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9863B - 爆震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爆震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9863B
CN101629863B CN2009101585577A CN200910158557A CN101629863B CN 101629863 B CN101629863 B CN 101629863B CN 2009101585577 A CN2009101585577 A CN 2009101585577A CN 200910158557 A CN200910158557 A CN 200910158557A CN 101629863 B CN101629863 B CN 1016298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body
base end
body portion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85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9863A (zh
Inventor
伊藤慎悟
多比良大辅
青井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29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9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9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98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23/00Devices 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rapid changes, such as oscillations, in the pressure of steam, gas, or liquid; Indicators for determining work or energy of steam, internal-combustion, or other fluid-pressure engines from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fluid
    • G01L23/22Devices 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rapid changes, such as oscillations, in the pressure of steam, gas, or liquid; Indicators for determining work or energy of steam, internal-combustion, or other fluid-pressure engines from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fluid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knocks i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nits comprising pressure-sensitive members combined with ignitors for firing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G01L23/221Devices 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rapid changes, such as oscillations, in the pressure of steam, gas, or liquid; Indicators for determining work or energy of steam, internal-combustion, or other fluid-pressure engines from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fluid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knocks i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nits comprising pressure-sensitive members combined with ignitors for firing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knocks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G01L23/222Devices 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rapid changes, such as oscillations, in the pressure of steam, gas, or liquid; Indicators for determining work or energy of steam, internal-combustion, or other fluid-pressure engines from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fluid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knocks i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nits comprising pressure-sensitive members combined with ignitors for firing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for detecting or indicating knocks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ing piezoelectric devi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比以往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的密封的耐久性的爆震传感器。爆震传感器(100)具有压电元件(135)、支承压电元件的支承构件(110)、覆盖它们的树脂覆盖体(150)。支承构件(110)的支承主体部(111)在基端侧具有第1卡合部(119)。另外,树脂覆盖体(150)具有与其外侧部(155)相连且绕入到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包含与第1卡合部(119)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159)的绕入部(157)。第1、第2卡合部(119、159)能抑制绕入部(157)向沿面方向外侧移动。

Description

爆震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等上,用于检测内燃机中发生的爆震的爆震传感器,尤其涉及具有压电元件、支承该压电元件的支承构件、覆盖压电元件和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覆盖体的爆震传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等上,用于检测内燃机所发生的爆震的爆震传感器。例如,专利文献1、2公开了这样的爆震传感器。 
专利文献1的爆震传感器(knock sensor)(爆震传感器(knocking sensor)),具有由筒状的压力套筒(贯穿部)和设置在其基端的凸缘状的缘部(支承主体部)构成的支承构件(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及其说明部分等)。在压力套筒的外周配置有压电陶瓷片(压电元件)、连接片、绝缘片、配重体等,由缘部进行支承。而且,压电陶瓷片等被模制成型的塑料外壳(树脂覆盖体)覆盖而被密封。 
在该爆震传感器中,为了提高支承构件和塑料外壳的密封性,在支承构件中的压力套筒的顶端侧外周周向设置2条槽。另外,在缘部的外周也周向设置2条槽。 
专利文献2的爆震传感器(爆震传感器(knocking sensor))具有由圆筒状的筒部(贯穿部)和设置在其基端的缘部(支承主体部)构成的筒状芯骨(支承构件)(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及其说明部分等)。在筒部的外周配置有压电元件、电极板、绝缘板、配重等,用缘部进行支承。而且,压电元件等被模制成 型的树脂覆盖体覆盖而密封。 
在该爆震传感器中,为了提高筒状芯骨与树脂覆盖体的密封性,也在金属芯骨中的筒部的顶端侧外周周向设置2条槽。另外,在缘部的外周也周向设置2条槽。另外,在该爆震传感器中,使各个槽的形式设为越接近径向外侧轴线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的形式,所以难以拆下插入各个槽的树脂,难以剥离树脂覆盖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175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7834号公报 
但是,不仅是专利文献1的爆震传感器,即使是改良了筒状芯骨和树脂覆盖体的密封性的专利文献2的爆震传感器,依然难以确保充分的密封的耐久性。而且,专利文献2的爆震传感器还存在难以加工上述槽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做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的爆震传感器。 
其解决手段是一种具有压电元件;支承构件,其具有支承主体部,该支承主体部包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上述压电元件的支承面;树脂覆盖体,在与上述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中,将上述支承面朝向的一侧作为顶端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基端侧,在沿着上述支承面的沿面方向中,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外侧、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内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内侧时,上述树脂覆盖体覆盖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且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覆盖上述压电元件的外周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外侧部;其中,上述支承构件 的上述支承主体部在本身的上述基端侧具有第1卡合部;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包含与上述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的绕入部,该绕入部与上述外侧部相连且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 
在以往技术的爆震传感器中,若构成树脂覆盖体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则有时树脂覆盖体中的将压电元件、支承构件的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覆盖的外侧部会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下侧(基端侧)剥落下来,在树脂覆盖体的外侧部和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之间产生间隙。其理由可以认为是以下原因:若爆震传感器长时间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反复承受冷热循环,则构成树脂覆盖体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产生收缩(所谓热缩),而该收缩在爆震传感器的结构方面来看,主要是在与外侧部的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产生的收缩比较大。特别是,有沿上述正交方向的外侧部的尺寸(高度)越大,收缩的程度就越大的倾向。而且,若树脂覆盖体(外侧部)沿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收缩,则插入到设置在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槽中的外侧部的一部分向从槽中脱出的方向移动,树脂覆盖体中的覆盖支承主体部外周的外侧部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下侧(基端侧)剥落下来。因此,本发明人专心研究即使对于树脂覆盖体的外侧部上的收缩,也能充分地保持树脂覆盖体和支承构件之间的密封性的爆震传感器,直至完成本发明。 
即,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在树脂覆盖体上设有与其外侧部相连且绕入到支承构件的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绕入部。若采用该爆震传感器,即使是构成树脂覆盖体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特别是外侧部)产生了向与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收缩,也能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绕入部位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来限制外侧部向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收 缩。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设有第1卡合部,在绕入部上设有与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因此,即使外侧部向与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产生的收缩并不小,也能通过第1、第2卡合部之间的相互卡合来抑制绕入部相对支承主体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相对移动。 
从而,若采用本发明,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绕入部位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绕入部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特别是外侧部)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上剥落下来。结果能比以往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作为“支承构件”的形式,例如,可以举出仅由包含支承面的环状的支承主体部构成的构件,或者除了包含支承面的环状的支承主体部之外还设置了插入环状的压电元件的内侧的筒状的筒状部(贯穿部)的形式等。另外,“支承构件”的材质,只要是考虑应对内燃机的振动的刚性等因素适当地选择即可,例如,从金属、陶瓷、树脂等材料中选择适合的材质即可。 
另外,“支承构件”是用其支承面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压电元件的构件。作为间接地支承压电元件的形式,例如,可以举出将电极构件、绝缘板等其它构件夹在支承面和压电元件之间的形式。 
“树脂覆盖体”的材质,只要是考虑与支承构件的密封性、耐热性等性能适当地选择即可。另外,作为“树脂覆盖体”,例如可以举出通过模制成型形成的方式。 
作为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的形式,例如,可以如后述的那样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出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间断地设置多个的形式等。 
支承构件的“第1卡合部”以及树脂覆盖体的“第2卡合部”可以考虑到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等适当地改变其形式。 
例如,作为“第1卡合部”,可以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地设置向顶端侧凹入且向基端侧敞口的槽状的卡合槽部,或者可以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并排多个地设置向顶端侧凹入且向基端侧敞口的槽状的卡合槽部。而且,作为与其卡合的“第2卡合部”,可以设置向顶端侧突出且插入到上述卡合槽部中的卡合突部。 
另外,作为“第1卡合部”,可以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地设置向基端侧突出的卡合突部,或者,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并排多个地设置向基端侧突出的卡合突部。而且,作为与其卡合的“第2卡合部”,可以设置向基端侧凹入且向顶端侧敞口的槽状的供上述卡合突部插入的卡合槽部。 
另外,作为“第1卡合部”,可以沿着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地设置越是接近沿面方向内侧向顶端侧凹入得越深的卡合圆锥状凹部,或者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并排多个地设置越是接近沿面方向内侧向顶端侧凹入得越深的卡合圆锥状凹部。而且,作为与其卡合的“第2卡合部”,可以设置越是接近沿面方向内侧向顶端侧突出得越大且插入上述卡合圆锥状凹部中的卡合圆锥状凸部。 
另外,作为“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也可以在上述卡合槽部、卡合突部、卡合圆锥状凹部以及卡合圆锥状凸部中,组合2种以上而设置。 
另外,对于后述的“第3卡合部”以及“第4卡合部”的形式而言,也与“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相同。 
另外,上述爆震传感器可以是将上述绕入部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而成的爆震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将绕入部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因此限制了与绕入部相连的外侧部在整个周面区域朝与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收缩。从而,能更加可靠地防止外侧部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将从上述沿面方向看,上述绕入部中的从上述外侧部的内周到上述绕入部的内侧端的最短的绕入长度设为上述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将树脂覆盖体中的绕入部的绕入长度设为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通过这样设置,能更加有效地防止该绕入部从支承主体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的任意一处所记载的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而成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而成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第1卡合部是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第2卡合部是插入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的上述第2卡合环状突部,因此能使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在全周范围相互卡合。而且,由于使突部插入到槽部内进行卡合,因此能使 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可靠地卡合。从而,由于能更加有效地防止绕入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移动而从支承主体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的任意一处所记载的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构成的基端面,该基端面是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的基端面。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虽然树脂覆盖体具有绕入到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绕入部,但支承主体部的基端面并不被树脂覆盖体(绕入部等)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等上时,能使支承主体部的基端面直接与机体等的安装部抵接,并不会将树脂覆盖体夹在中间。从而,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能很容易地传递到爆震传感器,因此能更加高精度地检测爆震。 
另外,其它的解决手段是一种具备呈环状的压电元件、具有包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上述压电元件的支承面的支承主体部以及从该支承主体部延伸且贯穿到上述压电元件内的贯穿部的支承构件、覆盖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覆盖体的爆震传感器,其中,在与上述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中,将上述支承面朝向的一侧作为顶端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基端侧,在沿着上述支承面的沿面方向中,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外侧、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内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内侧时,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覆盖上述压电元件的外周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外侧部以及与该外侧部的上述顶端侧相连且覆盖上述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的顶端侧部;上述爆震传感器中,上述支承构件以及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以下两种组合:设置在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的第1卡合部与包含与上述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的基端侧绕入部的组合,该基端侧绕入部是与上述外侧部相连且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的基端侧绕入部;以及设置在上述贯穿部的上述顶端侧的第3卡合部与包含与上述第3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4卡合部的顶端侧绕入部的组合,该顶端侧绕入部是上述顶端侧部所包含的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贯穿部的上述顶端侧的顶端侧绕入部。 
在现有技术的爆震传感器中,若构成树脂覆盖体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则有时树脂覆盖体中的覆盖压电元件和支承构件外周的外侧部会从支承构件中的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下侧(基端侧)剥落下来,在树脂覆盖体的外侧部和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之间产生间隙。或者,有时树脂覆盖体的顶端侧部从支承构件中的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剥落下来,在树脂覆盖体的顶端侧部和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之间产生间隙。其理由如上所述。 
与此相对应,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在树脂覆盖体上设置基端侧绕入部和顶端侧绕入部的至少任意一种,该基端侧绕入部与其外侧部相连且绕入到支承构件的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该顶端侧绕入部包含于与外侧部相连的顶端侧部并绕入到支承构件的贯穿部的顶端侧。采用该爆震传感器,即使是构成树脂覆盖体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特别是外侧部)产生了向与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收缩,也可以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绕入部位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来限制外侧部向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收缩。或者,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顶端侧部的顶端侧绕入部位于贯穿部的顶端侧来限制外侧部向上 述大致正交方向的收缩。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设置第1卡合部,在基端侧绕入部上设置与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或者,在贯穿部的顶端侧设置第3卡合部,在顶端侧绕入部上设置与第3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4卡合部。因此,即使外侧部向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产生的收缩并不小,也可以通过第1、第2卡合部之间的相互卡合来抑制基端侧绕入部相对支承主体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相对移动。或者,可以通过第3、第4卡合部之间的相互卡合来抑制顶端侧绕入部相对贯穿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相对移动。 
因此,若采用本发明,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基端侧绕入部位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构成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基端侧绕入部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特别是外侧部)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上剥落下来。或者,通过使与外侧部相连的顶端侧部的顶端侧绕入部位于贯穿部的顶端侧构成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顶端侧绕入部上设置与贯穿部的顶端侧的第3卡合部卡合的第4卡合部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特别是外侧部)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从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上剥落下来。 
因此,能比以往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而且,作为“基端侧绕入部”的形式,例如,除了如后述的那样,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的之外,还可以举出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间断地设置多个的形式等。另外,作为“顶端侧绕入部”的形式,例如,除了如后述的那样,沿贯穿部的 外周设置成环状的之外,还可以举出沿贯穿部的外周间断地设置多个的形式等。 
对上述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支承构件以及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和上述基端侧绕入部的组合。 
而且,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将上述基端侧绕入部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将基端侧绕入部沿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因此能在全周范围限制与基端侧绕入部相连的外侧部在与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收缩。从而,能更加可靠地防止外侧部从支承主体部的外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使从上述沿面方向看,上述基端侧绕入部中的从上述外侧部的内周到上述基端侧绕入部的内侧端的最短的绕入长度为上述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将树脂覆盖体中的基端侧绕入部的绕入长度设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通过这样设置,能更加有效地防止该基端侧绕入部从支承主体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构成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第1卡合部是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第2卡合部是插入到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的上述第 2卡合环状突部,所以,能使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在全周范围相互卡合。而且,由于使突部插入到槽部内进行卡合,所以能使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可靠地卡合。从而,能更加有效地防止基端侧绕入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移动而从支承主体部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的任意一处所记载的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虽然树脂覆盖体具有绕入到支承主体部的基端侧的基端侧绕入部,但支承主体部的基端面并不被树脂覆盖体(基端侧绕入部等)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等上时,能使支承主体部的基端面直接与机体等的安装部抵接,并不会将树脂覆盖体夹在中间。从而,由于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能很容易地传递到爆震传感器,因此能更加高精度地检测爆震。 
另外,对上述的任意一处所记载的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支承构件和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上述第3卡合部和上述顶端侧绕入部的组合。 
而且,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将上述顶端侧绕入部沿上述贯穿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将顶端侧部的顶端侧绕入部沿贯穿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所以在全周范围限制了与顶端侧部相连的外侧部向与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收缩。从而,能更加可靠地防止顶端侧部从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上剥落下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 性。 
另外,对上述爆震传感器,也可以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第3卡合部是向上述基端侧凹入且向上述顶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贯穿部的外周形成环状构成的第3卡合环状槽部;上述第4卡合部是向上述基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3卡合环状槽部内构成的第4卡合环状突部。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由于第3卡合部是上述第3卡合环状槽部,第4卡合部是插入到该第3卡合环状槽部内的上述第4卡合环状突部,所以,能使第3卡合部和第4卡合部在全周范围相互卡合。而且,由于使突部插入到槽部内进行卡合,所以能使第3卡合部和第4卡合部可靠地卡合。因此,能更加有效地防止顶端侧绕入部向沿面方向外侧移动而从贯穿部上剥落下来,所以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和树脂覆盖体之间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对上述的任意一处所记载的爆震传感器,也可以是这样的爆震传感器:上述贯穿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而成的顶端面,该顶端面位于贯穿部本身的顶端且朝向上述顶端侧。 
在本发明的爆震传感器中,虽然树脂覆盖体具有绕入到贯穿部的顶端侧的顶端侧绕入部,但贯穿部的顶端面并不被树脂覆盖体(顶端侧绕入部等)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等上时,能使安装用螺栓等安装用构件直接与贯穿部的顶端面抵接,并不会将树脂覆盖体夹在中间。因此,能更加可靠地将爆震传感器安装在内燃机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爆震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2是在实施方式1的爆震传感器中的、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2的爆震传感器中的、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3的爆震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3的爆震传感器中的、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7是在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中的、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顶端侧绕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在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中的、树脂覆盖体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爆震传感器100。另外,图2表示该爆震传感器100中的、树脂覆盖体150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157附近。而且,在图1和图2中,图中上侧是轴线AX方向(与后述的支承面111a正交的正交方向)的顶端侧,图中下侧是轴线AX方向的基端侧。 
该爆震传感器100由支承构件110、包含被该支承构件110支承的压电元件135的压电机构部130、覆盖支承构件110以及压电机构部130的树脂覆盖体150构成。 
其中,支承构件110由金属(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1×10-5/℃的碳素钢)形成为一体。支承构件110由具有轴线AX 的圆环状的支承主体部111和外径小于该支承主体部111且从该支承主体部111沿轴线AX向顶端侧(图中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贯穿部)121构成。 
支承主体部111由位于径向内侧(在沿后述的支承面111a的沿面方向中的沿面方向内侧)的第1环状部113、位于该第1环状部113的径向外侧(沿面方向外侧)且在轴线AX方向的长度小于第1环状部113(大约一半)的第2环状部115构成。 
第1环状部113具有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113a、朝向基端侧的基端面113b、朝向径向内侧(沿面方向内侧)的内周面113c和朝向径向外侧(沿面方向外侧)的外周面113d。另外,第2环状部115具有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115a、朝向基端侧的基端面115b、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115d。 
而且,第1环状部113的顶端面113a和第2环状部115的顶端面115a为齐平面,构成支承主体部111的支承面111a。另外,第1环状部113的基端面113b成为支承主体部111的座面(基端面)111b。该座面111b并没有被后述的树脂覆盖体150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另外,第2环状部115的外周面115d成为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最外周面)111d。支承面111a是支承后述的压电元件135等的面。另外,座面111b是与设置在内燃机的缸体上的传感器安装部(未图示)抵接的面。 
在支承主体部111中,在第2环状部115的基端面115b上设有第1卡合环状槽部(第1卡合部)119,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是向顶端侧凹入且向基端侧敞口的槽状,形成沿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的环状。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的尺寸是内径φ20mm,外径φ22mm,宽度1mm,深度0.5mm。后述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插入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支承主体部111的筒状部121具有位于本身的顶端且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121a、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121c、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121d。顶端面121a并没有被后述的树脂覆盖体150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另外,为了提高与后述的树脂覆盖体150的密合性,在该筒状部121外周面121d中的顶端侧的规定位置上,相互平行地凹设有分别呈环状的3条环状槽部123、123、123。 
接着,对压电机构部130进行说明。压电机构部130通过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按顺序层叠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而构成。 
其中,基端侧绝缘板131呈圆环板状,由绝缘材料(具体而言是PBT)构成,将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基端侧绝缘板131的内侧,且该基端侧绝缘板131配置在支承构件110的支承主体部111的支承面111a上。该基端侧绝缘板131是用于使支承构件110和以下描述的基端侧电极构件133电绝缘的构件。 
基端侧电极构件133由金属材料(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2×10-5/℃的黄铜)构成,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基端侧电极构件133的内侧,且该基端侧电极构件133配置在基端侧绝缘板131的顶端侧。该基端侧电极构件133由圆环板状的环状部133f和从该环状部133f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去的端子部133g构成。环状部133f被夹持在基端侧绝缘板131和以下描述的压电元件135之间,与压电元件135的基端面135b抵接。另一方面,端子部133g从环状部133f在规定位置弯曲且延伸到后述的连接部161,构成从压电元件135的基端面135b输出的电信号的导电线路。 
压电元件135呈圆环状,由具有压电效果的材料(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1×10-5/℃的PZT)构成,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压电元件135的内侧,且该压电元件135配置在基端侧电极构件133的顶端侧。该压电元件135具有顶端面135a、构成其背面的基端面135b、连结这些面的内周面135c以及外周面135d。 
顶端侧电极构件137由金属材料(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2×10-5/℃的黄铜)构成,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顶端侧电极构件137的内侧,且该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配置在压电元件135的顶端面135a上。该基端侧电极构件137由圆环板状的环状部137f和从该环状部137f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去的端子部137g构成。环状部137f被夹持在压电元件135和以下描述的顶端侧绝缘板139之间,与压电元件135的顶端面135a抵接。另一方面,端子部137g从环状部137f在规定位置弯曲且延伸到后述的连接部161,构成从压电元件135的顶端面135a输出的电信号的导电线路。 
顶端侧绝缘板139呈圆环板状,由绝缘材料(具体而言是PET)构成,将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顶端侧绝缘板139的内侧,且该顶端侧绝缘板139配置在顶端侧电极构件137的顶端侧。该顶端侧绝缘板139是用于将顶端侧电极构件137和以下描述的配重构件141电绝缘的。 
配重构件141呈圆环状,由金属材料(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2×10-5/℃的黄铜)构成,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在该配重构件141的内侧,且该配重构件141配置在顶端侧绝缘板139的顶端侧。该配重构件141将顶端侧绝缘板139压向基端侧,在给压电元件135施加规定的负荷的状态下,被以下描述的粘接材料143固定在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上。 
在上述压电机构部130(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的内周面130c和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的外周面121d的间隙中,填充粘接材料143。通过该粘接材料143将构成压电机构部130的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和配重构件141与筒状部121的外周面121d分别相互固定。 
接着,对树脂覆盖体150进行说明。该树脂覆盖体150是模制成型绝缘性树脂(具体而言是热膨胀系数为6×10-5/℃的聚酰胺树脂)而成的。 
该树脂覆盖体150由大致成圆筒状的元件覆盖部151和从该元件覆盖部151向外侧延伸出去且用于与外部设备(例如发动机控制装置等)的外部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161构成。 
其中,元件覆盖部151分别贴紧支承构件110的顶端侧和基端侧,将整个压电机构部130密封在元件覆盖部151和支承构件110之间。该元件覆盖部151由位于顶端侧的顶端侧部153、与该顶端侧部153的基端侧相连的外侧部155、与该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157构成。 
顶端侧部153为环状,具有越接近顶端侧直径越小的圆锥形状。该顶端侧部153紧贴压电机构部130的顶端面130a(配重构件141的顶端面)而将其覆盖,并且在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中紧贴外周面121d的顶端侧部分而将其覆盖。如上所述,由于在筒状部121的外周面121d的顶端侧部分上形成有3条环状槽部123、123、123,所以,通过该部分提高了树脂覆盖体150(顶端侧部153)和支承构件110(筒状部121)的密合性,提高了密封性。 
外侧部155呈径向厚度d1(具体而言是1.5mm)恒定的圆 筒状。该外侧部155紧贴着压电机构部130的外周面130d以及支承构件110的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第2环状部115的外周面115d)而将它们覆盖。 
绕入部157连着外侧部155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同时设成沿着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延伸的环状。该绕入部157绕入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更加详细地说是绕入第2环状部115的基端面115b侧,紧贴着该基端面115b而将其覆盖。在该绕入部157中,绕入第2环状部115的基端面115b的绕入长度m1,详细地说,在沿径向看时的从外侧部155的内周面155c到绕入部157的内侧端面157c的最短绕入长度m1是1.5mm。 
另外,在绕入部157上设有沿该绕入部157的内侧端面157c形成为环状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第2卡合部)159,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是向顶端侧突出的突条状。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的尺寸是内径φ20mm,外径φ22mm,宽度1mm,高度0.5mm。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插入到设置在支承主体部111(第2环状部115)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中,相互贴紧且卡合。 
该爆震传感器100使支承构件110的座面111b与内燃机缸体的安装部接触,将图未示的螺栓从顶端侧插入支承构件110的内侧,从而安装在内燃机上。 
若内燃机产生爆震等异常振动,则其异常振动通过支承构件110的支承主体部111到达压电机构部130的压电元件135。而且,对应于该异常振动而从压电元件135输出的电信号从基端侧电极构件133以及顶端侧电极构件137输出到对外部设备上。 
而且,在该爆震传感器100中,尽管树脂覆盖体150具有绕入到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的绕入部157,可是支承主体部111的座面111b并不被树脂覆盖体150(绕入部157等)覆盖, 而是暴露在外。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100安装在内燃机上时,能够使支承主体部111的座面111b直接与内燃机机体的安装部抵接,而并不会将树脂覆盖体150夹在中间。从而,由于内燃机产生的振动能容易地传递到爆震传感器,所以能更加高精度地检测爆震。 
若该爆震传感器100长时间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反复承受冷热循环,则构成树脂覆盖体150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150产生收缩(所谓热缩)。特别是,由于伴随该老化而产生的收缩,主要是沿外侧部155的轴线AX方向产生的收缩比较大,所以树脂覆盖体150的外侧部155要从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的下侧(基端侧)剥落下来。 
与此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树脂覆盖体150上设置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157,而且使该绕入部157的绕入长度m1为外侧部155的厚度d1的0.3倍~6倍(具体是1倍)。由于通过使这样的绕入部157位于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来限制外侧部155的轴线AX方向的收缩,所以能防止因外侧部1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上剥落下来。 
另外,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157使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和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相互卡合,使得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不能向径向移动。因此,即使树脂覆盖体150由于老化而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绕入部157相对于支承主体部111向径向外侧进行相对移动,能有效地防止该绕入部157移动、而从支承主体部111上剥落下来。因此,也能有效地防止与其相连的外侧部1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上剥落下来。 
这样,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 157位于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绕入部157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111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卡合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150(特别是外侧部155)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150从支承主体部111的外周面111d上剥落下来。因此,能充分地提高支承构件110和树脂覆盖体150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支承构件110上环状地设置了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另一方面在树脂覆盖体150上设有能插入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内的环状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所以能使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和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在全周范围相互卡合。而且,由于使突部插入槽部而使它们卡合,所以能使第1卡合环状槽部119和第2卡合环状突部159可靠地卡合。从而,由于能更加有效地防止绕入部157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从支承主体部111上剥落下来,所以能进一步提高支承构件110和树脂覆盖体150的密封的耐久性。 
接着,对该爆震传感器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支承构件110的筒状部121插入内侧,并且在支承主体部111的支承面111a上,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按顺序层叠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 
接着,在该压电机构部130(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的内周面130c和筒状部121的外周面121d的间隙内,填充粘接材料143。此时,在向基端侧推压配重构件141而给压电元件135施加规定的负荷的状态下,将压电机构部130的各构件粘接固定在筒状部121上。 
接着,用注射模塑成型用模具包围该构成构件,注射模塑绝缘树脂以使其覆盖该构成构件,形成树脂覆盖体150。这样一来,爆震传感器100就制成了。 
实施方式2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2的爆震传感器200中的、树脂覆盖体250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257附近。本实施方式2的爆震传感器200的支承构件210的支承主体部211中的第2环状部215的形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支承构件110的支承主体部111中的第2环状部115的形式不同。另外,树脂覆盖体250的绕入部257的形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树脂覆盖体150的绕入部157的形式不同。除此之外,基本上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2的爆震传感器200由支承构件210、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压电机构部130、覆盖这些构件的树脂覆盖体250构成。 
其中,支承构件210由环状的支承主体部211和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筒状部121构成。支承主体部211由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第1环状部113和位于该第1环状部113的径向外侧且使轴线AX方向的长度小于第1环状部113的第2环状部215构成。 
该第2环状部215具有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215a、在基端侧形成的基端面215b、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215d。而且,第1环状部113的顶端面113a和第2环状部215的顶端面215a为齐平面,构成支承主体部211的支承面211a。另外,第1环状部113的基端面113b成为支承主体部211的座面(基端面)211b。另外,第2环状部215的外周面215d成为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 (最外周面)211d。 
在支承主体部211中,在第2环状部215的基端侧设有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第1卡合部)219,该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219越接近径向内侧越向顶端侧大幅凹入,沿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形成环状。后述的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259插入该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2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另外,树脂覆盖体250由大致成圆筒状的元件覆盖部251和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连接部161构成。元件覆盖部251由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顶端侧部153以及外侧部155,形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257构成。 
该绕入部257与外侧部155相连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沿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设置成环状。该绕入部257绕入支承主体部211的基端侧,更加详细地说,是绕入第2环状部215的基端面215b侧。在该绕入部257中,绕入第2环状部215的基端面215b的绕入长度m2,详细而言在沿径向看时的从外侧部155的内周面155c到绕入部257的内侧端面257c的最短绕入长度m2是0.6mm。 
另外,在该绕入部257上设有越是接近径向内侧向顶端侧突出得越大,且沿该绕入部257的内侧端面257c形成环状的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第2卡合部)259。该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259插入设置在支承主体部211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2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即使是本实施方式2的爆震传感器200,若长时间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反复承受冷热循环,则构成树脂覆盖体250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250产生收缩。特别是,由于伴随该老化而产生的收缩主要是沿外侧部155的轴线AX方向产生的收缩比较大,所以,树脂覆盖体250的外侧部155欲从 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的基端侧剥落下来。 
与此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在树脂覆盖体250上设置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257,而且,使该绕入部257的绕入长度m2为外侧部155的厚度d1的0.3倍~6倍(具体而言是0.4倍)。通过使这样的绕入部257位于支承主体部211的基端侧来限制外侧部155的轴线AX方向的收缩,因此能防止因外侧部1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上剥落下来。 
另外,在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257中,上述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219和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259相互卡合,使得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259不能向径向移动。因此,即使树脂覆盖体250由于老化而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绕入部257相对支承主体部211向径向外侧相对移动,能有效地防止该绕入部257移动而从支承主体部211上剥落下来。从而,也能有效地防止与其相连的外侧部1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上剥落下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会使通过使与外侧部155相连的绕入部257位于支承主体部211的基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绕入部257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211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圆锥状凹部219卡合的第2卡合圆锥状凸部259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从而即使树脂覆盖体250(特别是外侧部155)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250从支承主体部211的外周面211d上剥落下来。因此,能充分提高支承构件210和树脂覆盖体250的密封的耐久性。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3的爆 震传感器300。另外,图5所示是该爆震传感器300中的、树脂覆盖体350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357附近。本实施方式3的爆震传感器300中,支承构件310以及树脂覆盖体350的形式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支承构件110、210以及树脂覆盖体150、250的形式不同。另外,在支承构件310和压电机构部130的径向外侧具有封装构件343,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2不同。除此之外,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2相同,因此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2相同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3的支承构件310仅由具有轴线AX的呈环状的支承主体部311构成。就是说,该支承构件310为不存在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支承构件110、210中相当于筒状部(贯穿部)121的部分的形式。而且,支承主体部311由位于径向内侧的第1环状部313和位于该第1环状部313的径向外侧且使轴线AX方向的长度小于第1环状部313的第2环状部315构成。 
支承主体部311的第1环状部313具有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313a、朝向基端侧的基端面313b、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313c。另外,第2环状部315具有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315a、朝向基端侧的基端面315b、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15d。而且,第1环状部313的顶端面313a和第2环状部315的顶端面315a为齐平面,构成支承主体部311的支承面311a。另外,第1环状部313的基端面313b成为支承构件310的座面(基端面)311b。另外,第2环状部315的外周面315d成为支承主体部311的外周面(最外周面)311d。 
在支承构件311中,在第2环状部315的基端面315b上形成有沿支承主体部311的外周面311d形成环状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第1卡合部)319,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319是向顶端侧凹入且向基端侧敞口的槽状。后述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插入该第 1卡合环状槽部3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另外,为了提高与后述的封装构件343的密合性,在第2环状部315的外周面315d上,相互平行地凹设有分别呈环状的3条环状槽部316、316、316。 
压电机构部130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即,压电机构部130通过从基端侧向顶端侧层叠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而构成,支承在支承构件310的支承面311a上。 
在本实施方式3中,压电机构部130被由形成在压电机构部130的径向外侧的树脂构成的封装构件343固定在支承构件310上。具体而言,沿轴线AX方向延伸且呈筒状的封装构件343在其顶端侧与压电机构部130的外周面130d粘接,并且在基端侧与支承构件310的外周面311d(第2环状部315的外周面315d)粘接,由此将压电机构部130固定在支承构件310上。 
还有,树脂覆盖体350由元件覆盖部351和从该元件覆盖部351向外侧延伸出去的连接部361构成。 
其中,元件覆盖部351由位于顶端侧的顶端侧部353、从该顶端侧部353与基端侧相连且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部354、从顶端侧部353与基端侧相连且位于径向外侧的外侧部355、与该外侧部355相连的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357构成。 
顶端侧部353为环状,具有越接近顶端侧直径越小的圆锥形状。该顶端侧部353紧贴在压电机构部130的顶端面130a上而将其覆盖。 
内侧部354为径向厚度恒定的圆筒状。该内侧部354紧贴在压电机构部130的内周面130c上而将其覆盖,并且与支承构件310的支承面311a中径向内侧部分紧贴而将其覆盖。在支承面 311a的径向内侧部分上设有环状槽部314,该环状槽部314是向基端侧凹入且向顶端侧敞口的槽状,形成为环状。因此,由该部分提高树脂覆盖体350(内侧部354)和支承构件310的密合性,能充分提高密封性。 
外侧部355呈径向厚度d3(具体而言是1.5mm)恒定的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3中,该外侧部355主要是紧贴在封装构件343的外周面343d上,且隔着该封装构件343间接地覆盖压电机构部130的外周面130d以及支承主体部311的外周面311d。 
绕入部357与外侧部355相连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沿支承主体部311的外周面311d设置成环状。该绕入部357绕入支承主体部311的基端侧,更加详细地说,是绕入第2环状部315的基端面315b侧,紧贴着该基端面315b而将其覆盖。在该绕入部357中,绕入第2环状部315的基端面315b的绕入长度m3,详细地说,在沿径向看时的从外侧部355的内周面355c到绕入部357的内侧端面357c的最短绕入长度m3,是2.1mm。 
另外,在绕入部357上设有沿绕入部357的内侧端面357c形成为环状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第2卡合部)359,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是向顶端侧突出的突条状。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插入设置在第2环状部315上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3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即使是本实施方式3的爆震传感器300,若长时间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反复承受冷热循环,则构成树脂覆盖体350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350产生收缩。特别是,由于伴随该老化而产生的收缩,主要是沿外侧部355的轴线AX方向产生的收缩比较大,所以树脂覆盖体350的外侧部355欲从封装构件343的外周面343d的基端侧剥落下来。 
与此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在树脂覆盖体350上设 置与外侧部355相连的绕入部357,而且,使绕入部357的绕入长度m3为外侧部355的厚度d3的0.3倍~6倍(具体而言是1.4倍)。通过使这样的绕入部357位于支承主体部311的基端侧来限制与其相连的外侧部355的轴线AX方向的收缩,因此能防止因外侧部3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封装构件343的外周面343d上剥落下来。 
另外,与外侧部355相连的绕入部357中,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319和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相互卡合,使得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变得不能向径向移动。因此,即使树脂覆盖体350由于老化而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绕入部357相对支承主体部311向径向外侧相对移动,能有效地防止该绕入部357从支承主体部311上剥落下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会使通过使与外侧部355相连的绕入部357位于支承主体部311的基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绕入部357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311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319卡合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359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350(特别是外侧部355)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350从支承主体部311上剥落下来。因此,能充分提高支承构件310和树脂覆盖体350的密封的耐久性。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2相同的部分,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2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下,对该爆震传感器3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支承构件310的支承面311a上配置压电机构部130(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 
然后,在该压电机构部130的外周面130d以及支承主体部311的外周面311d上涂敷树脂,使其固化,形成封装构件343。 此时,向基端侧推压配重构件141,使其成为给压电元件135施加规定的负荷的状态。 
接着,用注射模塑成型用模具包围该构成构件,注射模塑绝缘树脂以使其覆盖该构成构件,形成树脂覆盖体350。这样一来,爆震传感器300就制成了。 
实施方式4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400。另外,图7所示是该爆震传感器400中的、树脂覆盖体450的顶端侧绕入部458附近,图8表示树脂覆盖体450的基端侧绕入部457附近。而且,省略或简化与上述实施方式1~3的任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400的支承构件410由具有轴线AX的环状的支承主体部411和从该支承主体部411沿轴线AX向顶端侧(图6中的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贯穿部)421构成。 
其中,支承主体部411由位于径向内侧的第1环状部413、位于该第1环状部413的径向外侧的第2环状部415构成。第1环状部413具有顶端面413a、基端面413b、内周面413c、外周面413d。另外,第2环状部415具有顶端面415a、基端面415b、外周面415d。而且,第1环状部413的顶端面413a和第2环状部415的顶端面415a为齐平面,构成支承主体部411的支承面411a。另外,第1环状部413的基端面413b成为支承主体部411的座面(基端面)411b。该座面411b并没有被后述的树脂覆盖体450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另外,第2环状部415的外周面415d成为支承主体部411的外周面(最外周面)411d。 
在支承主体部411中,在第2环状部415的基端面415b上设有沿支承主体部411的外周面411d形成环状的第1卡合环状槽 部(第1卡合部)419,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419是向顶端侧凹入且向基端侧敞口的槽状。后述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插入该第1卡合环状槽部4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另外,在第1环状部413的顶端面413a上设有环状槽部414,该环状槽部414向基端侧凹入、向顶端侧敞口的槽状,形成为环状。 
支承主体部411的筒状部421具有位于本身的顶端且朝向顶端侧的顶端面421a、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21c、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421d。顶端面421a并没有被后述的树脂覆盖体450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 
另外,该筒状部421的顶端外侧部分为台阶形状,该台阶具有比顶端面421a靠近基端侧且与顶端面421a平行的中间面421e。而且,在该中间面421e上设有沿筒状部421的外周面421d形成环状的第3卡合环状槽部(第3卡合部)420,该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是向基端侧凹入且向顶端侧敞口的槽状。后述的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插入该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压电机构部130与上述实施方式1等相同,通过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按顺序层叠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构成。 
在该压电机构部130的顶端侧,隔着碟形弹簧445,配置有与支承构件410的筒状部421旋合的螺母447。因此,压电机构部130被压向支承构件410的支承主体部411且被压在基端侧上,被夹持在螺母447与支承主体部411之间地固定在支承构件410上。 
以下对树脂覆盖体450进行说明。该树脂覆盖体450由元 件覆盖部451和连接部461构成。 
其中,元件覆盖部451分别紧贴支承构件410的顶端侧和基端侧,在元件覆盖部451和支承构件410之间密封压电机构部130等。该元件覆盖部451由位于顶端侧且包含顶端侧绕入部458的顶端侧部453、与该顶端侧部453的基端侧相连的外侧部455、进一步与该外侧部455相连的基端侧绕入部457、配置在压电机构部130的径向内侧的内侧部454构成。 
顶端侧部453为环状,具有越接近顶端侧直径越小的圆锥形状。该顶端侧部453紧贴着压电机构部130的顶端面130a(配重构件141的顶端面)、碟形弹簧445以及螺母447而将它们覆盖。另外,顶端侧部453紧贴着支承构件410的筒状部421的顶端外侧部分而将其覆盖。具体而言,顶端侧部453与筒状部421中的外周面421d的顶端侧部分、中间面421e以及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紧贴。 
顶端侧部453具有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沿筒状部421的外周面421d设置成环状的顶端侧绕入部458。该顶端侧绕入部458绕入筒状部421的顶端侧,更加详细地说,是绕入中间面421e,紧贴着该中间面421e而将其覆盖。另外,在顶端侧绕入部458上设有沿该顶端侧绕入部458的内侧端面458c形成环状的第4卡合环状突部(第4卡合部)460,该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是向顶端侧突出的突条状。该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插入设置在筒状部421的顶端侧的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外侧部455是径向厚度d4(具体而言是1.5mm)恒定的圆筒状。该外侧部455紧贴着压电机构部130的外周面130d以及支承构件410的支承主体部411的外周面411d(第2环状部415的外周面415d而将它们覆盖。 
基端侧绕入部457与外侧部455相连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沿支承主体部411的外周面411d设置成环状。该基端侧绕入部457绕入支承主体部411的基端侧,更加详细地说,是绕入第2环状部415的基端面415b侧,紧贴着该基端面415b而将其覆盖。在该基端侧绕入部457中,绕入第2环状部415的基端面115b的绕入长度m4,详细地说,在沿径向看时的从外侧部455的内周面455c到绕入部457的内侧端面457c的最短绕入长度m4是1.5mm。 
另外,在基端侧绕入部457上设有沿该基端侧绕入部457的内侧端面457c形成环状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第2卡合部)459,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是向顶端侧突出的突条状。该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插入设置在支承主体部411(第2环状部415)的基端侧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419中而相互贴紧且卡合。 
内侧部454为径向厚度大致恒定的圆筒状。该内侧部454主要是填充压电机构部130的内周面130c和支承构件410的筒状部421的外周面421d的间隙而形成,分别紧贴着上述内周面130c以及外周面421d。另外,该内侧部454也进入在支承主体部411的支承面411a上形成的环状槽部414中而与其贴紧。 
在本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400中,若长时间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反复承受冷热循环,则构成树脂覆盖体450的树脂材料随时间老化,树脂覆盖体450产生收缩。特别是,由于伴随该老化而产生的收缩,主要是沿外侧部455的轴线AX方向产生的收缩比较大,所以树脂覆盖体450欲分别从支承构件410的顶端侧以及基端侧剥落下来。 
与此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树脂覆盖体450的顶端侧部453上设置顶端侧绕入部458。通过该顶端侧绕入部458位于筒状部421的顶端侧限制与包含该顶端侧绕入部458的顶 端侧部453连的外侧部455在轴线AX方向的收缩,所以能防止因外侧部4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使顶端侧部453从筒状部421的外周面411d上剥落下来。 
另外,在该顶端侧绕入部458中,其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与上述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相互卡合,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变得不能向径向移动。因此,树脂覆盖体450即使由于老化而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顶端侧绕入部458相对筒状部421向径向外侧相对移动,能有效地防止该顶端侧绕入部458从筒状部421上剥落下来。 
这样,通过使与外侧部455相连的顶端侧部453的顶端侧绕入部458位于筒状部421的顶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顶端侧绕入部458上设置与筒状部421的顶端侧的第3卡合环状槽部420卡合的第4卡合环状突部460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450(特别是外侧部455)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450从筒状部421上剥落下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树脂覆盖体450上设置与外侧部455相连的基端侧绕入部457,而且,使该基端侧绕入部457的绕入长度m4为外侧部455的厚度d4的0.3倍~6倍(具体而言是1倍)。由于通过这样的基端侧绕入部457位于支承主体部411的基端侧来限制与其相连的外侧部455在轴线AX方向的收缩,所以能防止因外侧部455沿轴线AX方向大幅收缩而从支承主体部411的外周面411d上剥落下来。 
另外,在该基端侧绕入部457中,其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与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419相互卡合,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不能向径向移动。因此,即使树脂覆盖体450由于老化而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基端侧绕入部457相对支承主体部411向径向 外侧相对移动,能有效地防止该基端侧绕入部457从支承主体部411上剥落下来。 
这样,通过使与外侧部455相连的基端侧绕入部457位于支承主体部411的基端侧而产生的效果、和通过在该基端侧绕入部457上设置与支承主体部411基端侧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419卡合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459而产生的效果相互作用,即使树脂覆盖体450(特别是外侧部455)出现因老化而引起的收缩,也能有效地防止树脂覆盖体450从支承主体部411上剥落下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的爆震传感器400中能特别提高支承构件410和树脂覆盖体450的密封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虽然树脂覆盖体450具有绕入筒状部421的顶端侧的顶端侧绕入部458,可是筒状部421的顶端面421a并没有被树脂覆盖体450(顶端侧绕入部458等)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400安装在内燃机的机体上时,能使安装用的螺栓与筒状部421的顶端面421a直接接触,而不会将树脂覆盖体450夹在中间。因此,能更加可靠地将爆震传感器400安装在内燃机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虽然树脂覆盖体450具有绕入支承主体部411的基端侧的基端侧绕入部457,可是,支承主体部411的座面411b并没有被树脂覆盖体450(基端侧绕入部457等)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因此,在将该爆震传感器400安装在内燃机上时,能使支承主体部411的座面411b与机体的安装部直接接触,而并不会将树脂覆盖体450夹在中间。因此,由于内燃机所产生的振动能很容易地传递到爆震传感器400,所能更加高精度地检测爆震。 
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3的任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3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下,对该爆震传感器4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支承构件410的筒状部421插入内侧,并且在支承构件410的支承面411a上配置压电机构部130(基端侧绝缘板131、基端侧电极构件133、压电元件135、顶端侧电极构件137、顶端侧绝缘板139以及配重构件141)。 
然后,在压电机构部130上放置碟形弹簧445,从上面拧紧螺母447,将压电机构部130固定在支承构件410上。 
接着,用注射模塑成型用模具包围该构成构件,注射模塑成型绝缘树脂以使其覆盖该构成构件,形成树脂覆盖体450。这样一来,爆震传感器400就制成了。 
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4,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更而使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虽然将绕入部(基端侧绕入部)157、257、357、457沿支承主体部111、211、311、411的外周面111d、211d、311d、411d设置成环状,但也可以沿支承主体部111、211、311、411的外周面111d、211d、311d、411d,间断地并排多个而形成绕入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虽然用粘接剂143将压电机构部130固着在支承构件110、210上,但压电机构部130的相对于支承构件110、210的固定手段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在实施方式4说明的那样,也可以这样:在支承构件110、210的筒状部121的外周面121d上形成螺纹部,使用与该螺纹部旋合的螺母将压电机构部130向支承构件110、210的支承主体部111、211推压,压在基端侧上,将压电机构部130夹在螺母与支承主体部111、211之间,由此将压电机构部130固定在支承构件110、210上。 

Claims (19)

1.一种爆震传感器,其具有:
压电元件;
支承构件,其具有支承主体部,该支承主体部包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上述压电元件的支承面;
树脂覆盖体,在与上述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中,将上述支承面朝向的一侧作为顶端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基端侧,在沿着上述支承面的沿面方向中,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外侧、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内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内侧时,上述树脂覆盖体覆盖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且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覆盖上述压电元件的外周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外侧部;
其中,
上述支承构件的上述支承主体部在本身的上述基端侧具有第1卡合部;
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包含与上述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的绕入部,该绕入部与上述外侧部相连且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将上述绕入部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将从上述沿面方向看的上述绕入部中的从上述外侧部的内周到上述绕入部的内侧端的最短的绕入长度设为上述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而成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
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而成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而成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
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而成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7.一种爆震传感器,其具有:
压电元件,其呈环状;
支承构件,其具有包含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上述压电元件的支承面的支承主体部以及从该支承主体部延伸且贯穿到上述压电元件内的贯穿部;
树脂覆盖体,其覆盖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上述支承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中,将上述支承面朝向的一侧作为顶端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基端侧,在沿着上述支承面的沿面方向中,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外侧、将朝向上述压电元件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内侧的一侧作为沿面方向内侧时,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覆盖上述压电元件的外周以及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的外侧部以及与该外侧部的上述顶端侧相连且覆盖上述贯穿部的外周顶端侧的顶端侧部;
其中,
上述支承构件以及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以下两种组合:
设置在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的第1卡合部与包含与上述第1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2卡合部的基端侧绕入部的组合,该基端侧绕入部是与上述外侧部相连且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支承主体部的上述基端侧的基端侧绕入部;
以及设置在上述贯穿部的上述顶端侧的第3卡合部与包含与上述第3卡合部相互卡合的第4卡合部的顶端侧绕入部的组合,该顶端侧绕入部是上述顶端侧部所包含的向上述沿面方向内侧延伸而绕入到上述贯穿部的上述顶端侧的顶端侧绕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构件以及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和上述基端侧绕入部的组合;
将上述基端侧绕入部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将从上述沿面方向看的上述基端侧绕入部中的、从上述外侧部的内周到上述基端侧绕入部的内侧端的最短的绕入长度设为上述外侧部厚度的0.3倍~6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
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第1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凹入且向上述基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支承主体部的外周形成环状的第1卡合环状槽部;
上述第2卡合部是向上述顶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1卡合环状槽部内的第2卡合环状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主体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的基端面,该基端面位于支承主体部本身的基端且朝向上述基端侧。
16.根据权利要求7~15的任一项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支承构件和上述树脂覆盖体具有上述第3卡合部和上述顶端侧绕入部的组合;
将上述顶端侧绕入部沿上述贯穿部的外周设置成环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第3卡合部是向上述基端侧凹入且向上述顶端侧敞口的槽状,是沿上述贯穿部的外周形成环状而成的第3卡合环状槽部;
上述第4卡合部是向上述基端侧突出的环形突条状,是插入到上述第3卡合环状槽部内而成的第4卡合环状突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贯穿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而成的前端面,该前端面位于贯穿部本身的前端且朝向上述顶端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爆震传感器,其中,
上述贯穿部具有并不被上述树脂覆盖体所覆盖,而是暴露在外而成的前端面,该前端面位于贯穿部本身的前端且朝向上述顶端侧。
CN2009101585577A 2008-07-14 2009-07-14 爆震传感器 Active CN101629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3030 2008-07-14
JP2008183030 2008-07-14
JP2008-183030 2008-07-14
JP2009052337A JP5027834B2 (ja) 2008-07-14 2009-03-05 ノッキングセンサ
JP2009-052337 2009-03-05
JP2009052337 2009-03-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9863A CN101629863A (zh) 2010-01-20
CN101629863B true CN101629863B (zh) 2012-08-08

Family

ID=41427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85577A Active CN101629863B (zh) 2008-07-14 2009-07-14 爆震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66948B2 (zh)
JP (1) JP5027834B2 (zh)
CN (1) CN101629863B (zh)
DE (1) DE10200903297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8000345A5 (de) * 2007-03-19 2009-11-05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Sensoranordnung
CN102539066A (zh) * 2010-12-10 2012-07-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爆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JP5314073B2 (ja) * 2011-04-08 2013-10-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ノックセンサ
DE102015201402A1 (de) * 2015-01-28 2016-07-28 Robert Bosch Gmbh Schwingungsaufnehmer zum Aufnehmen von Schwingungen eines Schwingungen verursachenden Bauteils
FR3059774B1 (fr) * 2016-12-01 2019-05-1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Capteur de cliquetis a collerette inferieure percee de trous d'accroche
CN108955861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爆震传感器和爆震传感器组件
FR3108178B1 (fr) * 2020-03-11 2024-03-15 Vitesco Technologies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s vibration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associe
JP7480682B2 (ja) 2020-11-17 2024-05-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カバ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59A (zh) * 1996-03-29 1997-10-22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振动接收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257834A (ja) * 2003-02-25 2004-09-16 Denso Corp ノックセンサ
CN1702440A (zh) * 2004-05-26 2005-11-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爆震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740Y2 (zh) * 1988-01-11 1993-04-02
FR2703772B1 (fr) * 1993-04-10 1995-05-19 Bosch Gmbh Robert Douille de pression, notamment pour un capteur de cognement.
JP3711739B2 (ja) * 1998-03-19 2005-11-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ノッキング検出装置
DE19829379C2 (de) * 1998-07-01 2002-11-07 Bosch Gmbh Robert Schwingungsaufnehmer mit einer Druckhülse
DE19829409C2 (de) * 1998-07-01 2003-11-13 Bosch Gmbh Robert Schwingungsaufnehmer mit einer Druckhülse
DE19829407A1 (de) * 1998-07-01 2000-01-13 Bosch Gmbh Robert Schwingungsaufnehmer mit einer Druckhülse
JP4190665B2 (ja) * 1999-06-25 2008-12-0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非共振型ノックセンサ
DE19960324A1 (de) * 1999-12-15 2001-06-21 Bosch Gmbh Robert Schwingungsaufnehmer mit einer Druckhülse
JP2003194652A (ja) * 2001-12-28 2003-07-09 Ngk Spark Plug Co Ltd 非共振型ノッキングセンサ
US6752005B2 (en) * 2002-04-26 2004-06-22 Ngk Spark Plug Co., Ltd. Nonresonant type knock sensor
JP2005227265A (ja) * 2004-01-15 2005-08-25 Ngk Spark Plug Co Ltd ノッキングセンサ
JP2006267083A (ja) * 2005-02-25 2006-10-05 Ngk Spark Plug Co Ltd ノッキングセンサ
JP4332564B2 (ja) 2007-01-26 2009-09-16 株式会社オリンピア 弾球遊技機の演出装置
JP5029225B2 (ja) 2007-08-28 2012-09-19 Toto株式会社 水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59A (zh) * 1996-03-29 1997-10-22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振动接收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257834A (ja) * 2003-02-25 2004-09-16 Denso Corp ノックセンサ
CN1702440A (zh) * 2004-05-26 2005-11-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爆震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44047A (ja) 2010-02-25
DE102009032977B4 (de) 2014-07-03
US20100005859A1 (en) 2010-01-14
JP5027834B2 (ja) 2012-09-19
US8266948B2 (en) 2012-09-18
DE102009032977A1 (de) 2010-01-21
CN101629863A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9863B (zh) 爆震传感器
CN102338671B (zh) 温度传感器
CN102331323B (zh) 流体压力感测装置和压力感测元件
CN111081913B (zh) 一种动力电池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US5440933A (en) Pressure sleeve
US10585009B2 (en) Pressure measurement cell
CN105339768B (zh) 爆震传感器
EP0742905B1 (fr) Capteur accelerometrique pour mesure du cliquetis d'un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CN1755340A (zh) 爆震传感器
US8586879B2 (en) Cable kink protection uni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110192358A1 (en) Device including a pressure sensor for measuring pressure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body for such a device
JP5537853B2 (ja) 点火プラグ
CN104903688A (zh) 非共振型爆震传感器
KR20050102043A (ko) 노크 센서
CN108318586A (zh) 一种结构加强的超声传感器
CN110987159A (zh) 声压传感器
US11374337B2 (en) Insulator for a cable end
JP4800539B2 (ja) 圧力スリーブを備える振動検出器
US20160245721A1 (en) PRESSURE SENSOR WITH A MEMBRANE APPLIED ON THE PRESSURE CHAMBER SIDE AND USE OF SUCH A PRESSURE SENSOR (As Amended)
US20200096534A1 (en) Charge output structure and piezoelectric acceleration sensor thereof
CN103557987A (zh) 一种声表面波传感器封装结构
CN209201277U (zh) 麦克风封装结构
CN102727083A (zh) 一种电热水壶
CN2807232Y (zh) 爆震传感器
JP7027251B2 (ja) ノッキング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Assignee: Shanghai Zhaomin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NGK SPARK PLUG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5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Knocking senso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