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78459U - 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78459U
CN203478459U CN201320602608.2U CN201320602608U CN203478459U CN 203478459 U CN203478459 U CN 203478459U CN 201320602608 U CN201320602608 U CN 201320602608U CN 203478459 U CN203478459 U CN 203478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premises station
base plate
humidifying
humidifying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026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晶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78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7845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室外机,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底板上。该室外机具有:室外风扇(39)以及加湿单元(60),其具有加湿转子(63),该加湿转子(63)被供给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空气流。加湿单元(60)具有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上风侧的过滤器(68f),作为支承部件的底板(81)支承过滤器(68f)的下端部,作为支承部件的前板(46)在其前表面(46f)(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84)。而且,该过滤器(68f)配置在前板(46)的前表面(46f)(上风侧端部)附近。

Description

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室外风扇和加湿单元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室外风扇的室外机一体构成有加湿单元,由室外风扇产生的空气流被供给到加湿单元。在该加湿单元中,在加湿单元的底板上设有加湿转子,由室外风扇产生的空气流被供给到该加湿转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9896号公报
但是,在被供给到加湿转子的空气流中包含大量尘埃。而且,存在如下问题:当该尘埃附着于加湿转子时,在利用加热器对加湿转子进行加热时,尘埃被加热而产生臭污渍,该臭污渍与加湿空气一起被供给到室内机。因此,作为其对策,考虑在底板上、在加湿转子的上游侧配置捕集尘埃的过滤器。
但是,在底板上配置了过滤器的情况下,存在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落下到底板上并堆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底板上的室外机。
实用新型第1方面的室外机的特征在于,该室外机具有:室外风扇;以及加湿单元,其具有加湿转子,该加湿转子被供给由所述室外风扇产生的空气流,所述加湿单元具有配置在所述加湿转子的上风侧的过滤器,支承所述过滤器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在其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上风侧端部附近。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支承过滤器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在其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过滤器配置在支承部件的上风侧端部附近,所以,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落下到比壁面靠上风侧(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底板)上。
实用新型第2方面的室外机在第1方面的室外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的上风侧的面在比所述壁面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上风侧倾斜。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过滤器的上风侧的面在比壁面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上风侧倾斜,所以,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容易落下到比壁面靠上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上。
实用新型第3方面的室外机在第1或第2方面的室外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比配置有所述室外风扇的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过滤器配置在比配置有室外风扇的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通过室外风扇将落下的尘埃排出到室外机的外部。
实用新型第4方面的室外机在第3方面的室外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送风室的竖直上方。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过滤器配置在配置有室外风扇的送风室的竖直上方,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落下的尘埃排出到室外机的外部。
实用新型第5方面的室外机在第1~第4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室外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包括板状部件以及所述加湿单元的底板,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所述底板的端部的上风侧且具有开口,所述过滤器在所述开口附近被支承在所述底板的端部。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支承部件包括板状部件以及加湿单元的底板,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底板的端部的上风侧且具有开口,过滤器在开口附近被支承在底板的端部,所以,在支承部件由板状部件和底板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底板)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第1方面中,由于支承过滤器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在其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过滤器配置在支承部件的上风侧端部附近,所以,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落下到比壁面靠上风侧(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底板)上。
在第2方面中,由于过滤器的上风侧的面在比壁面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上风侧倾斜,所以,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容易落下到比壁面靠上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上。
在第3方面中,由于过滤器配置在比配置有室外风扇的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通过室外风扇将落下的尘埃排出到室外机的外部。
在第4方面中,由于过滤器配置在配置有室外风扇的送风室的竖直上方,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落下的尘埃排出到室外机的外部。
在第5方面中,由于支承部件包括板状部件以及加湿单元的底板,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底板的端部的上风侧且具有开口,过滤器在开口附近被支承在底板的端部,所以,在支承部件由板状部件和底板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底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空调机的回路图。
图3是示出从室外机取下格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室外机取下外壳的前板和顶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格栅和外壳的后视图。
图6是格栅的后视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格栅的立体图。
图8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加湿转子和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的B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1的C部放大图。
图13是加湿单元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4是加湿转子和底板的平面图。
图15是底板的平面图。
图16是图8的D部放大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与图11相当的图。
标号说明
30:室外机;39:室外风扇;41:送风室;46:前板(支承部件、板状部件);46b:吸湿用开口部(开口);46f:前表面(上风侧端部);60:加湿单元;63:加湿转子;68f、168f、268f:过滤器;68fa、168fa:前表面(上风侧的面);81:底板(支承部件、底板);82:端部(底板的端部);84: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空调机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构成为,通过连接配管12连接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20和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0。空调机10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加湿运转、除湿运转、供气运转等多个运转模式,这些运转模式能够适当组合实施。
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使从室外机30送来的制冷剂和室内空气在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1中进行热交换,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并且,在加湿运转中,在室外机30的加湿单元60中,从外部空气中取入水分并生成加湿空气,将该加湿空气供给到室内机20。在供气运转中,不对外部空气进行加湿而将其供给到室内机20。
如图2所示,空调机10具有使制冷剂在室外机30与室内机20之间循环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是连接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1、室外机30的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贮存器35、液体封闭阀36和气体封闭阀37而构成的。并且,在连接配管12中收纳有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和液体封闭阀36的液体制冷剂配管14、以及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和气体封闭阀37的气体制冷剂配管16。
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32成为图2中实线的状态,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四路切换阀32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走热量的制冷剂在电动阀34中减压后,依次通过液体封闭阀36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4,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气体封闭阀37、四路切换阀32、贮存器35,返回到压缩机31。
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32成为图2中虚线的状态,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路切换阀32、气体封闭阀37、气体制冷剂配管16,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走热量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液体制冷剂配管14、液体封闭阀36后,在电动阀34中被减压,然后,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33。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后的制冷剂经由贮存器35返回到压缩机31。
如图2所示,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1以外,室内机20还具有由横流风扇构成的室内风扇22。当室内风扇22被驱动时,从室外机30的上部的吸入口23吸入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后,从吹出口24吹出到室内。
并且,室内机20经由收纳在连接配管12内的加湿管道18而与室外机30的加湿单元60连接。加湿管道18的供气口25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在加湿运转时,在从室外机30经由加湿管道18供给加湿空气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室内风扇22,加湿空气从吹出口24吹出到室内。
[室外机30的结构]
室外机30具有外壳40和安装在外壳40的前表面的格栅56。如图1和图4所示,外壳40的内部通过分隔板43分隔为送风室41和机械室42,在送风室41内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3、室外风扇39和加湿单元60,在机械室42内配置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电动阀34和贮存器3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正面观察室外机30时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分别简称为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
如图3所示,外壳40为大致长方体状,由前板46(板状部件)、后板50(参照图5)、右侧板47、左侧板51(参照图4)、顶板48和室外机底板49构成。
在前板46(板状部件)形成有圆形状的吹出口46a。吹出口46a形成在比前板4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靠左的位置。在吹出口46a的周围安装有环状的喇叭口52。在前板46的左上部形成有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开口)。在该吸湿用开口部46b的右侧形成有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散湿用开口部46c。
如图5所示,后板50的右端以外的大部分开口,在该开口部50a中安装有未图示的保护金属丝网。并且,在左侧板51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图示省略)。后板50和左侧板51的开口部构成将外部空气取入到外壳40内的吸入口。
如图4所示,分隔板43设置于室外机底板49,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分隔板43的上端的高度比外壳40的侧板的上端的高度低。从上方观察,分隔板43从后板50的右端部弯曲并延伸到前板46。分隔板43的左侧是送风室41,分隔板43的右侧是机械室42。
从上方观察,室外热交换器33为大致L字状,沿着外壳40的左侧板51和后板50配置。室外热交换器33配置于室外机底板49,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的高度与外壳40的侧板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室外风扇39是螺旋桨风扇,由风扇马达38驱动。风扇马达38配置在室外风扇39的后方,与室外风扇39的旋转轴39a连结。室外风扇39支承于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安装在室外机底板49和室外热交換器33的上端。
当室外风扇39被驱动时,从后板50的吸入口50a和左侧板51的吸入口(省略图示)吸入外部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后,从前板46的吹出口46a吹出。
格栅56为矩形板状,安装在前板46的比左右方向中央部靠左的位置,并覆盖吹出口46a。如图8所示,格栅56以与前板46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如图1所示,在格栅56的大致整个面设有多个杆56d。如图6和图7所示,在格栅56的下侧大致3/4的部分,杆56d与杆56d之间开口,在格栅56的下侧大致3/4的部分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56a。
并且,在格栅56的上侧大致1/4的部分中的、与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格子状的散湿用开口部56p(参照图5)。在散湿用开口部56p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肋56q(参照图7)。肋56q的突出前端与前板46相接触。
并且,在格栅56的上侧大致1/4的部分中的散湿用开口部56p以外的部分56b(以下设为非开口部56b)中,杆56d与杆56d之间被堵住。该非开口部56b从正面观察时与前板46的吹出口46a的一部分重叠。设该重叠部分为重叠部56b2。并且,设非开口部56b中的、从正面观察与吹出口46a的外周侧部分重叠的部分为重叠部56b1。
在非开口部56b的下端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肋56s。并且,在非开口部56b形成有连结肋56q和肋56s的肋56r。肋56r形成在吹出口46a的外周侧。即,肋56r形成于重叠部56b1。肋56r、56s的突出前端与前板46相接触。
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开口)与非开口部56b的图7中双点划线所显示的区域Ar对置。因此,从吹出口46a的上端附近吹出的空气流r(参照图7)被引导至由肋56r、56q、非开口部56b和前板46包围的流路,从吸湿用开口部46b流入外壳40内。
[加湿单元6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加湿单元60配置在外壳40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加湿单元60被配置在分隔板43和风扇马达支承部件53的向前方延伸的部分上。加湿单元60的上表面的高度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如图9所示,加湿单元60具有通过马达65(参照图14)旋转驱动的圆盘状的加湿转子63。加湿转子63由沸石等吸湿散湿材料形成。并且,加湿转子63形成为蜂窝构造,使空气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沸石等吸湿散湿材料具有如下性质:当与常温的空气接触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被加热时,将所保持的水分散出到空气中。
在加湿转子63的外周面63s设有齿轮部64。通过使该齿轮部64与马达65的齿轮啮合,加湿转子63被旋转驱动。
并且,在加湿单元60形成有用于使加湿转子63吸收外部空气中的水分的吸湿流路61、以及用于散出加湿转子63中保持的水分以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散湿流路62。吸湿流路61和散湿流路62以相互不连通的方式被分隔。设加湿转子63中的吸湿流路61的供空气流通过的区域为吸湿部63a,设散湿流路62的供空气流通过的区域为散湿部63b。
吸湿流路61具有用于将从吹出口46a流入吸湿用开口部46b的空气引导至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的吸湿用管道68(参照图4)、以及用于将通过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后的空气引导至室外风扇39的吸湿用引导壁69。
吸湿用管道68配置成,覆盖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吸湿用管道68在与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对置的位置具有吸气口68a。吸气口68a的大小与吸湿用开口部46b大致相同。在吸气口68a安装有过滤器68f。
吸湿用引导壁69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的下方。如图13所示,吸湿用引导壁69为从后述的第1支承台93的内侧向下方延伸的大致筒状,在其下端形成有排气口69a。在排气口69a的下方配置有室外风扇39。
当室外风扇39被驱动时,如图8所示,从吹出口46a的上端附近吹出的空气通过格栅56的非开口部56b与前板46之间的间隙后,经由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从吸气口68a被吸入吸湿用管道68。此时,空气通过安装于吸气口68a的过滤器68f。
如图9所示,流入吸湿用管道68的空气从上向下通过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后,从吸湿用引导壁69的排气口69a送到室外风扇39,再次从吹出口46a吹出。在空气通过加湿转子63的吸湿部63a时,空气中包含的水分被加湿转子63吸收。
如图4所示,在散湿流路62配置有对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1以及由涡轮风扇构成的加湿风扇75。散湿流路62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导至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的散湿用第1管道72、以及用于将通过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后的空气引导至加湿管道18的散湿用第2管道73(参照图8)。
加热器71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上方。如图8所示,加热器71具有以覆盖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的加热器罩71a、以及配置在加热器罩71a的内侧的电热线71b。空气能够通过加热器罩71a的内侧。
散湿用第1管道72配置成,覆盖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散湿用第1管道72在与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对置的位置具有吸气口72a。吸气口72a的大小与散湿用开口部46c大致相同。
散湿用第2管道73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的下方,覆盖散湿部63b中的未由散湿用第1管道72覆盖的部分。散湿用第2管道73的排气口与加湿风扇75的吸入侧连接。该加湿风扇75的吹出侧与加湿管道18连接。并且,在散湿用第2管道73设有用于防止空气倒流的挡板74(参照图2)。
当加湿风扇75被驱动时,外部空气经由前板46的散湿用开口部46c,从吸气口72a被吸入散湿用第1管道72。流入散湿用第1管道72的空气从下向上通过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后,流入加热器71,然后,从上向下通过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加湿转子63被加热器71加热,由此,对在散湿部63b中吸收的水分进行散湿,所以,在空气通过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时,空气被加湿。从上向下通过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的空气通过散湿用第2管道73和加湿管道18供给到室内机20。
[过滤器68f]
如图10所示,过滤器68f是网眼状的过滤器,捕集吸入到吸湿用管道68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如图11所示,该过滤器68f朝向竖直配置,该过滤器68f的下端部在吸湿用开口部46b(开口)附近被支承在底板81的端部82。并且,该过滤器68f的上端部被支承在吸湿用管道68的端部68b。另外,底板81是从下方支承加湿单元60的各结构物品的部件。根据图4可知,该过滤器68f配置在比配置有室外风扇39的送风室41靠竖直上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前板46(板状部件)通过固定在其背面的安装片46e配置在底板81的端部82前方(上风侧)。前板46配置成在与底板81之间没有间隙。形成于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的下端46bl位于比底板81的端部82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该前板46,在前板46的前表面46f(上风侧端部)中的比下端46bl靠下方的位置,在过滤器68f的前方(上风侧)形成有朝向竖直下方的壁面84。该过滤器68f配置在前板46的前表面46f附近。另外,过滤器68f延伸到比壁面84的上端84u靠上方的位置。
这里,附近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意味着从过滤器68f的前表面68fa到前板46的壁面84的距离D为2mm以下。
这样,由于过滤器68f在形成于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开口)附近配置在底板81的端部82,所以,如图1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由过滤器68f的前表面68fa捕集的尘埃的大部分由于尘埃的自重而自然落下到壁面84的前方(上风侧)。通过配置于送风室41的室外风扇39将自然落下的尘埃从吹出口46a排出到室外机30的外部。
另外,由过滤器68f的前表面68fa捕集的尘埃的一部分落下到底板81上或壁面84的上部,但是,由于从过滤器68f的前表面68fa到前板46的壁面84的距离D很小为2mm以下,所以不成为问题。这是因为,由于距离D为2mm以下,所以,附着于加湿转子63且被加热器71加热时产生臭污渍的较大的尘埃几乎不会堆积,并且,落下到底板81上或壁面84的上端84u的尘埃量本身较少。
[底板81]
如图13所示,底板81具有用于载置加湿转子63的加湿转子载置部91、固定加湿风扇75的加湿风扇固定部101、固定马达65的马达固定部102、形成散湿用第1管道72的底板103、形成散湿用第2管道73的底板104等。
加湿风扇75固定在设于加湿风扇固定部101的6个螺纹孔105中。并且,如图14所示,在加湿转子载置部91固定加湿转子63后,通过将加热器71的端部固定在3个螺纹孔106中,从而加热器71固定在加湿转子63的散湿部63b上方。
加湿转子载置部91具有:外壁92,其与加湿转子63的外周面63s对置;第1支承台93,其从外壁92向水平方向内侧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加湿转子63的外周部63c(参照图16);第2支承台94,其具有插入到在加湿转子63的中心形成的孔63h(参照图9)中的轴部94a,并从下方支承加湿转子63的中心部;以及上述吸湿用引导壁69等。另外,如图16所示,加湿转子63的外周部63c是包含齿轮部64的部分。
如图15所示,以散湿用第1管道72和散湿用第2管道73在加湿转子载置部91侧和加湿风扇固定部101侧连通的方式,切掉外壁92的一部分和第1支承台93的一部分。该外壁92和第1支承台93俯视呈C字型。第1支承台93具有与齿轮部64的下表面64b(参照图16)抵接的支承部95、以及配置在支承部95的周方向外侧且不与齿轮部64的下表面64b抵接的非支承部96。
如图15所示,支承部95(95a~95c)在沿周方向分开的位置(每90°间隔)配置在3个部位。支承部95a配置于第1支承台93中的相对于加湿转子63的旋转方向R1的最上游侧、即最上游侧端部93a的附近。支承部95c配置在第1支承台93的最下游侧。支承部95b配置在支承部95a与支承部95c之间。另外,马达65配置在比支承部95c靠下游侧的位置、即第1支承台93的最下游侧端部93b的附近。
非支承部96(96a~96d)配置在沿周方向相邻的2个支承部95之间。非支承部96a配置在沿周方向相邻的支承部95a与支承部95c之间,更准确地讲,配置在比支承部95a靠上游侧的位置。非支承部96d配置在支承部95a与支承部95c之间,更准确地讲,配置在比支承部95c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且,非支承部96b配置在支承部95a与支承部95b之间,非支承部96c配置在支承部95b与支承部95c之间。
如图16所示,非支承部96的上表面96u比支承部95的上表面95u低。因此,仅支承部95与齿轮部64的下表面64b抵接,非支承部96不与该下表面64b抵接。另外,非支承部96发挥如下作用:防止流入吸湿用管道68的空气不通过加湿转子63而从齿轮部64与外壁92之间旁通。如图15所示,非支承部96的周方向的长度比支承部95长很多。
在该非支承部96形成有与加湿转子63的外周部63c对置且向送风室41开口的2个开口97。开口97a形成在非支承部96a中的支承部95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95au附近的位置。开口97b形成在非支承部96c中的支承部95c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95cu附近的位置。即,开口97b相对于加湿转子63的旋转方向R1配置在下游侧,且配置在马达65的上游侧附近。
通过这2个开口97,如图16中箭头所示,落下到第1支承台93上且伴随加湿转子63的旋转而运送到加湿转子63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尘埃落下到送风室41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吸气口68a吸入到吸湿用管道68的空气流中包含的尘埃堆积在第1支承台93上、进入齿轮部64和马达65的齿轮而妨碍加湿转子63的旋转。另外,开口97a兼作为检查是否正常设置了加湿转子63的检查窗。
并且,能够抑制堆积在第1支承台93的尘埃由于通过加湿转子63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而流向旋转方向下游侧,落下到形成散湿用第2管道73的底板104上并进行堆积,堆积在底板104上的尘埃通过加湿风扇75产生的空气流而运送到室内机20侧。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0具有以下特征。
在该室外机30中,由于底板81支承过滤器68f的下端部,前板46在其前表面46f(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84,过滤器68f配置在前板46的前表面46d(上风侧端部)附近,所以,过滤器68f上捕集的尘埃落下到比壁面84靠上风侧(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68f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底板81上。
并且,在该室外机30中,由于过滤器68f配置在比配置有室外风扇39的送风室41靠竖直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通过室外风扇39将落下的尘埃排出到室外机30的外部。
并且,在该室外机30中,由于通过底板81和配置在底板81的端部82的前方(上风侧)且具有吸湿用开口部46b(开口)的前板46(板状部件)形成支承部件,过滤器68f在吸湿用开口部46b附近被支承在底板81的端部82,所以,能够抑制过滤器68f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前板46和底板81上。
并且,在该室外机30中,由于以在与底板81之间没有间隙的方式配置前板46(板状部件),所以,过滤器68f上捕集的尘埃不会落到底板81与前板46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尘埃从底板81与前板46之间落下到喇叭口52上,尘埃不通过室外风扇39排出到外部而堆积在喇叭口52上,或者沿着喇叭口52落下到室外机底板49上进行堆积。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7所示,过滤器168f的前表面168fa在比壁面84的上端84u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前方倾斜,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7中,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
这里,过滤器168f的倾斜角α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当倾斜角较大时,在比过滤器168f靠前方的位置需要空间,所以,优选倾斜角α例如为5°以上、45°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具有以下特征。
在该室外机中,由于过滤器168f的前表面168fa(上风侧的面)在比壁面84的上端84u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前方(上风侧)倾斜,所以,过滤器168f上捕集的尘埃容易落下到比壁面84靠上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168f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底板81上。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实用新型登记权利要求范围示出,还包含与实用新型登记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变形例]
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外壳40的前板46(板状部件)和加湿单元60的底板81构成支承部件,但是,支承部件不是必须由前板46和底板81构成。
并且,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前板46的吸湿用开口部46b的下端46bl位于比底板81的端部82靠上方的位置,但是,吸湿用开口部46b的下端46bl和底板81的端部82也可以是大致相同高度,吸湿用开口部46b的下端46bl也可以位于比底板81的端部82靠下方的位置。
并且,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件(前板46)形成有朝向竖直下方的壁面84,但是,形成于支承部件的壁面84朝向下方即可,也可以向前方侧或后方侧倾斜。
并且,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过滤器68f配置在配置有室外风扇的送风室41的竖直上方,但是,也可以配置在送风室41的上方(例如,机械室42的竖直上方)。并且,不是必须配置在送风室41的上方。
并且,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中,驱动室外风扇39而使从吹出口46a的上端附近吹出的空气通过格栅56的非开口部56b与前板46之间的间隙,由此,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空气流被供给到加湿转子,但是,只要由室外风扇39产生的空气流被供给到加湿转子63即可,其供给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果利用本实用新型,则能够抑制过滤器上捕集的尘埃堆积在支承部件(底板)上。

Claims (7)

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该室外机具有: 
室外风扇;以及 
加湿单元,其具有加湿转子,该加湿转子被供给由所述室外风扇产生的空气流, 
所述加湿单元具有配置在所述加湿转子的上风侧的过滤器, 
支承所述过滤器的下端部的支承部件在其上风侧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的壁面,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上风侧端部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的上风侧的面在比所述壁面靠上方的位置朝向上方向上风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比配置有所述室外风扇的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比配置有所述室外风扇的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送风室的竖直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送风室的竖直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包括板状部件以及所述加湿单元的底板,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所述底板的端部的上风侧且具有开口, 
所述过滤器在所述开口附近被支承在所述底板的端部。 
CN201320602608.2U 2012-09-28 2013-09-27 室外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7845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329 2012-09-28
JP2012218329A JP5741546B2 (ja) 2012-09-28 2012-09-28 室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78459U true CN203478459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26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0260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78459U (zh) 2012-09-28 2013-09-27 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41546B2 (zh)
CN (1) CN2034784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6680A (zh) * 2016-07-18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室外机的出风口防尘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5977A (ja) * 2003-11-21 2005-06-1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加湿空気配送路部材および接続ユニット
JP2007101056A (ja) * 2005-10-04 2007-04-19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
JP2008190828A (ja) * 2007-02-07 2008-08-21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及び吸着・脱離装置
JP2010043848A (ja) * 2008-07-18 2010-02-2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5332832B2 (ja) * 2009-04-03 2013-11-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気換気装置
JP2011179800A (ja) * 2010-03-04 2011-09-15 Panasonic Corp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6680A (zh) * 2016-07-18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室外机的出风口防尘机构
CN106016680B (zh) * 2016-07-18 2021-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室外机的出风口防尘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1546B2 (ja) 2015-07-01
JP2014070833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278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896775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511619A (zh) 车用空调装置的排水构造
CN105745499B (zh) 空调室外单元
CN101896774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6679375A (zh) 一种纺织用双向吸尘装置
CN203478459U (zh) 室外机
CN106705611A (zh) 一种纺织物负压吸尘烘干装置
KR101186152B1 (ko) 냉각/제습열 회수기술을 이용한 항온항습기
EP1318356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6709267U (zh) 全屋式单向流除湿设备
CN105579781A (zh) 空调室外单元
CN115751504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1790666A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03478453U (zh) 室外机
CN204100403U (zh) 恒温恒湿恒氧恒净的分体壁挂式室内机
KR100625490B1 (ko) 가습장치 및 공기조화기
CN209188349U (zh) 一种面粉仓库防潮除湿机
CN112717644A (zh) 汽水分离器及干燥机
CN207778635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
CN102401431A (zh) 窗式空调器
CN205825294U (zh) 模块化结构的水蒸发冷却系统
CN214552405U (zh) 汽水分离器及干燥机
CN218955058U (zh) 一种带挡水帘的除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