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6342A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6342A
CN109906342A CN201680090338.8A CN201680090338A CN109906342A CN 109906342 A CN109906342 A CN 109906342A CN 201680090338 A CN201680090338 A CN 201680090338A CN 109906342 A CN109906342 A CN 109906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ght directions
conducting wire
fan motor
outdoor uni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903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06342B (zh
Inventor
簗濑智也
伊藤和穗
米原贤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06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6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6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6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靠性高的空调机的室外机,风扇马达支承件(30)具备左右方向引导片(40),该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与风扇马达(20)隔开距离地在风扇马达(20)的铅垂方向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从在左右方向横跨一对支柱(31)的下侧中间横板(35b)或上侧中间横板(35a)向接近风扇马达(20)的方向突出,左右方向引导片(40)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该左右方向引导槽(43)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机械室(M)相反的方向开口并向机械室(M)的方向凹陷地设置,并且卡挂风扇马达(20)的导线(25),将导线(25)的布线路径从上下方向向机械室(M)的方向变更,因此风扇马达(20)的导线(25)不会破损。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室外机,特别是涉及从驱动送风风扇旋转的风扇马达引出的导线的处理构造。
背景技术
空调机的室外机通过直立在底板上的分隔板,将其内部在左右方向划分为两个空间,一方是配置有热交换器、送风风扇的风扇室,另一方是机械室并设置有压缩机。而且,在机械室的上部配置有电气部件单元,该电气部件单元用于收纳安装有用于对该空调机进行运转控制的多个电气电子部件的电装基板。
送风风扇是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风扇,在该送风风扇生成的空气流中,送风风扇位于热交换器的下游侧。风扇马达的旋转轴与送风风扇连结,送风风扇借助经由旋转轴传递的风扇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并生成空气流。风扇马达位于送风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并安装于下部被固定于底板的风扇马达支承件。风扇马达支承件位于送风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也经由风扇马达对送风风扇进行支承。
风扇马达在下部具有导线引出部,从该导线引出部引出的导线与收纳于电气部件单元的电装基板上的连接器连接,所述电气部件单元位于比风扇马达靠上方的位置。而且,为了不使从风扇马达引导至连接器的导线的中途部分缠绕于旋转的送风风扇,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一对支柱,并且具备保持部,该保持部利用折弯片将从风扇马达引出的导线在比风扇马达靠下方的位置按压于支柱,并在支柱与折弯片之间夹持导线。由此,风扇马达的导线从导线引出部经由风扇马达支承件的保持部而被向电气部件单元引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3969号公报
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在左右方向隔着规定的距离沿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柱,在形成于一对支柱之间的马达安装面安装风扇马达。对于风扇马达而言,除了螺纹固定于风扇马达支承件的马达安装面的安装腿之外,在正面观察时为圆形,在其中心突出有旋转轴。风扇马达的旋转轴位于一对支柱间的左右方向中央。而且,风扇马达的导线引出部形成为包括成为旋转轴的正下方的风扇马达的最下部(但除了安装腿之外)。
因此,风扇马达的导线引出部与设置于风扇马达支承件的支柱的导线的保持部,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相当于一对支柱的间隔的一半的距离,风扇马达支承件的保持部在正面观察时位于导线引出部的斜下方。
这样,由于保持部位于导线引出部的斜下方,因此从导线引出部到保持部的导线有可能引起在无松动的张紧的状态下由保持部夹持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导线被向斜下方拉动,因此会对导线引出部、即导线的根部施加向下的拉力,从而会向左右方向上存在保持部的一侧的方向作用剪切力。
作为室外机的风扇马达,现在广泛使用模塑型的DC无刷马达。因此,导线构成为不仅电源线,而且旋转件磁铁的位置信号线等多条电线也被管包覆。但是在导线引出部、即导线的根部处,上述多条电线并不收纳于管,而是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向排列状态。从导线引出部以横向排列状态引出的多条电线汇集到一起,由管包覆汇集到一起后的电线组。
因此,在作为导线的根部的导线引出部中,对于在左右方向上作用于横向排列的电线的剪切力而言,远离保持部的一侧的电线与接近的一侧的电线相比相对较大。剪切力相对于朝向保持部的斜下方的拉力(合力)的比率,远离保持部的一侧较高。
另外,远离保持部是指保持部的位置与导线引出部中的电线的位置的左右方向的距离较大。对该距离最大的横向排列端部的电线作用最大的剪切力。例如,当在一对支柱中的正面观察时为右侧的支柱形成有保持部的情况下,作用于在导线引出部处正面观察时位于最左侧的电线的剪切力变得最大。
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构成为将从风扇马达下部引出的导线在比风扇马达靠下方的位置保持于风扇马达支承件的支柱,并将该导线从保持部向机械室上部的电气部件单元引导的风扇马达的导线的处理构造中,若导线在无松动的张紧的状态下保持于支柱,则有可能对导线的根部作用剪切力,产生由该剪切力引起的导线的破损。特别是,构成导线的多条电线中的离保持部最远的位置的电线,由于上述的剪切力相对较大地作用,因此有可能使该电线断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风扇马达的导线不会破损的导线的处理构造的可靠性优异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具备:分隔板,其将外壳内在左右方向划分为:设置热交换器以及送风风扇的风扇室、和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电气部件单元,其配置于所述机械室的上部;风扇马达,其驱动所述送风风扇旋转,并且具备被向所述电气部件单元引导的导线;以及风扇马达支承件,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送风风扇之间,对所述风扇马达进行固定,所述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一对支柱,它们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并沿上下方向延伸;马达安装面,其形成于所述一对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供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中间横板,其在所述一对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位于比所述马达安装面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并在左右方向横跨所述一对支柱;以及左右方向引导片,其形成为在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马达安装面的状态下,与所述风扇马达隔开距离地在所述风扇马达的铅垂方向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中间横板的所述马达安装面侧的端面向接近所述风扇马达的方向突出,所述左右方向引导片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其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所述机械室相反的方向开口并向所述机械室的方向凹陷地设置,并且卡挂所述导线,将所述导线的布线路径从上下方向向所述机械室的方向变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风扇马达的导线不会破损的导线的处理构造的可靠性优异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风扇马达与风扇马达支承件的从正面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风扇马达支承件的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安装于图3所示的风扇马达支承件的状态的风扇马达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于图3所示的风扇马达支承件的状态的风扇马达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3所示的风扇马达支承件的左右方向引导片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左右方向引导片的主视图。
图9是图7中的左右方向引导片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3所示的风扇马达支承件的上方向引导片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
图11是对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导线处理构造的第一方向转换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2是对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导线处理构造的第二方向转换部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正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导线的布线路径的图。
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室外机中的导线的布线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机100(以下,称为室外机100)的从正面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该室外机100的分解立体图。该室外机设置于室外,利用制冷剂配管与未图示的室内的室内机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循环系统。另外,室内机为了进行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控制,也与电源电缆、信号线连接。由室外机100与室内机构成分体式的空调机。
室外机100呈左右方向为长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观,多个金属板部件构成外壳15。外壳15由承担底部的底板1、覆盖正面的正面面板2、覆盖左右各自的侧面的左侧面面板3和右侧面面板4、以及覆盖上表面的顶面面板5构成。在此,左侧面面板3与正面面板2一体成形。另外,在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有支承该室外机100的一对腿部1a。
如图2所示,室外机100利用直立于底板1上表面的分隔板将外壳15内在左右方向分为:设置送风风扇7、热交换器8的风扇室F、和配置压缩机9、电气部件单元10的机械室M。压缩机9经由防振橡胶设置于底板1,电气部件单元10位于机械室M的上部。如图所示,正面观察时机械室M位于右侧,风扇室F位于左侧。
在面对机械室M的右侧面面板4形成有:用于供与室内机相连的连接配管连接的连接阀向右侧方突出的切口、用于穿过将来自室内机的电源线、信号线中继到电气部件单元10的端子台的开口,并且安装有覆盖上述切口、开口的保护罩11。
在风扇室F中,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状的热交换器8以使L字的长边部分位于该室外机100的背面附近、短边部分位于风扇室F的左侧面附近的方式设置在底板1上。在该热交换器8的长边部分的前方配置有送风风扇7。此外,在位于送风风扇7的前方的正面面板2,与送风风扇7对置地形成有吹出口2a,在该吹出口2a的前表面安装有风扇罩12。
在左侧面面板2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送风风扇7旋转而生成的空气流通过热交换器8而从吹出口2a吹出。送风风扇7在自身生成的空气流中位于热交换器8的下游侧。
送风风扇7是由在中央的突起部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设置的多个叶片构成的螺旋桨风扇,借助模塑型的DC无刷马达亦即风扇马达20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风扇马达20使旋转轴21向正面侧突出,该旋转轴21与送风风扇7的突起部中心连结。风扇马达2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旋转轴21向送风风扇7传递,从而送风风扇7旋转。
驱动送风风扇7旋转的风扇马达20固定于位于比送风风扇7靠背面侧且比热交换器8的长边部分靠正面侧的位置的风扇马达支承件30,并且位于送风风扇7的背面侧。风扇马达支承件30使底部固定于底板1,沿前后方向位于送风风扇7与热交换器8之间,从而不仅支承风扇马达20,还支承与风扇马达20的旋转轴21连结的送风风扇7。
图3以及图4分别是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立体图,在图3和图4中观察的方向不同。在图3中也图示出风扇马达20。该风扇马达支承件30由金属板制成且被一体成形,具有在左右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柱31。另外,一对支柱31延伸的上下方向大体是铅垂方向。
风扇马达支承件30还在一对支柱3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具有在左右方向横跨一对支柱31形成的上横板32和下横板33。在下横板33连接有向该室外机100的正面侧突出的固定板34。固定板34螺纹固定于底板1,从而风扇马达支承件30直立在底板1上。
此外,在上横板32与下横板33之间,在一对支柱31的上下方向的中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且在左右方向横跨一对支柱31的两个中间横板35a、35b。靠近上横板32的一方为上侧中间横板35a,靠近下横板33的一方为下侧中间横板35b。上横板32、下横板33、两个中间横板35a、35b中的任一个,其正面都与一对支柱31的正面成为同一面。
而且,在两个中间横板35a、35b之间,在该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上下方向的中途、在此是在大致中央的位置,向比一对支柱31靠该室外机100的正面侧的位置突出地形成有马达安装面36。马达安装面36是与正面面板2的吹出口2a对置的平面,在一对支柱31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且在左右方向形成于一对支柱31之间。而且,在马达安装面36设置有多个螺孔36a。上侧中间横板35a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位于比马达安装面36靠上方的位置,下侧中间横板35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位于比马达安装面36靠下方的位置。
一对支柱31分别在上横板32与上侧中间横板35a之间、以及下侧中间横板35b与下横板33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左右两侧向背面侧折弯并且横截面在背面侧开口的U字形状。因此,在该部分的支柱31形成有左右两侧与正面侧封闭且在背面侧开口的支柱背面槽31a。
而且,在两个中间横板35a、35b之间,外侧与形成支柱背面槽31a的部分同样,形成有向背面侧折弯而与上下部分连续的平面,在内侧形成有向正面侧折弯并将支柱31与马达安装面36连接的竖立壁37。由此,在两个中间横板35a、35b之间,一对支柱31各自呈横截面由外侧面和正面这两个面构成的L字形状。而且,向正面侧突出的竖立壁37与支柱31的正面大致成直角,马达安装面36相对于支柱31的正面平行,竖立壁37的高度位于比支柱31的正面靠正面侧的位置。
在一对支柱31中的位于机械室M侧的支柱31的上部,通过折弯而形成有对引导至此的风扇马达20的导线25进行按压来保持的导线按压片13。另外,在后面对导线25进行详细的叙述。
另外,在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上部,形成有与上横板33的下端连接而向背面侧突出的热交换器固定部38。热交换器固定部38具有向下开口的截面为U字状的嵌合部,热交换器8的长边部分的部分上端嵌入于该嵌合部。由此,热交换器8的直立变得稳定。
此外,具备与上横板33的上端连接且向正面侧突出的顶面板39。顶面板39在前端形成有向下方折弯的接触面,在接触面设置有螺孔。该接触面与正面面板2的内表面接触,顶面板39螺纹固定于正面面板2。由此,顶面面板5被位于下侧的顶面板39加强,即使在因堆叠等从顶面面板5的上方施加了载荷时,也防止顶面面板5的变形。另外,由于顶面板39螺纹固定于正面面板2,从而使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直立变得稳定。另外,在顶面面板5与顶面板39之间夹持有吸收冲击载荷的缓冲件。
如图3所示,风扇马达20呈现如下外观:从圆筒状的主体部22的外周以90度间隔沿径向突出有四个安装腿23,并且从主体部22的正面突出有旋转轴21。主体部22的外周成为覆盖未图示的马达固定件和电路基板的模制树脂。主体部22在正面观察时为圆形,其中心与旋转轴21的中心一致。旋转轴21的一方与送风风扇7连结,另一方与位于马达固定件的内周侧的马达旋转件连结。
安装腿23分别在圆柱状的主体部22的靠正面的位置沿径向向外侧突出,在靠外的位置具有螺栓通过孔23a。四个安装腿23各自的背面与马达支承件30的马达安装面36接触,并且借助通过螺钉通过孔23a而拧入螺孔36a的四个螺钉14安装固定于马达支承件30的马达安装面36。另外,图3所示的风扇马达20省略了导线25的图示。
该室外机100在底板1上设置热交换器8后,将风扇马达支承件30固定于底板1,并且使热交换器8的上部嵌合于热交换器固定部37。之后,从正面侧向马达安装面36安装风扇马达20,使送风风扇7与风扇马达20的旋转轴21连结。
图5是表示安装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状态下的风扇马达20的立体图,图6是其主视图。风扇马达20具备被引导至电气部件单元10且与收纳于电气部件单元10的电装基板上的连接器连接的导线25。风扇马达20在主体部22的外周具有导线引出部24,从导线引出部24引出导线25。在该室外机100中,在正面观察时导线引出部24设置于作为主体部22的下端的位置。另外在图5中,仅描绘了从导线引出部24引出的导线25的一部分。另外,图6中描绘的点划线表示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L。
风扇马达20为DC无刷马达,因此导线25构成为在不仅是电源线、旋转件磁铁的位置信号线等多条电线也被汇集到一起的状态下被管包覆。虽未在图5中进行详细的描绘,但在导线引出部24中,上述多条电线没有被收纳于管中,而是成为在室外机100的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横向排列状态。横向排列状态的多条电线与模制树脂内的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连接,在导线引出部24中,保持横向排列状态的多条电线被从模制树脂引出。从导线引出部24以横向排列状态被引出的多条电线汇集到一起,用管包覆汇集到一起后的电线组。
因此,对于导线25而言,在从导线引出部24到由管覆盖的部分为止的数mm(2~3mm)的区间露出有多条电线。此外,也存在如下DC无刷风扇马达:作为导线引出部24,不是多条电线横向排列地从覆盖主体部22的模制树脂突然跳出,而是连接器的一部分从模制树脂突出,并且从该突出的连接器引出有横向排列状态下的多条电线,即便是任一规格都能够应用本发明。
在风扇马达20的主体部22中,电路基板位于比马达固定件靠背面侧的位置,换言之,位于与旋转轴21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因此若旋转轴21处于主体部22的正面,则导线引出部24在主体部22的靠背面的位置且设置于主体部22的外周面(覆盖模制树脂)。而且,如图6所示,风扇马达20以使导线引出部24位于主体部22的下端的方式安装于风扇马达支承件30。
风扇马达20的正面中心亦即旋转轴21的中心大体位于中心线L。而且,导线引出部24的左右方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与旋转轴21的中心大体一致。即,风扇马达20以使导线引出部24在主体部22的下部在左右方向跨过中心线L设置的方式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6。
现在,对该室外机100所具有的风扇马达20的导线25的处理构造进行说明。图7~图9示出该导线处理构造所涉及的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使用图7~图9首先对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7是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连接而形成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图8是主视图。而且图9是图8中的X-X剖视图。
如上述附图所示,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连接而形成,具有:突出部41,其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相对于下侧中间横板35b以大致直角折弯并向正面侧突出;和引导部42,其与所述突出部41的前端连接并向马达安装面36所设置的一侧(在此为上方)倾斜地折弯。如图9所示,在突出部41的前端连接引导部42,引导部42相对于突出部41的突出方向、在此向马达安装面36侧倾斜大约45°。
而且,在引导部42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开口且在左右方向延伸的U字状槽亦即左右方向引导槽43。左右方向引导槽43是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机械室M相反的方向开口,并向机械室M的方向凹陷的U字状槽。在此,左右方向引导槽43向左方向开口,并向右方向凹陷。另外,图9是包括该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纵剖视图,并且向右方向观察左右方向引导片40。该引导部42的突端成为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突端。引导部42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和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突端。
图8的点划线所示的直线是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L,与图6的中心线L相同。如图8所示,左右方向引导槽43位于比该中心线L靠机械室M侧的位置。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朝向机械室M相反侧的开口位置也位于比中心线L靠机械室M侧的位置。
突出部41以在左右方向横跨中心线L的方式设置。而且,在引导部42处,比左右方向引导槽43靠突出部41侧且与突出部41相连的引导部根部42a,与突出部41同样地以在左右方向横跨中心线L的方式设置。即,引导部根部42a以向比左右方向引导槽43靠其开口方向(在此为左方向)延伸的方式存在,不仅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U字状的槽边缘43a的一部分,还具有无阶梯差地与槽边缘43a连续的前端缘42b。因此,引导部根部42a的前端缘42b与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边缘43a连续而呈J字状。
而且,槽边缘43a与前端缘42b均向背面的方向折弯,详细而言由于引导部42相对于突出部41的突出方向向马达安装面36侧倾斜,因此向马达安装面36侧折弯,从而它们的角部(弯曲部)成为曲面形状(R形状)。以通过翻边加工在孔缘形成凸缘的方式,使槽边缘43a与和它连续的前端缘42b向背面的方向以凸缘状突出。
接着,同样地使用图10对导线处理构造所涉及的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上方向引导片5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上方向引导片50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上方向引导片50与一对支柱31中的位于机械室M侧(在此在正面观察时为右侧)位置的支柱31连接,从支柱31的内侧向正面侧折弯,从而以向正面侧突出的方式成形。在此的上方向引导片50从竖立壁37的下端与竖立壁37连续地设置、即与竖立壁37一体成形,但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竖立壁37分离而从竖立壁37独立地形成。
而且,上方向引导片50具有向底板1侧、即向下开口的U字状槽亦即上方向引导槽51。该上方向引导槽5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左右方向引导槽43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该上方向引导片50处,与支柱31相连的根部50a也以向比上方向引导槽51靠其开口方向、即靠下方延伸的方式存在,不仅具有上方向引导槽51的槽边缘51a(U字状)的一部分,还具有无阶梯差地与槽边缘51a连续的前端缘50b。因此,前端缘50b与槽边缘51a连续地呈J字状。另外,在此如上所述,上方向引导片50与竖立壁37一体成形,因此也可以说在竖立壁37的下部形成有向下开口的上方向引导槽51。
另外,连续的槽边缘51a与前端缘50b均向内侧、即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机械室M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弯,从而向内侧以凸缘状突出。而且,其折弯的角部(弯曲部)与左右方向引导片40同样地形成为曲面形状(R形状)。
现在,使用图11~图13对该室外机100所具有的导线25的处理构造、即将风扇马达20的导线25从导线引出部24引导至机械室M的电气部件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底板1螺纹固定有固定板34,在竖立于底板1上的马达支承件30的马达安装面36固定有风扇马达20。将通过安装腿23的螺钉通过孔23a的四个螺钉分别拧入马达安装面36的螺孔36a,从而实现风扇马达20的固定。
此时,如图6所示,以使导线引出部24位于主体部22的下端的方式安装风扇马达20。另外,也可以不使四个安装腿23的螺钉通过孔23a与马达安装面36的螺孔36a沿周向以等角度设置,而是将至少一个设定成为不等角度,从而设置如下的防止安装角度错误的构造,即:当风扇马达20的周向角度为不使导线引出部24位于主体部22的下端的角度时,螺钉通过孔23a与螺孔36a不会全部匹配,无法实现四个螺钉的紧固。
位于主体部22的下端且在左右方向排列有多条电线的导线引出部24的左右方向中央,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中心线L几乎一致,因此导线25沿着中心线L向下方被引出。
图11是在导线处理构造中用于说明导线25的第一方向转换部P的立体图。导线25的第一方向转换部P从风扇马达20的主体部22起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位于铅垂方向下方。在第一方向转换部P中,使朝向底板1的方向的导线25的引出方向向朝着机械室M的方向变更。即,向下方引出的导线25借助第一方向转换部P在正面观察时向右方向弯曲。
第一方向转换部P构成为使导线25进入形成于马达支承件30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并在其槽边缘43a弯曲。用槽边缘43a卡挂导线25,从而变更引导导线25的方向。左右方向引导槽43是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机械室M相反的方向、即向左方向开口的U字状槽,因此使导线25卡挂相当于其槽底的部分的槽边缘43a,将其向右方向引导。左右方向引导片40从风扇马达20的主体部22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位于铅垂方向下方。
如图9所示,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中,设置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引导部42以向正面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1的前端为基点延伸而形成,因此左右方向引导槽43,其突出部41的朝向正面侧突出的长度、即突出部41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大小相应地至少位于比下侧中间横板35b靠正面侧的位置。当作业者进行将导线25放入左右方向引导槽43,使其卡挂于槽边缘43a并向机械室M的方向弯曲的作业时,作业者以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正面相向的姿势,从正面侧伸手实施该作业。
风扇马达支承件30在室外机100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上位于背面侧,因此对于从正面侧实施作业的作业者来说,当左右方向引导槽43位于靠近作业者自身的位置时,容易进行作业。通过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设置向正面侧延伸的突出部41,从而使供导线25进入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接近作业者,由此作业者的作业性变得良好。
但是,在从风扇马达20的正面突出的旋转轴21,在之后安装作为螺旋桨风扇的送风风扇7,以使在第一方向转换部P被布置的导线25不与旋转的送风风扇7接触的方式,限制突出部41的突出长度。
另外,引导部42从突出部41的前端向斜上方折弯45°,从而以使引导部42的突端在比突出部4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地形成。这可以说,引导部42向马达安装面36侧倾斜,在风扇马达20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6后的状态下,引导部42向接近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
如上述那样,导线引出部24位于主体部22的背面侧,从正面侧进行作业的作业者如果想要将导线25放入位于比导线引出部24靠前方且靠下方的位置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则首先将从导线引出部24向下方延伸的导线25向近前引导。此时,从导线引出部24到作业者用手保持的部分的导线25成为近前侧(作业者所在的一侧)为下的沿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
而且,引导部42以使近前侧为上的方式倾斜。在该引导部42向左右方向(在此为左方向)开口而形成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当然也与引导部42同样地倾斜,由作业者引导至近前的导线25与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开口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作业者无需对导线25施力而使其弯曲,就能够容易地将导线25放入左右方向引导槽43,并且能够使导线25在左右方向引导槽43内向槽底顺畅地移动。
两者以直角交叉的状态最容易使导线25进入左右方向引导槽43。在该室外机100中,引导部42相对于水平的突出部41向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45°,但该引导部42的倾斜角度是设计事项。只要根据导线引出部24与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位置关系、作业者的作业位置等,以使作业者拉至近前的导线25和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引导部42尽可能以直角交叉的方式,适当地设定引导部42的倾斜角度即可。
另外,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引导部42以使引导部根部42a在左右方向跨过中心线L的方式,比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开口更向其开口方向延伸,并且在其上端具有无阶梯差地与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边缘43a连续的前端缘42b。此外,前端缘42b以及槽边缘43a均构成为角部具有曲面形状并向背面的方向折弯,因此作业者仅通过使拉至近前的导线25与前端缘42b接触,并使其在凸缘状的前端缘42b的面上向左右方向(在此为右方向)滑动,就能够容易地将导线25放入左右方向引导槽43。
在前端缘42b与风扇马达20之间不存在妨碍将导线25向近前拉动的部件,因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使导线25与前端缘42b接触,此外前端缘42b以及槽边缘43a折弯而形成为凸缘状,因此能够使前端缘42b上的导线顺畅地朝向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底,在前端缘42b以及槽边缘43a的面上滑动。这样,左右方向引导片40具备用于将导线25向左右方向引导槽42收纳的作业的作业性优异的构造。
另外,由于折弯的前端缘42b以及槽边缘43a的角部为R形状,因此即使导线25在它们的面上滑动,也不会损伤导线25的表面。而且,前端缘42b与槽边缘43a向背面的方向折弯,因此站立于正面侧的作业者在进行将导线25向左右方向引导槽42收纳的作业时,不存在与上述前端接触的担忧。
作业者使导线25朝向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底、即右方向滑动移动,并卡挂于相当于槽底的部分的槽边缘43a,将导线25向右方向引导。被向右方向、即机械室M侧引导的导线25接着在第二方向转换部Q被向上方向引导。
图12是用于说明导线25的第二方向转换部Q的立体图。导线25的第二方向转换部Q位于比构成第一方向转换部P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靠上方的位置,构成为使导线25进入形成于马达支承件30的上方向引导片50的上方向引导槽51,并在其槽边缘51a弯曲。通过用槽边缘51a卡挂导线25,从而变更导线25的布线路径的朝向。另外,在此的导线25的布线路径是指导线25从导线引出部24到电气部件单元10的路径。
上方向引导槽51是向下方向开口的U字状槽,因此将导线25卡挂于相当于其槽底的上部的槽边缘51a而向上方向引导。通过第一方向转换部P将向下方延伸的导线25在左右方向朝向机械室M的方向(在此为右方向)引导,并且通过该第二方向转换部Q将向右方向延伸的导线25这次向上方向引导。
如图10所示,具有上方向引导槽51的上方向引导片50从机械室M侧的支柱31的内侧向正面侧折弯而成形,因此上方向引导槽51位于比支柱31靠正面侧的位置。对于从正面侧进行作业的作业者来说,当上方向引导槽51位于靠近作业者自身的位置时,容易放入导线25。通过将上方向引导片50设置为向正面侧突出,从而使上方向引导槽51接近作业者,能够使作业者的作业性变得良好。
在此,上方向引导片50连续地设置于竖立壁37,因此上方向引导槽5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马达安装面36与支柱31之间。但是也可以从竖立壁37独立地形成上方向引导片50,使上方向引导槽51位于比马达安装面36靠正面侧的位置而更接近作业者。但是,以使在第二方向转换部Q布置的导线25不与旋转的送风风扇7接触的方式,限制上方向引导槽51的位置。
另外,上方向引导片50的根部50a具有比上方向引导槽51的开口向其开口方向、即下方延伸的前端缘50b,此外前端缘50b与槽边缘51a均构成为角部具有曲面形状而向风扇马达20侧以凸缘状折弯,因此作业者仅通过使导线25与前端缘50b接触,并使该导线25在该前端缘50b的面上向上方向滑动,就能够容易地将导线25收纳于上方向引导槽51,并能够使其朝向位于上方向引导槽51的上部的槽底,在与前端缘50b连续的槽边缘51a的面上滑动。
凸缘状的前端缘50b与槽边缘51a的角部为R形状,因此即使导线25在它们的面上滑动,也不会损伤导线25的表面。这样,对于上方向引导片50而言,将导线25向上方向引导槽51收纳的作业的作业性优异。
经由第二方向转换部Q从右方向向上方向引导的导线25沿着机械室M侧的支柱31上升,由位于该支柱31的上部的保持部H保持。保持部H是使以向背面侧突出的方式成形于支柱31的外侧上部的导线按压片13向内侧折弯,利用该支柱31的背面与折弯的导线按压片13来夹持导线25而构成的(参照图14)。导线25在第二方向转换部Q之后从支柱31的外侧向背面侧环绕,并在比上侧中间横板35a靠上方的位置收纳于支柱背面槽31a而上升并到达保持部H。
图13以及图14是表示风扇马达支承件30中的导线25的布线路径的图,图13是从正面侧观察的图,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的图。在保持部H暂时固定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导线25,从保持部H穿过风扇室F的背面侧上部朝向机械室M,并通过形成于分隔板6上部的切口(未图示)进入机械室M。进入到机械室M的导线25使用固定件固定于分隔板6的机械室M侧的面,并与收纳于电气部件单元10的电装基板上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即使假设导线25从导线引出部24无松动地引导至保持部H,并且在从导线引出部24到第一方向转换部P、从第一方向转换部P到第二方向转换部Q、从第二方向转换部Q到保持部H的各个方向上张紧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H,也由于构成第一方向转换部P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与风扇马达20隔开距离地设置于作为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并且导线25在该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边缘43弯曲而变更布线路径的朝向,因此如图13、14所示,从导线引出部24向第一方向转换部P延伸的导线25在左右方向上几乎不倾斜。
因此,即使该部分的导线25例如是被拉动的状态,作用于导线引出部24、即导线25的根部的力也大部分是向下的拉力,并且几乎不作用左右方向的剪切力。因此能够防止由剪切力引起的导线引出部24中的导线25的断线的产生。根据这样的具备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导线处理构造,室外机100成为防止伴随导线25的处理产生的导线25根部破损的可靠性优异的室外机。
另外,通过构成第二方向转换部Q的上方向引导槽51,能够使在第一方向转换部P中布线路径从上下方向变更为机械室M的方向的导线25向上方向变更。因此,能够将导线25沿着支柱31引导到上部的保持部H,能够防止布线路径中途的导线25与送风风扇7接触。
另外,将上方向引导片50设置于比左右方向引导片40靠上方的位置,这是因为保持部H存在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上部,由此与设置于比左右方向引导片40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导线25的长度。保持部H位于上部是因为供导线25连接的电气部件单元10位于机械室M的上部,由此实现避免与送风风扇7接触的导线25的布线路径的缩短化。
另外,卡挂导线25而变更布线路径的方向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边缘43a以及上方向引导槽51的槽边缘51a,均以凸缘状折弯并且其角部为圆弧形状,因此即使假设在张紧的状态下对导线25进行布线,导线25的表面也不会受到损伤,并且与导线25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减小局部作用于接触部位的应力,也没有在槽边缘43a、51a产生断线的担忧。
另外,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形成有比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开口更向其开口方向延伸,并且无阶梯差地与槽边缘43a连续的前端缘42b,而且在上方向引导片50形成有比上方向引导槽更向下方向延伸,并且无阶梯差地与槽边缘51a连续的前端缘50b,它们也与槽边缘43a、51a同样地具有圆弧形状的角部并以凸缘状折弯,因此作业者仅通过使导线25与前端缘42b或前端缘50b接触,并使导线25在它们的面上滑动,就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将导线25收于左右方向引导槽43或上方向引导槽51,从而作业性优异。另外,即便使导线25滑动,也不会损伤导线25的表面,因而可靠性也优异。
另外,第一方向转换部P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形成有向作业者进行导线25的布线作业的位置的方向亦即正面方向突出的突出部41,第二方向转换部Q的上方向引导片50从支柱31的内侧向正面方向折弯而形成,因此左右方向引导槽43与上方向引导槽51均位于比一对支柱31靠近作业者的正面侧的位置,从而作业者容易进行将导线25放入上述引导槽43、51的作业。
另外,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中,对于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引导部42而言,其前端(突端)位于比中间横板35a、35b靠室外机100的正面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接近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6的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并使由作业者拉至近前的导线25与左右方向引导槽43交叉,从而能够将导线25容易且迅速地收于左右方向引导槽43,由此作业性优异。
另外,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中,左右方向引导槽43包括其开口在内位于比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中心线L靠机械室M侧的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将从安装于风扇安装面36的风扇马达20中位于中心线L上的导线引出部24延伸的导线25顺利地放入左右方向引导槽43,而不预先在左右方向上挪动该导线25,从而作业性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二方向转换部Q的上方向引导槽51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在与机械室M侧的支柱31的左右方向引导槽43相同的高度或位于上方向的位置,如位于上部的保持部H那样,在机械室M侧的支柱31或其附近,利用折弯的按压片来保持导线25,即便使导线25的布线路径从此处向上方向变更,也能够沿着该支柱31将其引导至上部的保持部H。也可以用不是卡挂于上方向引导槽51的单元的其他结构、例如上述那样的进行保持的结构应用第二方向转换部Q。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导线25在从导线引出部24经由第一方向转换部P到其保持位置为止张紧的状态下被保持,根据上述说明的第一方向转换部P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结构,也能得到防止伴随导线25的处理产生的导线25的根部断线的可靠性优异的导线处理构造。
实施方式2.
至此,是在风扇马达20安装于风扇马达支承件30的马达安装面36的状态下,使导线引出部24位于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下端,使左右方向引导片40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突出,将第一方向转换部P设置于风扇马达20的下方。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也能够以使导线引出部24位于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上端的方式,将风扇马达20安装于风扇马达安装面36,使左右方向引导片40从上侧中间横板35a的下端突出,并将第一方向转换部P设置于风扇马达20的上方,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2中,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与风扇马达20隔开距离,在作为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从上侧中间横板35a的下端突出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突出部41与实施方式1同样,向正面侧折弯规定的尺寸,并以与突出部41的前端连接的方式使引导部42向下方倾斜地折弯。引导部42向风扇马达安装面36侧倾斜,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引导部42倾斜以使引导部42的前端位于比突出部41的上下位置靠上方处,但在该实施方式2中,引导部42向引导部42的前端比突出部41的上下位置靠下方的方向倾斜。左右方向引导片40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实施方式2中,为了实现导线25的布线路径的缩短化,优选将第二方向转换部Q设置于机械室M侧的支柱31中的比左右方向引导片40靠上方的位置。例如,在比上侧中间横板35a靠上方的位置设置从机械室M侧的支柱31的内侧向正面侧折弯而具有上方向引导槽51的上方向引导片50,从而构成第二方向转换部Q。
如以上那样,在将固定于马达安装面36的风扇马达20的方向构成为使得导线引出部24位于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下部的情况下,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左右方向引导片40形成于下侧中间横板35b,在构成为使得导线引出部24位于风扇马达主体部22的上部的情况下,左右方向引导片40形成于上侧中间横板35a。前者的情况为实施方式1,后者的情况为实施方式2。而且,在任一种情况下,左右方向引导片40都形成为从中间横板35a、35b的马达安装面36侧的端面(若为上侧中间横板35a,则从下端,若为下侧中间横板35b,则从上端)突出,供左右方向引导槽43设置的引导部42,相对于突出部41的突出方向而向接近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6的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
另外,若忽略提高导线25的处理作业(布线作业)的作业性的目的,而专门解决防止导线处理构造中因作用于导线25的根部的左右方向的剪切力引起的导线25的断线、即导线引出部24中的尚未被捆扎的各条电线的一部分断线的目的,则也可以在左右方向引导片40中不设置突出部41,而使引导部42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或上侧中间横板35a的下端突出,并相对于水平方向而向接近安装于马达安装面36的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
另外,同样地若忽略提高导线25的处理作业的作业性的目的,而专门解决防止导线25的根部的断线的目的,则也可以不论是在设置突出部41的情况下还是未设置的情况下,都不使引导部42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接近风扇马达20的方向倾斜,而使其与一对支柱31延伸的方向平行地突出。在该情况下,左右方向引导槽43和槽宽度方向均与一对支柱31延伸的方向平行,左右方向引导槽43的槽边缘43a以及引导部根部42a前端缘42b向背面侧以凸缘状突出。
若在设置突出部41的情况下,则构成为引导部42从向正面侧折弯的突出部41的前端以直角朝向上方(对应于实施方式1)或下方(对应于实施方式2)折弯,若在未设置突出部41的情况下,则构成为引导部42从下侧中间横板35b的上端直接向上方(对应于实施方式1)、或从上侧中间横板35a的下端直接向下方(对应于实施方式2)以其正面与下侧中间横板35b或上侧中间横板35a的正面齐平的方式突出。在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防止在导线处理构造中因作用于导线25的根部的左右方向的剪切力引起的导线25的断线。
另外,上侧中间横板35a与下侧中间横板35b可以不必具备两方,而可以仅具备使左右方向引导片40突出的一侧的任一方的中间横板。左右方向引导片40从在支柱31的中途以在左右方向横跨支柱31的方式形成的中间横板35a、35b的任一方的马达安装面36侧的端面,向接近马达安装面36的方向突出地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6...分隔板;7...送风风扇;8...热交换器;9...压缩机;5...壳体;10...电气部件单元;15...外壳;20...风扇马达;25...导线;30...风扇马达支承件;31...一对支柱;35a...上侧中间横板;35b...下侧中间横板;36...马达安装面;37...竖立壁;40...左右方向引导片;41...突出部;42...引导部;42a...引导部根部;42b...前端缘;43...左右方向引导槽;43a...槽边缘;50...上方向引导片;51...上方向引导槽;100...室外机;F...风扇室;L...中心线;M...机械室。

Claims (9)

1.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隔板,其将外壳内在左右方向划分为:设置热交换器以及送风风扇的风扇室、和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
电气部件单元,其配置于所述机械室的上部;
风扇马达,其驱动所述送风风扇旋转,并且具备被向所述电气部件单元引导的导线;以及
风扇马达支承件,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送风风扇之间,对所述风扇马达进行固定,
所述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
一对支柱,它们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马达安装面,其形成于所述一对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供所述风扇马达安装;
中间横板,其在所述一对支柱的上下方向的中途,位于比所述马达安装面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并在左右方向横跨所述一对支柱;以及
左右方向引导片,其形成为在所述风扇马达安装于所述马达安装面的状态下,与所述风扇马达隔开距离地在所述风扇马达的铅垂方向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中间横板的所述马达安装面侧的端面向接近所述风扇马达的方向突出,
所述左右方向引导片具有:左右方向引导槽,其在左右方向上向与所述机械室相反的方向开口并向所述机械室的方向凹陷地设置,并且卡挂所述导线,将所述导线的布线路径从上下方向向所述机械室的方向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方向引导片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包括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和该左右方向引导片的突端
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突端位于比所述中间横板靠该室外机的正面侧的位置,并且所述突端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接近安装于所述马达安装面的所述风扇马达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包括其开口在内,位于比所述风扇马达支承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L靠所述机械室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引导部根部,该引导部根部在该引导部的所述中间横板侧横跨所述中心线L而配置,并具有与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的槽边缘无阶梯差地连续的前端缘,
所述前端缘与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的槽边缘呈J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缘与所述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的槽边缘以使角部成为曲面形状的方式向该室外机的背面的方向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方引导片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中间横板的所述马达安装面侧的端面折弯并向该室外机的正面侧突出,
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连接有所述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
上方向引导片,其与所述一对支柱中的位于所述机械室侧的支柱连接并向该室外机的正面侧突出;和
上方向引导槽,其在所述上方向引导片向下开口并向上方向凹陷地设置,并且卡挂所述导线,将利用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变更为所述机械室的方向的所述导线的布线路径向上方向变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方向引导槽设置于比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槽靠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安装面位于比所述一对支柱靠该室外机的正面侧的位置,
所述风扇马达支承件具有将所述支柱与所述马达安装面连接的竖立壁,
所述上方向引导片与所述竖立壁的下端连续地形成。
CN201680090338.8A 2016-11-11 2016-11-11 空调机的室外机 Active CN109906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3463 WO2018087873A1 (ja) 2016-11-11 2016-11-11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6342A true CN109906342A (zh) 2019-06-18
CN109906342B CN109906342B (zh) 2020-12-15

Family

ID=62110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90338.8A Active CN109906342B (zh) 2016-11-11 2016-11-11 空调机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0999B2 (zh)
EP (1) EP3348919B1 (zh)
JP (1) JP6575693B2 (zh)
CN (1) CN109906342B (zh)
WO (1) WO20180878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5646A (zh) * 2020-03-25 2022-11-1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67008B1 (en) * 2016-07-25 2019-1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SG11202107234XA (en) 2019-03-29 2021-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nsumer Products Thailand Co Ltd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0953655A (zh) * 2019-12-17 2020-04-03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3145707B (zh) * 2021-04-30 2023-03-2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支架及其制造方法、空调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0082U (zh) * 1980-11-21 1982-06-03
JPS5955288U (ja) * 1982-10-05 1984-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固定具
JPS6038570A (ja) * 1983-08-11 1985-02-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ツト
JP4941459B2 (ja) * 2008-11-28 2012-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用モータ取付部材
CN203478453U (zh) * 2012-09-28 2014-03-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04633807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4061A (ja) 1992-03-23 1993-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01193969A (ja) 2000-01-11 2001-07-1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用ファンモータ取付台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029619B2 (ja) 2002-01-18 2008-01-0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4278488B2 (ja) * 2003-11-06 2009-06-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20100046388A (ko) * 2008-10-27 2010-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1566549B1 (ko) * 2008-10-27 2015-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929850B2 (ja) * 2013-07-24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984782B2 (ja) * 2013-11-07 2016-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6238851B2 (ja) * 2014-07-30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5444292A (zh) * 2016-01-14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支架及空调室外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0082U (zh) * 1980-11-21 1982-06-03
JPS5955288U (ja) * 1982-10-05 1984-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固定具
JPS6038570A (ja) * 1983-08-11 1985-02-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ツト
JP4941459B2 (ja) * 2008-11-28 2012-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用モータ取付部材
CN203478453U (zh) * 2012-09-28 2014-03-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04633807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5646A (zh) * 2020-03-25 2022-11-1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8919A4 (en) 2018-11-21
JPWO2018087873A1 (ja) 2019-02-21
US20190264929A1 (en) 2019-08-29
WO2018087873A1 (ja) 2018-05-17
EP3348919A1 (en) 2018-07-18
EP3348919B1 (en) 2019-08-14
CN109906342B (zh) 2020-12-15
US10920999B2 (en) 2021-02-16
JP6575693B2 (ja) 2019-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6342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03026142B (zh) 顶棚埋入式换气扇
EP3330424A1 (en) Washing machine
CN105780398A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5908731B2 (ja) 空気調和機
EP2017544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P2180266A2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1432586A (zh) 线保持器
CN110062865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03671801U (zh) 空调器室外机外壳
EP3660307B1 (en) Compressor and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US20190368753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97270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910170B (zh) 设备机器
JP5335084B2 (ja) 送風機
CN213043087U (zh) 电连接结构以及应用该电连接结构的送风装置
JP5638665B2 (ja) 送風機
CN215175547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其电控板安装结构
JP5627739B2 (ja) 送風機
CN207317089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7357056U (zh) 空调
US20180145555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omprising a terminals box
CN220024977U (zh) 用于洗碗机的热泵装置及洗碗机
ES2389801B1 (es) Aparato doméstico dotado de un sistema de guía de cables.
CN114216225B (zh) 一种显示装置和挂壁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