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2291A -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 Google Patents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2291A
CN101802291A CN200880107791A CN200880107791A CN101802291A CN 101802291 A CN101802291 A CN 101802291A CN 200880107791 A CN200880107791 A CN 200880107791A CN 200880107791 A CN200880107791 A CN 200880107791A CN 101802291 A CN101802291 A CN 1018022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path
heat
radiator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7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2291B (zh
Inventor
友近一善
富士本宜意
柿沼裕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2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2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5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related to heat pumps, e.g. pressure or flow 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热泵装置的干衣装置。本发明的干衣装置能够消除在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中流动的空气的不均匀,提高热交换效率。在热泵单元(14)内区划出热交换风路部(22)。在热交换风路部(22)内配置有作为热交换器的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在吸热器(23)的上游侧形成有用于变更空气的流动方向并调整空气流速的上游侧缓冲空间(33)。在散热器(24)的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空气的流速均匀的下游侧缓冲空间(34)。其结果是,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Description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干燥衣物的干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洗涤干燥机的干衣装置。另外,还涉及一种用于干燥装置的热泵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电动洗衣机、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等中,具备为了干燥衣物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装置、及对热风与衣物进行了热交换后的湿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目前,一般为如下构成,即,空气加热装置通过电热器等生成热风,除湿装置使用冷却水对湿的空气进行除湿,但近来,提案有如下方案,即,利用能量效率高的热泵装置,进行空气加热及与热风进行了热交换后的湿的空气的除湿。
所谓热泵装置一般是指如下装置,即其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对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用于对高压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膨胀阀、及减压后成为低压的制冷剂从周围吸取热量的吸热器通过管路进行连结,以使制冷剂进行循环,但热泵装置其构成部件多,存在如下问题,例如,为了组装到洗涤干燥机中,就必须设计一种考虑到洗涤干燥机的壳体内的空空间的特殊构成。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提案有解决这种课题的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为如下构成,即,其使热泵装置的吸热器及散热器平行,并朝向与转筒背面的倾斜方向同一方向进行配置。
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为如下构成,即,其使热泵装置的吸热器及散热器平行,并将吸热器配置为比散热器更靠上方。
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为如下构成,即,其按照空气相对于热泵装置的吸热器从上方向下方、且相对于散热器从下方向上方进行流动的方式,从侧面看成八字状地配置吸热器及散热器,并且在散热器的上方设有沿水平方向流动的风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4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04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86号公报。
本申请发明者们对上述专利文献1~3所述的热泵装置的各配置构造检验了通过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在任一个配置构造中,通过吸热器及/或散热器的空气的流动中都存在不均匀,证实了空气的流动中产生了不平衡。
通常,在热泵装置中,通过在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中使空气均匀地通过,来提高热交换效率,实现干燥时间的缩短。专利文献1~3中提案的热泵装置的配置构造存在如下问题,即,空气的流动中产生不平衡,没有充分发挥热交换性能,热交换性能及干燥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所述的干衣装置,该干衣装置具备热泵装置,通过在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中均匀地流动空气来提高热交换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所述的干衣装置,即,热泵装置良好地收纳于干衣装置的壳体内,且空气在热交换器中均匀地流动并循环。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所述的热泵单元,即,其为能够组装进干衣装置的热泵单元,构造紧凑,且热交换效率优异。
从某一方面来看,本发明提供一种干衣装置,其具备:处理槽,其用于收容进行干燥的衣物;循环风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通,用于将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抽出并从另一端返回处理槽;送风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循环;热泵装置,其包括用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吸热器、压缩机、散热器及减压装置,吸热器对在循环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并除湿,散热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分别具有用于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通气面,在所述循环风路内,从通气方向上看,吸热器的通气面和散热器的通气面依次对置设置,在所述循环风路中,从通气方向上看,在吸热器的通气面的上游侧形成有用于变更空气的流动方向并调整空气的流速的上游侧缓冲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循环风路中,从通气方向上看,在散热器的通气面的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空气的流速均匀的下游侧缓冲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从通气方向上看,在所述下游侧缓冲空间的下游配置有所述送风装置。
从另一方面来看,本发明提供一种干衣装置,其具备:处理槽,其用于收容应干燥的衣物;循环风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通,用于将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抽出并从另一端返回处理槽;送风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循环;热泵装置,其包括用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吸热器、压缩机、散热器及减压装置,吸热器对在循环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并除湿,散热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其中,组装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的所述循环风路的一部分构成热交换风路部,该热交换风路部的通气方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俯视时,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的通气面相对于通气方向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风路内。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风路部中,在吸热器的上游侧设有上游侧缓冲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风路部中,在散热器的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空气的流速均匀的下游侧缓冲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游侧缓冲空间的水平方向下游侧设有所述送风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干衣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路包括使空气从水平方向上方向所述上游侧缓冲空间流入的风路。
进一步从其它方面来看,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单元,其用于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风路部通过大致长方体状的机壳而单元化,在所述机壳内形成有通气方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热交换风路,并包括避开该热交换风路而配置的压缩机及减压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吸热器的上游侧形成有上游侧缓冲空间,因此,能够调整流入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空气的方向及流速。其结果是,空气均匀地流入热交换器,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吸热器及散热器从通气方向上看,按顺序对置设置,因此,吸热器及散热器的配置空间不会增大,能够紧凑地构成热泵装置。由此,能够将热泵装置良好地组装进干衣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下游侧、即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缓冲空间,因此,通过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且一致,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由于送风装置配置于下游侧缓冲空间的下游,因此,通过利用送风装置抽出空气,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与对热交换器以压入的方式供给空气相比,将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抽出这一方法更能使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配置有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热交换风路部其通气方向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以在干衣装置壳体内例如沿底面、沿背面、沿侧面、沿正面等进行配置。
另外,俯视时,热交换风路部内的吸热器及散热器的通气面相对于通气方向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扩大通气面的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通过上游侧缓冲空间,能够调整流入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空气的方向及流速,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
根据本发明,通过下游侧缓冲空间,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在热交换器(吸热器及散热器)中,由于通过利用设置于其下游侧的送风装置抽出空气来使空气通过,因此,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更均匀。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热交换风路部配置于干衣装置壳体内的底部,能够将热泵装置良好地组装进底部的空空间。
根据本发明,热交换风路部、压缩机及减压装置以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方式进行组装而单元化,能够形成易于组装进干衣装置的壳体内的形态的热泵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是在卸下构成外壳的壳体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左上方看到的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
图3是洗涤干燥机1的右侧视图;
图4是洗涤干燥机1的左侧视图;
图5是洗涤干燥机1的后视图;
图6是从前方右上看到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右上看到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立体图;
图8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主视图;
图9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后视图;
图10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俯视图;
图11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底视图;
图12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右侧视图;
图13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左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空气向热泵单元14的主视图中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流入分散的图解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空气向热泵单元14的俯视图中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流入分散的图解图;
图16是确认了在热泵单元14的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均匀性的数据图;
图17是通过计算机解析求出在热泵单元14的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图;
图18A是表示空气向热泵单元的吸热器的流入分布的座标图;
图18B是表示空气向热泵单元的散热器的流入分布的座标图;
图18C是表示对空气向热泵单元的吸热器及散热器的流入分布的偏差进行比较的座标图;
符号说明
13、下降风路
14、热泵单元
15、送风单元
20、机壳(casing)
21、辅助机壳
22、热交换风路部
23、吸热器
24、散热器
25、压缩机
26、膨胀阀(减压装置)
27、制冷剂配管
33、上游侧缓冲空间
34、下游侧缓冲空间
35、涡轮风扇
36、风扇壳
37、风扇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是在卸下构成外壳的壳体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方看到的立体图。另外,洗涤干燥机1的内部构成中给水机构等的一部分机构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图示。图2是从后方左上方看到的图1所示的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洗涤干燥机1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洗涤干燥机1的左侧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洗涤干燥机1的后视图。
参照图1~图5,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具备在底架2上经由阻尼器3安装的处理槽4。处理槽4构成图示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形,且具有在正面侧形成有衣物的出入口5的外槽6、和设置于外槽6内的转筒7。
洗涤时,将衣物从出入口5投入转筒7内,在外槽6内贮存规定量的水。然后,转筒7进行旋转。另外,脱水时,外槽6内的水被排出,转筒7高速旋转。
在外槽6的背面安装有用于使转筒7旋转的DD电动机8。
在处理槽4的外侧连接有循环风路10,在干燥收容于转筒7内的衣物的干燥运转时,处理槽4内的空气通过循环风路10进行循环。
详细而言,循环风路10是一端与外槽6的前方上侧面连通的流出风路11、与流出风路11的另一端连接的纤维屑过滤单元12、上端与纤维屑过滤单元12连接且在外槽6的背面侧向下方延伸的下降风路13、连接下降风路13的下端且按照沿底架2的后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水平配置的热泵单元14、安装于热泵单元14的一侧端的送风单元15、下端与送风单元15的上方连通且其上端与外槽6的背面上方连通的流入风路16的连结构造体。处理槽4内的空气在该连结构造体即循环风路10内如箭头A1所示进行流动循环。
该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特征之一为将干燥运转时使用的循环风路10的结构、尤其是包含于循环风路10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结构形成以下所说明的特有的结构。
具体而言,热泵单元14的外观形状为大致长方体状,沿底架2的后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配置,在其一侧面安装有送风单元15。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有效利用底架2上的空空间,在处理槽6的后方下部组装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而且,在热泵单元14内,如后所述,循环的空气在左右方向上水平流动,因此,能够在热泵单元14内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
另外,送风单元15从循环风路10内的通气方向看,配置于热泵单元14的下游侧,将热泵单元14内的空气抽出,并将抽出的空气送入流入风路16。这样,由于是将热泵单元14内的空气抽出的方式的送风单元15,因此,如后述,能够使热泵单元14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大致均匀,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对图1~图5所示的剩下的结构要素进行简单说明。在底架2的左侧安装有控制电路单元17,在其右侧具备用于将包含在排出的水中的纤维屑除去的纤维屑过滤单元18。
图6~图13是表示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结构的图,图6是从前方右上看到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右上看到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立体图,图8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主视图,图9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后视图,图10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俯视图,图11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底视图,图12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右侧视图,图13是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的左侧视图。
图6~图13中,箭头A1表示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内的空气的流动。
参照图6~图13,热泵单元14包含大致长方体状的机壳20、安装于机壳20的上表面的俯视看为楔状的辅助机壳21。在机壳20内区划有空气如箭头A1所示流动的热交换风路部22,在热交换风路部22内配置有热交换器即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按照从通气方向上看吸热器23位于上游侧、散热器24位于下游侧的方式进行设置,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相互平行地、按照隔开一定间隔且通气面为垂直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如图10所示,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通气面在俯视看时相对于箭头A1所示的通气方向(热交换风路部22的通气方向)倾斜地配置。如果使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通气面这样倾斜地相对,则能够确保大的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通气面的面积。
在机壳20内,在不妨碍热交换风路部22的风的流动的区域,即在作为热交换风路部22而区划出的区域的外侧配置有压缩机25、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26及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配管27。吸热器23、压缩机25、散热器24及膨胀阀26通过制冷剂配管27连接,以使制冷剂按照该顺序流动。
在制冷剂配管27中流动的制冷剂如下述反复进行状态变化。向吸热器23供给通过膨胀阀26而压力急剧下降且温度降低了的低温的制冷剂。由此,在吸热器23中,低温的制冷剂和在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被冷却。通过了吸热器23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27向压缩机25供给。制冷剂被压缩机25压缩时,制冷剂温度上升,温度升高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27向散热器24供给。在散热器24中进行高温的制冷剂和通过热交换风路部22的空气的热交换,在热交换风路部22中流动的空气被加热。而且,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向膨胀阀26移动,压力下降而又成为低温的制冷剂。
下面,对热交换风路部22的形态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从外槽6抽出的空气通过下降风路13向下方流动,如图6、图10等所示,从辅助机壳21的入口31进入辅助机壳21内。机壳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32与入口31的下方相对置,在该上表面的一部分32,空气的流动从朝下变为朝向侧面。
更具体而言,参照图14及图15进行说明。在此,图14是用于说明空气向热泵单元14的主视图中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流入方式的图解图,图15是用于说明空气向热泵单元14的俯视图中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流入方式的图解图。
如图14所示,从入口31进入辅助机壳21内的空气碰撞机壳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空气分散,实现高度方向的均匀化。即,朝下进入的空气A2碰撞机壳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32而分散为横方向的流动A3。如图15所示,横方向的流动A3作为分散的流动,在辅助机壳21内扩散。而且,其一部分以向机壳20的背面侧转入的方式流动(参照图14的A4)。
这样,通过在空气向机壳20的流入路上设置辅助机壳21,形成有以辅助机壳21为中心并使空气的流动由向下变更为横向而实现高度方向的均匀化的缓冲空间30。
而且,如以下所说明,在缓冲空间30中实现了高度方向的均匀化的空气的流动横向地向上游侧缓冲空间33内流入,在上游侧缓冲空间33中调整空气的流入方向及流速,在流入热交换器后,进一步在形成于其下游侧的下游侧缓冲空间34内使空气的流动更均匀化。
这时,如图15中箭头A所示,如果将从缓冲空间30向上游侧缓冲空间33流入的空气流的流路设为俯视看弯曲成“ヘ”形状而前进的流路,能够增长流路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向热交换器流入的空气的均匀化。
如图10所示,在辅助机壳21的下方具备上游侧缓冲空间33,其形成在机壳20内区划出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一部分。如图10所示,上游侧缓冲空间33包含俯视看为三角形状的区域。换言之,具备俯视看为三角形状的上游侧缓冲空间33,其具有与配置于热交换风路部22的吸热器23的通气面的一端侧相对置的宽幅W1的空间、与吸热器23的通气面的另一端侧相对置的窄幅W2的空间。通过具备有上述上游侧缓冲空间33,对从辅助机壳21的入口31通过辅助机壳21内向机壳20流入的空气,调整空气的流入方向,且能够使空气的流速一样。由此,向吸热器23流入的空气的流速不会由于场所的变化而极端不平衡,能够形成大致均匀的空气的流动。
接着,对下游侧缓冲空间进行说明。主要参照图10,从在机壳20内区划出的热交换风路部22的通气方向上看,在散热器24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缓冲空间34。下游侧缓冲空间34包含俯视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更详细而言,形成有俯视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其包含与散热器24的通气面的一端侧相对置的窄幅W3的空间及与散热器24的通气面的另一端侧相对置的宽幅W4的空间。通过设有该下游侧缓冲空间34,通过散热器24的空气在下游侧缓冲空间34内被调整其流速,因此,能够使空气以均匀的流速通过散热器34。
从其它方面来进行说明,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隔开一定的间隔相互平行地配置,且宽幅W1的上游侧缓冲空间33与吸热器23的通气面的一端侧对置。另一方面,窄幅W3的下游侧缓冲空间34与散热器24的通气面的一端对置。
另外,窄幅W2的上游侧缓冲空间33与吸热器23的通气面的另一端侧对置,宽幅W4的下游侧缓冲空间34与散热器24的通气面的另一端侧对置。
由此,当以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为中心进行观察时,与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进入侧通气面相对置的空间的宽度及与出口侧通气面相对置的空间的宽度的合计空间宽度在通气面的任一地点都大致相等,按照不会由于通气面的场所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的方式进行设计。
即,通过位于热交换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缓冲空间33及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缓冲空间34,按照热交换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空间容积的合计值在通气面的任一位置(场所)大致均匀的方式,设计热交换风路部22。由此,能够使在热交换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大致均匀。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交换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中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机壳20内区划出的热交换风路部22中,空气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流动,在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不会产生不均匀。由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游侧缓冲空间33及下游侧缓冲空间34都例示了包含俯视看为三角形状的空间的形状,但上游侧缓冲空间33及下游侧缓冲空间34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上游侧缓冲空间33及下游侧缓冲空间34也可以例如为圆滑地进行形状变化的形态、如多边形那样剖面积缓和地变化的形态。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流动的空气流均匀化,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在热泵单元14的一侧面连结有送风单元15。更详细而言,按照从下游侧缓冲空间34的宽幅W4侧抽出空气的方式,在机壳20的一侧面连结有送风单元15。
送风单元15包含环状的涡轮风扇35、用于引导通过该涡轮风扇35输送的空气的风扇壳36、设置于风扇壳36的外侧的用于使涡轮风扇35旋转的风扇电动机37。通过风扇电动机37使涡轮风扇35旋转时,从形成环状的涡轮风扇的中央部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放射状地向外排出。而且,该空气通过风扇壳36从朝向上方形成的出口38送入流入风路16(参照图2)。
如前所述,连结于热泵单元14的一侧面的送风单元15吸入下游侧缓冲空间34的空气,并向处理槽4流动。当形成为抽出热泵单元14的热交换风路部22内的空气时,与向热交换风路部22压入空气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使通过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空气均匀。即,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热泵单元14及送风单元15,通过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设置上游侧缓冲空间33及下游侧缓冲空间34,能够使通过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空气的流动大致均匀,另外,通过将用于使该空气流动的送风单元15设为从热交换风路部22吸入空气的形式,能够进一步使通过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空气的流动均匀。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热交换效率。
图16是确认了在热泵单元14的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的均匀性的数据图,A表示热交换风路部22的横剖面上的流速分布,B表示热交换风路被捕22的纵剖面上的流速分布。图16的A、B中,能够确认在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部分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速大致相等,均匀性高。
图17是通过计算机解析求出在热泵单元14的热交换风路部22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图,多条线表示空气的流动。图17的A表示从前方左上方看到的热泵14的立体图,B表示热泵14的俯视下的空气的流动,C表示热泵单元14的左侧视下的空气的流动,D表示热泵单元14的正面看时的空气的流动。根据图17的A~D,能够确认在该实施方式的热泵单元14中,空气在热交换风路部22内大致均匀地流动。
图18A~图18C是将空气向上述热泵14的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流入分布的一致性与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所述的结构进行比较而示出的条形图。
图18A是表示空气向各结构的吸热器的流入分布的座标图,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用A0表示,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用A1表示,专利文献3用A2表示。
从该对比座标图可以确认,空气向该实施方式的吸热器23的流入分布A0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均匀性。
图18B是表示空气向各结构的散热器的流入分布的座标图,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用A0表示,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用A1表示,专利文献3用A2表示。
从图18B可以确认,空气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24的流入分布A0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均匀性。
图18C表示将空气向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吸热器及散热器的流入分布设为100%时的标准偏差的比较。从该座标图能够确认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吸热器23及散热器24的空气均匀。
上述实施方式中,热泵14中具备的减压装置为使用了膨胀阀26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减压装置例如能够通过毛细管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洗涤干燥机1为例,作为热泵14及送风单元15构成洗涤干燥机1的干燥功能部(循环风路部)的一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了能适用于洗涤干燥机之外,也能适用于作为独立设备的衣物干燥机。
另外,由于热泵单元形成为易于组装进电动洗衣机、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等中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通用形状,因此,可以作为各种干燥装置的干燥功能部进行组装。
另外,作为热泵的制冷剂,有HFC(氢氟碳化物)类、CO2等,当在本发明中使用CO2作为制冷剂时,可以在超临界区域中使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其用于收容进行干燥的衣物;
循环风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通,用于将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抽出并从另一端返回处理槽;
送风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循环;
热泵装置,其包括用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吸热器、压缩机、散热器及减压装置,吸热器对在循环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并除湿,散热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
其中,
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分别具有用于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通气面,在所述循环风路内,从通气方向上看,吸热器的通气面和散热器的通气面依次对置设置,
在所述循环风路中,从通气方向上看,在吸热器的通气面的上游侧形成有用于变更空气的流动方向并调整空气的流速的上游侧缓冲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循环风路中,从通气方向上看,在散热器的通气面的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空气的流速均匀的下游侧缓冲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通气方向上看,在所述下游侧缓冲空间的下游配置有所述送风装置。
4.一种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槽,其用于收容应干燥的衣物;
循环风路,其一端及另一端与所述处理槽连通,用于将处理槽内的空气从一端抽出并从另一端返回处理槽;
送风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循环;
热泵装置,其包括用流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吸热器、压缩机、散热器及减压装置,吸热器对在循环风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并除湿,散热器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
其中,
组装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的所述循环风路的一部分构成热交换风路部,
该热交换风路部的通气方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俯视时,所述吸热器及散热器的通气面相对于通气方向倾斜地配置在热交换风路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风路部中,在吸热器的上游侧设有上游侧缓冲空间。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风路部中,在散热器的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使空气的流速均匀的下游侧缓冲空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游侧缓冲空间的水平方向下游侧设有所述送风装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路包括使空气从水平方向上方向所述上游侧缓冲空间流入的风路。
9.一种热泵单元,其用于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干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风路部通过大致长方体状的机壳而单元化,
在所述机壳内形成有通气方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热交换风路,并包括避开该热交换风路而配置的压缩机及减压装置。
CN2008801077910A 2007-09-20 2008-09-18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Active CN101802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4263 2007-09-20
JP2007244263A JP4912265B2 (ja) 2007-09-20 2007-09-20 衣類用乾燥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PCT/JP2008/066854 WO2009038124A1 (ja) 2007-09-20 2008-09-18 衣類用乾燥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2291A true CN101802291A (zh) 2010-08-11
CN101802291B CN101802291B (zh) 2012-05-02

Family

ID=4046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77910A Active CN101802291B (zh) 2007-09-20 2008-09-18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99512A1 (zh)
EP (1) EP2199452B1 (zh)
JP (1) JP4912265B2 (zh)
KR (1) KR101470681B1 (zh)
CN (1) CN101802291B (zh)
TW (1) TWI366616B (zh)
WO (1) WO200903812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5066A (zh) * 2011-09-30 2012-04-2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热泵洗干一体机热泵模块的均风结构
CN103835107A (zh) * 2012-11-21 2014-06-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干衣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4192B2 (en) * 2005-03-31 2012-01-31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dryer
DE102007052839A1 (de) * 2007-11-06 2009-05-07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Trockner mit Wärmepumpenkreis
JP4843652B2 (ja) * 2008-09-11 2011-12-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調ユニット
KR101809130B1 (ko) * 2011-03-29 2017-1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건조기
EP2570546B1 (en) * 2011-09-19 2021-01-13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A laundry dryer with a heat pump system
WO2014119839A1 (ko) * 2013-01-29 2014-08-07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순환구조 공기조화장치
EP2990522B1 (en) * 2014-08-29 2017-03-08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EP3124679B1 (en) 2015-07-27 2018-03-28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JP6175654B2 (ja) * 2016-05-25 2017-08-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EP3467187B1 (en) 2017-10-09 2021-12-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Filter configured for being used in a machine for drying laundry and machine for drying laundry equipped with such a 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6899A (ja) * 2002-09-26 200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乾燥機
TWI294473B (en) * 2002-10-16 2008-03-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JP2005304987A (ja) 2004-04-26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衣類乾燥装置
JP2005304985A (ja) 2004-04-26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衣類乾燥装置
JP4286712B2 (ja) * 2004-05-06 2009-07-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
JP4379269B2 (ja) * 2004-09-09 2009-12-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
JP2007000386A (ja) 2005-06-24 2007-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衣類乾燥装置
JP4921778B2 (ja) * 2005-11-18 2012-04-25 株式会社東芝 衣類乾燥機
JP4715695B2 (ja) * 2006-09-25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乾燥ユニットおよび乾燥装置
JP2009006126A (ja) * 2007-05-31 2009-01-15 Panasonic Corp 衣類乾燥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5066A (zh) * 2011-09-30 2012-04-2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热泵洗干一体机热泵模块的均风结构
CN103835107A (zh) * 2012-11-21 2014-06-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干衣机
CN103835107B (zh) * 2012-11-21 2016-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干衣机
US9803312B2 (en) 2012-11-21 2017-10-31 Lg Electronics Inc. Dryer with heat pu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2291B (zh) 2012-05-02
EP2199452B1 (en) 2016-10-26
TWI366616B (en) 2012-06-21
EP2199452A1 (en) 2010-06-23
US20100199512A1 (en) 2010-08-12
WO2009038124A1 (ja) 2009-03-26
TW200925349A (en) 2009-06-16
EP2199452A4 (en) 2013-04-17
JP4912265B2 (ja) 2012-04-11
JP2009072372A (ja) 2009-04-09
KR20100047318A (ko) 2010-05-07
KR101470681B1 (ko) 2014-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2291B (zh) 干衣装置及热泵单元
CN102822410B (zh) 干衣机
CN101124360B (zh) 滚筒式洗涤干燥机
AU2013245540B2 (en) Laundry machine
CN103422332A (zh) 干衣机
CN10358278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1387072A (zh) 无管式干衣机
CN105544142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5283598B (zh) 洗衣机
EP3342923B1 (en) Dual type drying machine
CN104471142B (zh) 衣物干燥机
EP2816152B1 (en) Dryer with a waste heat recovery means
CN101550651A (zh) 衣物处理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66645B (zh) 冷凝式干燥装置
CN100595365C (zh) 洗涤干燥机
CN105821632A (zh) 衣物干燥机
CN103968475A (zh) 除湿装置
CN104487627B (zh) 干燥装置
US20220074663A1 (en) Heat Pump Dryer
CN101113565A (zh) 衣物烘干机的加热泵系统模块化外壳及包含该外壳的衣物烘干机
JP551448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と昇温装置とを具えた乾燥システム
CN101113563A (zh) 衣物烘干机及衣物烘干机的操作方法
JP4358688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22584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334787B (zh) 干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IER GROUP COMPAN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24

Owner nam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266101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924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Road (Haier Industrial Park), Qingdao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ier group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