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123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1238B
CN101661238B CN200910166329.4A CN200910166329A CN101661238B CN 101661238 B CN101661238 B CN 101661238B CN 200910166329 A CN200910166329 A CN 200910166329A CN 101661238 B CN101661238 B CN 101661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reference temperature
fixing
toner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63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1238A (zh
Inventor
山地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1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1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12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对于在通过外部加热装置将定影辊从其表面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能够特别地改善刚启动后的定影性,而且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转印部、定影装置和中断控制部。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至少有两个级别,中断控制部,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从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上的级别、和针对该作业以外的级别,并利用所选择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能够以良好的再现性和操作性且廉价地形成高画质图像,而作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当中两种以上的功能的复合机等被广泛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包括感光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定影装置。感光体是在其表面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静电潜像的构件。带电装置使感光体表面带电。曝光装置对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体表面照射信号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对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像。转印装置将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定影装置使记录片材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 
在定影装置中使用包括例如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定影装置。定影辊在其内部具有加热部,使构成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加热融化并与加压辊协动地定影于记录片材。加压辊以与定影辊压接的方式设置,在利用定影辊的调色剂的加热融化时通过将记录片材按压在定影辊上,促进调色剂像向记录片材的定影。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压接部被称为定影密合部。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以记录片材的调色剂像承载面与定影辊表面接触的方式被导入定影密合部,并通过加热加压定影未定影调色剂像。 
但是,在彩色图像中,在记录片材上的每单位面积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量与一般的黑白图像相比是2~3倍左右。因此为了充分融化调色剂得到良好的彩色定影图像,作为彩色用定影装置,通过使定影辊的外径变大、或者将形成在定影辊表面的橡胶层变厚等,进行将定影密合宽度变宽的应对。 
但是这种应对会招致定影辊的热容变大,这样的热容大的定影辊仅通过在其内部具有的加热源加热的情况下,会产生启动时间延迟、连续输出时定影辊的温度随动性降低导致的定影性能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构成:在定影辊的外部配置加热源,通过从定影辊的表面起加热,加速定影辊的升温速度。在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中,启动动作时,使定影辊旋转,利用外部加热带从定影辊的外部对其加热,由此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实现启动时间的缩短。 
利用外部加热装置从外部加热定影辊的构成不同于通过内部热源从内部加热定影辊的构成,其构成上,只能局部地加热定影辊的表面。一般来说,必须一边在保持在200℃左右的高温状态的外部加热辊或带热源、定影辊和外部热源形成的密合部导热,一边使定影辊旋转,以均匀地加热定影辊表面。具体来说,将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接通启动时,以及自休眠模式的恢复时,利用外部加热装置均匀地加热定影辊表面时,必须使定影辊从室温这样的低温状态旋转。休眠状态是指虽给中央处理装置(CPU、中央处理单元)等通电,但不给定影装置的加热器等通电的抑制耗电量的模式。此外,待机中,停止定影辊,通过设置在定影辊内部的卤素灯等从其内部均匀地加热,由此将定影辊的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 
刚启动后定影辊的温度具有表面温度最高而越向定影辊内部(带芯棒侧)温度越低的趋势,反之在待机状态具有定影辊内部温度最高而越向定影辊表面温度越低的趋势。这样在刚启动后和待机状态,从定影辊的内部向表面的温度分布呈完全相反的趋势,所以若在刚启动后进行连续输出,则会由纸张快速夺去定影辊表面的热,仅来自外部加热装置的热供给不足以维持定影温度,定影性有可能下降。 
JP特开2005-20235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为了确保定影性,在定影辊的温度减低到基准温度(以下也记载成“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暂时停止作业,当定影辊的温度恢复到基准温度时再次开始作业,由此确保定影性。 
但是,在JP特开2005-202359号公报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区分刚启动后和待机状态,而千篇一律地决定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因此有作业效率低下并且刚启动后的定影性的问题,在刚启动后的印刷作业时 会发生定影不良、或者发生作业效率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通过外部加热装置对定影辊从其表面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中,特别改善刚启动后的定影性,且能够抑制作业效率下降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其包括像载持体,在像载持体表面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其将像载持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定影装置,其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包括:定影构件,其在内部设置有加热部,对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热,使构成该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融化;加压构件,其以与定影构件压接而在与定影构件之间形成压接部的方式设置,对被输送到上述压接部的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压,与定影构件协动地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外部加热部,其以从定影构件的外方与其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并加热该周面;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其检测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中断控制部,其当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印刷作业中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进行中断印刷作业的中断控制,其中,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和比第一基准温度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上述中断控制部,对于自电源接通起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对于该作业以外选择第二基准温度,利用该选择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时,在设置于上述定影构件的内部的上述加热部不工作的状态下,上述外部加热部对上述定影构件的周面进行加热直至上述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温度。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转印部、定影装置、中断控制部。定影装置所包括的外部加热部自定影构件的外方与该周面接触地设置,对该周面加热。在定影构件和加压构件压接的部分供给形成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时,通过定影构件对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表面的调色剂进行加热,通过定影辊和加压构件的压力,将该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测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中断控制部当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印刷作业中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进行中断印刷作业的中断控制。 
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从室温左右的低的状态刚启动后或者使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从室温左右的低的状态刚恢复后开始印刷作业时与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高的状态开始印刷作业的情况相比,印刷作业刚开始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的速度大。由此,在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仅为一个级别将该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定影下限温度的情况下,若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低的状态刚启动后或者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低的状态刚恢复后就开始印刷作业,则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会急剧下降,所以在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时刻即使进行中断控制,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也会低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有可能发生定影不良。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即使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低的状态刚启动后或者从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低的状态刚恢复后开始印刷作业,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也不低于定影下限温度这样的高的温度,这样,刚启动后或者刚恢复后的作业以外的印刷作业开始时,由于无论是否低于定影下限温度,当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以下时就中断印刷作业,因此作业效率下降。 
由于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至少具有两个级别,所以能够选择利用与其状态符合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能够实现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断控制部,从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以下记载为“刚启动后以及刚恢复后”)的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上的级别、和针对该作业以外的级别,并利用所选择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由此能够实现定影性的确保和作业效率的并存。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和比第一基准温度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上述中断控制部,对于自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对于该作业以外选择第二基准温度,利用这些所选择的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根据本发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和比第一基准温度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中断控制部对于自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对于 该作业以外选择第二基准温度,利用这些所选择的温度进行中断控制,因此在印刷刚开始后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比较高的第一基准温度,在印刷刚开始后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比较低的第二基准温度。因此,在印刷刚启动后或者刚恢复后的作业时能够防止定影不良,在印刷其以外的作业时能够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因此,在可以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中在自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在从自电源接通的启动开始时或者从休眠模式开始恢复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且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不到规定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根据本发明,在自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在从自电源接通的启动开始时或者从休眠模式开始恢复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且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不到规定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例如,关闭电源再马上打开,其后启动时,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基本不下降,保持在高的温度。这样即使在启动开始时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高的情况下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而进行中断控制,由于在刚启动后的印刷作业时,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速度也小,因此不会发生定影不良。另外即使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第一基准温度,印刷作业也不中断地继续着,所以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自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时,在从自电源接通起的启动结束时或者自休眠模式起的恢复结束时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根据本发明,在自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时,在从自电源接通起的启动结束时或者自休眠模式起的恢复结束时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从自电源接通起的启动结束时以及自休眠模式起的恢复结束时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充分加热到定影构件的内部,伴随着印刷作业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变小,因此即使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比较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也不发生定影不良。另外通过变更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即使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比较高的第一基准温度,印刷作业也不中断而继续着,因此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记录有用于执行上述中断控制的中断控制程序、使计算机作为进行上述中断控制的中断控制部发挥作用的中断控制程序。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计算机执行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上述中断控制程序,由此使计算机作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中断控制部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用软件控制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判定。 
此外,利用从记录介质取出的上述中断控制程序,可以用计算机实施定影构件的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可以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来予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 成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部的成像单元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定影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4A以及图4B是用于说明中断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从待机状态开始印刷作业时图像形成指示前后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在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α℃以上时,从输入了图像形成指示的时刻开始印刷作业后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从输入了图像形成指示的时刻起到启动结束时又经过t秒后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启动开始时定影辊表面温度不到α℃,从图像形成指示输入时开始到启动完成时刻又经过t秒的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转印部、定影装置和中断控制部。调色剂像形成部包括像载持体,在像载持体表面形成调色剂像。转印部将像载持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定影装置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构件,其对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热,使构成该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融化;加压构件,其以与定影构件压接而在与定影构件之间形成压接部的方式设置,对被输送到上述压接部的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压,与定影构件协动地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外部加热部,其以从定影构件的外方与其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并加热该周面;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其检测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中断 控制部,其当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印刷作业中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进行中断印刷作业的中断控制。 
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至少有两个级别,上述中断控制部,从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从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中的任一个或者两方上的级别、和针对该作业以外的级别,并利用所选择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的剖视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将黄色(y)、品红(m)、青色(c)以及黑色(b)四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而形成多色调色剂像,并使该多色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串列配置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调色剂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部3、二次转印部4、记录片材供给部5、定影装置6以及扫描部7。 
(1)调色剂像形成部 
调色剂像形成部2包括成像单元10y、10m、10c、10b。成像单元10y、10m、10c、10b,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驱动方向(副扫描方向)即箭头27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以该顺序配置成一列,形成与作为模拟信号等输入的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供给与该静电潜像对应的颜色的调色剂,进行显影而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成像单元10y形成与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成像单元10m形成与品红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成像单元10c形成与青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成像单元10b形成与黑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 
图2是对图1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的成像单元10y的构成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成像单元10y包括感光鼓11y、带电辊12y、光扫描单元13、显影装置14y、鼓清洁器15y。 
感光鼓11y是辊状构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被支撑,其表面具有形成静电潜像甚至调色剂像的感光层的。感光鼓11y可使用例如包括未图示的导电基体和形成在导电基体表面的未图示的感光层的构件。导电基体可使用圆筒状、圆柱状、片状等导电基体,其 中优选圆筒状导电基体。作为感光层,列举有有机感光层、无机感光层等。作为有机感光层,可以举出例如:包含电荷发生物质的树脂层的电荷发生层与包含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的电荷输送层的层叠体、或者在一个树脂层中包含电荷发生层和电荷输送层的树脂层等。作为无机感光层,可以举出包含从氧化锌、硒、非晶硅等中选出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层。 
可以使基底层介于导电基体和感光层之间,也可以在感光层的表面设置主要用于保护感光层的表面层(保护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直径30mm的感光鼓,该感光鼓包括与接地电位(GND)连接的铝管(导电基体)和形成在铝管的表面的厚度为20μm的有机感光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11y沿顺时针方向以355mm/s的圆周速度旋转驱动。 
带电辊12y是辊状构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被支撑,使感光鼓11y的表面带有规定的极性和电位。带电辊12y连接着未图示的电源,从该电源被施加电压而放电,由此使感光鼓11y表面带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带电辊12y施加-1200V的电压,感光鼓11y的表面带电为-600V。代替带电辊12y,能够使用刷型带电器、充电型带电器、称为栅格电极(scorotron)的电晕带电器等。光扫描单元13对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y表面照射与黄色的图像信息相应的激光13y,在感光鼓11y表面形成与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光扫描单元13可以使用半导体激光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电为-600V的感光鼓11y表面形成曝光电位-70V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4y包括显影辊17y、显影叶片18y、显影槽19y和搅拌棍20y、30y。显影辊17y在其表面承载黄色显影剂16y,在显影辊17y和感光鼓11y的接近部(显影密合部),将黄色显影剂16y向感光鼓11y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辊17y是如下的辊状构件:通过显影槽19y绕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撑,并且,其一部分从在显影槽19y的面对感光鼓11y的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向外方突出而接近感光鼓11y表面那样地设置,内置有未图示的固定磁极。显影辊17y沿与感光鼓11y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因此,在显影密合部,显影辊17y和感光鼓11y沿相同方向旋转驱动。另外,显影辊17y上连接着未图示的电源,从该电源施加有直流 电压(显影电压)。由此,显影辊17y表面的黄色显影剂16y被顺利地供给到静电潜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显影辊17y施加-420V的显影电压。显影辊17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层在显影密合部与感光鼓11y接触,从而黄色显影剂16y被供给到静电潜像。 
显影叶片18y是板状构件,其设置成一端被显影槽19y支撑,另一端相对显影辊17y表面具有间隔地分离隔开,使显影辊17y表面所承载的黄色调色剂层变得均匀(层限制)。 
显影槽19y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容器状构件,如上述所述地在面对感光鼓11y的面上形成有开口部。在显影槽19y的内部空间内置显影辊17y和搅拌辊20y、30y,且存储黄色显影剂16y。显影槽19y中,根据黄色显影剂16y的消耗状况,从未图示的色剂盒补给黄色显影剂16y。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显影槽19y内填充有磁性载体。补给到显影槽19y的黄色调色剂与该磁性载体混合而以黄色显影剂(黄色双组分显影剂)16y的形态被使用,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仅包括黄色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的形态使用。 
搅拌辊20y、30y是螺旋状构件,在显影槽19y的内部空间中绕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被支撑。搅拌辊20y设置成与显影辊17y表面压接。搅拌辊20y、30y通过各自的旋转驱动,从未图示的色剂盒将补给到显影槽19y的黄色显影剂16y送到显影辊17y的表面周边。利用显影装置14y,黄色调色剂附着在显影槽19y内的磁性载体上的形态的黄色显影剂16y通过搅拌辊20y、30y供给到显影辊17y表面,在该表面形成显影剂层。该显影剂层通过显影叶片18y使层厚均匀后,从显影剂层利用电位差等向感光鼓11y表面的静电潜像有选择地供给黄色显影剂16y,形成与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黄色调色剂像。 
鼓清洁器15y,如后所述,在感光鼓11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之后,去除、回收在感光鼓11y表面残存的黄色显影剂16y。 
利用成像单元10y,通过带电辊12y在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y 的表面,从光扫描单元13照射与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信号光13y而形成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14y给该静电潜像供给黄色显影剂16y而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黄色调色剂像。该黄色调色剂像,如后所述,转印到与感光鼓11y的表面压接并沿箭头29的方向驱动旋转的中间转印带21。在感光鼓11y表面残留的黄色显影剂16y被鼓清洁器15y去除、回收。该图像(调色剂像)形成动作反复执行。 
成像单元10m、10c、10b,除了使用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或者黑色调色剂代替黄色调色剂以外,都具有与成像单元10y对应的构造,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在各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表示品红色的“m”、表示青色的“c”以及表示黑色的“b”,并省略说明。 
(2)转印部 
返回图1,中间转印部3包括中间转印带21、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b、支撑辊23,24,25、带清洁器26。中间转印带21是循环带状的调色剂像载持体,在支撑辊23、24、25之间被张紧架设而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以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大致相同的圆周速度沿箭头27的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21能够使用例如厚度为100μm的聚酰亚胺薄片。中间转印带21的材料不仅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使用由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各种橡胶等构成的薄片。在由合成树脂或者各种橡胶构成的薄片中,为了调整作为中间转印带21的电阻值,混合有炭黑、热裂法炭黑、槽法炭黑、石墨碳等导电材料。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自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驱动方向的上游侧,依次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压接。中间转印带21的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压接的位置是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位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b。 
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b是辊状构件,分别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y、11m、11c、11b对置、且与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的相反面压接、且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该轴线可旋转驱动地设置。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b使用例如包含金属制轴体、和覆盖该金属制轴体的表面的导电层的辊状构件。轴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轴体的直径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8~10mm。 导电层由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电性弹性体可以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包括炭黑等导电剂的乙丙橡胶(EPDM)、泡沫EPDM、泡沫聚氨酯等。通过导电层,对中间转印带21均匀地施加有高电压。 
为了将形成在感光鼓11y、11m、11c、11b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通过恒压控制对一次转印辊22y、22m、22c、22b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中间转印偏压。由此,将形成在感光鼓11y、11m、11c、11b的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上,形成多色调色剂像。其中,在输入了仅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一部分的图像信息的情况下,在成像单元10y、10m、10c、10b中的、仅与所输入的图像信息的颜色对应的成像单元中形成调色剂像。 
支撑辊23、24、2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心可旋转驱动地设置,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21并使其沿箭头27的方向旋转驱动。支撑辊23、24、25使用例如直径30mm以及壁厚1mm的铝制圆筒体(管状辊)。支撑辊24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后述的二次转印辊28压接而形成二次转印密合部,且电气接地。支撑辊24具有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21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8上的功能。 
带清洁器26是在将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片材8上之后,去除残存在调色剂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的构件,其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支撑轴25对置地设置。带清洁器26包括清洁叶片、和调色剂存储容器(都未图示)。清洁叶片26a是通过未图示的加压部与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压接,刮去调色剂像承载面21a上的残存调色剂等的板状构件。清洁叶片26a可以使用例如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例如聚氨酯橡胶)等构成的叶片。调色剂存储容器26b暂时存储被清洁叶片26a刮去的调色剂等。 
利用中间转印部3,将形成在感光鼓11y、11m、11c、11b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的规定位置上,形成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如后所述在二次转印密合部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8上。二次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21a上残 留的调色剂、偏移调色剂(offset toner)、纸粉等被带清洁器26去除,调色剂像再次被转印到调色剂像承载面21a。 
二次转印部4包括支撑辊24和二次转印辊28。二次转印辊28是辊状构件,其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支撑辊24压接,且沿轴线方向可旋转驱动地被设置,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旋转驱动。二次转印辊28例如包括金属制轴体和覆盖在该金属制轴体的表面的导电层。金属制轴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导电层由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电性弹性体可以使用在该领域常用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包括炭黑等导电剂的EPDM、泡沫EPDM、泡沫聚氨酯等。 
二次转印辊28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并均匀地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支撑辊24、中间转印带21以及二次转印辊28之间的压接部为二次转印密合部。利用二次转印部4,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密合部,与其同步地将从后述的记录片材供给部5送出的记录片材8输送到二次转印密合部,调色剂像和记录片材8在二次转印密合部相互重叠,并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8上。这样一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像承载在记录片材8上。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8被输送到定影装置6。 
(3)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6通过对形成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施加热及压力,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片材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用由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由非磁性调色剂以及载体构成的非磁性双组分显影剂、或者由磁性调色剂构成的磁性显影剂等显影剂(以下,存在简称为“显影剂”的情况)所含的调色剂形成。 
图3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的构成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6包括定影辊50、加压辊60以及外部加热部70。 
(定影辊) 
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辊50是辊状构件,其通过未图示的支撑部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沿箭头56的方向以规定的 速度旋转。定影辊50使构成记录片材8上所承载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加热融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辊50使用包括带芯棒51、弹性体层52和表面层53的辊状构件。形成带芯棒51的金属可以使用热传导率高的金属,例如列举出铝、铁等。作为带芯棒51的形状,虽然列举出圆筒状、圆柱状等,但优选带芯棒51的散热量少的圆筒状。 
作为构成弹性体层52的材料,只要是具有橡胶弹性的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但进而优选耐热性出色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可以列举出硅橡胶、含氟橡胶、氟硅橡胶(fluorosilicone rubber)等。在这些中特别优选橡胶弹性出色的硅橡胶。 
构成表面层53的材料,如果是耐热性以及耐久性出色而与调色剂的附着力弱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树脂材料、氟橡胶等。表面层53是厚度约从30至50μm的PFA层。 
在定影辊50的内部设置有定影辊加热部54。其在待机中均匀地加热定影辊,而且防止在调色剂像定影时因热转移到记录片材8而导致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降低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加热部54使用卤素灯。 
作为定影辊,使用了外径40mm的辊,其中在外径35mm、壁厚2mm的铝制带芯棒上形成2.5mm的硅橡胶层,还设有40μm的PFA管层。 
(加压辊) 
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60是辊状构件,其设置在定影辊50的铅直方向最下点的下方,通过未图示的加压机构与定影辊50压接的状态下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定影辊50和加压辊60的压接部是定影密合部55。加压辊60随定影辊50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加压辊60与定影辊50协动地将调色剂像加热定影于记录片材8上。此时,加压辊60,通过将处于熔化状态的调色剂对记录片材8按压而促进调色剂像向记录片材8的定影。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压辊60使用包括带芯棒61、弹性体层62、表面层63的辊状构件。作为形成带芯棒61、弹性体层62、表面层63的材料,可以分别使用与形成定影辊50的带芯棒51、弹性体层52以及表面层53的金属或者材料相同的材料。另外,带芯棒61的形状也与定影辊50相同。在加压辊60的内部设置有加压辊加热部64。这缩短了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起到可形成图像为止的启动时间,防止了调色剂像定影时因热转移到记录片材8上导致加压辊60的表面温度急剧降低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加热部64使用卤素灯。作为加压辊,使用了外径40mm的辊,其中在外径35mm、壁厚2mm的铝制带芯棒上形成2.5mm的硅橡胶层,还设置有40μm的PFA管层。 
(外部加热部) 
外部加热部70包括加热带71、第一压接辊72、第二压接辊73、热敏电阻76、恒温器77。加热带71是被张紧架设在第一压接辊72和第二压接辊73之间并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的循环带状构件。另外,加热带71设置为,在从第一压接辊72和定影辊50的压接点到第二压接辊73和定影辊50的压接点之间,在带状区域与定影辊50接触,该带状区域具有在定影辊50的外周方向的长度且在定影辊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此外,加热带71利用定影辊50的箭头56方向的旋转驱动而在箭头78的方向上从动旋转。 
加热带71只要是耐热性以及耐久性出色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可以列举出聚酰亚胺制带、镍电铸带等。也可以在加热带71的表面形成PFA、PTFE等氟树脂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形成为直径31mm的圆筒形状的厚度90μm的聚酰亚胺基材上涂覆约20μm的PTFE层的循环带。 
第一压接辊72以及第二压接辊73是辊状构件,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且通过未图示的加压部隔着加热带71与定影辊50表面压接。第一压接辊72以及第二压接辊73按加热带71的箭头78的方向的旋转进行从动旋转。 
第一压接辊72以及第二压接辊73可以使用铝、铁等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构成的金属制辊。金属制辊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其表面形成氟树脂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壁厚2mm外径16mm的铝制辊。 
第一压接辊72其内部具有第一加热部74。第二压接辊73其内部具有第二加热部75。由此,加热加热带71甚至定影辊50。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供给用于使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发热的电力。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可以使用一般的加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使用卤素灯。此外,第一压接辊72以及第二压接辊73在定影辊50上轴线相互平行且具有间隙地分隔离开。 
电源接通启动时,当输入了图像形成指示时,首先,通过设置在第一压接辊以及第二压接辊内部的卤素灯将加热带71加热到第一规定温度。在加热带71的温度达到第一规定温度的时刻,使定影辊50以例如225mm/sec的速度开始旋转。一边使定影辊50旋转,一边持续使加热带71升温到第二规定温度(在此约220℃左右),用来自加热带71的热对定影辊50的表面加热,使定影辊50的表面上升到定影温度,从而启动结束。启动结束温度仅以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判定。当加热带71的温度达到第二规定温度时,设置在第一压接辊和第二压接辊内部的卤素灯熄灭。 
在这样的启动动作中,定影辊50内部的卤素灯点亮的条件是加热带71的温度达到第二规定温度,仅第一压接辊以及第二压接辊内部的卤素灯熄灭的条件时,并且在启动动作中几乎不点亮。因此,启动结束时的定影辊的温度分布存在定影辊的表面最高,朝着其内部即带芯棒方向温度缓缓下降的趋势。 
(温度检测部) 
第二热敏电阻76设置成在隔着加热带71与第二压接辊73对置的位置上接近加热带71,检测加热带71的温度。第二热敏电阻76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到CPU。CPU根据第二热敏电阻76的检测结果,判定第二热敏电阻76的温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在加热带71的温度低于设定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将控制信号送到与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 连接的电源,向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供给电力而促进发热。在加热带71的温度高于设定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确认向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供给电力的有无。在电力供给持续时,送出停止向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的电力供给的控制信号。 
第二恒温器77在隔着加热带71与第二压接辊73对置且在比第二热敏电阻76靠加热带7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以接近加热带71的方式设置,检测加热带71的异常升温。第二恒温器77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到CPU。CPU根据第二恒温器77的检测结果停止来自与第一以及第二加热部74、75连接的电源的供电。 
作为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的第一热敏电阻90接近定影辊50设置,检测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第一热敏电阻90的检测结果被输入CPU。CPU根据第一热敏电阻90的检测结果,判定第一热敏电阻90的温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在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低于设定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将控制信号送到与定影辊加热部54连接的电源,向定影辊加热部54供给电力而促进发热。在定影辊59的表面温度高于设定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确认向定影辊加热部54供给电力的有无。在正在供给电力时,送出停止电力供给的控制信号,停止来自与定影辊加热部54连接的电源的供电。在后述的中断控制中,根据第一热敏电阻90的检测结果,印刷作业被暂时中断,或者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被改变。 
(4)记录片材供给部 
记录片材供给部5包括记录片材盒42、拾取辊43、定位辊44a、44b。记录片材盒42存储记录片材8。记录片材8是例如普通纸、铜版纸(coatedpaper)、彩色复印专用纸、OHP(投影仪)用胶片、明信片等。作为尺寸,是A4、A3、B5、B4、明信片尺寸等。拾取辊43将记录片材8一张一张地送到输送路径P。定位辊44a、44b是相互压接地设置的一对辊状构件,与中间转印带21上的多色调色剂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密合部同步地,将记录片材8送到二次转印密合部。利用记录片材供给部5,被存储在记录片材盒42内的记录片材8被拾取辊43一张一张地送到输送路径P,并且通过定位辊44a、44b送到二次转印密合部。 
(5)扫描部 
扫描部7包括原稿台、光源、CCD图像传感器9。在原稿台的上表面载置应复印的原稿。原稿台使用由透明玻璃等透明材料构成的板状构件。光源对载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进行照明。CCD图像传感器9,通过将来自由光源照明的原稿的反射光光电转换,从而将反射光转换成图像信息(图像信号)。CCD图像传感器9包括转换部、转送部和输出部,在转换部中将反射光即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转送部中与时钟脉冲同步地依次将电信号输送到输出部,在输出部中将电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增幅、低阻抗化地输出。对这样得到的模拟信号进行公知的图像处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由扫描部7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信息被送到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动作的未图示的CPU,在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后,被暂时存储到存储器中,根据输出指示读出存储器内的图像并转送到光扫描单元13,在作为记录片材8的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6)控制单元 
在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例如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包括未图示的存储部、运算部、控制部。在存储部写入有:经由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印刷指令、来自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各处的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查结果、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各装置的动作的各种设定值以及数据表、用于执行各种控制的程序等。 
存储部可以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的部件,例如可以列举出: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硬盘驱动器(HDD)等。外部设备可使用可形成或取得图像信息,且与图像形成装置可电气连接的电气以及电子设备,例如可列举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运算部取出用于输入到存储部的各种数据(印刷指令、检测结果、图像信息等)以及用于实施各种控制的程序,进行各种检测以及/或者判定。控制部根据运算部中的各种判定结果、运算结果等将控制信号送到相应装置,进行动作控制。控制部以及运算部例如是通过包括中央处理装置(CPU)的微型计算机、微型处理器等实现的处理电路。控制单元将主电源与存储部、运算部以及控制部一同包含。主电源不仅是控制单元,也向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各装置供给电力。另外,控制单元也包括后述的中断控 制部。 
另外,控制单元对包括定影辊50、加压辊60和外部加热部70的定影装置6进行控制。控制单元,当接收图像形成指示的输入后,将控制信号送到设置在向定影辊50、加压辊60以及第一、第二压接辊72、73的内部的加热部54、64、74、75供给电力的未图示的电源。图像形成指示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方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或者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接收了控制信号的电源供给电力使加热部54、64、74、75起动。加热部54、64、74、75以定影辊50、加压辊60以及加热带71表面达到各自的设定温度的方式进行加热。当设置在定影辊50以及外部加热部70附近的第一热敏电阻90等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达到了设定温度,将该检测结果输入到CPU时,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送到使定影辊50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驱动部,使定影辊50沿箭头56的方向旋转驱动。伴随此,加压辊60以及加热带71从动旋转。在该状态下,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8从二次转印部4被输送到定影密合部55。在该记录片材8通过定影密合部55时,构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被加热加压,定影在记录片材8上,形成图像。 
(中断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随着印刷作业降低导致的定影不良而设定作业中断基准温度,通过中断控制部进行中断控制。图4A以及图4B是用于说明中断控制的流程图。如后所述,通过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中断控制,当第一热敏电阻90检出的印刷作业中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低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暂时停止印刷作业,等待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恢复到规定温度后再次重新开始印刷作业,因此能够防止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降低到比定影下限温度低的温度而发生定影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至少具有两个级别,中断控制部,从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从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上的级别、和针对该作业以外的级别,并利用所选择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印刷作业。由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至少具有两个级别,由此能够选择与条件相符的级别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在本实 施方式中,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和第二基准温度,第二基准温度是比第一基准温度低的温度。另外,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根据自启动开始时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和启动结束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等条件,也存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最初的温度开始变更的情况。 
利用图4说明在怎样的条件下选择怎样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中断处理的主要处理步骤如图4B所示。利用图4A以及图4B的流程图,针对中断控制以及其效果,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决定条件一起具体说明。以下,S1~S20表示处理程序(步骤)的编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启动具体来说是指自电源接通状态起的启动动作、即自未通电到定影器的状态起的启动状态。 
参照图4A,在步骤S1中,如果所输入的图像形成指示是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之后的最初的图像形成指示或者是用于使之从休眠模式恢复的图像形成指示,就进到步骤S3。如果是上述的图像形成指示以外的指示、例如来自待机状态的指示,就进到步骤S2。图像形成指示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或者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 
在步骤S2中,选择第二基准温度作为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中断控制部利用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作为进到本步骤的条件,可列举出例如所输入的图像形成指示是在待机状态下输入的指示的情况。此后进到步骤S14。 
参照图4B,在步骤S14中,如果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上升到定影温度,则开始印刷作业。在步骤S15中,用第一热敏电阻90检测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 
在步骤S16中,判断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是否为作业中断基准温度(T2℃)以下。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为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以下,就进到步骤S17,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高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就返回步骤S15。在步骤S17中,中断印刷作业。 
在步骤S18中用第一热敏电阻90检测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在步 骤S19中,判断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是否恢复到规定的温度、在此为定影温度。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恢复到定影温度,就进到步骤S20,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没有恢复到定影温度,就返回S18。在步骤S20中,再次开始印刷作业,结束中断控制。 
图5是表示从待机状态到开始印刷作业时图像形成指示前后的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如图5所示,在待机状态下定影辊的表面温度被维持在作为定影温度的β℃,与t1秒的图像形成指示的输入同时地开始印刷作业,此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马上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待机中,定影辊,利用定影辊加热部54的卤素灯从内部充分地被加热,所以即使因印刷作业夺去了表面的热,定影辊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也是缓慢的。 
检测到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降低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之后,有时还实施数张左右的印刷作业,但由于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缓慢,所以实际上中断了印刷作业的时刻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基本不低于中断基准温度。由此,即使例如在将第二基准温度设定成定影下限温度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不存在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影温度为175℃,设第二基准温度为低于定影温度20℃的155℃。以后,也有时将第一基准温度基准记载为T1℃,将第二基准温度记载为T2℃。 
假设将该步骤中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第一基准温度时,当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到T1℃时,暂时停止印刷作业。在使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为第二基准温度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但由于第一基准温度比第二基准温度高,所以比设为第二基准温度时变得容易中断作业印刷,作业效率下降。 
参照图4A,在步骤S3中,如果是自电源接通起刚启动后或者自休眠模式的刚恢复后的作业,则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一基准温度为比定影温度低5℃的温度170℃。虽然在检测出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后,有时还实施数张左右的印刷作业,但自电源接通的启动开始时以及自休眠模式的恢复开始时,定影辊变凉,温度有时下降到室温,在这种情况下,刚启动后以及刚恢复后的印刷的定影辊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快,因此容易发生定影不良。将第一 基准温度设定为170℃,设定为比第二基准温度高15℃的温度是为了使之与此时的定影辊急剧的温度下降相对应,不引起定影不良。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T1℃。 
如与外部加热部70有关的说明所记载的那样,在启动开始时或者恢复开始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是常温那样低的温度时,启动结束时定影辊的温度分布存在定影辊的表面最高,朝向其内部即带芯棒方向温度缓缓下降的趋势。另外,在刚启动后以及刚恢复后,存在经由带芯棒向定影辊轴的端部方向的热量逸出大、定影辊端部的温度与定影辊的中央部的温度相比下降的趋势。由此,当假设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仅为一个级别,将其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为T2℃而连续过纸时,如图8所示的曲线(b),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有可能发生定影不良。 
如步骤S1~S3所述,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断控制部针对自电源接通起刚启动后以及自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对于自电源接通起刚启动后以及自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以外的作业选择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所以在印刷刚开始后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比较大时能够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比较高的第一基准温度,在印刷刚开始后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比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成比较低的第二基准温度。因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能够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在步骤S4中,用第一热敏电阻90检测图像形成指示后即刻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 
在步骤S5中,如果检出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结果是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基准温度就进到步骤S7。如果为基准温度以上就进到步骤S6。以后,也将基准温度记载为α℃。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温度为70℃。 
在步骤S6中,如果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α℃以上就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然后,进行上述图4B所示的步骤S14~S20的中断处理。 
图6是表示在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α℃以上的情况下,从输入了图像形成指示的时刻开始印刷作业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如 图6所示在t2秒输入图像形成指示,则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到β℃。与t3秒的启动同时地开始印刷作业,从印刷作业刚开始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定影辊的内部和辊的端部也某种程度变暖,所以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缓慢。由此在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α度以上的状态起的刚启动后的作业中,与步骤S2的情况同样地,由于定影辊几乎没有剧烈的温度降低,所以即使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得比定影温度低20℃的温度(T2℃),定影性也没有很大的问题。 
假设该步骤中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不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原样维持第一基准温度的情况下,若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到T1则暂时停止印刷作业。虽然在使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为第二基准温度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但由于第一基准温度高于第二基准温度,所以比设定为第二基准温度时容易中断印刷作业,作业效率下降。 
参照图4A,在步骤S7中,如果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α℃,就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地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如果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α℃,就判断定影辊变冷起来,温度降低到室温。由此,在自电源接通的刚启动后以及自休眠状态的刚恢复后的印刷作业中,能够抑制定影不良。 
如步骤S5~S7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电源接通启动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开始印刷作业时,中断控制部在自电源接通的启动开始时以及自休眠模式的恢复开始时,如果通过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就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到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如果通过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规定温度,就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例如关闭电源马上打开,其后在启动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几乎没有下降,保持很高。这样即使在启动开始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高时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到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刚启动后的印刷作业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也小,所以不会发生定影不良。另外,即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到第一基准温度印刷作业也不中断地继续进行,所以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第一基准温度,与进行中断控制的 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在步骤S8中,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到定影温度,与启动结束同时地开始印刷作业。启动结束仅由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决定。启动结束温度为175℃。 
在步骤S9中,如果从启动结束时或者恢复结束时起经过规定时间,进到步骤S10。如果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就进到步骤S11。以后,还存在将规定时间记载为t秒的情况。在将第二基准温度设定为170℃的本实施方式中,设规定时间为30秒。此外,此时的启动结束时是指定影辊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温度的时刻。 
在步骤S10中,如果从启动结束时或者恢复结束时起经过规定时间,就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T1℃变更到T2℃。然后,进行图4B的步骤S17~S20的中断处理。 
在步骤S11中,启动开始时或者恢复开始时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α℃,且自启动结束时或者恢复结束时开始的经过时间在t秒以内,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为T1℃。 
在步骤S12中,用第一热敏电阻90检测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在步骤S13中,判断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是否为作业中断基准温度(T1℃)以下。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为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以下,则进到步骤S17,进行步骤S17~S20的中断处理。如果所检测出的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高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则返回步骤S9。 
图7是表示从输入了图像形成指示的时刻起到启动结束时经过t秒后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如图7所示在t4秒输入图像形成指示,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到定影温度。与t5秒的启动结束同时地开始印刷作业,从印刷作业刚开始后起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急剧下降,但由于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为T1℃,所以确保定影性。若从启动结束时刻起经过t秒,则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如图5以及图6这样变得缓慢。这是由于当从启动结束时以及恢复结束时起经过t秒时, 至少定影辊的带芯棒温度变成与表面温度相同程度的温度,所以即使连续过纸,夺取了定影辊表面的热,也能够马上供给热量,抑制急速的下降。因此,即使变为第二基准温度,也不发生定影不良而不存在问题。 
假如该步骤中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不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而原样维持第一基准温度的情况下,经过t秒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也下降到T1℃,从而暂时停止印刷作业。即使经过t秒后还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时、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时都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但由于第一基准温度比第二基准温度高,所以与变成第二基准温度的情况相比容易中断印刷作业,作业效率下降。 
图8是表示表示启动开始时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到α℃,从图像形成指示输入时到启动结束时刻的t秒经过为止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曲线图。曲线(a)是如本步骤这样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T1℃时的曲线图,曲线(b)是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T2℃时的曲线图。如图8所示,当在t4秒输入图像形成指示时,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到β℃,在t7秒启动结束。若在启动结束的同时进行印刷作业,则如果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T1℃,如曲线(a)那样,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急剧下降,所以能够确保定影性。如果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T2℃,就如曲线(b)那样,定影辊的表面温度急剧降低。 
假设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仅为T2℃,在将其温度设定为定影下限温度时,在刚启动后的印刷作业中,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显著,所以实际上印刷中断时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远远低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由此发生定影不良。 
如步骤S9~S11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电源接通启动开始印刷作业的情况下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开始印刷作业的情况下,在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是第一基准温度时,中断控制部,当从自电源接通的启动结束时以及自休眠模式的恢复完成时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当从自电源接通的启动结束时以及自休眠模式的恢复完成时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充分加热到定影辊的内部,伴随着印刷作业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变小,所以即使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比较低的第二基准温度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另外通过变更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即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到比 较高的第一基准温度,印刷作业也不中断地继续进行,因此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中断控制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从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的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上的级别、和针对该作业以外的级别,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的至少两个级别中,分别地选择应使用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的作业的级别、和针对此外作业的级别,或者,也可以分别地选择应使用在自休眠模式起刚恢复后的作业的级别、以及针对此外的作业的级别。 
(参考例) 
以下,记载用于表示本发明的效果的参考例。在参考例1中,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为155℃,在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为25℃刚启动后进行印刷作业,评价定影性。在参考例2中,除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155℃变更为170℃以外,与参考例1相同进行印刷作业来评价定影性。 
(参考例1) 
对于定影辊而言,使用在外径35mm、壁厚2mm的铝制带芯棒上,形成2.5mm硅橡胶层,进而设置了40μm的PFA管层的外径约40.0mm的辊,对于加压辊而言,使用在外径35mm、壁厚2mm的铝制带芯棒上,成2.5mm硅橡胶层进而设置了40μm的PFA管层的外径约40.0mm的辊,加热带使用在直径31mm的圆筒形状的厚度90μm的聚酰亚胺基材上涂覆了约20μmPTFE层的循环带。 
第一压接辊以及第二压接辊使用壁厚2mm外径16mm的铝制辊。而且,在定影辊内部设置700W的卤素灯、在第一压接辊以及第二压接辊的内部分别设置500W的卤素灯,在加压辊内部设置300W的卤素灯。将打印条件设为过程速度225mm/sec、过纸速度40张/分钟,设定为对彩色图像进行打印的条件。定影温度设为175℃。用于评价定影性的图,使用在纸张后端部形成约5cm宽度的全黑图像的图。利用本图,将黄色、品红色、青色各调色剂重叠在单位面积记录片材的重量即纸张重量为 80g/m2的纸张上,以最终纸张上的调色剂附着量为1.3mg/cm2的方式设定显影、转印等条件。 
(参考例2) 
除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155℃变更为170℃以外,与参考例1相同地进行印刷作业。 
将定影后的图像(与上述图中的全黑图像对应的部分)在一定载荷条件下折弯,其后在一定载荷条件下摩擦,对通过摩擦图像剥离的部分的宽度(以下也记载为“剥离宽度”)和限定样品的剥离宽度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折弯试验评价参考例1以及参考例2的定影性。为了施加一定载荷,使用圆筒状的1kg的黄铜制的锤。在该试验中,定影性越好剥离宽度越窄,定影性越差,剥离幅度越宽,所以如果窄于限定样品的剥离幅度则比限定样品定影性优异,如果宽则比限定样品定影性差。限定样品制作成通过调整定影温度等条件,使得如上述那样在一定载荷条件下弯曲、摩擦后,剥离宽度变为约为200~300μm的样子,因此可以被固定用于所有的定影性的评价。 
作为定影性的评价基准,设不发生冷偏(cold offset)、具有上述限定样品以上的定影性的情况为○,设不发生冷偏、折弯试验结果比限定样品差的情况为△,设发生冷偏的情况为×。 
将参考例1、2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1中。定影性表示将上述打印样品的在定影辊的端部被定影的部分和在中央部被定影的部分分开地表示评价结果。 
[表1] 
Figure G2009101663294D00271
如表1所示,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为155℃的参考例1发生定影不良。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25℃刚启动后的定影辊由于框体等没有变暖,所以热容易经由定影辊的带芯棒逃到这些周边构件,即,会发生热向定影辊轴向逃逸,因此定影辊轴向端部的温度容易下降,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由此,在参考例1中示出,在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25℃启动时,为了确保在定影辊轴方向上整体的定影性,必须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为高,将定影辊温度维持为较高。 
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设定为170℃的参考例2,不发生定影不良,能得到良好的定影图像。根据参考例1、2的结果示出了:由启动开始时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选择作业中断基准温度,由此在确保定影性的同时能够抑制作业效率的下降。 
2.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断控制部,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即,执行实现各功能的中断控制程序的命令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上述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由此构成中断控制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将用计算机以可读取的方式记录了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的中断控制程序的程序代码(执行形式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的记录介质供给到上述中断控制装置,该计算机(或者CPU和MPU)读取并执行记录介质所记录的程序代码,也能够实现。 
作为上述记录介质,能够使用例如磁带或盒带等带类,包括软盘(注册商标)、硬盘等磁盘和CD-ROM、MO、MD、DVD、CD-R等光盘的盘类,IC卡(包括存储卡)、光卡等卡类,或者掩模型ROM、EPROM、EEPROM、闪存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类等。 
另外,也可以将中断控制装置构成为可与通信网络连接,将上述程序代码经由通信网络供给。作为该通信网络,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互联网、内部网、外联网、LAN、ISDN、VAN、CATV通信网、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电话线路网、移动体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另外作为构成通信网络的输送介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 IEEE1394、USB、电力线路输送、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ADSL线路等有线,IrDA或遥控这样的红外线、Bluetooth(注册商标)、802.11无线、HDR、移动电话网、卫星线路、地波数字网等无线都可以利用。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将上述程序代码用电子输送实现的、嵌入载波的计算机信号的方式实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利用外部带的定影器中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外部带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外部加热辊方式。 
3.调色剂 
以下,记载了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所利用的调色剂。 
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所利用的调色剂,例如包括粘结树脂、着色剂以及脱模剂。作为粘结树脂能够使用本领域常用的材料,例如列举出聚苯乙烯、苯乙烯的置换体的均聚物、苯乙烯系共聚物、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氨酯等。粘结树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这些粘结树脂中,作为彩色调色剂用,根据保存性、耐久性等方面,优选软化温度为100~150℃、玻璃转移温度为50~80℃的粘结树脂,特别优选具有上述的软化温度以及玻璃化转移温度的聚酯。聚酯在软化状态下显示出高透明度。在粘结树脂为聚酯的情况下,若将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而成的多色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片材8上,则由于聚酯自身会透明化,所以通过减色法混合可以得到充分的显影。 
作为着色剂,可以使用目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技术中所利用的调色剂用颜料以及染料。作为颜料,可以举出例如偶氮类颜料、苯并咪唑酮类颜料、喹吖啶酮类颜料、酞菁类颜料、异吲哚啉酮类颜料、异吲哚啉类颜料、二噁嗪类颜料、蒽醌类颜料、苝类颜料、紫环酮(perinone)类颜料、硫靛类颜料、喹酞酮类颜料(quinophthalonepigment)、金属络合类颜料等有机类颜料;炭黑、氧化钛、钼铬红、铬黄、钛黄、氧化铬、柏林蓝等无机类颜料;铝粉等金属粉等。颜料能够单独地使用一种或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脱模剂可以使用例如蜡。作为蜡可以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石蜡等。调色剂,除粘结树脂、着色剂以及脱模剂,还可以含有带电控制剂、流动性提高剂、定影促进剂、导电剂等一般的调色剂用添加剂中的一种或者2种以上。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7μm。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不到2μm,调色剂的流动性下降,在显影动作时,调色剂的供给、搅拌以及带电不充分,调色剂量的不足、会引起反向极性调色剂的增加等,有可能无法得到高画质图像。若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7μm,则难以软化到中心部分的大粒径的调色剂粒子变多,在将图像向记录片材8定影的定影性降低的同时图像的显影变差,特别在向OHP定影时,图像变暗。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除颜料以外使用以下所示相同的构成的材料。调色剂是玻璃转移温度60℃、软化温度120℃、体积平均粒径6μm的负带电性的绝缘性非磁性调色剂。为了使用该调色剂获得X-Rite社制310的反射浓度测定值为1.4的图像浓度,必须5g/m2的调色剂量。调色剂包含玻璃转移温度60℃且软化温度120℃的聚酯树脂(粘结树脂)、玻璃转移温度50℃、软化温度70℃的低分子聚乙烯蜡(脱模剂)以及各色的颜料,是蜡含有量是调色剂全部量的7重量%、颜料含有率是调剂色全部量的的12重量%、以及残余部是粘结树脂的聚酯。调色剂所包含的低分子聚乙烯蜡是比粘结树脂的聚酯的玻璃转移温度以及软化温度低的蜡。 
这种调色剂能够根据如下的公知的方法来制造,该公知的方法包括:将着色剂、脱模剂等与粘结树脂融化混揉粉碎的粉碎法;将着色剂、脱模剂、粘结树脂的单体等均匀分散之后,使粘结树脂的单体聚合的悬浮聚合法;使粘结树脂粒子、着色剂、脱模剂等通过凝集剂凝集,加热得到的凝集物的粒子的乳化凝集法等。 
本发明,不脱离其精神和主要特征,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有的点只不过是单纯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说明书正文没有任何约束。而且,权利要求所属的变形和变更全部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调色剂像形成部,其包括像载持体,在像载持体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部,其将像载持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
定影装置,其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上,包括:
定影构件,其在内部设置有加热部,对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热,使构成该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调色剂融化;
加压构件,其以与定影构件压接而在与定影构件之间形成压接部的方式设置,对被输送到上述压接部的担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加压,与定影构件协动地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
外部加热部,其以从定影构件的外方与其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并加热该周面;
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其检测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
中断控制部,其当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印刷作业中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时进行中断印刷作业的中断控制,其中,上述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包括第一基准温度和比第一基准温度低的第二基准温度,
上述中断控制部,对于自电源接通起刚启动后的作业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作业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选择第一基准温度,对于该作业以外选择第二基准温度,利用该选择的作业中断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在电源接通刚启动后以及从休眠模式刚恢复后时,在设置于上述定影构件的内部的上述加热部不工作的状态下,上述外部加热部对上述定影构件的周面进行加热直至上述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达到定影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
在从自电源接通后启动开始时或者从休眠模式开始恢复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且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从第一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如果由上述定影构件温度检测部检出的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不到规定温度,则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原样维持在第一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电源接通后启动而开始印刷作业时以及从休眠模式恢复而开始印刷作业时的任一种或者两种的情况下,作业中断基准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时,
在从自电源接通起的启动结束时或者自休眠模式起的恢复结束时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上述中断控制部将作业中断基准温度变更为第二基准温度进行上述中断控制。
CN200910166329.4A 2008-08-26 2009-08-24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1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7227A JP4664400B2 (ja) 2008-08-26 2008-08-26 画像形成装置、中断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8217227 2008-08-26
JP2008-217227 2008-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1238A CN101661238A (zh) 2010-03-03
CN101661238B true CN101661238B (zh) 2012-06-13

Family

ID=41725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63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1238B (zh) 2008-08-26 2009-08-2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90008B2 (zh)
JP (1) JP4664400B2 (zh)
CN (1) CN1016612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1223B2 (ja) * 2009-07-13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863739B2 (ja) * 2012-11-21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EP2990878B1 (en) * 2013-04-24 2017-09-0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CN104570666B (zh) * 2013-10-16 2017-03-0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749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358A (ja) * 1984-07-11 1986-01-30 Canon Inc 加熱器を有する記録装置
JPS6247697A (ja) * 1985-08-27 1987-03-02 ロ−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におけるタツチコントロ−ル装置
JPS6247679A (ja) * 1985-08-28 1987-03-0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3412891B2 (ja) * 1993-12-29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4546036B2 (ja) * 2003-03-31 2010-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33694A (ja) * 2003-05-02 2004-1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処理方法及び熱現像記録装置
US7151903B2 (en) * 2004-08-19 2006-12-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an externally-heated fusing roller
JP2006220697A (ja) 2005-02-08 2006-08-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06287A (ja) 2006-01-31 2007-08-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856A (ja) * 2006-03-24 2007-10-04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8180947A (ja) * 2007-01-25 2008-08-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749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1-22358A 1986.01.30
JP昭62-47679A 1987.03.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90008B2 (en) 2011-02-15
JP4664400B2 (ja) 2011-04-06
US20100054767A1 (en) 2010-03-04
CN101661238A (zh) 2010-03-03
JP2010054618A (ja) 201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374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09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2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04137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6136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61259B (zh) 定影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KR20110119530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방법
CN10166123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4274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てなる画像形成装置、加熱装置
US201102924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702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53285A (ja) 電源制御装置、発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電源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58732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875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215196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51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72076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27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931B2 (ja) 定着装置、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172154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10336A (ja) カラー複写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JP2010282087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H112123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388048A (zh) 消色装置
JP20042646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