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6450A -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6450A
CN105256450A CN201510410458.9A CN201510410458A CN105256450A CN 105256450 A CN105256450 A CN 105256450A CN 201510410458 A CN201510410458 A CN 201510410458A CN 105256450 A CN105256450 A CN 105256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column
basal part
column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04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6450B (zh
Inventor
由井学
前田巧
宫地勇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56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6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6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6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7/00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 D04B37/02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with weft knit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用性优异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在使FB中的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排列的区域为交叉区域时,进行下述工序α~δ。在工序α中,使第一线圈列(1)逐步地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编织除第二线圈列(2)之外的线圈列(b2、b1、1)。在工序β中,在第一线圈列(1)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在工序γ中,向FB中的交叉区域内的空针分配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编织除第一线圈列(1)之外的线圈列(b1、b2、2)。在工序δ中,消除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混合,并编织除第一线圈列(1)之外的线圈列(b1、b2、2)。

Description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生成用于编织绞花花纹的编织程序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了用于编织绞花花纹的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已知使用横机在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绞花花纹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绞花花纹是通过调换在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排列的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的位置而编织成的组织花纹。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筒状针织物的侧端编织跨越筒状针织物的前侧和后侧的绞花花纹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
另外,已知如下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在横机中的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从按一侧基底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部分)、第一线圈列、第二线圈列、另一侧基底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部分)的顺序排列的状态起,调换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的位置时,利用移位和移圈,一次性调换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的位置。已知如下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通过将两线圈列分成多组并使各组逐步地移动,阶段性地调换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874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以往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有时因构成绞花花纹的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的数量、除绞花花纹之外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的情况不同而无法应用。例如,在各线圈列的线圈数量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一次性调换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存在断纱的可能。另外,在基底针织物部形成组织花纹的情况下,根据移位的差异等,有时无法同时进行绞花花纹的编织和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花纹的编织。这样,以往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各有优缺点,设计针织物的用户需要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为了减轻这样的用户的负担,要求不受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花纹、交叉的线圈列的线圈数量限制而能够通用地应用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通用性优异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生成使横机执行上述通用性优异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以及存储了该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从按一侧基底部、第一线圈列、第二线圈列、另一侧基底部的顺序排列的状态起,调换所述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位置,从而在针织物形成绞花花纹。在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中,在使所述第一针床中的所述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排列的区域为交叉区域时,进行以下的工序α~工序δ。
[工序α]…在将所述第二线圈列置于所述第二针床的状态下,进行至少1次以上如下的动作:使所述第一线圈列向所述交叉区域中的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移动,不编织所述第二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一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
[工序β]…将构成所述第一线圈列的多个线圈分成靠所述一侧基底部的一侧组和靠所述另一侧基底部的另一侧组,使所述另一侧组移动到所述交叉区域中的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的端部为止,并且使所述一侧组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向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移动,在所述另一侧组和所述一侧组之间以及在所述一侧组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
[工序γ]…将所述第二线圈列的各线圈分配到所述交叉区域的空针上,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
[工序δ]…反复如下的动作,直到消除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的混合:使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混合的混合区域的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向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移动,并且使位于所述混合区域的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向所述一侧基底部侧移动,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此外,混合区域是指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且是从第二线圈列的靠另一侧基底部的端部到第一线圈列的靠一侧基底部的端部的区域(参照后述的图2的S7、S9)。
作为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能够举出如下的方式:在进行所述工序α之前,进行工序ε,在该工序ε中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断开所述第一线圈列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能够举出如下的方式:进行所述工序β的分组,以使在所述工序γ中使所述第二线圈列向所述一侧基底部侧移动时,所述第二线圈列中的靠所述另一侧基底部的端部线圈的移动距离为2针以上且4针以下。该结构与在总针编织的情况下所述工序β的所述另一侧组的线圈数量是2~4个的意思相同。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设计系统,该设计系统具备:输入部,其供用户输入涉及针织物的编织的编织信息;以及编织程序生成部,其基于所述编织信息,生成能够由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设有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该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具备编织条件确定部,其基于所述编织信息中的与绞花花纹的编织相关的绞花花纹相关信息,确定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条件。而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设有的所述编织程序生成部,生成为了使横机执行基于所述编织条件确定部所确定的编织条件的所述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而使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横机的编织程序。
本发明涉及存储了能够由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设有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存储于该本发明的存储介质的编织程序是使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横机以使所述横机执行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在调换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的位置时不易发生断纱。这是因为,无论使第一线圈列的线圈移动时还是使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移动时,都是在不会发生断纱的范围内使线圈逐步地移动。其详细情况在实施方式中阐述。
另外,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不管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花纹如何都能够通用地应用。这是因为,在到绞花花纹的编织结束为止的期间,第一线圈列的编织和第二线圈列的编织仅在第一针床的交叉区域内进行,因此即使在将只能在相对于第一针床移位了第二针床的状态下编织的组织花纹形成于基底针织物部的情况下,不论第二针床的移位状态如何都能够由第一针床编织构成绞花花纹的线圈。
并且根据进行工序ε的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由于能够断开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连接以及第一线圈列和一侧基底部的连接,所以能够抑制使第一线圈列移动时的断纱。
如果第二线圈列中的靠另一侧基底部的端部线圈的移动距离为2针以上且4针以下,则在工序γ中进行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的分配时,能够抑制连接第二线圈列和另一侧基底部之间的搭接线的断纱。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能够生成可以将不受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花纹限制的绞花花纹编织于针织物的编织程序。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用户只要在针织物的设计系统上指定编织绞花花纹的位置即可,基于用户的该指定,针织物的设计系统自动生成编织程序。
通过使用存储于本发明的存储介质的编织程序在横机上编织针织物,能够将不受基底针织物部的组织花纹限制的绞花花纹编织于针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示的绞花花纹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示的绞花花纹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示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的功能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b1一侧基底部b2另一侧基底部
1第一线圈列2第二线圈列
3搭接线
8喂纱嘴
g1一侧组g2另一侧组
4、5混合区域
100针织物的设计系统
10输入部
20自动处理部
21编织条件确定部
29编织程序生成部
30存储器
40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使用了如下的双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该横机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向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BB)以及供给针织纱的喂纱嘴,BB能够左右移位且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当然,所使用的横机并不限定于双针床横机,也可以是例如四针床横机。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一个例子,根据图1、图2,说明编织针织物中的调换左右的位置的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都是由6个线圈构成的绞花花纹(6×6的绞花花纹)的例子。此外,各线圈列的线圈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为4×4~12×12的绞花花纹。第一线圈列的线圈数量和第二线圈列的线圈数量不同也没有问题(例如,4×6的绞花花纹)。另外,筒状针织物也能够应用本例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
图1、2的左栏的“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右栏表示针床的编织状态。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织针的位置,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三角形标记表示喂纱嘴8。另外,作为除绞花花纹之外的基底针织物部的一侧基底部b1和另一侧基底部b2的线圈用圆形标记表示,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用菱形标记表示,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用五角形标记表示。在各工序中实际进行的操作用粗线、涂黑表示。在图1、2中省略BB的移位动作。
S0示出了使喂纱嘴8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并编织了在FB和BB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一侧基底部b1、第一线圈列1、第二线圈列2以及另一侧基底部b2的状态(两基底部b1、b2也是由多个线圈构成的线圈列)。一侧基底部b1卡定于BB的织针Q、R和FB的织针S、T。第一线圈列1卡定于FB的织针K~P,第二线圈列2卡定于FB的织针E~J。另一侧基底部b2卡定于FB的织针A、B和BB的织针C、D。
在此,由BB编织两基底部b1、b2中的绞花花纹形成区域侧的线圈并使其为背面线圈是为了使绞花花纹从基底针织物部凸现。另外,通过该背面线圈的形成,连接各基底部b1、b2和构成绞花花纹的线圈列1、2的搭接线变长,抑制构成绞花花纹的线圈列1、2移动时的搭接线的断纱。
从S0所示的状态起,调换位于织针E~P的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从而在由一侧基底部b1和另一侧基底部b2构成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绞花花纹。绞花花纹形成时,以第一线圈列1位于第二线圈列2的表面侧的方式使两线圈列1、2交叉。
在此,在以下所示的编织工序中,第一线圈列1的编织和第二线圈列2的编织仅在FB中的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排列的区域内(即FB的织针E~P的区域内)进行。将该区域称为交叉区域,在附图上用虚线包围表示。
在S1中,使喂纱嘴8向左方向移动,不编织第一线圈列1而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二线圈列2和另一侧基底部b2(相当于工序ε)。通过该S1,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连接以及第一线圈列1和一侧基底部b1的连接断开,能够防止在以后的工序中第一线圈列1移动时的断纱。另外,该S1也有防止在后续工序中第二线圈列2移动时的断纱的效果。
在S2中,使卡定于FB的织针K~P的第一线圈列1移动到BB的织针K~P,并且使卡定于FB的织针E~J的第二线圈列2移动到BB的织针E~J。该S2是调换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的准备。
在图2所示的接下来的S3~S5中,反复3次如下的动作:使第一线圈列1向另一侧基底b2侧移动1针的量,编织除第二线圈列2之外的线圈列b1、1、b2(相当于工序α)。反复进行第一线圈列1的移动和编织,直到第一线圈列1的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端部线圈(在S3中FB的织针J的线圈)移动到距第一线圈列的最终的移动位置(FB的织针E的位置)为2针~4针的位置(FB的织针G~I的位置)即可。另外,第一线圈列1移动1次的移动距离并不限定于如上述例子这样的1针的量,只要为连接第一线圈列1和一侧基底部b1的针织纱不会断开的程度即可。例如,在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是常用的针织纱(非弹性针织纱)的情况下,第一线圈列1的移动距离也能够为2针~3针的量左右。但是,在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是弹性针织纱的情况下,第一线圈列1的移动距离也能够为4针的量以上。
在作为工序α的一部分的S3中,在保持将第二线圈列2置于BB的状态不变的状态下,利用移位和移圈使卡定于BB的织针K~P的第一线圈列1移动到FB的织针J~O。也就是说,从图1的S1的状态起使第一线圈列1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1针的量。并且,在S3中,使喂纱嘴8向右方向移动,不编织第二线圈列2而连续地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一线圈列1和另一侧基底部b2。通过该移动和编织,连接第一线圈列1和一侧基底部b1的搭接线3变长,易于进行接下来的S4。
在此,在S3之后,即便不使第一线圈列1移动地编织至少1横列的量的线圈列b1、1、b2也没有问题。第一线圈列1的横列数量(纵行方向的段数)比后述的第二线圈列2的横列数量多的情况下,绞花花纹的形状更容易整齐。
在S4、S5中,与上述S3同样地,使第一线圈列1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1针的量,并且不编织第二线圈列2而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一线圈列1和另一侧基底部b2。
在S6中,将S5中的第一线圈列1分成靠一侧基底部b1的一侧组g1和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另一侧组g2,使各组g1、g2向FB的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织针移动(相当于工序β)。此时,另一侧组g2移动到交叉区域的左端为止,构成一侧组g1的线圈分配到比另一侧组g2靠一侧基底部b1的织针上。分配一侧组g1时,在另一侧组g2和一侧组g1之间以及在一侧组g1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前者参照FB的织针H,后者参照FB的织针J、L)。
在此,向各组g1、g2分配几个线圈,由在接下来的S7中使第二线圈列2移动时连接第二线圈列2和另一侧基底部b2的搭接线3不会断开的范围确定。具体来说,设构成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中的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1~3个左右的线圈为另一侧组g2,设剩下的线圈为一侧组g1。例如,即便第一线圈列1是由12个线圈构成的,则使另一侧组g2为2~4个左右的线圈,使一侧组g1为10~8个左右的线圈。但是,在用弹性针织纱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另一侧组g2的线圈数量为4个以上。
为了进行上述S6的线圈的移动,将BB向左方向移位而在与第一线圈列1相向的位置配置BB的空针。接着,将S5中的卡定于FB的织针H~M上的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置于BB。然后,将BB向左方向移位并使置于BB的线圈依次返回到FB即可。
在S7中,使构成第二线圈列2的各线圈移动到由虚线包围的FB的交叉区域的空针上,编织除第一线圈列1之外的线圈列b2、2、b1(相当于工序γ)。交叉区域的空针是经由工序α和工序β而形成于FB的空针,本例的情况下,FB的织针N、O、P的织针是在工序α中形成的空针,FB的织针H、J、L的织针是在工序β中形成的空针。第二线圈列2移动时,使得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排列顺序不变。在本例中,使卡定于BB的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中的BB的织针E的线圈、织针F的线圈和织针G的线圈分别移动到FB的织针H、织针J和织针L,并且使BB的织针H、I、J的线圈分别移动到FB的织针N、O、P。
在此,第二线圈列2中的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端部线圈,从BB的织针E到FB的织针H(一侧组g1和另一侧组g2之间的空针)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移动了3针的量。如果是3针的量左右的移动,则连接第二线圈列2和另一侧基底部b2的搭接线3断开的可能性低。另外,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中的靠一侧基底部b1的端部线圈,从BB的织针J到FB的织针P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移动了6针的量。如图1的S1所示,该端部线圈连接到一侧基底部b1,连接端部线圈和一侧基底部b1的搭接线变得非常长。端部线圈的移动方向是缩短端部线圈和一侧基底部b1的距离的方向,因此没有断纱的担忧。
在接下来的S8~S11中,反复如下的动作,直到消除两线圈列1、2的线圈的混合(相当于工序δ):使位于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混合的混合区域的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分别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和一侧基底部b1侧移动,编织第二线圈列2。第二线圈列2的编织时,编织除第一线圈列1之外的线圈列b1、2、b2。
在作为工序δ的一部分的S8中,使位于S7所示的混合区域4的FB的织针H~M的线圈移动到BB的织针H~M。混合区域4是S7结束后从第二线圈列2的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端部(参照织针H)到第一线圈列1的靠一侧基底部b1的端部(参照织针M)的区域。
在S9中,利用移位和移圈,使卡定于BB的织针I、K、M的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移动到FB的织针H、J、L,并且使卡定于BB的织针H、J、L的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移动到FB的织针I、K、M。并且,在S9中,使喂纱嘴8向右方向移动,不编织第一线圈列1而连续地编织另一侧基底部b2、第二线圈列2和一侧基底部b1。
通过上述S8、S9,消除一部分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混合,FB的织针I~L成为新的混合区域5。因此,在S10中,使位于混合区域5的FB的织针I~L的线圈移动到BB的织针I~L。
在S11中,使卡定于BB的织针J、L的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移动到FB的织针I、J,并且使卡定于BB的织针I、K的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移动到FB的织针K、L。并且在S11中,使喂纱嘴8向左方向移动,不编织第一线圈列1而编织另一侧基底部b2、第二线圈列2和一侧基底部b1。通过该S10、S11,消除两线圈列1、2的线圈的混合,成为调换了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的状态,即成为形成了第一线圈列1比第二线圈列2靠表面侧地交叉的绞花花纹的状态。
之后,如果进一步进行绞花花纹的编织,则反复图1、2的S1~S11即可。另外,也能够从纸面左侧起按顺序规定为一侧基底部b1、第一线圈列1、第二线圈列2、另一侧基底部b2并进行与S1~S11同样的编织。在该情况下,能够形成图1的S0中的FB的织针E~J的线圈列配置于针织物的表面侧的绞花花纹。
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能够避免在调换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时发生断纱。这是因为,在使由搭接线连接的二个线圈中的一方的线圈向搭接线延伸的方向移动时,其移动距离最多也就在4针的量以下。
另外,在上述编织工序中,在到绞花花纹的编织结束为止的期间,仅在由虚线包围的FB的交叉区域内编织了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因此,即使在将只能在相对于FB移位了BB的状态下编织的组织花纹形成于基底针织物部(基底部b1、b2)的情况下,不论BB的移位状态如何都能够由FB编织构成绞花花纹的线圈。也就是说,实施方式所示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具有无论在交叉区域外的基底针织物部设置了什么样的组织花纹都能够形成绞花花纹的通用性。
并且,在上述编织工序中,由于藏在由表面线圈构成的第一线圈列的里侧的第二线圈列也为表面线圈,所以绞花花纹中的第一线圈列的部分和第二线圈列的部分的组织具有统一感,绞花花纹的美观度提高。
<编织程序和存储介质>
使横机执行上述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是用于使横机设有的计算机控制横机以使横机执行下述步骤的编织程序。通过执行下述步骤,能够在针织物上形成将配置于图1的S0所示的一侧基底部b1和另一侧基底部b2之间的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进行了调换的绞花花纹。
在此,在横机中,在针床上行走的三角座滑架设有的三角作用于织针设有的针踵,织针沿着针床的针槽进退,从而形成线圈。在该横机中设有:选针机构,其确定使哪个织针执行什么样的动作;三角座滑架控制机构,其控制三角座滑架的行走和三角的出没;以及移位控制结构,其控制针床的移位。编织程序通过向这些机构发出指令来控制针床的移位位置和各个织针的动作,实现下述步骤的编织。
步骤1:使FB中的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排列的区域为交叉区域,在将第二线圈列2置于BB的状态下,进行至少1次以上如下的动作:使第一线圈列1向交叉区域内的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不编织第二线圈列2而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一线圈列1和另一侧基底部b2。
步骤2:将构成第一线圈列1的多个线圈分成靠一侧基底部b1的一侧组g1和靠另一侧基底部b2的另一侧组g2,使另一侧组g2移动到交叉区域的端部为止,并且使一侧组g1的一部分线圈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在另一侧组g2和一侧组g1之间以及在一侧组g1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
步骤3:将第二线圈列2的各线圈分配到交叉区域的空针上,不编织第一线圈列1而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二线圈列2和另一侧基底部b2。
步骤4:反复如下的动作,直到消除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混合:使位于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混合的混合区域4、5的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向另一侧基底部b2侧移动,并且使位于混合区域4、5的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向一侧基底部b1侧移动,不编织第一线圈列1而编织一侧基底部b1、第二线圈列2和另一侧基底部b2。
存储上述编织程序的存储介质可以是搭载于针织物的设计系统的方式,可以是搭载于横机的方式,也可以是将由针织物的设计系统生成的编织程序转移到横机上的只读光盘、USB存储器、磁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方式。在此,针织物的设计系统是指通过用户在图像上设计针织物而基于用户的该设计生成用于使横机进行动作的编织程序的系统(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916990号公报)。
<针织物的设计系统>
如图3的功能框图所示,生成基于用户的设计的上述编织程序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具备输入部10、自动处理部20、存储器30和显示部40。该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构成为,当用户在针织物的一部分指定了编织绞花花纹的位置(例如开始绞花花纹的编织的位置)、绞花花纹的宽度时,自动生成上述编织程序。下面,简单说明各部分10、20、30、40的结构,接着说明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基于用户输入的信息生成编织程序的步骤。
《输入部》
输入部10用于供用户编辑设计数据时使用,以键盘、鼠标、扫描器、数字转换器等方式构成。作为用户输入的信息,有关于编织什么样的形状、大小的针织物的信息(纸样的信息)、与针织纱的种类有关的信息、构成针织物的编织单位的信息、向各编织单位分配的编织代码的信息(编织单位的位置和配置于该位置的编织代码的信息)等。以下,将这些涉及针织物的编织的信息称为编织信息。
在此,针织物的编织单位是针织物中的与一个线圈的量对应的单位。另外,分配到各编织单位的编织代码通过例如颜色、数字、图形或者它们的组合来表现使横机执行的编织动作。例如,由红色(绿色)表示的编织代码被规定成使横机编织表面线圈(背面线圈)的编织代码。当然,也可以由一个编织代码规定多个编织动作,与绞花花纹的编织有关的编织代码是其典型例。例如能够将由紫红和青紫表示的编织代码分别设为使横机编织配置于绞花花纹的表侧的部分(图1、2的第一线圈列1)的编织代码和使横机编织配置于里侧的部分(第二线圈列2)的编织代码。规定第一线圈列1的编织代码(以下,称为第一编织代码)和规定第二线圈列2的编织代码(以下,称为第二编织代码)必须成对使用。这些编织代码存储于后述的存储器30。
《自动处理部》
自动处理部20用于进行针织物的编织程序的生成,且能够由例如计算机构成。该自动处理部20具备:编织条件确定部21,其基于用户输入的编织信息中的与绞花花纹的编织相关的绞花花纹相关信息,确定绞花花纹的编织条件;以及编织程序生成部29,其基于由编织条件确定部2确定的编织条件,生成编织程序。在编织条件确定部21在编织条件的确定中使用的绞花花纹相关信息中,包括规定绞花花纹的编织的编织代码的信息、配置该编织代码的位置的信息、以及构成绞花花纹的针织纱的种类的信息等。
[编织条件确定部]
编织条件确定部21基于绞花花纹相关信息,确定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条件、即上述的编织程序的各步骤的编织条件。作为应当确定的编织条件,例如可以举出下面的5个条件。
(1)…步骤1中的第一线圈列1移动1次的移动距离。
(2)…步骤1中的反复进行第一线圈列1的移动和编织的次数。
(3)…步骤2中的第一线圈列1的分组的方法(一侧组g1和另一侧组g2分别由几个线圈构成)。
(4)…步骤2中的空针的形成部位。
(5)…步骤4中的用于消除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混合的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移动方式。
在本例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中,上述(1)~(5)的编织条件分别准备了多个,这些编织条件存储于后述的存储器30。各编织条件与针织纱的种类、构成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的数量(即,绞花花纹相关信息)对应地预先设定。例如,如两线圈列1、2的线圈数量分别为四个的情况下的编织条件为“X”、两线圈列1、2的线圈数量分别为五个的情况下的编织条件为“Y”这样,预先设定了与绞花花纹相关信息的变化对应的多个编织条件。也就是说,本例的编织条件确定部21构成为,参照绞花花纹相关信息,从多个编织条件之中选择与绞花花纹相关信息对应的编织条件。
[编织程序生成部]
编织程序生成部29基于用户输入的编织信息,生成对实际的织针的动作、针织纱的导出步骤等进行了设定的编织程序。由编织程序作成部29生成的编织程序经由磁盘等存储介质、有线、无线等发送到横机。
《存储器》
存储器30是存储用户输入的编织信息(包括绞花花纹相关信息)和编织条件确定部21所参照的编织条件的硬盘等存储介质。当然,存储器30能够存储与针织物的设计有关的其他的信息,例如用户按编织单位分配的编织代码等。
《显示部》
显示部40用于在视觉上把握与针织物的设计有关的信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显示部40,可以举出例如液晶显示器等。如果利用触控面板作为显示部40,则能够使显示部40承担一部分输入部10的作用。
《绞花花纹的编织程序的生成步骤》
说明通过具备以上结构的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生成编织程序的步骤。首先,用户经由输入部10,向由多个编织单位构成的纸样配置编织代码。此时,在将与绞花花纹的编织有关的编织代码按针织物的编织单位配置的情况下,针织物的设计系统100基于配置了与该绞花花纹有关的编织代码的位置,生成绞花花纹的编织程序。
自动处理部20首先判断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第一编织代码的数量和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第二编织代码的数量大的一方是否为3个以下。如果数量大的一方为3个以下,则自动处理部20的编织程序生成部29生成包含对第一线圈列1的位置和第二线圈列2的位置进行一次性调换位置的以往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
如果连续的第一编织代码(第二编织代码)的数量为4个以上,则自动处理部20的编织条件确定部21参照绞花花纹相关信息,从存储于存储器30的多个编织条件之中确定与该参照结果对应的编织条件(1)~(5)。例如,与第一线圈列1移动1次的移动距离有关的编织条件(1)基于针织纱是否为弹性针织纱这样的信息来确定即可。另外,上述的编织条件(2)~(5)基于针织纱是否为弹性针织纱以及各线圈列1、2的线圈的数量为几个这样的信息来确定即可。
如果确定编织条件(1)~(5),则编织程序生成部29生成用于使横机实施满足已确定的编织条件(1)~(5)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

Claims (5)

1.一种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从按一侧基底部、第一线圈列、第二线圈列、另一侧基底部的顺序排列的状态起,调换所述第一线圈列的位置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位置,从而在针织物形成绞花花纹,所述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第一针床中的所述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排列的区域为交叉区域时,进行以下的工序:
工序α,在将所述第二线圈列置于所述第二针床的状态下,进行至少1次以上如下的动作:使所述第一线圈列向所述交叉区域中的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移动,不编织所述第二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一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
工序β,将构成所述第一线圈列的多个线圈分成靠所述一侧基底部的一侧组和靠所述另一侧基底部的另一侧组,使所述另一侧组移动到所述交叉区域中的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的端部为止,并且使所述一侧组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移动到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在所述另一侧组和所述一侧组之间以及在所述一侧组的编织宽度内形成空针;
工序γ,将所述第二线圈列的各线圈分配到所述交叉区域的空针上,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以及
工序δ,反复如下的动作,直到消除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的混合:使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混合的混合区域的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向所述另一侧基底部侧移动,并且使位于所述混合区域的所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向所述一侧基底部侧移动,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所述工序α之前,进行工序ε,在该工序ε中不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而编织所述一侧基底部、所述第二线圈列和所述另一侧基底部,断开所述第一线圈列和所述第二线圈列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所述工序β的分组,以使在所述工序γ中使所述第二线圈列向所述一侧基底部侧移动时,所述第二线圈列中的靠所述另一侧基底部的端部线圈的移动距离为2针以上且4针以下。
4.一种针织物的设计系统,该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具备:输入部,其供用户输入涉及针织物的编织的编织信息;以及编织程序生成部,其基于所述编织信息,生成能够由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设有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所述针织物的设计系统的特征在于,
具备编织条件确定部,其基于所述编织信息中的与绞花花纹的编织相关的绞花花纹相关信息,确定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条件,
所述编织程序生成部,生成为了使横机执行基于所述编织条件确定部所确定的编织条件的所述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而使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横机的编织程序。
5.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了能够由具备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设有的计算机读取的编织程序,所述存储介质的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程序是使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横机以使所述横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
CN201510410458.9A 2014-07-14 2015-07-14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05256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4589 2014-07-14
JP2014144589A JP5980273B2 (ja) 2014-07-14 2014-07-14 縄柄の編成方法、編地のデザインシステ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6450A true CN105256450A (zh) 2016-01-20
CN105256450B CN105256450B (zh) 2017-07-14

Family

ID=53717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0458.9A Active CN105256450B (zh) 2014-07-14 2015-07-14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75165B1 (zh)
JP (1) JP5980273B2 (zh)
KR (1) KR101753629B1 (zh)
CN (1) CN1052564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3684A (zh) * 2018-09-20 2018-12-18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编织绞花织物的方法
CN110725048A (zh) * 2019-10-25 2020-01-24 惠州学院 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7506B2 (ja) 2019-10-04 2023-10-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GB2604626A (en) * 2021-03-10 2022-09-14 Prevayl Innovations Ltd Fabric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013A (zh) * 2001-02-02 2004-04-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
CN1833058A (zh) * 2003-08-01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EP1914335A1 (de) * 2006-10-16 2008-04-23 H. Stoll GmbH &amp;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mit einem Zopfmuster
CN101952497A (zh) * 2008-03-12 2011-01-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设计系统
CN102666955A (zh) * 2009-11-26 2012-09-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装置和设计方法、设计程序
CN102776687A (zh) * 2012-07-27 2012-11-14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四平针的5×5绞花编织方法
CN103320951A (zh) * 2013-06-25 2013-09-25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色绞花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382359A (de) * 1961-01-20 1964-09-30 Dubied & Cie Sa E Verfahren für selbsttätige Herstellung eines Zopfmusters auf einer vollautomatischen Motorflachstrickmaschine mit 1/2- und Mehrfachversatz- und mit Masch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JP2916990B2 (ja) 1993-08-31 1999-07-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ペイントシステム及びニットペイント方法
US5557527A (en) * 1993-08-31 1996-09-17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 desig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knit fabrics
JP3406085B2 (ja) * 1994-10-12 2003-05-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01310061B (zh) * 2005-11-17 2011-04-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装置、针织设计方法
KR100799308B1 (ko) 2006-12-11 2008-01-29 정승연 부분편직을 이용한 니트원단의 케이블 패턴 편직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013A (zh) * 2001-02-02 2004-04-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
CN1833058A (zh) * 2003-08-01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EP1914335A1 (de) * 2006-10-16 2008-04-23 H. Stoll GmbH &amp;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mit einem Zopfmuster
CN101952497A (zh) * 2008-03-12 2011-01-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设计系统
CN102666955A (zh) * 2009-11-26 2012-09-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装置和设计方法、设计程序
CN102776687A (zh) * 2012-07-27 2012-11-14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四平针的5×5绞花编织方法
CN103320951A (zh) * 2013-06-25 2013-09-25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色绞花编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3684A (zh) * 2018-09-20 2018-12-18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编织绞花织物的方法
CN110725048A (zh) * 2019-10-25 2020-01-24 惠州学院 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08465A (ko) 2016-01-22
EP2975165A1 (en) 2016-01-20
CN105256450B (zh) 2017-07-14
KR101753629B1 (ko) 2017-07-04
JP5980273B2 (ja) 2016-08-31
EP2975165B1 (en) 2018-01-03
JP2016020546A (ja) 2016-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290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668886B (zh)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CN107938126A (zh) 床垫布用提花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5256450A (zh)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1184880B (zh) 针织模拟装置和模拟方法
CN101952497B (zh) 针织物设计系统
CN103882613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03789917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016147B (zh) 横机上的线圈长度例程的设定装置
JP5584356B2 (ja) 丸編機、それを用いた編み製品の編み方法、及び衣類
CN110791865B (zh)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CN104452061B (zh) 降低破裂的织物、其编织方法及利用该编织方法的图案花纹设计系统
CN101663427B (zh)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
JP201209246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1715498B (zh)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CN102076897B (zh) 使用了嵌花提花的针织物的设计装置及设计方法
CN110592789A (zh) 空气层面料、空气层提花面料及其编织方法
CN109082761A (zh) 一种横机编织双鱼鳞织物的方法
CN102776686B (zh) 一种鼓波提花花型的小图编织法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878514A (zh)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
CN102443960A (zh) 横编机中的纱线长度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EP2955258B1 (en) Design system for knitted fabric
CN110629377A (zh) 一种编织斜罗纹的方法
CN203021741U (zh) 针织大圆机电脑提花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