一侧模具20。 
套筒24在套装于锥形杆23的状态下可出没地设于一侧模具20的下孔22,没入下孔22的套筒24的端面241构成用于形成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的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图4(a)表示套筒24的端面241位于下孔22入口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该注塑成形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的不同点在于,新设有第二构成工序以及对推出工序及没入工序进行了变更。下面,对第二构成工序、推出工序及没入工序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工序则省略说明。 
(第二构成工序) 
如图4(a)所示,使套筒24没入下孔22,使套筒24的端面241位于下孔22的入口(锥形槽21的纵深处)。由套筒24的端面构成用于形成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的一侧模具20的一部分。 
此外,第二构成工序可以在合模工序之前、或合模工序之后、或者与合模工序同时、并行执行。同样,第二构成工序可以在第一构成工序之前、或者第一构成工序之后、或者与第一构成工序同时、并行执行。 
此外,在第二构成工序的开始阶段使套筒24的端面241位于下孔22的入口,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开始阶段使套筒24的端面241位于从下孔22入口突出的位置、或者位于从下孔22入口没入的位置、或者直至第二构成工序结束阶段之前,位于下孔22的入口。 
(推出工序) 
利用从下孔22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的套筒24的端面241推出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由此,使基板10即成形件分离一侧模具20。 图4(b)表示套筒24的端面241突出到凹部21外的状态。 
此外,如图4(a)、图4(b)所示,锥形杆23被固定于一侧模具20,与可出没地嵌合于下孔22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杆23不同。 
通过利用套筒24的端面241推出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使基板10的一侧面11(成形件的平面)从凹部21分离,使筒状部15的外壁151分离锥形槽211,此外,使贯通孔13的内壁131分离锥形部231,将锥形部231相对地从贯通孔13拔出。 
由于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与套筒24的端面241密着,除此之外的部分没有与模具密着,因此,脱模阻力小,基板10即成形件不会残存变形,可以容易取出成形件。 
由于用套筒24的端面241推出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因此,即使脱模阻力更大,在贯通孔13附近,也可以缓和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此外,可防止降低另一侧面12(接合面)的平面性。 
(没入工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锥形杆23没入下孔22,但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锥形杆23被固定于一侧模具20,因此,使套筒24没入下孔22。 
在没入工序中,使套筒24没入下孔22,使套筒24的端面241位于下孔22入口。在上述的推出工序中,在存在脱模阻力而不能取出成形件的情况下,只要使套筒24进一步没入下孔22,使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分离套筒24的端面241即可。 
下面,参照图5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图5是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 
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在套筒24的前端部具有:用于形成筒状部15的外壁151的外壁形成部242、以及用于对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进行成形的周缘形成部243。 
在变形例的注塑成形方法中,在充填工序中,使套筒24没入下孔22,使套筒24的外壁形成部242位于下孔22入口。图5(a)表示外壁形成部242位于下孔22入口的状态。图5(c)表示打开另一侧模具30后的一侧模具20及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接合面)的平面图。 
此外,在推出工序中,使套筒24从下孔22内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由 外壁形成部242将筒状部15的外壁151向另一侧模具30推出,并且,由周缘形成部243将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向另一侧模具30推出。图5(b)表示将筒状部15的外壁151等推出到凹部21外的状态。 
由于用外壁形成部242推出筒状部15的外壁151,此外,用周缘形成部243推出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因此,在贯通孔13的附近,可缓和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从而可防止降低另一侧面12(接合面)的平面性,以及可使成形件稳定地脱模。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没有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套筒24。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3也贯穿筒状部15的中心,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较大。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中,包括先分离工序,所述先分离工序在利用锥形杆23使基板10即成形件分离一侧模具20的推出工序之前,使锥形杆23向与另一侧模具30相反的方向没入,而使贯通孔13的内壁131分离锥形杆23。 
(先分离工序) 
如图6(b)所示的使锥形杆23没入的先分离工序,是在推出工序之前且在图6(a)所示的分离工序之后进行。在先分离工序中,由于即使将锥形杆23向与另一侧模具30相反的方向没入,也可以由下孔22的周缘部阻止筒状部15的贯通孔13的入口周缘部132,因此,筒状部15不会与锥形杆23一同没入,而使贯通孔13的内壁131分离锥形部231。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变得极小。 
(推出工序) 
接下来,在推出工序中,通过使锥形杆23从下孔22朝向另一侧模具30突出,而利用锥形部231将贯通孔13的内壁131向另一侧模具30推出。在先分离工序中,由于使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极小,从而在推出工序中,可以不产生贯通孔13附近的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的降低,而从一侧模具取出成形件。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中,也可以设置先分离工序。即,也 可以将锥形杆23构成为可以出没,在利用套筒24进行的推出工序之前,使锥形杆23没入。由此,可进一步抑制基板10的另一侧面12(成形件的接合面的变形及平面性降低。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剖面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没有设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套筒24。此外,其特征在于,增大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下孔22的孔径,设置有下孔22的孔壁与锥形杆23的圆柱部232之间的间隙S1。图7(a)表示将下孔22的孔径增大而设置间隙S1的状态。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使贯通孔13贯穿筒状部15的中心,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大。从下孔22的孔壁与锥形杆23的圆柱部232之间的间隙S 1喷出空气,使喷出的空气从锥形槽211的槽壁与筒状部15的外壁151之间的间隙S 1通过,此外从锥形部231与贯通孔13的内壁131之间的间隙S1通过(图7(b)所示的喷气工序)。由此,可使贯通孔13的脱模阻力变得极小。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喷气工序与第二实施方式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组合使用。此外,也可以在将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组合的方法中组合使用上述喷气工序。在将上述喷气工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组合使用时,只要将上述喷气工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先分离工序同时进行即可。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喷气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方法组合使用。 

Claims (7)

1.一种注塑成形方法,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树脂制基板为板状基板,设置有以使孔径从该板状基板的一侧面朝向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的贯通孔,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合模工序,通过将成形所述一侧面的一侧模具和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
第一构成工序,利用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的锥形杆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
充填工序,通过向所述模腔充填树脂材料,成形所述基板;
分离工序,通过使所述一侧模具与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另一侧模具;以及
推出工序,通过利用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进一步突出的所述锥形杆推出所述贯通孔的内壁,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一侧模具。
2.一种注塑成形方法,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树脂制基板为板状基板,在该板状基板的一侧面向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筒状部,并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该筒状部的中心,且按照孔径从所述一侧面朝向所述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所述板状基板,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合模工序,通过将成形所述一侧面的一侧模具与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
第一构成工序,利用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的锥形杆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
第二构成工序,利用没入所述一侧模具的下孔的套筒的端面构成用于成形所述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所述套筒是在套装于所述锥形杆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下孔并能够从中出没;
充填工序,通过向所述模腔充填树脂,成形所述基板;
分离工序,通过使所述一侧模具与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另一侧模具;以及
推出工序,通过利用从所述下孔突出的所述套筒的端面推出所述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使所述基板分离所述一侧模具;
在所述第二构成工序中,由外壁形成部构成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所述外壁形成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套筒的端面,所述外壁形成部用于对所述筒状部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即所述一侧面侧逐渐扩径的外壁进行成形,
在所述推出工序中,由所述外壁形成部推出所述筒状部的外壁。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合模工序中使所述一侧模具靠近固定侧模具即所述另一侧模具,
在所述分离工序中使所述一侧模具从所述另一侧模具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合模工序中,所述锥形杆的前端与所述另一侧模具接触的位置是如下位置,即,是从用于成形所述另一侧面的另一侧模具的一部分向所述一侧模具一侧偏移与所述微细流路的深度大致相同量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构成工序中,由与所述锥形杆一体形成且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大径部构成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
在所述推出工序中,利用所述大径部推出所述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推出工序之前,还包括先分离工序,所述先分离工序为使所述锥形杆向与所述另一侧模具相反的方向没入,而使所述贯通孔的内壁分离所述锥形杆。
7.一种注塑成形模具,是树脂制基板的注塑成形模具,所述树脂制基板为板状基板,在该板状基板的一侧面向该基板的另一侧面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筒状部,并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该筒状部的中心,且按照孔径从所述一侧面朝向所述另一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方式贯通所述板状基板,在所述另一侧面设置有与该贯通孔连通的微细流路,在该另一侧面接合覆盖部件,所述注塑成形模具的特征在于,具有:
一侧模具,其成形所述一侧面;
另一侧模具,其成形所述另一侧面,并通过与所述一侧模具对合而构成模腔,通过向该模腔充填树脂材料而成形所述基板,通过从所述一侧模具相对地分离,而使所述基板分离;
锥形杆,其通过从所述一侧模具朝向所述另一侧模具突出而构成用于成形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以及
套筒,所述套筒在套装于所述锥形杆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一侧模具的下孔并能够从中出没,所述套筒通过没入该下孔而由其端面构成用于形成筒状部的贯通孔的入口周缘部的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
所述一侧模具的一部分通过外壁形成部构成,所述外壁形成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套筒的端面,所述外壁形成部用于对所述筒状部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即所述一侧面侧逐渐扩径的外壁进行成形,
所述外壁形成部用于推出所述筒状部的外壁。
CN200980110425.5A 2008-03-28 2009-03-19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7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5895 2008-03-28
JP085895/08 2008-03-28
PCT/JP2009/055434 WO2009119441A1 (ja) 2008-03-28 2009-03-19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射出成形金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7749A CN101977749A (zh) 2011-02-16
CN101977749B true CN101977749B (zh) 2013-06-12

Family

ID=41113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42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7749B (zh) 2008-03-28 2009-03-19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123998B2 (zh)
EP (1) EP2269800B1 (zh)
JP (1) JP5338808B2 (zh)
KR (1) KR20100137478A (zh)
CN (1) CN101977749B (zh)
TW (1) TW200950955A (zh)
WO (1) WO2009119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8639A1 (ja) * 2003-03-07 2004-09-16 Tosoh Corporation 微小流路構造体、及び金型
US8404193B2 (en) * 2008-08-08 2013-03-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Microchip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crochip
US9023269B2 (en) 2011-03-17 2015-05-05 Konica Minolta, Inc.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resin molding mold, resin molding mold, resin molding mold se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icrochip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icrochip using said mold
JP5838863B2 (ja) * 2012-03-05 2016-01-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品及び検査チップ
JP5993602B2 (ja) * 2012-04-23 2016-09-1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6088801B2 (ja) * 2012-11-09 2017-03-01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
JP6300265B2 (ja) * 2014-02-14 2018-03-28 公立大学法人 滋賀県立大学 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射出成形用金型
WO2019058329A1 (en) * 2017-09-22 2019-03-28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 NETWORKS
CN109501134B (zh) * 2018-11-21 2021-02-0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模具、导光板及其加工方法、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JP6814827B2 (ja) * 2019-01-24 2021-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被縫製ワークの成形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34989A (en) * 1954-04-07 1958-05-20 Kusnery Charles Construction of ejector sleeves
US5644833A (en) * 1994-06-23 1997-07-08 D & L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aking dry, lubricated ejector pins
CN1536633A (zh) * 2003-04-08 2004-10-13 ��ʽ�����װ 树脂密封半导体器件、树脂密封的方法和成型模具
CN1683931A (zh) * 2005-02-25 2005-10-19 复旦大学 聚二甲基硅氧烷阳模原位聚合制备有机玻璃微流控芯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8518A (ja) * 1989-09-22 1991-05-08 Toshiba Corp 射出成形用金型装置
JP3108518B2 (ja) 1992-03-26 2000-11-13 雪印乳業株式会社 胃潰瘍予防または治療のための医薬及び食品添加物
US6752616B2 (en) * 1994-06-23 2004-06-22 Glenn Starkey Dry, lubricated ejector pins
KR0156970B1 (ko) * 1995-08-01 1998-12-15 유기범 광 케이블 접속용 다심 콘넥터를 제작하기 위한 금형 장치
JP3338930B2 (ja) 1998-10-08 2002-10-2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2164602A (ja) * 2000-11-27 2002-06-07 Seiko Epson Corp 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伝達装置
JP2003004700A (ja) 2001-06-22 2003-01-08 Hitachi Chem Co Ltd 電気泳動用チップ
JP2003215140A (ja) 2002-01-29 2003-07-30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03326558A (ja) * 2002-05-17 2003-11-19 Sharp Corp 射出成形金型
JP2005040985A (ja) * 2003-07-22 2005-02-17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成形用金型及び成形方法
JP2006053064A (ja) 2004-08-12 2006-02-23 Pentax Corp 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6036B2 (ja) 2006-02-28 2010-08-04 株式会社ヒューマンネットワーク 磁気流体活性化装置の取付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34989A (en) * 1954-04-07 1958-05-20 Kusnery Charles Construction of ejector sleeves
US5644833A (en) * 1994-06-23 1997-07-08 D & L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aking dry, lubricated ejector pins
CN1536633A (zh) * 2003-04-08 2004-10-13 ��ʽ�����װ 树脂密封半导体器件、树脂密封的方法和成型模具
CN1683931A (zh) * 2005-02-25 2005-10-19 复旦大学 聚二甲基硅氧烷阳模原位聚合制备有机玻璃微流控芯片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4700A 2003.01.08
JP特开2005-40985A 2005.02.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18171A1 (en) 2011-01-27
EP2269800A4 (en) 2011-11-02
JP5338808B2 (ja) 2013-11-13
CN101977749A (zh) 2011-02-16
JPWO2009119441A1 (ja) 2011-07-21
TW200950955A (en) 2009-12-16
WO2009119441A1 (ja) 2009-10-01
KR20100137478A (ko) 2010-12-30
US8123998B2 (en) 2012-02-28
EP2269800B1 (en) 2013-08-14
EP2269800A1 (en) 201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7749B (zh) 注塑成形方法及注塑成形模具
CA2829331C (en) 3d microfluidic devices based on open-through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membranes
US8404193B2 (en) Microchip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crochip
US10160145B2 (en) Microfluidic device
JP2006234600A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マイクロチッ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1166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lding soft and thin resin molded product
JP5578169B2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射出成形方法及び射出成形品
US20100019408A1 (en) Minute flow path structure body and die
JP2006035547A (ja)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00074815A1 (en) Master and Microreactor
US20210402659A1 (en) Thermoplastic forming tools, assemblages thereof,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2006168256A (ja) 樹脂成形型及び樹脂成形方法
JP4808177B2 (ja)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111184B (zh) 密合性评价方法、评价用试验片及其制作模具、制作方法
WO2011122215A1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マイクロチップ
KR101889832B1 (ko) 바이오칩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08044376A (ja) 微小流路構造体を製造するための部材及び製造方法
TWI512292B (zh) 薄膜式生物晶片之製作方法
JP2015202669A (ja) 射出成形方法および複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15256819A (zh) 基片注塑模具、微流控芯片注塑模具及键合方法
WO2009119440A1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及び成形用金型
CN104080588B (zh) 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
JP2008087316A (ja) 金型装置
JPH09155927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