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2785B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82785B
CN103582785B CN201280026099.1A CN201280026099A CN103582785B CN 103582785 B CN103582785 B CN 103582785B CN 201280026099 A CN201280026099 A CN 201280026099A CN 103582785 B CN103582785 B CN 103582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isture absorption
premises station
guide structur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60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82785A (zh
Inventor
白井晶子
冈本高宏
配川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82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2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82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2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4Inlet and outlet arranged on opposite s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56Casing or covers of 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fan guards
    • F24F1/58Separate protective covers for outdoor units, e.g. solar guards, snow shields or camoufl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在具有加湿功能的室外机中,能够防止加湿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在室外机设有引导构造(56b),该引导构造用于改变室外风扇(39)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加湿单元(60)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和被供给至吸湿部(62)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并且,排气口(69)面对室外风扇(39)周围的负压空间(70)进行配置。加湿单元(60)构成为,使由引导构造(56b)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进气口(68a)经由吸湿部(61)穿过排气口(69)。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加湿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过去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装置中,有将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和加湿单元(或者加湿装置)一体化的类型的空调装置。这种空调装置例如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3898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41212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室外机被隔板上下分隔。并且,在这些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室外机中,加湿单元设置在隔板的上方,热交换器和向热交换器送风的风扇配置在隔板的下方。
为了实现这种具有加湿功能的室外机的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调装置中水平地设置加湿单元的加湿转子(吸附旋转体和干燥转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即使是这种结构也不能充分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而如果为了室外机的结构紧凑而期望加湿单元的小型化,将存在加湿单元的加湿性能下降的倾向。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具有加湿功能的室外机中,防止加湿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外壳,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室外热交换器,其设置在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其设置在送风机室中,向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引导构造,其改变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加湿单元,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和被供给至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及排气口,排气口面对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进气口经由吸湿部穿过排气口。
根据第一方面的室外机,加湿单元构成为,面对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配置排气口,由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进气口经由吸湿部穿过排气口。这样,利用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和引导构造将基于室外风扇的气流高效地引导到加湿单元的吸湿部,因而能够利用室外风扇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吸湿部,吸湿功能提高。因此,能够使过去为了向吸湿部引导外部空气而设置的专用风扇和驱动马达小型化或者省略这些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加湿单元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加湿单元利用进气口仅吸进经由室外风扇沿着引导构造而引导的空气。
根据第二方面的室外机,利用进气口仅吸进经由室外风扇沿着引导构造而引导的空气,因而能够充分利用通过室外风扇而产生的气流,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进气口。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加湿单元利用进气口,将在沿着引导构造的第1路径中被引导来的空气和在与第1路径不同的第2路径中被引导来的空气一并吸进去。
根据第三方面的室外机,能够利用沿着引导构造而流动的空气将在第2路径中引导的空气带进去,通过使用第2路径,容易将湿度比第1路径的空气大的空气导入吸湿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的前板,该吹出口用于将由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引导构造以覆盖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前板。
根据第四方面的室外机,引导构造安装于前板,因而引导构造的安装简单。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外壳还具有格栅,该格栅安装于前板,并覆盖前板的吹出口,引导构造形成于格栅。
根据第五方面的室外机,引导构造形成于格栅,因而在形成格栅时能够形成引导构造。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四或者第五方面所述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配置在引导构造和前板之间,将被夹在引导构造和前板之间的空间隔开,由此形成包围从吹出口朝向进气口的空气流的通道。
根据第六方面的室外机,空气的气流被通过设置分隔部件而形成的通道包围,因而削减了偏离该通路而到不了进气口的空气流,因此能够将空气高效地送入进气口。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分隔部件沿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
根据第七方面的室外机,分隔部件沿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减小在从室外风扇吹出并沿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而回转的空气流中由于分隔部件而产生的压力。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四~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引导构造在接近室外风扇的旋转中心的端部附近具有阻挡部件,该阻挡部件阻碍从进气口朝向吹出口的方向的空气流。
根据第八方面的室外机,能够利用阻挡部件抑制从进气口朝向吹出口的方向的空气流,因而与没有阻挡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引导到进气口的空气的量。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四~第八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还具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配置在引导构造和前板之间,而且从吹出口朝向进气口平滑地延伸。
根据第九方面的室外机,使得空气沿着整流部件朝向进气口流动而对空气流进行整流,因而能够将由于空气朝向进气口流动而产生的声音抑制为较低的声音。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第九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室外机,加湿单元还具有吸湿用管道,该吸湿用管道配置在室外风扇的上方,用于从进气口向吸湿部引导外部空气,从侧面观察,吸湿用管道朝向下方弯曲。
根据第十方面的室外机,容易通过室外风扇的从室外机的下方朝向上方的送风,经由吸湿用管道向吸湿部引导外部空气。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利用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和引导构造将基于室外风扇的气流高效地引导到加湿单元的吸湿部,因而能够防止加湿性能的下降,并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能够利用引导构造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进气口,容易使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导到吸湿部的其它构造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通过使用第2路径将湿度比第1路径的空气大的空气导入吸湿部,能够提高加湿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引导构造的安装简单,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小型化的室外机。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具有引导构造的室外机。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容易利用分隔部件向吸湿部提供充足的空气,能够提高加湿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通过减小向进气口引导的空气流中由于分隔部件而产生的压力,能够提高加湿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容易利用阻挡部件向吸湿部提供充足的空气,能够提高加湿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能够利用整流部件抑制噪声。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中,向吸湿部供给的外部空气增加,由此加湿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况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概况的回路图。
图3是表示格栅和室外热交换器被卸下的状态下的室外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顶板被卸下的状态下的室外机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前板、顶板和左侧板等被卸下的状态下的室外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1中的I-I线的剖视图。
图7是从前方右斜上方观察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右斜上方观察的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加湿单元周边的外部空气流的室外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加湿转子和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加湿单元的加热器周边的部件的仰视图。
图12是室外机的加湿单元周边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概况的回路图。
图15是顶板被卸下的状态下的图14所示变形例的室外机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放大主视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概况的回路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外机的放大主视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所示的室外机卸下格栅和室外热交换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从图19所示的室外机卸下前板和顶板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从图18所示的室外机卸下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和金属护网等的状态的外观的后视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格栅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23是从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图22所示的格栅的立体图。
图24是从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另一格栅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格栅的另一例的后视图。
图26是从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图25所示的格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第1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况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装置10如图1所示,是通过连接配管12将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连接起来而构成的。该空调装置10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除湿运转、加湿运转、给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等多种运转模式,也能够将这些运转模式进行适当组合。
在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中,在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中分别进行热交换器,并通过连接配管12在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以便将室内的空气冷却或者加热。例如在空调装置10形成有如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以便进行这种热交换及热量的传递。为了形成制冷剂回路,在图2的室内机20设有室内热交换器21,在室外机30设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过滤器35、贮存器36、液体关闭阀37和气体关闭阀38。并且,连接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的液体制冷剂配管14及气体制冷剂配管16在连接配管12中通过。
另外,在加湿运转、给气运转和排气运转中,通过连接配管12的给气管道18在室内机20和室外机30之间进行空气的流动,以便向室内供给外部空气以及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尤其是在加湿运转中,从室外机30向室内机20供给含有许多水分的湿度较大的空气,因而在室外机30中从外部空气吸取水分。为此,在室外机30设置具有从外部空气吸取水分的功能的加湿单元60。
(1-1)制冷剂回路的动作
制冷剂回路的动作与过去的技术没有变化,对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简单进行说明。
在制冷时,四路切换阀32处于实线的连接状态,在压缩机31被压缩并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3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3。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去热量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电动阀34。高压液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电动阀34变化为低压状态。通过电动阀34而膨胀的制冷剂经由过滤器35并通过液体关闭阀37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4进入室内热交换器21。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去热量并且温度上升的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被输送到四路切换阀32。在四路切换阀32中将气体关闭阀38和贮存器36连接起来。因此,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从室内热交换器21输送过来的制冷剂,经由贮存器36被输送到压缩机31。
在制热时,四路切换阀32处于虚线的连接状态,在压缩机31被压缩并喷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21。并且,沿着与制冷时相反的路径,在室外热交换器33输送出来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31。即,制冷剂按照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气体制冷剂配管16、室内热交换器21、液体制冷剂配管14、电动阀34、室外热交换器33、四路切换阀32、贮存器36和压缩机31的顺序进行循环。
(2)室内机的结构
在室内机20中除设有室内热交换器21之外,如图2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设有由马达驱动的室内风扇22。该室内风扇22是横流风扇。在室内风扇22被驱动后,从图1所示的室内机20上部的吸入口23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从室内机20下部的吹出口24吹出。
另外,在室内机20中,给气管道18的给气口25设于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中。给气管道18与加湿单元60连接,从加湿单元60输送过来的湿度较大的空气从给气口25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中。通过在从给气口25供给这种湿度较大的空气的状态下驱动室内风扇22,能够增大从室内机20的吹出口24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湿度。例如,此时能够同时将室内热交换器21用作蒸发器,使室内机20同时进行加湿运转和制冷运转。
(3)室外机的结构
(3-1)室外机的结构的概况
室外机30具有外壳40和隔板43,如图2所示,外壳40的内部空间被隔板43划分为送风机室41和机械室42。换言之,在室外机30中,送风机室41和机械室42被隔板43隔断,以便使风不会从送风机室41进入机械室42。
在室外机30中除了设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上述设备和加湿单元60之外,如图2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下游侧设有由风扇马达39a驱动的室外风扇39。该室外风扇39是螺旋桨风扇,具有由风扇马达39a驱动的螺旋桨39b。在室外风扇39被驱动后,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后面侧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而吸入的外部空气,从室外机30的吹出口44吹出去。如图1所示,吹出口44的前面被格栅56覆盖,室外风扇39的螺旋桨39b构成为不与位于室外机30的外部的物体接触。该格栅56被安装于外壳40的前板46。
在该室外机30的送风机室41设有加湿单元60,加湿单元60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所谓加湿单元60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是指加湿单元60的一部分位于在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的送风路径中。对位于这种位置的加湿单元60设计如后面所述的形状和配置位置,以便抑制在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的送风路径中的送风阻力的增加。
(3-2)外壳
图3是室外机30的立体图,表示从图1的室外机30卸下格栅56等的状态。图4是室外机30的平面图,表示卸下室外机30的顶板48的状态。图5是室外机30的立体图,表示卸下前板46、顶板48和左侧板50等的状态。另外,图6是沿图1中的I-I线的剖视图。
室外机30的外壳40具有如图3所示的前板46、右侧板47、顶板48和底板49。并且,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33是俯视呈L型的形状,左侧板50与L字型的室外热交换器33的左侧面部332正对着安装于外壳40的左侧面。在图4中看不到,但左侧板50被成型为网格形状,以便将外部空气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33。为了室外热交换器33的后面部331所需,送风机室41的后侧被敞开,在送风机室41的后侧安装有覆盖室外热交换器33的后面部331的金属护网,但省略了图示。
将外壳40分隔为送风机室41和机械室42的隔板43如图5所示,与右侧板47大致平行地配置。该隔板43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右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底板49沿上下方向一直延伸到顶板48。该隔板43的前方部与前板46接触地安装。右侧板47覆盖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后面部51的右端一直到右侧面的后表面和整个右侧面。
另外,在隔板43形成有开口部43b(参照图5)。图4所示的电气部件箱55配置在该开口部43中,用于冷却功率器件的翅片从开口部43b朝向送风机室41内突出地进行配置。
另外,在前板46形成有如图3所示的圆形的吹出口44,环状的喇叭口(bellmouth)52安装在吹出口44的周围。螺旋桨39b的一部分以进入到被该喇叭口52包围的空间内的方式配置。
风扇马达39a安装在螺旋桨39b的后面侧,以便将螺旋桨39b的旋转轴与风扇马达39a的驱动轴接合。用于支撑该风扇马达39a的风扇马达座53是位于螺旋桨39b的后面侧的上下较长的金属制部件。该风扇马达座53以不阻碍基于螺旋桨39b的外部空气的流动的方式而由上下延伸的两根支柱部、和多个横挡部构成,这些横挡部在风扇马达39a和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和底板49的附近将这些支柱部连接起来。并且,风扇马达座53被安装于底板49和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
(3-3)室外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33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具有在外壳40的后侧配置的后面部331、和在左侧面侧配置的左侧面部332,俯视观察呈L字型的形状。该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沿高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多个翅片、和导热管,该导热管贯穿翅片且水平地安装,并与多个翅片热连接。并且,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从底板49到达顶板48的高度。导热管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两端部折返数次而沿高度方向配置多列。例如配置成,在制冷时,高温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最下层的列的导热管进入、并且越到上层的列时制冷剂温度越低,在制热时,低温的制冷剂从最上层的列的导热管进入、并且越到下层的列时制冷剂温度越高。通过这样配置,在制热时,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部附近被冷却的外部空气被引导到加湿单元60的吸湿用管道68中。
(3-3-1)室外热交换器和加湿单元的配置
图7和图8表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的加湿单元60。图7是将加湿单元60取出来,并从加湿单元60的前方右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从加湿单元60的后方右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7和图8表示将图4和图5所示的上部罩67卸下的状态。
该室外热交换器33的特征在于,加湿单元60露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加湿单元60的上表面60a的位置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顶部)的高度一致。对加湿单元60赋予这样的形状:保持比较复杂的外观、而且是容积尽可能小的形状。
(3-4)格栅
图1所示的格栅56被安装于外壳40的前板46,并覆盖吹出口44。在格栅56形成有如图9所示的多个开口部56a,以便吹出外部空气。在格栅56的左上部,利用树脂制的板形成引导构造56b。即,为了形成这种板状的引导构造56b,采取在区域Ar1中将格栅56的栅条56d和栅条56d之间封闭的构造。例如,在形成格栅56时,以避免在成为引导构造56b的部分形成开口部56a的方式进行加工,由此形成该引导构造56b。在通过注塑成型来成型格栅56时,例如制作将对应引导构造56b的区域封闭的模具。这样在制作格栅56时,能够省去用于另外形成引导构造56b的工序。在此,引导构造56b形成于外壳40之外,以便使外壳40紧凑。
如图16所示,引导构造56b从正面观察形成为与吹出口44的一部分重叠,并且遮挡从吹出口44朝向前方吹出的外部空气的一部分。被遮挡的外部空气按照图9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路径r1沿着引导构造56b被引导到上方。由于格栅56的上部被封闭,因而沿着引导构造56b被引导到上方的外部空气进入到唯一敞开的进气口68a。即,如图1所示,从正面观察室外机30,引导构造56b的上端及左右两端与前板46的重叠部分56b1成为通路,从引导构造56b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2朝向上方的重叠部分56b1而引导的外部空气进入进气口68a。
从正面观察,如果引导构造56b与吹出口44重叠的重叠部分56b2的面积增加,则被引导到进气口68a的外部空气的风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将导致被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33的外部空气的风量降低。因此,以分配适合于两者的风量的方式设定引导构造56b与吹出口44重叠的面积。
(3-5)加湿单元
加湿单元60如图2和图5等所示,具有用于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和用于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
(3-5-1)吸湿部和散湿部
在该加湿单元60中,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由如图10所示的一片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构成。即,加湿转子63是兼做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的吸湿散湿部件。该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是通过沸石等的烧成而形成的蜂窝构造的沸石转子。加湿转子63以将圆盘的中心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进行安装,由传递给在加湿转子63的周围设置的齿轮64的转子驱动用马达(未图示)的动力旋转驱动。
形成加湿转子63的沸石等吸附剂具有如下性质:例如在常温下从空气中吸湿,借助由加热器71加热成高温的空气而达到比常温高的温度,由此进行散湿。即,加湿转子63中暴露于常温空气中的一侧成为吸湿部61,暴露于高温空气中的一侧成为散湿部62。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加湿转子63在加湿转子63的温度较低的一侧进行吸湿,在加湿转子63的温度较高的一侧进行散湿。由于该加湿转子63旋转,因而通过在吸湿部61的吸湿而被吸附于加湿转子63的水分随着加湿转子63的旋转而被输送到散湿部62,通过在散湿部62的散湿而将吸附的水分释放,散湿部62周围的空气被加湿。在散湿部62的上方设有加热器71,以便将在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2通过的空气加热。
(3-5-2)包围壁
如图7和图8所示,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外周的周围全部被包围壁65、66包围。在该加湿单元60中,吸湿部61的外周被包围壁65覆盖,散湿部62的外周被包围壁66覆盖。
(3-5-3)吸湿用管道
在吸湿部61的上部设有用于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的吸湿用管道68。从上方观察吸湿用管道68,如图4所示,覆盖中心角α大于180度的扇形的吸湿部61的上方。
吸湿用管道68具有朝向前面侧开口并从前面侧吸入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吸湿用管道68如图6所示,与进气口68a连续的倾斜部68b形成于吸湿用管道68的上部,因此从侧面观察吸湿用管道68呈朝向下方弯曲的形状。由于吸湿用管道68具有这样朝向下方弯曲的构造,因而从下方朝向上方送风的外部空气容易从吸湿用管道68的进气口68a进入。并且,吸湿用管道68随着从进气口68a朝向后面侧而沿上下方向扩展,从进气口68a向后面侧行进的外部空气随着向后面侧行进而沿上下方向扩展,容易遍布到整个吸湿部61。吸湿用管道68如图4所示全面覆盖吸湿部61,使外部空气从上向下地通过配置于下方的加湿转子63。
(3-5-4)排气口
排气口69位于加湿转子63的下方。并且,该排气口69占据与吸湿用管道68自上表面的投影部分大致相同的区域。如图6和图9所示,在排气口69的下方配置有螺旋桨39b。即,该排气口69与在螺旋桨39b旋转时成为负压的空间70面对。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螺旋桨39b从喇叭口52吹出并进入进气口68a的外部空气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路径中通过,被引回到负压的空间70中并从排气口69吹出到送风机室41。因此,外部空气仅通过室外风扇39被输送到吸湿部61,能够省略过去所需要的用于向吸湿部61输送外部空气的专用的风扇。
(3-5-5)加热器
如图10所示,在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2的上方设有加热器71,以便从散湿部62进行散湿。图11是从下方观察加热器71和加热器支撑部件74的仰视图。加热器71具有在筒状的框体中设有电热线(未图示)而成的构造,利用电热线将从吸入口72吸入并输送到加湿转子63的外部空气加热。在被加热的空气穿过加湿转子63的蜂窝构造的开口时,加湿用管道73的空气借助来自加湿转子63的散湿而被加湿。
加热器71如图11所示安装于加热器支撑部件74的下侧。加热器支撑部件74具有上面部74a、周围的外壁部74b和固定板74c,并且是上表面和侧面被上面部74a和外壁部74b包围、下方敞开的筒体。加热器71的框体和加热器支撑部件74需要耐热性,因而利用金属板形成。吸入口72位于加热器支撑部件74的前面侧且在加湿转子63的下方,从吸入口72吸入并在上方穿过加湿转子63的外部空气从前面侧朝向后面侧在加热器71的框体中通过。此时,外部空气被加热器71加热。通过加热器71的框体后的空气在加湿转子63上方通过并向后面侧行进。加湿转子63的后面侧的下方与加湿用管道73(参照图5)连接,因而到达加湿用管道73上方的空气朝向下方通过加湿转子63而被吸入到加湿用管道73中。加湿转子63暴露于温度通过加热器71而上升的空气中进行散湿。这样通过加湿转子63被加湿后的空气经过加湿用管道73被向室内机20引导。因此,在加湿转子63中,如图10所示,加热器支撑部件74的下方成为散湿部62,除此以外的部分成为吸湿部61。加湿转子63从上面观察顺时针地旋转,作为吸湿部61发挥作用的加湿转子63的部分进行旋转并来到加热器支撑部件74的下方时作为散湿部62发挥作用。即,加湿转子63是兼做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的吸湿散湿部件。
(3-5-6)涡轮风扇和加湿用管道
加湿用管道73如上所述位于加湿转子63的下方后面侧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方,因而成为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通过的外部空气的送风阻力。并且,涡轮风扇75如果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方,将也成为产生送风阻力的原因,因而所占容积比较大的涡轮风扇75如图2和图4所示设置在机械室42中。
螺旋桨39b配置在加湿单元60的下方,即使是螺旋桨39b旋转的区域中的最高的位置,也是位于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相比靠下相当于加湿单元6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量的位置。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附近通过的外部空气朝向螺旋桨39b向斜下方流动。为了使加湿用管道73尽可能地不妨碍这种外部空气的流路,加湿用管道73朝向涡轮风扇75倾斜配置,并且使加湿用管道73的接近涡轮风扇75的一侧位于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的高度相同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加湿用管道73安装有风门78,防止加湿运转时在加湿用管道73中的逆流、即从涡轮风扇75侧向加湿转子63流动的空气流。
涡轮风扇75如图7所示,以在前后方向上不占地方的方式配置。即,采取涡轮风扇75的叶轮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置式的配置。并且,涡轮风扇75的吸入口76朝向加湿单元60侧配置。并且,涡轮风扇75的喷出口77朝向下方倾斜配置。通过将风门78设在加湿用管道73侧、并朝向斜下方设置喷出口77,涡轮风扇75的喷出口77以及喷出口77附近都被收纳在室外机30的内部。在从右侧板47的开口部47a露出的涡轮风扇75的喷出口77安装有给气管道18。
(3-5-7)加湿单元的固定
图12是用于表示加湿单元60的截面形状的室外机30的局部剖视图。加湿单元60利用螺钉53a固定在风扇马达座53上。并且,加湿单元60的前方一直到达前板46。在被固定的状态下,加湿单元60不能前后左右移动。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表面33a与加湿单元60的后表面60b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Is。利用在后表面60b形成的肋60c可靠地保持该间隙Is。并且,在吸湿用管道68的后面侧形成有倾斜部68c,在图12所示的包围壁65设有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65c。通过设置倾斜部65c并使下方按照图12所示倾斜,外部空气能够良好地通过。
如上所述形成有间隙Is,因而外部空气按照图12所示的路径r2流动,外部空气在位于加湿单元60的后面侧的室外热交换器33中通过,该通过的外部空气被实施热交换,因而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
另外,通过设置加湿单元60的上部的倾斜部68c,朝向前方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通过并接触到倾斜部68c的外部空气,接触加湿单元60并向左侧的前方行进。形成如图4所示的路径r3,即,向左侧面侧行进的外部空气从室外热交换器33与加湿单元60之间的空间41a朝向下方流动,并且朝向螺旋桨39b侧。因此,与没有形成该路径r3的情况相比,送风阻力下降。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室外风扇39产生的气流中只有通过引导构造56Ab被引导到进气口68a的气流被吸入到吸湿用管道68的进气口68a中。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室外风扇39的气流,因而是容易确保所吸入的外部空气的量的结构。
与此相对,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在格栅56A的引导构造56Ab具有开口部56Aba。开口部56Aba面对进气口68a设置。因此,能够形成沿着引导构造56Ab行进并进入到进气口68a的路径r1、和从开口部56Aba直接进入进气口68a的路径r4。此时,随着沿路径r1输送的外部空气一起通过路径r4将外部空气引导到进气口68a。
(4)特征
(4-1)
如图9等所示,从室外热交换器33到被室外风扇39和喇叭口52分隔的部分的负压空间70,是在室外风扇39旋转时成为负压的空间。排气口69面对该负压空间70,并产生夹着排气口69从加湿转子63所在的一侧朝向负压空间70的气流。另一方面,在比喇叭口52靠前方产生从吹出口44吹出的气流。在室外机30形成有使在如图9和图13所示的引导构造56b、56Ab中改变朝向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4经由进气口68a、进而经由吸湿部61穿过排气口69的路径r1。因此,能够利用室外风扇39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吸湿部61,吸湿功能提高。其结果是,能够省略过去为了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而设置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驱动马达。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省略专用风扇等的情况,然而即使是不省略,如果能够使专用风扇和驱动马达小型化,则能够实现加湿单元60的小型化。如果能够实现加湿单元60的小型化,则能够实现室外机30的小型化。
(4-2)
图9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在进气口68a只吸入经由室外风扇39沿着引导构造56b、56Ab引导来的空气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能够充分利用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气流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进气口68a。
(4-3)
如图13所示,沿着引导构造56Ab在路径r1(第1路径)引导来的空气能够用来将在路径r4(第2路径)引导的空气带进去,通过使用路径r4,容易将湿度比路径r1(第1路径)的空气大的空气导入吸湿部。
在路径r1中输送的外部空气几乎都一次性地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因而存在由于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结露而使得湿度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从开口部56Aba直接进入进气口68a的外部空气是没有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的空气,因而湿度往往比在路径r1中输送的外部空气大。通过使用路径r4将外部空气导入进气口68a,有时能导入湿度较大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路径r4将湿度比路径r1中的空气大的空气导入吸湿部61,以提高加湿性能。
(4-4)
如图1、图9和图13所示,引导构造56b、56Ab形成于格栅56、56A,引导构造56b、56Ab与格栅56、56A一起安装于前板46。即,能够借助格栅56、56A的安装来进行引导构造56b、56Ab的安装,因而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引导构造56b、56Ab的安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体形成格栅56、56A和引导构造56b、56Ab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格栅56、56A和引导构造56b、56Ab相分离的结构。另外,不仅能够按照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通过格栅56、56A间接地将引导构造56b、56Ab安装于前板46,而且也可以直接将引导构造56b、56Ab安装于前板46。
(4-5)
如上所述,引导构造56b、56Ab形成于格栅56、56A,而且是利用格栅56、56A中没有进行形成开口部56a的部分构成。因此,引导构造56b、56Ab的成型能够与格栅56、56A的成型同时进行。因此,可以不附加用于形成引导构造56b、56Ab的专用工序,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具有引导构造56b、56Ab的室外机30、30A。
(4-6)
如图9所示,加湿单元60的吸湿用管道68配置在室外风扇39的上方。从侧面观察可知,对于将外部空气从进气口68a引导到吸湿部61的吸湿用管道68,在将通过其上端和下端的中间的线连接起来时朝向下方弯曲。由于朝向下方弯曲,因而吸湿用管道68容易吸入通过路径r1从下方吸上来的外部空气,供给吸湿部61的外部空气增加,加湿性能提高。
(5)变形例
(5-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台室内机20连接一台室外机30的一对一型的空调装置10,但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空调装置的类型不限于一对一型。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一台室外机连接多台室内机的一对多型的空调装置。
(5-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机30的外壳40内部被划分为送风机室41和机械室42这两部分的情况,但只要是在内部设有送风机室41的外壳40,就能够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例如,也可以形成有被分隔为送风机室41和除机械室42以外的空间,例如机械室42也可以设为还包括其它功能的其它室。
(5-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热交换器33从上面观察呈L字型形状的情况,但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也能够利用从上面观察具有I字型形状的室外热交换器构成。
(5-4)
也可以如图5所示设有排气用管道80。在设有这种排气用管道的情况下,优选在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表面33a到排气用管道的后表面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Is以上的间隙Is2(参照图6)。并且,优选在排气用管道80的下方设置倾斜部,利用倾斜部80a来降低送风阻力。
(5-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风扇39具有螺旋桨39b的情况,但不限于具有螺旋桨39b。也能够利用具有螺旋桨型以外的类型的叶片的室外风扇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
(5-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吸湿部61大于散湿部62,并且是如图4所示吸湿部61的中心角α大于180度的扇形的情况,但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的尺寸能够适当设定。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以使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的尺寸大致相等的方式,将中心角分别设定为180度。
(5-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用于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的专用风扇和用于驱动该风扇的马达,但也可以安装比过去更加小型化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马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室外风扇39向吸湿部61送风,因而与过去相比能够使仅用于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马达小型化,相应地能够使室外机比过去更紧凑。
(5-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隔板43将散湿部62和涡轮风扇75之间隔开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如图14和图15所示利用隔板43在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之间进行隔开。如图14和图15所示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的交界配置隔板43,将散湿部62和加湿用管道73和涡轮风扇75设置在机械室42中。由此,能够防止散湿部62被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通过的外部空气而冷却。并且,不仅涡轮风扇75和加湿用管道73的一部分,而且散湿部62和加湿用管道73整体也偏离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通过的外部空气的通路,因而能够降低由于这些部件而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在这种变形例中,使引导构造的位置与进气口68a的位置对应地向隔板43侧移动,由此能够适用上述的引导构造。
另外,在图14和图15中示出了散湿部62整体配置在机械室42中的示例,但也可以构成为散湿部62的一部分配置在机械室42中。在散湿部62的一部分配置在机械室42中的情况下,与整体配置在机械室42中时相比,降低通风阻力的增加的效果和防止散湿部62被冷却的效果减小,但这些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得到提高。
另外,举例说明了使涡轮风扇75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朝向前后方向来设置涡轮风扇75的情况,但涡轮风扇75的设置方向不限于该示例。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构成为,使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与外壳40的长边方向即左右方向一致。通过这样使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与外壳40的长边方向一致,容易缩短外壳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第3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和室外机的结构的概况
下面,使用图17~图23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装配了图17~图2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外机30B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况如图17所示,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2说明的空调装置10的结构的概况大致相同,但一部分被变更。第3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B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同样地具有外壳40B和隔板43B,如图17和图20所示,外壳40B的内部空间被隔板43B划分为送风机室41B和机械室42B。与室外机30同样地,在室外机30B设有用于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过滤器35、贮存器36、液体关闭阀37和气体关闭阀38。并且,如图20所示,利用风扇马达39Ba驱动螺旋桨39Bb的室外风扇39B设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下游侧。该螺旋桨39Bb从正面观察逆时针地旋转。并且,加湿单元60B设置在送风机室41B的空间内,并且配置在室外风扇39B的上方。
(2)加湿单元
如图17所示,加湿单元60B具有吸湿部61和散湿部62,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60相同。并且,加湿单元60B在以下方面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湿单元60相同:具有如图10所示的一片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和加热器71;具有如图9所示的吸湿用管道68、如图10所示的排气口69及与图7所示的吸入口72相当的吸入口72B(参照图20);以及具有图7所示的加湿用管道73和与涡轮风扇75相当的涡轮风扇75B。
加湿单元60B的吸入口72B的形状和尺寸与加湿单元60的吸入口72不同,关于从吸入口72B吸入的外部空气被输送到加湿转子63的构造,加湿单元60B与加湿单元60相同。另外,加湿单元60的涡轮风扇75的配置是纵置,而加湿单元60B的涡轮风扇75B是横置配置。即,涡轮风扇75的叶轮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涡轮风扇75B的叶轮的旋转轴沿上下方向延伸。涡轮风扇75B如图20所示配置在螺旋桨39Bb的上方的送风机室41B中,并且以通过设为横置来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的方式安装在送风机室41B的内部。
另外,在加湿单元60B的进气口68a安装有过滤器68f。因此,针对吸入的外部空气流,由于在过滤器68f存在压力损失,相应地与加湿单元60相比难以吸入外部空气,但是能够利用后述的引导构造吸入足够量的外部空气。
(3)室外热交换器与加湿单元的配置关系
图20表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的加湿单元60B。该室外机30B的特征之一在于,加湿单元60B被露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加湿单元60B的上表面60Ba的位置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顶部)的高度一致。因此,对该加湿单元60B赋予这样的形状:保持比较复杂的外观、而且是容积尽可能小的形状。在此,使加湿单元60B的上表面60Ba的位置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b的高度一致,但不一定必须一致,通过将加湿单元60B露出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面,实现室外机30B的紧凑化。
(4)外壳
图18是室外机30B的主视图,图19是室外机30B的立体图,图19表示从图18的室外机30B卸下格栅56等的状态。室外机30B的外壳40B具有前板46B、右侧板47、顶板48和底板49。与外壳40同样地,呈网格形状而成型的左侧板与L字型的室外热交换器33的左侧面部正对着安装于外壳40B的左侧面。并且,与外壳40同样地,在外壳40B的送风机室41B的后侧安装有覆盖室外热交换器33的后面部的金属护网,送风机室41B的后侧被敞开。
在前板46B形成有如图19所示的圆形的吹出口44,环状的喇叭口52安装在吹出口44的周围。螺旋桨39Bb的一部分以进入到被该喇叭口52包围的空间内的方式配置。
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B的外壳40B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壳40的不同点中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进气口68a用的开口部46Ba和吸入口72B用的开口部46Bb分开形成于前板46B。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外壳40的前板46只形成有进气口68a和吸入口72B用的一个开口部46a(参照图3)。前板46B的两个开口部46Ba、46Bb被后述的格栅56B的肋56q(参照图23)分开。
(5)格栅
图21表示从外壳40B卸下室外热交换器33和室外风扇39B等,并从背面观察被安装于外壳40B的格栅56B的状态。并且,图22是格栅56B的后视图,图23是从背面的斜上方观察格栅56B的立体图。图18所示的格栅56B被安装于外壳40B的前板46B,并覆盖吹出口44。在格栅56B中的栅条56d和栅条56d之间形成有多个开口部56a。在格栅56B的上部,利用树脂制的板形成引导构造56Bb。
如图18和图21所示,引导构造56Bb从正面观察(或者从背面观察)形成为与吹出口44的一部分重叠,并且遮挡从吹出口44朝向前方吹出的空气流的一部分。为了形成引导构造56Bb,与形成格栅56同样地,以在成为引导构造56Bb的部分中栅条56d和栅条56d之间被封闭而不形成开口部56a的方式进行注塑成型,由此能够在树脂制的格栅56B形成引导构造56Bb。
如图21所示,观察室外机30B可知,引导构造56Bb具有与前板46B的重叠部分56Bb1以及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b2。与前板46B的重叠部分56Bb1和前板46B之间的空间成为通路,在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b2中改变了朝向的外部空气,通过由与前板46B的重叠部分56Bb1和前板46B形成的通路被引导到进气口68a。如果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b2的面积增加,则被引导到进气口68a的外部空气的风量增加,但另一方面是在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b2中送风阻力增加,导致被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33的外部空气的风量降低。因此,以分配适合于两者的风量的方式设定与吹出口44的重叠部分56Bb2的面积。
在格栅56B中面对吸入口72B的位置形成有吸入用开口部56p。该吸入用开口部56p的周围被肋56q包围,从吸入口72B吸入的外部空气不是通过室外风扇39B送来的空气,而是从室外机30B的前方导入的空气。通过引导构造56Bb从吹出口44朝向进气口68a的外部空气被包围吸入用开口部56p的肋56q遮挡,不会被吸入到吸入口72B中。
在格栅56B的内表面,在吸入用开口部56p的下部形成有肋56r。肋56r被成型为表面光滑的板状,并沿室外风扇39B的旋转方向延伸。换言之,肋56r沿与从室外风扇39B的螺旋桨39Bb的旋转中心39Bb1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进气口68a面对图23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Ar2。利用该肋56r和前板46B和引导构造56Bb形成图23所示的路径r5的三侧被包围而成的通道。能够利用该通道沿着路径r5顺畅地引导从吹出口44向室外风扇39B的螺旋桨39Bb的旋转方向回转着吹出的外部空气。
(6)特征
(6-1)
与使用图9等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室外热交换器33到被室外风扇39B和喇叭口52分隔的部分的空间,是在室外风扇39B旋转时成为负压的空间。排气口69面对该负压空间,并产生夹着排气口69从加湿转子63所在的一侧朝向负压空间的气流。另一方面,在比喇叭口52靠前方产生从吹出口44吹出的气流。
在室外机30B形成有使在如图22和图23所示的引导构造56Bb中改变朝向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4经由进气口68a、进而经由吸湿部61穿过排气口69的路径r5。因此,能够利用室外风扇39B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吸湿部61,吸湿功能提高。其结果是,能够省略过去为了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而设置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驱动马达。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省略专用风扇等的情况,然而即使是不省略,如果能够使专用风扇和驱动马达小型化,则能够实现加湿单元60B的小型化。如果能够实现加湿单元60B的小型化,则能够实现室外机30B的小型化。
(6-2)
图2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利用进气口68a只吸入经由室外风扇39B在沿着引导构造56Bb的路径r5中引导来的空气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能够充分利用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气流将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到进气口68a。
在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说明沿着图13所示的引导构造56Ab在路径r1(第1路径)中被引导的空气能够用来将在路径r4(第2路径)中被引导的空气带进去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第3实施方式的面对进气口68a的引导构造56Bb设置如第2实施方式的开口部56Aba那样的开口部来形成与路径r4相当的路径,并将湿度比路径r1中的空气湿度大的空气导入吸湿部61。
(6-3)
如图21~图23所示,引导构造56Bb形成于格栅56B,引导构造56Bb与格栅56B一起安装于前板46B。即,能够借助格栅56B的安装来进行引导构造56Bb的安装,因而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引导构造56Bb的安装。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一体形成格栅56B和引导构造56Bb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格栅56B和引导构造56Bb相分离的结构。另外,不仅能够按照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通过格栅56B间接地将引导构造56Bb安装于前板46B,而且也可以直接将引导构造56Bb安装于前板46B。
如上所述,引导构造56Bb形成于格栅56B,而且是利用格栅56B的没有形成开口部56a的部分构成的。因此,引导构造56Bb的成型能够与格栅56B的成型同时进行。其结果是,可以不附加用于形成引导构造56Bb的专用工序,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具有引导构造56Bb的室外机30B。
(6-4)
如图20所示,与加湿单元60同样地,加湿单元60B的吸湿用管道68也配置在室外风扇39B的上方。与加湿单元60的吸湿用管道68同样地,对于加湿单元60B的吸湿用管道68,也是在将通过其上端和下端的中间的线连接起来时朝向下方弯曲。因此,吸湿用管道68容易吸入通过路径r1从下方吸上来的外部空气,供给到吸湿部61的外部空气增加,加湿性能提高。
(6-5)
图22和图23所示的肋56r配置在引导构造56Bb与前板46B之间,是将被夹在引导构造56Bb和前板46B之间的空间隔开的分隔部件。通过设置肋56r,从吹出口44被引导到进气口68a的空气流在三侧被前板46B和引导构造56Bb和肋56r包围的通道中通过。空气流被通过设置肋56r(分隔部件)而形成的通道包围,因而能够抑制空气流偏离该通路而不能到达进气口68a,能够高效地将空气送入进气口68a。另外,优选分隔部件例如与前板46B接触而没有间隙地将空间隔开,以便抑制空气流朝向不要的方向,但不一定必须与前板46B接触。
而且,肋56r沿室外风扇39B的旋转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将从室外风扇39B吹出并沿室外风扇39B的旋转方向回转的空气流顺畅地引导到进气口68a。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由于肋56r而对朝向进气口68a引导的空气流产生的压力。
(7)变形例
(7-1)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图17所示一台室内机20连接一台室外机30B的一对一型的空调装置10,但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空调装置的类型不限于一对一型。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一台室外机连接多台室内机的一对多型的空调装置。
(7-2)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机30B的外壳40B内部被划分为送风机室41B和机械室42B这两部分的情况,但只要是在内部设有送风机室41B的外壳40B,就能够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也可以形成有被分隔为送风机室41B和除机械室42以外的空间,例如机械室42也可以设为还包括其它功能的其它室。
(7-3)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热交换器33从上面观察呈L字型形状的情况,但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利用从上面观察具有I字型形状的室外热交换器构成。
(7-4)
关于加湿单元60B,也可以设有与图5所示的加湿单元60相同的排气用管道80。
(7-5)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外风扇39B具有螺旋桨39Bb的情况,但不限于具有螺旋桨39Bb。也可以利用具有螺旋桨型以外的类型的叶片的室外风扇构成本发明的室外机。
(7-6)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用于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的专用风扇和用于驱动该风扇的马达,但也可以安装比过去更加小型化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马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室外风扇39B向吸湿部61进行送风,因而与过去相比能够使仅用于向吸湿部61引导外部空气的专用风扇和专用风扇用的马达小型化,相应地能够使室外机比过去更紧凑。
(7-7)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隔板43B将涡轮风扇75B和给气管道18之间隔开的情况,但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也可以将其它部位隔开。
(7-8)
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格栅56B的肋56s如图22和图23所示仅形成于引导构造56Bb的除了与吹出口44重叠的重叠部分56Bb2以外的部位。但也可以是,引导构造在接近室外风扇的旋转中心的端部附近具有阻挡部件,该阻挡部件阻碍从进气口朝向吹出口的方向的空气流。例如,也可以使用图24所示的格栅56C取代图22所示的格栅56B,并在引导构造56Cb的接近室外风扇39B的旋转中心39Bb1的端部56Cb3形成肋56t作为阻挡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肋56t抑制从进气口68a朝向吹出口44的方向的空气流,因而与格栅56B相比,被引导到进气口68a的空气的量增加。另外,格栅56C除肋56s的构造以外,具有与格栅56B相同的构造。另外,阻挡部件不限于如肋56t那样的肋构造,也能够利用塑料薄膜或海绵等其它部件构成,但是优选如肋56t那样能够与格栅56B一体成型的构造。
(7-9)
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格栅56C如图24所示,引导构造56Cb的内表面平坦地成型。但是,也可以设置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配置在引导构造和前板之间,而且从吹出口朝向进气口平滑地延伸。例如,也可以使用图25和图26所示的格栅56D取代图22所示的格栅56B,并设置肋56u作为整流部件,该肋56u配置在引导构造56Db的内表面即配置在引导构造56Db和前板46B之间,而且从吹出口44朝向进气口68a平滑地延伸。根据这种构造,能够对空气流进行整流,使得空气沿着肋56u朝向进气口68a而流动,能够将由于空气朝向进气口68a流动而产生的声音抑制为较低的声音。另外,格栅56D除肋56s和肋56u的构造以外,具有与格栅56B相同的构造。另外,整流部件不限于如肋56u那样的肋构造,但优选如肋56u那样能够与格栅56B一体成型的构造。
标号说明
10空调装置;20室内机;30、30B室外机;33室外热交换器;39、39B室外风扇;40、40B外壳;41、41B送风机室;56、56A、56B、56C、56D格栅;60、60B加湿单元;63加湿转子;68吸湿用管道;73加湿用管道;75、75B涡轮风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3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41212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形成于所述室外风扇的下游,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室外风扇的下游的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中,从所述进气口吸进的空气全部是经由所述室外风扇沿着所述引导构造(56b、56Bb、56Cb、56Db)而引导来的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中,所述室外机具有第1路径(r1)和第2路径(r4),所述第1路径是使在所述引导构造(56Ab)中改变朝向后的空气从吹出口(44)经由所述进气口(68a)、进而经由所述吸湿部(61)穿过所述排气口(69)的路径,所述室外机在所述引导构造(56Ab)具有开口部(56Aba),所述开口部面对进气口(68a)设置,所述第2路径是使外部空气从所述开口部直接进入所述进气口的路径,所述加湿单元利用所述进气口,将在沿着所述引导构造的第1路径(r1)中被引导来的空气和在与所述第1路径不同的第2路径(r4)中被引导来的空气一并吸进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44)的前板(46、46B),该吹出口用于将由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
所述引导构造以覆盖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板。
5.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所述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44)的前板(46、46B),该吹出口用于将由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
所述引导构造以覆盖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板,
所述外壳还具有格栅(56、56Ab、56Bb、56Cb、56Db),该格栅安装于所述前板,并覆盖所述前板的吹出口,
所述引导构造形成于所述格栅。
6.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所述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44)的前板(46、46B),该吹出口用于将由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
所述引导构造以覆盖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板,
所述室外机还具有分隔部件(56r),该分隔部件配置在所述引导构造(56Bb)和所述前板(46B)之间,将被夹在所述引导构造和所述前板之间的空间隔开,由此形成包围从所述吹出口(44)朝向所述进气口(68a)的空气流的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其中,所述分隔部件沿与从所述室外风扇的旋转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以围绕所述吹出口(44)的外周的方式进行配置。
8.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所述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44)的前板(46、46B),该吹出口用于将由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
所述引导构造以覆盖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板,
在所述引导构造(56Cb)的与所述室外风扇的旋转中心接近的端部附近具有阻挡部件(56t),该阻挡部件阻碍从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吹出口的方向的空气流。
9.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所述外壳具备具有吹出口(44)的前板(46、46B),该吹出口用于将由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外部空气吹出去,
所述引导构造以覆盖所述吹出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板,
所述室外机还具有整流部件(56u),该整流部件配置在所述引导构造(56Db)和所述前板之间,而且从所述吹出口朝向所述进气口延伸。
10.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有:
外壳(40),其具有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送风机室(4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9、39B),其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中,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输送外部空气;
引导构造(56b、56Ab、56Bb、56Cb、56Db),其改变所述室外风扇送来的一部分空气的朝向;以及
加湿单元(60),其构成为具有从外部空气中吸湿的吸湿部(61)、进行散湿来对空气加湿的散湿部(62)、和被供给至所述吸湿部的外部空气的进气口(68a)及排气口(69),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室外风扇周围的负压空间进行配置,由所述引导构造改变了朝向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经由所述吸湿部穿过所述排气口,
所述加湿单元还具有吸湿用管道(68),该吸湿用管道配置在所述室外风扇的上方,用于从所述进气口向所述吸湿部引导外部空气,从侧面观察,所述吸湿用管道朝向下方弯曲。
CN201280026099.1A 2011-06-01 2012-05-31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Active CN103582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3408 2011-06-01
JPJP2011-123408 2011-06-01
JP2011123408 2011-06-01
PCT/JP2012/064036 WO2012165528A1 (ja) 2011-06-01 2012-05-31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82785A CN103582785A (zh) 2014-02-12
CN103582785B true CN103582785B (zh) 2015-07-29

Family

ID=47259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6099.1A Active CN103582785B (zh) 2011-06-01 2012-05-31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716984B1 (zh)
JP (1) JP5234205B2 (zh)
KR (1) KR101401186B1 (zh)
CN (1) CN103582785B (zh)
ES (1) ES2574480T3 (zh)
RU (1) RU2536029C1 (zh)
WO (1) WO20121655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8486B2 (ja) * 2013-09-11 2017-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ダクト型室内機
JP5796618B2 (ja) * 2013-11-20 2015-10-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JP2015098996A (ja) * 2013-11-20 2015-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JP6119823B2 (ja) * 2014-12-18 2017-04-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6098726A1 (ja) * 2014-12-18 2016-06-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6540277B2 (ja) * 2015-06-29 2019-07-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6777753B2 (ja) * 2016-02-26 2020-10-2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空気清浄機
CN111156622B (zh) 2016-02-26 2022-04-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US10518205B2 (en) 2016-02-26 2019-12-3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US10508658B2 (en) 2016-02-26 2019-12-17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EP3211337B1 (en) 2016-02-26 2020-09-2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US11065575B2 (en) * 2018-07-05 2021-07-20 Molecule Works Inc. Membrane device for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
JP7146610B2 (ja) * 2018-12-17 2022-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12132769U (zh) 2019-12-31 2020-12-11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设有挡风板的hvacr系统
CN113531675A (zh) * 2021-06-30 2021-10-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
WO2024127447A1 (ja) * 2022-12-12 2024-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9896A (ja) * 2000-09-12 2002-03-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098373A (ja) * 2000-09-26 2002-04-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519889Y (zh) * 2001-12-20 2002-11-06 丁静 自动调节湿度空调装置
CN2522775Y (zh) * 2001-11-27 2002-1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湿换气功能的空调器
CN2531298Y (zh) * 2002-03-14 2003-01-15 伊莱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带无水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2715022Y (zh) * 2002-07-23 2005-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及空调机
JP2005321116A (ja) * 2004-05-06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0043848A (ja) * 2008-07-18 2010-02-2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476A (ja) * 1991-07-19 1993-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インバータ冷却装置
RU2259515C2 (ru) * 2001-02-28 2005-08-27 Дэу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рпорейшн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имеющая обогащающее кислородом устройство
JP2003164721A (ja) * 2001-11-29 2003-06-1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加湿ユニット
JP4337402B2 (ja) 2003-05-27 2009-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JP3668786B2 (ja) * 2003-12-04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01058A (ja) * 2005-10-04 2007-04-19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
JP2008241212A (ja) 2007-03-28 2008-10-09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9896A (ja) * 2000-09-12 2002-03-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098373A (ja) * 2000-09-26 2002-04-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522775Y (zh) * 2001-11-27 2002-1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湿换气功能的空调器
CN2519889Y (zh) * 2001-12-20 2002-11-06 丁静 自动调节湿度空调装置
CN2531298Y (zh) * 2002-03-14 2003-01-15 伊莱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带无水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2715022Y (zh) * 2002-07-23 2005-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及空调机
JP2005321116A (ja) * 2004-05-06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0043848A (ja) * 2008-07-18 2010-02-2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65528A1 (ja) 2012-12-06
EP2716984B1 (en) 2016-03-16
CN103582785A (zh) 2014-02-12
EP2716984A4 (en) 2014-06-18
KR101401186B1 (ko) 2014-05-28
JP5234205B2 (ja) 2013-07-10
JP2013011435A (ja) 2013-01-17
ES2574480T3 (es) 2016-06-20
EP2716984A1 (en) 2014-04-09
KR20140009589A (ko) 2014-01-22
RU2536029C1 (ru) 2014-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278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1876465B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CN2811814Y (zh) 除湿机
CN100532967C (zh) 空气调和机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5745499B (zh) 空调室外单元
CN11404656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968475B (zh) 除湿装置
CN108397807A (zh) 空调烟机
CN101952664B (zh) 调湿装置
CN208349446U (zh) 整体式空调器
US9200814B2 (en) Ventilating apparatus
CN208349447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987281A (zh) 换气兼用热交换装置
CN203478453U (zh) 室外机
CN1312446C (zh) 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盒安装结构
CN100572946C (zh) 除湿机
CN21222723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4422030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使用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器
CN102865653A (zh) 一种移动空调的集风罩结构
CN216769595U (zh)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102374583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2366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35792U (zh) 一种含集成主机独立进风系统的鼓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