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78453U - 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78453U
CN203478453U CN201320604213.6U CN201320604213U CN203478453U CN 203478453 U CN203478453 U CN 203478453U CN 201320604213 U CN201320604213 U CN 201320604213U CN 203478453 U CN203478453 U CN 203478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unit
humidifying
unit
premises sta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042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晶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78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784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室外机,提高室外机的组装性。室外机在外壳内具有支承风扇马达的马达支承部件(53)以及配置在马达支承部件(53)上的加湿单元(60)。马达支承部件(53)具有:第1支承部件,其支承风扇马达,且固定在外壳的背面侧;以及第2支承部件(53b),其从第1支承部件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且固定在外壳的前表面侧。加湿单元(60)被支承在第2支承部件(53b)上,并且被支承在离开第2支承部件(53b)的位置。并且,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以独立于外壳与第2支承部件(53b)的固定的方式被固定。

Description

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具有加湿单元等附加功能单元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室外机具有风扇、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等内部设备以及收纳这些内部设备的外壳。例如在专利文献1、2的室外机中,风扇配置在热交换器的前方,驱动风扇的风扇马达由配置在马达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马达支承部件支承。该马达支承部件安装在外壳的底板和热交换器的上端。
在专利文献1中,在马达支承部件设有向前方延伸的前表面侧支承部,开关箱被支承在该前表面侧支承部和将外壳内分隔为送风室和机械室的分隔板上。
并且,以往,作为空调机,具有进行从外部空气中取入水分而生成加湿空气并供给到室内的加湿运转的空调机。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生成加湿空气的加湿单元一并设置在室外机上。
近年来,为了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提出了将加湿单元设置在室外机的内部的方案。作为该情况下的加湿单元的安装构造的一例,有时如专利文献1的开关箱那样,将加湿单元支承在从马达支承部件向前方延伸的前表面侧支承部和分隔板上,利用螺钉等固定外壳的前板和前表面侧支承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6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53198号公报
但是,在仅利用马达支承部件的前表面侧支承部和分隔板来支承加湿单元的情况下,由于加湿单元的自重,有时加湿单元和前表面侧支承部挠曲。在固定前表面侧支承部和外壳的前板时,若前表面侧支承部挠曲,则前表面侧支承部和外壳的固定位置偏移,所以,组装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组装性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第1方面的室外机在外壳内具有支承风扇马达的马达支承部件以及配置在所述马达支承部件上的附加功能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支承部件具有:第1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风扇马达,且固定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以及第2支承部件,其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且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侧,所述附加功能单元被支承在所述第2支承部件上,并且被支承在离开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所述第2支承部件和所述附加功能单元以独立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固定的方式被固定。
在该室外机中,虽然由于附加功能单元被支承在马达支承部件的第2支承部件和离开该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附加功能单元和第2支承部件会因附加功能单元的自重而容易挠曲,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附加功能单元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能够减少附加功能单元和第2支承部件的挠曲。因此,在固定第2支承部件和外壳时,能够抑制固定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室外机的组装性。
本实用新型第2方面的室外机在第1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以及配置室外风扇和热交换器的送风室,所述附加功能单元被所述分隔板支承在离开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将外壳内分隔为送风室和机械室的分隔板兼作为支承附加功能单元的部件,所以,不用另行设置支承附加功能单元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第3方面的室外机在第1或第2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和所述附加功能单元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附近。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从第1支承部件向前方延伸的第2支承部件和附加功能单元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的前端侧(前侧),所以,与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的基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附加功能单元的挠曲。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第1方面中,虽然由于附加功能单元被支承在马达支承部件的第2支承部件和离开该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附加功能单元和第2支承部件会因附加功能单元的自重而容易挠曲,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附加功能单元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能够减少附加功能单元和第2支承部件的挠曲。因此,在固定第2支承部件和外壳时,能够抑制固定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室外机的组装性。
在第2方面中,由于将外壳内分隔为送风室和机械室的分隔板兼作为支承附加功能单元的部件,所以,不用另行设置支承附加功能单元的部件。
在第3方面中,由于附加功能单元和从第1支承部件向前方延伸的第2支承部件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的前端侧(前侧),所以,与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的基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附加功能单元的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空调机的回路图。
图3是示出从室外机取下格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室外机取下外壳的前板和顶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的室外机取下加湿单元和压缩机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格栅和外壳的后视图。
图8是格栅的后视图。
图9是从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格栅的立体图。
图10是风扇马达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在风扇马达支承部件安装有加湿单元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从室外机取下格栅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标号说明
30:室外机;40:外壳;41:分隔板;46:前板;39:风扇;39a:风扇马达;53:风扇马达支承部件(马达支承部件);53a:第1支承部件;53b:第2支承部件;54:螺纹孔;55:卡定孔;60:加湿单元(附加功能单元);67:卡定爪;7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空调机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构成为,通过连接配管12连接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20和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0。空调机10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加湿运转、除湿运转、供气运转等多个运转模式,这些运转模式能够适当组合实施。
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使从室外机30送来的制冷剂和室内空气在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1中进行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并且,在加湿运转中,在室外机30的加湿单元60中,从外部空气中取入水分并生成加湿空气,将该加湿空气供给到室内机20。在供气运转中,不对外部空气进行加湿而将其供给到室内机20。
如图2所示,空调机10具有使制冷剂在室外机30与室内机20之间循环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是连接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1、室外机30的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过滤器35、贮存器36、液体封闭阀37和气体封闭阀38而构成的。并且,在连接配管12中收纳有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和液体封闭阀37的液体制冷剂配管14、以及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和气体封闭阀38的气体制冷剂配管16。
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32成为图2中实线的状态,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四路切换阀32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走热量的制冷剂在电动阀34中减压后,依次通过过滤器35、液体封闭阀37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4,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气体封闭阀38、四路切换阀32、贮存器36,返回到压缩机31。
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32成为图2中虚线的状态,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路切换阀32、气体封闭阀38、气体制冷剂配管16,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走热量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液体制冷剂配管14、液体封闭阀37、过滤器35后,在电动阀34中被减压,然后,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经由贮存器36返回到压缩机31。
如图2所示,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1以外,室内机20还具有由横流风扇构成的室内风扇22。当室内风扇22被驱动时,从室外机30的上部的吸入口23吸入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后,从吹出口24吹出到室内。
并且,室内机20经由收纳在连接配管12内的加湿管道18而与室外机30的加湿单元60连接。加湿管道18的供气口25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在加湿运转时,在从室外机30经由加湿管道18供给加湿空气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室内风扇22,加湿空气从吹出口24吹出到室内。
[室外机的结构]
室外机30具有外壳40和安装在外壳40的前表面的格栅56。如图1和图4所示,外壳40的内部通过分隔板43分隔为送风室41和机械室42,在送风室41内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3、室外风扇39、加湿单元60,在机械室42内配置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电动阀34、过滤器35和贮存器3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正面观察室外机30时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
如图3所示,外壳40为大致长方体状,由前板46、后板50(参照图7)、右侧板47、左侧板51(参照图4)、顶板48和底板49构成。
在前板46形成有圆形状的吹出口46a。吹出口46a形成在比前板4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靠左的位置。在吹出口46a的周围安装有环状的喇叭口52。在前板46的左上部形成有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在该吸湿用开口部46b的右侧形成有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散湿用开口部46c。
如图7所示,后板50的右端以外的大部分开口,在该开口部50a中安装有未图示的保护金属丝网。并且,在左侧板51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图示省略)。后板50和左侧板51的开口部构成将外部空气取入到外壳40内的吸入口。
如图4和图5所示,分隔板43设置于底板49,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关于分隔板43的高度,仅前端部较低,其他部分的高度固定,比外壳40的侧板的上端的高度低(参照图5)。从上方观察,分隔板43从后板50的右端部弯曲并延伸到前板46。分隔板43的左侧是送风室41,分隔板43的右侧是机械室42。
如图5所示,从上方观察,室外热交换器33为大致L字状,沿着外壳40的左侧板51和后板50配置。室外热交换器33设置于底板49,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的高度与外壳40的侧板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室外风扇39是由风扇马达39a和由风扇马达39a驱动的螺旋桨39b构成的螺旋桨风扇。风扇马达39a配置在螺旋桨39b的后方,与螺旋桨39b的旋转轴39b1连结。当室外风扇39被驱动时,从后板50的吸入口50a和左侧板51的吸入口(省略图示)吸入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后,从前板46的吹出口46a吹出。
如图5和图6所示,风扇马达39a支承于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如图10所示,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由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部件53a和从第1支承部件53a向前方延伸的第2支承部件53b构成。第1支承部件53a成为通过多个横杆连结2个支柱而成的构造。在该第1支承部件53a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固定有风扇马达39a。第1支承部件53a的下端固定于底板49的后侧部分。并且,第1支承部件53a的上端部形成为大致U字状,勾挂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
格栅56为矩形板状,安装在前板46的比左右方向中央部靠左的位置,覆盖吹出口46a。如图6所示,格栅56以与前板46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并且,如图1所示,在格栅56的大致整个面设有多个杆56d。如图8和图9所示,在格栅56的下侧大致3/4的部分,杆56d与杆56d之间开口,在格栅56的下侧大致3/4的部分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56a。
在格栅56的上侧大致1/4的部分中的、与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格子状的散湿用开口部56p(参照图7)。在该散湿用开口部56p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肋56q(参照图9)。肋56q的突出前端与前板46相接触。
并且,在格栅56的上侧大致1/4的部分中的散湿用开口部56p以外的部分56b(以下设为非开口部56b)中,杆56d与杆56d之间被堵住。该非开口部56b从正面观察时与前板46的吹出口46a的一部分重叠。设该重叠部分为重叠部56b2。并且,设非开口部56b中的、正面观察与吹出口46a的外周侧部分重叠的部分为重叠部56b1。
在非开口部56b的下端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肋56s。并且,在非开口部56b形成有连结肋56q和肋56s的肋56r。肋56r形成在吹出口46a的外周侧。即,肋56r形成于重叠部56b1。肋56r、56s的突出前端与前板46相接触。
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与非开口部56b的图9中双点划线所显示的区域Ar对置。因此,从吹出口46a的上端附近吹出的空气流r(参照图9)被引导至由肋56r、56q、非开口部56b及前板46包围的流路,从吸湿用开口部46b流入外壳40内。
[加湿单元的结构]
如图4所示,加湿单元(附加功能单元)60配置在外壳40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加湿单元60被支承在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的第2支承部件53b和分隔板43上。加湿单元60的上表面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加湿单元60的安装构造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加湿单元60具有由加湿转子用马达65旋转驱动的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参照图2和图6)。加湿转子63由沸石等吸湿散湿材料形成。并且,加湿转子63形成为蜂窝构造,使空气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沸石等吸湿散湿材料具有如下性质:当与常温的空气接触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被加热时,将所保持的水分散出到空气中。在加湿转子63的外周部设有齿轮,通过利用加湿转子用马达65(参照图2)驱动与该齿轮啮合的齿轮,加湿转子63被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在加湿单元60形成有用于使加湿转子63吸收外部空气中的水分的吸湿流路61、以及用于散出加湿转子63中保持的水分以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散湿流路62。吸湿流路61和散湿流路62以相互不连通的方式被分隔。
吸湿流路61具有用于将从吹出口46a流入吸湿用开口部46b的空气引导至加湿转子63的吸湿用管道68、以及用于将通过加湿转子63后的空气引导至室外风扇39的吸湿用引导壁(省略图示)。
吸湿用管道68配置成覆盖加湿转子6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吸湿用管道68在与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参照图3)对置的位置具有吸气口68a。吸气口68a的大小与吸湿用开口部46b大致相同。如图11所示,在吸气口68a安装有过滤器68f。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吸湿用引导壁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由吸湿用管道68覆盖的区域的下方,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在吸湿用引导壁的下端形成有排气口69a(参照图2)。在排气口69a的下方配置有室外风扇39的螺旋桨39b。
当室外风扇39被驱动时,如图6所示,从吹出口46a的上端附近吹出的空气通过格栅56的非开口部56b与前板46之间的间隙后,经由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从吸气口68a被吸入吸湿用管道68。流入吸湿用管道68的空气从上向下通过加湿转子63后,从吸湿用引导壁69的排气口69a送到室外风扇39,再次从吹出口46a吹出。在空气通过加湿转子63时,空气中包含的水分被加湿转子63吸收。
如图2所示,在散湿流路62配置有对加湿转子63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1以及由涡轮风扇构成的加湿风扇75。散湿流路62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导至加湿转子63的散湿用第1管道72、以及用于将通过加湿转子63后的空气引导至加湿管道18的散湿用第2管道73。
加热器71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上方。如图6所示,加热器71具有配置成覆盖加湿转子6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未由吸湿用管道68覆盖的部分)的加热器罩71a、以及配置在加热器罩71a的内侧的由电热线构成的发热部71b。空气能够通过加热器罩71a的内侧。
如图6所示,散湿用第1管道72从下方覆盖加湿转子63的由加热器罩71a覆盖的区域的一部分。并且,如图4所示,散湿用第1管道72在与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参照图5)对置的位置具有吸气口72a。吸气口72a的大小与散湿用开口部46c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散湿用第2管道73从下方覆盖加湿转子63的由加热器罩71a覆盖的区域的一部分。因此,加湿转子63的由加热器罩71a覆盖的区域的下表面由散湿用第1管道72和散湿用第2管道73覆盖。散湿用第2管道73的排气口与加湿风扇75的吸入侧连接,该加湿风扇75的吹出侧与加湿管道18连接(参照图2)。并且,在散湿用第2管道73设有用于防止空气倒流的挡板74(参照图2)。
当加湿风扇75被驱动时,外部空气经由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从吸气口72a被吸入散湿用第1管道72。然后,如图6所示,流入散湿用第1管道72的空气从下向上通过加湿转子63后,流入加热器71。流入加热器71的空气从上向下通过加湿转子63后,经由散湿用第2管道73和加湿管道18供给到室内机20。加湿转子63被加热器71加热,由此,对从通过吸湿流路61的外部空气吸收的水分进行散湿,所以,在该散湿流路62中,在空气通过加湿转子63时,空气被加湿。
接着,对加湿单元60、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外壳40的前板46的安装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加湿单元60支承在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的第2支承部件53b和分隔板43上。如图10所示,第2支承部件53b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在其上表面形成有沿延伸方向延伸的2个凸部53c。该凸部53c与形成于加湿单元60的下表面的凹部(省略图示)嵌合。由此,能够防止加湿单元60相对于第2支承部件在左右方向错位。
第2支承部件53b的前端部朝向上方折弯成大致直角,并与外壳40的前板46相接触(参照图6)。在第2支承部件53b的前端部形成有螺纹孔54和2个矩形状的卡定孔55。卡定孔55的上缘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比左右两端部靠后方。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加湿单元60的前表面部,在与卡定孔55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定爪67。卡定爪67的上端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平坦面。在加湿单元60载置于第2支承部件53b上的状态下,卡定爪67的上端面按压于卡定孔55的上缘,卡定爪67固定于卡定孔55。如上所述,卡定孔55的上缘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比左右两端部靠后方,从上下方向观察不是直线状,所以,强度较高而不容易破损。
并且,外壳40的前板46在与第2支承部件53b的螺纹孔54对置的位置具有贯通孔(省略图示),贯通该贯通孔的螺钉77与第2支承部件53b的螺纹孔54螺合,从而前板46和第2支承部件53b被固定。
如图12所示,在加湿单元60的前表面部,在吸气口72a的右下部形成有螺纹孔60a。并且,在该螺纹孔60a的左侧附近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十字状的突起部66。并且,在加湿单元60的前表面,在吸湿用开口部46b的左下部形成有螺纹孔60b。
如图14所示,在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的下缘形成有三角形状的切口46d。加湿单元60的突起部66与该切口46d卡合。并且,前板46在与加湿单元60的螺纹孔60a、60b对置的位置具有贯通孔(省略图示),贯通该贯通孔的螺钉77与加湿单元60的螺纹孔60a、60b螺合,从而前板46和加湿单元60被固定。
在图5的状态的室外机安装加湿单元60和前板46时,首先,在将加湿单元60的卡定爪67插入第2支承部件53b的卡定孔55的同时,将加湿单元60设置在分隔板43和第2支承部件53b上。由此,卡定爪67固定于卡定孔55,加湿单元60固定于第2支承部件53b。其结果是,抑制了由于加湿单元60的自重而使加湿单元60和第2支承部件53b挠曲。
接着,使加湿单元60的突起部66与前板46的切口46d卡合,将前板46安装于左右侧板47、51和底板49。此时,例如即使加湿单元60因自重而稍微挠曲,由于突起部66和切口46d卡合,所以通过使前板46向上方移动,能够将加湿单元60配置在预定的固定位置。在这样将加湿单元60配置在预定的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将螺钉77插入前板46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和加湿单元60的螺纹孔60a、60b,对前板46和加湿单元60进行螺纹紧固。并且,将螺钉77插入前板46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和第2支承部件53b的螺纹孔54,对前板46和第2支承部件53b进行螺纹紧固。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具有以下特征。
加湿单元60仅由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的第2支承部件53b和配置在离开第2支承部件53b的位置的分隔板43支承,所以,由于加湿单元60的自重,加湿单元60和第2支承部件53b容易挠曲,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加湿单元60固定于第2支承部件53b,能够减少加湿单元60和第2支承部件53b的挠曲。因此,在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外壳40的前板46时,能够抑制固定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室外机30的组装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外壳40内分隔为送风室41和机械室42的分隔板43兼作为支承加湿单元60的部件,所以,不用另行设置支承加湿单元60的部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湿单元60和从第1支承部件53a向前方延伸的第2支承部件53b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53b的前端侧(前侧),所以,与固定在第2支承部件53b的基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加湿单元60的挠曲。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前板46时,即使在加湿单元60由于自重而挠曲从而从预定的固定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通过使加湿单元60的突起部66与前板46的切口46d卡合,也能够减少第2支承部件53b和前板46的固定位置的偏移,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外机30的组装性。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实用新型登记权利要求范围示出,还包含与实用新型登记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另外,还能够适当组合实施以下的变更方式。
卡定孔55和卡定爪67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固定彼此的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卡定爪67和卡定孔55来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但是,用于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2支承部件53b设置向后方突出的卡定爪,使该卡定爪与形成于加湿单元60的孔的下缘或向上方开口的凹部的底部卡定,由此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并且,例如也可以通过螺纹紧固来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固定于第2支承部件53b的前端部,但是,固定第2支承部件53b和加湿单元60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2支承部件53b的后端附近固定加湿单元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分隔板43和第2支承部件53b支承加湿单元60,但是,代替利用分隔板43支承加湿单元60,也可以通过另行设置的支承部件来支承加湿单元60。该支承部件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离开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功能单元不限于加湿单元6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果利用本实用新型,则能够提高室外机的组装性。

Claims (3)

1.一种室外机,其在外壳内具有支承风扇马达的马达支承部件以及配置在所述马达支承部件上的附加功能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支承部件具有:
第1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风扇马达,且固定在所述外壳的背面侧;以及
第2支承部件,其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且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侧,
所述附加功能单元被支承在所述第2支承部件上,并且被支承在离开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
所述第2支承部件和所述附加功能单元以独立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固定的方式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以及配置室外风扇和热交换器的送风室,
所述附加功能单元被所述分隔板支承在离开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支承部件和所述附加功能单元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附近。
CN201320604213.6U 2012-09-28 2013-09-27 室外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4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7595A JP6113989B2 (ja) 2012-09-28 2012-09-28 室外機
JP2012-217595 2012-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78453U true CN203478453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2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04213.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453U (zh) 2012-09-28 2013-09-27 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13989B2 (zh)
CN (1) CN2034784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342A (zh) * 2016-11-11 2019-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06373A (ja) * 2014-07-04 2014-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98843A (ja) * 1987-10-09 1989-04-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ユニット
JPH029729U (zh) * 1988-06-30 1990-01-22
JP3075099B2 (ja) * 1994-10-04 2000-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566515B2 (ja) * 1997-10-20 2004-09-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698152B2 (ja) * 2003-10-08 2005-09-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342A (zh) * 2016-11-11 2019-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70820A (ja) 2014-04-21
JP6113989B2 (ja)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278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5091100B (zh) 具有摆叶的立式空调
CN103807919B (zh) 一种嵌入式空调器
CN105910158A (zh) 一种带有除湿功能的浴霸
CN109579137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5747106U (zh) 一种带有除湿功能的浴霸
CN203478453U (zh) 室外机
CN104676751B (zh) 一种对室内空气净化制冷的方法及转阀式空调器
WO2008051026A1 (en) Air cooling device of integrated thermo-hygrostat
CN110043956A (zh) 悬角空调器
CN102003747A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9556180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1881487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046785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20945906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884049A (zh) 除湿装置
CN208671177U (zh) 空调器
CN203478459U (zh) 室外机
CN219868312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389989U (zh) 阀座、阀门总成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9693467U (zh) 新风调湿机
CN1987237A (zh) 空气调节器室内机的控制盒
CN216924626U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20552005U (zh) 新风调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