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3159A - 透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3159A
CN101833159A CN201010105931A CN201010105931A CN101833159A CN 101833159 A CN101833159 A CN 101833159A CN 201010105931 A CN201010105931 A CN 201010105931A CN 201010105931 A CN201010105931 A CN 201010105931A CN 101833159 A CN101833159 A CN 101833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utton
ring
lock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5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真澄大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33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3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装置,其具备通过拧入锁定钮来锁住用于操作预定的透镜或光阑的操作环的锁定机构,通过将嵌入于插通锁定钮的操作环的槽的垫片安装到锁定钮,使锁住操作环时的位置偏移不发生。其中,监视用透镜装置(10)在固定筒(20)的外周部设有聚焦环(12),并且在其外周部设有变焦环(14)。在聚焦环(12)形成有与锁定钮(16)的轴部(16B)螺合的螺纹孔(48),在变焦环(14)形成有插通锁定钮(16)的开孔部(50)(长槽)。在锁定钮(16)中安装有垫片(52),使该垫片(52)的凸部(104)嵌入开孔部(50)。

Description

透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装置,涉及在具备了将聚焦环或变焦环等的操作环于预定的位置锁住的锁定机构的监视用摄像机等中所使用的透镜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几年,在金融机关、各种店铺等中广泛地使用着小型的监视摄像机(监视用CCTV摄像机)。在这种监视摄像机中所使用的监视用透镜装置在其镜筒(固定筒)的外周部设有用于调节聚焦位置的聚焦环、和用于调节焦距的变焦环,在设置监视摄像机时,人工操作这些聚焦环、变焦环而调节聚焦位置、焦距。
而且,监视摄像机以收容在壳体内的状态被设置于壁面等,按照从壳体所设置的开口而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装置的前面面对外部的方式来进行外部的拍摄。在专利文献1提出有以下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装置,即在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装置的镜筒的外周部中,不仅在前方侧(被摄体侧)配置聚焦环并且在其外周部配置变焦环,而使从壳体所设置的开口容易地操作聚焦环和变焦环(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31022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装置中,设有用于固定所调节过的聚焦环及变焦环的位置的锁定机构。由此,形成有在聚焦环所形成的螺纹孔,并且在与该螺纹孔相对的变焦环的位置沿周向(圆周方向)设有长孔形状的开孔部。而且,成为使具有凸缘部的锁定钮插通变焦环的开孔部并与聚焦环的螺纹孔啮合。操作聚焦环及变焦环进行聚焦调节及焦距调节之后,若拧入该锁定钮,则成为插通聚焦环的螺纹孔的锁定钮的前端抵接于镜筒,聚焦环的旋转位置被固定,并且锁定钮的凸缘部抵接于变焦环的开孔部周边,变焦环被按压在凸缘部而使其位置固定。
另一方面,通过如上述的锁定机构锁住聚焦环及变焦环时,若拧入锁定钮,则在紧固结束的最后的大致一圈时,锁定钮的凸缘部与变焦环接触。此时,在凸缘部及变焦环之间摩擦力起作用,若在凸缘部以不均匀的压力接触于变焦环的状态下,则对锁定钮的旋转操作力经由该摩擦力就会作为变焦环的旋转力起作用的情况存在。因此,在拧入锁定钮时,有变焦环从调节位置移动的情况或与锁定钮一起聚焦环从调节位置移动的情况,存在聚焦位置及焦距从由锁定钮锁定之前的调节位置偏移的问题。在近几年伴随监视摄像机的高图像质量化、高精细化,严格进行对焦或视场角调节,就需要适当防止这种调节位置的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锁住操作环时不发生位置偏移的透镜装置,其具备通过锁定钮的拧入而锁住用于操作预定的透镜或光阑的操作环的锁定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透镜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孔,从形成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沿周向形成为长孔形状;锁定钮,由具有插通上述孔并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螺合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形成;垫片部件,可旋动地安装在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由仅在预定的旋转位置可嵌入上述孔的凸部、和不能嵌入上述孔且具有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孔的周边部位的外周面抵接的基座面的基部形成,具备锁定机构,通过旋转上述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于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且将上述垫片部件的基部的基座面按压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从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动并固定上述操作环的位置。
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中,上述垫片部件的凸部的进入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前端侧的面,具有与上述操作环的孔大致相同的横幅、和长于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幅度的纵幅。
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垫片部件的凸部,在进入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前端侧的面和与该面交叉的侧面之边脊线,施加角R加工或倒角加工。
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垫片部件的基部的基座面形成为与在抵接于上述操作环时的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权利要求5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垫片部件具有插通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的孔,在上述锁定钮的轴部形成环状的凸部,在上述锁定钮的孔形成向内侧突出的棘爪,该棘爪钩挂在上述凸部,从而防止上述垫片从上述锁定钮的轴部脱落。
权利要求6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孔,从形成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沿周向形成为长孔形状;槽,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侧按照平行于上述孔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孔的两侧;锁定钮,由具有螺合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形成;按压部件,由本体部和2个脚部形成,该本体部具有插通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的孔及抵接上述锁定钮的钮部的抵接面,该2个脚部嵌入上述2个槽并且将上述本体部以从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分隔开的状态进行支承;具备锁定机构,通过旋转上述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于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不仅由上述锁定部件的钮部按压上述按压部件并且将上述按压部件的脚部按压到上述操作环,从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动并固定上述操作环的位置。
权利要求7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6所涉及的发明中,上述按压部件由平板状的本体部、和从该本体部相对的2个端边沿与该本体部正交的方向延设的平板状的脚部构成,该脚部的嵌入上述槽内的前端侧的端边被形成为与圆弧状的上述槽相同的形状。
权利要求8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配置于上述操作环的内侧的上述内侧部件是按照相对于透镜镜筒可相对旋动的方式所配置的其他操作环,通过上述锁定钮的轴部与形成在该其他操作环的螺纹孔螺合,并且旋转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于上述其他操作环的螺纹孔,从而将上述轴部的前端面压接于上述透镜镜筒,以限制上述其他操作环的旋动,并且固定上述其他操作环的位置。
权利要求9所涉及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孔,从形成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沿周向形成为长孔形状;锁定钮,由具有插通上述孔并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螺合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所形成;垫片部件,安装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与上述钮部之间的上述锁定钮的轴部,在旋转上述锁定钮而使上述轴部拧入于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时,传递从上述钮部向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的按压力,而使旋转力不能传递。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拧入锁定钮而锁住操作环时,对锁定钮的旋转操作力不作为使操作环沿一方向旋转的力进行传递,因此,防止操作环从调节位置偏移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应用的监视用透镜装置和该周边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详细表示监视用透镜的结构的剖面图,示出沿包含光轴和图1所示的一点划线I-I的面的剖面。
图3是从变焦环的内侧观察到的锁定钮的立体图。
图4是仅表示锁定钮的侧视图。
图5(A)、(B)、(C)、(D)分别是将锁定钮的前端侧设为观测点时的垫片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背视图。
图6是表示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监视用透镜装置的小型的监视摄像机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锁住聚焦环及变焦环的锁定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中:10-监视用透镜装置,12-聚焦环,14-变焦环,15-延长部,16-锁定钮,16A-钮部(把手部),16B-轴部,18-驱动装置,20-固定筒,22、24-透镜框,26-聚焦透镜,28、34-啮合销,30、36-直进槽,32-变焦透镜,38、40-凸轮槽,42-凹凸部,44-棘爪,46-外螺纹,48-孔,48A-内螺纹,50-开孔部,52-垫片,54-摄像元件支架,56-基板,58-CCD,59-密封橡胶,60-低通滤光片,62-保持部,64-IR截止滤光片,70-监视摄像机,72-基台,74-壳体部件,76-盖部件,78-开口,100-孔,102-基部,104-凸部,110-棘爪,112-凸部,120-槽,130-按压部件,130A-本体部,130B-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监视摄像机用透镜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应用的监视用透镜装置和该周边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监视用透镜装置10是主要在监视用的摄像机的装置所使用的,在内部支承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的固定筒的外周部设有聚焦环12、变焦环14、锁定钮16等。而且,在监视用透镜装置10设有用于驱动红外线滤光片的驱动装置18。
图2是详细表示监视用透镜的结构的剖面图,示出沿着包含光轴和图1所示的一点划线I-I的面的剖面。如同图(该图)所示,监视用透镜装置10具备固定筒20,在固定筒20的内部配置有透镜框22、24。而且,聚焦环12、变焦环14配置在固定筒20的外侧。
透镜框22配置在固定筒20内的被摄体侧(前侧),是保持聚焦透镜(组)26的框。在透镜框22装载有比其表面突出的啮合销28。
另一方面,在固定筒20沿光轴方向形成有直进槽30,通过啮合销28啮合于直进槽30,构成为透镜框22及聚焦透镜26由直进槽30引导而沿光轴方向直进移动。
透镜框24被配置在固定筒20内比透镜框22更靠后侧。透镜框24是保持变焦透镜(组)32的框,装载有比其表面突出的啮合销34。另一方面,在固定筒20沿光轴方向形成有直进槽36,通过啮合销34啮合于直进槽,构成为透镜框24及变焦透镜32由直进槽36引导而沿光轴方向直进移动。
聚焦环12在配置透镜框22的部位以可旋动的方式被配置在固定筒20的外周面。在聚焦环12的内周面,形成有相对于光轴为螺旋状的凸轮槽38。装载于透镜框22的啮合销28啮合于聚焦环12的凸轮槽38。由此,若旋动操作聚焦环12,则聚焦环12的凸轮槽38与固定筒20的直进槽30的交叉位置在光轴方向位移,并且,随着该交叉位置而啮合销28、透镜框22及聚焦透镜26在光轴方向位移。如此,通过旋动操作聚焦环12,可以调节聚焦透镜26的设定位置并进行聚焦调节(焦点调节)。
变焦环14在比聚焦环12更靠后以可旋动的方式被配置在固定筒20的外周面。而且,在变焦环14在聚焦环12侧设有延长部15。在延长部15中变焦环14的内径放大以使覆盖聚焦环12的外周。此外,在变焦环14的延长部15盖住聚焦环12的部位中,在变焦环14的内周面与聚焦环12的外周面之间设有预定的缝隙。
在变焦环14的内周面形成有相对于光轴为螺旋状的凸轮槽40。装载于透镜框24的啮合销34与变焦环14的凸轮槽40啮合。由此,旋动操作变焦环14,则变焦环14的凸轮槽40与固定筒20的直进槽36的交叉位置在光轴方向位移,并且,随着该交叉位置,啮合销34、透镜框24及变焦透镜32在光轴方向位移。如此,通过旋动操作变焦环14,可以调节变焦透镜32的设定位置并进行焦距的调节(变焦调节)。
如图1所示,在聚焦环12的前端的端部设有外周上的凹凸部42。而且,在变焦环14的前侧的端部在其外周上设有多个棘爪44。由此,成为通过操作者保持凹凸部42而旋动聚焦环12,并且通过操作者保持棘爪44而旋动变焦环14。
此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固定筒20设置直进槽30、36,在聚焦环12、变焦环14设置螺旋状的凸轮槽38、40,但是,也可以在固定筒20设置螺旋状的凸轮槽,在聚焦环12或变焦环14设置直线的凸轮槽。而且,也可以在固定筒20和聚焦环12或变焦环14的双方设置螺旋状的凸轮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监视用透镜装置10中,聚焦环12设置在比变焦环14更靠被摄体侧,但在变焦透镜32位于比聚焦透镜26更靠被摄体侧时,可以构成为变焦环14位于比聚焦环12更靠被摄体侧。此时,构成为在聚焦环12设置延长部并使延长部盖住变焦环14。
在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设有用于在预定的调节位置对其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的结构将后述,但是,若将图1及图2所示的锁定钮16按预定的方向(顺时针)旋转操作并将螺纹拧入到大致不能旋动为止,则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变得不能旋动,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被锁住。另一方面,若由此状态按相反方向(逆时针)旋转锁定钮16并松解螺纹,则可将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旋动,可以将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旋转至预定的位置并进行聚焦调节及变焦调节。
如图2所示,在固定筒20的后端部装载有摄像元件支架54。在摄像元件支架54装载有基板56。在基板56安装有CCD(摄像元件)58。CCD58的前侧设有密封橡胶59,在密封橡胶59的更前侧配置有低通滤光片(OLPF)60。低通滤光片60的前部抵接于摄像元件支架54的保持部62。而且,在低通滤光片60的更前侧配置有IR截止滤光片64。IR截止滤光片64具备截止红外线的滤光片和透射红外线的滤光片的2片滤光片。通过驱动装置18的驱动来转换IR截止滤光片64具备的2片滤光片。
接着,对上述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锁定钮16以突出该钮部16A的状态设置在变焦环14的外周面。图3是从变焦环14的内侧观察到的该锁定钮16的立体图,图4是仅表示锁定钮16的侧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锁定钮16由用于操作者用手指捏住而旋动操作的钮部16A、和形成有外螺纹46的轴部16B形成。外螺纹46形成于轴部16B的前端侧的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示,在聚焦环12设置贯通的孔48,在该孔的内周部形成有与锁定钮16的外螺纹46螺合的内螺纹48A。而且,为了插通锁定钮16的轴部16B,在变焦环14形成有幅度宽于轴部16B的直径的开孔部50。如图1及图3所示,该开孔部50以长孔形状沿变焦环14的周向(旋转方向)形成。
就锁定钮16而言,其轴部16B从变焦环14的外侧插入于开孔部50,该前端部的外螺纹46螺合于聚焦环12的孔48的内螺纹48A,并安装于聚焦环12。
若锁定钮16按预定的方向(顺时针)旋转而使其轴部16B拧入于聚焦环12的孔48,则锁定钮16的轴部16B的前端面压接于固定筒20的外周面。由此,锁定钮16限制聚焦环12对固定筒20的旋动,聚焦环12成为不能旋动的状态,而使聚焦环12的位置固定。而且,变焦环14也通过安装在锁定钮16的后述的垫片52按压而成为不能旋动的状态,而使变焦环14的位置固定。即,若按顺时针旋转锁定钮16,则就会锁住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
另一方面,若按与上述相反方向(逆时针)旋转锁定钮16,使该轴部16B的前端面从固定筒20的外周面分隔开,则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锁定被解除,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成为可旋动的状态。由此,可以旋动操作聚焦环12或变焦环14并进行聚焦调节或变焦调节。
此外,基于锁定钮16的轴部16B的长度等的设计尺寸,除了完全锁住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中双方的状态和解除锁定的状态以外,也可以制作成仅完全锁住任意一方而可以以某种程度以上的操作力旋动另一方的状态。
接着,对安装在锁定钮16的垫片5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垫片52例如由塑料(可塑性物质)成型,被嵌入于锁定钮16的轴部16B并被配置在轴部16B的钮部16A侧的基端部。图5(A)、(B)、(C)、(D)分别是将锁定钮16的前端侧设为观测点时的垫片52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背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就垫片52而言,插通锁定钮16的轴部16B的孔100被形成于中心部,并且由以该孔100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基部102、和从基部102隆起的凸部104形成。
就孔100而言,以比锁定钮16的轴部16B稍微大的直径形成,可以在垫片52的孔100容易地插通锁定钮16的轴部16B并将垫片52安装在轴部16B。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锁定钮16的轴部16B形成有环状的凸部112,若将锁定钮16的轴部16B插入垫片52的孔100,且移动至垫片52的背面抵接于钮部16A的位置附近为止,则锁定钮16的轴部16B的凸部112与垫片52的孔100的孔径部前面侧周边接触。由此,垫片52相对于轴部16B在该位置容易保持。
而且,如同图(C)、(D)所示,在孔100而棘爪110、110在相对的位置形成,垫片52的孔100的棘爪110、110钩挂在图4示出的轴部16B的凸部112,使垫片52不容易从轴部16B脱落。
此外,这样安装在锁定钮16的垫片52成为相对于锁定钮16的钮部16A或轴部16B可旋动的状态。
就基部102而言,如图5(B),其背面侧的面102B以平面形成,另一方面,其正面侧的面102A以与变焦环14的外周面的周向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曲面(圆筒面)形成。即,如图3,按照在垫片52的凸部104以预定的方向(后述)嵌入到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并且进入至基部102的正面侧的面102A抵接于变焦环14的外周面的位置为止时、不使只有基部102的正面侧的面102A的一部分抵接于变焦环14的外周面的方式,以与变焦环14的外周面的周向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曲面形成。由此,使基部102的正面侧的面102A整体抵接于变焦环14的外周面。
就凸部104而言,如图5(A)所示,具有将小于基部102的外径的圆筒的左右两侧沿轴方向以平面形状切除后的外形,形成为使这些两侧的侧面104A、104A的间隔成为与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的幅度大致相同的尺寸(稍微小的程度)。由此,如图3所示,使凸部104的两侧的侧面104A、104A仅以朝向开孔部50的幅度方向的状态被嵌入开孔部50。
而且,在图5(A)中凸部104的上述左右侧面104A、104A与正面的面104C交叉的边脊线、和上下侧面104B、104B与正面的面104C交叉的边脊线如同图(B)、(C)施加了角R加工,使凸部104容易进入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即,在正面的面104C和与其交叉的侧面104A、104A、104B、104B的边脊线施加了角R加工。
此外,不限于在上述边脊线施加角R加工的情况,也可以对边脊线施加以平面切除的倒角加工。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对凸部104中的正面的面104C、和与此交叉的侧面104A、104A、104B、104B的边脊线施加角R加工或倒角加工是指形成与在施加了这种加工的情况相同的形状。不限于垫片52成型之后施加角R加工或倒角加工的情况,也包含按照成为施加了这种加工时的形状的方式对垫片52进行成型的情况,对垫片52进行加工、成型的方法不限定于特定的方法。
而且,上述垫片52的凸部104的形状是仅在相对于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朝向特定的一方向时可嵌入开孔部50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将凸部104成型为从正面侧观察时为正方形,并且凸部104在正交的2方向可嵌入于开孔部50也可。
接着,对如以上构成的锁定钮16的垫片52的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在假设为解除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锁定,垫片52的凸部104从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脱落的状态。此时,按顺时针转动锁定钮16,则垫片52也与锁定钮16的轴部16B一起旋转。然后,在轴部16B被拧入聚焦环12的孔48时,则垫片52渐渐接近变焦环14和开孔部50,若垫片52的凸部104的正面104C接触变焦环14,则在成为可进入开孔部50的方向(参照图3)时,抗拒轴部16B的旋转而使旋转停止。若再旋转锁定钮16,则垫片52的凸部104维持原来的姿势(方向),进入开孔部50之中。然后,若垫片52的基部102中的正面侧的面102A抵接于变焦环14的外周面,而锁定钮16的顺时针旋转变为大致不能,则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成为被锁住的状态。
由此,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位置调节(聚焦调节及焦距调节)结束,在旋转操作锁定钮16而锁住时,具有该旋转操作的力不能作为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旋转力进行传递的效果。即,若在变焦环14的外周面仅与同锁定钮16一起旋转的任意的部件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则作为使变焦环14按一方向旋转的力会被传递,就有从调节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通过在开孔部50的内部嵌入垫片52的凸部104,锁定钮16的旋转操作的力会作为以锁定钮16为轴使变焦环14旋转的力被传递。另一方面,就变焦环14而言,这种旋转被限制而不旋转。由此,通过锁定钮16的旋转操作,防止变焦环14的调节位置偏移的不良状况,在预定的场所设置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监视用摄像机进行聚焦调节或焦距调节的情况下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作时间的缩短及劳力的减少得以实现,由监视用摄像机所拍摄的影像的图像质量也得以提高。
图6是表示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小型的监视摄像机70的示意图。图6所示的监视摄像机70具有圆顶状的外观,具备基台72、透明的壳体部件74、及设置在壳体部件74的内部并盖住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盖部件76。在盖部件76设有与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前端部对应的开口78。其详细的加以省略,但监视用透镜装置10相对于基台72可变更角度,而且,相对于基台72可以旋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监视用透镜装置10,在变焦环14设置延长部15,按照变焦环14的前侧部分盖住聚焦环12的方式延长,因此,聚焦环12的操作部(凹凸部42)和变焦环14的操作部(棘爪44)能够近接地配置。而且,可以将聚焦环12的操作部和变焦环14的操作部一起配置在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前侧的端部附近,可以在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前侧的端部附近操作聚焦环12、变焦环14的双方。由此,在操作聚焦环12、变焦环14时,不需要将指尖插入至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后侧。因而,如图6所示,在小型的监视摄像机70搭载监视用透镜装置10时,即使在盖部件76的开78非常小时,也能够容易地操作聚焦环12、变焦环14。
而且,将用于聚焦环12、变焦环14固定的锁定钮16汇集成1个,配置在监视用透镜装置10的前侧,因此可以简便且容易地操作锁定钮16,使用不容易产生位置偏移的垫片52,因此可以将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在其调节后的位置容易且适当地固定。
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方式中,在锁定机构的锁定钮16安装如图2至图5所示出的垫片52,在通过锁定钮16将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锁住时就没有调节位置偏移,但是,垫片52安装在变焦环14的外周面与锁定钮16的钮部16A的之间的锁定钮16的轴部16B,在旋转锁定钮16并将轴部16B拧入于聚焦环12的孔48时,传递从钮部16A向变焦环14的外周面的按压力,只要是不能传递旋转力的即可。例如,代替上述垫片52也可以设成如图7所示的结构。
根据图7的结构,沿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的长孔方向在开孔部50的两侧形成槽120、120。在该槽120、120嵌入由本体部130A和脚部130B、130B形成的“コ”字形状的按压部件130的脚部130B、130B的各前端部。此外,按压部件130可以由例如塑料一体成型,也可以如板金由金属一体成型。而且,也可以不一体成型。
而且,与图4相同地构成的锁定钮16(钮部16A及轴部16B)的轴部16B插通于在按压部件130的本体部130A的中央得到的孔130C,并且,与图2及图3相同地,该轴部16B在变焦环14的开孔部50插通并螺合于聚焦环12的孔48的内螺纹48A。若以按压部件130的脚部130B、130B嵌入于槽120、120的状态拧入锁定钮16,则锁定钮16的钮部16A将按压部件130的本体部130A朝向变焦环14的外周面进行按压,而使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锁住。
由此,锁定钮16的旋转力不作为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旋转力进行传递,在以解除锁定的状态所调节的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的调节位置产生偏移得以消除,而能够锁住聚焦环12及变焦环14。
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监视用透镜装置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监视用,可以应用于具有锁住操作环的锁定机构的透镜装置。
而且,不限于如上述实施方式的2个操作环互相重叠的方式,在具有与上述变焦环14相同的开孔部50的操作环在镜筒的预定的外周部以不与其他的操作环重叠的方式设置时,也可以将该操作环应用于将锁定钮的轴部的螺纹螺合于插通开孔部50并设置在镜筒的螺纹孔并由锁定钮锁住操作环时的锁定机构。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操作环的种类可以是除移动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以外的可移动的透镜的操作环,也可以是使光圈(光阑)开闭动作的操作环。

Claims (9)

1.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
孔,从上述操作环所形成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且沿圆周方向形成为长孔形状;
锁定钮,由具有插通上述孔并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螺合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所形成;
垫片部件,可旋动地安装在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由仅在预定的旋转位置可嵌入上述孔的凸部、和不能嵌入上述孔且具有与上述操作环的上述孔的周边部位的外周面抵接的基座面的基部所形成,
具备锁定机构,通过旋转上述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且将上述垫片部件的基部的基座面按压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从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动并固定上述操作环的位置。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片部件的凸部的进入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前端侧的面,具有与上述操作环的孔大致相同的横幅、和比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幅度长的纵幅。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片部件的凸部,在进入上述操作环的孔的前端侧的面和与该面交叉的侧面之边脊线,施加角R加工或倒角加工。
4.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片部件的基部的基座面形成为与在抵接于上述操作环时的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5.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垫片部件具有插通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的孔,在上述锁定钮的轴部形成环状的凸部,在上述锁定钮的孔形成向内侧突出的棘爪,该棘爪钩挂在上述凸部,从而防止上述垫片从上述锁定钮的轴部脱落。
6.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
孔,从上述操作环所形成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为长孔形状;
槽,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侧按照与上述孔平行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孔的两侧;
锁定钮,由具有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螺合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所形成;
按压部件,由本体部和2个脚部形成,该本体部具有插通上述锁定钮的轴部的孔及抵接上述锁定钮的钮部的抵接面,该2个脚部嵌入上述2个槽并且将上述本体部以从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分隔开的状态进行支承;
具备锁定机构,通过旋转上述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不仅由上述锁定部件的钮部按压上述按压部件并且将上述按压部件的脚部按压到上述操作环,从而限制上述操作环的旋动并固定上述操作环的位置。
7.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部件由平板状的本体部、和从该本体部相对的2个端边沿与该本体部正交的方向延设的平板状的脚部构成,该脚部的嵌入上述槽内的前端侧的端边被形成为与圆弧状的上述槽相同的形状。
8.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环的内侧所配置的上述内侧部件,是按照相对于透镜镜筒可相对旋动的方式所配置的其他操作环,通过上述锁定钮的轴部与该其他操作环所形成的螺纹孔螺合,并且旋转锁定钮将上述轴部拧入上述其他操作环的螺纹孔,而使上述轴部的前端面压接上述透镜镜筒,以限制上述其他操作环的旋动,并且固定上述其他操作环的位置。
9.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状的操作环,用于操作在被摄体像成像用的光学系统所配置的可移动的预定的移动透镜的位置、或可开闭的光阑的开闭位置,按照相对于配置在内侧的预定的内侧部件可相对旋动的方式配置;
孔,从上述操作环所形成的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为长孔形状;
锁定钮,由具有插通上述孔并与形成在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螺合的螺纹部的轴部、和操作者捏住的钮部所形成;
垫片部件,安装在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与上述钮部之间的上述锁定钮的轴部,在旋转上述锁定钮而使上述轴部拧入上述内侧部件的螺纹孔时,传递从上述钮部向上述操作环的外周面的按压力,而使旋转力不能传递。
CN201010105931A 2009-03-13 2010-01-25 透镜装置 Pending CN1018331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1600A JP2010217321A (ja) 2009-03-13 2009-03-13 レンズ装置
JP2009-061600 2009-03-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3159A true CN101833159A (zh) 2010-09-15

Family

ID=42115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5931A Pending CN101833159A (zh) 2009-03-13 2010-01-25 透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33082B2 (zh)
EP (1) EP2228676A1 (zh)
JP (1) JP2010217321A (zh)
CN (1) CN10183315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9053A (zh) * 2012-06-19 2012-11-28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其梯形失真校正方法
CN103091810A (zh) * 2011-11-02 2013-05-0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组装方法及具备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CN104199169A (zh) * 2014-09-15 2014-12-10 常州宝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动镜头光圈组件
CN113568128A (zh) * 2020-04-10 2021-10-29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调焦机构与投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9894B2 (en) * 2010-09-17 2014-06-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JP5659057B2 (ja) * 2011-03-22 2015-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監視用レンズ装置及び監視カメラ
JP5684944B2 (ja) * 2012-02-13 2015-03-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監視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JP5945443B2 (ja) * 2012-04-13 2016-07-05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開口絞り装置
WO2020003942A1 (ja) 2018-06-29 2020-0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WO2022209136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2818U (ja) * 1984-03-21 1985-10-11 株式会社 ネジの水谷 皿バネ座金つきネジ
JPH0338945U (zh) * 1989-08-23 1991-04-15
US5617259A (en) * 1994-03-07 1997-04-01 Sony Corporation Projection TV set apparatus
US6285416B1 (en) * 1999-05-06 2001-09-04 Corning Precision Len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focus position lock device for a projection television lens assembly
JP3881582B2 (ja) * 2002-04-22 2007-02-14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Cctvカメラ用レンズ鏡筒の操作リング固定装置
JP2006047986A (ja) * 2004-06-30 2006-02-16 Tamron Co Ltd 光学装置
JP4674130B2 (ja) * 2005-07-21 2011-04-20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ユニット
JP4810308B2 (ja) * 2006-05-19 2011-11-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監視用レンズ装置及び監視カメラ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1810A (zh) * 2011-11-02 2013-05-0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组装方法及具备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CN103091810B (zh) * 2011-11-02 2016-12-2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组装方法及具备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CN102799053A (zh) * 2012-06-19 2012-11-28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其梯形失真校正方法
CN102799053B (zh) * 2012-06-19 2014-11-05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及其梯形失真校正方法
CN104199169A (zh) * 2014-09-15 2014-12-10 常州宝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动镜头光圈组件
CN113568128A (zh) * 2020-04-10 2021-10-29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调焦机构与投影装置
CN113568128B (zh) * 2020-04-10 2024-02-0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调焦机构与投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32044A1 (en) 2010-09-16
EP2228676A1 (en) 2010-09-15
JP2010217321A (ja) 2010-09-30
US7933082B2 (en) 2011-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3159A (zh) 透镜装置
US7546029B2 (en) Retractable lens system
US7507040B2 (en) Retractable lens system
CN101484851B (zh) 镜头和照相机
CN111147721B (zh)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
US20060055819A1 (en) Video surveillance camera
KR20070112049A (ko) 감시용 렌즈 장치 및 감시 카메라
CN104094148A (zh) 监视照相机用透镜装置
JP2011154307A (ja) 監視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JP200533865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006752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1154309A (ja) 監視カメラ用レンズ装置
CN102346287A (zh) 透镜固定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US20090086312A1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with focusing assembly
US9363434B2 (en) Lens barrel and lens unit
US8879176B2 (en) Lens device
JP2008224949A (ja) レンズ鏡胴
JP5883260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03258A (ja) レンズ鏡筒
JP3957836B2 (ja) 光学機器
JP2010282019A (ja) 光学部品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191328A (ja) 移動機構、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4468722B2 (ja) 内視鏡装置及び光学アダプタ
JP2005043494A (ja) バリフォーカルレンズ
JP2009251479A (ja) レンズ鏡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