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4173B - 负载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载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4173B
CN101414173B CN2008101667036A CN200810166703A CN101414173B CN 101414173 B CN101414173 B CN 101414173B CN 2008101667036 A CN2008101667036 A CN 2008101667036A CN 200810166703 A CN200810166703 A CN 200810166703A CN 101414173 B CN101414173 B CN 1014141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oad
terminal
address
contro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67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4173A (zh
Inventor
藤田裕司
松浦修次
兵主春彦
平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14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4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1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04L67/125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involving control of end-device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04S20/246Home appliances the system involving the remote operation of lamps or lighting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包括与控制目标负载相连的至少一个操作控制终端,以及至少一个操作终端。用于信号传输的地址被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中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信号传输单元、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如果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与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一致,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信号传输单元通过信号线接收从所述操作终端传输的控制命令,并且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根据如此接收的控制命令来控制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

Description

负载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载控制系统,其通过开关的操作来控制负载。
背景技术
如同日本专利特开平申请No.2003-37879中(第0002段到第0010段以及图6到8)所公开的,已经常规地提供了使用时分复用信号的负载控制系统。
在该负载控制系统中,如图8中所示,具有开关S1到S3的多个操作终端102和用于控制照明负载104(下文中称为“负载”)的多个控制终端103通过双线信号线Ls连接到传输控制设备100。
特定地址(或个体地址)被分配给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传输控制设备100使用所述个体地址来访问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
传输控制设备100将具有图9的(a)中例示的格式的传输信号Vs递送到信号线Ls。所述传输信号Vs是时分复用信号,其是双极信号(±24V),包括指示信号递送开始的同步信号SY、指示传输信号Vs的模式的模式数据MD、在特地呼叫(call out)操作终端102或控制终端103时使用的地址数据AD、在控制负载104时使用的控制数据CD、在检测传输错误时使用的校验和数据CS以及响应等待时隙WT,即,从操作终端102或控制终端103接收响应信号(监测数据)的时隙。利用该传输信号Vs,通过脉宽调制(参见图9中的(b))来传输数据。
如果经由信号线Ls接收的传输信号Vs的地址数据AD与预设的地址一致,则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从传输信号Vs中捕获控制数据CD,并且在响应等待时隙WT期间向传输控制设备100返回监测数据,作为当前模式信号(通过经由合适的低阻抗对该信号线进行短路来递送的信号)。
在将数据从传输控制设备100传输到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中的期望一个的情况下,传输控制设备100递送传输信号Vs,在该传输信号中,模式数据MD被保持为控制模式,地址数据AD与操作终端102或控制终端103的地址一致。随着传输信号Vs被递送到信号线Ls,无论操作终端102或控制终端103中的哪一个具有与地址数据AD一致的地址,它都捕获控制数据CD,并且在响应等待时隙WT期间将监测(状态)数据返回给传输控制设备100。基于所递送的控制数据CD和在响应等待时隙WT期间接收的监测数据之间的关系,传输控制设备100确认控制数据CD已经被传输到操作终端102和控制终端103中的期望一个。响应于所接收的控制数据CD,控制终端103生成用于控制负载104的负载控制信号。响应于所接收的控制数据CD,操作终端102发出显示信号,该显示信号用于执行对负载104的操作的确认的显示。
另一方面,传输控制设备100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通常递送其中模式数据MD被保持为伪模式(dummy mode)的传输信号Vs(其被称为“正常轮询”)。在该情况下,传输控制设备100访问多个控制终端103中的任意一个,如图10中的(a)所示,并且请求该任意一个控制终端发送回指示负载状态的监测数据。与之响应,指示与所访问的控制终端103连接的负载104的状态的监测数据被从控制终端103发送回传输控制设备100(参见图10中的(b))。在接收到监测数据后,传输控制设备100访问与控制终端103对应的操作终端102的地址,并且向对应的操作终端102传输在显示与对应的控制终端103连接的负载104的状态时使用的控制数据CD(参见图10中的(c))。
按照该方式,在正常轮询中周期地重复访问控制终端103和与之对应的操作终端102的地址的操作。
当操作终端102在正常轮询下向传输控制设备100发送特定信息时,与伪模式传输信号Vs的同步信号SY同步地生成图9的(c)中例示的中断信号。此时,操作终端102在准备随后向传输控制设备100递送信息和自传输控制设备100递送信息时设置中断标志。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传输控制设备100递送传输信号,在该情况下,模式数据MD被保持为中断轮询模式,并且地址数据AD的较高的一半位(在地址数据AD为8位的情况下为高四位)按顺序增加。
如果由中断轮询模式的传输信号所携带的地址信号AD的高四位与在操作终端102中设置的地址的高四位一致,则在响应等待时隙WT期间,已经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向传输控制设备100发送回所述操作终端的地址的低四位。如上所述,传输控制设备100一次搜索16个操作终端,以找出中断信号生成操作终端102。因此,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找到该中断信号生成操作终端102。
一旦传输控制设备100获取生成中断信号的操作终端102的地址,它将传输信号Vs递送到信号线Ls,在该传输信号中,模式数据MD被保持为监测模式,而地址数据AD是由此获得的地址数据。响应于该传输信号Vs,操作终端102在响应等待时隙WT期间将该期望信息发送回传输控制设备100。最后,传输控制设备100递送用于指示中断信号生成操作终端102复位该中断的信号,由此取消终端标志。
在上述方式中,从操作终端102到传输控制设备100的信息传输是通过将信号四次(在伪模式、中断轮询模式、监测模式和终端复位模式下)从传输控制设备100发送到操作终端102来完成的。为了使传输控制设备100获知控制终端103中的一个期望控制终端的操作状态,仅仅递送其中模式数据MD被保持为监测模式的传输信号就足够。
然而,如果通过操作开关S1到S3来生成操作数据,则操作终端102将该操作数据作为监测数据发送回传输控制设备100。包含根据该操作数据生成的控制数据CD的传输信号Vs被从传输控制设备100传输到控制终端103,响应于该传输信号,控制终端103控制(接通或关断)负载104。在这点上,控制终端103将监测数据返回给传输控制设备100。基于如此返回的监测数据,传输控制设备100向操作终端102传输包含用来显示负载104的操作状态的控制数据CD的传输信号Vs。响应于该传输信号Vs,操作终端102接通或关断用于显示负载104的操作状态(接通或关断)的指示灯(发光二极管等)。
如上阐述的常规实例使用所谓集中式控制系统,在该集中式控制系统中,传输信号Vs并不直接由用于控制负载104的控制终端103和用于接收控制负载104所需要的操作输入的操作终端102传输,而是通过传输控制设备100进行传输。因此,如果传输控制设备100异常或者如果信号线Ls被切断,则该系统作为整体变得不可操作。此外,在新近加入要控制的负载的情况下,用于控制该新负载的控制终端和用于接收操作输入的操作终端需要添加到该系统中。这使得系统的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控制系统,与常规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其成本较低,并且该负载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操作控制终端,其与控制目标负载相连;以及至少一个操作终端,其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其中用于信号传输的地址被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
此外,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操作输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以及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所述操作终端以及从所述操作终端接收信号。
所述操作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终端的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以及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接收信号;存储单元,用于对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操作输入与被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存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当在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操作输入时,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该操作输入对应的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获取的所述地址。
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与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一致,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接收从所述操作终端传输的控制命令,并且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根据如此接收的控制命令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
利用该配置,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操作开关来直接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控制目标负载。还可以通过操作经由所述信号线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操作终端的操作开关来执行对所述负载的远程控制。此外,所述控制命令通过所述信号线在所述操作终端和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之间直接传输。因此,即使在信号线被切断或者即使操作终端异常时,所述系统作为整体也不可能变为不可操作。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负载控制系统,与常规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该负载控制系统的成本较低,并且该负载控制系统能够享受提高的系统稳定性。
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可以确定从所述操作终端接收的控制命令是否对应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并且其中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对应于所述负载,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负载,而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不对应于所述负载,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不控制所述负载。
利用该配置,如果所述负载包括两种照明负载,例如,可调光照明负载和不可调光照明负载,则即使在指示亮度级别的控制命令被发送到用于控制所述不可调光照明负载的操作控制终端时,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也不可能控制所述不可调光照明负载。由于该特征,可以防止错误操作所述负载。
优选的是,多个负载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在识别所述多个负载时使用的识别码,其中将与所述多个负载相连的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以及在识别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多个负载时使用的识别码以与所述操作输入之间成相关关系地存储在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中,以及其中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生成要发送到与所述多个负载相连的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命令时,所述识别码被包括在所述控制命令中。
利用该配置,所述操作终端可以独立地远程控制与单个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多个负载。
多播地址可以优选存储在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中,作为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其中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当在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操作输入时生成的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的所述多播地址,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与所述多播地址成相关关系的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以下述方式控制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的地址与在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多播地址一致,则所述负载进入与所述多播地址对应的操作状态。
利用该配置,当利用在操作终端中作出的单个操作控制终端来共同地控制与所述个体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多个负载时,不需要基于单播来向所述个体操作控制终端中的每个传输控制命令。由于该特征,可以抑制通信量的增加。
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与多个操作输入成公共相关关系的单个多播地址,以及还存储用于识别与所述单个多播地址成相关关系的所述多个操作输入的识别码,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至少一个多播地址,与所述多播地址相关的至少一个识别码,以及与所述多播地址和所述识别码相关的操作状态。
当在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操作输入时,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生成包含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识别码的控制命令,通过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的多播地址,以及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以下述方式对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进行控制: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与所述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多播地址一致时,所述负载进入与所述控制命令中所包含的识别码对应的操作状态。
利用该配置,当利用在操作终端中作出的单个操作控制终端来共同地控制与所述多个个体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多个负载时,不需要基于单播来向所述多个个体操作控制终端中的每个传输控制命令。另外,可以降低多播地址的使用频率。
如果用于当在操作终端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一个操作输入时控制所述负载的操作控制终端与用于当在操作终端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另一操作输入时控制所述负载的操作控制终端相同,则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与所述一个操作输入和所述另一操作输入成公共相关关系的单个多播地址。
利用该配置,可以获得与先前配置相同的效果。
如果在已经通过接收来自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命令控制所述负载后经过了预定等待时间,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可以优选地允许所述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传输响应信号,在该响应信号中,所述控制命令的源地址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
利用该配置,可以通过在所述操作控制终端接收到所述控制命令后,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向用作所述控制命令的源的操作终端返回响应信号来提高传输中的可靠性。
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可以存储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特定地址,其中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以对应的关系存储分配有所述多播地址的操作控制终端的特定地址以及与所述多播地址对应的操作控制终端的负载的操作状态,并且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命令,根据所述控制命令控制所述负载,使得所述负载进入所述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操作状态,随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关于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的信息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的所述控制命令的源地址。
利用该配置,基于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发送的所述操作状态信息,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可以获知是否已经在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中对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进行正确的控制。
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还可以存储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操作输入和分配给另一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其中,当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所述操作输入时,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获取的所述地址。
利用该配置,可以通过操作一个操作控制终端的操作开关而不必使用所述操作终端来远程控制作为另一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目标的所述负载。
所述负载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功率输送器,用于将直流电流叠加到所述信号线上,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配置有功率获取单元,用于接收叠加到所述信号线上的直流电流,并且产生操作所述各个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
利用该配置,除了所述信号线外,不需要布置用于向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提供电功率的电源线。这提供了可以提高安装的容易度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其包括:多个操作控制终端,其中每个操作控制终端与至少一个控制目标负载相连;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通过信号线彼此相连,其中用于信号传输的多个地址被分配给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
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中的每个操作控制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操作输入和被分配给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之间的相关关系;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以及从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接收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具有下述功能:响应于在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的操作输入而对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进行控制,以及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分配有所述地址的所述剩余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获取的地址。
利用该配置,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操作开关来直接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控制目标负载。还可以通过操作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中的一个操作控制终端的操作开关来执行对经由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中的所述一个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剩余的所述操作终端的所述负载的远程控制。由于所述控制命令通过所述信号线在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之间直接传输,因此,即使在信号线被切断或者即使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中的一个异常时,所述系统作为整体也不可能变为不可操作。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负载控制系统,与常规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该负载控制系统的成本较低,并且该负载控制系统能够享受提高的系统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负载控制系统,与常规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该负载控制系统的成本较低,并且该负载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下述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系统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操作控制终端的方框电路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操作终端的方框电路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使用的分组的示图;
图5A和5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操作的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系统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操作控制终端和操作终端的方框电路图;
图8是例示常规实例的系统图;
图9A、9B和9C是用于说明常规实例中的信号传输的示图;和
图10是用于说明常规实例中的正常轮询的信号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附图构成其一部分。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系统图。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分别与负载L相连的多个操作控制终端1(在示例的实施例中为4个)和通过双线信号线Ls与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相连的操作终端2。所述负载L例如是照明负载,并且经由电源线Lp与商用交流电源AC相连。然而,要由该负载控制系统控制的负载L不限于所述照明负载,而可以包括例如空调、通风扇、电动窗帘和所有种类的其他电动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三类:操作控制终端1A,其具有单个操作开关S11,并且用来在操作开关S11被操作时接通或关断单个负载L(下文中称为“简单开关功能”);操作控制终端1B,其具有多个(在示例实施例中为2)操作开关S21和S22,并且与和所述操作开关S21和S22对应的多个(在示例实施例中为2)负载L相连,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B具有响应于所述操作开关S21和S22的操作而单独地接通或关断负载L的简单开关功能;以及操作控制终端1C或1D,其具有多个(在示例实施例中为3)操作开关S31到S33或S41到S43,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C或1D具有下述功能(下文中,称为“变暗开关功能(dimming switch function)”):响应于所述操作开关S31或S41的操作而接通或关断负载L,当所述操作开关S32或S42被操作时增加负载L的光输出,而在所述操作开关S33或S43被操作时降低负载L的光输出。
在下述描述中,参考标记1A、1B、1C和1D将被添加以彼此区分所述三种类型的操作控制终端,而参考标记1将被用来统一地指定所有种类的操作控制终端。
没有负载与操作终端2相连。操作终端2具有多个(在示例实施例中为3)操作开关S51到S53。在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51到S53后,操作终端2通过信号线Ls传输包括控制命令的分组(稍后描述),从而使得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中的一个操作控制终端控制所述负载L,作为其控制目标(在下文中,该功能将被称为“远程控制功能”)。
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的外型类似于在日本工业标准中标准化的宽手持型开关(参见JTS C8304)。使用附接框(attachment frame)(JTSC8304中的专用附接框)或宽手持性开关板(参见JTS C8316)来将它们布置在比如房屋等的建筑的墙上并嵌入在墙中,其中在日本工业标准中对附接框和宽手持性开关板也进行了标准化。
图2是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方框电路图。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信号传输单元12,其通过信号线Ls传输通过对具有图4中所例示的格式的分组进行编码和数字调制而生成的传输信号,以及通过对经由所述信号线Ls接收的传输信号进行数字解调来解码出原分组。所述信号传输单元基于分配给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的特定地址来识别信号目的地和信号源。
所述特定地址可以是由硬件制造商分配的硬件特定物理地址,比如MAC地址等,或者是由用户任意分配的地址。而且,相同的地址不能被重复地分配给同一系统(网络)中的多个终端(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所传输的分组包括数据,比如用于确保同步的前导码,用于设置数据种类的控制位,目的地地址,源地址和控制命令,以及在错误检测中使用的校验和。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现有技术中公知的CSMA/CD方法来执行复用传输。
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该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监测操作开关S11,...,的操作状态,在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11,...,时接收操作输入,并生成与所述操作开关S11,...,中的每个操作开关对应的操作信号。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可以通过区分例如所述同一操作开关S11,...,的短时间推入操作(push operation)和长时间推入操作来生成不同的操作信号(操作输入)。
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主要由CPU组成的控制单元10。所述控制单元10捕获从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输出的操作信号,并且与如此捕获的操作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被输出给负载驱动单元14。在具有简单开关功能的操作控制终端1A和1B的情况下,负载驱动单元14具有响应于所述控制信号而接通或关断从商用交流电源AC向负载L供应电功率的功能。在具有变暗开关功能的操作控制终端1C和1D的情况下,负载驱动单元14不仅具有接通或关断供应电功率的功能,而且具有响应于所述控制信号,控制从商用交流电源AC向负载L供应的电功率的每单位时间的供应量,由此增加或降低所述负载L的光输出的功能。
接通或关断供应电功率的功能可以利用使用中继的公知常规方法来实现。同样,控制电功率的供应量的功能可以利用使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的公知常规相位控制方法来实现。因此,这些功能的详细图示和描述将省略。
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存储单元13,该存储单元由可重写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例如,EEPROM)形成。所述存储单元13存储如下信息:特定地址、下面要描述的多播地址、用于识别多个负载L的识别码等。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操作显示单元15,该操作显示单元显示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的操作状态(接通(ON)和关断(OFF)状态)。所述操作显示单元15包括发光元件LD11,...,比如发光二极管等,以及用于驱动该发光元件LD11,...,的驱动电路(未示出)。
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输出的控制信号,当所述负载L处于操作时(处于接通状态),驱动电路接通发光元件LD11,...,而当所述负载不处于操作时(处于关断状态),驱动电路关断发光元件LD11,...。如图1中所示,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11,...,被布置在对应的操作开关S11,...,附近。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包括电源单元16,该电源单元将通过电源线Lp从商用交流电源AC供应的交流电功率转换为直流电功率,由此产生操作各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
现在,将针对操作控制终端1利用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进行控制的操作进行描述。如果在操作控制终端1A中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11,则从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输出操作信号。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反转负载L的操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即,用于在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时关断负载L,而在负载L处于关断状态时接通负载L)。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输出的控制信号,负载驱动单元14接通或关断中继,由此反转所述负载L的操作。
在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控制信号后,控制单元10向操作显示单元15输出用于反转发光元件LD11的操作状态的控制信号(即,用于在发光元件LD11处于接通状态时关断发光元件LD11,而在发光元件LD11处于关断状态时接通发光元件LD11)。响应于该控制信号,操作显示单元15的驱动电路接通或关断发光元件LD11。
在操作控制终端1B中,如果一个操作开关S21被操作,则一个负载L的操作状态以及与操作开关S21对应的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21的操作状态被反转。如果另一操作开关S22被操作,则另一负载L的操作状态和与操作开关S22对应的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22的操作状态被反转。
在操作控制终端1C和1D中,如果操作开关S31和S41被操作,则负载L的操作状态以及与操作开关S31和S41对应的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31和LD41的操作状态被反转。如果操作开关S32和S42被操作而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则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输出操作信号。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增加负载L的光输出(亮度级别)的控制信号。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输出的控制信号,负载驱动单元14通过驱动电路增加向负载L供应的电功率的每单位时间的量。
如果操作开关S33和S43被操作而负载L处于接通状态,则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向控制单元10输出操作信号。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降低负载L的光输出(亮度级别)的控制信号。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输出的控制信号,负载驱动单元14通过驱动电路降低向负载L供应的电功率的每单位时间的量。
当操作开关S32和S42或S33和S43被操作而负载L处于关断状态时,可以首先接通负载L,随后增加或降低负载L的光输出(亮度级别)。在通过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31和S41来关断负载L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允许存储单元13存储在关断负载L时的亮度级别。如果稍后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31和S41,则控制单元10读出在所述存储单元13中存储的先前的亮度级别,并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以与如此读出的亮度级别对应的量输送电功率的控制信号。这使得可以立即恢复到先前的光输出(亮度级别)。
图3是操作终端2的方框电路图。操作终端2包括信号传输单元22,该信号传输单元通过信号线Ls传输通过对具有图4中所例示的格式的分组进行编码和数字调制而生成的传输信号,以及通过对经由所述信号线Ls接收的传输信号进行数字解调来解码出原分组。所述信号传输单元22基于分配给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的特定地址来识别信号目的地和信号源。
所述操作终端2包括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该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监测操作开关S51,S52和S53的操作状态,在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51,S52和S53时接收操作输入,并生成与所述操作开关S51,S52和S53中的每个操作开关对应的操作信号。所述操作终端2包括主要由CPU组成的控制单元20。所述控制单元20捕获从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的操作信号,并且生成与如此捕获的操作信号对应的控制命令。操作终端2包括存储单元23,该存储单元由可重写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例如,EEPROM)形成。所述存储单元23存储如下信息:与操作开关S51,S52和S53对应的组编号或模式(pattern)编号。
操作终端2包括操作显示单元24,该操作显示单元显示与操作开关S51,S52和S53对应的组控制或模式控制(pattern control)(稍后描述)的状态(执行或不执行)。所述操作显示单元24包括发光元件LD51,LD52和LD53,比如发光二极管等,以及用于驱动该发光元件LD51,LD52,LD53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响应于从控制单元20输出的控制信号,当所述组控制或模式控制正在执行时,驱动电路接通发光元件LD51,...,而当所述组控制或模式控制未执行时,驱动电路关断发光元件LD51,...。如图1中所示,操作显示单元24的发光元件LD51,LD52和LD53被布置在对应的操作开关S51,S52和S53附近。所述操作终端2包括电源单元25,该电源单元将通过电源线Lp从商用交流电源AC供应的交流电功率转换为直流电功率,由此产生操作各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
现在,对组控制和模式控制进行简要的描述。所述组控制指的是利用来对属于同一组的负载L进行共同的控制以进入相同的操作状态的控制方法。所述模式控制指的是利用来对属于同一模式组(pattern group)的负载L进行共同的控制以进入逐负载设置的操作状态的控制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开关S51对应于组控制,而操作开关S52和S53对应于模式控制。与操作开关S51对应的组控制是例如同时接通或关断与所述信号线Ls相连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1A,1B,1C和1D)所属于的组中的全部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将与操作开关S51相关的操作信号(操作输入)和在共同地向所述组传输控制命令时使用的地址(第一多播地址)按照对应关系存储在存储单元23中。如稍后将要描述的,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属于该组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来进行组控制。与操作开关S52对应的模式控制是在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1A,1B,1C和1D)所属于的第一模式组中,关断操作控制终端1A的负载L、接通操作控制终端1B的两个负载L、利用50%的亮度级别接通操作控制终端1C的负载L以及利用70%的亮度级别接通操作控制终端1D的负载L的控制(第一模式控制)。将与操作开关S52相关的操作信号(操作输入)和在共同地向所述第一模式组传输控制命令时使用的地址(第二多播地址)按照对应关系存储在存储单元23中。与操作开关S53对应的模式控制是在操作控制终端1C和1D所属于的第二模式组中,利用70%的亮度级别接通操作控制终端1C的负载L以及利用30%的亮度级别接通操作控制终端1D的负载L的控制(第二模式控制)。将与操作开关S53相关的操作信号和在共同地向所述第二模式组传输控制命令时使用的地址(第三多播地址)按照对应关系存储在存储单元23中。
同时,将与操作控制终端1(1A,1B,1C和1D)所属于的所述组和所述模式组对应的多播地址和各个多播地址中的操作状态(接通、关断和亮度级别)按照对应关系存储在每个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1A,1B,1C和1D)的存储单元13中。
接着,将对使用操作终端2对多个负载L进行组控制和模式控制的操作进行描述。
首先,如果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1被操作,则操作信号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给控制单元20。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通过参照在存储单元23中存储的对应关系来获取与所述操作信号对应的第一多播地址,并且将如此获取的第一多播地址设置为目的地地址。控制单元20允许信号传输单元22通过信号线Ls传输包含关于控制命令的数据的分组,以共同地接通或关断负载L。
在其中第一多播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13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中,信号传输单元12接收所述分组并将其递送到控制单元10。响应于在如此接收的分组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接通或关断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的控制信号。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接收的控制信号,负载驱动单元14接通或关断中继,从而接通或关断负载L。在从接收到控制命令开始已经经过预定等待时间(其随着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而改变)后,控制单元10允许信号传输单元12通过信号线Ls传输响应信号(确认分组),在该响应信号中,控制命令的源地址(即,操作终端2的地址)被设置为目的地地址。
在接收到从属于所述组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发送回的响应信号后,操作控制终端2向操作显示单元24输出用于反转发光元件LD51的操作状态(从关断状态到接通状态以及从接通状态到关断状态)的控制信号。响应于该控制信号,操作显示单元24的驱动电路接通或关断发光元件LD51,从而显示由属于所述组的操作控制终端1控制的负载L的操作状态。
接着,如果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2被操作,则操作信号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给控制单元20。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通过参照在存储单元23中存储的对应关系来获取与所述操作信号对应的第二多播地址,并且将如此获取的第二多播地址设置为目的地地址。控制单元20允许信号传输单元22通过信号线Ls传输包含关于控制命令的数据的分组,以执行第一模式控制。
在其中第二多播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13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中,信号传输单元12接收所述分组并将其递送到控制单元10。响应于在如此接收的分组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控制单元10控制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换言之,操作控制终端1A关断负载L,操作控制终端1B接通它们的全部两个负载L,操作控制终端1C利用50%的亮度级别接通负载L,以及操作控制终端1D允许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利用70%的亮度级别接通负载L的控制信号。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接收的控制信号,负载驱动单元14接通或关断中继,从而接通或关断负载L。此外,通过对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进行相位控制以及控制电功率的每单位时间的供应量,负载驱动单元14以亮度可调的方式接通负载L。
即使在第一模式控制期间再次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52,也按照如上所述的相同的步骤执行第一模式控制。因此,在负载L的操作状态中不会出现变化。
如果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3被操作,则操作信号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输出给控制单元20。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通过参照在存储单元23中存储的对应关系来获取与所述操作信号对应的第三多播地址,并且将如此获取的第三多播地址设置为目的地地址。控制单元20允许信号传输单元22通过信号线Ls传输包含关于控制命令的数据的分组,以执行第二模式控制。
在其中第三多播地址存储在存储单元13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1C和1D)中,信号传输单元12接收所述分组并将其递送到控制单元10。响应于在如此接收的分组中所包含的控制命令,控制单元10控制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换言之,操作控制终端1C利用70%的亮度级别接通负载L,以及操作控制终端1D允许控制单元10向负载驱动单元14输出用于利用30%的亮度级别接通负载L的控制信号。响应于从控制单元10接收的控制信号,通过对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进行相位控制以及控制电功率的每单位时间的供应量,负载驱动单元14以亮度可调的方式接通负载L。
即使在第二模式控制期间再次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53,也按照如上所述的相同的步骤执行第二模式控制。因此,在负载L的操作状态中不会出现变化。
利用上述负载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的操作开关S11,...,来直接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相连的控制目标负载L。还可以通过操作经由所述信号线Ls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相连的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1、S52和S53来执行对所述负载的远程控制。此外,所述控制命令通过所述信号线Ls在所述操作终端2和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之间直接传输。因此,即使在信号线Ls被切断或者即使操作终端2异常时,所述系统作为整体也不可能变为不可操作。
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负载控制系统,与常规集中式控制系统相比,该负载控制系统的成本较低,并且该负载控制系统能够享受提高的系统稳定性。此外,每个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可以确定从所述操作终端2接收的控制命令是否对应于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对应于所述负载L,则所述控制单元10控制所述负载L。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不对应于所述负载L,则所述控制单元10不控制所述负载L。
因此,在所述负载包括两种照明负载,例如,可调光照明负载和不可调光照明负载,的情况下,即使在指示亮度级别的控制命令被发送到用于控制所述不可调光照明负载的操作控制终端1时,每个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也不可能控制所述不可调光照明负载,从而可以防止错误操作所述负载。
另外,用于识别与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B相连的多个负载L的识别码被存储在操作控制终端1B的存储单元13和操作终端2的存储单元23中。这使得可以例如单独地将所述多个负载L分配给在模式控制中使用的模式组中。在所述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生成用于对操作控制终端1B进行模式控制的控制命令时,所述控制目标负载L的识别码被包括在所述控制命令中。这使得所述操作终端2可以独立地远程控制与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B相连的多个负载L。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于组控制或模式控制的控制命令被从操作终端2传输到操作控制终端1时,为所述组控制和所述模式控制定义的多播地址而不是分配给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特定地址被用作包含所述控制命令的分组的目的地地址。与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特定地址被设置为目的地地址以及基于单播来传输控制命令的情形相比,这提供了可以抑制通信量的增加的优点。
现在,将对用于在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中执行对组控制和模式控制的设置的步骤进行描述。
首先,如果在操作终端2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中设置的模式转换开关(未示出)被操作,操作信号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输出到控制单元20。响应于该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0将其操作模式从工作模式改变为设置模式。
在执行对组控制的设置的情况下,在设置模式中操作所述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1。如果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所述操作开关S51的操作输入并且将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单元20,则控制单元20将控制信号输出给操作显示单元24,以使与所述操作开关S51对应的发光元件LD51闪烁,由此向用户通知对与所述操作开关S51对应的组控制的设置正在进行中。
此外,控制单元20生成控制命令,该控制命令指示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进入到设置组控制的模式,并且允许信号传输单元12基于广播来通过信号线Ls向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传输包含所述控制命令的分组。在此点上,预先与操作开关S51的操作信号(操作输入)相关的第一多播地址被包括在所述控制命令中。
在已经接收到所述分组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控制单元10根据所述控制命令的指示进入到设置所述组控制的模式。在该设置模式中,可以通过在长时间段(例如两秒或更多)内推入操作开关S11,...,来选择将负载L输入以及不输入到要经受组控制的组中。更为具体地,在进入到所述设置模式时,已经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组中。在从所述组控制目标中排除部分所述负载L的情况下,用户在长时间段内推入与此种负载L对应的操作开关S11,...。
在此点上,当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组中时,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使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11,..,在相对长的时间段内闪烁。当选择不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组中时,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使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11,..,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闪烁。这向用户通知了输入和不输入的选择条件。
如果在选择将负载L输入以及不输入到所述组中的任务已经在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完成后,用户操作所述模式转换开关,则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生成用于通知所述设置模式结束的控制命令,并且允许信号传输单元12基于广播来通过信号线Ls向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传输包括所述控制命令的分组。
在已经接收到所述分组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控制单元10根据所述控制命令的指示从所述设置模式回到所述工作模式。如果在此时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组中,则如果所述负载L是多个相连,则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允许存储单元13按照对应关系存储从所述操作终端2通知的第一多播地址、控制的内容(组控制)以及负载L的识别码。如果在此时选择不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组中,则在存储单元13中什么都不存储。
在控制单元10从设置模式回到工作模式后,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和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接通或关断所述操作显示单元15和24的发光元件LD11,...。
在通过所述信号线Ls与操作终端2相连的全部操作控制终端1的所有负载进入所述组的情况下,第一多播地址可以预先(例如,在制造时)存储在全部操作控制终端1的存储单元13中。这使得可以在不必执行上述的设置任务的情况下,执行对全部操作控制终端的组控制。
在执行对第一模式控制的设置的情况下,在设置模式中操作所述操作终端2的操作开关S52。如果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1接收所述操作开关S52的操作输入并且将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单元20,则控制单元20将控制信号输出给操作显示单元24,以使与所述操作开关S52对应的发光元件LD52闪烁,由此向用户通知对与所述操作开关S52对应的第一模式控制的设置正在进行中。
此外,控制单元20生成控制命令,该控制命令指示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进入到设置第一模式控制的模式,并且允许信号传输单元12基于广播来通过信号线Ls向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传输包含所述控制命令的分组。在此点上,预先与操作开关S52的操作信号(操作输入)相关的第二多播地址被包括在所述控制命令中。
在已经接收到所述分组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控制单元10根据所述控制命令的指示进入到设置所述第一模式控制的模式。在该设置模式中,可以通过在长时间段(例如两秒或更多)内推入操作开关S11,...,来选择将负载L输入以及不输入到要经受第一模式控制的第一模式组中,以及设置控制内容(接通负载L、关断负载L和负载L的亮度级别)。在进入到所述设置模式时,已经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
在从所述第一模式控制目标中排除部分所述负载L的情况下,用户在长时间段内推入与此种负载L对应的操作开关S11,...。在此点上,当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时,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使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11,..,在相对长的时间段内闪烁。当选择不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时,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使操作显示单元15的发光元件LD11,..,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闪烁。这向用户通知了输入和不输入的选择条件。
在选择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的状态下,可以在比上述的长推入时间短的时间内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11、S21、S22、S31和S41,从而使得控制单元10可以控制负载驱动单元14来由此翻转负载L的操作状态。此时,用户选择与所述第一模式控制的控制内容对应的负载L的操作状态(接通或关断)。在操作控制终端1C和1D中,操作所述操作开关S32、S33、S42和S43,使得控制单元10可以控制所述负载驱动单元14来由此改变负载L的亮度级别。此时,用户设置与所述第一模式控制的控制内容对应的负载L的操作状态(亮度级别)。
如果在选择将负载L输入以及不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的任务以及设置负载L的操作状态的任务已经在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完成后,用户操作所述模式转换开关,则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生成用于通知所述设置模式结束的控制命令,并且允许信号传输单元12基于广播来通过信号线Ls向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传输包括所述控制命令的分组。
在已经接收到所述分组的所有操作控制终端1中,控制单元10根据所述控制命令的指示从所述设置模式回到所述工作模式。如果在此时选择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则如果所述负载L是多个相连,则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允许存储单元13按照对应关系存储从所述操作终端2通知的第二多播地址、控制的内容(负载L的操作状态)以及负载L的识别码。如果在此时选择不将负载L输入到所述第一模式组中,则在存储单元13中什么都不存储。
在控制单元10从设置模式回到工作模式后,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和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来接通或关断所述操作显示单元15和24的发光元件LD11,...。在设置第二模式控制的情况下,所述过程与设置第一模式控制的过程相同,除了从操作终端2向操作控制终端1通知的多播地址是第三多播地址外。因此,省略对设置第二模式控制的过程的描述。
在上述的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仅仅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来执行设置所述组控制和所述模式控制的任务。与利用专用设置设备来设置所述组控制和所述模式控制的常规情形相比,这提供了可以简化设置任务的优点。
操作终端2的操作显示单元24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和其驱动电路,替代发光元件LD51,LD52和LD53以及它们的驱动电路。同样,操作输入接收单元21可以包括与液晶显示器结合的触摸面板。由此构建的操作终端2的基本操作与上述的操作终端2的操作相同。
尽管操作终端2在本实施例中被用作用于远程控制所述负载的终端,但是不必将操作终端2添加到本负载控制系统中。作为替换实例,当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操作开关S11,...,被操作时,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可以将包含控制命令的分组传输到另一操作控制终端1。已经接收所述分组的另一操作控制终端1的控制单元10可以根据所述控制命令来控制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L的操作状态。在该情况下,如此操作的一个操作控制终端1的存储单元13必须预先存储操作开关S11,...,的操作信号,另一操作控制终端1的特定地址、多播地址或广播地址,以及操作状态的控制内容。
在如上所述相对于共同控制的控制内容(所述组控制和所述模式控制)中的每个设置特定多播地址的情况下,存在的可能是,随着共同控制的控制内容增加,可用的地址可能耗尽。鉴于此,即使所述控制内容彼此不同,相同的多播地址也可能被分配给其中相同操作控制终端1进入所述组或所述模式组中的共同控制的控制内容。在该情况下,可以分配用于识别分配有相同多播地址的共同控制的控制内容的代码(控制码)。
在上述实例中,相同操作控制终端1A、1B、1C和1D进入经历用于同时接通或关断负载L的所述组控制的所述组中以及经历所述第一模式控制的第一模式组中。因此,相同的多播地址可以被分配给所述两个组。控制编号“1”可以分配给所述组控制,而控制编号“2”被分配给所述第一模式控制。在所述第二模式控制中,进入经历第二模式控制的第二模式组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C和1D与进入第一模式组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A、1B、1C和1D不同。因此,与分配给所述第一模式组的多播地址不同的多播地址被分配给所述第二模式组。
图5A示出了在操作终端2的存储单元23中存储的相关数据的表格。相同的多播地址“FE0A”被分配给所述组控制和所述第一模式控制。控制编号“1”可以分配给所述组控制,而控制编号“2”被分配给所述第一模式控制。不同的多播地址“FE0B”被分配给所述第二模式控制。图5A中的短语“目标设备1”、“目标设备2”、“目标设备3”和“目标设备4”不是指定操作控制终端1中的一个特定操作控制终端,而是指定进入经历所述组控制的所述组中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模式组中的操作控制终端1。
在图5A中示出的实例中,相对于各个控制(所述组控制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模式控制)来存储所述目标设备的特定地址(在操作控制终端1B的情况下包括用于识别多个负载L的识别码“01”和“02”,这在下述描述中同样适用)以及控制内容(负载L的操作状态)。
然而,不必存储该信息。换言之,关于与各个控制对应的多播地址、控制编号和操作状态的数据表被存储在每个操作控制终端1(即,目标设备)的存储单元13中,如图5B中所示,则在操作终端2的数据表中存储目标设备1到4的特定地址和操作状态就变得没有必要。
然而,如果相对于所述各个控制存储所述目标设备的特定地址和控制内容,如图5A所示,则操作终端2的控制单元20可以确定是否已经在各个操作控制终端1中正确地控制负载L的操作状态。该确定可以基于从操作控制终端1(即,目标设备1到4,其被允许传输包含所述操作状态信息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操作状态信息进行。关于无法正确地控制负载L的操作状态的认识使得可以采取合适的措施,比如重发控制命令等。在相对于共同控制的各个控制内容(所述组控制和所述模式控制)来设置特定多播地址的情况下,图5B中例示的数据表中的短语“控制编号”变为没有必要。
(第二实施例)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系统图。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用于将直流电流叠加到信号线Ls上的功率输送器3被添加到所述负载控制系统,以及还在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分别具有功率获取单元17或26,所述功率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施加到信号线Ls上的直流电流,并且产生操作所述各个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第二实施例的其它配置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因此,相同的元件将利用相同的参考标记来指定,相同部分的赘述将省略。
所述功率输送器3包括降压电路,用于将从商用交流电源AC供应的100V或200V的交流电压降到几十伏特或几伏特;AC-DC转换器,用于将在所述降压电路中降低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开关调节器(switchingregulator),用于稳定所述AC-DC转换器的直流输出;以及叠加电路,用于将在所述开关调节器中稳定的所述直流电压或所述直流电流叠加到所述信号线Ls。这些组件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来实现,并且因此,将从图示和描述中省略其细节。
如图7中所示,通过使用与信号线Ls相连的低通滤波器(未示出)来从通过信号线Ls传输的信号(分组)中分离出直流电压或直流电流,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中的每个的功率获取单元17或26用于产生操作所述各个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此外,信号传输单元12或22用于接收通过高通滤波器从叠加到所述信号线Ls上的直流电压或直流电流中分离出的传输信号。
利用本实施例,除了所述信号线外,不需要布置用于向操作控制终端1和操作终端2提供电功率的电源线。这提供了可以提高安装的容易度的优点。
尽管已经相对于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要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背离在下述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

Claims (11)

1.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操作控制终端,其与控制目标负载相连;以及
至少一个操作终端,其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其中用于信号传输的地址被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操作输入,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以及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所述操作终端以及从所述操作终端接收信号;
其中,所述操作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终端的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以及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接收信号;存储单元,用于对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操作输入与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当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所述操作输入时,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获取的所述地址;以及
其中,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与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地址一致,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接收从所述操作终端传输的所述控制命令,并且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根据如此接收的所述控制命令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以及
其中从所述操作终端传输的所述控制命令具有作为源地址的所述操作终端的地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确定从所述操作终端接收的所述控制命令是否对应于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并且其中,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对应于所述负载,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负载,而如果所述控制命令被确定为不对应于所述负载,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不控制所述负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多个负载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在识别所述多个负载时使用的识别码,
其中,将与所述多个负载相连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地址和在识别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多个负载时使用的所述识别码与所述操作输入之间成对应关系地存储在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中,以及
其中,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生成了要被发送到与所述多个负载相连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控制命令时,所述识别码被包括在所述控制命令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多播地址被存储在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中,作为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地址,
其中,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所述操作输入时生成的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的所述多播地址,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与所述多播地址成对应关系的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以及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以下述方式对由其自身控制的负载进行控制: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的地址与在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多播地址一致,则所述负载进入与所述多播地址对应的操作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与多个操作输入共同对应的单个多播地址,以及还存储用于识别与所述单个多播地址成对应关系的所述多个操作输入的识别码,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至少一个多播地址、与所述多播地址对应的至少一个识别码、以及与所述多播地址和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操作状态,
其中,当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所述操作输入时,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生成包含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识别码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的所述多播地址,以及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以下述方式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如果所述控制命令的目的地地址与所述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所述多播地址一致,则所述负载进入与所述控制命令中所包含的所述识别码对应的操作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如果用于当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一个操作输入时控制所述负载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与用于当在所述操作终端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另一操作输入时控制所述负载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同,则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与所述一个操作输入和所述另一操作输入共同对应的单个多播地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如果在已经通过接收来自所述操作终端的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负载后经过了预定等待时间,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允许所述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传输响应信号,在所述响应信号中,所述控制命令的源地址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分配给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特定地址,
其中,所述操作终端的存储单元按照对应关系存储分配有所述多播地址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特定地址以及与所述多播地址对应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以及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所述操作终端的所述控制命令,根据所述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负载,使得所述负载进入所述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所述操作状态,随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关于所述负载的操作状态的信息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被设置为所述目的地地址的所述控制命令的源地址。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存储单元对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操作输入与分配给另一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以及
其中,当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所述操作输入时,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获取的所述地址。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还包括功率输送器,用于将直流电流叠加到所述信号线上,并且其中所述操作控制终端和所述操作终端配置有功率获取单元,用于接收叠加到所述信号线上的所述直流电流,并且产生操作各个单元所需要的电功率。
11.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包括:
多个操作控制终端,每个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与至少一个控制目标负载相连;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通过信号线彼此相连,其中用于信号传输的多个地址被分配给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
其中,所述多个操作控制终端中的每个操作控制终端包括至少一个操作开关;操作输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操作开关的操作输入;存储单元,用于对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操作输入与分配给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的所述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信号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号线将信号传输到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以及从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接收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具有下列功能:响应于在所述操作输入接收单元中接收到的所述操作输入来对由其自身控制的所述负载进行控制,以及通过参照所述存储单元来获取与所述操作输入对应的所述地址,生成用于控制与分配有所述地址的剩余的所述操作控制终端相连的所述负载的控制命令,以及通过所述信号线将所述控制命令从所述信号传输单元传输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获取的所述地址。
CN2008101667036A 2007-10-19 2008-10-17 负载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2896A JP4925330B2 (ja) 2007-10-19 2007-10-19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72896/2007 2007-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173A CN101414173A (zh) 2009-04-22
CN101414173B true CN101414173B (zh) 2011-07-13

Family

ID=40594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670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173B (zh) 2007-10-19 2008-10-17 负载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925330B2 (zh)
KR (1) KR101016154B1 (zh)
CN (1) CN101414173B (zh)
TW (1) TWI3827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0102A (zh) * 2017-05-25 2017-09-19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目标特性数据的存储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21670A1 (en) * 2009-04-22 2010-10-28 Abb Research Ltd Method for visualization of transmission flow in a system, an operator terminal and a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JP5469551B2 (ja) * 2010-07-05 2014-04-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機器制御装置
CN103329629B (zh) * 2010-12-22 2016-01-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连网照明系统控制
WO2014027391A1 (ja) * 2012-08-13 2014-0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TWI584221B (zh) 2012-09-28 2017-05-21 輝達公司 適應性調整圖形處理單元之圖框率的方法及使用該方法的電腦系統
JP2014120789A (ja) * 2012-12-13 2014-06-30 Panasonic Corp スイッチ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壁取付用スイッチ
TWI584686B (zh) * 2014-01-28 2017-05-21 Single circuit can adjust the load of the circuit structure
JP6375717B2 (ja) * 2014-06-23 2018-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照明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938B1 (en) * 1998-06-25 2002-10-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Remote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CN1377213A (zh) * 2001-03-23 2002-10-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远距离监控照明负载的远距离监视和控制系统
CN1753570A (zh) * 2004-09-22 2006-03-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控制系统的设置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927A (ja) * 1990-04-24 1992-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anの同報通信方式
JP2603778B2 (ja) * 1991-12-24 1997-04-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多重伝送システムの端末器
JPH05292580A (ja) * 1992-04-06 1993-1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遠隔制御装置の操作・制御用端末器
JP3195643B2 (ja) * 1992-04-23 2001-08-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A2276453C (en) * 1998-06-25 2003-11-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Remote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JP2002110366A (ja) * 2000-09-28 2002-04-1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制御監視システム
JP2007221614A (ja) * 2006-02-20 2007-08-30 Hitachi Ltd 自動車内通信装置
KR100885993B1 (ko) * 2007-07-16 2009-03-03 박금수 마스터/슬레이브 겸용 조명등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938B1 (en) * 1998-06-25 2002-10-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Remote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CN1377213A (zh) * 2001-03-23 2002-10-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远距离监控照明负载的远距离监视和控制系统
CN1753570A (zh) * 2004-09-22 2006-03-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控制系统的设置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93982A 2006.04.06
JP特开2007-124159A 2007.05.17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0102A (zh) * 2017-05-25 2017-09-19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目标特性数据的存储方法和系统
CN107180102B (zh) * 2017-05-25 2019-12-31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一种目标特性数据的存储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173A (zh) 2009-04-22
TWI382787B (zh) 2013-01-11
KR20090040236A (ko) 2009-04-23
TW200922380A (en) 2009-05-16
KR101016154B1 (ko) 2011-02-17
JP4925330B2 (ja) 2012-04-25
JP2009105493A (ja) 200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4173B (zh) 负载控制系统
CN101521970B (zh) 照明控制系统
US9978266B2 (en) Wireless switch assembly, relay re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mory card
EP2979520B1 (en) Dual-mode luminaire controllers
EP3086046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feeding power to remote controls
CN102957866A (zh) 网络管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295966A (zh) 设定电梯控制的方法
JP4821874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01873512B (zh) 负载控制系统
EP2925094B1 (en) 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lighting system using power consumption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JP2010258534A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4821876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01267704B (zh) 气动开关系统
CN215412412U (zh) 一种变频空调及其通讯装置
KR101030264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JP2011204412A (ja)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CN113311722A (zh) 智能家电组网控制系统
KR101088746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KR20140140780A (ko) Led 조명 제어 시스템의 자동 주소 지정 장치 및 방법
JP2010258533A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000050367A (ja)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