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5801B - 张力传递工具 - Google Patents

张力传递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5801B
CN101855801B CN200880110515.XA CN200880110515A CN101855801B CN 101855801 B CN101855801 B CN 101855801B CN 200880110515 A CN200880110515 A CN 200880110515A CN 101855801 B CN101855801 B CN 101855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force
nappe
lead
force transmission
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05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5801A (zh
Inventor
名古晋
野田康刚
玉井诚
平山尚宏
仓石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gaki Seiki Co Ltd
Toe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gaki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gaki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gaki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5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5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0Overhead 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 H02G7/05Suspension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6Suspensions for lines or cables along a separate supporting wire, e.g. S-hook
    • H02G7/10Flexible members or lashings wrapped around both the supporting wire and the line or cable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Workshop Equipment, Work Benches, Supports, Or Storag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张力传递工具,其能在引入线上简单且作业性好地装拆,并且安装时的张力传递性高。上述张力传递工具包括:覆盖体(3),该覆盖体(3)从侧方覆盖于对象引入线(2);以及张力传递带(4),该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与上述覆盖体(3)的一端附近卡接而另一端的自由端侧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架线时的张力,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从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朝覆盖体(3)的向架线(2)覆盖的覆盖面侧延伸,并卷绕于引入线(2),覆盖体(3)在其另一端附近具有狭缝(6),该狭缝(6)从侧部收纳口(6a)在宽度方向上收纳张力传递带(4),使其从向引入线(2)进行上述卷绕的覆盖面(3)侧向反覆盖面(3b)侧拉出,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Description

张力传递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对引入线进行架设、架线时,在对象材料上将张力传递到引入线的张力传递工具。
背景技术
引入线一般又称为DV线,像图7所示的引入线c那样,很多情况下被架线于电线杆a与房屋b之间。这种引入线c的架空引入施工通常是将引入线c的一端通过未图示的支承工具支承于房屋b的安装点d。此后,通过将引入线c的另一端侧上提并拉近至电线杆a的安装点e侧后支承、架线于未图示的支承工具来进行。架线后的引入线c的架空长度一般约为10m~50m左右,平均为20m左右,并根据各电力公司的配电规定来确定架线状态下的最大弛度α。具体而言,电线粗细变化为3.2mm2以下、14mm2以上等,且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但大致为架空跨长的2~4%。在确保了这样的最大弛度α的架线中,需要对引入线c作用有很大的张力。
为了将这种很大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c而将其另一端侧上提并拉近电线杆a的安装点e,与引入线c是用100V这样的低压线用引入线、并是将两、三根电线轻轻地扭绞到上述粗细的较细且耐外力性低的引入线相应,不采用称为卡线器(日文:カムラ)的在金属部之间进行夹持的夹线器,而如图5所示,采用将由纤维制成的所谓纤维绳索f的一端侧卷绕来传递张力的方式。
为了通过这种绳索f的卷绕来将需要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c,如图5所示,利用金属制的捆绑线g将绳索f的一端相对于引入线c束紧,并从绳索f的束紧位置开始将张力侧在隔开间隔的三个以上部位卷绕,此外,在中途部位采用简单的卷绕方法,在张力侧起点h特别复杂地进行卷绕以使其很难滑动,在反张力侧终点i稍复杂地进行卷绕以使其稍难滑动,藉此将绳索f直接或间接受到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c。此时,由于在张力传递初期绳索f向引入线c卷绕的卷绕部通过张力在引入线c周围卷紧来扎紧引入线c,因此能在没有滑动的状态下可靠地实现张力的传递。
张力向绳索f的直接传递是通过如图1中用虚线所示,将藉由与引入线c连接的如图7所示的连接部j连接的绳索f通过支承于电线杆a的安装点e附近的滑轮h,并用手将下垂的绳索f的另一端拉下等来进行的。当然,也可采用卷绕机、用手进行操作的称为紧线件(日文:シメラ)的紧线器等而不是用手。此外,绳索f能在另一端侧设置连结环、钩等连结工具,并与各种牵引源连结以进行引入线c的另一端侧的上提和拉近。
无论如何,在这些情况下,绳索f向引入线c的卷绕作业均是在地面上对另一端侧还未上提的虚线所示的引入线c进行的作业。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也能在从将另一端侧一定程度地上提并拉近至电线杆a侧的预备架线状态开始到满足规定最大弛度α之间的紧线阶段,将绳索f卷绕于保持预备架线状态的引入线c以供紧线作业。此时,如图6所示,绳索f向引入线c的卷绕为高空作业。
此外,为了采用吊线来架线、敷设电缆,还已知采用前端部结合的第一拉网、第二拉网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此进行简单说明,首先,在将它们穿过与它们前后端对应的前后端侧电线杆和位于它们中间的中间电线杆的紧线滑轮之后,将第二拉网的前后端结合于对应的前后端电线杆。接着,在将第一拉网的前端通过退扭与吊线连接之后,将第一拉网的末端安装于烛台。此后,将第一拉网牵引到末端侧,以将吊线延长敷设。接着,在第二拉网的前端部通过退扭连接电缆,然后将第二拉网安装于烛台并牵引,将电缆架设于紧线滑轮。在架设后,操作者一边采用戽斗车将电缆从紧线滑轮卸下,一边采用电缆吊架将电缆安装于吊线。最终电缆通过电缆吊架悬挂架设于吊线。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7011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将绳索f的一端卷绕于引入线c来传递张力的方式中,由于需要首先利用捆绑线g将绳索f的一端与引入线c束紧,然后从绳索f的上述束紧部开始将张力侧在考虑到滑动的难易程度的情况下卷绕于引入线c上的隔开间隔的三个部位等,卷绕作业复杂,因此存在作业烦杂、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作业效率无法提升的问题。图6所示的高空作业尤其成为问题。这些作业性的问题在引入线c架线后卸下绳索f时也一样,而且在卸下时还局限于高空作业。
此外,架线作业后,在将绳索f从引入线c开始通过捆绑线g将绳索f的一端束紧于引入线c的部分,为了保证上述张力传递时绳索f的卷紧,需要非常紧地束紧以使绳索f不会从捆绑线g的束紧部脱开,因此,使细捆绑线g在其与搓合线的交叉部嵌入护套层的局部性的强外力会作用于护套层及其内部线,且绳索f的卷紧力也会在绳索f与搓合线的交点部对引入线c的护套层和内侧线施加局部性的强外力,因而容易损伤引入线c,由于架线后的引入线c此后也持续作用有很强的张力,因此搓合线彼此间容易受损。
而且,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架线方法时,作业工序过多,作业变复杂。
以上的情况在架设、架线旁路电缆等其他电缆、电线时的作业中亦是如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引入线等架设、架线的对象材料上简单且操作性好地装拆、并且安装时的张力传递性高的张力传递工具。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张力传递工具在对引入线等架设、架线的对象材料进行架设、架线时,将架设、架线作业时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其主要特征在于,
包括:覆盖体,该覆盖体从侧方覆盖于对象材料;以及张力传递带,该张力传递带的一端与上述覆盖体的一端附近卡接而另一端的自由端侧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架设、架线时的张力,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从向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朝覆盖体的向对象材料覆盖的覆盖面侧延伸,并卷绕于对象材料,覆盖体在其另一端附近具有狭缝,该狭缝从侧部收纳口在宽度方向上收纳张力传递带,使其从进行向对象材料的上述卷绕的覆盖面侧向反覆盖面侧(与覆盖面侧相反的一侧)拉出。
在这种结构中,从覆盖体朝其对象材料的覆盖面侧延伸的张力传递带将向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侧卷绕于作为张力传递的对象的引入线等对象材料周围,并通过在需要的时间对上述卷绕后的张力传递带的对象材料施加向自由端侧的拉伸,在覆盖体的卡接有张力传递带的一端附近将上述覆盖面侧拉近对象材料。卷绕于对象材料的张力传递带中,从卷绕于上述对象材料的卷绕部拉出的中途部分在不进行更远端的自由端侧的拉绕和贯穿作业的状态下,朝着位于覆盖体的另一端附近的狭缝穿过覆盖体侧部的收纳口,进入到覆盖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狭缝里面。通过使张力传递带的中途进入上述狭缝,张力传递带成为相对于覆盖体从向引入线卷绕的覆盖面侧向反覆盖面侧拉出的状态。这样,张力传递工具相对于对象材料成为安装状态,若将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在上述拉出侧用手朝覆盖体拉拽,则张力传递带在对象材料的覆盖体另一端附近向上述覆盖面侧拉近,能提高张力传递带相对于对象材料的卷紧度,因此能得到更稳定的安装状态。
在成为上述状态的张力传递工具中,若在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直接或间接地施加用于向电线杆的安装点上提、拉紧、架线等的张力,则伴随着与张力传递带在上述安装状态下卷绕于拉伸对象材料的卷紧度和卷绕接触面区域的大小对应的摩擦阻力的增大,在对象材周围卷紧,随着覆盖体进一步向拉伸对象材料侧拉近和张力传递带的卷绕于对象材料的卷绕部朝张力侧延伸,能在对象材料周围进行面压接并将张力可靠地传递到对象材料。
在上述发明中,还能具有如下特征:狭缝允许在其收纳的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作用有张力时张力传递带在长轴方向上滑动。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作用于张力传递带的张力欲使张力传递带从上述覆盖体的狭缝朝向与覆盖体和对象材料平行的拉出方向稳定,而在将张力传递带从覆盖体的覆盖面侧通过狭缝朝向反覆盖面侧拉出时施加Z状弯曲,产生剪切阻力(日文:扱き抵抗),但通过使狭缝允许张力传递带在长轴方向上滑动,不需要减少这种剪切阻力而特别选取张力的作用方向,就能流畅且充分地实现通过张力使覆盖体3向对象材料侧的拉近以及张力传递带向对象材料周围的卷紧。
在上述发明中,还能具有如下特征:覆盖体的覆盖面制成沿着对象材料的凹面。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通过将覆盖体的覆盖面制成沿着对象材料的凹面,可发挥覆盖体自动向对象材料对准中心的功能,不会在对象材料的张力传递带卷绕部外周发生中心偏移,且易于覆盖成稳定的覆盖状态,不存在因安装失败而导致张力传递不良这样的情况,在架空引入线施工中等能保护对象材料的张力传递带卷绕部免受万一所施加的外力。
在上述发明中,还能具有如下特征:狭缝具有弯曲形态的侧部狭缝区域,该侧部狭缝区域从覆盖体的侧部收纳口朝另一端侧依次变位,且与大致沿覆盖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狭缝区域连接。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从狭缝的覆盖体侧部的收纳口收纳张力传递带的中途部分的侧部狭缝区域形成从收纳口到另一端侧依次变位的弯曲形态,从而能防止相对于进入到与侧部狭缝区域相连的大致沿覆盖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狭缝区域并被朝自由端侧拉拽或作用有张力的张力传递带4的拉出方向,通过反拉出方向的变位而满足朝向覆盖体侧部的收纳口的关系,导致张力传递带从中央狭缝区域逃到侧部狭缝区域侧,以及张力传递带从侧部狭缝区域通过收纳口脱离狭缝。特别地,即使张力传递带未充分进入中央狭缝区域而仍位于侧部狭缝区域、或以一部分挂住的状态被拉拽而作用有张力,侧部狭缝区域也能通过其弯曲形态使作用于张力传递带的从狭缝拉出时朝向长轴方向的压接力产生朝向中央狭缝侧的分力,使张力传递带移动到中央狭缝区域侧。
在上述发明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张力传递带在从向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朝覆盖体的反覆盖面侧延伸之后,通过设于覆盖体的长孔朝覆盖体的覆盖面侧延伸。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可通过剪切阻力和拉伸摩擦阻力来分散和降低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所受的张力直接作用于张力传递带的向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的情况,从而能缓和张力集中于卡接部,上述剪切阻力是张力传递带的贯穿部在卡接部跟前的覆盖体上的长孔处受到的剪切阻力,上述拉伸摩擦阻力是伴随上述剪切阻力的、张力传递带的卡接部到贯穿部向反覆盖面的压接而产生的。
在上述发明中,还具有如下特征:长孔相对于覆盖体的长轴方向倾斜。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为了将从卡接部延伸的张力传递带以从覆盖体的反覆盖面侧通过长孔朝覆盖面侧延伸的形态拉出以向对象材料卷绕,张力传递带顺着覆盖体的长孔的方向沿覆盖体和对象材料的长轴方向倾斜地朝覆盖面侧延伸,因此张力传递带容易沿着卷绕于对象材料的倾斜方向延伸,可在没有强制、没有皱纹的状态下流畅地进行卷绕。
在上述发明中,还能具有如下特征:张力传递带的一端在覆盖体的一边附近沿与覆盖体的长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卡接,长孔设于覆盖体的与张力传递带一端的卡接部相对的另一边附近。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上述之外,张力传递带从在其一端的覆盖体的一边附近与覆盖体的长轴方向平行延伸的卡接部,朝着与之相对的另一缘侧的长孔而沿覆盖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在长孔的经过部朝对象材料的卷绕面侧大幅度改变方向而在自由端受到张力,因此,方向从传递带在对象材料上的卷绕方向经由长孔部变为朝向覆盖体的宽度方向而朝向卡接部,大幅度改变,这种方向的大幅度改变引起的长孔部处的更大的剪切阻力可更大幅度地地降低上述张力,从而能进一步缓和集中于卡接部的上述张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张力传递工具,若从覆盖体朝其覆盖面侧延伸的张力传递带可简单地卷绕于作为张力传递对象的对象材料,且从上述卷绕部拉出的张力传递带的中途部分可在不需要进行自由端侧更远端的拉回和长轴方向的贯穿作业的状态下从侧部简单地进入覆盖体另一端附近的狭缝,此外,能以与此相反的步骤作业效率高地对对象材料进行装拆,藉此,能缩短架空引入线施工等架设、架线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在安装状态下,通过作用于从覆盖体的狭缝被拉出到反覆盖面侧的张力传递带的拉力或张力,张力传递带在向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与狭缝之间张紧,随着覆盖体朝向对象材料拉紧,张力传递带在对象材料周围卷紧并进行面压接,不存在使绳索等交叉来卷紧对象材料时那样的局部压迫,因此,不会损伤对象材料,在与对象材料之间能不强制地得到很大的摩擦力,能将作用于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的张力以没有游动和滑动的状态可靠地传递到对象材料,使架空引入线施工等架设、架线流畅且高效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张力传递工具,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表示张力传递带向覆盖体卡接的一例的卡接部的剖视图,图1(c)是表示另外的卡接的一例的卡接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张力传递工具的传递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张力传递工具的张力传递带卷绕作业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4是将上述张力传递工具的覆盖体、从该覆盖体延伸而卷绕于对象引入线并从覆盖体拉出的张力传递带、引入线之间的关系以拉开覆盖体和引入线的状态进行表示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利用现有的绳索的张力传递状态下的绳索与对象引入线的连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高空进行图5所示的连接和卸下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引入线的架线状态和通过现有的绳索在张力传递状态下的架线作业状态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张力传递工具
2引入线
3覆盖体
3a覆盖面
3b反覆盖面(覆盖面的相反面)
3c卡接壁
4张力传递带
5卡接部
6狭缝
6a收纳口
6b突状
6c侧部狭缝区域
6d中央狭缝区域
7卷绕部
11长孔
12通孔
13线
15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张力传递工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便理解本发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张力传递工具是当将主要是低压用的两根或三根线轻轻地搓合而形成的引入线架线于电线杆与作为引入对象的房屋等之间时,将架线作业时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的张力传递工具的情形的一例。但是,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适用于包括旁路电缆等其他电缆或电线等在内的相似的一般的架线、架设作业。
图1(a)、图1(b)所表示的一例中的张力传递工具1包括:覆盖体3,该覆盖体3如图2所示从侧面贴于作为对象的引入线2;以及张力传递带4,该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卡接在上述覆盖体3的一端附近,另一端的自由端侧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架线时的张力。在此,由于覆盖体3和张力传递带4是将架空引入线施工中的引入线2作为作业对象的电气施工构件,因此从电的安全性方面考虑,通常采用绝缘材料。
覆盖体3例如是将张力传递带4作为作用于其的张力的基础,利用在覆盖体3的一端附近与另一端附近之间产生的张紧作用,将张力传递带4如图2所示在引入线2的外周卷紧,并将用于架设的张力传递到引入线2的覆盖体,为确保其能经受上述操作的强度而采用聚碳酸酯制,并将厚度设定成5mm左右。此外,覆盖体3的形状制成围住引入线2外周的大致半周的截面为半圆的形状,以提高其弯曲刚性。藉此,成为凹槽状的覆盖面3a在如图2所示被贴于引入线2时,能发挥彼此对准中心的功能,不会发生中心偏移,因而稳定。另外,覆盖面3a的圆弧半径为25mm左右,相对于引入线2的所述粗细存有余量。反覆盖面3b(覆盖面3a的相反面)也与覆盖面3a同心,其半径为30mm左右。
由于张力传递带4例如卷绕于引入线2的外周以传递张力,因此需要具有易于卷绕的挠性、柔软性、对张力的耐久性等特性,为采用聚酯纤维的纺成结构(日文:織り組織)、或编成结构(日文:組み組織)的平带。虽然也可以是织成结构(日文:編み組織),但若不是抑制拉伸的结构,则在相对于引入线2的卷绕和覆盖体3向引入线2侧的拉近上会有困难。此外,即使是平带,若为在长轴方向上具有用于阻止滑动的略微凹凸的表面组织,则在对张力传递带4施加张力时阻止滑动和通过在引入线2的外周上卷紧来阻止张力传递时的滑动上是有效的。不过,需要是不会对引入线2的搓合线施加局部外力而引起损坏的硬度和凹凸程度。
特别是如图1(a)、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传递工具1的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从向覆盖体3的卡接部5到覆盖体3向引入线2的覆盖面3a侧延伸,上述自由端侧如图2所示卷绕于引入线2。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图1(a)、图1(b)所示,覆盖体3在其另一端附近具有狭缝6,该狭缝6从侧部收纳口6a收纳张力传递带4,使其从相对于引入线2进行上述卷绕的覆盖面3a侧向反覆盖面3b侧拉出。
由于延伸到覆盖体3的覆盖面3a侧的张力传递带4基本上与覆盖体3一起处于不受来自其他物体的制约的自由状态,因此张力传递带4能自由地卷绕于引入线2的外周。例如,如图3、图4所示,将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侧卷绕于作为张力传递的对象的引入线2的外周,并通过在需要的时间对上述卷绕后的张力传递带4的引入线2施加向自由端侧的拉力或张力,在覆盖体3的卡接有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附近将其覆盖面3a侧拉近引入线2。
卷绕于引入线2的张力传递带4中,从卷绕于引入线2的卷绕部7的卷绕末端拉出的中途部分在不进行位于更远处的自由端侧的拉绕和在长轴方向上的贯穿作业的状态下,朝着位于覆盖体3的另一端附近的狭缝6穿过上述覆盖体3侧部的收纳口6a,进入到覆盖体3的宽度方向上的狭缝里边。通过使张力传递带4的中途在宽度方向上进入上述狭缝6,张力传递带4成为相对于覆盖体3从向引入线2卷绕的覆盖面3a侧向反覆盖面3b侧拉出的如图2所示的状态。
藉此,张力传递工具1相对于引入线2成为安装状态,若将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在上述拉出侧用手朝覆盖体3拉拽,则张力传递带4在引入线2的覆盖体3另一端附近向上述覆盖面3a侧拉近,能提高张力传递带4相对于引入线2的卷紧度,因此能得到更稳定的安装状态。
在处于上述安装状态的张力传递工具1中,若用于进行向电线杆的安装点的上提、拉近、架线作业的张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则伴随着与张力传递带4在上述安装状态下卷绕于引入线2的卷紧度和卷绕接触面区域的大小对应的摩擦阻力的增大,在引入线2周围从图4所示状态卷紧成图3所示状态,随着覆盖体3进一步向引入线2侧拉近和张力传递带4的卷绕于引入线2的卷绕部7朝向张力侧拉伸,能在引入线2周围进行面压接并将张力可靠地传递到引入线2。
其结果是,从覆盖体3朝其覆盖面3a侧延伸的张力传递带4可简单地卷绕于作为张力传递对象的引入线2,且从上述卷绕部7拉出的张力传递带4的中途部分可在不需要进行自由端侧更远端的拉回和长轴方向的贯穿作业的状态下从侧部简单地进入覆盖体3端部附近的狭缝6,此外,能以与此相反的步骤作业效率高地对对象引入线2进行装拆,藉此,能缩短架空引入线施工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在安装状态下,通过作用于从覆盖体3的狭缝6被拉出到反覆盖面3a侧的张力传递带4的拉力或张力,张力传递带4在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与狭缝6之间张紧,随着覆盖体3朝向对象引入线2侧拉近,张力传递带4在对象引入线2周围卷紧并进行面压接,不存在使绳索等交叉来卷紧对象引入线2时那样的局部压迫,因此,不会损伤对象引入线2,在与对象引入线2之间能不强制地得到很大的摩擦力,能将作用于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的张力以没有游动和滑动的状态可靠地传递到对象引入线2,使架空引入线施工流畅且高效地进行。
但是,图4为了明确覆盖体3与卷绕于引入线2的张力传递带4的关系,将覆盖体3与卷绕张力传递带4的引入线2大幅度拉开来表示,在此状态下,不便于从狭缝6拉出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而将覆盖体3拉近引入线2侧,并将张力传递带4卷紧到能相对引入线2进行张力传递的状态。
也就是说,若在成为上述张力传递状态后,在张力传递带4的卡接于覆盖体3的卡接部5侧将张力传递带4卷绕于引入线2,则适合进行卷紧到张力传递状态的作业,若使覆盖体3侧在引入线2周围拉绕,则能在很小的拉绕空间内简单地将张力传递带4卷绕于引入线2,即使是在拉绕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的情况下,只要预先成为缠绕状态,则也能缩小卷绕所需要的拉绕区域来简单地将张力传递带4卷绕于引入线2。
特别是在引入线2被支承于空中时,虽然进行高空作业,但引入线2稳定,使得作业者的双手得以空闲,因此,容易随着张力传递带向引入线2的卷绕和覆盖体3向引入线2侧的拉近将张力传递工具1安装于引入线2。另一方面,即使在引入线2横于地上时,若使引入线2的所需部分浮起、对其予以支承,则即使是地面作业,也能与上述高空作业的情形一样,以双手空闲的状态进行安装作业。
此外,即使是引入线2横于地上的状态,也能在一边用单手将覆盖体3贴于引入线2一边将引入线2上提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将朝覆盖体3的覆盖面3a侧延伸的张力传递带4卷绕于引入线2的周围,之后,若使从上述卷绕部7拉出的张力传递带4的中途通过上述收纳口6a沿宽度方向进入狭缝6的狭缝里部,则可使张力传递工具1处于临时的安装状态且使其稳定,之后,用双手将张力传递带4向引入线2卷紧而使覆盖体3向引入线2拉近,能容易地将张力传递工具1安装成张力传递状态。作为一实施例,当上述张力传递带4的宽度为33mm左右时,若卷绕三次左右,则能充分传递架设低压用引入线2时所需的张力。然而,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将张力传递带4向引入线2卷绕时或从引入线2卷下时,如图3所示,通过将覆盖体3的另一端侧从引入线2拉开,卷绕、卷下的作业变得容易,卷绕时,若在初期将覆盖体3的一端侧拉近引入线2,则能容易地使此后的卷绕作业达到可进行初期张力传递的程度,并且,在使卷绕结束时的张力传递带4进入狭缝6而拉出之际,能将覆盖体3的另一端侧简单地拉近引入线2侧而成为规定的安装状态。
在此,狭缝6允许在所收纳的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作用有张力时张力传递带4在长轴方向上滑动。藉此,虽然作用于张力传递带4的张力欲使张力传递带4从上述覆盖体3的狭缝6朝向与覆盖体3和引入线2平行的拉出方向稳定,而对将张力传递带4从覆盖体3的覆盖面3a侧通过狭缝朝向反覆盖面3b侧拉出施加如图2所示的Z状弯曲,产生剪切阻力(日文:扱き抵抗),但通过使狭缝6允许张力传递带在长轴方向上滑动,不需要减少这种剪切阻力而特别选取张力的作用方向,就能流畅且充分地实现通过张力使覆盖体3向引入线2侧拉近以及张力传递带4向引入线2周围的卷紧。在图1(a)、图2所示的情况下,狭缝6的朝向反覆盖面3b的开口的张力侧开口缘、即在从狭缝6拉出的状态下受到张力的张力传递带4的受到大剪切阻力的角落的开口缘,形成有截面近似半圆状的突条6b,该突条6b使上述角落没有棱角而具有圆角,使张力传递带4的滑动改善,从而使剪切阻力大幅度降低。
其结果是,受到张力时的张力传递带4不会因狭缝6而受到很大的剪切阻力和损伤,可流畅地滑动,张力传递带4能对应于在狭缝6处与卡接于覆盖体3的卡接部5之间所受到的张力的大小而卷紧,并能将所受的张力在没有滑动的状态下可靠地传递到引入线2。因此,还能提高引入线2的架线作业自身的作业效率。
此外,狭缝6具有弯曲形态的侧部狭缝区域6c,该侧部狭缝区域6c从覆盖体3的侧部收纳口6a朝另一端侧依次变位,且与大致沿覆盖体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狭缝区域6d连接。这样,从狭缝6的覆盖体3侧部的收纳口6a收纳张力传递带4的中途部分的侧部狭缝区域6c,形成从收纳口6a到另一端侧依次变位的弯曲形状,因此,能防止相对于进入到与侧部狭缝区域6c相连的大致沿覆盖体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狭缝区域6d并被朝自由端侧拉拽、或作用有张力的张力传递带4的拉出方向,通过反拉出方向的变位而满足朝向覆盖体3侧部的收纳口6a的关系,导致张力传递带4从中央狭缝区域6d逃到侧部狭缝区域6c侧,以及张力传递带4从侧部狭缝区域6c通过收纳口6a脱离狭缝6。特别地,即使张力传递带4未充分进入中央狭缝区域6d而仍位于侧部狭缝区域6c,或以一部分挂住的状态被拉拽而受到张力,侧部狭缝6c也能通过其弯曲形态使作用于张力传递带4的从狭缝6拉出时朝向长轴方向的压接力产生朝向中央狭缝6d侧的分力,使张力传递带4移动到中央狭缝区域6d侧。因此,即使狭缝6通过收纳口6a在覆盖体3的侧部敞开,在张力传递作业时也能可靠地防止张力传递带4脱离狭缝6。
此外,如图1(a)、图(b)所示,张力传递带4在从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朝覆盖体3的反覆盖面3b侧延伸之后,通过设于覆盖体3的长孔11朝覆盖体3的覆盖面3a侧延伸。藉此,可通过剪切阻力和拉伸摩擦阻力来分散和降低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侧所受的张力直接作用于张力传递带4的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的情况,从而能缓和张力集中于卡接部5的情况,上述剪切阻力是张力传递带4的贯穿部在卡接部5跟前的覆盖体3上的长孔11处受到的剪切阻力,上述拉伸摩擦阻力是伴随上述剪切阻力的、张力传递带4的卡接部5到贯穿部向反覆盖面3b的压接而产生的。其结果是,虽然张力传递带4通过施加于其上的张力在与向覆盖体3卡接的卡接部5之间张紧而卷紧,将张力传递到引入线2,但能降低因张力集中于卡接部5而引起的疲劳和劣化,使寿命延长。
特别地,如图1(a)所示,通过使长孔11相对于覆盖体3的长轴方向倾斜,在将从卡接部5延伸的张力传递带4以从覆盖体3的反覆盖面3b通过长孔11朝覆盖面3a侧延伸的形态拉出来向引入线2卷绕时,张力传递带4顺着覆盖体3的长孔11的方向沿覆盖体3和引入线2的长轴方向倾斜地朝覆盖面3a侧延伸,因此张力传递带4容易沿着卷绕于引入线2的倾斜方向延伸,可在没有强制、没有皱纹和不自然的重叠等的状态下,在张力侧没有螺旋地流畅卷绕。因此,不仅能缓和因长孔11与卡接部5在覆盖体3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关系而造成的张力向卡接部5的集中,还能防止长孔11更远处的张力传递带4的向引入线2的卷绕中途的部分产生的皱纹和不自然的重叠部在张力传递时对引入线2的搓合线施加局部的压迫而导致的损伤或疲劳。
而且,如图1(a)、图1(b)所示,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在覆盖体3的一边附近沿与覆盖体3的长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卡接,长孔11设于覆盖体3的与张力传递带4一端的卡接部5相对的另一边附近。藉此,张力传递带4从在其一端的覆盖体3的一边附近与覆盖体3的长轴方向平行延伸的卡接部5,朝着与之相对的另一缘侧的长孔11而沿覆盖体3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在长孔11的经过部朝引入线2的卷绕面3a侧大幅度改变方向,在自由端受到张力,因此,方向从传递带4在引入线2上的卷绕方向经由长孔11部变为朝向覆盖体3的宽度方向而朝向卡接部5,大幅度改变,这种方向的大幅度改变引起的长孔11部处的更大的剪切阻力可更大幅度地降低上述张力,从而能进一步缓和集中于卡接部5的上述张力。
如图1(a)、图1(b)所示,张力传递带4的卡接部5通过在覆盖体3的一边与沿其形成的通孔12之间形成卡接壁3,将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部通过通孔12卷绕于该卡接壁3并用树脂纤维的线13缝合成袋状来卡接,通过按线13的锯齿形振幅为张力方向的较小的节距进行缝制,并充分设定上述缝制部15在张力方向上的缝制宽度B,形成即使用张力也无法解开缝制的状态。但是,卡接的具体方法是随意的,在图1(c)所示的例子中,将张力传递带4的一端侧对折后从反覆盖面5b侧朝覆盖面5a侧穿过覆盖体3的通孔12,在露出于覆盖面5a侧的折返部4a中插穿比长孔12长的销15,通过将销15的比长孔2长的两端部抵住覆盖面5a来防脱,使其卡接,将从长孔12露出于反覆盖面5b侧的因上述对折而产生的重叠部通过线13以与上述情形相同的条件缝合成袋状。此时,由于用线13进行的缝制作业是在将折返部4a穿过长孔12前的张力传递带4单独的状态下完成的,因此缝制作业比图1(a)、图1(b)所示情况的缝制作业更轻松。当然,既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来代替缝制,也可以兼用两者。
最后,在张力传递带4通过人的手等直接施加张力时,作为张力侧的自由端既可以保持直线状态,也可以形成手可穿过的圈部等。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在张力传递带4的自由端将由结构用钢制成的连结环17连接于与上述情形一样用线13缝制成的袋状部16,通过人的手、卷扬机、紧线器等与动力源侧的钩等连结工具简单且可靠地连结,从而进行向电线杆的安装点的上提、拉近、以及此后的到成为规定松弛度的架线作业。藉此,不管动力源的种类是否相同,均能将张力传递带4的长度控制成将张力传递工具1安装于引入线2以供张力的传递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长度,作为张力传递工具1,变得易于提供且易于操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张力传递工具在进行低压用的引入线的架线作业时,不仅能相对于引入线简单地进行装拆,还能在安装时不对引入线带来疲劳和损伤而可靠地传递张力。

Claims (4)

1.一种张力传递工具,其在对架设、架线的对象材料进行架设、架线时,将架设、架线作业时的张力传递到该对象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覆盖体,该覆盖体从侧方覆盖于对象材料;以及
张力传递带,该张力传递带的一端与所述覆盖体的一端附近卡接而另一端的自由端侧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架设、架线时的张力,
张力传递带的自由端侧从与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朝覆盖体的覆盖对象材料的覆盖面侧延伸,并卷绕于对象材料,
覆盖体在其另一端附近具有狭缝,该狭缝从侧部收纳口在宽度方向上收纳张力传递带,使该张力传递带从相对于对象材料进行所述卷绕的覆盖面侧朝反覆盖面侧拉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力传递工具,其特征在于,覆盖体的覆盖面为沿着对象材料延伸的凹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张力传递工具,其特征在于,张力传递带在从与覆盖体卡接的卡接部朝覆盖体的反覆盖面侧延伸之后,通过设于覆盖体的长孔朝覆盖体的覆盖面侧延伸,长孔相对于覆盖体的长轴方向倾斜。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力传递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材料为引入线。
CN200880110515.XA 2007-10-04 2008-10-03 张力传递工具 Active CN101855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1324A JP5114150B2 (ja) 2007-10-04 2007-10-04 張力伝達具
JP2007-261324 2007-10-04
PCT/JP2008/068089 WO2009044881A1 (ja) 2007-10-04 2008-10-03 張力伝達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5801A CN101855801A (zh) 2010-10-06
CN101855801B true CN101855801B (zh) 2013-04-10

Family

ID=40526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0515.XA Active CN101855801B (zh) 2007-10-04 2008-10-03 张力传递工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84334B2 (zh)
JP (1) JP5114150B2 (zh)
CN (1) CN101855801B (zh)
AU (1) AU2008308003B2 (zh)
TW (1) TWI455429B (zh)
WO (1) WO20090448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1964B2 (ja) * 2014-06-17 2016-06-08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作業用具収容装置
CN107230947B (zh) * 2017-08-01 2018-11-13 江苏恒安电力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3261Y (zh) * 2000-04-24 2001-03-14 唐朝彬 巡回钢绳轻张力牵引放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0563Y2 (ja) * 1980-02-27 1984-08-31 日本安全産業株式会社 架空引込線の張線用補助チヤツク
JPS5845935B2 (ja) 1980-03-08 1983-10-13 中小企業事業団 連続成形用プラスチック金型
JPH0717151B2 (ja) 1987-07-04 1995-03-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可変容量コンプレッサの運転制御方法
JPH0354963Y2 (zh) * 1987-07-07 1991-12-05
JPH0834657B2 (ja) * 1990-04-25 1996-03-29 藤井電工株式会社 ベルト巻線グリップ
JP2001251746A (ja) * 2000-03-07 2001-09-14 Fujikura Ltd ドロップケーブルの布設方法
JP2002017011A (ja) 2000-06-28 2002-01-18 Toenec Corp 架線敷設工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3261Y (zh) * 2000-04-24 2001-03-14 唐朝彬 巡回钢绳轻张力牵引放线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6-126112U 1981.09.25
JP昭64-12911U 1989.01.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5801A (zh) 2010-10-06
WO2009044881A1 (ja) 2009-04-09
TW200929763A (en) 2009-07-01
JP2009095098A (ja) 2009-04-30
JP5114150B2 (ja) 2013-01-09
US20100283018A1 (en) 2010-11-11
AU2008308003B2 (en) 2013-02-21
AU2008308003A1 (en) 2009-04-09
US8684334B2 (en) 2014-04-01
TWI455429B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1938B2 (en) Coated rope or belt for elevator systems
CN1068985C (zh) 用于在高压架空线绳索上安装光缆的方法
CN101981772B (zh) 用于将缆索的索股牵引到管道内的方法和相应系统
US20090139084A1 (en) Armored cable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080060833A1 (en) Multi-element twisted assembly and method using reverse axial torsion
CN101855801B (zh) 张力传递工具
PL182407B1 (pl) Sposób instalowania zespolu wlókna optycznego w rurce PL PL
CN110844712B (zh) 一种岸电线缆管理装置
CN216719546U (zh) 一种加强型采煤机电缆
CN216016275U (zh) 紧线装置
JP4657846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と製造方法
CN111509623A (zh) 电缆穿管敷设用输送装置及电缆穿管敷设方法
HU209105B (en) Apparatus for spiral shaped coiling fibres or fibre-like products onto elongated bodies
KR20100056237A (ko) 아머드 케이블의 제조장치
CN218939268U (zh) 移动装备用抗拉、耐磨、抗卷绕卷筒电缆
JP4098552B2 (ja) 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の架空布設用吊線支持金具
JP2879669B2 (ja) ケーブル先導案内装置
JP3257467B2 (ja) ケーブル敷設工法およびケーブル敷設装置
CN219601156U (zh) 一种高强度汽车自卷纺织网管
JP3254386B2 (ja) スリット付き余長入り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4666555B2 (ja) 鋼線の複数本束巻き取り方法
JP3989207B2 (ja) 牽引線入りケーブル保護管、多条管路システム、および牽引線通線方法
JP5944361B2 (ja) 一束化管路の構築方法及び架空ケーブルの布設方法
CN210722522U (zh) 一种基站用光纤铠装保护型光电复合缆
CN212893169U (zh) 一种耐低温超柔性塔式起重机电缆绕线卸线一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