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0343A -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 Google Patents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0343A
CN101640343A CN200910136807A CN200910136807A CN101640343A CN 101640343 A CN101640343 A CN 101640343A CN 200910136807 A CN200910136807 A CN 200910136807A CN 200910136807 A CN200910136807 A CN 200910136807A CN 101640343 A CN101640343 A CN 101640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chip
short
terminal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6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0343B (zh
Inventor
今井裕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40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0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3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01R13/7032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making use of a separate bridging element directly cooperating with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9/00Coupling parts for selective co-operation with a counterpart in different ways to establish different circuits, e.g. for voltage selection, for series-parallel selection, programmable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7/00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 H01H27/04Insulating plug or plate inserted between normally closed contac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减少空余空间的量来使连接器小型化。本发明涉及一种短路端子(40),其包括一对接触片(41),该对接触片(41)将分别与沿竖直和横向方向布置在辅助连接器(11)中的多个阴端子接头(20)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形成接触,从而使该对阴端子接头(20)短路,其中释放肋(35)将其自身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触片(41)和阴端子接头(20)之间,以释放该对阴端子接头(20)。两个接触片(41)都布置在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之间。

Description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背景技术
设有短路端子的已知连接器设有:辅助连接器1,例如如图23中所示,其中能够容纳端子接头(未示出)的腔体2在三个竖直水平的每一个上横向布置为八列;与辅助连接器1横向对称的辅助连接器(未示出);以及一个辅助连接器(未示出),其中腔体2在三个竖直水平的每一个上横向布置为十列。并且,这三个辅助连接器1组装到保持器(未示出)中。该连接器可以装配到图24中所示的电路板连接器的装配凹部4中。
在装配凹部4的后壁上,对应于端子接头的布置,阳舌片5在三个竖直水平的每一个上布置为二十六列。另外,多个释放肋6从装配凹部4的后壁突出。每个释放肋6布置在相应一对横向相邻的阳舌片5下方。十三个释放肋6布置为与布置在上水平上的所有阳舌片5(总共十三对)一致,且八个释放肋6布置为与布置在中水平上的八对阳舌片5一致,从而总共布置二十一个。
另一方面,能够容纳短路端子(未示出)的多个端子容纳部3布置在辅助连接器1中,如图23所示。每个端子容纳部3在布置于辅助连接器1的上水平和中水平上的所有腔体2之外布置在相应一对横向相邻的腔体2下方。另外,用于在连接两个连接器时允许释放肋6进入端子容纳部3中的进入孔3A形成在辅助连接器1的连接表面上。
虽然未示出,但每个短路端子都包括一对可竖直弹性变形的接触片,并通过在安装到端子容纳部3中之后两个接触片与插入到腔体2中的端子接头接触而短路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短路端子不是安装在所有的端子容纳部3中,而是仅安装在与阳连接器的释放肋6相对应的端子容纳部3中。
根据上述构造,当两个连接器连接时,释放肋6通过进入孔3A进入端子容纳部3中,并且在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和接触片之间推挤自身,从而从短路状态释放该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例如,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3-249304中公开的连接器就已知为这种连接器。
在通过改变上述连接器中的短路端子的布置而使连接器小型化的情况下,思考的是通过减少布置短路端子的竖直水平的数量来减小竖直尺寸,或者通过减少布置短路端子的横向布置列的数量来减小横向尺寸。在此,在尝试减少竖直水平的数量的情况下,短路端子首先连续布置在第一水平上,当超过在第一水平上可布置的数量时,就设置第二水平,并且短路端子连续布置在该第二水平上。然而,短路端子可必布置在第二水平上的所有可能的位置处。即使仅一个短路端子应布置在第二水平上,也必须设置第二水平。因此,第二水平上的未布置短路端子的区域成为无用的空余空间。
在此,参考图23具体描述了该空余空间。在布置于从上面数第二水平上的四个端子容纳部3中,仅三个端子容纳部3(在图24中,三个释放肋6从左边布置在从上面数第二水平上,而在从左边数第四个端子容纳部3中未布置释放肋6)被实际使用。因此,剩下的一个端子容纳部3成为空余空间。
换句话说,如果尝试在上述构造中尽可能多地减少空余空间,则比起减少布置短路端子的竖直水平的数量,减少布置短路端子的横向列的数量是可取的。在此,横向列的数量的减少必然意味着竖直水平的数量增加,但是对于减少空余空间的量是可取的。结果,减少了无用的空余空间,从而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开发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通过减少空余空间的量来使连接器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解决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短路端子,其包括一对接触片,该对接触片将分别与沿竖直和/或横向方向布置在壳体中的多个端子接头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形成接触,从而使该对端子接头短路,其中至少一个释放肋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片和至少一个端子接头之间,以释放该对端子接头或解除它们的短路或被短路状态,并且两个接触片都布置在该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
第一方面还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多个端子接头,该多个端子接头沿竖直和/或横向方向布置在壳体中;以及短路端子,该短路端子包括一对接触片,该对接触片将分别与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形成接触,从而使该对端子接头短路;其中至少一个释放肋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触片(或接触片中的至少一个)和端子接头(或端子接头中的至少一个)之间,以解除该对端子接头(的短路),并且两个接触片都布置在该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可以增加能够布置短路端子的竖直水平的数量,所以可以通过减少空余空间的量来使连接器小型化。
该第一方面优选实施为具有一个或多个以下构造。
两个接触片可以基本上布置为横向彼此面对,并且两个接触片的前端可以分别向内折叠并且优选地沿与竖直和横向方向都交叉的前后方向移位。
根据这种构造,可以使两个接触片的前端更接近而不会相互干涉。因此,可以使该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且可以减小连接器的横向尺寸。
两个接触片可以都布置在释放肋的进入路径中并且竖直地移位,以通过与释放肋形成滑动接触而移动到从释放肋的进入路径中缩回的位置。
根据这种构造,可以通过一个释放肋来使两个接触片竖直移位。因此,与为两个接触片分别设置释放肋的情况相比,该释放肋可以形成得更厚,因此可以增加释放肋的刚性。
具体地,在连接器中,释放肋仅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构成两个接触片的一个接触片和另一个接触片中的一个接触片与端子接头之间,以解除该对端子接头(的短路),并且/或改一个接触片可以成形为当接收到来自释放肋的应力时使该应力难以集中。
这样,该一个接触片通过接收来自将其自身推挤在一个接触片和端子接头之间的释放肋的应力而弹性变形。然而,由于该一个接触片成形为当接收到来自释放肋的应力时使该应力难以集中,所以不必使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材料作为接触片的材料。
两个接触片整体上可以基本为V形或U形,并且相较于该对端子接头中的与该一个接触片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连接两个接触片的基端的联接部可以布置得更接近与另一个接触片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联接部布置得更靠近与另一个接触片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所以该一个接触片可以形成为从联接部朝着其前端的平缓的圆弧形。因此,应力可以分散在该平缓的圆弧形部分上。
从连接两个接触片的基端的联接部到该一个接触片的前端的距离可以大于从联接部到另一个接触片的前端的距离。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将一个接触片设置得比另一个接触片长,所以与通过释放肋来使另一个接触片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通过释放肋来使该一个接触片弹性变形时可以进一步抑制联接部的移位量。
短路端子可以包括支撑基体,该支撑基体用于通过支撑使两个接触片的基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在壳体中固定在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来将两个接触片保持在壳体中。
根据这种构造,短路端子可以通过支撑基体保持在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控制相邻端子接头的短路的方法,尤其与根据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一起使用,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对接触片,该对接触片将分别与沿竖直和/或横向方向布置在壳体中的多个端子接头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形成接触,从而选择性地使该对端子接头短路,以及
通过将至少一个释放肋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至少一个接触片和至少一个端子接头之间来选择性地解除该对端子接头的短路;
其中该两个接触片都布置在该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短路端子,该短路端子布置在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用于使该两个端子接头短路,其中:
分别与两个端子接头保持接触的两个接触片中的一个从第一支点向前延伸至第二支点,在第二支点处基本向外折叠以朝着接点基本向后延伸,并且在该接点处基本向内折叠以基本向后延伸,从而可以在第一和第二支点的两个支点处弹性变形,
至少一个释放肋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点和端子接头之间,从而释放两个端子接头,并且
第二支点的弹性力设定得小于第一支点的弹性力。
根据这种构造,在第二支点和接点之间的部分用作释放肋的导向表面,当释放肋与此导向表面形成接触时,由于第二支点的弹性力比第一支点的小,所以第二支点比第一支点更早地弹性变形。因此,导向表面的倾斜角度变得更平缓,从而可以防止释放肋扭曲接触片。简而言之,由于可以将导向表面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更陡,所以可以缩短沿前后方向的导向表面的长度,同时防止接触片被扭曲。
之后,释放肋将其自身推挤在接点和端子接头之间,同时在导向表面上滑动。因此,两个端子接头被电释放,或它们的短路被解除或中止。此时,该接点从释放肋接收的力传递到第二支点,并且第一支点以此第二支点作为力施加点而弹性变形。由于从第一支点到第二支点的距离大于从第一支点到该接点的距离,所以第一支点可以用比该接点从释放肋接收的力更小的力来支撑接触片,并且可以相应地减小接触片的弹簧弹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优选实施为具有一个或多个以下构造。
该短路端子包括底壁、从该底壁的后边缘立起或突起的后壁,以及分别支撑两个接触片中的相应一个的一对侧壁,该相对的侧壁可以从底壁的相对横向边缘立起或突起,同时基本上彼此面对,并且后壁可以布置在该相对的侧壁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由后壁从内侧进行支撑,所以可以防止相对的侧壁向内倾斜。
第二方面还可以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多个端子接头,该多个端子接头沿竖直和/或横向方向布置在壳体中;以及上述短路端子中的任何一个;其中两个接触片都布置在两个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
根据这种构造,短路端子可以有效地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可以使该壳体小型化。
壳体可以包括用于允许释放肋从前方进入的至少一个进入孔,以及与该进入孔内部相通并且适于至少部分地容纳优选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其中的短路端子的端子容纳部,并且第二支点可以布置在该端子容纳部中以避开释放肋的进入路径。
根据这种构造,当将释放肋从前方插入到进入孔中时,可以避免释放肋与第二支点干涉。
短路端子可以(优选基本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中并且两个接触片保持为彼此接近的接近姿势,并且该一个接触片可以弯曲,以免在该接近姿势下接触两个接触片中的另一个接触片。
根据这种构造,即使在短路端子从后方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中时使两个接触片为接近姿势,也可以避免两个接触片的相互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选择性地使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短路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将根据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短路端子布置在该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之间;以及
选择性地将至少一个释放肋(R)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点和端子接头之间,从而选择性地控制端子接头的短路。
根据本发明,可通过减少空余空间的量来使连接器小型化。
通过阅读下面的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实施例,但是其单个特征可以组合为其他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是示出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3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4是示出释放肋插入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5是短路端子的平面图。
图6是短路端子的侧视图。
图7是短路端子的正视图。
图8是阳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0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1是示出释放肋插入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在第三实施例中短路端子插入到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示出释放肋插入到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4是示出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5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6是示出释放肋插入到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17是示出短路端子容纳在端子容纳部中的状态的从前侧观察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容纳在腔体中的状态的从前侧观察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释放肋容纳在端子容纳部中的状态的从前侧观察的放大截面图。
图20是短路端子的平面图。
图21是短路端子的侧视图。
图22是短路端子的正视图。
图23是传统的辅助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4是传统的阳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5是示出在第四实施例中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26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27是示出释放肋插入到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28是短路端子的平面图。
图29是短路端子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在第五实施例中短路端子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31是示出阴端子接头安装在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32是示出释放肋插入到辅助连接器中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平面图。
图33是在第六实施例中当从前方斜着观察时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34是示出在端子接头容纳在腔体中的情况下,在释放肋插入到进入孔之前的横向观察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35是示出在释放肋插入进入孔之后的横向观察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36是示出在端子接头没有容纳在腔体中的情况下,在释放肋插入到进入孔之前的横向观察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37是示出在释放肋插入到进入孔期间的横向观察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38是示出在释放肋插入到进入孔之后的横向观察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39是示出当从前方斜着观察时短路端子的透视图。
图40是示出当从后方斜着观察时短路端子的透视图。
图41是示出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短路端子的平面图。
图42是短路端子的平面图。
图43是短路端子的侧视图。
图44是短路端子的后视图。
图45是示出在短路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中并且使两个接触片彼此更接近之前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截面平面图。
图46是示出在使两个接触片彼此更接近之后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截面平面图。
图47是示出在短路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期间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截面平面图。
图48是示出在短路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之后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截面平面图。
图49是示出在短路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之前从后方观察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50是示出在短路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之后从后方观察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51是沿着图47的A-A的截面图。以及
图52是沿着图51的B-B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阴连接器(连接器)
11…辅助连接器(壳体)
13,70…端子容纳部
20…阴端子接头(端子接头)
35,36…释放肋
40,50,60,80…短路端子
41,61…接触片
41B,61A…连接部
42,62,82…支撑基体
51A…左侧接触片(一个接触片)
51B…右侧接触片(另一个接触片)
52,83…联接部
81A…一个接触片
81B…另一个接触片
110…壳体
112…端子容纳部
113…进入孔
120…端子接头
130…短路端子
131…底壁
132…侧壁
133…后壁
134…一个接触片
134A…第一支点
134C…第二支点
134E…接点
134G…弯曲部
135…另一接触片
R…释放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至8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作为“连接器”的例子)10优选为杠杆型或可移动元件型连接器,并且可通过操作可移动元件、优选地旋转或枢转杠杆(未示出)来与阳连接器30连接或分离(或辅助其连接/分离)。在下面的描述中,沿其连接方向连接的两个连接器10、30的侧面被称为涉及前后方向的前侧。
如图8所示,阳连接器30是电路板连接器,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阳壳体31。阳壳体31包括具有开口前侧的(优选基本上横向较长的矩形或多边形或圆形的)插座32,并且阴连接器10可至少部分地装配到该插座32中。至少一个(优选基本为圆柱形的)凸轮销34从插座32的至少一个横向(具体为上)壁32B向内或向下突入到插座32的内部。
从后壁32A基本向前突出的一个或多个舌形的阳端子接头33布置在插座32中。沿横向方向以如下顺序(在图8中从左侧起)形成:第一(具体为左侧)阳端子接头组33L,其中阳端子接头33排列成第一矩阵或格子构造(具体为在一个或多个(例如四个)竖直水平上横向布置为多(例如六)列);第二(具体为中心或中间)阳端子接头组33C,其中阳端子接头33排列成第二矩阵或格子构造(具体为在四个竖直水平上布置为七列);以及第三(具体为右侧)阳端子接头组33R,其中阳端子接头33排列成第三矩阵或格子构造(具体为在四个竖直水平上布置为六列),从而具体地总共布置七十八个阳端子接头33。
在第一(左侧)阳端子接头组33L中,在相邻列(具体为从左侧第一和第二列)上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并且例如在左侧第三和第四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在该对(优选为每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之间,一对释放肋35(优选基本为杆或基本矩形的柱的形式)至少部分地从后壁32A基本上向前(或沿着与阴连接器连接的方向)突出。一对释放肋35基本上布置为彼此横向面对,并且分别横向于该对阳端子接头33地布置。
在第三(右侧)阳端子接头组33R中,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具体在右侧第一和第二列中)形成一组,并且例如在右侧第三和第四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同样,在此(例如右侧)阳端子接头组33R中,与第一(左侧)阳端子接头组33L类似,一对释放肋35也设置在每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之间。
在第二(中心或中间)阳端子接头组33C中,例如在左侧第一和第二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例如在左侧第三和第四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并且在左侧第五和第六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形成一组。同样,在第二(中心或中间)阳端子接头组33C中,与第一(左侧)阳端子接头组33L类似,一对释放肋35也设置在每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33之间。一个阳端子接头33例如在从上面数第四水平上布置在左侧第三和第四列之间,而不是布置一对释放肋35,并且一个阳端子接头33例如在从上面数第四水平上布置在左侧第五和第六列之间,而不是布置一对释放肋35。
另一方面,阴连接器10设有图1所示的至少一个辅助连接器11、优选与该辅助连接器11基本横向对称的至少一个辅助连接器(未示出)、包括与辅助连接器11不同数量的阴端子接头20的至少一个辅助连接器(未示出),以及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这三个辅助连接器11的至少一个保持器或框状元件(未示出)。虽然没有详细地描述保持器,但是它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沿前后方向基本是中空的并且/或优选整体上为横向长矩形框架的形式,并且包括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杠杆或可移动元件的容纳凹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壳体”由多个(例如三个)辅助连接器11和保持器构成,或者包括它们。
在下面对辅助连接器的结构的描述中,将辅助连接器11作为代表来描述,并且由于其他(两个)辅助连接器与该辅助连接器11具有基本类似的构造,所以未进行描述。辅助连接器11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或整体上基本为矩形、多边形或长方形块的形式。多个腔体1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贯穿辅助连接器11。阴端子接头(作为“端子接头”的例子)20将从插入侧、优选基本上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腔体12中,并且固定到阴端子接头20的电线W从或可以从辅助连接器11的拉出表面(优选为后表面)向后拉出。
辅助连接器11通过从装配侧、优选基本上从后方至少部分地装配到保持器中而组装。在组装状态下,辅助连接器11的前和后表面优选基本与这些保持器的前和后表面齐平。处于组装状态下的辅助连接器11由一个或多个(未示出的)保持器装置保持在保持器中
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2中的阴端子接头20布置为与阳连接器10的阳端子接头33基本对应。在所有辅助连接器11都组装在保持器中的情况下,阴端子接头20横向布置为多(例如十九)列和一个或多个(例如四个)竖直水平。
作为优选的可移动元件的杠杆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可移动或可移位地(优选为可旋转或可枢转地)被支撑在形成于保持器中的杠杆容纳空间中。此杠杆形成有可在连接两个连接器10、30时与至少一个凸轮销34啮合的至少一个凸轮槽(未示出)。当凸轮销3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凸轮槽的入口中,并且当在两个连接器10、30的连接操作开始时操作(例如旋转)杠杆时,凸轮销34的外周表面与凸轮槽的内壁啮合以发挥凸轮作用,从而将两个连接器10、30拉向彼此(或辅助它们的连接),趋于或者达到适当连接状态。
在辅助连接器11中,在两列(例如左侧第一和第二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2形成一组,并且在相邻两列(例如左侧第三和第四列)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2形成一组。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短路端子40的端子容纳部布置在这些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2的每一个之间。每个端子容纳部13设置用于基本对应的一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2,并且短路端子40可从短路插入侧、优选基本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3中。
用于允许各端子容纳部13的内部和外部相通的一个或多个进入孔14形成在辅助连接器11(优选为其前表面)中。该一个或多个进入孔14布置为基本与阳连接器30的一个或多个释放肋35相一致,使得当两个连接器10、30连接时,释放肋35可通过进入孔1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3中。
每个短路端子40由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包括被布置为基本上彼此面对的一对接触片41和用于支撑连接部41B的支撑基体42,该连接部41B连接两个接触片41的基端,如图5所示。两个接触片41的前端侧稍微向内弯曲(以优选地具有基本为山形或尖点形的整体形状),弯曲部分的外侧顶点部分用作与阴端子接头20接触的接点41A。
如图6和7所示,支撑基体42布置为基本与两个接触片41平行的姿势。另外,横向或向下(或者沿着与包含接触片41的平面或其纵轴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的保持片43设置在支撑基体42的横向或下表面(与两个接触片41相对的表面)上。这里,端子容纳部13由用于基本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导向支撑基体42的第一(下侧)容纳部13A和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两个接触片41的第二(上侧)容纳部13B组成。保持片43可沿前后方向与形成在第一(下侧)容纳部13A的表面(优选为底表面)上的保持突起(未示出)接合。这样,通过保持片43与保持突起的接合,短路端子40优选地被保持或可以保持在端子容纳部13中。
如图2所示,用于允许上侧容纳部13B的内部与腔体12的内部相通的一个或多个插入孔13C优选地形成在间隔端子容纳部13的第二(上侧)容纳部13B和腔体12的一个或多个间隔壁中。除非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腔体12中,否则两个接触片41的接点41A将通过插入孔13C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2中。
当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2中时,两个接触片41向第二(上侧)容纳部13B的内部弹性变形,同时基本上在阴端子接头20上滑动,从而接点41A与阴端子接头20的横向部分形成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短路端子40布置在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之间,所以可以将一对竖直相邻的腔体12布置得更接近彼此。因此,可以增加能够布置短路端子40的竖直水平的数量。
因此,具体地,虽然在传统的结构(图23所示的辅助连接器1的结构)中这些腔体2不能仅布置在三个竖直水平上,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腔体12可以布置在四个竖直水平上,如图1所示。此外,虽然阴端子接头20的数量与传统结构中的相等,但是本实施例的辅助连接器11具有比传统的辅助连接器1更低的竖直高度。
如图3所示,插入孔13C形成在沿前后方向基本对应于进入孔14的位置处,和/或基本上与进入孔14相通。因此,释放肋35可通过进入孔1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插入孔13C中。另外,如图4所示,当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插入孔13C中时,释放肋35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触片41和阴端子接头20之间,从而解除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的短路。
接下来,描述如上构造的本实施例的功能。首先,将各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腔体12中。由于接点41A通过或借助于插入孔13C而布置在腔体12中,如图2所示,所以当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时,两个接触片41沿彼此接近的方向移位。当阴端子接头20达到基本适当的插入位置时,两个接触片41分别与或可以分别与横向(左右)侧处的阴端子接头20保持接触,如图3所示,从而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通过或可以短路端子40而电短路。
接下来,各个辅助连接器11组装到保持器中,杠杆设置或定位或定向在如下这种位置上:通过轻轻地将两个连接器10、30相互装配,其凸轮槽可以接收凸轮销34,并且凸轮销3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该凸轮槽的入口中。当在此状态下操作(优选地旋转或枢转)杠杆时,两个连接器10、30通过凸轮销34和凸轮槽的啮合的凸轮作用而彼此相向地拉动(或者辅助它们的连接),并且保持器插入到插座32中。当两个连接器10、30以此方式适当地连接时,阴和阳端子接头20、33被电连接。
与此操作同时地,释放肋35通过插入孔13C至少部分地进入端子容纳部13的上侧容纳部13B中,并且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接触片41和阴端子接头20之间,如图4所示。这样,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不再与短路端子40接触,从而被电解除。
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短路端子40都布置在一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之间,所以可以增加竖直水平的数量。这样,可以减少无用的空余空间来使连接器10小型化。此外,由于每个短路端子40都包括支撑基体42,所以可以优选地通过端子容纳部13的第一(下侧)容纳部13A沿前后方向导引支撑基体42,和/或可以通过使保持片43与保持突起接合来将两个接触片41保持在第二(上侧)容纳部13B中。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9至11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可以通过部分地改变第一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0的构造来获得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50,并且共同的(相同或相似的)构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其他共同的构造、功能和/或效果不作描述。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50是如下这种,即第一(左侧示出的)接触片51A和第二(右侧示出的)接触片51B具有不同的长度或纵向延伸。根据这种构造,如果在阴端子接头20如图10所示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腔体12中之后,释放肋35如图11所示通过进入孔1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插入孔13C中,则两个接触片51A、51B被向内移位。此时,第二(右侧)接触片51B的前端位于第一(左侧)接触片51A的接点的内侧,并且第二(右侧)和第一(左侧)接触片51B和51A的前端沿前后方向移位或偏移以防止相互干扰。
换句话说,由于两个接触片51A、51B可以移位到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更近的位置,所以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可以布置得更接近。因此,可以使端子容纳部13沿横向方向更小,并且可以沿横向方向使阴连接器10小型化。另一方面,在阳连接器30中,在该对横向相邻的释放肋35中的每一个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隙,并且响应于端子容纳部13的小型化,两个释放肋35可以布置得更近。因此,随着阴连接器10被小型化,阳连接器30也可以小型化。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12至22描述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可以通过部分地改变第一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0、释放肋35和端子容纳部13的构造来获得本实施例,并且共同的(相似或相同的)构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其他共同的构造、功能和/或效果不作描述。
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60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其中包括一对接触片61并且两个接触片61的基端由连接部61A连接,如图20至22所示。然而,两个接触片61倾斜布置为随着它们从连接部61A朝着前端延伸而离支撑基体62更远。另外,两个接触片61可相对于支撑基体62竖直弹性变形。
本实施例的每个端子容纳部70设有优选布置在上侧的第一(上侧)容纳部70A、优选布置在下侧的第二(下侧)容纳部70B,以及允许这些容纳部70A、70B之间相通并且具有倾斜表面的导向部70C。短路端子60的支撑基体62通过适当的固定装置固定在导向部70C中,例如通过压入其中或与其接合,但是没有详细示出。
在辅助连接器11的前表面上,如图12所示,在每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2之间形成一开口以形成单个进入孔71。该进入孔71与端子容纳部70的上侧容纳部70A相通。另一方面,阳连接器30形成有单个释放肋36,其形状与进入孔71的外形一致以至少部分地插入或可插入进入孔71中,代替第一实施例的一对释放肋35。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释放肋36形成为或可以形成为比第一实施例的释放肋35厚,并且具有更高的刚性。
随着短路端子6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端子容纳部70中,如图12所示,两个接触片61的上边缘通过进入孔71至少部分地暴露于前侧。此时,如图14或17所示,两个接触片61从第一(上侧)容纳部70A至少部分地突入到相对的横向(左右)腔体12中,并且两个接触片61的接点61B将位于横向(左右)阴端子接头20的进入路径上。当阴端子接头20分别至少部分地插入到两个腔体12中时,两个接触片61向内弹性变形,同时接点61B基本上在阴端子接头20上滑动,如图15或18所示。此时,两个接触片61的下边缘基本上沿着导向部70C的倾斜表面延伸,并且其上边缘位于释放肋36的进入路径上。
之后,当每个释放肋36随着两个连接器10、30被连接而通过进入孔71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第一(上侧)容纳部70A中时,其前端基本上与两个接触片61的上边缘形成滑动接触以使两个接触片61横向或向下(或者沿着与包含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的平面或其竖直轴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移位,并且其横向(下)边缘基本上与导向部70C的倾斜表面形成滑动接触以基本上沿彼此相向的方向移位或偏移两个接触片61,如图16或19所示。结果,如图13所示,短路端子60在进入孔71的下方移动,以从释放肋36的进入路径中缩回。
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当释放肋36至少部分地插入时两个接触片61从释放肋36的进入路径中缩回或可以缩回,所以可以形成比第一实施例的释放肋35更厚且更有刚性的单个释放肋36。因此,即使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由于可以确保释放肋36的刚性,所以也可以处理具有更多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25至29描述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可以通过部分地改变第一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0的构造来获得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80,并且除了短路端子以外的共同的(相似或相同的)构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其他共同的构造、功能和/或效果不作描述。
接下来将要描述的本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基本上在于:释放肋35仅将其自身推挤在两个接触片中的一个和阴端子接头20之间。这样,另一接触片和阴端子接头20保持接触,但是通过仅解除该一个接触片和阴端子接头20的接点的短路而将两个阴端子接头20电解除。
如果只有该一个接触片以此方式弹性变形,而另一个接触片基本上不弹性变形或基本上不需要弹性变形,则不必提供用于由释放肋35导致的另一个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空间,并且可以确保用于由释放肋35导致的该一个接触片弹性变形的更宽的空间。因此,通过利用这个宽广的空间,可以设置用于在一个接触片接收到来自释放肋35的应力时分散应力的部分,结果,该一个接触片可以形成为使得应力不可能集中。
换句话说,在使两个接触片都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必须确保用于由两个释放肋35导致的两个接触片弹性的变形空间,因此,各接触片的用于分散应力的部分变小,从而应力更可能集中并且各接触片更易于塑性变形。作为对策,考虑例如使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材料来形成接触片。然而,如果使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材料,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减少了材料的选择性。如果仅一个接触片弹性变形并且成形为使得应力不可能集中,则不必使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材料。因此,材料选择的范围更广,并且能够自由设计。
如图28和29所示,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80包括支撑基体82和一对接触片81A、81B。两个接触片81A、81B整体上基本为U或V形的,并且从折叠部84向后延伸同时彼此面对。在下面的描述中,图28中的左则接触片被称为一个接触片81A,而右侧接触片被称为另一个接触片81B。
两个接触片81A、81B的基端通过联接部83相互连接。当两个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在腔体12中时,如图26所示,相较于与一个接触片81A保持接触的(左)阴端子接头20,在本实施例中的联接部83更接近于与另一个接触片81B保持接触的(右侧)阴端子接头20。
具体地,联接部83从支撑基体82(优选为其横向(右)边缘)立起或突出。(优选基本为U形的)切口形成在支撑基体82的中间部分(优选基本在其中央),并且被基本向下变形、弯曲、模压或锤击以形成稍微向下突出的保持片82A。该保持片82A可沿前后方向与形成在端子容纳部13的下侧容纳部13A的底表面上的保持突起(未示出)接合。这样,通过保持片82A与该保持突起的接合,短路端子80被保持或或可以保持在端子容纳部13中。
该一个接触片81A从联接部83(优选为其上端的前边缘)基本向前延伸,然后通过折叠部84横向(向左)斜着向后延伸。该一个接触片81A的前端侧朝着另一个接触片81B弯曲,同时形成山形或尖点形,从而提供接点85。另一方面,另一个接触片81B从联接部83的上端的后边缘基本向后延伸,并且通过向外(朝着与该一个接触片81A相对的一侧)突出并然后向内(朝着该一个接触片81A)折叠或弯曲,山形或尖点形的接点85设置在另一个接触片81B的前端处或前端附近。从联接部83到该一个接触片81A的前端的距离设置得比从联接部83到另一个接触片81B的前端的距离更长。
折叠部84是当该一个接触片81A向内弹性变形时弹性变形的部分,并且也接收由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应力。由于折叠部84优选在超过端子容纳部13的整个宽度的大约一半(优选为超过大约2/3)的部分上形成为具有平缓的圆弧形状,所以由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应力可以分散在该平缓的圆弧形部分上。因此,当一个接触片81A被释放肋35弹性变形且折叠部84接收到由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应力时,该应力可以分散在整个折叠部84上。因此,可以防止折叠部84的塑性变形。
当短路端子8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端子容纳部13中时,如图25所示,各接点85至少部分地或者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相应的腔体12中,并且各阴端子接头20的前端可以与从各接点85延伸到前端的倾斜表面形成接触。换句话说,如果各阴端子接头20从插入侧、优选基本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2中,则其前端与各接触片81A、81B的前端处的倾斜表面基本上形成滑动接触,如图26所示,从而各接触片81A、81B被基本上向内弹性变形,并且各接点85与相应的阴端子接头20的侧表面形成接触。这样,两个阴端子接头20保持短路或可以保持短路。应该注意,另一个接触片81B以其与联接部83连接的一部分作为基端向内弹性变形。
接下来,描述如上构造的本实施例的功能。首先,各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腔体12中。由于各接点85通过插入孔13C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腔体12中,如图25所示,所以随着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两个接触片81A、81B沿基本彼此相向的方向移位。当阴端子接头20到达基本适当的插入位置时,如图26所示,两个接触片81A、81B分别在横向(左右)侧与阴端子接头20保持接触,从而该对横向相邻的阴端子接头20通过短路端子80被电短路。
接下来,各辅助连接器11至少部分地组装到保持器中,杠杆作为优选的可移动元件设置在这种位置,即通过将两个接触片81A、81B轻微地彼此装配,其凸轮槽可以接收凸轮销34,并且该凸轮销34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该凸轮槽的入口中。当在这种状态下操作或移位(优选为旋转或枢转)杠杆时,通过凸轮销34和该凸轮槽的啮合的凸轮作用,将两个连接器10、30拉向彼此,并且该保持器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插座32中。当两个连接器10、30以这种方式适当连接时,阴和阳端子接头20、33被电连接。
与此操作基本同时地,释放肋35通过进入孔14至少部分地进入插入孔13C中,并且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于一侧保持接触的接触片81A和阴端子接头20之间,如图27所示。因此,使该一个(左侧)阴端子接头20与短路端子80脱离接触,从而两个阴端子接头20被电解除。此时,一个接触片81A通过折叠部84(优选基本为其整个或大部分)的弹性变形而向内弹性变形。因此,该一个接触片81A从释放肋35接收的应力可以分散在折叠部84的大部分上或基本上整个折叠部84上,从而可以避免该一个接触片81A的塑性变形。另一方面,另一个接触片81B优选与另一个(右侧)阴端子接头20保持接触,并且不从释放肋35接收应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联接部83布置得接近右侧阴端子接头20,确保了宽广的空间,平缓的圆弧形折叠部84设置在此宽广的空间中,并且该一个接触片81A被此折叠部84弹性变形。因此,从释放肋35接收的的应力可以分散在整个折叠部84上。因此,可以防止折叠部84的塑性变形,并且可以扩大两个接触片81A、81B的材料选择范围。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30至32描述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是第四实施例的修改,短路端子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二实施例的短路端子50的相同。因此,下面的描述集中在短路端子50的功能上。
本实施例的短路端子50是如下这种:如图30所示,横向(左则)接触片51A(作为“一个接触片”的例子)设置得比右侧接触片51B(作为“另一个接触片”的例子)长。具体地,从连接两个接触片51A、51B的基端的联接部52到该一个(左侧)接触片51A的前端的距离比从联接部52到另一个(右侧)接触片51B的前端的距离长。应该注意,联接部52基本上布置在端子容纳部13的横向中央。
根据这种构造,如图31所示,通过将阴端子接头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腔体12中,形成于两个接触片51A、51B的前端侧处的接点53分别与横向(左右)阴端子接头20的侧表面形成接触。
如果两个连接器10、30连接,则如图32所示,释放肋35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该一个(左侧)接触片51A和(左侧)阴端子接头20之间,并且优选地仅该一个(左侧)接触片51A向内移位。因此,两个阴端子接头20被电解除或断开。另一方面,另一个(右侧)接触片51B优选地与(右侧)阴端子接头20保持接触。这样,与两个接触片51A、51B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优选地可以使联接部52的移位量更小。另外,由于较长的左侧接触片51A弹性变形,所以与使较短的右侧接触片51B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抑制联接部52的移位量。因此,可以防止联接部52的塑性变形。
<第六实施例>
通常,根据防止破损等的观点,可取的是最大地缩短释放肋。为了缩短释放肋,接点需要布置在接触片的尽可能最前的位置上。所以,形成从支点向前延伸到接点的接触片是合理的。例如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7-258012中公开的短路端子就已知为这种短路端子。此短路端子的接触片形成有从接点向前延伸并适于导向释放肋的导向表面。
然而,如果在上述构造中尝试减小接触片的弹簧弹性,则从支点到接点的距离变得更长。作为对策,考虑通过使导向表面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更陡来沿前后方向缩短接触片。然而,如果导向表面变陡,则释放肋和导向表面难以形成滑动接触,并且更不可能扭曲接触片。因此,难以既实现接触片的弹簧弹性的减小又实现接触片的缩短。
基于上述情形开发了第六实施例,并且其目的是减小接触片的弹簧弹性并且缩短接触片。
参考图33至52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110,如图33所示。沿竖直和/或横向方向布置的多个腔体111形成为基本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110。在下面的描述中,基于连接器的连接方向,连接表面侧被称为涉及前后方向的前侧。另外,竖直方向是与前后方向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的方向,具体为图33中的竖直方向。横向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同时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基本垂直的方向。
简要地描述可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的配合连接器。该配合连接器包括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配合壳体(未示出)。该配合壳体包括具有开口前侧的罩形插座(未示出)。壳体110可至少部分地装配到此插座中。多个舌形端子(未示出)和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的释放肋R从此插座的后壁突出。
如图33所示,壳体110优选整体上基本为矩形块的形式。端子接头120可从插入侧、优选基本上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壳体110的腔体111中。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11中的端子接头120布置成基本上与配合连接器的舌形端子一致。因此,当两个连接器连接时,电连接端子接头120和舌形端子被电连接。
在壳体110中,一对横向相邻的腔体111(例如图33中的右侧第一和第二列中)形成一组,并且一对横向相邻的阳端子接头111(例如右侧第三和第四列中)形成一组。如图36所示,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至少一个短路端子130的端子容纳部112布置在这些对腔体111(优选为其每一对)之间。为一对腔体111设置一个端子容纳部112,短路端子130可从后方插入到该端子容纳部112中。
用于允许各端子容纳部112的内部和外部相通的一个或多个进入孔113形成在壳体110的前表面上。进入孔113布置成基本上与配合连接器的释放肋R一致,使得当两个连接器连接时,释放肋135可通过该进入孔113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12中。进入孔113的内部也与腔体111的内部相通。
通过对冲压或切割的导电(优选为金属)平板施加弯曲、折叠和/或模压等来形成图41所示的短路端子130。该短路端子130包括底壁或基壁131、从该底壁131(优选为其相对的横向边缘)立起或突出同时基本上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132、从底壁131(优选为其后边缘)立起的后壁133,以及从两个侧壁132的前边缘向前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接触片134、135等,如图39所示。
优选地布置在图39中的背侧处的较长的接触片被称为一个接触片134,而优选地布置在前侧处或前侧附近的较短的接触片被称为另一个接触片135。在以下描述中,在一些情况下,将布置在图39中的背侧处或背侧附近的侧壁132称为右侧壁132,而将布置在前侧处的侧壁132称为左侧壁132。
底壁131的前边缘的相对角部被切除,并且这些切除部分的上边缘被进一步切除以形成如此歪斜或倾斜的表面131A以优选地使得底壁131的厚度朝着外端更小。另外,能够咬合或接合壳体的树脂的至少一个咬合或接合部131B形成为在底壁131的对应于一个接触片134的一个或多个相对的横向边缘上凸出或突出。
相对的侧壁132优选地与底壁131的相对横向边缘的后端连接。优选地将相对的侧壁132的后边缘的下侧部分切除与后壁133相同的厚度。后壁133的基本上相对的横向边缘的下侧部分133A至少部分地装配或插入到这些切口132B中。后壁133的相对横向边缘的下侧部分133A沿前后方向与相对的侧壁132的切口132B接合。因此,防止后壁133向内(向前)倾斜,如图43所示。
另一方面,优选将后壁133的相对横向边缘的上侧部分切除与相对的侧壁132相同的厚度,如图40所示。相对的侧壁132的后边缘的上侧部分132A优选至少部分地装配或插入到这些切口133B中。相对的侧壁132的后边缘的上侧部分132A沿横向方向与切口133B接合。因此,优选地防止相对的侧壁132向内(横向)倾斜,如图44所示。
如图42所示,该一个接触片134由以下组成:从右侧壁132的作为第一支点134A的前边缘基本上向前延伸的第一主体部134B、在第一主体部134B的作为第二支点134C的前边缘处向外折叠或弯曲并从第二支点134C基本上向后倾斜延伸的第二主体部134D,以及在第二主体部134D的作为接点134E的后边缘处向内弯曲并从接点134E基本上向后倾斜延伸的第三主体部134F。
当第二支点134C接收到向内的作用力时,第一主体部134B可以第一支点134A作为基端基本上向内弹性变形。换句话说,第二支点134C优选地用作力施加点。另一方面,当接点134E接收到向内的作用力时,第二主体部134D可以第二支点134C作为基端基本上向内弹性变形。当接点134E接收到向内的作用力时,第三主体部134F可与第二主体部134D一起基本上向内弹性变形。
利用这种优选的布置,由于从第一支点134A到第二支点134C的距离优选地比从第一支点134A到接点134E的长,所以作用在第二支点134C上的力比由接点134E接收的力小。由于第一支点134A足以支撑作用在第二支点134C上的力,所以与接点134E用作第一支点134A的力施加点的情况下(例如,在另一接触片135的这种构造的情况下)相比,可以将第一支点134A的弹性力设定得更小。
另外,优选地将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力设定得比第一支点134A的小。因此,当接点134E接收到向内的作用力时,第二和第三主体部134D和134F首先以第二支点134C为基端一起基本向内移位,然后,第一、第二和第三主体部134B、134D和134F以第一支点134A为基端一起基本向内移位。这样,该一个接触片134优选地具有能够在第一和第二支点134A、134C的两个支点处弹性变形的两支点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42所示,另一个接触片135由以下组成:从左侧壁132的作为支点135A的前边缘基本上向前延伸的第一主体部135B、在第一主体部135B的前边缘上向外弯曲并从第一主体部135B的前边缘基本上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二主体部135C,以及在第二主体部135C的作为接点135D的前边缘上基本上向内弯曲并从接点135D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三主体部135E。
这里,如图42所示,该一个接触片134的第一主体部134B包括基本上向内弯曲的弯曲部134G。如图46所示,此弯曲部134G优选地设置为在两个接触片134、135形成接近姿势以彼此接近时避免另一个接触片135的第三主体部135E的前端与该一个接触片134的第一主体部134B干涉。因此,更具体说,如图42所示,该一个接触片134的第一主体部134B在自然状态下从第一支撑部分134A向前延伸到弯曲部134G,在弯曲部134G处基本向内弯曲,并且从弯曲部134G基本上向前倾斜延伸到第二支点134C。因此,如图47所示,两个接触片134、135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12中,同时保持为接近姿势,并且当达到图48所示的适当插入位置时返回到其自然状态。
在该适当插入位置处,该一个接触片134优选地布置为使得第二支点134C位于端子容纳部112中,以便从释放肋R的进入路径中基本缩回,并且接点134E位于腔体111中。因此,仅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位于进入孔113中,并且该前倾斜表面用作向后导向释放肋R的前侧导向表面。另一方面,第三主体部134F的后端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进入孔113中,并且/或第三主体部134F的后倾斜表面位于腔体111中,其中此后倾斜表面优选地用作向前导向端子接头120的后侧导向表面。
这里,两个接触片134、135优选布置为与底壁或基壁131基本平行的姿势,如图43所示。另一方面,如图49或50所示,用于在其中至少部分地容纳两个接触片134、135的端子容纳部112由能够在压入状态下至少部分地容纳的底壁131的下侧容纳部112A和/或用于至少部分地容纳两个接触片134、135的上侧容纳部112B组成。当达到如图52所示的中间位置,底壁131的咬合部131B就开始咬入下侧容纳部112A的右侧表面。该中间位置是图47、51和52所示的短路端子130的位置。
构成或形成下侧容纳部112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支撑壁114优选基本为从下侧容纳部112A的前表面向后突出的悬臂形式。优选地布置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支撑壁114,同时横向隔开,如图49所示。在两个支撑壁114和下侧容纳部112A的底表面之间的间隔优选基本上等于底壁131的厚度。
当将底壁131插入在两个支撑壁114和下侧容纳部112A的底表面之间时,底壁131可以通过倾斜表面131A平滑地插入在两个支撑壁114和下侧容纳部112A的底表面之间。在中间位置处,相对的侧壁132的上边缘优选地与端子容纳部112的上表面基本形成接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短路端子130在端子容纳部112中竖直摇晃来将其保持在适当的姿势。
当将中间位置处的底壁131压入到下侧容纳部112A中时,咬合部131B咬合或接合下侧容纳部112A的横向(右)侧表面,从而将底壁131保持为不向后伸出,并且通过牢固地保持在两个支撑壁114和下侧容纳部112A的底表面之间而防止其前端的向上移动。这样,短路端子130可以插入到适当的插入位置,同时保持适当姿势。
在上侧容纳部112B的前侧部分(优选基本为其前半部分)上,一个或多个插入孔116形成为贯穿端子容纳部112和腔体111之间的间隔壁115。当短路端子13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12中时,如图47所示,两个接点134E、135D向前移动,同时在两个间隔壁115上滑动。当短路端子130到达基本适当的插入位置时,如图48所示,(优选为两个)接触片134、135通过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插入孔116进入一个或多个相应的腔体111,以返回到其自然状态。
接下来,简要描述出于展开状态下的短路端子130。根据基本沿前后方向缩短短路端子130的尺寸的观点,两个接触片134、135从后壁133的(优选基本相对的)横向边缘基本向前延伸并且优选地通过去除侧壁132而沿前后方向缩短是有效的。然而,如果两个接触片134、135和后壁133整体地或一体地形成,则在图41的展开状态下,两个接触片134、135在后壁133的基本相对的横向(左右)侧上凸出,从而短路端子130之间的间距变得更大。由于每单位面积获得的短路端子130的数量减少,所以这不是一个好方案。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布置相对的侧壁132,并且两个接触片134、135形成为从侧壁132的前边缘向前凸出。这样,底壁131和两个接触片134、135可以平行地布置,并且短路端子130之间的间距变得更小,因此每单位面积获得的短路端子130的数量增加了。
接下来,描述如上构造的本实施例的功能。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端子接头120不必容纳在所有的腔体111中,并且端子接头120可以不容纳在一些腔体111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短路端子130也至少部分地或可以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有的端子容纳部112中,并且释放肋R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有的进入孔113中。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分别描述端子接头12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腔体111中的情况和端子接头120未容纳在腔体111中的情况。
首先,参考图34和35描述端子接头12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腔体111中的情况。当端子接头120从插入侧、优选基本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1中时,第二和第三主体部134D、134F以第二支点134C为基端比第一主体部134B更早地基本向内移位,同时端子接头120的前端基本在第三主体部134F的后倾斜表面上滑动。当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变形接近弹性极限时,第一主体部134B以第一支点134A为基端开始基本向内移位。因此,当接点134E移动到端子接头120的侧表面上时,接点134E和端子接头120通过两个支点134A、134C的弹簧弹性而保持接触。
当端子接头1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11中直到图34所示的基本适当的插入位置时,两个端子接头120通过短路端子130保持电短路。之后,两个连接器连接。每个释放肋R从前方至少部分地进入进入孔113,并且优选地通过释放肋R的前端与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的滑动接触而导向到进入孔113的后侧。
之后,如图35所示,释放肋R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或者至少部分地插入在接点134E和端子接头120之间,并且两个端子接头120被电解除或断开。这里,接点134E从释放肋R接收的力传递到第二支点134C,并且第一支点134A以此第二支点134C作为力施加点而弹性变形。由于第二支点134C优选地离第一支点134A比接点134E更远,所以作用在第二支点134C上的力比作用在接点134E上的更小。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比传统结构(例如,如另一个接点135中的这种结构,其中由接点135D接收的力直接作用在支点135A上)中的更小的弹性的接触片134。这可以有助于短路端子13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接下来,参考图36和38描述端子接头120未容纳在腔体111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起来,由于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比端子接头12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腔体111中时更陡,所以释放肋R容易扭曲第二主体部134D。然而,由于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力优选比第一支点134A的或设定得比第一支点134A的小,所以第二支点134C更早地弹性变形,而不会扭曲第二主体部134D。另外,由于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可以更陡,所以与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形成为具有平缓的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沿前后方向进一步缩短该一个接触片134。
在这种构造中,当端子接头12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体111中直到图36所示的合适当插入位置并连接两个连接器时,每个释放肋R都从前方至少部分地进入该进入孔113,并且优选地通过释放肋R的前端与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的滑动接触而导向到进入孔113的后侧。
之后,当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变形接近弹性极限时,第一主体部134B开始以第一支点134A为基端基本向内移位。当接点134E以此方式移动到释放肋R的侧表面上时,如图38所示,接点134E和释放肋R通过两个支点134A、134C的弹簧弹性而保持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该一个接触片134优选具有能够在第一和第二支点134A、134C的两个支点处弹性变形的两支点结构,并且/或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力优选地设定得比第一支点134A的小。因此,可以使第二主体部134D的前倾斜表面更陡以沿前后方向缩短该一个接触片134。另外,由于用作第一支点134A的力施加点的第二支点134C布置在接点134E之前,所以可以减小作用在第一支点134A的力,并且可以形成具有低弹簧弹性的接触片134。
另外,由于相对的侧壁132和后壁133优选基本沿横向方向和/或前后方向相互接合,所以可以防止右侧壁132向左倾斜,可以防止左侧壁132向右倾斜,并且同时可以防止后壁133向前倾斜。
由于两个接触片134、135优选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两个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所以短路端子130可以有效地布置在壳体110中,并且壳体110可以小型化。另外,由于第二支点134C优选布置在端子容纳部112中以便避开释放肋R的进入路径,所以可以避免已至少部分地进入进入孔113中的释放肋与第二支点134C的干涉。此外,由于第一主体部134B形成有弯曲部134G,所以当两个接触片134、135处于接近姿势时,可以避免另一接触片135的第三主体部135E的前端与该一个接触片134的第一主体部134B的干涉。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描述和示例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被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括。
(1)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短路端子包括支撑基体,但是根据本发明,它可以仅包括两个接触片。例如,一对前后壁可以设置在端子容纳部的前和后侧处以保持两个接触片,并且用于允许两个接触片进入端子容纳部的进入孔可以形成在该后壁上。
(2)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路板连接器被示例为阳连接器30,但是根据本发明,阳连接器30可以是与电线W直接连接和/或安装到电气或电子设备(例如接线盒)上的连接器。
(3)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两个释放肋35来使两个接触片41和两个阴端子接头20脱离接触,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一个释放肋35来使接触片41中的任何一个与相应的阴端子接头20脱离接触。
(4)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两个接触片51A、51B的前端沿前后方向移位,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们可以竖直移位或者沿其他任何方向移位。
(5)虽然在第三实施例中,两个接触片61沿彼此相向的方向移位并同时向下移位,但是根据本发明,导向部70C可以竖直地形成为使得两个接触片61仅向下移位。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将两个接触片61对支撑基体62的弹性力设定得更强,使得向下移位的两个接触片61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6)虽然在第四实施例中,联接部83与支撑基体82连接,但是根据本发明,除了联接部83以外的部分也可以与支撑基体82连接。简而言之,在本发明中的“连接部”和“联接部”可不必相同。
(7)虽然在第四实施例中,折叠部84弹性变形,但是根据本发明,从折叠部84延伸到该一个接触片81A的前端的部分可以整体地弹性变形。
(8)虽然在第五实施例中,联接部52基本上布置在端子容纳部13的横向中央,但是根据本发明,通过与支撑基体连接,它可以布置在向端子容纳部13中的右侧移位的位置上。
(9)虽然在第四或五实施例中,通过使该一个接触片81A的形状变圆或使左侧接触片51A更长来避免应力集中,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调整接触片的厚度和/或宽度来将接触片成形为使得应力难以集中。
(10)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支点134A在接近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极限之后开始弹性变形,但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支点134C被弹性变形得程度比第一支点134A的大是足够的,并且两个支点134A、134C可以同时开始弹性变形。
(11)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相对的侧壁132支撑在底壁131上,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们可以通过后壁133连接,而不设置底壁131。
(12)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通过相对的侧壁132来防止后壁133向内倾斜,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不必设置用于防止后壁133的倾斜的结构。
(13)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短路端子130布置在两个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也可以布置在两个竖直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
(14)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二支点134C布置为使得即使在端子接头120进入之前也避开释放肋R的进入路径,但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支点134C可以布置在释放肋R进入路径上,并且当端子接头120插入时,第二主体部134D可以向内移位,使得第二支点134C从释放肋R的进入路径中缩回。
(15)虽然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34B在中间位置处向内弯曲以形成弯曲部134G,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在中间位置处向外弯曲第一主体部134B之后再使其向内折叠来形成该弯曲部。

Claims (15)

1.一种短路端子,其包括一对接触片(41;51;61;81),该对接触片(41;51;61;81)将分别与沿竖直方向和/或横向布置在壳体(11)中的多个端子接头(20)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相接触,从而使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短路,其中,至少一个释放肋(35;36)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被保持接触的至少一个所述接触片(41;51;61;81)和至少一个所述端子接头(20)之间,以解除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的短路,并且所述两个接触片(41;51;61;81)都布置在所述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之间。
2.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壳体(11);
多个端子接头(20),所述多个端子接头(20)沿竖直方向和/或横向布置在所述壳体(11)中;以及
短路端子(40;50;60;80),该短路端子(40;50;60;80)包括一对接触片(41;51;61;81),该对接触片(41;51;61;81)将分别与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相接触,从而使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短路;
其中,至少一个释放肋(35;36)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被保持接触的至少一个所述接触片(41;51;61;81)和至少一个所述端子接头(20)之间,以解除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的短路,并且所述两个接触片(41;51;61;81)都布置在所述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两个接触片(51;81)基本上布置为彼此横向面对,并且
所述两个接触片(51;81)的前端分别向内折叠,并且优选地沿着与竖直方向和横向都交叉的前后方向发生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两个接触片(61)都布置在用于所述释放肋(36)的进入路径中,并且所述两个接触片竖直移位,以通过与所述释放肋(36)滑动接触而移动到从用于所述释放肋(36)的进入路径缩回的位置。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至4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构成所述两个接触片(81)的一个接触片(81A)和另一个接触片(81B)中,所述释放肋(35)仅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的所述一个接触片(81A)与所述端子接头(20)之间,以解除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的短路,并且/或
所述一个接触片(81A)成形为:当该接触片(81A)受到来自所述释放肋(35)的应力时使该应力难以集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两个接触片(81)整体上基本为U形,并且
相比于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中的与所述一个接触片(81A)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20),连接所述两个接触片的基端的联接部(83)布置得更接近与所述另一个接触片(81B)保持接触的端子接头(20)。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从连接所述两个接触片(81)的基端的联接部(83)到所述一个接触片(81A)的前端的距离大于从所述联接部(83)到所述另一个接触片(81B)的前端的距离。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至7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短路端子(40;60;80)包括支撑基体(42;62;82),该支撑基体(42;62;82)通过对彼此连接所述两个接触片(41;61;81)的基端的连接部(41B;61A)进行支撑并且在所述壳体(11)中固定于所述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之间来将所述两个接触片(41;61;81)保持在所述壳体(11)中。
9.一种对相邻端子接头(20)的短路进行控制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对接触片(41;51;61;81),该对接触片(41;51;61;81)将分别与沿竖直方向和/或横向布置在壳体(11)中的多个端子接头(20)中的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相接触,从而选择性地使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短路,以及
通过将至少一个释放肋(35;36)至少部分地推挤在被保持接触的至少一个所述接触片(41;51;61;81)和至少一个所述端子接头(20)之间来选择性地解除所述一对端子接头(20)的短路;
其中,所述两个接触片(41;51;61;81)都布置在所述一对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20)之间。
10.一种短路端子(130),该短路端子(130)布置在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用于使所述两个端子接头(120)短路,其中:
将分别与所述两个端子接头(120)保持接触的两个接触片(134,135)中的一个接触片(134)从第一支点(134A)向前延伸到第二支点(134C),并且在所述第二支点(134C)处基本向外折叠以朝着接触点(134E)基本向后延伸,而且该接触片在所述接触点(134E)处基本向内折叠以基本向后延伸,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支点(134A,134C)的两个支点处弹性变形,
至少一个释放肋(R)将其自身至少部分地推挤在保持接触的所述接触点(134E)和所述端子接头(120)之间,从而解除所述两个端子接头(120)的短路,并且
所述第二支点(134C)的弹性力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支点(134A)的弹性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短路端子(130),该短路端子(130)包括底壁(131)、从所述底壁(131)的后边缘立起的后壁(133)、以及分别支撑所述两个接触片(134,135)中的对应接触片的一对侧壁(132),其中:
该相对的侧壁(132)从所述底壁(131)的相对横向边缘立起,同时基本上彼此面对,并且
所述后壁(133)布置在所述相对的侧壁(132)之间。
12.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壳体(110);
多个端子接头(120),该多个端子接头(120)沿竖直方向和/或横向布置在所述壳体(110)中;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短路端子(130);
其中,所述两个接触片(134,135)都布置在两个横向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110)包括至少一个进入孔(113)以及端子容纳部(112),该进入孔用于允许所述释放肋(R)从前方进入;该端子容纳部与所述进入孔(113)的内部相通并且适于至少部分地容纳优选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其中的所述短路端子(130),并且
所述第二支点(134C)布置在所述端子容纳部(112)中以避开所述释放肋(R)的进入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两个接触片(134,135)保持为彼此接近的接近姿势的情况下,所述短路端子(13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端子容纳部(112)中,并且
所述一个接触片(134)被弯曲,以免在所述接近姿势下接触所述两个接触片(134,135)中的所述另一个接触片(135)。
15.一种用于选择性地使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120)短路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将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短路端子(130)布置在所述两个相邻的端子接头(120)之间;以及
选择性地将至少一个释放肋(R)至少部分地推挤在被保持接触的所述接触点(134E)和所述端子接头(120)之间,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端子接头(120)的短路。
CN2009101368077A 2008-04-28 2009-04-21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0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7658 2008-04-28
JP2008117658 2008-04-28
JP2008-117658 2008-04-28
JP2008-189037 2008-07-22
JP2008189037 2008-07-22
JP2008189037 2008-07-22
JP2008298482 2008-11-21
JP2008-298482 2008-11-21
JP2008298482 2008-11-21
JP2009003545A JP5218074B2 (ja) 2008-04-28 2009-01-09 コネクタ
JP2009003545 2009-01-09
JP2009-003545 2009-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0343A true CN101640343A (zh) 2010-02-03
CN101640343B CN101640343B (zh) 2013-02-27

Family

ID=40852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680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0343B (zh) 2008-04-28 2009-04-21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50471B2 (zh)
EP (1) EP2113970A1 (zh)
JP (1) JP5218074B2 (zh)
KR (1) KR101073968B1 (zh)
CN (1) CN101640343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191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电连接器的分流器
CN104412464A (zh) * 2012-01-18 2015-03-11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CN104466523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852185A (zh) * 2015-04-30 2015-08-19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测试端子
CN104051910B (zh) * 2013-03-14 2019-07-16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电连接器的分流器
CN111869018A (zh) * 2018-03-23 2020-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用端子及连接器
CN113270774A (zh) * 2020-02-17 2021-08-17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短接销、带该短接销的插接连接器和制造该短接销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5095B2 (en) * 2009-01-22 2013-09-17 Ls Cable & System Ltd. Clip-type elastic contact piece and shielded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JP5199967B2 (ja) * 2009-08-28 2013-05-15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ターミナル部材
JP6215119B2 (ja) 2014-04-11 2017-10-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Usbレセプタクル
JP6500723B2 (ja) * 2015-03-18 2019-04-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214395A4 (en) * 2016-01-04 2019-01-02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EP3402001B1 (en) * 2017-05-10 2021-02-17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urrent transformers
JP7318311B2 (ja) * 2019-05-29 2023-08-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CN113097770B (zh) * 2021-03-31 2023-09-19 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901560U1 (zh) * 1988-11-04 1990-03-15 Grote & Hartmann Gmbh & Co Kg, 5600 Wuppertal, De
DE3909912A1 (de) * 1989-03-25 1990-09-27 Bosch Gmbh Robert Vielpolige steckvorrichtung
US5266043A (en) * 1992-01-31 1993-11-30 Augat Inc. Fully programmable connector
US5273448A (en) * 1993-03-16 1993-12-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Shorting spring concept
DE4323839A1 (de) * 1993-07-16 1995-01-19 Kabelmetal Electro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r Sprengladung mit einer Stromquelle
GB9316839D0 (en) * 1993-08-13 1993-09-29 Amp Gmbh Short circuit spring terminal
JPH0864309A (ja) * 1994-08-25 1996-03-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短絡コネクタ
JPH09171864A (ja) * 1995-12-21 1997-06-30 Amp Japan Ltd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に使用される短絡用端子
JP3149794B2 (ja) * 1996-07-25 2001-03-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短絡用端子金具
EP0840397B1 (en) * 1996-11-04 2002-07-31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orting circuit arrangement
DE19702373B4 (de) * 1997-01-23 2008-02-21 The Whitaker Corp., Wilmington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einer Kurzschlußfeder und Kurzschlußfeder
JP3598811B2 (ja) * 1998-05-14 2004-12-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短絡端子とこれを組み込んだ嵌合検知用コネクタ
US6257910B1 (en) * 1999-07-02 2001-07-10 Trw Inc. Shorting clip for air bag inflator
JP3987736B2 (ja) 2002-02-26 2007-10-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6786747B1 (en) * 2002-09-11 2004-09-0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Axial adjustable connector shorting assembly
DE102005041472A1 (de) * 2005-09-01 2007-03-08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er oder Kuppler einer Steckverbindung für die Anwendung im Fahrzeugbereich mit einer Kurzschlussbrücke
JP4682032B2 (ja) * 2005-12-07 2011-05-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2007258012A (ja) 2006-03-23 2007-10-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2464A (zh) * 2012-01-18 2015-03-11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CN10405191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电连接器的分流器
CN104051910B (zh) * 2013-03-14 2019-07-16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电连接器的分流器
CN104466523A (zh) * 2013-09-17 2015-03-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66523B (zh) * 2013-09-17 2017-07-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852185A (zh) * 2015-04-30 2015-08-19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测试端子
CN111869018A (zh) * 2018-03-23 2020-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用端子及连接器
CN113270774A (zh) * 2020-02-17 2021-08-17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短接销、带该短接销的插接连接器和制造该短接销的方法
CN113270774B (zh) * 2020-02-17 2023-08-25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短接销、带该短接销的插接连接器和制造该短接销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113768A (ko) 2009-11-02
CN101640343B (zh) 2013-02-27
US7850471B2 (en) 2010-12-14
JP2010153341A (ja) 2010-07-08
US20090269975A1 (en) 2009-10-29
JP5218074B2 (ja) 2013-06-26
KR101073968B1 (ko) 2011-10-17
EP2113970A1 (en) 2009-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0343B (zh)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EP1560298B1 (en) A divide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4984998A (en)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643599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using such a terminal fitting
CN111164840A (zh) 连接器
EP2375506A1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US7311561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2170067B (zh) 端子接头和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EP1986288B1 (en) A shorting terminal,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82159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437457A (zh) 连接器
US9640922B2 (en) Connector
EP2477277A1 (en) Joint connector, busba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EP2416452A1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4283028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WO2006063129A2 (en) Male header connector device
CN102751601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1667689B (zh) 连接器
KR101752009B1 (ko) 커넥터
US7011541B2 (en) Connector
EP120239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3932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ck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connector housings
CN1881700B (zh) 阴端子以及使用阴端子的电连接器
US20020081828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US5902154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