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685A -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685A
CN101636685A CN200880009033A CN200880009033A CN101636685A CN 101636685 A CN101636685 A CN 101636685A CN 200880009033 A CN200880009033 A CN 200880009033A CN 200880009033 A CN200880009033 A CN 200880009033A CN 101636685 A CN101636685 A CN 101636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supporting dielectric
cladding parts
type surfac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太田荣治
细谷健
工藤泰之
山北茂洋
柿沼正康
石森拓
新开章吾
林弘志
前川欣之
三宅正美
神野洋平
佐佐木文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6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薄膜状或薄片状光学元件;用于支持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的板状支持介质;以及用于包覆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所述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所述支持介质构成堆叠部件,所述堆叠部件具有来自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面,用于透射由入射面进入的光的透射面,以及位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透射面之间的边缘表面。所述包覆部件紧密地粘结至所述堆叠部件,并包覆所述堆叠部件的透射面、入射面和所有边缘表面。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0≤F≤1.65×104×t/L的关系,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t: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被所述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均包含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于改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性能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和光学元件堆叠部件。
背景技术
至今,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了多个光学元件以改善视角、亮度等。作为那些光学元件,可使用诸如漫射膜、棱柱薄片等的薄膜状或薄片状光学元件。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如图1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含有:用于发射光的发光器件101;用于漫射由发光器件101发出的光的漫射板102;用于对由漫射板102所漫射的光进行会聚、漫射等的多个光学元件103;以及液晶面板104。
伴随近年来图像显示装置的大尺寸化,存在这样的趋势,即光学元件的自重和尺寸增大。当如上述增大光学元件的自重和尺寸时,由于光学元件的刚度不足,则出现了光学元件的变形。光学元件的这种变形对显示表面的光学方向性产生影响,引起了诸如亮度变化的各种问题。
因此,已经提出这种技术,即通过增大光学元件的厚度来改善光学元件的刚度不足。然而,液晶显示装置变厚,液晶显示装置可获得形状薄、重量轻的优点变差。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通过利用透明压敏粘结剂来粘结光学元件,可改善薄片状或薄膜状光学元件刚度不足(例如,参见JP-A-2005-301147的官方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光学元件利用透明性压敏粘结剂粘结,液晶显示装置的本身也变厚,尽管程度小于光学元件厚度增大的改善方法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存在这样的风险,透明压敏性粘结剂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变差。
因此,优选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改善光学元件的刚度不足的同时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大,并且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不变差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并且提供了各自包含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背光源(backlight)和液晶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明人为了在改善光学元件的刚度不足的同时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大或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的变差,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由此发明了一种利用包覆部件包覆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然而,根据发明人的知识,当使用可收缩包覆部件作为如上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时,由于包覆部件的收缩性能不均匀,所以如果收缩应力保持过大,则对于支持介质的应力将变得太大,并引起翘曲或卷曲。
例如,若包覆部件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侧成为凸起状,且在加压时与之相接触,液晶的光屏蔽性能变差,引起了诸如光泄漏等的画质不良。另一方面,如果在背光源侧上的凸起状中出现翘曲,造成支持介质的变形,使得向光学膜膨胀,亮度变化变差,引起向边缘部的液晶面板侧翘曲,造成画质不良。或者,如果向背光源侧的翘曲较强,则引起这样的问题,即出现了间隙(clearance)被消除并产生尖叫声(squeal,摩擦声)的困扰。
因此,发明人为了减少光学元件包覆构件中图像品质的变差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发现,通过控制作用于被包覆部件的可收缩包覆部件的张力,可抑制翘曲和尖叫声。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本发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该第一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包括:
一个或两个以上薄膜状或薄片状光学元件;
用于支持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的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构成堆叠部件,
该堆叠部件具有来自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面,用于透射由入射面进入的光的透射面,位于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该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堆叠部件,并包覆堆叠部件的透射面、入射面以及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被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根据第二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该支持介质具有来自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面,用于透射由入射面进入的光的透射面,位于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该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支持介质,并包覆支持介质的透射面、入射面以及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被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根据第三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该支持介质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该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支持介质,并包覆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被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根据第四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堆叠在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至少之一上的具有薄膜状或薄片状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光学元件,
其中,将堆叠的光学元件的外边缘接合至支持介质的至少两个相向侧边,且该光学元件与支持介质相互紧密附着,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光学元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接合至光学元件的两相向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光学元件的张力)。
根据第五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光学元件的外边缘接合至支持介质的至少两个相向侧边;以及
对接合至支持介质的光学元件进行热处理,从而使该光学元件收缩,并使支持介质与光学元件紧密地附着,
其中,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光学元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接合至光学元件的两个相向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光学元件的张力)。
根据第六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的板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
用于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包覆部件;以及
用于接合包覆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接合部件,
其中,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具有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堆叠至板状支持介质上的并具有薄膜状或薄片状的光学元件,
该接合部件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外边缘,
其边缘部已利用接合部件而接合的包覆部件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一组相向边缘表面,并且紧密附着至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以及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以及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利用包覆部件和/或接合部件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根据第七个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的板状支持介质;
用于包覆支持介质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包覆部件;以及
用于接合包覆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接合部件,
其中,该接合部件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外边缘,
其边缘部已利用接合部件而接合的包覆部件包覆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一组相向边缘表面,并且紧密附着至支持介质,以及
支持介质的厚度t、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多个侧边中已利用包覆部件和/或接合部件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
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包覆部件仅包覆支持介质而获得的部件也称为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在第一和第六个发明中,由于该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利用包覆部件所包覆,所以可将该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一体化。因此,可利用支持介质来补偿光学元件的刚度的不足。
在第一至第三、第六和第七个发明中,通过控制对于被包覆的支持介质的每一侧边的可收缩包覆部件的张力,可抑制翘曲的出现,同时抑制松弛、变化(variation)以及褶皱,并且,可以抑制诸如光泄漏的图像品质的变差以及由于翘曲造成的尖叫声。
在第四和第五个发明中,将薄膜状或薄片状光学元件的外边缘接合至板状支持介质的两个相向侧边,并控制作用在光学元件上的张力。由此,可抑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翘曲的出现,同时抑制光学元件的松弛、变化以及褶皱。通过抑制翘曲的出现,可抑制诸如光泄漏的图像品质变差以及由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翘曲造成的尖叫声。
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改善光学元件的刚度不足,同时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大或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的变差。在抑制了翘曲出现同时,抑制了诸如光泄漏等的图像品质的变差,并且不会引起由于包覆部件造成的松弛、变化以及褶皱,并抑制了诸如尖叫声等困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支持介质的侧边与在与所述侧边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F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A是示出了第一区域的包覆部件的取向轴(aligning axis)的方向的示意性平面图,图4B是示出了第二区域的包覆部件的取向轴的方向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构造实施例的平面图,图8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第一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第二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第三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A至14C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bonding)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5A至15C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A和16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制造方法的步骤图(step diagram)。
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8A至18D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9A至19D是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的第五至第八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了支持介质的侧边与在与所述侧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光学元件的张力F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2A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2B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3A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3B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4A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4B是示出了光学元件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5A至25D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的步骤图。
图26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6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7A是示出了分别在支持介质的两个主表面上堆叠的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7B是示出了分别在支持介质的两个主表面上堆叠的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8A至28C是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示意性截面图。
图29A至29C是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0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30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1A和31B是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2A至32C是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三至第五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3A至33C是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六至第八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7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图37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9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9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0是示出了样品的张力与t/L比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以下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相同的或相应的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1)第一实施方式(包括支持介质和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实施例)
(2)第二实施方式(在角部具有开口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实施例)
(3)第三实施方式(反射型偏振器(polarizer)设置在外部的实施例)
(4)第四实施方式(包覆部件被赋予光学功能的实施例)
(5)第五实施方式(利用带状包覆部件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实施例)
(6)第六实施方式(接合部件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外边缘的实施例)
(7)第七实施方式(将光学元件接合至支持介质的一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实施例)
(8)第八实施方式(将光学元件接合至支持介质的两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实施例)
(9)第九实施方式(将多个光学元件接合至支持介质的一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实施例)
(10)第十实施方式(支持介质和光学元件还接合至非外部边缘的部分的实施例)
(11)第十一实施方式(支持介质和光学元件为点接合的实施例)
(12)第十二实施方式(侧光系统的背光源的实施例)
(13)第十三实施方式(侧光系统的背光源的实施例)
(14)第十四实施方式(在侧部具有开口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实施例)
(1)第一实施方式
(1-1)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构造实施例。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用于发射光的背光源3;以及用于显示基于由背光源3所发出的光的图像的液晶面板4。该背光源3具有:用于发射光的发光器件1;以及用于改进由发光器件1发射的光的特性并将光发射至液晶面板4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以下,在各种光学元件诸如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等中,来自发光器件1的光所进入的表面称为入射面;从入射面进入的光所出射的表面称为透射面;位于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表面称为边缘表面。通常,将入射面与透射面适当地称为主表面。以下,将透射面适当地称为第一主表面,将入射面适当地称为第二主表面。
[发光器件]
发光器件1例如是直下式发光器件,且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发射光的光源11;用于反射由光源11所发射的光并使光转而朝向液晶面板3的方向。作为光源11,例如,可以使用CCFL(冷阴极型荧光灯)、HCFL(热阴极型荧光灯)、OEL(有机电致发光)、IEL(无机电致发光)、LED(发光二极管)等。设置了反射器12,例如使得包覆该一个或两个以上光源11的下部和侧部,并且用于将从该一个或两个以上光源11向下部和侧部等发射的光反射,使光转而朝向液晶面板3的方向。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具有例如: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24,用于对从发光器件1发出的光进行诸如漫射、会聚等,并改变该光的特性;用于支持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的支持介质23;以及用于包覆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并使它们一体化的包覆部件22。光学元件24设置在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侧和透射面侧的至少一个上。以下,将通过堆叠支持介质23和该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24而获得的部件称为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
光学元件24的数目和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根据所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性进行适当选择。作为光学元件24,例如可以使用由支持介质23和一个或两个以上功能层构造成的元件。可以采用仅由功能层形成而省略支持介质的构成。作为光学元件24,例如,可以使用光漫射(扩散)元件、聚光元件、反射型偏振器、偏振器、分光(light dividing)元件等。作为光学元件24,例如,可使用薄膜状元件、薄片状元件或板状元件。光学元件24的厚度优选等于5μm至3000μm,更优选25μm至1000μm。对于每一个光学元件24的厚度,与堆叠光学元件24的情况相比,通过将它们与支持介质23一起包覆,其厚度可比现有技术中的厚度减少约20%至50%。
支持介质23是,例如,透射由发光器件1所发出的光的透光板,或用于对由发光器件1发出的光进行漫射、会聚等并改变该光的特性的光学板。作为光学板,例如,可以使用漫射板、相衬板、棱镜板(prism plate)等。支持介质23的厚度等于例如1000μm至50000μm。支持介质23由例如高聚物材料制成,其透光率优选等于30%以上。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堆叠顺序根据例如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所具有的功能而选择。例如,当支持介质23为漫射板时,支持介质23设置在来自发光器件1的光入射的一侧上。当支持介质23为反射型偏振板时,支持介质23设置在光透射至液晶面板3的一侧上。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形状根据液晶面板3的形状进行选择,并设置为例如具有不同长宽比的矩形。优选地,支持介质23具有适当的刚度。作为其材料,在常温下具有约1.5GPa以上弹性的材料是合适的。例如,可提及的有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环烯烃树脂(ZEONOR(注册商标)等)、玻璃等。
优选地,对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主表面进行凹凸处理,以及使得在其内包含有微细颗粒。这是因为可以降低磨损和摩擦。通过使得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必要时包含诸如光稳定剂、紫外光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或抗氧化剂的添加剂,可使得该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具有紫外线吸收功能、红外线吸收功能、静电抑制功能等。另一方面,通过对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进行诸如防反射处理(AR处理)、防眩光处理(AG处理)等的表面处理,还可以减少反射光的漫射或反射光本身。另一方面,可以使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表面具有反射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功能。
包覆部件22是,例如,具有透明度的单层或多层的薄膜或薄片。该包覆部件22为,例如,袋状,且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所有表面由该包覆部件22所封装。该包覆部件22可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通过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重叠的薄膜的边缘部被接合,且该包覆部件22的两个侧边、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封闭。具体而言,例如,作为两个侧边封闭的包覆部件22,可以为这样的包覆部件:在带状薄膜或薄片的纵向方向上的边缘部接合的包覆部件,或者将两个矩形薄膜或薄片相重叠,然后,接合两个相对侧边的包覆部件。作为三个侧边封闭的包覆部件22,可以为这样的包覆部件:将带状薄膜或薄片向后折叠以使在该薄膜或薄片的纵向方向上的边缘部相互重叠,然后,接合两个侧边的包覆部件,或将两个矩形薄膜或薄片重叠,然后,接合三个侧边的包覆部件。作为四个侧边封闭的包覆部件22,可以为这样的包覆部件:将带状薄膜或薄片向后折叠以使其在纵向方向上的边缘部相重叠,然后,接合三个侧边的包覆部件,或将两个矩形薄膜或薄片相重叠,然后,接合四个侧边的包覆部件。以下在包覆部件22的表面中,作为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侧的表面称为内表面,在与之相对的侧上的表面称为外表面。在包覆部件22中,在来自发光器件1的光入射的入射面侧的区域称为第二区域R2,而在从发光器件1入射的光朝向液晶面板3透射出的透射表面侧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R1。
可以选择包覆部件22的厚度为例如5μm至5000μm,优选地,为10μm至500μm,更优选地,15μm至300μm。当包覆部件22较厚时,会出现亮度下降、包覆部件22的热熔合部(密封部)的不均匀收缩等。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附着不良,而出现褶皱等。因此,当该包覆部件连接至实际的装置时,会出现变形,从而引起了图像的劣化。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构造,即,在入射面侧的包覆部件22的厚度与在透射面侧的厚度不同。从刚性的角度看,该包覆部件22可含有骨料(aggregate)。
当包覆部件22具有各向异性时,优选地,光学各向异性较小。具体而言,其推延(retardation)优选等于50nm以下,且更优选20nm以下。优选使用单轴定向或双轴定向的薄片或胞膜作为包覆部件22。如果使用这样的薄片或薄膜,由于包覆部件22通过加热可以在定向的方向上收缩,所以可增强该包覆部件22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之间的附着。
优选地,使包覆部件22具有收缩性能。这是因为通过对热定向包覆部件22实施再加热可使其显现出热收缩性。还优选包覆部件22具有延展性。因此,通过延展该包覆部件22的边缘表面,插入光学元件24和作为内含部件的支持介质23,之后,通过热密封使得边缘部熔合,可利用延展性实施包覆和收缩。
图3是示出了支持介质23的每一侧边与在与每一侧边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包覆部件22的张力F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该支持介质23具有矩形主表面。该矩形主表面是由以下形成的:彼此相向的第一侧边23a和23a;彼此相向且与第一侧边垂直相交的第二侧边23b和23b。支持介质23的厚度t、支持介质23的第一侧边23a和第二侧边23b的长度L1和L2、平行作用于第一侧边23a和第二侧边23b的包覆部件的张力F2和F1,在70℃的温度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2)和(3):
0≤F1≤1.65×104×t/L2    (2)
0≤F2≤1.65×104×t/L1    (3)。
以下将参照图40描述在与第一侧边23a平行的方向上的张力与支持介质23的厚度t/第一侧边23a的长度L1的关系,以及在与第二侧边23b平行的方向上的张力与支持介质23的厚度t/第二侧23b的长度的关系。从图40可以理解,根据张力的倾斜系数(inclination coefficient)对支持介质的厚度t/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的长度L的关系,区域被分为出现缺陷性翘曲的大张力范围的区域和无翘曲的张力范围的区域。根据这些关系表达式可以理解,张力F1或张力F2与平行于张力方向的侧边的长度成反比。长侧边的长度越长,可能引起翘曲的张力越小。短侧边越短,可能引起翘曲的张力增加越多。根据这些关系,通过调节支持介质23的厚度t、支持介质23的形状可得到不会引起翘曲的张力,并且可减少由翘曲造成的画质不良等问题。
图4A示出了在包覆部件22的第一区域R1中的高聚物材料的取向轴的方向。图4B示出了在包覆部件22的第二区域R2中的高聚物材料的取向轴的方向。包覆部件22分别在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上具有高聚物材料的取向轴11和12。在第一区域R1的取向轴11与支持介质23的侧表面之间为角θ1。第二区域R2的取向轴12与支持介质23的侧表面之间为角θ2。角θ1和θ2优选等于8°以下,更优选地,等于3.5°以下。如果该角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由于包覆部件22的收缩性能不均匀,所以包覆部件22不能完全收缩,出现松弛或褶皱,作为面光源出现亮度变化,由此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劣化。
包覆部件22的第一区域R1的取向轴11与包覆部件22的第二区域R2的取向轴12之间为角θ3。角θ3优选等于16°以下,更优选等于7°以下。如果该角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由于包覆部件22的收缩性能不均匀所以包覆部件22不能完全收缩,出现松弛或褶皱,作为面光源出现亮度变化,从而引起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劣化。
当包覆部件22由透明树脂材料制成时,作为该取向轴的测量方法,可以使用例如以下方法,利用当将偏振波施加至将包覆部件22切割的测试块等时测量倾斜(inclination)的方法(推延测量)而掌握取向轴的方法,或利用透射的微波通过分子取向仪等测量取向轴的方法。
作为改变薄膜的长侧边与取向轴之间的角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使薄膜的纵向方向旋转至任意角度,切割,包覆所包含的支持介质和光学元件,之后,热封边缘部,使该薄膜热收缩。或者,可收缩薄膜的原辊(original roll,原卷)本身的取向轴在原辊的中心部与在两个边缘部是不同的,所以,这样的角也可以通过可收缩薄膜的采用位置(collecting position)而改变。例如,在中心部的可收缩薄膜的情况下,通过使取向轴与可收缩薄膜的轴相互平行,可减小偏差,且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对准(align,对齐)。另一方面,在使用可收缩薄膜的原辊的边缘部时,薄膜纵向与取向轴之间的偏差增大。当所包含的部件与薄膜纵向简单地平行对准时,取向轴的偏差增大。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应使所包含的部件的方向与取向轴相平行,将边缘部热封,并使其热收缩,从而使该偏差降低。
作为包覆部件22的材料,优选使用具有热收缩性的高聚物材料,更优选使用通过从常温至85℃的加热而收缩的高聚物材料,因为液晶显示装置等的内部温度最高达到约70℃。尽管该材料只要满足上述关系就并不受特别的限制,但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以下材料:聚苯乙烯(PS);聚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共聚物;聚丙烯(PP);聚乙烯(PE)、流延(casted)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诸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的聚酯树脂;诸如聚乙烯醇(PVA)的乙烯键体系;环烯烃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氯乙烯树脂;天然橡胶树脂;通过单独地或组合地混合人造橡胶树脂等而获得的材料等。
优选地,考虑到所包含的支持介质23和光学元件24的尺寸和材料品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使用环境等,选择包覆部件22的热收缩率(heat contraction factor)。具体而言,85℃下的热收缩率处于这样的范围,优选地,0.2%至100%,更优选地,0.5%至20%,且进一步优选地,0.5%至10%。如果其小于0.2%,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包覆部件22与光学元件24之间的附着性变差。如果其超过100%,存在这样的风险,即面内热收缩性变得不均匀,以及使光学元件收缩。优选地,包覆部件22的热成型温度等于85℃以上。这是因为能够抑制由光源11产生的热所造成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光学性能变差。优选地,包覆部件22的材料的干燥减少量等于2%以下。包覆部件22的材料的折射率(包覆部件22的折射率)优选等于1.6以下,更优选1.55以下。在通过赋予形状(shape)或转印(transfer)赋予形状而在包覆部件22上形成光学功能层的情况下,折射率越高,则越容易增大影响。优选地,折射率等于1.5以上,更优选1.57以上,最优选1.6以上。期望根据功能层将折射率设定为优选折射率范围内的值。这是因为,折射率越高,则光学作用增大得越多,例如,可改善会聚作用、漫射作用等。
优选地,包覆部件22包含一种、两种或更多种填料。这是因为当光学元件包覆构件进行堆叠时,可以防止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相互粘附,且可以防止这样的现象,即包覆部件22与其内所包含的部件之间的过度附着,由此包覆部件22与其内所包含的部件相互粘附。作为填料,可以使用例如有机填料和无机填料的至少一种。作为有机填料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acrylicresin)、苯乙烯树脂、氟树脂以及空洞(hollow)组成的组的一种、两种或更多种。作为无机填料,例如,可以使用选自由硅石、氧化铝、滑石、氧化钛和硫酸钡组成的组的一种、两种或更多种。对于填料的形状,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球状、椭圆状、板状及小薄片状的各种形状。对于填料的直径,例如,可以选择一种、两种或更多种直径。
可在表面上形成形状来替代填料。作为这种形状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提及的有:当形成用于制造包覆部件22的可收缩薄膜或薄片时,将具有漫射性的任意形状转印(transfer)赋予该薄膜或薄片的表面上的方法;或者在该薄膜或薄片形成之后,通过加热和/或加压而将具有漫射性的任意形状的转印赋予的方法。
必要时,使包覆部件22进一步含有诸如光稳定剂、紫外光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或抗氧化剂,可使得包覆部件22具有紫外线吸收功能、红外线吸收功能、静电抑制功能等。另一方面,通过对包覆部件22进行诸如防眩光处理(AG处理)和防反射处理(AR处理)等的表面处理,可以减少反射光的漫射或反射光本身。此外,可以赋予透射特定波长区域的光诸如UV-A光(约315nm至400nm)的功能。
[液晶面板]
设置液晶面板3在时间-空间上调节由光源11所提供的光以及显示信息。作为液晶面板3,例如,可使用以下显示模型的面板:扭曲向列(TN)型;超扭曲向列(STN)型;垂直取向(VA)型;平面转换(IPS)型;光补偿双折射(OCB)型;铁电液晶(FLC)型;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型;相变宾主(PCGH)型等。
接着,将参照图5至7详细描述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构造的实施例。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一种构造实施例。如图5所示,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具有,例如:作为支持介质的漫射板23a;作为光学元件的漫射膜24a、透镜膜24b和反射型偏振器24c;用于一体化包覆它们的包覆部件22。在这种情况下,漫射板23a、漫射膜24a、透镜膜24b和反射型偏振器24c构造成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主表面为,例如,具有不同长宽比的矩形形状。例如,该包覆部件22为袋状。包覆部件22封闭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所有方向。包覆部件22例如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上利用热熔合等而接合。
将漫射板设置在一个或两个以上光源11的上方,且用于漫射由一个或两个以上光源11发出的光和反射器12所反射的光,从而使亮度均匀。作为漫射板23a,例如,可以使用:在表面上具有使光漫射的凹凸结构的漫射板;包含与该漫射板23a的主要构成材料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细颗粒等的漫射板;包含中空微细颗粒的漫射板;或通过组合两种或多种凹凸结构、微细颗粒和中空微细颗粒而获得的漫射板。作为微细颗粒,例如,可以使用有机填料和无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该凹凸结构、微细颗粒和中空微细颗粒形成在例如漫射膜24a的透射面上。漫射板23a的光透射率等于例如30%以上。
漫射膜24a形成在漫射板23a上,并用于进一步对由漫射板23a所漫射的光进行漫射等。作为漫射膜24a,例如,可以使用:在表面上具有使光漫射的凹凸结构的漫射膜;包含与该漫射膜24a的主要构成材料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微细颗粒等的漫射膜;包含中空微细颗粒的漫射膜;或通过组合两种或多种凹凸结构、微细颗粒和中空微细颗粒而获得的漫射膜。作为微细颗粒,例如,可以使用有机填料和无机填料中的至少一种。该凹凸结构、微细颗粒和中空微细颗粒形成在例如漫射膜24a的透射面上。
透镜膜24b设置在漫射膜24a上,并用于改进照射的光的方向性等。在透镜膜24b的透射面上形成例如微小棱柱或透镜的列。优选地,在该棱柱或透镜列方向上的截面具有,例如,几乎三角形状,并具有圆的顶点。这是因为可改善截止性能(cut off property),并改善宽视角。
光控膜24d含有光学功能层,该光学功能层在入射面和透射面的至少一个上具有凹凸结构,设置该光控膜以控制CCFL或LED的光源变化。例如,可以设置为棱柱状、拱状、连续双曲面或抛物面状、它们的单三角状或它们的组合。可根据使用环境设置具有平滑表面的结构或诸如漫射膜24的薄膜。
漫射膜24a和透镜膜24b由例如高聚物材料制成,并具有例如1.5至1.6的折射率。作为构成光学元件24或设置在其上的光学功能层的材料,例如,优选热塑性树脂、利用光照或电子束则可硬化的电离光敏树脂(ionizing photosensitive resin)、通过加热可硬化的热固性树脂、利用紫外线可硬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
反射型偏振器24c设置在透镜膜24b上。在已利用透镜膜24b改善其方向性的光中,偏振器24c仅允许垂直相交的偏振分量之一穿过,而将另一分量反射。该反射型偏振器24c是诸如有机多层薄膜、无机多层薄膜或液晶多层薄膜的堆叠部件。反射型偏振器24c可包含具有与反射型偏振器24c不同的折射率的材料。可为反射型偏振器24c设置漫射层或透镜。
以下将参照图6和7来描述包覆部件22的接合部的实施例。
[包覆部件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例)
图6示出了该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上接合,以便相互重叠。即,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从而沿(trace)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接合。
(第二实施例)
图7示出了该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内表面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上接合,以便相互重叠。即,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接合,使得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凸出。
(1-2)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描述具有前述构造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首先,将漫射板23a、漫射膜24a、透镜膜24b、反射型偏振器24c依次堆叠在光控膜24d上,从而得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随后,制备具有热收缩性的膜的原辊,从原辊上切取两片矩形薄膜。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该矩形薄膜的长侧边与取向轴之间为8°以下的夹角。
随后,两膜重叠,并将两个侧边或三个侧边进行热融合,从而获得袋装包覆部件22。还可以按这样的方式构造: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夹在两膜之间,且该两膜的边缘部的至少两个以上的侧边进行热融合等,从而获得袋装包覆部件22。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两膜的取向轴之间设定为16°以下的角。还可以按这样的方式构造: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形成在一个膜上或夹在两膜之间之后,该开口的两个侧边、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进行热融合,将包覆部件22密封,从而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随后,在从开口侧插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1之后,将该开口侧边热融合,密封包覆部件22,从而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将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送至烘箱等中,该包覆部件22在高温环境下收缩。
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目标光学元件包覆膜。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包覆部件22来包覆光学元件24及支持介质23,在抑制光学元件厚度增长的同时,可以改善光学元件的刚度的不足。
(2)第二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包覆部件22中形成了一个或两个以上开口22c。开口22c例如在对应于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至少一个角部21b的位置处形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一个或两个以上开口22c在包覆部件22中形成,当包覆部件22在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制造步骤中收缩时,包覆部件22中的空气可从开口22c而排出。因此,可以抑制在包覆部件22中出现的膨胀等。这是因为如果出现膨胀,当将部件安装在实际的装置中时,会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图像变差。还可抑制包覆部件22的损坏。在热收缩时,该开口也成为空气的出气孔。当该部件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时,该开口也成为受热膨胀的空气的出气孔,或由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产生的空气等的出气孔。
(3)第三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构造实施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了诸如棱镜片的透镜膜24b代替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在包覆部件22的第一区域R1正下方的反射型偏振器24c。
透镜膜24b是通过在透明基体材料的表面上形成图案而获得的一种光学元件。作为表面上形成的图案的最佳形状,优选三角形。由光源11所发出的光被反射、折射、并通过在薄膜上形成的棱镜图案而会聚。尽管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膜24b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使用例如Sumitomo 3M Ltd.生产的BEF。
为抑制透镜膜24b的眩光,适宜使包覆部件22的第二区域R2具有较小的漫射性能。
如图9所示,将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和作为光学元件的反射型偏振器24c依次从发光器件1至液晶面板3进行设置。在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中,将漫射板23a、漫射膜24a和透镜膜24b用包覆部件22包覆一体化。
(4)第四实施方式
通过向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包覆部件22增添光学元件功能而获得第四实施方式。在该包覆部件22中,将光学元件功能层设置在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的至少一个中。光学元件功能层设置在例如该包覆部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中。设置该光学元件功能层以对来自发光器件1的入射光进行预设的处理,使其改善成具有所需性能的光。作为光学元件功能层,例如,可提及的有:具有漫射入射光功能的漫射功能层、具有光会聚功能的聚光机构层(condenser mechanism layer)、具有上述光控膜24d功能的光源分割功能层(dividing functional layer)等。具体而言,例如,通过设置诸如圆柱形透镜、棱柱透镜或蝇眼透镜(fly eye lens)的结构形成了光学元件功能层。另一方面,可以在诸如圆柱形透镜或棱柱透镜的结构赋予偏心(wobbles,波动)。作为光学功能层,例如,可以使用可削减紫外线的紫外线削减功能层(UV削减功能层(cuttingfunctional layer)),用于削减红外线的红外线削减功能层(IR削减功能层)等。
作为形成包覆部件22的光学功能层的方法,例如,可提及以下方法:用树脂材料涂覆包覆部件22并将它们干燥,从而形成漫射功能层的方法;当制造起会聚作用的薄膜或薄片时,具有漫射性能的颗粒包含在树脂材料中,或在其中形成空隙,通过挤出成型或共挤出成型而制造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薄膜或薄片的方法;在诸如紫外光固化树脂等的树脂材料上转印成型预定形状,从而形成漫射功能层、诸如透镜的会聚功能层、或具有某种任意形状的光源分割功能层的方法;当制造可收缩薄膜时,假定收缩率,将预设形状转印,使用通过流延(casting)而被赋予收缩性的层的方法;使用在可收缩薄膜制成之后通过利用加热加压来转印而设置有前述功能层的层的方法;或在薄膜中机械形成或通过利用激光等的热处理而形成微细孔洞的方法。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构造实施例。如图10所示,例如,漫射板23a、漫射膜24a、透镜膜24b、反射型偏振器24c依次从发光器件1至液晶面板3形成。用包覆部件22包覆漫射板23a,在包覆部件22的内表面中作为入射侧的部分设置有具有不均匀性消除功能等的结构体26。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包覆部件2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上述结构体和光学功能层,所以可减少由包覆部件22所容纳的光学元件的数目。因此,可进一步减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和液晶显示装置。
(5)第五实施方式
包覆元件22为例如带状,且其纵向方向上的边缘表面优选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上相互接合,或者为不具有任何接合部的圆柱形状。对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主表面为具有不同长宽比的矩形的情况,以下将描述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构造。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
(第一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第一构造实施例。如图11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以及在其长侧边侧上的两个边缘表面利用带状包覆部件22所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短侧边侧上的两个边缘表面是暴露的。带状包覆部件2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例如,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长侧边侧上的边缘表面上相互接合。
(第二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第二构造实施例。如图12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以及在其短侧边侧上的两个边缘表面利用带状包覆部件22所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长侧边侧上的两个边缘表面是暴露的。带状包覆部件2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短侧边侧上的边缘表面上相互接合。
(第三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第三构造实施例。如图13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中央部及其周围部分利用带状包覆部件22所包覆,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短侧边侧上的两个边缘部是暴露的。该带状包覆部件2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例如,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长侧边侧上的边缘表面上相互接合。
[包覆部件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例)
图14A示出了该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4A所示,在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以及包覆该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因此,包覆该两个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沿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相互接合。接合部27示出了包覆部件22接合位置。假定在以下描述中,接合部27也类似地示出包覆部件22的接合位置。
具体而言,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整个一个边缘表面利用包覆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所包覆之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整个一个边缘表面进一步由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所包覆,从而使该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相互重叠。该重叠部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相接合的。
接合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点接合、线接合、面接合的任意形式。假定该接合表示粘结、熔合等,且粘结也包含压敏接合(pressure sensitive bonding)。接合时,例如,使用由粘结剂作为主要组分制成的粘结层。压敏粘结剂也被结合到粘结剂中。熔合表示包含以下情况的概念,其中,除了直接将边缘部相互熔合的情况之外,边缘部也可通过另一部件(熔合层)间接地相互熔合。
在通过熔合而使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相接合的情况下,作为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的材料,优选地,选择具有优异熔合性能的材料。例如,作为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的材料,优选使用同种材料。优选地,从抑制显示性能变差的角度来看,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的接合部具有透明度。作为具有透明度的支持介质23/包覆部件22的组合,例如可以提及:聚碳酸酯支持介质/聚碳酸酯包覆部件、聚苯乙烯支持介质/聚苯乙烯包覆部件、或聚烯烃体系支持介质/聚烯烃体系包覆部件。
在不能通过熔合或粘结将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相接合的材料的情况下,该包覆部件22和支持介质23可通过机械接合法相接合。作为机械接合法,例如,可使用诸如填塞、插入或夹入的接合方法。
(第二实施例)
图14B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如图14B所示,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上,将靠近该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以及包覆该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
具体而言,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整个一个边缘表面利用包覆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所包覆之后,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整个一个边缘表面至该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的区域进一步由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所包覆,从而使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相互重叠。该重叠部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相接合的。
(第三实施例)
图14c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4c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将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
(第四实施例)
图15A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四实施例。如图15A所示,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角部,将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因此,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角部,包覆两个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相互接合,由此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凸出。
(第五实施例)
图15B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五实施例。如图15B所示,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的几乎中心处,将包覆两个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相互接合。
(第六实施例)
图15C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六实施例。如图15C所示,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凸出的接合部发生弯曲,并进一步接合至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制造方法]
接着,将描述具有前述构造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首先,如图16A所示,将一个或多个重叠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例如放置在带状包覆部件22上。随后,如图16A的箭头所示,将带状包覆部件2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向上弯起,并且,利用包覆部件22将一个或多个重叠的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包覆。随后,如图16B所示,例如,将包覆部件22的纵向方向上的边缘部在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24或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相互接合。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提及的有:利用粘结剂或熔合等的粘结。利用粘结剂的粘结方法,例如,可提及的有:热熔型粘结法;热固型粘结法;压敏(粘性)型粘结法;能量束硬化型粘结法;水合型粘结法;吸湿/可溶型粘结法等。作为利用热熔的粘结方法,例如,可提及的有:热熔合、超声波熔合、激光熔合等。之后,可根据需要对包覆部件22加热,而使包覆部件22发生热收缩。
作为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制造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将一个或两个以上重叠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插入至圆柱形包覆部件22中。之后,可根据需要对包覆部件22加热,而使包覆部件22发生热收缩。
按这种方式得到目标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
(6)第六实施方式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的实施例。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接合部件25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外边缘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且将包覆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接合至接合部件25。
接合部件25为例如薄膜状、薄片状、板状或块状。作为接合部件25的整体形状,例如,可以提及:细长矩形形状、框架状(frame-like shape)等。作为框架状,例如,可提及的有包覆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的框架状。作为接合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高聚物材料或无机材料。接合材料25并不限于具有透光度的材料,还可以使用具有不透明度的材料。作为高聚物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与包覆部件22、支持介质23或光学元件24相似的材料。作为无机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金属、玻璃等。通过接合部件25而接合的包覆部件22具有例如圆柱形形状或袋状。
优选地,接合部件25具有光学功能。优选地,其具有反射功能的光学功能。这是因为由此抑制了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光泄漏,可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优选地,接合部件25具有热收缩性或延展性(拉伸性,extension)。由于该接合部件25具有热收缩性,在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制造步骤中,通过仅对接合部件25的加热和收缩,可以使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和包覆部件22紧密附着。也就是说,能够抑制由于对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加热而造成的损伤。由于接合部件25具有延展性,所以可如下制造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首先,利用接合部件25将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接合,将包覆部件22设定为圆柱形等,将接合部件25拉伸,且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容纳在该包覆部件22中。之后,释放接合部件25的拉伸,从而使接合部件25收缩。由此,可利用包覆部件22来容纳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在以这种方式来制造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情况下,由于在制造步骤中,对包覆部件22加热的步骤是不必要的,所以消除了由于加热而导致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性能变差。
[包覆部件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例)
图18A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8A所示,将板状接合部件25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外边缘。将包覆包覆部件22的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与包覆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分别接合至该接合部件25的两表面。
(第二实施例)
图18B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如图18B所示,将具有近似U字状截面的接合部件25设置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外边缘。将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与两个主表面的外边缘分别用接合部件25所包覆。在支持介质23的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外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在支持介质23的第二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外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接合部件25的内表面表示面向支持介质23的主表面的表面。接合部件25的外表面表示与该内表面相对侧上的表面。
(第三实施例)
图18C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8C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边缘部的内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相接合。
(第四实施例)
图18D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四实施例。如图18D所示,在支持介质23的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内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相接合。另一方面,在支持介质23的第二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外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除上述区别之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类似。
(第五实施例)
图19A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五实施例。如图19A所示,将板状接合部件25设置在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将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的堆叠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分别接合至接合部件25的两个表面。当两个以上光学元件24已经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时,将堆叠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相接合。将包覆部件22的外边缘接合至作为顶表面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
(第六实施例)
图19B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六实施例。如图19B所示,第六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接合部件25包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边缘表面和两个主表面的外边缘。
(第七实施例)
图19C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七实施例。如图19C所示,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两个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边缘部的内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相接合。
(第八实施例)
图19D示出了包覆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八实施例。如图19D所示,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内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外表面相接合。另一方面,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第二主表面的外边缘,将接合部件25的外表面与包覆部件22的边缘部的内表面相接合。除上述区别之外,第八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相类似。
(7)第七实施方式
(7-1)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实施例。该液晶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含有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代替了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1。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相似的部分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且省略了其说明。
[光学元件堆叠部件]
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具有支持介质23和在该支持介质的透射面(第一主表面)侧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从抑制图像变差的角度考虑,优选使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紧密地附着(adhere)。优选地,该光学元件24具有收缩性能或延展性能。这是因为可以对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光学元件24施加张力(tension),由此,该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可紧密附着。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所具有的透射面和边缘表面的至少之一。在将矩形光学元件24接合至矩形支持介质23的透射面的情况下,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中的至少两个相向侧边。具体而言,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中的两个相向侧边、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
该接合形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点接合、线接合以及面接合的任意形式。这里,该接合表示粘结、熔合等,假定压敏接合也包含在该粘结中。粘结时,例如,使用由粘结剂作为主要组分的制成的粘结层。压敏粘结剂也被结合到粘结剂中。熔合表示包含以下情况的概念,其中,除了直接将边缘部相互熔合的情况之外,边缘部也可通过另一部件(熔合层)间接地相互熔合。
在通过熔合而使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相接合的情况下,作为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材料,优选地,选择具有优异熔合性能的材料。例如,作为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材料,优选使用同种材料。优选地,从抑制显示性能变差的角度来看,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的接合部具有透明度。作为具有透明度的支持介质23/光学元件24的组合,例如可以提及:聚碳酸酯支持介质/聚碳酸酯光学元件、聚苯乙烯支持介质/聚苯乙烯光学元件、或聚烯烃体系支持介质/聚烯烃体系光学元件。
在不能通过熔合或粘结将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相接合的材料的情况下,该光学元件24和支持介质23可通过机械接合法相接合。作为机械接合法,例如,可使用诸如填塞、插入或夹入的接合方法。
[作用于光学元件的张力]
图21是示出了支持介质23的每一侧与在与每一侧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光学元件24的张力F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该支持介质23具有矩形主表面。该矩形主表面是这样形成的:彼此相向的第一侧边23a和23a;彼此相对且与第一侧边垂直相交的第二侧边23b和23b。支持介质23的厚度t、支持介质23的第一侧边23a和第二侧边23b的长度L1和L2、分别平行作用于第一侧边23a和第二侧边23b的光学元件24的张力F2和F1,在70℃的温度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2)和(3):
0≤F1≤1.65×104×t/L2    (2)
0≤F2≤1.65×104×t/L1    (3)。
通过满足这些关系表达式,可减少由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的翘曲造成的画质不良等。
[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
(第一实施例)
图22示出了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接合至矩形的支持介质23的透射面(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中的两个相向侧边。张力F沿垂直于接合至光学元件24的、支持介质23的两个相向侧边的方向作用于光学元件24。
(第二实施例)
图23示出了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接合至矩形的支持介质23的透射面(第一主表面)的外边缘中的三个侧边。张力F沿垂直于接合至光学元件24的、支持介质23的两个相向侧边的方向作用于光学元件24。
(第三实施例)
图24示出了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将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接合至矩形的支持介质23的透射面(第一主表面)的全部四个侧边。张力F1和F2沿垂直于支持介质23的两个相向侧边的方向作用于光学元件24。
(7-2)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将参照附图25A至25D来描述具有前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
首先,如图25A所示,制备均为矩形的支持介质23和光学元件24,且光学元件24堆叠在支持介质23上。之后,如图25B所示,将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的加热块33压在光学元件24上,将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部与光学元件24热熔合。该热熔合位置例如设定在均为矩形的支持介质23和光学元件24的两个相向侧边、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
之后,如图25C所示,对通过热熔合而接合的支持介质23和光学元件24进行热处理,从而使光学元件24收缩。由此,将力F沿垂直于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侧中的两个相向侧边的方向作用于光学元件24,以使支持介质23与光学元件24紧密附着。如上述获得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
之后,按顺序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和液晶面板设置在发光器件1上,并适当调节设置的位置。因此,如图25D所示获得了液晶显示装置。
(8)第八实施方式
图2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如图26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含有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第二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24。与前述第七实施方式的那些相似的部分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了其说明。
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所具有的入射面和边缘表面至少之一。在将矩形光学元件24接合至矩形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的情况下,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中的至少该两个相向侧边。具体而言,将该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中的两个相向侧边、三个侧边或四个侧边。从抑制图像变差的角度考虑,优选使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紧密附着。
图27示出了分别在支持介质的两个主表面上堆叠的光学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实施例。如图27所示,当将矩形光学元件24接合至矩形支持介质23的两个相向侧边时,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例如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不同的两个相向侧边。
[包覆部件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例)
图28A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如图28A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含有:支持介质23;在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第二主表面)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以及在透射面(第一主表面)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将堆叠在两个面上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分别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
(第二实施例)
图28B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8B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支持介质23的角被斜切,成为斜面。被斜切的斜面例如为C面或R面。支持介质23的斜面与包覆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光学元件24之间的部分用粘结剂填充。由此,将包覆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
(第三实施例)
图28C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三实施例。如图28C所示,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堆叠的每一个光学元件24在其外边缘具有侧壁部。优选地,进一步将光学元件24的侧壁部与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相接合。在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24的侧壁部之间形成空间,且支持介质23的部分边缘表面是暴露的。
(第四实施例)
图29A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四实施例。如图29A所示,该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24的侧壁部的前边缘相互接触,从而防止了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的暴露。
(第五实施例)
图29B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五实施例。如图29B所示,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两个主表面上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相互接合。该接合例如是光学元件24的内表面的接合。将外边缘已接合的光学元件24之一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
(第六实施例)
图29C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六实施例。如图29C所示,该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外边缘已接合的两个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边缘表面。
(9)第九实施方式
图3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0所示,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两个或更多光学元件24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第二主表面)和透射面(第一主表面)的至少之一上。图30中示出了其中将两个以上光学部件24堆叠在支持介质23的透射面(第一主表面)上的实施例。
例如,如下将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将两个以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中支持介质侧的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将两个以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在至少该两个相向侧边上相互接合。
将两个以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中最上面(表面)的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将其他的光学元件设置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enclosing space)中。
优选地,支持介质23的厚度t、支持介质23的侧边的长度L、分别作用于两个以上堆叠的光学元件24的张力的总和F,在70℃的环境温度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支持介质23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已接合至光学元件24的两相向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光学元件的张力的总和)。
[包覆部件的接合部]
(第一实施例)
图31A示出了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接合部的第一实施例。如图31A所示,该光学元件24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外边缘。在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上堆叠的两个以上的光学元件24在至少两个相向侧边上相互接合。
(第二实施例)
图31B示出了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例。如图31B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支持介质23中,支持介质23的角被斜切,成为斜面。被斜切的斜面例如为C面或R面。支持介质23的斜面与包覆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光学元件24之间的部分用粘结剂填充。由此,将包覆支持介质23a的入射面的光学元件24的外边缘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外边缘。
(第三实施例)
图32A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三实施例。如图32A所示,该第三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密封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第四实施例)
图32B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四实施例。如图32B所示,该第四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密封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第五实施例)
图32C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五实施例。如图32C所示,该第五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密封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第六实施例)
图33A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六实施例。如图33A所示,该第六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密封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第七实施例)
图33B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七实施例。如图33B所示,该第七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密封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第八实施例)
图33C示出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接合部的第八实施例。如图33C所示,该第八实施例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其他的光学元件设置在最上面的光学元件24与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10)第十实施方式
图3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4所示,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支持介质23与光学元件24还在外边缘之外处接合。优选地,从抑制显示性能变差的角度来看,该接合为点接合。具体而言,优选接合部的宽度为小于0.2mm。
(11)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3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5所示,光学元件堆叠部件31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至少在非显示区域的区域,将光学元件24点接合至支持介质23。光学元件24可点接合至支持介质23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所有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点接合图案可以是任意的规则图案或不规则图案。相比于显示区域之外的区域,可减少显示区域中的点接合部的数目。
(12)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3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6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侧光照明系统(也称边缘照明系统)的背光源41。根据需要可在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与液晶面板2之间进一步设置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24。此外,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包覆光源11的反射器42。
[背光源]
背光源41是称为侧光照明系统(也称边缘照明系统)的背光源装置,且含有: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设置在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的一端的一个或多个光源11;以及用于密封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和该一个或多个光源11的罩43。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图3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7所示,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具有例如:导光板52;包覆该导光板52的包覆部件22。优选地,从抑制图像变差的角度来看,导光板52与包覆部件22紧密附着。
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含有:面向液晶面板2的第一主表面;在第一主表面的相对侧上的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来自光源11的光由光学元件包覆构件51的一端进入。
导光板52为例如平板状或从设置光源11的一端向与之相对的另一端逐渐变薄的锥状。作为导光板52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环烯烃树脂(例如,ZEONOR等)等。
导光板52整体上为矩形。即,导光板52含有:面向液晶面板2的第一主表面S1;在第一主表面的相对侧上的第二主表面S2;以及位于第一主表面S1与第二主表面S2之间的边缘表面S3。包覆部件22包覆了例如第一主表面S1、第二主表面S2和一对相向边缘表面S3。另一方面,除来自光源11的光沿边缘表面S3的方向入射的构造之外,还可以使用这样的构造:在第二主表面侧上将光源11嵌入至导光板52中,并传播来自光源11的光。
在导光板52的第二主表面S2或第一主表面S1上形成了用于散射和反射进入导光板的光的斑点图案(dot pattern)或凹凸结构。作为斑点图案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使用:利用白墨(white ink)印刷反射斑点的印刷系统;利用压模(stamper)或喷墨形成凹/凸部的成型系统;利用斑点状压敏性粘结剂粘结导光板52与包覆部件22的粘点系统(sticky dot system)等。另一方面,作为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使用:注射成型法;熔融挤出成型法;热转印成型法;或将通过上述成型方法形成的薄片接合至矩形基底的方法。
包覆部件22在其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收缩性或延展性,并且还具有光学功能。包覆部件22含有:包覆导光板52的第一主表面S1的第一区域R1;包覆导光板52的第二主表面S2的第二区域R2;包覆导光板52的边缘表面S3的第三区域R3。该包覆部件22在例如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至少之一,优选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更优选在所有的区域具有光学功能。作为光学功能,例如,可提及的有:光漫射功能、聚光功能、反射型偏振功能、偏振器功能或光分割功能。对于每一个上述区域,均可赋予多种上述功能。包覆部件22具有朝向导光板52的内表面和在内表面相对侧上的外表面。光学功能层形成在该内表面与外表面的至少之一上。
作为第一区域R1的光学功能,例如,可使用诸如光漫射功能、聚光功能、偏振反射功能及光转换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作为第二区域R2的光学功能,例如,可使用诸如漫射功能、反射功能、光源分割功能或光转换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作为来自光源11的光所入射的第三区域R3的光学功能,例如,可使用诸如漫射功能或入射辅助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作为除来自光源11的光入射的第三区域R3之外的第三区域R3的光学功能,例如,可使用诸如漫射功能或反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可以通过将诸如透镜状、凸起状(emboss shape)等的形状转印至构成包覆部件22的基材本身,或通过使该基材本身包含微细颗粒或空隙而获得那些光学功能。光学功能层可形成在构成包覆部件22的基材上。具体而言,可在基材上形成具有透镜状或凸起状的表面层或可在基材上形成包含有微细颗粒或空隙的表面层。
在该第十二实施方式中,非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似。
(13)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3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8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61代替了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该光学元件堆叠部件61与第七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每一种相似,只是将导光板52用作支持介质。
(14)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3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构造实施例。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包覆部件22在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侧部21a相对应的部位具有开口部22b。如图39中所示,当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整体上为矩形时,优选地,在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侧部21a中,在对应于相向侧部21a的部位形成开口部22b。在图39中,说明了一个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在对应于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所有侧部21a的部位形成开口部22b。优选地,考虑到光学元件包覆构件2的制造步骤中的排气性能、光学元件堆叠部件21的形状、包覆部件22的耐久性等,来选择开口部22b的尺寸和形状。例如,可以提及的是如图39中所示的狭缝状。然而,其并不限于这种形状,还可以使用诸如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四方形或菱形。
[实施例]
以下将参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样品1)
首先,制备以下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该光学元件和支持介质用于尺寸为32英寸的电视机,且尺寸为410mm×710mm。
反射型偏振器(DBEFD:由Sumitomo 3M Ltd.制造(厚度:400μm))
透镜片(透镜:由PC熔融挤出成形的双曲面形式:间距,200μm,由Sony Corporation制造(厚度:500μm))
漫射片(BS-912:由KEIWA Inc.制造(205μm))
漫射板(聚碳酸酯:由Teijin Chemicals Ltd.制造(厚度:1500μm))
光控膜(不均匀消除膜;由PC熔融挤出成形的双曲面形式:间距,200μm,厚度:200μm)。
随后,将漫射板、漫射片、透镜片以及反射型偏振器按此顺序设置在光控膜上,从而得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之后,制备具有热收缩性的聚乙烯膜的原辊,并从该原辊中切下两片矩形膜。在这种情况下,矩形膜长侧边与取向轴之间的夹角设定为1°。
随后,将两个膜重叠,以使它们取向轴之间的夹角设定为2°,且将除一长侧边之外的三个侧边进行热熔合,从而得到袋状包覆部件。随后,将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从开口的长侧插入。之后,该开口的长侧热熔合,并将包覆部件密封,从而得到光学元件包覆构件。通过在220℃下对包覆部件的外边缘加热2秒钟,来进行热熔合。随后,在对应于包覆部件的角部的部位形成开口。之后,将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送至烘箱中,该包覆部件在105℃的温度环境下收缩。由此,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与包覆部件紧密附着,而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角部从该包覆部件的角部所形成的开口暴露。
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目标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样品2至7)
如以下表1所示,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使用了由聚烯烃A(PP/PE体系)和聚烯烃B(PP/PE体系)的膜制成的包覆部件,包覆部件的收缩余量的设定值如表1所示。
(样品8至10)
如以下表1所示,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使用了由聚烯烃(PE体系)和聚烯烃A(PP/PE体系)的膜制成的包覆部件,并改变漫射板的尺寸,使其厚度为0.002m、长侧边为0.91m、短侧边为0.52m。
(样品11和12)
如以下表1所示,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使用了由聚烯烃A(PP/PE体系)和聚烯烃B(PP/PE体系)的膜制成的包覆部件,并改变漫射板的尺寸,使其厚度为0.002m、长侧边为1.03m、短侧边为0.59m。
(样品13至16)
如以下表1所示,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使用了由聚烯烃A(PP/PE体系)和聚烯烃B(PP/PE体系)的膜制成的包覆部件,未在包覆部件的角部形成开口部,并将支持介质的角部的形状设定为R1形状。
(在实际的TV装置中的温度测量)
利用热电偶测量实际TV装置中光源侧上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上的温度。测量时,测量面内的九个点。由此,在25℃的常温下开启该装置,其温度升高达到约67℃,并变得恒定。即使当该装置在50℃的环境下开启时,其温度升高达到约70℃,并变得恒定。在50℃下,设定这样的规格:电路的安全保证运行且温度不超过70℃。利用在70℃时的包覆部件的评估来进行张力等的测量。
(包覆部件的张力测量)
通过使用由Seikosha Co.,Ltd.制造的TMA(热-应力-应变测量仪,EXSTAR6000TMA/SS),如下测量包覆部件的张力。
首先,在已经向包覆部件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利用矩形模具(die)从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中心部切下5mm×50mm的试样片。在这种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切下试样,即该试样片的长侧边和短侧边分别与作为支持介质的漫射板的长侧边和短侧边相平行。随后,将试样片夹入玻璃板之间,并设定为无松散(looseless)状态。之后,利用由Topcon Co.,Ltd.制造的工具显微镜测量长度。由于该切下的试样片处于张力已释放的状态,所以该试样片处于以大于50mm的量收缩的状态。计算大小以使该试样片从收缩状态回复至50mm的初始状态,并且再次切取用于TMA的试样片并固定(set)。随后,测量在初始温度25℃时的张力。将温度升至100℃,测量在70℃下的张力。70℃的温度是试样片附近的气氛的温度。结果示出于表2和图40中。
在图40中,直线F示出了由F=1.65×104×t/L表示的直线。位移量a表示t/L的位移量(其中,t:支持介质的侧的厚度;L: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位移量b表示与位移量a相对应的张力F的位移量。数值k表示a/b的比,即,直线的斜率。另一方面,标记“■”表示不满足表达式(2)和(3)的关系的实际测量值F(张力),而标记“◆”表示满足表达式(2)和(3)的关系的实际测量值F(张力)。
(包覆部件的张力的计算方法)
利用表达式(2)和(3),如下计算样品1至16的张力。结果示出于表2中。
样品1至7,样品13至16(32英寸)
F1=1.65×104×0.0015/0.71=34.9
F2=1.65×104×0.0015/0.41=60.4
样品8至10(40英寸)
F1=1.65×104×0.002/0.91=36.3
F2=1.65×104×0.002/0.52=63.5
样品11和12(46英寸)
F1=1.65×104×0.002/1.03=32.0
F2=1.65×104×0.002/0.59=55.9
(包覆部件的张力测量)
首先,利用5×50mm的模具跨越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密封部切取试样片,并再次切取用于前述TMA的试样片并固定。随后,在25℃的初始常温下测量试样片的张力。之后,将温度升至70℃,测量在70℃下的试样片的张力。
(包覆部件的卷曲的测量)
将所制得的样品置于基板上,利用铁角尺(iron square)测量四个角的卷曲量(return amount),并测量最大卷曲量(maximumwarp amount)。结果示出于表2中。
(实际安装测试的评估)
作为实际安装评估装置,准备了32英寸的液晶电视(由SonyCorporation制造,商标(商品名):LCDTV-J3000)、40英寸的液晶电视(由Sony Corporation制造,商标:LCDTV-J3000)、46英寸的液晶电视(由Sony Corporation制造,商标:LCDTV-V2500)。之后,取出作为液晶电视的背光源装置的光学元件的漫射板、漫射片、棱柱片和反射型偏振片,再次放置上述样品1至16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利用以下标准评价面板显示器的外观。结果示出于表2中。
5:即使在前方以及在60°斜视时,没有亮度变化
4:前方:无亮度变化/60°斜视时:非常小的变化
3:前方:非常小的亮度变化/60°斜视时:小的变化
2:前方:小的变化/60°斜视时:有变化
1:即使在前方以及在60°斜视时,可证实有亮度变化
不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这种程度的性能可获得“3”以上。
(尖叫声评估)
在25℃的环境下,开启已实际安装有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TV,并保持2小时,之后关闭,对在1小时内有没有产生的尖叫声进行评估。具体而言,测量环境设定在25dB以下,将最大噪音等于40dB以上的装置评估为“存在尖叫声”,将最大噪音低于40dB的装置评估为“不存在尖叫声”。测量时,使用由RION Co.,Ltd.制造的NL-32。结果示于表2中。
Figure G2008800090335D00561
Figure G2008800090335D00571
在表1中,“聚烯烃A”、“聚烯烃B”、“C6开口”以及“收缩余量”表示以下含义。
聚烯烃A:厚度为30μm且具有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构成的多层结构的热收缩膜
聚烯烃B:厚度为50μm且具有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构成的多层结构的热收缩膜
“C6开口”:连接距离包覆部件的角部6mm的点形成的斜面
“收缩余量”:支持介质与包覆部件的尺寸之间的差异,其表示不包含熔合部的数值。
根据表1和表2可理解以下内容。
首先,注意到样品1至7与13至16是32英寸的。当70℃温度下将包覆部件的表面张力F1和F2设定为F1>34.9且F2>60.4时,存在这种趋势,即翘曲增大,实际安装测试评估中的图像品质变差。
随后,注意到样品8至10是40英寸的。当70℃温度下将包覆部件的表面张力F1和F2设定为F1>36.3且F2>63.5时,翘曲增大,并存在这种趋势,即实际安装测试评估中的图像品质变差。
随后,注意到样品11和12是46英寸的。当70℃温度下将包覆部件的表面张力F1和F2设定为F1>32.0且F2>55.9时,翘曲增大,并存在这种趋势,即实际安装测试评估中的图像品质变差。
因此,当在70℃下张力超过由以上表达式(2)和(3)确定的数值时,翘曲增大,并存在这种趋势,即TV实际安装测试中的图像品质变差。另一方面,当改变TV的尺寸并进行评估时,也存在这样的趋势,即当超过上述数值时,容易出现翘曲且TV图像品质变差。
可预计,由于70℃高温下的热量,起支持介质作用的漫射板容易软化,在这种状态下,作用于支持介质的包覆部件的张力表现出在收缩方向上的应力,并引起翘曲。
(样品17)
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样品18至20)
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当从膜的原辊切取矩形膜时,将矩形膜的长侧边与取向轴之间的角分别设定为3.5°、8°和12°。
(样品21至24)
按照与样品1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使用聚烯烃A的膜作为用于制造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膜,当从膜的原辊切取矩形膜时,将矩形膜的长侧边与取向轴之间的角分别设定为1.2°、3°、7°和10°。
(取向轴的测量)
如下测量如上述获得的样品17至24的包覆部件的取向轴。首先,平行于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支持介质来切取100mm×100mm的方形包覆部件,从而获得测试片。之后,在该测试片中,利用由Otsuka Electronics Co.,Ltd.制造的推延测量工具来测量取向轴对试样片的边缘部的倾斜角。结果示出于表3中。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翘曲的评估)
将为32英寸(样品1至7和13至16)、40英寸(样品8至10)、和46英寸(样品11和12)的电视机而生产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置于用于由Sony Corporation制造的电视机的背光源上。开启背光源持续一小时,之后利用铁角尺测量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翘曲量。所测量的翘曲量基于以下三种状态进行评估。结果示出于表3中。
3:翘曲小于10mm
2:翘曲较小(大于10mm且小于20mm)
1:翘曲等于20mm以上。
不存在实用上的问题的这种程度的性能可获得“2”以上。
(外观的评估)
按照与上述样品1相似的方式评估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外观。结果示出于表3中。
Figure G2008800090335D00611
根据表3可理解以下内容。
通过设定包覆部件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晶体轴与支持介质的侧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至8°范围内的值,可抑制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翘曲,并抑制由于包覆部件引起的松散、变化和褶皱的出现。
(样品25)
按照与样品2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样品26)
按照与样品25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将该包覆部件的外边缘在220℃下加热1秒钟,并进行热熔合。
(样品27)
按照与样品25相似的方式获得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只是将该包覆部件的外边缘在220℃下加热0.5秒钟,并进行热熔合。
(密封张力的测量)
首先,利用5×50mm的模具跨越光学元件包覆构件的密封部切取试样片。再次切取用于前述TMA的试样片,并固定。随后,在25℃的初始常温下测量试样片的张力。之后,将温度升至70℃,测量在70℃下的试样片的张力。结果示出于表4中。
(保持在高温下时外观的评估)
将该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在70℃/干燥的环境下保持500小时,评价外观的变化。结果示出于表4中。
根据表4可理解以下内容。
当密封部的张力F小于包覆部件的张力F时,存在这样的风险,即,保持在高温下时,密封部脱落,损坏包覆部件。因此,优选地,设定密封部的张力F大于包覆部件的张力F。
尽管以上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各种变型也是可以的。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及的数值仅仅是示例性的,必要时也可使用与之不同的数值。
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种构造进行相互组合。

Claims (28)

1.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一个或两个以上薄膜状或薄片状光学元件;
用于支持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的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所述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和所述支持介质构成堆叠部件,
所述堆叠部件具有来自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面,用于透射由入射面进入的光的透射面,以及位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透射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所述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所述堆叠部件,并包覆所述堆叠部件的透射面、入射面和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侧边的长度L、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被所述包覆部件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形成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侧边的长度L1和L2,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1和L2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1和F2,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2)和(3),
0≤F1≤1.65×104×t/L2  (2)
0≤F2≤1.65×104×t/L1  (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部件具有热收缩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部件具有由于拉伸包覆所引起的收缩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其中所述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相互接合的接合部,并且
所述接合部的强度大于所述张力F。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分别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取向轴与具有所述长度L的侧边之间的角等于8°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分别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
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之一设置光学功能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包覆部件设置至少一个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持介质的角部/弯曲部设置所述包覆部件的开口部。
10.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介质具有来自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面,用于透射由所述入射面进入的光的透射面,以及位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透射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所述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所述支持介质,并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透射面、入射面以及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被所述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形成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侧边的长度L1和L2,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1和L2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1和F2,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2)和(3),
0≤F1≤1.65×104×t/L2    (2)
0≤F2≤1.65×104×t/L1    (3)。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部件具有热收缩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部件具有由于拉伸包覆所引起的收缩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其中所述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相互接合的接合部,并且
所述接合部的强度大于所述张力F。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分别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取向轴与具有所述长度L的侧边之间的角等于8°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部件具有分别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和透射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
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之一设置光学功能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包覆部件设置至少一个开口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包覆部件中包含选自光漫射元件、聚光元件、反射型偏振器、偏振器和分光元件中的至少一种光学元件。
19.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2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21.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0至18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2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0至18所述的光学元件包覆构件。
23.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用于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可收缩包覆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介质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
所述包覆部件紧密地附着至所述支持介质,并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所有边缘表面,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被所述包覆部件所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
24.一种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堆叠在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的至少之一上的具有薄膜状或薄片状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光学元件,
其中,将所述堆叠的光学元件的外边缘接合至所述支持介质的至少两个相向侧边,且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支持介质相互紧密附着,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以及所述光学元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已接合至所述光学元件的两个相向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光学元件的张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中,所述支持介质是漫射板或导光板。
26.一种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光学元件的外边缘接合至支持介质的至少两个相向侧边;以及
对接合至所述支持介质的所述光学元件进行热处理,从而使所述光学元件收缩,并使所述支持介质与所述光学元件紧密地附着,
其中,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以及所述光学元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已接合至所述光学元件的两个相向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光学元件的张力。
27.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的板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
用于包覆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包覆部件;以及
用于接合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与包覆所述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接合部件,
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具有
板状支持介质,以及
堆叠至所述板状支持介质上的并具有薄膜状或薄片状的光学元件,
所述接合部件设置在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外边缘,
其边缘部已利用所述接合部件而接合的包覆部件包覆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一组相向边缘表面,并且紧密附着至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以及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已利用所述包覆部件和/或所述接合部件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
28.一种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包括:
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主表面与所述第二主表面之间的边缘表面的板状支持介质;
用于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可收缩或可拉伸的包覆部件;以及
用于接合包覆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与包覆所述第二主表面的包覆部件的边缘部的接合部件,
其中,所述接合部件设置在所述光学元件堆叠部件的外边缘,
其边缘部已利用所述接合部件而接合的所述包覆部件包覆所述支持介质的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一组相向边缘表面,并且紧密附着至所述支持介质,以及
所述支持介质的厚度t、所述支持介质的侧边的长度L、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F在70℃的温度环境下满足以下关系表达式(1):
0≤F≤1.65×104×t/L    (1)
其中,在表达式(1)中,t、L和F表示如下含义:
t:所述支持介质的入射面与透射面之间的距离,
L:在构成与所述厚度t垂直的表面的侧边中已利用所述包覆部件和/或所述接合部件封闭的侧边的长度,
F:沿平行于所述长度L的侧边的方向作用的所述包覆部件的张力。
CN200880009033A 2007-09-21 2008-09-22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6366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6295A JP4175431B1 (ja) 2007-09-21 2007-09-21 光学素子包装体、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46295/2007 2007-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685A true CN101636685A (zh) 2010-01-27

Family

ID=4005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033A Pending CN101636685A (zh) 2007-09-21 2008-09-22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683980B2 (zh)
EP (1) EP2189838A1 (zh)
JP (1) JP4175431B1 (zh)
KR (1) KR100913264B1 (zh)
CN (1) CN101636685A (zh)
RU (1) RU2009134954A (zh)
TW (1) TW200914942A (zh)
WO (1) WO20090382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1007A (zh) * 2012-09-05 2013-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9111701A (zh) * 2018-07-20 2019-01-01 台州市优天然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导光板的组合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4302A (ja) * 2003-06-24 2005-01-20 Sony Corp 合成樹脂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70277B (zh) * 2007-12-27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测试系统及方法
JP5353385B2 (ja) * 2009-04-02 2013-1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028033A (ja) * 2009-07-27 2011-02-1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制御板、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KR20140030343A (ko) * 2010-06-25 2014-03-12 프론트 스트릿 인베스트먼트 매니지먼트 아이엔씨. 에즈 메니저 포 프론트 스트릿 다이버시파이드 인컴 클래스 3 차원 이미지 정보를 발생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754950B2 (ja) * 2011-01-14 2015-07-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140003A (zh) * 2011-11-22 2013-06-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防静电装置的电子装置
JP5928020B2 (ja) * 2012-03-13 2016-06-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9312511B2 (en) 2012-03-16 2016-04-12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Edge barrier film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4854646B (zh) 2013-02-20 2017-05-10 Lg化学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6598626B2 (ja) * 2015-10-09 2019-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マルチ画面ディスプレイ
JP2017090522A (ja) * 2015-11-04 2017-05-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US11036321B2 (en) * 2018-07-27 2021-06-15 Lg Display Co., Ltd. Light control film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477378B1 (ko) 2018-09-04 2022-12-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디바이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5422A (ja) 1986-09-08 1988-03-2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123372A (ja) 1996-10-18 1998-05-15 Fujitsu Ltd 光モジュール
JPH11259021A (ja) * 1998-02-17 1999-09-24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72509A (ja) 2000-03-24 2001-10-05 Advanced Display Inc 光拡散材および該光拡散材を用い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47272A (ja) 2000-03-24 2005-12-15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背面光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338508A (ja) 2000-03-24 2001-12-07 Nec Corp 背面光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424904B2 (ja) 2002-12-02 2010-03-03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シート状光学要素パッケージ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212509B2 (ja) 2004-04-15 2009-0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7832916B2 (en) * 2004-06-21 2010-11-16 Idemitsu Kosan Co., Ltd. Back chassis integrating reflector, back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7033524A (ja) 2005-07-22 2007-02-08 Sharp Corp 光学部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1007A (zh) * 2012-09-05 2013-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US9291761B2 (en) 2012-09-05 2016-03-2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09111701A (zh) * 2018-07-20 2019-01-01 台州市优天然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导光板的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83980B2 (en) 2010-03-23
KR100913264B1 (ko) 2009-08-21
EP2189838A1 (en) 2010-05-26
JP2009075485A (ja) 2009-04-09
US20090079900A1 (en) 2009-03-26
WO2009038240A1 (ja) 2009-03-26
RU2009134954A (ru) 2011-04-20
JP4175431B1 (ja) 2008-11-05
TW200914942A (en) 2009-04-01
KR20090031262A (ko) 2009-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6685A (zh) 光学元件包覆构件、光学元件堆叠部件、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697088B2 (en) Optical element package,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40004231A1 (en)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US7633682B2 (en) Optical element package
CN101910719A (zh) 光学元件层压件及其制造方法、背光、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090310060A1 (en) Optical packag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1105459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99221A (zh) 相位差膜叠层体及相位差膜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KR20090031238A (ko) 광학 소자 포장체, 백라이트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542198A (zh) 光学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照明器和显示单元
CN101542197A (zh) 光学元件包装件、背光和液晶显示设备
JP5029108B2 (ja) 光学素子包括体、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44219A (ja) 光学包装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バックライト、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44953A (ja) 光学包装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バックライト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75573A (ja) 光学素子包装体、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080252814A1 (en) Optical elements covering member,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