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8726A -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8726A
CN101678726A CN200780020368A CN200780020368A CN101678726A CN 101678726 A CN101678726 A CN 101678726A CN 200780020368 A CN200780020368 A CN 200780020368A CN 200780020368 A CN200780020368 A CN 200780020368A CN 101678726 A CN101678726 A CN 101678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re
inner tube
tubeless tires
tir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0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8726B (zh
Inventor
池田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8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8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8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87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1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utilising additional inflatable supports which become load-supporting in emergenc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utilising additional non-inflatable supports which become load-supporting in emergenc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utilising additional non-inflatable supports which become load-supporting in emergency
    • B60C17/06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utilising additional non-inflatable supports which become load-supporting in emergency resili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522Multiple chamber
    • Y10T152/10576Annular chambers
    • Y10T152/10594Mutually free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结构支撑体型无内胎轮胎,即使是在车辆行驶中轮胎爆胎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并能容易装设于轮圈。本发明的轮圈(10)在外周具有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的凸缘(11)及直径比外周缘小的容纳部(12),并且,具有调整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的气门嘴、调整内胎(15)的空气压的第二气门嘴以及内胎(15)。在容纳部12中容纳内胎(15),在将内胎(15)容纳于容纳部(12)中的状态下装设无内胎轮胎(30)于轮圈(10)的外周缘后,经由第二气门嘴将空气注入内胎(15)内直到成为规定空气压为止,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侧使内胎(15)膨胀,相对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在其内侧配设内胎。

Description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tyre wheel)。例如适用于轿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汽车的轮胎(tyre)、或摩托车等两轮机动车、自行车,还有飞机或特种车辆用的轮胎等。特别是涉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puncture)的情形下,容易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直至车辆停止为止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轮胎是以无内胎轮胎(tubeless tyre)为主流。无内胎轮胎的基本结构如图31所示。从形成为环状的胎面(tread)1的两端朝轮胎的半径方向设置一对胎壁(side wall)2,其端部成为胎唇部(bead part)3,在该胎唇部3安装有具有气门嘴(rim valve)4的轮圈(wheel)5。
如图31所示的现有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下,被指出当行驶中轮胎发生爆胎时,由于空气泄掉,所以车身因车辆负载而倾斜,方向盘操作变得困难,并且剎车作用变得难以起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点,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设法使得即使爆胎也能行驶一定距离的种种的失压续跑胎(run flat tyre)。此处,失压续跑胎是指即使轮胎的空气压因爆胎减少导致轮胎被压扁,也能够行驶某种程度的距离的轮胎。
以往的第一失压续跑胎有将轮胎的胎壁作成壁厚,在爆胎时通过胎壁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的胎壁加强型失压续跑胎。
但是,胎壁加强型的失压续跑胎因将肩负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的角色的胎壁作成壁厚来提高结构强度,故有如下缺点:振动吸收能力降低,影响乘坐的感觉,并且会牺牲燃油效率(fuel efficiency),关键的重量变重。
以往的第二失压续跑胎有在轮胎的内部装设轮状的内结构支撑体(innerstructural supporter),在爆胎时通过内结构支撑体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的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
揭示该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技术有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等。在该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情况下,因在爆胎时通过内结构支撑体暂时地支撑车身,故当然需使内结构支撑体的直径比轮圈的直径大。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其目的为即使是在车辆行驶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直到车辆停止为止。
但是,在以往技术的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中,作为问题点而可列举出轮胎装设的方法困难的问题。
即使是通常的一般的无内胎轮胎,将轮胎嵌入装设于轮圈也绝非易事,而在内结构支撑体型失压续跑胎的情形下,因在轮圈的周围存在直径大的内结构支撑体,故将内结构支撑体装设于轮圈后,在其外侧嵌入装设无内胎轮胎,此点在通常的装设程序上很困难。
在内结构支撑体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未被牢牢地安装的状态下,在使两者都覆盖在轮圈后使内结构支撑体固定于轮圈的情形也不容易。
依照日本国特开平7-276931号公报,自无内胎轮胎还未被装设于轮圈的阶段开始的装设程序完全未显示,所揭示的图也仅是轮圈、内结构支撑体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的上半部的剖面结构。
接着,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认识到很难从该内结构支撑体被装设于轮圈的阶段装设无内胎轮胎于外侧,并指出该问题点。在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的技术中,内结构支撑体不是以轮状的单一物形成,而是预先将整体分割成2~6等份而形成,以包括有内周部与外周部的双重结构将内结构支撑体的内周面固定于轮圈。
在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所揭示的装设方法是如下方法:在将轮圈的一方嵌在轮胎后,稍微使轮圈倾斜并使其面临轮胎的外部,在该倾斜的部位装设分割的一片内结构支撑体,而且,在使其它的部位的轮圈伸出于外部后,装设内结构支撑体,重复该顺序,依次装设内结构支撑体于轮胎之中。内结构支撑体是通过螺栓(bolt)等固定于轮圈。
但是,现实中,外侧的无内胎轮胎是经由胎唇以使空气不会泄掉的方式而被密接装设,即使是假设在将无内胎轮胎嵌通于轮圈的状态下,也因几乎无间隙,故没有放入内结构支撑体的余量。即使准备假设可从微小的间隙插入的内结构支撑体,该内结构支撑体成薄的板状物,结构上的强度极弱,故也会不堪使用。因此,在日本国特开2002-096613号公报所揭示的技术中,实际上无法提供具有如下结构强度的无内胎轮胎:在车辆行驶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的情形下,也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结构支撑体型的无内胎轮胎,即使是在车辆行驶中所装设的轮胎爆胎的情形下,也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方向盘控制,且能够容易装设于轮圈。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有第一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该轮圈具有:凸缘(flange);胎唇片(bead sheet),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容纳部,其直径比所述凸缘小,并且设置于轮圈槽(well);内胎(tyre tube),能够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第一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第二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内胎的空气压,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原料构成所述内胎的底部,所述内胎的底部的形状为与容纳部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形状嵌合的形状,通过使两者嵌合而固定,即使是由所述内胎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所述内胎也不会从所述轮圈槽脱落。
依照上述结构,可得到装设方法被确立的实用的车轮。因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装设时内胎被容纳于轮圈的容纳部内,故不会妨碍无内胎轮胎装设于轮圈,然后,通过使内胎膨胀,在爆胎时可通过内胎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
此处,优选所述内胎的原料为具有可膨胀性的原料,在经由所述第二气门嘴注入空气到所述内胎内直到成为规定空气压,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使所述内胎膨胀的状态下,所述内胎的直径比所述凸缘的直径大。
通过上述结构,变成内胎的直径比凸缘的直径大,通过在爆胎时由内胎暂时地支撑车身,使车身的倾斜变小,爆胎时的方向盘操作变得比较容易。
使所述内胎膨胀的方法有几种。例如可举出以下的三种方法。
第一方法为所述内胎的原料采用具有伸缩性的原料,通过填充空气使其膨胀的方法。
第二方法为在作为所述内胎的原料的具有伸缩性的原料的表面断续地配设硬质橡胶等的硬的原料,能以所谓的波纹管(bellows)方式折叠而构成,通过填充空气使其膨胀的方法。
第三方法为所述内胎的原料采用不具伸缩性但柔软的原料(例如玻璃纤维(glass fiber)等的强化纤维原料),通过从空气泄掉压瘪的状态填充空气使其膨胀的方法。
此外,优选所述内胎的原料为橡胶、塑料、纤维的任一种或这些橡胶、塑料、纤维的组合或在这些橡胶、塑料、纤维中混合结构强化原料。
接着,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有第一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安装方法为包含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的这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轮圈具有:凸缘;胎唇片,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容纳部,其直径比所述凸缘小,并设置于轮圈槽中;内胎,能够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第一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第二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内胎的空气压;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原料构成所述内胎的底部,所述内胎的底部的形状为与容纳部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形状相嵌合的形状,通过使两者嵌合而固定,即使是由所述内胎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所述内胎也不会从所述轮圈槽脱落,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将所述内胎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的状态下装设所述无内胎轮胎于所述胎唇片后,填充空气至所述内胎及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程序分成如下的两阶段的程序:第一程序是以所述第二气门嘴调整所述内胎的内压至规定压力;接着,第二程序是以所述第一气门嘴将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压调整至规定压力;通过这两阶段的程序,使所述内胎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膨胀。
此外,存在若长时间行驶的话仅外侧的无内胎轮胎磨损的情形。在本发明的车轮中仅外侧的无内胎轮胎的更换能够变得简单。优选在更换装设于所述轮圈的外周的所述无内胎轮胎的情形下,在通过以所述第一气门嘴泄掉空气使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压从所述规定压力减压的第二程序和以所述第二气门嘴泄掉空气使所述内胎的内压从所述规定压力减压的第一程序泄掉空气使所述内胎收缩后,通过从所述无内胎轮胎拔出所述轮圈并以相反的程序安装新的所述无内胎轮胎,从而更换所述无内胎轮胎。
通过上述程序,可将填充于内胎之中的空气的量当作在无内胎轮胎的爆胎时的状态中,以内胎作为内结构支撑体适当地使其膨胀用的适当的量。
接着,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有第二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该轮圈具有:凸缘;胎唇片,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轮圈槽;多个板状体,其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配设,能够调整对所述轮圈槽的安装角度,在所述安装角度为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的角度的情形下,所述板状体的扩展的直径比所述轮圈的凸缘的直径小;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在使所述板状体的安装角度为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的角度的状态下,在装设所述无内胎轮胎于所述胎唇片后,调整所述板状体对所述轮圈槽的安装角度并使所述板状体朝所述轮圈槽的外侧方向扩展而展开,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保持扩展,相对外侧的所述无内胎轮胎,在其内侧配设所述板状体,所述板状体的形状在沿着所述轮圈槽的外周排列的状态下,在所述轮圈槽的一个旋转方向具有凸形状,在与所述一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具有凹形状,通过在相互相邻的所述板状体之间使所述凸形状与所述凹形状互相对应而配置,从而增加所述板状体的在所述轮圈槽旋转方向上的长度,且增加排列于所述轮圈槽外周的所述板状体的数目。
依照上述构成,可得到装设方法被确立的实用的车轮。因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装设时板状体被容纳于轮圈的容纳部,故不会妨碍无内胎轮胎装设于轮圈,然后,通过安装角度的调整使板状体展开,在爆胎时可通过板状体的结构上的强度暂时地支撑车重。
此外,优选所述板状体具有沿着所述轮圈槽的外周的弯曲。
如此,若具有沿着凸缘的外周的弯曲,则因在使板状体沿着轮圈的外周时整齐地沿着轮圈外周,故可减小容纳部的深度。
此处,优选所述板状体的原料为金属、硬质塑料、硬质橡胶的任一种或这些金属、硬质塑料、硬质橡胶的组合。
此外,本发明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在装设无内胎轮胎于轮圈的状态下以车轮贩卖也可以,也可以仅以单体贩卖使用于本发明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具有第一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部分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
图3是表示无内胎轮胎装设于轮圈的外周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将内胎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完成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说明轮胎爆胎时的效果的图。
图7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使内胎收缩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将无内胎轮胎卸掉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的具有第一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部分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使图9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
图11是表示装设无内胎轮胎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将内胎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完成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使内胎收缩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将无内胎轮胎卸掉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部分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使图16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
图18是表示装设无内胎轮胎于轮圈的外周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将内胎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完成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使内胎收缩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将无内胎轮胎从轮圈的外周卸掉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部分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使图23所示的板状体展开的样子的图。
图25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装设无内胎轮胎于轮圈上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将板状体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完成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是针对无内胎轮胎爆胎时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表示在无内胎轮胎内使板状体躺倒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将无内胎轮胎卸掉的程序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以往的无内胎轮胎的基本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是被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的“车轮”可适用于轿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汽车的轮胎、或摩托车等两轮机动车、自行车,还有飞机或特种车辆用的轮胎等。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虽然以轿车的轮胎为例进行说明,但也能适用于卡车或公共汽车以及其它的特种车辆的轮胎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轮圈是指包含所谓的轮辋(rim)与内胎,或者包含轮辋与板状体,将无内胎轮胎装设于轮圈而形成的产品全体为车轮。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的车轮是作为使内胎膨胀的方法而使用如下方法(第一方法)的构成例:内胎的原料采用具有伸缩性的原料,通过填充空气使其膨胀。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车轮的轮圈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使图1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此外,装设顺序等为一例,关于安装于胎唇部等详细的顺序,省略图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轮圈10的大致外观,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纵向剖视图,图1(C)为侧视图。图1(D)及图1(E)为容易理解地比较以往的轮圈的轮辋与本发明中的轮圈的轮辋的图。在图1(E)中,本发明中的容纳部12的范围通过附加剖面线(hatching)来示意性地表示。
如图1(A)至图1(C)所示,本发明中的轮圈10具有:凸缘11、容纳部12、调整被装设于轮圈10的无内胎轮胎30的空气压的第一气门嘴13、用于调整后述的内胎15的空气压的第二气门嘴14、内胎15。此外,通常的轮圈所具有的其它的构造物等的图示省略。
胎唇片是具有与无内胎轮胎30的内周缘相接的接点的部分,并具有安装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分的部分(未图示)。
容纳部12是通过去掉(削除)以往的轮圈槽的内径而构成,作为内胎15的容纳空间而提供。因去掉轮圈槽的内径,故与以往的车轮的轮辋比较可宽广地确保容纳空间。容纳部12的范围附加剖面线表示。在容纳部12之中容纳有内胎15。
第一气门嘴13及第二气门嘴14在结构上与通常的气门嘴一样即可,其详细的图示省略,第一气门嘴13的空气插入口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被导引至可调整空气压的位置,第二气门嘴14的空气插入口被导引至可调整后述的内胎15的内部的空气压的位置。
内胎15由具有一些弹性力并具有结构强度的原料制作,具有轮状的袋结构,通过填充空气等气体而膨胀。原料例如有薄的强化橡胶、强化塑料、强化纤维等,而且,为了提高结构上的强度,混合玻璃纤维、钛等也可以。
内胎15被制作成在收缩的状态下容纳于容纳部12之中的尺寸,通过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等而膨胀,内胎15变成轮圈10的内结构支撑体。
关于对轮圈10固定内胎15的方法,例如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原料构成内胎15的底部,通过使该橡胶与容纳部12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嵌合并啮合而固定,设法使得即使离心力作用也不会脱落。若通过该方法将内胎15在收缩的状态下固定于轮圈10的容纳部12的底部,则变成图1(A)~图1(C)所示的状态。
图2是标示使内胎15膨胀的样子的一例的图。
如图2左边所示,内胎15在收缩的状态下被容纳于容纳部12之中。图2右边是显示通过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并使内胎15膨胀的状态。内胎15在膨胀的状态下,变成其直径比凸缘11的直径大,成为可作为具有双重结构的轮胎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的尺寸。
图3及图4是示意性地显示装设无内胎轮胎30于轮圈10的外周,将内胎15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顺序的图。
在图3及图4中,针对无内胎轮胎30,其外形概略以实线表示,内部的剖面概略形状以虚线表示。内部的剖面概略形状为了容易理解轮圈10的装设关系的概略而一并显示。
首先,如图3左侧所示,对无内胎轮胎30嵌入本发明的轮圈10。对轮圈10的胎唇片(未图示)以以往的方法安装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未图示)(详细未图示)。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及轮圈10的胎唇片的形状或结构与以往一样即可。
此时,内胎15是收缩且被容纳于容纳部12之中的状态,因其直径变小,故在无内胎轮胎30向轮圈10嵌入时不会成为阻碍,可依照以往的通常的程序进行装设。
通过将无内胎轮胎30嵌入轮圈10,如图3右侧所示,经由胎唇部将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10紧密地嵌合,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被密闭。但是,在该阶段中,第一气门嘴13仍被打开着,无内胎轮胎30的内侧与外气相通,空气压与外部气体压力相同。
接着,如图4的左图到右图所示使内胎15膨胀,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中展开(第一程序)。该内胎15的膨胀经由第二气门嘴14进行。第二气门嘴14是使外气与内胎15的内部相通的构件,具有可通过控制空气的流通与阀的开关来调整内胎15的内部的空气压的结构。经由该第二气门嘴14增加内胎15的内部的空气压,使内胎15膨胀并使其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展开。使内胎15膨胀后关闭第二气门嘴14而使内胎15密闭,维持固定内胎15的膨胀状态。该内胎15的直径作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的直径而具有适当程度的大小。
此外,在该阶段中,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的空气压因打开着第一气门嘴13,故与外部气体压力相同。
接着,调整无内胎轮胎30的空气压。经由第一气门嘴13调整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的空气压,然后,关闭第一气门嘴13,密封无内胎轮胎30(第二程序)。
若填充空气直到无内胎轮胎30的内压成为规定的空气压,则无内胎轮胎30膨胀至通常的使用状态,适合车辆的行驶。
此外,上述的两个程序,也即,第一程序最初以第二气门嘴14调整内胎15的内压至规定压力,然后,通过第二程序以第一气门嘴13调整无内胎轮胎30的内压至规定压力。依照该两阶段的程序,可使填充于内胎15的空气量为适当的量,该适当的量用于在爆胎时内胎15维持作为内结构支撑体的膨胀。
其理由如以下所示。当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爆胎,无内胎轮胎30内的空气压由规定压力急剧地下降至外部气体压力时,若内胎15耐不住由自身的内压造成的膨胀,则内胎15也一起破裂。若为上述程序,则在最初以第二气门嘴14调整内胎15的内压至规定压力时,无内胎轮胎30为外部气体压力,被填充于内胎15的空气量成为用于相对外部气体压力适度地膨胀的适当的量。
此外,若通过第二程序经由第一气门嘴13提高无内胎轮胎30至规定压力,则内胎15也被紧压并被提高至该规定压力,内胎15自身稍微压瘪。但是,通过如此稍微压瘪的状态,从而在爆胎时无内胎轮胎30的内压急剧地下降至外部气体压力的情形下,通过自身的内压充分地膨胀,可实现内结构支撑体的角色。
图5是显示通过上述程序填充空气而得的与本第一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100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图。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显示其剖面的图。如图5(B)所示,内胎15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膨胀展开。
接着,针对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爆胎的情况下的效果来说明。
图6的左侧是显示正常的状态的图,右侧是显示以往的无内胎轮胎30爆胎的状态的图,中央是显示本发明的无内胎轮胎30爆胎的状态的图。
当无内胎轮胎30爆胎时,无内胎轮胎30破裂无法支撑车重而导致车身塌陷,车身的塌陷越大,方向盘操作变得越困难,危险性增加。在以往的车轮中,从左侧的图的状态到右侧的图的状态车身一口气塌陷。也即,塌陷高度B部分,如此会招致非常危险的状态。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情形下,由于是通过内胎15暂时地支撑车重的结构,故变成车身从左侧的图的状态塌陷到中央的图的状态。也即,变成塌陷高度A部分。比较车身塌陷的高度,显然相对于在现有的车轮中塌陷高度B部分,在本发明的车轮100中因仅塌陷高度A部分,故即使是爆胎时塌陷也小,变得更安全。
此外,针对在爆胎时成为内结构支撑体的内胎15的结构上的强度进行说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即使爆胎也不会完全裂开,而是暂时地残存在轮圈的周围。此时,内胎15发挥像对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的一种内胎(tube)的作用。也即,虽然是暂时的,但仍像有内胎轮胎(tube tyre)般地作用。不是长时间行驶而是到停止为止的短时间行驶的话,通过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与内胎15能够进行如有内胎轮胎般的行驶。本发明是以该效果为目标。
接着,针对更换轮胎的程序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磨损且需更换的情形等之下,也能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若为现有的失压续跑胎,则即使是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磨损的情形也须更换失压续跑胎全体。在本发明中因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与内胎15被分离,故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即可。
拆卸的第一程序如图7所示,首先,打开第二气门嘴14泄掉内胎15内的空气,使内胎15收缩。内胎15被容纳于成为容纳空间的容纳部12。接着,打开第一气门嘴13泄掉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内的空气。
接着,拆卸的第二程序如图8所示,从轮圈的胎唇片卸下外侧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分离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10,从无内胎轮胎30抽出轮圈10。因内胎15收缩且其直径变小,故在拔出轮圈10时不会成为阻碍。
可通过该两阶段的程序仅拆卸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而进行更换。此外,新的无内胎轮胎30的装设依照图3至图4的程序安装即可。
以上,虽然是显示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构成例,但是上述构成为一例,能够进行种种的变更。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车轮是作为使内胎膨胀的方法而使用如下方法(第二方法)的构成例:在作为内胎的原料的具有伸缩性的原料的表面断续地配设硬质橡胶等硬的原料,能以所谓的波纹管方式折叠而构成,通过填充空气使其膨胀。
图9是示意性地显示与第二实施例有关的车轮的轮圈的基本构成的图,图10是显示使图9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此外,装设程序等为一例,关于向胎唇的安装等详细的程序省略图示。
图9是显示轮圈10a的大致的轮廓,图9(A)为主视图,图9(B)为纵向剖视图,图9(C)为侧视图。关于第二实施例的轮圈,容纳部12的范围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可,故相当于图1(E)的图省略。
如图9(A)至图9(C)所示,与第二实施例有关的轮圈10a具有如下的构件:凸缘11、容纳部12、调整被装设于轮圈10a的无内胎轮胎30的空气压的第一气门嘴13、用于调整后述的内胎15a的空气压的第二气门嘴14、内胎15a,此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关于凸缘11、容纳部12、第一气门嘴13、第二气门嘴14,其功能和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一样即可。
内胎15a构成为在具有伸缩性的原料的表面断续地配设硬质橡胶等硬的原料,并能以所谓的波纹管方式折叠。内胎15a全体以具有伸缩性的柔软的橡胶原料等构成,例如成为如第一实施例那样一填充空气就膨胀的结构。但是,第二实施例的内胎15a在外周部分断续地配设有以硬质橡胶等硬的原料制成的外皮。也即,如图9(C)所示,在硬的原料的外皮之间有柔软的橡胶原料,该部分可伸缩或可折叠,并能以所谓的波纹管方式使全体伸缩。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的内胎15a中,因外皮被硬质橡胶等硬的原料覆盖,故也能得到结构上的强度变强的效果。
内胎15a被制作成在收缩的状态下被容纳于容纳部12之中的尺寸,通过以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等而膨胀,内胎15a成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
关于对轮圈10a固定内胎15a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如图9(B)所示,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构成内胎15a的底部,通过使该橡胶与容纳部12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嵌合并啮合而固定,设法使得即使离心力作用也不会脱落。
图10是显示使内胎15a膨胀的样子的一例的图。
如图10左边所示,内胎15a在收缩的状态下被容纳于容纳部12之中。图10右边是显示通过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并使内胎15a膨胀的状态。内胎15a在膨胀的状态下变成其直径比凸缘11的直径大的内胎,成为可作为具有双重结构的轮胎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的尺寸。
图11及图12是示意性地显示装设无内胎轮胎30于轮圈10a的外周,将内胎15a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图。
无内胎轮胎30装设于轮圈10a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一样。首先,如从图11左侧至图11右侧所示,对无内胎轮胎30嵌入轮圈10a。对轮圈10a的胎唇片以以往的方法安装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未图示)(详细未图示)。此时,内胎15a为收缩且被容纳于容纳部12的中的状态,因其直径变小,故在无内胎轮胎30嵌入轮圈10a时不会成为阻碍,可依照以往的通常的程序进行装设。
装设无内胎轮胎30后,对内胎15a经由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使其从图12左侧的状态成为图12右侧的状态。
此外,通过对内胎15a经由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的程序(第一程序)与然后对无内胎轮胎30经由第一气门嘴13填充空气的程序(第二程序)这两阶段的程序填充空气,此点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一样,省略此处的说明。
图13是显示通过上述程序填充空气而得的、与本第二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100a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图。图13(A)是立体图,图13(B)是显示其剖面的图。如图13(B)所示,内胎15a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膨胀展开,作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在内胎15a的外周加强有硬的原料部分,作为内结构支撑体的结构强度被提高。
接着,针对更换轮胎的程序来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本第二实施例中也是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磨损且需更换的情形等之下,也能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
拆卸的第一程序如图14所示,首先,打开第二气门嘴14泄掉内胎15a内的空气,使内胎15a收缩。内胎15a被容纳于成为容纳空间的容纳部12。接着,打开第一气门嘴13泄掉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内的空气。
接着,拆卸的第二程序如图15所示,从轮圈的胎唇片卸下外侧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分离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10a,从无内胎轮胎30抽出轮圈10a。因内胎15a收缩且其直径变小,故在拔出轮圈10a时不会成为阻碍。
可通过该两阶段的程序仅拆卸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而进行更换。此外,新的无内胎轮胎30的装设依照图11至图12的程序安装即可。
以上,虽然显示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构成例,但上述构成为一例,能够进行种种的变更。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车轮是作为使内胎膨胀的方法而使用如下的方法(第三方法)的构成例:内胎的原料采用不具伸缩性但柔软的原料(例如玻璃纤维等的强化纤维原料),通过从空气被泄掉而瘪的状态填充空气来使其膨胀。
图16是示意性地显示与第三实施例有关的车轮的轮圈10b的基本构成的图,图17是显示使图16所示的内胎膨胀的样子的图。此外,装设程序等为一例,关于向胎唇片的安装等详细的程序省略图示。
图16是显示轮圈10b的大致的轮廓,图16(A)为主视图,图16(B)为纵向剖视图,图16(C)为侧视图。关于第三实施例的轮圈,也是由于容纳部12的范围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即可,故相当于图1(E)的图省略。
如图16(A)至图16(C)所示,与第三实施例有关的轮圈10b具有如下的构件:凸缘11、容纳部12、调整被装设于轮圈10b的无内胎轮胎30的空气压的第一气门嘴13、用于调整后述的内胎15b的空气压的第二气门嘴14、内胎15b,此点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一样。关于凸缘11、容纳部12、第一气门嘴13、第二气门嘴14,其功能和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所示的一样即可。
内胎15b由像例如玻璃纤维等的强化纤维原料那样不具伸缩性但薄且坚固的原料制成,可折叠或可使其膨胀。此外,在膨胀的状态下不会泄漏空气的较佳。例如,优选在玻璃纤维等的强化纤维原料的情形下,背面及底部是使用橡胶原料等空气不会泄漏的合成化学原料被密封的结构。
内胎15b在收缩的状态下像布片般柔软自如地弯曲,通过由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等而膨胀,成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
关于对轮圈10b固定内胎15b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如图16(B)所示,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构成内胎15b的底部,通过使该橡胶与容纳部12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嵌合并啮合而固定,设法使得即使离心力作用也不会脱落。
图17是显示使内胎15b膨胀的样子的一例的图。
如图17左边所示,内胎15b在收缩的状态下变成左右缩小的状态。图17右边是显示通过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并使内胎15b膨胀的状态。内胎15b在膨胀的状态下稳定,其直径比凸缘11的直径大,成为可作为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的尺寸。
图18及图19是示意性地显示装设无内胎轮胎30于轮圈10b的外周,将内胎15b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图。
无内胎轮胎30装设于轮圈10b的方法,首先,如从图18左侧至图18右侧所示,对无内胎轮胎30嵌入轮圈10b。对轮圈10b的胎唇片以以往的方法安装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未图示)(详细未图示)。此时,内胎15b因柔软自如地折弯,故若轮圈10b的容纳部12的直径比无内胎轮胎30的孔的内径(轮辋直径)小而有少许的间隙,则可将内胎15b塞入该间隙,如图18右侧所示,在嵌入轮圈10b时不会成为阻碍且内胎15b也可嵌入。在内胎15b进入无内胎轮胎30之中后依照以往的通常的程序装设胎唇部于轮圈10b即可。
装设无内胎轮胎30后,对内胎15b经由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使其从图19左侧的状态成为图19右侧的状态。
此外,通过对内胎15b经由第二气门嘴14填充空气的程序(第一程序)、与然后对无内胎轮胎30经由第一气门嘴13填充空气的程序(第二程序)的两阶段的程序填充空气,此点与在第一实施例说明的一样,省略此处的说明。
图20是显示通过上述程序填充空气而得的、与本第三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100b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图。图20(A)是立体图,图20(B)是显示其剖面的图。如图20(B)所示,内胎15b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膨胀展开,作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
接着,针对更换轮胎的程序来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本第三实施例中也是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磨损且需更换的情形等之下,也能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
拆卸的第一程序如图21所示,首先,打开第二气门嘴14泄掉内胎15b内的空气,使内胎15b收缩。然后,打开第一气门嘴13泄掉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内的空气。
接着,拆卸的第二程序如图22所示,从轮圈的胎唇片卸下外侧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分离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10b,从无内胎轮胎30抽出轮圈10b。因内胎15b收缩且变成柔软自如,故若轮圈10b的容纳部12的直径比无内胎轮胎30的孔的内径(轮辋直径)小而有少许的间隙,则内胎15b进入该间隙,可拔出轮圈10b。
可通过该两阶段的程序仅拆卸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而进行更换。此外,新的无内胎轮胎30的装设依照图18至图19的程序安装即可。
以上,虽然显示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构成例,但上述构成为一例,能够进行种种的变更。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是具有双重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二车轮的构成例。
图23是示意性地显示与第四实施例有关的轮圈10c的基本构成的图,图24是显示使图23所示的轮圈10c的板状体展开的样子的图。此外,关于向胎唇部的安装等详细的程序省略图示,而且,无内胎轮胎30的装设程序和板状体的展开程序等为一例。
图23是显示第四实施例的轮圈的大致的轮廓,图23(A)为主视图,图23(B)为示意性地显示侧视图。如图23所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轮圈10c具有:凸缘11、板状体16、调整无内胎轮胎30的空气压的第一气门嘴13。凸缘11、第一气门嘴13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即可。此外,在图23中,如后述那样调整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以及通常的轮圈10c所具有的其它的结构物等的图示省略。
板状体16是对轮圈10c的轮圈槽的安装角度可调整的板状的结构物,沿着轮圈10c的外周配置有多片。
在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为沿着轮圈10c的外周的角度的情形下,被调整为其扩展的直径比凸缘11的直径小。而且,在调整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且各板状体16朝轮圈10c的外侧方向扩展而展开的情形下,被调整为其扩展的直径为比轮圈的凸缘11的直径大。
图24(A)左侧是显示成为板状体16沿着轮圈10c的外周的状态的样子的图,图24(A)的右侧是显示板状体16朝轮圈10c的外侧扩展而被展开的样子的图。
如图24(A)左侧所示,板状体16在沿着轮圈10c的外周的状态下,其扩展的直径比凸缘11的直径小。如图24(A)右侧所示,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可通过角度调整机构(未图示)自如地调整。也即,如图24(A)右侧所示,可为朝轮圈10c的外侧方向扩展而展开的状态。板状体16的扩展的直径成为比轮圈10c的凸缘11的直径大的直径,成为可作为轮胎的内结构支撑体而发挥功能的尺寸。
此外,板状体16的形状加入以下的办法较佳。
第一办法为如图24(B)的侧视图所示使其具有沿着轮圈10c的外周的弯曲的办法。其原因在于,若具有这种弯曲,则在令板状体16为沿着轮圈10c的外周的状态时,可最紧凑地缩小其扩展的直径。
第二办法为如图24(B)的俯视图所示使板状体16的一侧为凸形状,使另一侧为对应的凹形状的办法。如图24(B)的板状体16的形状所示,凸形状与凹形状互相对应,如图24(C)所示,在排列板状体16的状态下,可在互相相邻的板状体16之间使凸形状与凹形状互相对应而配设,不产生由互相重叠造成的阶梯差,可作成如图示般平滑的圆弧状态,能够顺利地容纳。通过该办法可增加板状体的长度(轮圈旋转方向的长度),且可使板状体彼此间紧密地排列,可增加排列于轮圈外周的板状体16的数目。此外,若增加板状体的长度(轮圈旋转方向的长度),则如后述那样调整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而展开的情形下,可得到其直径变大的优点。而且,若能增加排列于轮圈外周的板状体16的数目,则可得到作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的结构上的强度这样的优点。
此外,板状体16的原料可采用轻量的金属、轻量的硬质塑料、轻量的硬质橡胶等。
图25及图26是示意性地显示装设无内胎轮胎30于轮圈10c的外周,将板状体16作为内结构支撑体展开的程序的图。
在图25及图26中,关于无内胎轮胎30,其外形概略以实线表示,内部的剖面概略形状以虚线表示。内部的剖面概略形状为了容易理解轮圈10c的装设关系的概略而一并显示。
首先,如图25左侧所示,对无内胎轮胎30嵌入本发明的轮圈10c。对轮圈10c的胎唇片以以往的方法安装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详细未图示)。无内胎轮胎30及轮圈10c的凸缘11的形状或结构与以往的方法一样即可。
此时,板状体16因安装角度被调整为沿着轮圈外周的角度,其直径变小,故在将无内胎轮胎30嵌入轮圈10c时不会成为阻碍,可依照以往的通常的程序进行装设。
接着,如图26的左侧到右侧所示,调整板状体16对轮圈10c的安装角度,板状体16朝轮圈10c的外侧方向扩展而展开,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侧使其扩展。该板状体16的扩展的直径作为失压续跑胎的内结构支撑体的直径而具有适当程度的大小。
若经由第一气门嘴13填充空气于无内胎轮胎30直到规定的空气压,则无内胎轮胎30膨胀至通常的使用状态,适合车辆的行驶。
此外,因无内胎轮胎30的内压不会伴随着板状体16的展开而变化,故不管板状体16的展开与空气填充于无内胎轮胎30的顺序,在填充空气于无内胎轮胎30后展开板状体16也可以。
图27是显示通过上述程序填充空气而得的与第四本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100c的完成状态的一例的图。图27(A)是立体图,图27(B)是显示其剖面的图。如图27(B)所示,板状体16在无内胎轮胎30的内部被展开。
接着,针对无内胎轮胎爆胎的情形的效果来说明。
图28的左侧是显示正常的状态的图,右侧是显示现有的车轮爆胎的状态的图,中央是显示本发明的车轮100c爆胎的状态的图。
当无内胎轮胎30爆胎时,因无内胎轮胎30破裂无法支撑车重而导致车身塌陷,在以往的车轮中,从左侧的图的状态到右侧的图的状态,车身一口气塌陷,故塌陷高度B部分,如此会招致非常危险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车轮的情形下,由于是通过板状体16暂时地支撑车重的结构,故变成车身由左侧的图的状态塌陷到中央的图的状态,变成塌陷高度A部分。比较车身塌陷的高度,显然相对于在以往的车轮中塌陷高度B部分,在本发明的车轮100c中因仅塌陷高度A部分,故即使是爆胎时塌陷也小,变得更安全。
此外,针对展开板状体16的状态的内径的调整来说明。可通过板状体16向轮圈10c的安装角度来自如地调整板状体16的扩展的直径。也即,因意味着作为内结构支撑体的高度的调整,故依照车种或用途适宜地调整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并调整内结构支撑体的高度到适当的高度即可。
此外,针对爆胎时的板状体16的结构上的强度进行说明。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即使爆胎也不会完全裂开,而是暂时地残存在轮圈的周围。此时,板状体16能够暂时地支撑车重即可。不是长时间行驶而是到停止为止的短时间行驶即可。本发明是以该效果为目标。
接着,针对更换轮胎的程序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磨损且需更换的情形等之下,也能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在本发明的第二车轮中,因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与板状体16被分离,故仅更换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即可。
拆卸的第一程序如图29所示,调整板状体16的安装角度,沿着轮圈外周放倒板状体16,打开第一气门嘴13泄掉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内的空气。此外,不管板状体16的角度调整与第一气门嘴13的打开的顺序,哪一个在先都可以。
接着,拆卸的第二程序如图30所示,从轮圈的胎唇片卸下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的胎唇部,分离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10c,从无内胎轮胎30抽出轮圈10c。因板状体16的直径变小,故在拔出轮圈10c时不会成为阻碍。
可通过该两阶段的程序仅拆卸外侧的无内胎轮胎30而进行更换。此外,新的无内胎轮胎30的装设依照图25至图26的程序安装即可。
以上,虽然显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有关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构成例,但上述构成为一例,能够进行种种的变更。
以上虽然图示说明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构成例中的较佳的实施例,但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能够进行种种的变更可被理解。
以上,虽然图示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能够种种的变更可被理解。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通过技术方案的记载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该轮圈具有:凸缘;胎唇片,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容纳部,其直径比所述凸缘小,并且设置于轮圈槽中;内胎,其能够被容纳在所述容纳部中;第一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第二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内胎的空气压,
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原料构成所述内胎的底部,所述内胎的底部的形状为与容纳部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形状相嵌合的形状,通过使两者嵌合而固定,即使是由所述内胎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所述内胎也不会从所述轮圈槽脱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胎的原料为具有可膨胀性的原料,在经由所述第二气门嘴注入空气到所述内胎内直到成为规定空气压,并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使所述内胎膨胀的状态下,所述内胎的直径比所述凸缘的直径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胎的原料为橡胶、塑料、纤维中的任一种或这些橡胶、塑料、纤维的组合或在这些橡胶、塑料、纤维中混合结构强化原料。
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用的轮圈。
5.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车轮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该轮圈具有:凸缘;胎唇片,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容纳部,其直径比所述凸缘小,并且设置于轮圈槽中;内胎,其能够被容纳在所述容纳部中;第一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第二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内胎的空气压,通过厚且坚固的橡胶原料构成所述内胎的底部,所述内胎的底部的形状为与容纳部底部附近的侧面的突起形状相嵌合的形状,通过使两者嵌合而固定,即使是由所述内胎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所述内胎也不会从所述轮圈槽脱落,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将所述内胎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的状态下将所述无内胎轮胎装设于所述轮圈的胎唇片后,填充空气至所述内胎及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程序分成如下的两阶段的程序:第一程序是以所述第二气门嘴调整所述内胎的内压至规定压力;第二程序是接着以所述第一气门嘴将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压调整至规定压力;通过这两阶段的程序而使所述内胎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膨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装设于所述轮圈的外周的所述无内胎轮胎磨损的情形下,通过以所述第一气门嘴泄掉空气而使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压从所述规定压力减压的第二程序和以所述第二气门嘴泄掉空气而使所述内胎的内压从所述规定压力减压的第一程序,泄掉空气使所述内胎收缩后,通过从所述无内胎轮胎拔出所述轮圈并以相反的程序安装新的所述无内胎轮胎,从而更换所述无内胎轮胎。
7.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轮圈和无内胎轮胎,该轮圈具有:凸缘;胎唇片,其用于安装无内胎轮胎的胎唇部分;轮圈槽;多个板状体,其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配设,能够调整对所述轮圈槽的安装角度,在所述安装角度为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的角度的情况下,所述板状体的扩展的直径比所述轮圈的凸缘的直径小;气门嘴,其用于调整所述无内胎轮胎的空气压,
在使所述板状体的安装角度为沿着所述轮圈槽外周的角度的状态下,在装设所述无内胎轮胎于所述胎唇片后,调整所述板状体对所述轮圈槽的安装角度并使所述板状体朝所述轮圈槽的外侧方向扩展而展开,在所述无内胎轮胎的内侧保持扩展状态,相对外侧的所述无内胎轮胎,在其内侧配设所述板状体,
所述板状体的形状在沿着所述轮圈槽的外周排列的状态下,在所述轮圈槽的一个旋转方向具有凸形状,在与所述一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具有凹形状,通过在互相相邻的所述板状体之间使所述凸形状与所述凹形状互相对应而配置,从而增加所述板状体在所述轮圈槽旋转方向上的长度,且增加排列于所述轮圈槽外周的所述板状体的数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具有沿着所述轮圈槽的外周的弯曲。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的原料为金属、硬质塑料、硬质橡胶中的任一种或这些金属、硬质塑料、硬质橡胶的组合。
10.一种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用的轮圈。
CN2007800203682A 2007-12-18 2007-12-18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8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74778 WO2009078110A1 (ja) 2007-12-18 2007-12-18 二重構造を備えたタイヤ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8726A true CN101678726A (zh) 2010-03-24
CN101678726B CN101678726B (zh) 2011-09-28

Family

ID=40445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03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8726B (zh) 2007-12-18 2007-12-18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528612B2 (zh)
EP (2) EP2072278B1 (zh)
KR (1) KR101043269B1 (zh)
CN (1) CN101678726B (zh)
AU (1) AU2007358553B2 (zh)
BR (1) BRPI0713518A2 (zh)
TW (1) TWI325834B (zh)
WO (1) WO20090781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355A (zh) * 2012-02-23 2012-07-18 李必春 子母式轮胎汽车安全车轮技术
CN105751829A (zh) * 2014-09-24 2016-07-13 李凤纲 汽车安全轮胎
TWI554414B (zh) * 2014-12-12 2016-10-21 Shui-Lai Su Double-powered wheels
KR102680612B1 (ko) * 2022-08-22 2024-07-02 넥센타이어 주식회사 고하중용 공기입 타이어 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80463A (en) * 1951-03-17 1954-06-08 Khalil Seyed Tubeless tire
US2884983A (en) * 1952-09-06 1959-05-05 Cuesta Francisco Gonzalez Safety pneumatic tire wheel
FR1378047A (fr) * 1963-06-04 1964-11-13 Michelin & Cie Perfectionnements aux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US3844325A (en) * 1972-07-31 1974-10-29 V Betancourt Dual pneumatic tire casings
GB1451227A (en) * 1973-11-29 1976-09-29 Betancourt L Vm Pneumatic tyre and wheel assemblies
US3982576A (en) 1974-08-09 1976-09-28 Vector Wheel Corporation Tire structure and method
US4071386A (en) * 1974-10-15 1978-01-31 Synair Hybrid solid filled pneumatic tire
JPS527501A (en) * 1975-01-21 1977-01-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Annular elastic member for assembling wheel rim and pneumatic tire and the assembly of the tire
US4008743A (en) * 1975-08-27 1977-02-22 The General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puncture resistance internal safety structure
DE2653658A1 (de) * 1976-11-25 1978-06-01 Uniroyal Ag Fahrzeugluftreifen mit plattfahreigenschaften
US4137894A (en) * 1977-06-17 1979-02-06 The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rim and run-flat system combination
US4318434A (en) * 1980-05-01 1982-03-09 Grumman Aerospace Corporation Banded tire load enhancement system
JPS60105209U (ja) 1983-12-23 1985-07-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構造
JPS63103710A (ja) 1986-10-22 1988-05-09 Komatsu Ltd 車両用タイヤ
US5035273A (en) * 1987-09-21 1991-07-30 Francesco Ruvio Vehicle wheel rim device for mounting a first tire casing inwardly of a second tire casing, providing a safety emergency wheel device
FR2622149B1 (fr) * 1987-10-26 1991-01-25 Michelin & Cie Jante pour pneumatique comprenant un boudin qui permet de rouler a l'etat degonfle
US4953291A (en) * 1988-12-09 1990-09-04 Grumman Aerospace Corporation Tire interior support system
JPH03107305U (zh) 1990-02-22 1991-11-05
GB9116259D0 (en) 1991-07-27 1991-09-11 Hamilton Robin Tyre pressure control and tyre safety
US5273093A (en) * 1992-12-17 1993-12-28 Hoosier Racing Tire Corp. Racing tire assembly
DE4344524A1 (de) 1993-12-24 1995-06-29 Joachim Richter Sicherheitsfelge mit innerem Notlaufreifen und automatischer Druckluftnachfüllung
JPH07276931A (ja) 1994-04-06 1995-10-24 Kunihiro Yamamoto 二重構造の安全タイヤ
JPH0958209A (ja) 1994-09-14 1997-03-04 Yasushi Mera パンクのしない凹凸自在滑り止めピンつき百足車輪
EP0707985A3 (en) * 1994-10-21 1997-03-05 Oks Lili Feld Tire holding device
US5746850A (en) 1996-04-26 1998-05-05 Luscher; Marcus P. Double inner tube and valve system
KR19980031156U (ko) * 1996-11-30 1998-08-17 양재신 자동차용 이중타이어
JP2002013927A (ja) 2000-06-29 2002-01-18 Sharp Corp 測距装置及びこれを適用した画像表示装置
US6896020B1 (en) * 2000-06-30 2005-05-24 Tbdc, Llc Tire inflated with a plurality of balls
JP2002096613A (ja) 2000-09-22 2002-04-02 Sanko Chemical:Kk 車両用タイヤ
JP2002103927A (ja) 2000-09-28 2002-04-09 Bridgestone Corp 安全タイヤヘの空気圧充填方法
JP3424041B2 (ja) 2001-06-20 2003-07-07 邱▲いく▼樸 タイヤの制御不能防止装置
KR20040053778A (ko) * 2002-12-13 2004-06-24 홍석기 휠과 튜브리스 타이어 조립체
US20040177910A1 (en) 2003-03-11 2004-09-16 Chao-Ying Chen Bicycle wheel with inner and outer tire members
JP2004330985A (ja) 2003-05-12 2004-11-25 Topy Ind Ltd エアバッグ式ランフラットホイール
JP2005153678A (ja) 2003-11-25 2005-06-1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用支持中子
FR2867107B1 (fr) * 2004-03-04 2006-04-28 Michelin Soc Tech Corps servant de support a un pneumatique en cas de degonflage et ensemble pneumatique equipe avec un tel corps.
JP4054831B1 (ja) * 2006-09-23 2008-03-05 一博 池田 二重構造を備えたタイヤホイ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25834B (en) 2010-06-11
EP2189302B1 (en) 2012-08-22
EP2072278A3 (en) 2009-08-26
EP2072278A2 (en) 2009-06-24
TW200927524A (en) 2009-07-01
EP2072278B1 (en) 2012-02-01
KR20090090999A (ko) 2009-08-26
WO2009078110A1 (ja) 2009-06-25
US20100212800A1 (en) 2010-08-26
KR101043269B1 (ko) 2011-06-21
AU2007358553A1 (en) 2009-07-02
EP2189302A1 (en) 2010-05-26
US8528612B2 (en) 2013-09-10
CN101678726B (zh) 2011-09-28
BRPI0713518A2 (pt) 2012-02-07
AU2007358553B2 (en) 201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8726B (zh) 具有双重结构的车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4827829B (zh) 防爆轮胎
US7992605B2 (en) Multifunctional tire support device
US7669627B2 (en) Pneumatic sealing ring having an inner tube and expandable liner for a tube-type tire
JP4054831B1 (ja) 二重構造を備えたタイヤホイール
CN206765714U (zh) 一种安全轮胎
EP2629985A2 (en) Bead seat clincher
CN202399841U (zh) 汽车内置式防爆备用轮胎
EP2173572B1 (en) Pneumatic sealing ring having an inner tube and expandable liner for a tube-type tire
CN106976363A (zh) 一种新型车轮及其使用方法
US20020121325A1 (en) Safety liner for a vehicle tire and method of use
US10696095B2 (en) Foam tire flap for low pressure applications
CN103042886A (zh) 汽车内置式防爆备用轮胎
CN2524975Y (zh) 一种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无内胎轮胎和轮辋
CN205736682U (zh) 双层防爆轮胎
CN107225914B (zh) 设气孔式屏障扣件和间隔层组合的气压式闭合防爆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00162A (zh) 车轮内胎
CN203957709U (zh) 防爆轮辋、防爆轮胎及其总成
CN104129237B (zh) 一种带气缸的真空轮胎内置爆胎应急装置
CN108638761B (zh) 一种弹性膜式防爆胎侧翻轮胎结构
CN208812900U (zh) 带有反冲气囊内胎的车轮
CN2492407Y (zh) 防爆内胎
US20220063354A1 (en) Wheel-mounted run-flat tire inser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8638760B (zh) 一种牵引钢绳式防爆胎侧翻轮胎结构
CN207594645U (zh) 一种气囊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