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1769A -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1769A
CN101801769A CN200880106634A CN200880106634A CN101801769A CN 101801769 A CN101801769 A CN 101801769A CN 200880106634 A CN200880106634 A CN 200880106634A CN 200880106634 A CN200880106634 A CN 200880106634A CN 101801769 A CN101801769 A CN 101801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windstream
wheel
overall widt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6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1769B (zh
Inventor
平野宗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0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1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1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1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80/00Motor vehicles
    • Y10S180/903Airstream reactive vehicle or vehicle structure

Abstract

提供能够有效整流车轮罩内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具有以下结构:空气流冲撞壁(24),其被设置于比车轮罩(14)内的前轮(15)的旋转轴心更靠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其延伸于车宽方向并朝向车体上下方向的下侧;空气流导向壁(22),其从该空气流冲撞壁(2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车体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设置;另一空气流导向壁(22),其从该空气流冲撞壁(2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向车体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设置。由空气流冲撞壁(24)的前端和空气流导向壁(22)所形成的凸侧脊线Rf为,其相对于由空气流冲撞壁(24)的后端和空气流导向壁(22)所形成的凹侧脊线Rr的车体前后方向的突出高度,沿车宽方向逐渐变化。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整流车轮罩内的空气流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背景技术
有一种在汽车的车轮罩内的相对于车轮的前侧或车宽方向内侧固定缓冲板而构成的空气动力稳定器(例如,参考日本特表2003-528772号公报)。此外,还有一种英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265785号说明书中的技术已被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缓冲板从车轮罩突出,所以存在需避免与车轮的干涉等种种限制,故不易获得足够的整流效果。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整流车轮罩内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具有以下结构:空气流冲撞壁,其位于车轮罩内的比车轮旋转轴心更靠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位置,并向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车体上下方向的下侧;下壁,其从该空气流冲撞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沿着车体上下方向朝向下方延伸设置;上壁,其从所述空气流冲撞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沿着车体上下方向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且,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相对于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下壁所形成的角部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突出高度,沿车宽方向逐渐变化。
根据此形态,随着车轮的旋转,产生从该车轮的后方向车轮罩内的空气流。此空气流的一部分与空气流冲撞壁冲撞。由此,空气流冲撞壁和下壁所形成的凹(槽)状部分周围的压力上升,从而抑制了空气流流入车轮罩。另外,因空气流冲撞壁位于比车轮旋转轴心更靠后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上游(入口)侧抑制随车轮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流入车轮罩,从而抑制流入车轮罩的空气从侧方被排出。
抑制随车轮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流入车轮罩,从而抑制流入车轮罩的空气从侧方被排出。
并且,如上所述,在具有空气流冲撞壁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空气流冲撞壁和上壁的角部形成凸向车轮侧的凸部,易受旋转的车轮所卷起的飞石等的冲撞,但是,在本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上述凸部的突出高度沿车宽方向逐渐变化,所以能够减轻上述飞石等造成的损伤(损坏)。即,能够构成为,例如在突出高度低的部分增加对上述飞石等的冲撞的强度,或减小飞石等的冲撞概率。
由此,在本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能有效对车轮罩内进行整流。
上述形态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上述空气流冲撞壁形成为,上述车轮罩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位于比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更靠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位置,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包含车宽方向的内端在内的该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突出高度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越减小的方式逐渐变化。
根据此形态,例如与车轮包络线的关系方面,车轮罩为,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位于比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更靠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因此,在车轮罩的车宽方向内端,通常情况是由空气流冲撞壁、上壁(及将其角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的内侧壁)形成顶部,但在本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因为没有形成上述顶部、或顶部的突出高度变低,所以能够减轻该顶部的损伤(损坏)。
上述形态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中,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所述空气流冲撞壁的包含车宽方向的内端在内的该车宽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或后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从而使所述突出高度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越减小的方式逐渐变化。
根据此形态,冲撞壁和上壁的角部的突出高度连续且逐渐变化,所以渐变结构的途中没有形成角部(段部)等。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具有能够有效整流车轮罩内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放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为放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模式化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简略整体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3为沿图1的3-3线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放大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5A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所适用的汽车的立体图。
图5B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汽车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对应图3的俯视剖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对应图3的俯视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进行说明。另外,适当标记于各图中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IN、箭头OUT分别表示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所适用的汽车S的前方(前进方向)、上方、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以下仅表示上下前后及车宽方向的内外的情况,对应上述各箭头方向。另外,该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分别适用于作为车轮的左右的前轮15、后轮16,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结构基本相同(左右的情况下为对称),所以,以下主要对前轮用的左右一侧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进行说明。
在图2为,从车宽方向内侧所视的模式化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所适用的汽车S的前部的侧视剖视图。另外,在图3为模式化表示汽车S前部的俯视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汽车S具有构成其车体的前翼子板护板12,在前翼子板护板12上形成有用于容许前轮15的转向的、侧视时呈向下开口的大致半圆弧状的车轮拱罩12A。虽然图示中省略,但前翼子板从车轮拱罩12A露出的方式被收容在车轮罩14内。该翼子板衬套18从前方、上方、后方覆盖前轮15的大致上半部分,从而防止泥和小石子等冲撞挡泥板(车轮罩内衬)等。翼子板衬套18,例如是由树脂成形(注射吹塑或真空成形)所形成的树脂制品,或者是以无纺布为基材或表皮材料的结构。
而且,构成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翼子板衬套18具有在侧视时向前轮15一侧开口的凹状部(槽部)20。在该实施方式中,凹状部20被设置在翼子板衬套18中的位于前轮15后侧的部分(与前轮15在车体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上。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凹状部20被设置在比部分C更靠后下方的区域A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上,所述部分C为比翼子板衬套18中的前轮15的旋转轴线RC更靠后的部分之中与前轮15假想直线IL1交叉的部分,该假想直线IL1与通过前轮15的旋转轴线RC的水平线HL之间构成夹角θ(-α°<θ<90°)。
角度θ在凹状部20的设置范围的上限一侧中,优选为小于等于50°,更佳为小于等于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左右。另外,规定凹状部20的设置范围的下限一侧的角度α为,从前轮15的旋转轴线RC连接车轮罩14的后下端部的假想直线IL2,与水平线HL之间所构成的夹角。车轮罩14的后下端部例如可以为翼子板衬套18的后下端。
如图1和2所示,凹状部20如上所述朝向前轮15一侧开口,并且构成为在该开口部20A中沿着翼子板衬套18(车轮罩14)的周向的宽度变为最大的,从侧面观察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凹状部20由从开口部20A的下缘20B大致朝向上方延伸的空气流导向壁22,以及从空气流导向壁22的后上端22A朝向开口部20A的上缘20C延伸的空气流冲撞壁24构成。
相对于空气流导向壁22,空气流冲撞壁24的侧面长度(三角形的边长)要小。从而,如图1所示的空气流导向壁22,以向凹状部20内引导随着前轮15的旋转(沿着使汽车S前进的方向,即箭头R方向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F(大致沿着前轮15的切线方向的空气流)的方式,大致沿着该空气流F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空气流冲撞壁24以面向空气流F的方式延伸,从而与流入凹状部20内的空气流F冲撞。
如上所述,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采用通过凹状部20阻塞空气流F的一部分,从而该凹状部20内的压力升高,由此凹状部20的开口部20A和前轮15之间的压力升高的结构。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通过该压力升高来抑制空气流F向车轮罩14内的流入。
而且如图1~3所示,在翼子板衬套18上,沿该翼子板衬套18的周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凹状部20。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翼子板衬套18的周向相邻的凹状部20,其开口部20A的下缘20B、上缘20C大致一致。即,多个凹状部20被形成为,在翼子板衬套18的周向构成连续的断面观察时为三角形的凸凹(波浪状)。多个凹状部20之中位于最后下方的凹状部20,处于翼子板衬套18的后下端部18A。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位于最后下方的凹状部20的空气流冲撞壁24,该位于最后下方的凹状部20的空气流导向壁22相当于本发明的下壁,同时,上侧的凹状部20的空气流导向壁22相当于本发明的上壁。另一方面,对于构成上侧凹状部20的空气流冲撞壁24,该上侧的凹状部20的空气流导向壁22相当于本发明的下壁,同时,普通壁部28相当于本发明的上壁,上述普通壁部28形成与该空气流冲撞壁24的前端(开口部20A的上缘20C)连续的翼子板衬套18的普通面。
并且,如图1及图3所示,各凹状部20延伸于车宽方向,该车宽方向的外端由侧壁26所封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凹状部20被形成为,在整个车宽方向上与位于中立位置(姿势)的前轮15重叠。
另一方面,各凹状部20的车宽方向内端成为向该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开放端。如图3所示,翼子板衬套18(车轮罩14)为,在与轮胎包络线Et的关系方面,车宽方向的内端18B相对于外端18C位于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轮胎包络线Et表示:相对于包含前轮15的转向、振动在内的车体的所有相对变位的轨迹中最外侧(接近车体侧)的轨迹。该轮胎包络线Et具有在翼子板衬套18的车宽方向内端的附近、最靠近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顶点Ep,所以翼子板衬套18的后部为,如图3所示,其内面相对于车宽方向(参考基准线W)倾斜,以使车宽方向的内端18B相对于外端18C而位于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
并且,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凹侧脊线Rr与凸侧脊线Rf的距离(图4所示的突出高度H),如图1及图3所示,沿车宽方向逐渐变化。上述凹侧脊线Rr为构成同样凹状部20的空气流冲撞壁24(下壁)和空气流导向壁22之间的角部;上述凸侧脊线Rf为空气流冲撞壁24和上侧的凹状部20的空气流导向壁22(上壁)或普通壁部28之间的角部。以下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凹侧脊线Rr大致沿车宽方向(基准线W)形成,凸侧脊线Rf(上缘20C)相对于车宽方向(基准线W)倾斜,以使车宽方向内端Rfi位于车宽方向外端Rfo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内端Rfi被形成为,空气流冲撞壁24在俯视中呈大致三角形状,以与凹侧脊线Rr大致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翼子板衬套18具有朝向前轮15侧并形成周缘部的凸缘30,凸缘30与凹状部20的车宽方向内端之间,形成有很小的台阶(3mm以下的台阶)B。台阶B形成于,凹状部20的车宽方向内端位于比凸缘30的凹状部2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更向前轮15侧突出的方向上。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具有导向槽34,其作为周向槽被设置在翼子板衬套18上,并向前轮15侧开口。导向槽34以比凹状部20(其中位于最上前方的凹状部)更靠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为基端34A,并沿翼子板衬套18的圆周方向为长度方向,且该翼子板衬套18的前下端部18B的临近部分为末端34B。导向槽34与凹状部20非连通。
此导向槽34的基端34A和末端34B中的槽底分别呈锥形从而与形成翼子板衬套18的普通面的普通壁部28(凹状部20,导向槽34的开口面)平滑地连续,以使沿凹状部20(车轮罩14)的圆周方向的空气流顺畅地流入和流出。如图1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上设有并列的多个(两个)导向槽34。这些导向槽34对沿翼子板衬套18的内周从后方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使其从基端34A流入并从末端34B排出。换句话说,各导向槽34中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一对槽壁34C,具有防止产生朝向车宽方向的空气流的结构。另外,以上示出了设有两个导向槽34的实施例,但是,导向槽34也可以仅设置一个,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对后轮16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进行补充的话,如图5A所示,在汽车S中,在后翼子板护板36的车轮拱罩36A的内侧形成有车轮罩14,该车轮罩14内配置有后轮16。后轮16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除了作为非转向轮(或转向角小)的后轮16的轮胎包络线Et与作为转向轮的前轮15的轮胎包络线Et相异以外,基本上与前轮15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相同。即,后轮16用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具有以下结构,即覆盖该后轮16的后车轮罩内衬(在以下说明中,与前轮15用没有区别,称为翼子板衬套18)上形成有凹状部20、导向槽34。
并且,如图2及图5A所示,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具有,分别配置于前轮15、后轮16的前方,并延伸于车宽方向的机轮减速罩32。机轮减速罩32的结构为,防止随汽车S的行驶而产生的行驶风流入车轮罩14内。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也可不具有机轮减速罩32。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应用了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当前轮15随着汽车S的行进沿箭头R方向旋转时,由该前轮15旋转所带动而产生从前轮15的后方朝向大致上方流入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F。该空气流F的一部分被空气流导向壁22引导而流入凹状部20内,并与空气流冲撞壁24冲撞。因此,空气流F的一部分被挡住,从而凹状部20内的压力升高,该压力升高范围遍及凹状部20和前轮15之间的空间。由此,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空气从前轮15的后方向车轮罩14内的流入阻力增大,从而抑制空气向该车轮罩14内的流入。
同样在应用了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空气流的一部分通过后轮16的旋转而被空气流冲撞壁24挡住,通过由此产生的凹状部20周围的压力升高,空气向车轮罩14内的流入阻力将增大,从而抑制空气向该车轮罩14内的流入。
而且,空气流F的其他部分越过凹状部20的设置区域并流入车轮罩14内。该空气流F的至少一部分由于离心力欲沿着外周侧流动,从而流入导向槽34内,并被该导向槽34引导而从末端34B一侧排出。
从而,在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由于凹状部20抑制向车轮罩14的空气流入,因此欲从汽车S的底板下向车轮罩14流入的空气流F减弱,从而该车轮罩14周边的空气流的紊乱被防止(整流)。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防止底板下的空气流Ff紊乱,从而在底板下获得流畅的空气流Ff。
另外,向车轮罩14的流入空气量减少,从该车轮罩14的侧方被排出的空气量也减少。特别是由于凹状部20被设置在空气流F流入车轮罩14中的最上游部也就是后下缘部14A上,换句话说,由于在最上游部空气流F被阻挡,因此能够使从车轮罩14的侧方排出的空气量进一步减少。由此,在汽车S中,防止沿着侧面的空气流Fs紊乱,从而在侧面获得稳定的空气流Fs。
如上所述,在应用了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通过凹状部20的作用,能够实现空气阻力(CD值)的减小、操纵稳定性的提高、风噪声的降低、飞溅(由前轮15、后轮16将水从路面卷起)的减少等。
另外,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由于在凹状部20的前方设置有导向槽34,因此车轮罩14的内侧和侧方的空气流被整流。具体地说,由于通过导向槽34,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F沿着前轮15、后轮16的旋转方向(平行地)流动,因此在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的紊乱(向前轮15、后轮16的空气力的施加)被防止。另外,由于经车轮罩14的侧方即经车轮拱罩12A、36A的空气排出被抑制,因此汽车S获得稳定的空气流Fs。
因而,在应用了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通过导向槽34的作用,也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小、操纵稳定性的提高、风噪声的降低、飞溅的减少等。因而,在前轮15、后轮16上分别设置有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如图5A所示,在车体的前部、后部的任意一方中,均获得不具有在侧面和底板下造成紊乱之原因的吹出现象的,稳定的空气流Ff、Fs,并且这些空气流在车体的后方顺利地合流(参照箭头Fj)。
在通过与图5B所示的比较例相比来进行补充时,在不具备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比较例200中,随着前轮15、后轮16的旋转,在车轮罩14内产生空气流F。该流入在前轮15、后轮16的正后方(向车轮罩14的空气流产生部)使底板下的空气流Ff产生紊乱。另外,流入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F经车轮拱罩12A被向车体侧方排出(参照箭头Fi),从而使空气流Fs产生紊乱。因上述原因,在车体后方合流的Fj内也产生紊乱。
与此相对,在应用了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汽车S中,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凹状部20抑制从前轮15、后轮16的后方向车轮罩14的空气流入,并且流入该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被导向槽34整流,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小、操纵稳定性的提高、风噪声的提高,飞溅的减少等。
特别是由于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连续地设置了多个凹状部20,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从前轮15、后轮16的后方向车轮罩14的空气流入。即,能够利用对凹状部20向车体内部一侧的突出量进行抑制的小型结构,获得充分的整流效果。另外,由于导向槽34与凹状部20为非连通,因此空气不会从凹状部20向导向槽34流入而导致凹状部20的压力下降,从而能够实现对空气流F向车轮罩14的流入的抑制效果和对流入车轮罩14内的空气流F的整流效果的有效平衡。
另外,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由于凹状部20、导向槽34处于相对于翼子板衬套18的普通壁部28凹陷的位置,因此不会产生与前轮15、后轮16相互干涉的问题。因而不需为了防止与前轮15、后轮16的相互干涉而对尺寸形状和配置等进行限制,从而能够根据空气动力上的要求性能,来设计凹状部20、导向槽34。
并且,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凸侧脊线Rf的相对于凹侧脊线Rr的突出高度H向车宽方向结构内端逐渐减少,所以不易受前轮15、后轮16所卷起的飞石等损伤。通过与图8所示的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该点。
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0中,翼子板衬套101具有由空气流导向壁102和空气流冲撞壁104构成的凹状部106。由空气流冲撞壁104和上侧的凹状部106的空气流导向壁102或普通壁部28所构成的角部,即凸侧脊线Rfc,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参考图3的假想线)。并且,翼子板衬套101的结构为,在与轮胎包络线Et的关系方面,其车宽方向内端相对于外端位于车体前后方向的后侧,所以不能将例如与侧壁26对置并比凸侧脊线Rfc更向前方突出的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端。因此,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0中,形成有由空气流冲撞壁104、上侧的凹状部106的空气流导向壁102或普通壁部28、连接凸缘部30的侧壁(相当于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的台阶部B)3个面构成的顶部P。该顶部P易受飞石、沙子、冰等的损伤。
例如,通过树脂的真空成形来形成翼子板衬套18的情况下,顶部P易于形成为翼子板衬套18的薄壁部,因此受飞石等冲撞时,有可能产生开孔。并且,例如通过树脂的注射吹塑来形成翼子板衬套18的情况下,能够将顶部P形成为厚壁,但飞石等造成的伤痕会使表面白化导致其外观恶化。而且,例如,为了得到隔音性能,将腐蚀作为基材或表面材来形成翼子板衬套18的情况下,有可能因飞石等打击顶部P而导致的表面毛刺使外观恶化,或导致开孔使隔音性能降低。另外,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翼子板衬套18、或代替翼子板衬套18而在车体的板金部分来形成凹状部20的情况下,有可能因飞石等打击顶部P而使涂料(包含防裂涂料和防锈涂料)脱落,导致金属露出(暴露于空气)部分生锈的现象。
与此相对,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如上所述,因为凸侧的脊线Rf相对于凹侧脊线Rr的突出高度H朝向车宽方向结构内端逐渐减小,所以不会形成易受如上所述的各种损伤(损坏)的顶部P,或者因为顶部P的突出高度变小,所以能够抑制飞石等所造成的损伤。换言之,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构成为,没有形成顶部P或顶部P的突出高度小,所以提高了耐飞石等冲撞强度(耐性),或者能减小飞石等的冲撞概率。基于翼子板衬套18受飞石等的损伤在飞石的直径为3mm左右的情况下为最大的见解,在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中,形成顶部P或台阶B的结构中,优选将该顶部P、台阶B相对于凹侧脊线Rr的突出高度设为3mm以内。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凸侧脊线Rf相对于凹侧脊线Rr,整体上直线倾斜,该凸侧脊线Rf相对于凹侧脊线Rr的突出高度H逐渐变化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如图6、图7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结构。
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所示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40中,凸侧脊线Rf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凸侧脊线Rf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部分相对于凹侧脊线Rr倾斜(突出高度H逐渐变化),所以实现了没有形成顶部P或者顶部P的突出高度小的结构。
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所示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50中,凸侧脊线Rf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大致沿车宽方向(与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0的凸侧脊线100相同程度地倾斜)延伸,凹侧脊线Rr相对于车宽方向(凸侧脊线Rf)倾斜,所以实现了突出高度H渐变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实现了没有形成顶部P或者顶部P的突出高度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有两个凹状部2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为,例如根据所要求的空气动力性能等而设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凹状部20。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10具有导向槽34的例子,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例如没有导向槽34。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凹状部20配置在车轮罩14的后下缘部14A的例子,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凹状部20也可配置在相对于前轮15、后轮16的旋转轴线RC的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任何部分上。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具有:空气流冲撞壁,其位于车轮罩内的比车轮旋转轴心更靠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位置,并向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车体上下方向的下侧;下壁,其从该空气流冲撞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沿着车体上下方向朝向下方延伸设置;上壁,其从所述空气流冲撞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沿着车体上下方向朝向上方延伸设置,
并且,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相对于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下壁所形成的角部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突出高度,沿车宽方向逐渐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所述车轮罩被形成为,其车宽方向的内侧部分位于比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更靠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位置,
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包含车宽方向的内端在内的该车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突出高度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越减小的方式逐渐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由所述空气流冲撞壁和所述上壁所形成的角部,在所述空气流冲撞壁的包含车宽方向的内端在内的该车宽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或后端部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从而使所述突出高度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越减小的方式逐渐变化。
CN2008801066348A 2007-09-11 2008-08-18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Active CN101801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5930A JP4333788B2 (ja) 2007-09-11 2007-09-11 車両用空力構造
JP2007-235930 2007-09-11
PCT/JP2008/064688 WO2009034814A1 (ja) 2007-09-11 2008-08-18 車両用空力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1769A true CN101801769A (zh) 2010-08-11
CN101801769B CN101801769B (zh) 2012-01-04

Family

ID=40451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6348A Active CN101801769B (zh) 2007-09-11 2008-08-18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4333788B2 (zh)
KR (1) KR101068923B1 (zh)
CN (1) CN101801769B (zh)
AU (1) AU2008298470B2 (zh)
BR (1) BRPI0816720B1 (zh)
RU (1) RU2423278C1 (zh)
WO (1) WO200903481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2459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轮后挡片
CN103072640A (zh) * 2013-01-21 2013-05-01 朱晓义 减少升力的汽车
CN105263728A (zh) * 2013-05-27 2016-01-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阻力降低结构以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9204B1 (ja) 2007-09-11 2009-0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力構造
GB2510898A (en) * 2013-02-19 2014-08-20 Nissan Motor Mfg Uk Ltd Wheel guard for a vehicle
JP6523010B2 (ja) * 2015-03-27 2019-05-29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ホイールハウスの内周面構造
JP6288016B2 (ja) 2015-09-10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整流構造
JP6919562B2 (ja) * 2017-12-28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ーライ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0443U (zh) 1987-07-10 1989-01-19
GB2265875A (en) 1992-04-02 1993-10-13 Richard John Hodgson Mud flap
FI96292C (fi) * 1993-05-27 1996-06-10 Parton Oy Ab Laite ajoneuvon renkaiden nostattamien roiskeiden vähentämiseksi
JPH08216929A (ja) * 1995-02-14 1996-08-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ホイールハウスカバー構造
KR19980047458U (ko) * 1996-12-28 1998-09-25 추호석 차량용 휠하우스구조
US6712425B2 (en) * 2000-03-30 2004-03-30 Yvan Brulhart Aerodynamic stabilizer for motor vehic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2459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轮后挡片
CN103072640A (zh) * 2013-01-21 2013-05-01 朱晓义 减少升力的汽车
CN105263728A (zh) * 2013-05-27 2016-01-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阻力降低结构以及车辆
CN105263728B (zh) * 2013-05-27 2017-11-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阻力降低结构以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68923B1 (ko) 2011-09-29
JP2009067158A (ja) 2009-04-02
BRPI0816720A2 (pt) 2015-02-24
JP4333788B2 (ja) 2009-09-16
BRPI0816720B1 (pt) 2019-08-20
KR20100057681A (ko) 2010-05-31
WO2009034814A1 (ja) 2009-03-19
AU2008298470B2 (en) 2011-07-14
CN101801769B (zh) 2012-01-04
RU2423278C1 (ru) 2011-07-10
AU2008298470A1 (en) 200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1769B (zh)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CN101801768B (zh)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JP5608489B2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US8162380B2 (en)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1801770A (zh) 车辆用空气动力结构
WO2011126086A1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EP2969715B1 (en) Improvements in the fuel efficiency of road vehicles
WO2011126085A1 (ja)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JP2011219042A (ja) 電動車両の床下構造
CN104114437A (zh) 车辆的车体下部结构
JP5560863B2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02120769A (ja) 車体構造
JP200816236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8261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10393003B2 (en) Stamped aerodynamic deflector for vehicle muffler
JP3624609B2 (ja) 車体の空気抵抗低減構造
JPH1030578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753082B2 (en) Wheel casing for vehicle
JP200701548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435273Y2 (zh)
JP2021049896A (ja) スポイラ
JP2013180653A (ja) 車両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