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897B -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897B
CN101614897B CN2009101518144A CN200910151814A CN101614897B CN 101614897 B CN101614897 B CN 101614897B CN 2009101518144 A CN2009101518144 A CN 2009101518144A CN 200910151814 A CN200910151814 A CN 200910151814A CN 101614897 B CN101614897 B CN 101614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element
mark
element piece
piec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18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4897A (zh
Inventor
森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LT Technologe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LT Technologeies Ltd filed Critical NLT Technologe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4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4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54Arrangements for aligning or assembl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1Construction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了一种对准标记,该对准标记在平面形状上包括用于第一视点的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用于第二视点的第二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相等的宽度的方式分割标记元件而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标记元件块。这些块沿着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以标记元件节距来布置。预定数目的相邻的第一和第二块构成一个重复周期。该重复周期的宽度与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构成元件的布置节距相一致。现有的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在其上未形成有标记的情况下可以被使用,并且可以利用普通的对准和粘接设备来执行对准操作。

Description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对准标记,用于在制造对于各个视点显示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例如,自动立体三维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对诸如柱状光栅式透镜(lenticular lens)这样的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进行对准;使用该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安装在诸如投影仪、移动电话等的小型电子设备上的液晶显示装置(LCD)的数目快速增长,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特点,诸如低功耗、轻重量和薄型。另一方面,还开发了通过将一些价值添加到LCD装置而制成的增值产品。增值产品的一个示例是自动立体三维显示装置,该装置具有利用光学元件(即,光学图像分离元件或光学分割器元件)来显示立体三维图像的性能,所述光学元件通过对于不同视点分割入射光来分离图像。通过此类型的自由立体三维显示装置,观察者可以用肉眼感知到立体三维图像而无需使用任何专用眼镜。一般使用透镜(例如,柱状光栅式透镜、蝇眼透镜等)或视差栅栏(parallaxbarrier)作为光学图像分离元件。
目前,传统上,在制造对于各个视点显示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例如,自由立体三维显示装置)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透镜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对准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在显示面板和透镜上分别形成标记,然后,使这些标记相匹配,从而使面板与透镜的位置彼此对准。在于1993年公布的日本专利公布No.5-188498中公开了该方法的示例,如图1所示。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如图1所示,在显示面板100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有定位标记101,并且与此同时,在透镜102(公布No.5-188498中的柱状光栅式透镜)的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有定位标记(未示出)。之后,显示面板100上的定位标记101和透镜102上的定位标记的标记图像105彼此匹配,从而利用定位设备103的观察装置104而使面板100和透镜102的位置彼此对准(参见摘要以及图1和图4)。
第二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将入射光照射到透镜,从而形成聚光图像,然后,将这样形成的聚光图像与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的标记中的一个标记相匹配。在于1998年公布的日本专利公布No.10-149110中公开了该方法的一个示例,并且在于2000年公布的日本专利公布No.2000-194277中公开了该方法的另一示例。图2示出了公布No.10-149110中的方法的示例,图3示出了公布No.2000-194277中的方法的示例。
对于图2中所示的第二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在显示面板150(公布No.10-149110中的驱动器基板)上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对准标记151。对准标记151,其位于面板150的显示区域的外侧,包括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平行直线。将入射光153照射到透镜152(公布No.10-149110中的形成在对向基板上的柱状透镜)上,从而由于透镜152的聚光特性而在面板150上生成聚光图像154。然后,将这样生成的聚光图像154与对准标记151的直线中所期望的一条直线相匹配,从而使面板150与透镜152的位置彼此对准(参见摘要、图4以及0020至0022段)。
对于图3中所示的第二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使用了具有图3中所示的结构的对准和粘接设备200。在设备200的工作台上,堆叠有微透镜基板204和LCD元件205,如图3所示。之后,从激光源201发射的激光经由半反射镜(half mirror)202和反射镜203而被照射到微透镜基板204上并聚集,从而在位于下面的LCD元件205上形成光斑。随后,利用用于显示来自显微镜206的图像的监视电视207来比较光斑位置与元件205上的预定位置,同时,使光斑的位置与元件205上的预定位置相匹配(参见摘要、图1以及0042至0047段)。
第三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利用由观察者所看到的特定图案的状态变化来使显示面板的位置与透镜的位置对准,其中所述图案形成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外侧。在于1999年公布的日本专利公布No.11-352441中公开了该方法的一个示例,并且在于1999年公布的日本专利公布No.11-15086中公开了该方法的另一示例。图4示出了公布No-11-352441的方法的示例,图7示出了公布No.11-15086的方法的示例。
图4中所示的第三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用于包括主图像区域251以及被形成以围绕该主图像区域251的矩形框状标尺(gauge)区域252的印刷品250的生产。标尺253被印刷在标尺区域252中。标尺253包括由具有预定宽度、以预定间隔彼此平行布置的直线形成的图案。对于该方法,利用以上述方法印刷在印刷纸上的标尺253来校验印刷配准(printing registration)。
当印刷配准未匹配时,形成标尺253的各条线未彼此明显分开地被印刷。这样,即使在相邻的线之间将要成为空白的部分上也执行了印刷,并且结果,整个标尺253都被毁坏或者破坏,如图5A所示。另一方面,当印刷配准相匹配时,形成标尺253的各条线彼此明显分开地被印刷,并且整个标尺253未被毁坏或者破坏,如图5B所示。以该方式,通过查明标尺253是处于图5A的印刷状态还是处于图5B的印刷状态,可以容易地以高精度来校验印刷配准。
此外,在其中在将柱状光栅式透镜粘贴到印刷品250上的步骤中经由片状柱状光栅式透镜观看印刷品250的情况下,图6A、6B、6C和6D中所示的图像被观察到。当粘接配准未匹配时,在标尺区域252中生成莫尔条纹,并且因此,从传感器得到的标尺253的图像具有明暗,其值由它们的预定值偏离或者是分散的。当粘接配准相匹配时,在标尺区域252中没有生成莫尔条纹,因此,从传感器得到的标尺253的图像具有均匀的密度,如图6D所示。以该方式,通过查明图6A、6B、6C和6D的图像中的哪一个图像被看到,可以容易地校验粘接配准(参见摘要、图1和图2以及0023至0028段)
对于图7中所示的第三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在合成图像300的指定位置处分别放置直的黑线301,所述合成图像300包括具有视差的、布置在相同平面上的各个单位像素中的多个图像。例如,如图7所示,黑线301被分别放置在合成图像300的左端位置和右端位置处,形成柱状光栅式透镜的柱状透镜元件(未示出)分别与其相对。黑线301位于显示区域(或有效区域)的外侧。之后,进行定位,使得黑线301之一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未示出)而全部被看到,从而使柱状光栅式透镜的位置与合成图像300的位置彼此对准(参见摘要、图8和图9以及0022至0030段)。
对于图1中所示的第一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使显示面板100上的定位标记101的位置与透镜102的表面上的对准标记的位置相匹配。因此,不仅需要以高精度在显示面板100上形成对准标记,而且还需要以高精度在透镜102上形成对准标记。然而,为了形成此类型的对准标记,一般使用光刻、印刷、冲压或喷墨技术。这意味着,所述对准标记的形成过程易于受在其上将要形成所述标记的基体材料的表面不规则影响。因此,难以以高精度在透镜102的表面上形成期望的对准标记。
对准标记可以形成在透镜102的背面。然而,在该情况下,定位设备103需要具有在透镜102的表面和背面都能执行对准操作的性能以解决透镜102的精度问题。这一需求抬高了定位设备103的价格。
此外,对于图1中所示的第一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不仅由于上述原因而需要高价定位设备103,而且由于需要形成对准标记而增加了透镜102的制造成本。因此,存在使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对于图2中所示的第二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聚光图像154与形成在显示面板150上的对准标记151彼此相匹配,所述聚光图像154由照射到透镜152的入射光生成在显示面板150上,从而使面板150的位置与透镜152的位置对准。这意味着在透镜152上没有对准标记。由于该原因,不能使用普通对准设备,并且需要为该方法特别设计的对准设备。据此,存在对准设备的成本高的问题。
此外,对于图2中所示的第二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对准方法,存在下述可能性,即,由于透镜152、面板150或粘合层的厚度的离散性,通过透镜152生成在显示面板150上的聚光图像154未准确聚焦,这使得聚光图像154不清晰。由于该原因,对于各显示装置都必须单独调整光源。结果,存在对准操作耗时很长并且因而生产率被降低的问题。
对于图3中所示的第二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操作,存在与上述的图2的方法的问题相似的问题。具体地,从激光源201发射的激光经由微透镜基板204而被照射到LCD元件205上,从而在元件205上形成光斑。之后,在对元件205上的预定位置与光斑位置彼此进行对比的同时,进行位置对准。因此,存在对准操作耗时很长并且因而生产率被降低的问题。
对于图4中所示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操作方法,在位于印刷品250的显示区域(即,主图像区域251)外侧的标尺区域252中形成具有特定图案的标尺253,并且利用图像的明暗以及莫尔条纹的有无来进行位置对准。然而,该方法不涉及沿着柱状光栅式透镜的图像分离方向(即,光学分割方向)及其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由于该原因,存在对准操作耗时很长并且因而生产率被降低的问题。
对于图7中所示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在合成图像300的指定位置处分别放置直的黑线301,然后,进行对准操作,使得黑线301之一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而全部被看到。因为该方法同样不涉及沿着柱状光栅式透镜的图像分离方向(即,光学分割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所以存在与图4中所示的第三种类型的位置对准方法的问题相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创造本发明以解决参照图1至7所说明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对准标记,该对准标记使得能够在现有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例如,柱状光栅式透镜)上未形成有标记的情况下按照原状使用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并且能够利用普通的对准和粘接设备来执行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对准操作;利用该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对准标记,该对准标记使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是否位置对准,而且还能够容易地知道在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显示面板未位置对准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利用该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对准标记,该对准标记使得能够降低包括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其生产率;利用该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以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从下面的说明中,上述目的以及未具体提及的其他目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清楚。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准标记,其被设计为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用于在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例如,柱状光栅式透镜)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对准,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
该对准标记包括:
用于第一视点的第一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pitch)相等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一视点的第一标记元件而形成;和
用于第二视点的第二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与所述标记元件节距相等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二视点的第二标记元件而形成;
其中,第一标记元件和第二标记元件在平面形状上彼此不同;
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沿着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以标记元件节距按预定次序布置,从而形成图案;并且
彼此相邻的预定数目的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构成一个重复周期(分组),所述重复周期的宽度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构成元件(例如,柱状透镜元件)的布置节距(例如,透镜元件节距)相一致。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对准标记,提供了上述结构,并且因此,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处利用相机经由光学图像分离元件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的图像时,依据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位置和显示面板的位置是否对准而视识别到不同的状态。例如,依据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是否位置对准,视识别到不同的合成图像。另一方面,在其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不到合成图像(换言之,合成图像消失了),而在其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没有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到合成图像。由于该原因,可以容易地分辨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是否位置对准。
此外,在其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没有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依据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不同的合成图像。换言之,这样识别到的合成图像根据所述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改变。因此,可以容易地知道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
因此,可以在现有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上未形成有标记的情况下按照原状使用该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并且可以利用普通的对准和粘接设备来执行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对准操作。
进而,如以上所说明的,现有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普通的对准和粘接设备是可用的,并且以上述方式来分辨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是否位置对准。因此,可以快速进行分辨操作并迅速校正位置偏移。这使得能够降低包括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其生产率。
(2)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对准标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沿着图像分离方向交替布置,并且彼此相邻的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构成重复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对准标记仅包括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因此存在另一优点,即,标记的结构得到简化。
(3)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对准标记的优选实施例中,另外提供了用于第三视点的第三标记元件块,其中,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与所述标记元件节距相等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三视点的第三标记元件而形成;
第一标记元件块、第二标记元件块和第三标记元件块沿着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布置,从而形成图案;并且
彼此相邻的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第三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构成重复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之外,还包括第三标记元件块。因此,虽然与仅包括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情况相比对准标记的结构稍微变复杂了,但是存在另一优点,即,依据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位置和显示面板的位置是否对准而视识别到的状态的差异更突出,并且依据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的合成图像的变化也更易于区别。
(4)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对准标记的又一优选实施例中,另外提供了空隙,所述空隙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与标记元件节距相等的宽度;
第一标记元件块、第二标记元件块和空隙沿着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布置,从而形成图案;
并且彼此相邻的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空隙的一个构成重复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之外,还包括空隙。因此,虽然与仅包括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情况相比对准标记的结构稍微变复杂了,但是它比另外设置了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情况要简单。而且,存在另一优点,即,依据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位置和显示面板的位置是否对准而视识别到的状态的差异更突出,并且依据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的合成图像的变化也更易于区别。
(5)在上述实施例(4)中,优选的是,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处利用相机经由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的标记的图像时,在其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不到合成图像,而在其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显示面板没有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到预定合成图像。
(6)在上述实施例(3)中,优选的是,重复周期包括第一标记元件块、第二标记元件块和/或第三标记元件块的两个或更多个。
在该情况下,存在另一优点,即,与其中重复周期包括一个第一标记元件块、一个第二标记元件块和一个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情况相比,位置对准精度提高了。
(7)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对准标记或上述实施例(2)中,优选的是,第一标记元件块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每一个都通过沿着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将其初始平面形状按比例缩小(1/所述重复周期中所包括的第一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数目)而得到。
(8)在上述实施例(3)或(6)中,优选的是,第一标记元件块、第二标记元件块和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每一个都通过沿着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将其初始平面形状按比例缩小(1/重复周期中所包括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数目)而得到。
(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对于不同视点显示不同图像。
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上述实施例(2)至(8)之一的标记,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和
光学图像分离元件,附接到所述显示面板。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上形成有根据(1)至(8)之一的标记,并且光学图像分离元件被附接到显示面板。因此,显而易见的是,由于与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标记所描述的原因相同的原因,可得到与所述标记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10)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中,标记沿着与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而布置在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中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
在该实施例中,因为标记被布置在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所以存在另一优点,即,通过对由这些标记所生成的图像进行匹配,使沿着旋转方向的位置对准更便利。
(11)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包括:
结构元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布置;和
附加结构元件,它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与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
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附加标记,所述附加标记通过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将所述标记旋转90°而得到。
在该实施例中,存在另一优点,即,除了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之外,还可以知道沿着与所述图像分离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
(12)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用于制造对于不同视点显示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
在显示面板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上述实施例(2)至(8)之一的标记;
通过利用经由光学图像分离元件而视识别到的所述标记的图像,执行显示面板与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之间的位置对准;以及
在完成所述位置对准之后,将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固定在显示面板上。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以上述方式将光学图像分离元件附接到显示面板,因此,显而易见的是,由于与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标记所描述的原因相同的原因,可得到与所述标记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13)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的优选实施例中,标记沿着与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而布置在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中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
在该实施例中,因为标记被布置在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所以存在另一优点,即,通过对由这些标记所生成的图像进行匹配,使沿着旋转方向的位置对准更便利。
(14)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包括:
结构元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布置;和
附加结构元件,它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与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
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附加标记,所述附加标记通过将所述标记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旋转90°而得到。
在该实施例中,存在另一优点,即,除了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之外,还可以知道沿着与所述图像分离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来对其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第二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在第二种类型的另一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所使用的对准和粘接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示出了在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所使用的印刷品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A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未匹配时观察者所看到的图案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5B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相匹配时观察者所看到的图案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6A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未匹配时的标尺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6B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未匹配时的标尺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6C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未匹配时的标尺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6D是示出了当在图4的第三种类型的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印刷配准相匹配时的标尺状态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第三种类型的另一现有技术位置对准方法中所使用的合成图像的结构的示意性局部平面图。
图8A至8E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其中,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与对准标记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对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
图9A至9D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一系列形成步骤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透镜元件节距、标记元件节距、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标记元件块数目和视识别距离之间的关系的说明性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的放置位置和设置在这些标记上方的相机的放置位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2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对准和粘接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说明性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A至14E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其中,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与对准标记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对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6A至16E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其中,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与对准标记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对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
图17A至17C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一系列形成步骤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9A至19E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其中,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与对准标记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对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
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对准标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柱状光栅式透镜的结构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标记元件块的重复周期(即,标记元件块的数目)和相对于所述重复周期的在显示面板与柱状光栅式透镜片之间的对准精度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8A至8E分别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中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对准标记4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对显示面板3上的对准标记4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
利用喷墨、光刻、印刷或冲压技术,在显示面板3上与面板3的对准标记(未示出)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多个标记4。此外,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标记4位于面板3的正表面上(例如,在薄膜晶体管基板侧)。然而,标记4可以位于面板3的背面上(例如,在滤色器基板侧),其中,在形成滤色器基板(未示出)的工艺过程期间,与黑色矩阵(未示出)的形成同时地形成标记4。
另外,诸如偏振板这样的片状透明构件位于显示面板3的正表面上或上方。因此,当标记4形成在面板3的正表面上时,以覆盖标记4的方式放置片状透明构件。与此不同,当标记4形成在面板3的背面上时,片状透明构件直接放置在面板3的正表面上。
如图8C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3,其上形成有对准标记4;和片状的柱状光栅式透镜(即,柱状光栅式透镜片)2,其被附接到面板3上的期望位置。
这里,显示面板3包括已知的LCD面板的结构。换言之,面板3包括:主基板(或薄膜晶体管基板);对向基板(或滤色器基板),其以预定间隙与主基板接合成一体;和液晶层,其形成在这两个基板之间。因为LCD面板的结构是公知的,所以这里省略进一步的解释。
在显示面板3的正表面(即,在对向基板侧的主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具有相同结构的三个标记4。如图11所示,这些标记4全部位于显示面板3的显示区域20的外侧,换言之,这些标记4位于非显示区域21中。每个标记4都具有如图9D所示的平面形状,稍后将更详细地对此进行解释。
整体为矩形片状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附接到显示面板3的正表面(即,对向基板侧的主表面)。柱状光栅式透镜2由多个凸面的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沿着元件6的短边方向x(即,光学分割方向)串联连接而构成。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中的每一个都是将入射光分成两条光束(换言之,分离图像)以朝向左眼(即,第一视点)和右眼(即,第二视点)分别发射这两条光束的光学元件。这意味着,每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都用作“光学分割元件”或“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人或观察者的视差由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再现,因此,对于左右眼可以显示不同图像。
当柱状光栅式透镜2附接到显示面板3的正表面时,透镜2被如下所述地置于所述正表面上,即,使得透镜2中的一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重叠在单位像素上,所述单位像素在面板3的显示区域20中布置成矩阵。因为每个单位像素都由左眼子像素和右眼子像素形成,所以透镜元件6中的一个被重叠在构成单位像素中的相应一个的左右眼子像素上。因为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大于显示区域20,所以透镜元件6会重叠在被布置于非显示区域21中的标记4上。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被如下所述地构造,即,使得当如图11所示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摄取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4的图像时,图8A至8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而被交替识别到。通过使用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柱状光栅式透镜2可以与显示面板3位置对准,并且以预定位置附接到面板3上。
可以预先确定视识别距离A,使得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如所期望地被识别。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不限于图8A至8D所示的图案;如果它们可以被视分辨,则它们可以是任何其他图案。
当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于显示面板3上的期望位置(即,最佳位置)时,生成图8C中所示的标记4的合成图像5c。该图像5c具有矩形框状图案。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8B中所示的标记4的合成图像5b。该图像5b具有下述图案,所述图案包括纵向延伸的两条细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三条虚直线(其中,中间的一条较粗,上下两条较细)。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8A中所示的标记4的合成图像5a。该图像5a具有包括横向延伸的一条粗直线的图案。
反之,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8D中所示的标记4的合成图像5d。该图像5d具有下述图案,所述图案包括纵向延伸的三条直线(其中,中间的一条较粗,左右两条较细)和横向延伸的三条虚直线。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8E中所示的标记4的合成图像5e。该图像5e具有下述图案,所述图案包括纵向延伸的一条较粗的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一条较细的直线。
因为图8A至8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彼此明显不同,所以可以容易地分辨它们。因此,如果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视识别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4的图像,则依据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位置偏移的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生成明显不同的合成图像5a、5b、5c、5d或5e。因此,上面提及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可以通过直观根据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中所识别到的那一个来感知。
标记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图9D中所示的图案,其由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构成。这些标记元件10c、11c和12c分别由图9A中所示的、平面形状彼此不同的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a、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a和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a形成。
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a由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即,图9A中的横向方向)延伸的具有预定厚度的一条直线形成,其中,所述一条直线被放置在方形区域正中(这未在图9A中示出,后面将称为“初始区域”)。该线的长度与初始区域的宽度相等。
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a由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即,图9A中的横向方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分别沿着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a相同的初始区域的两条对边放置)和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即,图9A中的纵向方向,换言之,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长边方向或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分别沿着同一初始区域的另外两条对边放置)形成,从而整体上形成框状图案(如同画框)。这两条竖线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它们的长度与所述初始区域的宽度相等。这两条横线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它们的长度与从所述初始区域的宽度减去每条竖线的宽度的两倍的结果相等。
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a由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延伸的一条直线和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形成,从而整体上形成十字状图案。这两条线被放置在初始区域的正中。横线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a的宽度和长度相等。竖线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a的竖线的宽度和长度相等。形成标记元件12a的两条线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初始区域的中心。
接着,下面将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的形成方法。
首先,以相同尺寸在方形初始区域中分别形成上述的在图9A中所示的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11a和12a。
随后,如图9B中所示,沿着将要附接到显示面板3上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将这些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11a和12a按比例缩小(1/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三个标记元件10a、11a和12a被分配给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每个透镜元件6,并且因此,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为3。这意味着,标记元件10a、11a和12a分别被按比例缩小(1/3)。结果,如图9B所示,初始标记元件10a、11a和12a分别转变成按比例缩小(1/3)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按比例缩小(1/3)。
另外,因为初始标记元件10a、11a和12a没有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按比例缩小,所以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沿着该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初始标记元件10a、11a和12a的长度相同。
在此之后,如图9C所示,分别将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使得其宽度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从而形成分割后的标记元件10c、11c和12c。分割后的标记元件10c、11c和12c具有条带状形状。这里,标记元件节距MP被设定成与用于第二视点的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1b的纵向延伸的直线或条带的宽度相等(这也与用于第三视点的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2b的纵向延伸的直线或条带的宽度相等)。在该阶段将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分别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的原因在于,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中的五个透镜元件6,形成了(或分配了)一个标记4,如图10所示。
如图9C所示,分割后的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由五个标记元件块15形成。分割后的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由位于两端的两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16a以及布置在两个块16a之间的三较短的标记元件块16b形成。分割后的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由位于中间的一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17a以及对称地布置在块17a的两侧的四个较短的标记元件块17b形成。
最后,按块12c、11c和10c的预定次序,以标记元件节距MP,相邻地布置标记元件10c的标记元件块15、标记元件11c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以及标记元件12c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从而形成作为标记4的图案。如图9D所示,标记4包括规则对准的十五个标记元件块15、16a、16b、17a和17b。这十五个标记元件块15、16a、16b、17a和17b被划分成分组。三个对准的标记元件块为一组构成一个分组,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从图9D的左端顺次向右端看,标记4由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15)、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15)、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17a、16b、15)、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15)和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15)构成。第一至第五个标记元件块分组中的每一个都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具体而言,第一,将置于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任意位置处。将置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6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以与其相邻。将置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6a的右侧,以与其相邻。以该方式,形成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15)。
第二,相邻于放置在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6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6b,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6b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15)。
第三,相邻于放置在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7a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a,将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6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6b,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6b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17a、16b、15)。
第四,相邻于放置在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6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6b,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6b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15)。
最后,相邻于放置在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置于标记元件12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置于标记元件11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6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6a,将置于标记元件10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6a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15)。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以上述方式布置各个标记元件块,得到具有如图9D所示的图案的标记4。
上述的用于标记4的标记元件块的布置方法可以重述如下:
具体地,如图9C所示,以相等间隔沿着一个方向布置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5,其中,所述间隔为标记元件节距MP的两倍(=3-1)。接着,以两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15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最后,以两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16a和16b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同一侧(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以该方式,沿着相同方向逐一交替布置标记元件12c、11c和10c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16a和16b以及15,结果使标记4具有图9D的图案。
因为标记4总共包括五个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可以被称为“重复周期”)MC和十五个标记元件块(换言之,五个标记元件节距MP),所以标记4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为15。这意味着,MC=3MP和MG=5MC=15MP的关系成立。
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一致。换言之,如图10所示,确定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使得其与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等,并且将重复周期MC的三分之一(1/3)设定为标记元件节距MP。这些关系如图10中所示。
可以分别任意地确定重复周期MC的值和标记元件块数目MG的值。标记元件节距MP的值可以利用下列等式(1)来计算:
Figure GSB00000456976600231
如图11所示,利用已知的光刻法或印刷法,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换言之,像框区域)21中形成标记4,使其不与显示区域20交叠。在这里所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沿着平行于透镜元件6的长度方向(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的边,以相等间隔将标记4布置在非显示区域21中,其中,标记4分别位于上述边的三个位置,即上、中、下位置处。然而,标记4可以布置在四个或更多个位置处。如果标记4的数目以该方式增加,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3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之间的对准精度。
在其中标记4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在初始对准操作时显示面板3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较大,则更容易知道相对位置是如何偏移的。然而,如果标记元件块数目MG太大,则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被扩大,并且因此,显示装置1本身尺寸也增大。因此,期望的是,依据显示装置1的尺寸来适当地确定标记元件块数目MG。
接着,下面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使用了图11中所示的显示面板3,其中,沿着平行于透镜元件6的长度方向的边,在非显示区域21中布置有三个标记4(每一个都具有上述结构)。使显示面板3和柱状光栅式透镜2彼此位置对准,并且之后,利用图12中所示的已知的对准和粘接设备22将它们粘接在一起。
如图12所示,对准和粘接设备22包括:下托台23,具有上表面,可以通过真空吸附将显示面板3保持在该上表面上;上托台24,具有下表面,通过真空吸附将柱状光栅式透镜2保持在该下表面上;和三个相机C,用于摄取布置在显示面板3上的标记4的图像。下托台23和上托台24位于垂直重叠的位置,并且彼此相对。下托台23和上托台24具有透光性,因此可以,经由托台23和/或24而视识别出面板3上的标记4。
首先,将粘合剂涂布在显示面板3或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预定粘合位置上。替代粘合剂,粘片(clingy sheet)可以被附着。
接着,通过真空吸附将显示面板3保持在对准和粘接设备22的下托台23的上表面上,并且通过真空吸附将柱状光栅式透镜2保持在其上托台24的下表面上。之后,降低上托台24(或者,升高下托台23),从而使柱状光栅式透镜2接近显示面板3。与此同时,设备22的相机C被设置在与相对应的标记4相距视识别距离A的各个位置处。因为在该阶段尚未完成位置对准,所以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没有接触,并且保持彼此分开预定的微小距离。
随后,为了使柱状光栅式透镜2和显示面板3的旋转方向(换言之,柱状光栅式透镜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3的平面内的旋转方向)相匹配,调整透镜2与面板3的相对位置,使得由相机C生成的、位于面板3的上、中、下位置处的标记4的图像彼此一致,从而沿着透镜2和面板3的旋转方向进行位置对准。
这里,例如,如果标记4仅位于面板3的上下位置处,那么,即使标记4位置移动一个或多个标记4的重复周期,在这两个位置也生成相同的合成图像,因此,存在未能发现沿着旋转方向的标记4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为了克服该缺点,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在面板3的上、中、下位置处都设置了标记4。不必说,在面板3上,可以在四个或更多个位置处设置标记4。因为清晰看见标记4的焦深范围较宽,所以即使透镜2和粘合剂(或粘片)具有厚度离散性也不需要相机C的调焦。因此,对生产节拍时间(tact time)没有影响。
在以上述方式完成了沿着旋转方向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的位置对准之后,使上托台24平移并且停止在预定重叠位置处,然后,进行透镜2与面板3的沿着透镜元件6的短边方向(即,图像分离方向x)的位置对准。与此同时,调整上托台24的位置,使得由相机C识别到的、布置在面板3的上、中、下位置处的标记4的每个合成图像都与图8C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c相同。
如果当上托台24停止时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向左侧位置偏移,则依据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图8B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b或图8A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a。反之,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透镜2向右侧位置偏移,则依据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图8D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d或图8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e。由于该原因,立即找到将要校正的方向和距离,并且可以迅速执行必要的位置校正。
在以上述方式完成了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的位置对准之后,降低上托台24,从而使透镜2与面板3相接触。这样,用预先涂布的粘合剂(或粘片)将透镜2粘接到面板3。以该方式,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
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如详细说明的,在显示面板3上形成有三个对准标记4,其中,每个标记4都由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和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的组合形成,并且以下面的方式来制作。
具体地,首先,以相同尺寸在方形初始区域中分别制备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11a和12a(参见图9A)。接着,沿着将要附接到显示面板3上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将这些标记元件10a、11a和12a分别按比例缩小(1/3),从而形成按比例缩小了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参见图9B)。进而,分别将这样形成的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10b、11b和12b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使得其宽度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从而形成分割后的标记元件10c、11c和12c(参见图9C)。最后,按块12c、11c和10c的预定次序,以标记元件节距MP,相邻地布置标记元件10c的标记元件块15、标记元件11c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以及标记元件12c中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从而形成作为标记4的图案。以该方式,制作具有图9D的结构的标记4。
因此,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4的图像时,视识别到图8A至8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之一。由于该原因,可以容易地分辨透镜2与面板3之间的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位置偏移的有无(换言之,所述位置是否对准)。
另外,在其中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未位置对准的情况下,依据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视识别到不同的合成图像。换言之,这样识别到的合成图像根据所述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而改变。因此,可以容易地知道透镜2与面板3之间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
因此,可以在现有柱状光栅式透镜上未形成有标记的情况下按照原状使用该柱状光栅式透镜,并且可以利用通常的对准和粘接设备来执行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之间的位置对准操作。
进而,如以上所说明的,现有柱状光栅式透镜和通常的粘接设备是可用的,并且以上述方式来分辨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是否位置对准。因此,可以快速进行分辨操作并迅速校正位置偏移。这使得能够降低包括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的显示装置1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其生产率。
另外,因为以上述方式形成标记4,所以,如果预先分别确定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11a和12a的图案并且然后使标记元件10a、11a和12a的按比例缩小、分割和布置工艺自动化,则可以利用与现有标记相同的工艺步骤和材料在显示面板3上形成标记4。因此,标记4的形成几乎没有增加显示装置1的制造成本。
图22示出了由发明人执行的关于显示面板3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之间的对准精度的发明人的实验结果,其中,将对应于一个透镜元件6(即,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或者,一个透镜元件6中所包括的)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等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节距MP的数目)用作参数(参见图10)。“对准精度”一栏中的数值表示通过相对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的每一个值测试五个显示面板3而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其通过透镜元件6的透镜元件节距RP标准化。
如从图22中所看到的,已得到证实的是,增加与一个透镜元件6相对应的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的值可提高位置对准精度。
第二实施例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1中所使用的对准标记30的平面图,其中,与根据上述图9D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4A至14E分别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对准标记3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1的制造方法中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利用相机C对显示面板3上的对准标记30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32a、32b、32c、32d和32e。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标记30包括图13中所示的图案,其由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和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构成。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没有被包括在内。标记30相当于通过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中省去标记元件11c并且将空隙分配给对应于标记元件11c中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的各个位置而得到的一个标记。
标记30的形成方法如下:
首先,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分别形成用于第一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和12a。然后,沿着将要附接到显示面板3上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将这些标记元件10a和12a分别按比例缩小(1/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两个标记元件10a和12a以及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具有相同宽度的空隙被分配给柱状光栅式透镜2中的每一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并且因此,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为3。这意味着,标记元件10a和12a以及空隙分别按比例缩小(1/3)。结果,初始标记元件10a和12a分别变成按比例缩小(1/3)的标记元件10b和12b,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按比例缩小(1/3)。
在此之后,分别将按比例缩小后的标记元件10b和12b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使得具有等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的宽度,从而形成分割的标记元件10c和12c。分割的标记元件10c由五个标记元件块15形成。分割的标记元件12c由位于中间的一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17a以及对称地布置在块17a两侧的四个较短的标记元件块17b形成。
最后,按块12c、空隙和块10c的预定次序,以标记元件节距MP,相邻地布置标记元件10c的标记元件块15、具有与标记元件11c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相同的宽度的空隙、以及标记元件12c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从而形成在图13中所示的作为标记30的图案,如图13所示。如图13所示,标记30包括规则地对准的十个标记元件块15、17a、和17b以及五个空隙。这十个标记元件块15、17a、和17b以及五个空隙被划分成分组。两个对准的标记元件块和它们之间的空隙为一组构成一个分组,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从图13的左端顺次向右端看,标记30由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17a、空隙、15)、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和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构成。第一至第五个标记元件块分组中的每一个都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具体而言,第一,将置于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左端。将宽度与置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6a的宽度相同的空隙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以与其相邻。将置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空隙的右侧,以与其相邻。以该方式,形成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
第二,相邻于放置在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宽度与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6a的宽度相同的空隙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空隙,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空隙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
第三,相邻于放置在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7a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a,将宽度与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6b的宽度相同的空隙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空隙,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空隙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17a、空隙、15)。
第四,相邻于放置在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从标记元件12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宽度与从标记元件11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6a的宽度相同的空隙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空隙,将从标记元件10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空隙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
最后,相邻于放置在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将置于标记元件12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7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15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17b,将宽度与置于标记元件11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6a的宽度相同的空隙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17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空隙,将置于标记元件10c右端的标记元件块15放置在所述空隙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17b、空隙、15)。
通过这里所说明的布置方法,得到具有在图13中所示的图案的标记30。
上述标记元件块的布置方法可以重述如下:
具体地,如图13所示,以相等间隔沿着一个方向布置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中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5,其中,所述间隔等于两倍的标记元件节距MP。接着,以与两倍的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的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15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两倍的标记元件节距MP。以该方式,沿着相同方向逐一交替布置标记元件12c和10c的标记元件块17a、17b和15以及空隙,结果使标记30具有图13的图案。
因为标记30总共包括五个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和十五个标记元件块或空隙(即,五个标记元件节距MP),所以标记30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为15。这意味着,MC=3MP和MG=5MC=15MP的关系成立。
与标记30中所使用的标记元件块和空隙的总数相等的重复周期MC,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一致(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了用于第一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a和12a以及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a相对应的空隙,因此,标记元件的总数为3)。换言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确定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使得其与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等,并且将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的三分之一(1/3)设定为标记元件节距MP。
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相同,沿着与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边,以相等间隔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标记30布置在非显示区域(画框区域)21中,其中,标记30分别位于上述边的三个位置,即上、中、下位置处(参见图11)。利用已知的光刻法或印刷法,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中形成标记30,使其不与显示区域20交叠。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1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1所示,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30的图像时,视识别到图14A至14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32a、32b、32c、32d和32e之一。通过利用合成图像32a、32b、32c、32d和32e,柱状光栅式透镜2可以与显示面板3位置对准,并且以期望位置附接在面板3上。
如果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于显示面板3上的期望位置(即,最佳位置),则生成图14C中所示的空白的合成图像32c。换言之,没有生成具体图像。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4B中所示的标记30的合成图像32b。该图像32b具有包括横向延伸的一条虚直线的图案。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4A中所示的标记30的合成图像32a。该图像32a具有包括横向延伸的一条直线的图案。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4D中所示的标记30的合成图像32d。该图像32d具有下述十字状图案,所述十字状图案包括纵向延伸的一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一条虚直线。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4E中所示的标记30的合成图像32e。该图像32e具有下述十字状图案,所述十字状图案包括纵向延伸的一条较粗的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一条较细的直线。
因为图14A至14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32a、32b、32c、32d和32e彼此明显不同,所以可以容易地分辨它们。因此,在显示面板3和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对准和粘接操作中,如果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视识别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30的图像,则面板3相对于透镜2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可以根据合成图像32a、32b、32c、32d和32e中哪一个被识别到通过直观来感知。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1相当于通过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中用空隙替代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而得到的一个显示装置。装置31的其他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相同。因此,第二实施例的装置3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1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第三实施例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1中所使用的对准标记40的平面图,其中,与根据上述图9D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6A至16E分别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对准标记4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1的制造方法中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利用相机C对显示面板3上的对准标记40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42a、42b、42c、42d和42e。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标记40包括图15中所示的图案,其由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和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构成。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没有被包括在内。标记40相当于通过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中省去标记元件10c并且将与标记元件10c中的标记元件块15相对应的空隙删除而得到的一个标记。以该方式,标记40仅包括标记元件11c和12c,因而,标记40在该点上不同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标记4和30。
如从第三实施例所看到的,本发明的对准标记可以由两个标记元件形成。
标记40的形成方法如下:
首先,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分别形成用于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1a和12a。然后,沿着将要附接到显示面板3上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将这些标记元件11a和12a分别按比例缩小(1/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三实施例中,两个标记元件11a和12a被分配给柱状光栅式透镜2中的每一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并且因此,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为2。这意味着,标记元件11a和12a分别按比例缩小(1/2)。结果,初始标记元件11a和12a分别变成按比例缩小(1/2)的标记元件11b和12b,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按比例缩小(1/2)。
在此之后,分别将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11b和12b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使得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的宽度,从而形成分割的标记元件11c和12c。分割的标记元件11c由位于两端的两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16a和布置在元件块16a之间的三对较短的标记元件块16b形成。分割的标记元件12c由位于中间的一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17a以及对称地布置在块17a两侧的四个较短的标记元件块17b形成。
最后,按块12c和10c的预定次序,以标记元件节距MP,相邻地布置标记元件11c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以及标记元件12c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从而形成作为标记40的图案,如图15所示。标记40包括规则对准的十个标记元件块16a、16b、17a和17b。这十个标记元件块16a、16b、17a和17b被划分成分组。两个相邻的标记元件块为一组构成一个分组,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从图15的左端顺次向右端看,标记40由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17a、16b)、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b)和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17b、16a)构成。第一至第五个标记元件块分组的每一个都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标记40的标记元件块的布置方法如下:
具体地,如图15所示,以相等间隔沿着一个方向布置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7a和17b,其中,所述间隔等于标记元件节距MP。接着,以与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的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17a和17b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标记元件节距MP。以该方式,沿着相同方向逐一布置标记元件12c和11c的标记元件块17a、17b、16a和16b,结果形成具有图15的图案的标记40。
因为标记40总共包括五个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和十个标记元件块,所以标记40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为10。这意味着,MC=2MP和MG=5MC=10MP的关系成立。
在这里所描述的第三实施例中,使用了用于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1a和12a,因此,标记元件的总数为2。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确定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使得其与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等,并且将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的二分之一(1/2)设定为标记元件节距MP。
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相同,在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布局的非显示区域21中布置第三实施例的标记40。利用已知的光刻法或印刷法等来形成标记40。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1的制造方法中,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40的图像时,视识别到图16A至16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42a、42b、42c、42d和42e之一。通过利用合成图像42a、42b、42c、42d和42e,柱状光栅式透镜2可以与显示面板3位置对准,并且以期望位置附接在面板3上。
如果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于显示面板3上的期望位置(即,最佳位置),则生成图16C中所示的合成图像42c。该图像42c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三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三条虚直线的图案。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置稍微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6B中所示的标记40的合成图像42b。该图像42b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三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三条虚直线的图案,与合成图像42c相似。然而,该图像42b与图像42c的不同之处在于:(i)纵向延伸线(其位于中间)的宽度比图像42c的纵向延伸线的宽度小;(ii)横向延伸虚线(其位于中间)的宽度比图像42c的横向延伸虚线的宽度小,并且另外两条虚线的宽度比图像42c的另外两条虚线的宽度大;以及(iii)横向延伸虚线的分离部分的间隔比图像42c的横向延伸虚线的分离部分的间隔小。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置进一步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6A中所示的标记40的合成图像42a。该图像42a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两条直线的图案,其中,竖线比图像42b的竖线粗。
反之,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置稍微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6D中所示的标记40的合成图像42d。该图像42d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三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三条虚直线的图案,与合成图像42c相似。然而,该图像42d与图像42c的不同之处在于:(i)纵向延伸线(其位于中间)的宽度比图像42c的纵向延伸线的宽度大,并且另外两条虚线的宽度比图像42c的另外两条虚线的宽度小;以及(ii)横向延伸虚线的分离部分的间隔比图像42c的横向延伸虚线的分离部分的间隔大。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置进一步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6E中所示的标记40的合成图像42e。该图像42e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一条较粗的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一条较细的直线的图案。该图像42e与图像42d极为不同。
因此,在显示面板3和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对准和粘接操作中,面板3相对于透镜2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可以根据合成图像42a、42b、42c、42d和42e中哪一个被识别到通过直观来感知。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1相当于通过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中省去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并且交替布置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的标记元件块16a和16b以及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的标记元件块17a和17b而得到的一个显示装置。装置41的其他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相同。因此,第三实施例的装置4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1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另外,对于第三实施例,位置对准精度略低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然而,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的结构相比,标记40的结构可以得到简化,并且因此,存在另一优点,即,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第四实施例
图18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1中所使用的对准标记50的平面图。
图19A至19E分别示出了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对准标记5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通过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1的制造方法中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对显示面板3上的对准标记50摄取图像而生成的合成图像62a、62b、62c、62d和62e。
图17A至17C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对准标记50的一系列形成步骤的平面图。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标记50包括图18中所示的图案。该标记50由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c、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c、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c、用于第四视点的标记元件54c、以及用于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5c构成,其平面形状或结构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不同。
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c由具有预定厚度的一条阶梯状斜线形成,该斜线具有如同包括小矩形盒的阶梯的平面形状,并且位于初始区域的中间。该斜线从初始区域的左下位置延伸到其右上位置。该直线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长度和沿着与方向x垂直的方向(即,图17A中的纵向方向)的长度分别等于初始区域的宽度和高度。
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a由具有预定厚度、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延伸的一条直线形成,其位于与标记元件51a相同的初始区域的中间。该直线的长度等于初始区域的宽度。
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a由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即,图17A中的横向方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分别沿着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a相同的初始区域的两条对边放置)和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即,图17A中的纵向方向,换言之,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长边方向或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分别沿着同一初始区域的另外两条对边放置)形成,从而整体上形成一框状图案(如同像框)。这两条竖线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它们的长度与所述初始区域的宽度相等。这两条横线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它们的长度与从所述初始区域的宽度减去每条竖线的宽度的两倍的结果相等。
用于第四视点的标记元件54a由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延伸的一条横向直线和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一条纵向直线形成,从而整体上形成十字状图案。横线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a的宽度和长度相等。竖线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a的竖线的宽度和长度相等。形成标记元件54a的两条线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初始区域的中心。
用于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5a由具有预定厚度的两条阶梯状斜线形成,其中,一条阶梯状斜线具有如同包括小矩形盒的阶梯的平面形状并且从初始区域的左下位置延伸到其右上位置,另一条阶梯状斜线具有如同阶梯的平面形状并且从初始区域的左上位置延伸到其右下位置。这两条斜线位于初始区域的中间。这两条斜线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长度和其沿着与方向x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初始区域的宽度和高度相等。
如从这里所描述的第五实施例中看到的,本发明的标记可以由五个标记元件形成。
接着,下面将说明标记50的形成方法。
首先,以相同尺寸在方形初始区域中分别形成上述用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
随后,如图17B中所示,沿着将要附接到显示面板3上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将这些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按比例缩小(1/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在这里所描述的第四实施例中,五个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被分配给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每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并且因此,每透镜元件的标记元件数目为5。这意味着,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分别被按比例缩小(1/5)。结果,如图17B所示,初始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分别转变成按比例缩小(1/5)的标记元件51b、52b、53b、54b和55b,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按比例缩小(1/5)。
另外,因为初始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没有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按比例缩小,所以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51b、52b、53b、54b和55b沿着所述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初始标记元件51a、52a、53a、54a和55a的长度相同。
在此之后,如图17C所示,分别将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51b、52b、53b、54b和55b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使得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的宽度,从而形成分割的标记元件51c、52c、53c、54c和55c。分割的标记元件51c、52c、53c、54c和55c具有条带状形状。标记元件节距MP等于用于第三视点的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53b的纵向延伸的直线或条带的宽度(这也等于用于第四视点的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54b的纵向延伸的直线或条带的宽度)。在该阶段将按比例缩小的标记元件51b、52b、53b、54b和55b分别分割成五个相等部分的原因在于,对于五个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形成了(或分配了)一个标记50。
如图17C所示,分割的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c由五个标记元件块56a、56b、56c、56d和56e形成,这五个标记元件块的位置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顺次移动。分割的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c由五个标记元件块57形成,这五个标记元件块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处。分割的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c由位于两端的两个标记元件块58a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三对标记元件块58b形成。分割的用于第四视点的标记元件54c由位于中间的一个较长的标记元件块59a以及相对于元件块59a对称地布置的四个较短的标记元件块59b形成。分割的用于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5c由位于两端的两对标记元件块60a、位于中间的标记元件块60c、以及分别位于元件块60a和60c之间的两对标记元件块60b形成。
最后,按块55c、54c、53c、52c和51c的预定次序,以标记元件节距MP,相邻地布置标记元件51c的标记元件块56a至56e、标记元件52c的标记元件块57、标记元件53c的标记元件块58a和58b、标记元件54c的标记元件块59a和59b、以及标记元件55c的标记元件块60a、60b和60c,从而形成作为标记50的图案,如图18中所示。标记50包括规则对准的二十五个标记元件块56a至56e、57、58a和58b、59a和59b、以及60a、60b和60c。
这二十五个标记元件块56a至56e、57、58a和58b、59a和59b、以及60a、60b和60c被划分成分组。五个对准的标记元件块为一组构成一个分组,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从图18的左端顺次向右端看,标记50由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60a、59b、58a、57、56a)、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60b、59b、58b、57、56b)、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60c、59a、58b、57、56c)、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60b、59b、58b、57、56d)和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60a、59b、58a、57、56e)构成。第一至第五个标记元件块分组中的每一个都与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相对应。
具体而言,第一,将置于用于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5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60a放置在任意位置处。将置于用于第四视点的标记元件54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59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60a的右侧,以与其相邻。将置于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58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b的右侧,以与其相邻。将置于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57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8a的右侧,以与其相邻。将置于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c左端的标记元件块56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7的右侧,以与其相邻。以该方式,形成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60a、59b、58a、57、56a)。
第二,相邻于放置在第一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56a,将从标记元件55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60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56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60b,将从标记元件54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9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60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9b,将从标记元件53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8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8b,将从标记元件52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7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8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7,将从标记元件51c左端起置于第二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6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7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60b、59b、58b、57、56b)。
第三,相邻于放置在第二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56b,将从标记元件55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60c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56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60c,将从标记元件54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59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60c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9a,将从标记元件53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58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8b,将从标记元件52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57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8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7,将从标记元件51c左端起置于第三个位置处(即,中间)的标记元件块56c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7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60c、59a、58b、57、56c)。
第四,相邻于放置在第三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56c,将从标记元件55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60b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56c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60b,将从标记元件54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9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60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9b,将从标记元件53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8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8b,将从标记元件52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7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7,将从标记元件51c左端起置于第四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6d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7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60b、59b、58b、57、56d)。
最后,相邻于放置在第四标记元件块分组右端的标记元件块56d,将从标记元件55c左端起置于第五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60a放置在上述标记元件块56d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60a,将从标记元件54c左端起置于第五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9b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60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9b,将从标记元件53c左端起置于第五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8a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9b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8a,将从标记元件52c左端起置于第五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7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8a的右侧。相邻于这样放置的标记元件块57,将从标记元件51c左端起置于第五个位置处的标记元件块56e放置在所述标记元件块57的右侧。以该方式,形成第五标记元件块分组(60a、59b、58a、57、56e)。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以上述方式布置各个标记元件块,得到具有如图18所示的图案的标记50。
第四实施例的标记元件块的上述布置方法可以重述如下:
具体地,如图17C所示,首先,以相等间隔沿着一个方向布置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51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56a、56b、56c、56d和56e,其中,所述间隔为标记元件节距MP的四(=5-1)倍。
接着,以四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52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57,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56a、56b、56c、56d和56e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
第三,以四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53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58a和58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57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
第四,以四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四视点的标记元件54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59a和59b,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58a和58b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
最后,以四倍于标记元件节距MP的相等间隔,沿着相同方向布置用于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5c的五个标记元件块60a、60b和60c,使得它们相对于标记元件块59a和59b朝向沿着它们的布置方向的两侧之一(这里,向右侧)移动一个标记元件节距MP。
以该方式,沿着相同方向逐一交替布置标记元件55c、54c、53c、52c和51c的标记元件块60a、60b和60c、59a和59b、58a和58b、57以及56a至56e,结果形成具有图18的图案的标记50。
重复周期MC与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宽度相一致,并且将标记元件块重复周期MC的五分之一(1/5)设定为标记元件节距MP。标记50中所包括的标记元件块数目MG为25。这意味着,MC=5MP和MG=5MC=25MP的关系成立。
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类似,沿着平行于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的长度方向的边,以相等间隔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标记50布置在非显示区域21中,其中,标记50分别位于上述边的三个位置,即上、中、下位置处(参见图11)。利用已知的光刻法或印刷法,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中形成标记50,使其不与显示区域20交叠。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1的制造方法中,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2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个标记50的图像时,视识别到图19A至19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62a、62b、62c、62d和62e之一。通过利用合成图像62a、62b、62c、62d和62e,柱状光栅式透镜2可以与显示面板3位置对准,并且以期望位置附接在面板3上。
如果柱状光栅式透镜2位于显示面板3上的期望位置(即,最佳位置),则生成图19C中所示的标记50的合成图像62c。该图像62c包括纵向延伸的两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两条直线,从而整体上形成矩形框状图案。图像62c的图案与图17A中所示的标记元件53a大致相同。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9B中所示的标记50的合成图像62b。该图像62b具有包括横向延伸的一条直线的图案。图像62b的图案与图17A中所示的标记元件52a大致相同。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左侧偏移,则生成图19A中所示的标记50的合成图像62a。该图像62a具有包括一条阶梯状斜线的图案,该斜线的平面形状如同阶梯,其中小矩形盒被组合在一起。该斜线从初始区域的左下位置延伸到其右上位置。图像62a的图案与图17A中所示的标记元件51a大致相同。
反之,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稍微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9D中所示的标记50的合成图像62d。该图像62d具有包括纵向延伸的一条直线和横向延伸的一条直线的图案,从而整体上形成十字状。图像62d的图案与图17A中所示的标记元件54a大致相同。
如果显示面板3相对于柱状光栅式透镜2进一步向右侧偏移,则生成图19E中所示的标记50的合成图像62e。该图像62e具有包括两条阶梯状斜线的图案,其中小矩形盒被组合在一起。两条斜线中的一条斜线从初始区域的左下位置延伸到其右上位置,另一条斜线从初始区域的左上位置延伸到其右下位置。图像62e的图案与图17A中所示的标记元件55a大致相同。
因为图19A至19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62a、62b、62c、62d和62e彼此明显不同,所以可以容易地分辨它们。因此,在显示面板3和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对准和粘接操作中,面板3相对于透镜2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可以根据合成图像62a、62b、62c、62d和62e中哪一个被识别到通过直观来感知。
如以上所说明的,对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61,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三个对准标记50中的每一个都由用于第一至第五视点的标记元件51c、52c、53c、54c和55c的组合形成,并且通过与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因此,第四实施例的装置6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1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另外,第四实施例的标记50由五个标记元件51c、52c、53c、54c和55c形成,并且因此,位置对准精度略高于上述的包括三个标记元件10c、11c和12c的第一实施例。然而,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的结构相比,标记50的结构复杂。因此,降低了生产率。
第五实施例
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标记70的平面图,其中,与根据上述图9D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准标记4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标记70具有通过将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向右侧旋转90°而得到的结构。具体地,对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沿着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布置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c、11c和12c(换言之,标记元件块12c垂直于方向x)。与此不同,对于第五实施例的标记70,沿着垂直于透镜2的图像分离方向x的方向布置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0c、11c和12c(换言之,标记元件块12c平行于方向x)。
标记70与上述的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标记4、30、40和50之一组合使用。例如,在其中标记70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组合使用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的垂直于图像分离方向x的部分中(换言之,在位于显示区域20的左侧或右侧的部分中)布置三个(或者四个或更多个)标记4,如图11所示。另一方面,在图11中,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的平行于图像分离方向x的部分中(换言之,在位于显示区域20的上侧或下侧的部分中)布置三个(或者四个或更多个)标记70。
对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未示出),替代图10中所示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而使用图21中所示的柱状光栅式透镜71。柱状光栅式透镜71具有通过将半圆柱状透镜72添加到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结构而得到的结构。半圆柱状透镜72垂直于形成柱状光栅式透镜2的半圆柱状透镜元件6(其平行于图像分离方向x)。标记70与透镜72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图10中所示的相同。
在其中将标记70与第一实施例的标记4组合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并且使用图21中所示的柱状光栅式透镜71的情况下,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A处利用相机C经由柱状光栅式透镜71来摄取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每一标记70的图像时,视识别到图8A至8E中所示的合成图像5a、5b、5c、5d和5e之一。由于该原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可以通过标记4和透镜2来感知面板3相对于透镜2的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并且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标记70和透镜72来感知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x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偏移方向和位置偏移量。
以该方式,对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同时执行柱状光栅式透镜2与显示面板3之间的沿着图像分离方向x和与其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对准。
另外,如果仅在非显示区域21中的在显示区域20的上侧或下侧的部分中设置标记70,则在显示面板3的上侧或下侧可以进一步缩窄显示面板3的像框区域。
在其中标记70与第二、第三或第四实施例的标记30、40或50组合形成在显示面板3上的情况下,得到相同的优点。
其他实施例
因为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以不必说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任何其他修改都可适用于这些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将包括对准的多个柱状透镜元件6或72的柱状光栅式透镜2或71用作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可使用任何其他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对准的多个蝇眼透镜的蝇眼透镜片、包括多个视差栅栏的视差栅栏片等。
在使用蝇眼透镜的情况下,可以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中、在沿着与蝇眼透镜的图像分离方向平行的边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形成标记。在使用视差栅栏的情况下,可以在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21中、在沿着与视差栅栏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边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形成标记。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和第五实施例中,用于第一视点的标记元件10c、用于第二视点的标记元件11c和用于第三视点的标记元件12c被分割成条带状块,使得这些块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相等的宽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标记元件10c、11c和12c可以被分割成条带状块,使得这些块具有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MP不相等的宽度。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所附权利要求单独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标记,所述标记被设计为形成在显示面板上,用于在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位置对准,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标记包括:
用于第一视点的第一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等于预定标记元件节距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一视点的第一标记元件而形成;和
用于第二视点的第二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等于所述标记元件节距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二视点的第二标记元件而形成;
其中,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在平面形状上彼此不同;
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沿着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以所述标记元件节距按预定次序布置,从而形成图案;并且
彼此相邻的预定数目的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构成一个重复周期,所述重复周期的宽度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构成元件的布置节距相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其中,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沿着所述图像分离方向交替布置;并且
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构成所述重复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进一步包括用于第三视点的第三标记元件块;
其中,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通过以具有等于所述标记元件节距的宽度的方式分割用于第三视点的第三标记元件而形成;
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沿着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布置,从而形成图案;并且
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构成所述重复周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进一步包括空隙,所述空隙的每一个都具有等于所述标记元件节距的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空隙沿着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布置,从而形成图案;并且
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的一个、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的一个和所述空隙的一个构成所述重复周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记,其中,当在预定视识别距离处,利用相机经由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来摄取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所述标记的图像时,在其中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不到合成图像,而在其中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和所述显示面板没有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视识别到预定合成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记,其中,所述重复周期包括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和/或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的两个或更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其中,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每一个都通过沿着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将其初始平面形状按比例缩小而得到,所述比例为1/n,其中n是所述重复周期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标记元件块的数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记,其中,所述第一标记元件块、所述第二标记元件块和所述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每一个都通过沿着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将其初始平面形状按比例缩小而得到,所述比例为1/n,其中n是所述重复周期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标记元件块的数目。
9.一种显示装置,对于不同视点显示不同图像,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形成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和
光学图像分离元件,附接到所述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标记沿着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而布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中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包括:
结构元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布置;和
附加结构元件,所述附加结构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附加标记,所述附加标记通过将所述标记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旋转90°而得到。
12.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对于不同视点显示不同图像,所述方法包括:
在显示面板上的预定位置处形成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记;
通过利用经由光学图像分离元件而视识别到的所述标记的图像,执行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之间的位置对准;以及
在完成所述位置对准之后,将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标记沿着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而布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中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包括:
结构元件,沿着图像分离方向布置;和
附加结构元件,所述附加结构元件的光学图像分离方向与所述光学图像分离元件的所述光学图像分离方向相垂直;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附加标记,所述附加标记通过将所述标记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旋转90°而得到。
CN2009101518144A 2008-06-27 2009-06-29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614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9494A JP4753192B2 (ja) 2008-06-27 2008-06-27 位置合わせ用マー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69494 2008-06-27
JP2008-169494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897A CN101614897A (zh) 2009-12-30
CN101614897B true CN101614897B (zh) 2012-11-28

Family

ID=41494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18144A Active CN101614897B (zh) 2008-06-27 2009-06-29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16352B2 (zh)
JP (1) JP4753192B2 (zh)
CN (1) CN1016148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79125B1 (ko) 2010-04-16 2013-06-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와 그 정렬 방법
JP5737647B2 (ja) * 2010-06-30 2015-06-17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貼り合せ方法
CN103052840B (zh) * 2010-08-19 2014-11-19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WO2012169448A1 (ja) * 2011-06-08 2012-1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検査装置
WO2012172603A1 (ja) * 2011-06-15 2012-12-20 クライム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ワークの精密貼合装置、およびワークの精密貼合方法
CN102540488B (zh) * 2012-02-10 2014-01-01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器的对位组立方法
US9341859B2 (en) * 2012-07-06 2016-05-17 Innolux Corporation 3D image based alignment method
US20140022634A1 (en) * 2012-07-17 2014-01-23 Chimei Innolux Corporation 3d display and alignment method thereof
EP2876545A4 (en) * 2012-07-20 2016-02-24 Feng-Chia Wu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CN103293740B (zh) * 2013-03-29 2016-04-27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JP6124265B2 (ja) * 2015-02-17 2017-05-10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貼り合せ方法、光学シートの貼り合せ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に用いるプログラム
US9723246B2 (en) * 2015-04-16 2017-08-01 Robert Thomas Housing used to produce a holographic image
CN104990689B (zh) * 2015-06-09 2017-11-10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测试中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5607273B (zh) * 2016-03-23 2018-03-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器对位组立的方法及制造设备
CN105657417B (zh) * 2016-04-13 2018-02-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位检测方法和对位检测装置
WO2017212853A1 (ja) * 2016-06-09 2017-12-1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マーカ
CN106405850A (zh) * 2016-06-23 2017-02-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立方法
US20190253700A1 (en) 2018-02-15 2019-08-15 Tobii Ab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librating image sensors in wearable apparatuses
CN112233552B (zh) * 2020-10-10 2022-07-26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2720384B (zh) * 2020-12-21 2022-08-26 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对准装置和显示面板对准方法
CN114812457B (zh) * 2022-06-28 2022-09-23 太原理工大学 光路对准自调节的激光超声金属复合板测厚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19A (zh) * 1995-11-06 1997-10-08 索尼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92301A (zh) * 2005-07-04 2007-01-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基板及其制造方法、面状照明装置、电光学装置
US20080068720A1 (en) * 2006-09-15 2008-03-20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array,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optical element array and optical element array molding d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4878A (en) * 1977-01-31 1978-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ask matching key
JPS604217A (ja) * 1983-06-22 1985-01-10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用目合せパタ−ン
JPH05188498A (ja) * 1992-01-16 1993-07-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立体写真カメラによる合成像の形成方法及び立体写真用レンチキュラー板の貼り合わせ方法
US5633719A (en) * 1994-10-28 1997-05-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a lenticular overlay with a lenticular print
JPH10149110A (ja) 1996-11-20 1998-06-02 Sony Corp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15086A (ja) 1997-06-26 1999-01-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チキュラー表示体とその貼り合わせ方法
JP3765928B2 (ja) 1998-06-09 2006-04-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物、レンチキュラー印刷物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0194277A (ja) 1998-12-28 2000-07-14 Toshiba Corp 貼合装置
JP3901970B2 (ja) * 2001-09-04 2007-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板状フィルター、表示装置、フィルターの位置合わせ方法、及びフィルターの位置合わせ装置
US6574047B2 (en) * 2001-08-15 2003-06-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Backlit display for selectively illuminating lenticular images
JP4978102B2 (ja) * 2006-08-07 2012-07-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媒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19A (zh) * 1995-11-06 1997-10-08 索尼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92301A (zh) * 2005-07-04 2007-01-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基板及其制造方法、面状照明装置、电光学装置
US20080068720A1 (en) * 2006-09-15 2008-03-20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array,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optical element array and optical element array molding di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66438A 2005.09.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53192B2 (ja) 2011-08-24
CN101614897A (zh) 2009-12-30
JP2010008811A (ja) 2010-01-14
US8416352B2 (en) 2013-04-09
US20100053617A1 (en) 201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4897B (zh) 对准标记、使用对准标记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23294B (zh) 显示装置元件的对准方法及装置
US9019354B2 (en) Calibration of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system
US2010002699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JP4863112B2 (ja) 光学素子アレイ、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381191B (zh) 立體顯示器及其製作方法
US7477331B2 (en) 2D/3D displa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3D image
CN101620319B (zh) 一种无莫尔纹立体显示装置
US8264655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20003434A1 (en) Optical sheet laminating method, optical sheet laminating device and program used therewith,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30265528A1 (en) Lenticular display systems with offset color filter array
CN100451748C (zh) 二维/三维显示器
CN101419303B (zh) 彩色滤光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液晶显示面板
JPH10301143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
TWI526046B (zh) 提供觀看者在不同觀看角度下仍可接收到正確立體影像的方法
CN111413755A (zh) 基于uv打印的柱状光栅材料
WO2014171347A1 (ja) 表示パネル用基板
CN113219562B (zh) 光学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74615A (zh) 基于uv打印的圆点光栅材料
KR101340798B1 (ko)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2007121830A (ja)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5342B2 (ja) 表示装置
KR20120027394A (ko) 포커싱 장치를 갖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KR20090054500A (ko) 렌티큘러 방식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CN111413756A (zh) 基于uv打印的斜纹光栅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LT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LCD Tech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EC LCD TECH CORP. TO: NLT TECHNOLOGIE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