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8993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8993A
CN101918993A CN2009801030529A CN200980103052A CN101918993A CN 101918993 A CN101918993 A CN 101918993A CN 2009801030529 A CN2009801030529 A CN 2009801030529A CN 200980103052 A CN200980103052 A CN 200980103052A CN 101918993 A CN101918993 A CN 101918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framework
display module
display device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30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8993B (zh
Inventor
新木丰
田村刚
加藤秀明
岸本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18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8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8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89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45Mounting of picture tube on chassis or in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液晶电视(100)包括:发热的显示组件(10);具有安装面(22)的基板(21);安装在安装面(22)的部件群(26);以及容纳显示组件(10)、基板(21)、和部件群(26)的框体(11)。安装面(22)包含与显示组件(10)相对地延伸的主面(22a)、和配置在主面(22a)的背侧的非主面(22b)。部件群(26)中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最高的部件(26A)安装在主面(22a)和非主面(22b)中的主面(22a)。在框体(11)形成位于基板(21)下方的下通气孔(18)、和位于基板(21)上方的上通气孔(19)。在框体(11)内形成有在下通气孔(18)、显示组件(10)与主面(22a)之间的空间(32)、以及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流。通过这种结构,能提供一种增大冷却效果并且实现薄型化的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液晶电视、等离子体显示电视、液晶显示器等薄型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具有用于有效地排出显示面板部、控制电路部散发的热量的散热结构的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现有的显示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3-173147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以可靠地抑制温度上升为目的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揭示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支承显示面板的框架底板(frame chassis)、以及驱动显示面板从而使图像显示的电路基板。在由显示面板、框架底板以及电路基板构成的组件的前后,固定有前表面设计框架(design frame)和后表面外罩。在框架底板安装有冷却风扇,在后表面外罩形成有该冷却风扇用的吸气孔和排气孔。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117315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散热结构,其目的在于强制地排出因PDP的热量而引起温度上升的PDP与驱动电路之间的空气,抑制PDP的温度上升(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揭示的PDP的散热结构中,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隔开所需间隔地配设有装载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基板。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外周部导出的电极与沿驱动电路基板的外周部导出的导体通过扁形电缆连接。在该驱动电路基板贯穿设置有通风孔,并安装有第一排气扇。依靠第一排气扇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基板之间的空气通过通风孔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73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117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揭示,已知有在液晶电视等显示装置中设置内部冷却用的电扇的结构。然而,在设置了电扇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问题:壳体内灰尘沉积、因风声而引起噪音、功耗增大、作为机械可动部件的风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变高。因此,近年来无风扇的结构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显示装置的框体厚度倾向于薄型化。伴随着这种薄型化,带来设备内部气流的流动受阻、内部温度上升、基板上部件的热失控和部件寿命变短等问题。
图12是表示具有无风扇结构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参照图12,液晶电视400具有内置背光源单元的显示组件110以及安装多个部件126A、126B、126C的基板121。显示组件110与基板121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
液晶电视400所产生的热量中有一半以上是背光源的光源即冷阴极管等散发的。为了冷却发热的设备,在液晶电视400的容纳有显示组件110和基板121的框体111,形成有容许空气流入流出的通气孔118、119、130。流入框体111内部的空气通过自然对流,以显示组件110与基板121之间的空间为主流路而流通,在这期间对显示组件110进行空气冷却。
然而,在图12中所示的液晶电视400中,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在显示组件110与基板121之间形成空气的主流路,要增大框体111的厚度。因此,难以充分实现对液晶电视的薄型化的要求。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大冷却效果并且实现薄型化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发热的显示组件、基板、部件群、以及框体。基板具有安装面,与显示组件隔开距离而配置。部件群安装于安装面。框体容纳显示组件、基板、以及部件群。安装面包含与显示组件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和配置在第一表面的背侧的第二表面。部件群中以安装面为基准的最高的部件安装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第一表面。在框体形成位于基板下方的第一通气孔、和位于基板上方的第二通气孔。框体内形成有在第一通气孔、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通气孔中流通的空气流。
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通过将安装在安装面的部件群中最高的部件安装在第一表面,能确保形成空气流的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的流路截面积大,并且能缩短第二表面与框体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增大框体内部的空气流所产生的冷却效果的同时,能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部件群优选为还具有安装在第二表面的部件。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通过将高度相对较小的部件安装在第二表面,能缩短第二表面与框体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发热的显示组件、基板、发热的第一部件群和第二部件群、以及框体。基板具有与显示组件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和配置在第一表面的背侧的第二表面。基板与显示组件隔开距离而配置。第一部件群和第二部件群分别安装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框体容纳显示组件、基板、第一部件群、以及第二部件群。第一部件群的总发热量大于第二部件群的总发热量。在框体形成位于基板下方的第一通气孔、和位于基板上方的第二通气孔。框体内形成有在第一通气孔、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通气孔中流通的空气流。
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总发热量相对较大、很需要冷却的第一部件群安装在与发热的显示组件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可以将在框体内部流通的空气的流路集中设置在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因此,能缩短第二表面与框体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增大框体内部的空气流所产生的冷却效果,并且能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框体优选为具有与第二表面相对的、在与基板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第一表面与显示组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表面与背面部之间的距离。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通过缩短第二表面与背面部之间的距离,能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框体优选为具有与第二表面相对的、在与基板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在背面部的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范围内不存在容许空气在框体内与其外侧的空间之间流动的孔。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由于最高的部件的发热量一般大于其它部件的发热量,因此在第二表面上产生的热量变小。因此,作为在侧部的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范围内不设置孔的结构,能提升框体的设计价值,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异物混入框体内部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在第二表面上安装总发热量相对较小的第二部件群,因此在第二表面上产生的热量变小。因此,作为在侧部的与第二表面相对的范围内不设置孔的结构,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此外,显示装置优选为还包括设于第二表面上的、接近框体而配置的热传导构件。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通过热传导构件促进从基板向框体的热传导。由此,通过框体的散热有效地进行,从而能进一步增大冷却效果。
此外,空气流优选为通过自然对流形成。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与使用电扇的情况相比较,能实现噪音和功耗的降低。而且,能抑制灰尘侵入到框体内部,提高冷却结构的可靠性。
此外,显示装置优选为还包括容纳在框体内的、与基板分开设置的其它基板。其它基板配置在从第一通气孔朝着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去的空气流的路径上的、并且显示组件与其它基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通气孔与其它基板之间的距离的位置。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能确保从第一通气孔朝着显示组件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去的空气流的流路截面积,使空气流通畅。由此,能充分得到框体内部的空气流所产生的冷却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增大冷却效果并且实现薄型化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液晶电视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液晶电视的第2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液晶电视的第3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5是从背面观察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仿真模型的立体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的差异的截面图。
图7B是用于说明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的差异的截面图。
图7C是用于说明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的差异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根据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计算出的各基板的温度的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
图10A表示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截面图。
图10B表示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根据图9、图10A以及图10B中的仿真模型计算出的各基板的温度的表。
图12是表示具有无风扇结构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
标号说明
10  显示组件
11  框体
14  背面部
15  范围
18  下通气孔
19  上通气孔
21、71  基板
22  安装面
22a  主面
22b  非主面
26  部件群
26A、26B、26C、81~86、91~93  部件
32  空间
41  热传导衬垫
100、200、300  液晶电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对同一构件或者与其相当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参照图1,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电视1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液晶电视100包括:发热的显示组件10;具有安装面22并与显示组件10隔开距离而配置的基板21;安装在安装面22的部件群26;以及容纳显示组件10、基板21、和部件群26的框体11。安装面22包含作为与显示组件10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的主面22a、和作为配置在主面22a的背侧的第二表面的非主面22b。部件群26中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最高的部件26A安装在主面22a和非主面22b中的主面22a。在框体11形成作为位于基板21下方的第一通气孔的下通气孔18、和作为位于基板21上方的第二通气孔的上通气孔19。在框体11内形成有在下通气孔18、显示组件10与主面22a之间的空间32、以及上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流。
接下来,对图1中的液晶电视1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显示组件10通过在金属板制的壳体内容纳将液晶面板与冷阴极管或者发光二极管等光源形成为一体的液晶显示机构、以及根据需要的导光板、扩散板或者反射板等,设置成组件。本发明中的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电视。例如,也可以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面板、场致发射显示器等自发光式显示机构设为显示组件,来代替液晶显示机构。
框体11包含配置在液晶电视100的前表面(显示图像的一侧)的前面框体12、配置在背面的背面框体13。前面框体12和背面框体13通过螺钉等接合构件相互组合。显示组件10配置在前面框体12的大致中央部分。背面框体13包含背面部14。背面部14与基板21的非主面22b相对,在与基板21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背面部14与非主面22b大致平行地延伸。
框体11由与前面框体12和背面框体13的下部连接的台架(stand)17支承。基板21由基板支承柱31固定。基板支承柱31与显示组件10连接。即,基板21通过基板支承柱31而由显示组件10支承。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液晶电视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参照图2,在本变形例中,基板支承柱31与背面框体13的背面部14连接。这种情况下,基板21通过基板支承柱31而由框体11支承。此外,基板支承柱31也可以通过设置于显示组件10或者背面框体13的其它部件(未图示),与显示组件10或者背面框体13间接连接。
参照图1,基板21配置于与显示组件10和背面部14隔开距离的框体11内部的空间。基板21配置成安装面22与显示组件10平行地延伸。在基板21的主面22a与显示组件10之间形成空间32。
在安装面22安装有包含多个部件26A、26B、26C的部件群26。在基板21的主面22a安装有部件26A、26B,在基板21的非主面22b安装有部件26C。
部件26A是安装在安装面22的部件群26中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最高的部件。即,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部件26A的高度(从主面22a到部件26A的顶部的长度)大于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部件26B的高度(从主面22a到部件26B的顶部的长度),也大于以安装面22为基准的部件26C的高度(从非主面22b到部件26C的顶部的长度)。
若举一例,部件26A为LSI与层叠于其上的散热用的散热片(heat sink)所形成的部件。这种情况下,部件26A的高度包含LSI的厚度,为从主面22a到散热片的顶部的长度。部件26A也可以是变压器、线圈等电子元器件、或是覆盖整个基板21以减小电磁波辐射的屏蔽罩。
关于安装在主面22a的其它部件26B的示例,可以举出LSI、电阻、二极管、电容器、连接器、晶体管等。关于安装在非主面22b的部件26C的示例,可以举出片状电阻、LSI等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在基板21的主面22a和非主面22b都安装部件的情况,但在非主面22b不一定需要安装部件,也可以只在主面22a安装部件。
在框体11形成有下通气孔18和上通气孔19。下通气孔18和上通气孔19由贯穿背面部14的孔形成。下通气孔18形成于低于基板21的位置,上通气孔19形成于高于基板21的位置。在对背面部14规定了与基板21的非主面22b相对的范围15的情况下,下通气孔18和上通气孔19形成在背面部14的除范围15以外的范围。
在液晶电视100中,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产生空气的自然对流,该空气通过下通气孔18流入框体11内部,通过显示组件10与主面22a之间的空间32,通过上通气孔19流出到框体11外部。通过这种空气流,产生框体11内部散发的热量一半以上的显示组件10和主面22a上的部件26A、26B被冷却,这些热源产生的热量被有效地排出到框体11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群26中最高的部件26A安装在与显示组件10相对的主面22a。通过这种结构,能确保主面22a与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A大,增大在空间32形成的空气流的流路截面积,并且缩短非主面22b与背面部14之间的距离B(A>B)。
此外,最高的部件26A一般发热量也大。这种情况下,由于基板21的非主面22b侧散发的热量小,因此,即使在背面部14的范围15内不设置通气孔,也能充分地进行冷却。通过在背面部14的范围15内不设置通气孔的结构,框体11在设计上更简洁,商品价值升高。而且,由于制作框体11时使用的金属模结构简单,因此金属模费用低廉。而且,通过注射成形制作框体11时,由于树脂的填充容易,填充时间变短,因此生产节拍时间变短,并且发生收缩、弯曲的情况减少。而且,能降低异物从框体11的背面部14混入的可能性。
图3是表示图1中的液晶电视的第2变形例的截面图。参照图3,本变形例中的液晶电视还具有作为设于非主面22b上的、接近框体11而配置的热传导构件的热传导衬垫41。
热传导衬垫41设成与非主面22b和背面部14接触。热传导衬垫41由热传导性优良的金属或树脂等材料形成。在本变形例中,热传导衬垫41由具有0.5~2(W/m/K)的热传导率的树脂形成。该树脂柔软或者为胶状(或者经加热后熔解),与非主面22b的粘接面密接。此外,热传导衬垫41优选使用厚度尺寸小于纵向、横向尺寸的平板形状。由于传热能力与热传导率×接触面积的值成正比,因此通过使用平板形状能提高传热能力。热传导衬垫41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金属板的正反面配置上述树脂或仅由金属板形成。
图4是表示图2中的液晶电视的第3变形例的截面图。参照图4,在本变形例中,热传导衬垫41设成与安装在非主面22b的部件26C和背面部14接触。
根据图3和图4所示的变形例,通过利用热传导衬垫41促进从基板21向背面部14的热传导,能有效进行框体11的散热。另外,虽然热传导衬垫41与背面部14最好密接,但由于制造上的误差,二者之间也可以存在微小的间隙(例如,0.3mm左右的间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从基板21向背面部14的热传导效果。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电视100,能增大在空间32形成的空气流所产生的冷却效果,并且能实现液晶电视100的薄型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实施框体11内部的冷却。因此,与使用电扇的情况相比,能减小噪音和功耗。而且,能抑制灰尘侵入到框体11内部,提高冷却结构的可靠性。
接下来,对为确认上述效果而进行的热流体仿真进行说明。在本仿真中,使用了将图1中的液晶电视100更具体化后的下述仿真模型。
图5是从背面观察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观察本发明的仿真模型的立体图。图中,为了阐明内部结构,将图1中的背面框体13透视而进行描绘,但在实际的仿真模型中是存在的。图6中的本发明的仿真模型是将图5中的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各基板翻转后的模型。
参照图5和图6,在框体11内部容纳有主基板51、液晶控制基板52、端子基板53、电源基板54、以及逆变器基板55,作为图1中的基板21。在主基板51、液晶控制基板52、端子基板53、电源基板54、以及逆变器基板55上分别安装有散热片61、屏蔽罩62、散热片63、散热片64、以及电子元器件65,作为图1中最高的部件26A。
图7A、图7B以及图7C是用于说明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的差异的截面图。图7A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图5中的比较例的仿真模型。在比较例的仿真模型中,基板21配置成非主面22b与显示组件10相对,主面22a与框体11的背面部14相对。将安装在非主面22b的部件26C与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记为X,安装在主面22a的部件26A与背面部14之间的距离记为Y,非主面22b与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记为A1。将此时框体11的整体厚度记为H1。
在图7B中,表示根据图7A中所示的比较例的仿真模型,保持X与Y不变而使基板21反转的中间模型。在该中间模型中,将主面22a与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记为A2,满足关系A2>A1。此时框体11的整体厚度为H1,与图7A中所示的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相等。
图7C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图6中的本发明的仿真模型。在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中,将基板21和背面部14向显示组件10一侧靠近距离D,使得A=A2-D(图中的距离Y保持固定)。此时框体11的整体厚度H满足H=H1-D。在本仿真中,设定H1=80mm、D=4mm。其结果是,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中,框体11的整体厚度H变成76mm,实现了薄型化。
图8是表示根据图5和图6中的仿真模型计算出的各基板的温度的表。参照图8,输入配置在框体11内部的主基板51、液晶控制基板52、端子基板53、电源基板54、以及逆变器基板55、和安装于这些基板的各部件,输入与各部件实际在液晶电视动作时的功耗相当的发热条件。通过有限体积法,对图5和图6中的两个模型进行热流体解析,计算出主基板51、液晶控制基板52、以及电源基板54的温度。其结果是,图6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仿真模型的各部分的温度与图5中所示的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相比,同等或更低,从而能确认冷却效果的提升。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电视200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液晶电视100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电视100相比重复的结构不再重复说明。
参照图1,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电视2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液晶电视200包括:发热的显示组件10;具有作为与显示组件10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的主面22a、和作为配置在主面22a的背侧的第二表面的非主面22b,并与显示组件10隔开距离而配置的基板21;分别安装在主面22a和非主面22b的、作为发热的第一部件群的部件26A、26B和作为发热的第二部件群的部件26C;以及容纳显示组件10、基板21、以及部件26A、26B、26C的框体11。部件26A、26B的总发热量大于部件26C的总发热量。在框体11形成作为位于基板21下方的第一通气孔的下通气孔18、和作为位于基板21上方的第二通气孔的上通气孔19。框体11内形成有在下通气孔18、显示组件10与主面22a之间的空间32、以及上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电视2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面22a和非主面22b分别安装有部件26A、26B和部件26C。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非主面22b不一定需要安装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面22a和非主面22b都安装部件。
安装在主面22a的部件26A、26B的总发热量大于安装在非主面22b的部件26C的总发热量。作为发热量的测定方法,在动作中的部件26A、26B、26C各部件的表面(理想的情况为表面和背面)粘贴热流量计,测定各部件散发出来的发热量。此外,也可以测定动作中的各部件的温度上升量,假定温度上升量∝部件发热量/部件体积,从而测定发热量。作为总发热量相对较大的部件26A、26B的示例,可以举出CPU、电压转换元件、电流放大元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发热量大、很需要冷却的部件26A、26B安装在与发热的显示组件10相对的主面22a,可以将在框体11内部流通的空气的主流路集中设置在显示组件10与主面22a之间的空间32。因此,能缩短背面部14与非主面22b之间的距离B,实现液晶电视200的薄型化(A>B)。
而且,对于发热量大、很需要冷却的部件26A、26B和发热的显示组件10,能够利用空间32作为共用的通气流路。因此,与分别设置用于冷却部件26A、26B和显示组件10的通气通路的情况相比较,能将壁面对空气流的摩擦阻力抑制得较小。由此,空气流的速度增大,能增大冷却效果。
而且,将总发热量更大的部件26A、26B安装在与显示组件10相对的主面22a,从而促进在下通气孔18、空间32、以及上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的自然对流。由此,能有效地冷却部件26A、26B、以及显示组件10。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电视200,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电视1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液晶电视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电视300与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电视100相比,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以下对重复的结构不再重复说明。
参照图9,与实施方式1中的部件群26相同,在基板21的主面22a安装部件81~85(包含安装在基板21的部件群中最高的部件),在非主面22b安装部件86。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电视300还具有作为与基板21分开设置的其它基板的基板71。基板71配置在从下通气孔18流入的空气朝着空间32去的路径上。
基板71具有安装面72。安装面72的面积小于基板21的安装面22的面积。安装面72包含安装有部件91、92的主面72a和安装有部件93的非主面72b。部件91是安装在安装面72的部件群中最高的部件。基板71设成主面72a与背面部14相对,非主面72b与显示组件10相对。即,基板71以将基板21反转后的形态设置,配置成显示组件10与基板71之间的距离小于下通气孔18与基板71之间的距离。
在下通气孔18的附近配置基板71的情况下,需要确保足够的从下通气孔18流入、朝着空间32去的空气流的流路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与基板21反转的形态设置基板71,能将基板21与基板71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由此,从下通气孔18朝着空间32去的空气流变得通畅,从而能提高框体11内部的冷却效果。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液晶电视300,即使在下通气孔18的附近配置基板21以外的基板71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得到实施方式1记载的效果。
接下来,对为确认上述效果而进行的热流体仿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图9中所示形态的模型作为本发明的仿真模型。在图9中的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中,测定流速分布的结果是,如图中的箭头102所示,能确认在下通气孔18与空间32之间形成有通畅的空气流。
图10A和图10B表示比较例的仿真模型的截面图。在图10A中所示的比较例1的仿真模型中,图9中的基板71配置在空间32的路径上的、与基板21相对的位置。图10B中所示的比较例2的仿真模型中,基板71以从图9中所示的形态反转后的形态设置。基板71与基板21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图11是表示根据图9、图10A以及图10B中的仿真模型计算出的各基板的温度的表。参照图11,通过有限体积法,对图9、图10A以及图10B中的两个模型进行热流体解析,计算出部件81~85、以及部件91的温度。其结果是,图9中的本发明的仿真模型的各部分的温度与图10A和图10B中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仿真模型相比,同等或更低,从而能确认冷却效果的提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电视100配置基板7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电视200以图9中所示的形态配置基板71。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的液晶电视200、300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种变形例的结构进行组合。
应该认为这里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是举例表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可认为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主要用于液晶电视、等离子体显示电视、液晶显示器等薄型显示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的显示组件(10);
具有安装面(22)并与所述显示组件(10)隔开距离而配置的基板(21);
安装在所述安装面(22)的部件群(26);以及
容纳所述显示组件(10)、所述基板(21)、和所述部件群(26)的框体(11),
所述安装面(22)包含与所述显示组件(10)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22a)、和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22a)的背侧的第二表面(22b),
所述部件群(26)中以所述安装面(22)为基准的最高的部件(26A)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22a)和所述第二表面(22b)中的所述第一表面(22a),
在所述框体(11)形成位于所述基板(21)下方的第一通气孔(18)、和位于所述基板(21)上方的第二通气孔(19),
在所述框体(11)内形成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18)、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第一表面(22a)之间的空间(32)、以及第二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群(26)还具有安装在所述第二表面(22b)的部件(26C)。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11)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在与所述基板(21)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14),
所述第一表面(22a)与所述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22b)与所述背面部(14)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11)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在与所述基板(21)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14),
在所述背面部(14)的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范围(15)内不存在容许空气在所述框体(11)内与其外侧的空间之间流动的孔(18、1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表面(22b)上的、接近所述框体(11)而配置的热传导构件(4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流通过自然对流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11)内的、与所述基板(21)分开设置的其它基板(71),
所述其它基板(71)配置在从所述第一通气孔(18)朝着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第一表面(22a)之间的空间去的空气流的路径上的、并且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其它基板(7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8)与所述其它基板(71)之间的距离的位置。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的显示组件(10);
具有包含与所述显示组件(10)相对地延伸的第一表面(22a)、和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22a)的背侧的第二表面(22b),并与所述显示组件(10)隔开距离而配置的基板(21);
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22a)和所述第二表面(22b)的发热的第一部件群(26A、26B)和第二部件群(26C);以及
容纳所述显示组件(10)、所述基板(21)、所述第一部件群(26A、26B)和所述第二部件群(26C)的框体(11),
所述第一部件群(26A、26B)的总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二部件群(26C)的总发热量,
在所述框体(11)形成位于所述基板(21)下方的第一通气孔(18)、和位于所述基板(21)上方的第二通气孔(19),
在所述框体(11)内形成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18)、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第一表面(22a)之间的空间(32)、以及第二通气孔(19)中流通的空气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11)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在与所述基板(21)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14),
所述第一表面(22a)与所述显示组件(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22b)与所述背面部(14)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11)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在与所述基板(21)隔开距离的位置延伸的背面部(14),
在所述背面部(14)的与所述第二表面(22b)相对的范围(15)内不存在容许空气在所述框体(11)内与其外侧的空间之间流动的孔(18、19)。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表面(22b)上的、接近所述框体(11)而配置的热传导构件(41)。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流通过自然对流形成。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容纳在所述框体(11)内的、与所述基板(21)分开设置的其它基板(71),
所述其它基板(71)配置在从所述第一通气孔(18)朝着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第一表面(22a)之间的空间去的空气流的路径上的、并且所述显示组件(10)与所述其它基板(7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8)与所述其它基板(71)之间的距离的位置。
CN200980103052.9A 2008-01-22 2009-01-21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8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1342A JP2009175230A (ja) 2008-01-22 2008-01-22 表示装置
JP2008-011342 2008-01-22
PCT/JP2009/050852 WO2009093600A1 (ja) 2008-01-22 2009-01-21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8993A true CN101918993A (zh) 2010-12-15
CN101918993B CN101918993B (zh) 2012-10-24

Family

ID=4090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305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8993B (zh) 2008-01-22 2009-01-2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84328B2 (zh)
JP (1) JP2009175230A (zh)
CN (1) CN101918993B (zh)
WO (1) WO200909360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1782A (zh) * 2011-02-22 2013-07-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541184A (zh) * 2017-03-01 2018-09-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冰箱
TWI826384B (zh) * 2017-07-19 2023-12-21 美商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電子器件冷卻系統與採暖、通風、空調以及製冷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87932B1 (ko) * 2008-05-07 2014-04-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유닛 및 이를 갖춘 자동판매기
JP5061225B2 (ja) * 2010-08-19 2012-10-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4886891B1 (ja) * 2010-09-21 2012-02-29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5058366B1 (ja) * 2011-09-01 2012-10-24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30114213A1 (en) * 2011-11-09 2013-05-09 Silicon Intergrated Systems Corp. Electronic device
JP5693624B2 (ja) * 2012-03-19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5606561B2 (ja) * 2013-01-30 2014-10-1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2015049410A (ja) * 2013-09-03 2015-03-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291690B2 (ja) 2014-06-26 2018-03-14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4361832B (zh) * 2014-11-18 2016-1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27265B (zh) 2015-09-30 2020-01-1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物理量检测装置
JP6648548B2 (ja) * 2016-02-12 2020-02-14 株式会社オーエスエム 映像表示装置
CN110573946B (zh) * 2017-04-23 2022-03-04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JP6622785B2 (ja) * 2017-12-19 2019-12-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CN112925399A (zh) * 2019-12-06 2021-06-08 辉达公司 带有显示侧冷却系统的膝上型计算机
US11460897B2 (en) 2019-12-06 2022-10-04 Nvidia Corporation Laptop computer with display-side cool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7315A (ja) 1996-10-09 1998-05-06 Fujitsu General Ltd Pdpの放熱装置
JPH1152872A (ja) 1997-07-31 1999-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JPH11251772A (ja) 1998-03-06 1999-09-17 Fujitsu General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11284936A (ja) 1998-03-31 1999-10-15 Fujitsu General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022281A (ja) * 1999-07-09 2001-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2006754A (ja) 2000-06-19 2002-01-1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の放熱構造
JP4808860B2 (ja) * 2001-05-11 2011-11-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JP2003173147A (ja) 2001-12-05 2003-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KR100637485B1 (ko) * 2004-04-29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457120B2 (en) * 2004-04-29 2008-11-25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JPWO2006080335A1 (ja) * 2005-01-25 2008-06-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7944712B2 (en) * 2005-08-16 2011-05-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1273592B1 (ko) * 2007-01-08 2013-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널형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4365867B2 (ja) * 2007-01-11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8197391A (ja) 2007-02-13 2008-08-28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1782A (zh) * 2011-02-22 2013-07-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541184A (zh) * 2017-03-01 2018-09-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冰箱
TWI826384B (zh) * 2017-07-19 2023-12-21 美商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電子器件冷卻系統與採暖、通風、空調以及製冷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96009A1 (en) 2010-11-25
US8284328B2 (en) 2012-10-09
CN101918993B (zh) 2012-10-24
WO2009093600A1 (ja) 2009-07-30
JP2009175230A (ja)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8993B (zh) 显示装置
KR101868077B1 (ko) 전자 디스플레이용 후방 팬 냉각 어셈블리
KR101407622B1 (ko) 표시 장치
CN203192327U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
KR100747849B1 (ko)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 및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의 냉각장치
CN101221300A (zh) 平板型显示装置
US20110110046A1 (en) Reinforcement frame, component unit, and display
KR10073013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60148003A (ko) 백투백 전자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US2013024254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3823320B (zh) 背光模组
JP5479215B2 (ja) 表示装置
JP429442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7924361B2 (en)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KR101953205B1 (ko) 평판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10016294A (ko) Lcd 장치의 방열구조
KR100770079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CN207369216U (zh) 一种分离式显示设备
KR102317342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208384932U (zh) 一种具备强散热功能的高校图书馆led信息显示屏
CN102933061A (zh) 散热模块及其应用该散热模块的显示装置
KR20100138039A (ko) 영상표시장치
KR10074965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
KR100669707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92037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