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7732B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7732B
CN101927732B CN2010102054101A CN201010205410A CN101927732B CN 101927732 B CN101927732 B CN 101927732B CN 2010102054101 A CN2010102054101 A CN 2010102054101A CN 201010205410 A CN201010205410 A CN 201010205410A CN 101927732 B CN101927732 B CN 1019277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main part
motor
rotating unit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054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7732A (zh
Inventor
吉田茂树
市川贵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46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87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50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8695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27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7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7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7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使动作声音稳定。在门后视镜装置(10)的收纳装置(14)中,通过驱动马达(36)使蜗轮(46)与输出轴(40)一体旋转,从而转动后视镜将之收纳或立起。马达(36)的主体部(38)保持在马达底座(28)的保持筒(30)内。进而,蜗轮(46)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输出轴(40),在与主体部(38)相反一侧的卡合轴(44),经由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轴支承孔(26)中。因此,在马达(36)的驱动时不论从蜗杆轴向蜗轮(46)输入怎样的载荷,都能使蜗轮(46)的轴心稳定,能使收纳机构(14)的动作声音稳定。

Description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或立起车辆的后视镜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通过驱动马达使壳体部件转动,收纳或立起车辆的后视镜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马达的输出轴插入蜗杆中,并且斜齿轮与蜗杆啮合,通过驱动马达使马达的输出轴和蜗杆一体旋转,使斜齿轮旋转。此外,蜗杆的下端可旋转地轴支承在壳体部件上。
但是,在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马达的输出轴没有插入至蜗杆的下端,马达的输出轴的下端(顶端)没有轴支承在壳体部件上。因此,有可能由于从斜齿轮输入的载荷而使蜗杆的轴心不稳定,动作声音不稳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4267号公报
另外,作为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通过驱动马达使马达底座转动,收纳或立起车辆的后视镜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通过将马达的主体部嵌合到马达底座的嵌合筒内,使马达的主体部固定在马达底座上。
但是,在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如果马达底座的嵌合筒的尺寸、马达主体部的尺寸产生的公差变大,则马达的主体部有可能相对马达底座的嵌合筒产生松动,无法将马达的主体部恰当地固定在马达底座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4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使动作声音稳定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将马达的主体部恰当地固定在转动部件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转动单元,其被设置成能够与车辆的后视镜一体转动;马达,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其输出轴从主体部延伸出;转动机构,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在所述马达受到驱动时所述输出轴被旋转而动作,从而使所述转动单元转动,进而收纳或立起所述后视镜,同时转动机构还对所述马达施加动作力;弹性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对所述主体部施加朝向所述动作力的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方向的分量侧的弹性力;和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限制由所述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所述主体部的移动。
第二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所述转动单元限制所述输出轴轴方向上的所述动作力对所述马达的作用。
第三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具备:追加弹性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对所述主体部施加朝向所述输出轴轴方向侧的弹性力;和追加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限制由所述追加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所述主体部的移动。
第四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三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所述追加限制部能够向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方向侧发生弹性变形。
第五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具备:齿轮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能够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旋转;和轴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并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通过在轴支承部中插入所述输出轴而使所述输出轴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
第六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五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通过与所述输出轴卡合而使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齿轮部件能够一体旋转,并且容许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齿轮部件相对旋转规定角度。
第七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具备:嵌合部,该嵌合部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输出轴嵌合。
第八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五~七方面任意一项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所述输出轴仅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
在第一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车辆的后视镜和转动部件(相当于转动单元)能够一体地转动,马达设置在转动部件上。进而,在马达中从主体部延伸出输出轴,在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机构。由此,当驱动马达时,输出轴旋转,转动机构动作,从而转动部件转动,进而收纳或立起后视镜。
此外,在马达受到驱动时,转动机构对马达施加动作力。
在此,设置在转动部件上的弹性单元,对主体部施加朝向该动作力的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的分量侧的弹性力。进而,设置在转动部件上的限制部限制由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主体部的移动。
因此,即使转动部件的尺寸及主体部的尺寸产生朝向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侧的公差,也能够利用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吸收该公差,并且限制部能够抑制主体部由于该动作力而向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相对于转动部件产生向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侧的松动,能够将主体部恰当地固定在转动部件上。
在第二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转动部件限制输出轴轴方向上的该动作力对马达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马达由于该动作力而向输出轴轴方向移动,能够将主体部更恰当地固定在转动部件上。
在第三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设置在转动部件上的追加弹性单元对主体部施加向输出轴轴方向侧的弹性力。进而,设置在转动部件上的追加限制部限制由追加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主体部的移动。
因此,即使转动部件的尺寸及主体部的尺寸产生向输出轴轴方向侧的公差,也能够利用追加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吸收该公差。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相对于转动部件产生向输出轴轴方向侧的松动,能够将主体部更恰当地固定在转动部件上。
在第四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追加限制部能够向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使追加限制部暂时向垂直于输出轴的方向侧弹性变形,能够将主体部容易地组装到转动部件上。
在第五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车辆的后视镜和转动体(相当于转动单元)被设置为能够一体旋转。此外,在马达中从主体部延伸出输出轴,主体部保持在转动体上。进而,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齿轮部件能够与输出轴一体旋转,并且齿轮机构与齿轮部件连接,通过驱动马达使输出轴和齿轮部件旋转,使转动体旋转,收纳或立起后视镜。
在此,在齿轮部件中设置有轴支承部,轴支承部可旋转地轴支承在转动体上。进而,通过将输出轴插入轴支承部,使输出轴在与主体部相反一侧可旋转地轴支承在转动体上。因此,不论从齿轮机构输入怎样的载荷,都能够使齿轮部件的轴心稳定,能够使动作声音稳定。
在第六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齿轮部件中设置有卡合部,通过使输出轴与卡合部卡合,使输出轴和齿轮部件能够一体旋转。
在此,卡合部容许输出轴和齿轮部件相对旋转规定角度。因此,在马达的驱动开始时(输出轴的旋转开始时),暂时容许输出轴和齿轮部件的相对旋转,从而解除输出轴、齿轮部件和齿轮机构的固定状态。由此,能够恰当地旋转输出轴和齿轮部件,并能够使齿轮机构恰当地动作。
在第七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在齿轮部件中设置有嵌合部,嵌合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嵌合。因此,能够恰当地使输出轴和齿轮部件的轴心一致,能够使输出轴和齿轮部件稳定地一体旋转,能够使动作声音更稳定。
在第八方面记载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输出轴仅在与主体部相反一侧可旋转地轴支承在转动体上。因此,输出轴能够顺利旋转,能够使动作声音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看的截面图(图1的4-4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斜后方左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的从车辆后方观看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0...门后视镜装置(车辆用后视镜装置);22...转动体;36...马达;38...主体部;40...输出轴;46...蜗轮;46A...轴支承部;50...嵌合孔(嵌合部);52...卡合孔(卡合部);54...蜗杆轴;62...齿轮板;66...后视镜;80...门后视镜装置(车辆用后视镜装置);28...马达底座(转动部件);30A...限制壁(限制部);68...下弹性爪(追加弹性单元);70...中弹性爪(弹性单元);72...上弹性爪(追加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2中用从车辆后方观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1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表示,在图5中用从车辆后方观看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视图表示。另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辆方向外方(车辆两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10,设置在作为车辆的门的侧门(特别是前侧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且车辆前侧端,配置在车辆外侧。
如图5所示,门后视镜装置10具备支柱12,支柱1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固定在侧门上,从而将门后视镜装置10固定在侧门上。
收纳机构14(电动收纳机构)支承在支柱12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上侧。
也如图2所示,在收纳机构14设置有金属制支承体16(支架)。在支承体16的下端设置有固定部18,通过将固定部18固定在支柱12上,将支承体16固定在支柱12上,收纳机构14支承在支柱12上。在固定部18的上侧设置有圆筒状的支承轴20,支承轴20与固定部18设置为一体,从固定部18向上方立起。
在支承轴20支承有图2详细表示的转动体22。
在转动体22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作为转动部件的树脂制容器状壳体24(参照图3),壳体24的上表面开放。支承轴20贯通壳体2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并与该部分嵌合,壳体24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轴20上。在壳体24的下壁,在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圆柱状的轴支承孔26,轴支承孔26向上侧开放。
在壳体24的上端内嵌入(压入)有作为保持部件的树脂制板状马达底座28,马达底座28覆盖壳体24的上表面。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20的上端,马达底座28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轴20上。在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作为保持部的大致矩形筒状的保持筒30,保持筒30从马达底座28向上侧突出。此外,在马达底座28上,在保持筒30内的中央,贯通形成有圆状的贯通孔32。
在壳体24和马达底座28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固定部件的树脂制容器状罩34,罩34的下表面开放。罩34的下端固定在壳体24的上端外周,罩34覆盖壳体24和马达底座28的上侧。罩3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下侧挤压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由此在壳体24和罩34之间夹持马达底座28,将马达底座28固定在转动体22内。
在马达底座28的保持筒30部分保持有马达36。
在马达36上设置有大致矩形柱状的主体部38,主体部38从上侧插入并保持在保持筒30内,阻止主体部38绕轴旋转和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制的输出轴40(轴)从主体部38向下方延伸,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旋转。输出轴40贯通马达底座28的贯通孔32,输出轴40插入到壳体24内。输出轴40在全周与贯通孔32之间形成有间隙,输出轴40没有被轴支承在马达底座28上。输出轴40的下部以外的部分被设置成嵌合轴42,嵌合轴42被设置成截面圆状。如图4详细表示的那样,输出轴40的下部被设置成截面椭圆状的卡合轴44。在卡合轴44的周面形成有平面状一对卡合面44A,一对卡合面44A相互对置。在卡合轴44的周面,在一对卡合面44A以外的部分,形成有与嵌合轴42同面的一对外周面44B,一对外周面44B相互对置。
在输出轴40设置有作为齿轮部件(初级齿轮)的树脂制蜗轮46。在蜗轮46上沿着轴心形成有插入孔48,输出轴40从上侧插入插入孔48。插入孔48的下部以外的部分被设置成作为嵌合部的嵌合孔50,嵌合孔50被设置成截面圆状。如图4详细表示的那样,插入孔48的下部被设置成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孔52。在卡合孔52的周面一体地形成有截面扇形的一对卡合突起52A,一对卡合突起52A相互对置。在卡合孔52的周面,在一对卡合突起52A以外的部分,形成有与嵌合孔50同面的一对的圆周面52B,一对圆周面52B相互对置。
输出轴40的嵌合轴42与插入孔48的嵌合孔50可相对旋转地嵌合,输出轴40的卡合轴44插入到插入孔48的嵌合孔50和卡合孔52。进而,卡合轴44的一对外周面44B分别与卡合孔52的一对圆周面52B嵌合。因此,输出轴40旋转,卡合轴44的一对卡合面44A分别与一对卡合突起52A卡合,从而蜗轮46可与输出轴40一体地旋转。此外,尽管输出轴40旋转,但到卡合轴44的一对卡合面44A分别与一对卡合突起52A卡合为止,蜗轮46可相对于输出轴40相对旋转规定角度。
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由此蜗轮46向上侧的移动被马达底座28卡止。
在蜗轮46的下部形成有圆筒状的轴支承部46A,轴支承部46A嵌入到壳体24下壁的轴支承孔26中,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轴支承孔26。在轴支承部46A内形成有插入孔48的卡合孔52,其中插入输出轴40的卡合轴44,轴支承部46A的基于轴支承孔26的轴支承位置和卡合轴44对卡合孔52的插入位置,在蜗轮46和输出轴40的轴方向(上下方向)上一致(重叠)。由此,输出轴40,在卡合轴44,经由蜗轮46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壳体24(轴支承孔2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24内设置有作为构成齿轮机构的连接齿轮(中间齿轮)的蜗杆轴54。在蜗杆轴54上设置有金属制的圆轴状齿轮轴56,齿轮轴56在两端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内。在齿轮轴56的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斜齿轮部58,在齿轮轴56的另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蜗轮部60。斜齿轮部58与蜗轮46的轴方向中间部啮合,通过使蜗轮46旋转,来使斜齿轮部58、齿轮轴56和蜗轮部60一体旋转,使蜗杆轴54旋转。
在壳体24内设置有作为构成齿轮机构的固定齿轮(最终齿轮)的金属制齿轮板62。支承轴20贯通齿轮板62,齿轮板62配置在与支承轴20相同的轴上,并且被保持为相对支承轴20不可旋转。蜗轮部60与齿轮板62啮合,通过使蜗轮部60旋转,使蜗轮部60绕齿轮板62转动。由此,转动体22可与蜗轮部60一体地绕支承轴20转动。
如图5所示,转动体22收容在作为覆盖部件的大致长方体形容器状的遮阳罩(visor)6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内,遮阳罩64的车辆后侧面开放。在遮阳罩64内,在车辆后侧面(开放部分)附近,配置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后视镜66,遮阳罩64覆盖后视镜66的全周和车辆前侧面。后视镜66的镜面朝向车辆后侧,车辆的乘客(特别是驾驶员)可通过后视镜66视认车辆后侧。
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连结,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可与转动体22一体地绕支承轴20旋转。因此,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一个方向旋转,由此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转动。由此,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相对侧门的突出被解除,被收纳起来。另一方面,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另一方向旋转,由此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一体22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转动。由此,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相对侧门突出,被立起(展开、复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结构的门反射镜10中,在收纳机构14中,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旋转,使蜗轮46与输出轴40一体旋转,使蜗杆轴54旋转(斜齿轮部58、齿轮轴56和齿轮部60一体旋转)。由此,通过使蜗轮部60绕齿轮板62旋转,使转动体22与蜗轮部60一体绕支承轴20转动,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旋转。
因此,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一个方向旋转,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转动,被收纳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另一方向旋转,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转动,被立起。
在此,马达36的主体部38被保持在马达底座28的保持筒30内。进而,蜗轮46下部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下壁的轴支承孔26中,输出轴40,在下部的卡合轴44(与主体部38相反一侧),经由蜗轮46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因此,在马达36的驱动时不论从蜗杆轴54(斜齿轮部58)向蜗轮46输入怎样的载荷,都能够使蜗轮46的轴心稳定(能够抑制蜗轮46的轴心的变形),能够使收纳机构14的动作声音稳定。
进而,金属制的输出轴40的卡合轴44经由树脂制的蜗轮46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树脂制的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因此,与金属制的输出轴40的卡合轴44旋转自如地直接轴支承在树脂制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的情况不同,能够将输出轴40的卡合轴44恰当地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
而且,输出轴40,在主体部38以外,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的轴支承孔26中,没有轴支承在马达底座28的贯通孔32中。因此,输出轴40能够顺利旋转,能够使收纳机构14的动作声音更稳定。
进而,输出轴40的嵌合轴42与蜗轮46的插入孔48的嵌合孔50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因此,能够恰当地使输出轴40和蜗轮46的轴心一致,能够使输出轴40和蜗轮46稳定地一体旋转,能够使收纳机构14的动作声音更稳定。
此外,尽管输出轴40旋转,到卡合轴44的一对卡合面44A分别与蜗轮46(卡合孔52)的一对卡合突起52A卡合为止,蜗轮46可相对于输出轴40相对旋转规定角度。因此,在马达36的驱动开始时(输出轴40在朝一个方向旋转结束后而朝另一方向旋转开始时以及输出轴40在朝另一方向旋转结束后而朝一个方向旋转开始时),暂时容许输出轴40和蜗轮46相对旋转,从而解除输出轴40、蜗轮46和蜗杆轴54(斜齿轮部58)的固定状态,能够使输出轴40、蜗轮46和蜗杆轴54恰当地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6中用从车辆后方观看的截面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8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14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8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80中,在马达底座28的下侧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贯通筒82,贯通筒82配置在与贯通孔32相同的轴上,输出轴40的嵌合轴42插通其内部。在蜗轮46的上部设置有圆筒状的插入筒46B,插入筒46B插入到贯通筒82内,输出轴40的嵌合轴42与其内部(嵌合孔50)嵌合。进而,在贯通筒82的内周面和插入筒46B的外周面之间,在全周形成有间隙,输出轴40没有轴支承在马达底座28上。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使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蜗轮46的上端和马达底座28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即使在马达36的驱动时从蜗杆轴54(斜齿轮部58)朝上侧向蜗轮46输入载荷,也无法解除轴支承部46A对轴支承孔26的轴支承。
在图8中用从车辆后方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1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表示,在图10中用从车辆后方观看门后视镜装置10的正面图。另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方(车辆两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后视镜装置10,设置在作为车辆的门的侧门(特别是前侧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且车辆前侧端,配置在车辆外侧。
如图10所示,门后视镜装置10具备支柱12,支柱1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固定在侧门上,从而将门后视镜装置10固定在侧门上。
收纳机构14(电动收纳机构)支承在支柱12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上侧。
也如图8所示,在收纳机构14设置有金属制支承体16(支架)。在支承体16的下端设置有固定部18,通过将固定部18固定在支柱12上,将支承体16固定在支柱12上,收纳机构14支承在支柱12上。在固定部18的上侧设置有圆筒状的支承轴20,支承轴20被设置成与固定部18呈一体,从固定部18向上方立起。
在支承轴20支承有图8详细表示的转动体22。
在转动体22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树脂制容器状壳体24(参照图9),壳体24的上表面开放。支承轴20贯通壳体2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并与该部分嵌合,壳体24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轴20上。在壳体24的下壁,在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圆柱状轴支承孔26,轴支承孔26向上侧开放。
在壳体24的上端内嵌入(压入)有作为转动部件的树脂制板状马达底座28,马达底座28覆盖壳体24的上表面。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20的上端,马达底座28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轴20上。在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组装部的大致矩形筒状的固定筒30,固定筒30从马达底座28向上侧突出。此外,在马达底座28上,在固定筒30内的中央,贯通形成有圆状的贯通孔32。
如图7所示,在马达底座28上,在固定筒30内,形成有作为追加弹性单元的一对下弹性爪68(树脂弹簧),一对下弹性爪68构成马达底座28,并且配置在以贯通孔32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下弹性爪68的基端与马达底座28的其他部分成为一体,下弹性爪68的顶端以外的部分被设置成长条矩形板状的下弹性板68A,具有沿壁厚方向(挠曲方向)的弹性,而不能向长度方向延伸。下弹性爪68的顶端形成三棱柱状,向上侧突出,下弹性爪68的顶端不具有弹性。
在固定筒30的车辆后侧壁和车宽方向内侧壁分别形成有作为弹性单元的中弹性爪70(树脂弹簧),一对中弹性爪70构成固定筒30。中弹性爪70的基端(上端)与固定筒30的其他部分成为一体,中弹性爪70的顶端(下端)以外的部分被设置成长条矩形板状的中弹性板70A,具有沿壁厚方向(挠曲方向)的弹性,而不能向长度方向延伸。中弹性爪70的顶端形成三棱柱状,向固定筒30的内侧突出,中弹性爪70的顶端不具有弹性。
固定筒30的从车辆前侧壁到车宽方向外侧壁的部分,被设置成作为限制部的限制壁30A。
在固定筒30的车辆前侧壁和车辆后侧壁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作为追加限制部的上弹性爪72(树脂弹簧),一对上弹性爪72分别从固定筒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上侧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上弹性爪72的基端(下端)与固定筒30成为一体,上弹性爪72的顶端(上端)以外的部分被设置成长条矩形板状的上弹性板72A,具有沿壁厚度方向(挠曲方向)的弹性,而不能向长度方向延伸。上弹性爪72的顶端形成三棱柱状,向固定筒30的内侧突出,中弹性爪70的顶端不具有弹性。上弹性爪72的顶端形成截面直角三角形状,上弹性爪72的顶端的下表面(固定筒30侧的面)与上下方向垂直。
如图8所示,在壳体24和马达底座28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固定部件的树脂制容器状的罩34,罩34的下表面开放。罩34的下端固定在壳体24的上端外周,罩34覆盖壳体24和马达底座28的上侧。罩3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下侧挤压马达底座28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由此在壳体24和罩34之间夹持马达底座28,将马达底座28固定在转动体22内。
在马达底座28的固定筒30部分固定有马达36。
如图7所示,在马达36上设置有大致矩形柱状的主体部38,通过主体部38从上侧插入固定筒30内,主体部38与固定筒30内大致嵌合,限制(卡止)主体部38绕轴的旋转。当主体部38从上侧插入固定筒30内时,至少一个上弹性爪72的上弹性板72A向固定筒30的外侧弹性变形,从而防止一对上弹性爪72的顶端限制主体部38向固定筒30内的插入。此外,在主体部38插入固定筒30内后,解除一对上弹性爪72的上弹性板72A的弹性变形。
一对中弹性爪70的顶端与主体部38的周面抵接,一对中弹性爪70的中弹性板70A弹性变形,从而一对中弹性爪70对主体部38施加朝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水平方向(图7的箭头F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力),使主体部38的周面与固定筒30的限制壁30A(从车辆前侧壁到车宽方向外侧壁的部分)抵接。由此,限制(卡止)由于一对中弹性爪70的弹性力而使主体部38向水平方向移动。
一对下弹性爪68的顶端与主体部38的下表面抵接,一对下弹性爪68的下弹性板68A弹性变形,从而一对下弹性爪68对主体部38施加向上侧的弹性力(作用力),使主体部38的上表面与一对上弹性爪72的顶端下表面抵接。由此,限制(卡止)由一对下弹性爪68的弹性力引起的主体部38向上侧的移动。
如图8所示,金属制的输出轴40(轴)从主体部38向下方延伸,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旋转。输出轴40贯通马达底座28的贯通孔32,输出轴40插入到壳体24内。输出轴40在全周与贯通孔32之间形成有间隙,输出轴40没有被轴支承在马达底座28上。
在输出轴40设置有作为构成转动部件(齿轮机构)的齿轮部件(初级齿轮)的树脂制蜗轮46。在蜗轮46上沿着轴心形成有插入孔48,输出轴40从上侧插入到插入孔48中。由此,通过输出轴40旋转,蜗轮46可与输出轴40一体旋转。
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由此,蜗轮46向上侧的移动被马达底座28限制(卡止)。另外,输出轴40没有插入至插入孔48的下端,在输出轴40和蜗轮46之间,容许蜗轮46相对输出轴40向上侧(主体部38侧)移动。
在蜗轮46的下部形成有圆筒状的轴支承部46A,轴支承部46A嵌入到壳体24下壁的轴支承孔26中。由此,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轴支承孔26中,并且蜗轮46向下侧的移动被壳体24的下壁限制(卡止)。
在轴支承部46A内形成插入孔48的下部,输出轴40的下部插入,轴支承部46A的基于轴支承孔26的轴支承位置和输出轴40的下部向插入孔48的下部的插入位置,在蜗轮46和输出轴40的轴方向(上下方向)一致(重叠)。由此,输出轴40的下部经由蜗轮46的轴支承部46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壳体24(轴支承孔26)。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壳体24内设置有作为构成转动机构的连接齿轮(中间齿轮)的蜗杆轴54。在蜗杆轴54上设置有金属制的圆轴状齿轮轴56,齿轮轴56在两端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24内。在齿轮轴56的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斜齿轮部58(蜗轮齿轮),在齿轮轴56的另一端侧部分固定有树脂制蜗轮部60。斜齿轮部58与蜗轮46的轴方向中间部啮合,通过使蜗轮46旋转,使斜齿轮部58、齿轮轴56和蜗轮部60一体旋转,使蜗杆轴54旋转。
在壳体24内设置有作为构成转动机构的固定齿轮(最终齿轮)的金属制齿轮板62。支承轴20贯通齿轮板62,齿轮板62配置在与支承轴20相同的轴上,并且被保持为相对支承轴20不可旋转。蜗轮部60与齿轮板62啮合,通过使蜗轮部60旋转,使蜗轮部60绕齿轮板62转动。由此,转动体22可与蜗轮部60一体地绕支承轴20转动。
如图10所示,转动体22收容在作为覆盖部件的大致长方体形容器状的遮阳罩(visor)6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内,遮阳罩64的车辆后侧面开放。在遮阳罩64内,在车辆后侧面(开放部分)附近,配置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后视镜66,遮阳罩64覆盖后视镜66的全周和车辆前侧面。后视镜66的镜面朝向车辆后侧,车辆的乘客(特别是驾驶员)可通过后视镜66视认车辆后侧。
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连结,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可与转动体22一体地绕支承轴20转动。因此,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一个方向旋转,由此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转动。由此,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相对侧门的突出被解除,被收纳起来。另一方面,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另一方向旋转,由此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转动。由此,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相对侧门突出,被立起(展开、复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结构的门反射镜10中,在收纳机构14中,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旋转,使蜗轮46与输出轴40一体旋转,使蜗杆轴54旋转(斜齿轮部58、齿轮轴56和齿轮部60一体旋转)。由此,通过使蜗轮部60绕齿轮板62转动,使转动体22与蜗轮部60一体绕支承轴20转动,使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转动。
因此,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一个方向旋转,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转动,被收纳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另一方向旋转,遮阳罩64和后视镜66与转动体22一体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转动,被立起。
此外,在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一个方向旋转时和驱动马达36使输出轴40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从斜齿轮部58向蜗轮46施加朝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的动作力。即,该动作力的水平方向(垂直于输出轴40的方向)分量是朝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水平方向(图7的箭头F的方向)。
在此,马达36的主体部38插入马达底座28的固定筒30内,固定筒30的一对中弹性爪70对主体部38施加朝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水平方向(图7的箭头F的方向)的弹性力。进而,主体部38的周面与固定筒30的限制壁30A(从车辆前侧壁到车宽方向外侧壁的部分)抵接,限制由一对中弹性爪70的弹性力引起的主体部38向水平方向的移动。
因此,即使固定筒30的尺寸、主体部38的尺寸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公差,也能够利用一对中弹性爪70的弹性力吸收该公差,并且限制壁30A能够防止主体部38因上述动作力向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38相对于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松动,能够将主体部38恰当地固定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
进而,通过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马达底座28限制上述动作力从蜗轮46向上侧(输出轴40轴方向)作用马达36(主体部38和输出轴40)。因此,能够防止马达36因上述动作力向上侧移动,能够将主体部38更恰当地固定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
此外,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内)的一对下弹性爪68,对主体部38作用向上侧的弹性力。进而,主体部38的上表面与一对上弹性爪72的顶端下表面抵接,能够限制由一对下弹性爪68的弹性力引起的主体部38向上侧的移动。
因此,即使马达底座28(包括固定筒30和一对上弹性爪72)的尺寸、主体部38的尺寸中产生沿上下方向(输出轴40轴方向)的公差,也能够利用一对下弹性爪68的弹性力吸收该公差。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38相对于马达底座28向上下方向松动,能够将主体部38更恰当地固定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
进而,一对上弹性爪72(上弹性板72A)可向水平方向弹性变形(弹性挠曲变形)。因此,当将主体部38从上侧插入到马达底座28的固定筒30内时,通过使至少一个上弹性爪72暂时向固定筒30的外侧弹性变形,能够防止一对上弹性爪72的顶端限制主体部38向固定筒30内的插入。由此,能够将主体部38容易地组装到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将主体部38恰当固定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内),所以在驱动马达36时,能够使输出轴40的轴心稳定。由此,能够使收纳机构14的动作声音稳定。
进而,如上所述,即使不使用其他部件,也能够将主体部38恰当地固定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将主体部38更容易地组装到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蜗轮46的上端和马达底座28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即使在马达36的驱动时从蜗杆轴54(斜齿轮部58)朝上侧对蜗轮46输入动作力,通过使蜗轮46的上端与马达底座28抵接,仍不会对马达36(输出轴40)作用从蜗轮46向上侧的动作力,并且不会解除轴支承部46A对轴支承孔26的轴支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内)设置一对下弹性爪68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马达底座28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下弹性爪68的结构。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的从车辆后侧壁到车宽方向内侧壁的部分)设置一对中弹性爪70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的从车辆后侧壁到车宽方向内侧壁的部分)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中弹性爪70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的上侧)设置一对上弹性爪72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马达底座28(固定筒30的上侧)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上弹性爪72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
转动单元,其被设置成能够与车辆的后视镜一体转动;
马达,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其输出轴从主体部延伸出;
转动机构,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在所述马达受到驱动时所述输出轴被旋转而动作,从而使所述转动单元转动,进而收纳或立起所述后视镜,同时转动机构还对所述马达施加动作力;
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弹性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对所述主体部施加朝向所述动作力的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方向的分量侧的弹性力;和
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限制由所述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所述主体部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单元限制所述输出轴轴方向上的所述动作力对所述马达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追加弹性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对所述主体部施加朝向所述输出轴轴方向侧的弹性力;和
追加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单元上,限制由所述追加弹性单元的弹性力引起的所述主体部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追加限制部能够向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方向侧发生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齿轮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能够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旋转;和
轴支承部,其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并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通过在轴支承部中插入所述输出轴而使所述输出轴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
所述转动机构是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与所述齿轮部件连接,在所述马达受到驱动时所述输出轴和齿轮部件被旋转,从而使所述转动单元转动,进而收纳或立起所述后视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通过与所述输出轴卡合而使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齿轮部件能够一体旋转,并且容许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齿轮部件相对旋转规定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嵌合部,该嵌合部设置在所述齿轮部件上,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输出轴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仅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仅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所述转动单元。
CN2010102054101A 2009-06-19 2010-06-17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Active CN101927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6586A JP5638774B2 (ja) 2009-06-19 2009-06-19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09-146586 2009-06-19
JP2009-150215 2009-06-24
JP2009150215A JP5686959B2 (ja) 2009-06-24 2009-06-24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7732A CN101927732A (zh) 2010-12-29
CN101927732B true CN101927732B (zh) 2012-10-10

Family

ID=43367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54101A Active CN101927732B (zh) 2009-06-19 2010-06-17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27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2212B2 (ja) * 2017-03-31 2021-02-2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
JP6827870B2 (ja) * 2017-03-31 2021-02-1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両用電動格納式視認装置の電動格納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2113A (en) * 1997-07-30 2000-02-08 Gebr Buhler Nachfolger Gmbh External rearview mirror for automobiles
CN1872587A (zh) * 2001-03-19 2006-12-0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后视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4252B2 (ja) * 2002-12-04 2008-02-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及び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の格納機構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2113A (en) * 1997-07-30 2000-02-08 Gebr Buhler Nachfolger Gmbh External rearview mirror for automobiles
CN1872587A (zh) * 2001-03-19 2006-12-0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后视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7732A (zh) 201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3389B (zh) 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
CN101790472B (zh) 用于汽车的顶置控制台
EP2894078B1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CN100404327C (zh) 转向锁定装置
US20180134325A1 (en) Tripartite Support Mechanism For Frame-Mounted Vehicle Components
CN101927732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N102145669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EP1637398B1 (en) Mirror device for vehicle
CN107074084A (zh) 具有预组装的模块化结构的电动汽车
EP0151642A1 (en) Rearview mirror for vehicle
EP1757469A1 (en) Motor vehicle including a steering system and suspension elements
CN107074286A (zh) 由经模块化管状框架支撑的滚塑主体制成的用于运输货物的电动车辆
EP1908633A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CN102529814A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N1805868A (zh) 车载用显示装置
CN105577996B (zh) 摄像头模块
WO2009118084A1 (en) Wheel hub drive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9511359A (ja) 自動車用駆動システム、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クミラーユニット
CN102596644A (zh)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CN102271991A (zh) 用于自行车转向柱的铰接装置
CN105580249A (zh) 用于车辆的电动折叠式侧视镜的驱动装置
CN102476606A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WO2021070776A1 (ja) 電動格納ユニット、電動格納式車両用周辺視認装置
CN210734270U (zh) 一种转向管柱夹紧机构
CN103770709B (zh) 具有显示器和校正透镜的车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