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005U - 新风调湿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调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05U
CN220552005U CN202320511389.0U CN202320511389U CN220552005U CN 220552005 U CN220552005 U CN 220552005U CN 202320511389 U CN202320511389 U CN 202320511389U CN 220552005 U CN220552005 U CN 220552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fresh air
return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13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默轩
戎晓宁
都学敏
黄信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113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调湿机,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新风调湿机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风道腔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湿度处理腔包括横向排布的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第二风腔包括横向排布的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还包括:全热交换芯体,设于第一风腔内,且将第一风腔分隔成交叉的新风进风道和回风进风道;风阀组件,用于切换第一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新风沿着新风进风道,经进风风阀组件、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其一、出风风阀组件,由所新风出风腔吹出;回风沿着回风进风道,经进风风阀组件、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另一、出风风阀组件,由回风出风腔吹出。本新风调湿机易于维修维护。

Description

新风调湿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调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新风调湿机为卧式结构机器,吊装在天花板内部使用,其在维修及更换易损件时需要高度作业以及拆装天花板,极其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调湿机,易于维修维护。
一种新风调湿机,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风道腔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湿度处理腔包括横向排布的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第二风腔包括横向排布的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还包括:全热交换芯体,设于第一风腔内,且将第一风腔分隔成交叉的新风进风道和回风进风道;风阀组件,用于切换第一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风阀组件包括进风风阀组件和出风风阀组件,进风风阀组件设于第一风腔和湿度处理腔之间,出风风阀组件设于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之间;新风沿着新风进风道,经进风风阀组件、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其一、出风风阀组件,由所新风出风腔吹出;回风沿着回风进风道,经进风风阀组件、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另一、出风风阀组件,由回风出风腔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风道包括新风前风腔和新风后风腔,新风前风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回风进风道包括回风前风腔和回风后风腔,回风前风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新风前风腔的后侧壁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回风前风腔的后侧壁上设有回风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风道包括新风前风腔和新风后风腔,新风前风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回风进风道包括回风前风腔和回风后风腔,回风前风腔位于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壳体上还设有位于风道腔一侧的新风延长进风道,新风延长进风道的下部与新风前风腔连通,新风由新风延长进风道流向新风进风道;或/和壳体上还设有位于风道腔一侧的回风延长进风道,回风延长进风道的下部与回风前风腔连通;回风由回风延长进风道流向回风进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回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对应新风延长进风道设置,回风进风口对应回风延长进风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腔还包括新风进风腔和回风进风腔;新风进风腔、回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的各个中心的连线呈四边形;新风延长进风道的上部与新风进风腔连通,回风延长进风道的上部与回风进风腔连通;壳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回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对应新风进风腔设置,回风进风口对应回风进风腔设置;新风经新风进风腔、新风延长风道,流向新风进风道;回风经回风进风腔、回风延长风道,流向回风进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新风出风口和回风出风口,新风出风口设于新风出风腔的顶部,回风出风口设于回风出风腔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送风机,设于新风出风腔内,用于驱动新风流动;排风机,设于回风出风腔内,用于驱动回风流动。送风机和排风机的轴线相交成″V″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吸附单元,均设于第一湿度处理腔内,且第一吸附单元位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第二换热器和第二吸附单元,均设于第二湿度处理腔内,且第二吸附单元位于第二换热器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呈″V″形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位于风道腔下方的压机腔和电器盒腔;压缩机安装在压机腔内,电器盒安装在电器盒腔内。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第一状态的气流路径图;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第二状态的气流路径图;
图5和图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使用场景下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第二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第三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第四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五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五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第二风腔的分布图;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五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第五种实施例的新风调湿机在第一状态的气流路径图;
以上各图中:100、新风调湿机;1、壳体;11、风道腔;12、第一风腔;121、新风进风道;1211、新风前风腔;1212、新风后风腔;122、回风进风道;1221、回风前风腔;1222、回风后风腔;13、湿度处理腔;131、第一湿度处理腔;132、第二湿度处理腔;14、第二风腔;141、新风出风腔;142、回风出风腔;143、新风进风腔;144、回风进风腔;15、新风延长进风道;16、回风延长进风道;19a、压机腔;19b、电器盒腔;21、进风风阀切换装置;22、出风风阀切换装置;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41、第一吸附单元;42、第二吸附单元;5、全热交换芯体;61、送风机;62、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合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合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新风调湿机包括壳体1。
壳体1呈长方体柱状,构成新风调湿机的整体外观。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还可以是圆柱状、椭圆柱状等其他的立式形状。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壳体1的高度方向尺寸大于横向的尺寸。
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腔11,风道腔11包括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回风风道用于流通室内空气,将室内空气(也称为回风)排出到室外,新风风道用于流通室外空气,将室外空气(也称为新风)送向室内,从而实现为室内换气的新风功能。
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大致上呈竖向延伸,也就是说,回风和新风在新风调湿机内大致呈竖向流动,如此,可以实现新风调湿机的柜式设计,使得风道内各部件等呈竖向排布。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卧式结构机器安装在天花板吊顶内部时安装维修不便的问题,本申请中新风调湿机采用柜式结构,安装使用时为明装,无需拆卸吊顶、高空作业,具有易检修、安全的优点。
风道腔1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
第一风腔12包括新风进风道121和回风进风道122;第二风腔14包括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
新风进风道121和回风进风道122均为新风风道的一部分,回风进风道122和回风出风腔142均为回风风道的一部分。
湿度处理腔13包括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空气在湿度处理腔13内被湿度处理。
当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新风风道上时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当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新风风道上时第一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
因此,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中的其一,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中的另一,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可包括风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第一湿度处理腔131的空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的空气。
风阀切换装置包括进风风阀切换装置21和出风风阀切换装置22。其中,进风风阀切换装置21位于第一风腔12和湿度处理腔13之间,出风风阀切换装置22位于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之间。
参照图3和图4,图中虚线实心箭头示意新风的流动路径,实线空心箭头示意回风的流动路径,当风阀切换装置位于第一状态(图3)时,使得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新风风道上,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回风风道上;也就是说,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和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一空气处理腔131和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当风阀切换装置由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图4)时,使得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新风风道上,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也就是说,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二空气处理腔132和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风阀切换装置的结构适用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可包括换热器组件和吸附单元。
具体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吸附单元包括第一吸附单元41和第二吸附单元42。
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一吸附单元41位于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内,并且,第一吸附单元41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出风侧,也就是说,空气在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内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再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
第二换热器32和第二吸附单元42位于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内,并且,第二吸附单元42位于第二换热器32的出风侧,也就是说,空气在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内先经过第二换热器32,再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呈″V″布设,在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了横向面积,从而减小了产品的占地空间。
另外,由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底端相邻,使得两个换热器可以共用一个接水盘。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包括送风机61和排风机62。送风机61设于新风出风腔141内,用于驱动新风流动,排风机62设于回风出风腔142内,用于驱动回风流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61和排风机62倾斜设置,从而减小调湿机在整体上的横向尺寸,也就减小了调湿机的占地空间。
具体地,送风机61和排风机62的轴线相交呈″V″形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调湿机可包括全热交换芯体5,用于使新风和回风交换热量,以对新风进行预处理,以及回收回风的能量。
全热交换芯体5位于第一风腔12内。新风进风道121和回风进风道122交叉通过全热交换芯体5。
具体地,新风进风道121被全热交换芯体5分隔成新风前风腔1211和新风后风腔1212,其中,新风前风腔1211位于全热交换芯体5的迎风侧,新风后风腔1212位于全热交换芯体5的背风侧。
回风进风道122被全热交换芯体5分隔成回风前风腔1221和回风后风腔1222,其中,回风前风腔1221位于全热交换芯体5的迎风侧,新风后风腔1222位于全热交换芯体5的背风侧。
全热交换芯体5的两个迎风面朝下,两个背风面朝上。即,新风前风腔1211和回风前风腔1221在下,新风后风腔1212和回风后风腔1222在上。
全热交换芯体5的迎风侧还可以设置滤网,用于净化过滤空气,避免杂质等进入芯体内。
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左右横向设置,例如,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左侧,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右侧。
在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内,第一吸附单元41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上方;在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内,第二吸附单元42位于第二换热器32的上方。吸附单元位于换热器的上方,减少了吸附单元泡水的风险。
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左右横向设置,例如,新风出风腔141位于右侧,回风出风腔142位于左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壳体1上还设有新风进风口OA、回风进风口RA、新风出风口SA和回风出风口EA。
新风进风口OA可设于新风前风腔1211的侧壁或底壁上,即,新风进风口OA可位于新风前风腔1211的左侧壁、前侧壁、后侧壁或者底壁上。
回风进风口RA可设于回风前风腔1221的侧壁或底壁上,即,回风进风口RA可位于回风前风腔1221的右侧壁、前侧壁、后侧壁或者底壁上。
新风出风口SA可设于新风出风腔141的侧壁或者顶壁上,即,新风出风口SA可位于新风出风腔141的右侧壁、前侧壁、后侧壁或者顶壁上。
回风出风口EA可设于回风出风腔142的侧壁或者底壁上,即,回风出风口EA可位于回风出风腔142的左侧壁、前侧壁、后侧壁或者顶壁上。
通常情况下,需要从前侧对新风调湿机进行维修维护等,另外,当新风调湿机落地安装时,其前侧会更多的面向用户,因此,风口一般不会设置在壳体1的前侧壁上,更多的会设置在左右侧壁、顶壁或底壁上。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参照图5、图6,新风调湿机后侧朝向外墙放置,新风进风口OA位于壳体1的后侧壁上,回风出风口EA位于壳体1的顶部,可将新风进风口OA、回风出风口EA分别通过风管连向室外,进行后部进风和顶部排风;回风进风口RA位于壳体1的后侧壁上,新风出风口SA位于壳体1的顶部,可将回风进风口RA和新风出风口SA通过风管向上延伸到吊顶内进行铺设,由于风管大部分位于后侧及吊顶内,可以减少风管的裸露。
另外,新风进风口OA和回风进风口RA直通进风腔,缩短了流道长度,减少了进风阻力。
而且,新风进风口OA和回风进风口RA位于后部,新风出风口SA和回风出风口EA位于顶部,不占用左右的空间,减小了调湿机的整体占用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底部可设置压机腔19a和电器盒腔19b。具体地,压机腔19a和电器盒腔16b横向排布,均位于第一风腔12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还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成回路的压缩机19a、四通阀、第一换热器31、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32。其工作原理类似于空调器,此处不再赘述。
压缩机19a、膨胀阀、四通阀等部件安装在压机腔19a内,电器盒可安装在电器盒腔19b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壳体1内还可包括新风延长进风道15,新风延长进风道15位于风道腔11靠近新风前风腔1211的一侧。
新风延长进风道15也呈竖向延伸,其下部与新风前风腔1211连通;同时新风进风口OA设置在新风延长进风道15的侧壁或顶壁上,这样,新风沿着新风延长进风道15可进入新风前进风腔1211内。
当新风进风口OA设于顶壁上,可实现顶进风;当新风进风口OA设于侧壁时,可实现侧进风,满足用户多种进风形式的需求。
同理,参照图8,壳体1内还可以包括回风延长进风道16,回风延长进风道16位于风管腔11靠近回风前风腔1221的一侧。
回风延长进风道16也呈竖向延伸,其下部与回风前风腔1221连通,同时回风进风口RA设置在回风延长进风道16的侧壁或顶壁上,这样,回风沿着回风延长进风道16可进入回风前风腔1221内。
当回风进风口RA设于顶壁上,可实现顶回风;当回风进风口RA设于侧壁时,可实现侧回风,满足用户多种回风形式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9,新风调湿机可同时设置新风延长进风道15和回风延长进风道16。这样可实现顶送风顶排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连接风口的风管,全部向上进吊顶铺设,这样,可以减少风管对室内空间的占用。
在以上实施例中,四个风口都顶置时,呈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由于风口大小的限制,势必会造成调湿机在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
因此,为了使得产品横向尺寸更加紧凑,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至图13,第二风腔14还包括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新风进风腔143、回风进风腔144、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的各个中心在横向呈四边形分布。
也就是说,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左右排布,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左右排布,同时,两个进风腔(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与两个出风腔(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前后排布。
新风延长进风道15的上部与新风进风腔143连通,回风延长进风道16的上部与回风进风腔144连通。
由于新风延长进风道15位于左侧,回风延长进风道16位于右侧,因此新风进风腔143在左,回风进风腔144在右。
新风进风口OA对应在新风进风腔143的顶部,回风进风口RA对应在回风进风腔144的顶部。
由于新风延长进风道15和/或回风延长进风道16内没有设置其他部件以及不用对应设置风口,所以可将新风延长进风道15和/或回风延长进风道16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设置的比较窄,具体可不大于风道腔11宽度的1/2。这样,可以使得新风调湿机的结构较为紧凑。
以下对新风调湿机的工作流程进行说明:
<夏季除湿模式>
参照图3,风阀切换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换热器31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2作蒸发器。
新风风道:新风由O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进风风阀切换装置21到达第二换热器32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32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二吸附单元42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新风的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出风风阀切换装置22,然后到达送风机61的入口,最后由SA口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除湿过程;
回风风道:室内空气由R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进风风阀切换装置21到达第一换热器31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31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一吸附单元41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出风风阀切换装置22,然后到达排风机62的入口,最后由EA口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的热回收同时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排出到室外的过程。
当满足换向条件时,参照图4,风阀切换装置切换到第二状态,同时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四通阀换向,第一换热器31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32作冷凝器器。
新风风道:新风由O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下降湿度也下降,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一换热器31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31被冷却降温,湿度进一步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一吸附单元41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新风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新风的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送风机61的入口,最后由SA口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除湿过程;
排风通道:室内空气由R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二换热器32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32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二吸附单元42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室内空气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排风机62的入口,最后由EA口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的热回收同时将吸附材料内部的水分排出到室外的过程。
如此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不断循环。
<冬季保湿模式>
参照图3,风阀切换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换热器31作蒸发器,第二换热器32作冷凝器。
新风风道:新风由O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二换热器32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32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二吸附单元42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新风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从而湿度进一步升高,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送风机61的入口,最后由SA口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加热加湿过程;
排风通道:室内空气由R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降低湿度也降低,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一换热器31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31被降温,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一吸附单元41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室内空气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排风机62的入口,最后由EA口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热回收同时水分被回收的过程。
当满足换向条件时,参照图4,风阀切换装置切换到第二状态,同时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四通阀换向,第一换热器31作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2作蒸发器。
新风风道:新风由O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内回风换热,温度升高湿度也升高,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一换热器31的入口,经过第一换热器31被加热升温,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然后到达第一吸附单元41的入口,由于空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较低,新风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时将材料内部的水分烘出来,从而湿度进一步升高,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送风机61的入口,最后由SA口送入房间,完成一次新风的加热加湿过程;
排风通道:室内空气由RA进入该装置,先经过全热交换芯体5,与室外新风换热,温度降低湿度也降低,然后经过进风切换风阀21到达第二换热器32的入口,经过第二换热器32被降温,温度下降,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到达第二吸附单元42的入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室内空气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内部,从而湿度进一步降低,然后到达出风切换风阀22,然后到达排风机62的入口,最后由EA口排出室外。完成一次排风热回收同时水分被回收的过程。
如此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不断循环。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由于将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第二风腔14进行上下的竖向设置,使得新风和回风大致沿竖向流经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从而实现了机器的柜式设计,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卧式结构机器安装在天花板吊顶内部时安装维修不便的问题,本申请安装使用时为明装,无需拆卸吊顶、高空作业,具有易检修、安全的优点。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由于将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第二风腔14由下到上设置,气流从下到上流动,从而可将吸附单元设于换热器的上方,避免了吸附单元的泡水风险。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新风和回风的进风口位于后侧,可以通过风管直通室外,减少了室外进风和排风的阻力。
本申请的第四构思,新风和回风的出风口位于顶部,可以通过风管延伸到吊顶内,减少风管对室内空间的占用,以及提高室内美观度。
本申请的第五构思,新风和回风的进风口位于后侧,新风和回风的出风口位于顶部,使得调湿机在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加紧凑。
本申请的第六构思,由于在风道腔11的侧边设置延长进风道,可实现顶进风,满足实际使用场景对顶进风的需求。
本申请的七构思,由于将新风出风腔141、回风出风腔142、新风进风腔143、回风进风腔144的各个中心的连线呈四边形设置,相较于四个风口呈左右方向的直线排布,本调湿机在左右方向的尺寸更加紧凑。
本申请的第八构思,由于将换热器组件呈V形设置,增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了横向面积。
本申请的第九构思,由于将换热器组件呈V形设置,使得两个换热器可以共用一个接水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所述风道腔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
所述湿度处理腔包括横向排布的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
所述第二风腔包括横向排布的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
还包括:
全热交换芯体,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且将所述第一风腔分隔成交叉的新风进风道和回风进风道;
风阀组件,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和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内的空气,所述风阀组件包括进风风阀组件和出风风阀组件,所述进风风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湿度处理腔之间,所述出风风阀组件设于所述湿度处理腔和所述第二风腔之间;
新风沿着所述新风进风道,经所述进风风阀组件、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和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其一、所述出风风阀组件,由所新风出风腔吹出;
回风沿着所述回风进风道,经所述进风风阀组件、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和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中的另一、所述出风风阀组件,由所述回风出风腔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包括新风前风腔和新风后风腔,所述新风前风腔位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所述回风进风道包括回风前风腔和回风后风腔,所述回风前风腔位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
所述新风前风腔的后侧壁上设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回风前风腔的后侧壁上设有回风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道包括新风前风腔和新风后风腔,所述新风前风腔位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所述回风进风道包括回风前风腔和回风后风腔,所述回风前风腔位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迎风侧;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腔一侧的新风延长进风道,所述新风延长进风道的下部与所述新风前风腔连通,新风由所述新风延长进风道流向所述新风进风道;
或/和
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腔一侧的回风延长进风道,所述回风延长进风道的下部与所述回风前风腔连通;回风由所述回风延长进风道流向所述回风进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回风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对应所述新风延长进风道设置,所述回风进风口对应所述回风延长进风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腔还包括新风进风腔和回风进风腔;在横向上所述新风进风腔、所述回风进风腔、所述新风出风腔和所述回风出风腔的各个中心的连线呈四边形;
所述新风延长进风道的上部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所述回风延长进风道的上部与所述回风进风腔连通;
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回风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对应所述新风进风腔设置,所述回风进风口对应所述回风进风腔设置;
新风经所述新风进风腔、所述新风延长风道,流向所述新风进风道;回风经所述回风进风腔、所述回风延长风道,流向所述回风进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新风出风口和回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新风出风腔的顶部,所述回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回风出风腔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送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出风腔内,用于驱动新风流动;
排风机,设于所述回风出风腔内,用于驱动回风流动,
所述送风机和所述排风机的轴线相交成″V″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换热器和第一吸附单元,均设于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内,且所述第一吸附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方;
第二换热器和第二吸附单元,均设于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内,且所述第二吸附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呈″V″形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腔下方的压机腔和电器盒腔;
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压机腔内,电器盒安装在所述电器盒腔内。
CN202320511389.0U 2023-03-16 2023-03-16 新风调湿机 Active CN220552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1389.0U CN220552005U (zh) 2023-03-16 2023-03-16 新风调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1389.0U CN220552005U (zh) 2023-03-16 2023-03-16 新风调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05U true CN220552005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9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1389.0U Active CN220552005U (zh) 2023-03-16 2023-03-16 新风调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KR20090130263A (ko) 조습장치
KR100728337B1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EP2400230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244097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20552005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693467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868312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9237646B (zh) 一种除湿机内机
CN101813337B (zh) 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01586835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286998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51090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286998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6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74672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3002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618776U (zh) 空调器
CN21888413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6667905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4581494U (zh) 一种风道循环的节能空调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389983U (zh) 一种地送风式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