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3268B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33268B CN101633268B CN2009101646176A CN200910164617A CN101633268B CN 101633268 B CN101633268 B CN 101633268B CN 2009101646176 A CN2009101646176 A CN 2009101646176A CN 200910164617 A CN200910164617 A CN 200910164617A CN 101633268 B CN101633268 B CN 1016332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stream
- fastening
- black liquid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具备供给泵和在其上游和下游具有单向阀的液体供给装置中,组装成将挠性部件设置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的组装操作比较简单,能够避免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的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墨液供给系统具备:在上表面突出设置多根墨液供给针(25)的罩(70)、隔膜形成部件(80)、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及保护板(130)。从罩(70)的底面延伸出的多根卡定钩(66)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及流路形成板(90)的各插通孔(89a、94a),而与形成在由金属板构成的保护板(130)上的被卡定部(132、133)卡合,由此,各部件(70、80、90、120、130)卡定固定在层叠状态。薄膜(120)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而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形成流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和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中,从记录头向目标喷出(纸张等)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滴,从而进行文字或图像等的纪录。此外,在此种打印机中,作为向记录头供给墨液的墨液供给源装配有墨盒(液体收容体)。在从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液的墨液供给方式中,已知有利用基于墨盒的墨液面与记录头的喷嘴的高度不同的水位差的方式,或使用泵供给墨液的方式。
此外,在使用泵的墨液供给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中,已知有将由加压泵加压后的空气向墨盒内供给,将在其内部收容的墨袋加压,从而供给墨的加压供给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或通过驱动在墨液流路上设置的泵泵将从位于其上游侧的墨盒吸引的墨向下游侧喷出,从而供给墨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2)等。
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墨液供给装置具有:例如隔膜式泵等脉动型的泵、和分别设置于该泵的上游侧(输入侧)和下游侧(输出侧)的一对单向阀(止回阀)。上游侧的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在泵的吸引驱动动作时的墨液的减压下开阀,但在泵的喷出驱动时的墨液的加压下维持在闭阀状态。另一方面,下游侧的单向阀(第二单向阀)构成为在泵的吸引驱动时维持在闭阀状态,在泵的喷出驱动时的墨液的增压下开阀。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92751号公报(图2等)
专利文献2:特开2006-272661号公报(图2、图4、图6、图8、图10等)
在专利文献2的墨液供给装置中,通过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挠性部件(隔膜形成部件),而分别形成泵、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此时,挠性部件的一部分作为泵的隔膜发挥作用,另外的部分作为单向阀的阀体发挥作用。
此外,挠性部件中泵及阀的周围的部分作为密封部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在将挠性部件加压到压缩状态的状态下来接合上壳体与下壳体。作为该接合方法,以往使用螺钉或螺栓等紧固部件的紧固来进行。
然而,由于螺钉等紧固力的不均,例如在紧固力过强的情况下,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在该情况下,即使挠性部件中泵及阀的周围的密封部分被过度压溃,也不损坏密封的功能。
但是,存在被过度压溃的橡胶等一部分被向泵室或阀室的内侧压出,隔膜或阀体松弛的情况。例如,若阀体松弛,则单向阀的开闭时刻不会如设计值,带来开闭时刻的不均。此种开闭时刻的不均例如带来上游侧的第一单向阀(吸引阀)及下游侧的第二单向阀(喷出阀)的闭阀时刻的延迟或闭阀的不完全。在该情况下,若在吸引驱动开始时产生喷出阀的闭阀的延迟或闭阀不完全,则下游区域的墨液被减压而无法确保必要的墨液加压值,或者若喷出驱动开始时产生吸入阀的闭阀的延迟或闭阀不完全,则有可能应喷出的墨液向墨盒侧逆流。特别是,若吸入阀的闭阀不完全,则为了更换墨盒而取下墨盒时,导致液体供给装置内的加压墨液逆流而使墨液从墨液供给针漏出的问题。此外,在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接合的情况下,紧固多根螺钉等紧固部件的操作非常繁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其在具备供给泵和在其上游和下游具有单向阀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将挠性部件设置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组装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组装操作比较简单地即可完成,因此能够避免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液体供给装置具有:设置于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挠性部件,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通过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所述挠性部件而构成,并且还具备卡定机构,所述卡定机构通过卡定而保持在将所述挠性部件加压并夹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
根据该发明,利用由卡定机构形成的卡定,保持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加压并夹入挠性部件的状态。例如,与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部件的紧固形成的组装构造相比,能够简单地组装液体供给装置。此外,利用紧固部件,而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保持在加压并夹入挠性部件的状态的结构,则由于紧固部件的紧固力的不均而在过强紧固的状态下过度地压溃挠性部件。若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则例如产生单向阀的开闭时刻不能像设计值那样的种种不良状况。但是,利用基于卡定机构的卡定,将挠性部件加压而夹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结构,所以根据卡定机构的卡定位置,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大致恒定,不会有在使用紧固部件时成为问题的由于过度紧固力所导致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间隔变得过窄的担心。其结果,因为挠性部件不会被过度压溃,所以能够避免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所导致的不良情况。例如在利用挠性部件的一部分来构成单向阀的阀部的情况下,挠性部件在阀部的周围被过度地压溃,则压溃的部分进入阀室的内侧,而给阀部带来松弛,由此带来单向阀的开闭时刻的不均或闭阀不完全。但是,根据能够避免挠性部件的压溃的本发明,不会产生该种开闭时刻的不均,在应当关闭单向阀时能够可靠地闭阀。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卡定机构优选通过卡定而保持包括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多个部件,并且具备:在所述多个部件中配置于外侧的一个部件上设置的卡定部、和在与所述一个部件相反侧的外侧配置的另一个部件上设置且能够与所述卡定部卡合的被卡定部。
根据该发明,在包括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多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上设置的卡合部与在另一部件上设置的被卡合部相卡合,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保持在对挠性部件加压并夹入的状态。即,卡定机构作为构成液体供给装置的多个部件的一部分设置,所以部件数量减少,若组装各部件,则卡定部与被卡定部卡合而保持在组装状态,所以其组装操作也变得简单。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配置有金属板作为所述多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且所述卡定部与形成在所述金属板的被卡定部卡定。
根据该发明,第一及第二部件例如为塑料制,在第一及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与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配置有作为多个部件中的一部件的金属板。并且,通过卡定部与形成在金属板上的被卡定部卡合,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保持在对挠性部件加压并将其夹入的状态。从而,即使第一及第二部件在卡定部位比其他的部位被更强地按压而产生力的分布,利用金属板的刚性,第一及第二部件例如不会变形为波浪形状,而保持其平弹性。其结果,能够确保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与挠性部件之间的密封性。
进而,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被卡定部优选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簧部,且与所述卡定部卡合的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板簧部。
根据本发明,在卡定机构的卡定状态下,板簧部的弹性成为缓冲,所以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合难以脱离。例如,能够避免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合受到挠性部件的强的压缩反作用力而脱离。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卡定机构具备:第一卡定机构,其在沿主体的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卡定,且所述主体通过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所述挠性部件而构成;第二卡定机构,其在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的卡定部位相比位于所述主体的内侧的卡定部位卡定。
根据本发明,不仅利用第一卡定机构在沿主体的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卡定,还利用第二卡定机构在主体的内侧的部位卡定,所以即使在主体的内侧部分,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不会由从挠性部件受到的压缩反作用力而浮起,能够紧固地加压挠性部件的面整体。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供给泵及各单向阀的密封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卡定机构具有板簧部。
根据该发明,在主体的内侧的部位卡定的第二卡定机构具有板簧部,所以与主体的周缘部相比,即使挠性部件在内侧的部位被密封部较强地加压,板簧部的弹簧弹性成为缓冲,能够确保密封部的密封性并避免挠性部件被过度压溃。并且,利用第二卡定机构,在主体的内侧部分,第二部件不会受到来自挠性部件的压缩反作用力而相对于第一部件浮起,能够紧固地对挠性部件的整个面加压。从而,能够确保供给泵及各单向阀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具备所述供给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的液体供给部设有多个,且构成该多个液体供给部的多组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设有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泵与所述各单向阀的各室的一部分的凹部,所述第二卡定机构将未配置所述凹部的间隙区域作为卡定部位。
根据该发明,第二卡定机构将未位置构成多组供给泵及各单向阀的各凹部的间隙区域作为卡定部位进行卡定。因此,在供给泵及各单向阀的周围的部分将挠性部件以必要的加压力紧固地夹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所以能够可靠地确保所有多个组的供给泵及各单向阀的密封性。
进而,在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具有槽,且闭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形成有该槽的面上,由此,利用由所述槽与所述闭塞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与所述供给泵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且所述卡定机构在未配置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间隙区域设定卡定部位。
根据该发明,闭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与挠性部件侧(供给泵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从而,由槽与闭塞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来形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紧凑地构成液体供给装置。并且,因为在该一部分的液体供给流路的间隙区域设定卡定部位,所以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能够相对于在与供给泵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侧设置的部件卡定。
本发明为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上述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和喷射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
根据本发明,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向液体喷设机构供给液体而具备上述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所以能够得到与上述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2(a)是吸引驱动时、(b)是喷出驱动时的墨液供给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了墨盒的状态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图4是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墨液供给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下侧观察墨液供给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罩、隔膜形成部件及流路形成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罩及隔膜形成部件的底面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流路形成板的俯视图。
图10是流路形成板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流路形成板和薄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流路形成板的墨液流路的局部仰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流路形成板的空气流路的局部仰视图。
图14是表示罩和保护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被卡定部的示意图。
图16是卡定钩与被卡定部的卡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中: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2-作为液体喷射机构的记录头单元;13-作为液体收容体的墨盒;14-作为液体供给部的墨液供给装置;15-墨液流路;15a-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一流路;15b-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二流路;15c-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三流路;15d-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第四流路;16-喷嘴;17-阀单元;18-维护单元;19-盖;20-吸引泵;21-废液罐;24-墨液供给口;25-墨液供给针;27-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8-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9-挠性部件;30-凹部;30a-阀座;30b-贯通孔;31-凹部;31a、31b-贯通孔;32-凹部;32a-阀座;32b-贯通孔;32c-贯通孔;33-凹部;34-凹部;35-凹部;36-吸引侧阀体;37-隔膜;38-喷出侧阀体;40-螺旋弹簧;41-作为第一单向阀的吸引侧阀;41a、41b-阀室;42-螺旋弹簧;43-作为供给泵的泵;43a-泵室;43b-负压室;44-螺旋弹簧;45-作为第二单向阀的喷出侧阀;45a-泵室;46-空气流路;46b-空气流路;47-负压发生装置;48-大气开放装置;57-记录头;61-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墨液供给系统;62-主体;63-配管连接部;64-墨液排出口;65-负压导出口;66-构成卡定机构及第-卡定机构的卡定钩;66a-卡定孔;67-构成卡定机构及第一卡定机构的卡定钩;67a-卡定孔;68-螺钉;70-作为第二部件的罩;80-作为挠性部件的隔膜形成部件;89a-插通孔;90-作为第一部件的流路形成板;94-凸起部;94a-插通孔;100-分隔壁;101-作为槽的第一槽;102-作为槽的第二槽;103-作为槽的第三槽;104-作为槽的第四槽;105-第五槽;106-负压导入用的管部;111-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一墨液流路;112-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二墨液流路;113-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三墨液流路;114-构成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四墨液流路;115-空气流路;120-作为闭塞部件的薄膜;130-作为部件及金属板的保护板;130a-孔;140-接受器皿;132-构成卡定机构及第一卡定机构的被卡定部;133-构成卡定机构及第二卡定机构的被卡定部;133a-板簧部;133b-卡定爪;140-接受器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6,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具备:作为对目标(例如,纸张等记录介质)(省略图示)喷射墨液(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的记录头单元12;向该记录头单元12供给在作为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源)的墨盒13中收容的墨液的墨液供给装置14。在墨液供给装置14中设置有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该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在上游端与墨盒13连接并且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的状态下,从作为墨盒13侧的上游侧向作为记录头单元12侧的下游侧供给墨液。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为喷墨式的串行打印机或行式打印机,是墨盒13安装于打印机主体侧的所谓的离架类型。如图1所示,通过墨液供给装置14和墨液供给管15e连接的记录头单元12具有头单元主体56和记录头57。例如,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头单元主体56由通过电动马达(滑架马达)的动力被引导机构(均未图示)引导的同时,在主扫描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滑架构成。另一方面,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头单元主体56固定为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记录头57构成为各色的喷嘴以规定的喷嘴间距在最大纸张宽度整个区域排列。当然,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墨盒搭载于滑架的所谓的在架类型中,也可以采用墨液供给装置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中,对应于所述打印机11中使用的墨液的颜色数量(种类)设置有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但是,这些结构相同,因此,在图1中将供给任一颜色的墨液的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与记录头单元12及一个墨盒13一同示出。并且,以下,以该图1所示的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将从墨盒13汲取的墨液向记录头单元12供给的情况作为例子来说明。另外,图1中的墨液供给装置14为了说明其墨液供给机构的原理,以示意截面示出流路或阀等结构,另行使用附图,在后叙述包括流路或阀的设计等优选的方式。
如图1所示,在记录头57中,在与压板(省略图示)对置的喷嘴形成面12a开口形成有与墨液供给装置14的设置数量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喷嘴16。并且,从各墨液供给装置14通过墨液流路15向记录头单元12内的墨液流路12d供给的墨液经由在墨液流路12d上设置的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供给于喷嘴16。即,在阀单元17中临时积存从墨液流路15流入的墨液的压力室17a设置为与喷嘴16连通,在所述压力室17a内,从喷嘴16喷射了墨液的情况下,相当于通过所述墨液喷射来消耗的墨液量的分量的墨液基于流路阀17d的开闭动作,从墨液流路15适当地流入。该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的结构在后叙述。此外,六个喷嘴16在图1中的纸张正交方向上以一定的喷嘴间距配置多个,分别形成喷嘴列。该喷嘴列的方向(图1的纸张正交方向)在串行打印机中与纸张输送方向一致,在行式打印机中与纸张宽度方向一致。
另外,在打印机11中设置有为了消除记录头57的喷嘴16的堵塞等而进行记录头57的清洁的维护单元18。该维护单元18具备:以包围喷嘴16的方式能够与记录头57的喷嘴形成面12a抵接的盖19;从该盖19内吸引墨液时驱动的吸引泵20;将伴随该吸引泵20的驱动从盖19内吸引的墨液作为废墨液排出的废液罐21。并且,在清洁时,使盖19从图1所示的状态移动,与记录头57的喷嘴形成面12a抵接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20,在盖19的内部空间中产生负压,由此从记录头57内将增粘的墨液或混有气泡的墨液向废液罐21吸引排出。此外,维护单元18在串行打印机中配置于与记录头单元12非印刷时所处的原位置对应的位置,在行式打印机中配置于记录头57的正下方。
另一方面,墨盒13具备作为内部收容墨液的墨液室22a的大致箱体形状的箱22。与墨液室22a内连通的筒部23从箱22的下壁朝向下方而突出形成,在筒部23的前端形成有能够导出墨液的墨液供给口24。并且,在将墨盒13连接于墨液供给装置14时,对该墨液供给口24从墨液供给装置14插入墨液供给针25,该墨液供给针25为了构成墨液流路15的上游端而突出设置。另外,在箱22的上壁上,使收容有墨液的墨液室22a内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26贯通地形成,使大气压作用于在墨液室22a内收容的墨液的液面。
其次,详细说明墨液供给装置14的结构。
如图1所示,墨液供给装置14具备:作为基台的树脂制的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上以层叠状态组装的相同树脂制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在所述组装时夹入两个流路形成部件27、28之间的由橡胶板等构成的挠性部件29。另外,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与挠性部件29相反侧的面(背面)熔敷有薄膜120。进而,在薄膜120的下表面层叠有保护板130和接受器皿140。在此,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上表面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形成有俯视下呈圆形状的凹部30、31、32。即,在图1中形成为,从右侧到左侧按凹部30、凹部31、凹部32的顺序,各凹部30~32横向排列配置。
另一方面,在该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上层叠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下表面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形成有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上表面形成的各凹部30、31、32和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俯视下为圆形状的凹部33、34、35。即,在图1中形成为,从右侧到左侧按凹部33、凹部34、凹部35的顺序,各凹部33~35横向排列配置。此外,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中的图1中,形成在最左侧的凹部35的底部形成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35a。
并且,就挠性部件29来说,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之间,所述挠性部件29中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以上下分隔并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各凹部30~32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各凹部33~35之间的方式夹入其中。其结果,挠性部件29中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0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3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0、33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隔膜阀的吸引侧阀体(阀主体)36来发挥功能。
同样,挠性部件29中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1、34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隔膜37来发挥功能。另外,同样,挠性部件29中夹设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2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5之间的部分作为能够通过在两个凹部32、35之间弹性变形而位移的隔膜阀的喷出侧阀体(阀主体)38来发挥功能。
并且,如图1所示,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中,连通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墨液供给针25和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0之间的第一流路15a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相同地,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及挠性部件29中,连通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3和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之间的第二流路15b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另外,相同地,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中,连通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1和凹部32之间的第三流路15c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进而,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及挠性部件29中,连通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凹部32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上表面侧之间的第四流路15d以构成墨液供给装置14中的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第四流路15d中向挠性部件29的上表面开口的作为流路开口端的墨液排出口64经由在墨液供给装置14的端部安装的配管连接件59与构成墨液流路15的一部分的墨液供给管15e的一端(上游端)连接。并且,该墨液供给管15e的另一端(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12侧的阀单元17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第四流路15a~15d构成液体供给流路。
如图1所示,各流路15a、15b、15c、15d由经由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背面侧的路径来形成。因此,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分别形成有:构成第一流路15a的贯通孔90a、30b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二流路15b的贯通孔90b、31a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三流路15c的贯通孔31b、32b和连通两者的槽;构成第四流路15d的贯通孔32c、91a和连通两者的槽。并且,利用在流路形成部件27的背面熔敷的薄膜120和各槽,包围形成流路15a、15b、15c、15d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1所示,在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吸引侧阀体36的部分在其中心形成贯通孔36a,并且,通过在上侧的凹部33内配设的螺旋弹簧40(施力机构)的施压力向下侧的凹部30的内底面施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30、33和吸引侧阀体36及螺旋弹簧40,构成作为在墨液流路15的中途能够开闭墨液流路15地设置的第一单向阀的吸引侧阀41(吸引侧止回阀)。该吸引侧阀41具有:与第一流路15a的下游端开口(墨液吸入口)连通的阀室41a;与第二流路15b的上游端开口(墨液排出口)连通的阀室41b。阀室41a形成为由吸引侧阀体36的中央部与凹部30的底面中央部的阀座30a抵接的闭阀状态的吸引侧阀体36和凹部30包围形成的环状空间区域。因此,在吸引侧阀41开闭的过程中各阀室41a、41b的墨液压力以充分地大于各流路15a、15b的开口面积的面积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通过各阀室41a、41b之间的比较小的压差,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吸引侧阀41。即,采用了用螺旋弹簧40对吸引侧阀体36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构造的吸引侧阀41,从而能够相应地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吸引侧阀41。
相同地,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隔膜37的部分被在上侧的凹部34内配设的螺旋弹簧(施力机构)42的施压力向下侧的凹部31的内底面施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31、34和隔膜37及螺旋弹簧42构成脉动型泵43,由隔膜37和下侧凹部31包围形成的容积可变的空间区域作为泵43中的泵室43a来发挥功能。
另外,相同地,墨液供给装置14中成为挠性部件29的喷出侧阀体38的部分通过在上侧的凹部35内配设的螺旋弹簧(施力机构)44的施压力向下侧的凹部32的内底面施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些凹部32、35和喷出侧阀体38及螺旋弹簧44构成在比泵43靠墨液流路15中的下游侧能够开闭墨液流路15地设置的作为第二单向阀的喷出侧阀(喷出侧止回阀)45。该喷出侧阀45具有:与第三流路15c的下游端开口(墨液流入口)连通的阀室(墨液室)45a;通过大气连通孔35a向大气开放的阀室(空气室)45b。阀室45a形成为由喷出侧阀体38的中央部与凹部32的底面中央部的阀座32a抵接的闭阀状态的喷出侧阀体38和凹部32包围形成的环状空间区域。因此,在喷出侧阀45开闭的过程中阀室45a的墨液压力以充分地大于第三流路15c的开口面积的面积作用于喷出侧阀体38,即使阀室45a的比较小的墨液压力的变化,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喷出侧阀45。即,虽然采用了用螺旋弹簧44将喷出侧阀体38向闭阀方向施力的构造的喷出侧阀45,也能够灵敏度良好地开闭喷出侧阀45。
进而,如图1所示,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经由分支为两岔状的空气流路46与由吸引泵等构成的负压产生装置47和大气开放机构48连接。负压产生装置47在能够正反旋转的驱动马达49正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利用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传递的驱动力驱动,产生负压,在经由空气流路46连接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内也同样可以产生负压。在这点上,由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凹部34和隔膜37包围形成的容积可变的空间区域作为伴随负压产生装置47的驱动形成为负压状态的负压室43b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大气开放机构48在形成有大气开放孔50的盒51内收容有将密封部件52附设在大气开放孔50侧而成的大气开放阀53,所述大气开放阀53通常通过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向密封大气开放孔50的闭阀方向施力。并且,大气开放机构48在驱动马达49反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使基于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传递的驱动力运行的凸轮机构55运行,通过所述凸轮机构55的运行,大气开放阀53克服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而向开阀方向位移。即,大气开放机构48在经由空气流路46连接的负压室43b形成为负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大气开放阀53开阀运行,而将所述负压室43b内向大气开放,消除负压状态。
此外,负压产生装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及驱动这些的驱动马达49分别各设置有一个,被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共有。即,连接负压产生装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和墨液供给装置14的构成空气流路46的空气流路用配管46a与在墨液供给装置14内形成的空气流路46b连接。空气流路46b在中途分支,各分支流路的前端与各墨液供给装置14的泵43的负压室43b连接。根据该结构可知,通过对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仅设置一个负压产生装置47、大气开放机构48和驱动马达49,就能够驱动各色的墨液供给装置14,能够实现打印机11的小型化。并且,与各泵43的负压室43b连接的空气流路46b经由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背面,并向挠性部件29的上表面开口,形成负压导出口65。该负压导出口65经由配管连接件59与空气供给管46c的一端(上游端)连接。并且,该空气供给管46c的另一端(下游端)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能够进行向脱泡装置58的负压的导入。
在此,说明内置于记录头单元12的阀单元17及脱泡装置58的结构及功能。如图1所示,在记录头单元12内设置有通过大气连通孔12b与大气连通的大气室12c。阀单元17具有:临时积存流入记录头单元12内的墨液流路12d的墨液的压力室17a;分隔压力室17a和大气室12c的分隔壁部17b;通过弹簧17c向闭阀方向施力,与分隔壁部17b抵接的流路阀17d。分隔壁部17b是利用由挠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或橡胶等)构成的薄膜(或片)构成,将例如能够与薄膜一同位移的悬臂支承的金属片(例如,梳齿状金属片的一片)(省略图示)配置于流路阀17d的抵接部位。另外,在从压力室17a到喷嘴16的墨液流路12d的中途设置有临时积存墨液的墨液积存室12e。
若从喷嘴16喷射墨液并消耗墨液,则压力室17a的室压由于墨液的减量而减压,分隔壁部17b基于所述减压的压力室17a和大气室12c的压差,向压力室17a侧挠曲变形,由此流路阀17d克服弹簧17c的施压力而向开阀位置移动,墨液流入压力室17a侧。若墨液向压力室17a流入,所述室压变高,则弹簧17c的施压力占优,流路阀17d向闭阀位置再次移动。这样随着墨液的消耗,阀单元17的流路阀17d进行开闭动作,由此墨液从墨液供给管15e向记录头单元12内适当地流入。
另一方面,脱泡装置58具有:通过记录头单元12内的负压流路12f,与空气供给管46c连通的减压室58a;分隔减压室58a和大气室12c的分隔壁部58b;被弹簧58c施力,与分隔壁部58b抵接的流路阀58d;在流路阀58d的开阀时,与减压室58a连通的负压室58e。此外,两个分隔壁部17b、58b由共用的薄膜(或片)构成,在分隔壁部58b中,也在流路阀58d的抵接部位配置有能够与薄膜一同位移的悬臂支承的金属片(省略图示)。
另外,负压室58e和墨液积存室12e经由由具有气体透过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分隔壁部58f隔开。若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通过空气供给管46c及负压流路12f向减压室58a导入负压,则分隔壁部58b基于减压室58a与大气室12c的压差向减压室58a侧挠曲变形,流路阀58d克服弹簧58c的施压力而向开阀位置移动,由此,将减压室58a的负压向负压室58e导入。另一方面,在泵43的喷出驱动时,减压室58a通过空气供给管46c及负压流路12f向大气开放,但此时,由于弹簧58c的施压力,流路阀58d维持在闭阀位置,因此,负压室58e保持为负压状态。即,在打印机11起动后,泵43吸引驱动至少一次后,负压室58e保持为某种程度以上的负压状态,积存在墨液积存室12e的墨液中的气泡或溶解空气以气体透过分隔壁部58f,从而向负压室58e侧回收,由此,进行基于脱泡装置58的墨液的脱泡。
因此,其次,以下着眼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打印机11中的作用尤其墨液供给装置14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a)表示吸引驱动时的墨液供给装置的截面,图2(b)表示喷出驱动时的墨液供给装置的截面。
首先,作为前提,图1所示的状态是新旧墨盒的刚更换后,吸引侧阀41的吸引侧阀体36、泵43的隔膜37及喷出侧阀45的喷出侧阀体38均处于通过螺旋弹簧40、42、44的施压力,压紧在下侧的各凹部30、31、32的内底面的状态。并且,大气开放机构48处于大气开放阀53密封了大气开放孔50的闭阀状态。
并且,从上述的图1所示的状态开始,墨液供给装置14从墨盒13侧向记录头单元12侧供给墨液的情况下,首先,为了对泵43进行泵驱动,驱动马达49正向旋转驱动。这样,负压产生装置47产生负压,经由该负压产生装置47和空气流路46连接的墨液供给装置14的负压室43b成为负压状态。因此,泵43的隔膜37克服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而向负压室43b侧弹性变形(位移),使负压室43b的容积减少(参照图2(a))。这样,伴随该负压室43b的容积减少,经由隔膜37与负压室43b划分的泵室43a的容积反而增加。
即,泵43使隔膜37向泵室43a的容积增加的方向位移而吸引驱动。具体来说,隔膜37从图1所示的下死点位置向图2(a)所示的上死点位置位移。因此,泵室43a内成为负压状态,其负压经由第二流路15b作用于吸引侧阀41的上侧的阀室41b,基于与下侧的阀室41a的墨液压力的压差,使吸引侧阀体36克服螺旋弹簧40的施压力而向上方(即开阀方向)弹性变形(位移)。其结果,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经由吸引侧阀体36的贯通孔36a成为连通状态,墨液从墨盒13内经由第一流路15a、阀室41a、贯通孔36a、阀室41b、第二流路15b,被吸引到泵室43a内。
另一方面,在该泵43的吸引驱动时,泵室43a的负压经由第三流路15c作用于泵室43a的墨液流路15的下游侧即第三流路15c。但是,第三流路15c的下游侧连通的喷出侧阀45的下侧的阀室45a设定为:喷出侧阀体38处于利用螺旋弹簧44向闭阀方向施力的状态,所述闭阀状态只要是不从第三流路15c的上游侧通过泵43的喷出驱动向喷出侧阀体38作用规定的正压(例如,13kPa以上的压力)的墨液喷出压力,就不向开阀状态转移。从而,在这种情况下,负压作用于喷出侧阀45的喷出侧阀体38,因此,维持其闭阀状态。
还有,其次,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驱动马达49反向旋转驱动。于是,大气开放阀53通过大气开放机构48的凸轮机构55的运行,克服螺旋弹簧54的施压力而开阀运行,将处于负压状态的负压室43b向大气开放。因此,泵43的隔膜37通过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向下方(即,泵室43a的内底面侧)弹性变形(位移),负压室43b的容积增加(参照图2(b))。于是,伴随该负压室43b的容积增加,经由隔膜37与负压室43b划分开的泵43的泵室43a的容积反而减少。
即,泵43使隔膜37向泵室43a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而喷出驱动。具体来说,如图2(b)所示,隔膜37从上死点位置向下死点位置的方向位移,以规定的压力(例如,30kPa左右的压力)对吸引至泵室43a内的墨液加压。因此,从泵室43a内喷出墨液,所述喷出压力在泵室43a的上游侧经由第二流路15b作用于吸引侧阀41的上侧的阀室41b,使吸引侧阀体36与螺旋弹簧40的施压力协同动作,向下方(即闭阀方向)弹性变形(位移)。其结果,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通过吸引侧阀体36的闭阀动作,成为非连通状态,停止从墨盒13向泵室43a的经由吸引侧阀41的墨液的吸入,并且,限制伴随泵43的喷出驱动,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经由吸引侧阀41,向墨盒13侧逆流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该泵43的喷出驱动时,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压力(例如,30kPa左右的压力)还经由第三流路15c作用于墨液流路15的下游侧。因此,该泵43的喷出压力使处于闭阀状态的喷出侧阀体38开阀运行,第三流路15c和第四流路15d经由喷出侧阀45中的下侧的阀室45a连通。其结果,墨液从泵室43a内经由第三流路15c、阀室45a、第四流路15d、墨液供给管15e,以加压状态供给于阀单元17。此外,喷出侧阀45中的螺旋弹簧44的施压力在墨液伴随泵43的喷出驱动而流入了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墨液的喷出压力,能够使喷出侧阀体38向上方弹性变形地例如设定为13kPa左右。
并且,以后,维持被隔膜37加压,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喷出压力在墨液流路15中的包含吸引侧阀41的阀室41b的其下游侧的各流路区域(包括泵室43a及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均衡的状态。然后,若从记录头57向目标(省略图示)喷射墨液,则相当于伴随所述墨液喷射的墨液的消耗量的分量的墨液伴随阀单元17的开阀,从墨液流路15内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侧。因此,伴随该下游侧(记录头单元12侧)处的墨液消耗,与所述消耗量对应的墨液量的墨液基于通过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而向泵室43a的容积减少的方向施力的隔膜37的按压力,以加压状态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侧(下游侧)。
其结果,泵室43a内的容积及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的容积逐渐减少,隔膜37终于位移至下死点位置附近,并且,喷出侧阀体38位移至闭塞第四流路15d的闭阀位置附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时刻,被隔膜37按压,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喷出压力为13kPa左右。
这样,再次正向旋转驱动驱动马达49,在大气开放机构48中大气开放阀53位移至闭塞大气开放孔50的闭阀位置,并且,负压产生装置47产生负压,负压室43b成为负压状态,隔膜37克服螺旋弹簧42的施压力,向负压室43b侧弹性变形(位移)。即,泵43再次开始吸引驱动。其结果,隔膜37使泵室43a的容积增加地位移至上死点位置,泵室43a内成为负压状态,因此,由于所述负压的作用,吸引侧阀体36向开阀方向弹性变形(位移)。从而,第一流路15a和第二流路15b经由吸引侧阀体36的贯通孔36a,成为连通状态,墨液再次从墨盒13内向泵室43a内吸引。以后,执行与上述相同的泵43的喷出驱动,墨液从泵室43a内经由下游侧的墨液流路区域,加压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
其次,基于图3~图16,说明将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一个单元化的墨液供给系统的例子。
图3是安装了多个墨盒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图4是未安装墨盒的状态的墨液供给系统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墨液供给针25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将与XY平面正交,且为墨液供给针25的突出方向的上方向作为Z方向。
图3及图4所示的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墨液供给系统61配置于打印机11内的规定部位,作为安装墨盒13的盒保持架来发挥功能。墨液供给系统61构成为大致四角板形状的层叠体结构,在其上表面,多根(在本例为6根)墨液供给针25(参照图4)在X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状态下从其上表面沿垂直(Z方向)突出设置。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墨盒13通过使各墨液供给针25插入各个筒部23的墨液供给口24(参照图1),而以在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上侧,排列成在X方向上相邻的彼此大致邻接的成一列的状态来安装。
在本例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采用能够分别地供给在六个墨盒13收容的例如青色、洋红色、黄色、淡青色、淡黄色、黑色等六个颜色的墨液的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被一个单元化的构造。即,墨液供给系统61通过将构成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六个泵43(供给泵)、六个吸引侧阀41(第一单向阀)及六个喷出侧阀45(第二单向阀)分别配置于同一平面上,能够采用层叠了多个板状结构部件的层叠构造。并且,将多个结构部件中至少一个作为单个(通用)的流路形成部件,在所述单个流路形成部件上层叠其他结构部件(未必一定为单个,例如,可以为按每个墨液供给装置的结构部件),由此实现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一个部件化(一个单元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用于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而层叠的多个结构部件均分别构成为在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中通用的单个结构部件。此外,作为墨液供给系统61而被一个单元化的墨液供给装置14的个数不限于六个,例如,可以适当地变更为例如2~10个的范围内的其他多个、以及超过10个的多个,也不需要一定与打印机11的颜色数量(墨盒数)一致。例如,可以采用在打印机11搭载两个将三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一个单元化的墨液供给系统等,在一台打印机11搭载多个墨液供给系统的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墨液供给系统61具有:分别具有与颜色数量对应的多个(例如6个)泵43、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45的四角板状主体62;从主体62的一端侧部沿水平延伸的板状的配管连接部63。
如图4所示,在主体62内置有:从其上表面沿垂直(Z方向)突出,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六根墨液供给针25;沿X方向以每三个配置成两列而排列的六个泵43;沿X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六个吸引侧阀41;沿X方向配置成一列的六个喷出侧阀45。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配管连接部63的上表面开口有六个墨液排出口64和一个负压导出口65。六个墨液排出口64形成为用于将各泵43从各墨盒13吸引的墨液以规定的喷出压力向外部加压供给的排出口。一个负压导出口65形成为导出口,该导出口用于将为了吸引驱动脉动型泵43而从负压产生装置47(参照图1)导入墨液供给系统61内的负压利用其他用途(在本例中为脱泡装置58)而导出。
在配管连接部63连接有配管连接件59(参照图1),该配管连接件59固定在挠性配管板的一端部,该挠性配管板在将与记录头单元12连接的六根墨液供给管15e和一个空气供给管46c(均参照图1)捆扎在挠性板上而构成。从各墨液排出口64排出的各墨液通过各墨液供给管15e,加压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内的各阀单元17,另一方面,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从负压导出口65导出的负压通过空气供给管46c(参照图1)供给于记录头单元12内的脱泡装置58。此外,在本例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与空气供给管46c(参照图1)连接的连接用管部106(参照图16)向背面突出设置,在墨液供给系统61内形成的空气流路46b以从所述管部106经由各泵43的负压室43b,并到达负压导出口65的路径通过内部。
墨液供给系统61构成为层叠了六张部件70、80、90、120、130、140的层叠构造。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上侧5张各部件70、80、90、120、130通过在多个部位(本例中为19个部位)卡定,而以规定的力在层叠方向上被加压的状态下固定。并且,在5张部件70、80、90、120、130卡定固定于层叠状态而成的层叠体的下侧,接受器皿140通过从下侧通过层叠方向紧固两根螺钉68而固定于最下层。
以下,说明墨液供给系统61的详细的结构。图5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墨液供给系统6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6表示从下侧观察墨液供给系统61的分解立体图。而且,图5、图6中,省略保护板130。如图5及图6所示,墨液供给系统61从上依次包括:相当于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的四角板状的罩70、相当于挠性部件29的隔膜形成部件80、相当于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的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保护板130、接受器皿140。薄膜120在组装前预先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在组装时,设置与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一体地成形的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的上侧分别对应的螺旋弹簧40、42、44。并且,通过将从罩70的背面的多个部位垂直地延伸出的多根(在本例中为19个)卡定钩66插通于层叠配置的各部件70、80、90、120、130,并卡定于形成在其最下层的保护板130上的多个被卡定部132、133,从而在图5及图6的上下方向(层叠方向)上以规定的力,在加压的状态下固定上侧5张四角板状的各部件70、80、90、120、130。从而,在罩70和隔膜形成部件80之间将各螺旋弹簧40、42、44以压缩状态收容的状态下,组装将罩70、隔膜形成部件80、流路形成板90、薄膜120及保护板130固定为层叠状态而成的层叠体。并且,在固定各部件70、80、90、120、130而成的层叠体的底面侧配置接受器皿140(参照图3、图4),从下侧紧固两根螺钉68,将接受器皿140固定于最下层,由此组装图4所示的墨液供给系统61。
在此,罩70、流路形成板90及接受器皿140分别为塑料制,利用使用了合成树脂材料的例如金属模成形(注塑成形等),成形为四角板状的规定形状。隔膜形成部件80以弹性体或橡胶为材料,例如,通过金属模成形(注塑成形等)成形为四角板状的规定形状。薄膜120由在表面层具有能够与流路形成板90的合成树脂材料熔敷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层压薄膜构成,裁断为大致四角状的规定形状。保护板130为金属制,与多个孔130a、130b、132一同冲裁为四角板状的规定形状。
罩70、隔膜形成部件80和流路形成板90是用于通过在中间收容了各螺旋弹簧40、42、44的状态层叠,形成为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在同一平面上各配置六个的状态的结构部件。其中,罩70同时作为设置墨液供给针25的基板。
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形成第一~第四流路15a、15b、15c、15d及空气流路46b(参照图1、图2)的多个槽101~105(参照图15、图16)。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熔敷薄膜120,由此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形成分别连接墨液供给针25、吸引侧阀41、泵43及喷出侧阀45的各个之间的各流路15a、15b、15c、15d及空气流路46b。
另外,在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使用螺旋弹簧40、44是为了使止回阀(单向阀)的闭阀变得可靠。例如,若喷出侧阀45的闭阀不完全且墨液泄漏,则在每个颜色的墨液流路中墨液的输送量不均。另外,若吸引侧阀41的闭阀不完全且墨液泄漏,则例如在拆下墨盒13的情况下,逆流的墨液从墨液供给针25浪费地漏出。若这样浪费地消耗墨液,则在每个颜色的墨液消耗量上产生差异。因此,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的止回阀需要极力没有泄漏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隔膜式的阀体36、阀体38之外,还设置有施力用螺旋弹簧40、44。当然,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需要能够克服螺旋弹簧40、44的施压力而开阀地增大阀体36、38的隔膜面积,在阀41、45需要宽敞的配置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可靠性确保的观点来说,采用需要上述的宽敞的配置面积的止回阀构造,但通过其他研究,实现省空间化。例如,在墨液供给系统61安装的所有的墨盒13的投影范围内配置大致全部的泵43及阀41、45,在与所述投影面积大致相等的平面尺寸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中,对于相对大径的泵43,以相互大致接触的配置,将6个排列成两列,在其邻接区域,对于泵43的大致一半程度的比较小径的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45,分别以相互大致接触的配置,将6个按每一列排列,由此在规定的四角区域内稠密地排列泵43及各阀41、45。并且,利用在泵43的列之间产生的间隙,排列墨液供给针25。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对于墨液供给系统61,不仅在厚度方面,而且在平面尺寸方面也能够小型地构成。但是,若采用这样稠密的设计,则墨液供给针25和吸引侧阀41、吸引侧阀41和泵43、泵43和喷出侧阀45分别比较远离,第一~第四流路15a、15b、15c、15d及空气流路46b的流路长度变得比较长。因此,通过将第一~第四流路15a、15b、15c、15d及空气流路46b配置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从而能够在不牺牲泵43及阀41、45的稠密的设计(即平面尺寸的小型化)的情况下,效率良好地设计变长的流路15a、15b、15c、15d、46b。
其次,说明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各部件的结构。
图7是表示罩、隔膜形成部件及流路形成板的表面(上表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罩及隔膜形成部件的背面(下表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流路形成板及薄膜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罩70具有多根墨液供给针25向上表面(表面)突出设置的四角板状的基板部71。基板部71的上表面中靠近墨液供给针25的列设置位置的大约2/3的区域内,向上侧(Z方向)以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泵壳体部72以在X方向上隔着恒定的间隔各排列三个且两列配置的状态形成。
并且,6根墨液供给针25在相当于两列泵壳体部72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在X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比墨盒13的X方向的宽度略宽的间距)配置。此时,6根墨液供给针25位于包夹连结在Y方向上排列而成对的三组的泵壳体部72中的每一组的中心点之间的线段的两侧。
另外,在基板部71的上表面中剩余大约1/3的区域内,以比泵壳体部72小径的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吸引阀壳体部73和以与其大致相同直径的大致圆锥台状鼓出的6个喷出阀壳体部74分别以在X方向上大致邻接的一列配置的状态形成。6个吸引阀壳体部73排列在2列泵壳体部72的相邻的列,6个喷出阀壳体部74排列在吸引阀壳体部73的列的旁边。另外,6个吸引阀壳体部73和6个喷出阀壳体部74的位置在Y方向上也大致邻接。另外,在罩70的表面以包围其周围的方式,规定高度的延伸部71a在大致全周上形成。另外,在基板部71中成为螺钉68(参照图3及图4)的紧固部位的各位置设置有螺钉插通孔76a。
如图8所示,在罩70的背面,在与各泵壳体部72对应的各位置凹入设置有构成负压室43b的6个凹部34。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与各吸引阀壳体部73对应的各位置凹入设置有6个凹部33,进而,在与各喷出阀壳体部74对应的各位置凹入设置有6个凹部35。各凹部33、34、35形成在以大致圆锥台状凹陷的内周面,各凹部33、35形成为凹部34的直径的大致一半的小径。
另外,在凹部34的底部突出设置有外插螺旋弹簧42(参照图1、图5、图7)的上端部的圆柱状的凸部34a。另外,大致圆锥台状的凹部33、35的底部内径形成为比螺旋弹簧40、44的外径略宽,螺旋弹簧40、44通过使上端部抵接于凹部33、35的底面而定位于凹部33、35的大致中央部。
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与各墨液供给针25对应的位置沿X方向以恒定的间距形成有与各墨液供给针25连通的6个贯通孔25a。
另外,在罩70的背面形成有使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34相互连通的槽77。该槽77用于形成用于向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凹部34内(即负压室43b)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进而,在罩70的背面形成有从各凹部33朝向其径向外侧延伸规定距离的槽33a。该槽33a形成用于将吸引侧阀41内的墨液向泵室43a供给的第二流路15b的一部分。
进而,在罩70的背面形成有沿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凹部34和使两个凹部34相互连通的槽77的周围以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延伸的大致“8”字形状的密封部78a。另外,分别形成有沿凹部33和槽33a的周围以大致恒定的宽度的带状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密封部78b和沿凹部35的外周以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延伸的圆环状的密封部78c。另外,在图8中,在位于第一列左端的凹部34的左侧位置,包围长椭圆的区域的环状密封部78d与密封部78a连接地形成。进而,在贯通孔25a的周围也形成有恒定宽度的环状密封部78e。此外,各密封部78a~78e以自罩70的底面(背面)的大约数10~数100μm的范围内的高度凸出设置。
另外,在罩70的背面,在X方向上包夹第一列的凹部34的两侧的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定位用销79。这些销79为了将罩7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而使用。此外,在罩70的背面突出设置有一对凸起部76,该凸起部76具有用于插通螺钉68的螺钉插通孔76a。
其次,说明隔膜形成部件80的结构。
图7及图8所示的隔膜形成部件80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橡胶或弹性体构成,并包括:在俯视下具有与罩70大致相同大小的大致四角形状的片主体81;从片主体81的一端部(图7中的左下端部)延伸,构成配管连接部63的密封部的大致四角形状的延伸部82。在片主体81分别形成有:配置于与罩70侧的各凹部34对应的位置的六个圆板状的隔膜37;配置于与各凹部33对应的位置的六个吸引侧阀体36;配置于与各凹部35对应的位置的六个喷出侧阀体38。隔膜37对应于凹部34形成为大径,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对应于凹部33、35,形成为隔膜37的大约一半的小径。如图7所示,隔膜37在其上表面中央部具有扁平的圆柱状的凸部37a,该凸部37a外插有螺旋弹簧42的一端部(下端部),用于其定位。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中成为两列的隔膜37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在与罩70侧的墨液供给针25的贯通孔25a对应的各位置形成有六个贯通孔81a。进而,在X方向上成为贯通孔81a之间的位置,且相当于连结在Y方向上排列的三组隔膜37的每一组的中心点的线上的各位置分别形成有三个贯通孔81b。这些三个贯通孔81b与罩70侧的槽77一同构成向负压室43b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上各吸引侧阀体36的附近位置分别形成有六个贯通孔81c。这些贯通孔81c构成连通吸引侧阀41和泵43的第二流路15b的一部分,与在罩70的背面形成的槽33a(参照图8)的前端部连通。
此外,如图7所示,吸引侧阀体36的上表面侧突出为具有贯通孔36a(参照图1)的筒状,并在该筒内内插将吸引侧阀体36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0的下端部。进而,喷出侧阀体38的上表面侧突出为有底筒状,并在该筒内内插将喷出侧阀体38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4的下端部。
如图7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上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密封在Y方向上排列的两个隔膜37和贯通孔81b的周围的大致“8”字状的密封部83a;用于密封各吸引侧阀体36和贯通孔81c的周围的大致环状的密封部84a;密封各喷出侧阀体38的周围的圆环状的密封部85a。另外,如图8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背面(下表面)也分别形成有:用于密封在Y方向上排列的两个隔膜37和贯通孔81b的周围的大致“8”字状的密封部83b;用于密封各吸引侧阀体36和贯通孔81c的周围的大致环状的密封部84b;用于密封各喷出侧阀体38的周围的圆环状的密封部85b。
进而,如图7及图8所示,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贯通孔81a的周围分别形成有圆环状的密封部86a、86b。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罩70侧的密封部78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密封部87a、87b。此外,各密封部83a~87a、83b~87b形成为自底面的例如数10~数100μm左右的高度的凸条,设置为比罩70侧的对应的密封部细,且位置与罩70侧的对应的密封部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对应。另外,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侧的各密封部83a~87a和其背面侧的各密封部83b~87b分别形成为面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表面及背面,从上述各面大致垂直地延展的凸条的密封部88沿片主体81的周缘大致全周地形成。在该密封部88的周向的一处形成有切口88a。利用密封部88,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间的周缘部以及隔膜形成部件80与流路形成板90之间的周缘部在除了切口88a的部分之外不产生液漏地被密封。此外,从墨液流路的密封泄漏的墨液储存在罩70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间隙、或隔膜形成部件80与流路形成板90的间隙,但该储存的废墨从切口88a向外侧落下。
另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的延伸部82分别形成有:作为墨液排出口64的六个贯通孔82a;作为负压导出口65的一个贯通孔82b。此外,在隔膜形成部件80分别形成有用于插通卡定钩66、67的多个插通孔89a及用于插通螺钉68的一对凹部89b。另外,在第一列的隔膜37的周边形成有多个销孔89c。
其次,根据图7、图9~图11说明流路形成板90的结构。图9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背面(底面)的仰视图,图1是表示流路形成板和薄膜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10中,还标注与槽对应的流路的符号。
图7、图9~图11所示的流路形成板90在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延伸部8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延伸部91,具有俯视下与隔膜形成部件80大致相同的四角板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形成板90为塑料制,例如,由聚丙烯(PP)构成。使用聚丙烯的理由如下,即,聚丙烯是塑料材料中气体阻隔性比较高(即气体透过性低)且容易熔敷薄膜120的材料(热塑性塑料材料)。
如图7、图9所示,在流路形成板90的上表面,在与各隔膜37对应的位置凹入设置有六个凹部31,在与各吸引侧阀体36对应的位置凹入设置有六个凹部30,进而,在与各喷出侧阀体38对应的位置凹入设置有六个凹部32。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墨液供给针2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90a。六个贯通孔90a位于两列的凹部31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且在X方向上以恒定的间距排列成一列。贯通孔90a构成第一流路15a的一部分,从墨液供给针25供给的墨液通过该贯通孔90a送往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
另外,如图7、图9所示,作为在凹部30中突出设置于其中央部的阀座30a的外侧的偏心位置形成有贯通孔30b。贯通孔30b构成第一流路15a(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入吸引侧阀41内(阀室41a)的墨液的流入路。另外,在各凹部30的外侧附近位置形成有贯通孔90b。贯通孔90b构成第二流路15b(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吸引侧阀41的阀室41b出来后流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的墨液的流出路。
另外,如图7、图9所示,在构成泵室43a的凹部31形成有一对贯通孔31a、31b。一方的贯通孔31a构成第二流路15b(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向泵室43a吸引的墨液的流入路。另一方面,另一方的贯通孔31b构成第三流路15c(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泵室43a喷出的墨液的流出路。另外,在凹部32中位于其底面中央部的圆板状的阀座32a的外周侧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32b,在阀座32a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32c。贯通孔32b构成第三流路15c(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泵43喷出的墨液的向喷出侧阀45内流入的流入路。另一方面,贯通孔32c构成第四流路15d(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形成为从喷出侧阀45流出的墨液的流出路。
另外,如图7、图9所示,在延伸部91形成有六个贯通孔91a(墨液排出孔)和一个负压导出孔91b。六个贯通孔91a成为第四流路15d(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一个负压导出孔91b成为空气流路46b(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图9中的右上端部,在第一列的凹部31的右侧附近位置形成有一对贯通孔90e、90f和连通两个贯通孔90e、90f的槽90g。这些贯通孔90e、90f及槽90g成为用于向负压室43b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46b(参照图1)的一部分。
进而,在两列的凹部31的列之间的间隙区域,相当于连结在Y方向上成组的三组凹部31的每一组的中心点之间的线段的大致中点的各位置分别形成有三个贯通孔92。该贯通孔92构成空气流路46b的一部分,形成为负压的导入路,导入的负压通过隔膜形成部件80的贯通孔81b,到达罩70的背面的槽77,经由该槽77,导入位于所述Y方向两侧的两个负压室43b。
如图7及图9所示,在凹部30、31、32的周围,以与罩70的密封部78a、78b、78c、78d、78e成大致面对称的形状而带状延伸的密封部93a、93b、93c、93d、93e以例如0.5~2mm宽度、数10~数100μm左右的高度突出设置。各密封部93a、93b、93c、93d、93e位于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背面侧的密封部83b、84b、85b、86b、87b对应。在组装墨液供给系统61时,具有隔膜形成部件80的橡胶弹性的密封部夹在罩70的密封部和流路形成板90的密封部之间而被压接,确保凹部30、31、32的密封性。
另外,如图7及图9所示,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卡定钩66、67对应的部位,突出设置有具有插通孔94a的凸起部94。进而,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隔膜形成部件80的销孔89c对应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具有比销孔89c的内径略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销96。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中与罩70的各销79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具有比销79的外径略大的内径的定位孔97。
通过将多个(在本例中为19个)凸起部94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的插通孔89a,且将销96插通于销孔89c,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为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与凹部30、31、32对置的状态。并且,通过向定位孔97中插入罩70侧的销79,将罩7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及在流路形成板90上定位的隔膜形成部件80定位。
在此,流路形成板90的凸起部94与罩70的凸起部76(参照图8)的突出高度设定为:通过凸起部94的上端面与罩70的背面抵接、以及凸起部76的上端面与流路形成板90的上表面抵接,将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间隔规定为规定值。即,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的间隔变为小于能够使卡定钩66、67与被卡定部132、133(参照图6)卡合的值小之后,凸起部76、94分别与相反侧的部件的面抵接,且在该抵接位置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被压缩。并且,在使卡定钩66、67与被卡定部132、133(参照图6)卡合的卡定状态下,在罩70及流路形成板90的各密封部之间,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3a、83b、84a、84b、85a、85b、86a、86b、87a、87b被适于密封的压力夹住而被压接。
其次,说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底面)侧的结构。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构成流路15a~15d、46b(参照图1、图2)的侧壁的分隔壁100沿规定的流路路径而延伸地形成。该分隔壁100按每一个流路15a~15d、46b封闭为死胡同状,在该分隔壁100的内侧分别形成有将其间隔(相邻而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的间隔)作为槽宽度的多个槽(以下,称为“第一~第五槽101~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通过在流路形成板90的流路形成面(底面)熔敷薄膜120,由第一~第五槽101~105和薄膜120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形成为经由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的流路111~115。此时,四种第一~第四槽101~104分别成为第一~第四墨液流路111~114,分别设置于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另外,其他一种第五槽105成为空气流路115,以经由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各负压室43b附近的路径设置一个。
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中的一个角部(图10的左上角部),一根负压导入用管部106从背面垂直地突出。在管部106连接与负压产生装置47连接的空气流路用配管46a(参照图1)的一端部,该管部106成为向墨液供给系统61的负压的导入口。与该管部106连通的空气流路用的槽105以在途中经由三个贯通孔92并到达负压导出孔91b的路径延伸。
另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中图10中的上侧左右两端位置,突出设置有用于将保护板13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的一对销107。进而,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周缘,在大致全周形成有与分隔壁100大致相同高度的延伸部108。
如图11所示,薄膜120形成为具有与流路形成板90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的大致四角形状,熔敷于分隔壁100和延伸部108的各端面(在图16中为上端面)。薄膜120例如由用树脂层包夹金属箔的层压薄膜构成,利用金属箔(例如铝箔等)提高气体阻隔性,利用表面的树脂层(例如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确保与流路形成板90的熔敷性。此外,薄膜120分别具有:与流路形成板90侧的延伸部91对应的延伸部121;用于避开流路形成板90侧的管部106及销107的凹部120a、120b。
图12是表示流路形成板的背面中的与墨液流路有关的部分的局部仰视图。另外,图13是流路形成板的背面中的主要表示空气流路的部分的局部仰视图。此外,在图12、图13中,省略了流路(槽)以外的部分(凸起部等)。另外,在图12中,示出与两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的部分。在此,在图12、图13中,与图10相同地标注与槽对应的流路的符号,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槽101视为薄膜熔敷后的流路来说明。
如图10及图12所示,墨液流路用第一~第四槽101~104通过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熔敷的薄膜120之间包围形成,而分别形成为第一墨液流路111、第二墨液流路112、第三墨液流路113及第四墨液流路114。
构成六个墨液供给装置14的六组墨液流路111~114在泵43(凹部31)位于第一列(图10的上列)的三个墨液供给装置14和泵43(凹部31)位于第二列(图10的下列)的三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中,由于墨液供给针25、泵43、吸引侧阀41、喷出侧阀45的位置关系略不同的理由等,所述流路路径等根据每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而略不同。但是,除了路径略不同以外,各组的墨液流路111~114形成为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因此,在图12中,着眼于位于与配管连接部63(参照图3、图4)相反侧的两个墨液供给装置14,说明各墨液流路。
在图12中,上下排列的两个凹部31中上侧的凹部31和左右排列的凹部30、32中左侧的凹部30、32与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下侧的凹部31和右侧的凹部30、32与另一个墨液供给装置14对应。
如图12所示,第一墨液流路111(第一槽101)是连通与墨液供给针25对应的贯通孔90a和吸引侧阀41(凹部30)的贯通孔30b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从墨液供给针25通过贯通孔90a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一墨液流路111流至贯通孔30b,从贯通孔30b流入吸引侧阀41。
另外,第二墨液流路112是连通吸引侧阀41(凹部30)的附近的贯通孔90b和泵43(凹部31)的贯通孔31a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通过由所述吸引驱动引起的墨液压力(负压)开阀的吸引侧阀41,从贯通孔90b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二墨液流路112流至贯通孔31a,从贯通孔31a流入泵室43a。
进而,第三墨液流路113是连通泵43(凹部31侧)的贯通孔31b和喷出侧阀45(凹部32)的贯通孔32b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喷出驱动时,从泵室43a喷出,从贯通孔31b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三墨液流路113流至贯通孔32b,从贯通孔32b流入喷出侧阀45。
另外,第四墨液流路114是连通喷出侧阀45(凹部32)的贯通孔32c和延伸部91的贯通孔91a的流路。从而,在泵43的喷出驱动时,通过由所述喷出驱动加压的墨液压力而开阀的喷出侧阀45,从贯通孔32c向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流出的墨液通过第四墨液流路114,流至贯通孔91a,通过贯通孔91a从配管连接部63的墨液排出口64流出。
其次,说明导入负压的空气流路。如图13所示,从负压导入用的管部106导入的负压经由流路形成板90的表面侧的槽90g及贯通孔90f,导入其背面侧的空气流路115。空气流路115从贯通孔90f依次经由相当于第一列的泵43的泵室43a(凹部31)的背面的位置,并延伸至负压导出孔91b。并且,空气流路115具有在相当于各泵室43a(凹部31)的背面的位置分别分支,向图13中的下侧延伸的三个空气流路115a,各分支的三个空气流路115a分别与对应的三个贯通孔92连通。从而,在泵43的吸引驱动时,通过墨液供给系统61的管部106,导入空气流路115的负压通过其中途分支的空气流路115a,从贯通孔92向流路形成板90的表面侧导出。并且,从所述贯通孔92导出的负压通过隔膜形成部件80的贯通孔81b,到达罩70的背面的槽77的其长度方向中央部,沿所述槽77分别导入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负压室43b。
图14是表示罩与保护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6及图14所示的保护板130由具有与薄膜120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的例如金属板构成。保护板130具有:与配管连接部63对应的延伸部131;位于与卡定钩66、67对应的位置的多个被卡定部132、133。另外,在保护板130的与流路形成板90侧的管部10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插通管部106的孔134。
在此,如图8及图14所示,罩70在组装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状态下作为主体62的一部分。在该罩70的底面(背面)垂直地延伸出作为卡定部共计19根卡定钩66、67。卡定钩66、67在罩70的背面沿其周缘部隔开规定的间隔从各位置延伸出,共计设置12根。即,在罩70的背面四角设有4根卡定钩66,在这4根卡定钩66之间分别设置各设置2根卡定钩66。
此外,如图8所示,卡定钩67在罩70的背面中配置在比12根卡定钩66的配置位置靠内侧,并在作为构成泵43及各阀41、45的各凹部34、33、35的间隙区域的各位置延伸出共计7根。具体来说,7根卡定钩67在由四个泵43(罩70中为凹部34)包围的两个间隙区域设置2根,在由两个泵43与两个吸引侧阀41(罩70中为凹部33)包围的两个间隙区域设置2根,进而,在由两个吸引侧阀41与两个喷出侧阀45(罩70中为凹部35)包围的五个间隙区域中每隔一个的三个间隙区域设置3根。两种卡定钩66、67仅是分别在沿主体62的周缘部的位置进行卡定,或在主体62的靠内侧的位置且与泵43及阀41、45的间隙相当的位置进行卡定的不同,其形状是相同的。卡定钩66、67延伸成细长的规定长度的四角板状,在其内侧形成有细长的四边形状的卡定孔66a、67a。而且,代替卡定孔66a、67a,也可形成卡定凹部。
如图14所示,在保护板130的周缘部,在与12根卡定钩66对应的各位置设有12个被卡定部132。被卡定部132由在保护板130的制造过程中将作为其材料的金属板冲裁而以其残留的部分形成规定形状的卡定爪构成。此外,在保护板130的靠内侧的部分在与7根卡定钩67对应的各位置设有7个被卡定部13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卡定钩66及被卡定部132构成第一卡定机构,利用卡定钩67及被卡定部133构成第二卡定机构。并且利用第一卡定机构与第二卡定机构来构成卡定机构。
图15是表示被卡定部133的示意俯视图。如图14及图15所示,被卡定部133包括:保护板130的制造过程中在作为其材料的金属板上冲裁孔130a并利用其残留的部分的形状而形成的板簧部133a、和从该板簧部133a突出的卡定爪133b。板簧部133a具有大致“コ”字状,且以在其两端部的两个部位与金属板中未构成被卡定部的部分即金属基板部连接的状态下从金属基板部延伸出。并且,卡定爪133b向板簧部133a的内缘部突出。卡定爪133b形成为比卡定钩67的卡定孔67a的孔宽度略窄的宽度,且卡定爪133b能够插通卡定孔67a。
此外,图16表示卡定钩与被卡定部的卡合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卡定钩67的前端部(下端部)形成有作为越靠近前端侧厚度越薄的斜面的引导面67b。卡定钩67首先由其前端部的引导面67b与被卡定部133的卡定爪133b抵接,然后,卡定钩67相对于被卡定部133向图16的下方相对移动时,卡定爪133b沿引导面67b滑动,从而卡定钩67被向从卡定爪133b离开的方向(图16中的左方)按压。并且,当卡定钩67的卡定孔67a到达与卡定爪133b对应的位置时,卡定爪133b插入卡定孔67a,从而卡定钩67与被卡定部133卡合在卡定状态。而且,在卡定钩66上,在其前端部也形成有作为同样的斜面的引导面。
下面,如下进行墨液供给系统61的组装。在将薄膜120预先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后层叠各部件80、90、120、130,并从上起将罩70的卡定钩66、67插通于各部件80、90的各插通孔89a、94a,同时将罩70按入到各卡定钩66、67与保护板130的各被卡定部132、133卡合为止。其结果,各卡定钩66、67与各被卡定部132、133卡合,罩70与保护板130通过卡定而固定。如此,在确保各部件70、80、90间的密封性的状态下,组装由各部件70、80、90、120、130构成的层叠体。进而,在该层叠体的底面侧以层叠状态配置接受器皿140,并将两根螺钉68插入螺钉插通孔76a而从下侧紧固,从而组装墨液供给系统61。
此时,在卡定前层叠了各部件70、80、90、120、130的状态下,流路形成板90的凸起部94及销96分别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的插通孔89a及销孔89c,由此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为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分别与凹部30、31、32对置的状态。另外,罩70通过使各销79插入定位孔97中而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定位,吸引侧阀体36、隔膜37及喷出侧阀体38配置为分别与凹部33、34、35对置的状态。
并且,在卡定固定各部件70、80、90、120、130的状态下,利用从罩70的底面至卡定钩66、67的卡定位置(即卡定孔66a、67a的开口内,与被卡定部132、133卡合的其前端位置)为止的长度,限定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的间隔。并且,该间隔由从卡定钩66、67的基端部至卡定孔66a、67a的前端部为止的长度来确定,因此在墨液供给系统61间难以产生该间隔的不均。因此,在卡定钩66、67与被卡定部132、133卡定的状态下,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在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各密封部间被夹成加压状态,并以适于密封的加压力而被压缩。其结果,确保泵43及各阀41、45等密封性。
例如,在使用螺钉或螺栓等紧固部件的情况下,由于紧固力的不均而被过强地紧固的情况下,隔膜形成部件(挠性部件)的密封部被过度压溃,且该过渡压溃的部分的橡胶被向阀室的内侧压出,从而吸引侧阀体或喷出侧阀体产生松弛。其结果,由于阀体松弛的阀(单向阀)和阀体未松弛的阀,阀对于墨液压力的开闭时刻偏移。例如,由于吸引侧阀的开闭时刻偏移,泵的负压室向大气开放而应该闭阀的吸引侧阀产生未完全闭阀的状况时,则在取下墨盒时,加压墨液发生逆流而从墨液供给针漏出。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4a、84b不会被过度地压溃,因此在墨液供给系统61间难以发生吸引侧阀体41对于墨液压力的开闭时刻的不均,在负压室43b大气开放时,吸引侧阀41可靠地闭阀。其结果,能够尽力避免在用户取下墨盒13时墨液供给系统61内的加压墨液逆流而从墨液供给针25漏出的情况。
另外,若由于喷出侧阀对于墨液压力的开闭时刻不均的原因,而在应闭阀的墨液压力下,喷出侧阀的闭阀不完全,则在每一个墨液颜色的墨液流路之间发生墨液输送量的不均。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85a、85b不会被过度地压溃,喷出侧阀体38不会松弛,因此,泵43的吸引驱动时喷出侧阀45可靠地闭阀。其结果,难以在每一个墨液颜色的墨液流路之间发生墨液输送量的不均。
另外,即使能够避免上述密封部的过度的压溃,也在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的向闭阀方向的施压力弱的情况下,有经由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发生墨液泄漏的担心。因此,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大型化,但为了使闭阀可靠,特意采用了具备将吸引侧阀体36及喷出侧阀体38向闭阀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40、44(施力机构)的止回阀构造。
并且,即使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大型化,也通过在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主体62,六个泵43、六个吸引侧阀41及六个喷出侧阀45比较稠密地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紧凑地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在这种情况下,将比较大径的泵43排列成两列,在其列之间的间隙区域将六根墨液供给针25以等间隔排列成一列,进而,在泵列的相邻的区域将六个吸引侧阀41和六个喷出侧阀45分别沿与泵列平行的方向大致邻接地排列成一列。
该设计能够稠密地配置泵43及各阀41、45,但墨液供给针25、泵43、各阀41、45的位置相对地远离,流路15a、15b、15c、15d相对地变长。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设置多个槽101~104,在其背面熔敷薄膜120,由此将由槽101~104和薄膜120包围形成的流路15a、15b、15c、15d配置于流路形成板90中形成有泵43及各阀41、45的一侧的面(表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因此,能够在不牺牲泵43及各阀41、45的比较稠密的设计的情况下,将流路15a、15b、15c、15d装入相同的一个部件内。
并且,在将六个墨盒13装配于墨液供给系统61的各墨液供给针25的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将六个墨盒13的配置区域(在俯视下包括六个墨盒13的最小矩形区域)沿其层叠方向投影于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上表面的投影范围称为“盒投影范围”时,六个泵43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的各位置来设计。另外,排列成一列的六个吸引侧阀41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布置。进而,排列成一列的六个喷出侧阀45也以各自的中心均包括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相对于六根墨液供给针25布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置为六个泵43、六个吸引侧泵41及六个喷出侧阀45的各中心均包括在由六根墨液供给针25的各位置确定的盒投影范围内。
并且,盒投影范围收纳在将六根墨液供给针25、六个泵43、各六个的各阀41、45比较稠密地布置而构成为比较紧凑的尺寸的主体62的上表面。因此,在打印机11内能够将用于配置墨液供给系统61(墨盒保持架)及六个墨盒13而需要确保的配设空间抑制得比较小。其结果,能够紧凑地构成打印机11自身。
此外,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设置的第一~第四墨液流路111~114在其路径的相当大的部分(在图12的上下方向上,贯通孔90a和凹部30的中心附近之间的区域)隔着分隔壁100而邻接延伸。例如,分隔壁的外侧面向空气(大气)的情况下,空气透过分隔壁,空气溶入在分隔壁的内侧流动的墨液中,所溶入的空气可能在墨液中成为气泡、或墨液中的水分可能透过分隔壁而蒸发散失。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他墨液流路的墨液流过分隔壁100的外侧,因此,与分隔壁面向空气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空气透过分隔壁溶入墨液中,成为导致气泡产生的原因,或墨液中的水分透过分隔壁而蒸发的情况。其结果,在墨液中难以发生气泡,容易避免气泡引起的墨液滴的喷出错误。此外,也容易避免因为水分的蒸发散失而容易引起墨液粘度变高所发生的喷嘴堵塞引起的墨液滴的喷出错误。
另外,在薄膜120的下侧配置有由金属板构成的保护板130,因此,在卡定钩66、67与被卡定部132、133的卡合状态下,能够避免塑料制(PP)的流路形成板90在卡合部位由于相对强地按压的力的分布而微小地变形为波浪状的情况。从而,即使在卡定状态下,也确保流路形成板90的平坦性,因此,能够避免例如流路形成板的波浪变形引起的密封性能的降低、并确保密封性。
此外,当墨盒13的装卸时在漏到罩70的上表面的墨液或从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间隙泄漏的墨液通过未图示的小孔储存在配置于最下层的接收器皿140。并且接收器皿140的外周上的一个部位设有排液路,并沿排液路向外侧排出,例如回收到废液罐21。从而,能够避免打印机11内被从墨液供给系统61泄漏的废墨污染。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通过卡定钩66、67与被卡定部132、133的卡合,将罩70与保护板130卡定并固定在将隔膜形成部件80以加压状态设置在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之间的状态。从而,若在将罩70的卡定钩66、67插通于隔膜形成部件80及流路形成板90的各插通孔89a、94a,并与保护板130的被卡定部132、133卡定之前按压罩70,则能够将各部件70、80、90、120、130组装成层叠状态。从而,与紧固螺钉或螺栓等紧固部件而将各部件组装成层叠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比较简单地组装墨液供给系统61。
(2)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间隔由到卡定钩66、67的卡定位置为止的长度而唯一地确定为大致恒定,所以墨液供给系统61间难以产生该间隔的不均。从而,能够避免在采用由紧固部件紧固的结构的情况下成为问题的由紧固力的不均导致以过强的力紧固而引起隔膜形成部件被过度压溃的情况。从而,难以产生由于隔膜形成部件80的过度压溃导致阀41、45的开闭时刻的不均,在各阀41、45应闭阀时确保闭阀。其结果,能够防止取下墨盒13时墨液从墨液供给针25泄漏,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墨液供给系统61的墨液供给量在墨液颜色间不均。此外,在使用紧固部件组装的以往结构中,若当吸引驱动开始时产生喷出侧阀的闭阀的延迟或其闭阀不完全,则下游区域的墨液被减压而难以确保必要的加压值,若当喷出驱动开始时产生吸引侧阀的闭阀的延迟或其闭阀不完全,则存在应喷出的墨液向墨盒侧逆流的不良情况的担心,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能够防止此种不良情况。
(3)不仅在主体62的周缘部,也在靠其内侧的部分设定由卡定钩66、67形成的卡定部位。即,设置沿主体62的周缘部的遍及全周配置的多根(12根)卡定钩66、和靠主体62的内侧而配置于泵43及各阀41、45的间隙区域的多根(7根)卡定钩67。因此,能够减小主体62的周缘部中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间隔而确保周缘部的密封性,并且即使在主体62的内侧区域,能够较小地保持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密封部的间隔。从而,在主体62的整个面上确保泵43及各阀41、45的密封性。
例如,在采用没有作为第2卡定机构的卡定钩67及被卡定部133的结构的情况下,合成树脂制的流路形成板90或罩70受到隔膜形成部件80的压缩反作用力而产生翘曲等变形,罩70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形成为在其中央部分浮起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无法在主体62的中央部分确保泵43及阀41、45的密封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主体62的周缘部,在靠其内侧的部位也构成利用卡定钩67与被卡定部133的卡合而卡定,所以能够抑制罩70的中央部分相对于流路形成板90的浮起。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能够确保遍及主体62的整个面的所有的泵43及阀41、45的密封性。
(4)在主体62的靠内侧的部位卡定的卡定钩67与能够卡定的保护板130侧的被卡定部133上设置板簧部133a,并在板簧部133a的前端侧采用形成卡定爪133b的结构。例如,俯视的情况下,在主体62的靠内侧的部分,在隔膜形成部件80形成有泵43及各阀41、45的密封部,该密封部在流路形成板90与罩70的各密封部间被夹住而压缩的量与主体62的周缘部相比相对变大。因此,在卡定钩67与被卡定部133的卡合部分施加比对卡定钩66与被卡定部132的卡合部分施加的力更大的力,则向卡定脱离的方向作用。例如,当使该卡定脱离的方向的力超过某个值时,卡定爪从卡定钩的卡定孔脱离,可能引起无法确保主体中央部分的密封、或根据情况罩70脱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设置于被卡定部133的板簧部133a利用其弹性向卡定钩67脱离的方向(图16中的上方)变形,由此其变为缓冲而避免卡定脱离。此时,对板簧部133a施加向原位置复位的方向的力,所以以与其相称的力压缩隔膜形成部件80的密封部,所以确保密封性。从而避免卡定钩67的卡定脱离而确保密封性,并且能够防止罩70脱离。
(5)因为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层叠构造墨液供给系统61。并且,采用将包括作为单一的流路形成部件的罩70与流路形成板90的多个部件70、80、90、120、130层叠的层叠构造。从而,能够提供作为将具有泵43、吸引侧阀41、喷出侧阀45及流路15a、15b、15c、15d的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一体化的比较薄型的一体部件。因此,配管操作仅由将空气流路用配管46a与管部106连接的配管、和设置于从记录头单元12延伸出的挠性配管板的前端部的配管连接件59安装于配管连接部63的配管即可。从而,不需要使例如泵与两个单向阀(止回阀)连接的配管、或为在墨液供给装置间共用向泵的工作液体而连接墨液供给装置14间的配管等复杂的配管操作即可。
(6)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形成流路用的槽101~105,且在其背面熔敷薄膜120,从而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配置将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连接的流路。从而,能够在层叠方向(Z方向)上重复地配置:在流路形成板90的表面侧设置的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和在其背面侧设置的连接它们的流路111~115,所以能够紧凑地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的俯视的尺寸。此外,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的流路111~115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墨液供给系统61不会变厚,从这点上能够实现薄型化。
(7)以所有的泵43的中心收纳于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相对于墨液供给针25布置泵43,所以能够比较小地构成装配有墨盒13的墨液供给系统61的设置空间。进而,以所有阀41、45的中心收纳于墨盒投影范围内的方式来相对于墨液供给针25布置阀41、45,所以能够进一步小地构成装配有墨盒13的墨液供给系统61的设置空间。
(8)在流路形成板90的熔敷有薄膜120的背面配置有保护板130,所以能够防止在卡定钩66、67的卡定部位受到比其他部分相对大的力而导致的流路形成板90等波浪变形。从而,在卡定前后确保密封面的平坦性,并确保墨液供给系统61的密封性。此外,因为保护板130配置在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侧,所以能够保护为了形成流路而熔敷于流路形成板90的背面的薄膜120。
(9)在墨液供给系统61中,构成吸引侧阀41(吸引侧止回阀)及喷出侧阀45(喷出侧止回阀)的各阀室41a、45a的一部分的凹部30、33凹陷设置在形成有构成泵室43a的一部分的凹部31的下壳体即流路形成板90上。从而,能够较薄地构成泵机构整体,并紧凑地构成墨液供给系统61。
例如,在流路形成板90(下壳体)上不设置凹部地构成泵室43a及阀室41a、阀室45a的情况下,需要在罩70(上壳体)侧较大地设置用于设置阀室的凹部,且为了流路形成板90的泵室43a的凹部31,流路形成板90需要相当的厚度。如此,当在下壳体与上壳体上分散地形成有凹部时,厚度增加,墨液供给系统61变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泵室43a的凹部31的流路形成板90上也设有用于吸引侧阀41和喷出侧阀45的各阀室41a、45a的凹部30、32,所以能够使用作罩70侧的阀室的凹部变浅,至少泵43以外的部分容易实现薄型化。
(10)进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止回阀室的结构,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利用在形成于流路形成板90的凹部30的底面上开口的贯通孔31b来形成向阀室41a的流入口,且吸引侧阀体36在闭阀时不堵塞流入口的结构。因此,在吸引侧阀41侧的阀室41a中,来自泵吸引驱动时的泵室43a的负压(墨液压力)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的上侧整个面上,此时墨盒13的墨液压力也以环状的大的受压面积作用于吸引侧阀体36的相反面(下表面),因此基于吸引侧阀体36的两面的大的受压面的差压,即使比较小的压力变化也能够开闭吸引侧阀41,并能够减小压力损失。该情况对于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也是同样的,能够以比较小的压力变化开闭喷出侧阀45。于此相反,例如如针簧片阀或瓣阀,若为阀体堵塞向各阀室的流入口的阀构造,则因为阀体堵塞的流入口的开口面积成为阀体的受压面积,所以若不作用大的负压,则难以可靠地打开阀。该情况对于喷出侧阀45的阀室45a也同样。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的各止回阀为即使小的压力变化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开闭动作的构造,并且能够减薄泵机构。
(11)各结构部件70、80、90、120、130、140的全部为6个墨液供给装置14共用的部件,所以部件数少,墨液供给系统61的组装容易。
上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也可变更为下面的方式。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部件即罩70(第二流路形成部件28)侧设置作为卡定部的卡定钩66、67,在第一部件即流路形成板90(第一流路形成部件27)侧设置被卡定部,但也可相反地设置卡定部与被卡定部。主要是,只要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中一方设置卡定部,另一方设置与该卡定部成对的被卡定部即可。在该情况下,在具有多个卡定机构的结构中,设有卡定部的部件与设有被卡定部的部件也可在卡定机构间不同。
(变形例2)
也可废弃保护板130。在该情况下,只要形成使设置于罩70(第二部件)与流路形成板90(第一部件)中一方的卡定部(卡定钩)与设置于另一方的被卡定部(卡定爪)卡合的结构即可,此外,在废弃保护板130的情况下,例如在卡定机构的卡定时设定流路形成部件不产生波浪形状的变形等程度的卡定力、或流路形成部件采用卡定机构的卡定时不产生变形程度的刚性高的材料即可。
(变形例3)
也可仅由具备板簧部的被卡定部133来构成多个卡定机构。此外,也可仅由不具有板簧部的被卡定部132来构成多个卡定机构。
(变形例4)
也可采用仅在沿墨液供给系统61的主体62的周缘部的位置设置卡定机构,且仅将主体62的周缘部形成为卡定部位。
(变形例5)也可废弃接受器皿140。若薄膜使用高强度的材料,则即使没有保护板,也能够避免破损等问题。此外,若密封完全不产生墨液泄漏,则废弃接受器皿140也不是问题。
(变形例6)进而,也可采用不使用薄膜的结构。例如,也可在与流路形成板的隔膜形成部件80相对一侧的面上形成流路用的槽,并利用由槽与隔膜形成部件80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来形成流路的结构,或将流路形成部件利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孔来形成流路也可。进而,代替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将一张流路形成板,也可由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多张流路形成部件来构成,并在将多张(例如2张)流路形成部件的相对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槽,且在层叠他们时,利用所述槽和其向对面来包围形成流路。
(变形例7)
液体供给装置并不限定于将多个墨液供给装置14单元化了的墨液供给系统。也可为各具备一个泵43、吸引侧阀41及喷出侧阀45的单色的墨液供给装置14。
(变形例8)
只要罩70及隔膜形成部件80中一方为单一部件即可。例如,将罩形成为多个部件,或将隔膜形成部件形成为多个部件,或者将罩与隔膜形成部件的两方形成为相同个数或者不同个数的多个部件。在该情况下,只要流路形成板90为单一部件,则可将墨液供给系统61单一部件化。
(变形例9)
墨液供给系统61也可不是盒保持架。也可采用例如,将从装配有墨液灌等墨液供给源或者墨盒的盒保持架延伸的管连接于墨液供给系统的供给用管部的结构。此外,如专利文献2,也可采用将具有泵、第一单向阀(吸引用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喷出用单向阀)的墨液供给装置搭载于记录头单元的结构。即,将所述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系统61搭载于滑架。即使在此种结构中,通过采用层叠构造的墨液供给系统61,能够实现配管操作的降低及墨液供给装置的薄型化。
(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喷墨式的打印机和墨盒,但也可采用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和收容该液体的液体容器。也可适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各种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滴状、丝状带尾。此外,在此所谓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即可,还包括:粘度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那种的流体状态、另外,不仅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由颜料及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例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墨液和液晶等。在此,墨液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液及油性墨液以及凝胶油墨、热熔墨液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也可以是例如: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用于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及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且喷射成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和微量分配器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在钟表和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用针尖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蚀刻基板等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其中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容器。
以下,记载从所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把握的技术思想。
(1)如本发明第1~8方面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部件构成所述供给泵的隔膜及所述单向阀的阀部。
(2)进而,根据本发明第1~8中任一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流路形成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外表面设置用于连接液体收容体(13)的供给口的连接部(25)。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将液体供给源的连接口直接连接于液体供给用连接部,所以在液体供给源与液体供给用连接部之间不需要管等配管。
(3)根据本发明第2方面记载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体是收容有液体的液体盒,所述连接部是插入到所述液体收容体的供给口的液体供给针,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为通过将所述液体供给针插入液体盒的供给口而装配该液体盒的盒保持架。根据该结构,在直接装配液体供给源(液体盒)的盒保持架内装入泵及各单向阀而构成液体供给装置,所以可以不需要用于连接液体供给源与液体供给装置间的管等配管。
Claims (10)
1.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液体供给流路的中途的供给泵;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上游的第一单向阀;设置于该供给泵的下游的第二单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挠性部件,
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通过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所述挠性部件而构成,并且还具备卡定机构,所述卡定机构通过卡定而保持在将所述挠性部件加压并夹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机构通过卡定而保持多个部件,该多个部件包括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并且所述卡定机构具备:在所述多个部件中配置于外侧的一个部件上设置的卡定部、和在与所述一个部件相反侧的外侧配置的另一个部件上设置且能够与所述卡定部卡合的被卡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侧配置有金属板作为所述多个部件中的所述另一个部件,且所述卡定部与形成在所述金属板的被卡定部卡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定部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簧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机构具备:第一卡定机构,其在沿主体的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卡定,且所述主体通过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所述挠性部件而构成;
第二卡定机构,其在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的卡定部位相比位于所述主体的内侧的卡定部位卡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定机构具有板簧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组所述供给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且多组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设有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泵与所述各单向阀的各室的一部分的凹部,所述第二卡定机构将未配置所述凹部的间隙区域作为卡定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组所述供给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且多组所述供给泵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及所述第二单向阀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设有用于形成所述供给泵与所述各单向阀的各室的一部分的凹部,所述第二卡定机构将未配置所述凹部的间隙区域作为卡定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至少一方在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具有槽,且闭塞部件以密封的状态固定于形成有该槽的面上,由此,利用由所述槽与所述闭塞部件包围形成的空间区域,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与所述挠性部件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且所述卡定机构在未配置所述液体供给流路的一部分的间隙区域设定卡定部位。
1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喷射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90204 | 2008-07-23 | ||
JP2008190204A JP2010023427A (ja) | 2008-07-23 | 2008-07-23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8-190204 | 2008-07-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33268A CN101633268A (zh) | 2010-01-27 |
CN101633268B true CN101633268B (zh) | 2011-08-31 |
Family
ID=41568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646176A Active CN101633268B (zh) | 2008-07-23 | 2009-07-23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97040B2 (zh) |
JP (1) | JP2010023427A (zh) |
CN (1) | CN1016332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1153A (ja) * | 2010-12-22 | 2012-07-1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供給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5760430B2 (ja) * | 2010-12-22 | 2015-08-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5742209B2 (ja) * | 2010-12-22 | 2015-07-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6355442B2 (ja) * | 2014-06-10 | 2018-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の液体充填方法 |
CN108290417B (zh) * | 2016-01-22 | 2020-05-12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流体供应整合模块 |
JP6822004B2 (ja) * | 2016-08-12 | 2021-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IT201700114747A1 (it) * | 2017-10-30 | 2019-04-30 | Luigi Dentamaro | Sistema di alimentazione di inchiostro per una stampante a getto di inchiostro e stampante comprendente il sistema |
JP6610759B2 (ja) * | 2018-11-22 | 2019-1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4646A (en) * | 1995-04-27 | 1998-12-2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Diaphragm pump for ink supply |
US6322207B1 (en) * | 1995-04-27 | 2001-11-2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eplaceable pump module for receiving replaceable ink supplies to provide ink to an ink jet printing system |
JP3441066B2 (ja) * | 2000-07-10 | 2003-08-25 | 株式会社大進工業研究所 | フラックス供給装置 |
JP3944815B2 (ja) | 2000-12-27 | 2007-07-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供給路内の洗浄制御方法 |
US6652080B2 (en) * | 2002-04-30 | 2003-11-2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circulating fluid delivery system |
JP2005297330A (ja) | 2004-04-09 | 2005-10-27 | Seiko Epson Corp | 弁体、弁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JP4725157B2 (ja) | 2005-03-28 | 2011-07-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
2008
- 2008-07-23 JP JP2008190204A patent/JP2010023427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7-22 US US12/507,621 patent/US819704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7-23 CN CN2009101646176A patent/CN10163326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023427A (ja) | 2010-02-04 |
US8197040B2 (en) | 2012-06-12 |
US20100020137A1 (en) | 2010-01-28 |
CN101633268A (zh) | 2010-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33268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633267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633270B (zh) |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供给方法 | |
CN101633269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4228353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1500810B (zh) |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
CN210148931U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568576B (zh) | 盒 | |
CN101590736A (zh)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660587A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0537248C (zh) | 液体容器 | |
CN103419504A (zh) |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 |
US8287110B2 (en) | Packed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thereof | |
JP2017136721A (ja) | 液体噴射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用支持体 | |
CN103568570A (zh) | 印刷材料的注入方法、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 |
CN104417078A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4908434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1590733B (zh) | 液体容纳体 | |
JP2017136822A (ja) | 流路構造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 | |
US7350898B2 (en) | Nozzle tape used with inkjet cartridge | |
JP2010023422A (ja)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0023426A (ja)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137275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3018291A (ja) |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 |
CN103660593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