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3322B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3322B CN1943322B CN200610114134A CN200610114134A CN1943322B CN 1943322 B CN1943322 B CN 1943322B CN 200610114134 A CN200610114134 A CN 200610114134A CN 200610114134 A CN200610114134 A CN 200610114134A CN 1943322 B CN1943322 B CN 19433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n
- mushroom
- xingbao mushroom
- strains
- pleurotus eryngi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其保藏号为CGMCCNo.1822,还提供该菌株的选育方法,包括:选取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1号菌株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对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筛选和培养杂交新菌株等。本发明杏鲍菇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形态较好,呈典型的保龄球形,子实体产量和单菇鲜重高,菌肉厚,菌柄较短,是个高产优质的杏鲍菇菌株,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杂交育种是一种较常用的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中以单孢杂交法最精确,故应用较多。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是一种市场销售前景较好的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有性生殖方式为异宗结合,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可以选育出新的杂交菌株。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原理,本发明以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作亲本菌株,进行单孢杂交育种,选育出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杂交亲本菌株:选取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1号菌株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
2)对所述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单孢子接种在PDA培养基上;
3)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将无锁状联合的所述两个亲本菌株的单核菌丝接种在同一皿的PDA培养基平板上;
4)选择和培养杂交新菌株:将步骤3)中有锁状联合的菌丝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从杂交杂交组合中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生长势强的杂交新菌株,转接于PDA试管斜面上进行培养,得到杂交新菌株。
对于上述获得的杂交新菌株,进一步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验证杂交新菌株与亲本菌株间的关系。
5)常规培养,进行拮抗试验:采用三点接种法分别将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接种在同一PDA培养基平皿内进行培养,观察记录各菌株间拮抗状况;
6)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将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的菌丝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观察记录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7)任选地,进行出菇对比试验,测定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和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单菇鲜重和子实体形态特征。
所述的两个亲本菌株均已公开出售,其中杏鲍菇11号菌株可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购买得到,杏鲍菇13号菌株可以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购买得到。
所述的WA培养基为单孢子分离培养基,其配方为:琼脂20g,水1000ml。
所述的PDA培养基为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培养基,其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本发明提供由上述方法获得的杂交新菌株。具体地,提供一种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该菌株样品已于2006年9月21日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所保藏,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22,菌株经检测存活,分类命名为: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的杏鲍菇杂交新菌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21.02%,平均子实体单菇鲜重119.25g,子实体形态呈保龄球形,平均菌盖直径为5.95cm,平均菌肉厚度为1.98cm,平均菌柄长度为8.62cm,平均菌柄直径为4.08cm。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杏鲍菇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形态较好,呈保龄球形,子实体产量和单菇鲜重高,菌肉厚,菌柄较短,而且生物学效率高,是个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拮抗试验结果。
图2为本发明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
图3为本发明杏鲍菇杂交新菌株与其两个亲本菌株的子实体形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如下:
1)选择杂交亲本菌株
选取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作为杂交亲本菌株,这两个亲本菌株均可从公开出售的商业途径购买得到。例如,可分别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购买。
2)制作培养基
单孢子分离培养基,即WA培养基,其配方为:琼脂20g,水1000ml,按常规方法制作。
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培养基,即PDA培养基,其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按常规方法制作。
3)制备培养料
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0%,麦麸18%,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按常规方法制备。
4)对两个亲本菌株分别进行单孢分离
分别选取生长健壮的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子实体各一朵,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消毒,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剪刀剪取带有菌褶的1cm3的子实体,吊挂在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常温下吊挂20h,收集担孢子。
将收集到担孢子的原液进行稀释,稀释倍数为10-1、10-2、10-3。然后用玻棒划线法,在WA培养基平皿内分别接种不同稀释倍数的担孢子悬液。随之在25℃温箱内培养2~3天后,在显微镜下,用无菌接种针挑取刚刚萌发的单孢子,接种在PDA培养基的平皿内。
5)选择单核菌丝,进行培养配对
镜检单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观察有无锁状联合。将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转接到PDA试管斜面上,于25℃下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培养基后放入冰箱内备用。
将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的单核菌丝接种在同一皿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接种点相距3cm,在25℃下培养。在两种单核菌丝接触处镜检,发现锁状联合的说明配对杂交成功。
6)选择和培养杂交新菌株
将有锁状联合的菌丝接种在PDA平皿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5天,从杂交组合中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生长势强的杂交菌株,转接于PDA试管斜面上,进行培养后备用,即得到杂交新菌株,本发明人对其中获得的一个具体菌株称其为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并于2006年9月2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其保藏号为CGMCC No.1822。
7)进行拮抗试验
在PDA培养基平皿内,采用三点接种法分别接种杏鲍菇11号、杏鲍菇13号两个亲本菌株与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每二点间相距2cm,接种后在25℃温箱内培养,观察记录各菌株间拮抗状况。
试验结果请参见图1,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与杏鲍菇11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间拮抗试验效果明显,每两个菌株间均有明显的拮抗线。
8)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
每个样品取20mg菌丝,加入60μL酶提取液,在冰浴中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备用。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浓缩胶浓度为2.5%(pH值为6.8),分离胶浓度为7%(pH值为8.8),在4℃下电泳,浓缩胶电泳电压为150V,分离胶电泳电压为300V。将电泳后的凝胶浸入酯酶染色液中,30℃染色1小时。观察记录杏鲍菇11号、13号两个亲本菌株与17号杂交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试验结果请参见图2,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与杏鲍菇11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如图2所示,在Rf值为0.154-0.932之间,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与杏鲍菇11号和13号两个亲本菌株有9条共同酶带,Rf值在0.444-0.846之间,但在宽窄、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154处,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和13号菌株有酶带,但在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846、0.897处,鲍菇17号杂交菌株和11号菌株有酶带,但在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222、0.252、0.303和0.346处,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有酶带,但在宽窄、浓淡上略有不同。在Rf值为0.269和0.316处,只有杏鲍菇17号菌株有酶带。在Rf值为0.419处,只有杏鲍菇11号菌株有酶带。
9)进行栽培对比试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菌株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袋。按步骤3)中的配方称料,将培养料搅拌均匀,含水量调至65%左右,采用17cm×40cm×0.05cm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干料300g,高压灭菌2h,冷却至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入杏鲍菇11号菌株、13号菌株和17号菌株的栽培种,置22℃-26℃培养室培养,菌丝满袋后移入菇房进行出菇管理。在出菇阶段,调节各项环境条件,使之满足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要求。采收时测定各菌株的子实体产量,计算其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鲜菇重/培养料干重),对每个菌株的子实体随机取样,测定各菌株的单菇鲜重和子实体形态特征。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见表1:
表1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
从表1可以看出,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21.02%,比亲本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分别增产29.50%和21.53%。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单菇鲜重见表2:
表2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单菇鲜重
从表2可以看出,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子实体的单菇鲜重最高,平均达119.25g,比亲本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的单菇鲜重分别高17.68%和24.63%。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见表3和图3:
表3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较好,呈保龄球形,菌盖直径为5.95cm,数值较大,菌肉厚度为1.98cm,数值较大,菌柄长度为8.62cm,数值适中,菌柄粗细为4.08cm,数值适中。
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杏鲍菇17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高,并且子实体形状较好,呈保龄球形,是个高产优质的杏鲍菇菌株,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Claims (2)
1.一种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杂交新菌株,其是保藏号为CGMCC No.1822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新菌株,其特征在于: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21.02%,平均子实体单菇鲜重119.25g,子实体形态呈保龄球形,平均菌盖直径为5.95cm,平均菌肉厚度为1.98cm,平均菌柄长度为8.62cm,平均菌柄直径为4.08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4134A CN1943322B (zh) | 2006-10-30 | 2006-10-30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4134A CN1943322B (zh) | 2006-10-30 | 2006-10-30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3322A CN1943322A (zh) | 2007-04-11 |
CN1943322B true CN1943322B (zh) | 2010-05-12 |
Family
ID=38043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141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3322B (zh) | 2006-10-30 | 2006-10-30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9433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86539B (zh) * | 2012-12-02 | 2016-05-18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 杏鲍菇菌株kqh-1及制备方法 |
CN111527987B (zh) * | 2020-06-10 | 2021-11-26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两步接种提高蛹虫草子实体产量的方法 |
CN116508646B (zh) * | 2023-04-28 | 2024-03-26 |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香菇双单杂交装置及方法 |
-
2006
- 2006-10-30 CN CN200610114134A patent/CN19433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刘宇等.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食用菌学报11 3.2004,11(3),61-62. |
刘宇等.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食用菌学报11 3.2004,11(3),61-62. * |
王波等.10个杏鲍菇菌株生产性能评价.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7 4.2005,27(4),363-365. |
王波等.10个杏鲍菇菌株生产性能评价.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7 4.2005,27(4),363-36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3322A (zh) | 2007-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13513B (zh) | 一种白灵菇品种及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 | |
CN100434506C (zh) | 尖顶羊肚菌菌株的筛选及菌种制备方法 | |
CN102754596B (zh) | 滇青冈与牛肝菌纯共生体的建立方法 | |
CN112592835A9 (zh) | 一种适宜于工厂化栽培的金耳菌株 | |
CN103598087A (zh) | 一种猪肚菇低温型菌株选育方法 | |
CN107267401A (zh) | 一株毛霉菌菌株及在发酵青砖茶上的应用 | |
CN101642054B (zh) | 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 | |
KR101239641B1 (ko) | 신규한 백색 팽이버섯 균주 | |
KR101200399B1 (ko) | 신규 애주름버섯 균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천마종자의 기내발아방법 | |
KR101303715B1 (ko) | 신규한 백색 팽이버섯의 모균주 | |
CN1943322B (zh)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
CN100443586C (zh) | 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
CN101292605A (zh) | 工厂化真姬菇速生栽培方法 | |
CN102396343A (zh) | 一种金针菇多孢自交平板出菇育种方法 | |
CN114874917B (zh) | 深绿木霉t3、由其制备的菌剂、菌剂制备方法和菌剂的应用 | |
CN110447467A (zh) | 一种芳香杯伞纯培养菌丝体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 |
CN106085880B (zh) | 一种黑粉菌的分离方法及所用培养基 | |
CN102978128B (zh) | 一种与amf协同抗病促生的拮抗菌及其应用 | |
CN109136100A (zh) | 一株塔宾曲霉菌株及在发酵青砖茶上的应用 | |
CN1943323B (zh) | 子实体呈细棍棒状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 |
CN114480171A (zh) | 一株大豆根瘤菌及其应用 | |
KR101544927B1 (ko) | 아위느타리버섯 신균주 P48-24s 및 이의 자손 | |
CN101353628A (zh) | 一种蛹虫草可育菌株的快速鉴定方法 | |
CN117683644B (zh) | 一株植物内生真菌及其在植物促生中的应用 | |
CN108739045A (zh) | 姬菇7号新菌株及其选育和繁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13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