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3512A - 负载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载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3512A
CN101873512A CN201010154117A CN201010154117A CN101873512A CN 101873512 A CN101873512 A CN 101873512A CN 201010154117 A CN201010154117 A CN 201010154117A CN 201010154117 A CN201010154117 A CN 201010154117A CN 101873512 A CN101873512 A CN 101873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oad
terminal
control termin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4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3512B (zh
Inventor
平田聪
松浦修次
藤田裕司
兵主春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1873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3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5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04S20/244Home appliances the home appliances being or involving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04S20/246Home appliances the system involving the remote operation of lamps or lighting equipment

Landscapes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操作系统,其中操作终端被配置成获得在操作终端的输入接收单元接收到控制指令(存储指令)时的负载的当前状态,所述控制指令用于登记在控制终端对要以期望的调暗水平操作的负载L进行控制之后的负载状态。同时,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将每个负载和每个负载状态之间的关系存储到存储器。因此,非专业用户也能够容易地登记用于进行批量控制(模式控制)的关系。

Description

负载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被配置成通过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来控制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第2003-037879A号公开了现有负载控制系统。现有负载控制系统被配置成借助于时分复用传输信号(TDM传输信号)控制负载。
如图12所示,负载控制系统包括传输控制单元100、多个操作终端102以及多个控制终端103。多个操作终端102被配置成通过双线信号线Ls与传输控制单元100通信。操作终端102分别具有操作开关S1等。控制终端103分别被配置成控制照明负载。照明负载在下文中被称为负载。
每个操作终端102具有单独的操作终端地址。类似地,每个控制终端103具有单独的控制终端地址。传输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使用单独的操作终端地址和单独的控制终端地址与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通信。
传输控制单元100被配置成向信号线Ls传输具有图13(a)所示格式的传输信号Vs。传输信号Vs包括同步信号SY、模式数据MD、地址数据AD、控制数据CD、校验和数据CS以及信号返回项WT。同步信号SY指示信号发送的开始。模式数据MD指示传输信号Vs的模式。地址数据AD被提供用于选择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控制数据CD被提供用于控制负载104。校验和数据CS用于检测信号的传输误差。信号返回项WT是用于从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接收返回信号(监视信号)的时隙。传输信号Vs等于TDM传输信号。如图13(b)所示,传输信号Vs被脉宽调制并且随后被发送到信号线Ls。在操作终端102中,当操作终端102识别出等于自己的操作终端地址的传输信号Vs的地址数据AD时,操作终端102接收控制数据CD。随后,操作终端102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指示监视数据的当前模式信号。以相同的方式,当控制终端103识别出等于自己的控制终端地址的传输信号Vs的地址数据AD时,控制终端103接收控制数据CD。随后,控制终端103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指示监视数据的当前模式信号。应注意,当前模式信号与借助于经由低阻抗使信号线Ls电短路而发送的信号相等。
当传输控制单元100将数据发送到期望的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时,传输控制单元100生成传输信号。该传输信号包括“指示控制模式的模式数据MD”以及“指示期望的操作终端的操作终端地址或者期望的控制终端的控制终端地址的地址数据AD”。当传输控制单元100将传输信号Vs发送到信号线Ls时,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检查地址数据AD是否等于其自己的地址。当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识别出地址数据AD等于其自己的地址时,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接收控制数据CD。随后,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在信号返回项内发送监视数据。传输控制单元100比较“在信号返回项内接收的监视数据”与“从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的控制数据CD”。当“在信号返回项内接收的监视数据”等效于“从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的控制数据CD”时,传输控制单元100识别控制数据CD的传输完成。在控制终端103中,控制终端103基于从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的控制数据CD生成负载控制信号。负载控制信号被提供用于控制负载104。随后,控制终端103输出负载控制信号。在操作终端102中,根据控制数据CD,操作终端102输出显示信号,以便控制显示器使得显示器指示负载104的状态。
另一方面,处于正常条件的传输控制单元100被配置成以规则的间隔发送具有处于虚拟模式(dummy mode)的模式数据MD的传输信号。这就是所谓的连续轮询(constant polling)。在这种情况下,传输控制单元100访问控制终端103以便请求返回指示负载状态的监视数据。另一方面,传输控制单元100访问的特定控制终端103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连接到特定控制终端103的负载的状态”。当传输控制单元100从特定控制终端103接收到负载的状态时,传输控制单元100访问对应于特定控制终端103的特定操作终端102,并且发送用于显示连接到控制终端103的负载状态的控制数据CD。
以此方式,传输控制单元100借助于连续轮询周期性地访问控制终端103和对应于该控制终端103的操作终端102。
当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在连续轮询下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某些信息时,如图13(c)所示,操作终端102或者控制终端103生成与处于虚拟模式的传输信号Vs的同步信号SY同步的中断信号。随后,操作终端102设置中断标志以便支持(brace)关于传输控制单元100的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当传输控制单元100接收到中断信号时,传输控制单元100生成传输信号。该传输信号具有指示中断轮询模式的模式数据MD。该传输信号还具有地址数据AD。传输控制单元100逐渐地增加地址数据AD的上半部分的位。(亦即,当地址数据AD具有8位时,逐渐增加上部4位。)随后,传输控制单元100连续地发送传输信号,同时增加地址数据AD的上半部分的位。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接收并且检查中断轮询模式的传输信号中的地址数据AD的上部4位。当操作终端102识别出传输信号中的地址数据AD的上部4位等于操作终端102的操作终端地址的上部4位时,操作终端102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操作终端102的操作终端地址的下部4位。以此方式,传输控制单元100被配置成搜索在每16个操作终端102中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
当传输控制单元100获得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的地址时,传输控制单元100生成具有处于监视模式的模式数据MD的传输信号,并且随后向信号线Ls发送包括指示所获得地址的地址数据AD的传输信号Vs。响应于传输信号Vs,操作终端102向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信号返回项WT内的信息。最终,传输控制单元100向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发送取消中断的信号,由此传输控制单元100释放操作终端102的中断标志。如上所述,从操作终端102到传输控制单元100的信息传输以四次从传输控制单元100到操作终端102的信号传输完成。(亦即,第一次等于虚拟模式。第二次等于中断轮询模式。第三次等于监视模式。第四模式等于取消中断的信号。)当传输控制单元100需要识别期望的控制终端103的操作条件时,传输控制单元100仅发送具有监视数据中的模式数据MD的传输信号。
因此,当根据开关S1等的操作生成操作数据时,操作终端102将操作数据作为监视数据发送到传输控制单元100。基于该操作数据,传输控制单元100生成具有控制数据CD的传输信号Vs,并且向控制终端103发送传输信号Vs。当控制终端103接收到传输信号时,控制终端103控制负载104。特别地,当控制终端103接收到传输信号时,控制终端103根据控制数据接通或者关断负载。随后,控制终端103向传输控制单元100返回监视数据。然后,传输控制单元100发送具有控制数据CD的传输信号Vs,该控制数据CD是基于返回的监视数据而创建的。操作终端102接通或者关断指示灯,其指示负载是否被点亮的负载操作条件。该指示灯以发光二极管等为例。
顺便提及,这种类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的传输控制单元100存储负载的地址和开关的关系。因此,可以在一个开关与多个负载104的地址相关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开关控制多个负载104。换言之,可以在一个开关与多个负载104的地址相关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开关进行控制多个负载104的批量控制(bulk control)。批量控制以组控制和模式控制(patterncontrol)为例。当传输控制单元100进行组控制时,传输控制单元100控制多个负载104,以使得所有的负载具有相同的控制状态。另一方面,当传输控制单元100进行组控制时,传输控制单元100控制多个负载104,以使得每个负载具有预定的控制状态。用于进行批量控制(诸如模式控制和组控制)的操作终端(未示出)具有与针对批量控制确定的地址相关的开关。针对批量控制确定的地址以组地址和模式地址为例。然而,操作终端的除了批量控制功能之外的构造与不是用于进行批量控制的操作终端的构造相同。
另外,当用于操作终端的批量控制的开关被操作时,传输控制单元100获得分配给该开关的地址(例如,组地址)。随后,传输控制单元100生成用于控制与该组地址相关的多个负载的控制数据。然后,传输控制单元100按顺序向控制终端103发送控制数据。以此方式,传输控制单元100控制被分在同一组中的负载。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在现有负载控制系统中,控制终端103未被配置成直接向操作终端102发送传输信号Vs以及直接从操作终端102接收传输信号Vs。亦即,控制终端103被配置成通过传输控制单元100向操作终端102发送传输信号Vs以及从操作终端102接收传输信号Vs。这就是所谓的中央控制型的负载控制系统。在中央控制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传输控制单元100进行用于进行批量控制(模式控制和组控制)的统一地址管理。因此,传输控制单元100需要登记用于进行批量控制的关系。然而,因为登记工作需要专用的设定器(setter)(未示出),因此难以登记用于进行批量控制的关系。因此,仅专业的操作者能够登记地址。亦即,存在非专业用户难以登记地址的问题。
本发明被实现用于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专业用户能够容易地登记用于批量控制的关系的负载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控制至少一个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该负载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控制终端和至少一个操作终端。控制终端连接到至少一个负载。操作终端通过信号线连接到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每个控制终端具有单独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每个操作终端具有单独的操作终端标识码。控制终端包括第一输入接收装置、第一控制装置以及第一通信装置。第一输入接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操作开关。第一操作开关被提供用于输入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一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响应于第一控制指令控制预定负载。预定负载对应于第一控制指令。预定负载将由第一控制装置控制。换言之,预定负载处于第一控制装置的控制之下。操作终端具有第二输入接收装置、存储器、第二控制装置以及第二通信装置。第二输入接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操作开关。第二操作开关被提供用于输入第二控制指令。存储器存储第二控制指令和与控制信息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存储器存储第二控制指令和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以及第二控制指令和控制信息之间的关系,由此第二控制指令与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标识码和控制信息相关联。控制信息指示预定状态。控制信息使得要由控制终端控制的至少一个负载成为预定状态。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通信。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的第二控制指令。另外,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访问存储器以便获得与第二控制指令相关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和控制信息。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基于所获得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将负载控制到预定状态的控制命令。另外,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通过信号线将“包括控制命令和所获得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的命令信号”从第二通信装置发送到控制终端。控制终端被配置成经由第一通信装置接收通过信号线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命令信号。控制终端被配置成在命令信号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等于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时,根据控制命令将预定负载控制到预定状态。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预定时刻向操作终端发送状态信号。状态信号指示要由控制终端控制的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以便确定该当前状态作为负载的预定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二输入接收装置通过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存储指令时将当前状态和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存储到存储器。
在这种情况下,非专业用户也能够容易地登记用于批量控制的关系。特别地,非专业用户能够借助于以下步骤容易地登记用于批量控制的关系。首先,用户操作控制终端,以便将负载控制到期望的状态。随后,操作终端的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用于登记负载状态的控制指令。因此,可以登记每个负载和每个负载的状态之间的关系。因此,非专业用户也能够容易地登记用于批量控制的关系。
优选地,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发送指示第一控制装置控制负载时的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的状态信号。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状态信号时存储该状态信号所包含的负载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存储指令时访问存储器,以便获得要由控制终端控制的负载的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负载和从存储器获得的负载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存储到存储器。
这种配置使得可以减少控制终端和操作终端之间的通信量。
优选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存储器指令时,使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号。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请求信号时,使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状态信号。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从该状态信号识别负载的当前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负载和负载状态之间的关系。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将该关系存储到存储器。
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存储与控制终端相连的负载的状态。因此,这种配置使得可以减小对存储器空间的消耗。
优选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检测第二操作开关被操作持续第一时段时的第一操作输入。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检测第二操作开关被操作持续第二时段时的第二操作输入。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长。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访问存储器并且获得对应于第一操作输入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用于控制负载的控制命令。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具有控制命令以及从存储器获得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被配置成通过信号线向控制终端发送控制信号。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在控制终端接收到第二操作输入时要由该控制终端控制的负载的状态。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每个负载和每个负载状态之间的关系。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将该关系存储到存储器。
使用这种配置,操作开关具有控制负载的功能并且还具有登记负载的功能。另外,可以防止同时进行登记和控制。
优选地,操作终端连接到至少一个要由操作终端控制的负载。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第二控制指令时控制要由操作终端控制的负载。
使用这种配置,可以借助于操作终端的操作直接控制连接到操作终端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的概念图。
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终端的框图。
图3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终端的框图。
图4(a)和4(b)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分组。
图5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的序列。
图6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的序列。
图7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登记模式下的操作的序列。
图8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登记模式下的操作的序列。
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的概念图。
图10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操作的序列。
图11示出了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操作的序列。
图12示出了现有负载控制系统中的概念图。
图13示出了现有负载控制系统中的传输信号的说明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通过附图来说明负载控制系统。以下实施例是使用分组传输作为用于对传输信号进行传输的传输系统来说明的。然而,用于对传输信号进行传输的传输系统不限于分组传输。因此,负载控制系统可采用除分组传输之外的传输系统。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控制终端1、多个操作终端2。特别地,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四个控制终端和两个操作终端。每个控制终端连接到负载L。控制终端1被配置成通过信号线与操作终端2通信。在该实施例中,负载L以电连接到商用AC电源(交流电源)的照明负载为例。然而,本发明中的负载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控制照明负载L,而且也能控制其它设备,诸如空调、风扇以及电动窗帘等。
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控制终端1。特别地,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终端1A、1B、1C和1D。控制终端1A具有操作开关S11。操作开关S11用于控制指令的输入。控制指令被定义为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终端1A被配置用于控制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A的负载L。因此,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A的负载L将由控制终端1A控制。控制终端1A具有在操作开关S11被操作时接通或者关断负载L的单独照明功能。控制终端1B被配置成控制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B的负载L。因此,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B的负载L将由控制终端1B控制。控制终端1B具有多个(特别地,两个)操作开关S21和S22。控制终端1B连接到对应于操作开关S21和S22的多个(特别地,两个)负载L。控制终端1B也具有在操作开关S21和S22被操作时单独地接通或者关断照明设备的单独照明功能。控制终端1C具有操作开关S31、S32和S33。控制终端1C被配置成控制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C的负载L。此,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C的负载L将由控制终端1C控制。控制终端1C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31被操作时接通负载。控制终端1C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32被操作时改变负载L的光输出。与此形成对照,控制终端1C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33被操作时改变负载L的光输出。亦即,控制终端1C具有在操作开关S32或者S33被操作时改变负载的光输出的调暗控制功能。控制终端1D具有操作开关S41、S42和S43。控制终端1D被配置成控制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D的负载L。因此,直接连接到控制终端1D的负载L由控制终端1D控制。控制终端1D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41被操作时接通负载。控制终端1D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42被操作时改变负载L的光输出。与此形成对照,控制终端1D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43被操作时改变负载L的光输出。亦即,控制终端1D具有在操作开关S42或者S43被操作时改变负载的光输出的调暗控制功能。应注意,如果需要,控制终端1A至1D被共同称作控制终端1。另外,控制终端1的操作开关相当于第一操作开关。
与此形成对照,操作终端2没有连接到负载。操作终端分别具有多个操作按钮S51至S53或者S61至S62。操作终端2被配置成通过信号线Ls向至少一个控制终端1发送包括控制命令的分组。当控制终端1接收到分组时,控制终端1控制要由控制终端1控制的负载。换言之,当控制终端1接收到分组时,控制终端1控制处于控制终端1的控制之下的负载。亦即,操作终端2具有远程控制功能,允许至少一个控制终端1控制要由控制终端1控制的负载。
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都经由框架和面板安装在诸如建筑物的壁上。
图2示出了控制终端1的电路框图。信号通信单元12被配置成将具有图4(a)的格式的分组转换为码,并且随后将编码的分组调制成数字编码分组。然后,信号通信单元12向信号线Ls发送数字编码分组。另外,当信号通信单元12从信号线Ls接收到数字编码分组时,信号通信单元12被配置成对该数字编码分组进行解调和解码。随后,信号通信单元12基于单独分配给每个控制终端1的控制终端标识码识别源和目的。注意,对于硬件而言唯一的物理地址可用作控制终端标识码。对于硬件而言唯一的物理地址以硬件的制造商分配的MAC地址为例。此外,也可以使用用户任意分配的地址作为控制终端标识码。亦即,仅要求控制终端标识码和操作终端标识码中的每一个不等于其它控制终端标识码和操作终端标识码。从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传输的分组具有数据(诸如用于建立同步的前导码)、用于设置数据类型的控制位、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命令以及校验和。负载控制系统借助于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使用多路传输。注意,通信单元12相当于第一通信装置。通信单元12被配置成与如下所述的通信单元22通信。
输入接收单元11被配置成监测操作开关S11等的操作条件。当操作开关S11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第一控制指令。随后,输入接收单元11输出与第一控制指令对应的操作信号。应注意,操作开关S11等是通过按钮开关以及被提供用于按压按钮开关的操作杆(未示出)来实现的。按钮开关例如具有通常打开的触头。当按钮开关未被按压时,触头打开,由此开关具有接通状态。当按钮开关被按压时,触头闭合,由此开关具有断开状态。亦即,根据按钮开关的接通或者切断,输入接收单元11识别经由操作开关S11的操作输入。注意,输入接收单元11相当于第一输入接收单元。
控制单元10具有充当控制器10主要部件的CPU。控制单元10接收从输入接收单元11输出的操作信号。随后,控制单元10生成对应于所接收的操作信号的控制信号。然后,控制单元10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控制信号。控制终端1A和1B的负载操作单元14被配置成根据控制信号开始或者停止从商用AC电源向负载供应电功率。控制终端1C和1D的负载控制单元14也被配置成根据控制信号开始或者停止从商用AC电源向负载供应电功率。另外,控制终端1C和1D的负载操作单元14被配置成根据控制信号调节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因此,控制终端1C和1D的负载操作单元14被配置成增加和减少从负载L输出的光量。开始或者停止供应电功率的功能借助于公知的继电器来实现。类似地,调节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的电功率量的功能通过相位控制系统来实现,该相位控制系统通过也公知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来实现。因此,省略对继电器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的配置的详细说明。注意,控制单元10相当于第一控制装置。因此,控制单元10定义了第一控制装置。
存储器13通过被配置成电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来实现。存储器13以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快闪存储器为例。存储器13存储多播地址、用于标识多个负载L的负载标识码等的信息。然而,当每个控制终端1具有分配的单独控制终端标识码时,每个存储器13存储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显示器15被提供用于显示要由控制终端1控制的负载L的操作条件。显示器15具有发光元件LD11等(以LED为例)和用于驱动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未示出)。显示器15被配置成基于从控制单元10发送的控制信号接通或者关断发光元件。注意,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被布置成与相应的操作开关相邻,由此容易地识别出操作开关S11对应于相邻的发光元件LD11。电功率源16从商用AC电源接收AC功率,并且将AC功率转换成DC功率以用于每个单元的操作。
在下文中,说明控制要由控制终端自己控制的负载的控制终端1的操作。当操作开关S11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第一控制指令。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输入接收单元11生成操作信号,并且向控制单元10发送该操作信号。当控制单元1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10基于该操作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且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该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翻转负载L的状态。当负载操作单元14从控制单元10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负载操作单元14基于控制信号闭合或者打开继电器,以使得负载L的操作状态被翻转。(当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负载操作单元14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打开继电器以便关断负载L。与此形成对照,当负载L处于断开状态时,负载操作单元14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闭合继电器以便接通负载L。)另外,在控制单元10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控制信号之后,控制单元10向显示器15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得显示器15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翻转发光元件LD11的状态。(当发光元件LD11处于接通状态时,显示器关断发光元件LD11。与此形成对照,当发光元件LD11处于断开状态时,显示器接通发光元件LD11。)在控制终端1B中,当一个开关S21被操作时,对应于开关S21的负载L和发光元件中一个的状态被翻转。与此形成对照,一个开关S22被操作时,对应于开关S22的负载L和发光元件中一个的状态被翻转。
在控制终端1C和1D中,当操作开关S31和S41被操作时,对应于操作开关S31、S41的负载L和发光元件LD31、LD41的状态被翻转。另外,当操作开关S32和S42被操作同时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操作信号从输入接收单元11发送到控制单元10。当控制单元1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10输出用于增加负载L的光输出的控制信号。根据用于增加负载L的光输出的控制信号,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驱动电路,以便增加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另外,当操作开关S33或者S43被操作同时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发送操作信号。当控制单元1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10输出用于减少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的控制信号。根据用于减少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的控制信号,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驱动电路,以便减少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这些操作在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进行。然后,不限于此。亦即,这些操作能够在负载L处于断开状态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开关S32、S42、S33和S43之一被操作同时负载L处于断开状态时,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驱动电路,以便接通负载L。随后,根据操作开关S32、S42、S33和S43之一的操作,负载操作单元14增加或者减少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另外,优选地,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在操作开关S31或者S41被操作以便关断负载L时将负载L的调暗水平存储到存储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从存储器读出调暗水平,并且控制负载操作单元14,以使得负载L以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调暗水平来输出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立即以最后的调暗水平重启负载L。
图3示出了操作终端2的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操作终端2包括控制单元20、输入接收单元21、信号通信单元22、存储器23、显示器24以及电源25。信号通信单元22被配置成将分组(图4(a)所示)转换成码,并且随后被配置成将编码的分组调制成数字编码分组。然后,信号通信单元22通过信号线Ls发送数字编码分组。另外,当信号通信单元22接收到数字编码分组时,信号通信单元22对数字编码分组进行解码,以便识别数字编码分组中的标识码,由此信号通信单元22识别源和目的。注意,通信单元22相当于第二通信装置。因此,通信单元22定义了第二通信装置。
输入接收单元21被配置成监测操作开关S51、S52、S53、S61和S62的操作条件。当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控制指令。当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生成控制指令。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生成的控制指令定义了第二控制指令。根据操作开关S51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第二控制指令。随后,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对应于控制指令的操作信号。应注意,操作开关S51等是通过按钮开关和被提供用于按压按钮开关的操作杆(未示出)来实现的。按钮开关例如具有通常打开的触头。当按钮开关未被按压时,触头打开,由此开关具有接通状态。当按钮开关被按压时,触头闭合,由此开关具有断开状态。亦即,根据按钮开关的接通或者切断,输入接收单元21识别经由操作开关S51等的操作输入。注意,输入接收单元21相当于第二输入接收装置。因此,输入接收单元21定义了第二输入接收装置。
控制单元20具有充当控制单元20主要部件的CPU。当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到第二控制指令时,输入接收单元21发送对应于第二控制指令的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接收从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的操作信号。随后,控制单元20生成对应于所接收的操作信号的控制命令。存储器23通过被配置成电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来实现。存储器23以EEPROM和快闪存储器为例。存储器23存储控制终端标识码、多播地址、除其自己之外的操作终端标识码以及负载L的状态的信息,该负载L根据批量控制被操作。属于与操作开关S51等对应的组或者模式(以下所述)并且也属于控制终端1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多播地址”以及“除其自己之外的操作终端标识码”的信息用于进行批量控制,批量控制用于控制要由控制终端1控制的负载L。注意,控制单元20相当于第二控制装置。因此,控制单元20定义了第二控制装置。
显示器24被提供用于显示负载L的操作条件,负载L要由控制终端1控制、属于控制终端1并且对应于操作开关S51。显示器24包括发光元件LD51、LD52、LD53、LD61和LD62(以LED为例)以及用于驱动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当所有根据批量控制(诸如组控制和模式控制)进行控制的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驱动电路在接收到从控制单元20发送的控制信号时关断负载L。当根据批量控制(诸如组控制和模式控制)进行控制的至少一个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驱动电路接通发光元件LD51等。注意,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被布置成与操作开关相邻,由此容易地识别出操作开关S51对应于相邻的发光元件LD51。电功率源25从商用AC电源接收AC功率,并且将AC功率转换为DC功率以用于每个单元的操作。
在下文中,说明批量控制。批量控制被归类为组控制和模式控制。当负载L通过照明负载L来实现时,模式控制也被称作场景控制。组控制是将同一组中的负载L全部控制到相同的操作状态的控制方案。模式控制是将同一模式组中的负载L控制到每个负载的预定状态的控制方案。在该实施例中,操作终端2A的操作开关S51至S53对应于组控制。操作终端2B的操作开关S61和S62对应于模式控制。
例如,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组控制对连接到信号线Ls的所有控制终端1A至1D进行分组。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组控制进行接通或者关断所有负载L的控制,该所有负载L连接到同一组中的控制终端1A至1D并受其控制。操作终端2A的存储器23存储“操作开关S51”和“属于同一组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
对应于操作开关S61的模式控制将控制终端1A至1D分组作为第一模式组。对应于操作开关S61的模式控制进行接通并且调节负载L的调暗水平的控制,该负载L处于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之下。在该实施例中,当进行模式控制时,处于控制终端1A和控制终端1B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被接通,从而被操作。处于控制终端1C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以50%的调暗水平接通,从而以50%的调暗水平操作。处于控制终端1D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以70%的调暗水平接通,从而以70%的调暗水平操作。操作终端2B的存储器23存储“操作开关S61”和与“处于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之下的每个负载的控制信息(调暗水平)”相关联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
另外,对应于操作开关S62的模式控制将控制终端1C和1D分组作为第二模式组。对应于操作开关S62的模式控制进行接通和以70%的调暗水平调暗属于控制终端1C的负载L以及接通和以30%的调暗水平调暗属于控制终端1D的负载L的控制。操作终端2B的存储器23存储“操作开关S62”和“与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相关联的每个负载L的控制信息”之间的关系。注意,可任意选择哪些负载L被分组作为组或者模式组。另外,如下所述,控制终端1A至1D向操作终端2发送负载L的状态。操作终端2将负载状态存储到存储器23。
接下来,说明操作终端2进行的批量控制(组控制和模式控制)的操作。
首先,通过图5所示的序列说明操作终端2A的组控制的操作。当输入接收单元21的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输入接收单元21向控制单元20发送操作信号。接收到操作信号的控制单元20访问存储器23,以便获得关系。控制单元20获得(要由控制终端1A至1D控制的)负载L的最近状态和(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二者均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操作生成的)操作信号。如果从存储器23获得的所有负载L的状态相同,则控制单元20生成控制命令,以指示相对于从存储器23获得的负载L的当前状态翻转负载L的状态。(特别地,如果所有负载L具有接通状态,则控制单元20生成指示负载L关断的控制命令。与此形成对照,如果所有负载L具有断开状态,则控制单元20生成指示负载L接通的控制命令。)另外,控制单元20生成分组,该分组具有数据(其被设置为控制单元20生成的控制命令)、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其自己的操作终端标识码)。亦即,控制单元20生成相当于命令信号的分组。随后,控制单元20将分组(命令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Ls。注意,控制命令具有命令信息(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的负载控制)、(要由操作终端2控制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以及控制信息(在该实施例中用于控制负载接通或者关断)。另外,具有等于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的分组(命令信号)由构成负载控制系统的所有控制终端1和所有操作终端2接收。
每个控制终端1A至1D经由通信单元12接收分组(命令信号),并且向控制单元10传输分组。控制单元10接收分组(命令信号),并且随后检查“分组(命令信号)的控制命令中的标识码”是否包括“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如果控制单元10识别出分组的控制命令中的标识码包括控制终端自己的标识码,则控制单元10生成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基于与标识码相关联的控制信息而产生。另外,控制信号被提供用于接通或者关断负载L。然后,控制单元10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控制信号。负载操作单元14闭合或者打开继电器,以便根据控制信号的指示接通或者关断负载L。另外,在继电器操作后的预定时段之后,控制单元10生成分组(其被定义为状态信号)。分组(状态信号)具有目的地址、源地址以及负载L的状态。目的地址被设置为控制终端1A接收的分组(命令信号)中的源地址,由此目的地址被设置为操作终端2A。源地址被设置为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负载L的状态指示负载L被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特别地,负载L的状态指示负载L被接通或者关断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随后,控制单元10将分组(状态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另外,控制单元10操作显示器15以显示负载L被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
另一方面,操作终端2A经由通信单元22接收分组(状态信号),并且随后向控制单元20发送分组(状态信号)。控制单元20将分组(状态信号)中的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存储器23。然后,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指示处于控制终端1A至1D(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20操作显示器24以显示负载L被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例如,当所有的负载L被接通从而处于接通状态时,发光元件LD51被关断,从而处于断开状态。与此形成对照,当所有的负载L被关断从而处于断开状态时,发光元件LD51被接通,从而处于接通状态。以此方式,显示器24通过发光元件LD51的状态来指示所有负载L的状态。(当发光元件LD51处于接通状态时,发光元件LD51指示所有负载L处于断开状态。当发光元件LD51处于断开状态时,发光元件LD51指示所有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使用这种配置,因为发光装置指示所有负载L的状态,因此可以容易地识别批量控制的需要。因此,不必为操作终端安装分别指示负载L的状态的指示灯。
如果操作终端2没有从控制终端1A至1D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到分组(状态信号),则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生成分组(重试信号)。在下文中,说明操作终端2A无法从控制终端1D接收到指示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的情况。当操作终端2A无法从控制终端1D接收到指示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操作终端2A生成具有目的地址和控制命令的分组(重试信号)。目的地址等于操作终端2A未能接收分组(状态信号)的控制终端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由此这个说明中的目的地址等于控制终端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控制命令包括允许控制终端1D向操作终端2A发送负载状态的指令。随后,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将分组(重试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因此,当控制终端1D接收到分组(重试信号)时,控制终端1D将具有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发送回操作终端2A。因此,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将负载状态存储到存储器23。另一方面,在尽管操作终端2A发送了具有发送负载L的状态的指令的分组(重试信号),操作终端2A也无法从控制终端1D接收到具有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操作终端2A识别控制终端1D的错误。随后,操作终端2A通过使显示器24的发光元件LD51闪烁来通知控制终端1D的错误。另外,当控制单元20从所有控制终端1A至1D接收到指示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20生成用于向其它操作终端2B传输从分组(状态信号)获得的负载的最近状态的分组(传输信号)。亦即,分组(传输信号)具有控制命令、目的地址以及源地址。控制命令指示向其它操作终端2B传输从分组(状态信号)获得的负载L的最近状态的指令。目的地址被确定作为等于操作终端2的第二多播地址。源地址通过操作终端自己的操作终端标识码来确定。随后,控制单元20向信号线Ls发送分组(传输信号)。当不同于操作终端2A的操作终端2B从操作终端2A接收到分组(传输信号)时,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除“控制终端控制之前的负载L的状态”之外还将“从分组(传输信号)获得的控制终端控制之后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存储器。随后,操作终端2B经由单播向操作终端2A发送ACK分组(确认对来自操作终端2A的分组的接收)。然而,当操作终端2A无法接收到ACK分组时,操作终端2A重新发送用于传输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
接下来,通过图6说明操作终端2B的模式控制(第二模式控制)。当操作终端2B的操作开关S62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21向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输出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接收该操作信号,并且随后访问存储器以便获得关系。然后,控制单元20获得(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和控制信息(关于要由控制终端1C和1D控制的负载L),这二者均与来自操作开关S62的控制指令相关联。控制终端标识码指示控制终端1C和1D。控制信息包括关于要由控制终端1C和1D控制的负载L的指令。控制信息还包括当负载L被控制终端1C和1D操作时的负载L的调暗水平。根据从存储器23获得的控制信息,控制单元20生成以70%的调暗水平接通处于控制终端1C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以及以30%的调暗水平接通处于控制终端1D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的控制命令。随后,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生成具有控制信息、目的地址以及源地址的分组(命令信号)。目的地址被设置为多播地址。源地址被设置为分配给操作终端自己的操作终端标识码。然后,控制单元20将分组(命令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Ls。注意,因为控制终端1A和1B不属于第二模式组,因此控制命令不具有控制终端1A和1B的控制信息和标识码。
在每个控制终端1A至1D中,当通信单元12接收到分组(命令信号)时,通信单元12向控制单元10发送分组(命令信号)。控制终端1A和1B各自的控制单元10比较分组中的标识码与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然而,分组不包括与控制终端1A和1B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相等的标识码。因此,控制终端1A和1B均不控制负载,并且生成具有指示负载的当前状态(点亮或者未点亮)的数据的分组(状态信号)。随后,控制单元10向信号线Ls发送生成的分组(状态信号)。另一方面,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10也比较分组(命令信号)中的标识码与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在这种情况下,分组(命令信号)包括与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相等的标识码。因此,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10识别与控制终端自己的标识码对应的控制信息。随后,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均基于分组(命令信号)的控制信息生成控制信号,并且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负载接通并且以控制信号指示的调暗水平操作)。根据从控制单元10发送的控制信号,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驱动电路以便调节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的电功率量。另外,控制单元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均生成从控制命令的接收起的预定等待时段过去之后的分组(状态信号)。分组(状态信号)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以及数据。目的地址等于所接收的分组(命令信号)的控制命令中的源地址。源地址等于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数据指示负载被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之后的负载状态。然后,控制单元10向信号线Ls发送分组(状态信号)。亦即,控制单元10在预定时刻向信号线发送分组(状态信号)。另外,控制单元10对控制终端自己的显示器15进行控制,以使得显示器15显示负载被负载操作单元14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
在操作终端2B中,当通信单元22接收到分组(状态信号)时,通信单元22向控制单元20发送分组(状态信号)。控制单元20从所接收的分组(状态信号)识别出负载L的当前状态,并且将负载L的当前状态存储到存储器23。然后,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用于通知所有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20控制显示器24以便接通发光元件LD62,其中所述负载L处于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之下并且属于对应于操作开关S62的第二模式组。通过点亮发光元件LD62,通知基于第二模式控制操作负载L的状况。另外,在控制单元20从控制终端1A至1D接收到用于通知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之后,控制单元20生成用于向其它操作终端2A传输(从所接收的分组获得的)负载L的最近状态的控制命令。随后,控制单元20生成分组(传输信号),该分组具有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第二多播地址)、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操作终端2B自己的操作终端标识码)以及数据(其被设置为基于所接收的分组生成的控制命令)。然后,控制单元20将分组(传输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Ls。该分组(传输信号)由其它操作终端2A接收。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将“负载L的最近状态”以及“负载L被控制终端控制之前的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操作终端2A的存储器23。注意,第一模式控制的操作与第二模式控制的操作相同。因此,省略对第一模式控制的操作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可以通过操作控制终端1的操作开关S11等直接控制处于控制终端1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1等进行操作来远程控制处于控制终端1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其中操作终端2通过信号线Ls连接到控制终端1。此外,操作终端2和控制终端1均通过信号线Ls向其它端发送包括控制命令的分组。因此,即使操作终端2或者控制终端1故障、或者信号线Ls断掉,也不可能发生系统停机。另外,当操作终端2远程控制块中的多个控制终端1时,操作终端2借助于多播传输向多个控制终端1发送具有控制命令的分组(命令信号)。(当操作终端2远程控制块中的多个控制终端1时,操作终端2借助于非单播传输向多个控制终端1发送具有控制命令的分组(命令信号)。)因此,操作终端2可以控制要由块中的操作终端2的操作控制的负载L。亦即,与中央控制类型的现有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增强了负载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优点。
接下来,说明登记关于操作终端2的批量控制的关系的步骤。(该关系表示组控制中的组以及模式控制中的模式组。)
通过图7和8中的序列说明将组控制的组登记到操作终端2的步骤。应注意,“操作模式”指示用于进行如上所述的单独控制或者批量控制的正常操作模式。
首先,当操作终端2A的输入接收单元21的模式选择开关(未示出)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控制指令(其等效于存储指令)。在接收到存储指令时,输入接收单元21向控制单元20发送操作信号。根据从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的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将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应注意,输入接收单元21不需要设置有模式选择开关以便将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可以采用如下的输入接收单元21:该输入接收单元21被配置成当操作开关被按压持续预定时段时,检测到将正常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输入接收单元21在检测到将正常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的指令时,发送将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的操作信号。
当在操作终端2A具有登记模式的情况下按压操作终端2A的操作开关S51时,输入接收单元21(其接收控制指令)向控制单元20发送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发送控制信号,以迫使显示器24闪烁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发光元件LD51,由此显示器24向用户通知操作终端2A具有登记模式。另外,控制单元20生成控制命令,该控制命令指示操作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将正常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然后,控制单元20生成分组(登记信号),该分组具有控制命令、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操作终端自己的操作终端标识码)。控制单元20将分组(登记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Ls。
在从操作终端2接收到分组(登记信号)时,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根据从操作终端2发送的分组(登记信号)中的控制命令,将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当控制终端1具有登记模式时,可以借助于将操作开关S11按压持续预定时段来选择处于控制终端1之下的负载L是否包括在组控制的组中。亦即,如果操作开关S11被按压持续预定时段,则在进行组控制时处于控制终端1A之下的负载L被控制。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按压操作开关S11,则即使进行了组控制,处于控制终端1A之下的负载L也不被控制。在控制终端被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的时间点,设置控制终端不被组控制所包括。因此,如果用户期望要由控制终端1C控制的负载L被组控制所包括,则将操作开关S31按压持续预定时段。因此,输入接收单元11识别组控制的输入。随后,当输入接收单元11(其接收通过操作开关S31的操作而产生的控制指令)接收到控制指令时,控制单元10确定在对第二模式组进行组控制时对控制终端1进行控制的控制终端1的设置,并且生成指示该设置的设置结果。然后,控制单元10生成包括设置结果和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操作终端2A的操作终端标识码)的分组(确定分组)。然后,控制单元10借助于单播传输将分组(确定分组)从通信单元发送到信号线Ls。应注意,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将来自控制终端1C的选择结果暂时存储到存储器23。此外,当设置结果指示控制终端1C被组所包括时,控制终端1C的控制单元10控制显示器15,以使得在第一预定时段闪烁发光元件LD31。另一方面,当设置结果指示控制终端1C未被组包括时,控制终端1C的控制单元10控制显示器15,以使得在比第一预定时段短的第二预定时段闪烁发光元件LD31。因此,控制终端1向用户通知组的输入。然而,用于显示被组包括或者不被组包括的设置的方式不限于此。
在同一步骤中,当控制终端1A、1B和1D的操作开关S11等被操作时,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分别将设置结果暂时存储到存储器23。
在控制终端1A至1D是否被组包括的选择操作之后,输入接收单元11在用户对操作终端2A的模式选择开关进行操作时向控制单元20发送切换模式的操作信号(等于存储完成指令的控制指令)。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20登记“属于组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作为在通过批量控制对组进行控制时所控制的控制终端的标识码。换言之,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20将“属于组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更新为在通过批量控制对组进行控制时所控制的控制终端的标识码。进一步换言之,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20将“属于组的控制终端1A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重写为在通过批量控制对组进行控制时所控制的控制终端的标识码。然后,控制单元20将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另外,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生成控制命令,该控制命令指示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将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随后,控制单元20生成分组(传输信号),该分组具有控制命令(其指示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将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操作终端2A的操作终端标识码)。然后,控制单元20向信号线Ls发送分组。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将控制终端1的模式从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注意,当控制单元10将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而不管控制终端是否被分组到组时,控制单元10不将信息存储到存储器。在完成从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时,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发送控制信号以便接通或者关断显示器15的发光元件,由此发光元件15被接通或者关断。类似地,在完成从登记模式切换到操作模式时,控制终端1的每个控制单元10均发送控制信号以便接通或者关断显示器24的发光元件,由此发光元件被接通或者关断。
顺便提及,当操作终端2中的任意一个(例如,操作终端2A)和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具有登记模式时,即使操作终端2(2B)被操作,操作终端2B(不同于操作终端2A)也不生成用于对控制终端进行远程控制的分组(命令信号)。换言之,当操作终端2中的任意一个(例如,操作终端2A)和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具有登记模式时,即使操作终端2(2B)被操作,操作终端2B(其不同于操作终端2A)也不生成用于执行对控制终端进行远程控制的模式控制的分组(命令信号)。亦即,在以上登记模式中,在操作终端2(2B,不同于操作终端2A)生成具有控制命令的分组(命令信号)的情况下,操作终端2可能通过分组增加通信量,其中所述控制命令用于执行对控制终端进行远程控制的模式控制。因此,为了防止通信量的增加,操作终端2(2B,不同于操作终端2A)的控制单元20被禁止生成和发送分组。然而,在即使操作终端2B生成和发送分组(其具有用于对端进行远程控制的控制命令)也不存在增加通信量的问题的情况下,即使当操作终端中的任意一个和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具有登记模式时,也可以采用被配置成生成和发送具有控制命令的分组(命令信号)的操作终端2。在这种情况下,操作终端2B(其不同于操作终端2A)被配置成在操作终端2A具有登记模式时丢弃分组中的控制命令。
与此形成对照,甚至在操作终端2具有登记模式时,控制终端1也能够在控制终端1的操作开关S11等被操作时控制要由控制终端自己控制的负载L。这是因为甚至在每个控制终端1控制处于控制终端的直接控制之下的负载L时,也不存在增加通信量的可能性。
注意,也可以借助于上述方式来登记(更新、重写)关于要由操作终端2B控制的模式组(第一模式组和第二模式组)的控制终端1的标识码。因此,省略对登记标识码的步骤的说明。然而,当操作终端2具有登记模式时,每个负载L的调暗水平也被登记(更新、重写)。因此,以下说明登记每个负载L的调暗水平的步骤。
首先,执行通过对操作开关S32、S33、S42、S43进行操作来调整负载L的调暗水平。随后,当操作开关S62被按压持续预定时段时,输入接收单元21识别将负载L的状态登记到控制单元20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被定义为存储指令。然后,输入接收单元21向控制单元20发送登记(更新、重写)负载L的状态的存储指令。在接收到登记负载L的状态的存储指令时,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获得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控制终端1C和1D被分组为对应于操作开关S62的第二模式组。随后,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生成具有命令数据(其指示返回负载L的当前状态(调暗水平))和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每个控制终端标识码)的分组(请求信号),并且通过多播传输将分组(请求信号)从通信单元22发送到信号线Ls。
在从操作终端2B接收到分组(请求信号)时,每个控制终端1C、1D的控制单元10生成分组(状态信号),该分组具有数据(指示存储在存储器13中的负载L的当前状态(调暗水平))、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来自操作终端2B的分组的源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然后,控制单元10借助于单播传输向信号线Ls发送分组(状态信号)。
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从控制终端1C和1D接收分组(状态信号),并且随后从该分组(状态信号)识别负载L的当前状态(调暗水平)。随后,控制单元20确定负载L的调暗水平的当前状态作为第二模式控制中的各个负载L的控制指令。然后,控制单元20将第二模式控制中的负载L的控制指令存储到存储器23。注意,操作终端2A仅进行组控制。因此,仅进行组控制的操作终端2A不必确定每个负载L的调暗水平。因此,操作终端2A不必进行以上登记。
如上所述,在调整了负载L的状态(负载L的调暗水平)之后,操作终端2的输入接收单元21接收用于登记(更新、重写)负载状态的控制指令(存储指令)。因此,控制单元20将负载L的当前状态和每个负载L之间的关系登记(更新、重写)到存储器23。因此,非专业用户也能够容易地登记批量控制(模式控制)的关系。在该实施例中,接收用于登记负载L的状态的操作信号的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向属于要登记的模式组的控制终端1发送指示返回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请求信号)。然而,如上所述,控制终端1被配置成每次在属于模式组的控制终端1控制负载L时发送“负载L被控制终端1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另外,控制单元20将从控制终端发送的负载L的状态暂时存储到存储器23。因此,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可以从存储器23获得处于控制终端1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的状态。在前者的情况下,不必将与控制终端1相连的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存储器23。因此,前者的情况具有减小对存储器23的空间消耗的优点。在后者的情况下,不必向控制终端1传输指示发送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请求信号)。因此,后者的情况具有减少了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之间的通信量的优点。
顺便提及,该实施例中的操作终端2B包括输入接收单元21,该输入接收单元21被配置成接收用于登记当操作终端2B的操作开关S62被按压持续预定时段时的负载L的状态的控制指令(存储指令)。亦即,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被配置成识别第一操作输入和第二操作输入。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被配置成识别当操作开关S61(或者S62)被按压持续第一预定时段时的第一操作输入。操作终端2B的控制单元20被配置成识别当操作开关S61(或者S62)被按压持续第二预定时段时的第二操作输入。第二预定时段比第一预定时段长。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第一操作输入时,控制单元20进行批量控制(模式控制)。与此形成对照,当控制单元20接收到第二操作输入时,控制单元20进行登记负载L的状态的处理。以此方式,操作终端2具有充当用于生成第一操作输入并且还用于生成第二操作输入的开关的操作开关S62。另外,操作终端2不同时进行模式控制以及用于登记负载状态的处理。因此,这种配置使得可以增强操作终端的便利性。
(第二实施例)
图9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系统的图。在该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操作终端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终端2近似相同。另外,操作终端2连接到负载L并且被配置成直接控制负载L。换言之,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终端1A、以及不同于控制终端1A的控制终端1B至1D。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理解的认识,控制终端1A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一控制终端1A。控制终端1B至1D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第一控制终端1A被配置成远程控制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不具有远程控制其它控制终端的功能。因此,第一控制终端1A与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远程控制其它控制终端的功能。注意,该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负载控制系统的部件基本上等效的部件。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负载控制系统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
每个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均具有为每个控制终端1B至1D的部件所共有的部件。另外,操作终端2对应于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终端1A。第一控制终端1A还具有为每个第二操作终端1B至1D的部件所共有的基本部件。因此,省略对第一控制终端1A的详细说明和图示。
在第一控制终端1A中,操作开关S51对应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组控制。操作开关S52和S53分别对应于第一模式控制和第二模式控制。存储器13存储操作开关S51至S53和相应的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以及操作开关S51至S53和相应的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信息(调暗水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存储器13存储操作开关S51至S53和与相应的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信息(调暗水平)相关联的相应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说明进行组控制的第一控制终端1A的操作。当第一控制终端1A的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发送操作信号。在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10访问存储器,以便获得“连接到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负载L的最近状态”和“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这二者均对应于操作开关S51被操作时发送的操作信号。控制单元10从所获得的数据识别负载L的当前状态。当控制单元10识别出所有的负载L具有相同的状态时,控制单元10产生用于将负载L的状态切换到反向状态的控制命令。(当控制单元10识别出所有的负载L点亮时,控制单元10产生用于关断所有负载L的控制命令。与此形成对照,当控制单元10识别出所有的负载未点亮时,控制单元10产生用于接通光的控制命令。)当控制单元10识别出负载L之一具有不同于其它负载L的状态时,控制单元10产生用于将所有的负载L切换到同一状态的控制命令。(当控制单元10识别出一个负载L点亮而其它负载L未点亮时,控制单元10产生用于接通或者关断所有负载L的光的控制命令。)另外,控制单元10生成具有数据(其被设置为控制命令)、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控制终端1A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的分组(命令信号),并且将该分组(命令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
在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中,当每个通信单元12接收到分组(命令信号)时,通信单元12向控制单元10发送分组(命令信号)。控制单元10判断分组(命令信号)的目的地址是否等于第二控制终端自己的第二控制终端标识码。当控制单元识别出分组(命令信号)的控制命令包括等于第二控制终端自己的第二控制终端标识码的目的地址时,控制单元10基于对应于第二控制终端标识码的控制信息,生成接通或者关断处于每个第二控制终端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10向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控制信号。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负载操作单元14根据该控制信号打开或者闭合继电器,由此负载操作单元14接通或者关断负载L。另外,控制单元10生成预定时间过去之后的分组(状态信号)。分组(状态信号)具有数据(其指示负载L被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目的地址(其等于第二控制终端接收的分组的源地址的标识码)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第二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然后,控制单元10将分组(状态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亦即,控制单元10在预定时刻发送分组(状态信号)。另外,控制单元10控制显示器15,以使得显示器15指示负载L被第二控制终端控制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终端1A中,通信单元12接收分组(状态信号),并且向控制单元10发送分组(状态信号)。控制单元10从该分组(状态信号)识别负载L的当前状态。控制单元10将分组(状态信号)中的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存储器。然后,当被分在对应于操作开关S51的组中的所有第二控制终端接收到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控制显示器,以便改变显示器15的指示。(例如,当所有的负载L被接通时,发光元件LD51被关断。与此形成对照,当所有的负载L被关断时,发光元件LD51被接通。)在下文中,第一控制终端1A无法从第二控制终端1D接收用于通知负载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如果第一控制终端1A无法从第二控制终端1D之一接收到分组(状态信号),则第一控制终端1A的控制单元10生成分组(重试信号),该分组包括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不发送分组的第二控制终端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源地址(其被设置为第一控制终端1A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以及控制命令(其指示发送通知负载L的状态的分组)。然后,第一控制终端1A向信号线Ls发送分组(重试信号)。当分组(状态信号)从第二控制终端1D返回时,第一控制终端1A的控制单元10将分组(状态信号)中的负载状态存储到存储器13。与此形成对照,当分组(状态信号)未从第二控制终端1D返回时,控制单元10控制显示器15以便闪烁发光元件LD51,由此显示器15向用户通知错误。
随后,通过图11所附的序列图说明模式控制(第二模式控制)的操作。当第一控制终端1A的操作开关S53被操作时,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控制指令。在接收到控制指令时,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发送操作信号。当控制单元10接收到操作信号时,控制单元10访问存储器,以便获得“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和“关于要由每个控制终端1C和1D控制的负载L的控制指令”,这二者均与操作开关S53被操作时的操作信号相关。然后,控制单元10基于来自存储器13的控制指令(第二模式控制)生成控制命令。控制命令包括控制终端1C以70%的调暗水平接通要由控制终端1C控制的负载L的指示。控制命令还包括控制终端1D以30%的调暗水平接通要由控制终端1D控制的负载L的指示。然后,控制单元10生成分组(命令信号),该分组具有数据(其被设置为控制命令)、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控制终端1A的控制终端标识码)。随后,控制单元10将分组(命令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注意,控制命令不包括第二控制终端1B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以及用于控制第二控制终端1B的控制信息。
在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中,当通信单元12接收到分组(命令信号)时,通信单元12向控制单元10发送分组(命令信号)。在第二控制终端1B中,第二控制终端1B的控制单元10识别不具有与第二控制终端1B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相等的标识码的分组(命令信号)。因此,第二控制终端1B不控制处于控制终端1B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由此处于控制终端1B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保持当前状态。另外,第二控制终端1B生成具有指示处于控制终端1B的控制之下的负载L的当前状态的数据的分组(状态信号),并且向信号线Ls发送该分组(状态信号)。与此形成对照,在第二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10中,控制单元10识别出分组(命令信号)具有与第二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相等的标识码。因为控制信号包括用于以一定的调暗水平点亮负载L的控制信号,因此第二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控制单元10均向控制终端1C和1D各自的负载操作单元14发送用于以一定的调暗水平接通的控制信号,该调暗水平对应于控制信号中的调暗水平。当负载操作单元14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负载操作单元14根据该控制信号驱动驱动电路,以便调节每单位时间供应到负载L的电功率量。另外,每个第二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单元10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生成分组(状态信号)。该分组(状态信号)具有目的地址(其被设置为分组(命令信号)中的源地址的第一控制终端1A的标识码)、源地址(其被设置为每个第二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以及数据(其被设置为控制终端控制负载L之后的负载L的状态)。然后,每个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单元10将分组(状态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另外,控制单元10对控制终端自己的显示器15进行控制,以便改变显示器15的指示。
在第一控制终端1A中,当通信单元12接收到分组(状态信号)时,通信单元12向控制单元10发送分组(状态信号)。在接收到该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将分组中的负载L的状态存储到存储器13。另外,当控制单元10从所有的控制终端1C和1D接收到用于通知负载状态的分组(状态信号)时,控制单元10操作显示器15以接通发光元件LD53,其中控制终端1C和1D属于对应于操作开关S53的第二模式组。因此,显示器15指示进行了第二模式控制。注意,第一模式控制的操作与第二模式控制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对第一模式控制的操作的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被配置成进行远程控制(批量控制)的第一控制终端1A的模式选择开关(未示出)被操作时,控制终端1A的控制单元10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另外,控制单元10借助于多播传输将具有控制命令的分组(登记信号)从通信单元12发送到信号线Ls,其中所述控制命令指示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然后,当每个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控制单元10接收到分组(登记信号)时,每个控制单元10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应注意,在登记模式中,将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标识码登记到要由第一控制终端1A控制的组中的步骤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对将第二控制终端1B至1D的标识码登记到要由第一控制终端1A控制的组中的步骤的说明。这里,负载控制系统可能具有多个被配置成进行远程控制(批量控制)的第一控制终端1A。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控制终端1的一个控制单元10根据一个模式选择开关的操作而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时,其它的控制单元10从操作模式切换到登记模式,并且确定这一个控制单元10作为登记模式的中心。因此,借助于操作开关的操作来选择不同于登记模式中心的第一控制终端1,而不管控制终端是否被分组。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借助于处于操作模式的控制终端1C、1D的操作开关S32、S33、S42、S43的操作来调整负载L的调暗水平。随后,当控制终端1A的操作开关S53被按压持续预定时段时,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控制指令,并且然后向控制单元10发送用于登记负载状态的操作信号。在接收到操作信号时,第一控制终端1A的控制单元10获得“负载L的当前状态”和“属于第二模式组的控制终端1C和1D的控制终端标识码”,这二者均对应于操作开关S53。然后,控制单元10确定负载L的当前状态作为针对第二模式控制中的每个负载L的控制信息,并且将该控制信息存储到存储器23。然而,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可以借助于发送具有通知负载状态的指令的分组(命令信号)来获得负载的当前状态。

Claims (5)

1.一种用于控制至少一个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控制终端和至少一个操作终端;
所述控制终端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负载,
所述操作终端通过信号线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控制终端,
每个所述控制终端单独具有控制终端标识码,
每个所述操作终端单独具有操作终端标识码,
所述控制终端包括第一输入接收装置、第一控制装置以及第一通信装置,
所述第一输入接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输入第一控制指令的第一操作开关,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时,响应于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预定负载,所述预定负载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并且由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所述操作终端具有第二输入接收装置、存储器、第二控制装置以及第二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输入第二控制指令的第二操作开关,
所述存储器存储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和与控制信息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所述控制信息指示预定状态,并且使要由所述控制终端控制的所述至少一个负载处于所述预定状态,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并且从所述存储器获得与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相关的控制终端标识码以及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基于所获得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将所述负载控制到所述预定状态的控制命令,并且将包括所述控制命令和所获得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的命令信号通过所述信号线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到所述控制终端,
所述控制终端被配置成通过所述信号线经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命令信号,并且在所述命令信号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等于所述控制终端自己的控制终端标识码时,根据所述命令信号将所述预定负载控制到所述预定状态,
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预定时刻向所述操作终端发送状态信号,所述状态信号指示要由所述控制终端控制的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所述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以便确定所述当前状态作为所述负载的预定状态,并且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存储指令时,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控制终端标识码之间的关系存储到所述存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发送状态信号,所述状态信号指示在所述第一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负载时的所述预定负载的当前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存储在所述第二控制装置接收到状态信号时所述状态信号所包含的负载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存储指令时,从所述存储器获得要由所述控制终端控制的负载的状态,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所述负载和从所述存储器获得的负载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将所述关系存储到所述存储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存储指令时,使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时,使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状态信号,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从所述状态信号识别出所述负载的当前状态,并且被配置成生成所述负载和所述负载的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将所述关系存储到所述存储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检测所述第二操作开关被操作持续第一时段时的第一操作输入,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检测所述第二操作开关被操作持续第二时段时的第二操作输入,所述第二时段比所述第一时段长,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成从所述存储器获得对应于所述第一操作输入的控制终端标识码,并且被配置成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成生成具有所述控制命令以及从所述存储器获得的控制终端标识码的命令信号,并且被配置成通过所述信号线向所述控制终端发送所述命令信号,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识别在所述控制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操作输入时要由所述控制终端控制的负载的状态,并且被配置成生成所述负载和所述负载的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将所述关系存储到所述存储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操作终端连接到要由所述操作终端控制的至少一个负载,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二输入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时,控制要由所述操作终端控制的负载。
CN2010101541177A 2009-04-21 2010-04-20 负载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3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3248 2009-04-21
JP2009103248A JP2010258535A (ja) 2009-04-21 2009-04-21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3512A true CN101873512A (zh) 2010-10-27
CN101873512B CN101873512B (zh) 2013-05-01

Family

ID=42998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411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3512B (zh) 2009-04-21 2010-04-20 负载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258535A (zh)
KR (1) KR101149457B1 (zh)
CN (1) CN101873512B (zh)
TW (1) TWI3858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5143A (zh) * 2015-03-18 2015-06-24 湖南天冠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云平台的批量控制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7023B2 (ja) * 2011-06-09 2016-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システム
JP6909400B2 (ja) * 2017-06-29 2021-07-28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3092A (ja) * 2005-03-14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イッチ及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959717A (zh) * 2006-10-09 2007-05-09 北京道达天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订单驱动的海量遥感数据集群化预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1212853A (zh) * 2006-12-27 2008-07-02 徐佳义 一种电照明节能型灯具控制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67057B1 (ko) * 1998-03-16 2000-09-15 송용철 원격 가로등 제어 시스템
KR200346962Y1 (ko) 2003-10-02 2004-04-08 안승용 가정용 조명등의 원격제어장치
KR100638334B1 (ko) * 2004-03-02 2006-10-25 정연모 시리얼 방식의 전등 제어 시스템
JP4797886B2 (ja) * 2006-01-25 2011-10-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回路
KR100912039B1 (ko) * 2007-01-31 2009-08-12 씨앤디아이(주) 조명장치 제어시스템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3092A (ja) * 2005-03-14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イッチ及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959717A (zh) * 2006-10-09 2007-05-09 北京道达天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订单驱动的海量遥感数据集群化预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1212853A (zh) * 2006-12-27 2008-07-02 徐佳义 一种电照明节能型灯具控制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5143A (zh) * 2015-03-18 2015-06-24 湖南天冠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云平台的批量控制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3512B (zh) 2013-05-01
TWI385891B (zh) 2013-02-11
KR101149457B1 (ko) 2012-05-24
KR20100116145A (ko) 2010-10-29
JP2010258535A (ja) 2010-11-11
TW201117508A (en) 2011-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4173B (zh) 负载控制系统
KR20080071878A (ko) 조명장치 제어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11039601A1 (en) Load control system
US20170094742A1 (en) Dimmer, detector,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controller, and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
CN101873512B (zh) 负载控制系统
CA2375011A1 (en) System for remotely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loads
KR101097735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JP2010250991A (ja) 伝送制御装置、及びこの伝送制御装置を備えた遠隔制御監視システム
EP2132961B1 (en) Control circuit, system for operating a device and device for programming such a control circuit
US7446670B2 (en) Load terminal for use in a remote controlled load management system
KR100911261B1 (ko) 가로등/보안등 원격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4821880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KR101030264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US10728991B1 (en) Fixture grouping and configuration in distributed lighting systems
JP4821876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S6341480B2 (zh)
WO2015080197A1 (ja) 操作端末、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JP2012048859A (ja) 遠隔制御システム
CN101846996B (zh) 负载控制系统
CN113311722A (zh) 智能家电组网控制系统
JP2654140B2 (ja)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の端末機能設定方式
JPS5815391A (ja) 遠方制御システム
JP3634129B2 (ja) 表示器
KR100513499B1 (ko) 무선모터제어장치
KR200369686Y1 (ko) 무선모터제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5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kamato City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kamato City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