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145A - 流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46145A CN101746145A CN200910253284A CN200910253284A CN101746145A CN 101746145 A CN101746145 A CN 101746145A CN 200910253284 A CN200910253284 A CN 200910253284A CN 200910253284 A CN200910253284 A CN 200910253284A CN 101746145 A CN101746145 A CN 1017461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isture retention
- retention liquid
- fluid
- housing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4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31 maintenance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20317 R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87 glycero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49 in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67 inorganic solven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中具备:容纳有墨液的墨液盒(34);容纳有保湿液的保湿液盒(35);记录头(29),其从喷嘴形成面(31)上形成的喷嘴喷射自墨液盒供给的墨液;维护盖罩(63),其具有通过开口部(62)被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67),并且在该空间域内能够存留从保湿液盒供给的保湿液;和加压泵(38),其通过对墨液盒和保湿液盒作用加压力,从墨液盒内向记录头导出墨液,并且从保湿液盒内向维护盖罩的空间域内导出保湿液。由此,提供一种不需要进行保湿液容纳体与盖罩装置的对位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简单化的流体喷射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流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目标喷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公知的有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将提供给记录头(流体喷射头)的墨液(流体)从记录头上形成的喷嘴喷射来对作为目标的纸张进行打印(记录)。
在这样的打印机中,若不喷射墨液的期间长,则喷嘴内的墨液会变稠,导致其喷射精度降低。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1-18408号公报)所述,这样的打印机用盖罩(盖罩装置)覆盖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并且从与记录头一起移动的保湿液容器(保湿液容纳体)向盖罩内滴入保湿液。即,使盖罩内保湿,从而抑制墨液从喷嘴蒸发。
但是,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由于保湿液容器与墨液盒一起被搭载在滑架上,因此向盖罩内滴入保湿液时,需要驱动滑架来对位。
另外,在滑架外配置保湿液容器时,由于很难进行保湿液容器的更换和保湿液的补充,因此需要用大型的容器,并且为了供给保湿液而需要追加泵等专用结构。因此,存在其结构大型化、复杂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进行保湿液容纳体与盖罩装置的对位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简单化的流体喷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具备:具备:流体容纳体,其容纳有流体;保湿液容纳体,其容纳有保湿液;流体喷射头,其从喷嘴形成面上形成的喷嘴喷射自所述流体容纳体供给的所述流体;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开口部被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并且在该空间域内能够存留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供给的所述保湿液;和加压机构,其通过对所述流体容纳体和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作用加压力,从所述流体容纳体内向所述流体喷射头导出所述流体,并且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内向所述盖罩装置的所述空间域内导出所述保湿液。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加压机构向流体容纳体和保湿液容纳体双方作用加压力,并且能够提供分别容纳的流体和保湿液。即,通过具备从保湿液容纳体向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内导出保湿液的加压机构,不需要保湿液容纳体与盖罩装置之间的对位,能够与该位置关系无关地供给保湿液。因此,例如,能够在盖罩装置维持覆盖喷嘴形成面的状态下供给保湿液。而且,向流体喷射头导出流体容纳体内的流体的加压机构兼备导出保湿液的机构。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导出保湿液的机构,能够使其结构小型化和简单化。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在所述盖罩装置上形成有溢出孔,该溢出孔在基于来自所述保湿液容纳体的供给而存留在所述空间域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液面以上的高度时,使所述保湿液流出到所述盖罩装置的外部。
根据该结构,供给到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内的保湿液在达到阈值液面以上的高度时从溢出孔流向盖罩装置的外部。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盖罩装置内残留一定量的保湿液。而且,能够抑制从盖罩装置的开口部溢出保湿液。即,通过形成多余的保湿液的流出路径,容易回收保湿液,并且能够抑制流体喷射装置内的污染。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具有能够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向所述空间域内供给所述保湿液的保湿液供给路径,从所述保湿液供给路径的途中分支有保湿液排出路径,该保湿液排出路径的下游端与所述溢出孔连通。
根据该结构,保湿液供给路径为了向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内供给保湿液而与该空间域连通。而且,由于保湿液排出路径从保湿液供给路径的途中分支,因此通过该保湿液供给路径与盖罩装置的空间域连通。因此,从保湿液供给路径供给的保湿液当供给到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内的保湿液的高度达到对应于溢出孔的高度位置以上时通过保湿液排出路径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从盖罩装置溢出保湿液,并且能够在盖罩装置内残留一定量的保湿液。另外,由于盖罩装置的空间域通过残留在保湿液供给路径和保湿液排出路径内的保湿液与空气隔开,因此能够通过提高该密闭度来提高保湿效率。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对所述流体喷射头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以当所述盖罩装置的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其它部件覆盖时封入所述空间域内的配置形态容纳在所述盖罩装置中。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被供给了保湿液的盖罩装置与其它部件覆盖的空间域内设置有维护装置,因此能够使该维护装置保湿。因此,能够抑制附着在维护装置上的流体的干燥,并且能够抑制干燥变稠的流体附着在流体喷射头上导致该流体喷射头的污染。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盖罩装置构成为包括:第一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被所述流体喷射头或支承该流体喷射头的支承体覆盖所述开口部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和第二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被该第一盖罩装置覆盖所述开口部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所述维护装置容纳在所述第二盖罩装置的所述空间域内。
根据该结构,第一盖罩装置被流体喷射头或支承该流体喷射头的支承体以开口部包围喷嘴形成面的喷嘴的配置形态覆盖,从而能够使流体喷射头保湿。另外,由于第二盖罩装置被第一盖罩装置覆盖开口部,因此能够使容纳在第二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内的维护装置保湿。而且,设置多个盖罩装置时,通过由其它盖罩装置覆盖盖罩装置的开口部,无需另外设置覆盖开口部的其它部件就能够使盖罩装置内成为密闭状态,能够简化流体喷射装置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盖罩装置还具备:空气开放孔,其使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的所述空间域与空气连通;和空气开放阀,其堵塞该空气开放孔来切换所述空间域与空气的连通状态;该空气开放阀在所述加压机构对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作用加压力来向盖罩装置供给保湿液的供给时,处于使所述空间域与空气连通的开阀状态,并且在非供给时处于隔断所述空间域与空气的闭阀状态。
根据该结构,盖罩装置的空间域即使是开口部被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由于在供给保湿液时能使空气开放阀呈开阀状态,因此被供给保湿液而压力增高的盖罩装置内的气体通过空气开放阀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内压的增高,从而更容易地供给保湿液。而且,由于保湿液的非供给时空气开放阀呈闭阀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保湿液经过空气开放孔向盖罩装置外蒸发。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的示意图。
图3是维护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在4-4线上剖视图3的保湿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在5-5线上剖视图3的维护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在6-6线上剖视图3的维护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7(a)~(c)是表示各凸轮部件的凸轮形状的侧视图。
图8是由凸轮部件与旋转轴构成的变位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控制结构的模块图。
图10是关断打印机电源时的维护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打印机进行打印时的维护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2是冲洗打印机时的维护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3是清洁打印机时的维护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图14是擦拭打印机时的维护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1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横向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书内的说明中,描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时,以在图1等的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表示。
如图1所示,作为流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11具备长方体状的主体箱12。主体箱12内设有:送出长条状的作为目标的连续纸13的送出部14、通过向该连续纸13喷射作为流体的墨液来进行打印的打印室15、对通过该打印而附着有墨液的连续纸13进行干燥处理的干燥装置16、卷取这样进行了干燥处理的连续纸13的卷取部17。
即,主体箱12内的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处设有上下划分主体箱12的平板状基台18,该基台18的上侧的区域构成在基台18上支承矩形板状的压印平板19而形成的打印室15。而且,基台18的下侧的区域中,在成为连续纸13的搬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靠左侧的位置处,配设有送出部14,并且在成为下游侧的靠右侧的位置处,配设有干燥装置16和卷取部17。
如图1所示,在送出部14中能够自由旋转地设置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卷轴20,相对于该卷轴20,连续纸13被支承为能够以预先卷绕成辊状的状态与卷轴20一体旋转。即,连续纸13通过卷轴20的旋转,从送出部14被送出并被搬送到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在送出部14的右侧方,通过由右侧下方卷拾从卷轴20送出的连续纸13来将该连续纸13的搬送方向变换为铅直向上方向的第一辊21,被设置为以与卷轴20平行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打印室15内,在压印平板19的左侧并且与下侧的第一辊21在上下方向对应的位置处,第二辊22被设置为以与下侧的第一辊21平行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被第一辊21将搬送方向变换成铅直向上方向的连续纸13通过在该第二辊22中从左侧下方被卷拾,从而其搬送方向被变换为水平向右方向而与压印平板19的上面滑动接触。
另外,打印室15内,在压印平板19的右侧,夹持压印平板19并与左侧的第二辊22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第三辊23被设置为以与第二辊22平行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分别调整第二辊22和第三辊23的设置位置,使其各自的周面的顶部与压印平板19的上表面成同一高度。
因此,在打印室15内,被左侧的第二辊22将搬送方向变换成水平向右方向的连续纸13与压印平板19的上面滑动接触并且被搬送到成为下游侧的右侧后,通过被第三辊23向右侧上方卷拾,从而其搬送方向被变换为铅直向下方向并朝基台18的下侧的干燥装置16搬送。而且,将经过干燥装置16内而被实施了干燥处理的连续纸13进一步向铅直向下方向搬送。
如图1所示,在干燥装置16的下方,设置有通过将经过干燥装置16内被沿铅直向下方向搬送的连续纸13从左侧上方卷拾来将该连续纸13的搬送方向变换为水平向右方向的第四辊24,该第四辊24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第四辊24的右侧配设有卷取部17。而且,卷取部17中,设置有以与第四辊24平行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卷取轴25,该卷取轴25基于未图示的搬送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相对于该卷取轴25成为连续纸13的搬送方向下游端的顶端被卷绕。
如图1所示,打印室15内的压印平板19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一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26(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导轨26的上表面比压印平板19的上表面高,在两个导轨26的上面,矩形状的滑架27被支承为能够基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而沿着两个导轨26向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状态。而且,在该滑架27的下面侧,通过作为支承体的支承板28支承作为流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9。
在打印室15内,从压印平板19的左端到右端的一定范围构成打印区域,并且以该打印区域为单位间歇地搬送连续纸13。而且,对于通过以该打印区域为单位间歇搬送而处于停止在压印平板19上的状态的连续纸13,通过随着滑架27的往返移动而从记录头29喷射墨液来对连续纸13进行打印。另外,在打印室15内,比第三辊23更靠右侧的非打印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在非打印时进行记录头29的维护的维护机构30。
如图2所示,被支承在滑架27的下面侧的支承板28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记录头29在与连续纸13的搬送方向(在图2中用白色空白箭头表示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被支承为交错的配置状态。而且,在成为各记录头29的下表面的喷嘴形成面31上,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规则地形成有由多个喷嘴32沿前后方向构成的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列)喷嘴列33。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体箱12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容纳了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墨液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但是在图3中仅表示1个)作为流体容纳体的墨液盒34、容纳了包括甘油等的保湿液的作为保湿液容纳体的保湿液盒35。而且,各墨液盒34通过墨液供给管36与记录头29连接,另一方面,保湿液盒35通过构成保湿液供给路径的保湿液供给管37与维护机构30连接。
而且,如图3所示,主体箱12内,设置有作为加压机构的加压泵38。加压泵38上连接了下游侧被分支为多个的空气供给管39的上游端,该空气供给管39的各下游端与各墨液盒34和保湿液盒35连接。另外,在比空气供给管39的分支位置更靠下游侧的管部分,其下游端与墨液盒34连接的管部分中设置有墨液供给阀40,并且其下游端与保湿液盒35连接的管部分中设置有保湿液供给阀41。
而且,在墨液供给阀40开阀的状态下,通过从加压泵38经过空气供给管39向各墨液盒34供给加压空气,能够从各墨液盒34经过墨液供给管36向记录头29侧导出墨液。另外,在保湿液供给阀41开阀的状态下,通过从加压泵38经过空气供给管39向保湿液盒35供给加压空气,能够从保湿液盒35经过保湿液供给管37向维护机构30侧导出保湿液。
下面,对维护机构3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维护机构30具备:配置成在非打印区域中比记录头29更靠下方的位置处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保湿单元50、配置成在比该保湿单元50更靠下方的位置处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维护单元51。而且,如该图所示,维护机构30构成为:根据保湿单元50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可得到保湿单元50与维护单元5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配置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保湿单元50以前后一对带状板52和作为第一盖罩装置的保湿盖罩53为主体而构成,该前后一对带状板52的成为长度方向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支承各记录头29的支承板28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长,该保湿盖罩53能够支承在两带状板52上。在各带状板52上的左右各端部,朝铅直向上方向竖直设置了作为引导部的引导棒54,并且在各带状板52的下面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齿条55。而且,从维护单元51观察时,在成为打印区域的相反侧的右侧的位置处,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小齿轮56与各带状板52的齿条55啮合。
该小齿轮56上,控制向正反两方向的旋转的移动马达57(参照图9)连接为能够对该小齿轮传递动力。而且,通过小齿轮56在该移动马达57的驱动下旋转,该小齿轮56与齿条55啮合后的前后一对带状板52在维持其水平状态的同时,在图3中实线所示的干涉位置、与从该干涉位置沿水平方向右侧分离的同样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非干涉位置之间进行往返移动。
另外,保湿盖罩53具有形成为俯视形状比支承板28大的矩形状的基板部58,从该基板部58的上面朝上方突出形成有构成比支承板28的边缘形状小且比交错配置的各记录头29的配置区域大的矩形环状的周壁部59。而且,保湿盖罩53构成为:当按照一并包围所有记录头29的方式将周壁部59的上端部抵接在其它部件即支承板28上从而周壁部59的开口部60被支承板28覆盖时,其周壁部59内的空间域61变成密闭状态。因此,虽然未图示,但是保湿盖罩53的周壁部59的上端部中附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呈矩形环状。
另外,在保湿盖罩53的基板部58的四个角上,形成有能够插通从带状板52竖直设置的各引导棒54的引导孔58a。而且,通过在这些引导孔58a中插通带状板52的引导棒54,保湿盖罩53被支承为在带状板52上限制向水平方向的移动的搭载状态。因此,随着移动马达57的驱动而小齿轮56上啮合了齿条55的带状板52向左右方向进行往返移动时,保湿盖罩53也与该带状板52一起在干涉位置与非干涉位置之间向左右方向进行往返移动。通过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移动马达57、小齿轮56、齿条55以及带状板52,构成了使作为第一盖罩装置的保湿盖罩53在干涉位置与非干涉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第一盖罩装置移动机构。
另一方面,维护单元51具备:呈矩形状的开口部62的大小形成得比保湿盖罩53的基板部58小的有底箱形状的支承部件、作为第二盖罩装置的维护盖罩63。该维护盖罩63在非打印区域的记录头29的原始位置(homeposition)的下方位置处被支承为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并且基于作为一齐移动机构的工作缸等构成的升降装置64的驱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即,维护盖罩63基于升降装置64的驱动,在图13所示的后述的多个维护装置68处于靠近分别对应的记录头29的位置状态的维护位置、与如图3所示的各维护装置68处于从分别对应的记录头29向下方充分远离的位置状态的退避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由线性电位计等构成的升降传感器65(参照图9)检测此时的维护盖罩63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
而且,维护盖罩63构成为:通过将其周壁部66的上端部抵接在保湿盖罩53的基板部58从而开关部62被其它部件即保湿盖罩53覆盖时,周壁部66内的空间域67变成密闭状态。因此,虽然未图示,但是维护盖罩63的周壁部66的上端部也附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呈矩形环状。
另外,如图3所示,按照保湿液供给管37的下游端能够向维护盖罩63的下端部供给保湿液的方式连接的保湿液流路84,从周壁部66的下端外侧面贯通底壁部内部并在维护盖罩63的内底面上开设了供给口85。保湿液流路84与保湿液供给管37一同构成保湿液供给路径,保湿液排出路径86按照从该保湿液流路84的途中在周壁部66内朝铅直上方延伸的方式分支形成。
该保湿液排出路径86其下端与保湿液流路84的水平流路部分连接,并且其上端在比保湿液流路84的最靠上位置的供给口85还要靠上方的位置处朝周壁部66的外侧面水平弯曲,从而在周壁部66的外侧面开口形成有作为溢出孔的排出口87。因此,基于加压泵38的驱动,从保湿液盒35经过保湿液供给管37和保湿液流路84向维护盖罩63内供给的保湿液,其液面88达到与排出口87的开口位置相同高度(例如,距内底面1~2mm左右的高度)的液面(阈值液面)时,由于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排出路径86的排出口87向维护盖罩63外排出。
另外,如图3所示,比维护盖罩63的周壁部66的排出口87更靠上方的位置处贯通形成有连通维护盖罩63的内外之间的空气开放孔89。而且,该空气开放孔89内配设有由电磁阀构成的空气开放阀90。该空气开放阀90由控制部91进行开关控制,在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被其它部件即保湿盖罩53覆盖的状态下,想要向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供给保湿液时该空气开放阀90被开启。
如图3和图5所示,维护盖罩63内容纳了与被滑架27的支承板28支承的记录头29相同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的维护装置68,呈分别与各记录头29对应的配置状态。各维护装置68以有底箱形状的盖罩部件69与擦拭部件70为主体构成,其中,盖罩部件69形成为能够以包围全部的喷嘴列33的状态与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抵接,擦拭部件70由能够伴随相对于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挠曲变形而滑动接触的弹性片构成。
另外,盖罩部件69上经由吸引泵96(参照图9)连接有未图示的墨液排出管。而且,盖罩部件69通过在使其上端的开口部与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抵接成包围全部喷嘴列33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96,从该记录头29内通过墨液排出管向未图示的废墨液容器强制性排出变稠等的墨液。另外,擦拭部件70通过使其上端相对于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在弹性变形的同时滑动接触,从而拭去附着在喷嘴形成面31上的墨液。
如图5所示,在维护盖罩63内,配置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右侧一半与左侧一半中不同的近似为T字状的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张)可动板71a~71c,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可动板71a~71c彼此的朝向交错,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分别移动自如。而且,相对于这些各可动板71a~71c,按前后方向上形成一连串的交错状配置的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的维护装置68构成的每个维护装置组72a~72c,分配各维护装置68,并以该维护装置组72a~72c为单位在对应的可动板71a~71c上获得支承。
即,如图5所示,在维护盖罩63内的后方位置处由交错状配置的5个维护装置68构成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被前后方向上位于最后部的第一可动板71a支承。另外,在维护盖罩63内的中央位置处由交错状配置的5个维护装置68构成的第二维护装置组72b,在前后方向上被位于中央部的第二可动板71b支承。而且,在维护盖罩63内的前方位置处由交错状配置的5个维护装置68构成的第三维护装置组72c,在前后方向上被位于最前部的第三可动板71c支承。
如图3和图6所示,比维护盖罩63内的可动板71a~71c更靠下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根旋转轴73被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而且,在该旋转轴73中,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凸轮部件74~76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与旋转轴73一体旋转。另外,如图3所示,旋转轴73被支承在即使提供给维护盖罩63并存留于其中的保湿液的液面88达到阈值液面的高度(与作为溢出孔的排出口87对应的高度)也将各凸轮部件74~76维持在比保湿液的液面88更靠上方的位置处的高度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样的旋转轴73和各凸轮部件74~76,构成为了按每个维护装置组72a~72c来移动各维护装置68而进行变位动作的变位部件。
即,各凸轮部件74~76被旋转轴73枢轴支承为与支承各维护装置组72a~72c的各可动板71a~71c在上下方向上分别对应的配置状态,并且随着旋转轴73的旋转,从下侧与对应的可动板71a~71c凸轮卡合。并且,分别以被旋转轴73枢轴支承的状态,最后部的第一可动板71a的下侧配置有图7(a)所示的第一凸轮部件74,中央部的第二可动板71b的下侧配置有图7(b)所示的第二凸轮部件75,且最前部的第三可动板71c的下侧配置有图7(c)所示的第三凸轮部件76。
另外,如图6所示,在维护盖罩63内的最前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根动力传递轴77将其左端部突出到维护盖罩63外,并且将其右端部以从上侧正交于旋转轴73的前端部的配置状态通过未图示的轴承支承为旋转自如。而且,在动力传递轴77的突出到维护盖罩63外的左端部(即突出端),作为旋转轴侧的齿轮的从动齿轮78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与动力传递轴77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动力传递轴77的右端部,与被旋转轴73的前端部枢轴支承的未图示的蜗轮啮合的蜗杆79被设置成能够与动力传递轴77一体旋转。
另外,如图6所示,在维护盖罩63的外侧,动力传递轴77的左端部(突出端)的附近位置处,配置有作为驱动源的凸轮马达80,其使输出轴81沿着与动力传递轴77平行的左右方向。而且,在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的顶端,与动力传递轴77侧的从动齿轮78具有啮合关系且构成动力传递齿轮机构的驱动齿轮82,作为驱动源侧的齿轮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与输出轴81一体旋转。
这里,如图3所示,在维护盖罩63基于升降装置64的驱动使其底面处于从规定的基准面83向上方上升了距离A的最下方的退避位置状态时,枢轴支承在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的顶端处的驱动齿轮82能够与动力传递轴77的从动齿轮78啮合。即,基于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移动到比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状态更靠上方的位置处时,在突出端枢轴支承有从动齿轮78的动力传递轴77也会与维护盖罩63一同上升。另一方面,在输出轴81上枢轴支承了驱动齿轮82的凸轮马达80在基准面83的附近呈固定配置,驱动齿轮82的高度不会有任何变化。因此,维护盖罩63从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状态移动到上方的其它位置状态(例如图10~图14的位置状态)时,被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枢轴支承的驱动齿轮82与被动力传递轴77枢轴支承的从动齿轮78这两者的啮合状态被解除。
下面,说明各凸轮部件74~76的凸轮形状。
如图7(a)~(c)以及图8所示,各凸轮部件74~76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凸轮形状,被旋转轴73枢轴支承为与其它凸轮部件在旋转轴73的旋转方向上偏离了一定角度的状态。具体而言,以第一凸轮部件74相对于旋转轴73的角度位置为基准,第二凸轮部件75被枢轴支承为在旋转轴73的反转方向(图7(a)~(c)的顺时针方向)上偏离了角度45度的状态,第三凸轮部件76被枢轴支承为在旋转轴73的正转方向(图7(a)~(c)的逆时针方向)上偏离了角度45度的状态。
而且,在各凸轮部件74~76的周边上,以周方向上交替配置并相连的方式形成有: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相对较长的圆弧凸面状的凸轮功能部74a、74c、75a、75c、76a、76c、和离旋转中心的距离比凸轮功能部短的非凸轮功能部74b、74d、75b、75d、76b、76d。而且,各凸轮部件74~76在随着旋转轴73的旋转而进行了旋转时,当凸轮功能部位于旋转轴73的正上方的0度的角度位置(以下称作“凸轮作用位置”)时,通过向对应的可动板71a~71c的下面根据推力而进行凸轮卡合,从而能够将可动板71a~71c推到上方。另一方面,各凸轮部件74~76在非凸轮功能部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时,不会向可动板71a~71c施加推力。
即,各凸轮部件74~76在凸轮功能部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升降装置64将维护盖罩63移动到维护位置时,由凸轮功能部推上去的可动板71a~71c上的维护装置68抵接在对应的记录头29上,并使维护装置组72a~72c移动到成为能够维护记录头29的位置状态的上侧的抵接位置。另一方面,各凸轮部件74~76在非凸轮功能部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情况下,升降装置64将维护盖罩63移动到维护位置时,使维护装置组72a~72c移动到成为可动板71a~71c上的维护装置68远离对应的记录头29的位置状态的下侧的远离位置(比抵接位置低的位置)。
首先,如图7(a)所示的第一凸轮部件74,在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从该图所示的初始角度(0度)的状态变成向正转方向(在该图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度为90度~180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4a。另外,同样,在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变成270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4c。而且,在旋转轴73的正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4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b,并且在旋转轴73的反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4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4d。
另外,图7(b)所示的第二凸轮部件75,在从该图所示的初始角度(0度)的状态变成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在该图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度为135度~225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5a。另外,同样,在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变成315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5c。而且,在旋转轴73的正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5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5b,并且,在旋转轴73的反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5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5d。
另外,图7(c)所示的第三凸轮部件76,在从该图所示的初始角度(0度)的状态变成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在该图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度为45度~135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6a。另外,同样,在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变成225度时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6c。而且,在旋转轴73的正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6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广角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6b,并且在旋转轴73的反转方向上与第一凸轮功能部76a相邻的周面部位形成有窄角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6d。
因此,在维护盖罩63处于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状态、从动齿轮78与驱动齿轮82啮合的情况下,驱动凸轮马达80时,通过动力传递轴77向旋转轴73传递该驱动力,结果,各凸轮部件74~76与旋转轴73一体旋转。而且,各凸轮部件74~76根据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使第一凸轮功能部74a、75a、76a、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b、75b、76b、第二凸轮功能部74c、75c、76c以及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4d、75d、76d中的一个周面部位位于成为旋转轴73的正上方的0度的角度位置(即,凸轮作用位置)处。另外,由配设在旋转轴73的附近位置处的旋转式电位计等构成的角度传感器95(参照图9)测量此时的旋转轴73和各凸轮部件74~76的旋转角度。
并且,将图3、图7(a)(b)(c)以及图8所示的状态(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为初始角度(0度)的状态)设为第一角度状态时,在该第一角度状态下,各凸轮部件74~76中的各个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b、75b、76b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即,在第一角度状态下,凸轮部件74~76中均不是能向可动板71a~71c施加推力的凸轮功能部74a、74c、75a、75c、76a、76c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一角度状态下,被各可动板71a~71c支承的所有维护装置组72a~72c会在其上下位置之中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在从第一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二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b、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5b、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6a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二角度状态下,只有使第一凸轮功能部76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三凸轮部件76所对应的第三可动板71c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二角度状态下,只有被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二可动板71b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和第二维护装置组72b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在从第二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三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4a、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5b、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6a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三角度状态下,使第一凸轮功能部74a、76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一凸轮部件74和第三凸轮部件76所对应的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三可动板71c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三角度状态下,被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和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二可动板71b支承的第二维护装置组72b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在从第三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四角度状态下,所有的凸轮部件74~76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4a、75a、76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因此,在第四角度状态下,所有的凸轮部件74~76所对应的各可动板71a~71c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四角度状态下,被各可动板71a~71c支承的所有的维护装置组72a~72c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
之后,在从第四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五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4a、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5a、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6d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五角度状态下,使第一凸轮功能部74a、75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一凸轮部件74和第二凸轮部件75所对应的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二可动板71b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五角度状态下,被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二可动板71b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和第二维护装置组72b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从第五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六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4d、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5a、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6c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六角度状态下,使第一凸轮功能部75a和第二凸轮功能部76c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二凸轮部件75和第三凸轮部件76所对应的第二可动板71b和第三可动板71c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六角度状态下,被第二可动板71b和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二维护装置组72b和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一可动板71a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从第六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七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4c、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二非凸轮功能部75d、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6b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七角度状态下,只有使第二凸轮功能部74c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一凸轮部件74所对应的第一可动板71a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七角度状态下,只有被第一可动板71a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二可动板71b和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二维护装置组72b和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
之后,从第七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了45度的第八角度状态下,第一凸轮部件74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b、第二凸轮部件75中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5c、第三凸轮部件76中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6b分别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因此,在第八角度状态下,只有使第二凸轮功能部75c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二凸轮部件75所对应的第二可动板71b被推到上方。因此,在第八角度状态下,只有被第二可动板71b支承的第二维护装置组72b位于上侧的抵接位置处,而被第一可动板71a和第三可动板71c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和第三维护装置组72c位于下侧的远离位置。而且,从该第八角度状态使旋转轴73向正转方向旋转45度时,回到所述的第一角度状态。
下面,基于图9说明上述打印机11的电结构。
如图9所示,该打印机11的控制部91具备作为中央处理装置而起作用的CPU92,该CPU92上连接有ROM93和RAM94。在ROM93中存储有用于控制打印机11的工作状态的各种控制程序。另外,在RAM94中存储有在打印机11的驱动过程中被CPU92适当改写的各种信息。
在控制部91的输入侧连接了升降传感器65和角度传感器95,并且在控制部91的输出侧连接了加压泵38、移动马达57、升降装置64、凸轮马达80、空气开放阀90以及吸引泵96的各驱动电路。而且,控制部91基于从升降传感器65和角度传感器95输入的检测信号,控制加压泵38、移动马达57、升降装置64、凸轮马达80、空气开放阀90以及吸引泵96的各驱动状态。
下面,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作用,特别着重说明维护机构30的维护作用。
首先,打印机11的电源被关断时,滑架27移动到非打印区域,记录头29在到达原始位置(图3、图10~图14的位置)的位置处停止。而且,在该时刻,保湿盖罩53位于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非干涉位置处时,执行第一盖罩装置移动操作,移动马达57向使小齿轮56朝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进行驱动控制。
这样,在该小齿轮56上啮合了齿条55的带状板52从非干涉位置向图3实线所示的干涉位置移动。因此,被该带状板52以搭载状态支承的保湿盖罩53也从非干涉位置向干涉位置移动。另外,保湿盖罩53在电源关断的时刻已经位于干涉位置时,移动马达57不会进行驱动。
之后,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如图10所示,维护盖罩63使底面从基准面83上升到位于比基准面83向上方高距离B(距离B>距离A)的待机位置处。另外,作为其前提,在维护单元51中,当能够使凸轮部件74~76一体旋转地对其进行枢轴支承的旋转轴73的角度状态处于第一角度状态以外时,为了使旋转轴73旋转为其角度状态变成第一角度状态,通过控制部91驱动控制凸轮马达80。
即,此时,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使维护盖罩63下降到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处。而且,在被动力传递轴77枢轴支承的从动齿轮78与被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枢轴支承的驱动齿轮82啮合的状态下,控制部91基于角度传感器95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凸轮马达80来使旋转轴73变成第一角度状态。
这样,凸轮马达80的驱动力会从驱动齿轮82动力传递给从动齿轮78,而且,会从动力传递轴77通过蜗杆79和蜗轮传递给旋转轴73。这样,旋转轴73变成第一角度状态时,由于各凸轮部件74~76的第一非凸轮功能部74、75b、76b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因此,在维护盖罩63内支承维护装置组72a~72c的各可动板71a~71c,被支承在与各凸轮部件74~76中离周边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凸轮功能部短的非凸轮功能部的低位置处。其结果,在维护盖罩63内,处于被支承在各可动板71a~71c上的状态的所有的维护装置组72a~72c在上下两位置中变成下侧的远离位置,各维护装置68处于其各上端(例如擦拭部件70的上端)没有从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向上方突出的位置状态。
而且,在该状态下,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使维护盖罩63的底面从图3的退避位置上升到如图11所示位于比基准面83向上方高出距离C(距离B>距离C>距离A)的维护装置保湿位置(以下简称为“保湿位置”。另外,在图11中简单表示为“保湿位置”)。这样,维护盖罩63随着其上升移动,周壁部66的上端与位于干涉位置的保湿盖罩53的基板部58的下面抵接,并且开口部62被其它部件即保湿盖罩53覆盖。另外,此时,维护盖罩63从退避位置向上方移动时,由于从动齿轮78与驱动齿轮82之间的啮合关系被解除,因此存在处于第一角度状态的旋转轴73进行空旋转的隐患,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轴77的蜗杆79与旋转轴73的蜗轮之间的啮合抑制空旋转。
而且,维护盖罩63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从图11所示的保湿位置进一步向上方上升时,在第二盖罩装置移动操作中,通过该上升的维护盖罩63,向记录头29所处的上方推动保湿盖罩53。另外,此时,保湿盖罩53在形成于基板部58的四角的引导孔58a中插通了从带状板52竖直设置的引导棒54的状态下被引导棒54引导的同时进行上下移动,因此在抑制了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下上升。
而且,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上升到图10所示的待机位置时,在该维护盖罩63上呈层叠状态的保湿盖罩53的周壁部59与支承记录头29的支承板28的下面抵接为包围所有的记录头29的状态,并且开口部60被其它部件即支承板28覆盖。其结果,保湿盖罩53其内部的空间域61变成密闭的状态,变成该空间域61内密封了记录头29的状态。因此,由于记录头29存在于与空气隔断的密闭环境中,所以能够抑制在电源关断期间由于来自喷嘴32的墨液溶媒的蒸发而导致墨液粘稠度增加或从喷嘴32混入气泡。
另一方面,在图10所示的待机位置,维护盖罩63在关断电源之前,空气开放孔89的空气开放阀90呈开阀状态。而且,通过控制部91的控制来驱动加压泵38,从保湿液盒35通过保湿液供给管37向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供给保湿液。此时,通过加压泵38的加压力而加压提供给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的保湿液,在该空间域67内的液面88的高度达到阈值液面的高度以上时,从保湿液排出路径86的排出口87被排出到维护盖罩63的外部。
而且,对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的保湿液的供给全部完成时,通过控制部91的控制,将空气开放阀90切换为闭阀状态。这样,容纳了维护装置68等的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变成密封了由内底面上存留的保湿液产生的保湿气氛的空间域67。因此,由该保湿气氛,以盖罩部件69与擦拭部件70为主体的维护装置68和以旋转轴73与各凸轮部件74~76为主体的变位部件机构性地维持保湿状态。其结果,维护盖罩68的表面上附着的墨液不会干燥固化。此时,优选盖罩部件68与擦拭部件70不与其它部件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在与其它部件的接触部分粘贴。另外,也能使盖罩部件69内部成为保湿状态。
之后,在打印机11的电源变成接通状态对连续纸13进行打印时,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使维护盖罩63从图10的待机位置下降到图11所示的保湿位置。这样,保湿盖罩53也会与该维护盖罩63一起下降,此前一直位于保湿盖罩53内的记录头29会变为处于比保湿盖罩53的开口部60更靠上方空间的位置。其结果,搭载了记录头29的滑架27能够从非打印区域向打印区域移动。而且,在打印区域,通过从记录头29喷射墨液来对连续纸13执行打印。
但是,在这样的打印执行途中,有时会进行所谓的冲洗,即,基于与打印无关的控制信号从记录头29的喷嘴32作为废墨液来喷出墨液。该冲洗包括:每进行规定页数的打印后喷出少量的废墨液的弱冲洗、每经过一定期间喷出比弱冲洗的量更多的废墨液的强冲洗。弱冲洗时,搭载了记录头29的滑架27一直移动到设置在压印平板19的前后两侧的未图示的冲洗箱的上方位置,从记录头29向该冲洗箱内喷出废墨液。
另一方面,强冲洗时,从记录头29向维护单元51的维护装置68所具备的盖罩部件69内喷出废墨液。因此,进行该强冲洗时,保湿单元50会从干涉位置向非干涉位置朝水平方向右侧移动,变成从维护单元51的维护盖罩63的上下移动路径上向左右方向远离的位置状态。
即,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会下降一些,与基板部58之间的抵接状态被解除。而且,移动马达57被控制部91驱动控制为使小齿轮56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该小齿轮56上啮合了齿条55的带状板52从图11的干涉位置水平移动到图12所示的非干涉位置。其结果,在该带状板52上被支承为搭载状态的保湿盖罩53也与带状板52一起从干涉位置水平移动到非干涉位置。
然后,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从图11的保湿位置上升到图12所示的底面比基准面83向上方高出距离D(距离D>距离B)的冲洗位置。这样,维护盖罩63其周壁部66的上端位于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的正下侧,各维护装置68的盖罩部件69位于与分别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的正下方隔着一点距离的位置处。而且,在该状态下,从记录头29的喷嘴32向正下方的盖罩部件69喷出废墨液。
另外,此时,通过动力传递轴77的蜗杆79与旋转轴73的蜗轮之间的啮合,将各凸轮部件74~76枢轴支承为能够一体旋转的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被维持为第一角度状态。而且,结束这样的冲洗时,搭载了记录头29的滑架27再次从非打印区域向打印区域移动,在打印区域中再次从记录头29向连续纸13喷射用于打印的墨液。
之后,进行从各记录头29的喷嘴32强制性排出墨液的清洁(cleaning)时,与所述的进行强冲洗时同样地,首先,使保湿单元50移动到非干涉位置。而且,在维护单元51中,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使维护盖罩63下降到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被动力传递轴77枢轴支承的从动齿轮78与被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枢轴支承的驱动齿轮82啮合。而且,控制部91基于想要实施清洁的记录头29和该时刻的角度传感器95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凸轮马达80。
例如,在对所有的记录头29执行清洁时,控制凸轮马达8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使其成为能够使第一~第三的所有的凸轮部件74~76中的第一凸轮功能部74a、75a、76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旋转角度(此时为135度),即第四角度状态。另外,想要选择性地清洁与被第一可动板71a支承的第一维护装置组72a分别对应的在后方侧交替配置的5个记录头29时,按照成为仅使与第一可动板71a对应的第一凸轮部件74的第二凸轮功能部74a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第七角度状态的方式,驱动控制凸轮马达80。
即,通过以45度间隔从第一角度状态到第八角度状态多阶段地切换控制旋转轴73的旋转角度,使得与各记录头29分别对应的盖罩部件69基于由凸轮部件74与旋转轴73构成的变位部件的变位动作被个别地升降移动(个别移动操作)。而且,通过这样的个别升降移动控制,能够进行基于维护装置68的记录头29的选择清洁。
而且,随着旋转轴73的旋转而凸轮功能部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凸轮部件74~76所对应的可动板71a~71c上支承的维护装置组72a~72c,与可动板71a~71c一起例如从图12所示的下侧的远离位置上升到图13所示的上侧的抵接位置。另外,此时的升降行程是形成在凸轮部件74~76的周面上的凸轮功能部与非凸轮功能部距旋转中心的距离之差,由于距离上是很小的行程长度,因此在第一~第三可动板71a~71c之间升降时产生误差的隐患也小。
而且,之后,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从最下方的退避位置上升到图13所示的底面比基准面83向上方高出距离E(距离E>距离D)的最上方的维护位置。这样,在维护单元51中,通过凸轮功能部位于凸轮作用位置处的凸轮部件74~76推到上方的可动板71a~71c上的维护装置68的盖罩部件69,与对应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抵接为包围形成在该喷嘴形成面31上的所有的喷嘴列33。
另外,此时,与对应于凸轮部件74~76的凸轮功能部与非凸轮功能部距旋转中心的距离之差的小的升降行程下的个别升降不同,与将所有的维护装置68容纳于内部的空间域67中的维护盖罩63一起,以与维护位置与退避位置的高低差(距离E-距离A)相当的升降行程一齐升降移动(一齐移动操作)。此时,用于使一齐升降移动的驱动源只要单一的升降装置64即可。而且,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吸引泵96被控制部91驱动控制时,与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抵接的盖罩部件69内变成负压,会从该记录头29的喷嘴32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废墨液。
之后,进行擦拭清扫这样结束了清洁的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的擦拭时,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维护盖罩63下降到图14所示底面比基准面83向上方高出距离F(距离E>距离F≈距离D)的擦拭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搭载了记录头29的滑架27向左右方向(图14是向左方向移动)移动时,各维护装置68的擦拭部件70将其上端侧向该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1弯曲并抵接。而且,通过该滑动接触作用,从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拭去墨液。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与记录头29对应的多个维护装置68被维护盖罩63支承。而且,升降装置64通过使维护盖罩63移动来使所有的维护装置68一齐移动到维护位置。因此,能够使各维护装置68的升降(移动)行程的误差比个别地从退避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各维护装置68时低。而且,构成个别移动机构的各凸轮部件74~76,使至少包括一个维护装置68而构成的多个维护装置组72a~72c分别相对于记录头29向接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凸轮部件74~76的旋转而移动到靠近记录头29的抵接位置处的维护装置组72a~72c,能够进行记录头29的选择性维护。因此,能够谋求记录头29的选择性清洁的结构上的简化,并且能够可靠执行。
(2)凸轮部件74~76在维护盖罩63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移动维护装置组72a~72c。即,由于位于退避位置处的维护装置组72a~72c远离了记录头29,因此能够在通过凸轮部件74~76使维护装置组72a~72c移动时避免与记录头29的接触。因此,维护装置组72a~72c即使在退避位置进行了移动也不会与记录头29接触,所以能够提高由凸轮部件74~76以及凸轮马达80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耐久性。
(3)由于将凸轮马达80设置在与维护盖罩63不同的位置,因此即使通过升降装置64移动维护盖罩63、维护装置68,也能使凸轮马达80保存该位置状态。即,通过轻量化升降装置64移动的机构,能够降低升降装置64的驱动负荷。
(4)由于通过旋转凸轮部件74~76来移动维护装置组72a~72c,因此能够提高维护装置组72a~72c的位置的切换的响应性。而且,通过设置驱动齿轮82和从动齿轮78,从而通过这些齿轮彼此啮合以及解除啮合状态,能够用简单的结构进行动力传递的切换。
(5)被升降装置64移动到维护位置处并被凸轮部件74~76移动到抵接位置处的维护装置组72a~72c,能够将该维护装置组72a~72c包含的维护装置68抵接在对应的记录头29上,能够顺畅地进行维护。
(6)升降装置64将维护盖罩63移动到冲洗位置处时,盖罩部件69能够在比退避位置更接近记录头29的位置处接住墨液。因此,能够抑制随着冲洗而喷射出的墨液的飞散,从而抑制打印机11的污染。
(7)由于升降装置64将包括擦拭部件70而构成的维护装置68与维护盖罩63一起移动到擦拭位置处,因此与个别移动擦拭部件70时相比,能够降低其行程误差。
(8)能够通过加压泵38向墨液盒34以及保湿液盒35双方作用加压力,从而提供分别容纳的墨液和保湿液。即,通过具备将保湿液从保湿液盒35向保湿管53以及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1、67导出的加压泵38,不需要进行保湿液盒35与保湿盖罩53以及维护盖罩63的对位,并且能够与其位置关系无关地供给保湿液。因此,例如能够在维持保湿盖罩53覆盖了喷嘴形成面31的状态下供给保湿液。而且,将墨液盒34内的墨液向记录头29导出的加压泵38兼备能够导出保湿液的机构。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导出保湿液的机构,能够使其结构小型化和简单化。
(9)向保湿盖罩53和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1、67内供给的保湿液在液面88变成阈值液面以上的高度时,从排出口87流到维护盖罩63的外部。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维护盖罩63内残留一定量的保湿液。而且,能够抑制来自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0的保湿液的溢出。即,通过形成多余的保湿液的流出路径,保湿液的回收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打印机11内的污染。
(10)在通过构成保湿液供给路径的保湿液供给管37和保湿液流路84供给的保湿液中,供给到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内的保湿液的液面88的高度达到与排出口87对应的高度位置以上时,通过保湿液排出路径86从排出口87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维护盖罩63的保湿液的溢出,并且能够在维护盖罩63内残留一定量的保湿液。另外,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能够根据提供给内部并被存留的保湿液,提高与空气阻断的密闭空间内的保湿效率。
(11)在被供给了保湿液的维护盖罩63内的空间域67中容纳了维护装置68,并且用保湿盖罩53覆盖该空间域67的开口部62来使其密闭。因此,容纳于该密闭空间内的维护装置68能够保湿构成该装置的盖罩部件69以及擦拭部件70。因此,抑制附着在盖罩部件69以及擦拭部件70上的墨液的干燥,并能够抑制由于干燥而变稠的墨液附着在记录头29上导致的该记录头29的污染。
(12)保湿盖罩53被记录头29或支承该记录头29的支承板28以开口部60包围喷嘴形成面31的喷嘴32的配置状态进行覆盖,由此,能够对记录头29进行保湿。另外,由于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被保湿盖罩53覆盖,因此,能够对容纳于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内的盖罩部件69以及擦拭部件70进行保湿。而且,设置保湿盖罩53和维护盖罩63时,通过由其它的保湿盖罩53覆盖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不需要另外设置覆盖开口部62的其它部件就能够使维护盖罩63内变成密闭状态,能够简化打印机11的结构。
(13)即使在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其开口部62被其它部件覆盖而处于密闭状态下,由于供给保湿液时,空气开放阀90呈开阀状态,因此由于供给了保湿液而压力增大的维护盖罩63内的空气会通过空气开放孔89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内压的升高来更容易地供给保湿液。而且,由于不供给保湿液时,空气开放阀90处于闭阀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保湿液经过空气开放孔89向维护盖罩63外蒸发。
(14)保湿盖罩53通过用构成密闭状态的空间域61来包围喷嘴32,能够抑制喷嘴32内的墨液的干燥。另外,由于维护盖罩63被保湿盖罩53覆盖了开口部62,因此能够抑制容纳于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内的盖罩部件69以及擦拭部件70的干燥。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干燥而变稠的墨液的附着而导致的记录头29的污染。而且,位于干涉位置处的保湿盖罩53按照压在基于升降装置64的驱动力而移动的维护盖罩63上的方式接近记录头29。因此,带状板52和小齿轮56只要构成为在与升降装置64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上移动保湿盖罩53的结构即可。即,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向干涉位置与非干涉位置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基于升降装置64的移动方向(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保湿盖罩53。
(15)位于干涉位置处的保湿盖罩53在随着维护盖罩63的移动而接近记录头29时,被引导棒54引导。因此,抑制了保湿盖罩53与记录头29之间的偏差,从而能够提高盖罩的可靠性。而且,即使在升降装置64使维护盖罩63向远离记录头29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保湿盖罩53会与维护盖罩63一起被引导棒54引导并远离记录头29。因此,抑制了再次位于干涉位置时的保湿盖罩53的偏差,从而能够降低基于带状板52和小齿轮56的干涉位置与非干涉位置之间的移动误差。
(16)对连续纸13进行打印时,容纳了维护装置68的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被保湿盖罩53密闭。因此,能够抑制附着在构成维护装置68的盖罩部件69和擦拭部件70上的墨液的干燥,并能够通过该盖罩部件69和擦拭部件70来进行记录头29的良好的清洁和擦拭。
(17)在维护盖罩63内,基于对凸轮部件74~76进行枢轴支承的旋转轴73的旋转,能够使以盖罩部件69和擦拭部件70为主体构成的维护装置68在上侧的抵接位置与下侧的远离位置这两个位置之间进行位置调整。而且,使维护装置68移动到上侧的抵接位置处时,由于维护装置68的上端呈从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因此若使维护盖罩63向维护位置上升,则维护装置68会抵接在对应的记录头29上并能够进行维护。另一方面,使维护装置68移动到下侧的远离位置处时,由于维护装置68的上端不会从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通过从保湿位置向待机位置上升的维护盖罩63从下面推顶保湿盖罩53。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一个记录头29也可以对应多个维护装置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维护装置68也可以是仅由盖罩部件69和擦拭部件70的任一方构成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除了盖罩部件69和擦拭部件70之外还具备可动冲洗箱等其它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轮马达80也可以采用装备于维护盖罩63中,并随着升降装置64的驱动与维护盖罩63一起进行上下移动的结构。即,驱动齿轮82与从动齿轮78可以一直维持啮合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凸轮马达80的输出轴81枢轴支承的驱动齿轮82也可以固定配置在:当维护盖罩63通过升降装置64的驱动移动到维护位置等上方位置处时,能够啮合于与该维护盖罩63一起上下移动的动力传递轴77所枢轴支承的从动齿轮78的状态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相对各维护装置组72a~72c个别设置的盖罩等升降机构来使维护装置组72a~72c升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维护盖罩63也可以是不具备空气开放孔89和空气开放阀90的结构。此时,向维护盖罩63的空间域67内加压供给保湿液时,只要按照维护盖罩63的开口部62不被保湿盖罩53覆盖的方式使维护盖罩63下降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保湿液时,也可以通过驱动升降装置64使维护盖罩63下降来使开口部62呈开放状态,从而使空间域67向空气开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湿液也可以供给到保湿盖罩53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湿盖罩53也可以个别包围至少一个记录头29。即,也可以在空间域61内使周壁部59连续并且在与记录头29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划分壁,并由周壁部59和划区壁来组成对应于各记录头29的保湿盖罩组。另外,也可以在基板部58上按照与各记录头29个别对应的配置状态设置保湿盖罩组。而且,也可以向构成保湿盖罩组的各保湿盖罩内供给保湿液。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使在电源关断时向空间域67供给保湿液并使其存留的维护盖罩63抵接在支承板28来包围喷嘴形成面31。此时使保湿盖罩53移动到非干涉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湿单元50也可以是不具备作为引导部的引导棒54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流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它流体和液体的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例如,能够转用在具备喷出微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液滴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状态,也包括在粒状、泪状、线状上拖尾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不仅包括如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态或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形状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媒中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可以列举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液或液晶等。这里,墨液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液、油性墨液、凝胶墨液、热熔性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也可以是喷射将用于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滴管而喷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向表或相机等精密设备用针头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镜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腐蚀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腐蚀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能够在这些当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援引申请日为2008年12月16日、申请号为2008-320065的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内容以作为参考。
Claims (6)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流体容纳体,其容纳有流体;
保湿液容纳体,其容纳有保湿液;
流体喷射头,其从喷嘴形成面上形成的喷嘴喷射自所述流体容纳体供给的所述流体;
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开口部被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并且在该空间域内能够存留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供给的所述保湿液;和
加压机构,其通过对所述流体容纳体和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作用加压力,从所述流体容纳体内向所述流体喷射头导出所述流体,并且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内向所述盖罩装置的所述空间域内导出所述保湿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罩装置上形成有溢出孔,该溢出孔在基于来自所述保湿液容纳体的供给而存留在所述空间域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液面以上的高度时,使所述保湿液流出到所述盖罩装置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流体喷射装置具有能够从所述保湿液容纳体向所述空间域内供给所述保湿液的保湿液供给路径,从所述保湿液供给路径的途中分支有保湿液排出路径,该保湿液排出路径的下游端与所述溢出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流体喷射头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以当所述盖罩装置的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其它部件覆盖时被封入所述空间域内的配置形态容纳在所述盖罩装置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装置构成为包括:
第一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被所述流体喷射头或支承该流体喷射头的支承体覆盖所述开口部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和
第二盖罩装置,其具有通过被该第一盖罩装置覆盖所述开口部而成为密闭状态的空间域;
所述维护装置容纳在所述第二盖罩装置的所述空间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装置还具备:
空气开放孔,其使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其它部件覆盖而成为密闭状态的所述空间域与空气连通;和
空气开放阀,其堵塞该空气开放孔来切换所述空间域与空气的连通状态;
该空气开放阀在所述加压机构对所述保湿液容纳体作用加压力来向盖罩装置供给保湿液的供给时,处于使所述空间域与空气连通的开阀状态,并且在非供给时处于隔断所述空间域与空气的闭阀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20065A JP5245799B2 (ja) | 2008-12-16 | 2008-12-16 | 流体噴射装置 |
JP2008-320065 | 2008-12-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46145A true CN101746145A (zh) | 2010-06-23 |
CN101746145B CN101746145B (zh) | 2014-03-12 |
Family
ID=42239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532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145B (zh) | 2008-12-16 | 2009-12-11 | 流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51485B2 (zh) |
JP (1) | JP5245799B2 (zh) |
CN (1) | CN10174614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8348A (zh) * | 2013-06-05 | 2014-12-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维护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3644B2 (ja) * | 2010-12-28 | 2014-06-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668470B2 (ja) | 2010-12-28 | 2015-02-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765005B2 (ja) * | 2011-03-29 | 2015-08-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JP5780043B2 (ja) * | 2011-08-05 | 2015-09-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655753B2 (ja) * | 2011-09-28 | 2015-01-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953817B2 (ja) * | 2012-02-29 | 2016-07-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953816B2 (ja) * | 2012-02-29 | 2016-07-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948957B2 (ja) | 2012-02-29 | 2016-07-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863580B2 (ja) * | 2012-06-28 | 2016-02-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DE102014118168A1 (de) * | 2014-12-08 | 2016-06-09 | Rainer Kötzer |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einer Druckeinheit |
JPWO2018230275A1 (ja) | 2017-06-15 | 2020-03-1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保湿装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6922515B2 (ja) * | 2017-07-25 | 2021-08-1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966010B1 (ko) | 2018-07-10 | 2019-04-04 | 도규태 | 케이블트레이용 충전식 유압펀칭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23950A (en) * | 1978-03-17 | 1979-09-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Ink jet recorder |
JPS58168433U (ja) * | 1982-05-06 | 1983-11-1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のヘツド乾燥防止装置 |
JPH04113943U (ja) * | 1991-03-26 | 1992-10-06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のキヤツプ装置 |
US6007177A (en) * | 1994-11-30 | 1999-12-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p for ink jet recording head with rinsing liquid supplied thereto |
EP0867295B1 (en) * | 1997-03-25 | 2003-01-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uction method of the recording head |
JP2001018408A (ja) | 1999-07-09 | 2001-01-2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における保湿液吐出制御方法 |
JP2002361908A (ja) * | 2000-11-15 | 2002-12-18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噴射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JP2004268477A (ja) * | 2003-03-11 | 2004-09-30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352915B2 (ja) * | 2004-01-30 | 2009-10-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液滴吐出装置の処理方法 |
JP4850021B2 (ja) * | 2006-10-18 | 2012-01-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吐出装置 |
JP5147232B2 (ja) * | 2006-12-26 | 2013-02-20 | 武蔵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および機構並びに装置 |
JP5088083B2 (ja) * | 2007-10-16 | 2012-12-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体噴射装置 |
-
2008
- 2008-12-16 JP JP2008320065A patent/JP524579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2-11 CN CN200910253284.4A patent/CN1017461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2-15 US US12/638,041 patent/US82514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8348A (zh) * | 2013-06-05 | 2014-12-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维护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51485B2 (en) | 2012-08-28 |
CN101746145B (zh) | 2014-03-12 |
US20100147891A1 (en) | 2010-06-17 |
JP2010142982A (ja) | 2010-07-01 |
JP5245799B2 (ja) | 2013-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46144B (zh) |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
CN101746145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203246190U (zh) | 维护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358703A (zh) | 液体除去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20130235100A1 (en) | Liquid-discharging device, liquid stirring method,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 |
CN102152638A (zh) | 流体喷射装置及擦拭方法 | |
CN101844445A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
CN102139569B (zh) |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方法 | |
CN101633265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2398416A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 |
JP5565232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5751460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5251480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 |
CN102514371A (zh) | 记录装置 | |
JP6102611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ワイピング方法 | |
JP5195387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 |
CN100457461C (zh) | 擦拭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JP6064333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US8783827B2 (e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2233745B (zh) | 记录装置 | |
CN102145586B (zh) |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 |
JP2011224879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5929266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加湿方法 | |
JP5499883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5857748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