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8886A -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8886A
CN101668886A CN200880014043.8A CN200880014043A CN101668886A CN 101668886 A CN101668886 A CN 101668886A CN 200880014043 A CN200880014043 A CN 200880014043A CN 101668886 A CN101668886 A CN 101668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needle
bar
knitt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40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8886B (zh
Inventor
由井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68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8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2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04B7/26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with colour pattern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在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如步骤1所示,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刚反转之前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在编织A上的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如步骤2所示,在编织方向刚反转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在织针A上形成绞绕线圈,在B的织针b、d、f、…、t上形成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针织纱从织针A的绞绕线圈过渡到织针b的线圈的部分上,在线圈b上不发生,因此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被发现。此时,优选的是进行相对F将B向右偏离两个针距的横移。

Description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表面纱和里面纱作为由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时的针织纱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至少前后一对针床配设成前端部隔着齿口而对置的横机,能够通过添纱编织来形成筒状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添纱编织中,在向进行编织动作的织针的针钩喂纱时,对表面纱和里面纱设置高度差而进行喂纱。当对表面纱和里面纱使用不同的颜色时,可以使针织物的颜色在作为筒状针织物编织的外侧和内侧不同。这种针织物能够用作可反转表里来穿着的表里两用针织物。此外,即使对于表里两种颜色的添纱编织针织物只将其一侧当作表面穿着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由单一的针织纱编织而成的针织物不同的色彩效果。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具有上下两个喂纱口的一个导纱器供给表面纱和里面纱的装置的结构。上下两个喂纱口相对于导纱器的移动方向,以先行表面纱用喂纱口、后行里面纱用喂纱口的方式错开位置。为了将针织物编织成筒状,相对于一侧针床上的左右编织方向,使另一侧针床上的编织方向反转,使导纱器往复移动,因此两个喂纱口的位置也对应于编织方向而调换。
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也能够分别从具有一个喂纱口的两个纱线供给机供给,通过添纱编织而以筒状编织出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背景技术一栏的[0004]段落中,指出了如下问题。
在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通常有必要使表面纱相比里面纱先行而进行喂纱。在横机中,由于在编织宽度的端部上编织方向反转,至少在任意一侧编织宽度的端部上表面纱和里面纱的喂纱口的位置调换,产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由于交叉,在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上下关系瞬间逆转的状态下形成下一个线圈。当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上下关系逆转时,原本未出现的颜色出现在表面,这导致针织物侧端部的渗色(颜色的掺混),从而商品的价值下降。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编织方法:利用横机的添纱进行的阔幅罗纹组织的编织,由此使发生交叉侧的编织宽度端部的渗色难以被发现。阔幅罗纹组织在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形成的罗纹组织中,使多个表面线圈的区间和多个反面线圈的区间交替地重复而形成。在发生添纱所使用的针织纱的交叉的一侧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上,在一侧的针织物上将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作为端部线圈,在另一侧针织物上将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作为端部线圈。在一侧针织物中形成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后,反转编织方向,编织另一侧针织物的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由此能够使针织纱的交叉发生在阔幅罗纹组织的过渡部上,从而能够使针织纱的渗色难以发现。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0003]段落中,对于筒状针织物有如下记载:本说明书所指的筒状针织物除前后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途中没有被截断的完整的筒状针织物之外,还包含如开襟绒线衫那样的在途中截断的C字状的针织物。本说明书也一样,筒状针织物包含C字状针织物。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99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13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2所示,当从两个纱线供给机供给表面纱和里面纱时,两个纱线供给机中,沿针床的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向左右往复移动,因此无法避免在左右的一侧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例如,在由前侧的纱线供给机供给表面纱、由后侧的纱线供给机供给里面纱的情况下,在从前针床上的编织转移到后针床上的编织的一侧的端部上发生交叉。即,编织针织物侧的针床的前后、和用于喂入表面纱的纱线供给机的前后相一致的一侧的端部上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专利文献2的编织方法在添纱编织除阔幅罗纹组织之外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不能适用于使针织物侧端部的渗色难以被发现的情况。
即使使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喂纱装置,也有必要在编织宽度的端部上反转喂纱方向时,调换两个喂纱口的配置。喂纱口的调换是将设在两个喂纱口的部件旋转180°来进行。当在编织宽度的两端上向同一方向旋转时,导致表面纱和里面纱互相缠绕,因此有必要在编织宽度的两端上反转旋转方向。因此,在编织宽度的一端上,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发生渗色。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在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的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本发明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使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沿前后相对的针床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进行供给,并将所述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具有来自针编弧的针织纱交叉之后与两侧的沉降弧连接而成的绞绕线圈,
在由与该一方的针床相对的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侧与该绞绕线圈连接的该一端侧的线圈与该绞绕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位于在所述绞绕线圈中从针编弧起连接到由所述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圈的沉降弧的范围内。
并且本发明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
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
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并且,本发明的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向左右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
在所述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使应形成所述一侧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通过横移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间隔。
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向左右方向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
在所述编织方向刚反转之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中,通过横移使应形成所述编织线圈横列刚反转之前的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间隔。
并且本发明的设计装置,相对于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该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生成编织控制数据,以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由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根据本发明,在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中,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具有从针编弧到两侧的沉降弧针织纱交叉连接而成的绞绕线圈。在绞绕线圈和在与编织绞绕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上与绞绕线圈连接的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部,因此即使在交叉部上里面纱出现在表面发生颜色渗出,也难以被发现,能够解决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提高针织纱的商品价值。
并且根据本发明,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在绞绕线圈中位于从针编弧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圈的沉降弧连接的范围内,因此,能够使颜色渗出从针织物表里的任一侧都难以被发现。
并且根据本发明,为了在横机的前后针床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在编织端部反转针织方向而进行往复编织。在反转编织方向时,使位置错开而反转喂入的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位置关系,因此无法避免在编织宽度一侧的端部上在表面纱和里面纱之间发生交叉。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将应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和应由与该织针所属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最终线圈构成绞绕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线圈之间。其间的针织纱很难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因此在由横机的前后针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即使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也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出现。由于解决了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编织的筒状针织物的商品价值。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通过横移使应形成一侧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向左右错开,来扩大绞绕线圈和相对的针床上与绞绕线圈连接的线圈的间隔。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可能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但是也可能跨越比较长的区间并行而以不稳定的状态发生。通过扩大间隔,即使是表面纱和里面纱并行的不稳定状态的交叉,也能够使之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下一个线圈之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生成用于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控制数据,以使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最终线圈构成绞绕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线圈之间。其间的针织纱很难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因此在由横机的前后针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即使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也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出现。由于解决了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编织的筒状针织物的商品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由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来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概略编织顺序的图。
图2为表示通过图1的步骤2的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范围的图。
图3为表示图1的1中的向左行进编织刚结束后的状态即图1的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刚开始前的状态的齿口10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4为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刚开始后的状态的齿口10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5为表示相比图4纱线供给机11、12移动到右方,F侧织针A将表面纱1及里面纱2下拉到某种程度,B的织针b也开始下拉的状态的齿口10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6为表示图1的步骤2所示的向右行进编织结束的状态的齿口10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7为表示包含图3~图6的编织而形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组织的图。
图8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C字状时的编织顺序的图。
图9为表示用图8所示的C字状编织和图1所示的环绕编织两种方法来形成筒状针织物20的例子的图。
图10为表示为了与图9进行比较而编织的筒状针织物30的例子的图。
图11为表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的设计装置4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所述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使通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所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标号说明
1 表面纱
2 里面纱
5 绞绕线圈
5a  针编弧
5b  沉降弧
6   交叉部
10  齿口
11、12纱线供给机
20  筒状针织物
21  C编织部
22  环绕编织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由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来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概略编织顺序。在横机的前后针床中,F表示前针床,B表示后针床。在各针床上以一定针距配设有多个织针。两方的针床隔着齿口相对配置。在各针床的织针中,前端的针钩向齿口进退。在齿口的上方配置有多个纱线供给机。在齿口的上方还配设有多个导纱轨。纱线供给机能够向左右往复移动地支承在任一个导纱轨上。
为便于说明,对于前后针床F、B中包含编织上使用的范围的织针,在前针床F中分别用大写字母A~T表示,在后针床B中分别用小写字母a~t表示。在各织针中,圆圈符号表示卡定有线圈。涂黑的圆圈符号表示形成了新的线圈。左侧的[S]表示标准状态。右侧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
在图1中用S表示的标准状态中,将F侧的每隔一个的织针A、C、E、…、S基本上分配给前侧针织物,进行将B侧的每隔一个的织针b、d、f、…、t基本上分配给后侧针织物的抽针编织。F侧的空针B、D、F、…、T为与B侧的织针b、d、f、…、t相对的位置,用于从B侧移动线圈或编织反面线圈等。B侧的空针a、c、e、…、s也一样。另外,编织上使用的织针的根数也是为了说明方便,在实际的针织物中,通常使用更多的根数。并且,在使用前后各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张床的横机等的情况下,在主要用于编织的前后各下段侧的针床中,可以进行不在织针之间设置空针的全针编织。
在图1的左侧表示的数字1及2表示在针床左侧的编织端部上执行减少由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影响的处理的编织顺序的步骤。假设为了使表面纱的喂纱所使用的纱线供给机在相比里面纱的喂纱所使用的纱线供给机靠前的前侧向左右往复移动而分别受导纱轨支承的情况。编织方向从前针床的编织反转为后针床的编织时,发生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在以F侧向左方向、B侧向右方向分别进行编织的环绕编织来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步骤1与步骤2,能够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如步骤1所示,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的一侧,例如在向左方的编织线圈横列中,除织针A的最终线圈之外,在F的织针S、Q、O、…、C上形成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A喂入针织纱。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的纱线供给机进行移动以使针织纱通过织针A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
如步骤2所示,在编织方向向右方反转的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将织针A和在B侧应编织线圈的织针b、d、f、…、t一同驱动进行编织,所述B侧与织针A形成最终线圈的F侧相对,从而在各织针A、b、d、f、…、t上形成线圈。形成在F侧的织针A上的线圈构成与形成在F侧的其他织针S、Q、…、O、…、C上的线圈不同的绞绕线圈。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针织纱自F侧的织针A的绞绕线圈起与构成B侧一端侧的织针b的线圈连接而过渡的部分上,而在线圈b中不发生,因此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被发现。
此时,优选的是,执行将B侧相对于F侧向右偏移两个针距的横移。通过横移,F侧的织针A与B侧的织针b之间的距离变大。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可能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中,但是也可能以跨越比较长的区间并行而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发生。通过横移来扩大间隔,由此在向右方向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以从织针A到织针b的顺序下拉织针以前发生交叉,能够在织针b上以表面和里面为正规的状态下拉。
图2表示利用图1的步骤2的编织使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范围。在喂入表面纱1和里面纱2而编织添纱编织的筒状针织物时,在F侧的织针E、C上形成前侧线圈3,在B侧的织针b、d上形成后侧线圈4,同时在F侧的最终线圈A上形成绞绕线圈5。由此,能够使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作为自绞绕线圈5起向B侧的织针b的后侧线圈4过渡的部分,发生在用黑色表示的范围内。
图3、图4、图5及图6简要表示在图2的交叉部6发生表面纱1与里面纱2的交叉的过程。织针13的向齿口10的进退利用例如搭载在沿着针床向左右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的三角来驱动,但省略了三角座滑架的图示。并且,纱线供给机11、12的移动也通过三角座滑架连动。
图3表示图1的步骤1中的向左行进编织刚结束后的状态,即刚开始图1的步骤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前的状态。前后针床F、B隔着齿口10而相对配置。表面纱1和里面纱2分别从向左右移动齿口10的纱线供给机11、12喂入。喂入表面纱1的纱线供给机11配置在相比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靠前的前侧。F侧的织针C、E进出齿口10而用针钩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通过织针13产生的针编弧和沉降片14产生的沉降弧形成线圈。由于F侧的织针A不进出齿口,因此表面纱1和里面纱2构成如下状态:自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C的针钩起通过织针A的位置,而延伸至退出到左方的编织宽度外而待机的纱线供给机11、12。
图4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刚开始向右行进编织后的状态。喂入表面纱1的纱线供给机11比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先行,因此即使在图3中纱线供给机11位于相比纱线供给机12靠左的左侧,在图4中也会向右侧先行。F侧的最后的织针A在纱线供给机11、12向右行进而通过之前进出齿口10,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向左延伸的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上方。纱线供给机11、12通过相比进出齿口10的织针A靠上的上方而向右移动,因此,表面纱1和里面纱2围绕织针A的针杆的左侧而从下侧折返到上侧。
图5表示如下状态:纱线供给机11、12相比图4移动到右侧,F侧的织针A将表面纱1和里面纱2下拉到某种程度,B侧的织针b也开始进行下拉。这样,为了以从F侧的织针A到B侧的织针b的顺序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在表面纱1和里面纱2之间形成交叉部6,在用B侧的织针b下拉时,能够在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表面和里面成为正规的状态下进行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根据纱线供给机11、12的位置关系等,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中,或跨越比较长的区间以表面纱1和里面纱2并行之类的不稳定的状态发生。若通过横移来扩大F侧的织针A与B侧的织针b的间隔,则能够使交叉部6可靠地发生在织针A与织针b之间。
图6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表示的向右行进的编织结束的状态。各织针13以其前端相比沉降片14的前端远离齿口10的方式被向各针床下拉。F侧的织针A的下拉优选以如下条件进行:表面纱1与里面纱2的交叉部6相比与织针A相邻的沉降片14形成在织针A的针钩侧。
图7表示包含图3~图6的编织而形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组织。由F侧的织针A形成的绞绕线圈5,以从针编弧5a相邻的前侧线圈3及后侧线圈4之间的沉降弧5b连接的部分交叉的方式绞绕。如图6所示,若能够使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发生在相比沉降片14靠织针13的针钩一侧,则能够在线圈组织中,使交叉部6在绞绕线圈5中发生在前后边界10c侧的沉降弧5b和针编弧5a之间的位置。若能够使交叉发生在这种位置,则即使由交叉引起里面纱2出现在表面也能够使之难以被发现。
图8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C字状时的编织顺序。即,筒状针织物为将针织纱在前后一侧的针床、例如后针床B上使用编织宽度的全部的织针b、d、f、…、t,在构成前后另一侧针床的前针床F上使用除编织宽度的中间部之外的两端部的织针A、C、E、G、I、K、M、O、Q、S编织而成。如步骤1所示,在前针床的一端侧、例如右端侧的织针K、M、O、Q、S上,向构成编织宽度内部的左方喂入针织纱,之后如步骤2所示,反转供给方向而向构成编织宽度外部的右方喂入针织纱。如步骤3所示,在反转供给方向之后,在B侧,从编织宽度的右端侧向构成左端侧的织针t、r、p、…、d的左方除最终织针b之外喂入针织纱。如步骤4所示,在反转供给方向之后,从左端侧向构成编织宽度内部的右方对B的织针b及F的左端侧的织针A、C、E、G、I喂入针织纱。如步骤5所示,反转供给方向,除最终织针A之外向构成外部的左方对F侧的左端侧的织针I、G、E、C喂入针织纱。如步骤6所示,向F侧的织针A和从B侧的左端侧向右端侧的织针b、c、f、…、t构成的右方供给针织纱。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复进行往复喂入针织纱而将筒状针织物形成为作为整体呈C字状。
若使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具有两个喂纱口且能够调换两个喂纱口的喂纱位置的导纱器来喂纱,则能够将防止形成绞绕线圈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处理集中在左侧进行。与图3~图6一样,在将表面纱1和里面纱2从两个纱线供给机11、12喂入,而喂入表面纱1的纱线供给机11位于相比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靠前的前侧的情况下,不是在图8的步骤3及步骤4中而是在步骤2及步骤3中,在F的右端织针S上也形成绞绕线圈而进行编织。该情况下,在图8的步骤4中不进行横移,取而代之的是在步骤3中执行将B相对于F向左偏移四个针距的横移。
如上所示,图8所示的C字状的筒状针织物为,将在一侧的针床上连续而在另一侧的针床上中间被截开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进行连接而形成。C字状的筒状针织物,即使仅在编织宽度的一端连接而在编织宽度的另一端不连接,也能够编织出在两侧针床上连续的针织物。在这种筒状针织物上,颜色渗出的问题与图8一样,也能够同样地进行防止处理。
图9及图10表示使用织针排列针距为12G的岛精机制作所制造的无缝编织计算机横机、SWG-FIRST(产品名)编织成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例子。
图9表示用图8所示的C字状编织和图1所示的环绕编织两种方法来形成的筒状针织物20的例子。在筒状针织物20中的进行C字状编织的C编织部21中,由前针床来编织前侧针织物21a,由后针床来编织后侧针织物21b。前侧针织物21a与后侧针织物21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21c上连接。在前侧针织物21a中,以缺少中间部而在端部21d折返的方式编织。在进行环绕编织的环绕编织部22上,前侧针织物22a和后侧针织物22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22c上连接。在边界部21c、22c上几乎不发生由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在筒状针织物20上,包含C编织部21和环绕编织部22两部分,但是即使在仅包含一方的情况下,也很难发现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商品价值。
图10表示用于与图9进行比较而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30的例子。筒状针织物30不进行绞绕线圈的形成和由横移引起的颜色渗出的防止处理而进行编织。在筒状针织物30中进行C字状编织的C编织部31中,在前针床上编织前侧针织物31a,在后针床上编织后侧针织物31b。前侧针织物31a和后侧针织物31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31c上连接。在前侧针织物31a中,以缺少中间部而在端部31d折返的方式编织。在进行环绕编织的环绕编织部32中,前侧针织物32a和后侧针织物32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32c上连接。在边界部31c、32c上发生由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若使C编织部31与图9的C编织部21一样,使用具有两个喂纱口且可以调换两个喂纱口的喂纱位置的喂纱装置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则能够使颜色渗出发生在隔着编织宽度一侧的边界部31c的两端的线圈上,而不是发生在编织宽度的另一侧。但是,筒状针织物30由于在编织宽度的一侧发生颜色渗出,因此不能像图9所示的边界部21c那样,使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图11是表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的设计装置40的概略结构,所述编织控制数据用于通过利用横机进行的如图1及图8所示的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所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设计装置40是在通用计算机41上安装设计针织物的软件来实现。在计算机41上连接有键盘、数字转换器、鼠标等输入装置42、图形显示器等显示装置43、经由LAN等的能够与外部通信的通信装置44、能够装卸各种存储介质的外部记录装置45等。
向计算机41的软件安装,可以通过经由通信装置44的下载而进行,或者在外部记录装置45上安装存储介质来进行。操作者向输入装置42输入设计数据,观察显示装置43所表示的设计结果而进行图9所示的筒状针织物20等的设计。操作者指定C编织部21及环绕编织部22等。并且,指定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的纱线供给机及导纱器。依据按照该指定所确定的喂纱口的配置,计算机41能够确定形成绞绕线圈的织针,能够生成包含使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的顺序的编织控制数据。并且,还可以先通过标准准备包含这种顺序的编织控制数据,根据操作者的选择进行插入。生成的编织控制数据经由通信装置44传送给横机,或从外部记录装置45存储在磁盘、USB存储器等的存储介质之后输入到横机,进行筒状针织物20等的编织。

Claims (5)

1.一种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使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沿前后相对的针床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供给,并将所述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具有来自针编弧的针织纱交叉之后与两侧的沉降弧连接而成的绞绕线圈,
在由与该一方的针床相对的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侧与该绞绕线圈连接的该一端侧的线圈与该绞绕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位于在所述绞绕线圈中从针编弧起连接到由所述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圈的沉降弧的范围内。
3.一种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
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
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向左右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
在所述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使应形成所述一侧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通过横移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间隔。
5.一种设计装置,相对于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该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生成编织控制数据,以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由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CN200880014043.8A 2007-05-02 2008-04-25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Active CN101668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1800/2007 2007-05-02
JP2007121800 2007-05-02
PCT/JP2008/001097 WO2008139710A1 (ja) 2007-05-02 2008-04-25 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ならびにデザイ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8886A true CN101668886A (zh) 2010-03-10
CN101668886B CN101668886B (zh) 2011-12-07

Family

ID=40001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4043.8A Active CN101668886B (zh) 2007-05-02 2008-04-25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57221B1 (zh)
JP (1) JP5307001B2 (zh)
CN (1) CN101668886B (zh)
WO (1) WO200813971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2105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在针织物上编织动态图案的方法
CN109972273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日织堂株式会社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CN113265752A (zh) * 2020-02-17 2021-08-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1949B (zh) * 2009-05-08 2013-09-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5349357B2 (ja) * 2010-02-03 2013-11-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方法
JP5695846B2 (ja) * 2010-03-16 2015-04-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Vネック尖端部の編成方法、およびvネック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
EP2805638B1 (en) 2012-01-20 2017-03-15 Shima Seiki Mfg., Ltd Footwear, and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 fabric
JP5980409B2 (ja) 2013-02-25 2016-08-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編成方法
KR101698078B1 (ko) * 2015-04-13 2017-01-19 파이룽 머시너리 밀 코., 엘티디. 평판 편물기용 테크니컬 면의 일면에 교대 플레이팅을 편물하는 방법
JP6526554B2 (ja) 2015-12-25 2019-06-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6518608B2 (ja) 2016-03-01 2019-05-2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7434035B2 (ja) 2020-04-01 2024-02-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7749B2 (en) * 2000-02-29 2003-11-18 Shima Seiki Mfg., Ltd. Yarn feeding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TW561210B (en) * 2000-02-29 2003-11-11 Shima Seiki Mfg Yarn carrier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TW483962B (en) * 2000-02-29 2002-04-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plating of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by four-sheet bed weft knifting machine
JP4180527B2 (ja) * 2004-01-30 2008-11-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プレーティングによるワイドリブ組織の編成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2273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日织堂株式会社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CN108532105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在针织物上编织动态图案的方法
CN113265752A (zh) * 2020-02-17 2021-08-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8886B (zh) 2011-12-07
EP2157221A4 (en) 2014-11-05
EP2157221B1 (en) 2015-11-18
WO2008139710A1 (ja) 2008-11-20
JP5307001B2 (ja) 2013-10-02
EP2157221A1 (en) 2010-02-24
JPWO2008139710A1 (ja)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8886B (zh)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CN10107290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12962204B (zh)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US10030328B2 (e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knitted articles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01184880B (zh) 针织模拟装置和模拟方法
CN101395312B (zh)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CN103882613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00529219C (zh) 使用弹力纱的编织方法和装置
EP0743385B1 (en) Apparel 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702576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2041609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9023684B (zh) 一种横机编织绞花织物的方法
CN101663427B (zh)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03628236B (zh) 带有流苏的织物与编织流苏的针织机以及流苏的编织方法
CN105256450A (zh)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2016146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102076897B (zh) 使用了嵌花提花的针织物的设计装置及设计方法
CN111910334B (zh) 一种织物送经穿纱方法
CN102677388A (zh) 针织设计装置
JP7305896B1 (ja) 緯編編み物及びその編み方
CN112553758B (zh) 一种针织衫编织移针补洞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