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6326A -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6326A
CN101796326A CN200880105874A CN200880105874A CN101796326A CN 101796326 A CN101796326 A CN 101796326A CN 200880105874 A CN200880105874 A CN 200880105874A CN 200880105874 A CN200880105874 A CN 200880105874A CN 101796326 A CN101796326 A CN 101796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ulley
hole
sensor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5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智史
桥本浩司
铃木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272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194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96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93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6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3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4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06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 F16H63/06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52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 F16H55/56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earing parts are relatively axially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4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06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 F16H63/067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568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 Y10T74/18576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including screw and n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将滚珠丝杠的螺纹轴(111)与滑轮轴(201)平行,并且通过摆动的叉状件(300)将该螺纹轴(111)的轴向位移转换成可动带轮(207)的轴向位移,所以可以抑制螺母件(107)的惯性,从而容易地实现滑轮的高速控制。此外,通过在螺纹轴(111)与可动带轮(207)之间插入叉状件(300),即使可动带轮(207)由于皮带(211)的偏置力而倾斜,螺纹轴(111)也不倾斜,从而能够抑制疲劳寿命等的降低。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无级V带变速器、适于在该变速器中使用的致动器,以及适于在该致动器中使用的中间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了诸如专利文献1至6中所描述的那些无级变速器,这些无级变速器包括:电动机;滑轮,该每个滑轮具有固定于滑轮轴的固定带轮和支撑在该滑轮轴上以便在轴向上运动的可动带轮;行程机构,该行程机构用于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使可动带轮在轴向上移位,以便改变滑轮的凹槽的宽度;以及齿轮机构,该齿轮机构用于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送至行程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JP-A-2003-9765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JP-A-2003-194179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JP-A-2007-10103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No.3948039的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JP-A-2003-214195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JP-2007-1205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在专利文献1、2和3中描述的无级变速器中,在滑轮轴的外周上设置有滚珠丝杠机构或者进给螺杆机构,并且通过根据电动机的输出使螺纹轴在轴向上移位而使连结于螺纹轴的可动带轮在轴向上移位。这里,螺纹轴是空心的,并且滑轮轴被插入到该空心的螺纹轴中。因此,使螺纹轴的直径以及与该螺纹轴结合的螺母的直径趋于增大。而且,当螺母由于受到电动机的旋转力而旋转的时候,增加了螺母的惯性,导致了滑轮宽度的高速控制变得困难的问题。例如,引起了当以高速驱动时,在短时期内将螺母停止在目标位置变得困难的问题。当将动力传输齿轮设置在螺母的外周上时,进一步增大了螺母的惯性,并且因此,上述问题尤其变得显著。
此外,在滚珠丝杠机构的情况下,在螺纹轴与螺母之间形成螺旋滚动路径,使得滚珠通过该滚动路径滚动,以减小摩擦。这里,由于皮带仅与可动带轮的整个圆周的二分之一相接合,所以当皮带驱动力增大时,在使可动带轮掉落的方向上推动该可动带轮,使得该可动带轮很容易倾斜。
然而,当可动带轮倾斜的时候,与该可动带轮连结的螺纹轴倾斜,并且不平衡的载荷施加在螺母与螺纹轴之间,从而使螺旋滚动路径内的空间局部收缩,导致了可能引起滚珠的滚动失效以及各组成零部件的疲劳寿命降低的忧虑。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描述的节流控制器中,一轴被压配并且固定于形成在铝制的外壳中的孔中,并且该孔连通至一具有不同功能的孔。这里,当该具有不同功能的孔连通至外部时,即便该轴被压配在所述孔中,由于轴和孔的加工误差,该轴也不能够绕着该孔的整个圆周与该孔一致地接触,因此,引起了水和/或尘通过该孔与轴之间的细微间隙而渗入到该孔中的忧虑。
在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节流控制器中,在铝制外壳中的端面的一部分、与树脂盖相接触的那部分,以及在铝外壳中的孔的外圆周部分、装配在齿轮支撑轴中的孔并不是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由于密封件与铝外壳的端面相接触,并且齿轮的端面在轴所装配的孔的外圆周部分上滑动,所以,该端面和该外圆周部分优选机械加工成使其粗铸造表面光滑。
然而,在铝外壳的端面和所述孔的外圆周部分不是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两次端面加工,导致了花费了更多的用于加工的时间的问题。此外,在所述孔的外圆周部分定位成比所述外壳的端面更低的情况下,该外圆周部分不得不利用直径很小以至于在机械加工该孔的外圆周部分时不能与外壳的端面相接触的这样的刀具来机械加工,导致了加工效率变差的问题。
考虑到使中间端子插入在电动机的端子与连接器端子之间,以将电力传送路径形成为驱动无级变速器的电动机。例如,在专利文献5和6中,其为阴端子的中间端子与马达端子和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器端子相接合,并且这些端子串联排列。因此,存在中间端子的轴向长度变长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6的中间端子中,在使得马达端子的尺寸以及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器端子的位置有偏差的情况下,引起了担心中间端子形变、阳端子部分与阴端子部分之间的连接仅仅存在于该端子的其中之一上,或者两极的端子没有接触,以及仅仅任意一极的端子接触。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内在问题创造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控制并且能够确保高可靠性的无级变速器。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从外部渗入并且能够提升可加工性。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致动器和一种中间端子,该致动器和中间端子尺寸小巧并且能够促进且保证用于将电力供给到马达的端子的连接。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
固定带轮,其固定于滑轮轴以便一体地旋转;
可动带轮,其被支撑为使其沿着所述滑轮轴在轴向上运动;
皮带,其设置在所述固定带轮与可动带轮之间;以及
致动器,其使得所述可动带轮在轴向上运动,以便改变滑轮凹槽宽度,
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
电动机:
减速机构,其传送由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
旋转件,电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输入到该旋转件中;
轴向可移件,其根据所述旋转件的旋转量在轴向上移位;以及
用于摆动的摆动件,其一端连结于轴向可移件而另一端连结于可动带轮。
针对实现第二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致动器,包括:
外壳,其包括外壳主体和盖部件;
电动机,其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并且具有旋转轴;
驱动机构,其包括:齿轮,旋转力从旋转轴传送至该齿轮;旋转件,旋转力从所述齿轮传送至该旋转件;以及轴向可移件,其根据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运动在轴向上运动,以及
传感器,其检测轴向可移件的轴向运动量,
其中,所述外壳主体具有:
第一孔,所述齿轮的支撑轴装配在该第一孔中;
第二孔,其容纳轴向可移件并且具有与第一孔的轴线平行的轴线;以及
第三孔,其与第二孔相交并且所述传感器安装在该第三孔中,
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孔形成为彼此连通;
其中,第二孔用密封件密封;
其中,第三孔用传感器密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无级变速器,该致动器具有:电动机:减速机构,用于传送由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旋转件,电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输入到该旋转件中;轴向可移件,其根据所述旋转件的旋转量在轴向上移位;以及能够摆动的摆动件,其在一端处连结于轴向可移件而其在另一端处连结于可动带轮。因此,可以抑制旋转件的惯性,并且可以实现滑轮宽度的高速控制。通过设置摆动件,即便可动带轮倾斜,轴向可移件也不倾斜,并且可以抑制疲劳寿命的减少等。
在将轴承设置在摆动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可动带轮之间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在该摆动件的另一端处的摩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使得第一孔至第三孔彼此连通,第二孔由密封件密封,而第三孔由传感器密封。因此,由于第二孔由密封件密封并且第三孔由传感器密封以便形成封闭的空间,所以,不论第一孔和支撑轴的加工精度如何,都抑制了异物通过第一孔从外部渗入。
在第一孔中的仅仅装配齿轮的支撑轴那部分被机械加工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在外壳主体由金属制成,而盖部件由树脂制成,并且该外壳主体与盖部件的接触部分以及第一孔的外圆周部分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相对大的刀具通过一个机械加工同时加工该接触部分和该外圆周部分,从而能够提高加工效率。
优选:使环形传感器套环装配在轴向可移件上;使轴向可移件经由圆柱轴套而支撑在外壳主体上;以及,其上装配有传感器套环的那部分的外径以及其上装配有轴套的那部分的外径小于轴向可移件的凸螺纹槽的槽底内径。通过采用这种构造,传感器套环可以确定地装配在轴向可移件上,并且可以在其上装配有轴套的那部分上进行平稳的滑动。
优选:使传感器套环压配在轴向可移件上;该传感器是旋转式电位计,用于通过臂部的旋转测量移位量;以及,通过设置在该传感器的内部中的螺旋弹簧,使该臂部在防止压配在轴向可移件上的传感器套环脱位的方向上偏置。因此,通过施加簧圈的弹簧力,施加于传感器的臂部的弹簧力,在防止装配在轴向可移件上的传感器套环脱位的方向上(在装配传感器套环的插入方向上),能够防止该传感器套环从轴向可移件偏离,并且防止降低该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所述臂部优选从传感器的装配在第三孔中的凸肩部分的外径向外伸出。
优选:所述致动器设置在覆盖无级变速器的外壳的外侧;以及,摆动件经由设置在该外壳中的开口而延伸。
优选:该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滑轮部和从动滑轮部,该驱动滑轮部和从动滑轮部每个都具有固定带轮和可动带轮;以及,当在与驱动滑轮部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上观看时,该致动器设置在该驱动滑轮部与从动滑轮部之间。
优选:旋转件是螺母或者螺纹轴;轴向可移件是螺纹轴或螺母;以及,滚珠丝杠机构由螺母和螺纹轴组成。
所述致动器优选具有用于检测旋转件的旋转角的旋转式电位计。
针对实现第三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如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提出的致动器,
其中,具有导电端子的连结件设置在外壳的盖部件上,以便与该盖部件一体化,
其中,马达具有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在与所述连结件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盖部件具有设置在其上的导电中间端子,以及
其中,该中间端子延伸成使其与连结件的端子和马达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基本成直角,并且该中间端子使连结件的端子与马达的端子连接。
针对实现第三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中间端子,包括:
中心板部;
第一端板部,该第一端板部在其中心处连结于该中心板部的一端,并且其与中心板部基本呈直角地延伸;以及
第二端板部,该第二端板部在其中心处连结于该中心板部的另一端,并且其与中心板部基本呈直角地并且在与第一端板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通过朝着第一端板部的中心弯曲该第一端板部的末端的各自远端,在该第一端板部的两端处形成两个第一间隙,
其中,通过朝着第二端板部的中心弯曲该第二端板部的末端的各自远端,在该第二端板部的两端处形成两个第二间隙,以及
其中,第一间隙构成第一阴端子部分,而第二间隙构成第二阴端子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致动器,中间端子在与连结件的端子和马达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以便将该连结件的端子与该马达的端子连接。即,与其中马达的端子和中间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分与中间端子和连结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在直线上对齐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本发明的致动器构造成尺寸更加小巧。此外,即使引起了变化连结件或者端子在尺寸和连接位置上的变化,这种误差也能被吸收,以便确保连接。具体地,当连结件通过夹物模压来模制时,由于盖部件的相对位置容易偏离,所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这种情况是有效的。
优选:盖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能够容纳中间端子;该凹部在入口侧的尺寸小于该凹口在更深侧处的尺寸,以便使得中间端子难以从盖部件脱落。
在第一和第二阳端子部分分别连接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中间端子的第一和第二阴端子部分的情况下,第一阳端子部分与第一阴端子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第二阴端子部分与第二阳端子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不是定位在直线上,而是使该连接部分定位成彼此大致平行。因此,与使第一阳端子部分和第二阳端子部分相对于中间端子设置在直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得端子的连接结构紧凑。此外,即使引起第一阳端子部分和第二阳端子部分在尺寸和连接位置上的变化,这种误差也能够被吸收,以便确保连接。此外,例如,本发明的中间端子能够通过弯曲单个金属板材料而容易地形成,并且能够避免否则可能引起为焊透等的制造失效。此外,由于在组装时不必考虑定向性,所以可以避免错误的组装。
在使得第一阴端子部分和第二阴端子部分在相反的方向上开口的情况下,例如,当第二阳端子部分用于夹物模压到盖部件中的连结件的端部且当第一阳端子部分用作安装在外壳主体的马达的端子的时候,由于仅仅通过将盖部件安装在外壳主体上就可以经由中间端子建立电连接,所以提高了组装性能。
优选:所述两个第一阴端子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所述两个第二阴端子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
在突起分别形成在第一阴端子部分的至少一个之上以及第二阴端子部分的至少一个之上的情况下,当中间端子与连结件或者端子接合的时候,更好地提高了压接触力和导电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2是在将盖部件从图1所示的结构移除同时省略轮齿的状态下从图1中的箭头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无级变速器的视图。
图3是在将盖部件从图1所示的结构移除的状态下从图1中的箭头I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无级变速器的视图。
图4是当从箭头IV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中的构造的视图,同时省略外壳。
图5A是叉状件的前视图。
图5B是叉状件的侧视图。
图5C是叉状件的透视图。
图6是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7是当从箭头V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6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8是当从箭头VI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7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9是当从箭头IX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0A是当从箭头X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9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0B是沿线XB-XB截取的图10A中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在与图8相同的方向观看时同时移除盖部件的致动器的视图。
图12是当从箭头X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1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3是当从该盖部件内部观看时该盖部件的视图。
图14是在移除齿轮和传感器,同时安装马达和滚珠丝杠的情况下,与图12类似的视图。
图15是当从箭头XV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4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6是沿线XVI-XVI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5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7是沿线XVII-XVII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5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8是在移除马达时的与图14类似的视图。
图19是沿线XIX-XIX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20是沿线XX-XX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1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21是在移除马达时的与图20类似的视图。
图22是沿线XXII-XXII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21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23是在连接传感器118时的外壳101的透视图。
图24是在移除传感器118时的外壳101的透视图。
图25是传感器118的顶视图。
图26是传感器118的侧视图。
图27是传感器18的底视图。
图28是螺旋轴111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将传感器套环113安装在螺旋轴111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30是沿线XXX-XXX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29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31是示出了将马达组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的状态的与图14类似的视图。
图32是沿线XXXII-XXXII截取的并且在由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31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33是马达102的侧视图。
图34是马达组装架J的前视图。
图35是马达组装架J的侧视图。
图3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被实际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37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被实际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38是构成该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39是当在由箭头XXXIX示出的方向上观看同时移除盖部件时的图3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40是当在由箭头XL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39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41是当在由箭头XL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3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42A是叉状件的前视图。
图42B是叉状件的侧视图。
图42C是叉状件的透视图。
图43是沿线XLIII-XLIII截取的并且在由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40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44是马达的侧视图。
图45是在由箭头XLV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44中的马达的视图。
图46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盖部件的侧视图。
图47是在由箭头XLVII示出的方向上(从外侧)观看时的图46中的盖部件的视图。
图48是在由箭头XLVIII示出的方向上(从外侧)观看时的图46中的盖部件的视图。
图49是沿线XLIX-XLIX截取的并且在由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48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0是与图48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其中没有通过夹物模压形成连结件的盖部件。
图51是沿线LI-LI截取的并且在由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0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2是沿线LII-LII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0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3是沿线LIII-LIII截取的并且在连接于该线的箭头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0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4是与图48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其中没有通过夹物模压形成连结件的盖部件。
图55是在由箭头LV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4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6是中间端子250的透视图。
图57是在由箭头LV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6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8是在由箭头LVI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6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59是在由箭头LIX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6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60是在由箭头LX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56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61是示出了中间端子250、250与连结件101x、101x接合的状态的视图。
图62是在由箭头LX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61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63是在由箭头LXIII示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图61中的结构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致动器
101  外壳
102  马达
103  驱动齿轮
104  中间轴
105a 大齿轮
105b 小齿轮
106  从动齿轮
107  螺母件
108  滚珠轴承
108  轴承保持架
110  轴套
111  螺旋轴
112  滚珠
113  传感器套环
114  卡环
115  轴套
116  密封件
117  按压件
118  传感器
119  卡环
200  驱动滑轮部
201  滑轮轴
202  滚珠轴承
203  固定带轮
204  垫圈
206  套筒
207  可动带轮
208  滚珠轴承
209  轴承保持架
210  限动件
211  皮带
215  螺母
230  从动滑轮部
233  固定带轮
237  可动带轮
250  中间端子
251  中心板部
252  端板部分
300  叉状件
301  臂部
302  桥部
B    机械螺钉
Bt   螺栓
J    夹具
J1   大孔
J2   小孔
OR   O形环
PJ   突出部
S    轴
TB   管状物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无级变速器和致动器>
将通过参考图1至图9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图1所示的致动器100中,要固定于未示出的发动机壳的外壳101由空心的外壳主体101A和盖部件101B组成,利用未示出的螺栓将该盖部件101B组装到该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如图2所示,马达箱101a和螺旋轴箱101b限定在外壳主体101A的内部中。由外部控制器(未示出)控制的马达102(优选地,具有制动的伺服马达)固定在马达箱101a中。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致动器100如图1所示固定于发动机箱,并且设置在后面将要描述的驱动侧滑轮部200上方,但是作为对其的修改实例,该致动器100也可以设置在驱动侧滑轮部200与从动侧滑轮部之间的皮带211内侧。
金属驱动齿轮103压配在电动机102的旋转轴102a的端部上。如图3所示,具有大量轮齿的大齿轮105a和具有少量轮齿的小齿轮105b一体地形成在驱动齿轮103附近。这些齿轮105a、105b可旋转地支撑在外壳主体101A中设置的中间轴104上。大齿轮105a与驱动齿轮103啮合,而小齿轮105b与树脂从动齿轮106啮合。驱动齿轮103、大齿轮105a、小齿轮105b和从动齿轮106构成了减速机构。
在图1中,凹花键槽形成在从动齿轮106的内圆周上,以便与形成在中空圆柱螺母件107的外圆周上的凸花键槽接合,从而,从动齿轮106与螺母件107一体地旋转。然而,从动齿轮106和螺母件107也可以限制为相对旋转。
滚珠轴承108的内圈装配在螺母件107的外圆周上。通过与螺母件107上的圆周槽接合的卡环119来限制该内圈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相反地,滚珠轴承108的外圈装配在外壳主体101A的端部处的阶梯部101d中,并且通过用机械螺钉B固定于外壳主体101A的轴承保持架109来紧固。螺母件107的远端(图1中的右端)的外圆周用轴套110支撑,以便在旋转方向上向外壳主体101A的内圆周自由地滑动。
将螺旋轴111插入到螺母件107中。该螺旋轴111由具有凸螺纹槽111c的螺纹部111a和一体地连结于螺纹部111a的圆轴部111b所构造。
凹螺纹槽107a形成在螺母件107的内圆周表面上,以便面向凸螺纹槽111c,并且设置大量的滚珠112以在由凸螺纹槽111c和凹螺纹槽107a形成的螺旋空间(滚道)内自由地滚动。
经由滚珠轴承108来限制螺母件107相对于外壳主体101A的轴向位移,并且仅仅允许螺母件107旋转。相反地,不允许螺纹轴111通过掣手(未示出)而相对旋转,而允许其在螺纹轴箱101b中的轴向上相对移位。作为轴向可移件的螺纹轴111、作为旋转件的螺母件107,以及作为滚动件的滚珠112构成了滚珠丝杠机构。
环形传感器套环113被压配在螺纹部111a附近的圆轴部111b的外圆周上,并且通过与圆轴部111b上的圆周槽接合的卡环114限制了该环形传感器套环113在轴向上的相对移位。圆轴部111b的远端经由轴套115支撑在外壳主体101A的内圆周上,并且通过设置在轴套115外侧的密封件116与外壳主体101A密封。具有类圆环板状的按压件117(在图1中仅剖视示出了其下半部)压配在螺纹轴111的从外壳主体101A伸出的端部上。
外壳主体101A在其一侧上(在图1中的上部)具有细长孔101e。传感器118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以便从外侧保护该细长孔101e。圆柱销状传感器臂118a通过细长孔101e从传感器118的一侧延伸,以便与在其远端处的传感器套环113接触。传感器臂118a连结于在该传感器118的内部中的旋转式电位计(未示出),并且被放置在相对于一起旋转的旋转板118b偏心的位置中(参见图4)。
在图4中,当将螺旋轴111在轴向上向右放置的时候,传感器臂118a被传感器套环113推动,并且旋转板118b旋转。电位计产生与旋转板118b的旋转量对应的信号。外部控制器(未示出)基于由传感器118输出的信号来测量螺旋轴111的轴向位移量。
相反地,通过设置于传感器118的内部中的未示出的线圈弹簧等,使在从图4中观看的旋转板118b顺时针偏置。由于该原因,当将螺旋轴118设置在相反方向上时(在图4中的轴向上向左),传感器臂118a也跟随螺旋轴111的运动,并且电位计产生对应于旋转板118b的旋转量的信号。
接下来,将描述无级变速器的驱动侧滑轮部200。
在图1中,来自发动机的输出轴的动力所输入到的滑轮轴201通过滚珠轴承202可旋转地支撑在发动机壳(未示出)上。凸螺纹部201a和凸花键槽201b形成在滑轮轴201的外圆周上的远端侧。
在图1中,固定带轮203的右侧表面形成为圆锥表面203a,而且该固定带轮203在其内圆周上具有凹花键槽203b。通过使凹花键槽203b与凸花键槽201b相接合,固定带轮203被安装在滑轮轴201上以一体地旋转。圆柱套筒206压配在滑轮轴201的外圆周上,如图1所示,该圆柱套筒206的右端紧密接触在限动件210上。在固定带轮203紧密接触在圆柱套筒206的左端上的情况下,固定带轮203紧压在螺母215上,该螺母螺合在凸螺纹部201a上,同时垫圈204保持在该固定带轮203与螺母215之间,以使该固定带轮203固定于滑轮轴201。
凸花键槽206a形成在套筒206的外圆周上。
在可动带轮207中,中心圆柱部207a的左端延伸成凸缘式形状,并且该可动带轮207的左侧表面形成为圆锥表面207b,该圆锥表面207b是相对固定带轮203的圆锥表面203a形成的镜像。在可动带轮207的圆锥表面207b与固定带轮203的圆锥表面203a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大为径向向外延伸的圆锥表面。
凹花键槽207c形成在中心圆柱部207a的内圆周上。通过使凹花键槽207c与凸花键槽206a相接合,可动带轮207被安装在套筒206上以在此与该套筒一起旋转,同时允许其在轴向上运动。可以采用键连接代替花键连接。
滚珠轴承208的内圈压配在中心圆柱部207a的外圆周上。滚珠轴承208的外圈装配在轴承保持架209中。
轴承保持架209具有:装配在滚珠轴承208上的圆柱部209a;从图1观看时,从圆柱部209a的左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外部凸缘209b;以及从图1观看时,从圆柱部209a的右端径向向内延伸的内部凸缘209c。滚珠轴承208的外圈紧密接触在内部凸缘209c上。
具有梯形横截面的皮带211设置在固定带轮203与可动带轮207之间。皮带211的对端设置在无级变速器的从动侧滑轮部的半锥形之间。连结于输出轴(未示出)以将动力传送至车轮的从动侧滑轮部具有与驱动侧滑轮部200相同的结构,并且因此,在此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叉状件300。
如图5所示,叉状件300用作为摆动件,例如,其由压铸铝制成,并且其通过并排设置的一对大致“V”形的臂部301、301与在臂部301、301的中心处连接该臂部301、301的板状桥部302一体地形成。
圆孔301a、301a形成在臂部301、301的中心附近,并且桥部302具有呈弧形横截面并且连接于孔301a、301a的凹槽。使得每个臂部301的上端处的宽度W1大于下端处的宽度W2。可以随意地设定从孔301a、301a到臂部301、301的上端的距离以及从孔301a、301a到臂部301的下端的距离。
如图1所示,通过将设置于发动机壳中的轴S插入到孔301a、301a中,允许叉状件300绕着轴S的轴线摆动。使凹槽302a保持与轴S的外圆周表面相接触。在此发生时,臂部301、301的上端在两侧处与致动器100的按压件117的右侧表面相接触,该右侧表面与该按压件117的轴线交叉;并且该臂部301、301的下端在两侧处与驱动侧滑轮部200的轴承保持架209的外部凸缘209b的右侧表面相接触,该右侧表面与外部凸缘209b的轴线交叉。
接下来,将描述无级变速器的操作。
为了简化描述,将仅仅对向前的运动进行描述,并且在此省略反向运动的描述。控制器基于车辆速度、发动机速度、油门开度等来选择最优的齿轮或者速度比,并且基于所选择的速度比来驱动油门100。由于在皮带211中,在传递动力的同时在可动带轮207从固定带轮203离开的方向上施加力,所以叉状件300一直在逆时针方向上偏置。
这里,当控制器命令减速时,将预定极性的电力供给到马达102,并且在图2中,旋转轴102a在预定方向上旋转。旋转轴102a的旋转力经由驱动齿轮103、大齿轮105a、小齿轮105b和从动齿轮106而传递到螺母件107。由于螺母件107的旋转,在图1中观看时螺纹轴111被向右移位。当螺纹轴111向右移位时,按压件117也在相同的方向上移位。因此,向右按压与按压件117相接触的臂部301、301的上端,从而,叉状件300抵着皮带211的偏置力而顺时针摆动。
于是,臂部301、301的下端向左按压轴承支撑架209的外部凸缘209b,因此,轴承支撑架209经由滚珠轴承208使可动带轮207偏置。在此发生时,尽管可动带轮207旋转,但是叉状件300不旋转。然而,由于滚珠轴承208位于轴承支撑架209与可动带轮207之间,所以不会产生摩擦等,从而可以抑制早期磨损和动力传递损耗。
通过经由轴承保持架209偏置的可动带轮207,使可动带轮207移位以便沿着与滑轮轴201一起旋转的套筒206而靠近固定带轮203(或者以便减小滑轮槽宽度),因此,在使皮带211保持在二者都旋转的圆锥表面203a与圆锥表面207b之间的同时,该皮带211径向向外运动。
相反地,在未示出的通过皮带211连接于驱动侧滑轮部200的从动侧滑轮部中,可动带轮被驱动以从固定带轮离开。因此,在驱动侧滑轮部200中的皮带211的滑轮直径增大,在从动侧滑轮部中的皮带211的滑轮直径减小,从而,使输出轴的旋转速度到输入轴的旋转速度降低,并且发生减速。
控制器基于来自传感器118的信号来检测螺纹轴111已经移位到预定位置,并且停止马达的驱动控制。从而,由于可动带轮207的位置被固定,所以皮带211的滑轮直径被固定,并且发生稳定速度运行状态。
与此相反,当控制器命令加速的时候,将与减速的情况中所描述的相反的极性的电力供给到马达102,并且旋转轴102a在与图2中的减速情况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旋转轴102a的旋转力经由驱动齿轮103、大齿轮105a、小齿轮105b和从动齿轮106而传递到螺母件107。由于螺母件107的旋转,在图1中的螺纹轴111被向左移位。当螺纹轴111被向左移位时,按压件117也在相同的方向上被移位。如上所述,由于叉状件300通过旋转皮带211而被逆时针偏置,所以与按压件117接触的臂部301、301的上端跟随该按压件117以被向左移位,从而,叉状件300逆时针摆动。于是,通过臂部301、301的下端被向右移位,失去了轴承支撑架209的抵抗力,因此,随着皮带211的偏置力,可动带轮207向右移位(或者增加滑轮槽宽度)到该可动带轮207的这种移位被摆动件300所阻挡的位置。
由于可动带轮207的移位,在使皮带211保持在二者都旋转的圆锥表面203a与圆锥表面207b之间的同时,该皮带211径向向内运动。相反地,在未示出的通过皮带211连接于驱动侧滑轮部200的从动侧滑轮部中,可动带轮被驱动以靠近固定带轮。因此,具有驱动侧滑轮部200的皮带211的滑轮直径减小,但是具有从动侧滑轮部的皮带211的滑轮直径增大,从而,使输出轴的旋转速度到输入轴的旋转速度增大,并且发生加速。
根据第一实施例,由于滚珠丝杠机构的螺纹轴111与滑轮轴201并排设置,并且螺纹轴111的轴向位移通过摆动的叉状件300而被转换为可动带轮207的轴向位移,所以可以抑制螺母件107的惯性,并且可以容易地实现滑轮宽度的高速控制。通过设置叉状件300,尽管可动带轮207由于皮带211的偏置力而倾斜,由于螺纹轴111不倾斜,所以可以抑制疲劳寿命的降低。
<第二实施例:无级变速器和致动器>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10A至图36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和致动器。这里,将主要描述第一实施例与该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且将相似的附图标记赋予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那些类似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如图10A所示,致动器100’的外壳101由一体地形成在外壳主体101A上的四个支柱101j支撑并且安装在未示出的发动机壳上。
当将外壳101组装到发动机壳上的时候,该发动机壳的例如由图10B中的虚线所示的那种的空心的定位销NK被插入到在两个相向立柱101j中形成的定位销孔101k中,以定位外壳用于临时固定,并且此外,将未示出的螺栓插入到形成在剩下的立柱101j中的螺栓孔101k’中,以便将外壳101安装在发动机壳上。
如图6所示,外壳101包括由铝制成的空心的外壳主体101A,以及通过螺栓BT组装于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的盖部件101B。
形成为盒状孔的马达箱101a,以及形成为通孔的螺纹轴箱(第二孔)101b并排形成在外壳主体101A的内部,使得彼此不连通。马达(优选地,具有制动的伺服马达)102(图12)固定在马达箱内的合适的位置,该马达通过将在下面描述的外部控制器(未示出)来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器100’固定于发动机箱并且如图6所示设置在驱动侧滑轮部200上方,其将在后面描述。作为对该结构的修改的实例,致动器100’可以设置在驱动侧滑轮部200与从动侧滑轮部之间的皮带211内侧。
尽管将在下面详细描述螺纹轴111,但是环形(类圆环盘状的)传感器套环113压固定于凸螺纹部111a附近的圆轴部111b的外圆周上,以便与该凸螺纹部111a的阶梯部分(纹间部分)相接触。圆轴部111b由轴套115支撑在外壳主体101A的端部的内圆周上,以便在轴向上运动。外壳主体101A与圆轴部111b之间的间隙或者空间由密封件116密封,该密封件116轴向地设置在轴套115的外侧以便位于该轴套115附近。两个平部形成在螺纹轴111的从外壳主体101A伸出的端部111d的外圆周上,并且具有类圆环板状的按压件117(在图6中仅剖视示出其下半部)装配在螺纹轴111的端部111d上,以便不相对旋转。按压件117具有与在螺纹轴111的端部111d处的两个平部相对应的两个平部。
传感器118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将在下面描述如何安装传感器118。
如在图13中由点划线所部分示出的,盖部件101B通过夹物模压连结件101x、101x而形成,该连结件101x、101x通过将狭长的金属板材料弯曲成树脂盖部件主体101z而制成。
O形环槽101q环绕盖部件主体101z的端面的圆周而形成,以便环绕该圆周,并且五个金属管状物TB被夹物模压在盖部件101B的从O形环槽101q伸出的那部分中,因此,利用插入在管状物TB中的螺栓(未示出)将盖部件101B安装在外壳101A上。
此外,盖部101w形成在盖部件主体101z的最外圆周上,以便在相对于从端面绘制图13的纸张表面垂直的方向上伸出为薄板状。当将盖部件101B组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的时候,盖部101w环绕该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从而提高了结合表面的密封效果。
将连结件101x的外端部分夹物模压成以便伸出为有角度的管状连结部101y,该连结部101y形成在盖部件主体101z上。
在图13中,用于支撑齿轮105的支撑轴104的释放部(凹口)101d以及用于防止齿轮105的轴向运动的环形限动部(突起)101e(图11)在盖部件主体101z中一体地形成在用于齿轮105的容纳部的底部。用于防止齿轮106的轴向运动的弓状限动部(突起)101f在盖部件101B中一体地形成在用于齿轮106(图11)的容纳部的底部处。
分别由金属板制成的用于中间端子250的容纳部101g、101g在盖部件主体101z中形成为有角度的盒状孔。使得每个容纳部101g、101g的在其入口处的尺寸小于在更深部分处的尺寸,因此当将中间端子250安装在容纳部101g上时,防止了该中间端子250从该容纳部101g掉落。
将每个连结件101x的内端部分夹物模压成以便在盖部件主体101z中伸出为容纳部101g,以便与插入在该容纳部101g中的中间端子250电连接。
在图16中,具有圆柱形状的第一孔101n形成为在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中与螺纹轴111平行,以便与同螺纹轴箱(第二孔)101b交叉的第三孔101m相通。
支撑轴104压配在第一孔101n中。通过仅在支撑轴104的装配范围上加工,以良好的精度来完成其入口成倒角的第一孔101n。然而,当支撑轴104压配在第一孔101n中的时候,引起了在螺纹轴箱101b与第一孔101n之间产生微小间隙的忧虑。然而,第一孔101n的入口侧由盖部件101B或者O形环OR来密封,尽管产生这样的间隙,也不会出现污物被吸入到该第一孔101n的内部中的这种情况。
在图6中观看时,用密封件116来密封螺纹轴箱101b的右端与螺纹轴111之间的间隙或者空间(参见图17)。而且,在图6中观看时,用盖部件101B或者O形环OR来密封螺纹轴箱101b的左端。因此,不会出现污物从该间隙被吸入到螺纹轴箱101b中的这种情况。
如图16所示,在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处,环绕第一孔101n的圆周的圆柱形外圆周部分101r定位在与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的圆周上的部分(接触部分)101p相同的位置中或者与其齐平,当O形环与盖部件101B在轴向上接触时,所述部分(接触部分)101p通过装配在凹槽101q中的该O形环构成了密封表面。通过该结构,利用相同的相对较大的刀具可以通过单一加工来同时加工接触部分101p和外圆周部分101r,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
在图20中,在螺纹轴箱101b中,将在此处组装轴承支撑架109的第一内径部b1、滚珠轴承108将装配在其中的第二内径部b2、将围绕螺母件107的第三内径部b3、轴套110将装配在其中的第四内径部b4、将围绕传感器118的臂部的第五内径部b5以及轴套115将装配在其中的第六内径部b6从盖部件101B侧(从图20中的右手侧)以上述顺序依次形成为阶梯形状,并且上述内径部的内径以上述顺序变小。密封件116将安装在此处的安装部b7形成在第六内径部b6附近,并且该安装部b7具有比第六内径部b6更大的直径。
如上所述,螺纹轴11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凸螺纹部111a、圆轴部111b以及在该圆轴部111b侧上的端部111d依次直接连结在一起。圆轴部111b的靠近凸螺纹部111a的那部分是装配部111e,传感器套环113将装配在该装配部111e上,并且圆轴部111b的作为端部111d的那部分是装配部(滑动部)111f,轴套115将装配在该装配部(滑动部)111f上(图6)。这里,使得用于传感器套环113的装配部111e的外径φ1和用于轴套115的装配部的外径φ2小于螺纹轴111的凸螺纹槽111c的槽底内径φ3(φ1、φ2<φ3)。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确保的方式将传感器套环113装配在装配部111e上,并且允许轴套115相对于装配部111f平稳地滑动。
当制造螺纹轴111时,通过滚压加工单一圆杆,在多个部分处形成凸螺纹槽111c,并且然后,将该单一圆杆切割成需要的尺寸,从而由该单一圆杆制造多个螺纹轴材料。例如,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100’所需的螺纹轴111的长度大约为100mm,并且通过滚压加工大约1m的圆轴,能够获得可以实际使用的大约9个螺纹轴材料。
接下来,切割螺纹轴材料以形成用于传感器套环113的装配部111e以及用于轴套115的装配部111f,并且然后,对螺纹轴材料施加热处理,最后,打磨该螺纹杆以提高加工精度。
通过使得用于传感器套环113的装配部111e以及用于轴套115的装配部111f的直径小于凸螺纹槽111c的槽底内径,可以形成具有均匀直径的圆轴部,而不会留下由滚压加工产生的凸螺纹部111a。在传感器套环113已经压配在装配部111e上,然后,该传感器套环113紧密接触在螺纹轴111的凸螺纹部111a的阶梯部分(伸出的纹间部分)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阶梯部分来支撑传感器套环113,以减小传感器套环113掉落的可能性。
在使得用于传感器套环113的装配部111e的外径φ1大于用于轴套115的装配部111f的外径φ2的情况下,当将传感器套环113从端部111d压配在装配部111e上时,减小了用于轴套115的装配部111f被损坏的风险。参考图6,由于当使螺纹轴111最深地拉入至外壳主体101A中时,传感器套环113与螺母件107接触的情况下,存在该传感器套环113被紧固的太紧以至于被螺纹轴111和螺母件107锁定的忧虑,所以优选:即使当使螺纹轴111最深地拉入至外壳主体101A中时,传感器套环113也不与螺母件107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在传感器套环113与螺母件107接触之前,螺纹轴111与树脂盖101B接触。
如图25至27所示,传感器118由传感器主体118b、线圈弹簧118c、V形臂部118d以及连接器部118e组成,该传感器主体118b具有连结于未示出的电位计的传感器轴118a,该线圈弹簧118c使传感器轴118a在预定方向上(由图27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偏置,该V形臂部118d安装在传感器轴118a的远端处,该连接器部118e用于将来自来自传感器主体118b的信号传送至外部。传感器主体118b具有凸缘部118f和圆柱凸肩部118g,该圆柱凸肩部118g靠近凸缘部118f并且与传感器轴118a同轴。例如,传感器118是旋转式电位计或者旋转式编码器,并且诸如根据传感器轴118a的旋转角输出信号。传感器118是非常熟知的,所以在此将省略其描述。尽管从图18中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臂部118d从凸肩部118g的外径径向向外伸出。
如图15、22所示,第三孔101m形成在外壳主体101A中,该第三孔在与螺纹轴箱101b的轴线呈直角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该螺纹轴箱101b相通。该第三孔101m具有与传感器118的凸肩部118g的直径相同的直径。
当将传感器118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中的第三孔101m中时,传感器118以将O形环OR装配在凸肩部118的外径上的状态插入。当此发生时,在凸肩部118g在相对于外壳主体101A的垂直方向上取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O形环OR掉落的可能性。然而,通过倾斜的传感器118,使O形环OR卡在凸肩部118g上,从而,当安装了传感器118时,抑制了O形环OR的掉落。
由于臂部118d一直通过位于传感器主体118b内部的线圈弹簧118c而在一个方向上偏置,所以仅仅当在传感器118是自由的状态时安装该传感器118,臂部118d才可能比凸肩部118g突出。即,这意味着,在传感器工作时该传感器臂部118d绕着传感器轴118a旋转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传感器臂部118d的至少一个远端定位成比凸肩部118g的外径更径向向内的情况。
将更加详细地描述传感器118的组装过程。
首先,利用其中O形环OR组装在凸肩部118g上的倾斜的传感器118,将伸出的传感器118从臂部118d插入到第三孔101m中。当臂部118d进入螺纹轴箱101b的时候,使得第三孔101m和凸肩部118g的轴线彼此重叠,并且将传感器118完全地推入到第三孔101m中。在此发生时,O形环OR与环绕外壳主体101A中的第三孔101m的圆周而形成的圆锥倒角部101h相接触,并且弹性变形以陷落在凸缘部118f与倒角部101h之间。因此,有效地实现密封。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机械螺钉B插入到凸缘部101f中的螺孔中以便被螺入外壳主体101A中的螺孔中,可以实现传感器118的组装。
在将传感器118组装的状态下,如图23中所示,由于传感器118的连接器部118e朝向在与盖部件101B的连接器连结部101y相同的侧,所以可以从相同侧单独地插入未示出的连接器,利于布线。
在将传感器118组装的状态下,臂部118d与在螺纹轴111的远端处配合在该螺纹轴111上的传感器套环113相接触,从而,该传感器套环113通过线圈弹簧118c的弹性力而正常地向左按压(朝着凸螺纹部111a的阶梯部分)。即,臂部118d使压配在螺纹轴111上的传感器套环113在防止其脱位的方向上正常地偏置。
以这种方式,在通过利用作用在传感器118的臂部118d上的线圈弹簧118c的弹性力防止传感器套环113脱位的方向上,压配在螺纹轴111上的传感器套环113,从而,可以抑制传感器118由于偏离螺纹轴111的传感器套环113的测量精度的降低。当传感器套环113由装配在螺纹轴111上的短圆柱部和从该短圆柱部径向延伸的凸缘部构成,并且臂部118d的远端与在其之间的交叉部相接触的时候,确保了臂部118d的保持。
在图6中,当螺纹轴111在轴向上向右移位的时候,传感器臂118d被传感器套环113推动,并且螺纹轴118a旋转。在传感器主体118b中的电位计根据螺纹轴118a的旋转量产生相应的信号。经由连接器部118e接收信号的外部控制器(未示出)基于由传感器118输出的信号来测量螺纹轴111的轴向位移。
在另一方面,使臂部118d在传感器套环113被设置在传感器118的内部中的线圈弹簧按压的方向上偏置。由于此,当螺纹轴111在相反的方向上(图6中轴向向左)移位时,臂部118d也遵循该臂部118d的位移,从而,传感器主体118b中的电位计根据传感器轴118a的旋转量产生相应的信号。
如图32、33所述,马达102具有两个从其伸出的金属平板状端子102b、102b,并且将该两个端子102b、102b设置成彼此相位分离180度,以便保持在其之间的旋转轴102。端子102b、102b的远端具有类似圆弧的形状,并且树脂凸起102c、102c单独形成在端子102b、102b的根部处。即使当端子102b被组装到中间端子250中时由于加工误差引起尺寸变动,凸起102c、102c也具有防止短路的功能,这将在后面描述。此外,马达102具有圆柱部102d和凸缘部102f,该圆柱部102d形成在旋转轴102的根部处并且与旋转轴102a同轴,该凸缘部102f在与马达102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上从该马达102延伸。使得圆柱部102d的外径大于驱动齿轮103的外径。
如图34、35所示,夹具J具有大孔J1和小孔J2,该大孔J1的内径大于驱动齿轮103的外径并且等于圆柱部102d的外径,该小孔J2的内径等于支撑轴104的外径。优选:设置有小孔J2的那部分的厚度比设置有大孔J1的那部分的厚度更厚。大孔J1和小孔J2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等于驱动齿轮103和齿轮105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
当将马达102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中的时候,螺栓BT被插入到在该马达的凸缘部102f中开口的通孔(未示出)中并随后被螺入到在外壳主体101A中开口的螺孔中,因此马达102被固定于外壳主体101A。此时,为了最优地调整齿轮的负载和磨损,马达102需要被定位成使得安装在该马达102的旋转轴102a上的驱动齿轮103和与该驱动齿轮103啮合的齿轮105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图11,12)变成预定尺寸。
这里,将描述马达102的定位。
在驱动齿轮103压配在旋转轴102a上时,使马达102插入到外壳主体101A的马达箱101a中,如图12所示。由于在该状态下在马达箱101a与马达102之间存在间隙,所以马达102需要被定位。于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支撑轴104用于定位马达102。
更具体地,在夹具J中的小孔J2装配在支撑轴104上,而大孔J1穿过驱动齿轮103的外径以便装配在圆柱部102d上(图31、32)。这使得支撑驱动齿轮103的支撑轴104与齿轮105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采用合适的值。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螺栓BT将马达102的凸缘部102f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完成马达102的定位。此后,移除夹具J,并且齿轮105被组装在合适的位置。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将马达102安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之前,将支撑轴104压配且固定于该外壳主体101A,并且此后,通过使用已经工作的夹具J,基于支撑轴104以良好的精度相对于外壳主体101A定位马达102,使得支撑轴104与马达102的旋转轴102a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采用预定值。
由于该原因,使得驱动齿轮103的齿顶圆直径小于其中放置有用于支撑旋转轴102a的轴承(未示出)的凸缘部102f。此外,与由树脂制成的其他齿轮105、106不同,驱动齿轮103例如是铁基烧结零件并且被压配在马达102的旋转轴102a上。因此,尽管当将驱动齿轮103压配在马达102的旋转轴102a时施加轴向力,但是旋转轴102a也如图33所示从马达外壳的后端面突出,并且可以由该突出部PJ来支撑当压配驱动齿轮103时所施加的轴向力。
以这种方式,当将图13所示的盖部件101B装配到其中已经装配有马达102的外壳主体101A时,马达的端子102b、102b进入中间端子250的接合部(阴端子部)的内部,从而完成电连接。即,仅仅通过将盖部件101B组装在外壳主体101A上,就能够实现从马达102到连结件101x的布线。
由于该无级变速器的驱动侧滑轮部200与叉状件300与由参考图1、5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那些相似,所以将省略其说明。由于该无级变速器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在此将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例,从第一孔101n到第三孔101m建立互通,第一孔101n由盖部件101B和O形环OR密封,用作第二孔的螺纹轴箱101b由密封件116、盖部件101B和O形环OR密封,并且第三孔101m由传感器118密封。因此,由于螺纹轴箱101b被密封以便产生封闭的空间,所以抑制了异物通过第一孔101m从外部渗入,而与第一孔101n和支撑轴104的加工精度无关。
图3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被实际安装的状态的视图。在图36中,包括驱动滑轮部200的无级变速器用由板材料制成的外壳HS覆盖。相反地,致动器100’设置在外壳HS的外部中。该外壳HS具有开口SL(优选地,由两个切口构成)。叉状件300穿过开口SL,以便在外壳HS内部和外部延伸。如前面所述,臂部301、301的上端与致动器100’的按压件117的右侧表面相接触,反之,臂部301、301的下端与驱动侧滑轮部200的轴承保持架209的外部凸缘209b的右侧表面相接触。尽管当致动器100’被驱动的时候叉状件300摆动,但是不会出现该叉状件与外壳HS干涉的这种状况。
这里,当致动器与无级变速器一起容纳在外壳的内部中时,马达的性能由于从发动机接收的热量而轻易地降低,并且存在由于其操作使由马达产生的热量不能充分散发的忧虑。此外,灰尘等趋于容易地渗入到致动器的内部中,并且为了避免已经渗入在滚珠丝杠机构和传感器上的灰尘的影响,不得不设置强且紧密的灰尘保护密封,导致了增加生产成本的忧虑。
与此相反,如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当将致动器100’设置在外壳HS外部时,可以缓解具有热量的问题并且可以满足简易的灰尘保护密封,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实施例:无级变速器>
图37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被实际安装的状态的视图。
图37中示出的无级变速器具有包括固定带轮203和可动带轮207的驱动滑轮部200以及包括固定带轮233和可动带轮237的从动滑轮部230,并且轴线彼此平行的该驱动滑轮部200和从动滑轮部230由皮带211连接,从而同步旋转。当在与驱动滑轮部200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上观看时,具有与上面已经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相同结构的致动器100”设置在驱动滑轮部200与从动滑轮部230之间。由于除了致动器100”的布置之外,该无级变速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将不做详细说明。当如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致动器100”设置在驱动滑轮部200与从动滑轮部230之间时,可以使得该无级变速器的轴向长度较短,从而使得能够提供小巧的无级变速器。
由此,尽管已经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并不应该将本发明理解为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做出改变和改进。例如,螺纹轴可以用作为旋转件,同时螺母件可以用作为轴向可移件。
<第四式实例:致动器和中间端子>
接下来,将参考图38至图63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和中间端子。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几乎相似。这里,将仅仅主要描述与前述不同的特征,并且将相似的附图标记赋予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所述的那些类似的元件,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43所示,马达102设置在外壳主图101A的马达箱101a中,并且通过用螺栓BT固定于外壳主体101A的端面的凸缘102f将该马达被安装在该马达箱101a中。如图44、45所示,马达102具有两个金属平板状端子102b、102b,在使得该两个端子102b、102b从该马达102伸出的同时使该两个端子102b、102b横跨旋转轴102a对称地设置。该端子102b、102b的远端形成为类似圆弧的形状,并且树脂凸起102c、102c各自形成在该端子的根部处。即使当将端子102b组装到中间端子250中时,由于加工误差引起尺寸变动,凸起102c、102c也具有防止短路的功能,这将在后面描述。
在图52、53中,在盖部件主体101z中,用于中间端子250的容纳部(凹口部)1011、1011分别形成为有角度的盒状孔。向内锥突的凸起101h、101h形成在该容纳部1011、1011的入口处。使得在每个容纳部的入口处的宽度尺寸W1小于更深侧处的宽度尺寸W2和中间端子250被压缩时的宽度尺寸W3。因此,当将中间端子250安装在容纳部1011上时,使得该中间端子250难以从该容纳部1011掉落。
如图54所示,连结件101x的内端部分被夹物模压,以便伸出到盖部件主体101z的相应容纳部1011中。如图55所示,穿过盖部件主体101z的小孔101m在连结部101y的内部形成在连结件101x附近,并且该小孔101m用作通风孔。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中间端子250。
该中间端子250具有中心板部251、第一端板部252和第二端板部253,该第一端板部252在其中心处连接于中心板部的一端并且大致与该中心板部成直角地延伸,该第二端板部253在其中心处连接于中心板部的另一端并且大致与该中心板部成直角地且在与第一端板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通过朝其中心弯曲该第一端板部252的各远端,在该第一端板部252的两端部处形成两个第一间隙,并且该第一间隙构成了第一阴端子部分。
通过朝其中心弯曲该第二端板部的各远端,在该第二端板部的两端部处形成两个第二间隙,并且该第二间隙构成了第二阴端子部分。
为了对其更加详细地描述,通过按压来弯曲单一薄金属板而一体地形成该中间端子250。该中间端子250由中心板部251、第一端板部252和第二端板部253组成,该第一端板部252在其中心处连接于中心板部251的一端,该第二端板部253在其中心处连接于中心板部251的另一端,并且该中心板部251、第一端板部252和第二端板部253具有几乎相等的宽度。
第一端板部252和第二端板部253在不同的方向上与中心板部251基本成直角地弯曲。
通过弯曲两个半片部252A、252B来制成第一端板部252,该两个半片部252A、252B从连结于中心板部251的中心部252a朝着该中心部252a延伸,以便彼此更靠近。一个半片部252A包括:第十一部252b,其从中心部252a延伸几乎等于中心板部251的长度的距离;第十二部252c,其从第十一部252b的端部向后弯曲角度θ1以便沿着该第十一部252b向后延伸几乎为该第十一部252b的80%的距离;第十三部252d,其在第十二部252c的远端处弯曲低角度,以便靠近第十一部252b;以及第十四部252f,其在第十三部252d的远端处弯曲以便从第十一部252b离开,并且仅仅进一步延伸微小的距离。注意:升起部252p通过按压形成在第十二部252c的外表面上。
另一个半片部252B包括:第二十一部252g,其从中心部252a延伸几乎等于中心板部251的长度的距离;第二十二部252h,其从第二十一部252g的端部向后弯曲角度θ2(>θ1)以便沿着该第二十一部252g向后延伸几乎为该第二十一部252g的20%的距离;第二十三部252i,其在第二十二部252h的远端处弯曲以便靠近第二十一部252g;以及第二十四部252j,其在第二十三部252i的远端处弯曲以便从第二十一部252g离开,并且仅仅进一步延伸微小的距离。
第二端板部253通过弯曲两个半片部253A、253B制成,该两个半片部253A、253B从连结于中心板部251的中心部253a朝着该中心部253a延伸,以便彼此更靠近。
一个半片部253A包括:第十一部253b,其从中心部253a延伸几乎等于中心板部251的长度的距离;第十二部253c,其从第十一部253b的端部向后弯曲角度θ1以便沿着该第十一部253b向后延伸几乎为该第十一部253b的80%的距离;第十三部253d,其在第十二部253c的远端处弯曲低角度,以便靠近第十一部253b;以及第十四部253f,其在第十三部253d的远端处弯曲以便从第十一部253b离开,并且仅仅进一步延伸微小的距离。注意:升起部253p通过按压形成在第十二部253c的外表面上。
另一个半片部253B包括:第二十一部253g,其从中心部253a延伸几乎等于中心板部251的长度的距离;第二十二部253h,其从第二十一部253g的端部向后弯曲角度θ2(>θ1)以便沿着该第二十一部253g向后延伸几乎为该第二十一部253g的20%的距离;第二十三部253i,其在第二十二部253h的远端处弯曲以便靠近第二十一部253g;以及第二十四部253j,其在第二十三部253i的远端处弯曲以便从第二十一部253g离开,并且仅仅进一步延伸微小的距离。半片部252A的形状与半片部253A的形状相同,同时,半片部252B的形状与半片部253B的形状相同。此外,当在图58中所示的方向上观看时,半片部252A靠近半片部253B,同时半片部252B靠近半片部253A。
当从两侧(图58中竖直地)压缩中间端子250的第一端板部252的半片部252A、252B和第二端板部253的半片部253A、253B时,在一个端部侧中,在第二端板部253的彼此接触为与第一端板部252的中心部252a紧靠的半片部253A、253B之间产生间隙(第二阴端子部分),该间隙随着延伸越深而变得越窄。在另一个端部侧上,在第一端板部252的彼此接触为与第二端板部253的中心部252a紧靠的半片部252A、252B之间产生间隙(第一阴端子部分),该间隙随着延伸越深而变得越窄。
当压缩的时候,第十三部252d、253d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一部252b、253b相接触,以从而提供承受第十二部252c、253c的弹性力的功能,同时,第二十三部252i、253i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十一部252g、253g相接触,以从而提供承受第二十二部252h、253h的弹性力的功能。第十四部252f、253f和第二十四部252j、253j具有利于第十一部252b、253b和第二十一部252g、253g的滑动的功能。
将以上述方式被压缩的中间端子250从安装第一端板部252的那侧插入到盖部件101B的容纳部1011中,以完成该中间端子250的组装。于是,在组装之后,第十一部252b、253b和第二十一部252g、253g通过半片部252A、252B、253A、253B的弹性变形力而偏倚在容纳部1011的侧表面,从而防止了中间端子250的突然掉落。此外,由于凸起101h设置在容纳部1011上,所以使得中间端子250难以从其掉落。
这里,如图54所示,当将连结件101x夹物模压在容纳部1011中时,通过组装中间端子250,该连结件101x的端部进入由第二端板部253的半片部253A、253B限定的间隙中。
如图61到63所示,已经进入由第二半片部253A、253B限定的间隙中的连结件101x的端部(第二阳端子部分)进入彼此面对的第十二部253c与第二十二部253h(第二阴端子部分)之间,以便在通过半片部253A、253B的弹性变形力而对其施加摩擦的状态下实现其之间的电连通。在此发生时,尽管存在连结件101x的尺寸和形状上的变化,但是由于形成在第十二部253c上的升起部253p与连结件101x的端部相接触,所以确保了可靠的电连通。
尽管从图48、63中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容纳部的入口(未示出)暴露出的是由第一端板部252的半片部252A、252B限定的间隙。结果,当将盖部件101B组装到如图43所示的其中组装有马达102的外壳主体101A上的时候,马达102的端子102b、102b进入由第一端板部252的半片部252A、252B所限定的间隙中。
如图43所示,已经进入由半片部252A、252B所限定的间隙中的马达102的端子(第一阳端子部分)102b、102b进入彼此面对的第十二部252c与第二十二部252h(第一阴端子部分)之间,以便在通过半片部253A、253B的弹性变形力而对其施加摩擦的状态下实现其之间的电连通。在此发生时,尽管存在马达102的端子102b、102b的尺寸和形状上的变化,但是由于形成在第十二部252c上的升起部252p与马达102的端子102b、102b相接触,所以确保了可靠的电连通。
在该状态下,使得连结件的接合部分和马达102的端子102b处于平行关系。即,在连结件的端子和马达的端子基本彼此平行地延伸的状态下,中间端子250在与端子延伸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将连结件的端子与马达的端子相连接。
例如,在将用作阴端子的中间端子与马达端子和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器端子串联设置的情况下,引起了端子的轴向长度变长的问题。与此相反,如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02的端子102b和连结件101x的端部以平行的方式连接于中间端子250,从而使得端子的轴向长度是短的。
尽管存在马达102的端子102b在尺寸方面的变化或者使得连结件101x的位置偏离,但是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用具有一对阴端子部分的中间端子250执行连接,可以轻易地吸收在马达102的端子102b与夹物模压的连结件101x之间的位置偏离。此外,由于中间端子250的升起部252p、253p通过按压而形成,所以可以提升在作为阳端子的马达102的端子102b与连结件101x的端部之间的压接触力,从而使得能够确保连接。
此外,将本实施例的中间端子250构造成使得第一阴端子部分和第二阴端子部分在180度的相反方向上开口,并且经由中心板部251连接在一起,该中间端子250可以通过弯曲单一薄板而形成。此外,由于该对阴端子部分具有相同的尺寸,所以在组装时无需考虑定向性,从而使得能够利于该中间端子250的组装。由于通过弯曲同一金属板而形成该对阴端子部分,所以这使得不用担心发生与在使用焊接等的情况下时制成的中心板部251的连接失败,这有利于中间端子的生产。
此外,即使中间端子250从盖部件主体101z的容纳部1011伸出,由于该中间端子250与形成在马达102的端子102b的根部处的树脂凸起102c相接触,所以防止了该中间端子250与外壳主体101A相接触,导致没有连接失败的风险的优点。
因此,尽管已经通过参考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应该将本发明构造成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由此,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做出改变和改进。本发明的致动器不仅可以应用于自动变速器,而且可以应用于船舶、车辆和通用目的的工业机械。中间端子可以应用于除致动器之外的其他设备。
尽管已经详细地或者通过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基于2007年9月5号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30105),2008年5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27260),2008年8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09690),其内容通过参考的方式结合于此。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可以抑制致动器的旋转件的惯性,并且能够利于滑轮的高速控制。通过插入在致动器与固定带轮和可动带轮之间的摆动件,即使可动带轮倾斜,致动器也不会倾斜,从而使得能够抑制各组成件的疲劳寿命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由于第二孔用密封件密封且第三孔用传感器密封以便产生封闭的空间,所以抑制了异物通过第一孔从外部渗入,而与第一孔和支撑轴的加工精度无关。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中间端子在与连结件的端子和马达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将连结件的端子与马达的端子连接。即,当与其中马达的端子与中间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中间端子与连结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对齐在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本发明的致动器尺寸上小巧。此外,即使连结件或者端子的尺寸或者连接位置发生改变,该连接误差也能被吸收,以便以确保的方式实现连接。具体地,由于,在连结件被夹物模压的情况下,使得与盖部件的相对位置轻易地偏移,所以当将本发明应用于这种情况下的时候,本发明是有效的。

Claims (18)

1.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
固定带轮,该固定带轮固定于滑轮轴以便一体地旋转;
可动带轮,该可动带轮被支撑为使其沿着所述滑轮轴在轴向上运动;
皮带,该皮带设置在所述固定带轮与所述可动带轮之间;以及
致动器,该致动器使得所述可动带轮在所述轴向上运动,以便改变滑轮凹槽宽度,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
电动机:
减速机构,传送由所述电动机产生的旋转力;
旋转件,所述电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减速机构输入到该旋转件中;
轴向可移件,该轴向可移件根据所述旋转件的旋转量在所述轴向上移位;以及
用于摆动的摆动件,该摆动件的一端连结于所述轴向可移件,而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可动带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中,在所述摆动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可动带轮之间设置有轴承。
3.一种致动器,包括:
外壳,该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盖部件;
电动机,该电动机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并且该电动机具有旋转轴;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齿轮,旋转力从所述旋转轴传送至该齿轮;旋转件,所述旋转力从所述齿轮传送至该旋转件;以及轴向可移件,该轴向可移件根据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运动在轴向上运动,以及
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所述轴向可移件的轴向运动量,
其中,所述外壳主体包括:
第一孔,所述齿轮的支撑轴装配在该第一孔中;
第二孔,该第二孔容纳所述轴向可移件,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孔的轴线平行的轴线;以及
第三孔,该第三孔与所述第二孔相交,并且所述传感器安装在该第三孔中,其中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孔形成为彼此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孔用密封件密封,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孔用所述传感器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仅仅机械加工所述第一孔的一部分,所述齿轮的支撑轴装配在该部分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所述外壳主体由金属制成,
其中,所述盖部件由树脂制成,以及
其中,所述外壳主体与所述盖部件的接触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孔的外圆周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到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环形传感器套环装配在所述轴向可移件上;
其中,所述轴向可移件经由圆柱轴套而支撑在所述外壳主体上,以及
其中,所述轴向可移件的其上装配有所述传感器套环的那部分的外径以及所述轴向可移件的其上装配有所述轴套的那部分的外径小于所述轴向可移件的凸螺纹槽的槽底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3到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所述传感器套环压配在所述轴向可移件上,
其中,所述传感器是旋转式电位计,用于通过臂部的旋转来测量移位量,以及
其中,通过设置在所述传感器的内部中的螺旋弹簧,使该臂部在防止压配在所述轴向可移件上的所述传感器套环脱位的方向上偏置。
8.根据权利要求3到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所述臂部从所述传感器的装配在所述第三孔中的凸肩部分的外径向外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中,所述致动器设置在覆盖该无级变速器的外壳的外侧;以及
其中,所述摆动件经由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开口而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中,该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滑轮部和从动滑轮部,该驱动滑轮部和从动滑轮部分别具有固定带轮和可动带轮,以及
其中,当在与所述驱动滑轮部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上观看时,所述致动器设置在所述驱动滑轮部与所述从动滑轮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中,所述旋转件是螺母或者螺纹轴,
其中,所述轴向可移件是螺纹轴或螺母,以及
其中,滚珠丝杠机构由所述螺母和所述螺纹轴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到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旋转式电位计,用以检测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角。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具有导电端子的连结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盖部件上,以便与该盖部件一体化,
其中,所述马达具有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在与所述连结件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基本平行地延伸,
其中,所述盖部件具有设置在其上的导电中间端子,以及
其中,该中间端子延伸成使其与所述连结件的端子和所述马达的端子延伸的方向基本上成直角,并且该中间端子使所述连结件的端子与所述马达的端子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致动器,
其中,所述盖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容纳所述中间端子,以及
其中,使得所述凹部在入口侧的尺寸小于所述凹口在更深侧处的尺寸。
15.一种中间端子,包括:
中心板部;
第一端板部,该第一端板部在其中心处连结于所述中心板部的一端,并且该第一端板部与所述中心板部基本呈直角地延伸;以及
第二端板部,该第二端板部在其中心处连结于所述中心板部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二端板部与所述中心板部基本呈直角地、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端板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通过朝着所述第一端板部的中心弯曲该第一端板部的各远端,在该第一端板部的两端处形成两个第一间隙,
其中,通过朝着所述第二端部分的中心弯曲该第二端板部的各远端,在该第二端板部的两端处形成两个第二间隙,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间隙构成第一阴端子部分,而所述第二间隙构成第二阴端子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中间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阴端子部分和所述第二阴端子部分在相反的方向上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中间端子,
其中,所述两个第一阴端子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
其中,所述两个第二阴端子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5到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端子,
其中,在所述第一阴端子部分的至少一个上以及在所述第二阴端子部分的至少一个上分别形成有突起。
CN200880105874A 2007-09-05 2008-09-05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Pending CN1017963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0105 2007-09-05
JP2007-230105 2007-09-05
JP2008127260A JP5321949B2 (ja) 2008-05-14 2008-05-14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中間端子
JP2008-127260 2008-05-14
JP2008209690A JP5669347B2 (ja) 2007-09-05 2008-08-18 無段変速機
JP2008-209690 2008-08-18
PCT/JP2008/066125 WO2009031669A1 (ja) 2007-09-05 2008-09-05 無段変速機、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中間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326A true CN101796326A (zh) 2010-08-04

Family

ID=4210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5874A Pending CN101796326A (zh) 2007-09-05 2008-09-05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84543A1 (zh)
EP (1) EP2187095A4 (zh)
CN (1) CN101796326A (zh)
WO (1) WO200903166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4234A (zh) * 2010-08-27 2012-03-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结构
CN105683623A (zh) * 2013-11-22 2016-06-15 Ntn株式会社 V带式无级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1563B2 (en) * 2010-06-30 2017-04-25 Orbital Traction, Ltd Torque pulse dampener
JP5506602B2 (ja) * 2010-08-27 2014-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構造
US8585413B2 (en) * 2011-05-18 2013-11-19 Sandia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urrent to and/or from a rotating member
KR101951374B1 (ko) * 2012-07-30 2019-02-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JP6002614B2 (ja) * 2013-03-29 2016-10-05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10648554B2 (en) 2014-09-02 2020-05-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772013B2 (en) * 2015-09-28 2017-09-26 Moteck Electric Corp. Safety linear actuator assembly
JP6297016B2 (ja) * 2015-10-23 2018-03-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機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8019491B (zh) * 2018-01-30 2023-04-28 飞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皮带轮混装的方法
MX2020009417A (es) 2018-03-19 2020-10-05 Polaris Inc Transmision continuamente variable.
MX2020009422A (es) 2018-03-19 2020-10-05 Polaris Inc Transmision continuamente variable (cvt) electronica con embrague de friccion.
WO2020101423A1 (ko) * 2018-11-16 2020-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단변속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스엔진 히트펌프
US11031744B1 (en) * 2019-05-23 2021-06-08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Belt structures for rotary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US10971876B1 (en) * 2019-05-23 2021-04-06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Belt structures for rotary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50913A (en) * 1941-08-12 1944-06-06 John F Mercer Motor load control
DE1081733B (de) * 1958-07-19 1960-05-12 Reimers Getriebe K G Steuereinrichtung an stufenlos verstellbaren Getrieben mit zwischen axial verschiebbaren Kegelscheibenpaaren laufenden Zugmittelstraengen und hydraulischer Verstelleinrichtung
JPS5926937U (ja) * 1982-08-12 1984-02-20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駆動装置
FI79181C (fi) * 1988-01-22 1989-11-10 Urpo Mantovaara KILREMSKIVA OCH -VARIATOR. SIIRRETTY PAEIVAEMAEAERAE-FOERSKJUTET DATUM PL 14 ç 21.07.88.
JPH02154848A (ja) * 1988-12-05 1990-06-14 Aisin Aw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US5048302A (en) * 1990-02-09 1991-09-17 Hudson Associates, Inc. Refrigerant system having controlled variable speed drive for compressor
EP0453662B1 (en) * 1990-04-26 1994-09-21 New Holland Belgium N.V. Dual Range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this dual range
JPH05931U (ja) * 1991-06-21 1993-01-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エンジンの強制循環式水冷装置
GB9422270D0 (en) * 1994-11-04 1994-12-21 Hobart Mfg Co Variable speed food mixer
US5552647A (en) * 1994-04-12 1996-09-03 Systems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Inc. Position-sensing device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witch
DE19530615C2 (de) * 1995-08-21 1997-07-24 Daimler Benz Ag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US5662538A (en) * 1996-03-11 1997-09-02 Wang; Fue-Jye Device for adjusting pitch diameter of sheave of variable speed mechanism
JPH09327167A (ja) * 1996-06-06 1997-12-16 Zexel Corp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948039B2 (ja) 1996-12-25 2007-07-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JPH10225048A (ja) * 1997-01-31 1998-08-21 Mabuchi Motor Co Ltd 減速機付き小型モータ
JPH1068453A (ja) * 1997-04-30 1998-03-10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の伝動構造
US5967696A (en) * 1998-01-16 1999-10-19 Alle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Riding trowel with variable ratio transmission
US6050379A (en) * 1998-07-10 2000-04-18 Chrysler Corporation Algorithm for electro-mechanical clutch actuator
JP4464410B2 (ja) 1999-03-29 2010-05-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式スロットル装置
JP4260278B2 (ja) * 1999-03-31 2009-04-30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vプーリ制御機構
US6406390B1 (en) * 1999-09-24 2002-06-18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drive system
JP4472077B2 (ja) * 1999-11-13 2010-06-02 東京自動機工株式会社 無段可変伝動機
JP3557378B2 (ja) * 1999-12-24 2004-08-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JP4729833B2 (ja) * 2001-05-10 2011-07-20 東京自動機工株式会社 伝動機のプーリ加圧制御装置
JP2003097656A (ja) 2001-09-27 2003-04-03 Daihatsu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
JP4203939B2 (ja) 2001-12-27 2009-01-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2003214195A (ja) 2002-01-21 2003-07-30 Denso Corp 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DE10248829A1 (de) * 2002-10-19 2004-04-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einrichtung
US7235026B2 (en) * 2003-06-18 2007-06-26 Cnh America Llc Utility machinery and associated control arrangements
DE102004038955A1 (de) * 2003-08-16 2005-03-10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US7207920B2 (en) * 2003-10-01 2007-04-24 Pivario Ab V-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engine
JP2007010103A (ja) 2005-07-04 2007-01-18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及び該パワー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た車両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4234A (zh) * 2010-08-27 2012-03-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结构
CN102384234B (zh) * 2010-08-27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结构
CN105683623A (zh) * 2013-11-22 2016-06-15 Ntn株式会社 V带式无级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87095A1 (en) 2010-05-19
US20100184543A1 (en) 2010-07-22
EP2187095A4 (en) 2015-09-30
WO2009031669A1 (ja) 200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6326A (zh) 无级变速器、致动器以及中间端子
US7891449B2 (en) Hybrid drive apparatus
CN108026987A (zh) 自动离合装置
EP3290362B1 (en) Friction conveying system
US20040180746A1 (en) Engine starter with impact absorber
JP5669347B2 (ja) 無段変速機
US20090032352A1 (en) Motor actuated range shift and on demand 4wd
EP3665403B1 (fr) Anti-rotation a cables
CN102046961A (zh) 起动装置
JP2016182849A (ja) 自転車の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JP3832035B2 (ja) 電動推力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6256654A (zh) 转向装置
US8776979B2 (en) Parking lock apparatus
CN109641519A (zh) 动力输出传动齿轮推力负载抵消
CN112203885B (zh) 电动驱动装置
JP4135345B2 (ja) 自動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装置及びクラッチ装置
JP5262559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CN107725758B (zh) 一种拉索式离合器控制执行机构及其执行方法
CN101828048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无级变速器的固定带轮半部及其制造方法、和无级变速器
JP532194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中間端子
US11124222B2 (en) Camming drive pulley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20040166983A1 (en) Planetary gear type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2011179567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5214088A (ja) 可変圧縮比エンジン用ボールねじアクチュエータ機構
JPH08270415A (ja) 連結伝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