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1068A - 显示单元 - Google Patents

显示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1068A
CN101681068A CN200880020113A CN200880020113A CN101681068A CN 101681068 A CN101681068 A CN 101681068A CN 200880020113 A CN200880020113 A CN 200880020113A CN 200880020113 A CN200880020113 A CN 200880020113A CN 101681068 A CN101681068 A CN 101681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encapsulant
frame region
crystal ce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0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1068B (zh
Inventor
藤川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1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1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1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1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1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1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02F1/13415Drop filling proces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单元(50a),其具备:第一基板(20a);沿第一基板(20a)的一边所规定的端子区域(T);以端子区域(T)露出的方式与第一基板(20a)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30a);将第一基板(20a)和第二基板(30a)彼此粘接,并且具有宽幅地形成的密封接合部(S)的框状的密封材料(25a);在密封材料(25a)的内侧所规定的显示区域(D);和在显示区域(D)的周围所规定的、用于配置密封材料(20a)的四边的边框区域,其中,密封材料(25a)在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以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更远离第二基板(30a)的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有密封接合部(S)。

Description

显示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密封材料将一对基板贴合制造的显示单元,特别是涉及通过滴下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的液晶单元具有通过框状的密封材料将彼此大小不同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贴合而成的结构。另外,在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各表面,彼此相对配置有用于对夹持在两者间的液晶层施加电压的电极。
图8是单片电路形成于基板内的现有的液晶单元150a的平面图,图9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150a的密封材料125a的结构的平面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液晶单元150a通过密封材料125a贴合与上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对应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基板120及CF(color filter)基板130。另外,液晶单元150a,如图8及图9所示,分别规定有对显示起作用的显示区域D、配置在显示区域D周围的四边的边框区域、及配置在下边的边框区域下侧的端子区域T。TFT基板120,如图8所示,在配置于显示区域D的周围的下边及右边的各边框区域具备栅极驱动器电路114、源极驱动器电路115、周边电路116、及分别与端子区域T的多个连接端子113连接的多个连接配线112。在此,周边电路116,例如是为了提高集成度而配设的电源电路、用于变换电压电平的电平移位器、及光传感器电路等。因此,液晶单元150a中,由于配置在显示区域D周围的四边的边框区域的宽度依赖于配设在该区域的电路及配线的结构,所以并不仅限于相同的边框区域宽度。另外,栅极驱动器电路114、源极驱动器电路115、周边电路116、各连接端子113及各连接配线112与形成于TFT基板120的显示区域D的TFT、像素电极(未图示)等同时形成。
另外,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中,可以减少电路部件的数量,在连接的可靠性及成本方面有利,因此优选应用图8所示的端子只设于一边的、所谓的“三边自由结构”。
在此,图8及图9所示的密封材料125a形成为,其中心位于沿液晶单元150a的四边(Ea、Eb、Ec及Ed),距液晶单元150a的端部相同的距离。具体地说,图9所示的液晶单元150a中,Lax=Lbx=Lcx=Ldx,密封材料125a的形成线宽1.0mm时,例如Lax=Lbx=Lcx=Ldx=0.9mm。另外,密封材料125a构成为,由于通过形成于边框区域的黑矩阵遮盖,所以从外侧看不见。
但是,有关液晶单元的制造,同时进行液晶材料的充填及封入的所谓的“滴下注入法”有效用于降低制造成本。该滴下注入法首先被引入PC的监视器或TV用途等大型且边框区域比较大的液晶单元,近年来,便携式电话用途等小型的液晶单元中也已引入,成为今后的主流,因此需要积累其设计及制造上的技巧。
在通常的滴下注入法中,密封材料以封闭图案形成(描画),该封闭图案通过分配器沿上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重叠区域的周围具有规定的线宽。在此,分配器的结构为,从具有规定的口径的吐出头相对基板吐出密封材料,由此将密封材料描画在基板上。另外,分配器在吐出头的附近具有传感器,对基板上描画的预定线上的附近进行感应,吐出头距基板的高度被保持为一定。
另外,密封材料125a(参照图8及图9),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封闭图案描画,所以描画时的起点和终点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分不可避免地形成密封接合部,该密封接合部S比描画成直线状的线宽更宽幅。
如图8及图9所示,该密封接合部S能够形成于液晶单元150a的四边的任一边的任意的位置,但大多形成于经由显示区域D与配置有连接端子113的边Ec相对的边Ea。其理由虽然不明确,但考虑是沿袭了通过如图10所示的所谓的“真空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150b的密封设计的缘故。
在此,如图10所示,在远离端子区域T的边Ea形成有密封材料125b的开口部H,使得以真空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150b,适于进行使空的液晶单元的端部浸渍在积留于液晶器具的液晶材料中的制造工序。另外,密封材料125b与利用滴下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150a相同,形成为其中心位于沿液晶单元150b的四边(Ea、Eb、Ec及Ed),距液晶单元150b的端部相同的距离。具体地说,图10所示的液晶单元150b中,Lay=Lby=Lcy=Ldy。另外,图8所示的滴下注入法的密封设计沿袭图10所示的真空注入法的密封设计,将开口部H置换成了密封接合部S。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有一种结构,在利用滴下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中,上述密封接合部设于端子的某边、或与该边相对的边。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有以下结构,在通过真空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中,四边的密封材料中三边的密封材料与剩下的一边的密封材料相比较,远离分割位置;在通过滴下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中,四边的密封材料中两边的密封材料与剩下的两边的密封材料相比较,远离分割位置。
但是,例如具有宽度5mm大小的边框区域的大型的液晶单元,在具有1mm左右的形成线宽的密封材料设计上存在充分的余量,因此不用担心上述密封接合部在制造上的问题。因此,在大型的液晶单元中,引入滴下注入法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滴下注入法能够沿袭真空注入法的密封设计。
近年来,在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中,边框区域要求的宽度甚至不足2mm。因此,需要在液晶单元的尽可能靠外侧以细的线宽描画密封材料。但是,密封材料在将基板贴合时沿宽度方向扩展,因此难以最终形成细的线宽。
另外,边框区域的宽度窄时,即使将上述密封接合部形成在液晶单元的四边中的任一边,该密封接合部也形成在液晶单元的分割端面的附近。尤其是在跨液晶单元的分割线形成上述密封接合部的情况下,在将液晶单元从母玻璃分割切出的分割工序中,发生操作上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构成液晶单元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例如为0.5mm左右厚度的情况下,根据将分割位置的密封材料与玻璃基板一起各半强行扯断的要领,也许能够将液晶单元从母玻璃分割,但在上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例如薄至0.2mm程度时,在扯断密封材料时有可能不能在规定的位置分割,或错误地使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基板主体破碎。在此,图11是分割不良的液晶单元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在该液晶单元中,端子区域T侧的密封材料125扩展到分割预定线P形成,其结果是,难以正常分离与端子区域T相对配置的CF基板130侧的无用基板W。这样,在CF基板130薄的情况下,由于基板自身的强度弱,所以即使想要强行扯断CF基板130,不仅在正常位置(分割预定线P)分离不了无用基板W,而且大多导致CF基板130与无用基板W一起破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5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816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因密封接合部引起的分割不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具有密封接合部的密封材料在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以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更远离基板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该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配置有密封接合部。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显示单元具备:第一基板;沿上述第一基板的一边所规定的端子区域;以上述端子区域露出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将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粘接,并且具有宽幅地形成的密封接合部的框状的密封材料;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内侧所规定的显示区域;和在上述显示区域的周围所规定的、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材料的四边的边框区域,该显示单元的特征在于:上述密封材料在上述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以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更远离上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有上述密封接合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的密封材料具有宽幅的密封接合部,并且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的密封材料更远离第二基板的端部配置,所以成为密封接合部和第二基板的端部分离的结构。由此,密封接合部远离第二基板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第二基板的分割预定线,因此第二基板的密封接合部所配置的边能够良好地进行分割,从而能够抑制因密封接合部引起的分割不良。
也可以在上述显示区域形成有用于保持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的多个第一柱状间隔物,在上述宽幅的边框区域,用于保持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的多个第二柱状间隔物形成为,比上述多个第一柱状间隔物的配置密度低,或者比上述各第一柱状间隔物小,在上述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通过上述密封材料保持。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显示区域通过第一柱状间隔物保持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即单元厚度,在相对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通过第二柱状间隔物保持单元厚度,在相对窄幅的三边的边框区域通过密封材料保持单元厚度。在此,第二柱状间隔物与第一柱状间隔物相比,配置密度低或者形成得小,因此不受第二柱状间隔物影响而能够对宽幅的边框区域高精度地描画密封材料。另外,由于在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形成有第二柱状间隔物,所以能够抑制显示区域和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的边界附近的单元厚度急剧的变化,从而保持显示品位。而且,在窄幅的三边的边框区域,由于不容易对显示品位产生影响,所以不用柱状间隔物而只通过密封材料来保持单元厚度。因此,对显示单元来说,能够保持显示品位,并且实现窄边框化。
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宽幅的边框区域,也可以设置有单片电路。
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由于驱动器电路等单片电路比较大,所以设置有单片电路的边框区域的一边实际上成为宽幅。
上述密封接合部也可以与上述单片电路、或该从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重合。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密封接合部与单片电路、或从该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重合,密封接合部也远离第二基板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第二基板的分割预定线,因此第二基板的密封接合部所配置的边能够良好地进行分割。
上述第二基板也可以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基板薄。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第二基板相对薄地形成,密封接合部也远离第二基板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第二基板的分割预定线,因此第二基板的密封接合部所配置的边能够良好地进行分割。
在上述端子区域也可以安装有集成电路芯片。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相对厚的第一基板的端子区域安装有集成电路芯片,所以能够抑制安装集成电路芯片时的第一基板的割裂。
在上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封入上述密封材料的液晶层。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通过框状的密封材料封入有液晶层,所以实际上构成通过滴下注入法制造的液晶单元。而且,由于只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的密封材料远离第二基板的端部配置,所以能够抑制由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密封材料围住的注入液晶材料的容量过度地小。由此,由于保持注入液晶材料的容量,所以能够抑制因液晶材料的滴下量的不均匀引起的单元厚度不均的发生。
上述端子区域也可以与上述宽幅的边框区域相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端子区域与宽幅的边框区域彼此相邻,所以从宽幅的边框区域引向端子区域的配线的布置的自由度提高。
也可以上述密封材料通过描画而形成,上述密封接合部为上述描画的起点和终点相互接合的部分。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描画密封材料时的起点和终点接合的部分实际上构成宽幅的密封接合部。
根据本发明,具有密封接合部的密封材料在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以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更远离基板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该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配置有密封接合部,因此能够抑制因密封接合部引起的分割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单元50a的平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50a的密封材料25a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液晶单元50a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单元50b的平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50b的密封材料25a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液晶单元50b的截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液晶单元50c的平面图;
图8是现有的液晶单元150a的平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150a的密封材料125a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现有的液晶单元150b的平面图;
图11是现有的分割不良的液晶单元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D 显示区域
F 边框区域
S 密封接合部
12、19 引出配线
14 栅极驱动器电路(单片电路)
15 源极驱动器电路(单片电路)
16 周边电路(单片电路)
20a、20b TFT基板(第一基板)
21a、21b 第一柱状间隔物
22a、22b 第二柱状间隔物
25a、25b 密封材料
30a、30b CF基板(第二基板)
41 集成电路芯片
50a、50b、50c 液晶单元(显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显示单元(液晶单元)的实施方式1。
具体地说,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的平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50a的密封材料25a的结构的平面图,另外,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液晶单元50a的截面图。
如图1~图3所示,液晶单元50a具备:第一基板即TFT基板20a、与TFT基板20a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即CF基板30a、设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之间的液晶层40、用于将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彼此粘接且在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之间封入液晶层40的框状的密封材料25a。
另外,如图1~图3所示,液晶单元50a中规定有在密封材料25a的内侧对显示起作用的显示区域D、在显示区域D的周围配置密封材料25a的四边的边框区域F、TFT基板20a的从CF基板30a露出的部分即端子区域T。另外,液晶单元50a为端子区域T只在一边配置的所谓的“三边自由结构”。
如图3所示,TFT基板20a在显示区域D具备在玻璃基板10a上设置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电极11。在此,TFT基板20a在玻璃基板10a和多个像素电极11之间具备:以彼此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栅极线(未图示)、及以在与各栅极线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源极线(未图示)、以及分别设于各栅极线和各源极线的交叉部分的多个TFT(未图示)等。另外,各像素电极11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即像素。
另外,如图1所示,TFT基板20a在右边的边框区域F设置有作为单片电路的栅极驱动器电路14及周边电路16,在下边的边框区域F设置有作为单片电路的源极驱动器电路15、及多个引出配线12。另外,周边电路16,例如为电源电路、用于变换电压电平的电平移位器、及光传感器电路等,为提高集成度而配设在边框区域F空出的空间。
另外,TFT基板20a,如图1所示,多个连接端子13设于端子区域T,该多个连接端子13用于分别与配设在下边的边框区域F的多个引出配线12连接。
而且,配置于边框区域F及端子区域T的栅极驱动器电路14、源极驱动器电路15、周边电路16、各引出配线12及各连接端子13与显示区域D的各TFT及像素电极11一起通过公知的方法形成为单片。
在此,上述结构的TFT基板20a中,当比较配置在显示区域D周围的四边的各边框区域F的宽度时,配置了源极驱动器电路15及引出配线12的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最大。另外,未配置驱动器电路的边Ea的边框区域F最小。即,成为(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a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另外,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优选左右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为相同尺寸,因此,绝大多数为(边Eb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d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另外,栅极驱动器电路14为比较简单的电路,栅极线的间隔大于源极线的间隔,因此栅极驱动器电路14大多能够布置在比源极驱动器电路15更窄宽度的区域。如果这样的话,则变为如下关系:(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b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d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a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或者,(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b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d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边Ea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
即,可以说只要是具有单片电路的边和不具有单片电路的边共存且三边自由结构的液晶单元,则至少一边的边框区域F与其它边的边框区域F比较,宽度大,作为典型例子,规定了端子区域T的一边的边框区域F最大。另外,本发明如后所述,着眼于此。
如图2及图3所示,CF基板30a在显示区域D、及沿边Ec的边框区域F具备分别形成于玻璃基板10b的多个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a。另外,CF基板30a在玻璃基板10b与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a之间具备:以与设置成格子状的黑矩阵(未图示)、TFT基板20a的各像素电极11对应的方式作为着色层设于黑矩阵的格子间的包括红色层、绿色层及蓝色层的彩色滤光片层(未图示),以及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的方式设置的共用电极(未图示)等。
第一柱状间隔物21a是为了在显示区域D保持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的间隔,即单元厚度,例如形成为高度数μm的大致圆柱状的定点配置型的间隔物。另外,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在显示区域D,对全部每个像素、每个特定色的着色层,或任意配置。另外,通常在成为液晶单元的显示面的CF基板薄的情况下,通过手指等对显示面施加外力时,容易产生暂时的显示紊乱,但是通过如第一柱状间隔物21a那样在显示区域D以规定的密度以上设置定点配置型的间隔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该显示紊乱。
第二柱状间隔物22a是为了在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保持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的间隔,即单元厚度,例如形成为高度数μm的大致圆柱状的定点配置型的模拟间隔物。另外,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直径,例如为9μm,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直径(例如,12μm)小,因此在后述的密封描画工序中,第二柱状间隔物22a难以干涉描画密封材料25a的分配器的感应。而且,通过第二柱状间隔物22a,单元厚度不会在显示区域D和最宽幅的边框区域F的边界附近发生急剧变化,因此能够保持显示品位。
另外,由于沿Ea、边Eb及边Ed的窄幅的边框区域F距离显示区域D近,所以通过密封材料25a(在密封材料25a中含有的粒状或纤维状的间隔物)保持单元厚度。
另外,在多个液晶单元以在母基板上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有多个时,或者在进行在液晶单元的周围配置模拟间隔物并贴合的工序时,如上所述,即使密封材料25a中不含间隔物,也存在能够通过配置在显示区域D内的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配置在液晶单元周围的模拟间隔物),保持TFT侧基板和CF侧基板的间隔的情况。这样,只要能够通过以充分的数量配置在母基板上的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配置在液晶单元周围的模拟间隔物)支撑TFT侧基板和CF侧基板贴合时的负荷,就能够在该状态下使密封材料固化,并使之保持TFT侧基板和CF侧基板的间隔,因此密封材料25a中不一定需要含有间隔物。
如图1及图2所示,密封材料25a形成为框状,在沿边Ec的边框区域F具有宽幅的密封接合部S。在此,密封接合部S为在后述的密封描画工序中描画密封材料25a时的始点Ps及终点Pe彼此接合的部分。在此,例如,密封材料25a的直线部的宽度为0.8mm,密封接合部S的宽度为1.4mm~1.6mm。另外,密封材料25a的结构为,通过形成于边框区域F的黑矩阵遮蔽,因此从显示面(CF基板30a)侧不能看见。
液晶层40含有具有电光学特性的向列型液晶的液晶分子40a。
上述结构的液晶单元50a的结构为,在图像的最小单位即各像素中,在来自栅极驱动器电路14的栅极信号被输送到TFT而TFT成为导通的状态时,源极信号从源极驱动器电路15输送到TFT,对像素电极11写入规定的电荷,由此在TFT基板20a的各像素电极11和CF基板30a的共用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对液晶层40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且,液晶单元50a中,利用液晶分子40a的取向状态根据液晶层40的施加电压的大小而改变,调节从背光源入射的光的透过率,由此显示图像。
接着,对液晶单元5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TFT基板制作工序、CF基板制作工序、密封描画工序、液晶滴下工序、贴合工序及分割工序。
<TFT基板制作工序>
例如,在厚度0.5mm的玻璃基板10a上,通过公知的方法形成栅极线、源极线、TFT、像素电极11等,制作TFT基板20a。此时,如上所述,将栅极驱动器电路14、源极驱动器电路15、周边电路16、各引出配线12及各连接端子13形成为单片。另外,在TFT基板20a上以覆盖各像素电极11的方式成膜聚酰亚胺树脂后,进行研磨处理,由此形成取向膜。
<CF基板制作工序>
例如,在厚度0.5mm的玻璃基板10b上,通过公知的方法形成黑矩阵、彩色滤光片层、共用电极、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等,制作CF基板(30a)。此时,在CF基板(30a)上残留与TFT基板20a的端子区域T相对的无用基板的部分。另外,在CF基板(30a)上,在以覆盖共用电极、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方式成膜聚酰亚胺树脂后,进行摩擦处理,由此形成取向膜。
在此,第一柱状间隔物21a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a通过将感光性树脂图案形成为规定形状而形成。另外,也可以不将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直径小,而将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高度形成为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高度低,或者将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配置密度形成为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配置密度低。另外,为了将第二柱状间隔物(22a)的高度形成为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高度低,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的基底膜例如如果是黑矩阵及着色层的层叠膜,则只要使第二柱状间隔物的基底膜为黑矩阵即可。
<密封描画工序>
例如,利用分配器,在通过上述CF基板制作工序制成的CF基板(30a)的四边的边框区域F将密封材料25a描画成框状。在此,密封材料25a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及热固化并用型树脂等。另外,密封材料25a相对于基板的端部,相对于显示区域D均离开数100μm程度。即,密封材料25a既不与基板的端部相接,也不与显示区域D相接。另外,作为密封材料25a的其它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丝网印刷,但由于存在丝网版的变形及破损、或者与基板接触而对基板污染等问题,因此对边框区域F幅窄且要求液晶材料的杂质管理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单元来说,适用使用与基板不接触且描画位置精度高的分配器的描画方法。
另外,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密封材料25a的描画时,将CF基板30a的端部与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中心的长度分别与边Ea、边Eb、边Ec及边Ed对应,设为Laa、Lba、Lca及Lda时,成为Lca>Laa=Lba=Lda。另外,密封接合部S成为描画于边Ec的密封材料25a上的任意的位置。换言之,密封接合部S形成在沿端子区域T侧的边Ec的边框区域F,并且只具有密封接合部S的密封材料25a的边与其它三边的密封材料25a相比较,偏离显示区域D侧,以远离分割预定线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将TFT基板20a和CF基板30a贴合时,密封材料25a相对于描画中心,大致对称地扩展,因此可认为描画中心为密封材料25a的形成中心。
另外,由于上述的原因,端子区域T侧的边Ec的边框区域F宽度最大。因此,将边Ec的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中心与其它边Ea、Eb及Ed的密封材料25a相比较,能够偏离显示区域D方向。在此,边Ec的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位置的偏离量只要考虑密封接合部S的扩幅进行设定即可,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避免由于边Ec的密封材料25a过于接近显示区域D而导致的问题。因此,优选至少在比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更靠外侧,设定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中心。即,相对于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Lea,使Lca<Lea/2即可。
具体地说,例如,通过利用密封材料25a的最终线宽=0.8mm、Lca=0.9mm、Laa=Lba=Lda=0.73mm这样的密封设定,能够设除边Ec的三边Ea、Eb及边Ed的边框区域F的至少一边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为1.8mm,虽然受单片电路的结构及大小左右,但可以设边Ec的边框区域F宽度为2mm~5mm大小。
另外,偏离设置的密封材料25a的边优选仅为最宽幅的边框的一边。在此,在滴下注入法中,通过(液晶材料的一次滴下量)×(滴下次数)调整液晶材料的全部的滴下量。另外,由于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其画面的对角尺寸小,单元的容量小,所以液晶材料的滴下量的不均匀,即液晶材料的过与不足引起的单元的厚度不均很容易发生。而且,即使为画面比较大的液晶单元,在单元厚度窄的情况下,单元的容量也变小。例如,将反射层内置于单元内的一片偏光板型的反射型的液晶单元、利用两片偏光板且在单元内具有多间隙层的半透过型的液晶单元、利用两片偏光板且使用了垂直取向型液晶的透过型或(带多间隙层的)半透过型的液晶单元的情况,单元厚度变窄。另外,在现有的使用了两片偏光板和TN液晶的透过型液晶单元中,其单元厚度比较大,因此滴下量的控制没那么困难。而且,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必须不受周围环境的左右而能够确保可视性。因此,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优选能够利用周围光的半透过型的液晶单元、和以能够得到非常高的对比度的垂直取向型液晶而为常黑的液晶单元,因此,适于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的容量有变小的倾向。另外,作为以提高液晶层的响应速度为目的,有时也将单元厚度变窄。因此,便携式电话用途的液晶单元中,优选将其余的三边Ea、Eb及Ed的密封材料25a配置在靠CF基板30a的基板端部,不会使单元的容量不必要地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料25a与从TFT基板20a的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12重合,但是,例如只要利用由L/S(线与空间)=40μm/10μm程度的电路的开口度而充分光固化的树脂即可。
<液晶滴下工序>
相对于通过上述密封描画工序形成了密封材料25a的CF基板(30a),对由密封材料25a围住的区域滴下液晶材料。另外,假如对TFT基板20a描画了密封材料25a后,再对该密封材料25a的内侧滴下液晶材料的话,则容易生成滴下痕迹,另外,还存在静电引起的TFT基板20a上的电路等损坏的问题,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优选在对CF基板30a描画了密封材料25a后,滴下液晶材料。
<贴合工序>
首先,将由上述液晶滴下工序滴下了液晶材料的CF基板(30a)和由上述TFT基板制作工序制成的TFT基板20a,在减压下以彼此的显示区域D重合的方式进行贴合后,将其贴合的贴合体向大气压开放,由此对贴合体的表面加压。
然后,在对上述贴合体的边框区域F照射UV光,使密封材料25a暂时固化后,通过加热使密封材料25a永久固化。
<分割工序>
在通过上述贴合工序使密封材料25a固化后的贴合体的CF基板(30a)侧的表面,使分割刀的刀尖抵接,并使分割刀转动,由此形成裂缝,同时使该形成的裂缝向基板厚度方向推进,由此除去CF基板(30a)的无用的基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设TFT基板20a/CF基板30a的各厚度为0.5mm/0.5mm,边Ec的分割良好,即使设TFT基板20a/CF基板30a的各厚度为0.4mm/0.4mm、0.3mm/0.2mm、0.3mm/0.1mm、0.4mm/0.3mm、及0.25mm/0.15mm时,边Ec的分割也良好。
如上所述,能够制造液晶单元50a。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由于四边的边框区域F中最宽幅的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密封材料25a具有宽幅的密封接合部S,比其它三边Ea、Eb及Ed的各边框区域F的密封材料25a更远离CF基板30a的端部配置,所以成为密封接合部S与CF基板30a的端部分离的结构。由此密封接合部S远离CF基板30a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CF基板30a的分割预定线,因此CF基板30a的密封接合部S配置的边Ec能够良好地进行分割,能够抑制因密封接合部S引起的分割不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在显示区域D通过第一柱状间隔物21a保持TFT基板20a及CF基板30a的间隔,即单元厚度,在沿边Ec的相对宽幅的边框区域F通过第二柱状间隔物22a保持单元厚度,在沿边Ea、Eb及Ed的相对窄幅的边框区域F通过密封材料25a保持单元厚度。在此,第二柱状间隔物22a形成为与第一柱状间隔物21a相比,配置密度低或小,因此能够不受第二柱状间隔物22a影响而对宽幅的边框区域F高精度地描画密封材料25a。另外,由于在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形成有第二柱状间隔物22a,所以能够抑制显示区域D和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的边界附近的单元厚度的急剧变化,能够保持显示品位。而且,在窄幅的边Ea、Eb及Ed的边框区域F,难以对显示品位产生影响,因此不是柱状间隔物而是仅通过密封材料保持单元厚度。因此,对液晶单元50a来说,能够保持品位,且实现窄框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即使密封接合部S与单片电路、或从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12重合,或者CF基板30a相对薄地形成,密封接合部S也远离CF基板30a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CF基板30a的分割预定线,因此CF基板30a的密封接合部S配置的边Ec能够良好地切断。而且,不仅边框区域F变窄,而且也能够使基板变薄,因此能够得到薄且轻量的液晶单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由于端子区域T及宽幅的边框区域F彼此相邻,所以能够提高从宽幅的边框区域F引向端子区域T的引出配线12的布置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a,由于可以不用考虑密封接合部S的位置,而设定配线位置,所以能够设计配线的围绕及端子位置的自由度大的液晶单元。其结果是,能够得到多样的安装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具备液晶单元的电子设备的设计性。尤其是,三边自由结构的液晶单元时,端子区域T侧的布置左右安装的自由度。因此,不影响设置了密封接合部S的端子区域T侧的配线的自由度,这一点对提高电子设备的设计性方面有利。另外,由于以不增加部件的数量及成本的方式留有液晶单元的端子区域T的设计的调整余地,所以安装的自由度大,从成本设计的观点来看也是优点。
《发明的实施方式2》
图4~图6表示本发明的显示单元(液晶单元)的实施方式2。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与图1~图3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栅极驱动器电路14及源极驱动器电路15以单片形成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结构。
具体地说,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的平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液晶单元50b的密封材料25a的结构的平面图,另外,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液晶单元50b的截面图。
如图4~图6所示,液晶单元50b具备:第一基板即TFT基板20b;与TFT基板20b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即CF基板30b;设于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之间的液晶层40;将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彼此粘接且用于在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之间封入液晶层40的框状的密封材料25a;和安装在TFT基板20b的端子区域T的集成电路(IC)芯片41。
对于液晶单元50b,如图6所示,在TFT基板20b中,以与像素电极11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形成有反射电极17,在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形成有RGB开关电路18及其引出配线19,并且在CF基板30b中以与TFT基板20b的各反射电极17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多间隙层23。而且,液晶单元50b在形成有反射电极17及多间隙层23的单元厚度窄的区域进行反射显示,并且在没有形成反射电极17及多间隙层23的单元厚度宽的区域进行透过显示,由此能够进行半透过型的显示。
具体地说,TFT基板20b,如上所述,如图4所示,在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作为单片电路具有RGB开关电路18及引出配线19,在沿边Eb的宽度窄的边框区域F作为单片电路具有栅极驱动器电路14。
RGB开关电路18为在通过一条引出配线分时共享多条(例如,R、G、B三条)源极线时,起到将经由引出配线19从外部输入的视频信号以规定的定时依次向共享的各源极线分配的功能。
IC芯片41在底面具有凸起(bump)电极,例如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42,与形成于TFT基板20b的端子区域T的连接端子13连接。
具体地说,CF基板30b,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在显示区域D,在各多间隙层23上形成有第一柱状间隔物21b,以及在沿边Ec的边框区域F,在玻璃基板10b上形成有第二柱状间隔物22b。
第一柱状间隔物21b是为了在显示区域D保持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的间隔,即单元厚度而在多间隙层23上形成为例如高度数μm的大致圆柱状的定点配置型的间隔物。另外,第一柱状间隔物21b在显示区域D,对全部每个像素、特定色的每个着色层配置,或者任意配置。
第二柱状间隔物22b是为了在沿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保持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的间隔,即单元厚度而形成为例如高度数μm的大致圆柱状的定点配置型的模拟间隔物。在此,由于第一柱状间隔物21b形成在多间隙层23上,所以第一柱状间隔物21b比第二柱状间隔物22b更突出。由此,其结果是,第二柱状间隔物22b形成为比第一柱状间隔物21b低。因此,第二柱状间隔物22b在密封描画工序中,难以干涉描画密封材料25a的分配器的感应。
液晶层40含有其介电各向异性为负(Δε<0)的液晶分子40b,为垂直取向型。
另外,如图4所示,在液晶单元50b中,源极驱动器电路通过安装于端子区域T的外置的IC芯片41、在单元内部的TFT基板20b上形成为单片的RGB开关电路18构成。该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由Si晶片制造成的高性能的IC,因此能够得到消耗电力低的液晶单元。而且,该结构尤其是在通过与不使用背光源而利用周围光的反射显示模式组合而更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因此近年来的半透过型的液晶单元常被采用。
在此,IC芯片41及RGB开关电路18通过形成于TFT基板20b上的扇状的配线群(引出配线19)而彼此连接。因此,为了对扇状的配线群进行围绕,沿端子区域T侧的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与沿其它的边Ea、Eb及Ed的各边框区域F的宽度相比较,容易变宽。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液晶单元50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TFT基板20b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TFT基板制作工序中,在形成像素电极11后,在该像素电极11上形成反射电极17,并且将RGB开关电路18以单片形成,由此制作。
CF基板30b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CF基板制作工序中,在形成共用电极之前,利用感光性树脂形成多间隙层23,在形成共用电极后,形成第一柱状间隔物21b及第二柱状间隔物22b,由此制作。在此,第二柱状间隔物22b的高度的设定,如上所述,只要设边框区域F的第二柱状间隔物22b的基底膜的膜数比显示区域D的第一柱状间隔物21b的基底膜的膜数少即可。
另外,构成CF基板30b的玻璃基板10c,例如厚度为0.2mm,形成为比构成TFT基板20b的玻璃基板10a(厚度0.5mm)薄。
描画密封材料25a的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密封描画工序实质上相同,其特征为:如图5所示,在密封材料25a的描画时,将CF基板30b的端部和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中心的长度分别与边Ea、边Eb、边Ec及边Ed对应,设为Lab、Lbb、Lcb及Ldb时,成为Lcb>Lab=Lbb=Ldb。另外,边Ec的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位置的偏离量也考虑避免由于在密封接合部S的扩幅、及在显示区域D过于接近边Ec的密封材料25a而引起的问题,优选在至少比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更靠外侧设定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中心。即,相对于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宽度Leb,使Lcb<Leb/2即可。
另外,在CF基板30b上滴下液晶材料的液晶滴下工序、贴合TFT基板20b及CF基板30b的工序、及分割贴合后的贴合体的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四边的边框区域F中最宽幅的边Ec的边框区域F的密封材料25a具有宽幅的密封接合部S,比其它的三边Ea、Eb及Ed的各边框区域F的密封材料25a更远离CF基板30b的端部而配置,因此成为密封接合部S与CF基板30b的端部分离的结构。由此,密封接合部S远离CF基板30b的端部,即从母基板切出时的CF基板30b的分割预定线,因此CF基板30b的密封接合部S配置的边Ec能够良好地进行分割,从而能够抑制因密封接合部S引起的分割不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由于由多个引出配线19形成的扇状的配线群配置在沿边Ec的宽幅的边框区域F,并且密封材料25a远离CF基板30b的分割预定线,所以即使密封材料25a扩展,也达不到分割预定线,从而能够避免对分割造成障碍。在此,扇状的配线群最好配线电阻较低,因此优选金属配线。但是,密封材料25a的基底变高的这种厚膜的配线材料可能成为扩展密封材料25a的原因。而且,在具备RGB开关电路18的结构的情况下,可知能够将连接RGB开关电路18及IC芯片41的配线群的条数做成比显示区域D的源极线的条数少,但即使这样,如果考虑按照数100条的数量(order)将配线捆扎成扇状的结构,则密封材料25a的描画位置的基底的表面的起伏容易平均地变高,密封材料25a的形成宽度难以稳定。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如上所述,即使密封材料25a的形成宽度不稳定,也能够避免对分割造成障碍。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由于在相对厚的TFT基板20b的端子区域T安装有IC芯片41,所以能够抑制安装IC芯片41时的TFT基板20b的割裂。在此,在将外置的IC芯片41装载于TFT第基板20b的端部的端子区域T时,需要扩大端子区域的宽度,确保安装空间,但从防止破损、破裂的观点来看,很难将TFT基板20b的厚度做成很薄。因此,为了将液晶单元50b的总厚度(TFT基板20b的厚度和CF基板30b的厚度的合计)变薄,优选将CF基板30b变薄。而且,在该情况下,当密封材料25a落到分割预定线上时,由于CF基板30b的厚度薄,所以在从母基板切出液晶单元的操作时,发生CF基板30b破碎等问题(参照图11)。在此,液晶单元50b,如上所述,由于边Ec的密封材料25a的位置远离CF基板30b的分割预定线,所以即使密封材料25a扩展,也扩展不到分割预定线。因此,即使CF基板30b的厚度薄,也不会导致难以将液晶单元50b从母基板切离。
另外,由于可以不用考虑密封接合部S的位置而设定扇状的配线群的位置,所以能够设计配线的围绕及端子位置的自由度大的液晶单元。其结果是,得到多样的安装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具备液晶单元的电子设备的设计性。尤其是,三边自由结构的液晶单元50b时,由于IC芯片41或FPC等驱动电路部件只安装在边Ec侧,所以端子区域T侧的布置左右安装的自由度。因此,不影响设置了密封接合部S的端子区域T侧的配线的自由度,这一点在提高电子设备的设计性方面有利。而且,在端子区域T安装外置的IC芯片41的情况下,被连接端子13的引出配线19的设计左右,例如有时不能转用现有的驱动用的IC芯片,而需要投入高额的开发费,筹备新的驱动器IC。这是基于以下理由。在三边自由结构的液晶单元中,在一边集中电路及配线。因此在三边自由结构的液晶单元中,电路及配线的布置的自由度小。而且,在电路及配线的布置和密封接合部为彼此排他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仔细考虑端子设计,以使彼此不发生干涉。另外,最坏的情况是,不能够转用现有的电路部件,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b,即使将密封接合部S设于沿端子区域T的边框区域F,也不会影响安装的自由度,因此具有能够实现转用现有零件,或抑制部件个数及部件成本的设计的优点。
《发明的实施方式3》
图7表示本发明的显示单元(液晶单元)的实施方式3。具体地说,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c的平面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具有密封接合部S的一边的密封材料25a从该边的一端到另一端,一样远离CF基板的端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只使具有密封接合部S的一边的密封材料25b的一部分向显示区域D侧弯曲,并且在该部分形成有密封接合部S。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单元50c,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由于密封材料25b的密封接合部S远离CF基板30a的端部,所以能够抑制因密封接合部S引起的分割不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单元,例示了液晶单元,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变形。例如有机EL显示装置所示,虽然不充填液晶材料,但也能够应用于形成密封的显示单元。另外,如电阻式触摸面板所示,也能够应用于将一对基板贴合且以简单的封闭图案形成密封的设备。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CF基板上形成有彩色滤光片层,但本发明也可以将该彩色滤光片层形成于TFT基板侧。而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横电场方式的液晶单元。该情况下,不用CF基板的共用电极。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单元,例示了使用TFT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单元,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薄膜二极管的有源矩阵型的液晶单元、无源矩阵型的液晶单元、或节段显示型的液晶单元。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密封接合部S与从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重合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以是密封接合部S与单片电路自身重合的结构,或者与引出配线及单片电路双方重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四边的边框区域F中最宽幅一边的边框区域,以密封材料远离基板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该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配置有密封接合部的结构,但是,例如只要第二宽幅的边框区域具有一定以上的宽度,则也可以将密封材料以远离基板端部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二宽幅的边框区域,并且在该第二宽幅的边框区域配置密封接合部。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发明能够抑制液晶单元的分割不良,因此对通过密封材料将一对玻璃基板贴合而制造的显示单元有用。

Claims (9)

1.一种显示单元,其具备:
第一基板;
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边所规定的端子区域;
以所述端子区域露出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
将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粘接,并且具有宽幅地形成的密封接合部的框状的密封材料;
在所述密封材料的内侧所规定的显示区域;和
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所规定的、用于配置所述密封材料的四边的边框区域,
该显示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在所述四边的边框区域中最宽幅的一边的边框区域,以比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更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有所述密封接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区域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的多个第一柱状间隔物,
在所述宽幅的边框区域,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的多个第二柱状间隔物形成为,比所述多个第一柱状间隔物的配置密度低,或者比所述各第一柱状间隔物小,
在所述其它三边的各边框区域,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间隔通过所述密封材料保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宽幅的边框区域设置有单片电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接合部与所述单片电路、或从该单片电路引出的引出配线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基板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区域安装有集成电路芯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区域与所述宽幅的边框区域相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封入所述密封材料的液晶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通过描画而形成,
所述密封接合部为所述描画的起点和终点相互接合的部分。
CN2008800201130A 2007-09-28 2008-05-29 显示单元 Active CN101681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5625 2007-09-28
JP255625/2007 2007-09-28
PCT/JP2008/001351 WO2009040967A1 (ja) 2007-09-28 2008-05-29 表示セ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1068A true CN101681068A (zh) 2010-03-24
CN101681068B CN101681068B (zh) 2011-07-20

Family

ID=40510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01130A Active CN101681068B (zh) 2007-09-28 2008-05-29 显示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82530A1 (zh)
CN (1) CN101681068B (zh)
WO (1) WO200904096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330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007583A (zh) * 2014-06-10 2014-08-27 好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屏框胶的制作方法及液晶显示屏的框胶结构
CN104656323A (zh) * 2014-12-09 2015-05-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5182592A (zh) * 2015-10-29 2015-12-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8182880A (zh) * 2016-12-08 2018-06-1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小边框的显示装置
CN112068338A (zh) * 2020-09-01 2020-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421B (zh) * 2008-08-11 2013-12-25 夏普株式会社 柔性基板和电路构造体
US8982058B2 (en) * 2009-09-30 2015-03-17 Apple Inc. Touch screen border regions
JP5567855B2 (ja) * 2010-02-16 2014-08-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452290B2 (ja) * 2010-03-05 2014-03-26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JP2013231906A (ja) * 2012-05-01 2013-11-14 Japan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71662B (zh) * 2012-05-08 2015-02-01 Au Optronics Corp 用於液晶顯示面板的封裝結構
US20130300978A1 (en) * 2012-05-14 2013-11-14 Apple Inc. Display with Minimized Light Leakage
US20140080411A1 (en) * 2012-09-14 2014-03-20 Anand S. Konanur Integration of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oil antenna behind a screen display for near field coupling
TWI484382B (zh) * 2013-04-17 2015-05-11 E Ink Holdings Inc 觸控面板
JP2014238444A (ja) 2013-06-06 2014-12-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105469732B (zh) * 2014-09-05 2019-02-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18138861A1 (ja) * 2017-01-27 2018-08-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4764992A (zh) * 2021-01-12 2022-07-1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8361A (ja) * 1997-03-27 1998-10-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17186B1 (en) * 1998-12-28 2001-1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ealing corner regions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1305561A (ja) * 2000-04-21 2001-10-31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84323A (ja) * 2003-09-08 2005-03-31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WO2006013933A1 (ja) * 2004-08-04 2006-02-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パネル
JP4830296B2 (ja) * 2004-12-27 2011-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65037A (ja) * 2005-08-29 2007-03-1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132985A (ja) * 2005-11-08 2007-05-31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13125B1 (ko) * 2005-11-24 2013-09-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01427292B (zh) * 2006-06-07 2013-07-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4869892B2 (ja) * 2006-12-06 2012-02-0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330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9921449B2 (en) 2013-12-23 2018-03-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007583A (zh) * 2014-06-10 2014-08-27 好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屏框胶的制作方法及液晶显示屏的框胶结构
CN104656323A (zh) * 2014-12-09 2015-05-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4656323B (zh) * 2014-12-09 2017-08-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5182592A (zh) * 2015-10-29 2015-12-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5182592B (zh) * 2015-10-29 2019-01-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08182880A (zh) * 2016-12-08 2018-06-1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小边框的显示装置
CN112068338A (zh) * 2020-09-01 2020-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068338B (zh) * 2020-09-01 2021-11-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WO2022047931A1 (zh) * 2020-09-01 2022-03-1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US11803071B2 (en) 2020-09-01 2023-10-3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82530A1 (en) 2010-07-22
WO2009040967A1 (ja) 2009-04-02
CN101681068B (zh)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1068B (zh) 显示单元
JP5311531B2 (ja) 半導体チップの実装された表示パネル
CN101452126B (zh)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US9366914B2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95171C (zh) 安装结构体、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924430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78490B (zh) 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US8194225B2 (en) Array substrate for LCD device
KR2016006540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115399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563983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6026643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13194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3231682A1 (zh)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JP2002169172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基板の接合体
JP200814563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420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리페어 방법
JP200719315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181514A (ja) 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H0980449A (ja) 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205729A (ja) 液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79096A (ja) 液晶装置
TWI548909B (zh) 矽基液晶顯示模組之晶圓級組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100605772B1 (ko) 액정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080212015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