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5098B -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5098B
CN101855098B CN200880115644.8A CN200880115644A CN101855098B CN 101855098 B CN101855098 B CN 101855098B CN 200880115644 A CN200880115644 A CN 200880115644A CN 101855098 B CN101855098 B CN 101855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element
tire
extra play
vehicle
carc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56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5098A (zh
Inventor
F·博尔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Original Assignee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Switzerland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Switzerland,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filed Critical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Switzerland
Publication of CN101855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5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0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01Tyres requiring an asymmetric or a special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55Characterized by the carcass, carcass material, or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arcass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55Characterized by the carcass, carcass material, or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arcass materials
    • Y10T152/10864Sidewall stiffening or reinforcing means other than main carcass plies or foldups thereof about b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包括至少两个车轴,每个车轴配备有包括车轮和轮胎的安装组件。根据本发明,每个轮胎在每个侧壁中,包括至少一个与圆周方向限定介于20°至60°之间的角度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在一个侧壁中的所述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定向对称于在相对于赤道面而言的另一侧壁中的所述附加层的定向元件的定向,在后轮胎中,包括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面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上被定向,在前轮胎中,该角度在与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向前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辆,例如配有两个轮胎的摩托车。
虽然不限制于这样的应用,本发明更特别地参考摩托车或者轻型摩托车进行描述。
背景技术
轮胎的加强结构或者加强件,特别是摩托车轮胎的加强结构或者加强件,当前——并且时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帘布层堆叠而形成,所述帘布层传统上被叫做“胎体帘布层”、“缓冲层隔离胶”等。这种命名加强结构的方法源自于制造方法,其包括生产一系列帘布层形式的半成品,该半成品具有通常为纵向的细丝加强件,接着被组装或者堆叠以形成轮胎坯体。所述帘布层被制成平的,具有大的尺寸,接着根据给定产品的尺寸来进行切割。最初,帘布层也被组装成基本是平的。接着,被恰当地制成的坯体被成型为采用轮胎的典型环形轮廓。接着,称为“精整”的半成品被应用于坯体,以获得准备用于进行硫化的产品。
这种“常规”类型的方法,特别地在轮胎坯体制造阶段,涉及使用了锚定元件(一般为胎圈金属丝),其用于在轮胎胎圈的区域内锚定或者固定胎体结构。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方法,形成胎体结构(或者仅一部分)的全部帘布层的一部分卷绕在轮胎的胎圈中布置的胎圈金属丝周围。以这种方法,胎体结构被锚定在胎圈中。
尽管有许多生产帘布层和组件的变化方式,但是这种类型的常规方法在工业中的广泛使用导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以该方法为模型的词汇;因此,一般已被接受的术语,特别地包括术语“帘布层”、“胎体”、“胎圈金属丝”、“整形”以表示从平的轮廓至环形轮廓等的转变等。
严格地来说,如今存在一些轮胎不包括如上所定义的“帘布层”或者“胎圈金属丝”。例如,文献EP 0 582 196中描述了没有使用帘布层形式的半成品来制造的轮胎。例如,不同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被直接用于邻近的橡胶混合物层,整体上以连续层的形式应用于环形内核,环形内核的形状使得在制造过程中直接获得与轮胎的最终轮廓相匹配的轮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再使用术语“半成品”,“帘布层”和“胎圈金属丝”。基础产品——例如橡胶混合物和帘线或者细丝形式的加强元件——直接应用于内核。由于内核的形状是环形的,不再需要使坯体成型而从平的轮廓改变为圆环面形状的轮廓。
此外,在本文中描述的轮胎不具有在胎圈金属丝周围卷绕的“传统的”胎体帘布层,这种类型的锚定被一种布置替代,在该布置中圆周帘线设置为与所述侧壁加强结构相邻近,整体上嵌入锚定或者交联橡胶混合物中。
还有在环形内核上组装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特别地适合于快速、高效和简单地应用在中心内核上的半成品。最后,能够使用包括两种特定的半成品的混合物来制造特定的结构形态(例如帘布层、胎圈金属丝等),而其它的形态通过直接应用加强混合物和/或元件而制造。
在本文中,顾及到当前在制造领域和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技术发展,传统的术语诸如“帘布层”、“胎圈金属丝”等有利地被中性的术语或者独立于所使用的方法的类型的术语所取代。因此,术语“胎体型加强件”或者“侧壁加强件”有效地表示传统方法中的轮胎的胎体帘布层的加强元件和一般地应用于侧壁的相应的轮胎的加强元件,该轮胎按照不涉及半成品的方法制造。术语“锚定区域”,就其而言,可以表示下列的任意一个:在传统方法中围绕胎圈金属丝的“传统的”胎体帘布层绕组,以及应用于环形内核上的方法制成的由圆周加强元件、橡胶混合物和底部区域的相邻侧壁加强部分形成的组件。
如同所有其它轮胎的情况一样,现在有用于轻型摩托车的轮胎径向化的趋势,这样的轮胎结构包括通过一个或者两个加强元件帘布层形成的胎体结构,该加强元件帘布层与圆周方向可以形成介于65°与90°之间的角度,所述胎体结构被胎冠结构径向地覆盖于其上,该胎冠结构至少一般由织物制成的加强元件形成。然而,本发明还涉及非径向的轮胎。本发明还涉及局部径向的轮胎,也就是说,在该轮胎中胎体结构的加强元件径向越过所述胎体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对应于轮胎胎冠的部分中。
根据轮胎打算被安装在轻型摩托车的前部还是安装在后部,已经提出大量的胎冠结构。对于所述胎冠结构的第一结构,仅采用周向缆线,所述结构更特别地用于后部位置。第二结构,直接受通常用于私家乘用车的轮胎中采用的结构的启发,用于改进抗磨损性,并且使用加强元件构成的至少两个护胎带(breaker strips),所述加强元件在每个帘布层中相互平行,但在一个帘布层到下一个帘布层之间交叉,与圆周方向形成锐角,这样的轮胎更特别地适合于轻型摩托车的前部。所述两个护胎带能够被至少一个圆周元件的帘布层径向覆盖,一般地通过螺旋地缠绕至少一个橡胶覆盖的加强元件的长条而获得。因此,专利FR 2 561 588描述了这样的一种胎冠结构,其具有至少一个帘布层,该帘布层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能够形成在0°与8°之间变化的角度,这种元件的弹性模量高达至少6000N/mm2,并且设置在胎体结构和圆周元件的帘布层之间,阻尼层主要通过两个帘布层形成,所述帘布层的元件从一个帘布层到下一帘布层是交叉的,在它们之间形成介于60°与90°之间的角度,所述交叉的帘布层由具有至少为6000N/mm2的弹性模量的织物加强元件形成。
为了给予轻型摩托车轮胎在高速下优良的稳定性和优良的地面接触性能,文件EP 0 456 933教导了例如形成具有至少两个帘布层的胎冠结构:第一帘布层,径向地最靠近胎体结构,该第一帘布层由以相对于圆周方向而介于40°与90°之间的角度定向的绳索构成;以及第二帘布层,径向地最靠近轮胎胎面,该第二帘布层由在圆周方向上螺旋地缠绕的绳索构成。
为了增大用于轻型摩托车的后部位置的轮胎的驾驶性能,专利US5 301 730提出一种胎冠结构,其从径向胎体结构至轮胎胎面,由大致圆周向元件的至少一个帘布层和两个帘布层构成,所述两个帘布层的元件从一个帘布层到下一个帘布层是交叉的,与圆周方向可以形成介于35°与55°之间的角度,平行于圆周方向的元件的帘布层能够通过由芬芳聚酰胺制成的元件形成,而交叉元件的帘布层能够由脂肪族聚酰胺制成。
轮胎的圆周方向或纵向方向,是对应于轮胎的外围的方向,并由轮胎的滚动方向限定。
圆周平面或截面圆周平面是垂直于轮胎的转动轴线的平面。赤道面是穿过轮胎胎面的中心或胎冠的圆周平面。
径向平面或中面是包含轮胎转动轴线的平面。
轮胎的转动轴线是轮胎在正常使用下绕其旋转的轴线。
轮胎的横向或轴向方向平行于轮胎的转动轴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摩托车的驾驶,特别是摩托车的轮胎传递动力或制动力的性能,但不损害对用户满意度而言所必需的其它性能。
根据本发明,该目标通过具有两个车轴系统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而实现,每个车轴系统配备有由车轮和轮胎组成的安装组件,每个轮胎包括由加强元件形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型加强结构,该胎体型加强结构在所述轮胎的每个侧边上锚定至胎圈,所述胎圈的基底用来安装在轮辋座上,每个胎圈穿过侧壁而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侧壁与轮胎胎面径向向外联接,所述轮胎至少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中,包括至少一个加强元件附加层,该加强元件附加层轴向邻近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所述附加层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20°至60°之间的角度,在侧壁中的所述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定向对称于在相对于赤道面而言的另一侧壁中的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定向,在装配在后车轴系统上的轮胎中,包括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面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上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向前移动,在装配在前车轴系统上的轮胎中,包括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面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与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向前移动。
在本发明的含义当中,当两层顶多被形成所述层的压延层互相隔离开、或者被涂覆加强元件的覆盖层互相隔离开的时候,所述两层是邻近的。根据本发明,绳索之间所测量的距离,亦即两个邻近层的绳索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橡胶压延或者覆盖混合物的厚度,该距离径向位于第一径向内层的缆线之外,并径向位于第二径向外层的绳索之外,且大于或等于0.3mm。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附加层的曲线横坐标(curvilinear abscissa)在所述轮胎的中面截面上在20mm以上。
还是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附加层在胎圈内至少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锚定区域的径向外端延伸。
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提供了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附加层延伸至至少一个肩部端。
在本发明的含义当中,肩部端限定在轮胎的肩部区域内,其通过一方面在轮胎胎面(刻纹的胎冠)的轴向外端的表面上的切线相交的胎体结构表面上的正交投影,另一方面在侧壁的径向外端的表面上的切线相交的胎体结构表面上的正交投影而被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本发明提出,所述附加层延伸至垂直于转动轴线的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曲线横坐标的至少一个切线点。
实施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上的试验显示出,一方面可以提高装配在后车轴系统上的轮胎的驾驶性能,亦即轮胎传递动力的性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关于前车轴系统的轮胎的传递制动力的性能。
这些试验表明,如果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均方向(meandirection)的圆周平面上的正交投影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形成角度的话,那么根据本发明的在其后车轴系统上装配有轮胎的摩托车可以有效地提高所述轮胎的驾驶性能,所述角度在与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径向平面到所述投影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向前移动。
类似地,试验表明,如果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均方向的圆周平面上的正交投影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形成角度的话,那么根据本发明的在其前车轴系统上装配有轮胎的摩托车可以有效地提高所述轮胎的制动性能,所述角度在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上从径向平面到所述投影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向前移动。
有利地,本发明的变型提供了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附加层在所述轮胎胎面下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该变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轮胎在轮胎胎面下方包括胎冠加强结构,该胎冠加强结构由被称为工作层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构成,所述附加层延伸至轴向最宽的工作胎冠层的至少一个轴向端。
根据本发明的该变型的第二实施例,所述轮胎在轮胎胎面下方包括胎冠加强结构,该胎冠加强结构由被称为工作层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构成,所述附加层延伸至径向叠置在工作层的至少一部分的上面。所述附加层在每个侧壁中延伸,接着形成两个类似于工作层的半胎冠层。这些半层(half-layer)或者可以是附加层,或者可以替换初始设在轮胎构造中的工作层。在后者的情况下,对应于附加层的半层接着例如与胎冠加强元件的至少两个其它半层相关联,该至少两个其它半层没有延伸到轮胎的侧壁当中,两个径向叠置的半层的加强元件相互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中至少一个轮胎的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包括具有在胎圈金属丝周围缠绕的绕组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帘布层,至少一个附加层的径向内端轴向位于所述加强元件帘布层和它的绕组之间。通过这种方式,与胎体帘布层的联结更加紧密,附加层与胎体帘布层直接接触,包括在绕组区域内。
在包括形成胎体型加强结构的数个层的轮胎的情形下,有利地,至少一个附加层轴向位于形成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多个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这些实施例的其中一个或另一个,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至少一个附加层轴向位于胎体型加强结构内部,或者轴向位于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外部。
在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并且该附加层在侧壁内轴向位于胎体型加强结构之内的情形下,有利地,所述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轴向位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之外。
有利地,这种轮胎接着根据硬核或环形核类型的技术而被生产,能够简单地使用该技术来在一个方向上在跨域重叠层的一部分长度上制造重叠层,并在另一方向上在跨域其剩余长度上制造重叠层。
本发明的第一变型实施例提供了所述车辆的至少一个轮胎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中包括单个的附加层。这种变型与数个附加层的情况相比,特别是针对材料而言、以及针对生产力而言提供了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放置在适当位置上的元件数量减少。
本发明的第二变型提供了所述车辆的至少一个轮胎至少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中包括至少两个附加层,两个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相对于圆周方向在相同方向上定向。试验表明,按照扭矩传递而言,这种制造变型可以保持第一变型中的益处,同时可以提高轮胎在径向或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刚度。
在本发明的含义当中,加强元件相对于圆周方向在相同方向上定向表示所述加强元件的方向与圆周方向形成的角度符号(signs)相同。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该变型,两个附加层至少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当中邻近于胎体型加强结构;在胎体结构具有仅仅一个层的情况下,一个附加层轴向位于胎体层之内,另一个附加层轴向位于所述胎体层之外。在胎体结构具有多个层的情况下,两个互补的层可以轴向位于两个胎体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轮胎在所述轮胎胎面下面包括胎冠加强结构,该胎冠加强结构由被称为工作层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构成,所述胎冠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元件层,从而从一层到下一层,所述加强元件在它们之间形成介于20°到160°的角度,优选地介于40°到100°之间。
有利地,装配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上的轮胎是径向类型轮胎。有利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的角度介于65°到90°之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特别由胎冠加强结构组成,该胎冠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圆周加强元件层;根据本发明,所述圆周加强元件层由至少一个加强元件组成,该加强元件根据与纵向方向形成的角度而定向,所述角度小于5°。
圆周加强元件层的存在对于用于在摩托车后部使用的轮胎的制造来说是特别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提供了圆周加强元件层至少局部位于工作层之上,并且例如,当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的时候,位于该附加层之上。当圆周加强元件层制造在两个工作层上并且直接位于轮胎胎面下方的时候,能够显著地有助于提高高速下的稳定性。
因此,圆周加强元件层能够直接在轮胎胎面的下方制造,从而除了它的第一功能以外,形成了保护胎体和胎冠加强结构的其它层免受可能的机械攻击的层。
甚至可以在工作层之间——或者当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的时候在工作层和附加层之间——制造圆周加强元件层,这特别是考虑到经济效益,从而能够减少材料数量和装配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提供了圆周加强元件层至少局部地径向位于径向内部的工作层之内,甚至当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的时候,径向位于附加层之内。根据该实施例,圆周加强元件层径向地制造在工作层之内,并且可以显著地提高轮胎的运行性能和驾驶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变型提供了至少一个圆周加强元件层至少局部地径向位于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内部。该变型实施例甚至能够再现前述的相对于工作层的各种定位和/或当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的时候,相对于附加层的各种定位。从而,胎体能够覆盖整个胎冠加强结构。优选地,本发明提供了至少一个胎冠加强结构层位于胎体和轮胎胎面之间,或者当附加层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的时候提供了附加层位于胎体和轮胎胎面之间,从而保护胎体。
应当注意到,特别当胎冠加强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地制造在胎体结构之内的时候,有利地根据使用硬核或刚性形式的类型的制造技术来制造装配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上的轮胎。
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提供了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胎体型加强结构由两个半层构成,所述半层例如从肩部延伸至胎圈。取决于胎冠加强元件的特性、数量和布置,本发明有效地提供了在位于至少一个轮胎的轮胎胎面下方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内消除了胎体结构。能够根据文献EP-A-0 844 106中的教导来制造这种胎体结构。前述的胎冠加强结构的不同层的相对位置均能够与该胎体结构相容。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弹性模量在6000N/mm2以上,并且优选地由织物材料制成,其特别用来限制轮胎的重量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工作层的加强元件由织物材料制成。
还是优选地,圆周加强元件层的加强元件是金属的和/或织物的和/或由玻璃制成。本发明特别地提供了在同一个圆周加强元件层中使用不同类型的加强元件。
还是优选地,圆周加强元件层的加强元件的弹性模量在6000N/mm2以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和有利特性将会从以下参考图1至图4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轻型摩托车的轮胎的截面图;
-图2,用于轻型摩托车的后车轴系统的轮胎的示意图;
-图3,用于轻型摩托车的前车轴系统的轮胎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示意图。
图1至图4并未按比例绘制,以简化其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的轮胎1包括胎体结构,该胎体结构由单独的层2构成,该层2包括织物型的加强元件。层2由径向布置的加强元件构成。加强元件的径向定位是由所述加强元件的铺设角度来限定的;径向布置对应于所述元件相对于轮胎的纵向方向的铺设角,其介于65°到90°之间。
所述胎体层2锚定在胎圈3当中的轮胎1的每个侧边上,该胎圈3的基底用于安装在轮辋座上。胎体层2的锚定并未在图中进行表示;例如,它可以是绕胎圈金属丝的绕组,或是一种布置,其中圆周帘线邻近所述胎体层2而设置,整体都嵌入到橡胶锚定或交联混合物当中。每个胎圈3通过侧壁4而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侧壁4与轮胎胎面5径向向外联接。适宜形成的轮胎1的曲率值大于0.15,优选地大于0.3。曲率值通过比例Ht/Wt来进行限定,亦即,通过轮胎胎面的高度与轮胎胎面的最大宽度的比值来限定。有利地,对于用来安装在摩托车的前部的轮胎而言,曲率值将会在0.25和0.5之间,并且有利地,对于用来安装在后部的轮胎而言,曲率值将会在0.2和0.5之间。
胎体和轮胎胎面之间设置了胎冠结构,在本例中胎冠结构由两个工作层6、7和圆周加强元件层8构成。在图1中,所述圆周加强元件层是所述胎冠结构的径向外部,并且两个工作层6、7插入到胎体层2和圆周加强元件层8之间。有利地,所述圆周加强元件层由单独的帘线构成,所述帘线缠绕而与纵向方向形成的大约等于0°的角度。当圆周加强元件嵌在橡胶当中的时候,该圆周加强元件层还可以通过同时缠绕多个裸帘线或呈条带形状的帘线而进行制造。
工作层6、7由织物加强件构成。圆周加强元件层8由金属加强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轮胎在每个侧壁4中还包括多个附加层9,所述附加层9在胎圈3中从肩部端E、F延伸至胎体层2的锚定区域。在如图1中所示的用于摩托车的轮胎的情况下,肩部端E、F的径向位置对应于垂直于转动轴线100、101的胎体层2的曲线横坐标的切点A、B。
附加层9由芳族聚酰胺类型的加强件构成。
图2显示了轮胎21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型实施例的圆周平面上的正交投影的示意图,该轮胎21用来装配于轻型摩托车的后车轴系统,并且其中所表示的是附加层的加强元件29,例如参考图1所述的那样。
在图2中,附加层的加强元件29的平均方向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形成了等于45°的角度α,所述角度α在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其用箭头211来表示)的相反方向上从径向平面210朝加强元件29的平均方向定向,该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向前移动(其用箭头212来表示)。
用于装配于诸如图中所表示的轻型摩托车的后车轴系统的轮胎21提高了动力的传输。
图3显示了轮胎31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型实施例的圆周平面上的正交投影的示意图,该轮胎31用来装配于轻型摩托车的前车轴系统,并且其中所表示的是附加层的加强元件39,例如参考图1所述的那样。
在图3中,附加层的加强元件39的平均方向与包括所述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形成了等于45°的角度β,所述角度β在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其用箭头311来表示)上从径向平面310朝加强元件39的平均方向定向,该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向前移动(其用箭头312来表示)。
用于装配于诸如图3中所表示的轻型摩托车的前车轴系统的轮胎31提高了制动力的传输。
根据图2和图3中所表示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另一个,根据本发明的附加层9的制造可以遵循图1的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所述附加层可以轴向置于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内部。在胎体型加强结构由两个胎体帘布层构成的情况下,附加层例如甚至可以轴向设置在胎体帘布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附加层还可以在轮胎胎面下方延伸。根据这些类型的实施例,附加层例如可以在侧壁中轴向位于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内部,并在轮胎胎面下方径向位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外部。
关于对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后一种类型实施例的实施,有利地,通过使用硬核的制造类型来获得后者。
图4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两个轮胎411、412的摩托车40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前轮胎411仅受到压力来传递制动力,其遵循于图3中的描述,而后轮胎主要涉及传递动力,遵循于图2中的描述。
利用图4所示的类型的摩托车在环道上进行了滚动试验。大量乘客的主观分析表明,在驾驶性能和制动上,特别是在弯道中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改进。

Claims (15)

1.一种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具有两个车轴系统,每个车轴系统配备有由车轮和轮胎组成的安装组件,每个轮胎包括由加强元件形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型加强结构,该胎体型加强结构在所述轮胎的每个侧边上锚定至胎圈,每个胎圈穿过侧壁而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侧壁与轮胎胎面径向向外联接,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轮胎至少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中,包括至少一个加强元件附加层,该加强元件附加层轴向邻近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20°至60°之间的角度,其特征在于,在侧壁中的所述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定向对称于在相对于赤道面而言的另一侧壁中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定向,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在后车轴系统上的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面与包括所述装配在后车轴系统上的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上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向前移动,并且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在前车轴系统上的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平面与包括所述装配在前车轴系统上的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径向内端的径向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与所述安装组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定向,所述转动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向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在所述轮胎的中面截面上的相交曲线的弧长在20m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在胎圈内至少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锚定区域的径向外端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延伸至至少一个肩部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延伸至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在所述轮胎的中面截面上的相交曲线与到转动轴的垂线的至少一个相切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在所述轮胎胎面下方延伸。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每个所述轮胎在所述轮胎胎面下方包括胎冠加强结构,该胎冠加强结构由被称为工作层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构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所述加强元件附加层延伸至轴向最宽的工作胎冠层的至少一个轴向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包括具有在胎圈金属丝周围缠绕的绕组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帘布层,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径向内端轴向位于所述加强元件帘布层和所述绕组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在每个侧壁的一部分中包括单个的加强元件附加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加强元件附加层,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相对于圆周方向在相同方向上定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每个所述轮胎在所述轮胎胎面下面包括胎冠加强结构,该胎冠加强结构由被称为工作层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构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胎冠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加强元件层,并且其特征在于,从一层到下一层,所述加强元件在它们之间形成介于20°到160°的角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65°到90°之间的角度。
13.如权利要求所述1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胎冠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圆周加强元件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胎体型加强结构由两个半层制造而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类型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轮胎的加强元件附加层的加强元件的弹性模量在6000N/mm2以上。
CN200880115644.8A 2007-11-14 2008-11-13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5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759030A FR2923413B1 (fr) 2007-11-14 2007-11-14 Pneumatique comportant des flancs renforces.
FR0759030 2007-11-14
PCT/EP2008/065484 WO2009063012A1 (fr) 2007-11-14 2008-11-13 Vehicule dont les pneumatiques comportent des flancs renfor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5098A CN101855098A (zh) 2010-10-06
CN101855098B true CN101855098B (zh) 2012-10-03

Family

ID=39493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564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5098B (zh) 2007-11-14 2008-11-13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505603B2 (zh)
EP (1) EP2219886B1 (zh)
JP (1) JP5643649B2 (zh)
CN (1) CN101855098B (zh)
BR (1) BRPI0820311A8 (zh)
ES (1) ES2392007T3 (zh)
FR (1) FR2923413B1 (zh)
WO (1) WO2009063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4303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山东永泰化工有限公司 橡胶轮胎的模拟测温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83710A1 (en) * 1990-10-29 1992-05-06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ocietà per Azioni Radial tire provided with a sidewall reinforcement element
CN1481309A (zh) * 2000-12-22 2004-03-10 倍耐力轮胎公司 自支撑式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558836A (zh) * 2001-10-31 2004-12-29 ��������̥��˾ 具有改进的胎缘结构的车轮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3307A (ja) * 1982-10-18 1984-04-25 Bridgestone Corp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ベルテツドタイヤ対
JPS6467405A (en) * 1987-09-08 1989-03-14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H0424102A (ja) * 1990-05-16 1992-01-2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自動二輪車
JPH05246210A (ja) * 1991-12-30 1993-09-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6286410A (ja) * 1993-03-30 1994-10-11 Bridgestone Corp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対
JP3206886B2 (ja) * 1996-11-28 2001-09-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66381B2 (ja) * 1999-08-10 2008-10-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121928A (ja) * 1999-10-25 2001-05-08 Bridgestone Corp 二輪自動車用タイヤ
JP2001138706A (ja) * 1999-11-16 2001-05-22 Bridgestone Corp オフロード二輪自動車用タイヤ対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JP4255243B2 (ja) * 2002-04-26 2009-04-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61866B2 (ja) * 2002-10-08 2009-04-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83710A1 (en) * 1990-10-29 1992-05-06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ocietà per Azioni Radial tire provided with a sidewall reinforcement element
CN1481309A (zh) * 2000-12-22 2004-03-10 倍耐力轮胎公司 自支撑式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558836A (zh) * 2001-10-31 2004-12-29 ��������̥��˾ 具有改进的胎缘结构的车轮轮胎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121928A 2001.05.08
JP特开2004-130859A 2004.04.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502875A (ja) 2011-01-27
FR2923413A1 (fr) 2009-05-15
BRPI0820311A8 (pt) 2017-12-26
WO2009063012A1 (fr) 2009-05-22
ES2392007T3 (es) 2012-12-03
BRPI0820311A2 (pt) 2015-05-19
US20110011510A1 (en) 2011-01-20
JP5643649B2 (ja) 2014-12-17
CN101855098A (zh) 2010-10-06
US8505603B2 (en) 2013-08-13
FR2923413B1 (fr) 2011-04-15
EP2219886A1 (fr) 2010-08-25
EP2219886B1 (fr)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2650B2 (ja) 重車両用のタイヤ
JP5629213B2 (ja) 非ラジアル型カーカス構造体を有する軽量タイヤ
JP2002503179A (ja) 低価格軽量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0522668C (zh) 轮胎胎圈
JP2002503177A (ja) 軽量アラミドベルテッド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129532C (zh) 带有周向加强元件的轮胎胎圈
JP5097944B2 (ja) 重車両用のタイヤ
CN101896367B (zh) 轻质径向轮胎
JP5031740B2 (ja) 重車両用のタイヤ
CN100431857C (zh) 双轮机车用充气轮胎
JP2009500213A (ja) 重車両用のタイヤ
JP4376520B2 (ja) 補強ビードを有するタイヤ
CN101903189B (zh) 轻型轮胎
JP2004504975A (ja) 改善された構造を有する側壁を備えたタイヤ
CN101855098B (zh) 具有带有加强侧壁的轮胎的车辆
JP5154415B2 (ja) 重車両用のタイヤ
JP2002507515A (ja) ロックビード構造
EP2731808B1 (en) Tyre for light vehicle
US8720515B2 (en) Tire for heavy vehicles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additional layers in the beads
US7249622B2 (en) Tire with deep tread grooves
CN101903188B (zh) 沿径向在胎体结构内部包括胎冠层的轻质轮胎
CN101384440B (zh) 车辆轮胎
CN101668647B (zh) 在侧壁中包括加强件的用于车辆的轮胎
CN100564075C (zh) 车辆轮胎
MXPA99010856A (en) Low cost light weight radial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CHELIN TECHNIQUE S.A.

Effective date: 201211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08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Patentee after: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atentee after: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Patentee before: Michelin Soc Tech

Patentee before: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7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Patentee after: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Co-patentee before: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Patentee befor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