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5675B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5675B
CN101835675B CN2008801131474A CN200880113147A CN101835675B CN 101835675 B CN101835675 B CN 101835675B CN 2008801131474 A CN2008801131474 A CN 2008801131474A CN 200880113147 A CN200880113147 A CN 200880113147A CN 101835675 B CN101835675 B CN 101835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vehicle body
leg portion
cooling unit
upper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31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5675A (zh
Inventor
冈部宏二郎
玉置秀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169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813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169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587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5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5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5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56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Abstract

公开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中隔板(15)设置在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之间,并且冷却单元(17)设置成在隔板内具有辐射器。用于支承冷却单元的上部和下部的上支承支架(41)和下支承支架(42)设置成能够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上支承支架和下支承支架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由此冷却单元在保持竖直状态的同时向后运动,损坏得以减小。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设置有位于前侧框架内的隔板,并设置有位于隔板内的冷却单元。
背景技术
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其中隔板设置在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的前端部分上并且冷却单元设置在该隔板内的结构。
冷却单元通过上梁部分和下梁部分支承,上梁部分和下梁部分是隔板的构成构件。冷却单元的上部具有面向车辆主体的后部可动地安装到隔板的上梁部分的车辆前部结构,如JP2001-187588A公开的那样。
根据JP2001-187588A中公开的车辆前部结构,在例如由于轻微碰撞冲击载荷被施加到车辆主体的前部时,冷却单元的上部围绕冷却单元的作为支承点的下部朝着车辆主体的后部运动,并且可防止冷却单元被冲击载荷损坏。
但是,JP2001-187588A中公开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冷却单元的下部被保持在固定状态,并且由于只有冷却单元的上部围绕作为冷却单元的支承点的下部朝着车辆主体的后部运动,冷却单元的下部会被冲击载荷损坏。
通常,驱动源(发动机)布置在冷却单元后部的车辆主体上。因此,冷却单元的上部会与驱动源(发动机)干涉,并在冷却单元的上部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时损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冷却单元在轻微碰撞时损坏的车辆前部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在车辆主体的纵向上延伸的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设置在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之间的隔板;以及设置在隔板上并具有上部和下部的冷却单元,其中冷却单元的上部经由上支承支架通过隔板的上梁部分支承,上梁部分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被可滑动地或可变形地支承,并且冷却单元的下部经由下支承支架通过隔板的下梁部分支承,下支承支架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可滑动地或可变形地受到支承,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使得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
以此方式,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各自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因此,整个冷却单元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大致水平运动,并且可防止整个冷却单元由于冲击载荷而损坏。
上梁部分布置在冷却单元之上,并且可与冷却单元一起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可由此通过上梁部分防止冷却单元直接与驱动源(发动机)干涉,并且可保护冷却单元的上部不受损坏。
整个冷却单元因此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并且上梁部分与冷却单元一起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而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可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损坏。
优选地,上支承支架和下支承支架各自设置从车辆主体向前伸出的承载部分。因此,轻微碰撞中的冲击载荷会在早期阶段通过载荷接收部分接收。整个冷却单元由此在早期阶段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损坏。
希望的是,使得造成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或变形的向后运动载荷小于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的压曲临界载荷。因此,在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受到弯曲变形之前,整个冷却单元可以可靠地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整个冷却单元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有效运动,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损坏。
在优选形式中,该结构还包括用于以可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的弹簧构件。因此,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的支承力可通过在弹簧力的帮助下支承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来适当保持,并且整个冷却单元可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平稳运动。
优选地,隔板被安装在设置到布置在每个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的外侧的上部构件的上侧框架上,并安装在设置到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的每个上的子框架支架上,并且隔板包括设置到子框架支架上的侧腿部分,上梁部分被设置到侧腿部分上,侧腿部分平分成彼此叠置的上腿部分和下腿部分,上腿部分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分,并且上梁部分和上侧框架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分的上端部。
例如,公知的是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冲击载荷施加到车辆主体的前部的情况下,侧腿部分的大致上半部变形。因此,优选的是侧腿部分的上半部可拆卸地安装。
另一方面,公知的是在轻微碰撞时冲击载荷施加在车辆主体的前部的情况下侧腿部分的大致下半部不变形。因此,优选的是侧腿部分的下半部固定安装,而不考虑拆卸性能,以确保车辆主体的前部的刚性。
综上所述,侧腿部分被分成两部分,即上腿部分和下腿部分,并且上梁部分和上侧框架可拆卸地结合上腿部分的上端部,以便将上腿部分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分。上腿部分可因此在上腿部分由于冲击载荷而变形时通过以简单的操作更换成新的构件,并且可以简化修复过程。
希望的是下腿部分可以被点焊结合到子框架支架。因此,下腿部分可以简单操作固定安装到子框架支架,而不使用多个螺栓。特别是,下腿部分可通过增加焊点位置的数量而固定结合到子框架支架,并且可以增加车辆主体的前部的刚性。
使用多个螺栓,上腿部分可以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分,而使用多个螺栓,上腿部分的上端部可以可拆卸地结合到上梁部分和上侧框架。通过使用螺栓有助于拆卸。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只通过例子、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从向前方向上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冷却单元从图1的前部结构拆开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从向后方向上看到的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上支承支架和下支承支架的安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下支承支架和下梁部分拆开的透视图;
图6是图4的侧腿部分、上梁部分和上侧框架拆开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冲击载荷被施加到图1的前部结构的例子的视图;
图8A和8B是表示图4的上梁部分和下支承支架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的状态的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冷却单元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10A和10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图1-9。构成车辆前部结构10的框架的前侧框架、上部构件、上侧框架以及子框架支架是对称构件。因此,将只描述左侧构件,并且将省略右侧构件的描述。
如图1所示,车辆前部结构10具有:分别设置在车辆主体的前部的左侧和右侧的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右前侧框架在附图中被省略);分别设置到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外侧上方的左上部构件和右上部构件12(右上部构件在附图中被省略);设置到左上部构件和右上部构件12的左上侧框架和右上侧框架13(右上侧框架在附图中被省略);设置到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的前端的左子框架支架和右子框架支架14(右子框架支架在附图中被省略);设置到左子框架支架和右子框架支架14以及左上侧框架和右上侧框架13的隔板15;以及设置到隔板15的用于支承冷却单元17的冷却单元支承构件18。
冷却单元17具有设置到发动机隔室21的辐射器22和设置在辐射器22前部内的冷凝器23。冷凝器23冷却和液化例如用于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气体。
左前侧框架11布置在车辆主体的前部左侧上,并在车辆主体的纵向上延伸。
左上部构件12布置在左前侧框架11的外侧上方,后端部被连接到左前立柱(未示出),并且前端部12a通过焊接(例如点焊)被结合到左前侧框架11的前端部11a。
左上侧框架13以弯曲形状从左上部构件12的大致中央部分12b并朝着车辆宽度的中心延伸到车辆主体的前部的隔板15的左上端部15a。
左子框架支架14一体地安装在左前侧框架11的前端部11a上,如图3所示。
隔板15是由设置到左子框架支架和右子框架支架14的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25(右侧腿部未示出)、设置到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25的下端部的下梁部分26(见图2)以及设置到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25的上端部的上梁部分27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框架主体。
隔板15的左侧腿部25被分成下腿部31和上腿部32,如图2和3所示。
下腿部31例如通过点焊被固定结合,从而在构成左侧腿部25的底部的位置上难以脱离左子框架支架14的内侧壁14a(图3)。这里,表述“固定结合从而难以脱离”指的是通过增加点焊位置的数量来增加刚性。
上腿部32的下端部32a通过使用多个中间螺栓34以便利的方式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31的上端部31a。这里,表述“以便利的方式可拆卸地结合”例如指的是部件通过减少螺栓或点焊位置的数量来容易地彼此附接和脱离的能力。
在上腿部32,左上侧框架13的前端部13a经由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32。
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的帮助下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32。
将左侧腿部25分成下腿部31和上腿部32的原因将随后说明。
下梁部分26横跨左下腿部和右下腿部31的下端部31b。具体地,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例如通过点焊结合到下腿部31的下端部31b。虽然未示出,右端部通过例如点焊结合到右下腿部的下端部。
上梁部分27横跨左上腿部和右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具体地,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使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和横向螺栓37以上面描述的方式安装在左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上。虽然未示出,右端部使用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以及横向螺栓安装在右上腿部的上端部。
图2所示用于支承冷却单元17的冷却系统支承装置18被设置到隔板15,如图4所示。
冷却系统支承装置18具有被设置到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和右端部27a的左上支承支架和右上支承支架41(右上支承支架未示出)以及设置到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26a的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右下支承支架未示出)。
保险杠(未示出)被设置到冷却系统支承装置18的车辆主体前侧。车辆受到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经由保险杠被传递到冷却系统支承装置18。
左上支承支架41被安装成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内的前壁27b伸出。
换言之,左上支承支架41的后端部41a使用螺栓44安装到上梁部分27的前壁27b。水平支承区41b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后端部41a伸出。垂直区41c从水平支承区41b的远端向下延伸。安装片41d从垂直区41c的中心朝着车辆宽度中心延伸。上载荷接收部41e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垂直区41c的下端水平伸出。
安装孔46形成在安装片41d的端部内。
螺栓47插入安装孔46,如图2所示,并且通过将从安装孔46伸出的螺栓47旋入冷却单元17的安装部48内,左上支承支架41被螺纹结合到冷却单元17。冷却单元17的左上端部(上部)17a由此通过安装片41d支承。
换言之,冷却单元17的左上端部17a经由安装片41d通过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支承。在这种状态,上载荷接收部41e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冷却单元17伸出,如图1所示。
右上支承支架与左上支承支架对称。因此,省略了右上支承支架的描述。
左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伸出。
换言之,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的后端部42a使用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可拆卸地安装在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下载荷接收部42b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从后端部42a伸出。
支承孔43大致形成在下载荷接收部42b的中心。冷却单元17的左下端部(下部)17b通过将冷却单元17的止挡突出部19(图2)安装在下载荷接收部42b的支承孔43内而通过下载荷接收部42b支承。
换言之,冷却单元17的左下端部17b(图2)经由下载荷接收部42b通过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支承
左下支承支架42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后端部42a的下载荷接收部42b向外延伸的内侧部55和外侧部56,如图5所示。
一对下内侧滑动凹槽57、58形成在内侧部55内。该对下内侧滑动凹槽57、58的每个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开口。
下外侧滑动凹槽59形成在外侧部56内。下外侧滑动凹槽59在车辆主体的方向上开口。
第一下安装孔61、第二下安装孔62和第三下安装孔63形成在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内。第一下螺母65、第二下螺母66和第三下螺母67分别相对于安装孔61、62、63同轴布置,并且下螺母65、66、67被焊接到左端部26a的背面。
第一到第三安装孔(未示出)同样以与左端部26a相同的方式形成在下梁部分26的右端部内,并且第一到第三螺母(未示出)被焊接到梁部分。
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被分别插入该对下内侧滑动凹槽57、58以及下外侧滑动凹槽59中,并且从每个滑动凹槽57、58、59伸出的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被插入左端部26a的第一下安装孔61、第二下安装孔62和第三下安装孔63内,并且被旋入第一下螺母65、第二下螺母66和第三下螺母67。使用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以及第一下螺母65、第二下螺母66和第三下螺母67,左下支承支架42由此可拆卸地结合到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
由于该对下内侧滑动凹槽57、58以及下外侧滑动凹槽59各自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开口,左下支承支架42被支承,以便能够通过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在例如轻微碰撞过程中从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到向后方向作用在左下支承支架42上的冲击载荷超过了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的每个的结合力,并且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左下支承支架42。
右下支承支架与左下支承支架42对称。因此,省略了右下支承支架的描述。
左侧腿部25的下腿部31大致形成U形截面,如图6所示,并且具有一对延伸部71、72。延伸部71、72通过例如点焊结合到左子框架支架14的内侧壁14a。因此,下腿部31被安装在左子框架支架14,而不使用多个螺栓。
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例如通过点焊结合到下腿部31的下端部31b以及左子框架支架14的底部14b(图4)。
以此方式,左侧腿部25的下腿部31通过例如点焊结合到左子框架支架14,并且下梁部分26通过例如点焊结合到下腿部31和左子框架支架14,由此可以确保车辆前部结构10(特别是车辆主体的前部)的刚性。
下腿部31具有形成在上端部31a内的多个中间安装孔74,多个中间螺母75的每个相对于中间安装孔74同轴布置,并且中间螺母75被焊接到上端部31a的后表面。
左侧腿部25的上腿部32大致形成U形的截面,并且多个中间安装孔77形成在下端部32a内。
中间螺栓34被插入上腿部32的多个中间安装孔77的每个中,并且从多个中间安装孔77伸出的中间螺栓34被插入下腿部31的多个中间安装孔74,并旋入每个中间螺母75。上腿部32的下端部32a由此通过多个螺栓34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31的上端部31a。
上腿部32具有形成在内侧壁81的上端部81a内的横向安装孔82,并且相对于横向安装孔82同轴布置的横向螺栓83被焊接到内侧壁81的后表面。
上腿部32具有水平安装板85,水平安装板85弯曲以便在车辆主体的向外方向上从内侧壁81的上端部81a延伸。一对上安装孔86、87形成在水平安装板85内,并且相对于该对上安装孔86、87同轴布置的第一上螺母88和第二上螺母89被焊接到水平安装板85的后表面。
一对安装孔91、92形成在左上侧框架13的前端部13a内。该对安装孔91、92分别相对于水平安装板85的上安装孔86、87同轴布置。
一对上滑动凹槽94、95形成在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内。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各自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开口。
大致U形的凸脊部97、98分别形成在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的外周边部分上。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的周边通过形成该对凸脊部97、98来加强。
止挡件99(见图3)从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向下延伸,以便面向上腿部32的内侧壁81。
横向滑动凹槽101形成在止挡件99内。横向滑动凹槽101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开口。横向凸脊部102形成在横向滑动凹槽101的下侧的附近。横向滑动凹槽101的下侧的附近通过形成横向凸脊部102来加强。
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被分别插入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并且从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的每个伸出的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被插入左上侧框架13的该对安装孔91、92中。每个被插入的上螺栓35、36被插入上腿部32的上安装孔86、87,并旋入第一上螺母88和第二上螺母89。横向螺栓37被插入横向滑动凹槽101,并且从横向滑动凹槽101伸出的横向螺栓37被插入上腿部32的横向安装孔82,并旋入横向螺母83。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第一上螺母88和第二上螺母89的帮助下,左上侧框架13的前端部13a由此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另外,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第一上螺母88和第二上螺母89以及横向螺栓37和横向螺母83的帮助下,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
以此方式,在插入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的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插入横向滑动凹槽101的横向螺栓37的帮助下,上梁部分27的左端部27a被结合到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
由于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和横向滑动凹槽101的每个如上所述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开口,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通过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滑动支承。在例如轻微碰撞过程中从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作用在上梁部分27上的冲击载荷超过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的结合力,由此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
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与上梁部分27一起(同时)滑动运动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图5)的向后运动载荷被设置成小于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的压曲临界载荷。因此,在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弯曲和变形之前,整个冷却单元17(图1)可以可靠地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
接着,将参考图7-9说明由于轻微碰撞而造成上梁部分27以及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的例子。
在图7中,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轻微冲击载荷作用在保险杠(未示出)上。作用在保险杠上的轻微碰撞载荷以作为冲击载荷F1的箭头所示的方式被传递到设置到左上支承支架41的上载荷接收部41e的前端41f,并且以作为冲击载荷F2的箭头所示的方式传递到设置到左下支承支架42的下载荷接收部42b的前端42c。
在冲击载荷F1和冲击载荷F2的总和(即冲击载荷(F1+F2))被设置成向后运动载荷时,冲击载荷(F1+F2)小于左前侧框架11的压曲临界载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车辆前部结构10的左侧区域的例子被表示成有助于该构造的理解,但是在考虑到整个车辆前部结构10时,向后运动载荷被减小到小于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11的压曲临界载荷的总和。
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通过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滑动地支承(见图8A)。通过将该对上滑动凹槽94、95和横向滑动凹槽101设置到上梁部分27,可使得上梁部分27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的帮助下以简单构造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
左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通过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和第三下螺栓53滑动支承,如图8B所示。通过将该对下内侧滑动凹槽57、58和下外侧滑动凹槽59设置到左下支承支架42,可使得左下支承支架42在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和第三下螺栓53的帮助下以简单构造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
在图8A中,冲击载荷F1作用在上载荷接收部41e的前端41f上,由此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以箭头A所示的方式滑动运动,如图7所示。
在图8B中,冲击载荷F2作用在下载荷接收部42b的前端42c上,由此左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以箭头B所示的方式滑动运动,如图7所示。
冷却单元17的左上端部17a经由左上支承支架41通过上梁部分27支承,如图9所示。冷却单元17的左下端部17b通过左下支承支架42支承。因此,冷却单元17通过上梁部分27和左下支承支架42支承。因此,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距离S,并且左下支承支架42朝着车辆主体的后部滑动运动距离S,由此冷却单元17以大致水平方式朝着车辆主体的后部运动距离S。
以此方式,整个冷却单元17朝着车辆主体的后部以大致水平的方式运动,并且保护整个冷却单元17不被冲击载荷损坏。
上梁部分27定位在冷却单元17的上部(整个上部)17c的上方。上梁部分27与冷却单元17的上部17c一起朝着发动机隔室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上梁部分27可由此防止冷却单元17的上部17c直接与发动机或其它驱动源(未示出)干涉,并且保护冷却单元17的上部17c不被损坏。
以此方式,整个冷却单元1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并且上梁部分27与冷却单元17的上部17c一起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由此就更加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17在轻微碰撞时被损坏。
如上所述,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伸出的上载荷接收部41e被设置到左上支承支架41,并且在车辆主体的向前方向上伸出的下载荷接收部42b被设置到左下支承支架42。因此,轻微碰撞过程中的冲击载荷可在早期阶段通过上载荷接收部41e和下载荷接收部42b接收。整个冷却单元17由此在早期阶段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并且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17被损坏。
造成上梁部分27和左下支承支架42二者都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运动的向后运动载荷(F1+F2)小于左前侧框架11的压曲临界载荷。因此,在左前侧框架11弯曲和变形之前,可使得整个冷却单元1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可靠运动。整个冷却单元17因此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有效运动,并且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17被损坏。
接着,将参考图6说明将左侧腿部25平分成下腿部31和上腿部32的原因。
例如,通常公知的是,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左侧腿部25的大致上半部变形。因此优选的是左侧腿部25的大致上半部可拆卸地安装。
由此,左侧腿部25被平分成下腿部31和上腿部32。在轻微碰撞中不变形的下腿部31通过例如点焊被牢固地结合到左子框架支架14。另外,下梁部分26的左端部26a通过例如点焊被牢固结合到下腿部31的下端部31b和左子框架支架14的底部14b(图4)。由此可以确保车辆前部结构10(特别是车辆主体的前部)的刚性。
通过将下腿部31牢固地设置到左子框架支架14和下梁部分26,下腿部31可被安装在左子框架支架14上,而不使用多个螺栓,并且下腿部31可以简单操作牢固地安装到左子框架支架14。
另一方面,使用多个螺栓34,将轻微碰撞时会变形的上腿部32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31。使用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以及横向螺栓37,左上侧框架13和上梁部分27可拆卸地结合到上腿部32的上端部32b。在上腿部32由于轻微碰撞而变形时,由此通过只移除螺栓34-37,变形的上腿部32可通过新构件以简单操作更换,并且可以简化修复。
接着,将参考图10A和10B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同样的附图标记用于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构件相同或类似的构成构件,并且省略其描述。
图10A表示左上侧框架13和上梁部分27被结合到上腿部32的状态,并且图10B表示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的状态。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110具有使用压缩弹簧112结合到上腿部32的左上侧框架13和上梁部分27,并且使用压缩弹簧112将左下支承支架42结合到图4所示的下梁部分26。
下面,上梁部分27的左上侧框架13被结合到上腿部32的例子将在下面作为使用压缩弹簧112进行结合的典型例子被描述。
压缩弹簧112被安装到带肩螺栓114,并且带肩螺栓114的螺纹部114a被插入左上侧框架13的安装孔92和水平安装板85的安装孔87,并且与螺母89螺纹结合,如图10A所示。
带肩螺栓114的肩部114b接触左上侧框架13的前端部13a,并且带肩螺栓114被安装到水平安装板85和左上侧框架13。
在此状态下,压缩弹簧112通过上梁部分27以及带肩螺栓114的头部114c压缩。左上侧框架13和上梁部分27经由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通过上腿部32支承。
上梁部分27的支承力可通过使用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支承上梁部分27而更加适当地保持和调节。
在车辆受到轻微碰撞,并且冲击载荷作用到上梁部分27时,可由此使得上梁部分27抵抗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平滑滑动,如图10B所示。
这里,左下支承支架42同样以与上梁部分27相同的方式通过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支承在下梁部分26上。因此,在冲击载荷作用到左下支承支架42时,可由此使得左下支承支架42抵抗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平滑滑动。
以此方式,可使得上梁部分27和左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平滑滑动,并且可使得图1所示的整个冷却单元1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
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可通过改变带肩螺栓114的肩部长度L(见图10A)来调节。因此,可容易调节压缩弹簧112的弹簧力,可使得上梁部分27和左下支承支架42平滑滑动。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了上梁部分27以及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受到滑动支承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并且可以通过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变形地支承上梁部分27以及左下支承支架和右下支承支架42来获得相同的效果。
这种构造是如下的构造,其中分别使用左端部27a和前端部13a将例如上梁部分27和左上侧框架13作为整体构件连接,并且通过焊接(点焊)或者通过使用可更换的螺栓,整体构件(上梁部分27和左上侧框架13)被安装到车辆的前部。
在轻微碰撞的情况下,整体构件(上梁部分27和左上侧框架13)作为单个单元变形,上梁部分27在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冷却单元17被损坏。
在轻微碰撞之后,整体构件(上梁部分27和左上侧框架13)可以新构件通过简单方式更换。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其中上梁部分27和左下支承支架42通过使用弹簧构件112结合的构造的例子,但是该构造不局限于通过使用弹簧构件112来结合。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112是用作弹簧构件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具有弹簧弹性的硬橡胶或其他构件。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其中使用多个螺栓34、35、36、37将左侧腿部25的上腿部32可拆卸地结合到下腿部31和上梁部分27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并且在结合部件的过程中减少点焊位置的数量可提供与螺栓结合相同的可拆卸结合,并产生与螺栓结合相同的效果。
在更换部件时去除焊点的工作可通过选择点焊位置来改善,从而可以使用去除焊点的“去除工具”的便利方法。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左侧腿部25的上腿部32是用作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容易出现损坏的位置的例子,但损坏的上梁部分27可以通过去除多个螺栓35、36、37由新部件以简单方式更换,并且可以增强修复的便利性。
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中间螺栓34、第一上螺栓35和第二上螺栓36、横向螺栓37、第一下螺栓51、第二下螺栓52、第三下螺栓53以及螺栓118不局限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给出的数量,该数量可根据所应用的车辆来适当改变。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描述的左前侧框架11、左上部构件12、左上侧框架13、左子框架支架14、隔板15、冷却单元17、左侧腿部25、下梁部分26、上梁部分27、下腿部31、上腿部32、左上支承支架41、上载荷接收部41e、左下支承支架42、下载荷接收部42b、压缩弹簧112以及类似部件可根据所应用的车辆来适当改变。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适用于在隔板上设置冷却单元的机动车辆。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
在车辆主体的纵向上延伸的左前侧框架和右前侧框架;
设置在所述左前侧框架和所述右前侧框架之间的隔板;以及
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并具有上部和下部的冷却单元,
其中所述冷却单元的上部经由上支承支架通过所述隔板的上梁部分支承,所述上梁部分在所述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被可滑动地或可变形地受到支承,并且所述冷却单元的下部经由下支承支架通过所述隔板的下梁部分支承,所述下支承支架在所述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可滑动地受到支承,在所述车辆受到轻微碰撞时,使得所述上梁部分和所述下支承支架均在所述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结构,其中所述上支承支架和所述下支承支架各自具有从所述车辆主体向前伸出的承载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结构,其中造成所述上梁部分和所述下支承支架在所述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滑动或变形的向后运动载荷小于所述左前侧框架和所述右前侧框架的压曲临界载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结构,还包括用于以在所述车辆主体的向后方向上可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上梁部分和所述下支承支架的弹簧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结构,其中所述隔板被安装在设置到位于所述左前侧框架和所述右前侧框架中每个的外侧的上部构件上的上侧框架上,并安装在设置到所述左前侧框架和所述右前侧框架中的每个上的子框架支架上,并且所述隔板包括设置到所述子框架支架上的侧腿部分,所述上梁部分被设置到所述侧腿部分上,所述侧腿部分平分成彼此叠置的上腿部分和下腿部分,所述上腿部分可拆卸地结合到所述下腿部分,并且所述上梁部分和所述上侧框架可拆卸地结合到所述上腿部分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部结构,其中所述下腿部分通过点焊被结合到所述子框架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部结构,其中所述上腿部分经由多个螺栓可拆卸地结合到所述下腿部分,并且所述上腿部分的上端部经由多个螺栓可拆卸地结合到所述上梁部分和所述上侧框架。
CN2008801131474A 2007-12-07 2008-12-05 车辆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5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6966 2007-12-07
JP2007316966A JP4781343B2 (ja) 2007-12-07 2007-12-07 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07-316946 2007-12-07
JP2007316946A JP4958753B2 (ja) 2007-12-07 2007-12-07 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PCT/JP2008/072589 WO2009072673A1 (en) 2007-12-07 2008-12-05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5675A CN101835675A (zh) 2010-09-15
CN101835675B true CN101835675B (zh) 2012-05-30

Family

ID=40379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314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5675B (zh) 2007-12-07 2008-12-05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51921B2 (zh)
EP (1) EP2190721B1 (zh)
CN (1) CN101835675B (zh)
AT (1) ATE497907T1 (zh)
DE (1) DE602008004928D1 (zh)
WO (1) WO2009072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3363A1 (de) * 2009-09-29 2011-04-07 Hbpo Gmbh Frontendmodul
DE102009057108A1 (de) * 2009-12-04 2011-06-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US8403404B2 (en) 2010-06-09 2013-03-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617628B1 (en) * 2010-09-14 2015-09-09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CN103391874B (zh) * 2011-02-23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EP2683596B1 (de) * 2011-03-07 2015-06-24 Faurecia Exteriors GmbH Multifunktions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629411B2 (ja) * 2011-09-06 2014-11-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却部品支持装置
JP5853629B2 (ja) * 2011-11-21 2016-02-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3998328B (zh) * 2011-12-15 2016-03-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JP2013133031A (ja) * 2011-12-27 2013-07-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5692187B2 (ja) * 2012-08-30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339278B1 (ko) * 2012-12-10 2013-12-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유닛
DE102013206785A1 (de) * 2013-04-16 2014-10-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ßfänger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US9321345B2 (en) * 2014-05-14 2016-04-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joining a hydro-formed tube to an extrusion
JP6380991B2 (ja) * 2015-06-19 2018-08-29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サポート
CN108482490B (zh) * 2018-03-29 2020-11-0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前端结构
JP6761012B2 (ja) * 2018-09-27 2020-09-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FR3088689B1 (fr) * 2018-11-19 2020-11-06 Plastic Omnium Cie Dispositif de véhicule avec système de fixation pour zones critiques
US11014440B2 (en) * 2019-07-29 2021-05-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al cooling pack
KR20220099240A (ko) * 2021-01-06 2022-07-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라디에이터 서포트 어셈블리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0276B1 (en) * 1999-07-30 2002-09-17 Valeo Inc. Modular vehicle front end
EP1859983A1 (fr) * 2006-05-22 2007-11-28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scamotable en choc,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rrespond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8458C3 (de) * 1970-04-17 1973-11-15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Elastische Befestigung eines Kuhlers von Kraftfahrzeugen
DE3613955A1 (de) * 1985-04-30 1986-10-30 Honda Giken Kogyo K.K., Tokio/Tokyo Kuehlerbefestigungsvorrichtung
DE4437083C2 (de) * 1993-10-25 1996-10-17 Fuji Heavy Ind Ltd Modulträgerstruktur
US5544714A (en) * 1994-05-18 1996-08-13 Chrysler Corporation Quick-connect fastener and vibration isolator unit for attachment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JP3085945B1 (ja) * 1999-02-24 2000-09-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取付け構造
JP4461563B2 (ja) 1999-10-20 2010-05-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JP3526424B2 (ja) * 1999-11-30 2004-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取付構造
JP4025008B2 (ja) * 2000-11-29 2007-12-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コアサポート構造
WO2003024747A1 (en) * 2001-09-14 2003-03-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grill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4026465B2 (ja) * 2002-03-11 2007-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の前端構造
JP2004098814A (ja) * 2002-09-09 2004-04-02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熱交換器取付構造
DE10349139A1 (de) * 2003-10-17 2005-05-12 Behr Gmbh & Co Kg Anordnung zur Befestigung einer Lüfterzarge
DE102004043354B4 (de) * 2004-09-08 2010-06-24 Hbpo Gmbh Vorrichtung zur Befestigung eines Wärmeübertragers, insbesondere eines Kühlmittelkühlers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05039090A1 (de) * 2005-08-06 2007-02-08 Behr Gmbh & Co. Kg Montageträgersystem
US7258392B2 (en) * 2005-08-18 2007-08-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tomotive vehicle front architecture with a partially rotatable structural link
FR2894555B1 (fr) * 2005-12-09 2008-01-1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fixation d'un module de refroidissement et vehicule muni d'un tel systeme
GB0608159D0 (en) * 2006-04-26 2006-06-07 Delphi Tech Inc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Bracket
US7766112B2 (en) * 2007-06-18 2010-08-03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Front end module with breakaway radiator
KR101091691B1 (ko) * 2009-06-18 2011-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쿨링모듈의 슬라이딩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0276B1 (en) * 1999-07-30 2002-09-17 Valeo Inc. Modular vehicle front end
EP1859983A1 (fr) * 2006-05-22 2007-11-28 Faurecia Bloc Avant Face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scamotable en choc,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correspond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72673A1 (en) 2009-06-11
US20100231006A1 (en) 2010-09-16
US8151921B2 (en) 2012-04-10
EP2190721B1 (en) 2011-02-09
ATE497907T1 (de) 2011-02-15
EP2190721A1 (en) 2010-06-02
DE602008004928D1 (de) 2011-03-24
CN101835675A (zh) 201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567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865727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7438348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2161351B (zh) 汽车的下部结构
US7063355B2 (en) Mount structure for fuel tank
CN103052559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907342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ontrol unit
JP2007186080A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JP4408818B2 (ja) マウント装置の取付構造
CN105460080B (zh) 车辆用载体架
JP2010064667A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KR101361372B1 (ko) 자동차용 펜더패널 조립 장치
US7144074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umper rail of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for vehicle
JP4781343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1009503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137481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16137852A (ja) 燃料電池車
JP5236443B2 (ja) 車体強度部材部構造
KR101638840B1 (ko) 헤드램프 고정장치
JP583124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20170024383A (ko) 차체 멤버 체결 구조체
JP2012144156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9234469A (ja) 車体構造
CN115140169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20210417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