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8922A - 液晶显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8922A
CN101718922A CN200910179174A CN200910179174A CN101718922A CN 101718922 A CN101718922 A CN 101718922A CN 200910179174 A CN200910179174 A CN 200910179174A CN 200910179174 A CN200910179174 A CN 200910179174A CN 101718922 A CN101718922 A CN 101718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slit
liquid crystal
upwardly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9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8922B (zh
Inventor
下牧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18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8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8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8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18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having a patterned common electro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7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 where the common electrode is not pattern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分别具有在相对于数据线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每个第一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上述数据线电连接;以及第二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狭缝,上述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元件
本申请基于2008年10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262221号并主张其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引入了其全部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进行相对于基板面实质平行的旋转控制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用了横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在这种型号中,液晶层设置在中间设有间隔并相对的一对基板之间,液晶分子的分子长轴取向为一个方向,并取向为与基板面实质平行,在一对基板相互对置的内面中的一个基板内面上,设有互相绝缘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以便生成电场,该电场在与基板面实质平行的面内对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进行控制。例如,在每个由上下的扫描线和左右侧的数据线包围的区域中配置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极与扫描线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电极与数据线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电极与像素电极连接。数据线和像素电极形成为排列在包含栅极绝缘膜的层间绝缘膜上。公共电极经由其他的层间绝缘膜被配置在像素电极和层间绝缘膜上。在公共电极上,设有多个狭缝(slit)即开口并贯通了其厚度方向。有一种在各狭缝的缘部和固体(ベた状)的像素电极之间产生横电场的方式,被称为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电场切换)方式。在FFS方式中,已知有狭缝与扫描线、数据线平行地延长的构造,以及大致呈日文「く」字形状且相对于扫描线、数据线非平行的构造(JP2007-233317的图12以及JP2005-107535)。后者在向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之间施加电场时,由于该电场在初始取向状态下在与液晶的分子长轴倾斜交差的方向起作用,因此使液晶的初始状态的取向方向一致从而使亮度均匀,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对1个像素内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进行分割的多域(multiple domain)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视野角,近年主要采用此构造。
在这样构造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像素电极和数据线配置在同一面上,即,包含栅极绝缘膜的层间绝缘膜上。而且,为了提高透射率,在每个被上下的扫描线和左右侧的数据线包围的区域中,尽可能地大面积地配置像素电极,该像素电极以一边相对于数据线平行的方式形成。因此,像素电极的左缘部与左侧的数据线的间隔以及像素电极的右缘部与右侧的数据线的间隔非常短,使得在制造工艺中,像素电极的左右缘部与数据线之间发生短路的概率变高。因此,存在成品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像素电极和与该像素电极相邻的数据线之间不容易发生直接短路的液晶显示元件。
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分别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每个第一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上述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以及
第二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狭缝,上述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本发明的其他的观点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像素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分别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每个像素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上述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以及
公共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对应的上述像素电极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狭缝,上述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本发明的其他的观点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以及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一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上述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该第三方向是以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二方向线对称的方向;以及
第二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上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一对狭缝,上述一对狭缝中的一个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上述一对狭缝中的另一个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像素电极和与该像素电极相邻的数据线之间的直接短路不容易发生。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以及优点将在下面内容中进行说明,其中的一部分基于说明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另一部分通过实施发明也会变得清楚。通过如下所述的器件及其组合,能够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编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表示了本发明的几种方式,与附图一起,通过上述一般的说明以及对下述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来表示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单位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图案的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俯视图。
图7A是沿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B是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7C是沿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液晶显示元件的俯视图,图2是单位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包括:中间设有间隔且对置配置的一对基板1、2;液晶层3,被放入该一对基板1、2之间,液晶分子的分子长轴以与基板面平行的方式取向在规定的一个方向上;多个扫描线4,设置在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侧(在图示的情况下是第一基板一侧),且在行方向上延伸;多个数据线5,设置在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侧上,与多个扫描线4交差且沿列方向延伸;多个开关(switching)元件6,设置在各个分别被上下的扫描线4和左右侧的数据线5包围的区域(称为“单位区域或显示像素区域”)中;多个像素电极7,分别被设置在每个区域中且与对应的开关元件6连接;层间绝缘层8,设置在多个像素电极7、多个数据线5以及多个开关元件6上;以及公共电极9,设置在层间绝缘层8a的液晶层3侧。
在此,各开关元件6具有栅极电极(控制电极)6a、源极电极(输入电极)6b以及漏极电极(输出电极)6c,各开关元件6分别设置在被上下的扫描线4和左右侧的数据线5包围的各区域,对应的扫描线4与栅极电极6a连接,对应的数据线5与源极电极6b连接。开关元件6采用例如薄膜晶体管(TFT)。
TFT6包括:覆盖在第一基板1上形成的栅极电极6a、并由覆盖第一基板1整个面的绝缘层10的一部分构成的栅极绝缘膜6d;在栅极绝缘膜6d上与栅极电极6a对置配置的i型半导体层6e;保护i型半导体层6e的沟道(channel)部的蚀刻阻止(etching stopper)层6f;部分覆盖蚀刻阻止层6f、并由n型半导体以对置的方式形成的各欧姆接触(ohmic contact)层6g、6h;在一个欧姆接触层6g上形成的源极电极6b;以及在另一个欧姆接触层6h上形成的漏极电极6c。
各扫描线4与在对应的行上配置的各TFT6的栅极电极6a连接,各数据线5与在对应的列上配置的各TFT的源极电极6b连接。
像素电极7由铟、锡、磷(ITO:氧化铟锡)膜等的透明性的导电膜构成。而且,在绝缘层10上的每个单位区域中,像素电极7以覆盖所对应的TFT6的漏极电极6c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此,在每个单位区域中,像素电极7具有在列方向分别延伸的左缘部7a和右缘部7b。该左右缘部7a、7b与分别对应的左右侧的数据线5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即,与列方向的各位置具有不同的间隔。左右缘部7a、7b以与位于上述左侧或右侧的数据线5邻接的方式延伸,但由于左右缘部7a、7b形成了以不同于数据线5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而延伸的至少一边,因此分别具有相对于数据线5突出的部分及凹入的部分。由于在列方向的各部位,左右缘部7a、7b与数据线5的间隔不同,因此减小了因在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程中附着了清洗剂等的物质而引起的像素电极7与数据线5电短路的概率。左右缘部7a、7b例如与公共电极9的形状对应地设置。详细如后所述。
在一个基板1一侧的整个面上,以覆盖多个像素电极7、TFT6以及数据线5的方式形成有层间绝缘层8。在该层间绝缘层8上,根据需要除TFT6的上方以外形成公共电极9。像素电极7和公共电极9互相电绝缘。
公共电极9由ITO等的透明性的导电膜构成。而且,具有:纵缘部9a,隔着层间绝缘层8覆盖像素电极7的左右缘部7a、7b以及数据线5,并向相邻的单位区域伸出;横缘部9b,同样隔着层间绝缘层8覆盖除TFT6上以外的像素电极7的上下的缘部7c、7d以及扫描线4,并向相邻的单位区域伸出;以及主体部9c,同样隔着层间绝缘层8而覆盖像素电极7。在主体部9c上形成有在列方向隔开间隔而延伸的多个第一狭缝17、一对第二狭缝18、第三狭缝19。向多个第一狭缝17、一对第二狭缝18、第三狭缝19、纵缘部9a以及横缘部9b的各缘部与像素电极7之间施加电压,从而生成用于控制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的横电场。
另外,多个第一狭缝17、一对的第2狭缝18以及第三狭缝19形成为各区域的宽度一定。即,互相相对的一边形成为互相平行地延伸。
对像素电极7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像素电极7被夹在左右侧的数据线5、5中,且与左右侧的数据线5、5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像素电极7具有沿左侧的数据线5而配置的左缘部7a以及沿右侧的数据线5而配置的右缘部7b。如图1及图2所示,像素电极7中靠右侧的数据线5的右缘部7b没有以平行于右侧的数据线5的方式延伸,存在与右侧的数据线5的间隔窄的部位和间隔宽的部位。同样,像素电极7中的靠左侧的数据线5的左缘部7a也没有以平行于左侧的数据线5的方式延伸,存在与左侧的数据线5的间隔窄的部位和间隔宽的部位。
在公共电极9的主体部9c的右缘部,在相邻的2个扫描线4、4的大致中间区域,形成有靠右的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在2个扫描线4的两侧的区域,分开地形成有一对第二狭缝18,该一对第二狭缝18比最靠右的第一狭缝17更接近右侧。因此,在相邻的扫描线4一侧的区域中,像素电极7中的右缘部7b与各第二狭缝18对应的部分,比与最靠右的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对应的部分还向右侧伸出。在图3中,虚线所图示的像素电极7的右缘部7b是与图中同样虚线所示的第二狭缝18最接近最右侧的数据线5的部位相对应的部分,如图所示,该右缘部7b比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以及第二狭缝18更向右侧的数据线5一侧伸出。换言之,在第二狭缝18与右侧的数据线5最接近的部位所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像素电极7的右缘部7b与右侧的数据线5隔开了充分的距离。
此外,在公共电极9的主体部9c的左缘部,在离开相邻的一个及另一个扫描线4等距离的中间区域中,第三狭缝19的弯曲部19a以离开左侧的数据线5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像素电极7的左缘部7a,在离开相邻的一个及另一个扫描线4等距离的中间区域,与第三狭缝19的弯曲部19a对应的部位以离开左侧的数据线5的方式形成。在图3中,虚线所图示的像素电极7的左缘部7a是与第三狭缝19的前端侧的部位对应的部分,该部分的附近形成为与左侧的数据线5最接近,像素电极7的左缘部7a越靠近中间区域侧,则与左侧的数据线5之间的离开距离逐渐变大。
这样,相对于右侧的数据线5及左侧的数据线5,像素电极7的右缘部7b及左缘部7a分别形成为仅一部分接近、其他的部分离开的轮廓形状。因此,与像素电极的右缘部形成为与数据线平行的情况相比,像素电极7的右缘部7b与右侧的数据线5发生电短路的概率变少。同样地,与像素电极的左缘部形成为与数据线平行的情况相比,像素电极7的左缘部7a与左侧的数据线5发生电短路的概率变小。
对公共电极9进行详细说明。
在公共电极9上,如前所述,形成有多个第一狭缝17、一对第二狭缝18和第三狭缝19。在每个单位区域中设置为第一狭缝17在列方向上排列。在每个单位区域每中没有设置第一狭缝17的区域中,例如在右侧的数据线5和最靠右的第一狭缝17之间,在分别被扫描线4夹在中间的上下区域,设有一对第二狭缝18。而且,在单位区域中的未设有第一狭缝17的区域中,例如在左侧的数据线5和靠左的第一狭缝17之间设有第三狭缝17。
换言之,多个第一狭缝17中的每一个形成为相互平行。一对第二狭缝18形成在多个第一狭缝17中的靠近最右侧的数据线5的第一狭缝17与主体部9c的右缘部之间。一对第二狭缝18中的一个形成在一个扫描线4一侧,另一个形成在另一个扫描线4一侧。多个第一狭缝17分别具有向右侧的数据线5突出的一个弯曲部17a,还具有从该弯曲部17a向上倾斜延伸的延长部17b和从该弯曲部17a向下倾斜延伸的延长部17c。延长部17b、17c的各端部具有弯折部17d、17e,该弯折部17d、17e在该延长部17b、17c的一端、另一端侧被弯折从而更加倾斜。在俯视情况下,延长部17b的一端侧弯折为逆时针的朝向,延长部17c的另一端侧弯折为顺时针的朝向。即,各第一狭缝17形成为以弯曲部17a为中心上下对称的形状。而且,各第一狭缝17与扫描线4及数据线5中的任一个都不平行,是倾斜的。
一对第二狭缝18形成在主体部9c中没有形成多个第一狭缝17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在多个第一狭缝17中的最靠右的第一狭缝17与右侧的数据线5之间。一对第二狭缝18具有第一狭缝17的一部分的形状,即,具有与包含弯折部17d、17e的延长部17b、17c相同的形状。即,一对第二狭缝18中的任一个具有不包含第一狭缝17中的弯曲部17a的形状。一对第二狭缝18中的一个第二狭缝18形成在一个扫描线4一侧(在附图中是上侧的扫描线4一侧),其端部与第一狭缝17的延长部17b的端侧相同,在俯视情况下弯折为逆时针的朝向。另一个第二狭缝18形成在另一个扫描线4一侧(在附图中是下侧的扫描线4一侧),其端部与第一狭缝17的延长部17c的另一端侧相同,在俯视情况下弯折为顺时针的朝向。
第三狭缝19形成在主体部9c中的没有形成多个第一狭缝17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在多个第一狭缝17中的最靠左的第一狭缝17与左侧的数据线5之间。第三狭缝19具有第一狭缝17的一部分的形状,即,具有与通过弯曲部19a连结不包含弯折部的延长部19b、19c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即,第三狭缝19具有第一狭缝17的形状中的不包含弯折部的形状。而且,第三狭缝19形成为以弯曲部19a为中心上下对称的形状。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特别在主体部9c上,形成有在行方向上排列的、呈“晾衣架”形状在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狭缝17,在上述第一狭缝17的右侧还形成有一对第二狭缝18,该一对第二狭缝18分别具有作为“晾衣架”形状的一部分的各端部的形状,在上述第一狭缝17的左侧形成有第三狭缝19,该第三狭缝19具有与第二狭缝18的各形状不同的“晾衣架”的一部分形状。
即,在公共电极9的主体部9c中,分别形成有:具有晾衣架形状的多个第一狭缝17;一对第二狭缝18,分别包含第一狭缝17的上端部17d、下端部17e的任一个、具有与第一狭缝17的一部分相同的形状但不包含弯曲部17a;第三狭缝19,部分包含与第一狭缝17中的弯曲的部位即弯曲部17a相同的形状、且没有延伸为第一狭缝17的上下端部17b、17c的长度。
若在像素电极7和公共电极9之间施加电压,由于在公共电极9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狭缝17、第二狭缝18以及第三狭缝19,因此在第一狭缝17、第二狭缝18以及第三狭缝19的各间隙中产生横方向的电场。该横电场使液晶层3的分子在平面内旋转。
对像素电极7的左右缘部7a、7b进行说明
像素电极7具有沿着右侧的数据线5配置的右缘部7b和沿着左侧的数据线5配置的左缘部7a。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相邻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扫描线4的大致中间区域,右缘部7b与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对应地弯曲,在相邻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扫描线4一侧的外侧区域,具有与各第二狭缝18对应的形状,外侧区域比中间区域更加接近右侧的数据线5一侧。另一方面,在相邻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扫描线4的大致中间区域,左缘部7a与第三狭缝19的弯曲部19a对应地弯曲、且远离左侧的数据线5,越靠近相邻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扫描线4一侧的外侧区域,则越接近左侧的数据线5,在最靠近扫描线4一侧,仿形了最靠左的第一狭缝17的端部的形状。
这样,像素电极7和数据线5形成在包含栅极绝缘膜6d的绝缘层10上,像素电极7的左右缘部7a、7b没有沿列方向平行地延伸,隔着层间绝缘层8沿着在其上方附近存在的公共电极9的最靠左靠右的第一狭缝17、第二狭缝18和第三狭缝19的形状进行配置。因此,像素电极7的左右缘部7a、7b与分别存在于左右的数据线5之间的间隙在列方向上不固定,在列方向上是不同的。如图1以及图2所示,左右缘部7a、7b是相对于上侧的数据线5和下侧的数据线5的列方向的中间位置而对称的形状。因此,由于像素电极7和数据线5在列方向上的间隔不同,因此,即使将像素电极7和数据线5配置在同一层间绝缘层10上,也能够减少像素电极7和数据线5之间发生短路的概率。由此,能够提高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的成品率。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个基板1一侧,在公共电极9和层间绝缘层8上形成有取向膜20,将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配置为与基板面平行。此外,在另一个基板2的液晶层3一侧配置偏光板21,在偏光板21的液晶层3侧上形成取向膜22。另外,形成有遮光膜23,该遮光膜23覆盖偏光板21和基板2之间的规定区域、即形成有开关元件6的区域,从而防止开关元件的误作动。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像素电极7和公共电极9不仅限定于图2所示的情况,像素电极7、公共电极9也可以具有分别与图示的例子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层间绝缘层8的上侧设有公共电极9、在层间绝缘层8的下侧设有像素电极7,但也可以将像素电极7和公共电极9相对于层间绝缘层8的上下关系倒过来,在层间绝缘层8的上侧设置具有第一~第三狭缝的像素电极7,在层间绝缘层8的下侧设置固体的公共电极9。在该情况下,图5表示了图4的变形例的断面,通过柱状配线部7f来连接漏极电极6c和像素电极7。
如上所述,也如各图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备:液晶层3,配置在基板1和基板2之间;像素电极7,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基板1上,分别具有在相对于数据线5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边71a,每个像素电极7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6与对应的上述数据线5电连接;以及公共电极9,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基板1上,在与对应的上述像素电极7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例如狭缝19,上述狭缝19的至少一边91a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而且,上述狭缝19的一边91a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该一边91a与上述像素电极7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1a相邻。
此外,上述像素电极7具有在以上述第一方向或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二方向线对称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2a,上述狭缝19的、与在上述像素电极7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2a相邻的一边92a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
此外,上述像素电极7具有在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3a,该第四方向是以不同于上述第二方向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上述狭缝19的、与上述像素电极7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3a相邻的一边93a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
此外,上述像素电极7具有在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4a,该第五方向是以上述第一方向或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四方向线对称的方向,上述狭缝19的、与上述第一电极的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74a相邻的一边94a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
〔第二实施方式〕
图6、图7A、图7B以及图7C与第二实施方式有关,图6是液晶显示元件的俯视图。此外,图7A、图7B、图7C分别是沿图6的A-A线、B-B线、C-C线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材附加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图7B及图7C中,在液晶层之上的部分与图7A相同,因此省略了图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以及公共电极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公共电极9中的主体部9c仅具有第一狭缝而不具有第二狭缝及第三狭缝。即,狭缝27呈在列方向上延伸的“く”字形状形成在公共电极9上。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面仅对区别点加以说明。
狭缝27分别在列方向上延伸,大致具有“く”字形状(即,通过弯曲部27a来连结在列方向上以不同的角度延伸的第一延长部27b和第二延长部27c。换言之,在公共电极9的主体部9c上设有狭缝27,该狭缝27在列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弯曲、相对于列方向分别倾斜规定角度且方向不同。因此,在每个单位区域中狭缝27一起排列在行方向上。
像素电极37具备沿左侧的数据线5而配设的左缘部37a和沿右侧的数据线5而配设的右缘部37b。
在相邻的2个扫描线4的大致中间区域,像素电极37中的靠右侧的数据线5的右缘部37b弯曲成与狭缝27的弯曲部27a的对应部位相同的形状,越接近扫描线4,该右缘部37b和右侧的数据线5的距离越增加。
另一方面,在相邻的2个扫描线4的大致中间区域,像素电极37中的靠左侧的数据线5的左缘部37a弯曲成与最靠左的狭缝27的弯曲部27a的对应部位相同的形状,并形成为最远离左侧的数据线5且向远离左侧的数据线5凹入的形状。
如图6所示,像素电极37的右缘部37b和像素电极37的左缘都37a形成为大致平行。像素电极37的右缘部37b具有从与狭缝27的弯曲部27a对应的部位开始、沿着右侧的数据线5向各扫描线4一侧倾斜的侧面。
如图6所示,在俯视情况下,左缘部37a至少配置在比延伸配置在列方向的最左侧的狭缝27的左缘部更左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俯视的情况下,右缘部37b至少配置在比延伸配置在列方向的最右侧的狭缝17的右缘部更右侧的位置。像素电极37中的左右缘部37a、37b也可以配置在公共电极9的左右侧的纵缘部9a的内侧。在公共电极9的左右侧的纵缘部9a和像素电极37的左右缘部37a、37b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能够控制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公共电极9的开口图案可以是左右相反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像素电极的左右缘部变为相反的形状。此外,在图6及图7中,在层间绝缘层8的上侧设有公共电极9,在层间绝缘层8的下侧设有像素电极37,但也可以使像素电极37和公共电极9相对于层间绝缘层8的上下关系倒过来,在层间绝缘层8的上侧设置具有狭缝27的像素电极37,在层间绝缘层8的下侧设置固体的公共电极9。
对以上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7也可以形成为向下侧的扫描线4上伸出的形状。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最右侧的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的右缘形成为比第二狭缝18的右缘更向右侧的数据线5一侧伸出的形状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与第一狭缝17的弯曲部17a的右缘相对应的像素电极的右缘的部分最接近右侧的数据线5,使像素电极的右缘的其他的部分离开右侧的数据线5等。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都是以在像素电极7上沿列方向延伸形成各狭缝,并且在行方向上排列这些狭缝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也能够适用于将各狭缝形成为在行方向上延伸,并在列方向排列这些狭缝的情况。

Claims (20)

1.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分别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每个第一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上述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以及
第二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对应的上述第一电极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狭缝,上述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三方向是以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二方向线对称的方向,
上述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形成为,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和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连,
上述狭缝形成为,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和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三方向是以上述第一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二方向线对称的方向,
上述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在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四方向是以不同于上述第二方向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
上述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在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五方向是以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四方向线对称的方向,
上述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依次连接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和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而形成,
上述狭缝依次连接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和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的与上述数据线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的与上述数据线相邻的一边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区域和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以与上述数据线不重叠的方式来配置上述第一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之间形成绝缘膜来作为第三层,
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互相电绝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层配置为比上述第一层更靠近上述液晶层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电极形成为,其他的狭缝与上述狭缝相邻,上述其他的狭缝具有与上述狭缝相同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其他的狭缝形成在与上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及上述第二电极分别由氧化铟锡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显示像素中形成上述第一电极。
18.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像素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分别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每个像素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上述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以及
公共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对应的上述像素电极分别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狭缝,上述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19.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电极,作为第一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以及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一电极经由对应的开关元件与对应的上述数据线电连接,该第二方向相对于数据线所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倾斜,该第三方向是以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而与上述第二方向线对称的方向;以及
第二电极,作为与上述第一层不同的第二层而形成在上述第一基板上,在与上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一对狭缝,上述一对狭缝中的一个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上述一对狭缝中的另一个狭缝的至少一边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在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和在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该第四方向是以不同于上述第二方向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该第五方向是以不同于上述第三方向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差的方向,
上述一个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四方向上延伸,
上述另一个狭缝的、与上述第一电极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的一边相邻的一边,在上述第五方向上延伸。
CN2009101791748A 2008-10-08 2009-09-29 液晶显示元件 Active CN101718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2221A JP4702424B2 (ja) 2008-10-08 2008-10-08 液晶表示素子
JP262221/2008 2008-10-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8922A true CN101718922A (zh) 2010-06-02
CN101718922B CN101718922B (zh) 2012-09-12

Family

ID=42075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91748A Active CN101718922B (zh) 2008-10-08 2009-09-29 液晶显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67022B2 (zh)
JP (1) JP4702424B2 (zh)
KR (1) KR101171429B1 (zh)
CN (1) CN101718922B (zh)
TW (1) TWI41383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194A (zh) * 2012-07-02 2016-07-0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显示系统
CN107817922A (zh) * 2015-12-07 2018-03-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8279537A (zh) * 2012-03-12 2018-07-13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10139681B2 (en) 2016-02-02 2018-11-2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116648A (zh) * 2014-07-03 2019-01-0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不同弯曲程度的导线与遮光图案的液晶显示器
CN111610677A (zh) * 2020-06-28 2020-09-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6782B2 (ja) * 2008-03-06 2013-07-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10089915A (ko) * 2010-02-02 2011-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패널
WO2012050053A1 (ja) * 2010-10-15 2012-04-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30196B1 (ko) * 2010-10-29 2013-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내장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7999899B1 (en) * 2011-01-25 2011-08-16 Hannstar Display Corp. Fringe field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101912386B1 (ko) * 2012-12-27 2018-10-26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주) 절곡부가 형성된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60802B1 (ko) * 2013-06-11 2019-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668381B1 (ko) 2013-09-30 2016-10-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699348A (zh) * 2015-04-01 2015-06-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50239A (zh) * 2017-08-29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7642692A (zh) * 2022-06-30 2024-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4818A (ja) 1999-12-15 2001-06-29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20030654A1 (en) 2000-09-14 2002-03-14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667587B2 (ja) * 2000-12-01 2011-04-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827460B1 (ko) 2001-12-12 2008-05-06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프린지 필드 구동 액정표시장치
JP4104885B2 (ja) * 2002-03-18 2008-06-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24925B2 (ja) * 2003-06-05 2010-03-0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KR100653474B1 (ko) 2003-09-26 2006-12-04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액정표시장치
JP4326307B2 (ja) * 2003-11-19 2009-09-02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123251B2 (ja) * 2005-07-07 2008-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製造用基板、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946135B2 (ja) 2006-01-31 2012-06-0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4645488B2 (ja) * 2006-03-15 2011-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40034B2 (ja) * 2006-07-07 2012-05-30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光学的に等方性を有する液晶材料、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809353A (en) 2006-07-07 2008-02-16 Hitachi Displays Ltd Optically isotropic 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203676B2 (ja) * 2006-09-27 2009-01-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5143484B2 (ja) * 2007-07-09 2013-02-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9537A (zh) * 2012-03-12 2018-07-13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8279537B (zh) * 2012-03-12 2021-07-2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5739194A (zh) * 2012-07-02 2016-07-0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显示系统
CN105739194B (zh) * 2012-07-02 2022-01-21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显示系统
CN109116648A (zh) * 2014-07-03 2019-01-0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不同弯曲程度的导线与遮光图案的液晶显示器
CN107817922A (zh) * 2015-12-07 2018-03-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7908315A (zh) * 2015-12-07 2018-04-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7817922B (zh) * 2015-12-07 2020-11-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7908315B (zh) * 2015-12-07 2021-01-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US10139681B2 (en) 2016-02-02 2018-11-2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610677A (zh) * 2020-06-28 2020-09-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02424B2 (ja) 2011-06-15
KR101171429B1 (ko) 2012-08-06
JP2010091826A (ja) 2010-04-22
TWI413836B (zh) 2013-11-01
CN101718922B (zh) 2012-09-12
US8467022B2 (en) 2013-06-18
TW201020658A (en) 2010-06-01
KR20100039805A (ko) 2010-04-16
US20100085287A1 (en) 201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8922B (zh) 液晶显示元件
USRE49271E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726908A (zh) 液晶显示元件
US992144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panel therefor
US8384870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KR102007833B1 (ko)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US10353249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788491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637537B (zh)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29591A (zh)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US2015000946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08270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043273B (zh) 常黑模式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1170823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738807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104122715A (zh) 薄膜晶体管基板以及液晶显示面板
KR100719922B1 (ko)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053436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77988B (zh) 像素阵列基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95717A (zh) 液晶面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929052A (zh)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JP2009271105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500559B1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CN103364987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KR100905475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UNIT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SIO COMPUT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8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826

Address after: Delaware

Patentee after: Unit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CASIO Compute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