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5646A -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35646A
CN115335646A CN202080098886.1A CN202080098886A CN115335646A CN 115335646 A CN115335646 A CN 115335646A CN 202080098886 A CN202080098886 A CN 202080098886A CN 115335646 A CN115335646 A CN 115335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guide member
side guide
wiring portio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88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35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35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的布线保护构造具备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对将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而转动的转动机构、与相对于所述转动机构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之间相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并使所述布线在内部通过。所述保护构件具备布线部和折返部。所述布线部对被设定为比所述布线的直径尺寸要大的直径尺寸的所述布线的布线空间进行规定。所述折返部以能使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在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方向上位移的方式使所述布线部折返。

Description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构造(布线保护构造)以及具备该布线保护构造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述构造对于将转动机构和相对于转动机构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之间相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包括空气的吸入口、空气的吹出口、覆盖吹出口的轮廓的吹出口盖、热交换器、使从吸入口经由热交换器到达吹出口的气流产生的风扇、以及收纳热交换器的壳体。吹出口设有百叶窗,该百叶窗使由热交换器进行温度调节并吹出到空调对象的室内空间的气流(以下称为吹出风)偏向。为了使吹出风遍及室内空间,并高效地调整室内温度,百叶窗构成为具有多块风向板。这些风向板可以通过驱动机构绕转动轴转动并偏向。
除了风向板的偏向以外,通过使风向板及其转动轴以吹出口的中心轴为中心向周向转动并位移,从而能使吹出风从室内空间起遍及整体,能进一步高效地调整室内温度。例如,在将包含吹出口和风向板在内的转动单元设为相对于室内单元的壳体、吹出口盖可转动的情况下,连接到风向板的驱动机构的布线配置在转动单元与吹出口盖之间的空间内,以将壳体与转动单元之间连接。布线例如是电动机的引线、控制基板的信号线或电源线等,其根数没有限制。
另一方面,转动单元是相对于吹出口盖可转动的转动机构,吹出口盖是安装于壳体且不发生变动的构件(相对于转动机构的非转动机构的一个结构构件)。因此,在转动单元转动时,布线在转动单元与吹出口盖之间乱动,有可能从原本的布线位置偏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4202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布线保护构造及具备该布线保护构造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抑制转动机构与非转动机构之间的布线乱动,并力图实现对将这些部件间连接的布线进行的保护。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的布线保护构造具备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对将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而转动的转动机构、与相对于所述转动机构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之间相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并使所述布线在内部通过。所述保护构件具备布线部和折返部。所述布线部对被设定为比所述布线的直径尺寸要大的直径尺寸的所述布线的布线空间进行规定。所述折返部以能使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在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方向上位移的方式使所述布线部折返。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室内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 I线的室内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取下了吹出口盖的室内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放大图4的一部分来示意性示出布线保护构造的图。
图6是布线保护构造中的保护构件的一个示例即螺旋弹簧(coil spring)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引导构件的可动侧引导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8是引导构件的固定侧引导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布线保护构造的图。
图10是布线保护构造中的保护构件的一个示例即链条的要素部件(链节)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1是布线保护构造中的保护构件的一个示例即链条的要素部件(链节)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将多个链节相连结而构成一串链条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相连结的2个链节的转动角度为最小的形态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相连结的2个链节的转动角度为最大的形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单元1的示意性立体图。该室内单元1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包含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等在内的室外单元相连接。通过室内单元1、室外单元和制冷剂配管等来构成具备制冷循环的空调机。空调机例如能够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之间切换。然而,空调机也可以仅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定义X方向、Y方向和Z方向。这些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彼此正交。Z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以下说明中,有时将Z方向称为上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并将Y方向称为前方。
室内单元1包括壳体2、以及在前端具有吹出口3的吹出口单元4。壳体2包括前面板20,配置在前面板20上方的前面盖21,与前面板20和前面盖21相对的背面板22,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板23、24,底面板25,以及与底面板25相对的顶面板26。室内单元1可以仅设置一台,也可以通过将背面板22连结到沿着例如建筑物的柱或壁面配置的框架,从而在Z方向上以多层堆叠的状态来设置。此外,多个室内单元1可以沿X方向排列,也可以设置在彼此隔开的位置处。
前面板20、前面盖21和背面板22与由X方向和Z方向规定的X-Z平面平行。侧面板23、24与由Y方向和Z方向规定的Y-Z平面平行。底面板25和顶面板26与由X方向和Y方向规定的X-Y平面平行。图1所示的示例中,壳体2是Y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X方向和Z方向上的宽度足够小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然而,壳体2的形状不限于该示例。
前面盖21在Z方向上配置在前面板20和顶面板26之间。前面盖21通过螺钉211安装到前面板20。此外,例如前面盖21的背面设有一对爪部,这些爪部被挂到设置于侧面板23、24的安装孔中。上述构造中,通过拆下螺钉211,从而前面盖21相对于壳体2的其它部分可拆卸。另外,用于拆卸前面盖21的构造不限于这里所例示的构造。
吹出口单元4包括前端朝向吹出口3变细的圆筒状的盖(以下称为吹出口盖)40。吹出口该40覆盖后述的第1筒形构件92和第2筒形构件31的外周面侧,对包含吹出口3在内的吹出口单元4的结构构件(后述的整流板94、第1筒形构件92和第2筒形构件31等)进行保护,并使外观的设计性提高。吹出口盖40至少通过螺钉41安装到前面板20。由此,吹出口盖40与壳体2一起构成相对于后述的转动单元30(转动机构)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图1所示的示例中,吹出口盖40的外周面设有凹部42,螺钉41通过该凹部42的壳体2侧的端面所具有的贯通孔。吹出口盖40的外轮廓呈弯曲线状。
吹出口单元4还具备设置于吹出口3的百叶窗5。图1所示的示例中,百叶窗5由可转到的三个风向板51、52、53构成。风向板的数量不限于三个,百叶窗5也可以由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风向板构成。风向板51、52、53能对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倾斜进行调整。
图2至图4中,示出车内单元1的示意性结构。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 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取下了吹出口盖40的室内单元1的示意性立体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的内部配置有热交换器6。热交换器6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导热管60和连接到导热管60的多个翅片61。如图2所示,多个翅片61在Z方向上具有长条的形状,并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来排列。
背面板22设有用于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连接口62、63以及与热交换器6相对的吸入口27。例如,由各导热管60构成的流路的入口连接到连接口62,该流路的出口连接到连接口63。
在热交换器6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接受由热交换器6产生的结露水的排水盘64。积存在排水盘64中的结露水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被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热交换器6的上方配置有与X-Z平面平行的安装板70。安装板70与前面盖21和背面板22相对。安装板70的下端连接有与X-Y平面平行的分隔板71。在分隔板71和热交换器6之间配置有隔热材料65。安装板70和分隔板71可以通过将1块板材弯曲成L字形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是分开的板材。由安装板70、分隔板71、前面盖21和顶面板26形成用于收纳控制部8的空间S1。
控制部8包含控制基板80、各种电子部件81。控制基板80安装于安装板70。各电子部件81安装在与前面盖21相对的控制基板80的一个表面上。控制部8连接有设置在室内单元1的外部的遥控器、用于与室外单元和其它室内单元等通信的通信线、电源线。这些通信线和电源线例如通过设置于背面板22的插通口延伸到室内单元1的外部。
前面板20具有在Y方向与热交换器6重叠的开口29。在吹出口盖40的内侧配置有通过开口29与热交换器6相对的风扇9。风扇9使由热交换器6通过热交换进行温度调节后的空气的气流产生。风扇9例如是轴流风扇,包括风扇电动机90、以及通过风扇电动机90以轴AX为中心转动的多个叶片91。本实施方式中,轴AX与Y方向平行。
风扇9配置在与轴AX同轴的第1筒形构件92的内部。第1筒形构件92固定于壳体2,在壳体2的外侧且在吹出口盖40的内侧包围开口29。第1筒形构件92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隔热材料93所覆盖。
百叶窗5配置在与轴AX同轴的第2筒形构件31的端部。百叶窗5的风向板51、52、53例如通过包含电动机34在内的驱动机构(以下,称为百叶窗驱动机构)33而转动。
第2筒形构件31的外周面31a的至少一部分被隔热材料32所覆盖。吹出口3相当于第2筒形构件31的前端侧的开口。图2和图3所示的示例中,吹出口3的中心位于轴AX上(吹出口3的中心轴与轴AX一致)。
如图3和图4所示,第2筒形构件31的外周面31a中设有百叶窗驱动机构33。百叶窗驱动机构33包含用于通过电动机34的驱动力使风向板51、52、53的角度变更的齿轮等,使风向板51、52、53以规定的倾斜转动。电动机34通过规定的布线(电动机用引线)与控制基板80相连接。
百叶窗5、第2筒形构件31、隔热材料32、百叶窗驱动机构33和电动机34构成转动单元30。转动单元30通过保持构件10以轴AX为中心可转动地被保持。本实施方式中,轴AX成为转动单元30转动时的中心轴。转动单元30以轴AX为中心在180°的范围内转动,以作为可转动区域。可转动区域是从转动单元30所处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以下称为基准状态)起以轴AX为中心的180°的范围内,以使得风向板51、52、52的转动轴(与X-Y平面平行)为水平。即,转动单元30在从基准状态起上下反转的范围内转动。但是,可转动区域并不限于该范围。
具体而言,保持构件10使第2筒形构件31相对于第1筒形构件92可转动地将两者相连接。保持构件10包含电动机11。电动机11例如使设置于第2筒形构件31的端部的齿轮与旋转轴的齿轮啮合,并在以轴AX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传送。由此,第2筒形构件31相对于第1筒形构件92转动。第2筒形构件31也可以手动转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在以轴AX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置三个齿轮并使其与齿轮啮合,从而相对于第1筒形构件92可转动地支承第2筒形构件31。当使转动单元30转动时,捏住突起311,使转动单元30以轴AX为中心沿周向转动所希望的量。突起311是设置在第2筒形构件31的吹出口3的周缘、且供使转动单元30转动的力作用的输入部,作为把手发挥作用。
第1筒形构件92和第2筒形构件31构成风道AD。风道AD是由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温度调节)后的空气通过风扇9的旋转而成为气流并通过的流路。风道AD的中心轴与轴AX一致。风道AD中,在风扇9与百叶窗5之间配置有整流板94。整流板94被第1筒形构件92所支承,将刚由风扇9产生的紊乱气流调整为与轴AX大致平行。整流板94例如具有排列有六边形的多个开口的蜂窝状结构,但不限于该示例。第1筒形构件92、第2筒形构件31和整流板94包含在吹出口单元4的结构构件中。
当风扇9旋转时,产生依次通过吸入口27、热交换器6、整流板94和吹出口3的气流。制冷运转时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从吸入口27被吸入的空气被冷却。制热运转时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从吸入口27被吸入的空气被加热。温度调节后的气流由整流板94整流,并沿着与百叶窗5的风向板51、52、53的角度相对应的方向从吹出口3吹出到室内空间。
控制部8根据从外部输入的信息、由室内单元1所具备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吸入温度和吹出温度等,来控制风扇9的转速。此外,控制部8基于从外部输入的风向的设定信息,来控制保持构件10、百叶窗5。利用保持构件10使转动单元30转动,并且变更百叶窗5的风向板51、52、53的角度,从而能够向各个方向送风。
接着,说明对将转动单元30和保持构件10之间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的布线保护构造。室内单元1中,转动单元30是以轴AX为中心转动的转动机构。保持构件10是经由第1筒形构件92固定于壳体2,且相对于转动单元30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的结构构件之一。连接电动机34和控制基板80的引线1a(参照图6)是将转动单元30与保持构件10之间连接的布线。
图5中,放大图4的一部分并示意性地示出布线保护构造100。布线保护构造100包括保护引线1a通过内部的保护构件101、以及保持保护构件101的引导构件102。
保护构件101是沿着引线1a的布线路径从一端到另一端连续的构件,具有布线部1b和折返部1c。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保护构件101。图6所示的示例中,保护构件101被设为螺旋弹簧(coil spring)103。螺旋弹簧103通过卷绕线材、例如金属线300而形成,从一端103a螺旋状地连续到另一端103b,能进行弯曲、伸缩等弹性变形。金属线300具有在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保护在卷绕成螺旋状的内部空间内所布线的引线1a的强度(刚性)和耐久性。只要具有上述强度(刚性)和耐久性,则螺旋弹簧103的线材也可以为树脂制等。
布线部1b是对保护构件101中布线通过的空间(布线空间)进行规定的部分。螺旋弹簧103中,金属线300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一串的内部空间的部分、明确而言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相当于布线部1b。引线1a通过布线部1b、即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所规定的内部空间(布线空间)来进行布线。因此,若螺旋弹簧103发生弹性变形,则在布线部1b中所布线的引线1a也与之相应地变化为同等形态。具体而言,引线1a的折返位置变化。
布线部1b以比引线1a的直径尺寸(作为一个示例,外径)要大的直径尺寸(作为一个示例,内径)来规定内部空间。换言之,螺旋弹簧103在通过布线部1b的引线1a、与相当于布线部1b的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隙(间隙)。因此,在布线部1b的布线空间中所布线的引线1a处于能在布线空间内进行相对位移的状态,而不与金属线300紧密接触。
折返部1c是布线部1b在螺旋弹簧103中弯曲而被折返的部分。引线1a在折返部1c处被折返,并在布线部1b的内部空间中布线。折返部1c以能使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在转动单元30的转动方向上位移的方式使布线部1b折返。转动单元30的转动方向是转动单元30相对于吹出口盖40转动的方向,是与以轴AX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相当的方向(以下,简称为转动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金属线300进行弹性变形,从而折返部1c使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在转动方向上位移。折返部1c使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在螺旋弹簧103(明确而言,布线部1b)的一端103a跟前的位置、与另一端103b之前的跟前的位置之间位移。换言之,布线部1b具有如下长度:在转动单元30的转动距离(可转动区域)的起点处,一端103a相对于折返部1c位于转动方向的跟前,在该转动距离的终点处,另一端103b相对于折返部1c位于转动方向的跟前。
引导构件102保持布线部1b,并且规定折返部1c的位移方向、换言之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即,布线部1b在引导构件102存在的范围内保持其姿态,并规定折返位置。折返部1c的位移方向与转动方向大致一致。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102分别成对地设置于转动单元30和保持构件10。
如图5所示,一个引导构件102是转动单元30所具备的转动侧的引导构件(以下,称为可动侧引导构件2a)。可动侧引导构件2a固定布线部1b的一端103a。与此相对地,另一个引导构件102是保持构件10所具备、且相对于可动侧引导构件2a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侧的引导构件(以下,称为固定侧引导构件2b)。换言之,固定侧引导构件2b设置于保持构件10的一部分,保持构件10兼用作固定侧引导构件2b来构成。固定侧引导构件2b固定布线部1b的另一端103b。
图7中,示出可动侧引导构件2a的示意性结构。如图2、图5和图7所示,可动侧引导构件2a是沿着转动方向的圆弧状的构件,设置在覆盖第2筒形构件31的外周的隔热材料32的外周侧。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可动侧引导构件2a配置于第2筒形构件31的大致整个上半部分。可动侧引导构件2a沿着保持面21a和保持壁22a、23a对布线部1b(明确而言,螺旋弹簧103)进行保持。保持面21a被设为以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的螺旋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成凹状的弯曲面。保持壁22a从保持面21a的内周缘竖立,保持壁23a从保持面21a的外周缘竖立并与保持壁22a相对。保持壁22a、23a的周面是平坦面,但可以以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的螺旋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成凹状。在可动侧引导构件2a中,由保持面21a和保持壁22a、23a包围的空间来规定布线部1b的保持空间。保持空间的一部分(是与固定侧引导构件2b的相对部,以下称为打开部24a)被打开。
可动侧引导构件2a的两端设有与第2筒形构件31之间的固定部25a、26a。固定部25a将可动侧引导构件2a的一端固定于第2筒形构件31,固定部26a将可动侧引导构件2a的另一端固定于第2筒形构件31。此外,固定部25a固定布线部1b的一端103a。布线部1b的另一端103b从打开部24a延伸到可动侧引导构件2a之外。
保持面21a、保持壁22a、23a在周向上的多处部位按规定间隔设有多个肋部27a。肋部27a是在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从保持面21a、保持壁22a、23a竖立并连续的突起(条)。肋部27a能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卡合。因此,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肋部27a依次与金属线300卡合,起到可动侧引导构件2a中的布线部1b(明确而言,螺旋弹簧103)的防滑的功能。图4和图5的示例中,保持面21a的一部分具有开口28a,但开口28a可以省略。
图8中,示出固定侧引导构件2b的示意性结构。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引导构件2b设置于保持构件10的一部分,保持构件10兼用作固定侧引导构件2b来构成。如图2、图5和图8所示,保持构件10是沿着转动方向的圆环状的构件。
固定侧引导构件2b设置在保持构件10的前表面侧的大致整个上半部分。由此,在图4和图5所示那样的基准状态下,固定侧引导构件2b从前方观察时一部分与可动侧引导构件2a重叠。即,在转动单元30沿转动方向的可转动区域中,固定侧引导构件2b配置成至少一部分能与可动侧引导构件2a相对。图8所示的示例中,固定侧引导构件2b被分割为2个构造体,但可以是连续的一个构造体,也可以被分割为3个以上的构造体。
固定侧引导构件2b沿着保持面21b和保持壁22b、23b对布线部1b(明确而言,螺旋弹簧103)进行保持。保持面21b是平坦面,但可以设为以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的螺旋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成凹状的弯曲面。保持壁22b从保持面21b的内周缘竖立,保持壁23b从保持面21b的外周缘竖立并与保持壁22b相对。保持壁22b、23b的周面是平坦面,但可以以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的螺旋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成凹状。在固定侧引导构件2b中,由保持面21b和保持壁22b、23b包围的空间来规定布线部1b的保持空间。保持空间的一部分(是与可动侧引导构件2a的相对部,以下称为打开部24b)被打开。
固定侧引导构件2b在一端侧具有固定部25b。固定部25b对布线部1b的另一端103b进行固定。布线部1b的一端103a从打开部24b延伸到固定侧引导构件2b之外。
保持面21b、保持壁22b、23b在周向上的多处部位按规定间隔设有多个肋部26b。肋部26b是在与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从保持面21b、保持壁22b、23b竖立并连续的突起(条)。肋部26b能与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卡合。因此,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肋部26b与金属线300卡合,起到可动侧引导构件2a中的布线部1b(明确而言,螺旋弹簧103)的防滑的功能。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螺旋弹簧103的一端103a固定于可动侧引导构件2a,另一端103b固定于固定侧引导构件2b。因此,若转动单元30转动,则螺旋弹簧103根据转动单元30的转动而弹性变形。此时,布线部1b由引导构件102(可动侧引导构件2a和固定侧引导构件2b)被保持,与此同时自由地弯曲和伸缩,且折返部1c沿着转动方向位移。
根据布线部1b的弯曲、伸缩、折返部1c的位移,引线1a也变化为与布线部1b相同的形态,并在折返部1c的位置被折返。即,即使在转动单元30转动了的情况下,引线1a也在由布线部1b、即卷绕成螺旋状的金属线300所规定的内部空间中被布线,且不会从该内部空间脱离。因此,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抑制在转动单元30与保持构件10之间引线1a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此外,引线1a在沿着转动方向位移的折返部1c的位置被折返,因此,能使引线1a的折返位置、即弯曲位置依次变动。因此,可以使引线1a的弯曲位置不集中在特定部位,能抑制引线1a断路那样的故障。
即,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抑制将转动单元30和保持构件10之间连接的引线1a在两者之间发生乱动的情况,能以所希望的形态在期望的范围内对引线1a进行布线。因此,能恰当地实现引线1a的保护。
此外,可动侧引导构件2a中设有肋部27a,固定侧引导构件2b中设有肋部26b。因此,即使在转动单元30转动时布线部1b弯曲、伸缩的情况下,也能使肋部27a、26b依次与金属线300卡合。由此,能在引导构件102(可动侧引导构件2a和固定侧引导构件2b)中实现布线部1b的防滑,能用引导构件2a、2b可靠地保持布线部1b。因此,例如,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抑制螺旋弹簧103从引导构件2a、2b脱落的情况。
此外,通过用螺旋弹簧103和引导构件2a、2b来构成布线保护构造100,从而能将布线保护构造设为部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结构,也能抑制成本。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保护构造100中,将保护构件101设为螺旋弹簧103,但保护构件101并不限于螺旋弹簧103。以下,作为实施方式2,说明保护构件101的其它形态。
[实施方式2]
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布线保护构造200。实施方式2中,布线保护构造200以外的室内单元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图1至图8)相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在附图上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保护构造200中,保护构件101被设为链条104。详细内容在后文中阐述,但由于链条104的可动区域被限定,因此,布线保护构造200中,省略与引导构件102(图7和图8)相当的构件。然而,布线保护构造200可以具备保持链条104并规定其折返位置的规定构件。
链条104由多个要素部件(以下,称为链节)400相连结来构成。图9所示的示例中,这些链节400被设为同一形状。然而,也可以将形状不同的多种链节相连结来构成链条。本实施方式中,链节400设为树脂制,但也可以为金属制等。无论如何,如后述那样,链节400由具有在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保护在内部空间(布线部1b的一部分)中所布线的引线1a的强度(刚性)和耐久性的材料来形成。
图10和图11中,示出链节400的示意性结构。图10是立体图,图11是俯视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链节400具有七个板状的片部401~407来构成。
第1片部401和第2片部402分别对沿着链节400中的转动方向的内周面(曲面)进行规定。第1片部401和第2片部402被设为曲率相差相当于壁厚(后述的台阶部401a、402a的高度)的弯曲片。第3片部403和第4片部404分别对沿着链节400中的转动方向的外周面(曲面)进行规定。第3片部403和第4片部404被设为曲率相差相当于壁厚(后述的台阶部403a、404a的高度)的弯曲片。第3片部403和第4片部404的曲率比第1片部401和第2片部402的曲率要小。
第1片部401和第3片部403隔开规定间隔来相对。第1片部401具有使与第3片部403的相对间隔变窄相当于壁厚的台阶部401a。第3片部403具有使与第1片部401的相对间隔变窄相当于壁厚的台阶部403a。第2片部402和第4片部404以比第1片部401和第3片部403的相对间隔要窄的规定的间隔来相对。第2片部402具有按壁厚加高并与台阶部401a连续的台阶部402a。第4片部404具有按壁厚加高并与台阶部403a连续的台阶部404a。第1片部401和第2片部402经由台阶部401a、402a连续。第3片部403和第4片部404经由台阶部403a、404a连续。
第5片部405和第6片部406分别对链节400中的Y方向(轴AX的延长方向)的一侧的平面(平坦面)进行规定。第5片部405架设在第1片部401与第3片部403之间。第6片部406架设在第2片部402与第4片部404之间。第7片部407对链节400中的Y方向的另一侧的平面(平坦面)进行规定。第7片部407架设在第1片部401和第2片部402的连续部分、与第3片部403和第4片部404的连续部分之间。第5片部405及第6片部406与第7片部407隔开规定间隔来相对。
第1片部401具有贯通孔401b,第3片部403具有与贯通孔401b相同直径的贯通孔403b。如图11所示,贯通孔401b、403b分别配置为使得连接中心彼此的直连L1通过中心点C。中心点C是轴AX上的任意的点。第2片部402具有轴402b,第4片部404具有与轴402b相同直径的轴404b。如图11所示,轴402b、404b分别配置为使得连接中心彼此的直连L2通过中心点C。此外,轴402b、404b被设为比贯通孔401b、403b的孔径稍小的轴径,以便插通到贯通孔401b、403b中并可转动地被支承。轴402b、404b的长度(高度)相当于各片部402、404的大致壁厚,与台阶部401a、403a的台阶(高度)大致一致。
第1片部401在与台阶部401a相反侧的端部的一角具有弯曲部401c。第3片部403在与台阶部403a相反侧的端部的一角具有弯曲部403c。弯曲部401c、403c以相同曲率沿着贯通孔401b、403b的周缘弯曲。第2片部402在与台阶部402a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弯曲部402c。第4片部404在与台阶部404a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弯曲部404c。弯曲部402c、404c以相同曲率沿着轴402b、404b的周面弯曲。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链节400使相邻的链节彼此的轴402b依次插通到贯通孔401b,并使轴404b插通到贯通孔403b,从而如图12所示那样连结。多个链节400相连结,从而构成一串链条104。对于构成链条104的每个链节,将贯通孔401b、403b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各直线L1、以及将轴402b、404b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各直线L2全部在中心点C处交叉。由此,链条104以沿着转动方向的圆弧状从一端104a连续到另一端104b来构成。链条104的一端104a固定到第2筒形构件31,另一端104b固定到保持构件10。固定方法可以是经由螺钉止动、支架等固定件的固定等任意方法。
通过连结多个链节400,从而由各链节400的7个片部401~407所规定的内部空间连续地被形成。链条104中,连结多个链节400而形成一串的内部空间的部分、明确而言相连结的多个链节400相当于布线部1b。引线1a通过布线部1b、即相连结的多个链节400(换言之,链条104)的内部空间(布线空间)来进行布线。
图13和图14中,示出链节400的连结形态。图示例中,一个链节400a的贯通孔403b(401b)中插通有另一个链节400b的轴404b(402b)。由此,链节400a、400b以轴404b(402b)为中心相对转动。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相连结的2个链节400a、400b的转动角度为最小的形态的图。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相连结的2个链节400a、400b的转动角度为最大的形态的图。作为一个示例,转动角度是在相连结的2个链节400a、400b中、另一个链节400b相对于一个链节400a倾斜的角度(图14所示的角度θ)。
即,2个链节400a、400b在图13所示的转动角度最小位置与图14所示的转动角度最大位置之间相对转动。换言之,2个链节400a、400b的可转动区域在图13所示的最小转动角度(θ为大致0°)到图14所示的最大可动角度(θ为大致90°)之间。由于具有弯曲部403c(401c),因此,2个链节400a、400b在不使链节400a的端部403d(401d)与链节400b的台阶部404a(402a)发生干扰的情况下在可转动区域中转动。此外,由于具有弯曲部404c(402c),因此,2个链节400a、400b在不使链节400a的台阶部403a(401a)与链节400b的第4片部404(第2片部402)发生干扰的情况下在可转动区域中转动。
图13所示的形态中,链节400a的端部403d(401d)与链节400b的台阶部404a(402a)发生干扰,妨碍链节400a、400b的进一步转动。端部403d(401d)是位于第3片部403(第1片部401)中台阶部403a(401a)的相反侧、且具有弯曲部403c(401a)的端部。
与此相对地,图14所示的形态中,链节400a的侧部403e(401e)与链节400b的台阶部404a(402a)发生干扰,妨碍链节400a、400b的进一步转动。侧部403e(401e)是第3片部403(第1片部401)的2个侧部中、与弯曲部403c(401a)连续的侧部。
即,端部403d(401d)、侧部403e(401e)和台阶部404a(402a)是将相邻的链节400a、400b的相对转动限制在可转动区域内的限制部。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连结且相邻的2个链节400a、400b以轴404b(402b)为中心相对转动,因此,链节400a、400b的内部空间(布线部1b的一部分)在这些可转动区域的范围内形态发生变化。即,多个链节400连结而构成的链条104的布线部1b中,在相邻的链节400彼此的可转动区域依次连续的范围内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链条104的折返部1c沿着转动方向位移。换言之,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沿着转动方向变化。此时,对应于布线部1b的折返位置、即折返部1c的位移,引线1a也变化为与布线部1b(明确而言,链条104)相同的形态,并在折返部1c的位置被折返。
因此,即使在转动单元30转动了的情况下,引线1a也在由布线部1b、即相连结的多个链节400的内部空间中被布线,因此不会从该内部空间脱离。因此,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抑制在转动单元30与保持构件10之间引线1a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此时,布线部1b可以在相邻的链节400彼此的可转动区域依次连续的范围内变形。因此,能将布线部1b、明确而言链条104的可变形区域限制在所涉及范围内。由此,能使引线1a的乱动(反弹)停止在链条104的可变形区域内。即,当转动单元30转动时,能抑制将转动单元30和保持构件10之间连接的引线1a在两者之间乱动的情况,能以所希望的形态在期望的范围内对引线1a进行布线。因此,能恰当地实现引线1a的保护。
此外,链条104由连结同一形状的多个链节400来构成。因此,例如与连结不同种类的链节来构成链条的情况相比,能使模具费用等降低,也能抑制链条104的制造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呈现,而并非要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在发明范围和要旨中,并且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标号说明
1 室内单元
1a 引线
1b 布线部
1c 折返部
2 壳体
2a 引导构件(可动侧引导构件)
2b 引导构件(固定侧引导构件)
3 吹出口
4 吹出口单元
5 百叶窗
6 热交换器
8 控制部
9 风扇
10 保持构件
21a、21b 保持面
22a、22b、23a、23b 保持壁
24a、24b 打开部
25a、25b、26a 固定部
26b、27a 肋部
28a 开口
30 转动单元
31 第2筒形构件
32 隔热材料
33 百叶窗驱动机构
34 电动机
40 吹出口盖
51、52、53 风向板
90 风扇电动机
91 叶片
92 第1筒形构件
94 整流板
100、200 布线保护构造
101 保护构件
102引 导构件
103 螺旋弹簧(coil spring)
104 链条
300 金属线
400、400a、400b 链节
AD 风道
AX 轴
C 中心点
L1、L2 连接中心彼此的直线
θ 倾斜角度。

Claims (10)

1.一种布线保护构造,对将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而转动的转动机构、与相对于所述转动机构不发生变动的非转动机构之间相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所述布线保护构造的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布线在内部通过的保护构件,
所述保护构件包括:布线部,该布线部对被设定为比所述布线的直径尺寸要大的直径尺寸的所述布线的布线空间进行规定;以及折返部,该折返部以能使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在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方向上位移的方式使所述布线部折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具备保持所述布线部并且规定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的可动侧引导构件,
所述非转动机构具备保持所述布线部并且规定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的固定侧引导构件,
所述固定侧引导构件配置成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可转动区域中至少一部分能与所述可动侧引导构件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从一端连续到另一端,
所述可动侧引导构件固定所述布线部的所述一端,
所述固定侧引导构件固定所述布线部的所述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返部使所述布线部的折返位置在所述布线部的所述一端跟前的位置与所述另一端跟前的位置之间位移。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侧引导构件和所述固定侧引导构件分别具有在所述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布线部卡合的突起。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是使线材呈螺旋状连续的螺旋弹簧。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由同一形状的要素部件沿着所述转动方向连结多个来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要素部件构成为能与连结并相邻的所述要素部件相对地转动,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将与相邻的所述要素部件的相对转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9.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该壳体收纳热交换器;
转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具有将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气流吹出到室内空间的吹出口、以及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所述气流的倾斜进行调整的风向板,并且以所述吹出口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保护构造,该布线保护构造对将所述转动单元与所述壳体之间连接的布线进行保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单元具有变更所述风向板的角度的驱动机构,
所述壳体具有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
所述布线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控制部。
CN202080098886.1A 2020-03-25 2020-03-25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Pending CN1153356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3338 WO2021192094A1 (ja) 2020-03-25 2020-03-25 配線保護構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35646A true CN115335646A (zh) 2022-11-11

Family

ID=7789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8886.1A Pending CN115335646A (zh) 2020-03-25 2020-03-25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92094A1 (zh)
CN (1) CN115335646A (zh)
WO (1) WO2021192094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544A (ja) * 1989-06-15 1991-01-30 Daihatsu Motor Co Ltd 配線装置
JPH09287764A (ja) * 1996-04-19 1997-11-0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21189A (ja) * 2000-02-04 2001-08-17 Ebara Corp 回転流体機械のモータケーブル支持構造
JP2005210528A (ja) * 2004-01-23 2005-08-04 Sony Corp 回動ヒンジ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CN104078138A (zh) * 2014-07-09 2014-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护线拖链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7585045U (zh) * 2017-07-26 2018-07-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驱动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9906342A (zh) * 2016-11-11 2019-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JP2019124352A (ja) * 2018-01-12 2019-07-25 廣達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ケーブル用の保護装置
CN209191656U (zh) * 2018-12-21 2019-08-02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可发光汽车空调出风口结构
JP2020030025A (ja) * 2018-08-24 2020-02-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9173B2 (ja) * 2002-02-08 2008-09-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544A (ja) * 1989-06-15 1991-01-30 Daihatsu Motor Co Ltd 配線装置
JPH09287764A (ja) * 1996-04-19 1997-11-0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21189A (ja) * 2000-02-04 2001-08-17 Ebara Corp 回転流体機械のモータケーブル支持構造
JP2005210528A (ja) * 2004-01-23 2005-08-04 Sony Corp 回動ヒンジ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CN104078138A (zh) * 2014-07-09 2014-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护线拖链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9906342A (zh) * 2016-11-11 2019-06-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07585045U (zh) * 2017-07-26 2018-07-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驱动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JP2019124352A (ja) * 2018-01-12 2019-07-25 廣達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ケーブル用の保護装置
JP2020030025A (ja) * 2018-08-24 2020-02-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09191656U (zh) * 2018-12-21 2019-08-02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可发光汽车空调出风口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92094A1 (ja) 2021-09-30
JPWO2021192094A1 (zh)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2200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7604043B2 (en) Air conditioner
EP1050720B1 (en) Air conditioner
JP6078925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15335646A (zh) 布线保护构造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JP2001263703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109923351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363270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7106284B2 (ja) ルーバ、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組立方法
WO201713474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03434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7190670B2 (ja) 天井埋込型室内ユニット
JP3572286B2 (ja) 天井吊り形空気調和機
CN109959142B (zh) 出风面板和空调室内机
JP740012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739211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5315598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N111936797A (zh) 顶棚嵌入式空调机
JP201817938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199390B2 (ja) 送風装置、熱交換器、換気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68837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5298490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JP674589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04044497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388577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の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