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4465A -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4465A
CN101714465A CN200910175686A CN200910175686A CN101714465A CN 101714465 A CN101714465 A CN 101714465A CN 200910175686 A CN200910175686 A CN 200910175686A CN 200910175686 A CN200910175686 A CN 200910175686A CN 101714465 A CN101714465 A CN 101714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or plate
housing
capacitor
capacitor element
terminal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4465B (zh
Inventor
清水俊明
涩谷洁
山口巧
上冈浩二
青木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14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4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4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4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0Sealing, e.g. of lead-in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该电容器具有:电容器元件,其具有第1与第2电极;电解液;第1与第2集电板,它们分别与电容器元件的第1与第2电极接合,由金属构成;壳体,其收纳电容器元件、电解液、第1集电板与第2集电板;端子板,其设置在壳体的开口部,与第2电极接合;和封口橡胶,其密封端子板与壳体的开口部。壳体具有侧面筒状部和封闭侧面筒状部的底板。壳体的底板的内表面具有与第1集电板抵接的抵接部和与第1集电板相对的接合部。接合部具有从抵接部离开并且与第1集电板接合的接合点和在接合点的周围从第1集电板起隔着间隙地与第1集电板相对的分离部。该电容器具有电极的连接可靠性高,防止产生不需要的阻力、产生壳体上的针孔。

Description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各种电子设备、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再生或者电力储存等的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图16是日本特开2004-134632号公报中公开的以往的电容器501的剖视图。在电容器元件20上设有中空部20A。从电容器元件20的两端面分别取出阳极和阴极。铝制的金属壳体21将电容器元件20与电解液一起收纳。阴极端子21A被设置在金属壳体21的外底面上。在设置在金属壳体21的内底面上的突起21B嵌入电容器元件20的中空部20A内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将电容器元件20的阴极的端面机械并电接合在金属壳体21的内底面。封口板22为铝制的。阳极端子22A被设置在封口板22的外面上。在封口板22的内表面上设有突起22B。在封口板22上设有注入电解液的孔22C。通过激光焊接将电容器元件20的阳极的端面机械并电接合在封口板22的内表面上。通过进行卷边(curling)加工,以使得封口板22的周缘将金属壳体21的开口部卷入,将金属壳体21的开口部与封口板22密封。在封口板22的外面上设有压力调节阀23。
图17是压力调节阀23的剖视图。压力调节阀23具有:封闭孔22C的透气性构件24;设置在透气性构件24上的封闭体25;和以覆盖透气性构件24与封闭体25的方式固定在封口板22上的金属罩26。在金属罩26上,设有将覆盖透气性构件24和封闭体25与外部连通的孔26A。金属罩26朝向孔22C对封闭体25加力,以使得封闭体25按压透气性构件24从而使透气性构件24封闭孔22C。封口板22具有凸部22D,该凸部22D具有包围孔22C的圆环形状。通过铆接加工等使凸部22D变形而按压金属罩26,由此将金属罩26固定在封口板22上。
压力调节阀23为自动复位型的,在金属壳体21的内部的气体的压力变为预定的值以上时、通过孔22C、26A使该气体溢出至外部,在压力低于该预定的值时、将孔22C再次封闭。因此,即使在金属壳体21内产生气体、压力上升,也不会使电容器501的外观发生异常,能够维持其特性。
与封闭孔22C的封口板22紧密接合的透气性构件24不使电解液透过,而使在壳体21内产生的气体透过。因此,不会产生电解液附着在封闭体25上损害压力调节阀23的功能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电解液经由压力调节阀23向电容器外部泄漏,能够得到可靠性更高的电容器501。
在以往的电容器501中,通过从金属壳体21的外部照射激光将电容器元件20的两端面分别焊接在封口板22的内表面与金属壳体21的内底面上。因此,不但难以确认焊接的状态,而且会有由于焊接的状态的不均使不需要的阻力增大,或者由于焊接时的飞溅而在透气性构件24或者封闭体25上产生使电解液漏出的针孔的情况。另外,照射用于焊接的激光的范围被限定为较窄的范围内,所以电容器元件20与金属壳体21、封口板22的连接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一种电容器,具有:电容器元件,其具有第1与第2电极;电解液;第1与第2集电板,它们分别与电容器元件的第1与第2电极接合,由金属构成;壳体,其收纳电容器元件、电解液、第1集电板与第2集电板;端子板,其设置在壳体的开口部,与第2集电板接合;和封口橡胶,其密封端子板与壳体的开口部。壳体具有侧面筒状部和封闭侧面筒状部的底板。壳体的底板的内表面具有与第1集电板抵接的抵接部和与第1集电板相对的接合部。接合部具有从抵接部离开并且与第1集电板接合的接合点和在接合点的周围从第1集电板起隔着间隙地与第1集电板相对的分离部。
该电容器具有电极连接的可靠性高,防止产生不需要的阻力、产生壳体上的针孔。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图1B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仰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电容器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元件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元件的侧视图。
图5A与图5B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阳极集电板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阳极集电板的沿着7B-7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A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阴极集电板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阴极集电板的沿着8B-8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A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端子板的俯视图。
图9B是图9A所示的端子板的沿着9B-9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封口橡胶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封口橡胶的沿着10B-10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压力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压力调节阀的分解剖视图。
图13A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压力调节阀的过滤器支架的分解剖视图。
图13B是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的压力调节阀的过滤器支架的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电容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5A是图14所示的电容器的阳极集电板的俯视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的阳极集电板的沿着15B-15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以往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图17是以往的电容器的压力调节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图1B分别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1001的剖视图与仰视图。图2是电容器1001的电容器元件1的立体图。图3与图4是电容器元件1的侧视图。沿着中心轴201C延伸的电容器元件1具有沿着中心轴201C延伸的中空部1C。电容器元件1具有沿着中心轴201C互为相反侧的端面201A(第2端面)、端面201B(第1端面)和与中心轴201C平行地延伸的侧面201D。在端面201A上设有作为电极(第2电极)的阳极1A,在端面201B上设有作为电极(第1电极)的阴极1B。阳极集电板2(第2集电板)与电容器元件1的端面201A相对,通过激光焊接机械并电接合在阳极1A上。阴极集电板3(第1集电板)与电容器元件1的端面201B相对,通过激光焊接机械并电接合在阴极1B上。阳极集电板2与阴极集电板3由铝板形成。由铝等金属构成的端子板4接合在阳极集电板2上。由铝等金属构成的壳体5具有沿着中心轴201C延伸的具有圆筒形状的侧面筒状部205A和底板205B。侧面筒状部205A具有位于中心轴201C上的开口部205C。端子板4位于开口部205C。底板205B封闭侧面筒状部205A。壳体5将接合有阳极集电板2、阴极集电板3与端子板4的电容器元件1与电解液一起收纳。底板205B与电容器元件1的端面201B的阴极1B相对。壳体5具有设置在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上的接合部5A。如图1B所示,在接合部5A的相反一侧,通过多个凹部205L构成,这多个凹部205L从底板205B的外面205K的中心205F等角度间隔放射状延伸地设置在外面205K上。在实施方式中,3个凹部205L相对于中心205F以120度的角度间隔从中心205F放射状地细长地延伸,但多个凹部205L的个数也可以不是3个。在将接合部5A焊接在阴极集电板3上时向凹部205L的底205M照射激光。
在端子板4上形成有用于向壳体5注入电解液201E的孔4B。压力调节阀6以封闭孔4B的方式结合在端子板4上。由绝缘性橡胶构成的封口橡胶407被设置在金属壳体5的开口部205C,密封壳体5的开口部205C。
如图2所示,电容器元件1具有电极箔201F、201G和设置在电极箔201F、201G之间的绝缘性的隔片201H。以沿着中心轴201C形成有中空部1C的方式,将层叠起来的电极箔201F、201G与隔片201H以中心轴201C为中心卷绕。电极箔201F、201G分别具有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和形成在集电体上的极化电极层(分極性電極
Figure G2009101756867D0000051
)。电极箔201F、201G的极化电极层夹着隔片201H相对。电极箔201F、201G沿着中心轴201C相互在相反方向上错位。即,在电容器元件1的端面201A上电极箔201F露出而电极箔201G与隔片201H不露出,在端面201B上电极箔201G露出而电极箔201F与隔片201H不露出。由此,作为电极的阳极1A由从端面201A露出的电极箔201F构成,作为电极的阴极1B由从端面201B露出的电极箔201G构成。
图5A与图5B是电容器元件1001的放大剖视图,表示壳体5的底板205B的附近。将接合有阳极集电板2、阴极集电板3与端子板4的电容器元件1插入金属壳体5内。在该状态下,壳体5的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具有与阴极集电板3抵接的抵接部205J(第1抵接部)和与阴极集电板3相对的接合部5A(第1接合部)。另外,在该状态下,接合部5A的整个面从阴极集电板3离开。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的抵接部205J与阴极集电板3抵接但不接合。将电容器元件1插入金属壳体5内后,从金属壳体5的底板205B的外面205K照射激光,将接合部5A在接合点205G(第1接合点)焊接接合在阴极集电板3上。即,接合部5A具有:从抵接部205J离开并且接合在阴极集电板3上的接合点205G,和在接合点205G的周围从阴极集电板3起隔着间隙G1(第1间隙)地与阴极集电板3相对的分离部205P(第1分离部)。在底板205B的外面205K上,在与接合部5A相反一侧的部分上设有凹部205L。凹部205L的底205M位于与接合部5A相反一侧。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的接合部5A与凹部205L的底205M之间的厚度比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的抵接部205J与外面205K之间的厚度小。因此,通过向凹部205L的底205M照射激光,能够容易地将接合部5A的接合点205G焊接接合在阴极集电板3上。施加在由于激光焊接而熔融的金属熔融液上的金属蒸汽的反作用力从间隙G1向外部释放,能够使得难以产生壳体5的开孔不良,所以能够较宽地设定焊接条件。由此,焊接状态稳定,能够防止开孔、不需要的阻力的产生,高水平地保证与用于电极引出的连接相关的可靠性。
另外,优选,间隙G1的宽度t1为0.1~0.5mm的范围,更优选为0.1~0.3mm的范围。在宽度t1不足0.1mm时,难以使在激光焊接时产生的飞溅向外部释放,另外,在超过0.5mm时,必须提高照射激光的强度。
图6是电容器1001的放大剖视图,表示端子板4的附近。端子板4具有端子部204A和与阳极集电板2平行地从端子部204A的下端突出的凸缘部4A。端子板4被重叠在阳极集电板2上,通过从凸缘部4A的上面204B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将凸缘部4A与阳极集电板2的周缘机械并电接合。端子部204A具有朝向从中心轴201C远离的放射方向的侧面204C。侧面204C夹着封口橡胶407与壳体5的侧面筒状部205A相对。
在封口橡胶407配设在凸缘部4A的上面204B上的状态下,从外部对金属壳体5的开口部205C的附近进行拉深加工而使直径缩小,由此形成拉深加工部5B。拉深加工部5B朝向中心轴201C对封口橡胶407加力,在端子板4的端子部204A的侧面204C与拉深加工部5B之间按压、压缩封口橡胶407。对包围金属壳体5的开口部205C的开口端205N进行卷边加工而形成卷边加工部5C,通过卷边加工部5C将封口橡胶407的上面按压下去,由此将端子板4与壳体5的开口部205C密封。
图7A是阳极集电板2的俯视图。图7B是图7A所示的阳极集电板2的沿着7B-7B线剖开的剖视图。阳极集电板2具有用于嵌入电容器元件1的中空部1C的凸部2A,设有电解液201E通过的多个孔2B。
图8A是阴极集电板3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阴极集电板3的沿着8B-8B线剖开的剖视图。阴极集电板3具有用于嵌入电容器元件1的中空部1C的凸部3A,设有电解液201E通过的多个孔3B。电解液201E从设置在端子板4上的孔4B通过阳极集电板2的孔2B注入电容器元件1的内部。因此,阳极集电板2的孔2B的个数比阴极集电板3的孔3B多。
图9A是端子板4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所示的端子板4的沿着9B-9B线剖开的剖视图。在端子部204A上设有安装压力调节阀6的凹部4C。突起4D在将压力调节阀6安装在凹部4C上之后弯折,使压力调节阀6铆接在端子板4上。
图10A是封口橡胶407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所示的封口橡胶407的沿着10B-10B线剖开的剖视图。封口橡胶407由绝缘性橡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丁基橡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0A与图10B所示,封口橡胶407具有圆环形状。封口橡胶407被端子板4的端子部204A的侧面204C与壳体5的侧面筒状部205A夹持,具有密封壳体5的开口部205C与端子板4的封口部207A。在封口部207A上设有端子板4的端子部204A贯通的贯通孔207D。贯通孔207D具有与端子部204A的侧面204C抵接的内侧面207C。封口部207A具有与端子板4的凸缘部4A的上面204B抵接的下面207B。封口橡胶407还具有从封口部207A突出并具有圆环形状的壁部407A、407B。壁部407A与贯通孔207D的内侧面207C相连,以从电容器元件1远离的方式与中心轴201C平行地从封口部207A突出。壁部407B具有圆环形状,从封口部207A的下面207B的外周与中心轴201C平行地从向与壁部407A相反的方向突出。壁部407A与端子板4的端子部204A的侧面204C紧密接触。壁部407B与端子板4的凸缘部4A的外缘和壳体5的侧面筒状部205A之间以及阳极集电板2的外周和侧面筒状部205A之间紧密接触。壁部407B防止端子板4的凸缘部4A与壳体5的侧面筒状部205A接触以及阳极集电板2与侧面筒状部205A接触。另外,封口橡胶407可以不具有壁部407A、407B中的一方,也可以仅具有壁部407A、407B中的一方。
图11与图12分别是压力调节阀6的剖视图和分解剖视图。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罩408具有:底板208A;从底板208A的外缘沿着中心轴201C延伸的具有圆筒形状的侧壁208B;和以从侧壁208B的下端即开口端208C远离中心轴201C的方式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08A。在罩408上设有与外部连通的孔408B。由硅酮橡胶构成的阀体409具有圆筒形状,具有上面开口的凹部209A,具备包围凹部209A的底部209B和侧壁209C。衬垫410由丁基橡胶构成。阀体409的底部209B与衬垫410接触。铝制的垫圈11具备一体形成的垫圈部211A和壁部11B。垫圈部211A具有设置在中央部的孔11A,具有环状。壁部11B从垫圈部211A的上面的外缘沿着中心轴201C延伸,具有圆环形状。在罩408的侧壁208B上,设有向罩408的内部突出的突起408C。突起408C可通过在侧壁208B上形成切口并以向罩408的内部突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在垫圈部211A的上面上配置有衬垫410,在衬垫410上配置有阀体409的底部209B,在该状态下通过夹具将垫圈11压入罩408内,由此形成阀单元12。在阀单元12中,阀体409与衬垫410被压缩。通过由夹具将垫圈11压入罩408内,能够高精度地管理压入的尺寸。在将垫圈11压入罩408时,罩408的突起408C咬入垫圈11,能够以较大的强度将垫圈11固定在罩408的侧壁208B上。
铝制的垫圈13具有在中央部具有孔13A的环形状。圆形的透气性片14由聚四氟乙烯(PTFE)构成的多孔膜构成。使透气性片14与垫圈13夹着改性聚丙烯(PP)膜15重合并加热,由此热粘接透气性片14、改性PP膜15与垫圈13而使其结合,构成圆形的过滤器支架16。将过滤器支架16配设在设置在端子板4的端子部204A中的凹部4C内。在凹部4C的底上设有注入电解液201E(图1A)的孔4B。
图13A与图13B分别是表示过滤器支架16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剖视图与剖视图。如图13A所示,使垫圈13与透气性片14夹着改性PP膜15重合,在140~200℃的温度下加热10秒左右的时间并以1kgf/cm2的压力进行冲压加工。由此,如图13B所示,熔融的改性PP膜15的改性PP均匀地渗入透气性片14。通过渗入的改性PP的紧固效果,将透气性片14接合于垫圈13。在改性PP膜15上设有与垫圈13的孔13A一致的孔15A。因此,在过滤器支架16,改性PP几乎不会渗入透气性片14的面向垫圈13的孔13A的部分。
在按压橡胶17上在中央部设有孔17A。以透气性片14面向孔17A的方式,在按压橡胶17的上面上设有供过滤器支架16嵌入其内的凹部217A。按压橡胶17被配置在设置在端子板4的孔4B的上部的凹部4C内。在将过滤器支架16配设在按压橡胶17的凹部217A内的状态下,通过阀单元12的垫圈11朝向端子板4按压按压橡胶17与过滤器支架16,使罩408的凸缘部408A位于端子板4的突起4D的旁边。在凸缘部408A位于突起4D的旁边的状态下、弯折突起4D进行铆接加工,由此使凸缘部408A机械性地结合于端子板4,形成压力调节阀6。在压力调节阀6中,压缩保持按压橡胶17,按压接合于过滤器支架16的透气性片14。
说明压力调节阀6的动作。在壳体5内产生气体、压力上升,在该压力变为预定的值以上时,该气体透过透气性片14将衬垫410与阀体409向上推,在衬垫410与垫圈11之间形成间隙。气体从该间隙穿过罩408内,经由设置在罩408上的孔408B向外部释放。在壳体5内的气体的压力下降到预定的值之下时,被上推了的衬垫410与阀体409将垫圈11的孔11A封闭,能够保持壳体5的气密性,这样,压力调节阀6为自动复位型阀。透气性片14使气体透过但不使电解液210E透过,所以电解液210E不会向电容器1001的外部泄漏。
如前所述,阀单元12通过夹具高精度地制造,所以降低了压力调节阀6动作的压力等动作条件的动作偏差,稳定地动作。另外,能够在接合到端子板4上之前确认阀单元12单体作为压力调节阀6的动作。由硅酮橡胶构成的阀体409被重合载置在由丁基橡胶构成的衬垫410上,所以阀单元12具有优异的耐热性。
硅酮橡胶在高温低温下都维持弹性,但水分的遮蔽性较差。丁基橡胶具有高水分遮蔽性,所以通过将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配置得更接近阀体409的下面即壳体5的内部,使阀单元12具有高水分遮蔽性。
为了使硅酮橡胶制的阀体409与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牢固地紧密接触而提高压力调节阀6的动作的可靠性,也可以在硅酮橡胶制的阀体409的表面上涂覆聚对二甲苯(parylene)等。
另外,通过使用两面胶等将硅酮橡胶制的阀体409与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预先接合,能够容易地组装阀单元12。
也可以由高价但低温特性优异的氟橡胶形成阀体409。由此不使用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通过用阀体409直接封闭孔11A,也能够满足高温、低温、水分遮蔽性的全部要求。
另外,为了确保高耐热性,阀单元12具备硅酮橡胶制的阀体409与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如果一般的耐热性即可,阀单元12也可以不使用丁基橡胶制的衬垫410,用硅酮橡胶制的阀体409直接封闭孔11A。
图14是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的电容器1002的放大剖视图。在图14中,对于与图1至图6所示的电容器100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4所示的电容器1002具备阳极集电板302,以代替图1~图6所示的电容器1001的阳极集电板2。图15A是阳极集电板302的俯视图。图15B是图15A所示的阳极集电板302的沿着15B-15B线剖开的剖视图。在图15A与图15B中,对于与图7A与图7B所示的阳极集电板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阳极集电板302具备从外面302A突出的凸部302B。端子板4的面向壳体5的内部与阳极集电板302相对的内表面204D,具有:与阳极集电板302的凸部302B抵接的抵接部204E(第2抵接部)和与阳极集电板302相对的接合部204F(第2接合部)。在将端子板4接合在阳极集电板302上之前,接合部204F的整个面从阳极集电板302离开。抵接部204E与阳极集电板302的凸部302B抵接但不接合。接合部204F从阳极集电板302离开。通过从端子板4的凸缘部4A的上面(外面)204B照射激光,端子板4与接合部204F在接合点204G(第2接合点)焊接接合。即,接合部204F具有:从抵接部204E离开并且与阳极集电板302接合的接合点204G;和在接合点204G的周围从阳极集电板302起隔着预定宽度t2的间隙G2(第2间隙)与阳极集电板302相对的分离部204H(第2分离部)。间隙G2具有与图5A与图5B所示间隙G1同样的效果。但是,端子板4的内表面204D与阳极集电板302,激光焊接接合凸缘部4A与阳极集电板302的外缘,所以施加在由于焊接而熔融的金属熔融液上的金属蒸汽的反作用力的大半向外部释放。因此,间隙G2不可缺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壳体5的底板205B的内表面205E上设置凹部而在接合部5A与阴极集电板3之间设置间隙G1。间隙G1也可以由设置在阴极集电板3的与底板205B相对的面上凹部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1001、1002中,通过“阳极”、“阴极”等表示极性的用语区别集电板2、3、302和端子板4,但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极性或者无极性。
在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1001、1002中,集电板3与壳体5以高可靠性连接,能够防止产生不需要的阻力,尤其适用于要求高可靠性的机动车领域的电容器。

Claims (10)

1.一种电容器,具有:
电容器元件,其具有互为相反侧的第1端面与第2端面,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端面的第1电极与设置于所述第2端面的第2电极;
电解液;
第1集电板,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电极接合,由金属构成;
第2集电板,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2电极接合,由金属构成;
壳体,其收纳所述电容器元件、所述电解液、所述第1集电板与所述第2集电板,具有侧面筒状部和封闭所述侧面筒状部的底板,由金属构成,所述侧面筒状部具有开口部;
端子板,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2集电板接合;和
封口橡胶,其密封所述端子板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
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1集电板抵接的第1抵接部、和与所述第1集电板相对的第1接合部;
所述底板的所述内表面的所述第1接合部具有:从所述第1抵接部离开并且与所述第1集电板接合的第1接合点、和在所述第1接合点的周围从所述第1集电板起隔着第1间隙地与所述第1集电板相对的第1分离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板的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2集电板抵接的第2抵接部、和与所述第2集电板相对的第2接合部;
所述端子板的所述内表面的所述第2接合部具有:从所述第2抵接部离开并且与所述第2集电板接合的第2接合点、和在所述第2接合点的周围从所述第2集电板起隔着第2间隙地与所述第2集电板相对的第2分离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中:所述第2间隙的尺寸为0.1mm~0.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中:所述第2接合点通过激光焊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所述第1间隙的尺寸为0.1mm~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通过激光焊接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在所述端子板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壳体注入所述电解液的孔;
还具备封闭所述孔的压力调节阀。
8.一种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含:
准备电容器元件的步骤,所述电容器元件具有互为相反侧的第1端面与第2端面,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端面的第1电极与设置于所述第2端面的第2电极;
准备壳体的步骤,所述壳体具有侧面筒状部和封闭所述侧面筒状部的底板,由金属构成,所述侧面筒状部具有开口部;
将由金属构成的第1集电板接合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1电极的步骤;
将由金属构成的第2集电板接合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所述第2电极的步骤;
以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具有与所述第1集电板抵接的抵接部、和从所述第1集电板起隔着间隙地与所述第1集电板相对的接合部的方式,在对所述第1集电板进行接合的步骤与对所述第2集电板进行接合的步骤之后,将所述电容器元件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步骤;
在接合点焊接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内表面的所述接合部而使其接合于所述第1集电板的步骤;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设置端子板的步骤;
将所述端子板接合于所述第2集电板的步骤;
用封口橡胶密封所述端子板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步骤;和
向所述壳体内注入电解液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将所述接合部接合于所述第1集电板的步骤,包含在所述接合点激光焊接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内表面的所述接合部而使其接合于所述第1集电板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将所述接合部接合于所述第1集电板的步骤,包含从所述接合部的相反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外面部分照射激光,在所述接合点焊接所述接合部而使其接合于所述第1集电板的步骤。
CN2009101756867A 2008-09-30 2009-09-29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714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3119A JP5380985B2 (ja) 2008-09-30 2008-09-30 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キャパシタ
JP253119/2008 2008-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4465A true CN101714465A (zh) 2010-05-26
CN101714465B CN101714465B (zh) 2012-05-09

Family

ID=4205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56867A Active CN101714465B (zh) 2008-09-30 2009-09-29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130487B2 (zh)
JP (1) JP5380985B2 (zh)
CN (1) CN10171446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574A (zh) * 2010-12-31 2011-07-13 无锡富洪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器盖板和超级电容器
CN10268431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Ls美创有限公司 改进的电能储存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68821A (zh) * 2013-05-08 2013-08-28 佛山市三水日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46939A (zh) * 2011-11-17 2014-07-23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0985B2 (ja) * 2008-09-30 2014-01-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キャパシタ
WO2011074512A1 (ja) * 2009-12-15 2011-06-2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該ソケットを用いたコンデンサ素子製造用治具
EP2608230B1 (en) * 2010-08-18 2020-08-05 Nippon Chemi-Con Corporation Capacitor,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3620824B (zh) 2011-06-28 2017-07-04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以及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
FR2979472B1 (fr) 2011-08-29 2013-08-23 Batscap Sa Connecteur dispose entre deux ensembles de stockage d'energie
FR2979473B1 (fr) * 2011-08-29 2013-08-16 Batscap Sa Ensem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longue duree a piece de connexion intermediaire
FR2988521B1 (fr) 2012-03-21 2016-10-07 Batscap Sa Ensem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comprenant une bague elastique isolante electriquement
JP6016478B2 (ja) * 2012-06-28 2016-10-26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の圧力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解コンデンサ
US9870869B1 (en) * 2016-06-28 2018-01-16 Avx Corporation Wet electrolytic capaci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7385A (ja) * 1991-04-25 1992-11-16 Sekisui Chem Co Ltd レーザによる重ね溶接方法
JP2879015B2 (ja) * 1996-06-28 1999-04-05 株式会社アプトデイト 防爆弁付コンデンサ用アルミケース
US6222720B1 (en) * 1997-12-22 2001-04-24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JP3501656B2 (ja) 1998-08-07 2004-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
JP2000315632A (ja) * 1999-03-02 2000-1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
ATE355599T1 (de) * 1999-09-30 2006-03-15 Asahi Glass Co Ltd Kondensatorelement
JP4003604B2 (ja) * 2002-10-11 2007-11-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5038837A1 (ja) * 2003-10-21 2007-02-01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4982949B2 (ja) 2005-01-27 2012-07-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2005340609A (ja) * 2004-05-28 2005-1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57102B2 (en) 2004-05-28 2008-11-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6313793A (ja) * 2005-05-06 2006-11-16 Asahi Glass Co Ltd 蓄電素子
JP2006313795A (ja) * 2005-05-06 2006-11-16 Asahi Glass Co Ltd 蓄電素子
CN101517785B (zh) 2006-09-20 2011-09-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4954806B2 (ja) 2006-09-20 2012-06-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5040698B2 (ja) * 2007-02-14 2012-10-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
JP5380985B2 (ja) * 2008-09-30 2014-01-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キャパシタ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574A (zh) * 2010-12-31 2011-07-13 无锡富洪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器盖板和超级电容器
CN102122574B (zh) * 2010-12-31 2012-11-14 无锡富洪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电容器盖板和超级电容器
CN10268431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Ls美创有限公司 改进的电能储存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4312B (zh) * 2011-03-11 2015-08-05 Ls美创有限公司 改进的电能储存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46939A (zh) * 2011-11-17 2014-07-23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437368B2 (en) 2011-11-17 2016-09-06 Nippon Chemi-Con Corporation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3946939B (zh) * 2011-11-17 2017-02-15 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68821A (zh) * 2013-05-08 2013-08-28 佛山市三水日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68821B (zh) * 2013-05-08 2016-06-22 佛山市三水日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37041B2 (en) 2014-05-27
CN101714465B (zh) 2012-05-09
JP2010087137A (ja) 2010-04-15
US20120120550A1 (en) 2012-05-17
US8130487B2 (en) 2012-03-06
US20100079927A1 (en) 2010-04-01
JP5380985B2 (ja)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4465B (zh)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081932B2 (ja)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98906A (en) Capacitor
US7916454B2 (en) Capacitor
CN109638215A (zh) 电池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TW201037878A (en) Galvanic element for high stresses
KR20190104904A (ko)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지
TW202141840A (zh) 鈕扣型二次電池
JP4507159B2 (ja) 密閉型電池
US3866095A (en) Plastic encased component with reflowed-plastic sealed leads
CN111354912A (zh) 纽扣电池极壳与电极极耳电连接方法及电连接结构和产品
CN106972116A (zh) 用于电化学电池单元的壳体和该壳体的制造方法
JP5130942B2 (ja) キャパシタ
US928758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JP2005183360A (ja) 角形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8099578A1 (ja) コンデンサ
KR100855182B1 (ko) 용접에 의해 탑 캡이 결합된 원통형 전지
JP2009266873A (ja) キャパシタ
CN111354916A (zh) 纽扣电池极壳与电极极耳电连接方法及电连接结构和产品
JP4812173B2 (ja) 電池の封口構造および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4003604B2 (ja)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76641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CA2359733A1 (en) Pem fuel cell and process for its production
JP4613731B2 (ja) コンデンサ
CN101356609B (zh) 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