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9295B - 带及袋组合件 - Google Patents

带及袋组合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9295B
CN101809295B CN2008801093909A CN200880109390A CN101809295B CN 101809295 B CN101809295 B CN 101809295B CN 2008801093909 A CN2008801093909 A CN 2008801093909A CN 200880109390 A CN200880109390 A CN 200880109390A CN 101809295 B CN101809295 B CN 101809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p
base end
tooth
end part
j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3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9295A (zh
Inventor
重松修二
山之内见帆
村上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9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9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2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63/1018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03Holders, support devices for receptacles, e.g. for drainage or urine ba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6Installations of cables, lines, or separate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directly on or in walls, ceilings, or flo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02Packet holders
    • Y10T24/1406Adjustable ba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98Plastic ba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5Bag fasteners
    • Y10T24/153Plastic band bag ti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及袋组合件。在带(1)的带状部(2)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齿(31、32)。突起部(51~54)形成在带状部(2)的基端部(20)上,分别与带状部(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齿(31、32)啮合。在突起部(51~54)相互间形成有开放部(S),该开放部(S)用来将带状部(2)的顶端部(22)及中间部(21)中形成有齿(31、32)的部位从突起部(51~54)相互间取出或将该部位放入突起部(51~54)相互间。

Description

带及袋组合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悬挂各种容器或者将各种部件一起捆起来的情况下使用的带和一种包括该带的袋组合件。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这种带已为众人所知的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构成为当使用时让形成为弯曲自如的带状部变成环状并保持该状态的带。在带状部的基端部形成有贯通孔,该带状部从该带状部的顶端部起插入该贯通孔内。此外,在带状部的中间部形成有以锯齿状连续存在的多个齿。在贯通孔的内周部设置有与齿啮合的啮合部。该啮合部构成为:通过操作与该啮合部成为一体的调节部,来使该啮合部移动。
在使用所述带时,首先使带状部弯曲,并将该带状部的顶端部插入贯通孔内,来使带状部成为环状。在将带状部从顶端部起插入贯通孔内后,齿与啮合部啮合,带状部保持环状。这么一来,就能够悬挂各种容器,或者将各种部件一起捆起来。在调节该环的直径时,操作调节部使啮合部从齿上脱离,然后沿从贯通孔拔出的方向拉带状部,或者将带状部进一步插入贯通孔内,由此将与啮合部啮合的齿变更为别的齿。另一方面,在使已成为环状的带状部恢复到原来的平坦形状时,与上述一样地使啮合部从齿上脱离,将带状部从贯通孔内拔出。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3-471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中的带,在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需要将带状部从该带状部的顶端部起插入贯通孔内,操作很烦杂。此外,在使带状部从环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须要将带状部从贯通孔内拔出,该须要拔的长度与带状部中已插入贯通孔内的部分的长度一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也很烦杂。加之,在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使带状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及调节环直径时,要使带状部在贯通孔内移动,然而因为啮合部位于贯通孔的内周部,所以齿在有些情况下会挂在该啮合部上,而且也有可能齿挂在啮合部以外的贯通孔边缘部上。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中的带有操作烦杂而且难以迅速操作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来使带状部成为环状而使用的带中,实现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各种操作。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在带状部的基端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离开的位置上形成分别与形成于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齿啮合的啮合部件,在这些啮合部件相互间形成开放部,能够借助该开放部放入带状部或将带状部取出。
具体而言,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带包括带状部、啮合部件及多个齿,该带状部具有基端部、中间部及顶端部,该啮合部件形成在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上,该多个齿沿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连续地形成在所述顶端部及所述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带构成为:使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使所述顶端部到所述中间部中的一部分重叠在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上,使所述齿与所述啮合部件啮合,由此使所述带状部成为环状,通过变更与所述啮合部件啮合的所述齿来调节该环的直径。所述带构成为:所述齿分别形成在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啮合部件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啮合部件形成于所述基端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离开的位置上,分别与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齿啮合,在所述啮合部件的相互间设有开放部,该开放部用来将所述顶端部及所述中间部中形成有所述齿的部位从该啮合部件相互间取出或将该部位放入该啮合部件相互间。
根据所述结构,在使带状部成为环状并保持该状态的情况下,使例如带状部的中间部弯曲,将该中间部从开放部放入啮合部件相互间,使中间部重叠在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上,使齿分别与啮合部件啮合。此外,在使已成为环状的带状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将中间部从啮合部件相互间经由开放部取出,由此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另一方面,在调节环直径的情况下,如上述的那样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将中间部从啮合部件相互间经由开放部取出后,使带状部的各个部分弯曲以让该带状部的直径成为所希望的直径,再将例如中间部从开放部放入啮合部件相互间,使别的齿与啮合部件啮合即可。补充说明一下,与上述一样,可以使顶端部的齿与啮合部件啮合,也可以使顶端部的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
也就是说,在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来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来使带状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及调节环直径时,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使带状部在贯通孔内移动,而能够将带状部从啮合部件相互间经由开放部取出或者将带状部经由开放部放入啮合部件相互间,因此带状部的齿不会无意挂在啮合部件上。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啮合部件具有阻止齿沿带状部的厚度方向脱离的阻止部。
根据所述结构,在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借助阻止部阻止齿脱离。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阻止部配置于在带状部的厚度方向上从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离开的位置上。
根据所述结构,与啮合部件啮合的齿位于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与阻止部之间。这样,就能够阻止齿沿带状部的厚度方向移动。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在阻止部上形成有向啮合部件相互间引导带状部的导向面。
根据所述结构,在将带状部中形成有齿的部位放入啮合部件相互间时,能够借助阻止部的导向面引导该带状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带状部的基端部形成为该基端部的宽度比中间部的宽度及顶端部的宽度都宽。
根据所述结构,因为基端部的宽度比中间部的宽度及顶端部的宽度宽,所以在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时和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时,能够用手指抓紧基端部。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厚度比该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厚的厚壁部,啮合部件与所述厚壁部已成为一体。
根据所述结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两侧相比更容易变形。因此,在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时,能够很容易地使啮合部件变位。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啮合部件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上突出,并配置为该突起部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
根据所述结构,突起部从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与齿啮合。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带构成为:在带状部的基端部的啮合部件相互间设有弱化部。
根据所述结构,基端部的位于啮合部件相互间的部位容易变形。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啮合部件变位。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弱化部包括沿带状部的基端部的厚度方向贯通该基端部的孔部。
根据所述结构,弱化部的结构很简单。
此外,第十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袋组合件,该袋组合件包括袋和所述带。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齿,在带状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离开的位置上形成多个啮合部件,使啮合部件与所述两侧的齿啮合,在这些啮合部件相互间设用来放入带状部或将带状部取出的开放部。因此,在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使带状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及调节环直径时,带状部的齿不会挂在啮合部件上,因而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操作。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齿与啮合部件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借助阻止部阻止齿无意脱离。因此,即使较大的负荷作用于已成为环状的带状部上,也能够保持带状部为环状。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阻止部位于在带状部的厚度方向上从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离开的位置上。因此,与啮合部件啮合的齿位于基端部的面与阻止部之间,能够可靠地阻止齿从啮合部件上无意脱离。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能够借助阻止部的导向面向啮合部件相互间引导带状部中形成有齿的部位。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带状部的基端部形成为该基端部的宽度比中间部的宽度及顶端部的宽度都宽。因此,在使齿与啮合部件啮合时和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时,能够抓紧基端部,能够实现良好的操作性。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厚壁部,使啮合部件与该厚壁部成为一体。因此,在使齿从啮合部件上脱离时,能够很容易地使啮合部件变位。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更为良好的操作性。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啮合部件具有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突起部。因此,在齿与啮合部件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减少带状部在宽度方向上的摆动。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在带状部的基端部的啮合部件相互间设有弱化部。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啮合部件变位,能够实现更为良好的操作性。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能够很容易地设弱化部。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悬挂袋或将袋固定在固定物上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的俯视图。图2是带在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的侧视图。图3是带的仰视图。图4是带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使带状部成为环状时的带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表示带状部的基端部的放大俯视图。图7(a)是沿图6的线A-A的剖视图;图7(b)是沿图6的线B-B的剖视图;图7(c)是沿图6的线C-C的剖视图。图8是将基端部折弯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7(c)的图。图9(a)和图9(b)表示使带状部成为环状的状态,图9(a)是相当于图7(b)的图;图9(b)是相当于图7(c)的图。图10是相当于图9(b)的图,用来说明使齿从阻止部上脱离的情况。图11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12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b)的图。图13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
-符号说明-
1-带;2-带状部;20-基端部;21-中间部;22-顶端部;31、32-第一齿、第二齿;41、42-第一厚壁部、第二厚壁部;51~54-第一到第四突起部(突起部);61、62-第一阻止部、第二阻止部;61a、62a-第一相向面、第二相向面(导向面);65-孔部(弱化部);70-槽部(弱化部);71-孔部(弱化部);S-开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补充说明一下,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只不过是示例的,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1。该带1是由具有柔性的树脂材料成形的一体成形品,例如能够在悬挂各种容器类或将各种部件一起捆起来的情况下使用该带1。作为形成带1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材料。如图2所示,在使用时使带1成为环状;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不使用时,带1为大致平坦的板状。
带1包括带状部2,将在成为环状时构成外周面的面设为带状部2的表面2a,将在成为环状时构成内周面的面设为带状部2的背面2b。带状部2具有基端部(图1、图3及图4中的左端部)20、中间部21及顶端部(图1、图3及图4中的右端部)22。基端部20的宽度设定为比顶端部22的宽度及中间部21的宽度宽。在中间部21中的基端侧形成有许多嵌合孔30、30、…,在中间部21中的顶端侧形成有许多第一齿31、31、…及许多第二齿32、32、…。也就是说,带状部2中宽度最宽的部分就是基端部20,比第一及第二齿31、32还靠近顶端侧的部分是顶端部22。此外,中间部21和顶端部22设定为厚度相等。
顶端部22形成为顶端较细的形状,即越靠近带状部2的顶端,宽度就越窄的形状。顶端部22的顶端部分形成为圆弧形。如图3所示,在顶端部22的背面上的顶端侧,以在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条状部33、33、…。所述突起条状部33、33、…在用手指抓住顶端部22时起到防滑作用。此外,如图4中也所示,在顶端部22的背面上的比突起条状部33还靠近基端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嵌合突起34。该嵌合突起34呈圆柱状,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嵌合突起34的轴线与顶端部22的背面垂直相交。
在中间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1中的上侧),沿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连续地形成有许多第一齿31、31、…;同样,在中间部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1中的下侧),形成有许多第二齿32、32、…。由于这些第一及第二齿31、32的存在,中间部21的宽度方向两侧呈锯齿形状。第一齿31和第二齿32配置于中间部21的长边方向的相同位置上。
如图5所示,第一齿31中位于带状部2顶端侧的边缘部31a以直线状延伸。另一方面,第一齿31中位于带状部2基端侧的边缘部31b沿着与带状部2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X垂直相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该边缘部31b与带状部2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X所成的角度α为90°,但并不限于此。角度α只要在80°以上且120°以下的范围内就可以。另一方面,第一齿31中的外缘部31c沿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二齿32的形状与第一齿31的形状相同,第二齿32的各个缘部与第一齿31的各个缘部31a~31c一样地延伸。
如图2所示,构成为:顶端部22的嵌合突起34嵌入中间部21的嵌合孔30内,进行嵌合。这些嵌合孔30形成为近似圆形,以在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的方式形成在中间部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该嵌合孔30的间隔设定为与第一齿31的间隔相等。
如图1、图3及图6所示,基端部20的位于基端侧的边缘部形成为从上方来看与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垂直相交的直线状。此外,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设定为从上方来看呈圆弧形状,该两侧的边缘部与位于基端侧的边缘部相连。也就是说,基端部20的宽度尺寸是这样的,即:在长边方向(图6中的中心线X方向)的中央部最宽,并且越靠近长边方向两端侧,宽度就越窄。通过如上所述将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设定为无角的圆弧形状,则用手指抓住基端部20时不会感觉到疼痛,而且基端部20不会挂在其它部件上。
如图7也所示,在基端部20上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向带状部2的表面2a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厚度比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厚的第一厚壁部41和第二厚壁部42。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相互间,形成有厚度与中间部21的厚度及顶端部22的厚度相等的薄壁部43。如图7(a)所示,在基端部20的表面上,由第一厚壁部41及薄壁部43形成第一台阶部44,同样,由第二厚壁部42及薄壁部43形成第二台阶部45。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有能够将中间部21及顶端部22放入在两个厚壁部41、42相互间那么大,即与中间部2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或比中间部21的宽度尺寸宽一点的尺寸。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的表面上,以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沿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条状部46、46、…和多个突起条状部47、47、…。这些突起条状部46、47在用手指抓住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时起到防滑作用。
在薄壁部43上,形成有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如图5所示,第一齿31与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啮合;第二齿3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啮合。如图6所示,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从薄壁部43的表面上突出,与第一厚壁部41相连,并朝向第二厚壁部42侧延伸;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从薄壁部43的表面上突出,与第二厚壁部42相连,并朝向第一厚壁部41侧延伸。所述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从薄壁部43表面上突出的突出尺寸相等,设定为比中间部21的厚度尺寸及顶端部22的厚度尺寸长的值。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将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从薄壁部43表面上突出的突出尺寸设定为与中间部21的厚度尺寸及顶端部22的厚度尺寸相等的值。优选的是将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从薄壁部43表面上突出的突出尺寸设定在中间部21的厚度尺寸及顶端部22的厚度尺寸的2.0倍以下,其中特别优选的是设定为1.4倍。
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配置为在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上彼此留有规定的间隔。该间隔是与第一齿31的形状相应的,设定为第一齿31能够进入两个突起部51、52相互间。同样,第三突起部53和第四突起部54配置为彼此留有间隔。第一突起部51和第三突起部53,配置为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并在该状态下,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上相向。同样,第二突起部52和第四突起部54,配置为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并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上相向。
第一突起部51中位于带状部2基端侧的边缘部51a倾斜,保证该边缘部51a中越靠近第二厚壁部42的部位位于越靠近带状部2顶端侧的位置。该基端侧的边缘部51a构成为沿第一齿31的边缘部31a。另一方面,第一突起部51中位于带状部2顶端侧的边缘部51b与带状部2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X垂直相交地延伸,该边缘部51b构成为沿第一齿31的边缘部31b。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第一突起部51的边缘部51b与带状部2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X所成的角度β设定为与上述角度α相等。另一方面,第一突起部51中与第三突起部53相向的边缘部51c沿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延伸,构成为沿第一齿31的边缘部31c。也就是说,第一突起部51具有与第一齿31的形状相应的形状。此外,第二到第四突起部52~54的形状与第一突起部51的形状相同,第二到第四突起部52~54的边缘部以与第一突起部51的边缘部51a~51c一样的方式延伸。
在第一厚壁部41的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第一阻止部61;在第二厚壁部42的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第二阻止部62。由第一阻止部61、所述第一突起部51及所述第二突起部52构成与第一齿31啮合的啮合部件,另一方面,由第二阻止部62、所述第三突起部53及所述第四突起部54构成与第二齿32啮合的啮合部件。
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上相向。第一阻止部61从第一厚壁部41的表面上突出,并且从第一突起部51沿着该第一厚壁部41的薄壁部43一侧的边缘部延伸到第二突起部52。也就是说,第一突起部51和第二突起部52由第一阻止部61连结起来。第二阻止部62也一样,延伸而使第三突起部53和第四突起部54连结起来。第一阻止部61的从第一厚壁部41表面上突出的突出高度H(图7(b)中表示该突出高度H)设定在0.5mm以上且3.0mm以下。第二阻止部62的突出高度也以同样的方式被设定。
第一阻止部61与第二阻止部62之间开放着,由该开放着的部分在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构成开放部S。该开放部S用来将中间部21中形成有第一及第二齿31、32的部位从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取出,或者将该部位放入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
第一阻止部61从第一厚壁部41朝向第二厚壁部42一侧突出。第一阻止部61与薄壁部43的表面之间的间隔尺寸R(图7(c)中表示该间隔尺寸R)设定在中间部21的厚度及顶端部22的厚度的1.0倍以上且2.0倍以下。此外,第一阻止部61上的与第二阻止部62相向的相向面61a倾斜,保证相向面61a上的在厚度方向上越远离薄壁部43的位置越远离第二阻止部62。第二阻止部62的相向面62a也以同样的方式倾斜。
此外,在基端部20的薄壁部43中形成有沿带状部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孔部(弱化部)65。该孔部65位于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用来使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其它部位弱。如图8所示,通过形成该孔部65,则基端部20容易以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为起点折弯。优选孔部65的长度设定在40mm以下。此外,优选孔部65的宽度设定在0.5mm以上且7.0mm以下,更优选的是在4.0mm以下。孔部65的各种尺寸并不限于所述尺寸,能够任意设定各种尺寸。
补充说明一下,在各个图中所示的符号66表示在成形时拔出成形模后留下的贯通孔。
接着,对使用如上所述构成的带1的情况加以说明。首先,在形成环时,使带状部2的中间部21弯曲,如图2所示。然后,如图9所示,将中间部21从开放部S放入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此时,因为第一阻止部61的相向面61a如上所述倾斜,所以通过向薄壁部43侧推第一齿31,则该第一齿31边进行弹性变形边在相向面61a上滑动,越过第一阻止部61,与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啮合起来。同样,第二齿32也边进行弹性变形边在第二阻止部62的相向面62a上滑动,越过第二阻止部6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啮合起来。也就是说,带状部2在相向面61a、62a的引导下被引导向突起部51、52与突起部53、54之间,相向面61a、62a构成本发明中的导向面。
在第一齿31和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以及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啮合后,中间部21重叠在基端部20的薄壁部43的表面上。如图8所示,在使该第一及第二齿31、32进行啮合时,也可以使基端部20变形,以让第一阻止部61与第二阻止部62彼此远离。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突起部51~54以及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啮合。在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突起部51~54以及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啮合后,使嵌合突起34嵌入到嵌合孔30内,来进行嵌合。
在使带1成为环状的状态下,若例如沿图2中的白箭头所指的方向施加拉伸负荷,则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阻止第一及第二齿31、32沿带状部2的厚度方向脱离,第一及第二齿31、32保持为与突起部51~54啮合的状态,如图9(b)所示。而且,因为使嵌合突起34与嵌合孔30嵌合在一起,所以当施加拉伸负荷时,带状部2的顶端部22不易从中间部21浮上。这也使第一及第二齿31、32不易从突起部51~54上脱离。此外,因为第一齿31位于第一突起部51与第二突起部52之间,并且第二齿32位于第三突起部53与第四突起部54之间,所以中间部21不会沿该中间部21的长边方向中的任何一方向移动。因此,环直径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补充说明一下,在形成环时,也可以使顶端部22弯曲,也可以使基端部20弯曲。
接着,对使已成为环状的带状部2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加以说明。首先,用手指抓住第一厚壁部41和第二厚壁部42,将基端部20沿使两个阻止部61、62彼此远离的方向折弯,如图10所示。这么一来,第一齿31就从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上脱离,并且第二齿32就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上脱离。然后,将中间部21从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经由开放部S取出。
在调节环直径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使第一及第二齿31、32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上脱离,然后使带状部2弯曲,来使环直径成为所希望的值,使别的第一及第二齿31、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以及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啮合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1,在带状部2上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在基端部20上形成与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啮合的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以及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并在第一突起部51、第二突起部52及第一阻止部61与第三突起部53、第四突起部54及第二阻止部62之间设用来放入带状部2或将带状部2取出的开放部S。因此,在使带状部2成为环状时、使带状部2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及调节环直径时,带状部2的第一齿31和第二齿32不会挂在突起部51~54上,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操作。此外,在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借助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阻止该第一及第二齿31、32无意脱离,因而能够保持带状部2为环状。
此外,将带状部2的基端部20形成为该基端部20的宽度比中间部21的宽度及顶端部22的宽度宽。因此,在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啮合时和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上脱离时,能够用手指抓紧基端部20,能够实现良好的操作性。
此外,在基端部20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使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厚壁部41、42成为一体。因此,在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上脱离时,能够很容易地使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变位,能够实现更为良好的操作性。
此外,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和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具有分别从基端部20的表面上突出并且彼此相向的形状,因而在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减少带状部2在宽度方向上的摆动。
此外,因为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在带状部2的厚度方向上从薄壁部43的表面上离开,所以在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啮合的状态下,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不会沿带状部2的厚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阻止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无意脱离。
此外,能够借助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的相向面61a、62a将带状部2引导向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第一齿31及第二齿32与第一到第四突起部51~54啮合。
此外,因为在带状部2的基端部20的第一及第二突起部51、52与第三及第四突起部53、54之间设有孔部65,所以能够使基端部20变形,很容易地使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变位。因此,能够实现更为良好的操作性。
补充说明一下,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如图11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设定基端部20的边缘部分的形状为多角形状。此外,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使第一阻止部61延伸到比第一突起部51还靠近带状部2基端侧的位置,并且使该第一阻止部61延伸到比第二突起部52还靠近带状部2顶端侧的位置。这样,就能够用第一阻止部61压住多个第一齿31。第二阻止部62也以同样的方式延伸,能够压住多个第二齿32。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贯通基端部20的一个孔部65构成本发明中的弱化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由槽70构成该弱化部,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第三变形例那样由多个孔部71、71、…构成该弱化部。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由多个槽部构成弱化部,也可以将槽部及孔部组合起来构成弱化部。此外,也可以由薄壁铰链等构成弱化部。
此外,也可以在顶端部22形成齿。此外,也可以省略而不设置第一及第二阻止部61、62中的一阻止部。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四个突起部51~54,但是突起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
此外,也可以构成包括所述带1和袋(容器)的袋组合件。作为袋能够举出的例如有导尿袋。该导尿袋是用来在医疗机关贮留从患者体内导出的尿液的袋,已为众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悬挂导尿袋的操作。此外,能够防止悬挂着的导尿袋无意落下,能够提高医疗行为的可靠性。袋的种类并不限于上述种类,只要是各种悬挂式袋即可。
此外,也可以配套使用所述带1和各种医疗器具。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能够当例如在医疗机关悬挂各种袋类等时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

Claims (8)

1.一种带,包括带状部、啮合部件及多个齿,该带状部具有基端部、中间部及顶端部,该啮合部件形成在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上,该多个齿沿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连续地形成在所述顶端部及所述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带构成为:使所述带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使所述顶端部到所述中间部中的一部分重叠在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上,使所述齿与所述啮合部件啮合,由此使所述带状部成为环状,通过变更与所述啮合部件啮合的所述齿来调节该环的直径,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分别形成在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
所述啮合部件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啮合部件形成于所述基端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离开的位置上,分别与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齿啮合;
在所述啮合部件的相互间设有开放部,该开放部用来将所述顶端部及所述中间部中形成有所述齿的部位从该啮合部件相互间取出或将该部位放入该啮合部件相互间,
所述啮合部件具有阻止所述齿沿所述带状部的厚度方向脱离的阻止部,
所述啮合部件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上突出,并配置为该突起部在所述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
使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基端部变形而使所述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阻止部彼此远离,然后使形成有所述齿的部位沿该部位的厚度方向移动而插入所述啮合部件相互间,并使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齿越过所述阻止部而与所述突起部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止部配置于在所述带状部的厚度方向上从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面离开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阻止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啮合部件相互间引导所述带状部的导向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基端部形成为:该基端部的宽度比所述中间部的宽度及所述顶端部的宽度都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厚度比该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厚的厚壁部;
所述啮合部件与所述厚壁部已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基端部的所述啮合部件相互间设有弱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弱化部包括沿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基端部的厚度方向贯通该基端部的孔部。
8.一种袋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袋和权利要求1到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
CN2008801093909A 2007-09-28 2008-09-29 带及袋组合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9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5328 2007-09-28
JP2007-255328 2007-09-28
PCT/JP2008/002711 WO2009041071A1 (ja) 2007-09-28 2008-09-29 バンド及びバッグセ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9295A CN101809295A (zh) 2010-08-18
CN101809295B true CN101809295B (zh) 2013-03-13

Family

ID=4051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39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9295B (zh) 2007-09-28 2008-09-29 带及袋组合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02264B2 (zh)
EP (1) EP2194282B1 (zh)
JP (1) JP5234002B2 (zh)
CN (1) CN101809295B (zh)
WO (1) WO20090410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5130B2 (ja) * 2009-05-11 2013-08-28 日本飛行機株式会社 ワークの仮止具
JP5275129B2 (ja) * 2009-05-11 2013-08-28 日本飛行機株式会社 ワークの仮止具
JP5471486B2 (ja) * 2010-01-19 2014-04-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バンドクランプ
WO2011094509A1 (en) * 2010-01-29 2011-08-04 Colton Michael R Fastener to secure rebar rod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5810583B2 (ja) * 2011-03-30 2015-11-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締結バンド
US9021681B2 (en) * 2012-09-27 2015-05-05 Thomas Dale Owen Mountable cable tie with fine adjustment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KR200481773Y1 (ko) * 2016-03-03 2016-11-08 프타 주식회사 절개형 케이블 타이
USD848615S1 (en) * 2016-08-18 2019-05-14 Clinic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t Rsfh IV pole attachment device
US10479574B2 (en) * 2017-01-17 2019-11-19 Daniel J. Vorhis Reusable cable tie
CN107606337A (zh) * 2017-09-04 2018-01-19 无锡市永兴金属软管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金属软管
USD848616S1 (en) * 2018-02-18 2019-05-14 Clinic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t Rsfh Hospital bed attachment device
US10926927B2 (en) * 2019-01-07 2021-02-23 Panduit Corp. Cushion sleeve
MX2022003974A (es) * 2019-10-01 2022-04-26 C B Srl Costr Brescianini Sujeta cables.
US11883612B2 (en) 2020-01-17 2024-01-30 Quest Medical, Inc. Tubing management band
US20240092546A1 (en) * 2022-09-16 2024-03-21 Daikin Comfort Technologies Manufacturing, L.P. Fusible tie ban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8709Y (zh) * 2002-05-27 2003-03-05 刘庆海 包装袋扎口带
CN1919697A (zh) * 2005-08-12 2007-02-28 泛达公司 可松开的嵌入式电缆捆扎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8900A (en) * 1961-12-22 1964-02-05 Schumm Eric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ies of resilient flexible material
US3086265A (en) * 1962-01-02 1963-04-23 Orenick Michael Closure means for bags
BE746745A (fr) * 1969-03-07 1970-08-17 Legrand Sa Collier de fixation souple
US3731347A (en) * 1971-03-16 1973-05-08 Panduit Corp Cable tie
US4141565A (en) * 1976-03-15 1979-02-27 Shields Michael P Adjustable ski strap
JP2602680B2 (ja) 1987-12-28 1997-04-23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起泡性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1176436U (zh) * 1988-05-31 1989-12-15
DE4126225A1 (de) * 1991-08-08 1993-02-11 Schumm Erich Kg Verschlussband
JPH09210020A (ja) 1996-01-31 1997-08-12 Kyoritsu High Parts Kk ハンドクリップ
US6226839B1 (en) * 1999-01-05 2001-05-08 Adel Odeh Sayegh Securing means attachable to objects of varying size and shape
JP3489029B2 (ja) 2001-05-22 2004-01-19 享 宮道 結束バンド
US20070033772A1 (en) * 2005-08-12 2007-02-15 Panduit Corp. Releasable in-line cable ti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8709Y (zh) * 2002-05-27 2003-03-05 刘庆海 包装袋扎口带
CN1919697A (zh) * 2005-08-12 2007-02-28 泛达公司 可松开的嵌入式电缆捆扎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9-210020A 1997.08.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4282A4 (en) 2011-10-05
US8302264B2 (en) 2012-11-06
JPWO2009041071A1 (ja) 2011-01-20
CN101809295A (zh) 2010-08-18
JP5234002B2 (ja) 2013-07-10
EP2194282B1 (en) 2013-01-09
US20100212118A1 (en) 2010-08-26
EP2194282A1 (en) 2010-06-09
WO2009041071A1 (ja) 200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9295B (zh) 带及袋组合件
TWI399170B (zh) 釣線引導器
CA2509298C (en) Novel stent for treatment of a bifurcated vessel
JP4278344B2 (ja) 幅の広いくびれ部分を有するケーブルタイ
KR102219640B1 (ko) 카테터 튜브
CN103070711A (zh) 结扎装置、夹片单元、夹片操控装置以及内窥镜系统
JP2007512899A (ja) オープンルーメンステント
KR20140047028A (ko) 탐폰 어플리케이터를 조립하기 위한 방법
JP4935040B2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
US20060283073A1 (en) Frame for lineguide and fish pole
JP2005519644A5 (zh)
EP2465474A1 (en) Urethral stent for the prostate
CN102655824A (zh) 医疗用支架
EP1688112A1 (en) Applicator for feminine hygiene tampon and feminine hygiene product
EP2960178B1 (en) Tie strips
CN105208964A (zh) 具有非性线可压接正畸止动件的弓丝组件和制造方法
CN105983168A (zh) 导管
EP1399095B1 (en) A catheter
KR20080110708A (ko) 플랜지형 슬라이더 채널을 구비한 복합 바늘
CN101027003A (zh)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用辅助工具
JP2010227457A (ja) 開瞼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10025475A1 (en) Miniature rope
JP2006305230A (ja) 動脈瘤クリッ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92267A (ja) インサータ
AU2013203023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