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2054B -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2054B
CN101642054B CN200910306607A CN200910306607A CN101642054B CN 101642054 B CN101642054 B CN 101642054B CN 200910306607 A CN200910306607 A CN 200910306607A CN 200910306607 A CN200910306607 A CN 200910306607A CN 101642054 B CN101642054 B CN 101642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ccase
spot
gill fungus
hypsizigus marmoreus
beautiful g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6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2054A (zh
Inventor
胡开辉
孙淑静
刘建忠
饶榆平
陈明祥
熊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3066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2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2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2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2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2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属于斑玉蕈技术领域。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斑玉蕈不具有漆酶活性、生长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抗菌弱的问题,本发明的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新菌株金山1号,具有漆酶活性,已经于2009年6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20;本发明采用具有漆酶活性的凤尾菇与斑玉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建立斑玉蕈中的漆酶转化体系。本发明的方法培养的斑玉蕈新菌株具有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异形状。

Description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斑玉蕈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是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经济价值极高;但在栽培生产中周期较长,菌体的生长速度较慢抑制杂菌的能力较差,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染菌,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斑玉蕈的推广生产。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属于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能氧化酚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并能降解木质素,漆酶具有降解木质素为菌体生长提供养料的能力,所以具有此酶活性的菌种一般生长速度较快、生产周期较短、原料的利用率也较高。漆酶在降解木质素的同时还产生了酚类或醌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具有漆酶活性菌株的抗菌能力也相对较强。由于斑玉蕈中不含有漆酶,其生产周期长达120-150天;生长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抗菌弱。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利用溶壁酶或其他理化方法去除细胞壁,在融合剂的诱导作用下,裸露的原生质融合,两细胞的基因组相互接触、交换、重组,而形成的具有双亲特性重组子的过程。由于去除了细胞壁,解除了细胞间在物理上、生理上的主要障碍,所以可以提高融合率,而且使遗传差距较大的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代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近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不依赖生物本身的性功能,即能有效地克服性因子的障碍,用物理、化学方法使细胞融合,从而为获得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细胞类型开辟了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斑玉蕈不具有漆酶活性、生长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抗菌弱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培养的斑玉蕈新菌株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异性状。
本发明的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新菌株金山1号,具有漆酶活性,已经于2009年6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3120。
本发明的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新菌株金山1号的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良性状,通过实验测定在PDA平板上斑玉蕈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5.7mm,金山1号菌丝的日均生长速度为6.8mm,明显快于斑玉蕈。出菇实验结果显示,金山1号出菇时间比斑玉蕈早4~6天,生长周期与斑玉蕈相比缩短了10~15天,产量提高了0.26倍。金山1号在农艺性状上与斑玉蕈也有差异,菌盖颜色为浅灰色并带有少许的淡黄色,而斑玉蕈菌盖呈灰褐色,在菇型上金山1号菌盖直径为2.5~4cm,斑玉蕈菌盖直径为2~3cm。
本发明的金山1号的其他农艺性状与斑玉蕈基本一致。
本发明采用具有漆酶活性的凤尾菇与斑玉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建立斑玉蕈中的漆酶转化体系。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是: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斑玉蕈育种中建立漆酶的转化体系,将漆酶活性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生产周期较短的凤尾菇与斑玉蕈进行原生质体杂交融合建立漆酶转化体系,以期获得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又具有斑玉蕈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为斑玉蕈的规模化、工厂化栽培生产奠定基础。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进展同其他生物相比,显得十分缓慢,其中原因与原生质体再生率以及难以形成子实体有关,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的新品种后代缺乏明显的筛选标记,后期筛选过程工作量大,鉴定费时费力,本发明利用漆酶特性,应用于食用菌菌种的遗传改良研究,在此体系基础上建立用含RB亮蓝的培养基筛选此体系转化后产生的融合子,该筛选方法筛选杂交种,目标明确,简单快速,这一点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斑玉蕈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技术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凤尾菇在真菌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据研究发现其生长速度较快、生产周期较短(50-60天左右),其漆酶活性较高。
采用本身就具有漆酶活性的凤尾菇与斑玉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建立斑玉蕈中的漆酶转化体系,并将融合后的斑玉蕈新菌株通过筛选鉴定获得具有漆酶活性、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同时又具有斑玉蕈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
以下就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特征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
实施例
具体步骤包括:
a:分别培养具有漆酶活性的凤尾菇菌种与一般的斑玉蕈菌种:
(1)斑玉蕈与凤尾菇菌丝形态观察与比较:
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到PDA平板上25℃恒温培养4~6d,凤尾菇接种第2天新菌丝即开始萌发,而且菌丝粗壮、浓密呈放射状生长,斑玉蕈在接种第3~4天才有少许菌丝产生,菌丝较细,不如凤尾菇菌丝浓密,用接种针分别挑取斑玉蕈与凤尾菇的幼嫩菌丝,用棉兰染色并制成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顶端生长情况、核相及有无锁状联合。观察发现,凤尾菇菌丝顶端多分枝,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斑玉蕈单核菌丝直径为1.0~2.0μm,细胞狭长,有分隔,少分枝,无锁状联合;双核菌丝直径为2.0~3.0μm,细胞狭长,有明显锁状联合。
(2)相同培养条件下生长速率的比较:
用直径为0.5cm打孔取样器取凤尾菇与斑玉蕈的菌块分别接种于PDA平板上,25℃恒温培养测定其菌丝直径的大小并计算其日均生长速度。凤尾菇菌丝长满平板(90mm)需要11~12d,日均生长速度7.5~8.2mm,斑玉蕈菌丝长满平板需要15~16d,菌丝的日均生长速度为5.6~6.0mm。
(3)漆酶活性的测定与比较:参考文献(兰瑞芳,2002;C.Srinivasan,1995)
采用ABTS法测定漆酶活性。将斑玉蕈与凤尾菇分别由试管斜面转接至PDA液体培养基中,25℃、140r·min-1振荡培养5~7d,将发酵液经纱布过滤,4℃、8000r·min-1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以ABTS为底物,3mL反应体系中含有NaAc-HAc缓冲液(pH5.0)2.7mL、粗酶液100μL和1mmol·L-1 ABTS溶液200μL,测定反应开始的前3min内,在420nm吸光值的增加。将粗酶液在沸水中煮10min作对照。定义每分钟使吸光度增加0.01所需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经计算测得凤尾菇的酶活为32.4U·mL-1。斑玉蕈提取的粗酶液加入反应体系中前三分钟内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
b:斑玉蕈与凤尾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融合,
(1)斑玉蕈与凤尾菇菌丝体的培养和原生质体的制备,参考文献(彭卫红,2005):
(2)灭活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与具有活性的斑玉蕈原生质体在融合剂的诱导下进行融合:
取1mL制备好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于55℃水浴灭活处理45~50min,然后加入1mL具有活性的斑玉蕈原生质体和2mL融合剂于32℃水浴温育25~30min。
融合剂的制备为:聚乙二醇(PEG-4000)25%(w/v),CaCl2·H2O 50mmol/L,甘露醇0.6mol/L,用水配制,pH 8.0,121℃灭菌20min;
(3)融合子的再生培养及初步筛选:
吸取经b步骤(2)培养的斑玉蕈和凤尾菇的融合原生质体100μL,在含有再生培养基的平板上涂布,于25℃恒温培养5~7d,然后将形成的单菌落转接至RB-PDA平板上于25℃恒温培养,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会使RB-PDA平板形成赤黄色,反之RB-PDA平板不会变色。将变色明显的融合菌株转试管斜面保存。
再生培养基:蔗糖0.4mol/L,发干酵母粉0.5wt%,蛋白胨0.05wt%,琼脂下层用2wt%,上层用0.3wt%,其余为水,121℃灭菌20min;
RB亮蓝溶液:RB亮蓝(Remazol brilliant blue R)购于Sigma公司,RB亮蓝加水配制成5mg/ml的溶液,121℃灭菌20min,在倒平板时与PDA培养基混匀终浓度为0.05wt%;
根据以上步骤建立斑玉蕈中的漆酶转化体系。
融合菌株的鉴定和遗传稳定性分析的具体步骤包括:
(1)通过RB-PDA亮蓝平板检测法对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进行鉴定,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在RB-PDA上变色极明显而不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在RB-PDA上不变色,据此性状的差异在初筛中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
(2)采用ABTS法测定融合菌株中漆酶的活性,参考文献(兰瑞芳,2002;C.Srinivasan,1995);
(3)通过设计引物和PCR扩增鉴定融合菌株中是否含有漆酶基因:
根据已报道的真菌平菇漆酶基因序列(如可以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真菌平菇(凤尾菇为平菇的一种)的漆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分析,以此鉴定融合菌株中是否含有漆酶基因。电泳结果显示凤尾菇及斑玉蕈新菌株金山1号确实含有漆酶基因而实验出发菌株斑玉蕈无漆酶基因。
(4)采用上述方法对继代培养的融合菌株进行漆酶活性分析,以测定漆酶基因能否稳定遗传。
将筛选鉴定的具有漆酶活性的融合菌株进行出菇实验,并对菇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然后采用RB-PDA平板法,ABTS漆酶活性测定及漆酶基因检测法对融合菌株下一代进行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继代培养的融合菌株在RB-PDA平板上变色明显,用ABTS法测定其漆酶活性也较稳定,说明漆酶基因已经完全整合到斑玉蕈的基因组内并且能够稳定遗传。
斑玉蕈新菌株金山1号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良性状,通过实验测定在PDA平板上斑玉蕈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5.7mm,金山1号菌丝的日均生长速度为6.8mm,明显快于斑玉蕈。用组织培养瓶装栽培料进行出菇实验(每个瓶子装料量相当,接种量相同,每个菌种接5瓶,24℃恒温培养),结果显示斑玉蕈菌丝满瓶时间为40~42天,金山1号满瓶时间为34~35天。经过相同时间的菌丝后熟期培养,金山1号出菇时间比斑玉蕈早4~6天,整个生长周期为85~90天,而玉蕈菌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10~115天。玉蕈菌平均每瓶的鲜菇重量为34.58g,金山1号平均每瓶的鲜菇重量为43.62g是玉蕈菌的1.26倍。金山1号在农艺性状上与斑玉蕈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菇体的色泽与菇体的形状。金山1号菌盖颜色为浅灰色并带有少许的淡黄色,而斑玉蕈菌盖呈灰褐色,在菇型上金山1号菌盖直径为2.5~4cm,斑玉蕈菌盖直径为2~3cm。金山1号的其他农艺性状与斑玉蕈基本一致。
制备方法中的参考文献:
兰瑞芳.孢薪菇漆酶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9(3):58?0.
C.Srinivasan,T.M.D’Souza,K.Boominathan,C.A.Reddy.Demonstration ofLaccase in the White Rot Basidiomycete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KM-F1767.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12):4274?277
彭卫红,甘炳成,郑林用等.茯苓与凤尾菇目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初报.菌物学报,2005,24(1):42-47

Claims (1)

1.一种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金山1号,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20,所述斑玉蕈具有漆酶活性。
CN200910306607A 2009-09-04 2009-09-04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Active CN101642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6607A CN101642054B (zh) 2009-09-04 2009-09-04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6607A CN101642054B (zh) 2009-09-04 2009-09-04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2054A CN101642054A (zh) 2010-02-10
CN101642054B true CN101642054B (zh) 2012-08-29

Family

ID=41654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6607A Active CN101642054B (zh) 2009-09-04 2009-09-04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420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5617B (zh) * 2010-10-26 2013-01-3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草菇和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CN103477993B (zh) * 2013-01-25 2015-07-01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纯白色真姬菇菌株
CN103503780B (zh) * 2013-01-25 2015-07-22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纯白色真姬菇菌株
CN103503779B (zh) * 2013-01-25 2015-07-22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纯白色真姬菇菌株
CN103503778B (zh) * 2013-01-25 2015-07-22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纯白色真姬菇菌株
CN107502557B (zh) * 2017-09-22 2021-07-09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斑玉蕈培养基
CN110846234B (zh) * 2019-12-23 2020-07-3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姬菇培养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彭卫红.茯苓与凤尾菇目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初报.《菌物学报》.2005,第24卷(第1期),42-4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2054A (zh) 201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2054B (zh)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CN107988087B (zh) 一株有促生作用的蓝莓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CN102972206B (zh) 一种灵芝的人工栽培方法及其培养基
CN103981102A (zh) Dse菌株24l-4及其在铁皮石斛生产上的应用
CN101608213A (zh) 一种真姬菇交配型基因的鉴别方法
CN103305430B (zh) 一株产漆酶齿毛菌及其应用
CN107267401A (zh) 一株毛霉菌菌株及在发酵青砖茶上的应用
CN101985617B (zh) 一种草菇和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CN102816701A (zh) 用于发酵米糠和麸皮提取液生产灰树花多糖的菌株
CN104845892A (zh) 一种硬孔菌及其促进沉香属植物产生沉香的应用
CN101182471B (zh) 蛹虫草的一种高效培育方法
CN101790937B (zh) 大红菇菌株的筛选及菌种制备方法
CN103409379B (zh) 一种阿魏菇与胶红酵母共发酵生产漆酶的方法
CN102550294B (zh) 一种姬菇菌种的液体发酵培养方法
CN103305481B (zh) 一种发酵齿毛菌生产漆酶的方法
CN109136100A (zh) 一株塔宾曲霉菌株及在发酵青砖茶上的应用
CN1943322B (zh)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CN101565724A (zh) 极细枝孢霉生物合成茶黄素粗提物的方法
CN105018410B (zh) 一种诱导三孢布拉氏霉老化菌株快速大量产孢的方法
CN105420167B (zh) 一种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0443586C (zh)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CN104109638A (zh) 一株胶红酵母菌株zzr-1#及该菌株生产角质酶的方法
CN105349430B (zh) 色二孢菌及其促进沉香属植物产生沉香的应用
CN207678485U (zh) 一种蝙蝠蛾幼虫接种体菌源的双相膜式反应器
CN110241032A (zh) 一种近玫色锁掷孢酵母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