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171A -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0171A
CN101960171A CN2009801071355A CN200980107135A CN101960171A CN 101960171 A CN101960171 A CN 101960171A CN 2009801071355 A CN2009801071355 A CN 2009801071355A CN 200980107135 A CN200980107135 A CN 200980107135A CN 101960171 A CN101960171 A CN 101960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mentioned
par
bigh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71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0171B (zh
Inventor
多田诚二
镰本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60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0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1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为了抑制动力传动链中的微振磨损,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链的第一销(3)的平坦部(18)在倾斜方向(D)上延伸。通过沿着倾斜方向的第一销(3)的整个高度(h)的中央位置并且与上述倾斜方向(D)正交的假想线(L1)与上述平坦部(18)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0)。通过接触部(A0)并且在链行进方向(X)上延伸的假想线(L2)在交点(P0)和平坦部(18)的一端(P1)之间与平坦部(18)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2)。在倾斜方向(D)上,设交点(P0)与交点(P2)的距离为h1,设交点(P2)和平坦部(18)的一端(P1)的距离为h2时,0.1·h1≤h2。

Description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滑轮式无级变速机(CVT: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等动力传动装置中所使用的环状的动力传动链中,将多个环在链行进方向上排列,将在链行进方向上相邻的环之间通过相互可以滚动运动的一对销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26451号公报
在上述动力传动链中,形成于环上的一对贯穿孔中分别插通有一对销,在该动力传动链驱动时,通过一方的一对销和另一方的一对销作用有拉伸力。
在动力传动链的直线区域中,一对销相互的接触部位于链径向的靠内侧。因此,作用于一对销之间的负荷作用于一对销中的链径向内侧,其结果是一方的销想要在贯通孔内旋转(自转)。其结果是,销相对于环滑动,产生微振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微振磨损的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动力传动链(1),具有在链行进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环(2);以及在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并将上述环相互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50),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件包括具有相对的相对部(12、22)的第一及第二动力传动部件(3、4),
各上述相对部在接触部A相互滚动滑动接触,上述接触部A随着环间的屈曲角度(θ)的变动而变位,
在第一动力传动部件上,在相对于上述相对部的背面(13)设有平坦部(18),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上述平坦部沿着相对于链行进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D)倾斜,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通过沿着上述倾斜方向的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整个高度(h)的中央位置并且与上述倾斜方向正交的假想线L1与上述平坦部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0,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通过上述接触部A并且在链行进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L2在上述交点P0和平坦部的一端P1之间与平坦部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2,
在倾斜方向上,设上述交点P0与交点P2的距离为h1,设上述交点P2和平坦部的一端P1的距离为h2时,满足下述的式子:
0.1·h1≤h2。
根据本发明,在链直线区域中,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接触部A配置在倾斜方向D上平坦部的靠一端P1的位置,由此例如能够增大动力传动链向正规的方向屈曲时的容许屈曲角度。另外,在链直线区域中,从第二动力传动部件向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接触部A作用有负荷时,第一动力传动部件以倾斜方向上的平坦部的另一端侧作为支点,想要相对于环旋转(自转)。但是,平坦部中相比交点P2位于一端P1侧的部分在倾斜方向上足够长,其结果是通过平坦部与环的扣合,能够切实地限制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自转。由此,能够切实地抑制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相对于环的滑动,能够抑制微振磨损的产生。
另外,在本发明中存在0.5·h1≤h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平坦部中相比交点P2位于一端P1侧的部分在倾斜方向上进一步增长。其结果是,通过平坦部和环的扣合,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限制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自转。
另外,在本发明中存在如下情况:从上述链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具有与上述平坦部连接的弯曲状的角部(40),上述角部的曲率半径R1相对于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的对应的角部(47)的曲率半径R’满足下述的式子:0.9·R’≤R1≤1.1·R’。
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的曲率半径R1和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的对应的角部的曲率半径R’设为大致相同的值。由此,可以使环中承受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的部分的形状与承受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的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其结果是,能够使环中承受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的部分与承受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的部分各自的应力集中系数大致相同,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在上述部分的任一部分上,通过环内的负荷的平均化来进一步提高环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存在如下情况:从上述链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相对部形成为弯曲状,上述屈曲角度被限制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在上述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任意的屈曲角度中,与形成有接触部的位置上的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相对部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上述平坦部交叉。
在这种情况下,在任意的屈曲角度中,在负荷传递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动部件之间时,作用于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负荷能够由环中面向平坦部的部分承受。由此,能够从平坦部的较大的范围向环传递负荷,因此能够降低环中产生的应力的峰值,通过降低环的负荷来进一步提高环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存在如下情况: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包括弯曲状的角部和将平坦部和角部相互连接的弯曲状的连接部(41),上述连接部具有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和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角部的曲率半径R1、与角部连接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2以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3满足下述关系:R2<R1<R3。
在这种情况下,曲率半径R1、R2、R3中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3最大。由此,能够在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平坦部的一端附近在第一动力传动部件上不形成急剧的弯曲部分,能够防止在环中承受该平坦部的一端附近的部分上产生应力集中,能够降低环的应力。另外,曲率半径R1、R2、R3中,在上述曲率半径R3之后,角部的曲率半径R1较大。由此,能够更多地确保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和环的接触面积,通过降低从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作用到环的面压的降低,能够降低环上产生的应力。另外,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以及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角部各自的曲率半径R3、R1充分大的结果是由第一动力传动部件作用到环的力的大部分由上述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以及角部承受,因此从与角部连接的部分作用到环的力变小,这部分的曲率半径R2也可以小。
另外,在本发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包括: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对圆锥面状的槽轮面(62a、63a、72a、73a)的第一及第二滑轮(60、70);以及卷绕在上述滑轮之间,与槽轮面扣合并传递动力的上述动力传动链(权利要求6)。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耐久性优良的动力传动装置。
另外,在上文中,括号内的数字等表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结构要素的参照符号,但并不是通过上述参照符号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的主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动力传动链的动力传动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机的主要部分构成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驱动滑轮(从动轮)以及链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链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链直线区域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屈曲角度是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时的链屈曲区域的侧视图。
图6是屈曲角度是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时的链屈曲区域的侧视图。
图7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环的后贯穿孔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9是实验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验例的解析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动力传动链的动力传动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机(在下文中也单称为无级变速机)的主要部分构成的透视图。参照图1,无级变速机100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上,具有作为第一滑轮的金属(结构用钢等)制的驱动滑轮60;作为第二滑轮的金属(结构用钢等)制的从动轮70;以及卷绕在上述两滑轮60、70之间的环状(無端状)的动力传动链1(在下文中也单称为链)。另外,图1中链1为了便于理解表示了部分剖面。
图2是图1的驱动滑轮(pulley)60(从动滑轮70)以及链1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参照图1及图2,驱动滑轮60可同步旋转地安装在输入轴61上,该输入轴61与可进行动力传动的车辆的驱动源连接,具有固定槽轮(sheave)62和可动槽轮63。固定槽轮62及可动槽轮63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对槽轮面62a、63a。各槽轮面62a、63a包括圆锥面状的倾斜面。在上述槽轮面62a、63a之间划分出槽,通过该槽强力地夹持并保持链1。
另外,在可动槽轮63上连接有用于变更槽宽度的油压致动器(未图示),在变速时,使可动槽轮63向输入轴61的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使槽宽度变化。由此,使链1在输入轴61的径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移动,能够变更滑轮60相对于链1的有效半径(在下文中也称为滑轮60的有效半径)。
另一方面,从动滑轮70如图1及图2所示,可同步旋转地安装在输出轴71上,该输出轴71与驱动轮(未图示)可以传递动力地连接,与驱动滑轮60同样地,具备分别具有用来形成以强力夹持链1的槽的相对的一对槽轮面73a、72a的固定槽轮73及可动槽轮72。
在从动滑轮70的可动槽轮72上,与驱动滑轮60的可动槽轮63同样地,连接有油压致动器(未图示),在变速时,通过使该可动槽轮72移动来变化槽宽度。由此,使链1移动,能够变更滑轮70相对于链1的有效半径(在下文中也称为滑轮70的有效半径)。
图3是链1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链直线区域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在下文中,参照图4进行说明时,以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1的直线区域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参照图3及图4,链1具有多个环2以及将上述环2可相互屈曲地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50。
在下文中,将沿着链1的行进方向的方向称为链行进方向X,将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并且沿着连接部件50的长边方向的方向称为链宽度方向W,将与链行进方向X以及链宽度方向W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正交方向V。另外,正交方向V的一方V1面向链1屈曲时的链径向的外侧,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面向链1屈曲时的链径向的内侧。
各环2包括作为在链行进方向X的前后排列的一对端部的前端部5及后端部6,以及配置在上述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之间的中间部7。
在前端部5及后端部6上,分别形成有作为一对贯穿孔中的一方的前贯穿孔9以及作为一对贯穿孔中的另一方的后贯穿孔10。中间部7具有间隔前贯穿孔9及后贯穿孔10之间的柱部8。
利用环2形成在链行进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环单元51、52、53、……(在图3中例示了环单元51~53)。各环单元51、52、53、……分别具有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多个环2。
各环单元51、52、53、……的环2分别利用对应的连接部件50与对应的环单元51、52、53、……的环2可屈曲地连接。
具体来说,一个环单元的环2的前贯穿孔9和在链行进方向X上与该一个环单元相邻的环2的后贯穿孔10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配置,通过插通上述贯穿孔9、10的连接部件50,将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环2之间连接。由此,形成环状的链1。
各连接部件50包括成对的第一及第二销3、4,上述第一及第二销3、4随着对应的环2之间的屈曲而相互滚动滑动接触。另外,所谓滚动滑动接触是指包括滚动接触及滑动接触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
第一销3是在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长尺状的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第一销3的周面11形成为平滑的面,具有作为面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的相对部的前部12、作为相对于前部12的背面的后部13;以及在正交方向V上的一端部14及另一端部15。
前部12与成对的第二销4相对,与第二销4的后述的后部22在接触部A(从链宽度方向W上观察、接触点)滚动滑动接触。在链1的直线区域中,接触部A0被配置在前部12中正交方向V上的靠另一方V2(靠另一端部15)。
前部12形成为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突出的弯曲状。具体来说,前部12中,相对于链1的直线区域中的接触部A0位于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的部分的剖面形状包括渐开曲线。由此,相邻的环2之间屈曲时,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销3、4平滑地滚动接触,达到环2之间的平滑的屈曲,能够抑制链1的弦振动性的运动。另外,前部12中,相对于链1的直线区域中的接触部A0位于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的部分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平滑的弯曲线。
后部13包括平坦部18。该平坦部18相对于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预定平面B(在图4中是指与纸面正交的平面),具有预定的迎角C(例如5~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向着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该平坦部18在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时,沿着相对于链行进方向X倾斜的倾斜方向D倾斜。倾斜方向D与正交方向V所成的角度是上述迎角C。
第一销3的长边方向(链宽度方向W)上的一对端部16从配置在链宽度方向W的一对端部的环2分别在链宽度方向W上突出。在上述一对端部16上分别设有作为一对动力传动部的端面17。
参照图2及图4,上述端面17中的接触区域19通过润滑油膜可传递动力地扣合在各滑轮60、70的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
第一销3被夹持在上述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之间,由此动力能够传递到第一销3的端面17的接触区域19和各滑轮60、70之间。第一销3由于其接触区域19直接对动力传动做贡献,因此由例如轴承用钢(SUJ2)等高强度且耐磨损性优良的材料形成。沿着链宽度方向W观察,接触区域19例如形成为倾斜方向D长的椭圆形形状,该椭圆的中心为接触中心点E。
沿着链宽度方向W观察时,接触区域19的长轴20相对于上述平面B具有迎角C,随着从正交方向V的一方侧向着另一方V2侧,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行进。
参照图3及图4,第一销4(带钢、或者也称为跨片(inter-piece))是由与第一销3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沿着链宽度方向W延伸的长尺状的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第二销4形成为比第一销3,以使其一对端部不与上述各滑轮的槽轮面接触。该第二销4形成为与正交方向V对称的形状。
参照图4,第二销4的周面21在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该周面21具有作为面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相对部的后部22以及在正交方向V上的一端部23及另一端部24。后部22具有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平坦面。该后部22的平坦面与成对的第一销3的前部12相对。在一端部23及另一端部24上分别形成有锷部25、26。锷部25、26分别相对于第二销4的主体部27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延伸。
链1是所谓压入型的链。具体来说,各环2的前贯穿孔9中可相对移动地嵌合有第一销3,并且压入固定有与该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在各环2的后贯穿孔10中压入固定有第一销3,并且可相对移动地嵌合有与该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
在正交方向V上的前贯穿孔9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上分别设有压接第二销4的被压接部28、29。一方的被压接部28压接在第二销4的一端部23的后述的角部46,向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推压。另一方的被压接部29压接在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的后述的角部47,向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推压。
在正交方向V上的后贯穿孔1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上分别设有压接第一销3的被压接部30、31。一方的被压接部30压接在第一销3的一端部14,向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推压。另一方的被压接部31压接在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的后述的角部40,向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推压。
第一销3的前部12与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部22的平坦部在接触部A上相互滚动滑动接触,该接触部A随着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环2间的屈曲角度θ的变动而变位。
图5是屈曲角度θ是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时的链屈曲区域的侧视图。图6是屈曲角度θ是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时的链屈曲区域的侧视图。参照图5或图6说明时,将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1的屈曲区域的状态作为基准进行说明。
该链1交互在图4所示的直线区域和图5所示的屈曲区域移动,在输入有使链1逆转的力时,也有移动到图6所示的曲线区域的情况。
参照图5,链1的屈曲区域的、与链行进方向X相邻的环2相互形成预定的屈曲角度θ并屈曲。屈曲角度θ被定义为第一平面F1和第二平面F2所成的角度。
第一平面F1是指,包含分别插通屈曲区域的一个环2a的各贯穿孔9、10的一对第一销3a、3b各自的接触中心点E,并且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
第二平面F2是指,包含分别插入与上述环2a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其他环2b的各贯穿孔9、10的一对第一销3b、3c各自的接触中心点并且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
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即屈曲角度θ取正值时的屈曲角度θ的最大值被设定为例如20°。另外,参照图6,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即屈曲角度θ取负值时的屈曲角度θ的最大值被设定为例如-4°。另外,在屈曲角度θ取负值时,说到屈曲角度θ变大是指屈曲角度θ的绝对值变大。
在屈曲角度分别为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以及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的情况下,通过环2的柱部8限制链1进一步的屈曲(超出规定)。
图7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参照图7进行说明时与参照图4进行说明时同样地,以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时为基准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环2的柱部8形成在正交方向V上的柱部8的两端部缩径,中央部膨胀的形状。各环2的柱部8包括构成前贯穿孔9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一方的侧部32以及构成后贯穿孔1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另一方的侧部33。在正交方向V上的各侧部32、33的中央部分别设有凸部34、35。一方的凸部34向前贯穿孔9侧突出,另一方的侧部33向后贯穿孔10侧突出。
一方的侧部32中夹着凸部34的顶部的一对斜面36、37作为用于限制环2之间的屈曲角度的限制部。另一方的侧部33中夹着凸部35的顶部的一对斜面38、39作为用于限制环2之间的屈曲角度的限制部。
如图5所示,在屈曲角度θ位于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时,一方的凸部34中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的斜面37与第一销3的后部13的平坦部18抵接。另外,另一方的凸部35中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的斜面39与第二销4抵接。由此,能够限制链1进一步向正侧的屈曲。
另外,如图6所示,在屈曲角度θ位于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时,一方的凸部34中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的斜面36与第一销3的后部13的平坦部18抵接。另外,另一方的凸部35中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的斜面38与第二销4抵接。由此,能够限制链1进一步向负侧的屈曲。
参照图7,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通过沿着倾斜方向D的第一销3的整个高度h的中央位置并且与倾斜方向D正交的假想线L1与平坦部18交叉,由此形成交点P0。
另外,规定了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通过环2的前贯穿孔9内的接触部A0以及后贯穿孔10内的接触部A0双方并且在链行进方向X上延伸的假想线L2。该假想线L2与第一销3的平坦部18交叉,由此在平坦部18上形成交点P2。该交点P2在倾斜方向D上,形成在交点P0和平坦部18中的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的一端P1之间。
在倾斜方向D上,设交点P0和交点P2的距离为h1,设交点P2和平坦部18的一端P1的距离为h2时,满足下述的式(1):
0.1·h1≤h2……(1)。
即,在倾斜方向D上,从交点P2到平坦部18的一端P1的距离h2被设定为交点P0和交点P2之间的距离h1的10%以上。
在链直线区域中,第一及第二销3、4的接触部A0配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销3、4中正交方向V的靠另一方V2侧。因此,在链直线区域中,当在第一销3的接触部A0上作用有来自第二销4的面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负荷G时,第一销3想要以一端部14侧为支点相对于环2向预定的旋转方向J旋转(自转),以缩小迎角C。
但是,平坦部18中相比交点P2位于一端P1侧的部分在倾斜方向D上充分长,因此在第一销3想要自转时,平坦部18被环2承受,由此能够切实地限制第一销3的自转。由此能够切实地抑制第一销3相对于环2的滑动。
另外,在第一销3想要向预定的旋转方向J自转时,从在倾斜方向D上进一步增长平坦部18被环2承受的长度的观点出发,优选0.5·h1≤h2,更优选h1≤h2。在本实施方式中,h1≈h2。
图8是环2的后贯穿孔10的周边的放大图。参照图8进行说明时,以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链直线区域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参照图8,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包括面向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的弯曲状的角部40和将平坦部18及角部40相互连接的弯曲状的连接部41。
角部40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R1的圆弧面形状,构成在正交方向V上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中最靠另一方V2侧的部分。该角部40与环2的后贯穿孔10的被压接部31抵接,将该被压接部31向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推压。由此限制角部40与被压接部31的相对移动。
连接部41包括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和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上述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连续且平滑地连接。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相对于角部40配置在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与该角部40连续且平滑地连接。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R2的圆弧面形状。
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相对于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配置在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与该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连续且平滑地连接,另外,与平坦部18的一端P1连续且平滑地连接。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R3的圆弧面形状。
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被划分为第一及第二平面K1、K2之间。第一及第二平面K1、K2分别是包括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中心线M1的平面,是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中心线M1例如相对于上述假想线L2位于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贯穿第一销3。第一及第二平面K1、K2所成的角度N1(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夹角)例如被设定为大概18°。第一平面K1与平坦部18的一端P1正交,并且和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一端43a正交。
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被划分为第二及第三平面K2、K3之间。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曲率中心线M2配置在第二平面K2上,例如贯穿第一销3。该曲率中心线M2在第二平面K2上位于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中心线M1和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另一端43b之间。
第三平面K3是包含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曲率中心线M2的平面,是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曲率中心线M2也是第二及第三平面K2、K3的相交线。第二及第三平面K2、K3所成的角度N2(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夹角)例如被设定为大概48°。第二平面K2和与平坦部18连接的部分43的另一端43b正交,并且和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一端42a正交。
角部40被划分为第三及第四平面K3、K4之间。角部40的曲率中心线M3配置在第三平面K3上,例如贯穿第一销3。另外,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角部40的曲率中心线M3配置在接触区域19的长轴20上。第四平面K4是包含角部40的曲率中心线M3的平面,是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角部40的曲率中心线M3也是第三及第四平面K3、K4的相交线。第三及第四平面K3、K4所成的角度N3(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夹角)例如被设定为大概40°。第三平面K3和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另一端42b正交,并且与角部40的一端40a正交。第四平面K4与角部40的另一端40b正交。
上述角部40的曲率半径R1、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曲率半径R2以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半径R3满足下述式(2):
R2<R1<R3……(2)
即,角部40、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以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中,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形成为最扁平的形状,接着是角部40形成为接近扁平的形状,其次是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形成为接近扁平的形状。
环2的后贯穿孔10的周边部44包括上述被压接部30、31以及承受部45,上述承受部45配置在上述被压接部30、31之间,用于从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承受第三销3。从链宽度方向W观察,承受部45具有与第一销3的后部13的平坦部18的形状以及连接部41的形状双方一致的形状。当在第一销3的接触部A0上作用有来自第二销4的负荷G时,该负荷G被对应的环2的后贯穿孔10的周边部44中的被压接部30、31以及承受部45承受。
参照图5及图6,如上所述,屈曲角度θ被限制在作为预定的角度范围的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和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20°)。在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和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之间的任意的屈曲角度θ中,形成有接触部A的位置上的与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第一销3的平坦部18交叉。
具体来说,例如如图7所示,设倾斜方向D上的平坦部18的长度为hb时,下述式(3)成立:
h/2≤hb……(3)。
即,在倾斜方向D上,平坦部18的长度hb为第一销3的整个高度h的一半以上。另外,在倾斜方向D上,平坦部18配置在第一销3中的大致中央。由此,倾斜方向D上的平坦部18的长度hb可以充分增长,能够进一步增大平坦部18被环2的后贯穿孔10的周边部44承受的面积。
根据上述结构,在链直线区域即屈曲角度θ为0的区域中,形成有接触部A的位置上的与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第一销3的平坦部18交叉。
参照图5,另外在屈曲角度θ取正值时的链屈曲区域中,形成有接触部A的位置上的、与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第一销3的平坦部18交叉。
参照图6,同样地,在屈曲角度θ取负值时的链屈曲区域中,形成有接触部A的位置上的、与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第一销3的平坦部18交叉。
再次参照图7,在第二销4的一端部23及另一端部24上分别设有角部46、47。角部46构成第二销4的一端部23中正交方向V上的最靠一方V1侧。角部47构成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中正交方向V上的最靠另一方V2侧。
第二销4的一端部23随着向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前进,曲率半径连续或阶段性地变大。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随着向着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前进,曲率半径连续或阶段性地变大。
角部46形成为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R’的圆弧面。该曲率半径R’取第二销4的一端部23的曲率半径中最大的值。角部47形成为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R’的圆弧面。该曲率半径R’取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的曲率半径中最大的值。
第二销4的一端部23中,角部46将对应的前贯穿孔9的被压接部28向正交方向V的一方V1侧推压。另外,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中,角部47将对应的前贯通孔9的被压接部29向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V2侧推压。
对于作为相互对应的角部的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的角部47以及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的角部40,各自的曲率半径R’、R1满足下述式(4):
0.9·R’≤R1≤1.1·R’。
即,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的角部40的曲率半径R1设定为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的角部47的曲率半径R’的90%~110%的范围。这样一来,将上述曲率半径R1设为与上述曲率半径R’大致相同的值,由此可以使承受第一销3的角部40的被压接部31中的应力集中系数与承受第二销4的角部47的被压接部29中的应力集中系数大致相等,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仅在上述被压接部31、29中的任一个上产生大的应力。
具有以上概要结构的链1利用多个环2和连接部件50组装起来后,卷绕到具有与图1所示的驱动滑轮60和从动滑轮70同样的一对滑轮的夹具上,通过上述一对滑轮施加拉伸力。此时的拉伸力取在各环2上产生超过弹性限度的应力的值,例如被设定为数十kN。由此,向各环2施加作为压缩残留应力的预张力,提高各环2的疲劳强度。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链直线区域中,接触部A0配置在第一销3中的倾斜方向上的平坦部的靠一端P1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大链1向正规的方向屈曲时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
另外,链直线区域中,在第一销3的接触部A0上作用有来自第二销4的负荷G时,第一销3想要以倾斜方向D上的平坦部18的另一端侧为支点,相对于环2旋转(自转)。但是,平坦部18中相比交点P2位于一端P1侧的部分在倾斜方向D上充分增长的结果是,通过平坦部18与环2的扣合能够切实地限制第一销3的自转。由此能够切实地抑制第一销3相对于环2的滑动,能够抑制微振磨损的产生。
另外,在0.5·h1≤h2的情况下,平坦部18中,相比交点P2位于一端P1侧的部分在倾斜方向D上进一步增长。其结果是通过平坦部18和环2的扣合,能够更切实地限制第一销3的自转。
另外,在环2的后贯穿孔10内,第一销3的自转被抑制的结果是,当在环2上作用有沿着链行进方向X的拉伸力时,环2开始塑性变形时的拉伸力和环2断裂时的拉伸力的差极大。通过使环2负荷拉伸力并塑性变形来施加预张力时,以足够的拉伸力切实地使各环2塑性变形,能够切实地向各环2施加预张力。能够进一步增加各环2的疲劳强度。
另外,通过将第一及第二销3、4分别压入固定在环2的对应的后贯穿孔10及前贯穿孔9,能够防止上述第一及第二销3、4相对于环2摆动,能够切实地抑制微振磨损的产生。
进而,将第一销3的角部40的曲率半径R1和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4的对应的角部47的曲率半径R’设为大致相同的值。由此,可以使环2中承受第一销3的角部40的被压接部31的形状与承受第二销4的角部47的被压接部29的形状大致相同。其结果是,能够使环2中各上述被压接部31、29各自的应力集中系数大致相同,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在上述被压接部31、29的任一个上,通过环2内的负荷的平均化来进一步提高环2的耐久性。
另外,在正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ax和负侧的容许屈曲角度θmin之间的任意的屈曲角度θ中,形成有接触部A的位置上的与第一销3的上述前部12的切线面S1正交的法线面S2与平坦部18交叉。
由此,在上述任意的屈曲角度θ中,在负荷传递到第一及第二销3、4之间时,作用于第一销3的负荷G能够由环2中面向平坦部18的承受部45承受。由此,能够从平坦部18的较大的范围向环2传递负荷,因此能够降低环2中产生的应力的峰值,通过降低环2的负荷来进一步切实地提高环2的耐久性。
进而,第一销3的角部40的曲率半径R1、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的曲率半径R2以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半径R3中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曲率半径R3最大。由此,能够在第一销3的平坦部18的一端P1附近在第一销3上不形成急剧的弯曲部分,能够防止在环2中承受该平坦部18的一端P1附近的环2的承受部45上产生应力集中,能够降低环2的应力。
另外,曲率半径R1、R2、R3中,在上述曲率半径R3之后,角部40的曲率半径R1较大。由此,能够更多地确保第一销3的角部40和环2的接触面积,通过从第一销3的角部40作用到环2的被压接部31的面压的降低,能够降低环2上产生的应力。
另外,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以及角部40各自的曲率半径R3、R1充分大的结果是由第一销3作用到环2的力的大部分由上述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以及角部40承受,因此从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作用到环2的力变小,该部分42的曲率半径R2也可以小。
另外,进一步提高环2的耐久性的结果是通过进一步缩短链行进方向X上的环2的长度能够实现环2的小型化。将环2这样小型化时,能够进一步缩短链1的连接间距、即插入到环2的前贯穿孔9的第一销3的接触中心点E和插入该环2的后贯穿孔10的第一销3的接触中心点E之间的连接间距。连接间距缩短时,在各滑轮60、70中,暂时啮入的第一销3的数量能够增多,因此能够降低各第一销3的负荷,能够减少第一销3啮入各滑轮60、70时的冲击。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销3的啮合音。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通过提高链1的耐久性来实现耐久性优良的无级变速机100。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的连接部41中也可以废弃与角部连接的部分42。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41的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43的另一端部43b与角部40的一端40a连接。
另外,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包括与销一体形成、相对于销向链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动力传动块的所谓块式链。
另外,并不限定于驱动滑轮60及从动滑轮70双方的槽宽度变动的方式,也可以是仅仅任一方的槽宽度变动,另一方不变动的固定宽度的方式。进而,在上述中对槽宽度连续(无阶段性地)变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阶段性地变动或者固定式(无变速)等的其他动力传动装置。
实施例
将图9所示的实验例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该实验例包括与图4所示的同样的环、第一销、第二销,第二销压入固定在环的前贯穿孔中,第一销压入固定在后贯穿孔中。
使面向链行进方向的后方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一销中的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并且面向链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二销中的直线区域的接触部。作用于第一销的拉伸力的值与作用于第二销的拉伸力的值相等。
此时的实验例中,通过有限要素法(FEM)分别求出环的后贯穿孔中的正交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缘部和在与该缘部正交的方向排列的环的外周缘部之间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上存在超过弹性限度的应力时的拉伸力即第一拉伸力、以及作为环断裂时的拉伸力的第二拉伸力。
另外,适当变更第一销的h2/h1的值的同时,将负荷上述拉伸力的模拟进行多次。
图10表示结果。在图10中,纵轴表示作用于实验例中的拉伸力,横轴表示第一销的h2/h1的值。h2/h1为负值的状态是指,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通过链直线区域中的第一销的接触部并且在链行进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相当于图4的假想线L2)相对于平坦部的一端位于正交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h2/h1从负值变化到0为止的值时,得到了第一拉伸力和第二拉伸力的差Δ小的结果。
另一方面,h2/h1为0.1时,第一拉伸力和第二拉伸力的差Δ被明确表示出来。随着h2/h1从0.1开始增加,该差Δ连续地增加。并且,在h2/h1为0.5以上时,上述差Δ不管h2/h1的值如何,大致一定。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能够切实地抑制压入固定于环的后贯穿孔的第一销为了缩小相对于环的迎角而旋转(自转)的问题。
另外,h2/h1的值越增加,第一拉伸力和第二拉伸力双方越增大。
根据以上内容,验证了通过使h2/h1≥0.1,即0.1·h1≤h2,能够使第一拉伸力和第二拉伸力的差Δ切实地增大。进而,验证了通过使h2/h1≥0.5,即0.5·h1≤h2,能够极大地增大第一拉伸力和第二拉伸力的差Δ。

Claims (6)

1.一种动力传动链,具有在链行进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环;以及在与链行进方向正交的链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上述环相互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件包括具有相对的相对部的第一及第二动力传动部件,
各上述相对部在接触部A相互滚动滑动接触,上述接触部随着环间的屈曲角度的变动而变位,
在第一动力传动部件上,在相对于上述相对部的背面设有平坦部,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上述平坦部沿着相对于链行进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倾斜,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通过沿着上述倾斜方向的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整个高度的中央位置并且与上述倾斜方向正交的假想线L1与上述平坦部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0,
从链宽度方向观察链直线区域时,通过上述接触部A并且在链行进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L2在上述交点P0和平坦部的一端P1之间与平坦部交叉,从而形成交点P2,
在倾斜方向上,设上述交点P0与交点P2的距离为h1,设上述交点P2和平坦部的一端P1的距离为h2时,满足下述的式子:
0.1·h1≤h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链,其特征在于,
0.5·h1≤h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动链,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链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具有与上述平坦部连接的弯曲状的角部,
上述角部的曲率半径R1相对于第二动力传动部件的对应的角部的曲率半径R’满足下述的式子:
0.9·R’≤R1≤1.1·R’。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链,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链宽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相对部形成为弯曲状,
上述屈曲角度被限制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在上述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任意的屈曲角度中,与形成有接触部的位置上的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的相对部的切线面正交的法线面与上述平坦部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动力传动部件包括弯曲状的角部和将平坦部和角部相互连接的弯曲状的连接部,
上述连接部具有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和与角部连接的部分,
角部的曲率半径R1、与角部连接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2以及与平坦部连接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3满足下述关系:
R2<R1<R3。
6.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对圆锥面状的槽轮面的第一及第二滑轮;以及
卷绕在上述滑轮之间,与槽轮面扣合并传递动力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链。
CN200980107135.5A 2008-02-28 2009-02-25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1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8396 2008-02-28
JP2008048396A JP5252183B2 (ja) 2008-02-28 2008-02-28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PCT/JP2009/053392 WO2009116368A1 (ja) 2008-02-28 2009-02-25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171A true CN101960171A (zh) 2011-01-26
CN101960171B CN101960171B (zh) 2013-12-18

Family

ID=4109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713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171B (zh) 2008-02-28 2009-02-25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851B2 (zh)
EP (1) EP2249060B1 (zh)
JP (1) JP5252183B2 (zh)
CN (1) CN101960171B (zh)
WO (1) WO200911636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280A (zh) * 2015-05-22 2016-11-30 铃木株式会社 动力传动装置
CN108027014A (zh) * 2015-09-22 2018-05-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6838B2 (ja) * 2007-11-07 2013-02-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
JP6298736B2 (ja) * 2014-08-08 2018-03-20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無段変速機及び無段変速機を設計する方法
DE112016002141A5 (de) * 2015-05-11 2018-06-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Umschlingungsmittel und Bausatz zum Aufbau eines Umschlingungsmittels
DE112021001116A5 (de) * 2020-02-19 2022-12-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Wiegedruckstück für ein wiegedruckstückpaar einer laschenket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5840A (en) 1987-07-10 1989-01-19 Nec Corp Setting/referring system for user control information of member system
JPH0540349Y2 (zh) * 1987-07-15 1993-10-13
NL1000294C2 (nl) * 1995-05-03 1996-11-05 Gear Chain Ind Bv Transmissieketting voor een kegeldrijfwerk.
JP2006144976A (ja) * 2004-11-22 2006-06-08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918964B2 (ja) 2004-12-15 2012-04-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装置
JP4737510B2 (ja) * 2005-02-17 2011-08-0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761113B2 (ja) 2005-02-18 2011-08-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01004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761121B2 (ja) * 2005-08-18 2011-08-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EP1934500A1 (de) * 2005-10-06 2008-06-25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ettenlasche, diese beinhaltende kette, sowie damit gebildeter kettentrieb und damit ausgerüstetes fahrzeug
US20070087882A1 (en) * 2005-10-06 2007-04-1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Link plate for a plate-link chain
JP4803423B2 (ja) 2005-10-14 2011-10-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107668A (ja) * 2005-10-14 2007-04-26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139157A (ja) * 2005-11-22 2007-06-07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EP1837552B1 (en) * 2006-03-24 2010-07-14 JTEKT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7270913A (ja) * 2006-03-30 2007-10-18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923799B2 (ja) * 2006-07-13 2012-04-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4840654B2 (ja) * 2006-08-04 2011-12-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の動力伝達部材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5218804B2 (ja) * 2006-09-15 2013-06-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911350B2 (ja) * 2007-01-26 2012-04-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の製造に用いられる予張力負荷装置
JP2008298243A (ja) * 2007-06-01 2008-12-11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997537B2 (ja) * 2007-10-22 2012-08-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280A (zh) * 2015-05-22 2016-11-30 铃木株式会社 动力传动装置
CN108027014A (zh) * 2015-09-22 2018-05-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CN108027014B (zh) * 2015-09-22 2019-12-1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US10883576B2 (en) 2015-09-22 2021-01-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te link cha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171B (zh) 2013-12-18
US20110003658A1 (en) 2011-01-06
WO2009116368A1 (ja) 2009-09-24
US8708851B2 (en) 2014-04-29
JP5252183B2 (ja) 2013-07-31
EP2249060A1 (en) 2010-11-10
JP2009204117A (ja) 2009-09-10
EP2249060B1 (en) 2014-04-16
EP2249060A4 (en)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171B (zh) 动力传动链及具有其的动力传动装置
JP4941698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WO2007043209A1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US6626782B1 (en)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20080070744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916438A (zh) 动力传动链及动力传动装置
US10183691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CN105579742A (zh) 用于减少摩擦的轻质量链节和组件
CN1930406A (zh) 动力传动链及动力传动装置
US20070238566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20090118042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803856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20150285336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6409620B1 (en) Belt for continuo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2007319B (zh) 动力传动链条及包括动力传动链条的动力传动设备
JP4737510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CN101631967B (zh) 动力传送链条和包括该链条的动力传送系统
CN100465474C (zh) 用于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皮带
JP2006226452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5825540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333116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803340B2 (ja) 伝動用無端ベル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3053751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5019127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
JP2006214554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